2020-09-16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霍亂
共找到
41
筆 文章
-
-
2020-08-06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人會罹患癌症?癌症醫的真心話點出關鍵
多數我宣告罹患癌症的患者,他們並沒有過著極不健康的生活,雖然偶爾會偷懶但也幾乎每年都有做健康檢查。那麼,為什麼還會罹癌呢?是遺傳?生活習慣?還是運氣不佳就碰上了?事實上,我最常被癌症患者問到的問題都是「為什麼我會得癌症?」這句話中不僅隱含著對罹癌的怨氣與絕望,也帶有「我平常都很注重健康,到底是哪裡出錯了」的疑惑。就讓我來回答有關「為什麼人會罹患癌症?」這個問題。癌症,到底是什麼?所謂癌症,追根究柢就是基因異常引起的疾病,也就是「遺傳因子受損」。把人類的身體細分來看,全身上下都可細分到「細胞」這個單位。也就是說,人類的身體是由細胞構成,舉凡皮膚、眼睛、指甲、心臟、肺臟、肌肉都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數量約多達三十七兆個(早期稱六十兆個,但近年以這說法最為有力)。每一個細胞裡面就好像是一座城鎮,分布著具有各種機能的組織。有類似發電廠的「粒線體」、像是港口或是海關的「細胞膜」、宛如區公所地位擁有中樞機能的「細胞核」。而基因就聚集在細胞核裡。要徹底說明人體基因有點困難。簡單來說,基因序列是由四種化學物質以各式各樣的順序排列而成,分別為「腺嘌呤(Adenine)、鳥糞嘌呤(Guanine)、胞嘧啶(Cytosine)、胸腺嘧啶(Thymine)」。這四個專有名詞,我們通常取其英文拼音的第一個字母「A、G、C、T」來稱呼。這些字母在細胞核裡面像是一篇長篇文章似的以「ATTGCGCTACG……」的形式排列著。它到底有多長呢?我們若用這四個字母做成一本書,並將它排列在圖書館,約可以排滿一整層樓,因為它的字母數量多達三十億。這四個字母的排列順序就構成一幅人體的設計圖。好比電腦是以數字「0、1」的二進法運作,而人體則是由「A、G、C、T」建構完成。令人驚訝的是,它們被好好地摺疊起來收納在極為狹小的細胞核裡面。接著,這四個字母形成的文字列再與數十個字母串聯,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基因。目前我們可以推定的是,有三十億個字母的文字列裡面含有二萬個基因。如果這字母轉換成別的字,或是有字母脫落,基因就會轉變,有時會轉變成癌細胞,若再繼續增生就會形成惡性腫瘤。換言之,「所謂癌症,是指基因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異常又是指什麼呢?這是非常深奧的話題。舉例來說,有以下的情形:• 癌症基因:打開癌化基因的開關。• 抑制癌症的基因異常:為避免形成癌症而認真工作的基因發生異常,最後導致無法順利工作形成癌症。• 突發異常:基因失去功能而轉變成其他形式。• 表觀遺傳(epigenetics)的變化:讀取基因這幅設計圖的功能失常。癌細胞每天都在產生這裡我將說明一項很重要但與治療沒有直接關係的事實,那就是「人體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細胞本是由細胞分裂而來。這時候,基因會被逐字逐句的複製。但它不是像影印機那樣一次全部複製,而是宛若職人般一邊看著手邊的範本一邊字字句句地抄寫。因為是這樣的作業方式,偶爾會發生抄寫錯誤的情況,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抑制癌症的基因」,就有發現抄寫錯誤並修正的功能及防禦系統。但即便如此,也無法停止錯誤的產生。每當細胞增生,就會累積複製失誤與受傷的基因,其結果就是細胞「癌化」。一旦癌化的細胞增加,便會形成人類肉眼也看得見的腫瘤。事實上「癌化的細胞」每天都在產生。因此也有這麼一說:每天都有數千個細胞癌化,然後再被人類的免疫機能擊退。那麼,基因為什麼會受傷呢?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年紀增長」。一聽到年紀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困惑,不過,年紀增長確實是誘發基因異常的原因。其他如細菌、病毒等的感染也會發生基因異常,例如,子宮頸癌已確定是因人類乳突病毒而造成的。此外,暴露於放射線之下也會破壞基因。前面所說都是事實,接下來則是我的感觸。當了解人體的構造與機制後,我是這麼認為的:「人類原本就有罹癌的宿命」。或許聽起來有點哲學,但只要想到我前面提到的「癌症是因為基因異常引起」,就不得不這麼說了。人類史上,癌症是在何時出現的呢?難道說,人類自古即受癌症之苦嗎?我認為不是。回顧人類的數千年歷史,癌症並不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癌症竄升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在臺灣與日本皆如此),僅僅是數十年之內的事。在此之前,造成人類死亡的是感染症而非癌症。感染症指的是結核病、霍亂等疾病。直到今天,世界上也還有不少國家的主要死亡原因為感染症。而在先進國家,由於疫苗、衛生保健等日益進步,感染症受到相當程度的控制,就不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了。請看右頁的圖表。這是日本政府所做的人口動態調查中的死因分析,開始調查的時期是從1899年起。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自1899到1998年間,占死因前幾名的分別是肺炎、腸胃炎和結核病,這些都是感染症引起。肺炎是因為細菌或是流行性感冒而引起,而造成曲線高峰的肺炎原因是「西班牙感冒」,它是當時席捲全世界的流行性感冒。在這個時代,死因的推斷還不是很成熟,而且仍舊遭受來自感染症的威脅。1980年代初,癌症(惡性腫瘤)一躍成為死因第一位,這是因為已大幅控制住全國的感染症,再加上高齡化人口逐年攀升的結果。1980年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也不過經過了近40年,感覺就像是最近才發生的。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7-03 科別.感染科
驚傳國人生吃蝙蝠 醫:帶病不計其數、接觸就易感染
國內傳出有民眾生吃野生動物,吃的還是身上帶有多種病原體的蝙蝠,這樣沒問題嗎?醫界表示,蝙蝠身上帶有多種人畜共通的病原體,生吞下肚將使感染與罹病風險大幅增加,呼籲民眾不接觸、不宰殺、不食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野生蝙蝠身上常帶有多種病原體,國內外學者曾在牠們的身上分離出新冠肺炎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立百病毒、亨德拉病毒、巴氏德桿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鼠疫桿菌、巴東氏菌、伯氏疏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等,還不只這些,而這些均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他說,生吃蝙蝠正是直接將這些病原體吞進體內,由於胃酸難以消滅,因此可能引起感染,嚴重可能併發敗血症。因此呼籲民眾避免食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也說「蝙蝠身上帶有的病原體多得一蹋糊塗」,人類可能在與蝙蝠接觸過程中,不慎讓蝙蝠帶有的病原體注入體液,或者不慎將沾有蝙蝠屍體或糞便的空氣吸入體內、造成感染。宰殺、處置野生動物者,受感染的風險更高出許多。他表示,自己臨床上不曾見過直接遭蝙蝠感染疾病的個案,但見過豢養野生烏龜、野生蜥蜴的民眾感染沙門氏菌,也見過生吃鱉蛋者感染霍亂弧菌。因此提醒民眾不接觸、不獵捕、不要吃野生動物。
-
2020-06-28 新聞.食安拉警報
菜市場買肉 留意沙門氏菌威脅
雞蛋常被認為是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感染元凶,林口長庚團隊追蹤三年發現,傳統市場販售肉品的威脅高於雞蛋。醫師針對豬肉產業鏈採檢,發現肉品從屠宰場出場後,非傷寒性沙門氏菌含量增加。避免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造成感染,建議民眾選擇冷鏈保存豬肉,並注意烹煮避免交叉汙染。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感染與吃下遭汙染食物有關,好發於夏季,目前全球病例都有增加趨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過去曾發生病死豬流入市面,使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患者飆升,但去除豬霍亂沙門氏菌因素後,患者仍不斷增加,林口長庚每年收到個案平均達六百例。為了解原因,邱政洵與其團隊調查感染個案,發現除了購買散裝蛋,大多數患者都有到傳統市場購買肉品習慣,進一步分析風險,又發現有在傳統市場購買肉品習慣者,風險較高。研究團隊以豬肉為主要標的,從活體、屠宰、運送、販售、食用等多點採集沙門氏菌,發現肉品一進入運送端,沙門氏菌含量就開始增加,同時發現運送車上掛鉤、籃子、車體內都驗得到沙門氏菌,若加上「高溫」助長細菌量馬上倍增。研究已發表於美國感染醫學會「感染症論壇」期刊。邱政洵說,許多民眾烹煮過程中恐出現交叉汙染,例如主婦料理豬肉後,若沒有妥善清洗刀具、沾板、雙手,又去幫孩子泡牛奶,臨床就曾出現不到一歲嬰幼兒感染案例。別以為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風險不大,邱政洵說,近年台灣非傷寒性沙門氏菌的用藥,抗藥性日益嚴重,後線的奎諾酮類抗生素抗藥性可達二到三成、第三代頭孢黴素抗藥性也已達到一成,恐成我國公衛新危機。
-
2020-06-28 新聞.食安拉警報
別怪雞蛋!避免沙門氏菌感染 醫師提醒注意豬肉保存
雞蛋常被認為是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感染元凶,林口長庚團隊追蹤三年發現,傳統市場販售肉品的威脅高於雞蛋。醫師針對豬肉產業鏈採檢,發現肉品從屠宰場出場後,非傷寒性沙門氏菌含量增加。避免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造成感染,建議民眾選擇冷鏈保存豬肉,並注意烹煮避免交叉汙染。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感染與吃下遭汙染食物有關,好發於夏季,目前全球病例都有增加趨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過去曾發生病死豬流入市面,使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患者飆升,但去除豬霍亂沙門氏菌因素後,患者仍不斷增加,林口長庚每年收到個案平均達六百例。為了解原因,邱政洵與其團隊調查感染個案,列出可能的食物感染源,追蹤個案生活區域、飲食習慣等,發現除了購買散裝蛋,大多數患者都有到傳統市場購買肉品的習慣,進一步分析風險,又發現有在傳統市場購買肉品習慣者,風險較高。 研究團隊以豬肉為主要標的,從活體、屠宰、運送、販售、食用等多點採集沙門氏菌,發現肉品一進入運送端,沙門氏菌含量就開始增加,同時發現運送車上掛鉤、籃子、車體內都驗得到沙門氏菌,若加上「高溫」助長,細菌量馬上倍增。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美國感染醫學會「感染症論壇」期刊。邱政洵說,許多民眾認為,食物只要煮熟就不用怕沙門氏菌,但烹煮過程中恐出現交叉汙染,例如主婦料理豬肉後,若沒有妥善清洗刀具、沾板、雙手,又去幫孩子泡牛奶,臨床就曾出現不到一歲嬰幼兒感染案例,嬰幼兒免疫力差,更增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別以為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風險不大,邱政洵說,近年台灣非傷寒性沙門氏菌的用藥,抗藥性日益嚴重,後線的奎諾酮類抗生素抗藥性可達二到三成、第三代頭孢黴素抗藥性也已達到一成,恐成我國公衛新危機。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近年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抗藥性已有下降現象,將與食藥署合作共同管控。
-
2020-06-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夏季高溫預防食物中毒 營養師提10點建議
高溫炎熱,食物容易變質,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民眾,不管是正餐蛋糕飲料等點心,都要留意衛生及保存問題,保存不當容易導致細菌滋生,甚至食物中毒,危害健康。依據食藥署資料,食物中毒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食物中毒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汙染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物中毒而死亡。一般食物中毒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周到10天。營養師蔡玉思提出十點建議,預防炎夏食物中毒:1.盡量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放冰箱時也要注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2.維持良好衛生環境。3.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4.食物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6.儘量不要買涼拌食物、加工後放置較長時間的食物。7.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8.食品買回來後應該儘快烹調,生的食品原料愈快處理愈好,熟食也要趕快食用。9.確保烹調的海產食物須經過100℃煮沸充分加熱避免生食。10.煮熟的食物必須保存於夠高的溫度(高於60℃),否則即須迅速冷藏至5℃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不曾被列在致命名單中 卻是有史以來在同一時間內殺死最多人的疾病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流行性感冒》,作者吉娜.科拉塔】世紀瘟疫這場瘟疫被稱作流行性感冒,但是它跟以往所見的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反倒像是聖經中的預言實現了。如同《啟示錄》中的預言,這個世界先被戰爭蹂躪,接著是饑荒。當書卷的第四個封印打開時,一匹灰馬出現了,騎在馬上的,名字叫做「瘟疫」,陰府也隨著它而來。那年九月爆發的瘟疫,總計造成超過五十萬的美國人死亡。這場瘟疫甚至散布到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有些愛斯基摩的村落慘遭屠滅,幾乎從地球上消失;百分之二十的西薩摩亞人(Western Samoan)也難逃死亡的命運。而且不論瘟疫襲擊何處,病毒總是找上年輕人;這個年齡層通常最不易受傳染病的威脅。死亡人數的曲線成 型分布,第一個高峰是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另一個端點是七十到七十四歲的老年人,中間的高點則是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人。這場瘟疫讓無數個家庭破碎、孩童失怙,有些倖存者甚至不願再談起這場可怕的瘟疫。有些人把這場瘟疫當成戰爭中的另一場夢魘,另一種可怕的壕溝戰,另一種芥子毒氣。當世界已經為了戰爭而疲憊不堪時,瘟疫來到,在幾個月內橫掃全球。當戰爭結束時,瘟疫隨之平息。它的結束如同它的出現一樣神祕。而這場在最短的時間內屠滅最多人的瘟疫,讓人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提到瘟疫,我們腦中浮現的都是一些陌生、恐怖的疾病,像是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炭疽病,以及黑死病。那些症狀令人毛骨悚然,像是膿泡、七孔流血,或是一個骨瘦如柴的年輕軀體,枯乾的雙手拄著柺杖,顫抖地走在寒風中的街道上。我們擔心生化戰爭的發生,擔心是否有人會將天花、炭疽或伊波拉病毒,組合成另一種新的病毒。我們也擔心,在原始的熱帶雨林深處,是否有某種新的瘟疫正在醞釀、蓄勢待發,準備毀滅地球上所有的人。流行性感冒從來不曾被列在致命的瘟疫名單當中,它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每年冬天,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得到流行性感冒。而且得到流行性感冒時,似乎也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但它並無大礙。幾乎每個人都得過流行性感冒,只有少數的人比較嚴重。這樣的病,頂多只是讓患者在一、兩個星期內,覺得比較難受罷了。至少對於年輕人而言,流行性感冒是不會致命的。甚至,流行性感冒這個名字,就暗示了此疾病在冬天的普遍。流行性感冒的英文(influenza)是從義大利文而來,據說這個字是十八世紀中期,感染流行性感冒的義大利人所創造的。Influenza di freddo在義大利文中的意思就是「寒冷所造成的影響」。隱形殺手然而,流行性感冒似乎也是無法避免的。它經由空氣傳播,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感染。「我知道怎樣避免得到愛滋病,但我不知道怎麼樣可以不得到流行性感冒。」阿佛雷德.寇斯比(Alfred W. Crosby)這樣說道,他是研究流行性感冒的歷史學家。 也許正因為流行性感冒如此普遍,一九一八年的那場災難就顯得更恐怖。就像驚悚的科幻小說,整個世界宛如人間煉獄。當疫情剛開始出現時,醫生們還不願稱它為流行性感冒。他們說,這看起來像是一種新的疾病。有些醫生說,這是支氣管肺炎。有些醫生則說,這是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甚至有些醫生認為,這是可能是霍亂、傷寒、登革熱或肉毒桿菌感染。還有些醫生認為,這是某種未知的傳染病。而使用「流行性感冒」這個病名的醫生,堅持必須加上括弧或是問號。我們可以經由數據和事實,來了解流行性感冒有多嚴重。這些資料令人瞠目結舌,其嚴重程度遠遠超乎想像。當時有多少人受到感染?估計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美國人罹病。軍人呢?這群年輕又健康的人,竟是最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對象。根據美國海軍的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海軍受到感染,而美國陸軍則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患病。全球有多少人死於此疾呢?估計的數字從兩千萬到一億人不等,但真實的數目無從得知。許多地方因為流行性感冒的侵襲,連死亡統計都無法進行。甚至在美國都有困難,因為我們並沒有明確的檢驗方法,可以確定病人是死於流行性感冒。儘管如此,這些死亡人數的最低估計值還是令人咋舌。對照之下,愛滋病在一九九七年造成了一千一百七十萬人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九百二十萬名士兵陣亡,總計死亡人數約為一千五百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有一千五百九十萬人戰死。歷史學家寇斯比表示,無論流行性感冒實際上奪走多少生命,無庸置疑的是,「這是全世界有史以來,在同一時間內,殺死最多人的疾病。」這個病毒有多致命呢?它的致死率是一般流行性感冒的二十五倍。那次流行性感冒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二點五,而一般的流行性感冒則不到百分之零點一。那一年,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感染,你可以想像死亡的數字有多驚人。事實上,由於那麼多人死亡,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在一九一八年就降低了十二歲。如果類似的瘟疫發生在今天,造成相同比例的美國人死亡,那麼將會有一百五十萬人喪命。這個數目比每年因心臟病、癌症、中風、慢性肺疾、愛滋病、阿茲海默症所造成的死亡加總還要多。
-
2020-05-14 新聞.杏林.診間
蔡世滋/走在最前、守到最後…家醫讓台灣成世界防疫楷模
人類的歷史不啻是一部疫病史十四世紀以來,鼠疫、天花、霍亂、黃熱病等疾病不段地衝擊人類社會,甚而改變文明歷史。近代生態快速改變、氣候變遷,加上旅遊增加、脆弱的公衛體系,疫病益趨頻仍與複雜,傳統對於孤立疾病突發(discrete outbreaks)的危機反應(crisis response),顯然不足以因應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疫病的可怕,在於不分地域、社經地位與族群,均難豁免。醫學史學者羅森堡(Charles E. Rosenberg)曾將疫病引發的社會反應(social response),喻為劇情式章節(dramaturgic episode)四部曲,其場景依序為「逐漸揭露」(progressive revelation)、「隨機處理」(managing randomness)、「協調公眾反應」(negotiating public response)、「消退與反思」(subsidence and retrospection)。年初以還,世界各國新冠病毒疫病(COVID-19)的罹病與死亡數目不斷攀升,造成各地社會的失序與群體恐慌,一連串嚴峻檢疫、隔離、封鎖的日子不知伊於胡底。一般大眾、媒體、乃至政府「疫病的憂傷」(epidemic grief),同樣經歷否認(denial)、恐慌(panic)、恐懼(fear)、理性反應(rational response)的階段(stages)。而社會的混亂,包括恐慌、暴亂、囤積醫療物資、逃離疫區、對罹病或帶病原族群成員的暴力,在不同國度也都處處可見。台灣是世界防疫的楷模 家醫是醫療體系的磐石台灣在2003年經歷SARS洗禮,社會反應相當吻合前述羅森堡架構的模式。這次新流感期間,也曾出現囤積物資、少數對罹病或可能帶病族群的標籤化(stigmatize)以及獵巫(witch hunt)的現象,所幸也能回到理性反應。記取SARS的經驗,台灣公衛體系採取早期部署、接觸追蹤與隔離、嚴格境管的作法,「壓低疫情曲線」(flatten the curve)於醫療體系能負荷的範圍內,以維護醫療體系的運作,一般認為是這波疫情得以控制,並為國際稱羨的主因。猶記得當年謝博生教授在SARS期間及其後,領導台灣醫藥衛生界及醫學教育界,結合公私體系大量資源,進行各項改造工程(含括一般醫學、PGY訓練及醫院評鑑),其目的之一在預防另一次疫病的來襲。而今功無唐捐,哲人雖已遠,典型在夙昔,誠令人感念。家庭醫師無庸置疑是民眾健康的守門人,基層醫療更是醫療體系的磐石。設若沒有家庭醫師屹立前哨,台灣如何保持醫療體系的戰力,而免於崩潰?於是,我興起出版專冊的念頭,用以記述台灣家庭醫學界共同走過新冠戰役的軌跡,並作為今年世界家庭醫師日的獻禮。感謝許多同道的挹注,學會秘書處同仁的戮力協助,不過旬月時日,完成這本專輯。謹以片羽吉光,向所有「走在最前、守到最後」的家庭醫師們致敬!Post-covid 19的新思維、新生活與新行動連續多日來,台灣無本土新案發生,這一波新冠疫情或將落底,先前困滯的活動將逐漸復甦。「不求五月桐花開,但願六月口罩摘」,已成為全台千萬人的共同渴望。未來新冠病毒無論是流感化或另一波再浮現,均已帶給整體社會及醫界諸多的改變。家庭醫師身為照護者、決策者、溝通者、社區領袖與管理者,毋待解封之後,允宜以新思維、新生活與新行動,面對嶄新的局面,乃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證嚴法師法語),也才能贏在未來。基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共識,我們要深思並維護人與環境、生態的和諧平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地球村的概念提醒我們痌癏在抱,超越畛域與國族,療護所有的病者與家屬。不斷自我學習,隨時汲取科學新知,才能在倡導「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適時有效地傳遞醫學訊息,增進民眾的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與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由小乾坤到大乾坤,家庭醫師要重新調整自己和四個家庭脈絡-同住家庭、職場家庭、病人家庭和寰宇家醫社群的共處與互動,藉由網路通訊媒體,彌補先前以至近期的疏離(distancing)。 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到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to act locally, think globally),讓「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入台灣」。我們不僅要內省、關注本土醫療模式,也當致力交流,與國際同軌。分享台灣經驗的同時,不忘檢視自身的侷限與盲點。寫於519世界家庭醫師日專輯付梓前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讓志願者染疫! 加快開發疫苗 「人體挑戰試驗」爆爭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計畫本月發布指南,針對讓志願者曝露於新冠病毒以加快開發疫苗過程的爭議性作法,提供建議。在疫情導致死亡人數節節高升的壓力下,部分科學家和活動人士鼓吹「人體挑戰試驗」(HCT),刻意讓年輕健康的志願者染病,以測試備選疫苗的功效。支持者說,這些實驗能加速疫苗開發速度,但有部分科學家擔心,這種作法在倫理和醫學上的隱含意義。世衛組織發言人哈里斯說,該機構正計畫在未來幾周內發布相關指南。帶動HCT討論的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史密斯(Peter Smith)說,採HCT是希望大幅縮短通常需時數年之久的第三期臨床實驗時間,減至六個月。第三期臨床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測試疫苗有效性,前面的動物和人數較少群體的試驗意在證明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性。科學家過去也曾為了在流感、虐疾、登革熱、霍亂和傷寒等疾病用過HCT。根據世衛組織2016年發布的監管建議,僅在沒有其他有效療法可治癒疾病和預防死亡時,才應考慮HCT。國際醫學組織聯合會和世衛組織2016年發布的有關人類研究的現有倫理守則,將HCT排除在伊波拉和炭疽病等有高發病率的疾病之外。史密斯認為,上述限制不該適用於新冠肺炎,尤其招募對象僅限年輕健康的志願者。年輕人成為新冠肺炎重症者並因而死亡的機率非常小。羅格斯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艾爾和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利普西奇提議,只選擇來自高傳染率地區的志願者。上月,發起人大多為美國人的「早一天」活動,為推動新冠疫苗及早問世而招募志願者,獲得來自逾50國近9000人報名,多半是來自英語區的年輕專業人士。數十位美國議員也加入呼籲,要求美國主管當局考慮接受HCT得到的結果,做為核可疫苗的證據。關於HCT的討論引起WHO和全球最大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之一的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注意。惠康基金會發言人威勒認為,至今為止,各界對新冠肺炎在不同年齡層會造成何種較長期影響所知甚少,不足以決定是否適合進行HCT。世衛組織的哈里斯也呼應威勒的說法,建議志願者充分瞭解隱藏的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影響預防接種計畫 世衛憂兒童健康受威脅
世界衛生組職(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影響正常醫療服務,尤其是能在最貧窮國家拯救兒童性命的疫苗預防接種,而距離疫情結束仍有好一段路要走。這個聯合國組織對非洲、東歐、拉丁美洲和若干亞洲國家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和死亡病例持續攀升表示憂心,儘管部分富裕國家的疫情數據已見持平或減緩。世衛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日內瓦舉行的視訊記者會說:「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有很多工作尚待完成。」他還說,正確行動可避免第2波感染潮。根據路透社最新統計數字,去年底自中國武漢市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迄今已在全球感染297萬人,奪走20萬5948條人命。譚德塞擔心,冠狀病毒危機影響了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種計畫,正對兒童健康構成威脅。他說,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發展成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許相對低,但罹患可靠預防接種避免的其他疾病風險卻可能升高。譚德塞說,全球約1300萬人無法如期接受針對小兒麻痺症、麻疹、霍亂、黃熱病和腦膜炎等疾病的常規預防接種。譚德塞引述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GAVI)的說法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各國紛紛實施邊境管制和旅行限制,導致21國缺乏預防其他疾病的疫苗。他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瘧疾病例恐因此倍增。」「那不該發生,我們正全力支援這些國家。」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Ryan)今天表示,美國在對抗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方面,似乎有個「非常明確」且基於科學實證的聯邦計畫。萊恩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系統正一同努力,幫助美國和全國人民度過非常艱難的處境。」萊恩也重申世衛稍早對太快鬆綁防疫措施提出的警告。他特別談到美國放寬封鎖措施的計畫時說:「我們認為,整個聯邦計畫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科學實證。」「我們希望美國政府和人民能透過這項計畫,逐步研究如何做到這一點,尋求成功解決之道,以減輕對人民生活和生計的影響。」萊恩還說,南非、智利、阿根廷和澳洲等南半球國家需要支援,好讓他們有能力在即將來臨的冬季應付季節性流感和2019冠狀病毒疾病雙重夾擊。萊恩說,這些國家應對兩種疫情同時肆虐的經驗,將使北半球國家受益良多,因為北半球6個月後可能面臨相同情況。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裔美籍學者:美國治不了世衛就另起爐灶
台裔美籍學者陳仁宜投書美國媒體表示,中國破壞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要不是把這個組織修好,要不就是乾脆離開、另起爐灶。1978年生的陳仁宜(Lanhee J. Chen)是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也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公共政策計畫的國內政策研究主任。他在今天刊登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網站的這篇文章中表示,美國總統川普昨天說世衛組織「以中國為中心」,其實不只於此,世衛組織也功能不彰且背棄原則。他說,早在2014年,世衛組織應付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時猶豫不決,最終超過1萬1000人喪命,已令人失望;現在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大流行,又顯出政治凌駕公共衛生的意志,世衛組織不斷安撫中國領導人的做事方式,凸顯徹底改革的必要性。陳仁宜表示,美國是世衛組織的最大資助國,根據國務院資料,2019年美國貢獻4億美元以上,中國僅付出4400萬美元;川普提到,美國政府「仔細檢視」這筆付出是否值得時,可能會先扣住給世衛組織的資金,「川普和美國國會都該再加把勁」。陳仁宜說,中國政府當初極力支持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爭取到世衛秘書長一職,但他是個爭議人選,他曾被控在祖國衣索比亞隱匿霍亂疫情,他於2005年到2012年擔任衣索比亞衛生部長、2012年到2016年任外交部長,在這段時間,中國投資衣索比亞,並提供數十億美元計貸款。譚德塞成功贏得世衛祕書長一職後不久,就造訪北京,盛讚中國醫療體系說:「我們大家都能從中國學到東西。」陳仁宜表示,在譚德塞領導下,世衛組織接受中國謊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並把那些數字美化成看起來可信的公衛評估。1月14日,世衛組織代表團尚未親赴中國,就學舌北京說「沒有明顯人傳人證據」;兩週後,中國通報超過4500起病例,其他國家也有超過70起病例,譚德塞訪問中國,大力讚許中國領袖在疫情上很「透明」。陳仁宜說,不要忘了,中國在武漢市首批患者出現症狀後6週才封城,中國政府在這期間進行審查、懲處試圖示警的醫師,不斷否認病毒可能人傳人,還在武漢舉辦「萬家宴」;同時,根據武漢市長的說法,超過500萬人離開或逃出武漢,包括美國境內首例確診感染者。1月30日,世衛組織終於宣布2019冠狀病毒疾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此時已有將近一萬例確診。到了2月初,譚德塞還反駁川普不該對中國實施旅行限制,並呼籲其他國家不要有樣學樣。世衛組織直到3月11日才宣布這波疫情構成大流行,當時全球已有114國的11萬8000人感染。陳仁宜提到,中國的影響力還體現在世衛組織排除台灣參與一事上。3月底,香港電台記者詢問世衛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有關台灣議題,艾沃德先是表現出沒聽見的樣子,接著要記者問別的問題,然後稱讚中國「做得好」。陳仁宜說,「這段對話顯示世衛組織是如何讓政治凌駕於公衛」,把北京對台灣的觀點內化,一有機會就讚美中國領導階層,在這波危機中,從未實際調查中國政府宣稱的疫情,決策過程也不透明。他認為,美國身為最大資助國,有籌碼推動世衛組織徹底改革,川普政府一月在國務院任命專責反制中國企圖控制國際組織的特使,跨出很好的第一步,「世衛組織的下一任秘書長不能是北京的橡皮圖章」。陳仁宜最後寫道,如果改變不了世衛組織,美國或許只能另起爐灶,意思是可以成立另一個組織,歡迎任何願意遵守更高標準的透明度、良善治理、分享防疫良方的國家加入。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