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陪病
共找到
342
筆 文章
-
-
2021-01-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護染疫匡列隔離130人 桃市衛生局長:未來2周是關鍵
我國新增2起本土案例且為醫護人員染疫備受矚目,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今天在市政會議上報告提到,匡列接觸464人,居家隔離人數119人,其中包含醫護39人,因為持續疫調,匡列居家隔離人數會略增至130人,由於疫情有升溫,王文彥強調「未來兩周是關鍵期」,保守一點觀察若10天內沒有事,應可順利躲過這次疫情,請大家謹慎。王文彥說,台灣先前在睽違253天後出現本土案例,又再度相隔20天後,出現2起本土案例,從世界各國疫情趨勢觀察,全世界都出現如此趨勢,經過一定時間的潛伏之後,在秋冬時節疫情要再度攀升,顯然疫情須更為小心,執行秋冬防疫專案有意義。「至少到2月底前都要非常小心!」王文彥說,秋冬時節疫情不斷變化,這幾個月需要格外謹慎小心,目前桃園市累計確診106例,最新的案838及案839確診案因持續晴調查,今天還會再增加居家隔離者,並強調未來2周是關鍵期,希望大家謹慎以對。市府衛生局也說,在獲悉案838及案839確診後,前天晚間就偕同CDC(疾管署)至醫院進行風險評估、連夜完成匡列接觸者及安排採檢,共匡列醫院接觸者共464人,均已採檢,皆為陰性;社區接觸者共56人,已採檢14人,1人陽性為案839、13人檢驗中,42人採檢中。其中匡列居家隔離119人、其中39人醫護人員,居家隔離者今還會增加。 衛生局指出,市府在第一時間即啟動應變機制,衛生局落實與統籌市府防疫措施,第一時間連夜進行疫情調查及風險評估、消防局執行救護車後送機制、環保局擴大場域消毒、警察局密切配合警政署執行疫調,衛生局在相關活動地點完成環境消毒作業。至於該醫院的防疫應變採取分艙分流機制,並啟動防疫應變計畫有6大措施,分別為執行分艙分流照護、暫停收住院病人、暫緩常規手術及門診手術、禁止探病、陪病僅限1人與急診待床者協助轉院等防疫措施。
-
2021-01-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部醫護染疫引熱議 院方致電里長籲宣導「不要驚慌」
北部一間醫院傳出有醫生、護理師感染新冠肺炎,我國一口氣出現2起本土案例,引起民眾關注,由於該間醫院就醫、出入人潮眾多,確診消息立刻在地方傳開,不少人透過群組發訊提醒「沒事少到醫院」,今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後,該醫院附近多名里長也陸續接到院方人員致電,請里長協助向里民宣導「不要驚慌」。台灣昨晚傳出有北部醫院疑似有院內感染情形,由於中央今天下午2點宣布相關事宜,又陸續公布桃園有3處確診者的活動軌跡,有居民相當擔心,還憂心地傳訊給里長問說「要怎麼保護孩子?」也有議員認為,直到現在都未對外公布是哪家醫院?許多選民都在猜是在桃園北區還是南區?感嘆訊息應該公開,不透明反而會亂成一團。有里長形容爆發本土疫情,尤其在醫院內部,大家猶如草木皆兵,不少老人家都怕到不敢到醫院就醫,也擔心會延誤到領取慢性藥時間。桃園市政府指出,案838屬於院內感染、案839屬於社區感染,院內感染目前僅1例,因此醫院防疫應變計畫為第一級採分艙分流機制,暫時停止收治住院患者,以及暫緩常規手術以及門診手術,禁止探病、陪病親友僅限1人等措施,市府也協助該院急診待床患者轉院。由於該院落實分艙分流機制,因此門診照舊,請民眾放心。有里長也提到今天下午2點多接到該間醫院人員來電,提到院內有確診1例,但有高標準進行管控,若有里民打電話給里長或里辦公室,請里長多加宣導、傳達不要驚慌,該名里長也說,第一次接到院方來電說明這樣的內容,感受到院方的「積極」。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昨關島包機返台旅客47人 莊人祥:42人居家檢疫未檢驗
關島人道包機昨日傍晚5時25分抵達飛抵桃園國際機場,搭載旅客47人中,除台灣旅客外,其中有9人經過國際醫療專案申請入境(5人是需就醫的關島病患,4人為陪病家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42人入境後沒有做檢驗,就是一般居家檢疫。關島人道包機昨日傍晚抵達飛抵桃園國際機場,班機搭載60人,含13名機組員及47名旅客,除台灣旅客外,其中有9人經過國際醫療專案申請入境(5人是需就醫的關島病患,4人為陪病家屬)。除緊急就醫需求者,都需先往居檢地進行居檢,再聯絡衛生局申請就醫。莊人祥表示,42人入境後,目前沒有做檢驗,就是一般居家檢疫。對於到台就醫費用是由他們自己出還是有補助,外交部昨日表示,醫療費用均是自負自籌、搭機費用自行負擔。至於該航班旅客的國籍及為何來台就醫,外交部表示,關島與台北間的直航班機因受疫情影響,自去年3月起停飛至今,導致許多病情嚴重的關島病人無法依原訂計畫來台就醫,關島中華總會遂向中華航空提出包機申請,相關安排已經獲得衛福部同意。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部某醫院爆院內感染 禁探病、全院員工安排採檢
因應北部某醫院爆院內感染事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昨日下午接獲該醫院通報後,昨晚間及今日召開會議,決議全院員工於3天後再次安排採檢,門急診可照常,但住院病人只出不進,取消所有探病,陪病限1人並實名制。指揮中心匡列個案醫院接觸者共464人,均已採檢,皆為陰性;社區接觸者共56人,已採檢14人,1人陽性(案839)、13人檢驗中,42人採檢中。 39名醫護相關接觸人員匡列居家隔離,移動相關病患至單人病室隔離觀察14天。外界關注指揮中心是否公布醫院名稱,但陳時中說,「雖然大家都知道地方,但還是維持我們的態度,對可掌控部分不公布」,其醫院足跡,皆是在病房間移動,下班活動都在掌握中。有一層樓病房已陸續清空,病人移到另一層樓單獨隔離。另一層樓是相關高風險區域,除非全防護的醫護人員才能進去,與隔離病房管制相同。陳時中說,該醫師照顧確診這案染疫,沒有辦法判定是直接飛沫或間接接觸感染,但本次採用策略是先消毒後檢驗,院內環境都是是乾淨的,「對我們院內感控比較重要。」個案在桃園社區曾移動過,各處已經開始消毒,目前桃園風險相較大,陳時中也認為,「這是重要的國門」,但目前也沒看到有特別的社區群聚現象,都是零星個案。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驚見第二起新冠肺炎院內感染 陳時中保證不封院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親上火線證實,北部某醫院驚現第二起院內感染,確診者為一名醫師及護理師,成為我國首位確診醫師,已展開疫調及採檢隔離,陳強調,目前醫院無疫情擴大情形,完全沒有封院的考慮,醫院分艙分流感控都很有水準,隔離病房一人一是可以做好感染管控。陳時中說,醫院採檢的464人,這裡面包含院內員工260人,其中密切接觸員工29人,病人、陪病家屬從62人擴大到175人,有足跡經過可能接觸者也匡列234人。其中39名醫護相關接觸人員匡列居家隔離,全院員工於3天後再次安排採檢。目前位於北部的該醫院的住院病人只出不進,門急診照常,但取消所有探病,陪病限1人並實名制,移動相關病患至單人病室隔離觀察14天。指揮中心去年2月29日公布,北部某醫學中心案34成為院內群聚指標個案,確診者包含醫院清潔員及3名護理師,3名陪病家屬及1名病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當初本報專訪時曾說,無法保證台灣不會因新冠肺炎發生大型院內群聚,唯一能確定的是不會「封院」。衛生單位第一時間要求關閉住院病房,環境清潔消毒,更將住院病患,全數搬離,安置於指定單人病室隔離、工作人員則須採檢陰性且隔離期滿後才能上班。張上淳當時說明,即使未來出現嚴重院內感染,可封閉整棟醫院大樓,不讓新患者入院,將住院病患全數安置指定區域採檢,撤離醫護人員隔離採檢。張強調,封院和封城不一樣,會讓支撐醫院的醫護畏懼、情緒崩潰,進而造成照護崩盤。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部醫院一醫一護染疫 指揮中心啟動醫院社區調查防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案838)及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839)。指揮中心表示,案838為北部某醫院醫師,曾照顧新冠肺炎確診個案,1月8日起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1月10日就醫採檢,11日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案839為案838同住接觸者,也是上述醫院之護理師,但未接觸或照顧新冠肺炎確診個案,1月9日起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11日進行接觸者採檢並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因應本起事件,指揮中心已匡列個案之醫院接觸者共464人,均已採檢,皆為陰性;社區接觸者共56人,已採檢14人,1人陽性(案839)、13人檢驗中,42人採檢中。 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昨(11)日下午接獲該醫院通報後,隨即安排疾管署防疫醫師、同仁至該院進行調查,同時由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召集人到場指導;另分別於昨日晚間及今日召開會議,針對疫情及防治作為進行討論,採取措施包括:一,住院病人只出不進;二,39名醫護相關接觸人員匡列居家隔離;三,門急診照常;四,取消所有探病,陪病限1人並實名制;五,移動相關病患至單人病室隔離觀察14天;六,全院員工於3天後再次安排採檢。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關島人道包機抵台 47名旅客檢疫入境
駐關島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關島政府促成的人道包機今天傍晚抵台,航班搭載47名旅客及13名機組員,桃園國際機場國境單位表示,旅客正常通關,並遵照現行防疫規定進行相關檢疫措施。國境單位表示,包機搭載47名旅客及13名機組員共60人,47名旅客包含一般旅客與9名國際醫療專案申請入境者,其中5人是需就醫的關島病患,4人為陪病家屬。外交部日前表示,關島與台北的直航班機受新冠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自去年3月停飛至今,導致許多在關島的病患無法按原計畫來台就醫。這次的包機可以讓病患及家屬來台就醫更便利,相關安排也已獲衛生福利部同意,入境乘客將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接受檢疫及相關防疫措施。
-
2021-0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關島人道醫療包機今晚抵台 莊人祥:均須持有陰性報告
華航今晚將有人道醫療包機從關島飛抵台灣,協助滯留台人返國,也讓當地民眾來台就醫,該班機將載運近50名旅客,預計今天傍晚飛抵桃園國際機場。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自關島返台班機都需持有陰性報告。莊人祥表示,關島人道包機目前預告有54位旅客,比照一般旅客入境程序,旅客分一般旅客和醫療需求旅客,一般旅客就是看有沒有症狀,無症狀送居家檢疫,入境前14天有症狀就是採檢後送集中檢疫。莊人祥表示,有關醫療部分,有些患者必須接受腫瘤切除,治療心律不整,或超級肥胖等,有5位國人需要就醫,4位是陪病家屬,事前與醫院取得聯繫,醫院同意後,經衛福部核准,醫療院所名稱不能透露。莊人祥表示,如果有緊急就醫需求,需要事先向衛生局和醫療院所溝通確認,機場人員會再跟衛生局確認旅客要就醫還是入境,視當時需求而定。扣除九位醫療相關旅客,莊人祥表示,關島人道包機載旅客來台由外交部規畫,根據國際醫療指引,主要由醫院同意接受個案。至於返台就醫費用,莊人祥表示,費用部分需要問外交部。
-
2021-0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病人,不得不知的檢傷大小事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介紹「急診處」的功能與實況。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介紹急診處如何分辨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幫忙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情況到急診處尋求醫療是合宜的」;一位對急診處頗有經驗的社會人士由病人的立場,分享他對急診處運作的了解,說明怎樣決定自己或家人是否需要緊急送到「急診處」才能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最後由另一位急診專科醫師說明一些讓病人自以為「急症」的可能原因以及處理辦法,以避免到了急診處,非但得不到自己以為應該得到的緊急治療,反而在急診處空等、焦慮、受氣。我們期待不久可以收到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急診處的經驗,促成醫病之間更理想的互相了解。在結束一天辛苦的學校課程後,跟同學吃了大餐,回到宿舍,半夜忽然間劇烈腹部絞痛,全身發冷發燒,在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只好請同學陪我到急診就醫,一到急診看到滿坑滿谷的病人,在被問了幾個簡單問題跟基本血壓量測後,身體感覺快垮了,但心裡更累,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換到我,但是奇怪的是,急診看診似乎都沒有順序,等了一個小時後,我請了同學問一下何時會輪到我,我還要等多久,醫師說再等一下,又過了一個小時,比我慢掛號的人都看診了,我這麼不舒服,到底還要等多久……或許你跟我都有一樣的急診就醫經驗,希望在急診時,醫師可以很快的就幫我看診跟治療。在多年之後,我成為一位急診專科醫師,才發現原來這個「再等一下」是很重要的急診病人的看診禮儀,也是幫助你更快得到協助的態度。從民國99年開始,當時的衛生署開始推動急診的檢傷五級分類,將所有的急診傷病患再檢傷後,分成五個等級,分別是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大家常常問的「多久時間可以看到我」,在這五個分級下,有其明確的定義跟可能等候時間說明:復甦急救(一級):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須立即處理,可能等候時間:立刻急救。危急(二級):潛在性危及生命,肢體及器官功能狀況,需快速控制與處置,可能等候時間:10分鐘。緊急(三級):病況可能持續惡化,需要急診處置,病人可能伴隨明顯不適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可能等候時間:30分鐘。次緊急(四級):病況可能是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或某些疾病的合併症相關,需要在1-2小時做處置,以求恢復,避免惡化,可能等候時間:60分鐘。非緊急(五級):病況為非緊急狀況,需做一些鑑別性的診斷或轉介門診,以避免後續惡化,可能須等候120分鐘。所以依照這樣的分級對於一個急診候診的病患來說,就比較能大約知道自己的病況在急診檢傷分類後,嚴重度與要等候的時間,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 那護理師是怎麼幫我們分級,依據什麼原則或指標?」其實在檢傷分級時,我們透過一些可量測的指標(首要調節變數)來做初步分級,包含的三大面向評估如下:◎生命徵象:呼吸,血行動力,意識,體溫◎疼痛程度:中樞型疼痛,周邊型疼痛 ◎高危險性受傷機轉負責檢傷分類的護理師,可以透過這樣系統性的評估,很有效率地讓病人的可以做處置上的分流,也能幫助急診團隊可以盡快處理危急嚴重的病患,然後得到最妥善完整的治療。在台灣,許多民眾對於看急診的想法是「不舒服,掛了就應該可以很快看到」,但是其實因為各醫院開設急診的目的,不是為了方便跟迅速,而是為了要讓嚴重或潛在會危及生命的疾病,可以得到專科醫師的診治,為何要有檢傷這樣的制度?這一切還是來自於整個緊急醫療資源是有限的,不管是醫護人力,病床或醫療器材等。所以透過檢傷系統,護理師能夠客觀地把一群急診病患中,把有問題的先篩檢出來讓醫師診療,再把醫療的資源優先使用在嚴重危及病人身上。 近年來,雖著政府單位與急診醫學會的宣導與說明,民眾也開始建立起急診的就醫觀念,也會把醫療資源優先禮讓給需要的病患,除了感謝之外,我自己作為一位急診醫師,多年的執業經驗,為了讓大家降低對於急診就醫的不安全感,有三個對於急診病人的候診建議1.不怕你掛,怕你不等:其實台灣民眾在現今的健保制度下,醫療的可近性是很高的,負擔醫療的費用也不高,因此很多病患在身體感受極度不適或是有疑慮時,就會想到來急診就診,希望能快點解決症狀跟疾病的疑惑,其實我們都可以理解這樣的動機,作為急診醫師,當然希望民眾能先利用社區的醫療跟門診來減輕急診照護人力的負荷量,但是事實上,很多嚴重疾病的確對於沒有受過專業醫療訓練的病人跟家屬而言,真的很難判斷跟自行觀察,所以急診不會拒絕病人掛號,但是只要「 病人病家」願意「耐心等待」,醫師們一定會根據你的狀況盡快給予醫療處置的。千萬不要一直詢問醫護看診的時間,因為他們同時在處置病人時,一直被打斷處置過程,也容易產生醫療上錯誤發生,所以不怕你掛號,就怕你沒耐心等待。2.注意變化,主動回饋:在急診的環境下,醫護人員都知道檢傷是初步評估,而病人們都可能有動態的變化,所以如果你是候診病人,你有出現新的症狀,或是加劇的症狀時,可以主動告訴醫護人員,提醒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再評估你的狀況。作為陪病的家人或朋友,也要在候診時,不要在意等候時間,而是要更在意病人的狀況,方便可以主動回饋。3.安心信任,同理他人:在急診候診時,每一位病人都是很不舒服,才會來到急診的環境,但是病患們的病況在檢傷時,就會先區隔出嚴重度的差別,如果身旁的病人因為病情變化或是檢傷級數較危急,希望病患們可以發揮同理心讓需要的人先就診,同時請患者也要安心,在急診的環境裡,你的不適從一進急診大門就是被觀察的,所以有任何狀況都可以盡快處理,另外也要信任當班的急診醫師,他們絕對都希望可以趕快解決病人的不適,這是我們作為一位醫師的專業素養跟核心價值。最後希望這些急診病患的應該要知道的檢傷大小事,在候診時有三心(有耐心、會安心、同理心)一起可以建立好的急診候診觀念,變成我們的優質醫療文化。
-
2020-10-31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該看哪一科? 不同科醫師開的好多藥都要吃完嗎? 「整合門診」幫解決多重就醫、多重用藥的困擾
「醫生啊,每個月要帶媽媽出門看診好幾次,星期一看這一科、星期三還要看那一科、星期五還要來抽血…。雖然知道媽媽的健康重要,活動力也還算可以,但是這樣子常跑醫院,實在也是大工程…。」吳小姐陪病時,對媽媽已經就診多年、最信任的醫師,忍不住開始吐起苦水.....。吳小姐幾年前從職場上退休後,立刻一肩扛起照顧年過八旬的母親的重責大任,陪病看診一手包辦,家裡聘請的移工看護雖然細心,讓吳媽媽多年來吃藥的規律程度,是模範生等級,但吳小姐最近卻發現,媽媽並不如他想像的那樣「健康」,胃口沒有以前好、體力慢慢在變差、晚上睡眠的問題也愈來愈困擾,但最讓吳小姐無法忽視的,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每當媽媽到了吃藥時間,吃完藥、放下水杯後,就會固定嘆的一口氣…。醫療科技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變長,許多人在中年階段,努力維持健康、配合醫師的建議,調整生活作息,搭配藥物控制慢性病,於是健健康康的活到八九十歲,卻發現身體各個地方陸續開始有症狀。找了許多專科醫師檢查,大問題沒有,小狀況卻不斷。在詳細做完檢查、聽了醫師說明過後,心理踏實許多,但這一科拿了3種藥、那一科看完檢查報告後,又再加上第5種藥,於是,年紀一歲一歲變老、牙齒一顆一顆變少,吃的藥卻一顆一顆變多,直到最後,每次到醫院都「滿載而歸」,但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而每位專科醫師各司其職,努力用盡自己畢生所學,捍衛每位患者的身體健康,確保患者不會因為該器官系統的問題而受苦,但卻也可能因為多重用藥、藥物彼此之間產生了交互作用,而無法讓手中的處方藥物,效果發揮到最佳狀態。「多重用藥」成了現今年長者常見的健康議題之一藥物的顏色再怎麼五彩繽紛,卻沒辦法為老年生活增添什麼色彩,有些長輩很聽從醫師的指示,回診時常常換來醫師的嘉許,但其實每天規則服用多種藥物,也對長輩造成了心理壓力,深怕漏吃了哪個藥,身體會不會就出狀況了。有些長輩看到藥物這麼多,心灰意冷之餘,索性自己當起醫生調藥:隨機吃、只有早上吃、只吃特定的藥、又或者,根本通通沒吃。孝順的子女為了父母的健康,總是細心安排一次又一次的回診,但就醫的頻繁與不便,不僅耗費時間又傷了荷包,也可能過度使用了醫療資源。「藥物整合」為「多重用藥」患者帶來不同面貌這天看完診,吳小姐一面向醫師道謝、一面攙扶著媽媽離開診間,門診護理師的流程說明,吳小姐早已熟門熟路,不聽也不會搞錯了,反而是護理師遞過來的資料中,其中一張紙條吸引了他的注意,紙條上面提醒著,吳媽媽是多重就醫、多重用藥的患者,如有藥物整合的需要,可向整合門診諮詢。在美食街簡單用完午餐,又到了吃藥時間,吳小姐打開剛領的一大袋藥,努力地一顆一顆剝著藥,媽媽在吃完藥之後,又重重的嘆了一口氣,於是吳小姐心裡一橫,就幫媽媽預約了整合門診。「整合門診」不只提供藥物整合整合門診的診間裡,醫師點開吳媽媽的就診資料,開始逐一確認每個藥物,並與吳媽媽確認各種身體症狀的變化,經過幾次調整後,吳媽媽順利的少了幾種藥物,其中不乏已經吃了許多年、吳媽媽對於停藥也充滿擔憂的藥物。在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後,吳小姐理解了一個道理,同樣的慢性病,隨著媽媽年歲增長,藥物需要隨著生理機能的變化,不斷重新檢視與調整,於是鼓勵媽媽,相信醫師。經過整合藥物後,吳媽媽對於吃藥這件事,心裡少了些負擔,也開始願意與醫師傾訴她心中的擔憂…。醫師發現了吳媽媽的情況後,於是幫吳媽媽安排了「周全性老年評估」。經過評估後發現,吳媽媽的情緒問題、認知功能,以及營養狀態,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於是再個別針對這些面向,與吳小姐討論後續的治療與照顧方向。透過整合門診,不只可以進行藥物整合,讓就診化繁為簡、也節省了醫療的開銷,還能藉由周全性老年評估,讓醫師、患者,以及家屬都能更清楚了解,有哪些身心健康的問題,偷偷地躲藏在長輩的白髮與皺紋後面,便可以擬定照顧計畫,嘗試因應與調整。
-
2020-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他們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呂若瑟照顧身障兒超過半世紀
「身心障礙院童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榮獲醫療奉獻獎的呂若瑟神父並非醫事人員,更貼切的說,呂神父是廣義的醫事人員,除了創辦聖嘉民啟智中心、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羅東聖母醫院的安寧病房,也是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負責人,經常與醫療團隊下鄉服務,55年的人生精華歲月都奉獻給台灣。今年四月間,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火速蔓延,也衝擊義大利造成嚴重死亡。當時由呂若瑟神父號召募款、送醫療物資前進義大利的行動,掀起各地捐款不斷湧入,一則則動人的善心善行故事也傳頌開來。返鄉募款 在澎湖開身障機構1940年5月26日,呂若瑟出生於義大利帕多瓦省。十歲進入天主教靈醫會,1964年從神學院畢業,同年晉鐸神父。隔年與兄長呂道南到台灣,呂道南是聖母醫院小兒科醫師,後來擔任聖母醫院院長,呂若瑟則是神職人員,從此開啟與台灣的緣分。1974年呂若瑟被派到澎湖傳教,發現很多家長生下身心障礙的子女,放棄就醫,喪失黃金治療期;甚至把小孩關在家中,任其自生自滅。於是他回到義大利募款,先成立海星園,1983年在澎湖馬公創設惠民啟智中心,擴大服務身障兒童,是澎湖至今唯一的身心障礙日間托育教養機構。宜蘭啟智中心 已照顧上千人後來到宜蘭傳教,呂若瑟仍心繫乏人照顧的智能障礙兒童,利用冬山鄉丸山修道院的舊房舍,在1987年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專門收容極重度身心障礙及智能不足的孩童。後來愈來愈多家長放心把身障兒童送進來,聖嘉民啟智中心於是遷移擴建到三星鄉,增加收容量一百多人。目前累計已照顧上千名院童或院生。許多身障院童只要看到呂若瑟神父,就會上前討愛的抱抱,在呂若瑟的眼中,這群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為了營造家的氛圍,呂若瑟只要人在宜蘭,下午四點他都會出現在院區門口,護送日間學童搭車回家,與老師們共同揮手與學童說再見,他相信這些一舉一動的關懷,院童們都能感受到,他們都會懂。聯手各宗教行善 收寺廟捐助呂神父對於不同的宗教派別也很有包容力,聖母醫院設立了一間小佛堂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求心安,中心也接受當地各廟宇的捐助,共同舉辦活動,讓行善之路走得更長更遠。有感於癌症病人逐漸攀升,呂若瑟為了讓病人有尊嚴的離世,他把聖母醫院最寬敞、視野最好的頂樓,做為聖嘉民安寧病房,他常會去那裡陪病人及家屬禱告,給他們安心力量,甚至會陪病人打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忘記病痛。政府推動長照政策,呂若瑟早在2010年就募款籌建老人醫療大樓,七年後完工提供醫療服務,也規畫許多延緩老化的活動,老人家在這裡結交朋友,也分享快樂。醫院當家 微薄零用金也捐出呂若瑟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居住的地點就在醫院裡,每天探望醫院病人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身為神職人員,呂若瑟每個月有幾千元的零用金,但他三餐簡單、衣著樸實、生活花費不多,甚至把這些微薄的零用金省下來,再捐給需要的弱勢族群。宜蘭縣政府有感於呂若瑟神父長年對台灣、對宜蘭的貢獻,於2017年12月26日,頒給呂若瑟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連同他的哥哥呂道南等人也都因「有殊勳於中華民國」,同時拿到身分證。25歲來台迄今 「我的家在台灣」呂若瑟神父早就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畢竟從25歲就到台灣服務的他,超過半世紀的人生奉獻在這裡,難以割捨的人事物,這裡是他第二個家。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1 姓名呂若瑟神父年齡 80歲出生地 義大利現職 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聖嘉民啟智中心及長照中心董事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羅東聖母醫院董事長學歷 義大利MOTTINELLO神學院神學系經歷 澎湖馬公惠民啟智中心創辦人主要事蹟 澎湖縣好人好事代表及榮譽縣民、台灣第5屆金毅獎、台北市第11屆艾馨獎、宜蘭縣社會工作特殊貢獻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