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阿茲海默症
共找到
550
筆 文章
-
-
2020-04-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在家煮飯該用什麼油?為何專家不推薦黃豆油?
在家做飯,在家吃飯,是現今台灣社會的顯學。除了可以減少外出次數,增加社交距離,預防新冠肺炎之外,還可以增進家庭間親子關係,促進飲食健康,何樂而不為。潘老師在十多年前的健康節目裡,就建議家裡面應該準備三種油:涼拌油、煮菜油、和煎炸油。原因是三種做菜方法的用油溫度差距很大,必須變換油的種類,才能確保飲食安全,不會吃進致癌物。另外,選擇廚房食用油還需考慮:多攝取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油以補不足(EPA和DHA)、少吃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飽和植物油和動物油)、以及不吃產生疾病的油(反式脂肪和氧化變質的油)。家庭廚房用油目前在賣場貨架上清一色都是植物油,原因是動物油脂在平常早已經攝取過量(精緻加工食品和吃肉太多),再加上動物油飽和度太高,吃多了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2015年日本植物油協會在消費者調查中發現,日本人挑選家庭廚房用植物油的考量因素有:價格、成分和健康、口感和風味,以及台灣人再加上品牌等等。而這邊所說的廚房用油就是潘老師上面所說的煮菜油和煎炸油(這篇文章我們先不談涼拌油;涼拌油可以用冷壓和初榨來補充Ω3)。最近這幾年,因為製油科技的進步,只要你的買油觀念正確,就可以將煮菜油和煎炸油合併成一種油來購買,這樣一來,煮夫煮婦們就方便多了,家裡面只要準備兩種油就好:涼拌油和煎煮炒炸油,不必再像以前要購買三種不同的油才行。根據美國農業部調查2017-2018間,美國食用油第一名為黃豆油(58%),第二名是芥花油(或稱菜籽油;18%),第三名是玉米油(16%)。根據日本Oilio集團2014年調查,日本人食用油第一名為芥花油(36%),第二名是橄欖油(28%),第三名是芝麻油(18%)。根據台灣統一集團2015年調查,台灣人食用油第一名為葵花油(26%),第二名是調和油(17%),橄欖油和沙拉油並列第三名(都是15%)。各地區民眾用油的選擇結果正確嗎?你可以判斷嗎?凡是可以用來煎煮炒炸的油都必須是經過純化精緻的油(因為用油溫度比較高),也就是廣告上常出現的台詞:清清如水沙拉油,原因是如果不純化,在加熱過程中,就會出現冒煙的現象,因此冷壓油(沒有純化)只適合當涼拌油。純化後的植物油裡面的主要成分有飽和脂肪、油酸(單元不飽和: Ω9)、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6)、及次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3)。表一中列出所有不同油品中的脂肪酸分布情形。現階段的健康認知是,煎煮炒炸油要用低飽和脂肪、高油酸(Ω9)、零反式脂肪的精緻植物油,另外,因為亞油酸(Ω6)和次亞油酸(Ω3)遇熱不穩定,容易氧化,保存困難,所以煎煮炒炸油中這兩種成分也應愈低愈好,因此,煎煮炒炸油應該是苦茶油、橄欖油、高油酸葵花油、高油酸芥花油才是首選,而高油酸黃豆油則無法入選(後面會敘述原因)。2020年2月,內分泌學期刊有一篇論文吸引了潘老師的注意,研究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神經科學系副教授瑪格麗特(Margarita C. Curras-Collazo),這位教授在2015年的研究就認為傳統黃豆油容易使實驗小鼠導致肥胖、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和脂肪肝。現在更進一步發現,不論傳統或是高油酸黃豆油攝食太多竟然會影響大腦的內分泌中樞---下視丘,進而可能增加自閉症、阿茲海默症、焦慮和抑鬱的風險。雖然目前只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作者依然建議大家要注意這樣的現象。美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黃豆油的消費量大大增加,常被使用於油炸速食、包裝食品添加劑以及牲畜餵養等等,是美國目前生產和消費最廣泛的食用油。為了瞭解食用黃豆油會不會改變大腦下視丘內基因的表達及其相對應化學訊號物質的改變,科學家利用餵食等熱量(isocaloric),高脂肪(佔比40%)飲食的雄性小鼠進行了本次實驗,四種飲食分別是:傳統的黃豆油(高亞油酸;轉基因大豆)、高油酸黃豆油(Plenish;低亞油酸)、椰子油(高飽和脂肪;添加豆固醇;不含亞油酸)、和低脂(佔比13.4%)飲食對照組。結果發現,黃豆油會對小鼠的下視丘功能產生影響,而下視丘是和生物體內很多的重要功能關係密切,包括新陳代謝調節體重、維持體溫、生殖功能以及生物體對壓力的反應,因此引起科學家和媒體的關切。兩種黃豆油飲食組(傳統和高油酸組)對下視丘內許多基因表達的影響效應非常相似,而與低脂對照飲食組相比,椰子油飲食組對下視丘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對基因表達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發炎、神經內分泌、神經化學訊號和胰島素信號傳導等的正常運作,不可掉以輕心。兩種黃豆油餵食組中,小鼠下視丘的催產素(“愛情”激素)的基因表達向上增加(upregulated),同時也看到血漿中催產素的濃度升高。與此同時,研究小組發現大約有100種其他基因也會受黃豆油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能量代謝以及正常的大腦功能,所以可能會增加自閉症、帕金森病、阿茲海默症等一系列神經疾病的風險。在同樣添加有豆固醇(黃豆油中的天然植物固醇)的椰子油飲食中,並沒有觀察到下視丘基因表現異常和血漿催產素的變化。另外,兩種亞油酸比例差距非常大的黃豆油(51% vs 3.6%)也都會影響下視丘的基因表達。因此推測,豆固醇和亞油酸都不應該是黃豆油飲食對下視丘影響的罪魁禍首。研究作者特別強調:我們還沒有明確發現黃豆油中究竟是哪種成分導致了下視丘的變化,因此也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黃豆油可以導致神經疾病。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毒理學家和細胞生物學教授Frances Sladek認為,這項研究提示我們應該減少黃豆油的攝入,但豆腐、豆奶、毛豆或醬油等其他豆製品,應該無害。因為它們僅含有少量的油,同時含有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質等大量有益健康的營養物質,所以不要因此就不吃它們。Sladek補充,這項實驗僅針對雄性小鼠,而催產素對雌性小鼠的健康會更加重要,因此也應對雌性小鼠進行類似的研究。而且這項研究只在小鼠身上進行,若將小鼠實驗結果直接預測人類的結果是不一定對的。因此,黃豆油對人類神經系統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證明。但有鑑於美國飲食中黃豆油佔大宗(58%),因此黃豆油對下視丘基因表達的影響,還是需要提醒社會大眾注意的。【表1】常見七種市售廚房食用油,脂肪酸組成成分一覽註: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不易保存,會產生油耗味同時有礙健康。其氧化的容易與否和雙鍵的數目有關,例如亞油酸比油酸氧化快30倍,而次亞麻油酸則比油酸快80倍。現階段廚房用油(非涼拌油)傾向飽和脂肪愈低愈好,油酸愈高愈好,同時亞油酸和次亞油酸也應降低。所以表中的高油酸黃豆油、苦茶油、橄欖油為首選廚房的煎煮炒炸油,但仍應盡量減少煎炸。天然芥花油可以進一步被調整為低芥酸高油酸芥花油,天然葵花油可以調整成高油酸葵花油後,也可以變成好的煎煮炒炸油。另外,由於本篇文章介紹不論傳統或高油酸黃豆油在動物實驗中會影響內分泌中樞,因此建議謹慎少用。
-
2020-04-12 養生.抗老養生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洪蘭: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
有限人生裡,如何發揮最大的價值?如何活過,人生才算「值得」?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研究腦神經科學多年,她認為,有意義的生活一定伴隨著壓力,要是沒有做到自己認為「值得」的事,這一生也就白過了!72歲的洪蘭臉上沒有太多皺紋,許多人向她討教保養方法,她說只有一個秘訣:「心情快樂」。即使有皺紋,倒也不是壞事,她以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言來說明:「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許多事情換個角度想,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洪蘭說:「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一個月10篇專欄,路邊花草都是學習一般人言及快樂,往往連結的是「放鬆」。洪蘭卻認為,真正持久的快樂,其實是持續學習與對自己的紀律。採訪這天,拍照時公園裡有許多不同顏色的扶桑花。這正是她最愛的花,馬上逛整個公園探個究竟,想知道這與自己種的差異為何。常有人問她,中年後腦力該怎麼保養?她說:「保養?不用保養,用就好啦!」其實只要有點好奇心,路邊的一花一草木,都是學習。很難想像,洪蘭目前的專欄每個月達10篇之多,平均每3天就得交出一篇,她卻來從不遲交。「凡事若不在控制權內,就不要去想它;但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把它做好。」她不看電視,聊八卦的聚會也絕少參與,把心力全部都投注在閱讀與寫作中。即使前陣子生了一場病,期間仍未停歇。因她認為專欄可以傳播觀念影響社會與教育,是最值得做的事。當規律運動,身體自然就會回報,規律動腦,其實也同理。「透過寫專欄,可以訓練自己,平常一定要多閱讀、多準備,自己也能時常更新新知。」50歲後當一個敢言的人,用經驗回饋社會洪蘭的演講,幾乎場場爆滿,有將知識以通俗語言表達的好能耐,眾人還以為她天生能言善道。然而,她透露其實自小是個不太敢說話的「徹底乖巧好學生」。「台灣人較拘謹,從小不敢犯錯,不敢冒險,很多意見不敢發表。」她舉例,兒時曾問老師一個問題,不僅沒得到解答,還因老師面子掛不住而被打,以後哪敢再發問?說話的能力,是當老師後訓練出來的。她回憶最早在中正大學上課時,學校為了回饋鄉里,每週都安排老師到嘉義文化中心演講,底下聽眾百百種,還包含高齡的阿公阿嬤,她得將艱深的學術內容,化為易懂有共鳴的語言。例如講解失智的研究,告訴在場的人:「阿伯,你把綠豆湯燒成綠豆乾(忘了關火),不代表就得阿茲海默症。」每週一次的演講,無形中累積了她往後面對群眾的各種能力,也呼應她的體悟:值得的事,必然伴隨著壓力而來。問她覺得50後的族群,在生活、職場、社會各面向上,應該更沉靜淡出、還是更積極表達?她馬上說:「應該更要表達!50後更應該動起來,已沒什麼好怕的,應該更要用自己的經驗,回饋社會。」熟年夫妻的相處基礎,年輕時就要建立如何建立快樂的基礎,她認為,來自適時「看開」的智慧。洪蘭與曾志朗是著名的學術夫妻檔,結褵超過50年,不過在日常生活方面,她笑說退休後才發現,丈夫醉心於學術,日常生活幾乎完全不上心。有回她在院子澆花時,聽到屋內電話響個不停,進去看怎麼回事,才發現先生不僅不知道電話放在哪,手上還誤拿吸塵器的控制器,渾不知兩者區別。洪蘭哭笑不得,自嘲:「住這麼多年,他什麼都不知道,我應該寫一本20年目睹之怪現象。」如此生活上的差異,如何維繫感情?洪蘭認為,熟年夫妻吵架一點都不值得,既浪費力氣,皮膚又會增加煩惱的紋路,既然改變不了對方,那就學著「看開」。例如,她注重健康,平日總要吃魚油、維他命、亞麻仁油等營養素,要丈夫也跟著吃,對方卻說:「不要」。她就不要求了,幽默打趣地說,「反正不吃,死的是你,又不是我。」熟年夫妻能如此自在相處,她強調基礎需在年輕時就要培養感情,到老了才不會來不及,「有人說婚姻像織毛線,一針一針織,但一拉就拆掉了,年輕如果沒用心織,老了一定什麼都沒有。」50後的快與慢,都是一種修煉洪蘭說話的語速和走路的步速,都比一般人來得快,一秒都不想浪費。在她50歲後,似乎還帶著一種迫切,「怕來不及,感覺來日無多,年輕時的時間感叫做kill time(打發時間),現在則是珍惜每1分鐘。」然而,去年中旬經歷過一場大病後,她強調50後的重點建議:「絕對是健康」,對身體好的食物,再難吃她也不會抗拒;每天至少步行1萬步,她當場拿出手機看APP的當日紀錄,下午3點半,她已走了6,700多步。她也改掉了熬夜寫作的習慣。以前的她,睡覺到一半,會爬起來把稿子寫完,現在則先睡飽,明天早上再繼續,「因為我曉得,如果生病,可能就根本不能做了,以前覺得無敵鐵金剛,到65歲後就要slow down(慢下來)。」慢活對她來說,是當前的修煉。晚年三寶:老本、老伴、老友,快樂最重要關於老,洪蘭幽默以待。她在書中引述日本銀髮族打油詩比賽的句子,其中一段形容老夫妻:「以前反覆確認是還有沒有感情,現在反覆確認是還有沒有脈搏……」老了就是老了,但有健康的心態最重要。她提醒,「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的必要。前兩者往者已矣,只有老友來者猶可追。如果明天走了,誰會懷念我?只要有一個人,這一生就沒白活。」洪蘭認為,除了對別人付出,對自己有時也別太苛刻、失了生活的樂趣。「吃飯是吃8分飽,另外2分是我留下來吃甜點的,一點甜的讓自己心情好,心情好最重要,粗茶淡飯吃起來也似山珍海味!」明白自律後的收穫,並給予自己小小的快樂,洪蘭引述馬克吐溫的這句話,就更有深意了:「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原文:壓力可以是快樂的!洪蘭:皺紋是提醒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
-
2020-04-06 科別.骨科.復健
公園常見的運動器材安全嗎?物理治療師這麼說
Q:公園常見的運動器材,一定安全嗎?A:公園綠地空氣流通且常設有簡單的運動器材,多走走、多活動有益健康,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等單位曾針對近2萬5000名長者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研究顯示,居住在遊樂場和運動場人均面積較高的鄉鎮,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顯著減少3%。不過,即便是普設的簡易運動器材,長者仍需注意使用安全。使用一項運動器材前,除了要閱讀說明書、看看是否適用於自己的年齡與體況之外,還需碰碰、拉拉器材,確認是否有故障、鬆脫、生鏽、繩子脆裂等情形。適當暖身後,應依照說明書圖示漸進式地使用器材,否則可能造成運動傷害。舉例來說,滑步機使用時需兩手抓穩,左右腳一前、一後交錯滑動,如果錯誤讓雙腳同步向前、同步向後滑動,容易因不平衡而發生跌倒風險;再如,使用有兩條手拉繩的上肢牽引器時,應雙腳站穩,左右手各拉一條繩子、交錯拉動,如果誤讓腳離地或是誤讓身體左右搖擺晃動,可能不慎造成拉傷。如果長輩體況不適合使用運動設施也無妨,世界衛生組織點出,多走路,其實就有助預防與改善慢性疾病、紓解壓力,是經濟又環保的運動選擇之一。每日依自己的身體狀況出門走走,藉由足夠的活動量來維持體力,並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諮詢專家/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整理/記者羅真
-
2020-04-05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有天中午去一家自助餐店,客人自行夾菜後拿到櫃臺結帳,此時老闆娘一一大聲問:「你要添飯嗎?」「你要加飯嗎?」「你要一碗飯嗎?」「你要白飯嗎?」我豎起耳朵,就是沒聽到:「你要飯嗎?」想必老闆娘上過寫作課,在「要」與「飯」之間努力添字修辭,氣氛熱絡,生意很好。用字遣詞不僅可以為生活增色加分,也影響心境。一位罹患癌症的好友平靜地說:「終於知道生命是有盡頭的。」聽起來有點感傷、淒美,但很有智慧。又如:「我們一生下來,就每天走向終點。」也頗能引起共鳴,其實這些動人的詞句都是在說「人總是會死的」,但感受大不同。名人有加持作用,多年前美國總統雷根宣布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後,醫師常告訴阿茲海默症患者:「你得的是雷根總統的病。」最近有位住在美國的朋友因血膽固醇高,醫師讓他服用冠脂妥膜衣錠(Crestor),並說「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當下他精神一振,甘心服藥。聲調、表情、時機也很重要。小時候,吃過年夜飯,父親滿臉笑意的一句:「你過來。」我雙手接過壓歲錢,又長了一歲,真是快樂滿足。如果做錯事,母親怒容滿面,說:「你過來!」就知道要被打手心了。那天在捷運車廂裡,我旁邊的位子剛好空出來,一位女孩坐下後,笑盈盈地對一位男孩說:「你過來嘛。」聲音輕柔,有點撒嬌,我聽了也不禁莞爾。心想,看似戀人的這對,假如在很多很多年後成了老夫老妻,一句「你過來嘛」語意之間除了關懷、擔心、呵護,應該也是帶著理所當然的味道吧。有時,一句激勵的話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例如《人生不完美.但依然好得很》的作者之一林昭坤,在25歲那年因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壓迫脊髓,導致下肢癱瘓、上肢無力,需靠輪椅代步。但一位助教對他說,看到他的潛力,只要好好訓練一定可以成桌球國手。於是他勤練兩年之後,贏得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的金牌。近日聆聽作家韓秀女士的精彩演講,一位聽眾提問:「以韓老師寬廣的視野與豐富的人生閱歷,如何看待台灣?」她回答,西元前8世紀的詩人荷馬,曾如此描述希臘的克里特島:從酒紅色的海中冉冉升起,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韓秀接著說:「這也是我對台灣的看法,四面環海,美麗富庶、人口眾多,讓我們一起來繼續建設台灣。」激起一片掌聲。我們一般人不見得精通中外文學,腹中也無華麗詞藻,難以說出如此貼切動人的譬喻,但我們可以盡量看到每個人好的一面,自然會說好話、多鼓勵、少批評,偶而也別忘了稱讚一下自己,不是很暖心嗎?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4-04 橘世代.好野橘
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
小民的母親最近常忘東忘西,有次說要出門買菜卻遲遲未歸,他出門尋找,發現母親在路邊徘徊,原來是想不起來為什麼要出門,憂心母親失智,帶母親就醫,診斷是憂鬱造成的假性失智,只要治療就可改善。小民暫時鬆口氣,但他也意識到,未來母親甚至是自己都可能失智,有必要及早作風險規畫,但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讓以往不曾留意失智保險的他,陷入不知該如何選擇的難題。小民是典型上班族,月入近6萬元,平日省吃儉用有點小積蓄,擔心如果直接找保險員詢問,對方很可能為作成這筆「 生意」,刻意誇大產品的好處,為此他曾上網做功課蒐集一些相關資訊,但還是一頭霧水。富邦人壽曾做 「失智症病識感與準備度全台大調查」,結果顯示,50至59歲受訪者中,65.7%的人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等於每3位50世代中,就有2人正在承受失智照護壓力,而失智平均病程約在8到10年。失智養護費用 每月4萬起跳還有調查顯示,一旦失智,不管是請外籍看護或送養護中心,每月的費用至少22000元;若加上紙尿褲、營養補品、醫療耗材等,平均每月至少4萬元,對一般家庭是長期、沉重的負擔,這些數據讓小民更加焦慮。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坊間針對各種不同需求的保險確實很多,一般人平日沒接觸,一時間難以抉擇是常態。如果僅是針對失智投保避險,有「長期照顧險」、「失能扶助險」 以及「特定傷病險」3種可選擇。他以小民為例說明,不管選擇哪家公司投保,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長照險、失能險及特定傷病險,3者對失智的給付有什麼差別?了解差異後,再去比較各家公司同質產品的優缺點。專家指出,特定傷病險給付,保障內容包含失智症、嚴重巴金森氏症等22項傷病。長照險理賠則是依據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門檻較高;失能險理賠無關巴氏量表,只要符合保單條款上所條列失能及特定傷病項目就可獲得理賠。長照險須定期重新認定若選擇投保長照險,能否因失智獲得理賠?最重要的關鍵在是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若符合就能獲得長照保險給付。但什麼是「長期照顧狀態」?「長期照顧狀態」的衡量標準有2項,一是「生理功能障礙」、一是「 認知功能障礙」,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但較麻煩的是,被保險人如小民或小民母親,每6個月或1年須再回醫院重新認定。永達保經儲備處經理陳宗玉表示,依據巴氏量表「生理功能障礙」評量項目包括: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至少要喪失3項生活自理能力。「 認知功能障礙」評量包括:時間、場所、人物,有2項以上分辨上的障礙方可。為什麼每半年或1年要重新認定?陳宗玉說明,主要是這些功能障礙有可能因為照顧而改善,由於長照險除一次給付的理賠外,還有定期給付的照護金,因此每年都要重新認定,如有改善則停止定期給付的照護金。民眾也許會有疑問,暫停給付照護金後,萬一狀況又惡化會再恢復給付嗎?答案是會。失能險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過,長照險通常僅針對失智,涵蓋範圍較廣,保費比較貴。失能險保障範圍定義清楚,保費相對便宜,申請理賠時,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必再回院重新認定,但失能狀態的判定有分11個等級。特定傷病險是依罹患特定傷病判定,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同樣也無需每年回院重新認定。依需求投保 不是買愈多愈好失智是個漫長的老化過程,可能只是因退化而非因意外或疾病所引起。有可能符合長照險理賠標準的失智,未必符合失能險或特定傷病險的理賠標準;而特定傷病險也有可能無法涵蓋失智後續的長期照護需求。正因為如此,「只考慮失智其實太狹隘」,陳宗玉表示,要以自己需求為導向,才能選出最適合的商品。她分享幾年前一個理賠案例的故事,一名30多歲年輕女博士,在知名企業擔任高階經理人,有天突然覺得眼睛不舒服,查不出病因,沒多久兩眼因視神經萎縮失明。還好她投保的是失能險而非長照險,因為失明雖殘廢了,但還可以自理生活,認知能力也沒問題,不符合長照險的理賠標準。陳宗玉指出,保險不是買愈多愈好,多花錢又買不到保障就冤枉了。多數人買保險都是零碎式的,建議先做全面性的思考規畫,才能以最少的錢享有最大的保障。何謂「長期照顧狀態」?一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就能獲得長照險的保險金給付,而長期照顧狀態需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二項情形之一為條件。1.生理功能障礙:須經診斷判定持續存有3項以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s)障礙(如表一)。2.認知功能障礙:除經診斷判定持續失智狀態並有2項以上分辨障礙(如表二)外,並須依臨床失智量表或簡易智能測驗達中度(含)以上。看更多報導:《橘世代》【保險理財大公開↘↘↘】。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人人都適合買「儲蓄險」?這三種人先別買!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24 失智.大腦健康
含酮飲食活化大腦 避免失智症產生
低醣飲食能避免大腦老化!人體透過代謝葡萄糖與酮體製造養分供應給大腦,但有時會出現低代謝的現象,也就是葡萄糖無法轉化為供大腦使用的能量,而阿茲海默症患者多會出現此狀況。因此,近期有研究特別針對飲食與大腦健康的關係進行研究後發現,低醣飲食對大腦健康有益。含酮飲食對大腦較好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為了解飲食習慣對大腦的影響,研究人員分配42位50歲以下的受試者進行為期一週的正常飲食(主要由葡萄糖提供能量)、低醣飲食(主要由酮體提供能量)以及包含12小時隔夜斷食的正常飲食,接著再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測量受試者腦神經的活動狀況。研究人員在受試者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前、後,測量他們體內的酮與葡萄糖水平。另外,為確保受試者大腦的變化是直接受到葡萄糖或酮影響,研究人員再進行了一場包含30位受試者的實驗,要求他們在隔夜斷食後喝下兩杯熱量相同、富含葡萄糖或酮的飲料再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綜合以上結果發現,富含葡萄糖的飲食會讓神經網絡不穩定,含銅的飲食則會讓神經網絡較穩定。研究人員表示,不穩定的神經網絡與大腦活動減緩或認知敏銳度下降有眾多關連性。改變能量來源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透過分析過去的資料集,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在47歲時,大腦老化的影響便會開始浮現,而老化最快速的年紀落在約60歲。不過含酮的飲食能加速大腦活動並穩定神經網絡,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在於比起葡萄糖,酮能為腦細胞提供更多能量。許多失智症發生的原因,都與神經漸漸失去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能力有關,因此若能利用不同的能量來源供給大腦能量,或許有機會讓大腦運作狀況恢復到較年輕時的水準。【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3-24 新聞.健康知識+
喪偶傷心欲絕走不出 當心太悲傷恐會讓智力開始下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失去另一半除了會令人感到傷心欲絕,美國有1項新研究也表示,大腦也會產生影響,可能加速大腦退化;研究發現,當丈夫或妻子去世時,留下來的伴侶智力會開始下降,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中,共收集了260位參加哈佛老齡腦研究的老年人數據,在研究剛開始時,先確認所有參與者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含量,之後連續4年對其認知表現進行監測。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發現喪偶者腦部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較多,而且他們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比起沒有失去配偶的人快了3倍之多。實際上,腦部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正是阿茲海默症的徵兆。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老年精神病學系主任Nancy Donovan博士解釋,痛失另一半和β類澱粉蛋白的關係是複合式的,表示喪偶是引起認知能力下降的特定危險因素。阿茲海默症協會科學總監Rebecca Edelmayer審查了研究的結果,並表示這項小型研究雖然無法直接證實喪偶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但確實很可能是其中1項因素。Nancy Donovan博士進一步說明,喪偶與認知能力下降間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婚姻可以提供日常的情感支持、刺激陪伴,還會促使健康行為和擴大社交網絡,產生正面的影響。因此,失去另一半等同於也失去了這些益處。但有些研究表明,親兄弟姐妹或成年子女,有助於預防喪偶女性的認知能力下降。Nancy Donovan建議,對於失去配偶的一方,可以透過運動鍛鍊、社交活動,認知刺激活動及健康飲食,來控制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當身旁的人深陷失去至親之痛 不打擾不見得最體貼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20-03-18 新聞.健康知識+
枕頭不洗,養出塵蟎屍體及大便!美國免疫學醫師:定期做1件事維持清潔
室內過敏原,從何而來? 或許美國人不全都住在室內,但也差不多了—平均來說,現代人有將近80∼90%的時間都待在家裡、工作場所和其他封閉空間。雖然我們住處和其他熟悉的室內區域感覺起來就像家一樣,但其實有陌生東西潛伏在我們之間。 有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家庭存在著至少6種過敏原;而且幾乎有一半的人至少有3種過敏原,已經超出過敏性致敏或氣喘的臨界值。 當你在家裡或辦公室時,你的鼻子、眼睛、喉嚨是否都一直受到刺激?塵蟎、寵物皮屑、黴菌等等,都會在你家中產生過敏風險。我們要小心家中的過敏原,特別是那些有過敏家族史和遺傳性過敏特徵的人。 室內空間的危害很多。首先,應該要把家庭分為兩類—有寵物和沒寵物,而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前一組會產生相當嚴重的過敏。 另一方面,室外過敏原往往是季節性或零星的,室內過敏原則是全年都存在。我們的過敏發展有一部分是基於過敏原的劑量、親近程度和持續曝露的時間。因為花費在一小串密閉空間內的時間是幾個月和幾年,最終可能致敏,然後出現過敏症狀。 室內過敏人數不論國內外都在上升—預計到了2030年, 每5人中就會有3人住在城市,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城市環境中,風媒花粉粒會附著在流動的空氣污染物(例如,汽車排放的廢氣)上,這樣會增加花粉的致敏潛力,引發過敏症狀。2012年的一項歐洲研究發現,城市花粉量每年平均上升3%,快了鄉下地區3倍。 在過去幾十年間,研究人員一直注意「早期曝露於室內過敏原」和過敏致敏性及氣喘間的可能關係。 從嬰兒到幼童,再到學齡兒童,年幼的孩子往往面對著更高的風險,因為平均而言,他們在室內的時間比成人還多,而且由於早期曝露的過敏原之中,像是家塵蟎、寵物皮屑、黴菌、蟑螂和囓齒動物這些過敏原都與氣喘有關(有些可能會持續到發育期),而過敏原致敏的關鍵期似乎是2、3歲。 在特定社區中,主要過敏原的致敏性會讓兒童氣喘的可能性增加到4至20倍。一項針對市中心兒童的研究顯示,有94%的兒童有過敏現象,真是太嚇人了。因此我強烈建議這些兒童要避開過敏觸發物,尤其在年幼時,特別是在還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 我的許多患者在家庭以外的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地方接觸到過敏原時,都出現了過敏現象,但是在家中時卻幾乎沒有。如果是在家中還比較容易補救,但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找出問題的根源,而且就算發現,也難以在他們的控制之下改變環境。 這是個很大的新發展——我們推動更節能、更絕緣的住宅是具有良好意義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成本),而有點諷刺的是,其實這些本來就是打算要保護我們免於受到戶外危險物侵害。 然而,這些新的建築設計經常使室內變得更溫暖和更潮濕,替更多的家塵蟎和黴菌鋪路(僅舉這兩個當例子),而且也較不通風,促進了過敏原的累積。這些新的建築設計還促使「大廈不良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這個術語的誕生。 當然,打開窗戶就會更通風,但此舉是否也邀請了黴菌、其他過敏原、戶外的空氣污染進到屋子裡? 如前所述,一些研究似乎證實了這種衛生假說。例如:他們表示生活在農場的人過敏率低於一般人。這是因為室內或室外的關係嗎?不是,這不是農場的人過敏率會低於一般人的唯一因素,但這個原因卻令人信服。 並非所有室內空間都一樣,而可能對室內過敏原的類型和程度產生直接影響的關鍵在於— 住家位置 住家類型(例如,多層公寓或透天) 季節(在三季或四季的氣候地區,夏天/早秋代表著更高的濕 度,也意謂著室內和室外都會有更多的黴菌) 整體降雨/濕度/潛在濕度(會影響黴菌生長) 地板類型 海拔高度(住在愈高的地區,家塵蟎數量愈少) 你無法擺脫家裡所有過敏原的痕跡,但可以減少負擔,而第一個關鍵就是找到和隔離過敏原。 枕頭為何會變重? 你已經用了至少2年的枕頭感覺現在比以前更重嗎?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昆蟲學家的說法,有高達10%的重量是來自塵蟎的糞便和屍體(增加的重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水分)。因此,請定期用熱水清洗枕頭,並定期更換枕頭。 室內空氣污染 你要怎麼改善室內的空氣品質呢?移除不好的東西、控制任何污染源,並保持良好的通風。你可以這樣做—— 將化學物和化學產品的用量減少到最低,因為它們帶有強烈氣味 和刺激性,例如,清潔用品、空氣芳香劑、使用擴香器發散的精油、髮膠、噴霧式殺蟲劑、油漆(廢氣)、煙霧。 使用在全食超市等商店中很容易買到的環保產品。 讓濕度上限保持在30∼50%,只要使用便宜的濕度計就能夠隨時監測濕度。 空調能將室外花粉和黴菌進到屋裡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空氣污染或氣味的源頭附近安裝排風扇,將它們排到室外,以 減少空氣污染和氣味。 如果你使用壁爐或燃燒設備來取暖,有良好通風很重要。 打開窗戶。 延伸閱讀: 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7成!第一名神經內科醫師教你預防「腦退化」●書籍簡介 對症抗敏 自療解方全書:64種過敏原侵害,完全阻斷!免疫學醫師教你打造保護網,預防與緩解腫痛癢以及可怕疾病作者: 克里福德.W.巴塞特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19/02/27 克里福德.W.巴塞特(Clifford W. Bassett) 巴塞特醫學博士為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院(ACAAI)及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AAAI)會員,其任教於紐約大學醫學院和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並且為布魯克林SUNY健康科學中心醫學和耳鼻喉科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是紐約過敏與哮喘醫療中心創辦人及醫學主任。身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所譽的頂尖醫師之一,巴塞特的意見及論述常見於當地及全國性媒體,包括《哥倫比亞今日早晨》(CBS This Morning)、《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美國公共電視台(NPR)、《紐約時報》和《時代》週刊。作者現居紐約。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
隨著高齡人口劇增,臺灣已於二○一八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高齡社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比例也急速攀升。失智症不同於健忘,也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大腦功能受損造成的疾病症候群,主要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逐漸失去169自理能力,以致無法照顧自己或獨立生活。失智,正有如世紀流行病一般快速蔓延,我們必須正視、認識,並找出可預防、改善、延緩的方法,維持大腦認知功能。來自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緩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緒焦慮和躁動行為,以及更多有關聽音樂改善失智症的好消息!報告指出,讓受試者聆聽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熟悉的音樂片段,同時進行MRI掃描大腦,顯示出儘管失智症患者的語言和視覺記憶途徑早已受損,但是對音樂有情緒反應的大腦區域並沒有受到影響。音樂有助延緩失智的症狀惡化並活化大腦功能和保留記憶的能力。對於與外在環境失去連結的患者而言,音樂是保持溝通、喚醒記憶、回到現實的好方法。負責此項計畫的杰夫•安德森(Jeff Anderson)教授表示:雖然音樂療法並非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靈藥,但確實可使症狀更易於控制,降低醫療護理成本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二○一四年《如夢幻音》紀錄片放映之後,美國非營利組織Music and Memory開始推廣透過數位技術將個性化音樂帶入老年人或弱者的生活,此計畫成功地推展至今,不僅培訓專業護理人員,也在美國、加拿大成立數百家由 Music and Memory 認證的照護機構,並且歡迎志工加入協助舉辦 iPod 捐贈活動、參與附近的認證機構服務,以及組織募款活動。對於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社會、家庭沉重負擔的我們來說,這真是一線曙光!聽音樂可以活化大腦,因為音符和音符相互之間的結構、規律和節奏,使得大腦不只單一的在聽覺皮質部分接收聽覺刺激,也同時處理運動區域的節奏和邊緣系統的情緒感受,而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額葉皮層,隨時都在接收訊息、做判斷。所以一個完整的音樂體驗,等於是大腦的全面鍛練。聽音樂的好處很多:減少焦慮、抑鬱、疼痛感,改善睡眠品質、情緒、記憶力,特別是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時,會釋放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可提升專注力、認知功能,且延緩大腦老化。而欣賞現場音樂會或與他人共同演奏樂器,大腦會釋放催產素,促進人際互動、建立信任,產生情感聯結的歸屬感、幸福感。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專注聆聽音樂,為自己建立音樂資料庫,讓音樂強化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可以是和諧、優美的古典樂,也可以是時而興奮、時而輕柔的電影原聲音樂,或個人喜愛的流行樂曲,總之,多聽音樂可以保持大腦健康。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關於更多「慢老」指南↘↘↘】。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