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2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防蚊
共找到
109
筆 文章
-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防蚊噴霧 醫:噴室內別噴身上
天氣炎熱蚊蟲多,許多人常用防蚊噴霧防止蚊蟲叮咬,醫師提醒要注意正確使用方法,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桃市聖保祿醫院最近有幾起不當使用防蚊噴霧造成肢體嚴重麻痛緊急就醫的案例。60多歲吳姓婦人因小腿、手臂又痛又麻就醫,在急診室直喊好難受!聖保祿醫院急診科醫師高榮良診療是否與腦血管意外、腦部病變或神經壓迫等有關,詢問病史及檢查發現並無眼歪嘴斜現象、肌肉張力也正常,應非腦神經的問題。高榮良替患者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時,吳姓婦人從包包拿出防蚊噴霧,高榮良一看馬上請患者將皮膚上的防蚊噴霧清洗乾淨,症狀竟逐漸獲得緩解。吳姓婦人說,防蚊噴霧是朋友去日本旅行回來送給她,瓶身都是日文,朋友也沒告訴她正確使用方法,她直接噴在手腳防蚊,未料小腿開始麻痛,甚至痛到無法忍受才趕緊由家人送醫。高榮良說,曾有家長將防蚊噴霧噴在寶寶身上造成不適的案例,防蚊噴霧應噴在室內,因蚊子飛行時間不長,多數時間會停在牆壁或天花板,噴劑附著在牆壁或天花板讓蚊子接觸時死亡,達到防蚊效果,切記「不是噴在身上」。
-
2020-07-05 科別.感染科
恙蟲病死亡率 可達60%
台東縣衛生局指出,夏季天氣炎熱,民眾喜穿短袖短褲,讓感染恙蟲病例增加,因恙蟲病死亡率可達60%,比新冠肺炎致死率高出許多,衛政單位呼籲民眾夏季出遊應穿長袖長褲,慎防恙蟲叮咬。依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全國恙蟲病截至7月3日止共134案,台東縣有30案,比率22.38%全國第一高,其次為花蓮縣27案、澎湖縣19案。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在記者會上指出,全球新冠肺炎整體死亡率趨向6%,許多歐美國家更逾10%,在台灣的死亡率為1.32%。縣衛生局指出,遭恙蟲叮咬,被叮咬處會有黑色結痂狀俗稱焦痂,是重要的判斷依據。若感染上恙蟲病後,約6至21天會出現頭痛、發燒、惡寒、結膜充血,並引起肺炎及肝功能異常等併發症,若未及時就醫,死亡率達60%。衛政單位呼籲民眾夏季出遊應穿長袖長褲 慎防恙蟲叮咬縣衛生局說,恙蟎主要在草叢區域活動,台東多山區及農田正適合恙蟎繁殖,呼籲民眾前往山區、郊外、農園等踏青或工作,應穿著淺色長袖長褲,使用衛福部核可防蚊蟲藥劑,回家後馬上沐浴更衣,預防遭恙蟎叮咬染病。縣衛生局提醒民眾若曾去過山區、菜園、草地等高風險地區,返家後3周內出現發燒、頭痛、紅疹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跟醫生說明活動史。恙蟲病相關資訊可上疾管署網頁查詢,或免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
2020-07-04 科別.感染科
夏季慎防!這病比新冠肺炎可怕 恙蟲病致死率可達60%
依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全國恙蟲病通報截至6月底共125例,台東縣有26例,占全國1/5,台東縣衛生局指出,感染恙蟲病的死亡率可達60%,比新冠肺炎疫情致死率還要高出數倍到逾30倍,呼籲民眾夏季出遊應慎防恙蟲叮咬。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在記者會上指出,全球新冠肺炎整體死亡率趨向6%,許多歐美國家更逾10%,在台灣的死亡率為1.32%。縣衛生局指出,遭恙蟲叮咬,若感染上恙蟲病後,約6至21天會出現頭痛、發燒、惡寒、結膜充血、叮咬處會有黑色結痂狀俗稱焦痂等症狀,是重要的判斷依據,發病一周後身體出現深紅色丘疹,並可能會引起肺炎及肝功能異常等併發症,若未及時就醫,死亡率可達60%。縣衛生局疾管科說,恙蟲病由恙蟎叮咬感染,恙蟎主要在草叢區域活動,幼蟲會寄生在各種動物身上,台東多山區及農田正適合恙蟎繁殖,呼籲民眾如前往山區、郊外、農園等踏青或工作,應穿著淺色長袖長褲,使用衛福部核可防蚊蟲藥劑,回家後馬上沐浴更衣,以預防恙蟎叮咬染病。縣衛生局提醒,台東是恙蟲病好發地區,民眾外出應做好防護措施,若曾去過山區、菜園、草地等高風險地區,返家後3周內出現發燒、頭痛、紅疹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跟醫生說明活動史。恙蟲病相關資訊可上疾管署網頁http://bit.ly/2Uy2xBD查詢,或免費防疫專線1922及台東縣衛生局防疫電話(089)347018洽詢。
-
2020-07-02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說蚊子愛叮酸性體質!醫:4特徵才是蚊子的最愛
夏天正式來臨,開始肆虐的蚊蟲讓不少人遭「蚊吻」,而皮膚出現許多「紅豆冰」。7~9月即將進入登革熱流行季節,民眾可要上緊發條展開「防蚊大作戰」!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同處一室,有些人總是特別受蚊子的青睞,有些人總能逃過一劫,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足滿說,這是由於蚊子鎖定的叮咬對象,具有以下特徵的人最容易被蚊子咬,來看看自己符不符合。1、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人在從事運動、勞動時,新陳代謝會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也會增多;要知道蚊子正好喜歡鎖定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生物叮咬,因此,小朋友、肺活量高的人、肥胖的人,在群體中容易被蚊子叮咬。2、體溫高的人代謝快的人,體溫也較高。這是因為蚊子的觸角有一個受熱體,對溫度特別敏感,也喜歡溫度高的地方,所以,體溫高的人對蚊子會有比較大的吸引力,像是小孩子、孕婦、喜歡喝酒之人,都容易被叮咬。3、容易流汗的人汗裡頭含有乳酸、脂肪代謝等物質,這也是蚊子喜歡的味道;再者,容易流汗的人,因為身體排放的熱量多,體溫也高,因此,汗多的人、正在運動的人、男人、小朋友等,都較容易被叮。4、難以反擊的人一般人遇到蚊子叮咬會給予反擊,不過,若是嬰兒、行動不便,或正在熟睡之人,自然容易成為蚊子的食物,特別是小寶寶,沒有做好防護,很容易被蚊蟲叮上。至於不少人認為酸性體質容易招惹蚊蟲?對此,邱足滿指出,西方醫學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酸性體質容易被蚊蟲叮咬的事實,其實是與個人體溫高低、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高低有關才是。不過,中醫則認為,濕熱體質的人容易招惹蚊蟲,所謂的濕熱體質,是指體型胖、容易流汗、體味較重、容易長痘痘、體質偏酸、容易口乾舌燥、便秘等有虛火之人,是蚊子喜好的對象,而濕熱體質剛好就是自然醫學所談的酸性體質。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5情況都是登革熱致命因子! 定期「巡、倒、清、刷」不容馬虎
-
2020-06-28 科別.皮膚
把握連假尾巴踏青 小心死亡率高達60%的「蟲蟲危機」
端午節連續假期即將進入尾聲,民眾把握外出旅遊最後機會,疾病管制署特別呼籲,目前是恙蟲病流行季節,千萬別小看小如沙的它,被咬一口沒及時治療,死亡率恐達6成。,民眾連假期間若規劃赴郊外踏青或從事登山、露營活動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降低遭恙蟲叮咬風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每年4至5月病例開始增加,6至7月為高峰。2016至2019年全國各縣市均有恙蟲病病例報告,每年總病例數約350例至500例之間,其中以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較多。今2020年截至6月22日共116例,個案感染地以台東縣為多,其次為花蓮縣及澎湖縣。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恙蟎大小就像一粒沙,接觸人體後約12至20小時才會咬人。林詠青說明,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出疹、淋巴結腫大,症狀和一般感冒或腸胃炎雷同,此疾病的重要特徵是恙蟎叮咬處通常會有無痛性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未經抗生素治療,可能誘發肺炎、器官衰竭,死亡率最高可達60%。林詠青呼籲,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民眾從事野外活動返家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就可以大幅降低叮咬機率。林詠青提醒,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
-
2020-06-25 科別.皮膚
端午連假踏青 小心遭恙蟲吻
端午節連續假期,民眾安排外出旅遊機會增加,疾管署呼籲,目前是恙蟲病流行季節,民眾若規劃到郊外踏青、登山、露營時,應做好防護,降低遭恙蟲叮咬風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全年都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每年4至5月病例開始增加,6至7月為高峰。2016至2019年全國各縣市都有恙蟲病病例報告,每年總病例數約350例至500例之間,其中以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較多。今年截至6月22日共116例,個案感染地以台東縣為多,其次為花蓮縣及澎湖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莊人祥說,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此外,民眾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蟎附著叮咬,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
-
2020-06-24 橘世代.健康橘
連假出遊攻略/想帶長輩出去玩,這「9件事」要先準備好!
每年幾乎都會有幾個三、四天的連續假期,如果長輩不常出門活動,不妨趁此機會帶他們來個國內小旅行,當天來回或是三天兩夜都好,若要讓長輩們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以下這些事項能妥善地準備好,是很重要的。一、地點選擇:1. 避免階梯多的地點。2. 慢性病患出遊有禁忌,例如:有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的長輩,不宜到寒冷潮濕的地方。心肺功能較差者,不宜到高山供氣稀薄地區。脊椎、腰椎相關疾病者不宜走山路。3. 年長者常有頻尿狀況,宜選有廁所的景點,且進出方便者,最好有無障礙空間設計,尤其有些地方的女廁較少,長輩要大排長龍等待,是很大的折磨。另外,長輩上廁所時宜陪同在旁,以防地面濕滑導致摔倒,或是其他意外發生。二、行程安排:1. 停留時間宜鬆不宜緊,一定要考慮行動慢的長輩,並且讓他們充分休息。2. 若有住宿過夜,要考慮長輩的生活習慣,例如,出門及就寢時間不應與平時相差太多。3. 如果有參觀或需要排隊的行程,也要考慮長輩是否能久站。三、健康評估:行前最好請醫師評估長輩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最好能把旅遊地點、方式、食宿安排等狀況告知醫師,尤其是慢性病患或較虛弱的長輩,相關的安排較多,應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四、飲食安排:雖然各地常有特色餐飲,也要考慮長輩的口味以及健康問題,宜清淡多蔬果,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刺激。此外,旅途中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保溫水壺是必備物。五、柺杖或健行杖:不只是行動不便者需要,也能減輕一般長輩行走的負擔。六、防滑鞋:平常穿習慣的最好,除了防滑之外,可選寬楦頭、免綁鞋帶、鞋後跟硬度較佳的鞋型。七、其他攜帶物備忘:保暖衣物、慢性病藥、暈車藥、防蚊液、遮陽帽、雨傘、可折疊小椅子。八、陪同心情:跟長輩一起出遊,除了面對步調較慢的旅程要有耐心,也要順應長輩的各種需求與情緒,以免發生衝突壞了旅遊的興致。九、臨時照顧人員:有的長輩行動不便,或較需要旁人協助,若要減輕家人照顧負擔,讓每個人都玩得開心,也可考慮找臨時的照顧人員,像在「優照護」平台上,就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以時計費的照服員,且具經驗豐富及愛心耐心。本文摘自《優照護》【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解封別急著「報復性出遊」!樂齡出遊:慢慢來比較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3 科別.感染科
高雄6旬翁意識混亂加護病房搶救 原來是日本腦炎惹禍
繼上周六一口氣出現首3例日本腦炎病例,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一例日本腦炎確診個案,也是高雄市今年首例個案,個案已轉出加護病房,現於一般病房治療,但意識仍稍為混亂。疾管署提醒,日腦死亡率高達2至3成,籲民眾提高警覺,落實疫苗接種、防蚊措施。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為居住高雄市鳳山區60多歲男性,近期無旅遊史,平時活動地包括鳳山區居住地及小港區鳳鼻頭漁港。個案6月13日因發燒、頸部僵硬至診所就醫,症狀未改善14日就醫收治住院,16日出現意識改變轉收治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於今日確診。林詠青近一步說明,該男一度意識混亂,並非失去意識,而是對人、事、時、地出現混淆,最常見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或正處於何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小於1%會出現症狀,甚至3至5成患者康復,仍會出現語言障礙、性格改變、肌肉無力等後遺症。個案前往小港區鳳鼻頭漁港時常途經小港區親友住處,漁港及親友住處周邊發現有水稻田與養豬場,並於親友住處附近水稻田查獲三斑家蚊幼蟲,初步研判個案於小港區或鳳鼻頭漁港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同住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措施。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4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屏東縣2例、台南市及高雄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7、9、20及12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提醒,日本腦炎疫情正值流行高峰,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請做好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可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0-06-20 科別.兒科
日本腦炎晚報到 今一次增3例本土個案40歲以上別輕忽
過去國內日本腦炎疫情幾乎都在5月進入流行期,今年疫情稍微晚到,疾病管制署今日公布,國內一口氣增加3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患者都是居住於南部,其中年僅30及40歲兩名重症患者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提醒,日腦流行期未結束,40歲以上民眾別輕忽。莊人祥表示,今公布的三名確診者,分別為屏東縣萬丹鄉30多歲男性、屏東縣南州鄉50多歲男性及台南市歸仁區40多歲男性,三人近期均無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居住地及工作地為主。工作地以工廠及市場為主,附近都有農田或豬舍,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莊人祥說,3人發病日分別為5月30日、6月6日及6月9日,症狀主要都有腦膜炎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及意識改變等,目前仍在住院治療。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及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7、7、18及11例,雖創8年同期個案數新低,但不排除可能會再有個案,40歲以上成人疫苗接種率較低,為高風險族群,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莊人祥說,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莊人祥呼籲,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到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防蚊藥劑。莊人祥表示,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加強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0-06-20 科別.皮膚
炎夏「該邊」爆癢?有這5習慣最容易中標
一對中年姐妹花走進診間,均未婚,姐妹倆住在一塊,互相有個照應,沒想到,卻雙雙得了胯下癢,兩人大腿內側搔癢不已,醫師進一步詢問,原來兩人衣物經常混在一起洗,又彼此會交換衣物穿,可能其中一人發生黴菌感染,而傳染給另一人,導致兩人都得了股癬。胯下癢又稱為「繡球風」、「搔檔」,在台灣,因為氣候濕熱,不論男女、都容易有胯下癢的問題,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惠文表示,因為胯下癢到皮膚科診所求診的病患,每到夏天就爆增2成,若加上害羞而不敢求診的人,估計實際數據應該超出2成,求診者男女性都有,其中以中年男性居多。1、西裝筆挺的中年男性:中年男性大多為西裝筆挺、久坐辦公室的50~60歲上班族,另外,還有需要穿著光鮮亮麗的西裝、需要在大太陽底下勤跑客戶的業務員,求診時,經常是胯下、陰囊出現紅通通的一片,有的病患可能是股癬,有的可能是濕疹,必須要配合病史的詢問,這些人的體質大部分都比較容易流汗。 2、體型豐腴、上圍傲人的中年女性:女性則是體型比較偏胖,乳房比較豐滿,通常體型肥胖者,也比較容易流汗,像這樣的女性通常不只是胯下會癢,有時連乳房下緣都會有搔癢及紅疹。3、愛穿緊身衣物的時尚男女:夏天穿又緊又厚牛仔褲的年輕人還是很多,特別是女性,建議可以穿透氣又排汗的裙子。4、制服族:有些特定族群有制服情結,喜歡看人穿制服,或是本身就很喜歡穿制服多數的學校、機關、團體也規定一定要穿制服。其實,多數制服的材質並不是很理想,衣料不見得會吸汗、排汗,尤其是褲裝,如果材質不是很好,不但容易皮膚過敏,也容易讓汗漬淤積在胯下皮膚表層上,黴菌、濕疹容易上身,胯下癢就伴隨而生了。5、潔癖族:不見得體型胖,但生性愛乾淨,尤其是在夏天容易流汗,總會感覺身體髒髒黏黏的,一天不洗個2、3次的澡,就覺得不自在。其實,一天洗多次澡,不一定會愈洗愈癢,就怕每洗一次澡,就使用清潔劑清潔全身,甚至用海綿刷洗全身,特別是感覺上很容易藏汙納垢的皺摺處,比如胯下,皮膚過度清潔,或是清潔劑殘留在皮膚表層,都很容易引發皮癢,造成刺激性皮膚炎;此外,還有人覺得皮膚癢就要洗熱水,反而因為皮膚變乾燥,而加劇搔癢的程度。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夏季長痱子又熱又癢? 今天開始做8件事搶救自己的皮膚
-
2020-06-17 科別.感染科
影/高溫強降雨易生病媒蚊 疾管署籲三縣市注意登革熱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除政府祭出多項措施,民眾也對個人衛生防護更加謹慎,使目前腸病毒、登革熱疫情都低於往年,但國內近日降雨頻繁,病媒蚊蟲有增加趨勢。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近日降雨頻繁,各地蟲媒蚊有增加趨勢,尤以台南、高雄、屏東部分地區誘卵桶陽性率超過60%警戒值,疾管署提醒民眾,雨後一定要趕快清除積水容器,以避免病媒蚊孳生。疾管署今舉行例行疫報記者會,防疫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周(6月7日至6月13日)台南市安南區、屏東縣萬丹鄉誘卵桶陽性率已經超過60%警戒值;另外,台南市仁德區、高雄市鳳山區、屏東縣屏東市的陽性率也達到50%以上,亦同樣接近警戒值。郭宏偉說,民眾需注意的是,近日各地降雨頻繁,且夏季正是病媒蚊旺季,會讓登革熱、屈公病等病蚊媒傳染病的疫情風險大增,雖國內目前還沒有本土登革熱病例,但今年已累計有55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感染地則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他說,本周新增一例印尼籍女性移工,在6月7日入境後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的情況,經檢驗後11日同時確診登革熱、屈公病,所幸目前接觸者並沒有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其實登革熱疫情往年也都是先由境外移入,這些蚊蟲叮咬從國外返台的感染者後,又再去叮咬國內的民眾,造成本土的流行,提醒民眾一定要加強落實社區容器減量及積水容器清理,並做好防蚊措施。另外,目前國內呼吸道感染通報件數雖處於低點,但近期已有校園傳出呼吸道群聚感染事件,民眾也要持續做好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戴口罩及生病者,應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避免疫情傳播。
-
2020-06-15 科別.腦部.神經
10症狀都可能是得腦腫瘤!肥胖、視力模糊要提高警覺
60歲邱阿姨因保養得宜,是同齡朋友間人人稱羨的美魔女,最近卻為莫名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問題所擾,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腦下垂體腫瘤所致,但因擔心術前需要剃光頭、術後會留下長傷疤,一度抗拒治療,所幸透過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不留疤,讓邱阿姨保有亮麗外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宇凱表示,絕大多數腦下垂體腫瘤屬於良性,若長出腦下垂體腫瘤,可能使身體賀爾蒙失調,出現不正常分泌乳汁、月經週期不正常、肥胖、月亮臉、骨質疏鬆、性功能障礙、巨人症等症狀;若腫瘤超過一公分,則會壓迫視神經,臨床上常見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頭痛等情形。當一提到開腦手術,許多人常誤以為需要剃光頭「打開頭骨」,還會在頭皮上留下很長的傷疤,且住院時間長;此外,術後可能因頭骨生長不佳,造成頭骨缺損及頭皮凹陷等,因此有些病患及家屬,往往因畏懼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因而延誤病情。鄭宇凱說明,隨著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以往應用在其他器官檢查,或治療的內視鏡,也被運用在腦部手術當中,而內視鏡與傳統顯微鏡的差異,在於其管徑極細(一般不大於5 mm),處理腦深部病灶時,可將鏡頭直接伸到病灶前方一公分左右位置,相對更為精準,不過腦內視鏡產生的是2D影像,與傳統顯微鏡3D影像不同,故需要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執行手術。最後,鄭宇凱提醒,若出現上述腦下垂體腫瘤相關症狀,千萬不可輕忽,仍應赴醫接受詳盡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大腦發育3歲前完成8成! 3分鐘科普影片完整解析 日本腦炎流行季開始! 除了防蚊,還要做「這件事」及早預防
-
2020-06-11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含禁用化學物質「滅蟻樂」 10件環境用藥遭裁處下架
環保署化學局今天公布,2019年抽驗環境用藥,查獲未經查驗登記偽造環境用藥32件,其中10件經檢驗含有公告禁止含有成分,且為斯德哥爾摩公約列管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化學物質「滅蟻樂」,不合格商品均已依環境用藥管理法裁處,並要求限期下架改善。為保障消費者選用合法安全有效的環境用藥,化學局每年訂定環境用藥查核計畫,函請各地方政府環保局執行。化學局表示,2019年環保機關查核環境用藥廣告、標示、偽藥及抽驗有效成分含量共計3萬7247件,合格率99%。化學局表示,其中環境用藥廣告9409件,違法網路廣告152件,處分金額共469萬元,違法樣態大多數是民眾無照在電商通路平台廣告販售日本進口的防蚊掛片。標示查核2萬7379件,不合格計290件;抽驗137件環境用藥有效成分含量均合格。化學局說,只有合法環境用藥業者才能廣告合法環境用藥,除了環境用藥產品須有環保署核准的「環署衛製字第○○○○號」、「環署衛輸字第○○○○號」或「環衛藥防蟲字第○○○號」等字號以外,廣告者亦須取得環境用藥販賣業許可執照「環藥販賣字第○-○○號」。化學局說,民眾無照在電商平台廣告販賣國外進口的防蚊掛片,可處6萬至30萬元罰鍰。可透過環境用藥許可證及病媒防治業網路查詢系統( https://mdc.epa.gov.tw/PublicInfo/ ),輸入產品名稱或許可證字號,即可查詢所選購的環境用藥是否合法登記及來源,也可查詢合法的病媒防治業及環境用藥販賣業。若要了解安全用藥知識或查詢不合格環境用藥商品資訊,可至「環境用藥安全使用宣導網站」( https://topic.epa.gov.tw/evsu/mp-8.html )瀏覽。
-
2020-06-08 科別.感染科
日本腦炎流行季開始!除了防蚊,還要做「這件事」及早預防
入台灣已經步入日本腦炎流行季,衛福部疾管署統計,2011至2019年日本腦炎病例大概在5至6月就會出現,雖然今年沒有出現病例,但病毒應該已在病媒中傳遞,居家或活動環境有豬舍或水稻田,可以施打疫苗降低染病風險。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2011至2019年間,當中有3年在6月出現日本腦炎病例,有6年5月就出現病例,雖然今年目前沒有出現日本腦炎患者,但研判病毒應該在豬隻與病媒蚊間移動,如果帶病蚊蟲叮咬到人就會感染。 莊人祥呼籲,家中如果有滿15個月嬰幼兒,可以公費接種疫苗,假使居住或活動環境有豬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域,成年人可以到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1劑約3至4千元,實際價格因醫院而不同。 疾管署強調,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疾管署補充,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數分別為2、2、10及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又熱又癢! 身上莫名起紅疹 可能是長痱子了 心臟病居國人10大死因第2位 醫:8成是可以預防的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
2020-06-08 科別.皮膚
拔毛、剔毛哪個好?皮膚科醫師提醒除毛必知4常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部分女性都會想辦法去除腋毛或手腳毛,拔毛、剔毛或使用除毛膏是比較常見的手段,但如果拔毛或剔毛器具沒有清潔好,加上毛囊因拉扯出現傷口,就很有可能導致發炎;假使習慣用除毛膏,也有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皮膚科醫生建議,除毛前不論皮膚與器具都要清潔好,發現除毛膏塗抹時有異狀,就要立即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表示,拔毛與剔毛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都有可能導致毛囊傷害,拔毛由於拉扯毛囊容易有傷口,如果器具、皮膚、雙手,只要有地方沒有清洗乾淨,就有可能讓細菌入侵導致發炎;剔毛也類似,除了也會容易拉扯毛囊外,比較脆弱的皮膚容易在刀片摩擦下變薄,可能容易產生傷害。許仲瑤也說,當細菌入侵毛囊導致發炎,皮膚會出現類似青春痘的紅腫塊,趕快就醫應該可以消除,然而特別要注意,毛囊發炎或皮膚有傷口,有可能引起黑色素沉澱與聚集,傷口部位有可能看起來比較暗沉,雖然隨著時間,黑色素會慢慢消散,大多不會是長期性的黑色素累積,但是不論用拔毛夾或剔毛刀,都應該要特別小心清潔。另一方面許仲瑤補充,比較大面積的除毛,有些民眾會用除毛膏,例如腿部或手臂。除毛膏屬於微酸物質,可以分解毛髮蛋白質,讓體毛可以脫離,一段時間後體毛才會長出來。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化學物質接觸皮膚,有可能導致過敏,擦除毛膏最好先小範圍測試一下會不會過敏,如果皮膚出現異狀就不要大範圍使用。衛福部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邀請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同樣也談到除毛相關話題,趙昭明表示,毛髮多寡常會影響自信心,男性最在乎落腮鬍,女生則關心腋下、上臂毛、下腿毛,以及私密處比基尼線的體毛,擔心「雜草叢生」不好看,希望除之而後快。至於除毛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以下提供民眾參考:1.除毛前後都要注意清潔,可用酒精稍微擦拭,若用拔或刮的方式除毛,動作務必要輕,減少毛囊拉扯,除毛後再抹乳液加強保溼。2.如果皮膚有溼疹、發炎、感染及傷口等問題,建議不要使用除毛膏。3.除毛後要用冷水清潔,除毛後有時會有暫時的紅腫及輕微刺痛,大約半天時間就會消退,並可使用冰敷或外用消炎藥膏塗抹,直至紅腫消退。4.臉部比較不建議使用,而私密處的肌膚,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都還要脆弱敏感,所以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成分的安全性。頻繁使用或敏感皮膚會造成紅腫過敏,甚至發生皮疹,敏感體質者最好每次使用間隔1個月。趙昭明提醒,除毛後皮膚會產生色素疤痕沉澱,是使用除毛膏最常見的後遺症,要好幾個月色素才會淡化。除毛時有可能造成過敏、感染、傷口紅腫、毛囊角化粗糙、毛囊發炎、毛髮內嵌、發炎性色素沉澱,更嚴重時還會傷害皮膚造成灼傷及水泡形成。趙昭明進一步解釋,這是因除毛膏成份中,常常也含有角質溶解酵素成份,容易刺激皮膚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使用前應先抹在手臂內側肌膚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會對該產品產生過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雷射除毛不擔心再長? 醫點名6種人不適做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孩童單側視力不佳即為弱視 常見的類型有這3種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5-29 科別.感染科
日本腦炎季來臨 疾管署提醒滿15個月幼兒接種疫苗
日本腦炎流行季來臨,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的嬰幼兒完成疫苗接種,如果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評估自費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日本腦炎是蚊媒傳染病,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大部分的感染者無明顯症狀,少數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無法分辨、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度癱瘓、昏迷或死亡。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台灣每年5月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流行高峰為6月至7月。今年截至目前無日本腦炎確定病例,2016年至2019年同期的病例數在2例到10例不等。莊人祥表示,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自覺有感染風險者,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莊人祥表示,日本腦炎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時間是黃昏與黎明時段,民眾宜盡量避免在高危險環境活動。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或卡派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以降低感染風險。
-
2020-04-25 科別.皮膚
登山得提防這隻山中小惡魔 被叮到死都不鬆口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登山成了熱門運動,但是5月起也是蜱蟲好發時間,是許多疾病的傳染媒介如萊姆病、蜱媒腦炎等,疾管署也將蜱蟲叮咬引發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致死率高達17%,蜱蟲常出現在山區野外,叮人後「死不鬆口」,更被山友形容為「小惡魔」,聞之色變。玉山國家公園最近便提醒登山遊客注意蜱蟲叮咬,玉管處表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疫情發生在5至10月,主要在山區及丘陵地區,引發病媒是長角血蜱。蜱蟲俗稱「壁蝨」或「八腳怪」,常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4月至10月為蜱蟲活動季節。應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這些區域,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蟲藥劑。南投醫院便曾治療蜱蟲叮咬案例,有名山友到南投山區登山,回家洗澡時發現腹部竟遭蟲子叮咬,用手拔不起來,因此以指甲剪剪斷蟲體,沒想到這隻小蟲死了還是不鬆口,頭還是死咬著肚皮,只好趕緊就醫。經醫師確認,這隻小蟲是硬蜱,因為它的口器有倒鉤,硬拔的話會讓倒鉤卡在皮膚,就往皮肉裡面鑽,就算死了,口器仍牢牢夾住拔不出來,因此被稱為山中小惡魔,經醫師處理才取下蜱頭。醫師說,蜱蟲體型最大可到兩公分,除了人類,毛小孩也容易被蜱蟲叮咬。硬蜱是許多傳染病媒介,萬一被叮咬,應盡速小心摘除或就醫處理,並在就醫時要將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主動告知,方便醫師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