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重聽
共找到
61
筆 文章
-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余英時辭世 廖志峰:7月底才通電話邀字「他一口答應」
一代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辭世,享壽91歲。曾於2018年出版「余英時回憶錄」的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聞訊表示,除稍微重聽,余英時身體狀況尚可,上月25日他才打越洋電話給余英時,請余為允晨文化40年周年紀念題字,余英時也一口答應,沒想到今天傳出此噩耗,讓他非常難過。廖志峰表示,余英時為人溫暖、親切,2018年「余英時回憶錄」出版前夕,他曾特地飛往美國拜訪余英時,那是他與余英時共處的珍貴回憶,而余英時也一直給予他很多支持與鼓勵。他說,這幾年來,他偶爾傳真、寄書給余英時,久久與余英時通話閒談,今年初允晨重新出版「史學與傳統」,他請余英時重新寫序,但當時余英時告訴他,受限體力力已無法再寫長文。廖志峰說,除了重聽,余英時的身體狀況尚可,7月底他打電話向余英時邀字紀念允晨40周年,余英時在電話另頭一口答應,還追問他「急不急?」對於余英時突然辭世,他毫無心理準備,也不敢相信。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病人們可以幫助成為成熟的好醫師 我現在不是醫師,要當合作的病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全國第三級警戒聲中,我只要宅在家,做好家人和個人的防疫基本功,就是對人類盡到了一份責任。對於曾經救過我生命的白衣「聖戰士」們,他們還在前線,冒著極大的風險守護著我們的健康,謹在此遙遙寄予感謝和祝福。我今年將近七十歲,六年前第一次罹癌、四年前第二次罹癌,治療加上各種檢查和追蹤,還有各式各樣的因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和症狀,就算不是「纏綿病榻」,也可說是一位患有重大傷病的「醫院常客」了。幸運地存活下來,且在武漢肺炎肆虐的現在,我的追蹤檢查已經屬於「非必要、不需進去大型醫院」的輕症者了。我的先生是一位七十七歲的退休醫師,鑒於自公立醫院屆齡退休、在自家開設健保門診已經又屆滿十年。這期間身體狀況不斷,進出醫院找晚輩醫師檢查看診,儼然成了生活中的日常。這樣一邊當醫師、一邊當病人的十年間,自家診所的病患不是比我們更年長的長輩,因重聽、聲啞等等老毛病來求助的,要不就是過去的小小朋友帶著他們的下一代來跟「醫師爺爺」諮詢的,純粹是一位「服務鄉梓」的老醫生了。自我評估了一陣子,以醫學專業服務社會45年,克盡職守、沒有超凡的成就,至少也善盡了一位醫師的職責吧?便下定決心,要在2019年的年底徹底退休。豈知人算不如天算,公告周知後不到兩個月,武漢肺炎席捲全球!打亂了所有的退休計畫。有感於我的先翁和先父都是在六十之齡遽然去世,且都是在醫師的崗位上,六十歲!實在是太年輕了!認識的許多先輩都是「看診看到『倒下』」,留給家人無限的遺憾和不捨。也不免臆測:如果預知死亡紀事,你要如何安排自己最後的一段路?回想先父生命最終的遺言,雖已距今四十年前,仍令我難忍悲泣。先父逝於「主動脈剝離症」。某一天在為病人診治時,一陣突如其來的胸痛而短暫昏厥,清醒後雖沒有特別的不適,但自己心裡有數,便和家母兩人準備妥當,聯絡好專家學長,包車赴台北的私人大醫院,但因是連續三天的假期,住院的兩天半中院長學長並沒有出現,主治醫師只安排了點滴和幾項檢查,所有的檢查都需「空腹」,由更年輕的住院醫師進行例行性的問診,諸如:「阿伯,有聽到我嗎?阿伯請你從一數到二十……」父親極其虛弱,但雖閉著眼睛卻很清楚地配合問答。年輕醫師一下敲敲胸膛,一下按壓肚子,問:「會痛嗎?怎樣的痛法?」 「如果1分到10分的痛,你現在的痛算幾分?」為了做檢查不能吃東西,人已經夠虛弱的了!我和媽媽焦慮不堪,也都食不下嚥。我甚至覺得這些問診簡直荒謬!爸爸仍然閉著眼睛平靜的說:「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啊!一個一個病人可以幫助他成為成熟的好醫師。」 「我現在不是醫師了,現在要當一個合作的病人。」住院第二晚確認明天早晨要做哪幾項檢查,我離開醫院留下媽媽作陪,爸爸依然閉著眼睛跟我說:「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該做的事就認真做。」我調皮地回他:「Yes Sir!」沒等到天亮,凌晨三點,爸爸主動脈瘤破裂,搶救不及。媽媽痛心之餘提出希望解剖:「他自己是醫師,請讓他看看自己的死亡診斷吧。」終究,醫院十分驚惶,誤以為家屬要掀起醫療糾紛興訟,媽媽一再表示別無其他目的,院方還是指派公關來安撫:「人死不能復生,請節哀、請保重……」媽媽接受了死亡診斷書所寫的「心肺衰竭」,誰的死亡不是心肺衰竭這個結果呢?孀居四十年的媽媽謹記著爸爸最後說:「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啊,一個一個病人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成熟的好醫師。我現在不是醫師了,現在要當一個合作的病人。」感到一絲欣慰。如果,能在身體狀況還好的時候好好的把後事交代清楚、好好的規劃一份心安理得的退場方式,光榮謝幕,實在是令人嚮往的境界。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敢出門、缺面對面互動 疫情下長輩被迫更加「獨居」
防疫三級警戒期間,全台4萬1983名列冊的獨居長輩生活面臨衝擊,老五老基金會指出,不少獨居長輩在關懷電話端反映焦慮,不敢外出採買、就醫,接種疫苗後出狀況也擔心無人知曉,加上終日缺乏互動,心情加倍鬱悶,疫情讓獨老被迫更加「獨居」,呼籲大眾關注獨居長者需求,也呼籲政府優先讓65歲以上獨居長輩施打疫苗,避免獨老身心狀態持續低弱。老五老基金會指出,疫情前,每月社工、志工與鄰里長到家關懷,對獨居長輩而言,除提供物資與生活協助,關懷與陪伴更帶來心理的滿足,但三級警戒施行後,家訪多半轉為電訪,陪伴效果自然打折,基金會在全台負責1814位獨老個管服務,許多獨老在電話端反映焦慮心情,不敢外出採買、就醫,因為疫情讓獨老被迫更加「獨居」。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指出,高達7成3的65歲以上老人從未使用網路,等於多數長輩無法透過網路觸及疫情資訊、線上課程,因此老五老基金會每周印製防疫小卡,隨每日送餐便當送出,內容涵蓋消毒、疫苗、運動等資訊,讓獨居長輩不因為缺乏防疫資訊又無人討論而過度焦慮;若長輩家中沒有電話、重聽,基金會社工也會穿戴防疫措施維持面訪。針對偏鄉獨居長者,過往仰賴聯外的公車也因疫情減班,讓長輩採買物資、領藥相對困難,老五老南投中心社工提供水里鄉獨居長輩代購、代辦服務,疫情期間,照顧服務員就近協助許多獨居長輩到藥局拿處方籤慢性病藥、繳電費,代買白米等民生用品,讓獨老不致因為沒有親友協助而造成不便。而近來長輩陸續接種疫苗,老五老基金會說,有獨居長輩擔心施打疫苗後獨自在家沒人照應,發生緊急狀況沒人知道,社工除提供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也安撫長輩疫苗施打完後數日會每天打電話關心,確保長輩狀況。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呼籲,政府除按年齡排序之外,期盼能優先安排讓65歲以上獨居長輩施打疫苗,因為獨老各項生活協助、心理關懷多仰賴外界面對面提供服務,儘快讓社福人員與獨老皆能得到疫苗保護,早日恢復獨老相關服務,才能避免獨老受疫情衝擊身心狀態持續低弱。
-
2021-05-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失智症的家人與醫病互動——回應「陪父母做失智檢查,心情好複雜?」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很高興有臨床心理師分享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的經驗,這項檢查不只是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還包括已經確診為失智症,需追蹤認知功能變化的病人,也會安排做這項檢查。特別是已經有明顯記憶力問題的病人,如果再加上長輩們有重聽,或是語言功能不佳時,這些認知功能評估經常需要花相當的時間,因此也需要臨床心理師十分有耐心來完成。筆者是身心科醫師,有時在門診或是病房會診,遇到懷疑有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有時會以簡易智能檢查(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來做初步篩檢,短短五個大項目的檢測,因為病人聽力不佳或是注意力無法集中,需要大聲地重複問題,一個測驗花個15到20分鐘不是少見的事,更何況要做完一整套測驗。因此向來對於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為日常業務的臨床心理師十分欽佩敬重。除了林心理師文章中描述,因為擔心母親無法順利回答問題,而焦慮無助的家屬,我在臨床上也觀察到主要照顧者常承受極大壓力。有些失智症病人的家庭,會由子女們輪流照顧,或是由其中一位負責照顧。但是不論何種情況,主要照顧者常承受極大的壓力。因為如果病人開始出現失智症狀,或是原有的症狀惡化,主要照顧者會被其他家人責怪沒有照顧好病人,好像失智症就是因為照顧的人疏忽才造成的,尤其當主要照顧者是媳婦的時候,這現象更明顯。但是我們知道失智症是大腦逐漸退化的疾病,隨著時間進展本來症狀就會逐漸惡化,一昧的指責照顧者是不公平的。有時候失智症的病人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對著不住在一起的其他家人抱怨照顧者,沒有按時讓他吃飯,對他態度不好等等。但是這些指控往往不是事實,而可能是失智症病人記憶力不好的症狀。例如剛吃過飯可是他自己忘記了;或是出了家門找不到路回家,照顧者只好限制他的行動。又例如我們常看到外籍看護受到失智老人胡亂抱怨「偷錢」、「偷吃」等指控,但是因為語言的困難無法辯駁而受到許多委屈,直到最後家人發覺錯怪了外勞,賣力工作的外勞才獲得家人的體諒信任。因此家人需要多一點信任與體諒,少一點指責,否則失智症病人的主要照顧者身心不堪負荷的新聞時有所聞。醫療人員也需要給照顧失智症病人的家人支持與鼓勵,即使就醫時病人的記憶等認知功能已有明顯障礙,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也不適合說:「為什麼拖到現在才來檢查?」因為如此一來除了讓照顧者覺得被指責,也可能使其他家人誤以為照顧者拖延病情。更何況有些與失智症相關聯的認知功能、情緒障礙,或是行為症狀,在沒有醫學背景的照顧者看來,可能只是正常老化的健忘、鬧脾氣,或是原本固執的個性更厲害而已。此外,為了幫助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的臨床心理師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測驗,轉介測驗的醫師以及家人都可以幫忙。例如醫師可以在轉介單上面稍加敘述病人的疾病史、臨床症狀、慣用語言以及教育程度等,如此一來臨床心理師就可以較為快速了解病人的概況,認知功能評估的目的與重點,以及預期會遇到的問題。當然現今的醫療現況,上述的情境只是理想中的情形,醫師通常忙碌到無法詳述心理師需要的資訊。這時陪同前來的家人就可以幫忙補充說明,除了上述的資料之外,家人也可以告知心理師這次認知功能評估的目的。例如是初次評估,目的是為了做失智症診斷的依據之一,以便接下來的治療;或者是追蹤評估,以了解現有失智症治療的效果。就像文章中陪同媽媽就診的焦慮無助的兒子,有時候家屬或許是擔心萬一認知功能評估的結果不如預期,健保就不再給付媽媽正在服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了。因此醫病彼此雙向的溝通是重要的,如同文章所言,「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患者的福祉」。而醫療人員也可以設身處地去了解焦慮不安的病人或家屬,在緊張激動的表象之下,背後未說出口的擔憂,促進醫病雙贏。
-
2021-05-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早逝讓人惋惜 振興院長魏崢呼籲心臟健檢
每當年輕人與偶像明星英年早逝總讓人惋惜,他們年輕力壯、體態標準,甚至平時也注重運動飲食,卻突然猝死。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行醫逾40餘年,他認為許多人的病症發現太晚,導致難以挽回,尤其不少心臟疾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呼籲心臟健檢。猝死絕大部份都跟心臟和血管的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肌肥厚、瓣膜狹窄、心率不整、動脈先天異常、主動脈剝離、動脈瘤破裂等。傳統磁振造影成像品質待加強,檢查耗時較久,甚至有時需要受檢者配合長時間吸閉氣達80次。這導致許多受檢者無法完全配合檢查,如重聽、不容易長時間閉氣的老年人、心衰竭病患、無法配合口令的兒童等。而現在也有發展為不用數度閉氣,也能揪出心臟病變的磁振造影。魏崢指出,原理是儀器可偵測患者呼吸,受檢者即使無法配合吸氣、閉氣指令,也能完成檢查。受檢者不需黏貼胸部心臟電極片或戴上呼吸綁帶,儀器可感知受檢者內部器官解剖結構而自動定位,感知受檢者呼吸、心跳等,自動調整掃描條件,獲得最佳檢查影像。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表示,以往許多心臟檢查都有輻射劑量,如心臟電腦斷層和核子醫學的心肌灌注檢查,無法做為普遍的篩檢性檢查,很多無症狀的隱藏性患者,就這樣被忽略而錯失醫療時機。
-
2021-05-06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全台最大規模輔具長照大展今開展!樂齡長照12問有解方
2021「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今天起至9日登場,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展」,展會最大特點是發行全球首創「樂齡長照12大哉問」手冊,將提供許多長照相關衛教資訊,希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前來參觀,可以找到他需要的東西,也可帶著問題來找答案。今年大展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主軸,針對國人最需要的輔具及長照需求,規畫三大特色主題館及七大重點專區,包括智慧照顧專區、運動復健與樂活專區、行天下專區等,將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分享樂齡新趨勢。李淑貞指出,現場更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參與,將提供有關長照或輔具的專業諮詢服務。「樂齡長照12大哉問」刊載了國人最常見的長照需求問題,也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精準解決長照問題。哪些是12大樂齡長照需求?有哪些解方?李淑貞說明如下:Q1樂活與運動復健很多人老了不想動、不敢動、不會動,走不久、站不穩,容易跌倒受傷,甚至導致臥床、失能。其實要遠離這些問題,平時可透過運動復健、肌力訓練獲得改善。Q2居家自立生活好幫手吃飯、上廁所、洗澡、起身坐下、吃藥等生活大小事,想要省力又有效率,適當運用生活輔具,能讓您在家自立生活。Q3智慧照顧現在是科技時代,要善用科技,已有不少智慧科技導入長照整體照顧模式,讓您輕鬆照顧,減輕照顧負擔。Q4看不清楚、聽不見隨著年紀增長,如果出現視茫茫、耳重聽狀況時,這就是初期的老化,可使用放大鏡、配製老花眼鏡、擴視機等,以及輔聽器、助聽器等與世界重新互動。Q5居家無障礙住宅裝修家裡障礙重重,在家中活動會很危險,必須著手居家無障礙空間改善,如此能減輕照顧負擔,也可避免跌倒受傷意外。Q6行動問題與如何坐的好?行動不便,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輪椅、電動代步車等行動與擺位輔具適配選,才能減輕照顧負擔。Q7照顧與轉移位好辛苦經常抬舉、抱或背家人,容易傷腰、身體痠痛,透過電動床、移轉位輔具的使用,可以更省力,照顧與移轉位更輕鬆。Q8皮膚壓傷問題皮膚壓傷問題大,易造成傷口感染,引起併發症,必須慎選、用對減壓產品,包括氣墊床、床墊、坐墊等,以遠離皮膚潰爛。Q9義肢矯具護具鞋墊年長者常有身體痠痛、膝關節退化變形、無法受力等問題,要適當使用護具、鞋墊、支架、義肢等輔具,才能坐得更直、站得更久、活動到位。Q10上下樓梯與交通問題許多長輩上下樓梯很困擾,失能者要出門更是困難重重,不妨可選擇增設爬梯機、樓梯昇降椅等輔具,解決爬樓梯難題及交通障礙。Q11居家呼吸照護出院後回家的呼吸照護問題,就是要做好「醫養結合」,出院前醫院專業人員教導居家生活如何正確照顧,才能讓居家呼吸照護很簡單。Q12兒童輔具如何找兒童輔具百百種,應適配評估與試用。「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
-
2021-02-0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日劇《半澤直樹》是日本TBS電視台於2013年推出的作品,描寫銀行員半澤直樹勇敢面對挑戰,為在金錢遊戲之下犧牲受害的人找到尊嚴。《半澤直樹》在日本創造超高收視率,在台灣也膾炙人口,主角名句「加倍奉還!」成了許多上班族的口頭禪。去年2020年再度推出《半澤直樹2》,這次主角面對更龐大的國家機器和政治惡勢力,他秉持一貫拚鬥精神,拆穿貪婪政治家的醜惡面目。每次看到半澤直樹正義凜然斥責敗德者,觀眾隨之熱血沸騰,再度創下高收視率。劇中老謀深算的政客聽到不利於自己的言論時,就裝出疑惑的表情:「嗄?你說什麼?我重聽。」來塘塞。在重要關頭,聽力障礙對他反而成為護身符?老年人聽力障礙非常常見,在我的門診中也常出現以下場景。「阿嬤,您哪裡不舒服?」病人已經80多歲,我刻意加大音量。「蛤?」「醫師不好意思,我媽媽重聽,我來替她說。」一旁的女兒說。「沒關係。」我診間隨時準備一台小型擴音器,貼近阿嬤耳邊。「您聽清楚了嗎?哪裡不舒服?」我說。「噢,我放尿會痛,頻尿。」阿嬤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是第一次醫師直接和我說話。」根據統計,65歲以上成年人三分之一有聽力障礙。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老化、遺傳因素、持續暴露在吵雜的環境中(例如工作噪音或音樂)、身體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或糖尿病),及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和某些抗生素)等等。因為聽力變化是逐漸產生的,許多人不能立即察覺,但是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覺得別人說話聲音含糊不清●在嘈雜環境中,覺得對話很難理解●覺得男人的聲音比女人的聲音容易聽(高頻聽力喪失)●耳鳴聽力障礙不僅造成溝通困難,更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研究指出:聽力問題讓很多老年人更封閉,容易焦慮不安,退縮或沮喪。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會也大為增加。治療方面,可以考慮使用助聽器或其他輔助設備,或是透過視覺提示(口語閱讀)來確定對方說話的內容等等。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無法逆轉,因此預防最重要。生活中可注意以下事項:●避免在吵雜的環境或使用耳塞●減少使用耳機,如果必須使用,將音量保持在安全水平●不要抽菸●如果耳朵感染,應立即治療在《半澤直樹2》,最後政客醜惡的面目終被揭穿,亦正亦邪的「大和田常務」在眾目睽睽下提交證據時,政客還想大聲威嚇阻止,大和田竟也假裝有聽力障礙說:「蛤?我聽力不好,聽不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聆聽,是一種藝術。有時候聽不見,攸關是否「用心去聽」,而非單純聽力問題。至於面對有聽力障礙的朋友或家人,應該多付出愛心與關心,善用輔助工具耐心溝通,並鼓勵走出戶外,多接受外界刺激,才不會加速身心雙方面的退化。(本文關於「老年人聽力障礙」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鄒永恩醫師閱稿,謹此致謝)
-
2021-01-03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訓練/健腦防失智 日醫學博士教你隨時隨地都能做的五感練習
出門才發現忘了帶手機?見到老朋友卻叫不出名字?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自然不會找上門。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建議訓練頻率:一日一次腦力難易度:★★★★★完成次數:正正正正正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一旦喪失執行功能,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會逐漸衰退。雖然難易度較高,可以加油挑戰看看!1.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2 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建議訓練頻率:一天五回腦力難易度:★★★★★完成次數:正正正正正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十元和五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辨別力。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兩個人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更能增添樂趣。1.準備1 元、5 元、10 元、50 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2. 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建議訓練頻率一天一次腦力難易度:★★★★★完成次數:正正正正正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的左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使用算盤或計算機來計算收集一天份的發票,合計總支出並記錄下來。使用算盤或計算機是很好的手指運動。用非慣用手來計算用非慣用手的左手來運用算盤或計算機的效果倍增,可以刺激平常少用的神經,活化大腦功能。書名:明日的記憶,靠今天的練習作者:浦上克哉 譯者:盧怡慧出版社:天下生活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不可偏重單一功能,五感綜合訓練最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這些感知大致可以區分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5種,又稱為「五感」。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機能必然漸漸衰退。身體一旦衰退,許多老人家會因為覺得出門與人見面很麻煩,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也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常見的阿茲海默型失智,一開始出現的是嗅覺障礙。接下來,大腦皮質頂葉和海馬迴開始出問題,最後位在額頭內側的前額葉皮質也會漸漸失去功能。前額葉皮質又被稱為「心智指令中樞」,負責集中注意力和決策等重要工作,其中,「執行功能」這項工作與失智有重大的關係。執行功能,是指把各種計劃中的事項付諸實行的能力。例如設計菜單後,買足所需的食材,再正確地把材料烹調成菜餚。能夠正確執行這一連串的步驟,表示我們的大腦中的執行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可是,如果需要採買的食材漏掉一堆,反而一時衝動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執行功能障礙」。當出現上述的「執行功能障礙」症狀時,生活應該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儘早覺察非常重要,導入預防措施,並且在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前,及早對應。視覺資訊可以間接促進腦部活性從眼睛進入的訊息,會先刺激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位於後腦勺枕葉的視覺中樞,將眼睛看到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並判斷物體的形狀與顏色。視覺功能的老化現象,包括老花眼或視力衰退,一旦上了年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老花。此外,還有一種因大腦認知功能衰退而引發的視覺異常,其代表性的症狀有「精神性視野狹窄」,這種症狀是眼睛的視覺功能運作正常,但腦部能夠辨識的視線範圍窄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上的實例包括「只吃眼前菜」,滿桌的菜餚,但病人只吃他眼前的那一道菜,對其他的菜餚漠不關心。這是因為病人的視覺功能雖然能正常運作,看得到所有的菜餚,但腦部對於傳送過來的視覺資訊無法做進一步的處理與認識。另外,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造成不同型態的視覺障礙。對視覺功能影響最鉅的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此類型失智常見視幻覺症狀,被認為與大腦枕葉的功能衰退有密切相關。失智症會讓枕葉的視覺中樞受傷,使人喪失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因此會看到不可思議或實質上不存在的人事物。為了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經常觀賞美景、每日練習轉動眼球、適度刺激視覺很有效。雖然這些活動不能直接提升認知功能,但對間接活化大腦的效應值得期待。聽力衰退與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就會連帶大幅減少。首先,因年紀增長而造成的聽力衰退主要特徵是「高音的部份聽不清楚」。長者的耳朵很難清楚捕捉到兒童或是女性的聲音,以及說話的內容。有時,家人擔心老人家聽不清楚,而刻意提高音量,容易使老人家誤會說話者正對自己動怒,久而久之,會刻意迴避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家人常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例如,家人對長輩說,「昨天的生魚片很美味」時,長者卻毫無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長輩雖然有聽到對話,但對自己吃過生魚片這件事卻毫無記憶,無法理解問題的用意,因此不知道如何回應。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在病人聽力衰退,但尚未完全失聰的狀況下,一般的耳鼻喉科通常不傾向使用助聽器來治療聽力衰退。我認為這樣的治療,可能錯過治療的較佳時機。因為當認知功能衰退更嚴重時,患者就再也無法學習如何適當操作助聽器。既然與人溝通機會的減少是失智症惡化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當患者還能與人正常交流時,就應該致力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維持味覺,享受生活之樂「罹患失智症,是不是連味覺都會消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有些失智症患者會將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糖果吃下肚,這是因為失去判斷力導致的誤食,而不是因為味覺喪失,連難吃的東西都感覺到美味。一般的老化現象造成的味覺退化,首先是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例如「食物的味道好像太淡」。另外,臨床結果顯示,額顳葉型失智症在發病早期階段就會有飲食嗜好上的變化。例如,本來不嗜甜食的人,忽然變得非常喜歡吃甜的東西等。額顳葉型失智症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因為味覺的退化而發生剛剛才津津有味地品嚐食物,過一陣子卻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的狀況。雖然訓練味覺不能直接預防失智,但可活化腦細胞,間接發揮預防失智的效果。罹患失智後,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少,樂趣也會漸漸減少。例如,味覺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品嚐美食是生活重要樂趣之一,也是人活在世上最單純的喜悅之一。讓長輩儘量維持味覺、享受食物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觸覺,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心靈撫慰觸覺的感受遍及全身,從頭頂一直到腳趾。例如「熱」、「冷」等溫度的區別,到「痛」、「癢」等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觸覺器官協助感知,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它的感覺器官一樣,觸覺的衰退無法避免。但是,高齡長者即使罹患失智症,觸覺也不會完全消失,所以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按摩肩膀同樣能令人感到放鬆舒服,受傷也一樣會產生疼痛不適,只是失智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偶爾會讓老人家忘記自己受了傷這件事。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這種與大腦協調的高層次功能同樣負責執行言語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正因為可以自由活用這些功能,人類才可以活出特殊性。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另外,肌膚的接觸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輕握雙手或是按摩,都是一種絕佳的溝通方式。這些動作不單只是觸覺的刺激,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或是增進彼此意識的交流,撫慰心靈。嗅覺障礙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負責感覺氣味的嗅覺不同於其他感官,不用經由大腦皮質,而是直接與海馬迴與杏仁核這些器官相通。海馬迴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飄來一陣香氣引發了自己的食欲,甚至觸發了自己對一段往事的難忘回憶。這是因為感知氣味的嗅覺神經和這些掌管本能與記憶的器官位置非常相近。嗅覺是一種本能的直覺,與失智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往我們認為「記憶力先衰退,接著嗅覺也退化」,其實不然。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出現記憶障礙症狀前,往往就會先出現嗅覺衰退的症狀。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嗅覺退化在先,接著海馬迴才被破壞才是事實。預防失智症的一個重點,海馬迴與嗅神經不同,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復,所以在嗅覺神經開始退化後,但尚未波及海馬迴的初期階段,就先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嗅覺,可以在大腦異常的初期階段及早發現。即使是一般的老化帶來的衰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定期訓練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幫助維持現狀。嗅覺神經所在的鼻腔因外露於人體,相較其他感官比較容易受影響,這也表示只要訓練,效果更容易顯現。由此得知,嗅覺的訓練對失智症預防非常重要。書籍介紹明日的記憶,靠今天的練習:現在開始訓練大腦、防失智、不健忘作者: 浦上克哉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0/12/02作者簡介浦上克哉日本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1988年取得鳥取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博士課程,2001年起擔任鳥取大學醫學系保健學科生體制御學講座・環境保健學領域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日本失智症學會專科醫師等迄今。日本第一位投入失智症診療・預防的專家,基於多年來診療經驗,開發了認知功能檢查(健忘諮詢課程)。積極推動社區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活動。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台大化工博士解謎
-
2020-10-04 新聞.長期照護
我要活到100歲/黃世傑帶您一起 探究高齡健康祕訣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我要活到一百歲。」71歲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不允許自己身上多一塊肥肉,每天定時量測體重,強迫自己記錄在日曆上,太太緊盯數字,計算出每月高低峰、平均值,為的就是兩人可以「健康到老」。看著臺北市人口快速老化,平均餘命83歲,其中卻有八年不健康,他相信力行均衡飲食、運動,就有機會讓不健康餘命往後延,再活久一點。長壽是一件好事,但不知不覺長壽似乎成為了家庭的負擔。黃世傑說,老化後,最怕面對失能失智,特別是失智的病程非常長,動輒十多年,失智患者後半段的人生則是伴隨失能度過,「我最怕自己得到失智症」,對家人來說真的太苦了。造成失能的五大危險因子「腦中風、失智症、高齡衰弱、骨折、跌倒骨折」,這些原因都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體重管理趨吉避凶,但多數人都難以或是不願意去執行。失能五大危險因子1. 腦中風2. 失智症3. 高齡衰弱4. 骨折5. 關節疾病1.增加肌力啞鈴或彈力帶訓練上肢,挺胸收小腹。黃世傑說,避免衰弱失能,肌肉很重要,民眾常認為多走路就能「增肌」,但走路僅能訓練下肢,上肢幾乎沒訓練到。平常自己會趁午休或看電視時間,手拿啞鈴或彈力帶訓練上肢;腹部肌群的訓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隨時挺胸」。黃世傑說,挺胸很累,必須隨時縮小腹,縮小腹時就是邊走路邊訓練腹部肌群。常看見市民老化的樣態,多是駝背又沒有精神,駝背的民眾大多伴隨骨鬆,不慎跌倒恐增加嚴重骨折的風險,好的姿勢也能幫助培養好心情。2.管理體重搭捷運+走路上班,每天量體重、血壓。體重管理也是一門學問,黃世傑說,有一陣子血糖稍高,醫師建議少吃、控制飲食。他調整作息,每天搭乘第一班捷運到市政府,從捷運站走到辦公室,每天都準時6點22分抵達,看完報紙後量測血壓,一般性的公務在八點以前處理完。黃世傑每天一定會在固定時間量測體重,並記錄在日曆上,太太蒐集到數據後會協助統計,每個月體重的高峰、低峰,自己也會回想當天為什麼體重會增加,調整飲食方式。他笑說,這部分是受太太影響,太太對自己的要求更高,絕不吃零食,身材至今維持跟她年輕時的狀態一樣,家裡有個高標準在,自己也不能輸她。3.調整飲食外食也要控制食量,絕不「吃到撐」。飲食狀態也因為體重控制後,調整為早餐一盤青菜水果,搭配一杯咖啡,中午則是一份便當,晚上吃半碗五穀飯、一盤青菜、半條魚。黃世傑說,量雖然不多,但他蠻耐餓的,當出現飢餓感時,告訴自己正在燃燒脂肪,不要再吃了。他說,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都是「吃到撐」,這是不太好的飲食習慣,即使外食也必須控制飲食量。4.積極面對疾病戴助聽器像戴眼鏡,健檢紅字不能忽略。黃世傑說,避免失能還有一點很重要:即使有疾病,也要積極面對。他說自己年紀愈長後,聽力下降,現在必須要配戴助聽器改善重聽,但他觀察很多長輩不願意承認自己「老了」,助聽器堅持不戴就是不戴,其實重聽就像是近視一樣,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不過他也笑說,重聽有時候確實會傷到自己的自尊心,太太在家裡會突然講話很大聲,讓他很受傷。他也提醒,家中若有重聽的長輩,應該先向他們揮揮手,面對面引起他們注意後再說話,這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他也呼籲民眾,隨著年紀漸長,應該定期做健康檢查,紅字就是警訊,千萬要記得造成失能的五大危險因子,得因應現在的健康狀況隨時調整,才有辦法健康活到老。
-
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妥瑞症女孩搭捷運遇咆哮! 同車乘客神救援 結局超暖心
妥瑞症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內科疾病,由於腦內多巴胺不平衡,患者會不由自主發出清喉嚨聲音或聳肩、搖頭晃腦等行為,這些症狀常為患者帶來困擾。一個妥瑞症女孩搭捷運時出現症狀,惹來一旁阿伯誤會,小誤會變成大咆哮,其他乘客挺身制止阿伯脫序的行為。女孩下車後在爆怨公社發文,「謝謝那名在捷運上救了我的哥哥,也謝謝給我衛生紙的哥哥和大姐,也不好意思驚動早上八點半多、江子翠往龍山寺和西門的乘客。」原PO搭捷運上班途中,一如往常戴口罩看著手機,身體無法控制地發出「嗯嗯嗯」的聲音。有個阿伯突然伸手拍她,要她別玩手機,說她「打噴嚏」都沒有顧慮到別人。原PO解釋:「不好意思,那不是打噴嚏,我有妥瑞症!」兩人起了爭執,阿伯說:「我不相信那個什麼症啦!哪那麼剛好?」,阿伯一度俯身靠近原PO,對她大吼大叫。原PO嚇壞快要崩潰,有個大哥哥跳出來解危,要阿伯別欺負弱小。大哥哥還向她招手,「妹妹,妳來!妳不要怕!」示意她站在身邊。原PO眼淚奪眶而出,身旁的人紛紛遞面紙安慰她,「有沒有受傷?」、「不要怕,要小心一點喔。」、「加油,勇敢一點。」原PO用文字表達她的感謝,「我很感動,台灣人在面臨一些問題時候,真的非常暖心」,PO文短短5小時已逾2萬人按讚。很多網友說因為這件事,更能同理妥瑞症患者的處境,「妳很棒,要繼續勇敢下去喔」、「很多人不了解妥瑞症,阿伯應該是不了解又重聽才會誤會妳的,不要害怕,台灣人還是很溫暖的,加油!」「我女兒也是妥瑞,希望大家能多一點同理心,社會會更好」、「為無知的路人跟你道歉,為鼓勵的人一起替你加油」、「看著看著我都哭了...不誇張,整個熱淚盈眶,加油」。
-
2020-08-29 橘世代.好學橘
不成為詐騙肥羊!為失智者打造「守護者社區」
「誰最容易在社區裡篩出失智者?詐騙集團!」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明了協會這幾年投入反詐騙倡議的原因。數據顯示,台灣在2019年底估計有29萬人罹患失智症,而且失智人口每年增加一萬人,這些都是被詐騙的高危險群。失智早期徵兆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延遲就醫,以致很多受害者被騙時早已失智,卻沒有被診斷出來,也因此被騙的財產要不回來。湯麗玉說,相較於家屬的沒有心理準備,有規模的詐騙集團「有備而來」,他們認真學習,去了解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學習如何因應,讓失智者或是生病的長輩覺得被同理、被關心,心甘情願交出所有。要判斷被詐騙是因為失智,還是因為生活經驗不足、貪念等其他因素,湯麗玉建議可從受騙次數來看,如果是後者,通常被騙一次就會學乖;但失智者因為判斷能力不足,會反覆受騙。湯麗玉強調,要防止高齡者被詐騙,很難單靠著司法警政機關的防堵,或是各自家庭的警覺,這是醫療、社會福利、法律各領域都要投入合作的重要議題。尤其是金融機構,更是在社區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農會、郵局、銀行等金融人員看到重複提款或多次換發存摺的客戶,會警覺其金融交易異常,多問一些問題,進而通報主管或是聯繫家人,都可能防止悲劇發生。高齡友善社區1/銀髮解憂 這家咖啡館不一樣夏天的下午,隱身台北市區的「春天咖啡館」。門外客人站著等了兩分鐘了,門內的店員忙亂地,流理台、櫃台、每張桌子椅子都找遍了,仍不見額溫槍,帶著歉意喊:「抱歉,等我們一下。」客人知道「忘記」是這裡的日常,微笑安撫:「沒關係,慢慢來。」下一秒,店員摸到圍裙口袋:「啊,在這裡!」趕緊掏出為客人量體溫,招呼入座、點餐。春天咖啡館和一般咖啡廳很不一樣,只要刷健保卡就可以免費喝咖啡,而且店員都是80歲左右的爺奶。它表面上是間咖啡店,實質上卻在做預防失能失智的課程,「我們的店員都是有點失智,或有失智、失能之虞的長者,太健康的不能來喔。」店長曹靜原解釋。年老帶來的健忘、退化讓春天咖啡館變得獨特,常常上演一般咖啡館看不見的可愛場景。例如有個重聽爺爺是常客,每次失智的奶奶幫重聽的爺爺點餐總是沒結果,奶奶問你想喝什麼,爺爺聽不到便胡亂回答:「我要冰的!」「幫我加4包糖。」實在問不出結果,只好硬著頭皮幫他煮黑咖啡加很多糖,爺爺喝了不滿意,沒喝完但也沒有多說什麼。但是爺爺還是常來,也照樣點不到想喝的飲料,每次都沒喝完,卻有好幾次捐了錢給咖啡店做課程。不少社區長者不喝飲料,就進來坐著,點杯白開水聊一下午的天。有幾次氣氛好,某個店員對著大家說:「我好喜歡唱歌。」於是就唱起歌來。走出春天咖啡館往社區一看,就可以了解為何此處會長出一間「守護高齡者」咖啡館;它所在的整個社區都很「高齡宜居」。春天咖啡館位於北捷科技大樓站徒步7分鐘的成功國宅(行政區是群英里),是屋齡超過35年、有千戶居民的大型社區。社區內市場、郵局、診所、便利商店、餐飲店一應俱全,在城市中儼然另成一個獨立生活圈。現任里長石忠勝已經在此擔任了22年的里長,20幾年前就開始做午晚共餐,現在除了午晚有共餐,每天有許多社團在社區歌唱、跳舞、打桌球,每周有電影放映,每兩周安排資深藝人表演,每個節日都有活動。社區活動多,互動頻繁,鄰居彼此認識,讓詐騙集團沒有行騙空間。成功國宅有間郵局,幾年前有好幾次,行員看見老人家匯款的數目太大都會多問兩句,接著發現匯款對象可疑,進一步勸阻時被爺奶破口大罵,就趕緊聯繫石忠勝,他馬上趕來了解狀況,成功阻擋了好幾筆詐騙匯款。石忠勝說,這幾年社區內幾乎沒有詐騙,一來是像郵局、銀行行員都提高了警覺性,會留意可疑匯款,二來,社區裡若出現行為可疑的人,大家也會發現。在群英里,友善的社區成為守護失智長輩、預防詐騙的最後一道防線。高齡友善社區2/科技追蹤 失智媽快樂趴趴走張進興照顧失智媽媽長達7年,多數家庭會擔心失智者安全而將其行動限制在家中,但張進興沒有,他膽大地讓媽媽在社區自由活動,卻心細地善用科技,掌握媽媽行蹤,並且讓社區裡的商家都認識媽媽,一起搭建起社區安全網。2011年,張進興的媽媽確診失智症,他便將獨居宜蘭的媽媽接到新北市家中照顧。一開始他也將媽媽關在家中,然後媽媽就大吵大鬧,吵到里長、警察都上門關切。後來張進興索性讓媽媽出門,他帶著媽媽騎腳踏車、進香、露營到處玩,但無法時時陪伴,媽媽要獨自外出時他也做了三個準備:第一是讓她戴上防走失手鍊;第二是在媽媽出門都會穿的那件衣服裡縫了GPS定位器;第三則是在媽媽的帽子縫上QR Code,好心路人只要掃QR Code就可以聯繫他,甚至加入LINE群組「失智老人愛心協助專線——張奶奶玉里」。於是張進興再也不怕媽媽趁他不注意「偷跑出去玩」。社區內大約有30幾個店家加入的LINE群組總是咚咚咚地傳來訊息——便利商店店員拍了一張照片,說「張奶奶自己拿了飯糰和飲料坐在這邊吃喔」,張進興回覆謝謝,說他晚一點會去結帳;某個路口的警衛傳來媽媽過馬路的照片,說「張奶奶剛剛走過去,我看她水壺沒有水了,幫她把水加滿。」有時候找不到媽媽,在群組問一下,就會有人回:「張奶奶在我這裡。」但是媽媽也不是只在社區內趴趴走,最遠坐火車到了花蓮,那次本來要坐回宜蘭老家,誰知忘了下車,下一站就直達花蓮,站務人員發現她怪怪的,聯繫張進興後,又讓她坐火車北上。又有一次,張進興找不到媽媽,群組內大家都說沒看見,他發現GPS顯示媽媽在國道五號上,往宜蘭方向移動,然後在五結交流道停了好久,張進興心想:「應該是媽媽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裡,等一下最近的警察局會打電話來吧!」念頭一起,手機馬上響起,電話那方的警察說:「這邊有個老人家走失了,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後來原車的計程車司機將媽媽載回,並跟張進興索價4000元車資。「那算是媽媽唯一一次因為失智造成的財物損失吧。」媽媽在社區生活這幾年,雖然遇過像那位計程車司機,看見媽媽似乎不太能做判斷想趁機敲一筆的人,但是多數時候張媽媽感受到的都是善意,走到哪裡都有人友善對待、聊天打招呼,或是請吃東西。社區的友善延緩了張媽媽失智症的惡化,也讓她即便罹病也過著自在快樂的生活。現年95歲的張媽媽因為重度失智,已經在去年2月住進養護中心。張進興曾經以為可以從媽媽的照顧為起點,建構起一個高齡友善社區的模組。但是因著社區內人事及店家的變動,也隨著媽媽住進安養中心,這個形式並沒有延續,以至於張進興一開始不太願意受訪,他認為高齡友善社區只有短暫存在,並沒有真正建立長久可經營的系統。但這個故事還是應該被看見,它的意義是,讓失智者快樂生活在社區裡並非傳說,有人曾經努力打造出來,未來也可能再重現。延伸/詐騙血淚史 劉慧芳10年追討耗盡心力延伸/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2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一到傍晚就情緒失控?可能是跟這種病有關係
如果遇上日落症候群 ,要小心有失智的可能!門診中遇到一個兒子帶著媽媽就醫,描述著媽媽最近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症狀,媽媽平常作息很規律,身體也蠻健康的,但是最近在下午或傍晚的時候,看起來很疲累 、嘴巴還會喃喃自語 、手腳會躁動的搓揉 ,甚至還會突然走來走去一直講著:我要回老家。剛開始家屬還以為媽媽真的很想念老家,老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拆除了,所以就一直安慰媽媽,可是媽媽彷彿聽不太懂老家已經不在了這件事。這個狀況持續了一陣子,後來發現媽媽好像在睡完覺,隔天早上起床又好了,整個人彷彿忘記昨天自己有說過要回老家的話。原本以為可能是媽媽那陣子太累了,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媽媽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常常情緒很不穩定,甚至想要離開家裡。以為媽媽是不是中邪了?她的兒子開始擔心媽媽是不是身體哪裡不舒服,於是開始帶著媽媽到處求醫,抽血檢查等等的都很正常,之後來到了神經內科,來看是不是腦袋有中風,或是有長腦瘤的問題。我在幫這位媽媽做評估時,發現她的腦部沒有中風和長腦瘤的問題,但是發現有輕微的腦部退化 ,甚至發現有輕微的失智症 。這讓她的兒子非常驚訝,因為媽媽平常狀況都很好,在家裡都認得、記憶力也還很清楚,真的是失智症嗎?我跟家屬說:「可能是輕微失智症,而失智症又合併日落症候群,就是在下午或傍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焦慮不安、遊走踱步,甚至產生幻覺等等的行為。」日落症候群不是疾病,而是由失智症引起的一連串行為的總稱,原本白天時人還好好的,但是到了太陽快要下山時,就會開始出現失控的行為。 從日常生活著手,注意長輩的身體健康1.注意家中長輩的日常作息規律會建議盡量避免打亂長輩的作息規律,如果是患有失智症的長輩被打亂作息規律,日落症候群的行為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同時也能從日常作息中,發現長輩是不是有出現行為的異常,及早就醫接受治療。2.陪伴和關心多多陪伴長輩,可以讓長輩適當地轉移注意力。3.打造安全的環境如果家中有長輩,我也會建議大家將雜物收拾好放櫃子裡,盡量讓空間保持寬敞整潔,不但可以減少居家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也能避免有失智症的長輩在游走時發生碰撞意外!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粉專延伸閱讀: 這件事多做幾下,腦部血循暢通,失智症不上身長者重聽 失智風險增5倍
-
2020-08-04 橘世代.健康橘
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上了年紀,聽力下降是銀髮族的常見困擾,但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家萱提醒,聽神經除了會隨年紀衰退,日常生活習慣及營養均衡也都是影響聽力的關鍵,其中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恐使耳垢不斷淤積,造成耳朵悶塞,嚴重還會刺傷耳膜,變成重聽。56歲的陳小姐在家中跟家人說話時,常常不自覺越講越大聲,聽別人說話,也常常「蛤」了一聲,再請對方說一次,原本以為是說話太小聲的關係,沒想到這樣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這才發現自己聽力大不如前。李家萱指出,人的聽力大約從50歲開始下降,到了70歲後,更有8成民眾有明顯聽不清楚的現象,其中原因除了聽神經的自然衰退,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更可能成為聽力的無形殺手。李家萱表示,耳朵內的耳垢分成乾性、濕性,如果屬於乾性,直接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三分之二、約2公分的地方,輕柔地慢慢往外掏即可,但萬一伸太裡面,或不小心被旁人撞到,穿刺到耳膜,恐造成耳膜發炎、破洞,聽力將立刻下降;濕性的耳垢則像是濕掉的泥巴狀,掏耳過程若持續把耳垢向內推,堆積在外耳道內側,長期可能造成耳朵悶塞。此外,銀髮族到理髮店修容時,經常會要求掏耳服務,在共用掏耳器情況下,恐造成徽菌感染,使耳朵搔癢難耐、分泌物變多、悶塞,甚至破壞聽力。李家萱說,許多人在聽力退化或受損的一開始並未察覺,當發現時,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聽力障礙,造成說話音量越來越大聲,受到家人朋友提醒時,還會認為對方找碴或嫌棄,造成關係失和;因此,若發現自身或他人聽力異常或長期耳鳴,應盡速至耳鼻喉科檢查。李家萱提醒,維持良好聽力除了保護好耳朵,避免外傷、撞擊,也要做好日常保養,戒菸忌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遠離高噪音環境、進入高噪音場所要戴耳塞;吃銀杏、補充維他命B、C。若耳朵不適、疼痛應立即就醫,才能預防及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7 名人.精華區
聰明用輔具 創造長照樂齡生活
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69歲、健康餘命72.28歲,代表著國人被疾病纏身、失能的「不健康生存年數」平均8.41年,史上新高。這8.41年是我們不樂見的,增進健康餘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的照顧負擔降到最低,便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任務,而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是長照幸福的重要工具。藉輔具提升自立能力像各式精準運動復能器材,可促進長輩肌力、平衡力與認知,降低跌倒、失能、臥床風險;藉由枴杖、輪椅等行動輔具,讓走不遠或無法走的人,能自由且安全的前往想到的地方。藉由轉移位輔具的運用,能使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更省力、減少傷害,並維持被照顧者尊嚴;生活輔具的適時運用,讓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省力而有效率,提升自立生活能力。懂得選擇輔具並善用藉由克服樓梯問題的爬梯機或樓梯升降椅,以及無障礙接送福祉車,讓失能者也能輕鬆外出不會長期關在家。住宅的無障礙改造,讓家中環境成為人人能安全進出與活動的場所;藉由視聽溝通輔具,讓眼茫茫、耳重聽的長輩不再害怕無法與他人溝通而關係疏遠。我們都會老,長照是你家、我家每一個人的事,懂得選擇並善用輔具,能讓我們一起共創更美好的生活。輔具大展找尋照顧解方全球受疫情影響,國際知名輔具專門展,如德國Rehacare展、日本HCR展,今年都停辦。台灣疫情解封,在遵守各項防疫相關措施之下,「2020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即將順利開展,讓更多人能接觸輔具、瞭解輔具。前往展會參觀,可學習、試用、選購、找尋照顧解方,大家都應認識輔具在長期照顧的重要性。我們期望,打破大眾對輔具代表障礙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輔具創造樂齡生活的想像,讓全民能夠實現理想的成功老化,藉由輔具而樂活,創造幸福的長照生活。復健人員提供專業服務今年將展現獨步全球兩大特色,一是全球首創「長照12大哉問產品指引」導覽手冊,現場限量發行,針對長照可能面對的12個常見的照顧問題,提供對應解方與相關產品。二是由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復健醫學專科醫學會、義肢裝具師等,使輔具因有專業服務而加值。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及量能,去年大展,四天創下近12萬人次參觀的紀錄。今年國際局勢重大變化,台灣更要證明我們不容忽視的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軟硬實力。輔具產業是台灣經濟的王牌。今年也將於展中進行英文現場直播,讓遠在國外的觀眾共襄盛舉,更讓全世界看到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4 失智.像極了失智
揮人巴掌、開黃腔…恐是失智症
嘉義蔡姓老翁日前上午從家中外出散步,到嘉義公園運動後不知如何返家,看到旁邊有計程車、請司機載他回家,但支支吾吾講不出家中住址,司機無奈只能將老翁載到派出所,警方透過M-POLICE 電腦人臉辨識系統,確認老翁姓名、住處,護送返家,家人才初次發現老翁走失了,可能罹患失智症了。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精神科醫師王裕庭說,健忘是老化一部分,但健忘不一定是失智,因為許多人都會健忘,老化症狀要影響生活功能才能稱失智症,像忘記回家的路,還有長輩經常買相同東西回家,前兩天剛買還沒用,「為什麼今天出門又買?」「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罹患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記憶好不好?」,患者如果回答「記憶很好啊」,如感嘆記憶不好,對於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這代表有「病識感」,患者應只是單純憂鬱。阿強去年返鄉照顧78歲的父親,定期陪看診、拿藥,除些許重聽、說話比較大聲外,仍能自行外出散步,某日晚餐前,父親在看書,阿強湊近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忽然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阿強無奈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聽不到嗎?」王裕庭說,失智症對於人與人互動距離不懂拿捏,像阿強父親對兒子揮巴掌,就是過度反應,可能就是社交功能退化,家屬反映長輩受過高等教育、是斯文人,但近期行為異常,會摸外勞屁股,開黃腔、講露骨笑話,站在路邊小便,讓家人尷尬不已。「照顧者真的辛苦!」王裕庭指出,失智症沒有特效藥,只能依患者出現症狀,做相對應藥物控制、處理,照顧者,要更有耐心和長輩溝通。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6-03 科別.眼部
開白內障突然坐起 幽閉恐懼症發作
67歲彭姓男子接受白內障手術時,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後,卻突然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醫師評估他有「幽閉恐懼症」,暫緩動刀,後來改變麻醉方式,再動白內障手術,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3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則是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陳瑩山建議,這3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而麻醉藥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舒眠無痛麻醉」,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醫師操作。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可藉由觀察腦部電波變化,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則透過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可避免插管或使用喉頭罩後的不適感。
-
2020-06-02 科別.眼部
動白內障手術突想坐起來 他幽閉恐懼症發作
一名67歲的彭姓男子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經確診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但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彭男卻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離開手術檯,醫師評估病患應有「幽閉恐懼症」,溝通後決定先不開刀,後來經過麻醉評估,彭男選擇「舒眠無痛靜脈注射麻醉」,再開第二次白內障手術,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3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則是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因此,陳瑩山建議,這3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而麻醉藥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舒眠無痛麻醉」,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師操作,安全度高、完成率高, 風險低,恢復時間短。「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可藉著觀察腦部電波變化來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預防不必要的生理上的變化影響手術進行;「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則是透過精密的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讓患者呼吸安全品質再提昇,可避免插管或喉頭罩使用後的不適感或口咽部不適感。
-
2020-06-01 橘世代.健康橘
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嘉義蔡姓老翁日前上午從家中外出散步,到嘉義公園運動後不知如何返家,看到旁邊有計程車、請司機載他回家,但支支吾吾講不出家中住址,司機無奈只能將老翁載到派出所,警方透過M-POLICE 電腦人臉辨識系統,確認老翁姓名、住處,護送返家,家人才初次發現老翁走失了,可能罹患失智症了。身心科醫師指出,初期失智症患者,不一定有很明顯症狀,除忘記回家的路,也有許多長輩聽覺、嗅覺退化,或社交功能退化,出現妄想、疑心病、過度反應,或摸人屁股、路邊尿尿等失常行為,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長輩愛提當年勇、不願出門 都很可能是初期失智症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精神科醫師王裕庭說,健忘是老化一部分,但健忘不一定是失智,因為許多人都會健忘,老化症狀要影響生活功能才能稱失智症,像忘記回家的路;另許多家屬也反映,長輩經常說同一件事,每逢聚餐、吃飯就「提當年勇」、「同件事一直重複說!」他說,還有長輩經常買相同東西回家,前兩天剛買還沒用,「為什麼今天出門又買?」但家屬卻忽略,長輩可能根本忘了昨天說過同一件事,或買過一樣的東西。王裕庭提醒,失智症初期不一定有很明顯症狀,雖然常見長輩「忘記回家的路」,但臨床上也發現,部分患者發現會迷路,為掩飾病情、不願就醫,開始不愛說話、沈默寡言,或本來愛出門,擔心迷路後開始宅在家中,因此家屬若發現長輩行為、生活習慣改變,應該多關懷、溝通,盡早陪同就醫。●失智症狀多 記憶不好不代表就是失智「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罹患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記憶好不好?」,患者如果回答「記憶很好啊」,接著不斷強調記得多少東西,近9成都已罹患失智症,如感嘆記憶不好,對於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這代表有「病識感」,患者應只是單純憂鬱。李連冀說,臨床失智患者,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忘記回家的路,還有很多不同症狀,例如他曾遇到「幻視失智」,患者一直抱怨地板有灘水,怎麼都無法擦乾,也有患者味覺、聽覺都逐漸退化,出現食不知味、重聽等症狀。●失智初期症狀像「快壞的收音機」 呈現鋸齒狀變化阿強去年返鄉照顧78歲的父親,定期陪看診、拿藥,父親身體狀況不錯,除些許重聽、說話比較大聲外,仍能自行外出散步,但近幾周阿強發現,每次說話、叫父親吃飯,都必須靠近父親耳前、放大音量才能聽見。前天晚餐前,父親在看書,阿強湊近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忽然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阿強無奈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聽不到嗎?」「失智狀況像快壞的收音機!」李連冀指出,很多失智者初期並不會完全退化,味覺、聽覺有可能短暫恢復,就像快壞的收音機,有時收得到訊號、有時完全無聲息,這部分也容易造成家庭紛爭,像日前也有患者家屬抱怨,婆婆忽然嫌煮的菜不夠鹹、沒放鹽,但下次稍微鹹一點,又抱怨「煮這麼鹹」。王裕庭說明,失智症長期走勢會逐漸退化,但部分患者初期呈鋸齒狀變化,某些功能忽然變差,但也有可能突然短暫恢復,另一點要觀察的是,部分失智症患者社交功能變差,無法控制不適當舉動。●社交功能退化 斯文人講露骨笑話、摸外勞屁股王裕庭說,失智症對於人與人互動距離不懂拿捏,像阿強父親對兒子揮巴掌,可能就是過度反應,因為一般人被作弄也不會揮巴掌、搧耳光,這可能就是社交功能退化、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他說,臨床上發現許多失智症患者,社交功能變差,不懂得拿捏社交尺寸,出現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能力,家屬反映長輩受過高等教育、是斯文人,但近期行為異常,會摸外勞屁股,開黃腔、講露骨笑話,站在路邊小便,讓家人尷尬不已。李連冀說明,失智症許多舉動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如出現妄想,抱怨媳婦、外傭偷錢、偷衣服,懷疑妻子、老公外遇,或逐漸對身旁事物不在意,容易走失、迷路、猜忌、疑心病重、憂鬱,部分長輩個性變成像小孩一樣,家屬除帶長輩就醫,更需要耐心照顧、細心陪伴。「照顧者真的辛苦!」王裕庭指出,失智症沒有特效藥,只能依患者出現症狀,作相對應藥物控制、處理,他也常提醒照顧者,照顧失智症長輩這條路可能很長,要理解「即將面對的挑戰」,認知內外身心可能承受的壓力,更提醒照顧者,要學習轉換心情、更有耐心和長輩溝通,以相對輕鬆情緒面對失智長輩出現的狀況。【精選延伸閱讀↘↘↘】。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2017年,母親農曆生日正好落在次年的元旦,本想這樣的巧合就選當日家聚,為母親慶生,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在2017年12月29日為母親辦了追思禮拜。資優老人 一顆童心愛摸兩把母親94歲,雖重聽但仍能溝通;目略不明,看電視、書報尚無大礙;雖常抱怨雙腳無力,但我觀察枴杖只是拿著心安,步履輕盈跟得上我們的腳步;雖有高血壓等慢性病,但藥物控制得宜。每周固定洗頭,時間到了就去燙髮,衣著搭配合宜,每張照片都高雅、慈祥、嫻靜。好友稱她「資優老人」,當之無愧。一直慶幸母親晚年生活仍能自理,雖然她頻頻抱怨活到這麼老很辛苦,但和曾孫逗樂時童心未泯,打起麻將神采奕奕。我忽視了母親行動遲緩了,反應漠然了,表情呆滯了,短期記憶消失了。老化、退化,隨著歲月累積是不會放過任何人的。當母親連續兩天述說著全身痠痛,有別於以往的抱怨,我隱隱覺得不安。輪班陪伴 半夜跌跤我們崩潰雖然我們輪班陪伴,不幸仍然發生了。母親半夜跌了一跤,急診進加護病房。高齡加上頭部外傷,雖意識清楚,表達無誤,但因血壓高,血氧低,面臨插管抉擇!家人一陣兵荒馬亂,現場討論、電話連線,各個淚眼婆娑,小妹甚至站不住,倚著牆邊蹲著。爭辯、妥協;再爭辯、再妥協,最終,我們尊重母親在意識清楚時所做的決定:不急救、不插管、不發訃聞。在病情變化的驚心動魄中,及母親往生後治喪過程裡,都因依循母意,讓我們化悲傷、驚恐為動能,在回憶中因想著母親一生的行誼,感受為人子女的幸福與傳承的責任。親朋好友在慰問致哀時安慰我們:「母親沒受太多苦難,高壽又走得不拖泥帶水,真是福報。」我也是這樣自我安慰,但心中仍有遺憾。呼喊掙扎 疼在娘身痛在兒心當我們向醫護人員表明不插管急救時,我問:「能否轉安寧病房?」醫護人員告知不符住安寧病房的條件。我說,我想要的是人性的照顧。母親一進加護病房就插導尿管、包尿布、打點滴,因極度不舒服,想盡辦法拉扯,當然就被約束起來。又因是頭部受傷需要觀察,這段期間不能用鎮靜藥物,母親就這樣呼喊掙扎直到氣力用盡。我們不可能選擇在家壽終正寢,母親意外跌倒,我們也不可能不就醫,但就醫的結果卻不是我們想要的處置。挪威阿公 無痛安寧走上終點曾看到有位作者寫她挪威的公公如何善終。作者公公在挪威住安養院,高齡91,退化也有失智,也是跌倒但傷在手臂,院方縫合了傷口也打了嗎啡止痛。沒有進一步送醫是考量他的高齡,不宜再精密檢查受苦,只給嗎啡止痛,醫師說這是醫學倫理上的考量。後來她的公公不吃不喝,也沒打上營養針劑,護理師耐心向家屬解釋,人工注入的養分,只會徒增痛苦;進食與否要由病人自行決定,這就是生命的盡頭。僅僅5天見識公公的「好死」,作者說家屬的態度很重要。我知道這在台灣是行不通的,但這卻是我想要的,有可能嗎?【延伸閱讀↘↘↘】。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失去至親/郭慧娟: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疫情無法探視 家屬:解禁時不知我父親還在不在?
「我很久沒見到我父親了。」媒體人戚海倫高齡90多歲的父親,住在新北市私人長照機構,從2月中機構開始陸續「溫馨提醒」、「超前部署」禁止親屬探視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戚海倫表示,她充分理解為何機構必須這樣,因為裡面住著的都是年長、或行動不方便的長輩,外人進出,會增加住民的感染風險,安養中心擔心會出事,只好禁止所有家屬探視;但站在家屬立場,心情是沉重兩難的。她表示,就算想要麻煩裡面的照顧人員幫忙,看是否可以視訊,但說實話,她還沒有嘗試過;主要是因為機構照顧人力有限。她說,以她父親住的六人房為例,她父親的身體狀況,過去拿手機讓他看其他家人照片,都看不太清楚,根本沒有能力自己操作這些器材,若每個住客都要求要視訊,一人五分鐘、十分鐘,護理人員根本就不需要做事了。戚海倫說,當然和機構都有充分、密切的聯繫,每個月還是定期要到機構去繳費,但父親住在六樓,機構辦公室住八樓,這兩層樓是家屬心中最遙遠的距離,家屬的心情是很心酸無奈的。她表示,父親高齡,行動不方便、插著鼻胃管、重聽。話也說的不清楚,過去每一兩天,她都會順道繞去抱抱父親,跟他說說話,就算言語不清楚,但老人家神智清楚,看到家人也開心;就算探視時,父親正在睡覺也沒關係,也能為他添被添衣。戚海倫說,父親並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為何家人這麼久沒有來看他,過去當她工作出國時,父親捨不得、常假裝不認識她,但現在她會想,會不會有一天,父親真的不認識她了,甚至擔心等到疫情過後解禁探視時,不知道父親還在不在。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預存腦本第一步!「防失智」也要護眼保耳力
失智症是大腦引起的,但如果只在意大腦那就錯了。除了大腦,也要檢查眼睛、鼻子、手、腳等其他部位的狀況。比方說,有失智症如果眼力又不好,很難自己走路。但只要把眼睛弄好,還是有可能自己走路。即使罹患失智症,如果能夠改善身體其他部位的衰退,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再從另個角度來看,不少本來以為是失智症患者,事實上只是眼睛和耳朵不好,大腦並沒有問題。以這層意義來說,確認各項感官功能是否正常,就非常重要。因為視覺和聽覺的衰退也容易引發失智症。在一份以25萬752人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若視覺、聽覺沒有特別的問題,失智症的罹患率是0.41%,若有聽覺障礙,罹患率為0.61%,約前者的1.5倍,若有視覺障礙,罹患的機率為0.83%,約為2倍。若同時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罹患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到大約3倍的1.27%。因此,最好可以盡早接受視力、聽力等感官功能的檢測診斷,讓感官功能維持正常,對預防失智有絕對必要 。到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與運動功能和失智症的關係如何呢?視覺與失智症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視覺。如果看不見,就無法透過眼睛得到訊息,因為透過眼睛進來的訊息量非常多,當龐大的訊息量被隔絕時,認知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進而引發失智症。有時我們並不知道眼睛失明是失智症造成的,還是眼睛疾病造成的。因為雖然訊息是透過眼睛進入,但使用這些訊息後會看到什麼東西,最終還是由大腦決定。因此,即使罹患失智症,還是要前往眼科確認眼睛是否有問題比較好。聽覺如果有聽覺障礙,就相當於認知功能老了6.8歲。所以老人很難對話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重聽,而不是因為失智。但多人都以為「上了年紀之後,聽力多少會變得比較差」,就置之不理。結果對話變得愈來愈少,若情況持續下去,就可能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而罹患失智症。因此,在失智之前或失智初期,最好可以到耳鼻喉科確認耳朵是否聽得清楚。觸覺觸覺與失智症的關係比較不那麼明顯。不過,許多人很容易把因觸覺而引發的問題行為歸因在失智症上。比方說,當手上握著的杯子掉在地上破掉時,大家通常會認為是「失智惡化的關係」,事實上,那也可能是因為觸摸杯子的手指觸覺變遲鈍了,或是拿著杯子的手指肌力衰退,所以才讓杯子掉在地上。嗅覺從失智症初期,嗅覺就會開始衰退。相較於視覺和聽覺,嗅覺的衰退比較不是那麼明顯,或許有人聽說過「香氛可以幫助預防失智症」,同理從嗅覺開始預防失智症也是一種辦法。只要使用精油、享受香氣,或是在平常用餐時,嗅聞剛煮好的料理就可以了。味覺味覺也會因為罹患失智症而衰退。相反地,味覺衰退也會引發失智症的症狀。味覺衰退後,吃東西就不再有樂趣,以致無法攝取足夠的飲食,也容易便祕,而這便祕正是失智症各種症狀的原因。例如,尋找廁所、因為便祕而焦躁不安的「徘徊」、突然想大便造成的「大便失禁」。此外,如果鹽分不夠多,味覺就會遲鈍,會導致偏食、營養不均衡等情況,這些當然也會對大腦造成影響。運動功能運動功能衰退會明顯加速失智症的惡化。睡眠障礙也是失智症會引起的症狀,但如果運動功能衰退,運動量減少,不太容易疲倦,有時也會睡不著。失智症也容易引起便祕和大便失禁,不過,運動功能衰退導致的運動不足,也會讓小腸無法充分運動,造成便祕或大便失禁。(本文摘自《失智行為說明書》,如果出版社)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3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我記憶很好!自稱記憶好的長輩 可能已患失智症
許多長輩年紀增長都發現「記憶力越來越差」,親朋好友相互關心總會安慰,年紀大、記憶力下降是正常退化現象,但近年「失智症」議題透過電影、名人現身說法引發關注,許多人會警覺「我的健忘是正常老化嗎?」還是已邁入失智呢?「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這問題,患者如果立即回答「最近記憶很好啊」,接著說明自己記憶者,近9成都已罹患失智症,如果感嘆記憶不好,對於自己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應該只是單純憂鬱。李連冀表示,臨床遇到的失智患者,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還曾遇到「幻視失智」,患者一直跟家人抱怨地板有灘水,怎麼都無法擦乾,也有患者味覺、聽覺都逐漸退化,出現食不知味、重聽等症狀。「失智狀況像快壞的收音機!」李連冀指出,很多失智者初期並不會完全退化,味覺、聽覺有可能短暫恢復,就像快壞的收音機,有時收得到訊號、有時完全無聲息,曾有照顧者抱怨,晚餐前在重聽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當兒子的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嗎?李連冀說明,失智症許多症狀,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例如出現妄想,抱怨媳婦、外傭偷錢、偷衣服,懷疑妻子外遇,或逐漸對身旁事物不在意,容易走失、迷路、猜忌、疑心病重、憂鬱,這時老人個性像小孩一樣,除了就醫,更需要家人細心照顧、陪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11 橘世代.健康橘
「蛤?」小心出現這四大徵兆 聽力可能已受損!
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可能與娛樂設備造成的噪音有關,耳機、音響、KTV都是聽損問題的元凶。曾有小學生聽MP3學英文,結果聽的時間太長,加上使用耳塞式耳機,竟有輕微聽損問題。國內聽障問題以老年人最多,根據統計,65歲以上民眾約3成有聽損問題,85歲以上高達5成,而先天聽障的新生兒,每750人有1人。退化性聽損可能從50歲就出現徵兆,像常聽不見他人說話、常說「蛤?」、電視愈開愈大聲、講話也愈來愈大聲等。退化性聽損不可避免,退化主因不明,可能與老化有關。力博宏表示,退化性聽損男性多於女性,男女好發年齡不同,男性最早從45歲就有退化危機,女性因有荷爾蒙保護內耳皮細胞,退化年齡約在55歲以後。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但多數退化性聽損患者,不想承認「聽損」而不願面對,不接受治療也不想配戴助聽器,但聽損問題不解決,不但影響溝通,使患者人際問題變差,有研究指出,外界刺激銳減,失智風險也會增高。力博宏提醒注意以下聽力退化徵兆,如果有類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1.常說「蛤」、「聽不見」、「再說一次」當用正常音量對答時,對方卻時常反覆確認對話內容,就可能有聽力損失的問題。2.難與人溝通,常聽不懂或聽錯話對答時,卻常答非所問,就可能是聽不清楚,導致言語誤解。3.電視、音樂音量、說話聲音漸增當有聽損問題時,常不自覺提高音量,或是在接收音量時,比一般人需要更大聲。4.可能常有耳鳴、眩暈等症狀若有聽損問題時,可能是因耳膜破裂或是疾病產生,連帶導致耳朵內不平衡,出現耳鳴、眩暈的症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6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實名制 部分長者不知要看身分證尾數白排隊
口罩實名販售新制今日上路,各家健保特約藥局一早就出現排隊人潮。不過有的老人家並不清楚今天周四、只有身分證號尾數是雙號的人才能購買,也有些地方因為藥師還不熟悉防疫口罩管制VPN系統的操作、決定延後營業時間,使部分排隊民眾向隅。中央健保署今日上午8時半開放各藥局在防疫口罩管制VPN系統的權限,不過上午就開始營業的藥局有些慌亂。有藥局表示仍不熟悉剛上線的系統、決定延後營業時間,有藥局延半小時、有的延至下午才開門販售,頻頻向排隊民眾致歉。除了藥師剛開始使用系統有些生疏,也傳出系統本身一度運作緩慢。花蓮縣藥師公會理事長林憶君表示,上午9時左右VPN系統運作有點緩慢,從插卡到跑出資料,約花費一分多鐘時間,多個縣市藥師公會都有反應類似情形,不過約莫半小時後即回復順暢。雲林縣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新交為避免買口罩民眾、拿慢箋民眾與購買其他藥品民眾相互影響,因此提早發放買口罩號碼牌給排隊民眾,拿到號碼牌的人可先離開去做其他事情、稍晚再回來;發放時也順便向民眾宣導,如果沒有很急,看看號碼牌要不要先給有慢性病、有呼吸道症狀的人。許新交說,上午七時開始陸續有近五十位民眾在店外排隊,其中大約有六、七位老人家並不知道今天身分證號尾數是雙號的人才能購買,「很多老人家重聽,這類新制度應加強針對長者的宣導」。中央健保署提醒,本國人至健保特約藥局購買口罩時要記得攜帶健保卡,身分證字號末碼雙號者(0、2、4、6、8)於每週二、四、六購買,單號者(1、3、5、7)於每週一、三、五購買,週日開放全民購買。每人每卡限購兩片,且七天內不能重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