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醫療量能
共找到
728
筆 文章
-
-
2020-03-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師投稿/防疫第二波 防堵改減害
一位曾在台灣公開演奏的澳洲籍音樂家,回國後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確診;然而兩周前入境台灣時,卻查無疫區旅遊史,因此在排練與表演過程完全沒有啟動防疫措施,讓不少人心驚。這類病例的出現,其實就印證了指揮官陳時中所說的「第二波疫情已經來襲」。第一、第二波疫情的最大分野在於,先前病毒主要從中國湖北散播出來,而過了兩個月不到,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最多的區域已換成南韓、義大利與伊朗等國。台灣很幸運在第一波疫情裡沒有出現嚴重本土感染,接下來必須續防病毒第二波攻擊,而要守住戰果,第一步便是探究先前的成功因素。陳時中說「中國大陸可能為了拚復工而使疫情減緩」,然而台灣能擋住第一波疫情,最大原因就是中國大陸疫情被成功圍堵了,否則病毒將如潮水湧來。雖然中國大陸第一時間隱匿疫情,但歐美媒體公認,後來他們靠著其他國家難以執行的強力隔離措施,為歐美國家爭取到一個月的防疫時間。至於台灣,因SARS的創傷經驗,對疫情提高警覺,老早關閉中港澳邊界,而且民眾大都自行戴口罩,配合政府減少出國與團體聚會。除了台灣,香港、新加坡也在一小波社區傳播後疫情宣告穩定,而東南亞國家與目前處於夏秋季節的紐澳,病例總數也相對較少,因此漸漸有人認為,雖然新冠病毒可在溫熱氣候生存,但致病力可能較差。此外,先前認為新冠肺炎的致死率為二%,但從中國大陸非湖北省分、鑽石公主號,以及南韓這些廣泛檢測病毒的區域來看,比較可靠的數字應該是○.五到○.八%,也就是稍高於流感。以上種種都說明了,新冠肺炎雖然不容小覷,但也沒有那麼可怕。台灣官方目前仍使用「武漢肺炎」這樣的名稱,其實第二波疫情既不是來自武漢,也不一定導致肺炎,應比照世衛建議改成「新冠病毒疾患」。以感染源頭來說,先前台灣靠旅遊史來做病例通報,現在已經無效,如果拘泥於健保卡旅遊註記,只會造成防疫漏洞。以感染症狀來說,先前以為重症約廿%,其實若大規模檢測便會發現,此數字顯然高估了。未來如果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防治方向應從防堵改為減害,也就是負壓隔離病房留給急重症,其餘只需單人病房,甚至居家隔離便可,不至於癱瘓醫療量能。此外,禁止大型集會與口罩政策,都可視情疫情調整。台灣在第一波防疫裡獲得國際稱道,成防疫大國,未來面對第二波疫情,應以謹慎從容取代恐慌疑懼。先前強調自救才能救人,如今疫情相對穩定,台灣社會應冷靜思考,既然想要加入世衛,是否可對其他國家捐助防疫物資,或提供防疫經驗,以證明台灣能對全球公衛做出貢獻。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抗百年大疫 王宗曦:透過案例解析「疫Q」
新冠肺炎在全球有大流行之勢,由於傳播力強,致死率不比SARS,專家預估未來可能朝向「流感化」發展。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提醒,即使新冠肺炎日後可能成為另一個流感,在尚未找到治療藥物和疫苗前,還是應該全力圍堵,做好準備、爭取時間。王宗曦曾任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衛生顧問,十七年前在疾管局,負責國內第一例境外移入SARS案例的疫情調查。王宗曦記得,當時患者居住的社區居民十分恐慌,她說明患者狀況和衛教時,發現連大樓電梯都沒人敢坐。全力支持醫護 全民配合規定王宗曦認為,SARS帶來的危機意識,讓目前對抗新冠肺炎取得不錯的成績,如果要說SARS教會我們的事,第一是必須全力支持醫護人員,因為醫護是我們對抗疫病最重要的戰力;另一個就是全民配合,居家隔離或檢疫,一定遵守相關規定,這樣的集體意識成為如今對抗新冠病毒的寶貴資產。與SARS不同,新冠病毒傳播力更強,但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日前表示,我們有幸在社群網路發達的時代,遠距會議、通訊診療與視訊辦公、電商,可幫助我們對抗疫病威脅,度過難關。理性做出判斷 切莫陷入恐慌此次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現備受質疑,但提到「我們要理性的態度分析事情,依照疫情做出判斷,而不是陷入恐慌。」王宗曦表示贊同。世衛組織最近希望所有國家針對四種狀況做準備,包括單一確診病例、群聚感染、社區傳播和持續且密集的社區傳播,面對四種情境,整合中央地方、醫院社區,進行一次到位的演習。王宗曦最近也請新竹市五家急救責任醫院進行相關演練。她發現,雖然目前未見大規模社區傳播,但醫護人員已為防疫盡了許多心力,例如支援機場檢疫等,更因責任感而倍感壓力,例如擔心萬一接觸確診病例而被隔離讓醫療量能減少,可能讓其他重病者無法得到照顧。在此時刻,全民應為辛苦的醫護人員多多打氣。透過案例解析 做好抗疫準備疫情持續進展,王宗曦援引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上周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平均一個感染者會傳染兩到三個人,且通過輕症甚至無症狀患者傳播,意味著控制困難度高於MERS和SARS。新冠病毒已對全世界造成嚴重威脅,主要基於兩個原因,除了已存在健康問題的老年人,新冠肺炎也造成健康成人死亡。目前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病死率(case fatality risk)在百分之一左右,介於一九五七年流感大流行的百分之零點六,一九一八年百分之二之間,這說明它比典型的季節性流感要嚴重好幾倍。面對如此難纏的對手,王宗曦說,如世衛組織呼籲,在此決定性時刻,做對的事會有正面結果,反之,錯事會有負面結果。現在每一個案例、每一個群聚、無論是家庭或醫院,都可以累積我們防疫EQ(疫Q)或本錢,透過案例讓大家做好準備,才能面對這可能是百年一遇的疫病大流行。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案40、以色列人都復陽? 醫師:恐從頭到尾都是陽性
新冠肺炎確診數擴及全球,國內也已累積41例個案,但近日陸續出現患者治療後,返國採檢又呈陽性的確診例子。如第40個案返台後確診,鑽石公主號的以色列人返國時確診、而使11人台灣旅遊團離境後昨天返台。如此陰陽反覆,讓外界好奇是新冠肺炎病毒太強、或是採檢出現問題?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病毒採檢時會受多種層面影響,如技術、時間點、範圍大小、試紙品質,甚至患者人數、病毒量等,都可能擾亂影響檢測結果。他認為,上述兩患者可能「從頭到尾都是陽性」。黃立民說,日前的個案40與昨日的以色列再度確診個案,都有共同點,皆為鑽石公主號郵輪上乘客。日方派多少採檢人員他不清楚,因採檢在遊輪上、設備可能較不完善,且當時郵輪上有3000多名乘客,除採檢耗時外,氛圍一定不好,若民眾配合度低、採檢時亂動,採檢人員只「輕輕碰一下」咽喉,都有可能影響採檢的檢體品質。另外,確診患者後續雖經治療,但若日方採檢時採鼻咽試劑、咽喉等方式採檢,有可能病毒量較低而顯示陰性或弱陽性,而誤以為治癒;又或者是病毒藏在呼吸道深處沒驗出來,直到放行回國後,因各國採檢方式不同,若深入呼吸道或取痰液採檢,或攪拌的範圍大一點而驗出陽性。黃立民說,上述兩患者雖在日本接受治療,但可能一直都是陽性,只是治療後因採檢方式不同而沒檢測到。因此,他也贊同指揮中心現在以較嚴謹方式,在醫療量能足夠的情況下,採三次採檢陰性才會讓患者出院。黃立民說,因一次檢驗可能有三成機會偽陰性,兩次則降為一成,第三次可能會降到3%以下,故三採陰、驗錯的機會就很低。
-
2020-02-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擬禁出國 醫院新南向也受影響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上升中,為了儲備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突然在記者會上宣布,除非經過報備者,擬將限制所有醫事人員出國;醫事司長石崇良今受訪也表示,周二也將找來各醫院討論此事並擬指引,不會馬上實施。不過此舉讓部分醫護人員有意見,希望被尊重告知並提出相關補償配套外,我國近年醫衛產業積極揮軍新南向,外界對政府近期醫療新南向政策是否受影響提出疑問。有醫院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關疫區的醫療已往後延;但也有醫院表示不受影響,如台北榮總每年前往越南為當地患者換肝,考量有急迫性,醫療國際交流持續。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今年是醫院參與新南向第二年,目前新光國際醫療所負責國家為帛琉和緬甸,因緬甸已經有確診個案,故原訂3月初,有8名醫護將前往緬甸進行為期8天的考察與義診活動,但隨國內疫情嚴峻,加上緬甸有疑似個案,希望把醫療量能留在台灣,因此預計延後到10月再進行。而在帛琉部分,洪子仁說,因是下半年才會前往,且帛琉目前無個案,暫不受影響。林口長庚副院長暨發言人黃璟隆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長庚早在1月底就已召開院內會議討論,並於告知所有長庚醫院體系院內同仁,自2月起至4月底期間建議暫緩避免出國。而在新南向部分,長庚負責國家為馬來西亞,因此政策為非緊急醫療,故同樣先延後進行,讓醫事人員減少出國,避免感染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台北榮總企劃部主任李偉強表示,北榮新南向計畫,每年與越南進行雙方醫學交流,北榮都會有醫護人員到當地20多家醫院簽訂MOU與執行手術教學,更重要的是,10年來都有為當地需要換肝的病患執行換肝手術。李偉強說,因為等肝不容易,考量執行具急迫性,除非衛福部宣布暫緩,目前新南向醫療團計畫將如期舉行。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康復速度不如預期 公衛籲提升醫療量能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今天說,新冠肺炎康復速度不如預期,住院天數超過SARS患者,此時要注意醫療量能提升;另外也不排除若是中國復工後,會有下一波流行,防疫不可鬆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說明會。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台灣整體而言,只有一點點家戶感染,並沒有像其他國家密集感染,台灣28個病例,都還停留在有接觸史的感染,但要注意病患康復速度不如預期。陳秀熙指出,從中國的經驗,疫情大流行省市的患者需要大概2週才康復。台灣目前案例的潛伏期約7天,住院天數約17.5天;相較於當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潛伏期約6.1天,住院天數約11.1天,顯然需要較長時間治療,因此醫療措施都需要提升。另外,以台灣的案例而言,陳秀熙表示,已確認新冠肺炎可以在無症狀的情況下傳播,會擔心在近距離下傳染,甚至出現超級傳播者。他根據飽和傳染模式推估,新冠肺炎家戶感染率約46.2%,相較流感家戶感染率僅8%高出許多,也就說病患朝夕相處的家人受傳染的風險高;但若是戴口罩加勤洗手可以降低20%以下,執行環境消毒還能降得更低。陳秀熙表示,統計湖北病例再生數,在嚴格檢疫隔離管理後,上週已經降到1以下,但對住院、看病的人仍有相當大的感染威脅。他認為,不排除中國大陸復工後會有下一波的流行,如果再發生,對人類會是非常大的浩劫;一旦侵襲到醫療體系脆弱的國家,會是非常大的衝擊,例如伊朗在短短的時間就這麼多人死亡。
-
2020-02-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擬禁出國 醫師工會:一年前就排假 取消誰賠償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上升,為了儲備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宣布,除非經過報備者,將限制所有醫事人員出國,明將找各醫院討論此事並擬指引,不過此舉讓部分醫事人員出現反彈。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出5點聲明,認為沒有明確內容和配套措施,讓他們無所適從。工會代表說,知道現在是特殊時期,不過很多醫護人員的休假都在一年前決定並排假,如此打亂行程,除無法充分休息外,也擔心取消費用不少,希望政府的相關指引能更清楚說明,且要包含補償措施。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廖郁雯表示,昨日看到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陳時中口頭說到醫護人員禁出國,當下很錯愕。她說,因為目前醫護人員因新冠肺炎的工作量很大,不少人都是半年、一年前就規畫好、排好假、訂好機票住宿等,臨時發布此消息,卻不見配套,醫護基層難免有些聲音。廖郁雯說,工會對禁止醫護人員出國有些疑慮,如出國權限到底是政府還是醫院指定?因為醫護人員的長假或出國計畫大都是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得先排。另外,限制的醫院是全部醫院或是部分醫院?因有些區域醫院目前並非新冠肺炎相關治療醫院;再者,此是否有法源依據,若無,其實醫護人員也大都能諒解此為特殊事件,只是希望能有基本徵詢,即被「告知」、獲得尊重。另外,她也說到醫護人員的工作和排休都比較特別,如台大、北榮平時對護理師、醫師出國就有限制,得採報備制。所以一旦被限制出國,除了旅程規劃不便,可能還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包括住宿機票或團費。基層醫護都有反映,擔心取消費用不少,是否能有相關補償措施。因此,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發出5點聲明,包含法規細節及配套措施說明、基本徵詢、補償措施、勞工同意而非雇主片面決定、確保勞動條件等。工會認為政府、指揮中心對醫護人員禁止出國規定應該有配套措施,或者更明確規則,否則會讓他們無所適從。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林奏延:超前部署 鞏固醫療防線
日本、南韓確診病例暴增,進入社區傳染階段,反觀因提前部署指揮中心、邊境管制的我國,疫情仍屬零星社區傳染,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為這場防疫打九十八分。但他擔憂,在大型社區傳染爆發前,我國防疫策略已超過整體醫療量能一半,個案數一但暴增,我國醫療體系恐崩潰。二○○三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林奏延在林口長庚醫院擔任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每天中午十二點半一到,所有感染科醫師準時參加臨床個案討論會,分析個案病程、評估可否出院。擴大檢驗量能 設立應變醫院在Line還沒出現的年代,手機偶爾傳來同事的簡訊,寫著「今天坐你旁邊的醫師照顧最多SARS個案」,守在臨床第一線的林奏延,看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陸續封院,深怕醫療崩潰找上自己。面對新冠肺炎,我國防疫策略下一步應繼續把握先機,不僅應擴大檢驗量能、設立應變醫院,避免醫療崩潰。林奏延說,二月十五日是重要轉捩點,當天擴大社區篩檢後,陸續發現不明感染源的案十九(後回溯找到一名浙江台商為感染源)及案廿四,接觸者採檢數量突然暴增。前端分流 各縣市開防疫門診二月十六日,不分入境國籍擴大採檢,林奏延說,目前國內醫院採檢量能達到極限,三班制加班趕工,從判斷是否為疑似個案,症狀檢查到收集檢體,平均單日採檢百件,一採檢完成馬上送往實驗室,就是希望檢驗速度提升,快點出採檢結果,採檢患者才不會繼續占著負壓隔離病房。以南部醫學中心為例,三分之一醫護投入採檢行列,隔離衣穿脫不便、悶熱不適感,全副武裝採檢三小時是工作極限。林奏延建議,採檢不應只由醫院負責,各縣市可選在衛生所或其他適當場所開防疫門診,由醫院或基層診所輪派醫師,執行評估檢驗前端分流。日前衛福部醫事司已逐步部署緊急應變醫院,但過去SARS的經驗告訴人們,「說很簡單,但做往往很難」。當年和平醫院被認命應變醫院,疑似病例蜂擁而至,進一步成為壓垮和平醫院醫療體系的原因之一。科技應用 解決居家檢疫人力林奏延建議,應變醫院不只要規畫部署,更應實際演練,因為對於醫護人員而言,陌生環境可能增加出差池風險。說到這裡林奏延更笑著說,但千萬記得安靜的演練,不然要是吸引附近民眾觀望,大家可能又會害怕。除醫療端提前部署,林奏延更提及,隨未來國際疫情升溫,入境國人居家檢疫人數只會愈來愈多,目前正與科技業合作,以App及外加裝置模式,佩戴即可監測體溫、定位,甚至能透過震動判斷是否咳嗽,若出現異狀即刻發出警示,解決人力關懷量能不足問題。
共
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