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醫師執照
共找到
33
筆 文章
-
-
2020-05-14 科別.眼部
買隱形眼鏡只看度數? 忽略6件事根本是拿視力開玩笑
現代消費者喜歡在琳瑯滿目的商品開架區選購隱形眼鏡,然不慎也可能誤蹈地雷。在大學視光系任教的資深專業驗光師賴裕源博士表示,最常見的誤區包括,選擇了喜歡的鏡片卻不合適,以為只要度數相符,忽略了不同廠牌度數與弧度可能略有差異,或是透氧度不夠、鏡片保濕效果不佳,戴起來反而更不舒適。現今更因拋棄式盛行,一般消費者往往忽略了驗光與試戴的重要性。賴裕源博士強調,佩戴隱形眼鏡需要專業合格的驗光師們以及眼科醫生們執行專業的驗光佩鏡。有人因本身有閃光,只選擇度數剛好的鏡片,初戴一時清晰、長時間戴卻模糊吃力,錯誤的選配帶來層出不窮的困擾。找合格的驗光師討論自己生活視覺需要,經過詳細檢查,驗光師會推薦光學清晰度、適當的保濕度、足夠的透氧度等合適的鏡片片種。擁有美國驗光醫師執照的賴裕源進一步說明,專業驗光有六大標準步驟:1 問診:針對配戴者的需求與動機,瞭解配鏡者的理想條件與需求;2 驗光檢眼:眼前部檢查、眼部評量,與淚液防護系統評估、屈光度測量;3 推薦鏡片:推薦配戴者所需,如美觀彩妝、散光或老花多焦等;4 試戴評估:弧度貼合、舒適度與度數是否合宜;5 鏡片衛教:教導裝卸與保養清潔;6 定期複診:眼睛配戴的健康維護與定期追蹤。配戴隱形眼鏡除了度數,角膜弧度相對重要。角膜弧度偏大,戴了弧度小的隱形眼鏡,容易摩擦角膜、角膜受損;弧度正常,戴了大弧度的隱形眼鏡,鏡片容易滑去。驗光配鏡的評估項目之一,還有淚液品質。賴裕源指出,隱形鏡片和眼球間緩衝層是淚液層;正常人每天眨眼14000次,眨眼時淚膜就會分泌,有清潔和濕潤眼球、保護眼睛的作用,淚水的乾淨度、淚液質量是配戴隱形眼鏡舒適的關鍵,乾眼症患者是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的。此外眼瞼鬆緊也會影響鏡片中心定位與滑動,這都是眼檢的要點。至於防疫期間,鏡片的保養有無特別須留意的地方?賴裕源強調,更需要確實去做鏡片的保養。步驟與日常保養上並無多大的差異,取下鏡片後清洗鏡片約20秒,再用保養液將鏡片沖洗後、置放於保存液內浸泡消毒。佩戴期間也可適時點潤滑液保持眼睛的濕潤。同時他提醒,外出時戴上平光護目鏡,對眼睛感染防護多一道保護更安全。(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4種人最易長針眼! 要冰敷、熱敷醫師告訴你關鍵 眼睛沒症狀也會得青光眼! 眼科醫師點名5大族群要注意
-
2020-03-16 新聞.私房新聞
抗疫卻為搶功撕破臉?一篇論文揭開白色巨塔番外篇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對全球威脅,更勝於恐怖主義,所幸我國預防成效卓著,被喻為「防疫績優生」,政府及醫界贏得美譽,但這場防疫作戰,卻有如一把照妖鏡,撕破了白色巨塔的假面具,部分醫師自私邀功之行徑,完全現形,跟一般人沒兩樣。「難道醫師命有貴賤?」北部某醫學中心年輕內科住院醫師抱怨,氣管內管置放術(插管)看似簡單,但有些病人因結構異常,不易插管,必須執行「內視鏡導引插管」,而這是麻醉科專長項目。平常時候,內外科醫師如遇到插管困難的病患,須尋求麻醉科醫師協助,但接到電話時,對方總是語帶奚落地問「為什麼病人要插管?」、「你們試過了嗎?」、「有打鎮靜藥物嗎?」,聽了令人很受傷。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已有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為了減少插管時可能引發的感染,各家醫院均要求所有疑似個案如需插管,均需接受「內視鏡導引插管」,減少醫師暴露病患口鼻分泌物的感染風險。該醫師說,原本麻醉科對於這項技術引以為傲,不太願意教人,現在卻異常大方,願意釋放技術,日前在院方高層會議上,要求所有內外科住院醫師,值班時須前往麻醉科學習「內視鏡導引插管」,且需成功完成十例,在學習單上逐一蓋章,才算及格。該名住院醫師以「時窮節乃現」來形容院內麻醉醫師的改變,他感慨地說,「一樣是醫師,一樣領有中華民國的醫師執照,為何武漢肺炎來了,跑得比誰都快?內外科醫師的生命,難道就比麻醉科還賤嗎?」另一個搶功案例更是血淋淋,令人見識到部分醫師爭功諉過的超高手段,比起古時宮廷鬥爭,毫不遜色。內外科不合 折損大將英國新英格蘭期刊在今年2月刊登了中部某醫學中心的一篇有關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研究報告,這是該院近一二十年來最大的榮耀,卻也因這項殊榮,讓長久以來,內外科不合窘境浮上檯面,更折損了一名感染科主任。該醫院收治了台灣第一名確定個案,患者之後住進加護病房,由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沒想到,病人還在治療中,急診部醫師即擅自查閱病患資料,突襲式地向知名醫學期刊投稿,順利刊登,該研究論文五名掛名作者均無內科系醫師。為此,感染科主任發表一封公開信,文中指出,在研究文章刊登後,他受盡質疑,認為感染科沒有照顧病患,而是由急診科細心照顧。特此向師長報告,感染科兢兢業業,克盡職責,沒有丟各位師長的臉。「個人聲譽事小,感染科聲譽事大,特此向各位師長前輩報告。他請辭感染科暨感控中心主任,不過並非臨陣脫逃之人,雖無主管職,仍會堅守崗位,盡一位臨床感染科醫師該盡的責任。」不過,急診醫師也有話要說,隨即發表宣言,強調急診醫師的功勞不容抹煞,第一線接觸病人,發覺當中隱藏嚴重度,並且通報,怎麼可以說都沒接觸過病人。第一作者,親自著裝,進入負壓拜訪病人,聊天和詢問狀態,並取得口頭同意,有訪客登記本可查。另外,宣言還提及「只不過是Letter to editor,又不是casereport或original,搞到天要塌下來,何苦」;另批感染科想發表論文,說一聲即可,何必限制別人投稿的自由。況且過一陣子,案例太多,這個文章,SCI可能也登不上吧 。」搶發臨床研究 惹心結急診醫師搶在感染科醫師前,撰述並發表該項百年難得一見的臨床研究,雖無不可,但依照醫界倫理來看,理應事先告知對方,而五名撰文作者均無感染科醫師,「整碗捧走」,確實令感染科醫師嚥不下這口怨氣。一篇論文,讓該院急診與感染科之間樑子結大了,如何收尾呢?為了院內氣氛和諧,感染科醫師雖自認飽受委屈,也只能忍下來,繼續做好防疫工作,而博得好名聲的急診醫師態度也收斂許多,只是這場內外科醫師之間的名利爭奪戰,將成為我國防疫史的小插曲。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