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鄭怡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1-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2020東京奧運賽事於7/24展開,隨著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台灣的選手們努力地在賽事上寫下歷史新篇章,截至目前已拿到一金二銀二銅,為國家和自己爭取光榮。奧運獎牌不僅是給這些堅持努力的運動選手最大的肯定,更代表著他們辛苦訓練的成果,VidaOrange編輯為你精選了5位奪得獎牌的臺灣選手在賽後發表的得獎感言與金句,或許,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那個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的自己。2020東京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在2016年里約奧運奪得銅牌的郭婞淳,在今天下午的賽事中突破自我極限,用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的好成績打破奧運紀錄,成功奪得2020東京奧運女子59公斤級金牌殊榮!囊括了奧運、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目前仍是59公斤級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的郭婞淳,16歲就進入國家隊培訓,然而,在她為2014年亞運練習時,不慎被槓鈴壓傷,造成右大腿肌肉70%斷裂,原本可以輕鬆舉起的重量,傷後用盡全力卻始終無法舉起,加上外界的耳語,讓郭婞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無法回到以前的狀態。日前,她在粉專上分享當時的心路歷程,「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還好,在教練、醫生和團隊的鼓勵下,郭婞淳用正面的心態面對上天的考驗,為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持續進行復健和訓練,最終克服了多重障礙,在2016里約奧運上奪得銅牌成績。此外,在壓傷當下經歷過等待救護車期間煎熬的郭婞淳,也在賽後拿出自己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50萬的救護車給在偏鄉的醫院,希望可以藉由一己之力幫助到更多的人,因為她認為:「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而是幫助別人一起完賽。」2020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年僅23歲的柔道選手楊勇緯,第一次參加奧運就奪得銀牌的好成績,就讀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研究所的他,替柔道項目爭得首面獎牌,成為在2020東京奧運上首位為國爭光的選手,然而,創下多項紀錄的他,卻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心中是滿滿的感激。」柔道其實是一項非常講究細節且困難複雜的運動,從手指頭到關節都要鍛煉,有不少柔道選手的耳朵會因為長期磨練在地而變形,背後的疼痛更是常人無法想像,因此,需要非常自律的精神以及努力,不斷地訓練、進步,才能取得進入奧運的門票。楊勇緯表示,雖然這次比賽沒有拿到夢寐以求的金牌,但正因為有了這些遺憾,讓他可以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相信有天份又自律努力的他,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在4年後的奧運比賽奪得更亮眼的成績。2020東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出身於跆拳道世家的羅嘉翎,自小就對跆拳道有濃厚的興趣,透過不間斷的努力訓練,年紀僅19歲就在2016及2018年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取得金牌,是臺灣第一位連續兩屆獲得世青賽跆拳道的金牌選手。首次參加奧運的羅嘉翎,在最後一場比賽成功打敗來自尼日的選手耶索夫,為跆拳道項目奪得銅牌殊榮,而賽後她也在社群媒體提到,其實自己一開始並沒有覺得一定要獲勝,而是抱著挑戰自己的心情進行比賽。「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期待羅嘉翎未來可以不斷地突破自我,成為台灣運動體壇上的最亮眼的一顆新星。2020東京奧運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魏均珩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得銀牌的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分別打敗了澳洲、中國,並以6:0的好成績進入金牌賽與韓國對抗,雖然最後敗給韓國隊,但二次挑戰奧運的魏均珩並不氣餒,帶領著兩位學弟一起參賽的他,不僅在三人之間培養出良好默契,也用幽默的個性化解團隊的緊張氣氛,他幽默中帶有的認真也傳達:「這中間的學習才是永遠拿不走的。」魏均珩在拿到銀牌後分享他的心情:「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希望大家未來可以持續關注中華射箭隊,而他也提到,連霸兩次的韓國隊非常厲害,未來如果要超過他們,還有非常多要學習的地方,充分地展現了運動家雖敗猶榮的精神。2020東京奧運桌球混雙銅牌:鄭怡靜、林昀儒「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鄭怡靜被稱為「黃金混雙」的林昀儒和鄭怡靜,日前為中華桌球隊奪得東京奧運第一面獎牌,兩人以4:0比數橫掃法國組合袁嘉楠與勒班森,摘下東奧新增設的桌球混雙銅牌,而鄭怡靜賽後也落下眼淚,釋放一直以來累積的壓力。鄭怡靜在粉絲專頁上分享,能夠獲得這座得來不易的獎牌,並不單單只是靠自己和林昀儒的努力,家人朋友和粉絲在背後強大的支持,是他們能奪得銅牌殊榮的最大功臣。而她也提到「接下來的比賽我們也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雖然在今天早上的女子單人賽中,鄭怡靜以4:0比數止步於32強,但相信擁有不服輸精神和意志的她,未來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創造一場又一場的耀眼佳績。※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
2021-07-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也是奧運迷 自爆今晚必看桌球混雙四強賽
中華隊「黃金混雙」林昀儒、鄭怡靜今天挺利挺進今晚4強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疫情記者會結束時停下腳步,詢問現場記者是否都有收看柔道國手楊勇緯的精彩表現,他提醒說「台灣桌球也很厲害」,透露他今晚也會收看混雙的四強賽。陳時中在記者會中報告時,就主動提到他昨天看楊勇緯得到奧運柔道銀牌,「在疫情的低迷氣氛下,注入了怎麼講呢,『於有榮焉』的感覺」。陳時表示,今天早上看到桌球混雙也獲勝,是「逆境下又贏回來」,雖然我們過去常常都是「被逆轉」比較多,可以看到我們去逆轉勝,展現台灣奧運代表「堅韌的毅力和高超的技術」,看了也很高興,雖然跟疫情沒有關係,「但是疫情下有這樣的表現,對我們有相當的鼓舞力量。」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直擊紐約醫院ICU╱疫情在好轉…像暴雨後的寧靜 也許有第二場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中心(Brooklyn Hospital Center),六樓加護病房(ICU);我戴著防護鏡與醫院給我的N-95口罩,隔著窗戶觀察。一位確診新冠肺炎、頭髮灰白的女士,像是睡著了,一邊輸液,一邊掛著呼吸器。這裡,新冠病人與非新冠病人隔間而住,他們大多閉著眼睛,有微弱的意識或是已經昏迷;不過,三成病房已無病人,顯示紐約新冠疫情正在好轉。顧慮華人病患四樓改成三R樓布魯克林醫院中心有175年的歷史,是一所中小型的社區醫院,現下炙手可熱的防疫醫師佛奇(Anthony Fauci)在這裡出生;醫院主要服務接受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的低收入者、老人、少數族裔以及新來的移民,其中華人病患也占相當比例;為此,醫院還專門將四樓的標示改成「三R樓」,避免「四」與「死」的諧音。3月至4月,像紐約市其他的重災醫院一樣,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曾令這所醫院陷入前所未有的慌亂,各式各樣的新冠確診病人:壯碩的年輕人、患糖尿病的老人、臨產的孕婦、難以溝通的失智者或無家可歸的遊民,湧入病房與急診室。接著,醫院的人手開始短缺,員工相繼感染,兩輛冷凍拖車停在醫院一側的路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網絡流傳的視頻顯示,工作人員正使用鏟車(forklift),將一具具屍體裝到車內,拍攝視頻的路人,雙手止不住地顫抖。病房空了三成 重症病人數下降負責加護治療、已在醫院工作八年的主任醫師羅森伯格(Joshua Rosenberg)告訴我,一個半月前,新冠重症病患急增,醫院把三樓棄用多年的外科加護病房也改成了新冠加護病房,床位由此增加兩倍;現在,三樓已不再接收新病患,六樓的18個加護病房中也已經空了三成。紐約市衛生局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全市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正在穩定下降,從4月11日高峰期的835人,逐降至4月底的704人,直至5月中旬的450人,各所醫院正在慢慢恢復正常,布魯克林醫院中心也有望從6月起,恢復部分的選擇性手術。羅森伯格說,疫情像是一場夏天的雷陣雨,手伸到外邊,雨會順著手掌、手臂傾瀉而下,整個身體也會淋濕,風聲鶴唳、電閃雷鳴,但是忽然之間,暴風雨又停了,陽光浮出雲層,大地開始變乾。「醫院現在的狀態就是這樣,我們處在平靜期。」他說,「但是你不能判斷,在未來,是否會有第二場暴雨來臨;按照我往年的經驗,那些空出來的加護病房,又很快會被新的病人填滿。」避免用呼吸器 因為後果都不好那位昏迷不醒的新冠患者已經住院數周,需使用鎮靜劑並依賴呼吸器維生;醫生為他使用了IL-6抑制劑也不見效果。「這位病人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羅森伯格說:「新冠是一種新出現的疾病,在各類藥物得到批准以後,我們也在嘗試各種各樣的療法;但是,我會盡量避免對患者使用呼吸器,一是非常地痛,二是到了那一步,一般後果都不會太好。」每天早上8點,兩位ICU主任醫師、幾位初級醫師、十幾位護士及呼吸道治療師都會參加晨會,對每位重症患者進行平均五分鐘的個案討論;上午10點,羅森伯格則會參加醫院的電話會議,以便各部門在疫情期間,對於藥物、人力、個人防護用品、臨時場所改建等,都能進行最及時的協調與統籌。電話會議後,羅森伯格巡查由他負責的每間重症病房,「對待這些病人,不是和他們說了早安就算,你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需要不斷檢查他們的情況。」使用羥氯奎寧 其實是弊大於利在3月底,就各項藥物的治療效果,羅森伯格曾表示,沒有足夠數據以及大型臨床實驗,能有效證明某類藥物卓有成效且無明顯的副作用;到5月的中上旬,在治療了兩個月的新冠重症病患後,他則發現,川普總統屢次表示有效且親自服用的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並未有預想中如白宮聲明提到「利大於弊」的治療效果,且會增加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險,其實是「弊大於利」;而獲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緊急授權、已對約六位患者使用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效果則是「一半一半」,很難下出定論。疫情高峰期間紐約不少醫院因缺乏呼吸器及足夠的醫療設備,需要在決定救治哪位患者時,作出誰生誰死的選擇,但羅森伯格說,「很幸運,我們總是有剛好足夠的物資。」醫院副主席辛格瑞(Lenny Singletary)說,布魯克林醫院中心不像公立醫院有龐大的資源,社區醫院只能依靠員工的個人關係,求各方馳援;在此期間,所幸有華人、亞裔的積極貢獻,「他們提供的物資數以萬計,且都是出於善心免費捐贈,有時數量太大,還要租借額外的拖車來運送。」見到彩虹之前 要做好萬全準備作為一線抗疫人員,羅森伯格說,從3月到5月,他沒有崩潰,也沒有哭過;畢竟,他有要照顧的病人,要鼓勵的下屬,從最初的震驚過後,要迅速投入實際的治療當中;他喝很多的咖啡隨時保持清醒,也會跑步,放空大腦,馳騁近一小時。在結束一天工作、換上T恤下班後,羅森伯格開車回到長島的家,分別為10歲及12歲的女兒就會朝他嚷嚷,喚他「洗澡」;他很慶幸,家人讓他覺得還能活在當下,「吸口氣,盡量不去想白天親歷的很多糟糕的、不幸的事情,不再想那些生命快要垂危、卻始終聯繫不到親屬的患者。」「不過,疫情雖已好了很多,卻只是暴風雨後的平靜,見到彩虹之前,我們仍然要作好萬全準備。」羅森伯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