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造骨細胞
共找到
26
筆 文章
-
-
2023-12-24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流失無感?骨折為時已晚!骨本是否存夠關係熟齡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是高齡者「無形又致命」的殺手,在醫界積極的宣導下,民眾大多已知道「骨鬆容易引起骨折」,但多數人會認為,骨折只要手術就會好,嘉義基督教醫院骨鬆中心主任吳政誼說,如果手術後不會好呢?根據統計,骨鬆骨折治療後半年內再次骨折的機率高,避免骨鬆骨折,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在骨折發生前「不要骨鬆」,術前預防更勝於術後補鈣。「打噴嚏」導致骨鬆骨折,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質疏鬆是高齡化社會重要的議題,人類的骨質密度在30歲達到高峰,35歲以後將逐步流失。在台灣,50歲以上成人,76%有骨質疏鬆,骨鬆本身不可怕,骨質流失人體不會感受到疼痛,要擔心的是骨鬆引起的骨鬆骨折,若以骨鬆引起的髖關節骨折為例,死亡率達15%到22%。一位70多歲的林姓太太,去年因為「打噴嚏」導致骨鬆骨折,全身疼痛緊急手術,術後雖順利恢復,但接下來二個月內,又發生第二次、第三次骨鬆骨折,從腕部骨折,一路到髖部、椎肱骨骨折,每天晚上因為骨折疼痛「半夜唉唉叫」,全家都沒辦法休息,生活也得依賴家人,家人工作嚴重受到影響。吳政誼說,這位患者過去一直都有嚴重骨鬆,卻遲遲未就醫,骨鬆骨折後第一次完成骨水泥灌漿,但其餘骨質依舊鬆軟,即使每一次都給予最好的治療,骨質若無法從「本質」改善,骨折將如同骨牌般,一次又一次接連發生。已開始治療骨鬆的患者,仍有45%機率發生骨折。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看似容易,但人都有「惰性」,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因骨鬆就醫者有11萬8010人,雖然與罹病人數相比,就醫比例極少,但這群已經有病識感,或是因骨鬆骨折開始使用骨鬆藥的患者來說,已開始治療者,後續仍有45%的機率發生骨折。吳政誼說,主因是患者「漏藥」機率高,骨鬆不會痛讓服藥者少了定期服藥的意識。骨鬆不僅得做好「提早察覺」,如果被診斷有骨鬆,也一定要定時服藥,避免骨折。目前要察覺自己是否骨鬆,可透過骨密度檢查確認,骨密度的數值以「T分數」的標準差方式呈現,數值如果在+1.0到-1.0之間屬於正常,介於-1.0到-2.5表示骨密度過低,屬骨質缺乏症;數值在-2.5以下表示有骨質疏鬆,如果-2.5以下又發生過一次骨折,表示有嚴重骨質疏鬆症。骨鬆盛行率高,50歲以上民眾建議自費檢查骨質密度。吳政誼說,如果尚未發生骨鬆骨折,健保不給付骨密度檢查,但為了自身的健康,呼籲50歲以上民眾,盡可能自費檢查骨密度,好制定自己的預防骨鬆計畫。他說,骨鬆盛行率極高,以嘉義基督教醫院連續二年替700位民眾篩檢骨質密度的結果來看,多數骨密度都偏低,且女性骨鬆比率高於男性。骨質如果要優化,必須遵從三大要素,攝取足夠的鈣質提高骨本、規律的負重運動刺激造骨細胞、適當日曬獲取維生素D。吳政誼說,八成的女性都知道自己是骨鬆的高風險群,不少女性都會補充鈣質,但最終仍是骨鬆候選人,主要是沒有選到適合自己的鈣質補充品。每天攝取1000-1200毫克鈣,並補充維生素D。每人每天建議攝取1000到1200毫克的鈣質,傳統的鈣片主要是「碳酸鈣」,吃了容易脹氣、便祕;有些人會改用「乳酸鈣」或是多喝牛奶攝取「牛奶鈣」,只是也會有過敏的問題,特別是亞洲人多數有乳糖不耐症,也容易脹氣。目前市場上有新的選擇為非晶鈣,於大鼠實驗中,骨骼流失預防效果顯著優於碳酸鈣及檸檬酸鈣;臨床研究針對停經後婦女,使用非晶鈣也有較佳的吸收率,且非晶鈣是唯一能促進成骨細胞增生的口服鈣,因此取得用於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認證及與美國NASA合作改善太空人骨質研究計畫。除了補鈣,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鈣質吸收,建議每天攝取800到1000IU,同步做好負重運動,健走、爬山、慢跑、跳繩、韻律舞、太極拳等,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骨密度流失速度。
-
2023-12-22 醫聲.醫聲要聞
你吃的鈣有吸收嗎?資深營養師教您如何提升鈣質吸收率!
國人3大飲食習慣不利於存骨本1.鈣質攝取不足: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2-105年的國民營養變遷調查:「鈣質是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根據107年新版每日國民飲食指南建議,牛奶每日應攝取1.5-2杯,一杯是240毫升,但99.8%的國人卻攝取不足。2.蛋白質攝取過高: 適量的蛋白質有助強化骨骼,我國成人高達53%每日平均豆魚蛋肉(蛋白質)攝取量「超過」建議量6份,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則會「導致體內鈣質流失」。3.油脂攝取過多: 我國成人有39%每日油脂攝取量「超過」建議量5茶匙,大量脂肪與鈣在小腸會形成「鈣皂」,使「鈣質無法被吸收」而經由糞便排出。想要存夠骨本,平日可以做好以下三件事 :1.喝牛奶補充每日所需的1/2鈣質:1杯240cc牛奶含240毫克鈣,1天2杯,就能滿足每日鈣攝取建議量的1/2。不建議以咖啡拿鐵、茶拿鐵、巧克力牛奶來補鈣,因為咖啡因、草酸會影響鈣吸收。2.由其他含鈣量高的食物補充額外每日1/2鈣質:豆製品(小方豆干、傳統豆腐、凍豆腐)、海藻類(海帶、海帶芽、紫菜)、芝麻等。3.補充維生素D含量高食物:「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吸收,每日建議攝取量是10微克(400 IU)。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變遷調查,96.5%國人處於維生素D缺乏、不足狀態,再加上日照時間少,更容易導致維生素D不足。平時可以多吃如新鮮香菇、雞蛋、黑木耳、鮭魚、秋刀魚等。鈣質也不是吃越多越好,還要考慮到「吸收率」!依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第八版,建議19歲以上成人每日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若難以從日常飲食中的原型食物攝取足夠的鈣質,可以考慮搭配補鈣保健食品補足所需。市面常見的鈣質來源有:螯合鈣、檸檬酸鈣、海藻鈣、碳酸鈣等類型,不同鈣質種類的最大差異在於「吸收率」和「鈣含量」,將「吸收率與鈣含量相乘」就會等於人體實際吸收的鈣質劑量。舉例來說,當同樣攝取1200mg的鈣,根據鈣質種類不同,實際能獲得的鈣含量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不能光看鈣含量,含量高但吸收率差也是枉然。補鈣的同時,「骨細胞活性」是關鍵!看似堅硬不變的骨頭其實是「動態的組織」,一直不斷地進行汰舊換新,老舊的骨組織由「蝕骨細胞」吸收後,再由「造骨細胞」進行再造,反覆循環稱為「骨再塑」。許多人在補鈣的同時,沒有活化造骨細胞,當造骨細胞不活躍,就算吃進大量鈣質也只是「路過」,沒有辦法真正進到骨骼,導致補鈣無效,所以促進造骨細胞的活性,才能讓鈣質確實進入骨骼。台北醫學大學多項研究發現,台灣本土中草藥-兔尾草能活化造骨細胞,促進骨生成,增加骨質強度與密度。新型態複方成分,效果一加一大於二單純補鈣還不夠,搭配其他營養成分效果更加乘,組成完整補鈣團隊,達到「骨質再造」事半功倍。維生素K能阻止鈣質在血管中累積,降低血管鈣化的風險。礦物質-鎂、鋅是幫助骨質再塑的原料。骨質不足、骨質疏鬆不是一夕之間發生,而是長期保養不足所導致,及早注意造骨細胞的活化,有效補鈣,就能輕鬆打好骨質基礎,擁有健康好骨骼。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手術僅能緩解疼痛 骨科醫提醒用骨鬆藥物治療需留意2大副作用
骨骼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會讓骨骼出現縫隙,也會讓骨質疏鬆;而民眾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含鈣量下降,也會提高骨質疏鬆機會,增加骨折風險,連帶會影響生活行動,甚至需要輔具。馬偕醫院骨科醫師張定國表示,骨質疏鬆治療雖然有手術,但手術僅為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要解決問題仍要靠藥物治療。促進造骨細胞藥物價錢較高,屬於第二線用藥。張定國表示,目前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如雙磷酸鹽、RANKL受體刺激素、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另一類為促進造骨細胞,如合成副甲狀腺素、硬化蛋白抑制劑。他進一步解釋,抑制蝕骨細胞的藥物為第一線藥物,促進造骨細胞的藥物價錢較高,屬於第二線藥物,會在患者出現新的骨折,或是第一線藥物無效時才使用。骨折後是否手術,需視部位與對生活影響而定。有骨質疏鬆的長者更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但如何判斷是否要執行手術?張定國說,取決於骨折發生部位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如果是脊椎壓迫性骨折讓病人出現駝背、疼痛、身高變矮等狀況,或是髖關節骨折讓病人活動困難等,就必須考慮動手術,減緩疼痛。例如脊椎的單純壓迫性骨折,會採用骨水泥灌入受傷處;而髖關節受傷常見手術為置換人工關節、打骨釘。張定國表示,若是骨折發生在近端肱骨、手腕等處,未移位之骨折對生活影響較有限,可以石膏固定,就不一定需要手術,但若骨折錯位則仍需手術治療。一般骨折的復原時間大約三個月,也就是俗話「傷筋動骨100天」,但若是跌倒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讓神經受損,可能出現永久癱瘓。而髖關節骨折的一年內死亡率在男性中更是高達近兩成,女性也有約一成,不可輕忽其風險。兩副作用:下顎骨壞死、非典型股骨骨折,需評估是否暫時停藥。另外,手術本身有一定風險,加上不少骨鬆病人年紀都不輕。張定國提醒,若是患者慢性病多,手術更容易出現麻醉風險,例如心臟問題、中風等,年紀越大手術風險越高,病患及家屬可先與醫師討論。再者,因為患者的骨質疏鬆沒有辦法透過手術改善本質問題,僅是處理疼痛,仍得靠藥物治療。然而藥物治療有部分副作用,張定國說,抑制蝕骨細胞的藥物最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容易造成下顎骨壞死。如果是牙齒不好的病人,需要拔牙、植牙等,會先請病人去牙科評估,若是要拔牙,必須暫停骨鬆的藥物約3個月。第二個副作用,張定國說,是非典型的股骨骨折,雖然不常發生,但在服用藥物達到3至5年有機會出現,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股溝、大腿骨疼痛,屆時可以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早期徵兆。這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暫停使用藥物(drug holiday)。部分藥物加劇骨鬆,需更留意運動與營養補充。除了隨著年齡老化會使骨質疏鬆惡化外,有些藥物也會讓骨鬆問題加劇,必須加強鈣及維他命D的補充。張定國說,最常見的是類固醇藥物帶來的威脅,例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免疫或是特殊皮膚病患者,在用藥時應該要與醫師討論。另外,部分胃藥、精神科藥物、乳癌製劑以及抑制荷爾蒙藥物,或是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物,也會影響鈣在腸胃道的吸收,容易讓骨質疏鬆突然加劇,由於部分藥物可能無法取代,在生活上要特別留心。除了依靠藥物治療外,張定國說,骨質疏鬆者規律運動、曬太陽、飲食均衡以及維他命D補充,也是對抗骨鬆的重要因素。他表示,骨鬆常常合併肌少症發生,民眾應增加運動肌耐力、增加反射能力,一旦被踢到或是受撞擊時,也比較不容易跌倒、受傷。骨質疏鬆症自我檢測頸與牆縫隙超過3公分 小心骨鬆已上身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建議民眾平時就應關注自己是否已陷入骨鬆危機。1.首先應觀察自己有無駝背,可以將背靠著牆,如果頸部與牆面有3公分以上的縫隙,或身高變矮,相較年輕時差距達4公分以上,都應懷疑有骨鬆問題,盡速就醫檢查。2.若長者出現超過一周以上的背痛、腰痛,應懷疑可能是骨鬆造成骨折,盡速就醫檢查釐清病情。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K有什麼功效?哪些食物含有維生素K?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維生素A、B、C、D、E 是民眾較熟悉的人體必需維生素,但維生素K較少有人注意,營養師也少有機會做衛教,主要是因為維生素K容易從食物中攝取,甚至腸道中的細菌也能自行製造,僅有新生兒可能缺乏,一般人飲食均衡都不太會有維生素K不足的問題。維生素K的重要性有哪些?.與凝血功能相關.維護骨骼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薇鈞說,維生素K作用有兩個,其一是凝血,維生素K是凝血功能的重要營養素,血液裡凝血作用需要透過凝血酶原、凝血相關蛋白質和鈣結合,進一步到凝血作用就需要充足維生素K,維生素K也可維護骨骼健康,骨骼在造骨細胞形成也需要維生素K才能建構。彰化秀傳醫院營養科組長楊雅雯也說,民眾大都知道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重要,但維生素K也很關鍵,可幫助骨質鈣化,長者要補充鈣質也可和維生素K食物一併補充。維生素K具凝血功能,因此缺乏會影響凝血時間,嚴重甚至出現大出血。誰容易缺乏維生素K?.新生兒.熟齡長者楊雅雯說,民眾只要正常進食大都不會缺乏,也不太需要另外補充,成年男性每日所需維生素K是120微克(μg),女性每日需要90微克。維生素K缺乏族群主要是新生兒與熟齡者。新生兒每天所需維生素K大約是2微克,新生兒食物主要來源是母乳,若母乳中缺乏維生素K,就會影響新生兒。陳薇鈞表示,新生兒會缺乏維生素K主要是吃得少,體內儲存量本來就較少,腸道菌落都也還沒建立,有時醫師評估住院中新生兒有需要,也會以靜脈注射維生素K。維生素K的食物來源有哪些?.K1→植物如綠色蔬菜.K2→微生物如發酵食品陳薇鈞說,維生素K與維生素A、維生素E一樣是脂溶性,維生素K依來源分為K1、K2、K3。K1來源是植物,像是綠色蔬菜;K2來自微生物,像是納豆、泡菜、起司等發酵食品;K3則是化學合成,但K3經研究毒性較高,現在市面上很少見。楊雅雯說,富含K1的蔬菜像是菠菜、萵苣、甘藍以及植物油、油菜籽油、大豆油、橄欖油等,K2除了發酵食物還有肉類包括雞、豬、動物內臟、肝臟及乳製品都有,特別的是K2也可由腸內菌製造。每天怎樣吃才有足夠維生素K,陳薇鈞指出,葉菜類每100克高麗菜就有108微克維生素K,一般店家燙青菜一盤就超過100克,等於每天吃一、兩盤就達到足夠攝取量。菠菜每100克有493微克維生素K,芥菜維生素K富含量更高,每100克有592微克,水果、肉製品雖然也有維生素K,但相對較少,像奇異果每100克有41微克維生素K。誰需要吃維生素K補充劑?.凝血異常的住院患者.施打抗生素影響腸道菌者陳薇鈞表示,維生素K屬油溶性,若像是胰臟癌進行切除手術後導致身體油脂吸收較差,多少會影響維生素K吸收,確實可以多加注意患者身體狀況,但即便如此,也很少開藥額外補充維生素K。雖然普通門診很少建議補充維生素K,但有的住院患者用抗凝血藥物過程監測到凝血功能異常,還是會適時補充維生素K。也有患者住院期間施打比較多抗生素,打太久而影響腸道好菌壞菌都沒有了,自生合成的K2較少就可能需要口服補充。吃太多維生素K食物,會造成血栓嗎?.口服不會造成過度凝血作用,注射須注意過敏、支氣管痙攣等副作用。維生素K補充分為口服和注射,民眾可能有疑問,若吃太多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是否因為凝血太好會變血栓?陳薇鈞說,相關研究指出,即便一天攝取45毫克、也就是4萬5千微克也不會有血栓問題,因此口服吃進太多維生素K,不太會有問題。但維生素K注射是直接進到血液,若過量會產生副作用,像是過敏、支氣管痙攣,心臟停止等嚴重後果,因此藥師都會比較嚴謹。哪些藥物避免與維生素K一起吃?.服用抗凝血藥物,不要大量吃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民眾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也不會建議完全不吃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但不要大量吃,定量為佳,否則抗凝血藥物和維生素K有拮抗作用,藥的效果會被影響。楊雅雯也說,維生素K負責活化肝臟與血液中的凝血蛋白質,幫助維持血液正常的凝固作用,肝腎功能不好,若多補充維生素K小心有副作用;孕婦、哺乳婦額外補充也需要和醫師討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口氣灌1公升牛奶沒用!營養師教如何正確補鈣:還要曬太陽
【本文重點】衛福部指出,國人每日攝取鈣質不到建議量的60%,導致骨質疏鬆成為健康隱憂,温翎安建議從飲食中攝取各種高含鈣食物,如牛奶、豆干、芥藍菜等,並均衡攝取維生素C、維生素K、膠原蛋白與鎂等營養素。若飲食中無法獲得足夠鈣質,鈣片可以補充,但不建議依賴,過量容易造成便祕與高血鈣。尤其是維生素D,80%透過曬太陽獲取,每天花10到15分鐘曬太陽,穿著短袖,不使用防曬乳液。--by ChatGPT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到109年全國成年人每日攝取鈣質不到建議量的60%,骨質疏鬆成為國人健康隱憂。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温翎安說,骨質疏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跡象,許多人跌倒骨折之後才發現,女性由於更年期雌激素分泌減少,更容易出現骨鬆問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內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4人骨質疏鬆。温翎安指出,面對骨質疏鬆與缺乏鈣質等問題,預防勝於治療,最好還是從日常飲食與生活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避免疾病發生。豆干含鈣高於豆腐、黃豆,不同食物搭配吃最好。温翎安說,國人常見飲食中,牛奶、起司、小魚乾、豆干、芥藍菜、莧菜、乾木耳、黑芝麻等食物含鈣量較高,考量到大多數人飲食習慣,不會一次食用大量高含鈣食物,建議從上述食物中均衡攝取。舉例來說,衛福部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攝取1000毫克鈣質,一杯300c.c.牛奶約含300毫克鈣質,人體一次吸收鈣質上限約為500毫克,因此即使一口氣灌下1公升牛奶,也無法滿足每日所需攝取量,最好搭配不同食物,比如一杯牛奶、一碟豆干、一小碗莧菜等。許多人好奇板豆腐、嫩豆腐、豆干等豆類製品中,哪一種最適合補鈣,又或者直接吃黃豆更好?温翎安說,小方豆乾及大黑豆干的鈣質含量比嫩豆腐和直接吃黃豆來得高,同重量小方豆干的鈣質含量,是大黑豆干的2倍、黃豆的3倍多,更是嫩豆腐的20倍以上,主要原因是豆乾由豆腐脫水再製成,所以鈣含量較高。鈣片補充飲食不足,碳酸鈣易脹氣,腸胃差者不適用。温翎安說,雖然較建議民眾從日常飲食補鈣,但飲食中無法獲得足夠鈣質的族群,可以使用鈣片補充。市面上常見鈣片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海藻鈣、珊瑚鈣、乳酸鈣與胺基酸螯合鈣。每種鈣片的特質與作用不同,舉例來說,碳酸鈣最便宜,但吃進肚子後,與胃酸起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容易造成脹氣,腸胃不好的人不建議使用;胺基酸螯合鈣吸收率最高,但價格高昂,買之前得看看自己的荷包。事實上,只要腸胃道吸收功能正常,吃哪種鈣質都差不多。此外,一些鈣片含有維生素D等其他成分,也能提高吸收率。鈣片不能取代日常飲食,過量會導致便祕、高血鈣。但温翎安不建議完全依賴鈣片補鈣,從飲食中攝取鈣質能補充更均衡的營養,而且鈣片吃多了,可能攝取過量。衛福部建議成年人一天的鈣質攝取上限是2500毫克,過量會導致便祕,也可能會造成高血鈣,增加腎臟疾病的風險。鈣片等保健食品只是做為日常飲食攝取不足的補充,不可能取代。温翎安說,民眾若擔心鈣質攝取不足,最好還是前往門診或營養諮詢,請專業人士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再依照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或保健食品。80%維生素D透過曬太陽獲取,維生素C、維生素K也要均衡。除了飲食,其實還有一個簡單便宜的方法避免骨質疏鬆:曬太陽。影響骨密度的兩大要素是鈣質和維生素D,前者主要靠飲食攝取,後者則有80%都是透過曬太陽,由身體自行合成。現代人多在室內工作,尤其是上班族,一整天無法曬到太陽,體內維生素D嚴重不足。根據衛福部調查,106到109年台灣成年人平均只攝取不到一半的建議量。温翎安建議,每天可以花10到15分鐘曬太陽,並且要保證足夠的照射面積,最好是穿著短袖,且不宜使用防曬乳液阻擋紫外線。温翎安補充,除了鈣質與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K、膠原蛋白與鎂等其他營養素也會影響骨密度,因此均衡飲食、攝取各種營養素是根本之道。另外,適量的運動也可以促進體內造骨細胞活性,簡單的走路、游泳或是打太極拳,都能幫助骨質「凍齡」。
-
2022-12-21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如慢性病 持續治療防骨折
年過八十的莊老太太平時行動遲緩,跌倒的風險高,雖然家人細心照顧,但還是發生好幾次的跌倒,且每次跌倒都伴隨著新的胸椎壓迫性骨折,讓高齡的莊老太太在跌倒骨折後,都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休養。就醫檢查發現,莊老太太的骨密度數值竟達到-4.1,已經是嚴重的骨質疏鬆,即使長期使用第一線骨鬆用藥,仍不足以預防新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因此,建議患者選擇第二線骨鬆用藥做為治療藥物。經過一年的骨鬆二線用藥治療及一年半的追蹤後,莊老太太沒有再發生新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儘管有發生幾次大力落座於椅子的事件,但在治療期間內,莊老太太不再因新的骨折而有翻身困難或移動不便的狀況。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略分為兩大類,第一線骨鬆藥物為破骨細胞抑制藥物,主要是抑制破骨細胞作用,以減少骨質流失的速度,但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這類用藥不足以阻止骨質流失,因為此種病人不僅破骨細胞作用旺盛,製造骨質的造骨細胞往往功能低下,因此常需要骨鬆第二線藥物,完善骨質疏鬆照護系統。第二線骨鬆藥物為造骨細胞刺激藥物,也就是增加造骨細胞的功能,藉此保存較多的骨本,以適應老年快速的骨質流失。除了治療骨鬆的第一線與第二線藥物外,鈣片及維他命D的補充對於骨骼健康也是至關重要。建議面對高齡及超高齡的長者,如經篩檢確認有骨鬆風險或已發生骨質疏鬆,切勿輕忽,應及早就醫、接受照護服務及醫院規畫的後續治療與追蹤計畫。家人也可藉由飲食與運動,協助長者改善生活習慣,並確保居家環境動線安全;應遵從醫囑與藥物治療且配合成效追蹤,才能全面降低因骨鬆骨折導致的失能與臥床風險。
-
2022-06-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醫師提醒,女性停經之後的骨質會快速流失,老年時的骨質可能失去一半,而糖尿病、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等疾病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失去雌激素保護,停經後婦女骨質快速流失。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馮尚文表示,人體的骨質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調控,骨鬆是因骨骼的質或量變差,易發生骨折。人體骨量從青春期開始快速成長累積,30歲左右達到巔峰,據國健署資料統計,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而女性的雌激素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因此女性停經後失去雌激素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劇,故停經後婦女須更加留意骨鬆的發生。第一型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都是高危險群。另外,部分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也會帶來次發性骨鬆。馮尚文說,第一型糖尿病人因為胰島素和IGF-1等荷爾蒙缺乏,導致造骨細胞功能受損,造成骨鬆。再加上第一型糖尿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來不及累積足夠骨量。內科學誌顯示,30至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骨質不足和骨鬆的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骨鬆,主要因為鈣和磷的代謝異常、維生素D缺乏、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國際醫學期刊指出,洗腎病人的骨折風險約為正常人的四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因有多項共病,且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易發生骨鬆。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性細胞激素上升,引起蝕骨細胞活性增加,也會造成骨質流失,骨密下降;再加上使用類固醇藥物,同樣會造成骨鬆。次發性骨鬆患者,先治療好慢性病,才能改善骨鬆。針對以上這些慢性病衍生的次發性骨鬆患者,馮尚文表示,應轉介至次專科,如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等,先治療原本的病因,才能大幅改善後續引發的骨鬆,但仍不能忽略骨鬆可能帶來的風險。針對已有骨鬆風險因子者,馮尚文建議可主動去醫院做骨密度檢測(DXA),並利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計算未來十年之髖骨骨折或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若為高風險者,就要直接以藥物預防及治療。目前骨鬆藥物包含口服和針劑,一旦確診骨鬆,病患應積極接受治療,不可隨意停藥,避免發生骨鬆性骨折後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在生活習慣上,建議民眾自年輕時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戒菸酒,飲食上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提前存好骨本,降低骨鬆風險。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肥胖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一名林小弟(化名)從國中開始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跟著飆漲,多年來減重、復胖不斷來回,到上大學後開始注重外表、交女友,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不僅成功降至80公斤並維持體重,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且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預估未來十年人數將增加60%,在2030年將達到2.5億名肥胖兒童。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定義,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達11.21%。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與肥胖相關疾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林文元指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除造成免疫功能受損,降低肺活量,更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重症風險,住院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提醒,減重固然困難,更大的挑戰是長久維持減重結果,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即可帶來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3至4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以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份量,10周後即可減少30%熱量攝取,但如果每天多吃10%份量,10周後恐增加3倍熱量。孩童控制體重除了飲食之外,睡眠、運動更重要。李宏昌提醒,睡眠也很重要,像造骨細胞多在凌晨3至5點作用,睡眠足夠才能長得高,若睡不足容易發胖。運動的話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陪孩子去運動。他表示,統計成人死亡率最低、活最久的族群,是體重多半介於BMI24、25左右,屬於稍重但不肥胖。李宏昌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臺灣兒科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一同呼籲議題,林文元提醒,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陪伴及專業醫療協助,並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體重管理行三項動方案(ACT)1.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2.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3.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
2022-02-28 該看哪科.皮膚
小心,你「整組」都老了!名醫揭反應全身老化的皮膚徵兆
▍柴可夫斯基的白髮與皺紋談到皮膚老化的主題,身為樂迷的我,想說說古典音樂史上響叮噹的案例:俄國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在他音樂事業達到巔峰時,受邀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巡演,受到民眾與媒體的熱烈歡迎。有份紐約報紙這樣說他:「身材高大,頭髮花白⋯⋯ 居然快 60 歲(!)」,他看到時大怒,因為「他們對我個人品頭論足,而不是專論音樂」。 其實,當時柴可夫斯基只有 50 歲。但報紙錯誤的報導也說中了一個事實:他看起來像 60 歲! 《柴可夫斯基回憶錄》作者卡什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5-1920)說:「晚年,柴可夫斯基老得很快;他稀疏的頭髮全白了,滿臉皺紋,開始掉牙,有時會導致他說話不清楚,令他異常沮喪。更明顯的是,他的視力逐漸下降,晚上看書困難,所以,沒辦法繼續他在鄉下創作期間最主要的消遣活動。」 令人驚訝的,上述晚年指得是50 歲!對於現代人來說,50 歲可是「一尾活龍」的年紀,但許多人發現自己像柴可夫斯基,50 歲以後(希望不是「晚年」!),老得很快,看得見、也感覺得到。白髮、皺紋,是看得見的皮膚老化,掉牙、眼睛差,是感覺得到的五官老化,但不會只有這樣的。其他器官也在老化,「年邁力衰」。 創造輝煌音樂成就的柴可夫斯基,只活到 53 歲。根據當時俄國名醫的診斷與他胞弟莫杰斯特的描述,他死於霍亂。 銀髮族常死於感染症,肺炎仍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主要因為免疫系統的老化,對於病原菌已無招架之力。老化不只是「不那麼青春美麗」、「不方便」、「容易生病」,實質上,是過渡到生命的終點。不要整天照鏡子自怨自艾,不要只想到用染髮劑遮掩白髮,不要總是依賴相機的美肌功能或修圖軟體!更早地覺察皮膚的老化徵象,採取真正有益的抗老化策略,延緩皮膚與全身老化的速度,才是積極的作法。白髮是老化徵象之一,原因絕不單純,我在後文章節會詳加介紹。以下先介紹你想都想不到的皮膚徵兆,它們都在告訴你:「小心,你『整組』都老了!」▍你皮膚變薄了嗎? 巴西一項研究中,針對 140 位平均為 57 歲的成年女性,進行手背皮膚厚度量測。研究發現平均為1.4 毫米,若皮膚愈薄,腰椎與大腿骨的骨質密度也愈低!這已經排除了其他骨質疏鬆風險因子的影響,包括:年齡、皮膚顏色、身體質量指數、抽菸、使用口服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使用、停經時間長度等。骨質密度低,未來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髖骨與其他部位骨折,嚴重限制患者的行動能力、甚至臥床,直接導致罹病率與死亡率的上升,是關鍵的健康問題! 美國一項研究針對接受腰椎融合手術的患者,他們平均 61 歲,用超音波評估下背部位皮膚老化程度,包括真皮變薄、網狀真皮回音增加,手術中並進行脊椎骨與髂骨上棘切片,進行病理化驗,比較兩者是否有關聯性。在介紹研究結果之前,先為你補充骨骼的重要知識:人體骨骼的外層稱為皮質骨,為板層結構,散布有骨細胞,結構緻密,又稱為緻密骨,骨骼內層有許多骨小梁(Trabecular bone),表面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海綿狀,又稱為海綿骨。全身各處骨骼的緻密骨與海綿骨分布比例不相同,脊椎骨含有50%∼75%海綿骨,大腿骨則只有20%為海綿骨。研究結果發現:在女性,真皮厚度愈薄,在髂骨上棘與脊椎的骨小梁,以及皮質骨的膠原成熟程度愈高(可謂「熟骨」),等於是海綿骨與緻密骨都老化了!其關連性都達到中度等級。而且真皮下1/3 的網狀真皮回音增加,顯示退化、分解或混亂的膠原蛋白累積。這些關連性與 年齡增長無關,而且,都與廣為熟知的骨質密度無關。為何當真皮厚度愈薄,愈能反應出骨頭老化呢?骨骼的營養構成,包含無機質,主要是磷酸鈣,以及碳酸鹽、鎂、鈉、 鉀、氟化物、氯化物等;骨基質95% 都是膠原蛋白,另外5% 非膠原蛋白則是協助骨骼的礦物質化;另外就是細胞,包括骨細胞、造骨細胞、破骨細胞。第一型膠原蛋白是骨基質、也是真皮主要的有機成分,證據顯示皮膚與骨骼老化的病理機轉是相同的。在一些疾病當中,如庫欣氏症(腎上腺荷爾蒙過高)、厭食症(營養素攝取不足)、性荷爾蒙過低,也同 時導致了皮膚與骨骼萎縮。原來,皮膚老化能反映骨骼老化!▍你皺紋變多了嗎? 2011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生殖內分泌學家盧娜.帕爾(Lubna Pal)等人,針對114 位停經後三年內、約50 歲左右的女性進行研究, 她們沒有使用任何荷爾蒙療法或美容醫學治療。研究人員量測她們臉與頸部 11 處的皺紋分布與深度、額頭與兩頰的皮膚緊緻度,以及腰椎、髖 關節、全身的骨密度。在排除了年齡、身體組成與其他已知會影響骨質疏鬆症的干擾因子後,研究人員發現:皮膚皺紋愈多,在腰椎、腿骨頸、全身的骨質密度都愈低,彼此呈負相關。此外,臉部與額頭皮膚愈緊緻,骨密度愈高。研究啟發了我們,可以透過早期覺察皮膚老化症狀,辨認出可能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進行早期篩選與介入。(可參考報導:” Skin Wrinkles May Provide a Glimpse Into Bone Health”,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744027, Medscape Medical News, 2011年6月6日)※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1-11-27 該看哪科.皮膚
提早出現「滿頭白髮」 醫師提醒:骨質疏鬆、心臟病恐找上門
擁有一頭烏黑亮髮,是顯年輕的象徵。但如果年輕人長白髮,可能是身體出問題了!外科醫師江坤俊指出,提早出現白髮的原因,多數是因為血液循環不佳,這時受影響的不只是頭髮顏色,還會導致骨質形成不良,得到骨質疏鬆的機率提高4倍,歐洲研究也發現,「少年白」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白髮被視為「智慧」的象徵,但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則要擔心是否身體出狀況。江坤俊在「江P醫件事」YouTube提到,人的頭髮可以呈現黑色,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的緣故,但到了30歲以後,黑色素細胞就會開始耗損,平均每十年耗損8%-20%,到了50歲以後,頭髮半白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但有些人明明還很年輕,不到40歲就開始長出許多白髮,江坤俊解釋,這是因為黑色素細胞不太健康,有可能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抓頭皮傷到黑色素細胞」,而提早出現白髮。江坤俊進一步說明,中醫上有個說法,「白髮出現的位置對應身體五臟六腑的疾病」,像是如果白髮出現在額頭,可能代表脾胃、腸胃功能不好,如果長在兩鬢,則代表肝臟功能不好。以西醫來看,出現白髮的年紀較早,多數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得到骨質疏鬆的機率也是一般人的4倍。江坤俊表示,良好的血液循環可以維持黑色素細胞的健康,如果血液循環不好,對於造骨細胞也會有影響,他也指出,歐洲曾經研究過2千名40歲以下,提早出現白髮的年輕人,發現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是常人的5倍多,與血液循環不佳有關。維持烏黑亮髮的關鍵,江坤俊強調,「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戒菸、戒酒、控制體重」,這三項是最容易傷害黑色素細胞的。江坤俊建議,可以觀察父母出現白髮的年紀,如果父母30多歲就出現白髮,自己也在類似年紀就有白髮,那可能是基因問題,但如果父母50幾歲都沒有白髮,自己30幾歲就滿頭白髮,那要小心是「身體已經出問題了」。
-
2021-10-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 醫:別低估無聲的疾病,教你該如何預防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被稱之為隱形殺手,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何謂骨質疏鬆骨頭裡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每天藉由兩者作用達到骨質重塑、新陳代謝。然而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蝕骨能力相對而言就上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據研究,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約 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與骨折以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之現況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而超高齡社會兩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為骨質疏鬆症。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其中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為大宗, 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 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依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每年髖部骨折個案平均每年增加9.3%。其中,骨質疏鬆症病人一但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男性降為18%,對照標準死亡率,女性只有2.8%、男性為3.6%,所以髖部骨折對死亡率之影響顯著增加。台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 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大於 -1:表示骨質處於正常狀態◎-1至 -2.5 之間:代表骨質已開始流失的狀況,通常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小於-2.5:骨質嚴重流失,受測者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藥物來控制病情骨質疏鬆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的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多人會容易輕忽骨質疏鬆症可能產生骨折的潛在風險。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充足的運動量、遠離菸酒、以及預防跌倒的方式來保護體內的骨頭,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常見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1.增加造骨此類藥物可加速骨骼生長,促進骨質生成進而提升骨密度。治療藥物包含副甲狀腺素,是造骨細胞的活性因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而增加,使骨質增生並提高骨密度,但同時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暈等。2.減少蝕骨減少蝕骨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夠延緩質流失的速度。治療藥物包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蝕骨作用發生。但容易長時間累積在體內,藥物排除需花上數月至數年,容易導致消化道不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此類藥物具有雌激素抑制蝕骨作用之效果,須每日服用。常見不良反應為腿部水腫、抽筋及靜脈栓塞。◎RANKL抑制劑及類保骨素RANKL抑制劑可減少蝕骨細胞作用的發生。使用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由於注射頻率較少,病患接受度較高。副作用是可能有皮膚過敏之不良反應。3.減少蝕骨+增加造骨◎抑硬素抑制劑抑硬素抑制劑為藥物治療新選擇,可達到減少蝕骨、增加造的雙重效果。只要減少體內抑硬素濃度,就能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每月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持續一年即可完成治療。爾後接續使用抗流失藥物即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醫療等都會造成負擔。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及避免跌倒,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來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
2021-09-19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防骨鬆趁早 吃出好骨力
「林醫師的養生醫學文章與料理食譜,應該只有銀髮族才會買單,年輕人根本不吃這一套!」有位資深助理曾語重心長的跟我提起。「這也難怪!」我心想,自己就讀醫學院時,每日以碳酸及含糖飲料作為飲水來源,隨心所欲的吃喝,渾然不知養生、三高為何物。這就是青春無敵啊!事實上,骨質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逐漸走下坡。預防骨質疏鬆症從年輕就要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飲食中補足所需營養。煎鮭魚佐莎莎醬墨西哥薄餅(2人份)鮭魚維生素D含量豐富,所含的Omega-3亦是魚中之最。Omega-3脂肪酸除了具有抗發炎功效,對維護骨質健康也頗有幫助。羽衣甘藍更是這幾年異軍突起的超級食物,維生素及礦物質表現突出,尢其超高含量的維生素K,可幫助造骨細胞合成。以全麥麵粉自製的餅皮,再揉入黑芝麻及蛋黃,除了膳食纖維豐富,還含有微量元素鉀及鎂可幫助維持較高的骨密度。食材:鮭魚2片、全麥麵粉100克、鴻喜菇200克、羽衣甘藍200克莎莎醬:牛番茄2顆、紫洋蔥1/2粒、蒜頭4粒(切末)、香菜1把50克、檸檬汁1/2顆(壓成汁)、鹽、黑胡椒適量墨西哥薄餅:全麥麵粉200克、鹽適量、橄欖油2大匙、溫水100cc、黑芝麻2大匙、蛋黃1粒作法:1. 莎莎醬:紫洋蔥、番茄、香菜皆切丁放入碗內,加蒜末、檸檬汁、鹽與黑胡椒拌勻且調整味道。2. 墨西哥薄餅:100克全麥麵粉過篩,加入適量鹽、一大匙橄欖油及50cc溫水,攪拌後將麵團揉至光滑,置放半小時以上。麵團均分為3等份並滾成比手掌略大的圓形。不沾鍋開小火,高溫後放入麵團,煎到兩面成金黃色。(另100克麵粉與蛋黃作法相同)3. 鮭魚去刺並以鹽與黑胡椒調味,接著放入全麥麵粉裡平均沾裹。平底鍋開小火,放少許油即可放入鮭魚塊,煎到兩面金黃。接著利用剩下的油炒熟鴻喜菇。4. 薄餅舖上羽衣甘藍、莎莎醬、鮭魚塊及鴻喜菇,完成擺盤。莓果南瓜卡士達焗烤布丁(3人份)高磷、高鹽、高糖是造成骨鬆的三類食物。這道自製甜點幾乎不含精緻糖,使用無乳糖鮮乳自然甜味比純牛奶高,另使用有甜度的南瓜,屬於多醣類的根莖類,可以幫助鈣質吸收。且南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協助製造膠原蛋白,增加骨骼的柔軟度及彈性。食材:蛋黃3個、玉米粉或低筋麵粉30克、無乳糖鮮乳300cc、無糖希臘式優格100克、檸檬皮少許、南瓜200克、蔓越莓80克、藍莓80克、奇異果莓200克作法:1. 無乳糖鮮乳、無糖希臘式優格先溫熱,南瓜蒸熟並壓成泥。2. 蛋黃放在碗裡(可加砂糖,但本食譜不放),接著放入玉米粉攪拌均勻。3. 將溫熱的牛奶及優格倒入蛋黃裡並攪拌均勻。4. 將作法2的蛋黃牛奶倒回鍋中,以小火加熱。一邊攪拌一邊加熱,凝固後即熄火。(若有結塊即移出,並迅速攪拌。)5. 加入南瓜及檸檬皮混合攪拌且裝盤,接著以莓果及薄荷葉裝飾擺盤,並移至烤箱內以小火稍烤即成。(或以噴槍微烤至金黃)和風雞蛋豆腐煲珍菇燴飯(4~5人份)滿滿的強筋顧骨食材大集合。昆布、金針菇、香菇、木耳、豆腐都含豐富鈣質,蕈菇更含維生素D。食材:板豆腐400克、豬腰內絞肉300克、雞蛋2粒、乾香菇25克、黑木耳100克、金針菇100克、糯米椒250克、太白粉4小匙、糙米飯4碗昆布和風醬汁:昆布25公分2片、清酒8大匙、糖1小匙、味醂8大匙、低鈉醬油4大匙、鹽1/2小匙作法:1. 板豆腐切塊、泡溫水去除豆腥;雞蛋打勻並加適量鹽及白胡椒。2. 乾香菇、黑木耳切絲、金針菇對半切、糯米椒斜切成段。3. 昆布和風醬汁:昆布加水500cc以電鍋烹煮(或在冰箱靜置至隔夜),取出昆布並切絲。將昆布水與上述調味料混合均勻即成。4. 板豆腐煎至兩面金黃,加入蛋液包裹豆腐外衣,稍熟後取出。5. 平底鍋加入兩匙橄欖油,依序加入香菇、豬絞肉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金針菇炒到香味四溢。接著放入昆布、和風醬汁並放入作法2的板豆腐煮一下,最後加入糯米椒稍微拌炒即可先熄火。6. 倒入太白粉,確認平均散開即可熄火,淋在糙米飯上就可上桌。
-
2021-03-21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骨轉移 有藥物可「治本」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就是骨轉移,許多病患在聽到的當下,感到如同被「宣判死刑」,消極面對。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對付骨轉移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從製造疼痛禍端的源頭下手,調控癌細胞造成的骨骼脆弱,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癌細胞加速骨質流失,併發病理性骨折。當腫瘤存在體內達到一定時間,癌細胞隨著血液及淋巴系統遊走,就有機會轉移。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癌症當中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以晚期肺癌來說約有四成、乳癌約有六成五至七成五、攝護腺癌則有七成五的病患會發生骨轉移。人體的骨質健康,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的平衡機制。不過,當癌細胞侵襲,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另一方面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長久下來「入不敷出」的情況,將使骨頭疼痛,併發病理性骨折風險,還可能出現高血鈣症,病患會感到食欲變差、便祕、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在骨轉移的治療上,以往會先給予止痛藥,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現在已有更「治本」的骨轉移標靶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骨轉移標靶藥,能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林世強解釋,骨轉移標靶藥物為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精準地阻斷促使蝕骨細胞活化的訊號,如同截斷電話線,接收不到訊號的蝕骨細胞便會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很多癌症骨轉移在初期缺少明顯症狀,林世強提醒,須隨時注意身體細小變化,例如:腰痠背痛、拿東西沒力氣等徵兆,於回診時告知醫師,安排血液及影像學等檢查,及早發現盡早治療。給癌友的一句話:勿聽信偏方,抱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充分與醫療團隊配合,才能有良好的抗癌成果。
-
2021-03-17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併發骨轉移 打保骨針控制病灶
●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骨轉移● 癌症骨轉移初期鮮少症狀,病患應定期接受檢查● 骨轉移標靶藥物治本,降低癌細胞造成骨骼脆弱65歲的王伯伯某天搬重物時傷及腰椎導致骨折,因合併有貧血,就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且竟已併發骨轉移。經化學治療之後,以保骨針治療4個月,從原先僅能坐著輪椅,到可以拄著拐杖走進診間,其後完成自體骨髓移植,在歷經2年的治療,骨轉移病灶獲得控制,如今行走自如。病理性骨折 才知骨轉移當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頭,在癌症分期上已屬晚期,許多類似於王伯伯的病患,在骨質嚴重流失,發生病理性骨折之後,才確診罹癌。然而,骨轉移可說是癌症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之一,其中又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將以「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為題,深入介紹骨轉移治療策略。癌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林世強表示,由於骨骼製造與消耗的平衡機制,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一旦癌細胞入侵,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且癌細胞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此平衡機制長久下來被破壞,病患就會感到骨頭疼痛,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一旦脊椎塌陷壓迫下半身神經,恐造成癱瘓。用藥讓蝕骨細胞休眠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骨轉移的治療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為一種單株抗體。林世強說,以往骨轉移治療會先針對症狀進行控制,給予止痛藥物,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但比起疼痛控制,標靶藥物更能直接從源頭下手。標靶藥物的作用機制,在於能精準地阻斷活化蝕骨細胞的訊號,促使蝕骨細胞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只是在骨轉移初期,由於症狀不明顯,病患難以自覺。林世強表示,病患如出現腰痠背痛、手腳無力等徵兆,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以利安排進一步檢查;若病患尚未併發骨轉移,也應定期進行血液及影像學檢查。除藥物支持之外,骨轉移的病患於日常飲食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且勿以為骨轉移後就不適宜運動,在醫囑下可適當進行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副作用下齒槽骨可能壞死臨床發現,使用骨轉移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可能造成下齒槽骨壞死,因此病患在接受治療前,應先前往牙科治療蛀牙、牙周病等,治療期間維持口腔衛生,避免拔牙等侵入性的牙科治療。醫學辭典/骨轉移人體的骨髓是個充滿血液的器官,癌細胞會透過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如在骨頭部位形成病灶,代表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骼,稱為骨轉移。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骨事抗跌三大關鍵 可愛婆婆鍾欣凌提醒小心駝矮痛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是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第四名, 其中女性患者比例較男性高出三倍以上,尤其對停經後婦女的影響更甚。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為響應2020世界骨質疏鬆日,邀請藝人鍾欣凌擔任「骨事名嘴」,發表「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牢記骨鬆駝矮痛,保密防流不骨折」,呼籲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提早查覺駝背、變矮4公分以上及經常下背疼痛等骨鬆症狀,應盡早就醫進行骨密度檢測(BMD),搭配適當藥物治療,減少後續發生骨折,甚至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等嚴重後果的風險。骨質疏鬆症 停經後婦女健康的隱形殺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建議,停經5年內的女性都要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避免後續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狀況的發生。因為骨組織含有兩種重要細胞,一種是蝕骨細胞,一種是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舊的骨組織,而造骨細胞藉由原處新骨的形成,使骨頭有新陳代謝的機會。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可以抑制噬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停經後因雌激素的缺乏,造成骨質以每年3至5%的速度流失,增加骨折風險。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牢記骨鬆「駝矮痛」骨質疏鬆症依發生原因分為兩大類,其中較常見的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有三項:第一:彎腰駝背,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鬆質骨組成,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第二,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導致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第三,下背疼痛,會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的發生,若發生過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伴隨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及需要長期復健等,有可能影響未來生活品質,也會增加死亡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邀請鍾欣凌擔任「骨事名嘴」,創作出寓教於樂的「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知識性趣味梗圖,如「人生七十古來稀,你卻五十骨來稀」,加上充滿長輩圖能量的圖像,希望透過最可愛婆婆角色深入人心的力量,希望在世界骨鬆日提醒高危險族群的婆婆媽媽們都可以獲得正確的骨質疏鬆症知識,及早發現、檢測,預防骨折發生。黃駿豐提醒,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除平日須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建議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避免骨質繼續流失,才能維持骨事健康,保密防流不骨折。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年長者常忘吃藥 骨質疏鬆症治療以針劑為佳
確診骨鬆後,該怎麼治療與監測骨密度是否上升?醫師表示,可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抽血做骨生化檢查等方式來檢視骨骼情形。若確認為骨鬆,藥物有口服與針劑可選擇,在考量用藥順從性上,現以針劑為主,且患者需治療至少3至5年,才能看出長期成效。另外,三高與糖友應先控制病情,避免再次骨折或導致共病產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增加骨鬆骨折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骨鬆是造成骨折及相關共病的重要原因,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常會出現全身疼痛無力、駝背、脊椎側彎、關節變形等情形,骨鬆更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共病。如有些慢性病患因長期服用類固醇,恐導致骨鬆副作用;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異常,也增加骨鬆風險。若家中長輩有糖尿病、高血壓等三高疾病,檢查出有骨鬆症時,後續治療上,陳榮福建議患者應先控制病情。因糖尿病控制不好,會造成骨質疏鬆及骨折增加,主要是因為血糖高會造成骨骼中主要的第一型膠原蛋白糖化現象產生,骨質密度不差、但是骨骼的力度質量降低中看不中用。加上糖尿病患同時有神經病變或是視網膜病變時,會影響走路平衡容易跌倒,更增加骨折的風險,且某些糖尿病的藥物本身可能對骨質密度有不利的影響,更是要小心選擇使用。高血壓患者,利尿劑使用不當,加速鈣流失。高血壓的患者,若本身疾病問題加上利尿劑使用不當,可能會使骨骼中的鈣質加速流失,更會提高骨質疏鬆及骨折發生的風險。在治療上,除透過骨質密度檢查以T-Score(T值)確認骨鬆外,可經抽血看骨骼代謝生化指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脊椎中心脊椎側彎矯正科主任羅元舜表示,骨質密度常用雙能X光吸光測定法(DXA),將檢查結果計算出T值。範圍若在+1至-1間,表示骨質密度正常或骨質健康;若在-1至-2.5間,表示骨密度低但尚未骨鬆程度;若在-2.5甚至更低,就是骨鬆症。骨骼代謝生化指標則是抽血看骨質生成速率,若體內負責將老舊骨質移除的蝕骨細胞活性,開始超過製造新骨質的成骨細胞活性時,人體骨鈣流失的速率,會開始大於骨骼形成的速度,恐造成骨鬆。兩大類治療藥物,抑制流失、增生骨質。骨鬆在治療上,陳榮福說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一般來說,骨質疏鬆症健保給付第一線使用的藥物是抑制骨質流失,為立即抑制蝕骨細胞的功能,但缺點是蝕骨細胞停止活動後,也無法再活化生骨細胞,因此骨質也不再增生。而促進骨質增生部分,為一種副甲狀腺素的藥物,可刺激造骨細胞作用,達到骨質增生,開始治療後可明顯增加骨密度,但也須留意噁心、頭痛等副作用。陳榮福與羅元舜皆表示,現抑制骨質流失藥物多樣,口服與針劑皆有,但臨床上考量醫囑順從性、患者多為高齡、吞嚥困難而中斷等因素,仍以針劑為主;而促進骨質增生藥物極少,目前皆為針劑。且無論是口服或針劑,建議患者皆需治療至少3至5年,才能看出長期治療成效。家中意外多,務必做好防跌措施。除此兩大類藥物外,骨鬆患者今年有新選擇。羅元舜表示,去年美國FDA批准一款新藥,既能增加骨形成,又具抑制骨質流失,降低骨折風險,為自費針劑,他建議民眾可再觀察,或骨密度極低、高骨折風險的停經後女性等骨鬆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治療。羅元舜呼籲,民眾一旦骨鬆發生骨折後,恢復期十分漫長,基本上是一年以上,除遵照醫囑治療、藥物不要中斷,運動與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可少。另外,很多骨鬆患者跌倒處是家中,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他也呼籲可改善家中設備避免跌倒,如裝扶手於上下樓梯間、浴室、廁所,地板可裝止滑墊或地毯、不放雜物、避免家具凸出等,都是避免跌倒、再次骨折的方式。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發現骨鬆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醫:錯誤觀念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症盛行率為38.3%、男性為23.9%,且有逐年增高趨勢。鈣質是骨骼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元素,缺鈣的人骨骼會變得脆弱,加上骨質疏鬆不易察覺,許多人都是骨折、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由於民眾對病症、鈣質攝取的了解不足,常產生許多誤解,以訛傳訛後更出現不少問題。像許多人以為平常攝取高鈣飲食就不會骨質疏鬆、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怕骨折乾脆避免運動、葡萄糖胺補充品可以解決缺鈣問題等,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只要平常攝取高鈣飲食一定不會骨質疏鬆。許多人認為只要攝取高鈣飲食,像是從小就天天喝牛奶、常吃小魚乾等高鈣食品,就不會骨質疏鬆。但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子疾病,並不單只有缺鈣會造成。陳文鈐表示,骨質疏鬆症主要有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女性特有,通常發生在51至75歲時,女性因為停經,缺乏女性雌激素,導致蝕骨細胞增加,最後骨量流失,容易造成椎體壓迫性骨折以及遠端橈骨骨折。老年型骨質疏鬆症:人隨著年齡增加,維生素D合成下降,使腸胃鈣吸收能力下降,血鈣偏低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造骨細胞數目漸少,是自然老化的過程。2.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若患者長時間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或患有內分泌疾病包括副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以及糖尿病,都有可能造成。這幾種問題不是攝取高鈣飲食便可解決,建議就醫,對症下藥。迷思2 鈣片吃多了,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結石。有人以為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陳文鈐解釋,其實泌尿道結石主因是食物中的草酸、磷酸被吸收進體內,與身體中的鈣結合為草酸鈣、磷酸鈣,接著被過濾到尿液中,才會在尿道形成結石。但攝取鈣片時,草酸、磷酸在腸胃中就會與鈣片結合,經由腸胃道從大便排出,所以攝取鈣片反而會減少泌尿道結石的可能。迷思3 缺鈣的人,可以吃葡萄糖胺補充品。葡萄糖胺其實是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的治療藥物,本身不含鈣質,但市面上有些含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名稱會讓人誤以為能保護骨頭、增加體內鈣質。甚至有業者聲稱該產品能減少骨質疏鬆問題,但醫界對此說法始終存疑,多年來的研究也未顯示葡萄糖胺有此效果,健保署更在2018年10月取消對葡萄糖胺的補助。若要補充鈣質,醫師建議還是以鈣片加維他命D,會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迷思4 發現骨鬆時,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不需藥物治療。許多民眾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時,會認為只要自行補充高鈣食品、鈣片、維生素就好。但陳文鈐說,其實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已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手腕骨折等與骨質疏鬆高度相關的問題。這類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光補充鈣質已來不及強化骨質,須使用特定的骨鬆藥物才能快速減少再次骨折的機率,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迷思5 因為怕骨折,所以骨鬆的人最好多休息,不要運動。發現自己骨質疏鬆後,有些人擔心動作太大會發生骨折意外,便不運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沃爾夫定律,只要持續運動,骨頭就會長得比較好,而65歲以上長者骨頭雖然無法再生長,卻能透過運動維持骨骼健康,減緩骨質流失問題。醫師建議,若膝蓋狀況良好者,可以多爬山、曬太陽;膝蓋不好的人,可以用快走、散步的方式減少骨質疏鬆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減緩骨質疏鬆,像是游泳、騎車、划船,這些運動因為骨頭沒有承受重量訓練,所以對減緩骨質流失效果較差。
-
2020-09-29 癌症.抗癌新知
每一種癌症都會骨轉移嗎?發生了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唉呀!」61歲的趙先生要從沙發起身時腳拐了一下,冷不防跌落到地上,正想要爬起身,卻因為右腳劇烈痛而動彈不得。家人見狀,連忙將趙先生送到急診室。經過系列檢查,醫師向趙先生與家屬說明:「趙先生罹患了攝護腺癌,且因病程屬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內,趙先生會輕易骨折便是骨轉移導致。」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難題,趙先生與家人只感到手足無措、說不出話來。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的癌細胞所謂的癌症骨轉移,就是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醫師說,所有的癌症都可能發生癌症骨轉移,其中,又以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這四癌的患者為高風險族群。黃志平主任進一步指出:「骨頭內部其實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由破骨細胞移去老舊骨質,造骨細胞製造新的骨質。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後,過度活化的破骨細胞會讓遭侵犯的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進而引發骨骼疼痛、脊神經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治療癌症骨轉移的重要骨骼併發症發生後,癌友會因長期的骨骼疼痛,生活品質降低;病程惡化後,還可能發生癱瘓需要臥床,工作將被迫中止;若需要進一步進行骨骼手術,醫療成本也會增加。因此,骨轉移對癌友的衝擊絕對不容小覷,若不及時控制,生活、健康、經濟將全面受到衝擊。 為了降低癌症骨轉移的影響,黃志平主任說,癌友莫名出現持續性定點骨骼疼痛,可千萬別輕忽,應趕緊向醫師反應,並遵照醫囑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或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骨轉移,患者僅須規律回診,就能控制骨轉移,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骨轉移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支持外,日常照護也很重要。黃志平主任提醒,在飲食方面,骨轉移患者營養補充的重點是要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目標是每天鈣質攝取達1000毫克、維生素D達400 IU(國際單位)。黃志平主任也建議,患者們若屬於外食族可以選擇購買容易的牛奶;食用富含維生素D與鈣質的黑木耳,則能一次補充所需營養;假使食慾不佳、食量較少,也可以考慮搭配鈣片或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品。在運動方面,很多患者會誤以為,癌症轉移到骨頭時,骨頭較脆弱就不該運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黃志平主任叮嚀,發生骨轉移後,還是建議癌友們在醫囑下,進行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藉此維持體力、心肺功能,以減少未來失能的機會。黃志平主任也提醒,所有的藥物都可能發生副作用,使用骨轉移的藥物,有1%至2%的機率發生顎骨併發症。因此患者在接受骨轉移治療之前,務必要到牙科檢查,先治療牙周病、牙結石、蛀牙等;在治療期間也得好好維護自己的口腔衛生,每天勤刷牙,避免拔牙或植牙等侵入性治療;治療期間若有牙口不適現象出現,應及早告知治療主治醫師。貼心小提醒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但想要活得越來越好,就不可忽視癌症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黃志平主任鼓勵,癌友治療癌症之於,也應好好與醫師配合,積極面對癌症骨轉移。除了規律使用控制骨轉移的藥物外,也別忘做好日常照顧。癌友與醫師齊心對抗骨轉移,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4-29 科別.骨科.復健
不小心跌倒 竟粉碎性骨折
根據統計,50歲以上女性,每三位就有一位因骨鬆而骨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蕭龐軒表示,骨質疏鬆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例如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很多人以為這是老化現象,輕忽治療,一旦跌倒或受外力撞擊,易導致骨折,嚴重失能影響生活品質,尤其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0%,堪稱健康的沉默殺手。噬骨細胞超過造骨細胞蕭龐軒說,一位不到60歲的女性,跌倒後粉碎性骨折,透過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診斷,骨密度檢測是-4,病患的骨質相當差,為嚴重骨質疏鬆症,接受建議使用骨鬆藥物治療後, 因而避免骨鬆繼續惡化。骨鬆症是一種隨年紀增長而退化的疾病,正常人身體的骨骼內有「噬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兩種細胞,噬骨細胞負責「吃掉」老舊骨頭,而造骨細胞負責製造新骨頭。人在20至30歲,骨密度達到一生顛峰,但50歲以後,人體受到激素分泌下降影響,導致噬骨細胞活性增強,超過造骨細胞,當骨質流失的速度高於骨質製造時,骨密度便會下降,因此「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骨鬆學會建議,50歲後若發生骨折、身高縮水超過4公分、貼壁站直時後腦勺與牆距離超過6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離小於1指幅寬或2公分,使用類固醇藥物,則為骨鬆高危險群。可評估10年內骨折機率目前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標準,骨密度通常以T值標準差為代表,T值是與年輕成人平均值相較的標準差。若骨密度T值介於-1至-2.5屬於骨質缺少者;骨密度T值小於-2.5則為骨質疏鬆。除了檢測骨鬆,蕭龐軒建議,再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兩者綜合評估後,若主要骨折風險高於20%、髖骨骨折風險高於3%,應積極用藥治療。FRAX為世界衛生組織開發,民眾可自行上網評估10年內骨折的機率,運算出10年內髖骨骨折機率以及10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平日補充鈣質、維生素D骨鬆藥物有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藥物使用方式分成口服及針劑型,若病患對於口服藥物順從性較低,可選擇針劑型骨鬆藥物。蕭龐軒說,近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害怕就醫,但現在有皮下注射骨鬆藥物,若骨折可能造成患者無法自主生活,同時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持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防止治療中斷,請一定要經醫師謹慎評估再用藥,才能維持良好骨質。用藥之餘,平日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多攝取例如牛奶、豆製品和小魚干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雙管齊下,讓骨鬆藥物發揮成效,同時搭配負重運動如慢跑等,可減緩骨鬆惡化。檢測骨密度 及早用藥蕭龐軒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國內政策長期宣導三高疾病的重要性,反而忽略骨鬆的危險性,建議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合併體重過輕、服用類固醇藥物、有骨鬆家族史或抽菸、飲酒等危險因子者,立即接受骨密度檢測,及早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避免發生骨折。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4-28 橘世代.健康橘
別怕更年期!每天好好吃,「食療」身心靈不適
婦女在更年期面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且身心狀況相互影響,一些食物的營養素有助於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這段時期的飲食該如何調配,值得婦女朋友參考。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詹淑雲指出,更年期是生命發展必經的歷程,發生於45到54歲這段期間,這時期由於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婦女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等不適。由於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造成月經經期不規則,直到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這段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在生理上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高血壓、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骨骼痠痛、失眠;而在心理上則是易引起情緒不穩等問題。對於更年期有幫助的營養素,就屬大豆異黃酮 (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相較化學合成的雌激素,更能夠長期安心食用,且對熱潮紅、陰道乾澀、血脂異常等更年期綜合症狀都能明顯改善。建議更年期女性每天服用40mg的大豆異黃酮,症狀較嚴重者可攝取至80mg。黃豆蛋白中含有大豆異黃酮,與女性賀爾蒙(Estrogens)相似之物質,具有與女性賀爾蒙類似的作用,且適量食用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乾、豆漿),不僅可補充蛋白質和大豆異黃酮素,還能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女性停經後由於雌激素的減少,噬骨細胞活動力增加,相對的造骨細胞則數量減少,易造成骨質流失。但可經由以下幾點,以食補的方式來預防骨質疏鬆:1.建議每天喝2杯鮮奶(1cc鮮奶相當於1mg的鈣)。2.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黑芝麻、山粉圓、帶骨小魚、蝦乾、 黃豆製品、乳酪、黑木耳、海帶、芥藍、紅莧菜、蓮子、杏仁、深綠色蔬菜等。3.飯後可搭配柑橘類水果,水果中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質吸收。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因此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其實只要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心理上的調適,就可以健康愉快的迎接人生新旅程。【更多你不知道的「更年期」大小事↘↘↘】。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9 科別.骨科.復健
蹬腳跟運動增骨密度 胡蘿蔔、番茄、橘子有健骨營養素
衝擊腳跟 促進骨鈣素分泌只要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 提高骨質密度」。推薦進行「迷你跳躍」及「原地踏步」這兩種簡單又好做的運動。當我們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促使骨骼分泌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鈣素」( osteocalcin ),進而活化骨骼代謝,製造新的骨骼。當我們的腳跟受到衝擊,身上所有製造骨骼的細胞都會感受到震動,為了承擔這個重力,它們會開始增加骨量、促進骨形成,努力加固骨骼的強度。這時,骨骼中的「蝕骨細胞」會將老舊的骨質移去,然後「造骨細胞」會將鈣質等礦物質沉著到骨頭上,讓骨質變得更強韌。一旦骨骼代謝變得活化,就會開始分泌各種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骼荷爾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骨鈣素」這種非膠原蛋白質,而一般提到骨骼荷爾蒙,大多就是指骨鈣素。只要能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就能提高骨骼的新陳代謝,骨質密度自然會隨之提升。不過,有些體力不夠好的人,或許會覺得迷你跳躍的運動有點吃力。再加上迷你跳躍會對地板造成較大的衝擊,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進行。所以,這裡要推薦一個更輕鬆、有效率的運動,也就是「蹬腳跟」。方法就是抬高雙腳的腳跟,然後再一口氣落地即可。每天大約進行30至50下,分成幾次完成都沒有關係。如果以每下兩秒來計算,每天僅僅只需進行60至100秒的骨力訓練就可以了。蹬腳跟對腳跟施加的重力大約是3G,如果是體重60公斤的人,腳跟就會承受三倍的180公斤。順道一提,雲霄飛車的重力大約是4到5G。我們的骨骼每天都在汰舊換新,即使只是一點點,也需要持續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這是很重要的事。胡蘿蔔、番茄、橘子 也能增加骨密度鎂與鈣在人體內是一種平衡的關係,能強韌骨骼及牙齒,維護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在鈣的調整中尤為重要,能抑制細胞內的鈣突然失控。缺鎂會讓體內的鈣離子濃度變高,如果肌肉細胞內的鈣上升,就會導致肌肉收縮不正常;如果血液中鈣離子過高,就可能引起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大約有六成的鎂存在於骨骼及牙齒裡,當體內的鎂不足,儲存在骨骼中的鎂就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骨骼之所以不夠強韌,就是因為缺鎂的關係。過去,我們可以從粗糧及植物性食材當中攝取到足夠的鎂,但是現在都是精緻食物,鎂的含量也因此減少。若要補充鎂,可以多吃杏仁等堅果類、海鮮類、海藻類、蔬菜類及豆類等。幫助維持正常味覺的「鋅」也具有讓骨骼強韌的功能,身體一旦缺鋅,骨骼的代謝功能就會變差。鋅也是生成膠原蛋白、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重要成分。像是牡蠣、鰻魚、牛肉、雞肝、蛋、芝麻、納豆及豆腐等大豆製品、起司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人體內存在著數千種不同的酵素,用以維持各種新陳代謝,第三種健骨營養素「鋅」能維持酵素的活性化。骨骼代謝需要酵素的幫助,鋅能促進這些酵素活化、提高功能。胡蘿蔔、番茄、橘子等也有增加骨質密度作用,當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茄紅素、β隱黃質能幫助骨骼變得更強韌。這些天然色素成分通稱為「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 ),是第四種健骨營養素。健骨營養素類胡蘿蔔素每日目標量:此營養素屬於色素,無法訂定目標量。胡蘿蔔→β-胡蘿蔔素 南瓜→β-胡蘿蔔素番茄→茄紅素 柑橘→β-隱黃質【功效】●提高骨質密度●擁有強力抗氧化及抗癌作用鎂每日目標量:男性370毫克╱女性290毫克30克杏仁→含93毫克 10克蕎麥麵→含64毫克【功效】●與鈣質一起合成骨骼●鎮定神經●維持正常血壓鋅每日目標量:10毫克1顆牡蠣→含2.2毫克1個扇貝→含2.7毫克100克牛肉→含5.6毫克【功效】●活化骨骼代謝●保持味覺正常●形成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酵素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糖化+氧化=老化!名醫教你吃抗氧化力超強的7色蔬菜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 》書中提到,老化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的「糖化」及「氧化」,兩者都可以靠飲食的力量來預防。糖化會給體內由蛋白質製造的細胞、荷爾蒙、酵素等身體構造及機能帶來危害,骨骼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就會失去彈性及韌度,變得脆弱易碎。糖化反應會讓蛋白質劣化變性,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這種劣質蛋白質也常見於油炸物及煎炒物當中。大部分經由食物攝取的AGEs 都會被分解,再透過排泄排出體外,但仍然有微量的AGEs 會殘留在體內,對細胞造成傷害。為了預防AGEs 的傷害,最好從主食開始就簡單限制糖分,同時避開會讓餐後血糖急速上升的飲食方式。首先避開高糖飲食,用餐時先吃蔬菜,每餐只吃八分飽;再來就是減少煎炸等高油料理、燒烤物及點心零食的攝取次數。原則簡單即可,不需要太過嚴苛。用餐時先吃蔬菜,是為了避免血糖急速上升。空腹時,如果一開始就攝入白飯等糖分較多的食物,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血糖值原本在餐後就會上升,但問題在於上升的方式。為了讓血糖能以正常的速度上升,最好先從糖分較少的蔬菜開始攝取。之後,再按照(血糖值不易上升的)順序攝取味噌湯、蛋白質、含有脂肪的主菜及附餐,最後再吃加入砂糖的燉物及白飯。先從蔬菜開始攝取的另一個理由是,蔬菜當中所含的豐富膳食纖維可以縮短胃裡的消化過程、減少糖分吸收。除了蔬菜之外,還可以多攝取香菇、杏鮑菇等蕈類、海藻類及豆腐等抗糖化的食材。餐前飲用低脂牛奶、優酪乳,也可以預防血糖的急速上升。活性氧擁有比氧氣更強的氧化力,會在大腦、肺部大量生成。活性氧是氧氣燃燒過後的殘渣,會累積在體內形成毒素,讓製造細胞膜的脂肪( 脂質)氧化,變成萬病之源—「過氧化脂質」。使用舊油或是炸完後放置一段時間的油炸物,其外表就會形成過氧化脂質。當油溫過高,開始冒出油煙及油泡,也會加速油類的氧化。造骨細胞所分泌的骨鈣素可以消除活性氧,許多食材也含有強大的抗氧化功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色蔬菜。蔬菜分成紅、橙、黃、綠、紫、黑、白等七種顏色(彩虹食物),每種顏色都擁有獨特的香味及苦味,所含成分( 植化素)對健康也有特殊的效果,並隱含強大的抗氧化能量。每日攝取各色蔬菜,不但可以攝取到植物多酚及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還能輕鬆補足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完七種顏色的蔬菜。這麼一來,就不用煩惱該吃什麼、以及身體是否獲得足夠的營養了。顏色越鮮豔、香氣越濃郁的蔬菜,抗氧化能力越強,最好可以積極攝取。無論是生食或是經過加熱都可以,以每天攝取三百五十克以上為目標,大約是兩盤炒青菜的量。水果也富含抗氧化物質,建議每天早上都要攝取蔬菜及水果,最好直接食用生菜沙拉或是現打果汁,因為只有生食才能攝取到幫助消化的食物酵素。另外,除了抗氧化能力之外,在早上攝取大量蔬果也能控制一整天的血糖值,因為膳食纖維即使到了小腸也能延緩糖分的吸收。就算只是攝取大約三十克的高麗菜絲,效果也能維持到中午。
-
2020-03-30 科別.骨科.復健
小衝擊比大刺激更有效!骨科名醫教3招逆轉骨骼老化
你知道坐著時間越長的人,老化的速度越快嗎?即使骨骼已經攝取了充分的必需營養素,但如果沒有配合足夠的運動,就無法建構出強韌的骨骼。如果只考慮骨骼的健康,重點就是「先運動,再食補」。但是,這個運動不需要太耗費精力,像是花上一個小時、弄得自己上氣不接下氣之類的,完全沒有必要。只需要每天進行一百秒的「蹬腳跟運動」就足夠了,只需要對腳跟施加重力、給予「小衝擊」,就能維護骨骼健康,還能讓身體重獲年輕與美麗,快進行「單腳蹬腳跟」、「原地高低身降踏步」以及「10公分迷你跳躍」三個基本訓練,逆轉你的老化時鐘吧!「小衝擊」比「大刺激」對健骨更有效蹬腳跟運動能對身體施加三倍體重的重力,這裡需要的是「對腳跟的小衝擊」,而不是對皮膚強力按摩或拍打手腳骨骼的「大刺激」。當骨骼受到衝擊,骨細胞會感受到威脅而發出「保護身體、強化骨骼」的訊號,增加造骨細胞的數量,促進骨骼代謝,同時增加世上最強的回春物質骨鈣素的分泌。骨鈣素對全身器官都能發揮作用,還能活化身體各項機能、延緩老化。只需要對骨骼施加負荷,骨骼的主要成分鈣質就會附著在骨骼的基礎結構膠原蛋白上,製造出強健的骨骼,只需要一百秒就能提高骨力的「骨力訓練」,即使不擅長運動也能隨時實行,並且獲得良好的效果。它們的強度比較強,可以運動到全身,因此具有更佳的回春效果。用跳躍運動加強骨質密度藉由運動對骨骼施加負荷,能讓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變得更加活躍。無論到了幾歲,只要對骨骼施加重力及衝擊,都能夠鍛鍊骨骼。當身體一直處在活動狀態中,造骨細胞就會努力維持骨骼的年輕及美麗。但是,如果不活動身體、一整天只坐在位子上工作,造骨細胞就會停止活躍。缺乏活動的身體狀態,會讓造骨細胞產生「不必保持年輕活力」的判斷。每個骨力訓練都設有目標次數及時間,也就是說至少要達到這個運動量。如果體力還有餘裕,還可以增加次數及時間,會讓效果變得更好。只要對骨骼施加衝擊就能增加骨量這個結論已經經由實驗獲得了證實。這個實驗是要求十九名屬於骨質疏鬆症高風險群的男性患者,每週三天進行各三十次的「 原地跳躍」,時間持續一年。結果,當中有十八名男性的骨量都增加了。不僅如此,抑制造骨細胞製造新骨的「抑硬素」分泌量也減少了。夾雜著短暫休息,一天三十次的迷你跳躍─只要這樣,就能運動到整個身體。甚至還不需要每天進行,一週只要三天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對於不喜歡運動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運動方式。迷你跳躍是簡單的全身運動,可以對身體施加四倍體重的重力。雖說是「跳躍」,但完全不需要跳得太高太遠,只要在落地時以腳跟著地,最後整個腳底貼合地面即可。加上跳躍時需要彎曲膝蓋,所以能更有效率地運用腿部全部的肌肉。雙腿集中了全身七十%的肌肉,如果能夠有效使用也能提高熱量的消耗,是減肥的最佳辦法。跳躍運動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流順暢,如果平衡感良好,可以直接像跳繩那樣進行跳躍運動。反覆的簡單跳躍可以刺激內臟,讓血流更通暢。迷你跳躍聽起來很輕鬆,其實跟游泳一樣是有氧運動,能提高身體吸收新鮮氧氣的能力,同時促進血液循環,讓氧氣及營養素充分供應到全身,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大多數伏案工作的上班族,容易出現長時間姿勢前傾的問題。這種不良的姿勢會壓迫到胃部及腸子等內臟,造成肌肉僵硬、血液循環不良。跳躍運動會上下甩動內臟,解除肌肉僵硬的狀態,改善血液循環。這種對骨骼增加適度負荷的運動,最重要的是要持續,不過千萬不要過度勉強,一定要配合自己的體力,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
-
2020-03-05 科別.婦科
預防骨質疏鬆症 名醫揭女性體脂肪率不能低於這個數字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作者太田博明】被譽為「日本女性醫療第一人」。慶應義塾大學婦產科講師.副教授、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婦產科主任教授太田博明的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中提到,為什麼骨質疏鬆多發於女性身上呢?除了年齡增長這個原因,還可以從「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遺傳與體質」、「營養不均衡」、「生活習慣」及「過去的病歷及服藥歷史」等因素來判斷,這些原因同樣也可以套用在男性身上。骨骼不論幾歲都能回春,即使可能具有「先天的弱勢」,但是只要在每日生活中加入增強骨質的運動及飲食,就能製造出年輕又強韌的骨骼。只要知道自己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就能找到相應的對策。太田博明指出,骨質疏鬆症在過去曾因為年齡的原因被稱為不治之症,但是現在已經可以治癒。如果是早期的骨質疏鬆症,治癒率就更高。破壞骨骼的蝕骨細胞與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同時作業,反覆進行骨骼代謝,讓骨骼汰舊換新。蝕骨細胞會在女性荷爾蒙的限制之下,進行適度的骨骼破壞。但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減少,就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動力、加速骨溶蝕現象,導致造骨細胞製造骨頭的速度跟不上破壞的速度。因此,在停經後幾乎不再分泌女性荷爾蒙(皮下脂肪會分泌少許)的狀況下,女性的骨質就會出現嚴重的流失。不論幾歲,只要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出現問題,就必須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無月經、生理期不順、提早老化等都是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二十幾歲女性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因此,女性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反覆過度減肥、飲食生活不正常,還經常運動不足及睡眠不足。就像前面所說的,女性由於減肥,所以有很高的傾向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過度減肥會造成體重不足及營養不良,讓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變低。體脂肪率也會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標準的女性體脂肪率在20到30%之間,低於22%就容易造成經期紊亂,同時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如果體脂肪率低到10%大關,製造女性荷爾蒙的卵巢就無法發揮正常的運作。太田博明也建議女性朋友,養成5個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好習慣:1.用泡澡「提高體溫」!睡前1 ~ 1.5 小時泡15 分鐘39 ~ 40 度的熱水,讓身體迅速進入睡眠模式!2.不累積壓力!睡眠是最佳良藥,睡前點上精油也能幫助放鬆!3.經常活動身體!有空就做家事,睡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也很有效果。4.攝取「維生素B6」!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 的鮪魚、鰹魚、雞肉及香蕉! 納豆、豆腐等大豆製品也很推薦!5.豐富心靈,讓心情愉悅!多培養興趣或挑戰新事物,談戀愛當然也OK !如果從飲食著手,可以多攝取納豆、豆腐等豆類製品。大豆富含大豆異黃酮這種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女性補充天然荷爾蒙,緩解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比起女性,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非常低─明明男性身上沒有女性荷爾蒙,所以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男性身上會分泌少量的女性荷爾蒙,他們的皮下脂肪裡存在著將男性荷爾蒙轉換成女性荷爾蒙的酵素。男性荷爾蒙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分泌量,但不會像女性荷爾蒙那樣急遽減少。停經後的六十歲女性與同年齡的男性相比,男性體內分泌的男性荷爾蒙仍然十分充足,是女性荷爾蒙的一倍之多。這個原因讓女性更容易流失骨質、罹患骨質疏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