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農藥
共找到
338
筆 文章
-
-
2020-08-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捨腎臟病岳母吃蔬果不便 藥師研發低鉀蔬果
台灣洗腎人口多,擔任20多年藥師的黃明發,因許多腎臟病患者無法食用高鉀食物,在台中市新社區研發栽種低鉀的空心菜、萵苣等蔬菜,並種植低鉀低糖的小番茄,取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並獲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肯定,小番茄預計8月中旬上市。健保署統計,全台慢性腎臟病約200萬人,其中有9.2萬人是洗腎患者,高血鉀症是洗腎患者最常發生的併發症,會造成心律不整,甚至死亡,唯一方法是飲食控制。55歲黃明發因見到罹患腎臟病的岳母,食用蔬菜都須先切碎以汆燙方式料理,降低鉀離子,相當不便,而因水果無法汆燙,只好少吃或乾脆不吃。黃退休後開始投入研發種植低鉀蔬果,目前種植空心菜、地瓜葉、小白菜、萵苣等8種蔬菜。黃明發最近也研發種植低鉀小番茄,採用在溫室離地栽種方式,阻隔外界汙染、防止病蟲害,且不噴灑農藥,從幾10株開始試種、研發,目前種植面積已增至兩分地。4月與醫院血液透析室合作,提供低鉀番茄供100多名腎臟病患試吃,患者評價頗高。黃明發目前在台中市新社區種植約1200株小番茄,並與南投縣國姓鄉青農合作,在南投試種300株小番茄,預計8月中旬將於楓康及裕毛屋等超市上架販售,另有宅配方式,造福腎臟病患。詳情可上腎食堂官網查詢:https://drplant.com.tw/。
-
2020-08-04 新聞.健康知識+
氣候變遷只能傻等花開?研究發現:蜜蜂會咬開葉片、讓花盛開!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季節異常現象越來越頻繁,植株開花期的劇烈變動,不僅影響農作收成,也同時影響蜜蜂等授粉媒介的採食行為。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環境系統科學系團隊發現,面對環境花粉量短缺,熊蜂竟會透過咬傷未開花植株葉片,藉以加速花朵開花。2019年5月20日「全球蜜蜂日」時,聯合國農糧組織前總幹事JoséGraziano da Silva便曾表示,受氣候變遷、集約化農業、農藥施放等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遭受污染,皆促使蜜蜂面臨巨大威脅,「若沒有蜜蜂與其他授粉媒介,(異花授粉品種)咖啡、蘋果、杏仁、番茄與可可等作物,皆可能消失。」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季節異常現象越來越頻繁,讓植株開花期劇烈變動,影響的不僅是農作收成,也影響了重要的授粉媒介「蜜蜂」的採食行為。熊蜂竟會「打孔催花」?花粉越少、孔打越多!面對氣候變遷,蜜蜂也被逼著改變,科學家發現,當花遲遲不開時,蜜蜂並非只是被動等待。2020年5月,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環境系統科學系團隊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便發現,有些蜜蜂面對不規則的開花季,竟會透過破壞植物葉片,藉以加速花朵盛開。研究團隊原本想研究蜂群對不同花朵味道的行為反應,卻意外發現,當實驗環境中花粉短缺時,「熊蜂」便會在植株的葉片上咬出小孔。隨著花粉量越少,熊蜂對植株葉片的傷害行為便越頻繁。此外,在戶外實驗的自然條件下,研究人員除了觀察到植株受損程度與花朵盛開比例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外,更意外發現有另外兩種野蜂,同樣有破壞植株葉片的行為。熊蜂讓番茄提早30天開花,人工技術竟無法企及!但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並非熊蜂的咬傷葉片的行為,而是在咬傷葉片後,竟能促使植株提早開花。研究結果後續也發現到,受熊蜂咬傷後的番茄植株,約提早30天開花;而芥菜植株被咬傷後,開花時間也顯著提前約14天左右,顯示熊蜂對植株的傷害確實顯著影響開花時間。然而,儘管研究人員也試圖以人工方式複製熊蜂對植物葉片的傷害行為,但卻發現,傷害植株葉片雖能導致開花時間提早,但效果卻明顯不如熊蜂所造成的提早開花效果。熊蜂催花機制仍待深入研究揭謎底!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環境系統科學系教授Mark C. Mescher提到,過去也有諸多關於環境壓力促使植物開花的研究,但熊蜂藉傷害植株後,所造成的加速開花效果,著實令人感到出乎意料。而針對人工複製傷害行為卻未能達到如同熊蜂一樣的催花效果,參與此研究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環境系統科學系教授Consuelo M. De Moraes則認為,「要麼是我們人工複製的傷害模式仍不夠精確,要麼此結果還有某些化學或其他因素牽扯其中。」後續熊蜂的行為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來解開謎底!延伸閱讀▶這款紐澳生產的麥盧卡蜂蜜有什麼好?竟然一小罐要上千元?▶一個冬天過去,500億蜜蜂死亡!全球正在流行熱潮上的杏仁奶該負最大責任?▶小蜜蜂最愛採的花有哪些?不同花朵蜜色竟然都不同!參考資料▶蜜蜂种群数量下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FAO▶Bumble bees damage plant leaves and accelerate flower production when pollen is scarce-Science 22 May 2020(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30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密封、真空後就能延長保鮮?專家一語突破盲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020年6月份天氣創下124年來紀錄,9天氣溫超過37度,38度以上則有3天。當環境溫度增加細菌繁殖力就加快,食物沒有擺在冰箱就特別容易腐敗,很多人相信用鹽醃製或密封食品,可以不需要冰箱保存,但如果沒有滅菌處理,即便在有高鹽分或真空環境,細菌仍然有可能繁殖導致食物腐敗。維持健康減鹽醃製 可能增加食物腐敗風險日文食品微生物學專家藤井建夫表示,在日本有1種醃製魚乾,能夠讓魚肉延長保存,原因在於醃魚用的汁水中,含有數十種微生物,可以抑制食物中毒相關細菌繁殖,加上高鹽處理的原因,可以減少食物腐敗機會。許多人想到鹽醃製,很可能就馬上聯想到容易保存,相信鹽醃製不容易讓食物腐敗。不過,藤井建夫提醒,不要對鹽醃製過份信任,雖然有些食品為了保存,使用鹽醃製,但最近減少鹽量的產品很多,即便有密封包裝,常溫放置下,腐敗與食物中毒相關細菌也會繁殖,並且也有微生物喜歡高鹽環境,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密封包裝不一定都有滅菌 標示冷藏務必放冰箱藤井建夫特別說,如果外包裝著名需要冷藏,就一定要放到冰箱,千萬不要以為用鹽醃製沒問題,在室溫下非常有可能導致食物腐敗。另外,並非所有密封包裝食品都有滅菌過程,要能在常溫下保存,食品必須經過高溫高壓加熱,殺死包裝內細菌,但不是所有密封食品都有高溫滅菌,所以並不能常溫保存。藤井建夫強調,就算密封包裝,千萬不要以為沒有開封,就可以在常溫下存放。有些密封食品為了味道與口感,不會高壓高溫加熱,內部就有可能仍有細菌,如果在常溫下保存,細菌就很有可能增生導致食物腐敗,因此如果密封包裝上註明須冷藏,就一定要放到冰箱存放。台灣食藥署建議 夏天食材在室溫不要超過1小時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提醒,攝氏7至60度正好是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都在這個溫度帶快速繁殖,食品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細菌才會陸續被消滅,冷藏室溫度必須在攝氏7度以下,才能抑制細菌生長,由於細菌繁殖分解食物,會產生毒物,食藥署建議食品不要在室溫下放超過2小時,夏天則不要超過1小時。台灣醃製肉品常用硝酸鹽防腐 法規內使用降低腐敗毒物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對於台灣來說,醃製肉品有時會擺放硝酸鹽或硝酸鈉,協助抑制微生物滋生並增加保存時間,雖然有致癌疑慮,但在法規使用量下,不容易對身體會有危害,反而因壓制微生物滋生,減少肉毒桿菌等細菌,對身體傷害產生傷害。顏宗海也說,加工食品放入防腐劑,有時是不得不的考量,否則不小心吃下開始腐敗食物,細菌或相關毒素都可能對身體產生立即傷害,因此各國對於防腐劑,多會允許廠商在不傷害人體條件下可以使用,例如硝酸鹽在台灣食品衛生法規中,每公斤肉類加工品不得超過70mg,魚類加工品每公斤不得超過50mg。未完全滅菌即便密封包裝 也該放在冰箱保存顏宗海提醒,如果購買密封食品,一定要仔細看外包裝標示,如果強調需要冷藏,代表製作過程中,封包後不一定再次高溫殺菌,需要靠低溫來抑制微生物滋生,所以一定要放到冰箱。冷藏室溫度會在攝氏4度上下,達到延長保存作用,如果可以不用冷藏,能夠室溫保存,開封後也要盡快吃完。(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7-29 橘世代.好學橘
許傑輝家藏「農場」-自種無毒菜,毛蟲上門分杯羹
許傑輝享受田園樂已有20年,不灑農藥自己種、自己吃,還可分送給朋友,種菜時樂享一人小天地,太太不會來打擾。他笑說:「種菜太辛苦了,女孩子又怕曬、怕蟲,我也不喜歡種菜時有人在旁邊問東問西。」一開始接觸種菜,是因為想吃茼蒿,從種子開始,沒想到開出黃花,才發現茼蒿跟菊花是「親戚」,種錯方式,結果全部都死掉,於是許傑輝開始研究土壤、耕作方式等等。後來種出心得,他就挑戰較困難的十字花科,結果引來超多毛毛蟲,用了各種方法都沒辦法阻止毛毛蟲來偷吃。最後他「誠心溝通」,像毛毛蟲們發表,「這一半給你們吃,另一半留給我。」竟真的有效。種了菜之後,許傑輝也開始養魚,朋友都笑稱他家可以當「緊急避難中心」。因為不缺食物。此外,還會有綠繡眼來拜訪築巢,許傑輝還要幫忙趕走台灣藍鵲,因為藍鵲會吃綠繡眼的雛鳥。。延伸/82歲還在學!工程退休轉農業,人人稱他「可可爺爺」。延伸/敬農夫!退休校長學下田「晨昏背天面地,不亦快哉」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0 橘世代.健康橘
【天然保養妙方03】抗皺紋的天然食材 食用白花椰菜補充膠原蛋白
這些不請自來,偷偷爬上眼尾、嘴唇、脖子、雙手上的線條,不只洩漏年齡,也是來自肌膚的求救訊號。膠原蛋白隨著年齡流失,導致肌膚失去彈性而鬆弛、下垂,皺紋是身體在提醒我們,需要開始加強滋潤保溼。存在於肌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是人體細胞間互相連接的膠狀蛋白質,提供固定、支持和保護細胞的功能,可使皮膚緊緻、有光澤,增加肌膚保水度,也有強化毛髮的功效。市面上各種膠原蛋白保養品,吃喝、塗抹、敷用,多到令人難以選擇。其實,有效促進體內膠原蛋白生成,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補足大量的原料─ 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是形成膠原蛋白不可或缺的輔酶。白花椰菜含有大量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能幫助人體產生膠原蛋白,滋潤保溼肌膚,也很適合自製成除皺面膜,使臉部肌膚水嫩、消除細紋,修復、預防皺紋的效果很好。白花椰菜 幫助身體自製膠原蛋白 我從小就對白花椰菜情有獨鍾,只要飯桌上出現這道菜,一定會食慾大開!白花椰菜低卡高纖、營養充分,富含維生素B群、葉酸、菸鹼酸,維生素C、K,以及蛋白質和礦物質鈣、錳、磷、鎂、鋅、硒,尤其是其中的植化素─ 蘿蔔硫素,可啟動體內抗氧化物─ 榖胱甘肽生成,有助排毒及減少自由基,進而保護皮膚細胞、除皺抗老,有助養顏美容。類屬十字花科甘藍家族的白花椰菜,耐低溫,為全年皆有、冬季產量佳的蔬菜。花椰菜的食用部分,是由好多含苞待放的花蕾所組成的球形花序。挑選花椰菜以花球完整緊密、色澤乳白,莖葉新鮮翠綠最佳。花椰菜的清洗方法為,整棵花椰菜先浸入鹽水中約五到十分鐘,將藏身於花梗莖節間的小蟲或殘留的農藥清除出來。接著切成小塊以流水沖洗,徹底洗淨。白花椰菜吃法多 沙拉入菜超清甜白花椰菜的吃法很多,鮮食、熱炒、焗烤、煮湯都適宜。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在沙拉吧生吃白花椰菜的經驗,非常的脆口清甜,帶有一股淡淡的香氣。單吃或與其他蔬果、醬汁搭配,都是美味的沙拉好菜!白花椰菜燉飯、焗烤白花椰菜、白花椰菜泥都是美味方便的白花椰菜料理,自己最喜歡的則是做法簡單的白花椰菜濃湯,口感綿密、好吃又有飽足感,是同時維持身材、美麗肌膚的首選。白花椰菜保養方法白花椰菜除皺面膜 + 焗烤白花椰菜泥茶花籽油具高達近85%的油酸,與皮脂相合,能有效保溼除皺,其與白花椰菜泥混拌成的面膜,是一道可以吃的保養品。材料:花椰菜1顆(約1斤600g)、茶花籽油15ml、奶油30g、高湯或牛奶200ml、乳酪絲120g、鹽少許、黑胡椒少許準備:白花椰菜切塊備用白花椰菜面膜做法:1. 將一半的白花椰菜放進食物處理機中,打成泥狀。2. 取出白花椰菜泥,與茶花籽油一起拌匀,面膜即完成。焗烤白花椰菜泥做法: 1.將上述步驟2的白花椰菜泥調入高湯或牛奶,蒸3-5分鐘使熟軟。2.另一半的白花椰菜切塊,以煮沸的鹽水浸3分鐘,保持嫩綠乳白,不發黃。 3.蒸熟的白花椰菜泥,以鹽、黑胡椒調味後,和白花椰菜切塊一起拌匀,倒入烤盤。4.白花椰菜上面鋪滿乳酪絲,烤箱以200度預熱10分鐘後烤 10-15分鐘。5.取出即可享用。提醒:有甲狀腺疾病患者,請謹慎適量食用白花椰菜,或請教醫護人員。【天然保養妙方直播影音】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有機不老系列專輯↘↘↘】【天然保養妙方01】一株藥草「能喝能抹能飲」 古希臘藥草讓50+逆齡生厚髮【天然保養妙方02】白髮不用染?逆轉白髮變黑髮可靠奇蹟之樹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紅莧菜、青莧菜好處不同 想清熱利尿解便秘的該吃哪一種?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雖然莧菜含有豐富的鐵跟鈣,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因莧菜屬性較涼,四肢容易冰冷、腸胃虛寒,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適合吃太多,容易引起腹瀉,或讓腹瀉狀況更嚴重。【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09-28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莧菜有紅、白(青)莧菜兩大品種,還有野生的刺莧、鳥莧。莧菜屬於全年生產的蔬菜,但以春末到初秋最盛,冬季一開花,口感顯得較老。容易栽培的莧菜,本身抵抗蟲害能力相當強,理論上,農民無須噴灑農藥就可生生不息。比起一些易遭病蟲害的蔬菜,民眾在風災前後選購莧菜,農藥殘留過量的疑慮相對較低。含鈣量 不輸給牛奶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莧菜營養價值很高,除了一般蔬菜都有的豐富膳食纖維,最大長處就是高鐵兼高鈣,在蔬菜界裡可說名列前茅。以鈣質為例,每一份白莧菜(生重約100公克,煮熟後大約是半碗的量)就含有300毫克,比起一杯牛奶(約240c.c.)的275毫克,單看「帳面數字」,毫不遜色。而紅莧菜,鈣含量又比白莧菜來得更高。含鐵量 比豬肝還高至於鐵質,一份白莧菜約含6.3毫克。一般而言,紅肉跟內臟的鐵質最豐富,一份(生重約30克)豬肝約含3.3毫克的鐵,一份帶骨牛小排(約60公克),約有0.97毫克、牛腩(45公克)約有1.4毫克,可見莧菜的含鐵量有多豐富。成人每天鈣攝取量800毫克,吃一份莧菜,幾乎是一天三分之一的量,若加上魩仔魚烹調,效果加乘。不只對兒童、青少年、孕婦有幫助,對素食者更是絕佳鈣、鐵來源。吸收率較低 別只猛吃菜雖然莧菜鐵、鈣含量高,但要提醒讀者的是,比起紅肉、內臟裡的動物性鐵,或是牛奶裡的鈣,植物性鐵跟鈣的吸收利用率相對較低,況且,飲食最重要的就是營養均衡,可別天天吃莧菜補鐵、補鈣。另外,莧菜的植酸、草酸含量不高,對泌尿道結石的患者,不必太過擔心。要留意的只有腎臟病患,最好燙過後再用,才不會吃進太多鉀。屬性偏涼 體質寒少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古籍「本草綱目」記載,莧菜的近親刺莧,屬性微涼、口感略苦,水煮後飲用,可以消炎、緩解腹瀉。而市面上在賣的莧菜,也可以清熱利濕,緩解腹瀉、消炎、消腫,常覺喉嚨痛的人吃也可改善。若進一步細分,青莧菜入肝、紅莧菜入心臟,前者清熱利尿,可以緩解便秘,以及肝火所造成的眼睛腫痛、眼白血絲,後者可補氣、補血。雖然莧菜含有豐富的鐵跟鈣,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因莧菜屬性較涼,四肢容易冰冷、腸胃虛寒,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適合吃太多,容易引起腹瀉,或讓腹瀉狀況更嚴重。小魚莧菜 助孕婦排便也因為莧菜屬性較涼,有網路傳言提到,美味的甲魚不適合跟莧菜同時食用,否則會導致食物中毒。所謂的毒性,從中醫觀點來看,不是指真的有毒性,而是甲魚跟莧菜的屬性都偏寒涼,寒上加寒,兩種食物同時下肚,體質虛寒的人恐怕吃不消。至於孕婦能不能吃莧菜?原則上是沒問題的,尤其有些孕婦,因為體質燥熱容易便秘,這時候吃一些莧菜,特別是小魚乾莧菜湯,可以讓排便更順暢,還能補充鈣質跟鐵質,但脾胃虛寒的孕婦,最好用麻油熱炒莧菜,再加些蒜末,調和莧菜微涼屬性。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四季豆、毛豆、皇帝豆...哪種農藥殘留風險高?台大農化系教授教你:煮前一定要記得「這步驟」
毛豆、皇帝豆及青豆、蠶豆、鷹嘴豆、花豆等去莢後食用的豆仁【認識作物】豆菜類是以收穫豆莢或豆子為食材的蔬菜。部分豆菜類屬於連續採收作物,如同瓜菜類的小黃瓜一樣,栽培時在同一株作物上,同時會有已經成熟可採收的豆莢及尚在成長的豆莢,還有一些才正開花授粉。簡單的說,就是可以採收的部分和不能採收的部分同時存在。在採收時,若農民未能有效的管理農藥噴灑,已成熟可採收的部分就會暴露於農藥中,容易導致農藥殘留超標。市面上豆類蔬菜有去豆莢食用與不去莢食用的,通常去莢食用的在農藥風險上較低。【這樣洗才乾淨】沖洗:將豆菜放入盆中,注入流動的水蓋過,並用手攪動,讓豆子在盆中透過水流清洗,其間視情況將水瀝乾,再重複接水→攪動清洗→瀝乾的動作數次。浸泡:以清水浸泡約20至30分鐘,浸泡過程中,大約10分鐘換水1次。加熱:由於許多豆菜上有一層較厚的種皮,用水在短時間內其實無法將裡面的系統型農藥浸泡出來,此時可利用加熱方式促進其消散。方法是將浸泡後的豆子瀝去水分,放入鍋中,另外加清水,以微火加熱;水溫熱數分鐘後,不必等到水滾,即可取出瀝乾料理。【農藥如何殘留】系統型藥劑瓜、果、豆菜是3種代表性的連續採收作物,若用藥稍微不慎,農藥殘留的情形就很容易發生。而去豆莢食用的豆菜類,接觸型藥劑在外莢部分已經除去,因此以清洗系統型藥劑為主。接觸型藥劑由於去豆莢食用,接觸型藥劑的殘留機會很少。四季豆、豇豆、豌豆等連莢食用豆類【認識作物】豆菜通常都是連續採收,植株上會同時有各種不同成熟度的作物,可以看到成熟豆莢、幼小剛發育的豆莢與才剛開的花朵,實務作業很難掌握施用農藥的時間與間隔,無論是系統型或接觸型農藥,殘留藥劑的機率都很高。尤其是四季豆與豇豆等豆菜,是連著豆莢一起食用,為了避免農藥殘留的風險,要特別注意清洗。【這樣洗才乾淨】刷洗:水龍頭開啟小水流,將豆菜放在下面沖洗,一面用軟毛刷刷洗豆莢表面,包括兩端與中間筋絲凹陷處,都要仔細刷乾淨。浸泡:然後將洗好的豆菜放入盆中,以清水浸泡約三十分鐘。在浸泡的過程中,約十分鐘要換水一次。摘除:去除兩端蒂頭,如有筋絲也一併撕下。需要切段的豆菜,如豇豆等,留到最後再切,才不會被汙染。加熱:將豆菜入鍋,放入清水加熱數分鐘,讓豆菜在溫熱的水中發散殘留藥劑,不用等到水滾,就可取出瀝乾。【農藥如何殘留】系統型藥劑瓜、果、豆菜是三種代表性的連續採收作物,不論是系統型藥劑或接觸型藥劑,若用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會發生農藥殘留。接觸型藥劑豆菜類作物因為是連續採收,農藥殘留的機率一向不低,其中連豆莢一起食用的豆菜類,更是需要多加注意。尤其大部分的豆莢是朝下生長,而農藥噴施後會慢慢流動,聚集在豆莢下部尖端處,最好清洗後摘除。書籍介紹書名: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增訂版】:家庭必備!學會洗泡刷,減少蔬果農藥殘留,確保全家人健康作者:顏瑞泓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05/02作者簡介/顏瑞泓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負責主持農藥暨環境毒物研究室,曾獲頒「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並分別獲國立臺灣大學及生農學院評選為「教學優良教師」,學生評價授課風格生動有趣,擅長以大量的生活知識或小故事,讓看起來很難記的東西變得令人印象深刻。曾榮獲2014臺灣農業化學會第五十二屆大會學術榮譽獎。著有《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正視威脅,別讓毒駭到你》(商周出版)延伸閱讀: 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