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科別.皮膚
搜尋
足癬
共找到
34
筆 文章
-
-
2020-06-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洗好的衣服仍有細菌?專家告訴你洗衣殺菌的真相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我在漢高公司的同事曾說過一句話,那句話像一記警鐘,至今仍在我耳邊噹噹作響:「洗衣服時最大的危險,就是用手去摸髒衣服。」他說得太對了。在一般家裡,不太會有透過洗衣機傳播疾病的問題。畢竟,現代的工作愈來愈少有身體上的勞動,很多人做的都是客服的工作,工作場所經常是辦公室。因此衣服髒污的程度,已經不比從前,如今,很少需要用到烹煮洗程(攝氏九十度)。不過,理論上還是存在著風險,即使在家裡,也可能透過換洗衣物彼此傳染惱人的細菌,例如足癬或諾羅病毒這類頑強的病菌。只不過,更多時候,麻煩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所造成的,尤其是經由手部的接觸,或者在做家務時碰觸到有問題的物品表面。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一般家庭清洗衣服的首要目的是去除髒污、斑點和臭味,不是為了消毒。在住著許多重症患者或免疫力差的人的醫院或照護機構,消毒很重要,在這些地方,人們會使用特別的化學劑與高溫來清洗、消毒換洗衣物。手術室專用的紡織品有非常費工的處理程序,也就是攝氏一百二十度的蒸氣,和以兩巴(bar)的高壓來殺菌。在家裡根本不必這麼費事,現代洗衣機和全效洗衣劑絕對足以將衣物洗得夠乾淨了。但是,洗衣劑公司的研發部門卻仍然為了推陳出新想破頭,原因是什麼?魔幻成分:漂白劑時下的洗衣趨勢和洗衣衛生可惜正好背道而馳,為了兼顧節省能源和延長衣物使用年限,洗衣服的溫度愈來愈低。除此之外,也是因為現在很多質料特別嬌貴,既承受不了化學劑洗滌,也耐不了高溫。更麻煩的還有液態洗衣精的全面勝利,它比粉狀容易測量用量,洗完之後也不會殘留在衣服上。不過,它卻不含漂白劑,而漂白劑正是抗菌的主要成分。在清洗過程中,漂白劑會產生過氧化物(Peroxide,一種活性氧),能透過氧化作用消除污漬和微生物。這種物質只有加在粉狀的全效洗衣劑裡才有意義,液態洗衣精中它無法保存,在彩色衣物洗衣精裡添加漂白劑會破壞衣服顏色。液態洗衣精的含水量很高。水分含量一高,就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於是,洗衣精裡主要的去污成分界面活性劑(Tenside,一種碳氫化合物)剛好成了微生物的食物。所以為了保存,液態洗衣精必須加入防腐劑,否則就會像其他容易腐爛的物品一樣迅速腐壞,那種噁心的氣味讓人很難不注意到。我不知道在哪個報導微生物的報章雜誌上,讀過一篇關於液態洗衣精的描述,十分具說服力,他說:洗衣精本身必須製成濃縮形式來防範微生物,光從這個事實,我們就可以認知到,它在洗衣機裡不可能是犀利的殺手。在漢高公司工作時,我待的部門也負責檢查怒氣衝天的消費者寄回來的液態洗衣精。退貨理由可能是洗衣精發臭,或者組成成分分離了,這經常是防腐劑劑量不足所造成的,例如在製作過程中有某條管線阻塞了。內部知情人士都把存放壞掉或發臭樣品的櫥櫃稱為「恐怖小閣」,當然,正式新聞稿裡沒有這個詞彙……殺菌率百分之九十九的意思是,還有幾百萬隻活下來粉狀洗衣劑是乾的,所以沒有保存期限的問題。在攝氏六十度的洗衣機裡,它是家庭用來殺菌的強效武器。視菌種與衣料的情況而定,殺菌效果可以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九。業界目前嘗試利用添加所謂的漂白活化劑,來生產出在低溫也具有良好漂白功能的全效洗衣劑。兼顧衛生與耐久性,這條路是對的。液態洗衣劑也能殺死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的細菌,不過別忘了:以絕對數目來看,洗衣機一次的洗衣量,估計包含了幾十億隻細菌,也就是說,就算清洗過程中消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微生物,還是有幾百萬隻細菌存活下來。對一個免疫力差的人來說,這還是有差別的。一個洗程的殺菌效果優劣受很多因素影響。讓微生物學家和使用者都滿意的情況,對環境通常不會太友善。一般來說,殺菌效果愈好,所耗費的能源就愈多──例如透過高溫或較長的清洗時間來殺菌。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些建議,能幫助我們防止細菌沾染上剛洗好的衣服。微生物的洗衣衛生建議事項• 對抗微生物的決定性因素是正確的洗衣精用量。除此之外,也要經常使用一般洗程(較高的溫度)。• 衣物量太多會降低清洗效果,尤其是衣服很髒的時候。• 沖愈多次,愈能消除細菌與洗衣劑殘留。• 使用全效洗衣劑,以及以攝氏六十度至九十度的洗程空機運轉,可預防洗衣機產生異味。要清洗放洗衣精的匣子和門框橡皮墊,並且打開洗衣機確實風乾。• 脫水行程愈有力愈好。日曬以及接續的熨燙,都能再額外殺菌。• 高溫洗衣服能避免洗衣機產生臭味。合成衣料比棉質更容易附著細菌與產生臭味,但是卻不耐高溫洗滌。• 嬌貴的功能性衣物與一般衣物分開清洗,穿過後要馬上用高級衣物洗衣劑清洗。
-
2020-05-30 科別.感染科
61歲水果商踢傷腳趾不在意 20天後腳掌發黑見骨
「疥癬之疾,終成大患」南投61歲廖姓水果商上月踢到水果搬運籃腳趾破皮,他以為是小傷會自行痊癒,沒想到過了3個星期天傷口反而起水泡腫痛,趕緊到南投醫院治療,醫師發現傷口已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潰爛見骨,還診斷出他罹患糖尿病,一有傷口更容易壞死,經藥物搭配高壓氧治療才逐漸改善,仍須持續回診治療。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說,蜂窩性組織炎主因是皮膚或黏膜傷口遭鏈球菌或者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如果忽略小傷口或因足癬而導致,細菌深入感染到皮下脂肪層組織,組織受到感染之後紅腫,如果未即時就醫使用抗生素治療,傷口惡化可能會併發敗血症,嚴重的話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需緊急開刀否則有生命危險。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抵抗力就較弱,更要當心傷口的變化,預防併發症的產生。最近梅雨季節,連日下雨,蜂窩性組織炎的患者增加,本月相較上個月增加近5成。南投近日也有名80歲老農,雖然下雨仍每天下田裡關心作物,可能在接觸雨水後不慎感染,左腳出現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提醒若身體被雨淋到,務必要擦乾,否則雙腳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易讓細菌趁機進入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醫師也提醒,若受傷時別輕忽,要把傷口處理乾淨妥善照顧,降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機率。出現紅腫、熱、疼痛,甚至發燒、畏寒、倦怠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診療。
-
2020-05-08 新聞.健康知識+
皮膚藥膏還在「一條通」擦嗎?小心愈擦愈癢
「一樣是奇癢難耐、紅腫、脫屑,我上次去看醫師說是足部溼疹,擦了藥就有改善,怎麼我將上次用剩的藥膏好心借給小王擦,他卻抱怨愈擦愈癢呢?」 皮膚的症狀有時看起來相當類似,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療的藥品也完全不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外用藥(如:藥膏、凝膠、洗劑等)雖屬相對安全,但外用藥亦是藥,多數藥品仍須經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下,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正確地使用,才能有效緩解不適並且用得安心。因「人」制宜 – 別人用好,您用也好?上述小王的症狀後來經醫師診斷為「足癬」(即俗稱的「香港腳」),治療的藥物為抗黴菌藥,與治療溼疹常用的類固醇截然不同!因為香港腳為黴菌感染,而類固醇不但無法殺死黴菌,還會抑制免疫反應,單獨用於患部,將使得感染情形加劇!即便是不同人患上同一皮膚病,由於個人體質、耐受程度、及患部嚴重情形不同,所使用的藥物也不一定相同,適合甲的藥,不見得適合用在乙的身上;適合成人的藥,更不一定適合用在孩童的身上。因「時」制宜 – 季節不同,治療策略也不同嗎?以最耳熟能詳的皮膚疾患「溼疹」而言,一年四季都是好發季節;但夏季溼疹常是由於天氣悶熱,汗水刺激皮膚造成;冬季溼疹則是因為天氣乾冷、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無法保持足量水分導致。針對不同季節,治療的策略與藥物也有所不同:夏季發作時,除了以藥膏緩解症狀,還必須保持皮膚透氣乾爽;而在冬季,立即擦藥的效果恐怕相當有限,首要之務是以乳液、凡士林加強肌膚保溼、減少使用鹼性肥皂與泡熱水澡的時間,使用的藥膏除了緩解症狀,通常也含有保溼成分,如尿素(urea)。因「地」制宜 – 擦身體的藥膏,可以擦臉嗎?人體的皮膚在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吸收與耐受藥物的程度也有所差異,因此醫師也會選用不同濃度或強度的藥品來治療,例如:臉部或接近黏膜的陰部皮膚較薄且敏感,所以與用於軀幹、四肢的藥物強度相較,則較為弱效;不同的部位也影響了所選用的藥物劑型:油膏(ointment)適用於乾燥或角質增厚處;軟膏(cream)適用於溼潤或流汗的部位;洗劑(lotion)及凝膠(gel)則適用於毛髮較濃密,或需要大面積的塗擦的地方,例如頭皮、背部。若皮膚已有傷口,為預防進一步感染,應使用的是抗生素,而非止癢、消炎常用的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製劑。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一般家庭可備有針對簡單外傷、蚊蟲叮咬的常備藥,而使用過後未見改善則應就醫尋求診治。外用藥的使用也應依照專業人員的指示,以正確的頻次、用法、用量使用,不應自行購買處方藥,更不應任意與人分享藥物,避免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甚至延誤治療,得不償失。常見皮膚外用藥品成分及作用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