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視網膜病變
共找到
159
筆 文章
-
-
2020-04-14 科別.眼部
影/居家檢疫滑手機頻追劇 女子打瞌睡手機砸眼險盲
-->一名年輕女子從日本回來居家檢疫14天,沒事只能滑手機、狂追劇,結果在床上正躺、仰面以手機看節目,累得打瞌睡、手一滑,手機不偏不倚砸到左眼,造成嚴重的玻璃體出血與黃斑部出血,視力模糊,隔天檢疫期滿趕緊求醫。大仁科技大藥眼科副教授洪啟庭表示,患者經治療左眼最佳矯正視力稍微回到0.05,提醒民眾夜間在床上滑手機,最好坐起來,保持至少40公分以上距離,不至於造成近視與老花度數、甚至眼壓的快速增加,且儘可能開室內大燈,相對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數不要超過4小時,以減少手機帶來的病變。洪啟庭表示,今年三月底收治一名完成居家檢疫14天後的26歲女性,剛從日本返國,自述左眼視力突然嚴重降低,初步檢查結果,病患雙眼約為300度近視,但右眼可配鏡矯正到1.0,左眼只能矯正到0.01,將近失明狀態,且雙眼立體感消失。左眼出現嚴重的玻璃體出血,遮住視網膜與視神經,角膜沒有破裂。患者說,居家檢疫因為太無聊,除了睡覺外,每天幾乎以滑手機和手機追劇來打發時間。白天玩手機,夜深人靜仍無睡意,甚至還會關大燈、不戴眼鏡下玩手機,距手機螢幕只25公分的距離。在居家檢處結束前一天,她仰躺且以雙手握住手機、面對螢幕觀看韓劇,看著竟不小心打起瞌睡,握手機的雙手突然一鬆,手機直接以自由落體的速度,撞擊臉部,正好打到左眼。一開始眼冒金星,隔天早上左眼出現嚴重的視力模糊,隔離一期滿,立刻就醫。洪啟庭表示,患者的視網膜與黃斑部下出血經治療,左眼最佳矯正視力稍為回到0.05,目前仍在持續觀察中,不過可能需要一段很長的治療時間。但此類出血可能不容易消失,而縱使血塊消失後,非常容易結疤而形成永久性失明,預後不甚樂觀。洪啟庭與日本跨國性研究發現,每使用1小時手機的疲勞程度,相當於使用3小時的桌上型電腦。這個案例是手機撞擊眼睛所造成的視網膜病變。建議睡前滑手機時,一旦有睡意,最好立刻關燈就寢,不僅可以避免繼續使用手機後,睡意全無與衍生的失眠,最重要的是避免打瞌睡時,手機不慎滑脫撞擊眼睛,造成眼睛嚴重病變、甚至一輩子失明的終身遺憾。洪啟庭提醒,夜間在床上滑手機,最好坐起來,或是背後貼著枕頭,保持適當距離至少40公分以上,不至於造成近視與老花度數、甚至眼壓的快速增加。而且儘可能開室內大燈,相對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數不要超過4小時,以減少手機帶來的病變。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你確定現在要搶奎寧?藥師提醒:殺不死新冠病毒反而吃出這些問題
「藥師,可以自費購買抗新冠肺炎的藥嗎?你們醫院有新聞報導的那個抗新冠肺炎的藥嗎?真的5天就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嗎?」這是近期醫護人員及民眾來藥局最常詢問的問題之一。事實上,目前吃羥氯奎寧和抗生素來對抗新冠肺炎的研究人數少,抗病毒療效尚待評估,由於這兩種藥物屬處方藥,均有不同的副作用,不可以胡亂購買並使用。若兩種藥物併用,還易發生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危及生命。這篇發表在《國際抗微生物藥物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ntimicrobial Agents)的法國研究報告,收案的患者年齡大於12歲,且鼻咽處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最終研究只收案36個人,其中14個人只服用羥氯奎寧,6個人服用羥氯奎寧加上抗生素,另外16個人是對照組,也就是不服藥。而以最終的數據來看,的確有一定的療效,個案病毒量已測不到,且符合統計學上的意義。只不過此研究的樣本人數太少,只有36人,因為以一般藥品臨床試驗來說,都需收案幾千到幾萬人,其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才比較有說服力,加上此為非隨機臨床試驗,也就是這些個案非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是對照組,就有可能會受到人工干擾,而影響到研究結果,使得其科學證據力並不是那麼充足,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仍待進一步評估。此試驗中使用的羥氯奎寧,本身是用來治療瘧疾、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有視網膜病變者禁止使用,若有蠶豆症、肝腎功能不全者,也需小心使用;另一種抗生素原本是治療細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皮膚感染,對巨環類抗生素會過敏的人也禁止使用。如果這兩種藥物一起併用,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嚴重可能致命。如本身還有在服用其他抗心律不整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及氟喹諾酮類的抗生素,更會增加心律不整的發生機率。這些藥都是處方藥,只能由醫師開立處方,不能自行去藥局購買,否則若產生藥害問題,也無法申請相關的藥害救濟,加上這些藥有其相關的禁忌症,且此研究有諸多限制,所以,以藥師的角度來說,還是要依照相關已經證實的指引使用才安心。
-
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321」原則 遠離糖尿病導致心、腎併發症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要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的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 。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血糖超標,問題多多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我們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便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血糖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但是要提醒大家,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而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因為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會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早就已經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畢竟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就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我們的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糖化血色素(HbA1c),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看完這一系列併發症,不難理解高血糖會在「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高居第一名。無論是否感到不舒服,都要積極控糖。多重機轉,幫助控糖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i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控制血糖,照顧心腎大家已經曉得,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六個國家,超過三十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 ,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所以也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心臟衰竭的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五個國家,共六萬五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的狀況 。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經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 。以兼顧心腎的思維下達到血糖控制。血糖迷思要破解!迷思一: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二: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則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認真告訴他,「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貼心小提醒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原文:
-
2020-02-1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視網膜剝離 有三大類型
有高度近視的人、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必須定期檢查視力,不可輕忽!視網膜剝離嚴重會失明,而「飛蚊症」是視網膜剝離最常見的前兆,因此,當飛蚊數量突然變多、眼睛出現閃光頻率明顯增加,應盡速就醫檢查是否視網膜有裂孔或剝離了,及早發現與治療,視力才會恢復良好。視網膜剝離的原因,可分為裂孔性、牽引性及發炎性等三大類型,約有七、八成的患者是屬於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主因是玻璃體退化造成視網膜拉扯而出現裂孔破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則常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因玻璃體發生纖維化病變時,會牽引拉扯視網膜,因而引起視網膜破洞剝離。台灣人視網膜剝離盛行率為0.5%至5%,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眼睛外傷者、施行眼睛手術者(如白內障手術)、糖尿病患者、年長者等比較容易發生視網膜剝離。此病症好發於冬天,推測與氣溫環境變化有關。視網膜剝離的發生,初期會有飛蚊症,並不一定會剝離,但當眼中的飛蚊變多了,尤其出現閃光或閃電的頻率明顯增加時,宜盡速就醫進行散瞳檢查,先找出破洞裂孔,予以雷射治療將破洞的周圍封補起來,以防堵視網膜剝離的發生,如果雷射無法封補破洞,就必須開刀治療,常見的手術為鞏膜環扣壓術和玻璃體切除術。倘若視網膜剝離未及時處理,嚴重會導致失明。不論是接受雷射或手術治療視網膜剝離,術後眼睛要避免碰水、不揉眼、不提重物,如果術後配合灌注長效性氣體,就不可以搭飛機,並且要趴睡兩星期至一個月,才能回復好視力。(諮詢╱振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粹剛)
-
2020-01-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者 每年增2.5萬人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衛福部2018年統計,糖尿病排名十大死因第五,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每年以2萬5000名速度增加,對健康的影響與引發的併發症不可小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口數已逾200萬,九成以上屬第二型糖尿病。王治元說,第一型糖尿病約占不到5%,雖確切病因未明,但與自體免疫有關,導致胰島素絕對性缺乏,需透過胰島素注射來補充,患者年齡層相對較輕。他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與年長、肥胖、體重過重、有家族史等有關。患者不一定會有多喝多尿多吃症狀,但會出現疲倦、手腳發麻、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其特點是人體自身能產生胰島素,細胞無法反應,患者是相對缺乏、可透過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王治元說,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所以可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仍得小心低血糖與體重增加情形。糖尿病除了好發心衰竭外,也容易有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等共病,他建議患者在選擇藥物治療上,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
2020-01-13 科別.新陳代謝
每年新增2.5萬糖尿病患者 併發症也不可小覷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糖尿病排名十大死因第五位,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而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增加,其對健康的影響與引發的併發症不可小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口數已逾200萬,九成以上屬第二型糖尿病。王治元說,第一型糖尿病約占不到5%、雖確切病因未明,但與自體免疫有關,導致胰島素絕對性缺乏,需透過胰島素注射來補充,患者年齡層相對較輕。第二型糖尿病則占了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與年長、肥胖、體重過重、有家族史等有關。患者不一定會有多喝多尿多吃症狀,但會出現疲倦、手腳發麻、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其特點是人體自身能產生胰島素,但細胞無法作出反應,因此患者是相對缺乏、可透過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王治元說,在治療上,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所以可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不過仍得小心低血糖與體重增加情形。且糖尿病除了好發心衰竭外,也容易有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等共病,他建議患者在選擇藥物治療上,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
2020-01-11 養生.聰明飲食
油炸食物含糖飲料不只變胖 還會傷害視力
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導致肥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但高脂肪食物還會影響視力健康。最近有研究指出,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的民眾,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比起地中海飲食習慣的人高出三倍。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說,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心處的感光區,當黃斑部病變或退化時,視野會出現扭曲、變形或視力下降等症狀,若沒有治療恐導致視力嚴重惡化。用眼過度、工作高度依賴光線、長時間暴露藍光和紫外線、高度近視等因素,都有可能促使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美國一項研究針對約1300多人進行18年研究,所有參與者進行2次與飲食相關的調查,研究人員將食物分為29類,研究發現,黃斑部病變晚期患者,多半偏好西式飲食,高風險的食物包含紅肉、奶油、加工食品、脂肪類、高脂乳製品及油炸食品等,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眼科學雜誌」。何建賢說,紅肉、奶油、加工食品、脂肪類、高脂乳製品及油炸食品等食物的攝取對於黃斑部病變的影響,尚待進一步釐清,但建議民眾平時應均衡飲食,可多攝取蔬果,禁菸,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少接觸3C產品,都是視力保健的好方法。南投醫院也引進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瞄儀,能夠提供視網膜黃斑部及青光眼視神經精密檢查,在診斷及治療上更加準確,可即早發現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變化,以利即早治療。
-
2020-01-06 科別.新陳代謝
連續血糖監控新利器 揪出潛在甜蜜死角
部分糖尿病患覺得指頭採血麻煩或怕痛,吃飯吃藥全憑感覺,導致血糖暴衝或低血糖危險而不自知,現在不必天天挨針的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推出,改寫糖尿病衛教管理的觀念。日前在韓國釜山的國際糖尿病聯盟年會(IDF 2019)展場上,新一代的血糖監測儀器推陳出新是亮點之一,有新台幣50元銅板大的貼片,貼在手臂上即可連續監測14天,有的將微探頭植入皮下長達180天後再取出,共同特色是不必針刺指頭採血,可以用智慧型手機讀取糖波動數值。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連續血糖監測(CGM)的原理是從組織間液來反推血糖值,每隔5分鐘檢測1次,每天288次的血糖值,揪出隱匿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也因為這類器材陸續上市,糖尿病學界正著手更新衛教資訊,讓病人掌握血糖波動的趨勢,適時調整控糖藥物劑量。黃建寧解釋,糖尿病患常因飲食失常、心理情緒、運動量改變而導致血糖不穩定,例如說,低血糖症狀從飢餓、頭昏、冒冷汗、發抖、意識模糊、昏迷、休克等,有時胃口不好或運動過量,降血糖藥量卻照常,對低血糖的感受遲鈍,很容易發生危險;也有病患經歷過低血糖,代償地吃更多,反而造成血糖失控飆高。糖尿病醫學界衛教病人飯前飯後血糖落差在40-60mg/dL以內;然而,個別狀況百百種,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舉例說,有的股票族上午看盤會血糖飆高,有的人壓力大或睡眠呼吸中止引發高血糖,有的人吃到某種多醣甜味劑反而血糖降低,不同時間做同樣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也不同。兩名醫師都指出,許多研究證實,血糖穩定有助於防範中風、心血管疾病,也能減少視網膜病變與腎臟功能退化;然而目前每天針扎指頭採血4次驗血糖,有的病患會偷懶,至於每3個月檢驗糖化血色素值是反映血糖平均值,血糖即時監控確有不足之處。最新出版的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國內糖尿病患超過220萬人,國內面對許多糖尿病患回診時才問醫師「血糖這麼高,是吃到什麼地雷食物?」「怎麼會突然低血糖?」的問題。黃建寧強調,日常生活量血糖真的很重要,控糖不能憑感覺。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