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視網膜出血
共找到
14
筆 文章
-
-
2023-03-27 醫療.心臟血管
沒症狀就不用量血壓?圖解高血壓危害:身體多重器官都會受損
「醫生,我最近頭暈暈的,痛痛的。」喬老闆說。「平常在家會量血壓嗎?」醫師問:「你剛剛到院的時候,血壓量起來很高呢!有192/118毫米汞柱。」「平常我都沒有不舒服,怎麼可能會沒事量血壓?」喬老闆疑惑地問著。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血壓。血壓代表著血液流動時,血管所承受的壓力。大家看到血壓的數值會有兩個,例如127/83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前面那個數字代表「收縮壓」,後一個數字是「舒張壓」。「收縮壓」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舒張壓」代表心臟放鬆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因為心臟收縮的時候血管會承受高一點的壓力,因此收縮壓會高於舒張壓。在127/83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下,我們可知收縮壓為127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3毫米汞柱。平常健康成人的血壓應該是120/80毫米汞柱以內,平常應該要定期測量自己的血壓,因為當高血壓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可是,長期的高血壓會帶來許多身體危害,因為這代表著血液在血管裡流動的時候,力道是過強的,不斷衝擊著血管管壁,血管就會愈來愈不健康。一個人患有高血壓的時間愈久,無論是不知情,或是不想理,總之當從來沒有控制血壓,就會愈危險,帶來愈多的併發症。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高血壓帶來的身體危害。◆ 血流不足缺血原本我們的血管應該是強壯並具有彈性的。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血管被卡住的地方愈多,血液愈難無法進入到組織或器官。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指冠狀動脈被阻塞了,於是血流無法進入到心臟肌肉,心臟肌肉無法收縮做工。全身上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血管,在高血壓的時候,不是只有心臟的血管會被破壞,全身到處的血管都可能被破壞到。像是負責性器官的血管出現阻塞,患者就會有性功能障礙。(延伸閱讀:心肌梗塞超危急!搶通血路、預防再發,心臟科醫師圖文講解)◆ 心臟衰竭血壓高,造成血管壁微小撕裂傷,導致膽固醇聚集阻塞,血管通道變窄,血液行受阻。血液通行受阻的時候,很難將血液送往各個組織與器官,心臟可能就會更費力地工作,不過效率依舊不好,左心室得要賣了老命地用力收縮,想再把血打出去一些,左心室工作這麼累,時間一久就會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喘、容易累,還有水腫情形。(延伸閱讀:心臟衰竭問題多,8個迷思要破解!)◆ 血管瘤血管持續被高血壓衝擊的時候,血管壁變得弱化,可能就膨出變成一個血管瘤,就像是被撐出一小包氣球的樣貌。當然,這樣的血管瘤本身來說就是個不夠強健的組織,因此當持續的高血壓繼續衝擊著血管壁,會讓血管瘤愈來愈大,有朝一日甚至因為撐得血管壁太薄、撐得太大而破裂,造成致命的內出血問題。血管瘤的狀況可能出現在身體各處,例如腦部的血管瘤破裂時,會讓人頭部劇烈疼痛,失去意識;在身體腹部的主動脈瘤,則可能讓人摸到一個有脈搏跳動的腫塊,萬一破裂,同樣會造成腹部劇痛並很可能奪人性命。(延伸閱讀: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當心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詳解)(延伸閱讀:對付困難腹主動脈瘤,血管內固定錨釘很關鍵,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圖解說明)◆ 腎臟功能變差我們一直說到,高血壓會造成的問題是讓血管承受過高的壓力,導致血管愈來愈不健康,因此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腎臟無法有效率地過濾廢物,工作更形艱困,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喪失過濾廢物的能力。◆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高血壓久了,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啦,請記得,血管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假使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無論哪一種,腦部功能都會下降,即使沒有喪命,可能還是會帶來認知障礙及失智的長期問題。(延伸閱讀:做好這四項,減少失智風險)◆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別等高血壓造成症狀高血壓的初期常常沒有症狀,讓人不會特別去注意。然而我們還是要盡量好好控制血壓,畢竟長期失控的血壓會導致身體多重器官受損,最後容易死在相關併發症。想要避免這些併發症,還是要早早從飲食、運動、和藥物做起,並定期測量血壓,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圖解懶人包)原文:
-
2022-09-21 焦點.元氣新聞
心臟權威姜必寧享耆壽93歲! 擔任三任總統御醫最為人知
專攻心臟科的台北榮總前副院長姜必寧今天逝世,享耆壽93歲。姜必寧最為人知的事,為曾任蔣介石、嚴家淦及蔣經國前後三任總統御醫。姜必寧42歲時,以心臟專家加入前總統蔣介石的醫療小組,幾年後,蔣介石過世,他升任前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姜必寧對北榮心臟內科建立功勞甚巨,更是敬重、敬仰的老師及前輩,其栽培許多年輕學子,讓無數醫師在台灣各領域發光、發熱,於國內心臟科領域貢獻卓越。姜必寧於1978年至1988年間,擔任前總統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當時蔣經國患有糖尿病、視網膜出血、腿部神經性變化、心臟等多重併發症,他為了守護元首健康須24小時待命,深怕蔣經國健康臨時惡化。身為姜必寧於台北榮總擔任內科部主任的第一屆總醫師,現為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及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說,姜必寧可說是「大宗師」、「大國手」,他以此來紀念老師。大國手是因為因為姜必寧不只看了許多病人,更曾經擔任三任總統御醫;大宗師是他不僅在北榮心臟科開宗立戶,更領導了北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還創辦了陽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於30、40年前即開始提倡培養醫師科學家,讓北榮從服務導向的醫院,轉向重視教學及醫學研究的訓練及風氣,可說是反轉了北榮當時發展的軸線。蔡世澤說,姜必寧在擔任御醫期間已有豐富經驗,對於整合醫療十分關注,並讓年輕醫師共同參與醫療小組,同時也十分傾聽年輕醫師的意見,透過互相學習,年輕醫師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態度,是名副其實的經師人師。蔡世澤跟隨姜必寧學習整合醫療,從中引發對糖尿病重症照護、營養支持領域的興趣。蔡世澤說,姜必寧文采很好、學識淵博,老年更是不中斷學習,還請老師到家中教電腦、編輯及攝影,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楷模醫師。回顧姜必寧一生,33歲時考取公費赴英國倫敦大學心臟研究院及英國國立心臟醫院專攻心臟學,留英返台後,在三軍總醫院發展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心導管手術,並於1965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姜必寧於1969年在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關於「心室早期收縮與冠狀動脈關係」的論文、1970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權威雜誌「循環學」的「猝死的原因,1975年前,這兩篇論文都被列為醫學索引中,十大最常被引用的論文,奠定他在心臟科領域的權威地位。姜必寧也曾在美國前總統布希1992年前往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訪問時,因台灣位於飛行航區,姜必寧還被指定為台灣地區的待命醫師。
-
2022-08-18 醫療.眼部
不要輕忽!被孩子不小心揮拳打到眼睛 媽媽視網膜裂孔
台南市一名40多歲媽媽日前陪孩子玩遊戲時,不慎被孩子的拳頭打到眼睛,左眼出現黑灰色絲狀線條,伴隨外側視野頻傳閃亮光,到安南醫院眼科門診就診,進行完整眼底檢查,發現左眼視網膜出血併視網膜裂孔,經接受左眼視網膜雷射治療後,視力順利恢復。眼科醫師崔美琦表示,視網膜裂孔成因相當多,眼睛遭受撞擊、隨著年紀玻璃體退化及液化、近視眼睛周邊視網膜退化等都可能產生視網膜裂孔,也經常發生在突然出力或快速轉動眼睛之後,症狀包含突然看到許多小黑點或絲狀線狀條紋亦俗稱飛蚊的出現,閃電或亮光在視野某區域持續閃爍。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進行散瞳檢查,並對視網膜裂孔進行雷射治療,近視的眼睛有視網膜裂孔的風險較高,建議至少半年一次散瞳眼底檢查,可以及早發現需要處理的視網膜病變。崔美琦指出,視網膜裂孔若未及時治療,眼睛裡面的水有相當高的機率會從裂孔灌入,導致視網膜剝離,一但範圍擴大,將嚴重影響視力,且需要進行手術處理。視網膜剝離的特徵是視野仿佛被黑布幕蓋住般,通常從視野最邊角開始延伸,隨著時間進展黑布幕蓋住的範圍擴大。她提醒若出現許多小黑點或絲狀線狀條紋、閃電或亮光,盡早檢查、及早發現視網膜裂孔,把握黃金時間進行雷射治療,避免視網膜剝離產生,是守護靈魂之窗的不二之道。
-
2022-06-22 醫療.眼部
疫情不敢回診 55歲男眼冒飛蚊、玻璃體出血險失明
疫情期間不敢回診,病情惡化差點失明。一名55歲男性近期視力模糊、眼睛有黑影出現,以為只是單純的飛蚊症影響視力,沒想到就醫才發現,先前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後,卻沒有定期回診,結果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前出現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收治該名個案的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顏敏芳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為「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表示,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像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除血糖控制外,建議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顏敏芳提醒,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可以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也提醒民眾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
-
2022-06-22 醫療.眼部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許多慢性病患害怕染疫,不敢回診追蹤,近期竟有一名55歲有糖尿病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就醫,病情已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今天在新聞稿中說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顏敏芳分享,近期遇到一名有糖尿病史的55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眼睛突然有黑影出現,才到眼科就診,患者一度以為自己只是飛蚊症影響視力,經檢查才知道是「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顏敏芳說,經問診檢查發現,這名患者2年前早已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接受過雷射治療。雖然醫師囑咐要定期追蹤檢查,但疫情期間深怕染疫,兩年不敢回診追蹤,結果病情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看到的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顏敏芳指出,千萬別輕忽視力模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是「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提醒,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顏敏芳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日血糖控制外,也應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因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以為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
-
2021-12-03 該看哪科.眼部
腎臟疾病可能引起視網膜出血…眼底檢查不止看眼睛,更與這幾種全身疾病有關
「太空出差三人組」返回地球後,身體狀態需要密切關注,其中一項體檢就是眼底檢查。那麼,眼底檢查是檢查什麼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眼底?眼底,是指眼球內後部的組織包括視網膜、黃斑、脈絡膜和視神經等區域。正常人的眼底呈橘紅色明亮且具有光澤。眼底照相得到的眼底圖像,能夠將視網膜區的眼底放大30~50倍。通過連續拍攝眼底不同區域,可直觀地觀察到眼底的變化,從而降低漏診、誤診的概率,讓眼底問題無處可逃。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眼科CT」的檢查方式——OCT掃描(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這項檢查比醫生肉眼觀察要準確得多且快速無創,無任何不適。通過對眼睛的斷層掃描可以清晰顯示眼底血管的狀態,並及時發現相關疾病,如黃斑水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出血等。必要時,醫生也會結合其他輔助檢查,如裂隙燈、眼底血管造影等。眼底檢查 全身疾病的「報警器」眼底,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部位。而這些血管則可反映出人體血液迴圈的健康與否,同時可以觀察到身體許多疾病留下的「蛛絲馬跡」。眼底檢查可以檢查出兩大類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包括如黃斑部位病變、視網膜脫落、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等。高度近視的人群也可以檢查出視網膜是否產生了病變。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貧血、腎臟疾病、白血病。.糖尿病:視網膜中分佈著無數細微的血管,若檢查時觀察到眼底滲出黃色液體或血液,這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種眼病,叫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通過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虹膜表面有一些細小的新生血管,瞳孔緣更易見。.貧血:貧血人群的眼底視網膜上動靜脈血管會變細,眼底顏色變淡,可見形態大小、邊界不清的灰白色棉花或絨毛狀斑塊。若貧血嚴重則可見視網膜脈絡膜出血。.腎臟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眼底會因血壓改變引起突然性的短暫眩暈、視物不清、視網膜出血以及視網膜內形成其他物質等。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視網膜上的動脈呈銅絲狀或銀絲狀、視網膜出血等。兩者眼底的病變多由高血壓導致,與腎炎本身無關。.白血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或視網膜前出血,有些出血斑中心可見白色點,這是白血病患者眼底較為常見的情況。若出血點位於黃斑處,會造成視力減退。白血病也常表現為眼底靜脈血管擴張、迂曲和血管顏色變暗,並有微血管瘤形成和毛細血管閉塞,以及視網膜深層點狀出血等變化。另外,多發性硬化症、結節病,某些血液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均會引起眼底病變。醫生通過觀察眼底的狀態可從細微變化中發現許多問題,從而可以對身體進行專項檢查。及早預防,治療全身性的疾病。我們應該養成定期檢查的好習慣,正常情況下,至少每年檢查1次。如您符合以下一項或幾項,建議立即去正規醫院進行眼底照相和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OCT)等規範的眼底檢查:1.年齡>50歲2.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3.高度近視(>600度)且視力發生變化日常7招護眼除了要保持定期檢查的良好習慣,日常生活也不能鬆懈。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2.日常飲食營養均衡,攝入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限制油脂攝入量,少用或不用糖類點心、甜飲料、油炸食品等高熱能食品。少吃醬菜等醃制食品。3.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疾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4.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用眼過度,長時間看電視或手機時應每隔20分鐘眺望遠處。眼睛疲勞時可閉目養神。看書時應保持30釐米的距離,不在強光、弱光下看書。5.預防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及其他不良視覺刺激,可在戶外活動時使用遮光用品:如遮陽傘、遮陽帽、醫用遮光眼鏡。6.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突然用力。7.養成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的意識,視力異常或下降時,及時就診。
-
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醫:20人中有19人沒明顯症狀
高血壓被視為國民病,雖可控制,但一開始往往不易察覺,患者往往長期處於危及生命的健康風險當中。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約20人有19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等有症狀出現,往往問題已相當嚴重。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出現症狀多已相當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三高對人體的損傷大致相仿,高血壓可能出現如大血管病變的主動脈剝離,以及中風、缺氧性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心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如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病變,以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耗損的腎臟病變等。 風險族群留意血壓暴衝,高血壓初期也可能有症狀! 少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還是有可能出現症狀,為因故血壓突然飆高出現的「高血壓危象」。一般情況下,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該族群血壓值可能直接來到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以上,雖然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例如血壓控制不良,原本有穩定治療高血壓,但突然自行停藥,就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也包括因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腎上腺腫瘤等其他問題所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將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 這些族群就可能突然出現如高血壓腦病變,患者會有嘔吐、意識改變、嚴重頭痛、視覺障礙等情況。急性肺水腫,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咳血等。若出現主動脈剝離則會有嚴重的撕裂性胸痛及背痛,也常見伴隨昏厥、腸胃道出血、腹痛。急性腎損傷則會突然無尿、寡尿,以及下肢水腫、呼吸困難。 33歲胸悶、易喘,竟是高血壓引心衰竭! 王威傑醫師表示,診間曾遇過約60歲上下的阿伯,因單側上肢無力就診,檢查為缺血性中風,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高血壓所引起,而他先前並不知情,自然也沒有控制。另外也曾遇過33歲的民眾,因易喘、胸悶前來就診,檢查發現是因為高血壓不自知、未改善,已影響到心臟,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提醒民眾,高血壓難以從症狀察覺,相關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量測血壓,萬不可等到症狀出現才提高警覺,且不論年長與否都需留意。 高血壓8大風險族群,醫: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 由於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無症狀、不自覺的,未避免有症狀才發現,王威傑醫師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主要包括了年長者、肥胖者、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運動不足者、飲食過鹹或口味偏重導致納攝取過多者、過量菸酒者、有其他三高族群、以及腎功能不佳者,這些都是平時就需定期測量血壓的族群,不限年齡,風險越多越要留意。 量血壓「722守則」,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若自覺為高血壓的風險族群,王威傑醫師建議,在測量血壓上可遵循「722守則」,原因在於血壓會有所起伏及波動,因此監控血壓並非隨自己高興一周量個一兩次即可,而是以722的方式取得平均值,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每天起床後1小時內及就寢前1小時共測量2次,每次測量2遍各間隔1分鐘,在就醫檢查時也將7日的測量數值提供給醫師參考評估。 其他在測量血壓時需注意的,也包括前半小時內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脈壓套在手肘以上約間隔兩個指節處。另外,血壓機視廠牌,也需定期約每三個月作校正,脈壓套約兩年更換一次,以確保精準,確切校正及更換時間可先與購買的醫藥器材行了解。也再次呼籲並提醒,高血壓風險族群定期測量血壓,以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增6例打疫苗死亡案例 最久逾2個月離世
第四輪疫苗今日起開始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9日有20萬5500人接種疫苗,至今已累計782萬6000多人次接種,疫苗涵蓋率31.86%、劑次人口比涵蓋率33.22%。發言人莊人祥說,29日新增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173件,其中101件非嚴重事件、6件死亡,6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新增6件死亡案例中,有3例為AZ疫苗,年齡介於44至81歲,接種21至57天後發生;另3例莫德納疫苗,年齡介於51至88歲之間,接種8至15天發生。另外2例接種AZ疫苗,原是通報不良反應事件非死亡案件,因為後續追蹤後轉為死亡。7月29日新增39例(26女13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19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35日間發生,包含疑似癲癇、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中心視網膜靜 脈阻塞、視網膜出血、血小板低下、肝炎、過敏反應(紅疹、呼吸困難、發癢、水泡)、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噁心與嘔吐、腹瀉、低血鈉、左腳瘀青、右腳麻木等。同期間新增27例(17女10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0歲至82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休克、血小板低下、腦中風、腦脊髓炎、心包膜炎、肺炎、急性胰腺炎、蜂窩性組織炎、蕁麻疹性血管炎、顏面神經麻痺、突發性聽力喪失、多型性紅斑、過敏反應(皮疹、紅疹、發癢), 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複視及眼瞼下垂、胸悶、胸痛、心悸、心包膜積液、腹痛等。目前累計535例(251女284男)新冠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67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0例為接種AZ、75例為接種莫德納。
-
2021-01-28 科別.眼部
只是「不喝冷飲」飛蚊症竟幾乎好了!中醫師8個超簡單撇步,不治療就能改善飛蚊症
近幾年,學校推行使用電子白板之後,許多國小老師們也開始覺得眼睛不舒服。有位國小老師十分焦慮來到我的診間詢問:「醫生,我眼睛突然看見好幾隻蚊子飛來飛去,想要打又打不到。這種飛蚊症可以治療嗎?」我說:「『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這首白居易的詩句,其實就描述著他的飛蚊症。飛蚊症其實很常見,但大多需要詳細檢查評估。」造成飛蚊症的原因很多,一般看到眼前有些如黑絲、魚鈎、圓圈、雲朵、變形蟲,或黑或灰或透明等,都統稱為飛蚊症。但只要在視網膜之前有任何的雜質,大到足以被看見,就會產生飛蚊症。以現代醫學來說,飛蚊症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理性:約佔1/5,數個飛蚊,大多40歲以下。・退化性:約佔3/4,1至2個飛蚊,通常40歲以上。・病理性:約有1/20,數量多,恐有失明危險。其下又可細分為:・玻璃體退化:玻璃體混濁、玻璃體牽扯・玻璃體出血・視網膜相關:周邊視網膜裂孔、格子狀退化・其他眼病: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葡萄膜炎等・全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眼中風等最需要留意的是病理性飛蚊症,如可能是局部眼底視網膜破洞,產生出血而導致玻璃體混濁,或者視網膜受拉扯造成的視網膜裂孔,甚至是嚴重的眼病如: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出血等。此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眼中風、黃斑部病變等,都可能急性發作產生視網膜剝離,有失明的危險。但是傳統中醫沒有儀器可以檢查,詳細原因還是要經由眼科醫師散瞳檢查才能區分。特別叮嚀如果飛蚊症數量突然增加,合併閃光感、視野缺損、視力模糊等,即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治療,一定要至眼科散瞳檢查。中醫破解 飛蚊症中醫眼科治療飛蚊症,除了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之外,還可以從飛蚊的狀況型態來做區分為:透明飛蚊及灰黑色飛蚊。→虛證(透明飛蚊):服藥優於針灸透明的飛蚊,就中醫來說一般是虛證,有可能是細胞脫落,或玻璃體混濁,如果合併全身性或臟腑本身的虛損,可能是下面的情況造成:.氣虛:伴隨著精神狀況、早晚變化,或是用眼越久越多,以及全身性的疲倦、食欲不佳等症狀。.血虛:可能為中央透明、邊緣清楚,像是逗號或圓圈型,多會伴隨眼睛乾澀疲勞,以及全身性的血虛症狀。.勞損:一般會伴隨眼睛嚴重痠澀、視物模糊,或是像白色閃爍光線,以及頭暈昏沉、腰膝痠軟等全身勞損症狀。治療上,服藥效果會比針灸來得好。畢竟針灸能調動的是無形的氣,要從無形的氣轉換成人體需要的陰、血是非常困難的;且針灸治療大部分是在針灸當下才有治療,但疾病是持續在進展的,服藥才能讓治療的效果持續,不會因為沒針灸就沒效了。→實證(灰黑色飛蚊):需要從根本治療灰黑色的飛蚊從中醫角度來看,通常是實證,也有些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氣滯:通常會因為情緒、壓力或睡眠差而加重,會出現口乾、胸口脹悶、食欲差等症狀。.血瘀:一般會有外傷、手術史或是心血管相關疾病併發,也可能是頸部、脊椎、薦椎的傷,或是脊椎小錯位造成,通常伴隨有眼周腫脹、緊繃、疼痛感。.火熱:可能因為飲食上食用烤炸辛辣食物之後發作,或是長時間用眼、強光刺激後出現,通常眼睛本身容易有灼熱感、乾澀及眼乾口乾等症。.痰濁:一般飛蚊會在吃飽後加重,或是有頭昏悶、眼睛黏黏的感覺、眼眵(眼屎)較多、視物有如隔紗一般,及食欲差、排便軟黏。.濕熱:通常會有嚴重的眼睛黏滯,或是眼眵很多、反覆流眼油、眼睛血絲多、口苦口乾、身體煩熱等症狀。眼睛的許多症狀其實是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經絡、情緒等因素導致,一個人的症狀有可能有多重原因,也可能互相夾雜。從根本治療、截斷病勢,才能讓產生眼病的機制中斷或終止。預防飛蚊症,避免過食冷飲通常飛蚊症的患者,都非常焦慮且擔心,但過度焦慮擔心反而會讓身體緊繃,進而影響氣血通暢,加重飛蚊症的現象。從中醫眼科的角度來看,除了是身體本身的問題之外,更多是不良用眼習慣誘發或加重;或者也有些眼病初期症狀是從飛蚊症開始出現的。所以,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是很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喚醒身體自癒力的不二法門,包括晚上11點前睡覺不熬夜、情緒平穩勿過怒焦慮、戒菸、避免過食寒涼冰冷、辛辣、烤炸食物等。臨床上常常看見飛蚊症的患者喜歡喝冷飲,當戒除冷飲之後,飛蚊症也跟著減少了許多。飛蚊症並不是無法治療,即使是西醫眼科無法治療的生理性飛蚊症,也可以從中醫角度來整體思考,從改善眼部循環狀況,調整身體機能等方式調整。配合醫囑,調整用眼習慣與生活作息、飲食,才能加快治療效果。此外,平時可以多做伸展運動,幫助身體經脈通暢,更有機會讓身體的氣血來修復眼睛健康。Q:吃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A:酵素無法進入眼底,飛蚊治療因人而異。曾有媒體報導,食用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是否有效?以中醫角度來看,鳳梨的成分是否能進入眼底?不同條件下的飛蚊症是否能用同樣的方式治療?都有很大的疑點。鳳梨酵素是一種蛋白質,照理說,人體在吃入食物後,在胃中會因為蛋白水解酶的關係而被破壞成小分子,再分解成胜月太與胺基酸進入人體。所以,血中不太可能留下原本的鳳梨酵素。就算鳳梨酵素沒有被破壞掉留在血液中,到了視網膜也不能進入眼底。在視網膜存在著「血管視網膜障壁(blood-retinal barrier)」,並不是所有成分都能進入眼睛。血管視網膜障壁除了特定的分子會進入之外,剩下的都要藉由受器接合,才能通過這個屏障到達眼內。很可惜的是,並沒有可以接合鳳梨酵素的受器,所以鳳梨酵素也是無法進入。無論透明、灰黑色絲狀點狀,或黑色塊狀飛蚊,都需要經由合格的中醫師四診合參,並結合現代醫學儀器檢查、檢查報告,與生活習慣、飲食、作息等進行綜合評估,沒有萬用的治療方式。臨床上,排除掉眼底疾病後,有部分患者是身體缺乏營養素,所以補充蔬果之後,也能改善部分患者的視覺狀況。 治療時建議先找合格的眼科醫師進行眼底及眼部的檢查評估,再交由合格的中醫眼科醫師進行中醫的辨證與診察,依照個人的體質狀況分階段治療,才是最有保障且安全有效的方式!書籍介紹書名:眼癒力:中醫眼科診治照護,治療+保健一次看明白作者: 林佑彥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9/24作者簡介/林佑彥中醫師.台中市祥峻中醫診所副院長2012年12月開始執業,眼病患者累計近3萬人;目前每週有超過150人因眼病前來就診。大多數的眼科疾病很難痊癒,尤其是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萎縮這一類,但輔以中醫治療都有改善的案例,至於西醫棘手的乾眼症、眼睛過敏、結膜炎、角膜炎、部分飛蚊症皆有機會可以痊癒。延伸閱讀: 防疫保單大評比》染病賠1萬、隔離賠10萬!醫師解析:7家防疫保單怎麼挑?
-
2020-11-27 科別.新陳代謝
近七成糖友恐陷失明危機卻「不自知」 醫:內科眼科應同步
一名罹患糖尿病的40多歲男性高階主管,原本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半年前卻驚覺視線變得模糊,且持續惡化,視力嚴重受損,嚇得他連車都不敢開!隨後經眼科醫師檢查發現,由於患者血糖長年控制不理想,雙眼已發展成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且同時合併黃斑部水腫,左右眼視力分別僅剩0.4及0.6,所幸經過兩次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 (anti-VEGF) 抑制劑治療,兩眼視力已近乎完全復原。 長年控糖卻忽略眼底定期檢查 糖友眼部併發症最棘手「說老實話,該名患者算是相當幸運的例子了!」收治該名案例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林泰祺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由於視力不一定會受到影響,許多患者往往只專注血糖數值高低,而忽略眼部隱憂。林泰祺說明,即使血糖持續獲得控制,長年罹病的患者仍可能在病程中發生視網膜病變、甚至造成失明;臨床上觀察僅有兩成患者會主動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多數患者仍常見延遲就醫的情況,直到視力模糊、扭曲甚至喪失部分視野區塊後,才意識到眼部健康已受威脅,此時通常已惡化成嚴重的視力損傷。林泰祺說,許多患者分享,糖尿病對患者帶來的最大困擾,不僅在血糖控制,還包括併發症所帶來的痛苦。特別是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部生成許多不正常組織,加速視力衰退。過去多使用傳統雷射治療,運用雷射將缺血的視網膜破壞,避免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因子產生,以達到控制病變目的,但也同時存在無法精準去除缺血部分的視網膜以及得重複施打雷射造成視野缺損的風險。拋開雷射副作用 眼內注射給糖友好「視」界林泰祺指出,由於雷射的效果僅在控制病變不會提升視力,甚至因視網膜破壞,視野範圍跟著縮小。所幸隨著醫學進展,現今已可透過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抑制劑,或輔以雷射療程,直接將藥物注射入玻璃體內接觸到病徵處,亦可能使讓新生血管萎縮或達到控制。上述該名患者接受眼內注射後,眼底滲出物減少、黃斑部水腫和視網膜出血也跟著消除,視力大幅進步,目前已恢復日常生活的視力。相較於以往全網膜雷射光凝固治療法可能傷害到周邊正常組織,眼內藥物的治療機轉在於阻斷異常新生血管之形成,或輔以雷射療程,以達到控制的目的,不僅沒有過度的瘢痕形成,且後遺症較少,視力復原的機會亦更大,對患者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健保已放寬指引,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併發黃斑部水腫的患者,使用眼內注射可享有健保給付,大幅減輕經濟負擔。但林泰祺表示,針對健保尚未給付的單純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也就是沒有黃斑部水腫的患者,眼內注射治療療效也同樣顯著,建議患者就診時可針對療程、效果、副作用、費用等個人考量,與醫師討論最適治療方式。 糖尿病併發症及早治療 內科應同步眼科林泰祺說,糖尿病的治療源頭雖是血糖控制,但併發症的嚴重性也不容輕忽,尤其眼部定期檢查是重要的一環,建議患者至少一年需檢查一次。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是4、50歲,正值壯年時期,若因失明喪失工作能力,屆時所付出的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照護成本也相對增加。由於糖尿病患者對眼部併發症的病識感低,甚至常誤以為視力減退是近視度數加深,因此也呼籲糖尿病治療應建立內科和眼科雙科別同步的觀念,並增加醫療轉介窗口,才能改善檢查失衡,避免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視力異常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眼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 林泰祺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20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友易有視網膜病變 AI智慧大數據可精準判讀
醫療結合AI大數據運用層面越來越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與工研院攜手研發糖尿病眼底影像AI智慧判讀系統,結合免散瞳眼底攝影儀器,可以迅速判讀病人眼疾狀況,分為五個等級,依據嚴重程度,提供須至眼科就診的轉介率,協助一般科醫師判斷。一名68歲男性患者患有多年高血壓,日前因視力模糊而來眼科就醫,散瞳眼底檢查發現,雙眼皆有點狀視網膜出血,高度懷疑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經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高達8.0%,確診為糖尿病。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鍾慧娟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視力大多不受影響,病人往往沒有發覺,等到視力模糊才來就醫,相對嚴重。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應於發病 5 年內進行第一次視網膜檢查,而第二型糖尿病人則應於新診斷糖尿病時進行第一次檢查,之後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篩檢。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數據,台灣糖尿病病人 2016 年底眼底檢查執行率為 38.52%,明顯低於美國的糖尿病患進行視網膜篩檢率60%。鍾慧娟強調,糖友每年例行性視網膜篩檢,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失明機率。然而,糖尿病患者在眼科進行散瞳眼底檢查,除了需要等待瞳孔放大外,點完散瞳劑後,會有數小時的視力暫時模糊,若是開車、騎車或無人陪同就醫的情況下,往往無法立即返家,造成不便,也無形中降低了病患後續定期追蹤的意願。科技介入醫療,智能設備機器自動化,讓糖尿病患者視網膜判讀更為簡易,鍾慧娟說自109年8月17日起,中興院區所屬大同門診部與中山門診部率先引進AI智慧眼底攝影,今年尚未接受眼底攝影檢查的糖尿病病患,可於候診時間接受AI智慧眼底攝影。此外,為擴大篩檢,年滿40歲以上,但不清楚自己有沒有糖尿病的民眾也可於候診時間受檢。中興院區結合大同愛鄰慈悲關懷社區與蓬萊里、揚雅里、斯文里,期待透過AI智慧眼底攝影,提供社區糖尿病患更方便的眼底檢查,提昇糖尿病視網膜篩檢率,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機率。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
糖尿病是危害民眾健康的主因之一,年年位居十大死因,且人數不斷攀升,「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重要因素。雖然國人保健觀念提昇,都知道糖尿病要去醫院就診,定期追蹤血糖,卻容易忽略身體其他部位的狀況,特別是眼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是台灣中老年人失明最主要的原因,民眾務必要牢記三個「防盲」觀念,並小心三大「盲目」殺手。陳瑩山說.令人擔憂的是,國內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其中,約三成的人是因為眼睛病變出血,到眼科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不僅失去治療先機,對視力也造成嚴重損害。因此,留意血糖狀況,預防並及早發現糖尿病,可說是避免糖尿病眼部病變的首要關鍵。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有三個防盲觀念,包括「同步進行眼部檢查、年齡和病史愈長,對眼睛傷害愈大、調降血糖的速度不能太快」等。陳瑩山指出,糖尿病患者在追蹤血糖、控制病情的同時,務必要同步檢查眼睛狀況。有些患者認為「糖尿病既然是慢性病,它對眼睛的影響也應該是慢慢進行」,或「血糖如果控制良好,就不會有糖尿病眼睛病變的危險」。其實不然,有時病狀的改變會急速進行,例如視網膜病變有時很快就會出現玻璃體出血,導致一夜之間視力就從1.0退至0.1,或產生新生血管,使眼壓突然急遽升高。另外,良好的血糖控制對整體糖尿病的病情穩定非常重要,卻不能預防糖尿病眼底病變的產生。年齡與血糖的病史,是糖尿病是否造成眼底病變的最主要因素,年紀愈大,糖尿病病史愈長,最終形成糖尿病眼底病變就愈不可避免。陳瑩山提醒,一旦出現糖尿病眼底病變,又遇到血糖飆高時,調降血糖的速度不可太快。眼底是人體血流最快速的地方,對氧氣的需求極其敏感,若血糖快速降低,容易造成眼底缺氧,使已有眼底病變的患者病情惡化,最好採緩降原則,一個月降30至40mg/dL,(即HbA1C降1到1.5)可使眼睛血管有較充分時間適應,以免因快速缺氧,眼底無法應付視力所需,造成眼底出血或黃斑部水腫,反而得不償失。糖尿病所引發的眼部病變很多,治療方式因症狀而異,「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被稱為三大「盲目」殺手,一旦出現類似症狀,要立刻就醫。陳瑩山說,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4倍,一旦併發白內障,處理方式和一般白內障不同,需依視網膜病變的病程決定,若糖尿病眼底病變嚴重,需先做眼底雷射治療後才進行白內障手術,倘若白內障太嚴重,雷射吸收效果也不好,這時就要先開刀治療白內障。糖尿病患者一旦併發青光眼,通常仍會先以眼藥水控制,但若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時,便需進行睫狀肌冷凍或雷射治療,方法是利用致冷物質(冷凍劑)產生的低溫或雷射破壞眼睛睫狀體,減少睫狀體分泌房水的功能,以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眼底病變,是糖尿病視力受損最嚴重的原因,常見有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黃斑部水腫等狀況。目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方式,已有雷射和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長因子(Anti-VEGF)等。【更多關於健康大小事↘↘↘】。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6 科別.眼部
嫰男視網膜壞死出血 竟隱匿愛滋病史就醫
高雄長庚醫院眼科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發現他右眼視網膜出血、壞死,主治醫師吳佩昌直覺一般健康成年人不會有這種眼睛病變,懷疑可能與愛滋病有關,經一連串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後,要求男子簽署愛滋篩檢同意書,加做愛滋篩檢,這時男子才坦承罹患愛滋,嚇壞已替他檢查的醫護人員!吳佩昌表示,男子就醫時說自己有輕微飛蚊症,視力模糊一個多禮拜,替他做眼底檢查時發現他右眼眼底異常偏白,視網膜出血壞死,不符健康成年人應有的眼部病變,當下懷疑他有可能染上愛滋,致眼部遭到病毒感染。但男子否認有這種「特殊」疾病,事後醫護人員繼續替他做常規檢查,均一一排除可能性,直至要求加做愛滋篩檢時,他才承坦早就感染愛滋。愛滋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行為,但吳佩昌表示,過去曾有愛滋患者在淚液中檢出愛滋病毒,因此不排除這種可能。而逾半愛滋患者會像這名年輕男子,眼部遭巨細胞病毒感染造成視網膜壞死,嚴重會導致視網膜剝離而失明。醫師說,一般人感染愛滋病毒,免疫系統會降低,常見於人體的巨細胞病毒,就有機會作怪,一旦入侵眼部則造成眼睛病變。由於這名年輕男子就醫時隱瞞愛滋病史,高雄長庚眼科醫師雖於第一時間做出罹患愛滋的研判,仍讓不少已替他做過檢查的醫護人員傻眼,趕緊消毒相關檢查儀器,同時檢查自己的手部有無受傷,避免不小心也「中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