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西藥
共找到
189
筆 文章
-
-
2020-06-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必須每天服藥,但因為記性差,常忘記按時服藥,導致控制成效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出3大用藥NG行為,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當患者發現自己忘了吃藥就會「補吃藥」,但如果時機及劑量不對,很可能因為藥物濃度過高而引發副作用。 50幾歲張先生患有高血壓,會定期回診就醫拿降血壓處方藥,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告訴藥師,自己常常會因為工作忙碌而忘了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配藥。 謝蕙霞指出,「補吃」是3大用藥NG行為之1,也是造成病情控制不好的主因,如有類似情況,應要掌握「時間切半」原則。例如,醫生指示4小時吃藥1次,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距離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另1個用藥NG行為是沒有依據醫師指示,就隨便在餐前、飯後用藥。謝蕙霞說明,為了能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一定要記住是飯前或飯後才服藥,且應該至少間隔用餐時間約半小時至1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 此外,常有部份病人除了服用西藥之外,也會同時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的藥性衝突機率較低,但還是建議2次用藥時間應該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才比較安全。 第3個常見錯誤用藥NG行為就是「亂配」,服藥最好搭配「適溫白開水」,每次服藥至少喝100毫升以上的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提醒民眾,無論是到醫療院所或藥局拿藥,都要問清楚服藥方式和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藥吃太多會洗腎? 醫解答真正敗腎主因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傳授防癌5功
衛福部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依然最要命,連續38年居十大死因之首。去年奪走50,232條人命,比前年增1,448人,人數再創新高,平均每10分2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前年快了12秒。最新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癌症預防刻不容緩,藉由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來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只要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用5招健康生活型態,就能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5功STEP 1: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表示,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平日應遵循「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現代上班族生活忙碌,許多人往往選擇以綜合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補充品取代天然營養素的攝取,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可預防癌症發生,甚至反而會與西藥相互影響,或對某些族群的健康不利。必做:別偷懶,天然的尚好!飲食上,建議以天然蔬果且多種顏色多樣化攝取為原則。防癌5功STEP 2:規律運動賴基銘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必做:別偷懶,運動不可少!以每天30分鐘、每周150分鐘以上的運動為原則。防癌5功STEP 3:體重控制賴基銘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必做:飲食控制 規律運動,減重並不難。防癌5功STEP 4:遠離香菸、檳榔,電子菸更要注意!賴基銘提醒,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成與抽菸有關,而且不僅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人。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已下降到13%,創歷史新低,然而,新興的電子煙卻成了健康漏洞,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必做:遠離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電子菸的健康危害!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風險,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及廟宇焚香。防癌5功STEP 5:定期篩檢,為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除此之外,因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健檢追蹤健康狀況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子宮頸癌,除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還可施打HPV疫苗,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抗氧化!營養師教你這樣吃薑,遠離癌症、動脈硬化
家家戶戶炒菜不可或缺的「薑」是養生食材,富含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具有多種健康好處。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提醒民眾注意。在薑的各類營養素中,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隨著薑愈老而含量愈高,因此嫩薑不辣,老薑卻超辣。薑油酮、薑烯酚則是薑的香氣來源,且有溫暖身體的作用。 而生薑中的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後,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增強了薑的效用。 吃薑養生!暖身、抗氧化、促代謝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 薑蘊含的營養素具有多種養生好處,包含有助於減少噁心嘔吐、抗發炎、抗氧化、暖身等,進而能幫助降低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風險。 另一方面,郭家伶指出,當人體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現代人愛喝冷飲、吹冷氣,加上久坐、少運動,容易導致免疫力、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 薑酮醇、薑烯酚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而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還可以發揮袪溼散熱、幫助代謝的功能。 不過,也提醒民眾,適量吃薑之外,還需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怎麼吃薑?磨泥、磨粉、切片變化多 至於薑要怎麼吃才好?郭家伶表示,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 另外,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充分曬乾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 薑也不能吃過量!三種人不適合攝取 需要注意的是,薑也不能過量攝取。建議生薑的攝取量一天1克,勿超過10克;乾薑的攝取量則是一天1~2克,不超過2~3克。 此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以下三種族群較不適合食用,提醒民眾注意,並事先諮詢醫師。 1. 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 2. 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祕等疾病。 3. 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且有出血的風險,應特別小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看起來如30歲貴婦!每天花3分鐘做這件事,促進免疫力抗衰老.腰圍粗、肚子大,當心「脂肪肝」 白雁:做對運動,減少腹部脂肪、促進代謝.輕微咳嗽,卻已肺癌末期?50歲後注意,肺癌初期無症狀,4種人儘早檢查
-
2020-06-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虛不虛應該怎麼看?符合這9點,你的腎不虛
提起男性保健,大家對於腎是非常關注的。不少男士甚至把身體的一些不良反應,包括房事的表現好壞都歸結於自己的腎,甚至經常以「腎虛」來武斷地判斷自己的病情。對此,專家指出,人們常說的「補腎」其實是中醫的概念,而西醫和中醫所說的腎是有區別的。性欲降低≠腎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性功能障礙不能和腎虛劃等號。臨床上較常見的一些男科疾病,如前列腺(攝護腺)炎、前列腺增生、陰莖海綿體血管病變等,也可能成為男士性能力下降的原因。如果籠統地將性功能障礙與腎虛混為一談,是不科學的。西醫所說的腎就是解剖形態上的器官,是泌尿系統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形態及生理功能。從解剖學看,腎臟是位於脊柱兩側、類似一對拳頭大、蠶豆型的一個器官,其主要功能主要是為人體過濾血液,將人體代謝產生的氮質廢物經過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並通過濾過重新將有用的水、離子等留在體內,同時可形成與代謝有關的激素,如調節血壓的腎上腺素、生成紅細胞等諸多功效。西醫所講的腎臟病是指腎臟本身的疾病,一般指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臟疾病,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血管疾病、腎病綜合征等腎臟實質病變。雖然慢性腎臟疾病會影響患者的性功能,但把腎病與性欲降低、陽痿、早洩等性功能障礙等同起來是有謬誤的。腎虛不虛應該怎麼看那麼,既然腎虛不等同於腎病,對腎虛又該如何理解呢?中醫無論是腎虛還是脾虛,都不是特指某個器官,而是對一種身體狀態、疾病程度的描述和形容,因此可以涉及身體的很多器官和組織。就腎虛而言,是指腎的精、氣、陰、陽均不足。如果說到腎虛,既可以是指生長發育的功能低下,表現為嬰兒五遲、中年早衰;也可以指生殖的功能虛弱,體現為性能力不佳、男女不育等;還可以指「腎主水」【註】的功能不良,表現為排尿功能障礙,如少尿、多尿、尿頻等。這些窘況都與腎虛脫不了干係。由此看來,中醫的腎虛概念十分寬泛,包括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代謝系統、神經精神系統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諸多系統的相關疾病,折射的是「大局觀」。【註】腎主水為中醫用詞,指人體水液的代謝和排泄與腎功能密切相關。符合以下9點的的人,腎才算不虛:1.頭髮烏黑。2.皮膚光澤。3.聽力清晰。4.骨骼強壯。5.記憶力好。6.晨起無浮腫。7.精神十足。8.血壓正常。9.排尿通暢有力。性功能障礙者忌盲目進補很多男性性功能障礙的病人都存在胡亂醫治的現象。有調查顯示,男性罹患性功能障礙後,44.2%的人首先想到上網找病因,36%的人會從書中尋找答案。通過這樣的「對號入座」「自我診斷」後,很多人會偷偷買壯陽藥進補。而盲目濫補,則有可能助濕生熱,使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更加嚴重,雪上加霜。從中醫角度來說,性功能出現問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與腎有一定關聯,也並非完全有牽扯。性功能障礙產生的根源既可以是腎陰虛所引發,也可能由腎陽虛造成的,因而補腎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補。這其中,腎陽虛的典型症狀是怕冷、腰痛腰酸、疲倦。腎陽乃為一身陽氣的根本,如果是腎陽虛,整個身體陽氣的溫煦和暖就會下降,隨之而來的是手腳冰涼、面色虛白、精神不振、夜尿頻多、性欲淡漠、陽痿、滑泄等。而當腎陰虛時,因津液欠缺,身體得不到充分的滋潤,往往會有類似上火的症狀,容易虛熱,導致口乾舌燥、手腳心發熱、心煩、盜汗,患者易於早洩和遺精。再從中醫層面來講,性功能障礙主要分為脈絡淤阻型、腎陽不足型、脾腎兩虛型、肝淤氣滯型和濕熱下注型。這幾個證型在臨床上,特別是年輕人的發病概率遠遠超過腎虛型,所以臨床上應該辨證施治,不能一味強調補腎。另外,臨床中還有寒凝肝脈型、驚恐傷腎型、腎陽衰微型、陰虛火旺型等,對這些不同症型須分別對待,精准施治。通俗地理解,腎虛即局部能量不足了。而中醫所謂的補腎就是用比補氣藥更熱的藥,給局部增加能量。目前不少壯腰補腎的保健品都非法添加了西藥——西地那非,此藥為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處方藥,嚴禁用於心血管疾病病人。若患者用此類藥物調理或醫治慢性疾病,長期服用將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衣曉峰整理)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你是低溫一族? 營養師提醒靠這一味可提溫
防疫期間全民量體溫,你是否每次測量時,體溫都偏低,屬於「低溫一族」?台南市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現代人喜歡喝冰飲、吹冷氣,又缺乏運動,都可能造成代謝循環差、體溫偏低,而料理中常見的薑,其實有活絡代謝的作用,適當使用,可以促進循環。郭家伶表示,「量體溫」是間接檢測免疫力最簡單的方法,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到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體內溫度若低於35℃,自然殺手細胞及B淋巴細胞活性皆會降低,當體溫過低時,除了代表免疫功能變差之外,會造成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更容易有腦梗塞、糖尿病、肩膀痠痛、頭痛等毛病。她表示,防疫期間,進出醫院的人都要量測體溫,雖然額溫可能受到量測距離、額部的溼度等因素影響,但不少人怎麼測量,體溫就是偏低,經常會低於36.5度,甚至36度以下。特別是女性或是代謝循環較差的老人會有體溫偏低的情況。而薑當中含有的薑酮醇、薑烯酚是提升體溫的關鍵成分,兩者都有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的效果。加熱乾燥後的乾薑,薑烯酚含量會變高,可刺激腸胃、活絡內臟運作。吃下生薑後,身體會從末稍開始變暖,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發揮袪溼散熱助代謝的功能,也體現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這句諺語的含意。郭家伶表示,東方人以薑為藥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薑是藥食同源的最佳代表。薑的價值就在於其所含的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薑辣素隨著薑越老而含量越高,所以嫩薑不辣老薑超辣。薑油酮及薑烯酚提供香氣來源及溫暖身體。生薑中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更增強了薑的藥效。而薑除了可以溫暖身體之外,還有以下的功用:一、減少噁心嘔吐、動暈症及改善胃腸道蠕動遲緩薑的揮發油也具阻斷5-羥基色胺的接受器,故薑能能有效降低化療、術後及妊娠引起的噁心和嘔吐,動暈症及胃腸道蠕動遲緩等症狀,證明了薑有“嘔家聖藥”之稱。二、抗氧化能抑制巨噬細胞過量生成一氧化氮,降低自由基對組織的破壞,因此可預防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疾病。三、抑制腫瘤的發展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在生化代謝上,干擾腫瘤細胞的基因表現、阻礙腫瘤細胞生長週期路徑、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因子的活性、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以達到抑制腫瘤的發展。四、抗發炎薑辣素及薑烯酚具有抑制人類淋巴細胞中環氧合酶的表現,使發炎物質,前列腺素濃度降低。能緩解大腿軟骨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炎及疼痛。薑的使用方法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還有解魚蟹之毒。而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可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並平鋪於竹篩上(不可疊放)曬乾。曬到充分乾燥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薑的安全攝取量生薑攝取量:每天1克,不要超過10克;乾薑攝取量:每天1到2克,不要超過2到3克。要特別留意,以下是不太適合吃薑的人1、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2、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秘等疾病。3、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和出血的危風險。
-
2020-05-17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
現已步入夏天,炎熱的天氣常讓民眾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尤其老人家皮膚老化,容易掻癢,如未正確使用藥物,常會讓情形更加嚴重,甚至抓破皮。造成皮膚癢的原因很多,要找出病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苗栗大千醫療體系康平診所皮膚科醫師蕭毓良指出,皮膚搔癢常見的原因包括股癬、念珠菌感染、對磨疹、紅癬、過敏性濕疹等,感染的情況及治療方式各不同。股癬:胯下是很容易悶熱潮濕的部位,形成有利黴菌繁殖的環境,股癬就是由黴菌感染引起,在胯下長出環形的紅疹,合併脫皮及搔癢;股癬也常會侵犯到臀部、腋下,也常合併香港腳及灰指甲。有些民眾會自行拿家裡治療其他皮膚疾病的藥膏或到西藥房自行買藥,結果誤用含類固醇的藥膏,使用初期會有明顯退紅及止癢效果,但因為類固醇藥膏會抑制皮膚免疫發炎反應,也就是會降低皮膚的抵抗力,黴菌就會趁機繼續擴散;因此門診常常碰到病人自行擦家裡現成的濕疹藥膏,反而造成股癬加重並擴大。股癬治療需要使用抗黴菌藥膏,如果病灶範圍太大,可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且所有長癬部位都要同時治療。因為股癬的病灶會不斷向外擴大,擦藥膏時需注意擦的範圍,一定要超過病灶最外緣,在病灶消退後,仍需持續擦藥2周以上,如此才能根治股癬。念珠菌感染的情況是病灶呈現鮮紅斑塊,斑塊外圍可能有小紅疹的衛星病灶。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過敏,導致用錯藥物治療而惡化。潮濕、過度流汗都會加重病症的狀況,治療時除需使用抗黴菌藥膏外,保持乾燥也很重要,若病人狀況較嚴重,還需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對磨疹是因摩擦導致的紅疹,合併有疼痛感或搔癢,治療上可給滋潤的藥膏,且避免過度潮濕及摩擦患部。紅癬是感染微細棒狀桿菌造成,會出現紅色大片斑塊,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黴菌感染的股癬。可使用外用或是口服抗生素治療,雖然紅癬是由細菌感染所導致,但是使用抗黴菌藥膏也有效。過敏性濕疹是皮膚接觸特定物品引發過敏,造成濕疹,會出現紅色浮腫疹子合併搔癢情形;衣物、毛巾、藥膏、乳液、清潔劑等都是過敏源,依狀況給外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治療。【身體指南精選閱讀↘↘↘】。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會傷胃? 3個常見Q&A告訴你正確觀念
多數台灣民眾普遍仍存有「吃藥會傷胃,服用時一定要搭配吃胃藥」的想法,你也是嗎?其實不是服用所有藥品都會傷胃,而且胃藥種類很多,必須針對用藥原因或症狀選擇適當的藥品,藥害救濟基金強調,如果不當使用胃藥,不只無法達到保護胃的效果,還有可能和其他藥品發生交互作用,造成療效降低。Q1 是不是所有藥品都會傷胃呢?藥品不一定會傷胃,僅有少數藥品如阿斯匹靈等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SAIDs)藥品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症狀,但絕大多數都是輕微的,或是在停藥之後就能改善,若是在醫師處方下使用,出現不適症狀時也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藥品傷胃的問題。 Q2吃西藥一定要配胃藥嗎?服藥時不建議特別搭配胃藥服用。胃藥通常指的是「制酸劑」,作用是中和胃酸,雖然少部分藥品可能有腸胃刺激或潰瘍的副作用,但這樣的症狀並非單純胃酸過多所導致,搭配胃藥的預防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引起藥品交互作用,甚至影響藥效,長期使用還可能影響胃內的酸鹼值,對健康反而有害。 不過因為每位病人身體情況不同,例如:胃潰瘍、嚴重傷病之類的加護病房病人,因為病情的需要,醫師仍會於處方中開立胃藥。如果依照醫囑必須併服胃藥時,建議先服用主要藥物,等藥物進入到體內二小時後再服用胃藥,避免藥物與胃藥產生交互作用,既能確保藥效又不傷胃。 Q3不當服用胃藥會怎麼樣嗎?有些人會認為,多服用胃藥(制酸劑)對身體不會有壞處,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身體的胃酸是幫我們抵禦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在長期服用胃藥的情況下,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抑制細菌的效果會下降,細菌容易在腸內滋生,可能因此增加感染風險。胃藥中的鹽類可能產生腹瀉或便祕的副作用;另外,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應該謹慎使用含鋁、含鎂胃藥。最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當發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是服用胃藥一段時間疼痛沒改善,請儘速就醫檢查,及時正確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