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血管支架
共找到
67
筆 文章
-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9 科別.一般外科
八旬阿嬤腳痛半年 原來是患足底筋膜炎
常跟老伴到高雄壽山運動的81歲許阿嬤,半年前有天起床突然右腳痛到站不起,以為是脊椎老毛病又犯,就醫發現是足底筋膜炎作祟,但用藥都沒有長足改善,後來就醫,終於為她解決疼痛,恢復散步、買菜的生活日常,她最慶幸的是能再和老伴結伴走踏壽山。許阿嬤年輕時跟著丈夫從台南鹽水到高雄做生意,夫妻倆踩著三輪車到處跑,為生活奔波,20年來有空就相偕到壽山運動,但由於年輕時過度勞動,11年前腰痛動過脊椎手術,2年前置放心血管支架,半年前下床時腳底疼痛難耐。她女兒說,母親本來每天能走路到市場買菜,腳痛後寸步難行,也無法再跟父親到壽山運動,家人擔心她關在家裡不動會愈來愈退化。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楊子旻說,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在運動或需要長時間走路的前後,都需要先暖身拉筋,也盡量選用舒適的鞋子與鞋墊,避免鞋子不合腳長期刺激足底。也與專業醫師討論找出合適的治療方式,以免除日常生活的不便。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頭暈、呼吸急促 55歲男查出冠狀動脈嚴重阻塞
一名55歲男性最近常胸悶、頭暈、呼吸急促,趁著疫情趨緩安排健康檢查,果然愛抽菸、吃東西不忌口的他,不僅有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在醫師的建議下,經轉診至心臟內科,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過接受心導管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巫翰明說,該名男子因工作關係常應酬跑攤,加上從小染上抽菸習慣,雖然年輕時並沒有覺得哪裡特別不舒服,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開始出現小毛病,體重也飆破百公斤,日前參加成人健檢,未料檢查結果卻是「滿江紅」。巫翰明指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沒有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如口乾、頭暈、全身不適等非特異性的感覺,要是沒有接受檢查,根本無從發現,若等到疾病晚期才發現,往往增加治療上的困難。至於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意外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程度幾乎將近9成,若不是最近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加劇,恐怕也十分容易忽略,所幸轉診至心臟內科,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症狀大幅減輕,醫師也藉此警惕患者「千萬不可以再抽菸、喝酒了!」他建議,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透過早期發現慢性病,才能早期介入及治療。巫翰明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定期參加成人及老人健康檢查,醫師會參考健檢結果、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習慣,提供民眾完整的個人健康報告,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注重身體保健,配合規律運動、適當飲食,才能長保健康。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7-27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
80歲林爺爺自認身體硬朗,時值炎熱夏季,某天在家看電視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心悸及頭昏,以為是天氣悶熱導致中暑,家人幫忙刮痧去暑,但幾小時過後,狀況並未改善,趕緊將林爺爺送醫檢查。一到醫院急診,做了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林爺爺根本不是中暑,而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救護團隊在一小時內將嚴重血栓阻塞的血管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以維持血流暢通,把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林爺爺搶救回來。流汗脫水增加血液黏稠度 以往認為心肌梗塞好發秋冬時節,近年來在春夏兩季發作者也不在少數,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許多可以早期預防發作的心血管疾病仍高居不下,造成許多家庭重大打擊。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若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高風險族群須加強預防其實,辨識心血管疾病及加強高風險族群預防,就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若自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或是長期洗腎患者、抽菸、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族群,都是臨床上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多加留意。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或胸痛,如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的喘、頭暈,嚴重甚至暈厥、昏倒、心悸,如心跳快或心跳重等,若有上述症狀,需尋求心臟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找出病因,避免不必要的危險。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旦發生無法緩解或加劇的症狀,如心肌梗塞發作,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速至急診尋求幫助,且須將堵塞的血管以心導管氣球擴張撐開血管並置放血管支架,以減少心臟缺血缺氧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臟破裂等。心血管疾病不分貧富或貴賤,唯有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足夠的早期症狀辨識及盡早的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4-2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驟逝 主動脈狹窄病變胸悶是警示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為主動脈狹窄接受心臟手術時併發心臟驟停,經歷35天的搶救後仍不幸離世,讓主動脈狹窄疾病引起大眾討論。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指出,主動脈狹窄疾病有先天性及後天性,最常見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狹窄,若有胸悶,暈厥都是警示 不及早治療有時等發現時,壽命可能只剩 2到5年。彰化縣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表示,最近也有老人家因胸悶而求診,檢查後發現和劉真一樣是主動脈狹窄問題,這類病人多數是因年紀大超過60歲以上所引起的瓣膜老化及鈣化,不過也有分先天及少部分後天性的原因。先天性的原因通常是先天性變異的二葉型主動脈瓣(原本應為三葉),因為結構上的異常導致平均在40、50 歲時瓣膜提早損壞發病。郭勛南說,臨床上最常看到的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患者,但這個疾病最令人擔心的是發生初期中期常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胸悶,暈厥甚至心臟衰竭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壽命通常只剩 2到5年。而後天性的主動脈狹窄有時是因鏈球菌的感染引發的抗體反應,又被稱為風濕熱,影響到心臟的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開合功能,鏈球菌的感染常常發生在學齡的兒童,會造成全身性的症狀如皮下節結、紅疹、關節疼痛,在產生抗體後攻擊心臟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留下後遺症,造成病患中年後發生風濕性瓣膜病變。郭勛南說,通常在心電圖可以發現心臟肥大,而心臟超音波則是最確切診斷工具,到了重度主動脈狹窄,除了藥物治療外,病患都需要手術的介入才能解除症狀挽救生命,現行的手術方式有風險較高的傳統外科手術,及相對安全的心導管方式置放主動脈內人工血管支架。一般超過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產生胸悶、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或體檢時被診斷有心雜音,應盡速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及尋求心臟科醫師意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