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管擴張
共找到
240
筆 文章
-
-
2020-09-28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腿部有「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害的
羅姓婦人經營早餐店,前陣子經常感覺到小腿痠麻腫脹,容易腳痠疲累,不太能久站,有時還會抽筋,大腿和小腿有明顯血管突起的「藍色蜘蛛網」紋路,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靜脈曲張造成。聯新國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蕭鎮源表示,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不只影響美觀,也是一種慢性且持續進展的靜脈血管退化疾病。靜脈曲張可分為遺傳因素以及後天長時間下肢靜脈承受壓力、腹部壓力增加等,例如肥胖、懷孕、經常便秘、常舉重物、久站等。蕭鎮源指出,靜脈曲張女性較男性多約3至4倍,過去常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除了早餐店員工,其他像漁工、搬運工、廚師、教師、空姐、櫃姐、護理人員也都是好發族群。靜脈曲張初期並不明顯,僅皮膚表層的微血管擴張,外觀出現細微蜘蛛絲網狀紋路;後期有下肢皮膚癢、水腫、腿部痠痛、容易抽筋、腿部沉重感等症狀,嚴重會產生皮膚色素沉積、潰瘍、破裂出血、血塊引發血栓靜脈炎。預防靜脈曲張,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久站久坐與搬重物,適度運動,適時把腳抬高,以物理原理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腹壓。在治療方式方面,輕度的靜脈曲張以保養和觀察為主,嚴重靜脈曲張,需由醫師以超音波評估後,以外科靜脈剝除或血管內雷射手術等治療。
-
2020-09-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壯陽藥含西地那非別亂吃 下場可能小弟硬不起來反要命!
亂服壯陽藥,當心可能要了你的命。在投顧公司當經理的小陳,因為經常熬夜,導致體力變差,小弟弟硬不起來被女友嘲笑退步,一氣之下透過在大陸經商的客戶取得俗稱「孟加拉虎王」的壯陽藥,原本想好好藉此好好扳回一城,沒想到服用後感覺心臟不適,根本無法行房。後來就醫才得知,壯陽藥含刺激心血管擴張的西地那非(Sildenafil),和自己原本服用的心絞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差點要了他的命。收治小陳的中醫師楊永榮表示,西醫壯陽藥常用成分西地那非(Sildenafil),能放鬆及擴張肺部的血管,使血液更容易流動,原本是用來治療治療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後來發現可改善勃起功能障礙,也被拿來當作壯陽藥使用,但千萬不可與其他心血管藥物併用。醫師指出,患者平常有抽菸習慣,加上經常加班熬夜,1年前因為身體不適而就醫,確診為罹患心絞痛及高血壓,開始用藥控制。但患者自訴由於平日工作忙碌,沒有規律用藥,日前又因為服用大陸買來的壯陽藥差點釀出人命,於是轉而尋求中醫治療,經過2周的調養,勃起不佳的情形已明顯改善,重拾美滿性生活。中醫學理認為,勃起不佳主要原因在於情緒壓力、煩惱過度而耗損心脾,導致陰虛火旺及肝氣鬱結、氣虛無力引起。中醫對勃起功能障礙有深入的研究,臨床上最起碼發現有6種不一樣的原因,必須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治療。楊永榮分析,血虛型的病人要補血活血;氣虛、腎陽虛損型的病人要補氣壯陽補腎;溼熱下注型的病人要先清熱除溼,疏通陰莖海綿體內的溼氣;血瘀外傷型的病人要排除瘀血;肝氣鬱結的病人要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使通氣行血。中醫針對不同原因,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才能使陰莖海綿體內的血流暢通,達到對症治療的目的,同時又能調理身體。若患者合併有其他健康問題,也能同步調理,並非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向治療。醫學研究已證實,長期吸菸、三高患者、肥胖、以及長期熬夜、生活壓力、緊張焦慮,都是罹患性功能障礙的高風險群。有這方面生活問題的男性朋友,應積極維持正常作息,做好健康管理,以免身體健康問題進一步影響性表現。楊永榮提醒,中醫改善勃起功能障礙效果顯著,除按時用藥外,患者平日飲食可多攝取加強性腺功能的食物如牡蠣、韭菜、核桃、羊肉等,以及有利維護血管健康食物如新鮮蔬菜、豆類、根莖類及粗糙飲食(糙米、全麥、各種穀類)等,透過食療保養達到預防功效。★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排第四 7種高危險群要當心
隨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比例增高、民眾在飲食中的賀爾蒙暴露也增加,加重了乳癌的風險,2019年女性的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排名第四,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乳癌這個隱形的殺手。女性的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小葉的後段含有許多乳腺囊,負責分泌乳汁。乳房裡面還有很多的淋巴管,負責駐守防衛細胞跟吸收廢物,其中大部分會流至腋下淋巴結,這也使淋巴管成為癌細胞默默侵犯的路線之一。癌細胞大多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其中乳癌就是由乳腺管的上皮細胞或乳腺小葉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其中,乳腺管癌與乳小葉癌為大宗。以乳癌的轉移與否來區分原位癌顧名思義就是還侷限在乳房的腫瘤,但倘若癌細胞離開乳房開始侵犯,除了可以到附近的淋巴結,也有很大部分會轉移到骨骼、肝臟、肺臟,甚至腦部。如果轉移到肝臟大多份都無症狀,有的人會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狀;如果轉移到骨骼,最主要症狀是骨頭的疼痛,例如脊柱、骨盆、肋骨等。倘若轉移到肺臟,可能會有呼吸疼痛、咳嗽或喘的現象。而如果轉移到腦部,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頭痛、癲癇、中風等症狀。乳癌常見症狀有哪些?外觀看到的部分包含:1.乳房有局部且形狀不規則的硬塊。2.乳房的皮膚或胸壁上出現固定沒消退的腫塊。3.乳房表面的皮膚有凹陷或橘子皮樣的變化、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的情形。4.乳頭處出現凹陷且或不正常的分泌物,例如化膿或出血等。5.乳房表面的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6.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倘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儘速至一般外科(乳房外科)就醫。哪些女性朋友可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留意呢?●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特別是母親或親姊妹曾患有乳癌者●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任一側乳房曾經得過乳癌●飲食偏愛高脂肪食物●愛酗酒者●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上述這些都須特別留意,每天洗澡時為自己做乳房的觸診。倘若仍不幸罹患乳癌,千萬別灰心,遵從醫師的醫囑,配合治療,且不要誤信偏方,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房能保留下來的機會就越大。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日新月異,舉凡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都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以第一期乳癌來說,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可以說是各項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之一。最後,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必須做乳癌定期檢查●20到40歲高危險群的婦女,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外科的理學檢查,若有必要,須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40到45歲的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國民健康署針對45到69歲的婦女,或40到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可以到本院一樓的預防保健中心登記施作。
-
2020-09-17 科別.腦部.神經
小鬼黃鴻升猝逝! 腦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大家要注意這些事
藝人小鬼小鬼黃鴻升驚傳在家中過世,享年36歲,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在臉書分享了幾項造成跌倒的原因,提醒年輕朋友一定要注意。林志豪指出,浴室是最容易發生日常意外的地方,若跌倒造成頭部撞擊,輕則會有腦震盪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導致腦出血甚至生命危險。而浴室會跌倒的原因除了地板濕滑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暈眩、平衡感差、精神不集中、腦部短暫放電、短暫性腦缺血、中風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肢體無力等。而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迷走神經性昏厥,此症狀好發於年輕人身上,誘發突然性昏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喝水喝的不夠、飢餓、缺乏運動、姿態性低血壓等。林志豪表示,上廁所時候許多人一定都遇過姿態性低血壓,蹲著或坐著一陣子再站起來的時候,會突然頭暈目眩或是差點跌倒,而意外往往發生在這一瞬間,建議大家平時養成多喝水及運動的好習慣,可以更有效的避免出現姿態性低血壓。林志豪提醒大家,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各個重要器官,當迷走神經過度刺激的時候,會影響到全身血管的擴張,血管擴張的時候血液輸送量就會變少,就會造成大腦沒有即時得到血液輸送過來的營養和氧氣,導致突然性的暈倒,而多數人在迷走神經性昏厥前會出現幾項前兆,如眼前突然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全身冒冷汗等。林志豪提出幾項造成迷走神經性昏厥的原因: 反射調節性昏厥●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因為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或者久站、身體疼痛等等生理因素造成的暈倒。● 情況性昏厥:是上廁所、吞嚥或用力咳嗽導致的暈倒。● 頸動脈竇過度敏感:受到壓力刺激會影響到心跳導致暈倒,常發生在刮鬍子或按摩頸部位時。※頸椎部位的按摩真的必須非常慎重;人的頸部是非常脆弱又敏感的地方,在選擇按摩放鬆身體、紓解壓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力道不要過大。 姿勢性低血壓坐著、躺著或著蹲下時,突然起身會導致頭暈目眩,造成暫時性的腦部缺血現象,容易引起神經性昏厥。所以當病人躺在病床上吊點滴,結束後護理師會請病人先慢慢起身坐一下再下床,避免突然起身造成昏厥。心因性昏厥可能是心律不整,可能是心肺結構上的疾病造成心跳太快或太慢,比如說心臟瓣膜狹窄、肺栓塞等等的原因。 林志豪醒最後提醒大家,造成突然性昏倒的誘發原因有很多種,有任何問題需找醫師諮詢,一起找出正確的誘發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9-12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吃素會導致身體虛寒? 多吃5類隨手可得的食物改善手腳冰冷
茹素不僅是潮流趨勢,更是促進健康的最佳方式。農曆七月到,民間的「鬼月」,在佛教中卻是很特別的孝親與吉祥月,大林慈濟醫院維持多年的傳統,選定本月25日晚間在醫院大廳舉辦祈福會,在獻燈、果、花中揭開序幕,莊嚴的供佛儀式後,由營養師們以逗趣的小品分享「蔬食健康吃」的觀念。 素、葷食最大差異 在於蛋白質來源不同 營養師黃靖琇分享,素食和葷食主要在於蛋白質來源不同,豆類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只要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吃素更健康。擔任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理事長的林名男副院長則補充,很多病人擔心吃素會營養不良,其實是迷思,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證實,吃素有益健康;此外,林名男副院長的研究也顯示,素食可以減少3成高血壓、糖尿病發生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率,好處多多。 吃素好處多 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降低飯後血糖 心臟內科李易達醫師吃素已20幾年,他分享,吃素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好處包括富含抗氧化、抗發炎成分,含較少的飽和脂肪酸,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含較多的膳食纖維,可降低胰島素抗性、降低飯後血糖,還可增加血管擴張成分(一氧化氮)、減少血小板凝集等。 吃素不會讓體質變寒 挑對食物就沒問題 中醫部葉明憲醫師從11年前發願吃素至今,他指出,很多人擔心吃素體質會太寒,但其實素食寒涼溫熱的食物都有,只要挑廣泛性食物來吃,就不會有問題,若擔心太寒,可以多吃有辛味的東西,如薑、堅果類、胡椒、八角、茴香等,都有所幫助。而家醫科葉昌明醫師分享許多吃素的名人如拳王阿里、網球名將娜拉提洛娃、愛因斯坦、愛迪生都是素食者,還有德國大力士PatrikBaboumian,吃素後仍頻創紀錄,表現優異,證實吃素對健康有益。(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密切相關! 吃素降三酸甘油酯? 別傻了!3習慣是大元凶
-
2020-09-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5NG行為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刮痧前中後,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刮痧對於台灣人而言相當熟悉,不論是因為夏天所引起的不適、中暑、感冒、頭痛、頭暈、肌肉痠痛等,不少人都會以刮痧的方式來進行改善,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下以刮痧改善的方式更為常見。不過究竟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作法?刮的越用力、瘀血越大塊真的越好嗎?來看中醫師怎麼說!刮痧真的有用嗎?是運用什麼原理?澄明中醫診所洪碩宏中醫師表示,所謂的「痧」是一種厲氣,進入到人體會造成體表疼痛腫脹、經絡阻滯不通進而致病。刮痧是藉由「刮」的外力,對局部組織施壓,造成微血管擴張、皮下充血發紅、或是在體表產生少量出血、瘀血,用適度破壞再重啟新生的手法,調整局部的血液灌流、疏通經絡之氣血,而這些出血點也俗稱為「痧」。中醫理論大多認為氣血不通則產生病痛,若能讓我們的經絡氣血暢行通透,則所需的營養就能疏布道到全身,達到祛除穢氣、病痛趨緩的功效。哪些情況刮痧有助於改善症狀?洪碩宏中醫師指出,刮痧可以廣泛運用在疲勞所造成的頭痛、肩頸僵硬、腰背痠痛等軟組織痛症、或是感冒、中暑所導致的發燒、頭暈、噁心嘔吐、胸悶等功能失常性症候,有預防疾病、改善症狀的功效。但若是器質性問題,像是心臟病、腎臟病、肝病等深層臟腑疾病則效果有限。刮痧非人人適用,這些族群要留意洪碩宏中醫師也表示,刮痧並非人人都適合,有些群體就不宜刮痧,例如肝腎功能不良的患者、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失常、血液疾病患者、癌症病患、糖尿病併傷口癒合不良、孕婦、一歲以下幼童、以及年老體弱的長者等族群就不適合。此外,一般民眾在下列情況下,也不適合刮痧,例如空腹或剛吃飽(飯前飯後半小時)、酒醉、女性月經期間、或是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的人;還有下肢水腫、靜脈曲張過於嚴重時,以及局部皮膚發炎、潰爛、傷口未癒合、或有三個月內的外傷骨折、手術疤痕等部位皆不宜刮痧。因此在刮痧之前,也要先確認自己適合與否,以免還沒改善當前的問題,反倒衍生出其它問題。不是刮得越用力越好,刮痧常見錯誤別再犯!坊間常見許多民眾認為刮痧刮得越就越好、刮越用力越好、刮到整深都是痧甚至瘀血越多越好、或者「都刮了就全身上下都刮一刮吧」等迷思。對此洪碩宏中醫師表示,刮痧力道的輕或重,需要依照被刮痧者的體質、疾病的虛實與輕重,調整力氣的大小;若是用力刮拭仍只有少許發紅,也可能代表病位較深,或是患者氣血較虛弱,此時只需輕柔地刮一刮,少許透出痧點來即可,切勿再加重力道。此外,刮痧部位或力道掌握不恰當,也會可能造成微血管破裂情形嚴重、組織過度損傷,導致恢復時間會相對漫長,非但原先病痛無法緩解,又產生新的傷害。刮痧前、中、後,中醫師教你這樣做!刮痧前,洪碩宏中醫師建議,刮痧前準備除了需先以濃度75%酒精及棉球,在局部做清潔殺菌,還要在患部塗上適量的精油、乳液、凡士林等具有緩衝效果的介質做潤滑,以免皮膚過度摩擦而受損;刮痧的器具選擇邊緣光滑、形狀方便手持的專用刮痧板或刮痧棒。常見有彎月狀、半圓形的瓷性材料或牛角板所製成。刮痧時,一般的情況下每次刮拭的總長度大約在10-15公分即可,每處約15-20下左右,如果需要刮拭的經脈較長,可以採用分段刮拭的方式,由上至下、頭頸往軀幹、再延經脈到四肢遠端。刮痧的部位,最常見於後頸部、肩膀、腰背部,包含手腳內外側都有適宜的經絡及穴道;若是一般民眾想嘗試,建議避開脊椎正中線(督脈),選擇肌肉相對豐厚的膀胱經沿線(脊椎正中線旁開約1.5、3寸)及膽經(風池到肩井穴),即從頭枕下往兩側肩膀、上背部到腰臀部,以及四肢的外側及後側面,可使邪氣從人體的表層透發而出,亦可放鬆肌肉筋膜,達到舒緩筋肉痠痛的作用。刮痧後,由於體表血液灌流增加,溫度散失較快,所以特別要注意保暖、勿著涼,並適量補充溫開水、淡鹽水、黑糖水等飲品,隔日之後,可以在患處以溫熱毛巾熱敷。一般的情況下,輕症者退痧的時間快則2-3天,病情較重者可能需要兩週的時間,而大多數人會在5-7天內消退。而這段期間,應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厚味的飲食,並且保有充足的睡眠,適度休養生息,才能達到促進疾病改善的效果。最後洪碩宏中醫師也提醒,如果使用正確的方式刮痧過後,病情仍然沒有減輕,甚至是加重,就應當積極就診,尋求醫師的協助。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體溫偏高一定是發燒嗎 注意藥品副作用!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喔!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 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 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3)藥理作用的延伸 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 食藥署提醒,民眾就醫時,一定要記得告知醫師最近正在使用的藥品。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這9種食物天生帶「毒」 購買料理前要多加注意!
眾所周知,吃了不干淨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鮮為人知的是,有些食物即使清洗乾淨了、沒有腐敗變質,也可能天生帶毒素。更可怕的是,有些毒素不怕高溫,需要格外注意。1.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河豚味道鮮美,但由於其含有劇毒,民間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河豚毒素是一類神經毒素,0.5毫克就可致人死亡。其熱穩定性好,煮沸、鹽醃、日曬均不能將其破壞。不過,養殖河豚已經實現無毒,可以放心食用。防毒建議:如果想吃河豚,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養殖的,野生的一定不要吃。2.毒蘑菇毒素:多種毒素。不同類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也有一些毒蘑菇同時含有多種毒素。每年全國各地都會出現採食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原因在於,很多人過分相信自己辨識毒蘑菇的能力,還有人受到錯誤辨別方法的誤導。防毒建議:別吃不認識的蘑菇。3.新鮮的黃花菜(金針花)毒素:秋水仙鹼。秋水仙鹼進入人體後被氧化成二秋水鹼,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物質,能強烈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導致噁心、嘔吐、腹瀉以及腹痛等,更嚴重的會有肌肉疼痛無力、手指腳趾麻木等症狀。防毒建議:先將鮮黃花菜(金針花)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水浸泡2小時以上,撈出後擠掉汁液,徹底炒熟。4.未煮熟的四季豆毒素:皂素、血細胞凝集素等。四季豆又叫扁豆,是最容易引起中毒的食物之一。皂素存在於豆莢中,對人體消化道黏膜有較強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腸道症狀;血細胞凝集素存在於豆粒中,具有凝血作用。防毒建議:四季豆一定要燜煮10分鐘以上,如果是東北油豆角,最好燜煮15分鐘以上。實在擔心中毒,可先焯一下(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另外,大豆、豌豆、菜豆、刀豆、蠶豆等豆類中也含有凝集素、胰蛋白酶抑製劑等,食用前需要充分煮熟。5.發苦的瓜毒素:葫蘆素。櫛瓜、瓠瓜、黃瓜和南瓜等瓜類,如果吃著明顯發苦,說明其中含有大量苦味的葫蘆素,這種物質攝入過多可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再嚴重的,可因劇烈嘔吐、腹瀉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而且經烹飪加熱後,葫蘆素的毒性也不會減弱。防毒建議:瓜類買回家去皮去瓤後,可先用舌頭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6.苦杏仁毒素:扁桃苷,又名苦杏仁甙。苦杏仁甙水解後會產生有毒的氫氰酸和苯甲醛,會引起中毒,甚至可能致命。防毒建議:苦杏仁不要直接吃,應反復用水浸泡,並充分加熱後再食用。7.未成熟的番茄毒素:番茄鹼。番茄鹼是一種有毒物質,食用後可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防毒建議:選購充分成熟、顏色鮮紅的番茄。8.不新鮮的青皮紅肉魚毒素:組織胺。鮐魚、鰺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佔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在細菌作用下極易產生組織胺。組織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支氣管收縮,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症狀,包括臉紅、頭痛、心慌、胸悶、腹瀉、血壓變化甚至休克。防毒建議:青皮紅肉魚一定要買新鮮的,如果暫時不吃要冷藏或冷凍。9.發芽發綠的馬鈴薯毒素:龍葵素。發芽後,馬鈴薯芽眼、芽根和變綠、潰爛的地方,龍葵素的含量劇增。人吃了這種馬鈴薯,輕者噁心、腹痛,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防毒建議:馬鈴薯應在陰涼、乾燥處存放,如出現小部分變綠、發芽,可把變綠、發芽部分削去,在烹飪時加點醋,酸性可促進龍葵素分解,加熱後可食用,如馬鈴薯發芽、變綠面積超過一半,就不要吃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心臟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今年氣候屢創高溫,台灣已成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高溫炎熱也傷心臟 別再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千萬別輕忽。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戶外至室內應先穿薄外套 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負擔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在室外活動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穿著應儘量以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生活習慣功不可沒 飲食、運動配合定期檢查是關鍵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雜糧,儘量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且飯菜不宜過鹹,因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或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而若在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而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戒菸也是當務之急。此外,應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消暑吃冰反更熱! 精選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勃起障礙 可能是慢性病前哨站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來晨間勃起次數減少,陰莖硬度也變軟像香蕉,性欲一來勃起後卻立刻軟,氣得老婆在醫師面前直說,「老公的簡直不能用」,夫妻倆一度吵到想離婚。經檢查發現,原來這名男性的膽固醇、血糖等數值偏高,導致不舉。在藥物治療和給予衛教後,他減少熬夜、飲食均衡、控制體重,改善三高症狀,連帶勃起功能也好轉,還能在床上抬頭挺胸,恢復男性尊嚴。有勃起障礙 腦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高雄鳳山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李嘉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陰莖和心臟血管兩者硬化的共同風險因素,由於供應陰莖的動脈口徑細小,心臟冠狀動脈管徑相對較粗,因此陰莖比心臟更容易或更早出現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就是勃起硬度不足,性愛時常半軟不硬。研究指出,「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比起一般人,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增加65%,腦中風風險增加43%。」意謂勃起功能為心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李嘉文觀察,十個患者中約有三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往往是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檢查發現患有慢性病。「通常合併三高者,幾乎都有勃起功能障礙。」但有些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服用具有血管擴張功能的乙型阻斷劑或利尿劑,反而導致勃起障礙,這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替換其他用藥。中年男近三成不舉 就診率卻低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有幾個重要因素,初步區分為器質性及心因性,器質性如三高慢性病引起,心因性則是一旦大腦在行房時刻「想東想西」或男性本身有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影響性過程。不過,年齡仍是影響勃起功能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近三成的人有勃起功能障礙,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也愈高,但就診率偏低。李嘉文研判,與男性覺得患有此病很丟臉而不敢說出口有關,很多患者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常說「醫師,我頻尿」,而且支支吾吾,「這時我會先支開女性護理人員,果然他們談到的症狀都與勃起障礙有關。」求助藥物改善 務必找專業醫師李嘉文醫師說,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不願前來就診,而選擇私下買藥解決的人,因為現在網路偽藥猖獗,若吃到偽藥可能會併發頭暈、昏厥,甚至有致命風險。真假藥的辨別,李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的就是看「購買通路」,通常網路上買的藥品成分不明都是假藥。另外,有些人會在藥局買藥,但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最好在醫師引導下使用,藉由刺激來讓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李嘉文醫師提醒,很多患者擔心吃藥有副作用,進而影響服藥的順從性,但目前藥物都很安全,若有在服用改善血管狹窄的硝酸鹽類藥物的患者,可告知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用藥。除了藥物,他建議患者,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運動增肌減脂,增加男性荷爾蒙,同時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進而降低勃起障礙的發生。民眾唯有培養正確的疾病意識,積極就醫,一旦早期發現疾病,也能早期治療,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
-
2020-08-02 科別.心臟血管
久站導致靜脈曲張 護理師:彈性襪可緩解但不能治癒
靜脈曲張是久站族和久站族的惡夢,日前有一名在百貨業擔任櫃姊的35歲謝女士,因上班長時間站立,導致回家發現小腿呈紫色並伴有疼痛感,到院檢查診斷為靜脈曲張。不少人罹患靜脈曲張後會穿彈性襪緩解靜脈曲張,不過護理師提醒,雖可緩解但不能完全治癒。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9B病房護理師王韡儒指出,靜脈曲張是指靜脈回流機能異常,導致血管擴張變形發生病變的結果,無法自行改善通常會發生在下肢皮膚或肌肉間的靜脈血管,常見症狀為腳部無力、疼痛、發癢、腫大、皮膚變成茶褐色。長時間需要站立工作的族群,像是空姐、櫃姐、廚師等行業,發生率為一般人的兩倍,王韡儒提醒,一般人罹患靜買曲張後常穿彈性襪緩症狀,但此法不能完全治癒。如不加以改善,恐會出現更為嚴重的併發症,像是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等可能危及生命。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方式可分為硬化劑注射及手術治療,硬化劑通常注射在症狀相較輕微的蜘蛛網狀靜脈及表層靜脈曲張,而手術治療方式可分為靜脈結紮抽取術及微創血管內雷射等術式。至於如何預防與改善?王韡儒說,穿彈性襪、適度運動、睡覺把腳墊高皆能促進靜脈回流;避免緊束腹部可避免增加腹壓;避免久坐、久站、翹二郎腿避免血液淤積在下肢;控制體重、飲食低油低鹽能減輕腹壓、避免增加血管負擔;避免菸酒可酒精會加速靜脈曲張,她強調,吸菸會增加血壓,使靜脈曲張惡化,需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
-
2020-08-02 科別.心臟血管
加油站打工久站 年輕女生小腿爬「藍蜈蚣」
靜脈曲張好發族群除老人家,像櫃姐、廚師、服務生、長途客運駕駛等要久站、久坐職業人士,也面臨高風險。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柏霖表示,透過日常保健預防靜脈曲張,以及出現症狀後接受治療,不僅是為了腿部美觀,也有助身體健康。陳柏霖說,人體透過小腿肌肉的收縮,輔助靜脈瓣膜開闔,藉此保持血液流向心臟,防止回流到下肢。當瓣膜受損無法正常運作時,就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進而造成下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並不是只讓中、老年人受罪,陳柏霖說,長期久坐、久站職業年輕人,像長途客運的駕駛、百貨公司的店員、餐館的廚師和服務生,或是大腹便便的孕婦,都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今年步出大學校園的美美(化名),先前因腿部莫名發癢,還隱約看到藍紫色血管細紋,她原以為只是皮膚太乾燥,沒想到後來小腿浮出一條條如蚯蚓的突出物,向陳柏霖求診。問診得知,她平日上課,課餘到加油站打工,長期久坐、久站導致下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從輕到重約略可分成4期,初期是腿部出現藍、紫色微血管擴張或曲張。第2期是腿部有蜘蛛狀或蚯蚓狀的血管凸起,並可能出現浮腫。靜脈曲張部位若出現顏色轉紅轉深、滲出像水般的液體,並有癢、痛感,則是第3期靜脈皮膚炎,到晚期會併發靜脈潰瘍,出現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陳柏霖說,靜脈曲張治療方式依個人病情需要,由主治醫師評估進行。以美美的症狀來說,屬下肢靜脈曲張第2到第3期程,採雷射治療,預估疾病進程及結局最佳。靜脈曲張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保健預防或減緩惡化,陳柏霖建議民眾睡眠或休息時,可將雙腳墊高,以利靜脈血液回流。如無法避免久坐或久站,減少下肢靜脈壓力,可定時休息、適時走動。民眾也可藉由快走、騎單車或游泳等方式,提升腿部肌肉運動量,增加下肢靜脈血液循環。女性應減少或避免穿高跟鞋、翹腳,也可到門診諮詢醫師後,穿著醫療級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循環。
-
2020-08-02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靜脈曲張 久坐、久站職業要防
靜脈曲張好發族群除老人家,像櫃姐、廚師、服務生、長途客運駕駛等要久站、久坐職業也是高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柏霖表示,透過日常保健預防靜脈曲張,出現症狀後接受治療,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有助身體健康。今年大學畢業的美美(化名)先前因腿部莫名發癢,隱約看到藍紫色血管細紋,她原以為只是皮膚太乾燥,沒想到後來小腿出現一條條如蚯蚓的突出物。問診得知她平日上課,課餘到加油站打工,長期久坐、久站,導致下肢靜脈曲張。陳柏霖說,人體透過小腿肌肉的收縮,輔助靜脈瓣膜開闔,藉此保持血液流向心臟,防止回流到下肢。當瓣膜受損無法正常運作時,就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出現下肢靜脈曲張症狀。長期久坐、久站的年輕人像長途客運駕駛、百貨公司店員、餐館廚師和服務生,或是大腹便便的孕婦,也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靜脈曲張可分4期,初期腿部出現藍、紫色微血管擴張或曲張;第2期腿部有蜘蛛狀或蚯蚓狀血管凸起,可能浮腫;若出現顏色轉紅轉深、滲出像水般的液體,並有癢、痛感,則是第3期靜脈皮膚炎;晚期會併發靜脈潰瘍,出現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陳柏霖說,靜脈曲張治療方式依個人病情需要,由主治醫師評估。以美美症狀來說,屬下肢靜脈曲張2到3期,採雷射治療最好。靜脈曲張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保健預防或減緩惡化,陳柏霖建議民眾睡眠或休息時,可將雙腳墊高,以利靜脈血液回流;如無法避免久坐或久站,可定時休息、適時走動,也可藉快走、騎單車或游泳提升腿部肌肉運動量。女性應盡量減少或避免穿高跟鞋、蹺腳,診諮詢醫師後,也可穿醫療級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循環。
-
2020-07-29 新聞.健康知識+
夏日高溫戶外活動 小心「熱急症」發生
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逐漸增強向北推進,此時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徘徊,因鋒面帶上氣流的不穩定及充沛的水氣,便容易引發中小型對流,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豪雨或大雨的現象,此乃台灣五、六月春夏交替之際常見的梅雨季的由來。注意高溫、高濕度或者不透風的環境中隨著梅雨季節的到來,北台灣很快就會步入又熱又悶的夏季。而在全球暖化勢不可擋的潮流之下,近年來台灣的高溫與極端高溫天數持續增高。高溫加上高濕度,對人體的影響不容小覷。台灣民眾因熱急症而掛急診的人數也節節攀升。簡單來說,人體利用「輻射」、「傳導」、「對流」以及「蒸發」等方式來達到體溫的恆定。在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與「對流」便會失效。若再加上高濕度,人體透過出汗「蒸發」來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人體曝露在高溫、高濕度下,就有可能出現傳統上所說的中暑。很多民眾會誤會中暑定義,其實「中暑」在醫學裡為熱急症最嚴重的一種。常發生在高溫、高濕度或者不透風的環境中,人體的體溫調節失效、流汗蒸發也失去散熱功能,所引起的症狀。患者會有高體溫(通常高於40.5°C)、排汗不良合併神經學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昏迷等)。早期快速降溫是決定中暑病人預後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保持通風涼爽,維持呼吸道暢通,在處理過程中儘速送醫。熱急症的五種症狀在急診醫學裡,熱急症包括:「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以及「中暑」。●熱水腫「熱水腫」通常發生在老年人,曝露在熱環境的前幾天內發生,尤其在經過一段長時間坐汽車、火車或飛機的旅途後;剛從冷環境旅遊回來的年輕人也會發生。它通常發生於手或腳。其成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及姿勢性組織液停滯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失,少部分可能延遲至6週才消失,病人可以抬高腿部以及穿彈性襪,以幫助組織液回流。請不要使用利尿劑或者其他不明藥物。●熱痙攣「熱痙攣」通常發生在濕熱的環境下從事劇烈的運動者,因為大量的流汗而使水份與電解質隨汗流失,引起腿部(大部份是小腿)、肩膀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可能持續長達15分鐘。此時應先將病人移至陰涼處,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是自身發生小腿痙攣,可以立即伸手抓緊抽筋那一腳的腳趾,腳尖儘量向上翹、腳跟儘量下蹬,同時用力伸直膝關節。若是抽筋持續無法停止則需轉送到醫院處理。●熱暈厥「熱暈厥」一般是發生在熱環境中久站時,主要成因為靜脈血液滯留於下肢造成相對的液體不足,產生姿勢性低血壓所致。只要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躺平並給予補 充水份,通常休息片刻,症狀很快會消失。●熱衰竭「熱衰竭」通常發生在高溫中工作或因為空氣流通不良而造成大量流汗,使得水份與電解質隨汗流失。患者常會有頭暈、虛弱、噁心、嘔吐、頭痛、皮膚出汗、濕冷、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視力模糊等症狀。一般體溫正常或稍高(不高於40°C),病人意識清醒。在現場要先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讓患者躺下,維持呼吸道暢通,降溫並儘速送醫。防範勝於治療,提醒民眾在炎炎夏日,避免在大太陽底下運動或活動太久,高溫時應隨時補充水分,並穿著寬鬆、通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以避免吸收紫外線;儘量避免在密閉環境作業,若因工作需要,應注意水分補充及空氣流通。
-
2020-07-23 科別.皮膚
曬傷冰敷、塗蘆薈緩解! 脫皮時這2件事千萬別做
在河濱公園盡情恣意的痛快騎著U Bike;籃球框架下,三對三鬥牛激烈對尬中;戴上耳機聽著音樂,沉浸在與自己體力及耐力的比拼,享受路跑抵達終點線的那股激情;穿著清涼的比基尼、海灘褲在沙灘上盡情踏浪、玩著沙灘排球,各式活動繽紛登場。但一整天下來,卻發現手臂、背部被太陽曬得紅紅一塊,大面積曬傷了! 曬傷部位多為身體較突出位置 長期保護部位也較易曬傷 皮膚科醫師表示,通常容易曬傷的部位都是身體較突出的位置,像是鼻子、臉頰、頸部、背部,或是一般人較不會注意到的耳朵。另外,若平時上班穿著有袖衣服,假日戶外活動則選擇無袖背心等衣著,長期有保護的部位如肩膀、大腿、上臂等,頓時曝露在陽光之下,就容易比手背等長期接受紫外線照射的部位更容易曬傷,因此這些部位都應該要做好防曬措施。 曬傷初期會出現灼熱、發癢 冰敷、擦蘆薈有助修復肌膚 一般曬傷的症狀多發生在曝曬陽光後的6~12小時,起初會因為血管擴張而有灼熱、刺痛的感覺,這屬於身體的物理反應,接著紫外線會引起皮膚深層的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組織胺引起過敏反應,例如皮膚發癢等症狀。 皮膚科醫師建議,使用手帕或毛巾包覆冰塊冰敷,或用成分單純、完全不含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絲瓜水或是活泉水,先在冰箱冷藏後,再取出來倒在化妝棉上濕敷曬傷部位5~10分鐘,次數不限,可藉此緩和皮膚發紅、發炎的狀況。 冰敷曬傷部位後,接著塗抹保濕凝膠或是乳液,最好能夠使用添加玻尿酸、尿囊素等吸水性佳的保濕成分,以提升表皮含水度,或使用含甘草、燕麥、蘆薈等成分的保養品,能夠幫助鎮定、修復發炎的肌膚組織。 曬傷24小時候會開始脫皮 刻意撕除、美白恐致色素沉澱 在曝曬陽光後24小時,身體代謝的脫皮現象則會開始發生,但切記不要刻意將破皮撕除,應等待破皮自行慢慢脫落,在脫落之前則要注意保濕,千萬不要急著美白或去角質,必須等到脫皮完全脫落之後,再使用成分溫和的美白乳液,例如維生素C、傳明酸等,以減緩色素沉澱的現象發生。 此外,若曬傷的範圍深達真皮層,引起的發炎反應會更嚴重,皮膚上將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嚴重的話,還可能有滲出液,此時不要自行處理,因為在處理過程中,若是不慎造成破皮或是水泡破裂,將會導致細菌侵入皮膚,很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預防曬傷 擦防曬乳+物理性遮蔽才徹底 要預防大面積曬傷,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防曬要做得徹底。皮膚科醫師提醒,防曬不只是擦上防曬乳液,而嘴唇則可以擦上有防曬作用的護唇膏,並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衣服或外套、袖套、戴帽子、太陽眼鏡、撐陽傘等,以遮蔽陽光照射,防曬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延伸閱讀: 夏季肌膚保養懶人包! 6個必備基礎觀念看這篇就對了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
2020-07-16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恐面臨截肢 「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有解
一名70歲男性年輕時因工作長期久站,小腿出現大塊黑斑,起初以為是接觸油漬所致而不以為意,隨後小腿靜脈血管浮起,呈青綠色蚯蚓狀,但也未就醫治療。上個月突然感到小腿劇痛,隔天開始紅腫,就醫後確診為靜脈曲張,醫師評估若不及時治療,一旦出現傷口,恐面臨截肢風險,緊急安排「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不但為他除了大患,連走路都感覺:「變輕快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靜脈曲張是一種慢性、病情持續進展的血管退化疾病,患者下肢靜脈因長期承受高壓,導致紅血球逐漸從毛細血管滲出破裂;由於紅血球富含鐵質,在皮下不斷沉積,因此皮膚呈大片黑色暗沉貌;皮下表淺的靜脈則因血管擴張出現扭曲,常被形容是「蜈蚣上身」。他說,靜脈曲張是因原本應回流至心臟的靜脈血液,長時間淤積於下肢靜脈,導致血液逆流以及靜脈瓣膜受損,目前保守的治療方式是穿戴醫療用彈性襪,若仍無法緩解症狀,則須考慮使用雷射、無線電射頻技術、硬化劑治療,或傳統剝離抽除手術等方式治療,不過上述治療方式術後均需穿著彈性襪幫助恢復,且術後瘀青、疼痛較明顯,恢復期也較長。考量患者排斥穿彈性襪,因此建議以新型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進行治療。也就是先以導管進入腿部曲張變形的靜脈內,使用超音波精確定位後,接著均勻施打醫用膠水在病變的血管內部,醫生在皮膚表面施以適量力度的按壓,使病變靜脈得以黏合,達到治療效果。由於手術侵入性小,手術時間約1小時內,術後當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不需穿著醫療用彈性襪,大幅縮短恢復期。劉殷佐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久坐久站,可透過睡前抬腿、腳掌上下擺動的足弓運動緩解靜脈曲張,若靜脈曲張症狀透過保守治療仍無改善,可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評估診斷,並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根治,提高生活品質。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咳嗽回家就不咳?醫:你可能是辦公室毒物受害者
周小姐,36歲,外商公司高階主管。最近常因為咳嗽出糗,急著來看診。她在全球業務報告的重要場合裡,是台灣業務報告的代表人。這天下午,她像往常一樣從容上台,完美做出紓解現場壓力的幽默開場,三分鐘後開始正式報告,突然覺得喉嚨一陣乾,她輕輕咳了一下。這一咳不得了,幾乎沒講幾句話就咳,有時咳到無法停止。後來,旁人端來一杯溫水讓她喝下後好一些,但接下來,每講幾句就得清喉嚨、咳一下,整場報告說得零零落落。事後她回想起來,這樣的咳嗽並不是頭一遭,大約在幾個月前,每到下午,咽喉部位會乾乾的,接著就咳嗽,咳時會有痰,有幾次咳得很嚴重。她以為是辦公室有冷氣、空氣太乾燥的緣故。臨床分析離開特定環境 狀況就緩解很多這類病患初期發病來到診間時,根本看不出任何異狀,要到嚴重時,才會在咽喉看到發炎和紅腫。而周小姐的咽喉,果然正明顯的發炎、有紅腫現象。由於多數病人都會有鼻塞、流鼻涕的症狀,很容易被診斷是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醫師會給予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有點效果,但是對治療被誘發的咳嗽卻全然無效。咳嗽偶爾有痰,表示呼吸道可能有發炎現象,但是X光卻看不出問題。而休假或下班回家睡覺,這種現象就會不見,似乎一離開辦公室走到戶外就覺得舒服些,連咳嗽都會改善。這樣說來,問題就出在辦公室了。各種裝潢設備 傷害呼吸道黏膜關於環境空氣或室內的家具設備材質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問題,在台灣較少被討論與注意。平常空氣中就充斥著一些有毒的氣體,這些氣體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人體。而身體的第一關是鼻子、咽喉和氣管的粘膜,所以這些氣體對身體的危害,經常以上呼吸道的症狀表現,像咽喉痛、流鼻水、鼻塞、咳嗽這些易被誤認為是感冒的症狀。不只如此,吸入這些有毒氣體也會造成肌肉痠痛、頭痛、嗜睡、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經常跟感冒症狀混淆。「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化物和硫化物、還有「臭氧」等,當這些氣體到達一定濃度以上,就會造成鼻子或咽喉黏膜損傷。另外,室內裝潢最常用到的膠合物「福馬林」,也就是「甲醛」,只要達到一個ppm就會造成黏膜損傷。像「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就不只是黏膜損傷而已,還會引起咽喉發炎,甚至連大支氣管都發炎的地步。當然,每個人對這些有毒氣體的耐受性不同,有些人非常敏感,有些人卻毫無影響。玻璃帷幕大樓 有毒氣體排不掉目前許多辦公大樓都採用玻璃帷幕的密閉大樓,一進公司就開空調,幾乎不會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室內有毒氣體排不掉。如果不了解室內有無形的毒空氣存在,就不可能去防範它,更不知道那會影響健康。像有些辦公室都鋪設地毯、天花板較低、辦公人數多、再加上空間狹窄,在這種環境下,員工不舒服的情況就特別嚴重,長期下來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注意到在某一地方讓你有這些症狀,離開後症狀就立刻消失時,很可能所處的環境已經蓄積不良的氣體。除此之外,辦公室的電腦設備(尤其是筆記型電腦)、影印機等,使用時間長,也會釋放出甲醛。甲醛會直接傷害黏膜,也會加重原有的過敏免疫疾病。許多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會有長期鼻塞、流鼻水、氣喘控制不好、容易疲倦、筋骨痠痛症狀,很可能是長時間接觸甲醛所導致。治療方法解毒 空氣流通最重要以周小姐的情況,只能建議設法讓工作環境保持良好通風,把室內有毒氣體排放出去,可能的話,裝置具有空氣對流作用的室內空調設備。現在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陽光都可以直射進來,可是台灣的日照很多,理論上房子反而應盡量減少陽光。因為陽光直射,冷氣空調要很強的換氣才能讓熱氣排出,但是快速換氣速率,空氣一定乾燥。再加上陽光進來後,室內會產生許多光化反應,讓室內的有毒氣體增加,密閉環境使得有毒氣體濃度急遽升高,所以,太多陽光照射,對密閉的室內環境反而不是好事。台灣的氣候,並不適合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只有寒帶或溫帶這些需要很多陽光照射的國家,才適合這種可以減少暖氣能源的設計。除辦公室,居家、車內也常有這些有毒氣體蓄積。家中若有新裝潢或裝置新家具,一定要注意通風,一旦有味道時,這些氣體濃度早已超過有害身體的程度了。當你一直咳、鼻子不舒服、又要工作,在如此的辦公環境下,一定會覺得很煩躁,每天一到下午就會開始頭痛、注意力不集中、還會脾氣暴躁,這都是辦公室二氧化碳太高所引起,讓血管擴張而頭痛。另外,一氧化碳太高跟體內的血紅素結合後,會讓人體的血液產生缺氧現象。老闆們如果能注意到這個現象,到辦公環境檢測這些空氣因子,查出問題所在,相信員工做事效率會提升更多,不會經常請病假。黏膜傷害診斷關鍵要點1. 咳嗽,常伴有咽喉痛、流鼻水、鼻塞、肌肉痠痛、頭痛、嗜睡、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2. 離開該環境後,症狀就立刻消失。3. 身體檢查沒有明顯異常。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西醫除濕/通風不良最怕室內中暑 冷氣吹久也會肌肉痠痛
夏季天氣燠熱,中醫認為夏天是身體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而從西醫觀點來看,並沒有「濕氣」的觀念,主要是天氣太熱,引發熱衰竭、中暑,頭痛、頭暈、惡心。流汗過度 電解質易失衡「中西醫的名詞有些容易混淆。」屏東基督教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梁子安說,西醫所謂「濕」就是指流汗,環境濕度上升造成不適。梁子安說,中醫有分陰中暑、陽中暑,冷氣造成的是陰中暑,大太陽底下則是陽中暑。就西醫來看,中暑、熱衰竭這些名詞是從英文翻譯,熱衰竭前會頭暈、嘔吐、食欲不佳,腳感覺要抽筋等,這時如果還有濕濕的汗,就是熱衰竭。等到嚴重時發不出汗,暈眩休克,就是中暑了。西醫從這個角度探討,夏天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避免電解質流失。夏天容易感到沉悶、不舒服,梁子安說,因為「熱」影響到肌肉,肌肉間接影響到身體,出現沉悶、暈眩與嘔吐等症狀。他說,流汗過度,電解質不平衡,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建議運動減量或移到室內。失智患者 最怕中暑還無感濕氣如何去除?梁子安說,「最重要的是通風良好。」很多人不知道在家也會中暑,有些老人為了省電費,忍著不開冷氣,尤其若住頂樓或鐵皮屋,室內溫度太高又通風不良,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更危險的是,很多失智老人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身體有些症狀分辨不出來,中暑不自覺也無法提醒家人注意。梁子安說,長照照護員在居家照護時,對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個案,如糖尿病患、失智老人等,都會特別注意室內環境,重點要「通風」。另外,夏日頻繁進出冷氣房,梁子安說,冷熱進出溫差大,一下子太冷,血管收縮,太熱,血管擴張,糖尿病、高血壓與失智患者都要特別注意。尿尿顏色 透露身體缺水「待在冷氣房時間太長,會造成肌肉痠痛。」梁子安說,電解質或冷熱溫度變化,都會引起肌肉痠痛,肌肉一繃緊,肩膀僵硬,就會接連造成暈眩、耳鳴、眼睛模糊、胸悶、昏昏欲睡。梁子安說,夏天吹冷氣時,不要直接對風口吹。建議溫度調高一點,大約在26、27度,每個人體質不同,但標準是溫度不要與室外相差太大。如何知道水喝得夠不夠?梁子安說,「看尿尿的顏色。」尿尿顏色很黃,代表水分不夠,但他提醒,水也不能喝太多,會灌到變成水腫。綠豆薏仁 取代珍珠奶茶至於夏日飲食,屏基營養師吳曉智說,民眾大多忍不住飲料的誘惑,她建議選擇「無糖飲品」。有些人喜歡吃「有料」的點心飲品,她建議以綠豆、薏仁等有排水利尿功能的食材,取代珍珠奶茶。天氣太熱,影響食欲,吳曉智建議搭配酸酸甜甜口感的食材,以梅子、鳳梨、奇異果、番茄等入菜,例如,番茄炒蛋會比一般蔥花炒蛋更開胃。洛神花也可當成飲品或入菜,「酸味會促進食欲」,建議搭配涼拌小菜,例如木耳拌金針等。吳曉智觀察,天氣熱,有些人三餐吃不下,會將芒果、西瓜當正餐,造成飲食不均衡。水果當正餐,三酸甘油脂、血糖都易升高,建議正餐還是要有澱粉類、肉、魚、蔬菜搭配。酵素水果 幫助腸胃消化夏天容易消化不良,吳曉智說,可以搭配奇異果、木瓜或鳳梨這類有天然酵素、易消化的水果。也可將當季水果用在前菜沙拉,做成優格蔬果沙拉,清爽開胃。水果份量建議一餐搭配一個拳頭大小,不要過量。吳曉智說,夏天補充水分,不要一次灌太多,身體在短時間沒辦法吸收,喝水要慢慢喝,喝到足量。她建議,夏天飲食減少油炸品攝取,避免上火、燥熱。至於夏天點心選擇,豆花、鮮奶、豆漿、小條地瓜也是不錯選擇,地瓜是天然根莖類,可幫助排便,「冰地瓜」有抗性澱粉,其中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澱粉,身體不會吸收,因此有「吃冰地瓜可減重」的說法。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7-02 科別.皮膚
整天吹冷氣,皮膚易受損!皮膚科醫師教保溼必做4件事
在炎炎夏日,空調成了人們的每日必備,更有怕熱的同學調侃「這條命是空調給的」。早晨一出門到車上,從車上到辦公室,晚上回到家甚至睡覺的時候都巴不得把空調貼在自己身上。但是長時間吹空調對皮膚影響是很大的!其中皮膚乾燥是最明顯的影響。所謂皮膚屏障是位於皮膚最外側角質層的表層,它由水、油脂、脫落的表皮細胞、正常的菌群等構成,它是我們皮膚的天然屏障。健康的皮膚屏障不僅可以保持皮膚水分,還可以讓皮膚呈現出光滑、乾淨、有光澤的外觀。如果皮膚屏障受損,皮膚就會出現紅斑、刺激、皮疹、毛細血管擴張、緊繃、乾燥等症狀,可能出現敏感皮膚狀態。乾性皮膚的人群,尤其容易出現這種狀態。所以日常的護膚裡面,保濕特別重要。而在空調房中長期吹空調的人,保濕就更加重要了。空調會吸取房間裡的濕氣,當房間空氣逐漸變得乾燥後,我們皮膚上的水分就開始被「抽」到空氣中。一開始影響的只是皮膚的表皮,隨著水分繼續丟失,皮膚更深層的水分也會逐漸被「抽」取,使皮膚緊繃、瘙癢、皮膚屏障受損。另外長時間吹空調會降低人體周圍的溫度,還會造成汗液分泌減少。皮膚水分減少,彈性自然會變差。在需要空調「續命」的日子裡,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皮膚呢?首先我們要清楚,空調房中防止皮膚乾燥最重要的是保濕。關注保濕產品不如先建立保濕的意識。保濕是日常護理的第一步。保濕的時候,我們實際保的是水嗎?是,但也不是。說他是,那是因為我們需要用保濕霜防止皮膚角層的水分流失。說不是,則是因為保濕霜做的遠遠不止不讓水分流失這麼簡單,同時還有對皮膚屏障的維持,減少水分的蒸發,對外界物理、化學、微生物損害的防禦。在保濕霜的選擇上,只要對自己皮膚沒有不良反應,膚感好的產品都可以使用,不需要在價格上糾結。乳液和保濕霜可以隨身攜帶,時常使用。其次,在皮膚缺水的狀態下,需要補水後再保濕。補水可以使用各種品牌噴霧,甚至在洗手間用水拍拍臉都可以起到增加皮膚水分的作用,但是這個時候不及時的保濕,剛補上臉的水會在空調下迅速蒸發。所以補水和保濕是兩步,先補水,再保濕,只要補水,必須加保濕。再次,吹空調要多喝水。「每天八杯水」雖然未必對每個人都適用,但我們要記住時常飲水,而不是感到口渴了再飲水。最後,吹空調比較頻繁的日子,洗澡時應減少香皂等鹼性洗滌劑的使用。這類清潔產品去脂明顯,會增加皮膚在空調下失水過多的危險,可以換用弱酸性的沐浴液。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也會中風、心肌梗塞 「3要訣」防熱傷害
端午連假高溫悶熱,花蓮富源中午飆到38.3度,台北測站也高達37.5度,除了防中暑,老人家、心血管病患更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加強防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高溫時心跳加快,周邊血管擴張,心臟負擔增加,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流汗過多,還會因脫水、血壓下降形成血栓,導致中風、急性心肌梗塞、肺栓塞,甚至昏倒、休克。醫師提醒,要避免處在高溫悶熱環境過久,也不要頻繁進出冷氣房,因室內外冷熱溫差大,血管忽而收縮忽而擴張,會增加心臟負擔。夏天許多人喜歡吃冰消暑,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三高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吃太多甜品、冰品不但會影響血糖,太冰的食物也會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對於老年人尤其危險。至於夏天運動,除要避免豔陽下長時間戶外運動,運動前一樣要先暖身,補充適當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一旦運動時出現頭暈、胸口悶痛、冒冷汗,可能發生心血管問題,應盡速就醫。北市衛生局表示,「多喝白開水」、「選對時地」、「注意穿戴」是酷夏防暑3要訣,喝水時盡量飲用室溫的水,運動前2至3小時可先喝500cc,運動前、運動中每10至20分鐘喝200至300cc,至於醫囑須限制喝水量的病友,應詢問喝多少量為宜。
-
2020-06-22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太熱會「傷心」!身體出現8狀況都是心臟病前兆
今天是夏至!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也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者,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遵循醫囑服藥。那麼,在炎炎夏日該如何護心?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並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一顆粽子下肚要多久才能消耗? 一張圖曝7款粽需要時間
-
2020-06-19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也可能致心血管疾病 醫籲勿戴口罩運動
天氣真的好熱,花蓮富源今天上午11時30分更出現38.6度高溫。近日氣溫高溫炎熱,民眾除了要預防中暑,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突發。心臟內科醫師提醒,雖天冷對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夏天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民眾要小心血管阻塞、缺血性腦中風等風險外,也不建議民眾戴口罩運動、白天在戶外運動,避免喘不過氣、體內電解質流失而中暑。國民健康署表示,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據統計,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而夏天民眾曝曬在豔陽下,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夏天為何會引發心臟病?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夏天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容易流汗造成脫水,血液較容易凝集,且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導致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風險;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而夏天血管舒張,血壓是否會較低?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冬天血管收縮,血壓較高,到夏天時血壓則回歸到正常,並不是降低;但夏天天熱,民眾若暴露在烈日下,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且因今年梅雨季極短,前幾周都是暴雨,和現在氣溫落差大,若民眾常進出冷氣房到戶外,體溫變異也可能造成心血管收縮。另外,近期天熱也有民眾搞出「烏龍」。吳彥雯說,因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國內在6月上旬大解封,但有些民眾仍過分警慎,連運動跑步時都戴上口罩,感到氣喘吁吁而就醫,表示喘不過氣、胸悶;但天熱又戴口罩運動,當然會喘不過氣,拿下口罩後問題自然解除,烏龍一場。黃瑞仁說,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時應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並多補充水分,以避免熱傷害或使病情加重。國健署也提出護心五招,包括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知多少 有些潛在危險因子可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
最近除了防疫外,相信另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藝人劉真的離世。大家在報導中可能看到是因為術後的心臟衰竭引起。事件後有不少民眾來門診詢問:醫師,我很容易上氣不接下氣,這是不是心臟沒力?心臟沒力是不是都要動手術?怎樣才能避免心臟沒力?希望以下的基本介紹可以解除讀者的諸多疑惑。 心臟衰竭是統稱在一群病狀下,當心臟功能不足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時即可稱之。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外,若是身體的代謝或需求異常超過正常心臟負荷,也有可能引起心衰竭,例如:甲狀腺亢進、重度貧血、嚴重缺乏維生素B1、懷孕等。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顯著,心衰竭的發生率及盛行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上升。下列統整了一些民眾常見的疑惑。一定要心臟沒力才能算是心臟衰竭?大家以往印象中都喜歡把心臟比喻作幫浦(pump),自然而然以為只要幫浦夠力就不會是心臟衰竭,其實這種觀念已經修正,心臟不僅要加壓收縮,將血液打入大血管進行循環,其實在收縮之後的舒張期也是同等重要,這時期心臟並不是被動式放鬆,而是需要消耗能量使心室內壓急速下降,產生類似抽吸的力量,讓心房等上游的血液可以平順的流入心室,心室再週而復始的收縮循環。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是舒張期嚴重異常,也會引成心臟衰竭。這狀況常發生在老年人、女性、過度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病患。上述的相關因子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是可以及早積極控制或預防的,尤其民眾若是忌諱就醫,以為高血壓或是糖尿病必須一輩子藥物治療,或是沒有身體不適就不用看醫生而逃避,反而等到併發症產生才就醫,往往適得其反,需要更多藥物輔助治療也只能部份緩解症狀,更是為時已晚。糖尿病病患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即使將血壓、肥胖程度、膽固醇等因子校正之後,糖尿病病患仍然比沒有糖尿病者有更高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這點重要性不能不強調。心臟衰竭是否都會有症狀 ? 有那些常見症狀 ? 其實心臟衰竭的症狀要視病情的潛在病因及進行速度、控制與否而定,通常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累、喘、腫,容易呼吸急促,倦怠,體能衰退,下肢水腫等現象。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第一級:正常活動時不會呼吸困難●第二級:正常的活動時感覺有呼吸困難●第三級:輕度活動就呼吸困難●第四級:休息時也會覺得呼吸困難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若進展快速或惡化嚴重甚至出現意識改變,盜汗、呼吸困難、四肢冰冷、發紺、尿液減少等重大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病況危急,需要緊急救治。心臟衰竭要如何診斷?當然除了症狀主訴參考及基本身體檢查評估之外,還要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基本血液、生化檢驗、核子醫學檢查、核磁共振成像、電腦斷層、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心臟超音波等,都可以提供診斷依據、追蹤評估、以及需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之參考。 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與治療 在討論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之前,一定要先談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因為有些心臟衰竭的潛在危險因子,是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及戒除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等來改善,其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的良好控制,達到治療目標,也可以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至於慢性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包括:非藥物、藥物治療及介入性治療,三者需要相輔相成,以減少病情惡化,降低反覆再住院率。非藥物的基本治療準則,首先是適當體重的監測,尤其要避免體重的暴增,例如三天之中增加貳公斤以上,就是警告訊號,必須回診以調節利 尿劑等劑量,其中鹽分及水分過量攝取往往是關鍵所在,所以心臟衰竭明顯時,必須限制鹽分及水分攝取量,不要有輕微不適就去要求大量點滴靜脈注射。 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積極的戒除抽煙及酗酒等重大惡習,才能避免病情加速惡化或引起併發症。避免非必要的長途飛行,尤其是前往過度寒冷,過度高溫等極端氣候地區之前,應該先與醫師商量討論,避免過高風險。小心避免特殊藥物服用會增添心臟病發生風險,即使是(非心臟科)醫師處方用藥例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心律不整藥、抗憂鬱藥物等,服用的必須性與劑量,最好先與心臟專科醫師咨詢之後再開始。 對於控制較穩定的心衰竭病人,應該要積極地進行適當運動,以不增加不適為基本原則;但是對於較急性發作或是心衰竭控制不良惡化的病人,反而必須儘量臥床休息,減少或限制活動。 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口服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血管加壓素轉換酶抑制劑(簡稱ACEI)、血管加壓素阻斷劑(簡稱ARB)、醛固酮拮抗劑(簡稱MRA)、血管張力素受體併腦啡肽酶抑制劑(簡稱ARNI)等。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並且根據不同嚴重程度制定其最佳治療策略。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A階段:高危險群心衰竭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接受具心臟毒性的藥物治療的患者、及有家族性心肌病變的患者)但尚無結構性的心臟變化。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戒菸、戒酒、減重、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及對糖尿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使用ACEI/ARB類的藥物治療。●B階段:已有結構性心臟變化,(陳舊性心肌梗塞、瓣膜疾病、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左心室肥大)但尚未有心衰竭症狀。治療:建議ACEI/ARB,對於具陳舊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的病患加上Beta-blocker使用。●C階段:具結構性心臟變化,並已有心衰竭的症狀。治療:ACEI/ARB/ARNI,及併用Beta-blocker及利尿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時就要考慮加上毛地黃,及其他血管擴張劑。對於心臟收縮無法同步的患者可以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使心臟能夠同步收縮進而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死亡率。對於發生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的病人,可以裝置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以減少猝死的危險。●D階段:末期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後於休息狀態下仍有心衰竭症狀,以致需要特別的介入性治療。治療:重度心臟衰竭的死亡率相當高,四年存活率以往不到一半,比部份癌症更可怕,需結合非藥物與藥物以延長存活,改善生活品質。當心臟功能已經很差,藥物反應不好,就需要考慮心臟移植。而在等待合適的捐贈者期間,可以使用葉克膜(簡稱ECMO)或左心室輔助裝置(簡稱LVAD)。這些方法均用於支撐或延長壽命,ECMO及LVAD使用時間有限以及有其風險存在,往往是為了待心臟衰竭改善(例如:心肌炎)或是等到合適捐贈者(要在捐贈名單排隊等待)。 以上簡單介紹心臟衰竭給各位。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及非藥物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療團隊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治療及評估有無其他介入性治療之需要,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6 科別.骨科.復健
老是半夜腳抽筋痛醒? 日常做這7件事就可避免
31歲林小姐,常忘記蓋被子睡覺,有天凌晨想起床上廁所,不料小腿肚瞬間糾結,劇痛讓她立刻驚醒,但全身無法動彈,只得下床用爬行前進;之後整夜輾轉難眠,甚至到了中午,小腿仍隱隱作痛,就醫後,才知是靜脈曲張惹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般而言,多數抽筋都發生在流汗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常見於運動員和年輕人;但中年人或銀髮族出現夜間抽筋,原因則與年輕人大不相同。造成夜間小腿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懷孕、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長時間過度勞累、神經肌肉疾病、內分泌紊亂、藥物作用等,然而,常常被忽略的夜間抽筋原因是靜脈曲張。劉殷佐指出,造成靜脈曲張的原因為,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使靜脈因壓力過高失去彈性,造成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靜脈曲張若出現症狀卻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靜脈血栓,甚至致命肺栓塞,不可不慎!此外,下肢靜脈曲張除了會引起下肢反覆的腫脹痠痛抽筋外,還會造成小腿皮膚脂肪硬化、傷口難癒合潰爛,嚴重時恐怕需截肢。高危險族群為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者,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於傳統市場工作者等。靜脈曲張剛發生時,症狀往往不明顯,多數人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或頻頻夜間抽筋,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甚至有人會用力「把腳扳回來」,結果問題沒解決,反倒拉傷肌肉更疼痛,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劉殷佐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但若評估為輕症患者,也可以先穿著彈性襪,看症狀是否緩解改善。若未能緩解,醫師會透過靜脈超音波,確認主幹靜脈有無發生逆流,以及確認阻塞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例如,口服或注射藥劑、微創射頻或雷射治療,或利用靜脈膠治療,將毀壞的靜脈重新修復,恢復下肢血液循環。劉殷佐呼籲,常抽筋的中高齡族群,平時要保持運動習慣,做好體重控制以減輕下半身負荷,同時多補充青菜水果及喝牛奶,若是長時間久坐或久站,可以動一動雙腿,睡覺時做好蓋被或穿襪子等保暖動作,都有助於防止抽筋。 (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腳抽筋是在長高? 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 缺鈣才會抽筋? 個性緊張、偏食都上榜! 
-
2020-06-01 科別.心臟血管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1名從事業務工作的40歲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向來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也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直到日前因劇烈頭痛才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在靜脈注射降壓藥物。獲得控制後便前往心臟血管科追蹤,醫師張耀庭叮嚀飲食上除要減少油脂、鹽份的攝取外,也開立降血壓藥物。經按時服藥、回診,陳先生血壓控制穩定,也更了解生活習慣與定期量血壓的重要。 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列入台灣10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但隨著世代演變,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指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2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病。 張耀庭說明,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再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僅能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及服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則會以「鈣離子阻斷劑」讓血管放鬆,和「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調節荷爾蒙,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 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張耀庭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2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確度。若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服用3種以上降壓藥物卻無法得到良好控制時,就必須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和鮮物創辦人 劉天和 科技農夫,吃出健康安心真食物
-
2020-05-3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健康醫點靈/中醫美顏微針 恢復好臉色
人到中年,臉上難免出現細紋,也容易有臉部暗沉的困擾,一般人都會尋求整型外科醫美,其實,中醫也有美顏的好選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中奎說,中醫美顏微針搭配中醫經絡系統,可以疏通經絡,刺激血管擴張,恢復原來的好氣色,在韓國美容醫學已廣泛使用,北部都會地區也逐漸流行。陳中奎說,中醫美顏微針施針的穴位,以臉部分布範圍最廣的陽明胃經為主,透過針灸,可以刺激血管擴張、表皮下的基底層細胞及其下層組織,並加強氣血、淋巴循環,活化皮下纖維母細胞,促使膠原蛋白再生及活化彈力纖維,讓皮膚恢復原來的水嫩及彈性。中醫美顏微針療程約需1小時,和目前常用的整型手術相比,具有無痛、傷口小、出血少、復原快、施術時間短,且安全性高的優點,起針後,馬上就能上妝,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搭配敷面膜,還可以延長水嫩效果。陳中奎說,美顏微針可有效減少魚尾紋、額頭細紋,讓臉部緊實,也有改善氣色、黑眼圈等功效,還可以預防肌肉鬆弛。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提供自費中醫美顏特別門診。但醫師提醒,不是每人都適合此療程,如果皮膚易嚴重過敏,或有凝血功能異常、臉部有開放性傷口等,進行療程前須先做評估。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突然疼痛有3種原因 復健科醫師建議這樣緩解
在家宅了幾個月,終於出門走走,但沒想到爬個山卻造成膝蓋疼痛,好幾天走不了路。這是許多人最近的遭遇,是不是要繼續走下去,真是個難題。三種原因 膝蓋突然疼痛康富物理治療所院長蔡忠憲表示,膝蓋疼痛原因很多,上述情形有三種可能,一是因為前一段時間運動量下降,膝關節周邊肌肉肌力、耐力變差不協調;二是活動度變差,身體自行分泌關節潤滑夜減少,突然運動又來不及產生更多潤滑液,使關節有些微磨損和撕裂。最後一種可能是久不運動,使關節肌肉相對位置不理想,突然運動時,肌肉收縮摩擦到滑囊與神經,產生壓迫而疼痛。蔡忠憲說,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膝蓋疼痛,處理的方式都差不多,初期一定都是休息。紅腫熱痛 依PRICE處置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則認為,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運動傷害,也可能是關節過度使用造成發炎。他建議,若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症狀,應以急性傷害處理原則「PRICE」進行處置,意即「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和「Elevation(抬高患部)」。最近也有人主張,運動傷害處理原則應由「PRICE」改為「PEACE」,也就是「Protection(保護)」、「Elevation(抬高患部)」、「避免使用消炎藥(Aavoid)、「Compression(加壓)」、「Education(衛教)」。陳建成指出,「PEACE」和「PRICE」最大的不同,是不建議冰敷,也不建議服用消炎藥,主要的考量是避免修復時間拉長。但陳建成強調,熱敷和冰敷不是「全有全無的選擇」,而是「有前提下的建議」。冰敷或熱敷 須依情況而定他說明,從發炎修復的觀點,發炎代表身體正進行自我修復和調養,若沒有明顯紅腫痛熱,通常休息並搭配熱敷,可加速酵素反應和促進血管擴張,使受傷部位代謝速度增加,沖散發炎物質,提升組織自癒力。但若是受傷部位已腫脹且摸起來發燙,熱敷反而會讓腫脹處更嚴重,讓病人痛到難以忍受,則建議冰敷;或是患者已疼痛難耐,若仍堅持不可服用消炎藥物,反造成醫病對立。陳建成表示,通常出去走走引起的疼痛,在家熱敷即可。溫度上,若使用熱敷袋,因滾水可能超過攝氏70度,建議外包毛巾,若直接泡熱水則建議在攝氏40度左右,才不致燙傷;時間上,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疼痛嚴重 務必就醫治療陳建成也提醒,疼痛過於嚴重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反覆發作,或是運動傷害傷到韌帶等較深層組織,需要到醫療院所進行超音波、微波等深層熱療。若是因壓力、磨損造成疼痛,蔡忠憲建議:1.換穿較軟氣墊鞋:運動後膝蓋疼痛可穿上較軟或有氣墊的鞋子,減少走路、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壓力,可立即性緩解不舒服。2.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蓋初期產生傷害時,一到兩周可使用護膝支撐和保護,但不建議長期使用,以免讓膝蓋周邊肌肉力量變差,應調整運動時間、強度或強化肌肉力量來避免受傷。3.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神經或滑囊等周邊軟組織擠壓,也會隨著緩步增加運動量、足夠休息等過程而改善。需求越多,關節潤滑液分泌越多,一旦一段時間沒有運動,則關節潤滑液分泌減少,此時突然運動,來不及產生足夠關節潤滑液,關節就可能磨損。蔡忠憲建議,此時可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讓身體慢慢產生較多潤滑液。4.運動前先強化肌耐力:可在運動前做一些動作,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與耐力,並提升協調性,從根本預防疼痛。他舉例,可將彈力帶一端繫在椅腳,另一端綁在腳踝周圍,做前後踢以及內轉外展的動作,強化膝蓋前後內外周圍的肌肉;也可以靠牆作微蹲、弓箭步蹲等動作,更能模擬爬山、走路的動作。食療輔助抗氧化食物 減緩關節發炎膝蓋疼痛雖說要多休息,但並非完全不動,而是避免以同一部位進行大角度、劇烈活動,蔡忠憲建議,應改以緩和活動並搭配按摩、伸展,繼續強化周邊肌肉。除了上述方式減緩疼痛,根據研究,也可食用抗氧化、抗自由基食物減緩發炎,例如富含Omega-3的魚類、深色蔬菜、堅果等。但陳建成提醒,食補只能做為正規醫療輔助,若超過兩周仍感疼痛,最好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