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血清素
共找到
290
筆 文章
-
-
2020-01-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B群可消除疲勞?藥師:少做這件事也起不了作用
【健康傳媒 吳孟瑤/綜合報導】你知道嗎?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年吃掉近千億元的保健品,足以蓋1.5座台北101大樓,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B群。說到B群,很多人想到的不外乎是「提神」、「補充體力」、「晚上吃會睡不著」,甚至還有些人像把B群當仙丹一般,只要有什麼問題就先吃一顆,到底B群真的有這麼神奇嗎?補充B群是真有需求還是吃心安?而B群真的不能在晚上吃嗎?對B群的種種疑惑,讓專業藥師一次為你解答!飲食均衡營養足夠 補充B群才有效廖仁睦藥師指出,維生素B群的發現其實最早是緣自於腳氣病,過去,亞洲及歐洲曾有一段時間盛行腳氣病,後有人意外發現米糠可以治療腳氣病,主要在於當中富含的維生素B1,而這也成為B群的由來。現今,我們常聽到的維生素B群,其實大多是由8種水溶性維生素所組成,即B1、B2、B6、B12、菸鹼素、葉酸、生物素與泛酸,維生素B群是一種協助體內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可以將吃下肚的食物轉換為身體所需的能量與各類營養素。因此,一旦身體缺少了維生素B群,無法有效地將營養素轉換成能量,就容易感覺虛弱無力和疲勞,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說,補充維生素B群可以消除疲勞、提振精神的原因。但廖仁睦也強調,維生素B群與咖啡因不同,並不是神經系統興奮劑,而是一種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將人攝取的營養素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因此如果一個人飲食不均衡,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素,那麼即使天天補充B群也起不了作用,故想擁有好體力,飲食均衡不偏食、維持正常作息才是不二法門,提醒民眾不要只是一昧補充B群、本末倒置。早吃晚吃都可以 依照每日補充建議量有助睡眠至於維生素B群能不能晚上吃?廖仁睦說明,B群主要是在幫助新陳代謝、補充體內的不足,因此原則上沒有早吃晚吃的問題,且從藥物吸收和作用原理來看,B群一整天都會在體內協助代謝,因此任何時間服用都不會影響睡眠,甚至依照每日補充建議劑量服用,反而有助改善睡眠品質。因為B群中的B6具有穩定神經、消除焦慮之效果,並可協助合成血清素,進而幫助睡眠;B3則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的次數;B12也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因此沒有晚上不能吃的限制。此外,B群中的菸鹼酸可增加抗壓性、穩定神經,使思緒更活絡,因此針對工作較耗腦、耗體力,或是常常要面臨緊張情況的人,可補充較高單位的B群,由於B群是水溶性,因此攝取多餘的量會隨每日身體代謝而排出,無須擔心高單位劑量滯留體內的問題。B群百百種 符合自身需求最重要市面上常見一種「醫藥級B群」,有些人會好奇這和一般的綜合B群有何不同?廖仁睦解釋,醫藥級B群主要是含較高劑量的維生素B1、B6、B12,為提供身體製造血清素(天然止痛劑)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同時在痛覺系統中扮演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因此有抗神經發炎、保護神經、輔助止痛的作用。建議民眾在選擇時,可先從一般的綜合B群開始服用,若服用後還是有神經發炎、肌肉痠痛、眼睛疲勞等情況,再適時補充醫藥級B群。此外,也有人會問緩釋與長效的B群差別在哪?廖仁睦表示,緩釋B群主要與其「結構」有關,如同將飛機艙門的出口從多個改為一個,而機內的乘客就像B群分子,由於出口變少藥效只能逐步釋放,故可以延長藥效時間,持續幫身體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至於長效B群則是在「成分」上有所改變,將原本的水溶性B群改為脂溶性,讓身體需花更多時間去吸收、代謝,以達到長效的作用。最後,廖仁睦提醒,所有的營養補充品都是為了協助現代化生活下的營養不足,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生活作息,才是讓身體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21 養生.抗老養生
選後3招 心平氣和迎新年
在中醫的角度看,情緒無論大悲大怒或憂思過度都無益養生,而今年的選戰結束後緊接著就要過年,假如情緒尚未調適再加上年節大魚大肉,對身體可說是雙重負擔。中醫經典素問.舉痛論中提到:「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悲則心系急…故氣消矣。恐則精卻…故氣不行矣。」意思是說,過度情緒會反應在身體的氣血狀態,因此,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是養生重要的一環,以下介紹一些調理情緒的小撇步跟大家分享。適當曬太陽 親近大自然秋冬陽光較少,適當曬太陽可以增加人體中的血清素,使人有歡欣感,如果覺得憂思不妨多出門走走,親近大自然,也可避免城市中的空氣汙染對呼吸道的不良影響。另外,運動也能增加血清素,所以到近郊的山林步道快走或登山可說是一舉兩得。不過,有膝蓋或腰腿不適的朋友需考量自身狀況,不要勉強爬太陡的坡以免增加關節負擔。戒高糖高油 高鹽也注意再來食物方面,選舉時大家很愛把請吃雞排珍珠奶茶掛在嘴邊,不過這些高糖高油的食物都容易增加身體負擔,因為精緻糖如手搖飲添加的果糖是俗稱的「空熱量」,造成血糖陡升陡降,加上茶飲中的咖啡因造成短暫亢奮,代謝後人體會感覺更疲累。油炸或辣的食物會造成腸胃不適,導致情緒更加低落。建議大家在預備過年的待客零嘴時,儘量用原型食物代替精緻糖果餅乾,如:杏仁小魚、無調味堅果、無額外加糖的水果乾等。年菜選擇也要加上新鮮蔬菜均衡大魚大肉的油膩和重口味,如用菇類、肉片代替火鍋中的餃類、丸子類等再製品,以免高鹽分食材讓血壓上升。易多思憂心 中藥茶安神最後提供兩道寧心安神的中藥茶,分量均為以500cc熱水沖泡飲用,可用保溫杯悶泡20分鐘後飲用更佳。補氣寧心茶適合用腦過多,多思憂心、感覺疲累時使用,平時保養亦可。過度叫喊、講話導致聲音沙啞、咽喉乾痛的人則可以飲用疏肝潤喉茶。茶飲僅為養生,如果情緒已影響到生活起居或者產生不適症狀還是建議諮詢專科醫師。
-
2020-01-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香蕉變黑更營養!日研究:長斑香蕉具「抗癌力」
吃香蕉好處多,許多人買香蕉時,都喜歡挑外表漂亮的香蕉,尤其還帶點青綠色,看到長了斑的或是變黑的香蕉,全都不選。最新日本研究指出熟透起斑點的香蕉,其抗癌功效會比未熟透的香蕉高出更多。熟香蕉抑制癌細胞、強化白血球日本帝京大學研究團隊,將各種水果包括香蕉的提取物,注射到實驗老鼠體內,發現老鼠身體出現變化,尤其又以香蕉最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研究顯示,帶有斑點的成熟香蕉,可以讓身體誘導癌細胞死亡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濃度達到最高,因為TNF 是一種能夠抑制癌細胞活動的蛋白質,擁有TNF 如同有能力對付體內的癌細胞。而成熟的香蕉誘導能力更大,讓身體產生更多的 TNF。 不同香蕉熟度 營養大不同此外,熟透的香蕉能強化白血球,其中的果肉中還有豐富血清素,有助於安眠、抵抗憂鬱和焦慮、促進腸胃蠕動,是最具有營養價值的階段。只是熟透香蕉糖分會增加,升糖指數會提高,建議不要在餐後吃香蕉。香蕉內含有易被身體吸收的糖分,足量維生素與礦物質,適合在運動前後食用,為人體補充能量。每天吃根帶斑點的香蕉,讓身體更健康。延伸閱讀:胸口灼熱、嘔酸水怎麼辦?吃香蕉有助緩解胃酸逆流不適
-
2020-01-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便祕困擾 問題可能在藥
「醫師,我不用力,就很難排便。」便祕是國人常見的困擾,通常和纖維素、水分攝取不足,還有運動量不夠有關,但便祕也可能是因為服藥引起。一旦出現便祕,除了多喝水和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診時主動與醫師提及自己就醫和用藥史,也有助改善便祕。便祕原因很多,大部分因為腸胃蠕動不佳,糞便在腸道裡積存太久,水分被吸收太多,變得太乾太硬難以排出。也可能是纖維素攝取太少導致糞便量不足,讓腸壁壓力受器受到張力性刺激,而無法解便。社區藥師鄭文柏表示,進行藥事照護服務時,接觸過不少因服藥而便祕的個案,而這些患者就因此自行買強效浣腸劑、軟便劑等,沒有排除造成便祕的根本原因,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唐如意表示,臨床常見可能影響排便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胃藥、鴉片類鎮痛劑、抗憂鬱劑及刺激性瀉劑等。一、降血壓藥:含利尿劑(diuretics)成分的降血壓藥,可讓體內水分排出,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進而影響排便。另外,有些降血壓藥中具降低交感神經的clonidine,會限制消化液分泌、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也會減少腸道蠕動能力。二、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主要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制酸劑常見的成分為鎂、鈣或鋁化合物,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乾硬,排出困難。三、鴉片類鎮痛劑: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欲望。雖然鴉片類鎮痛劑民眾平時不容易自行購買,但有一些止咳藥水含有類似成分,也需要注意。四、抗組織胺:抗組織胺是過敏和感冒常使用的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可能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造成排便困難。五、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CA)、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SNRIs)等,可能導致腸液不足和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使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延長,而造成便祕。六、刺激性瀉劑:如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可刺激大腸壁治療便祕,但若排便不順就自行服用,長期容易造成依賴,使結腸張力減弱,反而讓排便更不順。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民眾通常不會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樣的藥物,最好的方式是就醫時,盡可能告知自己的生活型態,包括解便頻率及平時飲食與運動習慣,醫師據此再追問手術史,術後腸沾黏也可能引起便祕,另外,醫師可透過雲端藥歷查詢用藥史。黃任嫻表示,若因為用藥導致便祕,除了開立軟便藥物,也會請患者和原科別醫師討論是否可更換藥物。鄭文柏則表示,若發現便祕,最好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切勿自行停藥。唐如意表示,用藥後發現大便變得乾硬,可多喝水,或是食用纖維質較高的葉菜類、木耳、燕麥和蘋果等,有助於排便。另外,運動時腸胃也會跟著動,唐如意建議,因此也可健走、慢跑,或快走時按摩肚子,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改善便祕方法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多運動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資料來源╱黃任嫻、藥害救濟基金會 製表╱楊雅棠)
-
2019-12-30 養生.抗老養生
酪梨、香蕉...12種清掃身心的能量食物看這裡
過年除舊布新,身心也該來個大掃除。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的洛桑加參,分享靜心好食清單,讓12樣好食物幫你身體更健康。洛桑加參在「淨心‧靜心」(時報出版)書中指出,吃錯東西,一般人要花好大力氣才能把它代謝掉。正從疾病中康復的人,消化、代謝、排毒功能往往較差,更應該慎選入口的食物,減少干擾與無謂的耗損,把大部份精力用在自癒上才好。洛桑加參分享12種可以帶給人們滿滿元氣的好食物:1. 酪梨:含有能保護你的優質油脂,益腦顧心,營養價值媲美母乳。不過酪梨熱量高,有減重需求的人,建議和朋友一同分享。2. 香蕉:攝取微量礦物質的絕佳來源,這對你的心緒安定尤其重要。憂鬱的、睡不著的、背負創傷與壓力的,吃了更快意。3. 莓果:提供生命力的能量寶石,掌握著抗氧化的祕密。我不會說「吃草莓、藍莓的女人不會老」,但肯定老得比隔壁那個愛生氣的慢。4. 不加糖的新鮮柳橙汁:有人美稱它是「上帝做出來的蒸餾水」,意思是勸人與其生病時才來喝藥,不如在健康時就把它當成預防疾病的飲料。請盡量選擇現壓現榨的,並在半個小時內喝完。5. 無花果:能幫腸道除舊布新,趕走壞的,留下好的。身心靈大掃除就靠它吧!6. 奇異果:助你告別血糖失衡所引起的情緒暴衝。果皮刷洗乾淨,連皮帶肉吃,便祕有解。7. 木瓜:肚子鬧脾氣、情緒有點糟,何以解憂?唯有木瓜。木瓜富含酵素,堪稱顧腸胃神器。人體中負責傳遞幸福訊息的血清素,有八九成來自你的消化器官。要能感受幸福,記得補充天然酵素,別讓腸胃不開心。8. 十字花科家族:地表最強的防癌家族。空汙來襲,它們還能顧好你的肺。家族成員包含綠的白的花椰菜、紫的白的高麗菜,白菜、蘿蔔、甘藍……,花開四瓣成十字型的就是。9. 香草家族: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抗菌力強,能幫你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與抗壓力。善用香草,調味料還能少用一點,減少鹽分攝取保護血管。10. 地瓜:預防多種因消化問題所引發的疾病。想減肥,該放棄的是精緻澱粉,地瓜不該放棄。11. 薑黃:最天然的鎮定劑,緩解慢性發炎。不一定非靠薑黃素補充劑不可,好吃的咖哩裡面就有很多薑黃。12. 蜂蜜:可提升對流感的抵抗力,想吃甜又怕精製糖傷身,就吃天然蜂蜜吧!此外,全穀物、芝麻綠豆等種子食物、多樣化的當令蔬果、當地的藥草、綠茶或普洱茶、以傳統方法製成的起司等,也都很不錯。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調整你的飲食內容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過量攝取加工、高糖、高脂食品可能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還可能影響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援引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可有效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76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年齡在17歲至35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介入。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分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份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習慣能有效舒緩憂鬱症狀。飲食習慣改變需從「認知」著手,可與同儕一起討論計畫、採買食材、研究食譜等,強化改變動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吃來紓壓,研究發現適當吃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物質之一。但反覆攝取糖分可能上癮,提升肥胖與三高風險。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減加工食品增水果蔬菜 研究:改變飲食抗憂鬱
一份研究發現,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專家建議,別以吃甜食改善心情,有憂鬱情緒不妨吃健康食物、增加運動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一份今年10月發表的澳洲研究,以76名17歲至35歲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攝取過量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成2組,一組改為健康飲食,並提供橄欖油、天然堅果等,另一組維持常規。結果發現,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在3週後,憂鬱症狀減輕,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3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3個月後僅有7人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邱弘毅提醒,飲食的改變需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以同儕為例,可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陪伴支持。董氏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葉雅馨說,即使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雖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但其機轉是藉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葉雅馨表示,飲食上攝取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不需要藉助糖。當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外,可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甜食。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調整你的飲食內容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過量攝取加工、高糖、高脂肪食品可能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還可能影響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援引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可有效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76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7歲至35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獲得上述介入。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均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分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份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習慣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之效。飲食習慣改變需從「認知」著手,可與同儕一起討論計畫、採買食材、研究食譜等,強化彼此的改變動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由吃來紓壓,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不過,反覆攝取糖分可能導致上癮,肥胖與三高風險也隨之提升。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
2019-12-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食物能使人變大方!攝取某氨基酸讓人更願意捐錢
左旋色氨酸是一種廣泛存在於魚、雞蛋、大豆和牛奶等食物中的氨基酸,荷蘭萊頓大學認知心理學系的研究者發現,補充左旋色氨酸—— 血清素(也稱為5-羥色胺,5-HT)的生化前體,可以促進人們的慈善捐贈行為,該研究結果於2014年12月17日發表在《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前人的研究中發現,補充左旋色氨酸可以提高人血漿中左旋色氨酸的水平,並影響大腦中血清素的合成。血清素是一種非常關鍵的神經傳遞素,其水平的高低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血清素水平的下降,可能會引發焦慮、抑鬱和攻擊行為;而其水平的增加會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比如合作和從屬等。此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32名健康的學生作為志願者,然後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口服0.8克左旋色氨酸(大概相當於3個雞蛋中所含的左旋色氨酸的量),另一組服用0.8克微晶纖維素(一種中性的無效對照劑)。服用前和服用一個小時後,研究者分別對每位志願者的情緒狀態、心率、血壓等各項指標進行了檢測。接著,志願者參與了一個30分鐘的注意瞬脫訓練(訓練要求被試者識別屏幕上連續且快速呈現的兩個目標,該訓練其實與研究目的無關)。 之後,志願者得到了10歐元報酬,然後研究人員問志願者是否願意將他們的部分報酬捐給慈善機構,如果願意,可以將錢放進桌上的4個捐款箱裡(分別屬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以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志願者事先並不知道,慈善捐贈任務也是本次實驗的一部分。結果與研究人員預期的一樣,服用左旋色氨酸的志願者比服用安慰劑的志願者捐出的錢更多。而志願者的情緒狀態、心率、血壓等指標在服用左旋色氨酸或者微晶纖維素前後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補充左旋色氨酸及其導致的血清素水平提高,可以使志願者更願意捐錢給慈善機構。不過他們也提出,這一初步的結果還需要用更多的樣本進行重複和擴展實驗。另外,接下來還應該對捐款數目和志願者血漿中的左旋色氨酸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最後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結果或許驗證了:“吃什麼,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這一觀點——我們的飲食可能真的可以改變我們與社會打交道的方式。本文摘自果殼網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現代人壓力大,不少人擁有強大的抗壓性來應付生活,不過卻反而身心失調了。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乘載過多的壓力,卻沒有得到釋放所導致的下場,因此對抗壓力很重要,包括飲食均衡,還要多運動、曬太陽,以及足夠的睡眠時間;另外,多正向增強活動,也能減少負面因子。1、飲食均衡,多蔬果、堅果、全穀類調節自律神經,可以多攝取富含鈣和鎂的食物,如燕麥、黑芝麻、豆漿、魚乾、堅果等,幫助修復神經系統。而富含維生素B的食品,如酵母、豆類、胚芽、小米,以及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也有助於神經的減壓與抗壓。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奶、蛋、豆、魚、肉及全穀類的營養,幫助維持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穩定,避免自律神經失調,好好的吃,有助避免體內的可體松(壓力荷爾蒙)分泌,造成壓力上升而引起情緒不穩定。2、多運動、曬太陽,可調節自律神經別忘了「要活就要動」,維持每天運動30分鐘,視自己體能而定,選擇最合適的運動,例如走路、爬山、騎腳踏車都很不錯,也要記得多曬太陽,每天至少曬20分鐘,對於調節自律神經都是好事。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確保睡眠品質及維持睡眠充足,建議最好能按照正常的人體生理時鐘,每晚於11點前就入睡,並睡足6至8小時。4、多正向增強活動、減少負面因子生活中只要多「正向增強」和「負面消弱」,好好活動與行動,不要亂動和躁動,自律神經就比較不會亂動。「正向增強」指的是「運動」、「活動」、「勞動」和「互動」;「負向消弱」指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負面因子,例如少喝酒、不要熬夜,減少不必要的藥物干擾、抒解壓力,就能讓干擾自律神經的行為減到最少。 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19-12-17 科別.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症秋冬較易復發 醫:規律服藥重要
秋冬後日照時間縮短、氣溫變化大,精神疾病似乎更容易復發。一名40歲的女性患有思覺失調症,在家人陪伴下每月規律回診拿藥,病情控制還算穩定。不過最近她多次忘記服藥,且出現關係妄想,妄想工作職場男同事對她有好感,甚至幻聽他告白想結婚,嚴重影響工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朱柏全表示,這不是單一個案,每年10月、11月臨床上觀察到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症狀復發,原因不明。一說是日照縮短,因為光線刺激會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進而影響睡眠與情緒;另種說法是秋冬氣溫變化大,體質敏感者可能因此出現症狀。思覺失調症症狀可概分為三大類,一是妄想、幻覺等正性症狀,二是情感冷漠、社交退縮、缺乏動機等負性症狀,三是難專注、理解力降低等認知障礙。臨床上較常見患者在秋冬季出現負性症狀。朱柏全表示,規律服藥是控制疾病的重要關鍵。臨床上使用的長效針劑與口服藥成分相同,差別在於前者將藥品注射於肌肉、緩慢釋放,使藥物的血中濃度與療效較穩定,有兩周、每月、每三個月注射一次等三種劑型。上述個案近日經常忘記用藥,在注射長效針劑後,病情便漸漸獲得控制。在思覺失調症患者中,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經治療能順利回歸社會,行為與一般人幾乎無異;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在穩定治療中保持60分的行為功能水準;另三分之一的療效較差一些。朱柏全表示,治療成效除了與穩定用藥有關,患者積極樂觀、家庭支持、善用社會資源等都是關鍵。病友與家屬可嘗試參加相關社團活動,如台中市歐啦身心健康關懷協會就提供病友與家屬不同課程,透過活動能獲得對疾病知識、營養照顧、社會資源等訊息,病友間與家屬間也能在康復路上為彼此打氣。
-
2019-12-17 養生.抗老養生
暗黑食物毀壞身心靈!名醫推薦12種靜心好食材清體內廢物
宗教家、氣功大師、修道之人往往不顯老,他們心神穩定,也不常生病。除了有練有差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都很懂吃!」不是相揪去吃新餐廳的那種懂吃,而是知道吃什麼對心靈修持有益。有些食物,吃了拖累身體,也讓心靈淨化變得困難。覺得昏鈍抑鬱、喜怒無常、不安煩躁、老是很累?可能是不小心吃到了腐敗的、受汙染的、調味繁重的食物。我會避免的還有反覆加熱的剩菜、罐頭食物、碳酸飲料、不新鮮的肉、超量的咖啡因。 有時人不是真的生病,也不是自我控管情緒的能力特別差,而是受到這些暗黑食物的干擾。吃錯東西,一般人要花好大力氣才能把它代謝掉。正從疾病中康復的人,消化、代謝、排毒功能往往較差,更應該慎選入口的食物,減少干擾與無謂的耗損,把大部份精力用在自癒上才好。觀察印度教、佛教瑜伽士的習慣,修行期間他們常以純淨、充滿能量的食物,或者所謂的悅性飲食(Sattvic Diet)來補充營養,力求對身體造成消化代謝的負擔最輕,如此,身心靈的整合能更容易一些。 靜心好食清單這一周,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能帶給你滿滿元氣的好食物。◎酪梨:含有能保護你的優質油脂,益腦顧心,營養價值媲美母乳。不過酪梨熱量高,有減重需求的人,建議和朋友一同分享。接受酪梨滋養,願你重拾真誠無憂的赤子之心。◎香蕉:攝取微量礦物質的絕佳來源,這對你的心緒安定尤其重要。憂鬱的、睡不著的、背負創傷與壓力的,幾根黃蕉下肚,將為你迎來金燦燦的快意人生。◎莓果:提供生命力的能量寶石。小小一粒,掌握著抗氧化的祕密。我不會說「吃草莓、藍莓的女人不會老」,但肯定老得比隔壁那個愛生氣的慢。◎不加糖的新鮮柳橙汁:有人美稱它是「上帝做出來的蒸餾水」,意思是勸人與其生病時才來喝藥,不如在健康時就把它當成預防疾病的飲料。更棒的是,它還很好喝!請盡量選擇現壓現榨的,並在半個小時內喝完。◎無花果:除了搭配起司很美味,它還能幫腸道除舊布新,趕走壞的,留下好的。身心靈大掃除就靠它吧!向無花果學習怎樣去蕪存菁,斷捨離為自己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奇異果:低GI,助你告別血糖失衡所引起的情緒暴衝。世事已無常,若再加上雲霄飛車式的喜怒無常,那做人還真難。圖個細水長流的快樂,請試試奇異果!另提供一個舒暢祕方:果皮刷洗乾淨,連皮帶肉吃,便祕有解。◎木瓜:萬一吃了暗黑食物別太擔心,木瓜會救你。肚子鬧脾氣、情緒有點糟,何以解憂?唯有木瓜。木瓜富含酵素,堪稱顧腸胃神器。人體中負責傳遞幸福訊息的血清素,有八九成來自你的消化器官。要能感受幸福,記得補充天然酵素,別讓腸胃不開心。◎十字花科家族:地表最強的防癌家族。空污來襲,它們還能顧好你的肺。家族成員包含:綠的白的花椰菜、紫的白的高麗菜,白菜、蘿蔔、甘藍……,有機會不妨到菜園裡看看,花開四瓣成十字型的就是。◎香草家族: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在家種幾盆,可造景、可入菜、可聞香,一舉三得。我特別看重它們的抗菌力,希望由它們來幫你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與抗壓力。此外,烹飪善用香草,調味料還能少用一點,減少鹽分攝取保護血管,多好。◎地瓜:老少咸宜好入口,還能預防多種因消化問題所引發的疾病。想減肥,該放棄的是精緻澱粉,手握剛烤好熱騰騰的地瓜,那種好療癒、好滿足的感覺,就不該放棄。現在要買現成能吃的地瓜也挺方便,烤的、蒸的,超商都有。◎薑黃:最天然的鎮定劑,緩解慢性發炎,提供開創新循環的契機,助你脫離痛苦的慣性迴圈。你不一定非靠薑黃素補充劑不可,好吃的咖哩裡面就有很多薑黃。◎蜂蜜:可提升對流感的抵抗力,並帶來甜美、愉悅的感受,是你身心靈強而有力的後盾。我最愛的是紐西蘭的麥盧卡Manuka 蜂蜜。然而臺灣好蜜也不少,想吃甜又怕精製糖傷身,就吃天然蜂蜜吧! 除了上述十二種靜心好食,全穀物、芝麻綠豆等種子食物、多樣化的當令蔬果、當地的藥草、綠茶或普洱茶、以傳統方法製成的起司等,也都很不錯。當我的飲食清單以這些食物為主時,即便沒有太多時間靜坐、持咒念經,我也能一整天心平氣和、輕安自在。優化日常飲食後,相信你也能獲得更上一層樓的靜心體驗。(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
-
2019-12-13 性愛.性福教戰
是否早洩 須符3條件
研究顯示,有五分之一女性曾因在意男友早洩而分手,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提醒,早洩不是慢性病,也和年齡無關,高達三分之一男性都有經驗,如果狀況頻繁卻放任不處理,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影響親密關係。建議男性勇敢就醫、積極治療。練氣功吃補品 未必改善張宏江表示,2015年有跨國研究針對義大利、墨西哥、南韓各約500名女性調查,發現義大利女性23%、墨西哥38%、南韓18%曾因性生活有早洩問題而「放生」男友。亞太地區調查發現,八成的早洩男先嘗試偏方,認為早洩只是身體不好,靠練氣功、運動、吃補品就能改善,即便無效,還是會持續嘗試長達二至三年半,才會相信這些做法根本沒用。發現傳統療法沒用,終於走進診間,男性對於早洩還是難以啟齒。張宏江說,他常遇到男性在診間顧左右而言他,先用一些「晚上尿比較多」或不舉、冷感之類的話題,來試探醫師和護理師的反應,話題繞一大圈,才趁護理師暫時離席小聲說「最近比較快…」。失去自信 逃避感情關係張宏江表示,早洩可以改善,若放任不管可能導致親密關係及雙方心理健康受損。男性擔憂表現不好,影響伴侶滿足,甚至失去自信、逃避感情關係、衍生憂鬱症;女性則誤以為男性對自己沒興趣,擔心是自己的問題,不滿意卻又擔心傷害對方感受。他曾經治療一名卅多歲企業接班人,雖然勃起正常也很想生小孩,卻因早洩導致性生活不和諧,丈夫寧願自慰也不想做愛,夫妻關係降至冰點,經過藥物治療及三個月門診追蹤,夫妻一起接受會談和教育,終於恢復正常滿意的性生活。攝護腺發炎 會導致早洩張宏江表示,早洩的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條件:無法控制太快射精、造成心理壓力、造成性生活雙方困擾。導致早洩的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發炎,發炎物質導致局部神經過度敏感而容易早洩,也有人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因擔心勃起時間不夠長,衍生心理壓力而早洩。治療攝護腺發炎、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早洩也有多種療法可試。張宏江表示,目前實證支持的療法包括行為療法、心理治療,延長射精時間的麻醉型軟膏或噴霧,還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口服藥。行為療法需要伴侶共同努力,學習在性行為過程中控制射精的小技巧,例如在快射精前捏住龜頭,或改用男性被動的體位。早洩服藥  先與醫師討論口服藥可以提高大腦血清素濃度,調節神經反應,在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大約用藥六至十二次後,射精的前驅時間可延長至三分鐘以上,有效改善性生活滿意度,不過,早洩治療用藥尚無健保給付。此外,早洩用藥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用藥者需注意水分攝取,否則易出現低血壓或暈眩等副作用。張宏江建議,服用其他藥物或慢性病的患者,用藥前應該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張宏江提醒,早洩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風險也高,根據今年調查937位平均41歲男性,發現早洩同時罹患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是非早洩者12.7倍。張宏江說,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可以在疲軟狀態射精,但影響性生活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可能代表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覺。張宏江表示,糖尿病衍生的神經及血管病變,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重要成因,許多年輕人已有糖尿病不自覺,勃起功能障礙是值得留意的警訊,建議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一併檢查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能治本。
-
2019-12-12 科別.精神.身心
年度關鍵字「與惡」奪冠 醫:思覺失調治療兩成可康復
Google台灣2019年度搜尋排行榜出爐,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奪下Google快速竄升關鍵字總榜冠軍。劇中演員林哲熹更因為深刻的扮演思覺失調症患者,讓大眾更加認識這個疾病。然而許多人對於這個疾病會反覆發病,認為「就是沒有救了」,但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透過治療病情可獲得控制,且近兩成病患可康復。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葉啟斌表示,思覺失調症通常好發於二十幾歲的青年人,通常和體質遺傳,以及受到壓力、挫折等環境誘發有關。症狀包括妄想、幻聽等正性症狀和沒有動機、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沒有反應等負性症狀。若是沒有接受治療,腦部的退化會越來越嚴重,而接受治療有10%至20%的病患可康復。葉啟斌表示,過去第一代藥物以多巴胺阻斷劑為主,針對正性症狀進行治療,使患者鎮靜,但也會產生肌肉僵硬、目光呆滯、憂鬱以及類帕金森症等副作用。第二代藥物除了多巴胺阻斷外也活化血清素,使病患心情愉悅、提升動機,不僅治療正性症狀也改善負性症狀。另外,現在也有長效針劑,每月或三個月打一針,可避免病患病識感不足而忘記用藥、或是不想用藥的狀況,以穩定病情。葉啟斌表示,藥物可控制六成的病情,三至四成仍需搭配團體、復健治療。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則表示,思覺失調患者在急性期透過藥物治療後,會逐漸進入慢性緩和期,通常會視病患狀況給予回歸日常生活的職能訓練。但他也強調,後續仍需要定期回診和服藥,才不會又回到急性期。
-
2019-1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14組致命混搭藥健保示警 灰指甲藥、贊安諾不可同時吃
吃藥可以治病,但如果醫師開立的藥和患者正在服用的藥品交互作用,反而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甚至危害性命。衛福部健保署今公布,即日起各特約醫療院開立14組交互作用會危及生命且絕對禁忌的精神科藥品組合時,會自動跳出警示。健保署明年起將盤點健保約1.6萬種藥品,加入其他禁止「混搭」的藥品組合,保障病人用藥安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今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分享,過去需要仰賴藥師、醫師主動查閱患者雲端藥歷,人工對比藥物交互作用,仍可能百密一疏。因此,健保署自去年起陸續與台中榮民總醫院與台大醫院合作,建置處方藥品交互作用系統,由電腦輔助判斷、主動提醒。藥品交互作用就是藥品進到身體後吸收、分布、代謝、排除等處理路徑受到影響,導致藥效加成或藥效減低。戴雪詠表示,精神科用藥成為第一階段主動提醒藥品,是因為其品項相對單純,目前優先從會危及生命的配對開始,一共找出14組、172筆恐危及生命的藥品配對組合。戴雪詠舉例說明,服用灰指甲藥品患者,若其精神科主治醫師又開立贊安諾錠等特定成分抗焦慮藥品,恐造成抗焦慮成分濃度變高,可能延長鎮靜、安眠副作用。另外,服用巴金森氏症藥品的患者,也不可同時服用千憂解,避免增加血清素症候群風險,出現高血壓、高熱、肌肉痙攣、意識狀態混亂等不良交互作用。從今年11月底,精神科醫師只要連結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醫師開立的藥和患者正在服用的藥品是致命混搭,電腦就會自動跳出警示視窗。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自2016年建立,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增設醫師重複處方及檢驗可由電腦主動提醒,及建立藥品療效不等及醫療影像品質通報功能,不僅避免患者因重複檢驗而接受過多輻射。透過此一資訊平台,估計近6年減少健保藥費支出近74億元、近1年檢驗也減少約26億元。
-
2019-12-06 癌症.抗癌新知
10大警訊反覆出現需警惕!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許多人以為,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死於胰臟癌,事實上,他罹患的是「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雖進行肝臟移植手術,仍不幸過世;而資深藝人馬如龍也非死於肺腺癌,他小兒子證實父親飽受「神經內分泌腫瘤」折磨,癌細胞擴散至肝臟和脊椎,因劇烈疼痛而施打嗎啡,仍無法緩解,最後在醫療團隊協助下沒有痛苦離去。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黃燦龍表示,神經內分泌細胞在人體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都存在著,它能感受週遭環境而分泌各種荷爾蒙,進而保持身體平衡運作。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當神經內分泌細胞發生病變後,即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除了腫瘤本身的威脅,惡性腫瘤會分泌過量的荷爾蒙,導致病患產生神經內分泌相關的症狀,而且只要是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有可能發生。目前,該疾病成因不明。據癌症關懷基金會列出已知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高危險族群為:年齡40~60歲;性別為女比男多;黑人多於白人;有家族史者;免疫功能抑制者;長期暴露在砷的環境中,可能增加罹患風險。據統計,台灣每10萬人僅約2~3位會罹患,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無法做出精準的診斷,使得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7年,因此,治療即晚期不在少數,約有五成病人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神經內分泌腫瘤屬罕見的癌症,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三成發生於肺部,其他亦可能發生於如副甲狀腺、腦垂體、甲狀腺、嗜鉻細胞瘤等,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可能生長。又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會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警訊功能性的腫瘤會不斷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因此會導致許多症狀發生,會依照原發生部位不同,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而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包括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其他還包括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警訊中,以低血糖較為特殊,若在無任何慢性病史的情況下,卻出現多次低血糖,就應該提高警覺心。陳明晃進一步說明,即使有症狀,診斷還是相當不易。例如長期反覆腹瀉,容易被判斷為腸躁症而忽略它的嚴重性。但大家也無須因為暫時出現的警訊而過於恐慌,而是當症狀持續數周以上,且經過初步診斷,吃藥後無明顯改善,建議至腸胃內科、消化外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及血液腫瘤科做進一步檢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確診檢查陳明晃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會分泌與儲存各種不同胜肽與神經胺等,因此,利用抽血檢查檢測可能相關的荷爾蒙,如胰島素、胃泌素、升糖素、血清素、CgA、5HIAA濃度等。其中,CgA嗜鉻粒蛋白A是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有用的生化檢驗之一,可幫助診斷與追蹤的生物標記,較放射學影像所顯示的腫瘤體積更早一步偵測腫瘤狀態,也可以用來監測治療效果,以及追蹤是否復發。他提到,約50~10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會有CgA指數升高的現象,且指數越高,轉移的機會與嚴重度就越高。而當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的CgA值持續升高時,可能表示腫瘤有所增長;若降低,則表示腫瘤呈現穩定或治療有效。此外,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胃腸內視鏡、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核醫檢查等,能顯示各個器官組織的影像,確認腦腫瘤的大小、位置與侵入性;切片檢查,從腫瘤、器官或組織中取出一小部份的樣本,讓病理醫師能在顯微鏡下評估細胞是否有疾病,以利正確診斷。罹病後如何治療?而進入確診階段,後續的追蹤與治療是一大複雜難題。陳明晃提到,治療神經內分泌瘤,將依據腫瘤生長速度建議合適的療法,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又分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他進一步說明,外科切除手術是唯一治癒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式。醫師會依腫瘤位置,可能採取傳統手術、腹腔鏡或內視鏡的方式切除,部分位於肝臟或肝轉移的腫瘤,則用動脈栓塞或電燒療法。放射治療則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或其他粒子光束來殺死癌細胞,通常用於已轉移,或者位在無法手術的分化差神經內分泌腫瘤上,目的偏重在症狀處理。藥物治療中的化學治療,則利用藥物阻擋細胞生長與分化的能力,進而導致癌細胞的凋零;荷爾蒙治療,則以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改善腫瘤細胞過度分泌荷爾蒙所引起的功能性症狀,減輕疾病帶來的不適;標靶療法,用來抑制癌細胞的存活、生長、複製、代謝,以及腫瘤附近的血管新生。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緣起黃燦龍表示,世人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陌生與輕忽,為了呼籲大眾重視其對於健康威脅,國際醫學界訂定11月10日為「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提醒所有病人、照護者、醫護人員及一般社會大眾,應加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以及早發現、適切治療。而有鑑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需要多專科團隊照護,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整合跨科別的醫療資源,包括消化內外科、內分泌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等,透過定期會議探討案例與治療新知,找出更新更好的治療方案,並加強醫療人員教育訓練,讓各科醫師們在做第一線的檢查時,能提早意識到久病不癒的症狀,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諮詢專家/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 黃燦龍、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 陳明晃)
-
2019-11-30 新聞.健康知識+
偏頭痛發作 為何吐一吐就好了?
在門診中,形形色色的頭痛患者中,就屬偏頭痛最為常見,在發作時,不僅會痛半邊(前後左右都有可能),一陣一陣地抽痛,眼睛快炸開,還會噁心、嘔吐,輕者持續半天,重者三天,常常會聽患者說:「每次只要一吐完,頭痛就好了」,或者「只要有想到,就趕緊去吐一吐,就不那麼痛了」,這是為什麼呢?自我保護機轉釋出激素嘔吐原本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轉,作用在於不慎食入有毒食物時,食物中的毒性物質被腸胃道吸收後,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到腦幹中的化學刺激受器觸發區,釋放出血清素、多巴胺、組織胺、乙烯膽鹼…等激素,刺激嘔吐中樞,興奮迷走神經,試圖以最快的速度,把還在胃中、尚未消化的食物排除體外,以減輕中毒。發作達到巔峰引發嘔吐偏頭痛發作時,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和胃腸道自主神經系統間的交互節奏,當紊亂達到巔峰時,身體以為「不小心吃了有毒食物」,刺激到化學刺激受器觸發區及嘔吐中樞,引發嘔吐。說穿了,嘔吐只是這種神經節奏紊亂到達巔峰後的結果,過了這個節骨眼,症狀當然會緩解。分泌血管加壓素對抗頭痛偏頭痛發作時,神經炎性效應會使腦膜上的微細動脈過度擴張,拉扯到血管壁上的痛覺受器,引起疼痛。嘔吐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接著向下傳遞進入腹腔,刺激腸道神經元,分泌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血管加壓素,會使腦膜上的微細動脈收縮,減輕痛覺。有些偏頭痛誘發因子,例如酒精及壓力,本身會降低血管加壓素分泌,而充足的睡眠及某些藥物,例如抗憂鬱劑,則會增加血管加壓素的分泌,對抗偏頭痛發作時的頭痛。引起末梢血管收縮減輕痛覺嘔吐會反射性地引起身體末梢血管收縮,包括手腳、身體皮膚及大腦腦膜,所以患者在嘔吐時會臉色慘白、手腳冰冷,另大腦腦膜上的微細動脈也跟著收縮,減少管壁擴張時對血管壁痛覺受器的刺激,減輕疼痛。慢性頭痛者還需正確就醫迷走神經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可以抑制性地調控心跳及血壓。嘔吐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會使心臟做功減少,心跳及血壓下降,灌流入大腦腦膜微細動脈的動脈壓及搏動力道都會減輕,減少血流對血管壁痛覺受器的衝擊,減輕疼痛。需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頭痛都會引起嘔吐,也並非所有的頭痛都可以藉由嘔吐來減輕症狀,例如張力性頭痛、叢發性頭痛或鼻竇炎性頭痛。腦壓上升、腦出血或腦瘤所引起的頭痛,也會引起嘔吐,但嘔吐後,頭痛不會緩解,因此,有慢性頭痛者,還是需要正確就醫,別以為吐一吐就會好。
-
2019-11-29 科別.精神.身心
先生憂鬱症發作 理科太太決定暫停發片
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分析科普知識,加上經典面癱表情,Youtuber理科太太一夕爆紅,不過,她今天在臉書貼文表示,由於她老公John憂鬱症發作,加上自己也在吃自律神經失調的藥,因此決定放個長假,等充好電之後再回來。被稱為知識型YouTuber理科太太(陳映彤)的頻道訂閱人數,在最高峰時曾達百萬,並因此向經濟部智慧局申請12筆商標註冊,但因為篩檢子宮頸癌的影片出現醫材有廣告事實,成為首位被開罰的網紅等爭議,訂閱數大量下滑。理科太太今晚在臉書表示,今年,是她老公憂鬱症發作第六次;她自己目前則是在吃自律神經失調的藥。所以,她與老公決定開始給自己放幾個月的假。她說,結婚前,John隱瞞了憂鬱症病史,她因此不理解了他一段時間。所以婚後,因為不想麻煩別人,只要他開始憂鬱,她就開始笑。她表示,憂鬱症有很多原因,John是因為腦內的血清素分泌不足、賀爾蒙不平衡,所以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判斷事情,所以John每天都會覺得天要塌下來了。身為一個照顧者,經過3年不知不覺因為壓力過大,理科太太自己也因此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理科太太說,一開始,她試著躲進工作,逼自己一直工作。潛意識裡面覺得,只要她在工作,就可以不用去理會John的情況。晚上的時候,還會一次點兩份晚餐,吃到自己想吐。理科太太表示,影片是騙不了人的。她很長一段時間寫不出好腳本了,拍影片的時候,臉也跟殭屍差不多。對於真心喜歡她的粉絲們,理科太太感到非常內疚。她也回應最近影片觀看的數量減少,她也說,要謝謝那些還是持續觀看的人,還有所有關心理科太太的人。如果要把工作當成一個人的價值,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理科太太說,她今年32歲,和很多人一樣,在徬徨人生下一步要怎麼走。但,當她發現會有徬徨的感覺,是因為害怕走錯路而被比較、被批評,尤其是工作是被攤在陽光下被人家看,她就突然覺得不害怕了。因為,這本來就是她該面對的事情。理科太太自我鼓勵,要勇敢、不要害怕,拍一支影片人家不喜歡、沒有感覺,就再拍十支,不要因為害怕而不敢做。她說,結婚的時候,答應過John,不管生老病死,都會照顧他。但現在,她也生病了,他們要一起去養病,也希望在小孩Miles知道更多之前,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更好。理科太太也向粉絲喊話,「請容我們去放個長假」,充好電之後,他們會再回來,「2020年春天見」。John也表示,現在他們應該要停下來,想一想該怎麼做對家人比較好,也會試著慢慢好起來,解決問題。他並強調,向大家承認有憂鬱症或其他身心問題,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他們要抬頭挺胸,然後更堅強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