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 名人.張天鈞
搜尋
血栓
共找到
1041
筆 文章
-
-
2021-01-03 科別.心臟血管
病患吃藥防腦中風 竟自行減藥量導致血塊增生
一名75歲患有心房顫動和腦中風的病患,透過心導管手術,裝上「左心耳封堵器」來降低血塊,但患者以為狀況已改善,竟自行將藥物減量,未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服用,導致左心耳再次出現血塊;醫師囑咐要按期使用抗凝血劑的藥量,才能避免腦中風的發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管主任林圀宏表示,「左心耳封堵器」本來要讓左心耳裡面的血栓不會脫落,封堵器蓋住左心耳之後,裡面的血塊不會脫落,但是在封堵器表面必須待心臟內皮細胞長滿覆蓋後才不會再長出新生的血塊,否則反而會有表面血塊脫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風的風險。以這個案例為例,沒有服用一定的用藥劑量,增生血塊,血塊如果脫落,恐形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有些病患血塊脫落後塞到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塞,血塊也可能塞到眼睛造成視力損傷,或塞到腸子脾臟等造成器官壞死。這名病患第一次自行將藥物減量,3個月後定期追蹤時,發現左心耳出現一大團血塊,經過兩周點滴藥物治療後出院,沒想到患者還是未按照醫師的囑咐服藥,又自動減低劑量,原本一天兩次用藥,自動減量改成一天只服用一次,一年後再次就診,醫師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病患左心耳封堵器表面又長出新生血塊,血塊不僅沒有變小,反而變得更大。林圀宏說,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腦中風會導致日常生活失能,甚至半身癱瘓、語言和吞嚥困難等,容易產生沮喪、低自尊及憂鬱,提醒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依照醫囑咐用藥劑量,免得適得其反,病情未好轉反而加重。
-
2021-01-02 科別.心臟血管
腳出現「6大症狀」超不妙! 久坐、久站小心下肢阻塞釀截肢
秋冬之際,氣溫逐步下滑,早晚日夜溫差大的影響,導致人體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引發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此時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壞的狀況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下肢血管疾病分動脈與靜脈兩種 影響部位不同病徵也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過去血管阻塞性疾病被人們認為是老年疾病,但近年來年齡卻有逐步年輕化的現象,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長期不運動、習慣久坐、慣性熬夜及嗜吃高油脂食物,導致血液濃稠、循環減緩,提高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或產生血栓的機率。根據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八千例截肢手術,其中因動脈阻塞而截肢的約近六千例,而即使做了截肢手術,在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高達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所以民眾應該要對此類的疾病更加的認識及做更有效的預防才對。下肢動脈栓塞難察覺 嚴重者恐截肢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說明,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了血液的流通,若雙腳動脈阻塞,常見的症狀初期為下肢發冷、麻木、脫毛,更進一步則有間歇性跛行、疼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則有傷口、壞疽、截肢問題。由於在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容易好發,因此這些症狀則會更加明顯。針對嚴重型動脈阻塞治療方式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以及介入導管手術兩種,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導致血管壁細胞增生,可考慮使用塗藥氣球/塗藥支架等醫療器材,用以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血管再次阻塞,若是血管鈣化嚴重或斑塊太硬的患者,也可考慮搭配血栓及斑塊旋切導管治療,可有效的將下肢血管壁鈣化的部分磨碎、清除,打通狹窄動脈,讓血流變好。久坐久站族注意 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高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洪俊聲醫師解釋,靜脈比動脈更容易形成血栓,原因是靜脈的血流較動脈慢,而下肢靜脈血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見的靜脈曲張,即是淺層的靜脈性栓塞炎,另一種為深層靜脈血栓。洪俊聲醫師表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導致血液速度過緩,而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治療方法有傳統導管溶栓術、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以及經皮機械性血栓去除術,治療目的是減少血栓總量並且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預防下肢血管阻塞疾病 日常生活習慣要良好陳志成主任提醒民眾,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易收縮,容易使病況惡化,應注意保暖,此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調整飲食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等方式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天冷手指凍到發紫是血液循環太差? 醫師警告「3種顏色變化」小心會截肢
-
2021-01-01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全台急凍 醫師提醒溫差大威脅心血管病患安全
這幾天寒流籠罩,全台溫度驟降,氣溫低於10度以下,體感溫度甚至更低,溫差大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惡化,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待在溫差大環境,運動也要調整強度,避免身體無法負荷,發生憾事。南投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嚴元鴻說,血管會因為溫差產生反覆舒張與收縮,血管收縮導致阻力上升,如果又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心臟得不到需要的氧氣,就會產生心絞痛。強烈的血管急遽收縮,可能會讓原本就狹窄的冠狀動脈血管壁上的脂肪斑塊破裂,產生超急性的血栓反應與血管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與心肌壞死,危及生命安全。心臟衰竭是另一個常見氣溫下降而惡化的疾病。冬季因排汗減少而引起的水分滯留會惡化心臟衰竭,聚積在體內的水份需要良好的運輸到腎臟才可以成功排除,但因為心衰竭而減少的水份運輸能力使得腎臟無法順利排出水份,進一步惡化了心衰竭病患下肢水腫與肺水腫。嚴元鴻說,心衰竭病患必須非常小心冬季進補,傳統進補大多是高鈉重鹹的鍋物料理,會增加體內鈉含量,進一步導致腎臟的水份回收與體內的水滯留,惡化心衰竭症狀。如果家中長輩習慣清晨出門運動,也要注意保暖是否足夠,嚴禁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每日量測體重對於心衰竭病患的水份控制十分重要,並注意長輩是否有下肢水腫或是端坐呼吸症狀,對急性肺水腫也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功效。若有長期服用藥物務必要定時使用,若家中長者有異常的胸悶氣促症狀,也應請醫師進一步追蹤診治。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
● 迷思一:指尖、耳垂放血延緩腦中風症狀?醫:無實證研究支持● 迷思二:吞降血壓可緩解中風症狀?醫:恐影響血液灌流加劇病情● 迷思三:中風趕快搭計程車去醫院?專家:切勿自行就醫,請打119,送往腦中風處理特定醫院指尖、耳垂放血,或血壓飆高時立刻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一旦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恐釀永久傷害,提醒疑似腦中風患者切勿自行就醫,記下症狀發生時間,立即通知119,由專業人員協助送往可處置急性腦中風的緊急醫療院所。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民眾對於腦中風的預防、治療存在不少迷思,尤其是在中風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往往不清楚正確的就醫流程,隨時間流逝,到院後才發現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缺血性腦中風 搶時間溶栓、取栓傅維仁解釋,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以前者占比8成最高。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如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由於許多患者及家屬難以辨識腦中風症狀,等到驚覺需要就醫時,才自行至診所或平常習慣就診的醫院,一到現場,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溶栓、取栓的設備與技術,白白浪費許多時間、精神與體力。長輩發病 別等家人回來再送醫加上坊間的錯誤觀念,以為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緩解中風症狀,以及長輩白天獨自在家,想說等家人返家再就醫,皆已來不及。傅維仁表示,腦中風常見症狀,包含半邊手腳無力麻痺、突然間無法說話、口齒不清、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或複視等,當以上部分症狀出現時,須即刻送醫,記錄症狀發生時間點,以利診斷治療。專業人員護送 可直送急救醫院由於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為避免患者白跑一趟,傅維仁建議,無論患者獨自在家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協助護送,能立即送往可處置的急救醫院,爭取時間。此外,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實證研究證實有助緩解中風症狀;甚至當患者出現疑似症狀,且血壓飆高時,如立刻服用降血壓藥,被阻塞的血管反而會因為血壓遽降,血液灌流上不去而加劇病情。再次中風機率高 釐清病因控制傅維仁提醒,一旦中風過,再次中風的機率非常高,需釐清導致中風的致病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戒菸、戒酒、避免肥胖、過度的壓力及憂鬱等,若有心臟病、心房顫動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也需規律接受治療,積極控制。
-
2020-12-28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泡溫泉去寒?心內科醫警告忘記1小動作當心血栓
許多人都感受到濃濃寒意來到,再加上東北部一直都在下雨,在溼冷的天氣下,溫泉就是很舒服的去寒方式。泡在熱熱的泉水裡,身體感覺到溫暖放鬆,然而,幾乎每年都有因泡溫泉眩暈或昏厥跌倒民眾,也有發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拴塞案例,因此慢性病患如果想要泡溫泉,一定要做好身體評估才能去。冷熱交替易暈眩 高血壓患者應警惕身體狀況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當溫泉池在戶外,脫下衣服前往浴池路途中,當皮膚接觸到冷空氣血管會立刻收縮,血壓就會跟著上升,如果原本就有高血壓,也沒有把病況控制好,這時就有機會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危險;郭志東提醒,發現自己接觸到冷空氣,有胸悶或頭暈等症狀,就不要勉強自己。郭志東持續說明,泡溫泉時熱水高溫會讓血管擴張,就像水管加大口徑,血液灌流量下降,會讓血壓跟著降低;當心臟力量不足,沒有辦法把足夠血液打到腦部,就很容易發生暈眩,眼睛的血液量不足,也會突然眼前一黑,臨床上都有人因此就醫,如果不小心重心不穩摔倒,撞倒頭導致腦出血更可能有死亡風險。泡溫泉時間最好在10分鐘左右 補充水分避免脫水郭志東也說,身體在高溫環境不斷流汗,但泡溫泉時不容易察覺,在水池裡身體水份漸漸變少,血液也就越來越濃稠,形成血栓機會也就開始增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栓塞機會跟著上升;郭志東建議,泡溫泉時間最好在10分鐘左右,起身後最好補充水份300c.c.至500c.c.,補充流失水份。郭志東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泡溫泉要特別小心,溫泉水難免會有微生物,當皮膚有細小傷口,或泡溫泉時皮膚出現輕微破損,如果免疫能力不佳,就有可能發生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另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有胸悶、胸痛、心口痛、頭暈等狀況,最好不要泡溫泉,以免意外狀況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 但7種情況還是先打消念頭吧 天冷泡湯身心舒暢! 皮膚科醫師分析對身體的4好處
-
2020-12-28 科別.心臟血管
冬令進補薑母鴨、麻油雞 高血壓患者食用要小心
天氣冷,許多民眾都愛吃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等驅寒進補,最近彰化一名商界人士家人幫他進補,他喝了一碗薑母鴨湯就腦中風,彰化縣員林市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說,進補活血化淤如薑母鴨、人蔘雞等補品,對於有在吃降血壓藥和防治血栓的抗凝血劑病患,食用時要特別注意血壓變化,避免造成血壓爆衝,可能會有中風和心肌梗塞的危險。彰化縣一名張姓高血壓病患說,最近聽到一名60多歲知名商界友人竟只因喝了一碗家人幫他準備的薑母鴨湯,竟腦中風送醫急救,讓他很心驚。張姓病患分享,他吃了27年的降血壓藥,一直很注重飲食,如果是單純吃降血壓藥,禁忌還少,吃了20年降血壓後,7年前也得用抗凝血劑後,更是完全不會去吃薑母鴨這類有放酒的料理,最多只吃裡面的肉,而不喝湯,確保安全。陳裕峰說,有些冬令進補的當歸、人蔘、老薑等料理有活血化淤效果,三高病人若要食用都要特別小心,高血壓病患怕吃到有加酒的進補料理,尤其天氣冷,血管收縮,一吃這些料理又加快血流速度,血管一承受不住,血管爆裂可能會中風,而糖尿病患血管彈性較差,膽固醇高的人,血管也容易硬化都是中風和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冬令進補要更小心。也有一名高血壓患者聽人說吃黑木耳對保養心血管、降血糖、降血壓有幫助,家人幫他準備黑木耳露當茶飲,他每天大量飲用,結果身上常有淤青,才覺得不對勁,原來是黑木耳有抗凝血效果,對於已在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反而有加乘效果,造成微血管破裂。陳裕峰說,的確像黑木耳或是富含維生素K的青花菜、菠菜、綠茶等都會影響抗凝血劑藥效作用,不宜過量食用,而酒類更是要嚴禁。有些病患抗拒吃降血壓藥,甚至覺得吃抗凝血劑,飲食得處處限制,很麻煩,因此沒有按醫師指示固定吃降血壓,甚至自行停藥,也很危險。曾有一名病患自己停了高血壓的藥約二個月後,某天半夜突發現衣服溼了,嘴裡也有異物,結果發現原來自己竟吐血,衣服也都沾滿血,嚇到快到醫院急診,一量血壓超過240,幸好立即止血才沒事。陳裕峰說,高血壓病患不按醫師指示服藥,易讓血壓高高低低,反而造成心臟和血管負擔,半夜突出血不止是會發生的,因為血壓過高,爆衝讓血管破裂就出血了,以往也有病患因眼睛出血去看眼科,後來發現也是高血壓問題而轉介到心臟科,所以高血壓患者一定要依照醫藥指示用藥,也得更注意飲食,長期減鹽飲食與運動都有助於改善高血壓。
-
2020-12-2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慎防急性心肌梗塞,8種危險族群要當心! 關鍵時刻急救法1次搞懂
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心臟疾病,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容易誘發,且近年發病患者亦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只侷限於中老年人,所以不可不慎。在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前,首先要來認識我們的心臟,心臟肩負著將血液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重要工作,而心臟本身則仰賴三條冠狀動脈供應特定區域心肌的氧氣與養份,這三條動脈分別是:「右冠狀動脈」、「左前降枝動脈」及「左迴旋枝動脈」。前述三條冠狀動脈各自供應特定區域心肌的氧氣與養份,若其中一條動脈突然堵塞缺血,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缺氧壞死而使病患死亡,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為什麼冠狀動脈會產生堵塞呢?因為當冠狀動脈血管壁上有大量的膽固醇等脂類物質沉積,會產生粥樣斑塊阻礙血液的暢通,形成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若沒有好好控制,動脈內壁的斑塊會愈來愈多,而使內膜增厚。當血管壁內的斑塊突然破裂時,會引發局部血小板作用而讓血栓形成,若血栓大到完全阻斷血流,就會導致冠狀動脈堵塞,使心肌缺氧壞死,進而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症狀主要有:胸口疼痛不適(可能蔓延到左側手臂、肩、頸部、下巴或背部)、冒冷汗、虛弱無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昏倒、頭暈與心律不整,且容易在天氣寒冷、運動、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時誘發,若有上述症狀時,必須即刻就醫。另外,容易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族群包括:有心肌梗塞家族史、男性、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抽煙、熬夜及生活壓力大的人,所以在天冷的時候,這些族群要更注意保暖。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得很突然,當發病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麼自救?若是有心肌梗塞發作病史的患者,通常身上備有硝化甘油舌下錠,在發病時可立即服用含於舌下,若胸悶持續超過5分鐘仍未緩解,需再服用第二顆,若服用第二顆仍未緩解,則需趕快就醫急診;若為第一次發作的患者,建議盡速就醫,或直接撥打119叫救護車支援。如果患者本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即將倒地,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師楊智鈞於部落格【心肌梗塞大力咳嗽可以自救?《急救流言終結者》】一文中指出,可做以下三件事提高存活率:1.花三秒鐘選定一個最靠近你的人2.然後說:『你!先生,請幫我叫救護車!』|3.就地躺下若能在10秒鐘內完成這三件事,就能增加活命機會。若是一般民眾遇到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昏倒的患者,又該如何對其急救呢?建議可在1分鐘內施行CPR和使用AED電擊法,增加病患存活機會。簡易急救口訣為:「叫、叫、壓、電」:1.「叫」醒患者,確認呼吸意識2.「叫」人打119求救並取得公共自動電擊器(AED)3.按「壓」胸部施予心肺復甦術(CPR)4.將AED上的電擊片貼上胸前,依指示執行「電」擊。當然,預防重於急救與治療,要消除這些可怕的致病危險因子,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可藉由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三高患者則要按時且正確遵照醫囑服用藥物,並且調整飲食習慣,避免太油太鹹的食物,並戒菸戒酒,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
-
2020-12-23 科別.罕見疾病
影/2.5歲女娃尿布有血多處瘀青嚇壞保母!原來是罕病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旻昱今天分享,二歲半的女娃二周前保母換尿布時,發現尿布上面都是血,家長急忙送急診,發現女娃身上多處瘀青,甚至手臂有腫脹血塊;院方以不能排除外力因素請社工師陪同就醫,後經婦產科醫師檢查確認陰部無外傷後,轉介至兒童血液腫瘤科,診斷為罕病「狼瘡抗凝血因子併凝血酶原低下症候群」,女娃經住院治療後,狀況改善出院,定期在門診追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旻昱說,狼瘡抗凝血因子併凝血酶原低下症候群為罕見疾病,此疾病為身體產生抗體攻擊凝血相關的因子,干擾身體內血液凝固的平衡,因而導致易出血栓塞。蘇旻昱說明,兒童族群中,約有一半是感染後造成暫時性的凝血問題,多數病人在三個月之內會痊癒。但也有將近四成的病人,其實是原本有自體免疫性疾,例如紅斑性狼瘡。因此需要定期追蹤此病症是否緩解,並追蹤是否有自體免疫性疾病或者及他原因導致狼瘡抗凝血因子併凝血酶原低下症候群。蘇旻昱指出,狼瘡抗凝血因子併凝血酶原低下症候群患者出血情況差異性大,有的孩童只有稍微瘀青,之後沒有使用藥物便可自然恢復。也有的像此案例二歲半的女娃,有較嚴重的流血,需要藥物介入治療。蘇旻昱建議家長,若孩子身上出現多處不明的瘀青以及流血時,除了考量孩童可能受到不當外力對待以外,也需要確認是否凝血功能出現異常,建議適時轉介至兒童血液腫瘤科門診評估凝血功能。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凝血藥避免配綠色蔬菜?當心預防中風不成反加重病情
冬天一波波冷氣團接連報到, 氣溫屢探新低,讓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大增,由於日夜溫差大、天氣不穩定的型態,注意保暖、預防中風也成為中老年人的重要健康課題。為了避免中風後失能、臥床、死亡等嚴重的併發症,有些患者更得長期每天 服用一次抗凝血劑,避免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疾病發生。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5大族群需要服用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它的作用在於干擾體內凝血因子的製造、 合成,避免血管內發生凝血,降低血栓出現。心臟內科醫師徐國基表示,目前國內醫師普遍建議服用抗凝血劑的對象,包括曾因心臟病,以人工機械瓣膜置換受損心臟瓣膜,可能因為人工瓣膜造成血栓;以及曾經中風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這些都是發生血管栓塞的高危險群,以防產生小血塊後,跑到腦部演變為腦中風。另外,還有肺動脈栓塞以及腳部靜脈栓塞的患者等,也是建議可以服抗凝血藥,預防疾病發生的對象。 抗凝血劑藥物副作用大 出血、瘀青、解黑便快就醫 至於有些置放心臟血管支架的患者,會長期服用保栓通、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缺血性中風。徐國基解釋,這一類藥物則是屬於「抗血小板凝劑」,主要作用在於預防血小板的凝集,若跟抗血小板凝劑相比,抗凝血劑的效果較強,對服用者的副作用也較大,在抗凝血劑藥物的仿單上,也都加註可能導致出血風險的警語。 另外,病人也應自我監控,是否有服藥後出血、瘀青、出血不止、解黑便或解紅棕色尿液等身體不適的症狀;雖然服用抗凝血劑後,需要注意的事項「一籮筐」,但徐國基說,患者怕麻煩、配合度不高,很容易「不吃沒事,吃了反而有問題」。 抗凝血劑併服須知 飲酒、健康食品、維生素K都應避免 徐國基提及,服用抗凝血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除了不能飲酒,這類藥物本身跟許多的食物、健康食品、其他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可能讓藥物失效,或是藥物於血中濃度過量。 由於維生素K會協助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在服藥期間,一些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肝臟、綠色蔬菜、高麗菜、花椰菜、 蔓越莓汁、豆類、海帶、菠菜、蛋黃等,建議患者應避免改變先前的飲食習慣,避免突然大量攝取。 抗凝血劑也必須避免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抗生素或是荷爾蒙類等西藥;萬一服藥時患者正好感冒,須同時服用常用的普拿疼、力停疼等乙醯胺酚類的止痛退燒藥,則必須注意是否造成異常出血。 還有,國人習慣吃補,但抗凝血劑更應避免 與丹參、當歸、人參、銀杏、連翹等有活血化瘀 功效的藥物並用,並要小心Q10、聖約翰草、甘 菊、蜂王漿、維他命A、維他命E、魚油、大蒜 精、龜苓膏等健康食品。徐國基也提醒,每次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目前正在服用抗 凝血劑。 空腹、夜晚睡前服用 忘記服藥不可自行補吃 由於跟抗凝血劑會發生交互作用的食品、藥品實在不勝枚舉,因此,徐國基強調,最好於空腹時服用抗凝血劑,因為抗凝血劑多半是1天1 次,最佳時機可於夜晚睡前服用,此時胃裡的食物正好消化得差不多了,讓胃可以單獨吸收藥物,盡量避免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抗凝血劑需定時、定量服用,如果當天不小心 忘記服藥,隔天才想起來,徐國基叮嚀,千萬不可以自行「補吃」,服用兩倍的劑量,免得造成 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出血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長期服藥常會「憑感覺」自行加減藥量,於服用抗凝血劑時,一定要避免這種錯誤的用藥習慣;服藥期間也切勿自行停藥,以免血栓形成造成血管栓塞。 拔牙、開刀前必須停藥 提前告知醫師避免憾事 除了小心與藥物、食物發生交互作用外,由於抗凝血劑會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藥品仿單中也註明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萬一受傷,也會增加出血不止的危險性,患者服藥後也要當心,避免從事易引起傷害的劇烈運動。 因此,徐國基說,當需要進行拔牙等牙科手 術,如果醫師事先不知患者的服藥史,可能會發生不易止血的危險,因此,需進行侵入性的檢查、治療,經諮詢過醫師後,至少於術前3~5天,患者一定要事先停藥。 抗凝血劑是「預防」非「治療」 高危險群應作息、飲食正常 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按劑量正確服藥, 才能順利藉助抗凝血劑藥物的幫忙,免得患者未 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徐國基也強調,服用抗凝血劑是「預防」、不是「治療」,因此,這類曾置 換人工瓣膜、曾中風過、有心房顫動等中風的高 危險群,仍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要熬夜。 徐國基也說,飲食上必須忌口,盡量把握清淡的原則,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數值,並且養成運動的習慣,才能讓自己遠離中風的危機。萬一觀察到自己疑似發生中風現象,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0-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 靜脈曲張者 最好別泡湯
寒流發威,泡湯旺季到,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孟霖特別提醒,有靜脈曲張的人不建議泡湯。靜脈曲張的患者多半是血管瓣膜有破損、閉鎖不全,泡在高溫熱水,血管一經擴張,容易逆流而腫脹,還可能因為皮膚癢而去抓,導致出血惡化。靜脈曲張常見於久站或久坐族生活型態者,包括需要開刀的醫療人員、站櫃小姐、空服員、老師、餐飲業服務員、廚師、金融業工作者、司機等。「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多,特別是年紀越大,血管越退化。」李孟霖表示,在夏天因靜脈曲張就醫患者比冬天多,就是因為氣溫較高,血管相對容易擴張。研究顯示,靜脈曲張與基因遺傳有關,甚至與深層靜脈血栓有關,李孟霖指出,有靜脈曲張的病人比一般人,有高達5倍的機率會出現深層靜脈血栓,甚至出現致命的肺栓塞,「千萬不能輕忽初期無痛感的靜脈曲張」。李孟霖表示,當腳出現腳痠、麻、腫脹、痛及半夜睡覺常抽筋驚醒,就要當心靜脈曲張,如果不及早治療,晚期可能會出現腳踝顏色變深及傷口潰瘍不易癒合,需要截肢的狀況。如何預防靜脈曲張?李孟霖建議,久站、久坐族可穿彈性襪先行保護改善,平常多保持自然的走動,游泳是最好的運動,但不建議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練習重力訓練,容易加速患處惡化。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2顆柳丁預防感冒、解便秘! 營養師列7大意想不到的好處
台灣柳丁的產期很長,愛吃柳丁的人很有口福,而且熱量不高,又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其磷、鉀、鈣、鎂、維生素C、菸鹼素、葉酸、類黃酮素、果膠等營養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巨球性貧血、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 多汁柳丁纖維多、抗老化 類黃酮素是苦味主因營養師劉純君說明,柳丁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每天只要吃兩顆,就達到營養師所建議的「每天100毫克的攝取量」,能保護細胞對抗自由基,以及幫助皮膚加速修復;其高鉀有助調節血壓;而富含的果膠,能吸附食物中的脂肪,加速食物通過腸道,減少膽固醇合成的原料,進而降低血脂肪,還有避免膽酸的二級產物堆積,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其富含的類黃酮素及各種植化素,則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癌症。而柳丁的類黃酮素是造成果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它也有舒張血管、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抗血栓的作用;葉酸則讓DNA穩定,能養顏美容。 產季初期皮呈青色屬正常 綠皮柳丁有這些好處台灣柳丁的特別之處,在於柳丁產區集中在台南、嘉義、雲林、南投等中南部地區,柑桔類在較寒涼產地完全成熟時,果皮外層的葉綠素會逐漸分解而呈現橙黃色,就像台灣產的檸檬多為綠色,而外國檸檬(萊姆)會呈現黃色。台灣南部在冬季柳丁成熟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葉綠素無法順利分解,所以初期會以「青皮柳丁」供應,等到天氣真正轉涼,柳丁才會變黃,所以,產季初期的成熟柳丁外觀上有點青黃青黃的樣子,是正常的。市場上也有「綠皮柳丁」,大多以其跟優酪乳打汁或醃漬發酵成酵素來吃,要注意的是,綠皮柳丁是未熟透的柳丁,與青皮柳丁兩者是不同的,綠皮柳丁雖然較酸澀,但是含有各種植化素,如檸檬酸(Citric acid)、辛弗林(Synephrine)、橙皮(Hesperidine)、柚皮等;劉純君指出,辛弗林可促進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累積,橙皮可抗發炎、健胃、鎮咳、利尿,是很強的抗氧化劑,柚皮有降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手感沉甸、外形橢圓最佳 放冰箱可延長存放2星期挑選柳丁時,最好選擇皮嫩心硬、果皮油胞細緻光滑,手握可感覺沈重紮實,香氣越濃郁越甜,形狀呈橢圓蛋型,顏色均勻,9月為青皮、12月為微黃,1月則呈金黃色。劉純君提醒,柳丁保存時間雖然比一般水果久,但是買回家先不要用水洗,否則會縮短保存期限,食用前徹底清洗後再削切即可,若要連皮入菜,最好先用流動水連續沖5分鐘,把農藥洗掉;存放時,在通風處可放5~7天,放冰箱保存可多延長1~2週,如果要更長時間保存,可做成柳橙果醬、柳丁醋等。延伸閱讀: 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是真的!但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
2020-12-09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曲張勿輕忽 併發症有致命性靜脈血栓
52歲鄭姓男子患有下肢靜脈曲張已多年,2年前曾在診所接受硬化劑治療,但數個月後又復發。一周前他突覺右腿下部有紅腫、熱、痛現象,因止痛藥治療無效到醫院就診,發現下肢重度靜脈逆流併表淺靜脈血栓,緊急進行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及血栓切除手術,術後右腿腫痛很快消除,隔天順利出院。75歲吳姓婦人雙腿熱紅水腫已困擾近一年,因醫院檢查顯示心臟及腎臟功能正常,持續在感染科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情況並未改善反發生全身藥疹,檢查發現雙腿下部已有脂皮硬化、發炎指數稍高,但白血球數正常外,雙下肢有重度靜脈逆流。經安排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後,雙下肢熱紅水腫明顯改善,不需服用抗生素及消炎藥。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外科兼靜脈曲張特診醫師林老生說,下肢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病因是靜脈內瓣膜閉合不全,以致站立時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臨床上表徵及症狀每位病人雖皆不盡相同,但久站或久坐後雙腿沉重、腫脹痠痛、瘙癢、半夜抽筋卻是常見的共同症狀。明顯的浮腳筋目視即可診斷,但肥胖少運動的年長者如上述吳阿嬤,則要借助靜脈超音波、靜脈血流檢查才能正確診斷靜脈逆流嚴重度及可能的靜脈血栓,併發症包括常被誤診為淋巴水腫的下肢非感染性蜂窩性組織炎、自發性靜脈瘤破裂大出血、難癒性腿部潰瘍以及致命性的靜脈血栓。林老生說,坊間的硬化劑注射除了短暫不確定的美容效果,不但無法根治,且隱藏過敏、色素沉著、及靜脈血栓的風險。有百年歷史的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因傷口大又多、出血量較多、術後疼痛度和感染風險也較大;根據他過去施行1500多例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的經驗,此手術不但可根除下肢靜脈逆流,病人滿意度也高達95%。林醫師指出,下肢靜脈曲張是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的產物,不只是美觀問題,且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輕者腿部腫脹、蜂窩性組織炎、大出血、難癒性潰瘍、及心臟回流缺血胸悶,重者靜脈血栓造成致命肺栓塞;微創靜脈內雷射手術則治癒率高、併發症風險低。
-
2020-1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9成有痔瘡困擾! 5方法緩解
痔瘡是肛門疾病中常見的毛病,常在排便用力時,肛門附近的血管叢會膨起脹大向外突出。俗稱「十男九痔」,但十個孕媽也是九個痔?根據統計,大約八、九成的孕媽咪會有「痔瘡」困擾,且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孕媽咪為何容易痔瘡發作?懷孕時子宮越來越大,腹內壓力變大,造成直腸肛門處壓力上升,肛管內軟組織,如痔瘡,就可能因此脫垂出肛門。懷孕期間也會因骨盆腔血流增加,導致痔瘡靜脈叢血流量增加,使痔瘡組織內的血管曲張。越接近生產日期,為減少胎兒分娩阻力,骨盆腔肌肉變得鬆弛,再加上黃體素升高,腸壁肌肉放鬆,腸道蠕動因此變慢。子宮變大後,會往後壓迫直腸,這些情形都會讓媽咪們在懷孕後期越來越難排便,同時也會使痔瘡組織更鬆弛脫垂,痔瘡腫脹更嚴重。以下是孕媽咪對抗痔瘡的建議:1.每日溫水坐浴可緩解疼痛每天採用溫水坐浴,每次約5至10分鐘,可以促進肛門部位血液循環,讓痔瘡腫脹組織消腫,以減緩疼痛。2.避免過長排便時間減少出力排便,過長出力時間會讓痔瘡組織更容易脫垂,建議不要超過10分鐘。3.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培養規律活動或散步,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形成。可練習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腔和肛門的肌肉收縮,促進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減緩痔瘡靜脈叢血液循流不佳問題。4.左側躺下腔大靜脈是人體血液回流到心臟的主幹,位於體腔的右後側,當平躺姿勢時,子宮會壓迫下腔大靜脈,讓回心血流變慢、痔瘡靜脈曲張加重。建議可以多採取左側躺姿式,改善血液回流。5.良好的飲食習慣懷孕媽媽飲食可提高纖維質,尤其可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蘿蔔、地瓜、玉米等,並養成多喝水習慣,可刺激腸道蠕動。但應注意忌口,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調味品。痔瘡要手術處理嗎?懷孕過程中,不宜手術,可使用溫水坐浴和塗抹藥膏來緩解症狀。若症狀不嚴重,可觀察一至兩個月,再視狀況是否需要手術。若嚴重第四級痔瘡、痔瘡脫垂卡在肛門外造成腫脹疼痛無法正常生活者,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現今有微創減痛痔瘡手術,比起傳統痔瘡手術,可以盡快回到正常生活。
-
2020-12-07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靜脈曲張 抬腿改善效果不大
「靜脈曲張」讓許多女性腿部冒出一條條像蚯蚓般的青筋,影響外觀也造成困擾,坊間傳言指多抬腿,可以預防或改善,南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莊鑫雧提醒,靜脈曲張不只影響腿部外觀,也會導致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嚴重可能有血栓等致命併發症,應尋求治療避免惡化。莊鑫雧醫師說,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長久站立工作者、懷孕女性、體重過重都易罹患;性別上20%的男性及30%的女性患靜脈曲張,女多於男。曲張主要發生在大隱靜脈,分布於內踝、小腿內側直到鼠蹊部,小隱靜脈也可能有。主要在小腿外側進入膝膕靜脈。有可能是原發性,或次發性淺靜脈及隱靜脈系壁擴張,或瓣膜關閉不全導致靜脈蜿蜒曲張,多數人為先天上病患的瓣膜及靜脈管壁較為脆弱。莊鑫雧表示,靜脈曲張輕微症狀包括下肢疼痛不適、搔癢、腫脹。嚴重會導致血栓靜脈炎、出血;醫師提醒外傳抬腿與按摩可改善,但其實效果不大,正確治療方式包括穿彈性襪壓迫治療,或雷射、硬化劑及手術治療,但所有的治療都只是治標或部分治本,仍須適當術後照顧,預防復發。
-
2020-12-05 科別.心臟血管
久坐不動當心沉默殺手殺了你!淺談血栓疾病
40歲的大維(化名),是一位電子工程師,6年前曾因嚴重腰痛、下背痛求診骨科,在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後,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2~3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下來;經中醫針灸於後膝蓋窩放血之後,疼痛狀況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大維甦醒後,因症狀獲得緩解,故未深究發病原因。之後,卻又發生右腳腫脹,以為是腎臟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之後未改善。後來左腳也同樣從大腿根部腫到腳底,脹大了1.5倍之多,甚至在半夜痛到送急診就醫。 經檢查發現,患者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不治療恐危及生命,故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患者經治療後,未再持續追蹤血栓問題,直到4年前返鄉工作,因腹痛求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沈銘鏡,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控制。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發生;靜脈血栓,則可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現象。他進一步解釋,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大人1,000人中每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沈銘鏡表示,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而國人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此次案例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沈銘鏡進一步說明,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分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但卻會危害生命,不可不慎!為了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呼籲大家除了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 諮詢專家/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沈銘鏡、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 林炫聿
-
2020-12-04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栓塞 血栓抽吸術快速恢復
89歲的蔡爺爺早上去參加失智共照的活動,下午到復健科復健再前往附近的公園散步,下午五點回到家,準備洗澡時,發現左腳整個腫起來,幾乎是原來的兩倍大,家人趕緊載他掛急診。急診安排血液檢查、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整條左下肢深部靜脈嚴重栓塞,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經診斷為急性血管栓塞。於是安排兩天後施行血栓抽吸手術,在加護病房持續觀察兩天順利拔管,轉普通病房後平安出院,整個治療過程不到一周。出院後,蔡爺爺又恢復往常趴趴走的生活。下肢靜脈嚴重栓塞,傳統治療多數使用溶血栓或抗凝血藥物,治療時間較長,至少數周以上才開始改善,但效果有限,並有其他部位出血風險,當血栓形成塊狀更難以治療,若以外科手術清除,傷口較大,風險高,也不見得能清除乾淨。採行「物理性血栓抽吸術」則是利用白努利定律,由抽吸導管局部噴水柱破壞血栓結構,同時血管腔內產生強力負壓,接著血栓碎片順著負壓方向而吸入導管內,藉此,血栓碎片也不易漂至更遠處,使其他器官造成傷害。物理性血栓抽吸術是血管栓塞的新選擇,安全且更有效率,傷口小,尤其對於血栓發生的黃金治療期2至3周內,可快速有效消除腿部腫脹情形,對病患來說,增加了治癒的機會,不僅降低血栓併發症的發生,同時也縮短了病人住院天數,不再錯失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久坐不動、患有糖尿病、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懷孕時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等,都是靜脈血栓形成相關的危險因子,深部靜脈栓塞雖然不像動脈栓塞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拖延未治療,容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引起敗血症,血栓若脫落流回心臟,甚至會造成肺動脈栓塞,危及生命。
-
2020-12-03 科別.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做這些事有助血壓下降
.研究發現,多親近大自然,可降低心血管壓力.氣溫驟降,收縮壓和舒張壓會上升,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增加.森林浴的芬多精濃度高,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時序進入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台大醫院環境職業暨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森林浴、室內外園藝等親近自然活動,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壓力,但若是鄰近馬路的公園,減壓效果就沒那麼好了。心血管壓力隨氣溫變化蘇大成與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及副研究員曹崇銘,多年來共同合作探討森林環境的健康效益,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證實心血管壓力會隨著季節氣溫產生變化,可透過親近自然的活動,降低心血管壓力。研究分析72名在實驗林工作一年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冬夏兩季的心血管數據,結果發現,冬季血壓和平均動脈壓都顯著高於夏季,冬季的主動脈血管硬度及身體血管阻力也較高。冬天除了血管壓力較大,血液也比較濃稠,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量,都顯著高於夏季。血壓上升增中風風險研究也發現,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手臂動脈收縮壓平均下降0.9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下降0.84毫米汞柱。也就是說,若氣溫驟降10度,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會增加8到9毫米汞柱,不容小覷。根據過去研究,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上升一倍。溪頭散步效果勝都會公園多親近森林,真的可降低心血管壓力。蘇大成表示,比較同一個人在溪頭散步和在台北市公園散步的差異發現,在森林裡散步,血壓會下降,但在都市的公園裡散步,血壓反而上升。研究也發現,長期駐點在溪頭的工作人員,血管彈性、厚度,膽固醇等指數都比都市上班族好,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也比較多,表示免疫力較佳。蘇大成指出,城市的公園就算有綠地,仍與溪頭不同,附近的交通汙染會影響公園空氣品質。研究顯示,都會公園空氣中的PM2.5、揮發性有機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濃度顯著高於溪頭。但令人振奮的是,都市人如果在森林裡待個幾小時,自然殺手細胞也能上升,參與設計過的園藝活動,也有助於降低心跳及心臟負擔。研究人員安排30到50歲健康成年人先做體操,接著做葉拓、苔球,結果血壓下降;去台大梅峰農場採香水百合,也有同樣的效果。蘇大成說,大片綠地和大樹的附近,芬多精濃度高,能帶來清淨的空氣,也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就算不能常常到山上做森林浴,還是可以從生活周遭找到健康的元素。近馬路公園小心空汙蘇大成提醒,在都會中親近綠地,特別要注意附近最好不要有大馬路。最新研究證實,「1, 3-丁二烯」這種揮發性有機的無色氣體,是頗具健康威脅的氣態汙染物,常見於汽車、大卡車、輪船、工業排放廢氣衍生的空汙中。另外,輪胎的製作原料,如人造橡膠就含有「1, 3-丁二烯」,所以輪胎轉動摩擦時也會產生相關汙染。它與心血管氧化壓力提高、頸動脈增厚、低密度膽固醇升高、自律神經失調、血栓及動脈硬化的機轉,統統有關。蘇大成擔心,如果好不容易找到綠地和大樹,卻在交通要道旁,大自然的好處恐怕會被抵銷。
-
2020-12-02 養生.聰明飲食
網傳洋蔥不能和魚蝦一起吃,會產生毒素 這是真的嗎?
洋蔥好處多多洋蔥中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每100克鮮洋蔥中大約含有1.1克蛋白質而脂肪含量只有 0.1克,同時它還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及硒、鋅、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洋蔥含有一種特殊的物質—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這種物質具有降脂的功效。同時,還含有前列腺素A,1個中等的洋蔥大約含0.25毫克前列腺素A,這是一種是較強的血管擴張劑,能增加腎血流量和尿量,減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和預防血栓的形成。動物實驗證實,洋蔥中的環蒜氨酸可以阻止和抑制高脂飼料誘導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的升高,並可明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蛋白質與草酸成份食物 建議分開食用但洋蔥含有草酸,而魚蝦富含蛋白質,在學理上草酸的確會干擾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同時食用會相互影響,造成腸胃不適,甚至會引發腸絞痛的症狀,但並不是會產生毒素的關係,建議民眾可以分開食用,減輕腸胃負荷。草酸普遍存在於食物中,除了洋蔥之外,茶、啤酒、草莓、葡萄、巧克力、菠菜、芹菜、芥菜、韭菜、甜菜、蘆筍、杏仁及腰果等也都含有草酸。食藥署提醒,不僅是魚蝦,只要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海鮮、雞蛋、乳製品及豆製品等,若同時與含有草酸的食物一起食用,都可能會導致腸胃不適,建議民眾分開食用。
-
2020-12-01 科別.心臟血管
腿部青色蚯蚓 靜脈曲張不只影響美觀還有致命風險
靜脈曲張讓許多女性感到困擾,腿部冒出一條條像蚯蚓的青筋影響外觀,但大多認為多抬腿可以預防或改善。南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莊鑫雧提醒,靜脈曲張不只影響腿部外觀,也會導致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嚴重可能會有血栓等致命併發症,應尋求治療避免惡化。莊鑫雧醫師表示,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長久站立工作的人、懷孕女性、體重過重都容易罹患。性別上,20%的男性及30%的女性患靜脈曲張。主要發生在大隱靜脈,小隱靜脈也可能發生。大隱靜脈分佈於內踝、小腿內側直到鼠蹊部。小隱靜脈分佈於小腿外側進入膝膕靜脈。靜脈曲張包括原發性或次發性淺靜脈及隱靜脈系壁擴張,或瓣膜關閉不全導致靜脈蜿蜒曲張。下肢靜脈曲張確切成因目前仍不明。基本原因可能為先天上病患的瓣膜及靜脈管壁較為脆弱,因大部分病患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容易忽視靜脈曲張嚴重性而沒有就醫。靜脈曲張輕微症狀包括下肢疼痛不適、搔癢、腫脹。嚴重症狀包括血栓靜脈炎、出血,莊鑫雧說,外傳抬腿與按摩可改果,但其實效果不大。正確的治療方式,有壓迫、雷射、硬化劑及手術治療。壓迫治療即是穿著彈性襪,減少病變靜脈擴張。雷射治療是用血管內雷射光束燒灼,阻斷曲張的靜脈血流,或以血管外雷射去除細微的蜘蛛靜脈曲張。硬化劑治療是將硬化劑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閉後癒合消失。手術治療包含高位結紮術、隱靜脈摘除術、局部靜脈抓除術及筋膜下穿通枝結紮術。莊鑫雧醫師提醒所有的治療都只是治標或部分治本,仍須適當術後照顧預防復發。
-
2020-11-30 醫療.消化系統
內痔出血多久會好?完整解析內、外痔的症狀與治療
如同電視廣告中常出現的廣告詞,便秘、火氣大都可能是引發痔瘡的原因,其他像是生活習慣不良、飲食油膩,腹壓大等疾病,也都可能導致痔瘡的發生。「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也是一個難以啟齒的隱疾,不少患有痔瘡的人常會拖到症狀非常嚴重,有出血、腫脹疼痛時,才勉強就醫,反而讓痔瘡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必須挨上一刀除痔。引發痔瘡的原因尚不明 久坐久站、蔬果少需特別注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表示,目前引發痔瘡的原因尚不明確,但臨床上發現,久坐、久站或經常忍住便意、延遲上廁所,甚至經常腹瀉,以及因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蔬果攝取不足或吃太油膩、刺激辛辣食物等,長期腹壓上升例如肥胖、懷孕婦女,都會發生痔瘡。尤其孕婦常會出現痔瘡困擾,沈明宏說,主要原因是孕婦活動量減少及胎兒體重增加、子宮漸大,導致腹內壓增加,肛門靜脈回流受阻是引發的原因之一;此外,懷孕期間,很多婦女會感到腸蠕動減慢、排便困難,甚至最後用力生產還會造成痔瘡惡化、脫垂、嚴重出血等問題。而腹內壓經常升高的疾病,例如肥胖、肝硬化,腹水、腹腔內腫瘤及攝護腺肥大等,也會導致痔瘡產生,沈明宏強調,一旦症狀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應該就醫治療。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出血、腫脹盡速就醫免後遺症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有所謂的「痔」,因人體肛門有縫隙,必須靠肛墊把縫隙塞滿,糞便才不會突然跑出來,且肛墊能保護底下組織如括約肌,使其不會因糞便摩擦受傷,但如果痔因為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血管擴張,糞便就可能將其磨破而流血,或是太過用力讓結締組織鬆掉造成脫垂,就稱為「痔瘡」。罹患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臨床統計,有症狀就醫者約占4~5%。沈明宏指出,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位置是以齒狀線來區分,齒狀線位於肛門外緣以上2公分的解剖位置,在齒狀線以上形成的痔瘡,稱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的則為「外痔」,也有內外痔同時發生的「混合痔」;不過,內痔或外痔,一般人較難區分,必須就醫由醫師診斷。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沈明宏說,有的人會感覺到痔瘡脫垂,但不會痛、沒有異狀,不影響生活,應可不就醫,一旦嚴重脫垂、腫痛難耐或是大量出血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第1級內痔及輕微外痔改善生活即能好轉 嚴重痔瘡需開刀治療 一旦痔瘡症狀影響生活,例如出血、脫垂、感到卡卡不舒服等,都應就醫治療,以免症狀惡化嚴重,甚至需開刀治療。沈明宏認為,第1級內痔及輕微外痔,因流血較為輕微,患者不一定要就醫,通常過陣子會好轉,如果已感到不舒服而就醫,建議先從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做起,並輔助給予痔瘡止血塞劑治療。第2級、第3級脫垂的內痔,可以在門診接受內痔的橡皮帶結紮手術,利用簡易的器材將橡皮帶套在痔瘡根部使其因缺血而自然壞死脫落,改善脫垂現象,但此種治療只可用在內痔,且一次以結紮1~2顆痔瘡為限,避免導致病患過度疼痛。至於第4級內痔以及嚴重的外痔,則需以開刀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通常開刀需住院4天,術後前1週會開給止痛藥及軟便劑服用,緩解術後傷口及排便疼痛,2週後會逐漸復原,完全復原需要4週的時間,不過,臨床發現,開刀完,若生活習慣未跟著改變,仍有較高的復發機率。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不同 兩者這樣分辨由於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有的人發現如廁時出血就感到非常緊張,沈明宏解釋,通常痔瘡出血呈鮮紅色,嚴重時會明顯感到有血噴出,馬桶整個都是血,但痔瘡的出血,有可能因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稍微好一些;至於大腸癌血便,則會混著糞便,且屬黏液血便、呈現暗紅色,如果血便超過3個月以上應就醫檢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此外,不管大腸癌或痔瘡,都可能因慢性出血導致貧血。一般人較難以區分痔瘡與大腸癌,沈明宏建議,有任何疑慮仍應就醫檢查,醫師通常會先做肛門指診或肛門鏡檢查,若是低位腫瘤也可初步診斷。若是20~30歲的患者且沒有家族史等危險因子,一般會建議做乙狀結腸鏡或糞便潛血作為初步診斷工具即可;若是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等症狀的患者,會建議患者做全大腸鏡檢查,釐清是否有大腸癌的問題。預防勝於治療 日常生活習慣這樣養成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應有規律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免發生痔瘡,尤其痔瘡治療後,更應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避免痔瘡再復發。沈明宏強調,在飲食上,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要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蹲馬桶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0分鐘;上班族每天坐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好幾小時,或是站過久都會引發痔瘡,建議每隔一段時間應走動一下,並應有適度運動,以預防痔瘡發生。 另外,在生活保養方面,每天溫水坐浴,一次不超過5~10分鐘,或是經常泡溫泉,也能夠促進肛門血液循環,不易引起痔瘡。沈明宏說,如果有輕微痔瘡,建議排便後應清洗肛門,並使用較為柔軟的衛生紙擦拭,可避免惡化;要是已經有輕微痔瘡脫垂現象,不妨在適當潤滑後,將痔瘡輕輕推回。對於患有痔瘡的孕婦,除了建議每天正常排便習慣、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外,提醒孕婦千萬不要因為肚子漸漸變大,越來越不想動而長時間坐著,應多散步,做些簡單的體操及伸展運動。如果已經產生痔瘡,建議溫水坐浴可以消除痔瘡腫痛,如果腫痛受不了,也可以局部冰敷來舒緩;但不要自行使用瀉劑或灌腸,以免影響子宮收縮,發生早產或流產危險,因此,若有任何問題應趕緊向醫師詢問。延伸閱讀: 不只久坐易釀痔瘡! 10原因都會讓你屁屁見紅 痔瘡要不要開刀? 依症狀分4個階段!醫師解析用藥、手術時機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6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喘、疲倦小心是心房顫動! 死亡率增3.5倍,藥物無效該怎麼治療?
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 症狀大幅改善、風險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術前患者先服用四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以心律不整最常見 3典型症狀要留意莊傑貿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分2種 長期節律控制效果較藥物佳莊傑貿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23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走不穩、口難言 小心急性腦中風
新竹一名86歲老婦本身有高血壓與心房顫動,原本生活尚可自理,某天忽感左側肢體無力與眼睛偏斜,呈現半攤,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急性顱內大腦動脈堵塞,經醫師評估與解釋風險後,掌握黃金時間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進行動脈內取栓手術,住院兩周後順利出院,恢復自由行走、生活自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放射科醫師李喬華指出,研究顯示,顱內大動脈阻塞的動脈內取栓手術打通率為59%至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占33%至71%,但仍有7.7%可能性出現顱內出血。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都有風險,越早發現送醫,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的治療方式。李喬華說,之前有40多歲男性工程師本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因服藥順從性不佳,某日突然出現意識昏迷與去大腦皮質反應,立刻送醫搶救,血糖值高達400毫克/分升 (mg/dl),正常人為126以下,經診斷為後循環雙側脊椎動脈與近側基底動脈阻塞,建議民眾如有三高問題,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血管病變與損傷導致急性腦中風的機會。醫師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走路不平衡,不穩、眼睛偏斜,視力模糊複視、臉部或嘴角歪斜、手腳無力或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可能就是急性中風的徵兆,要盡速就醫。
-
2020-11-21 新聞.健康知識+
清淡飲食3餐水煮對嗎? 吃對好油比完全不吃油重要!
豬油拌飯可是台灣傳統美食,在熱騰騰白飯淋澆一些自製豬油,加上少許肉燥,相當下飯,不過,熱量及膽固醇驚人。有人則是力行清淡飲食,3餐以水煮為主,營養師提醒,油脂攝取太少,除了讓肌膚乾燥,還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起伏不定,注意力下降。如何吃對油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這可是1門學問」,首先了解脂肪,依照構造,可分為下列3大類:1.飽和脂肪酸:在脂肪酸中結構最為穩定,室溫下呈現固態,主要以動物油脂為主,例如,牛油、豬油,以及紅肉(牛肉、羊肉)、雞皮、豬皮等。至於椰子油、棕櫚油,雖屬於植物油,但也是飽和脂肪酸。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功能,例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花生油、麻油、酪梨以及堅果類。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結構較不穩定,且不耐高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藉由食物攝取,例如,魚油、亞麻仁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豬油拌飯裡的豬油就是飽和脂肪酸,如果經常食用,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致血管內壁增厚,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健署表示,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都屬於不飽和脂肪含量(85%以上)較高的油,建議作為家庭低溫處理的烹調用油。至於牛油、豬油、棕櫚油等,因飽和脂肪含量(34%以上)較高,熔點高,氧化安定性佳,較適合作為高溫油炸油,但經常食用,恐傷及心血管,應盡量減少食用油炸食物。國健署強調,不論油炸食物是採用哪1種油,基本上其對健康都是不好的。在用油上,可以遵循下列5大原則,維持健康飲食型態。1.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涼拌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2.使用植物油,但避免高溫起鍋,少用糖醋、醋溜、油炸、油煎、爆炒、油淋等烹調方式。3.避免食用油炸食品,油炸外皮應去除後再吃,並少吃等油脂含量較高的加工食品。4.避免使用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常存在於以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以及薯條、炸雞、雞塊等油炸食物,這類食物應該避免攝取。5.多吃天然堅果種子,例如,花生、芝麻、腰果、杏仁、核桃等,藉此取代餅乾、蛋糕、糖果等零食,每日建議攝取約1湯匙量,約為杏仁果5粒或花生10粒或腰果5粒。蘇秀悅表示,透過降低油脂是可以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但如果3餐均是水煮食物,植物性礦物質容易流失,營養素以及甲離子等電解質將不足。長期下來,飲食過於清淡,身體缺乏必須性的脂肪酸,首當其衝的是皮膚變差,乾燥、無光澤、臉上出現皺紋,且容易發炎,蘇秀悅建議,仍應攝取一些好油,或補充堅果種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用把脈揪出心臟病灶! 一張圖告訴你不同脈象,代表心臟哪裡出問題?
今(2020)年特別不平靜,除了出現打亂全球經濟和旅運的新冠病毒,還有許多知名藝人因心臟疾病相繼離世。事實上,心臟相關疾病如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是有機會可以免除憾事發生。近年來,藉由中醫治療心臟疾病也逐漸被重視,中醫師宋和乾指出,從中醫觀察脈象可得知心臟的健康狀況,透過內服藥和外用療法雙管齊下排解心血管壓力,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心臟問題引起的疾病有很多,宋和乾表示,現代人常說的「換氣過度」恐慌症,主因為心臟二尖瓣、主動脈瓣膜脫落或閉鎖不全所引起,患者在病發時想大口呼吸卻又感覺吸不到空氣,這種現象其實與心臟疾病相關,其他像是因心室肥大導致的「心因性氣喘」、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不整,以及因心血管阻塞的冠心病、狹心症、心肌梗塞,或是心臟不正常跳動引起的精神不安與憂鬱症,也都屬於心臟相關疾病。通常患者在心臟瓣膜產生問題的初期並不會有不適感,臨床上很多瓣膜疾病,是醫師聽診或把脈時意外發現的,傳統中醫認為切脈的最佳時間是在早晨剛睡醒,尚未起床活動時,但現代不適用此法,取而代之的是讓患者先在診療室休息10分鐘以上,再由中醫師把脈,宋和乾堅持診脈時間不應少於10分鐘,因臨床上許多患者是在脈跳60、70跳時,才出現問題。宋和乾進一步說明,診脈時,若出現間歇較長的脈搏(稱之代脈),表示心臟功能不良,若出現頻率越高,就會連續出現恐慌的情形,這就是俗稱的恐慌症;脈象出現大小脈,或是時大時小、時強時弱,飄忽不定,跳動頻率間歇起伏,大多數是心律不整的現象,通常表示患者容易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焦慮或心悸;若患者的脈象出現伏脈,也就是需要稍微用力按壓筋骨才診得到脈搏,通常代表血管阻塞不通,可能是出現了心肌梗塞或腦梗塞,需緊急治療。中醫治療方面,藉由內服超臨界二氧化碳(CO2)從中藥材萃取出的精華製成的滴丸,如複方丹參滴丸、救心丹、黃檀丹,以及利用超音波酒萃或水萃所萃取出中藥膠囊,如複方丹參膠囊,清之雪或是直接內服水藥;外治則針對背部的重要穴位多次拔罐放血,排解心血管外部壓力,卸除血管壁上氧化的自由基,重新還原已粥狀樣硬化的血管,更快解除冠狀動脈中的血栓情形。宋和乾提醒,恐慌症患者若只醫治心理及精神層面,而不醫治心臟問題,應該是無法完全治癒,而心律不整的患者若長期心臟無力、脈跳太快,容易導致心室肥大,需多泡腳、睡前抬腳、穿寬鬆襪子睡覺,改善氣血循環,並盡早接受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1-19 癌症.肝癌
肝癌末期又轉移 男子經免疫治療撿回一命
台南市67歲男子肝癌末期,經過治療,不幸在一年之後又復發,經過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給予免疫治療,目前已3年狀況都穩定,與一般認為肝癌末期存活期只有數月大不相同。安南醫院今天舉辦記者會公布這項成功的病例,強調多科整合的治療效果,患者與家屬都到場,分享一路走來治療的心路歷程,表示一開始知道自己是肝癌末期,心情相當沮喪,沒想到經由治療還能延續生命,等於說命是撿回來的。林先生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3年前因為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下肢水腫,呼吸困難入院治療,經緊急檢查後發現肝臟有超過10公分肝癌,且肝癌已侵犯肝門靜脈和肝靜脈,腫瘤血栓已延伸至下腔大靜脈和心臟,狀況相當危急。消化科主任蔡坤峰評估後,由心臟外科主任陳偉華以開心手術將血栓移除,緊接著肝癌團隊馬上進行肝動脈化學灌注整合性治療,經3次療程後,腫瘤已成功消除90%,心臟和大血管內的腫瘤血栓也未復發,病人的體力和食慾逐漸恢復,體重增加,當中又給予腫瘤栓塞與標靶治療以加強腫瘤之控制。但是1年後病人胎兒蛋白又開始上升,追蹤影像發現又有肺轉移跡象,消化科醫療團隊評估後,開始施以最新的免疫治療;經治療後肺腫瘤已完全消失且胎兒蛋白亦回到正常值,至今已3年病人身體狀況穩定且追蹤之影像與胎兒蛋白均完全正常。安南醫院指出,2013年後,醫學專家發現癌細胞躲避免疫細胞攻擊的機制,並成功以藥物加以阻斷。癌細胞可以佔據免疫檢查點,以下降人體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的作用,因此免疫治療的概念即在於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的藥物,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抑制作用,增強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能力。隨著肝癌之免疫治療成果的發表,其療效相當明確,而最新的免疫治療合併標靶輸注可再進一步提高嚴重侵犯型肝癌之腫瘤治療成效,自2017年底美國FDA列為肝癌之治療藥物,自2018年起我們醫院已累積近30例之免疫治療經驗,約5%的病患經由免疫治療合併各專科團隊之整合醫療後腫瘤被完全控制,超過40%的病人存活已超過1年,和一般嚴重肝癌病患平均存活只有4-6個月相比,成效顯著。
-
2020-11-18 科別.一般外科
鬼門關前走一遭!男子腳掌發黑 顯微重建手術救他一命
嘉義縣30歲蔡姓男子因血糖過高在家中昏迷,併發急性左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左腳掌發黑壞死而引發敗血症、腎衰竭,經洗腎治療與住加護病房觀察月餘仍不見好轉且有生命危險,醫師建議截肢保命,但家人希望能保留,轉送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團隊切除壞死組織,保住一命,也免於截肢。蔡男哥哥說,弟弟當時在家中剛吃完飯,突然從椅子上跌落,失去意識,緊急叫救護車送往鄰近醫院,檢查後醫生說是血糖過高,原以為住院幾天即能返家,不料隨卻併發急性左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蔡男一開始左腳趾發黑,腳掌也跟著全黑掉,接著又出現敗血症和腎衰竭,需洗腎治療,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多月,病況不見好轉,醫生建議左下肢截肢以保命。家屬不放棄,轉介至大林慈濟醫院,蔡男到院時,血壓很低,且還在洗腎,意識不大清楚,有生命危險,但哥哥顧及弟弟還年輕,希望在救命的情況下還能保留肢體,讓弟弟以後還能走路,過正常生活。整形外科主任黃介琦會同腎臟科、感染科等醫療團隊搶救下,針對敗血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狀況穩定後,以負壓海綿抽吸,切除壞死部分,再用顯微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免於大範圍截肢命運,最後成功治療敗血症與腎衰竭、尿崩症,住院75天後順利出院。黃介琦說,腔室症候群主要為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後,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之狀況及臨床變化,稍有延誤,輕則組織孿縮,重則截肢,甚至喪命,呼籲民眾,身體一旦出現異狀,一定要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
2020-11-13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有3次報警,12個意想不到的預兆 提早知道能救命!
昨天,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是一位35歲的心梗患者,到醫院的時候情況就已經不好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手術或溶栓治療。”“患者最近十來天一直後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鐘,一會就能好,他覺得就是受了風寒,或者五十肩,在家裡找了幾貼膏藥貼著。貼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時候就不疼了,但時不時的還會疼,妻子害怕是心臟問題,勸他到醫院看看,他說自己年輕,能吃能喝,怎麼會得心臟病呢?就這樣,並沒有到醫院......”“某天下午還沒吃晚飯,患者突然覺得後背疼痛加重,渾身涼汗,胸悶憋氣,隨後突然就癱在那了,之後家屬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生趕到後,患者血壓都測不到,趕緊輸升壓藥,做了心電圖急性心梗,一秒鐘沒耽誤,但是在半路上心臟就停跳,開始心肺復甦,送到急診繼續搶救也沒救過來。”“三四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人得冠心病,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三個月遇到一個心肌梗死就不得了,而現在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感嘆到。心梗有三次報警,發現任何一次都能救命!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心血管王醫生提醒,心梗其實有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第一次報警:無聲的報警如果生活不夠健康,就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離冠心病越來越近。這是第一次報警,但這次報警,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在報警: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如果這些習慣越多,那麼說明得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所以一定要盡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塞或放過支架打過橋,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這些人都應定期查查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發現三高一定要積極正規控制,並長期監測。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若無其事,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規治療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或者已經確診了冠心病,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甚至選擇什麼保健品來治療冠心病。最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冠心病。所以,要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冠心病不正規治療,就是心梗在報警。第三次報警:反復發作心絞痛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好比上面的患者,最近心臟報警了好多次,可是他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不覺得是心髒病,於是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事實上,心絞痛并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記住!這12個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術後都會仔細問患者,你感覺手術前後,身體上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改善了,哪些症狀不見了?然後驚訝的發現,一些心梗的症狀,完全出乎意料,所有人都一定要牢記。1.雙耳突聾張健醫生說,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曾有一個中年男性患者,平時身體還不錯,就是比較勞累,應酬也多。有一次突然發現雙耳聽不見了。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先給右耳做了手術,但是術後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不敢再做,殘存著一點聽力。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發現了心臟的冠脈堵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2.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一個初冬,老高一早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就開始肚子疼。開始以為是鬧肚子,到洗手間蹲了很久,也沒什麼成果。疼痛越來越強烈,而且疼的地方很怪,是肚臍周圍。老高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附近醫院掛急診。急診一看老高的年齡,50上下,肚子疼,加上天氣寒冷,體溫不高,高度懷疑心絞痛。很快給他做了心電圖,果然顯示急性下壁心梗。做了血栓抽吸之後,就在手術台上,老高的臍周疼痛消失了。3.腳底疼痛一個山東的老人,急性心梗發作,在張健醫生這裡做了支架手術,開通了血管。術後張健醫生問他,現在心臟舒服了,還有什麼以前有的症狀,現在沒有了?老人想了半天,表示自己之前走路老是腳底疼,走不到兩根電線桿的距離,腳底就像踩了釘子一樣,扎得生疼。現在沒有了。張健醫生表示,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都反映會出現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4.睜不開眼睛張健醫生曾接受過一位石家莊中年男性患者,8年睜不開眼睛,四處求醫。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為他檢查評估之後,發現是心衰。造影檢查,心臟上的一根重要血管,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術後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睛睜開了。雖然目前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張健醫生提醒,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註一下心臟。5.左腿酸麻脹疼左腿酸脹,對於高危人群,也要警惕心梗。張健醫生的一位山東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她的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直到體檢發現心血管堵塞,做了手術,術後患者的腿居然不疼了。6.胸口像被膠帶纏繞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一個房地產老闆,總覺得胸口像是纏了一圈透明膠帶。說不上來的束縛感,一直查不出問題。找到張健醫生之後,確定他是心肌缺血,針對心血管做進一步檢查,果然是心血管堵塞。而在治療之後,奇怪的症狀也消失了。7.牙痛張健醫生提醒,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有一個長春的患者,經常發作性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查過多次沒有問題。後來在張健醫生這裡診斷心肌缺血。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牙痛也隨之消失了。8.頭暈頭暈是很多疾病中都能見到的症狀,也可能是心梗的徵兆。曾有一位內蒙的患者,頭暈多年。顱內造影,CT,磁共振等等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找到張健醫生,做了冠脈的介入治療。沒想到術後頭暈症狀很快緩解並消失。9.肩胛骨疼一個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開始以為是類風濕,但是機緣巧合檢查了心血管,發現是心血管的問題。經過治療之後,肩胛骨也不疼了。因此,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10.左上肢無力北京的孫先生總感覺左上肢無力,並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活動按摩沒有任何效果。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經過檢查,基本確定他的左側上肢酸麻脹痛,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在狹窄處做了一枚支架後,左上肢無力的症狀馬上消失了。張健醫生表示,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11.突然變懶,乏力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而且沒有其它心梗症狀與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這時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12.頭疼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的徵兆。山東一位老年女性後腦勺疼,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圍繞頭疼和血壓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沒有發現問題。後檢查心血管,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之後,頭痛消失了。走遠走急走快,頭也不疼了。所以對於心梗,不能只關注是否心疼、胸悶。記住這些,我們就能在巨大危機來臨之前,識別早期信號,及早採取措施,避免日後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最後,記住:一旦出現心梗徵兆立即致醫院就醫!搶救心梗這樣突發的凶險疾病,時間就是生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