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搜尋
血小板
共找到
469
筆 文章
-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擔心染疫不就醫 腦中風錯失黃金3小時救援時間右側全癱
台中市一名85歲老婦患有三高及心律不整,平時規律服藥也能自理生活,但上月上午菜園種菜時,起身感覺右腿麻,中午吃飯時右手無法拿筷,家人見狀起初並不在意,加上疫情籠罩不想進醫院,直到晚上症狀仍無改善,送急診後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但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現仍右側全癱,讓醫師大嘆「遺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說,老婦從當天早上10許右腿痠麻,到晚上近9時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3小時,不能使用血栓溶血劑、動脈取栓術等方式治療,僅能施以傳統中風照護及治療方式。現雖意識清楚,但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需以輪椅代步,並依賴鼻胃管餵食。她說,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栓塞住血管,使血流無法通過,造成組織缺氧;後者是因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溢出血管,造成局部組織壓迫及缺氧,兩者都會出現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中樞神經學症狀;而其中又有高達7成的腦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黃紫英指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方法,增加復原機會,或配合腦血管攝影,在6小時內啟動動脈取栓術,在動脈內放置支架進行取栓,來降低腦組織受損的範圍。但這名老婦到院時為時已晚,故僅能使用傳統通血路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等藥物,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及預防二次中風,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並打通血管,而拯救腦組織免於缺血壞死的傷害。黃紫英提醒,民眾應謹記辨識中風口訣「臉、手、說話、119」當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雙手平舉10秒出現單側手臂下垂、口齒不清及言語表達障礙,就應立即撥打119送往急診。防疫期間若發現家人出現中風症狀,更不能輕忽,才能把握搶救中風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復原機會。
-
2020-04-05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手麻…可能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每次騎機車要催油門,手就麻到像機車在漏電一樣」、「半夜常麻到起來甩手」,如果你有類似症狀,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衛福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昀錚說,腕隧道症候群是因正中神經通過手腕時,被肥厚的韌帶壓迫,導致麻痛,常有重複性手部或腕部動作的病患,除接受傳統治療,可考慮進一步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既快速又可減輕痛楚。蔡昀錚表示,門診常聽到病患說,會手麻,且晚上睡覺還要起來甩甩手,很可能得到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上,患者的麻痛應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最強,在反覆使用手部動作時 ,如騎車、擰毛巾、洗衣、粗工等,會感到更不適。若情況嚴重,手部肌肉可能無力,拿不住杯子或碗。治療方面,目前保守療法如電熱療、徒手治療、手部護具等,都有助緩解症狀。若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進一步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這也是近年來常見的方式。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即以低濃度葡萄糖溶液,在超音波導引下,精準地把神經和旁邊的組織剝離,減少神經壓迫產生的微發炎及沾黏對神經鞘的影響,對於輕度至中度的病人效果良好。蔡昀錚說,神經解套注射搭配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RP) 則是更新式的做法,但若已出現肌肉萎縮症狀,表示已有重度神經損傷,此時仍建議以手術將神經作減壓,愈早手術,對神經的復原會愈好。蔡昀錚也提醒,手指麻痛還有其他可能性,但不變的是應該盡早至醫院就診,早期治療,以免神經壞死無法回復。
-
2020-03-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口吐鮮血 可能… 肝癌侵入門靜脈
武漢肺炎疫情緊繃。女同學聚會。甲:「我兒學校課都停了!」乙:「我去大陸飛機也停!」丙:「就是我的MC還一直不停!」不該停的停了,有其客觀因素,但該停的不停,問題就大了!以女性MC來說,一直來個不停,就可能有很多原因,例如荷爾蒙失調、子宮內膜長了東西…等,都必須求醫做個診斷。另一方面,如果不該出血的部位出血了,也是有問題的。例如刷牙流血,可能是牙周病,也有可能是肝不好,凝血蛋白不足,血液不易凝固,也有可能是有了白血病或血小板缺乏。鼻子出血,可能是常用手指掏鼻子之故,也可能是鼻子長了息肉,也有可能是鼻咽部長了腫瘤。至於便便有血,就要小心了,可能是痔瘡出血,但也可能是胃長了癌症或大腸長了癌症。至於口吐鮮血,問題更嚴重,可能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但目前藥物治療發達,因單純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出血已很少見,反而常常是肝硬化末期或肝癌侵入門靜脈引起門脈高壓所致,不可不慎。至於便便出血,可能是痔瘡引起,但也有可能是大腸長了東西所致,或肝硬化厲害所致。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而且肝臟只要1/4還正常,人不會感覺有異樣,因此,在台灣還有不少肝病病友是吐血了或解血便求醫,才發現肝臟出了大問題。疫情緊繃之際,凡我國人要趁此機會注意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多吸收一些正確的醫療知識,才能在疫情結束之後,再度擁有青春快樂的每一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22 該看哪科.兒科
出生3天染腸病毒 2周後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但疾管署昨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包含一例死亡,一名出生僅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該出生三天大女嬰於去年十二月底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六型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六型並不常見,但卻是新生兒死神。自二○○七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四例伊科病毒六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三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女嬰感染源未定,但林詠青說,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另一重症個案為北部一歲女童,於一月五日至六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七十一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累計一例重症病例;去年累計六十八例重症,含四例死亡。
-
2020-01-21 該看哪科.兒科
慘!出生僅三天 女嬰染腸病毒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1例死亡,是一名僅出生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治,來不及回家的小生命讓人不捨。疾管署提醒,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出生3天大女嬰於去年12月下旬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活動力差、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6型併發重症,個案雖於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6型在台灣不常見,對新生兒而言,卻是如同死神般的存在。自2007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4例伊科病毒6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3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僅一名新生兒及3歲幼兒存活。目前該女嬰感染源尚未確定,但林詠青表示,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林詠青提醒,雖腸病毒目前無特效藥,但早發現早治療,就能避免重症及死亡風眼,新生兒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並容易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徵狀,應儘速接受治療。另一名重症個案為北部1歲女童,於1月5日至1月6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相對低點;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2019年累計6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4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53例為多。
-
2020-01-10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媽媽手、滑鼠手怎麼分? 復健科醫師教你用一招判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農曆春節腳步接近,家家戶戶打掃除,平常忙於家事、工作,過度或不當使用拇指及手腕,造成疼痛腫脹、無法使力,當心長期下來形成「肌腱滑膜炎」,俗稱為「媽媽手」;同時易與手部出現麻痛感的「腕隧道症候群」,大家常說的「滑鼠手」混淆不清。彰基復健醫學部部長劉森永醫師指出,只要透過一招自我簡測方式,就能分辨惱人的「媽媽手」與「滑鼠手」之間的差異性。劉森永醫師說明,「媽媽手」疼痛點位於大姆指,只要姆指向下彎曲,用另外四隻手指頭包覆住按壓,會有明顯的痛感,就有可能是肌腱滑膜炎;而手心向上,用另一隻手敲打手腕部位,若出現疼痛感,則當心為正中神經遭到壓迫。過去使用傳統神經傳導檢查,現在以「骨骼肌肉超音波」,能清楚檢視肌腱、韌帶及肌肉構造,協助醫師進行診斷。若已經有媽媽手,劉醫師說應適時讓手部休息,但也不要長期不動,造成手部發炎物質堆積導致症狀加劇。在急性疼痛發作時,最好冰敷24小時;進入慢性疼痛期,可以熱敷或浸泡38度至42度左右的熱水,並於醫師及治療師指導下,搭配局部按摩及適量牽拉與肌力訓練,如下列四大居家運動項目。一、肌肉拉長伸展運動:維持活動度並增進循環Step1.以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Step2.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0-20秒,接著放鬆休息;重覆10-20次,一天做3回。二、拇指關節運動:增進關節活動度Step 1.練習拇指屈曲及伸直動作。Step 2.練習拇指外展及內收的動作。三、肌力訓練:維持肌力及增進肌耐力Step1.先以橡皮筋套在手指上。Step2.用力將手指向外張開,直到有繃緊的感覺,維持10-2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5-10次,一天2-3回。四、可使用道具進行肌力訓練Step1.使用啞鈴或罐子,Step2.姆指套上彈性帶作拉伸動作媽媽手臨床上如何治療?劉森永醫師表示,現在比較流行增生療法,或血小板注射。另外也有人使用震波療法,但傳統上仍以物理治療為主,包括超音波、甚至做一些微電流的刺激,減緩疼痛,再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達到舒緩效果。最好在手部已出現局部不適及疼痛現象時,儘早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除舊布新做到一身痛? 物理治療師6個叮嚀遠離痠痛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20-01-07 癌症.抗癌新知
「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癌症腹膜轉移患者的新選擇
國人十大死因已由惡性腫瘤蟬聯多年首位,而在第四期癌症患者中,以腹內癌症患者腹膜轉移的治療最為棘手,其平均存活僅剩約1-2年。成大醫院指出,目前對於腹膜轉移的治療出現新的方式,以「腫瘤減積手術」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其治療結果獲得提升。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詹仁豪指出,此一療法是以熱療與化療協同作用的原理,利用腫瘤細胞的低耐熱特性,高溫可破壞腫瘤細胞膜及增加其通透性,再讓化療藥劑直接進入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最好效果。經過「腫瘤減積手術(CRS)」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的患者,目前平均存活率時間可以達到2-3年,比起過去單純化療進步許多。但詹仁豪也指出,這類型手術併發症的比率相對較高,包括:肺炎、感染、術後腸阻塞、出血、消化道吻合處滲漏、膿瘍、消化道瘻管、傷口癒合不良、肋膜積水、白血球降低、貧血、血小板降低,以及化療藥物對心肝腎的毒性引致功能損害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5%。所以要相當的小心。詹仁豪指出,傳統化學治療是將藥物注射進血管,再經由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但是,化療藥物穿透到腹膜的濃度相當低,腹膜轉移患者很難達到良好的治療成效;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又會帶來巨大的藥物毒性及副作用。所以傳統上治療腹膜轉移的第四期患者常常陷入兩難。而且腹膜轉移第四期患者因腹膜上有癌細胞,常有腹水狀況,嚴重者癌細胞附著在腸道表面,也影響腸道蠕動的功能,患者因此常有消化或吸收不良的狀況,體力也日漸虛弱不堪負荷標準的化學治療。這類病人又對靜脈注射化療的反應不佳,被認為接受手術也無益預後,以往多只能接受緩和治療。詹仁豪說,新療法是先以「腫瘤減積手術」儘可能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原發腫瘤、腹膜轉移腫瘤,在廓清後,施行以加溫至42-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的「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殺死可能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以達治療的目的與效果。目前建議新療法用在大腸直腸癌、闌尾癌、卵巢癌、胃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間皮癌,且腹膜癌症指數(PCI)最好在15分以下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而在手術後仍需要持續的化學治療,配合溫熱療法合併其他治療方式,有助於提升對於腫瘤細胞的治療結果。
-
2020-01-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什麼耳鳴同時會偏頭痛?醫師:引起耳鳴有4個原因
在門診實務中,大約有十分之一耳鳴患者,會同時罹患偏頭痛。這些患者,有的耳鳴是出現在頭痛發作前,有的是在頭痛發作後,有的會消失,有的卻持續不減,甚至愈來愈嚴重。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很多耳鳴病因跟偏頭痛有關,這是為什麼呢?偏頭痛發作時的機轉主因為中樞神經細胞膜上的鈣離子通道發生了障礙,一旦有壓力、感冒、睡眠周期改變或身體激素變化(例如月經來潮時),腦幹中某條神經元出現電位波動,就像平靜水面起了漣漪,開始向四周神經元傳遞。依序向上通過橋腦、中腦和大腦,最後某一邊的大腦動脈會因神經性發炎而擴張,出現疼痛。在這過程中,若影響到聽覺神經系統,就會出現耳鳴。原因一:干擾聽覺神經路徑當電位波動影響到腦幹中的聽覺神經路徑時,患者不僅會聽覺過敏,還會聽見彷如身處密閉地下室時,所聽見的環境聲響。這種耳鳴沒有固定頻率或方位,頂多持續幾個小時,最多一日,大多隨著頭痛緩解而消失,原因二:造成耳咽管功能不良或中耳炎倘若電位波動影響到舌咽神經核及三叉神經核,干擾這些神經核對於耳咽管開關(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的控制,衍生耳咽管功能不良,中耳負壓,續發中耳積液。或者,電位波動順著舌咽神經或迷走神經,傳進中耳腔,神經炎性反應使黏膜和耳膜的微血管擴張,分泌增加,引起傳導性聽力障礙。這種耳鳴較為低頻,會持續好幾天。原因三:間接引起耳蝸水腫偏頭痛發作到巔峰時,腦部會釋放出一種炎性物質-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GRP),倘若循環到內耳,造成耳蝸水腫,傷害聽毛細胞群,特別是高頻處,使它們無法一起隨著聲響、柔順且整齊劃一地擺動,所啟動的聲音訊號就無法同時傳進大腦,就會被解讀成「迴音陣陣」,這種耳鳴會持續好幾周。原因四:直接使耳蝸動脈痙攣倘若電位波動順著神經,直接影響耳蝸動脈,引起痙攣,造成耳蝸及聽神經缺血,儼然「耳中風」。這種「缺血性耳鳴」往往會合併嚴重的聽障,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甚至永遠無法緩解;偏頭痛每發作一次,耳鳴及聽障就加重一次。偏頭痛所引起耳鳴其實不算少見,治療時,一定要先設法讓偏頭痛發作減少,甚至不要發作。最好能在頭痛即將發作時,即時服用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使頭痛發作稍停,再搭配口服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預防中耳炎或耳蝸水腫,保住聽覺。但若是「耳蝸動脈痙攣」者,就要搭配抗血小板劑,還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規律用藥,避免永久性或嚴重的耳聾。最後,奉勸病患若是偏頭痛發作又有耳鳴,宜正確就醫找出病因。
-
2020-01-04 新聞.健康知識+
年前大掃除NG姿勢讓你全身酸痛!醫教預防小訣竅
居家環境清潔常需要爬上爬下,對於平常勞動較少的人來說,真的是件超級苦差事。像是要打掃天花板或高處角落,甚至是粉刷等等,除了手得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影響;或是刷洗廚具、窗戶、被單等物品,如果清掃姿勢NG,再加上用力不當,就可能造成肌肉勞損而導致酸痛,每年大掃除勞損症狀的排行榜有哪些?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民萱剖析如下: 勞損症狀1:肩頸疼痛◎肩頸好酸痛,手也開始麻就羅民萱的觀察,肩頸疼痛是每到年節掃除時,婆婆媽媽們最常見的勞損症狀。因為大掃除時,長時間低頭整理或刷洗,容易造成上斜方肌的緊繃疼痛,若是合併頸椎椎間盤突出者,更可能伴隨著神經壓迫,而產生手麻的感覺,除了需藉由復健來治療,也必須改變姿勢,才能真正改善疼痛。 預防小訣竅:髖屈代替低頭、平視好輕鬆 :  如果要整理的東西位於低處,建議可利用髖部屈曲,身體和脖子維持一直線,代替低頭彎腰;或是拿個椅子坐下來,把需要整理的目標物,放在目光可平視的位置。尤其是頸椎前伸這種類似「烏龜頸」的姿勢,會使得頸椎壓力變成原本的數倍之多。 羅民萱指出,光是隨時注意自己頸椎的姿勢,就能有效避免肩頸疼痛,如果已經疼痛難耐,甚至出現手臂的酸麻,就得搭配復健的熱敷電療、牽引、運動伸展等項目,甚至是施以增生注射治療,才能即時對症處置。 ◎肩膀夾擊,上抬就痛!?「肩膀夾擊症候群」也是年節掃除時常見的肩部疼痛問題。羅民萱解釋,「主要是因為清潔時,肩膀重複外展抬高,例如準備年菜時,抬著平底鍋炒菜的動作,容易造成肩峰與旋轉肌袖肌腱的反覆摩擦、夾擊,進而導致肌腱疼痛發炎。肩膀高舉過頭的動作,也是造成肩膀夾擊的危險因子,例如掃除時,整理比較高的櫥櫃、天花板或是擦洗窗戶玻璃、取下高處的重物等。」 預防小訣竅:手肘垂放兩邊,避免高舉過頭 :   針對肩膀夾擊症候群,羅民萱建議,可以讓手肘儘量靠近身體兩側,再做大掃除等家務,避免肩膀手肘重複外展抬高;當拿高處物品時,則建議踩在穩固的椅子上再取用,避免肩膀手肘高舉過頭的動作。勞損症狀2:手部問題◎手指麻,手肘痛:腕隧道症候群及肘部問題大掃除症候群的第二個常見疼痛部位就是手部,羅民萱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在過度使用手腕者身上,由於發炎或沾黏造成手腕的正中神經壓迫,導致手指一到四指的麻痛。」 另外,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雖然痛的位置在手肘外側和內側,實際原因卻和手腕的過度使用有關。網球肘是手腕過度使用翹手腕的動作,如網球的反手拍;而高爾夫球肘則是反覆手腕下壓,如打高爾夫球的姿勢。由於控制手腕的肌腱附著於肘關節處,進而導致此處的肌肉發炎或疼痛,都可能在大掃除期間加劇。 預防小訣竅:手腕持平放鬆,配戴副木舒緩 :   由於這三種疼痛都與手腕過度使用有關,所以,除了打掃時,盡可能讓手腕維持平放伸直,與手臂維持一直線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長時間彎折或負重;清掃完之後,可以利用伸展和熱敷休息等方式,來幫助手腕放鬆。 羅民萱提醒,「如果已經感覺疼痛,甚至是手麻,建議儘速至復健科治療,可搭配『副木』把手腕固定在正確姿勢,以舒緩被壓迫的神經,對改善腕隧道症候群很有幫助;也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增生注射』,可使正中神經和旁邊的組織分離,並能解除壓迫,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拇指痛,手指打不開:媽媽手、板機指大家都聽過的媽媽手,這可不只是新手媽媽的專利!羅民萱表示,媽媽手主要症狀是在拇指靠近手腕處的疼痛,通常跟拇指過度的外展或反覆使用有關,例如擰毛巾、洗衣服或用拇指滑手機等。 至於板機指則是一種手指劍鞘的發炎,當過度使用手指,造成手指肌腱和劍鞘滑車反覆摩擦後的沾黏腫脹,使得手指變得卡卡的,握拳後要聽到咖」的一聲,手指才會彈開,就像扣板機一樣。 「如果已經產生板機指,就應該要休息並熱敷按摩,適度幫手指拉筋伸展,程度嚴重者應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了。」羅民萱提醒。 預防小訣竅:避免手指小關節反覆抓握,多用手臂和身體力量帶動 :   要避免拇指過度外展、張大,並減少反覆使用單一小關節出力,可以善用洗衣機、脫水機、掃地機器人等,適度取代一些手部要很出力的家務,可別凡事都親力親為。 如果堅持一定要親手擦地,不妨盡量使用手臂和身體的力量,去帶動擦拭的動作,或改以整個手掌施力,就能避免過度傷害。勞損症狀3:腰酸背痛,腳也麻很多人常會在大掃除期間不小心閃到腰,感覺像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已經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了。羅民萱解釋,突然性的彎腰及負重,可能因為瞬間用力時,導致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如果剛好壓迫到附近腰薦椎的神經,還可能伴隨麻痛,一路從屁股到大腿、小腿或足底,導致坐骨神經痛而坐立難安。 如果已經有椎間盤突出的人,打掃時更要注意避免彎腰的動作,平常也最好不要坐矮椅子。應尋求復健科醫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進行儀器復健、牽引與核心肌群的訓練。那麼自己有空就去拉拉單槓可以嗎?羅民萱特別提醒,很多有腰椎疼痛問題的人,會想藉由拉單槓伸展舒緩脊椎,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醫師,指導正確的伸展動作,或使用儀器牽引治療,才不會拉到不該拉的部位,反而造成肩膀及旋轉肌袖的受傷。 預防小訣竅:用蹲姿搬重物、弓箭步打掃 :   大掃除搬重物時,不要直接彎腰負重,因為力矩變長,會使得腰椎負荷變成原本的數倍,千萬要盡量避免。建議可利用上身保持直立的蹲姿,將重物靠近身體之後,再用身體和大腿的力氣站起來,亦可用弓箭步的方式蹲下後再搬重物。 此外,也要避免一直彎腰掃地,羅民萱建議,不妨改以弓箭步掃地,就能減輕腰背的負擔。 勞損症狀4:膝關節疼痛大掃除時,婆婆媽媽們常蹲著洗東西、跪著擦地板等動作,羅民萱提醒,「膝關節於蹲跪姿之下,所承受的壓力會比上下樓梯、跑步登山來得大很多。」長時間使用蹲、跪姿擦地板,是非常傷膝蓋的行為。跪姿也可能造成膝蓋前方的滑囊發炎,導致局部膝蓋產生紅腫熱痛的狀況,又被稱為「女傭膝」 ( h o u s e m a i d ´ sknee)。 預防小訣竅:善用家事幫手,避免蹲跪姿 :   羅民萱建議辛苦的婆婆媽媽們,務必善用易操作的踩踏型拖把、吸塵器、掃拖地機器人等現代科技家事好幫手。不要再跪著擦地板,讓過勞的膝蓋變成女傭膝或退化膝,真的是得不償失。 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羅民萱表示,針對以上骨關節、肌腱韌帶,甚至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勞損和疼痛,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像是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就是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找到受損或發炎的位置,並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 不同於傳統施打類固醇只是消炎止痛,這種增生療法可以幫助組織增生修復,達到治療的目的。再輔以正確姿勢和復健,即可有效改善,並能避免再度復發。 每到年底,居家清潔人員因為打掃工作造成的「職業傷害」問題也不可小覷!羅民萱分享,有位病患是從事鐘點清潔的工作,她的手麻症狀已經長達四年,由於農曆年前工作量增加,只要當天清掃工作一多,晚上還會麻到睡不著。」後來經過理學、神經及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叮囑該病患調整打掃時的姿勢及動作外,也製作副木提供她睡覺時固定手腕姿勢,並且施以四次神經解套注射,同時搭配復健療程,才讓她困擾不已的手麻症狀逐漸改善。 羅民萱提醒,每到年節一忙起來就把自身體疼痛先擺在一邊的婆婆媽媽們,一旦掃除症候群上身,務必即時復健治療和了解正確的打掃姿勢,才能大痛化小、小痛化無,開心過個好年。延伸閱讀: 掌握6技巧,酸痛不上身 天然妙方,打掃廚房亮晶晶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20-01-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O型血真的是「萬能血」嗎?其實沒有這麼神
大家好,我是O血型,在我們ABO血型系統裡還有我的三個好兄弟:A血型、B血型和AB血型。通常大家都習慣稱我為“萬能血”。在影視劇中,也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我是O型血,是萬能血,快用我的血吧!”但事實上,我並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呀。下面讓我帶你了解一下ABO血型吧。首先,我們知道血液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血細胞和血清。血細胞是由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組成的。紅細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體,決定了我們的ABO血型。A型血中含有A抗原,抗B抗體。B型血中含有B抗原,抗A抗體。AB型血中兩種抗原都有,兩種抗體都沒有。而我的身體中正相反,我兩種抗原都沒有,只有兩種抗體。當A抗原與抗A抗體相遇時,就比如A型血和B型血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會大打出手,造成紅細胞破壞,可能會危及生命。這就是我們大家說的溶血反應。同樣,B抗原和抗B抗體也是這樣。而我的身體裡沒有A、B抗原,不與受血者體內的抗體發生溶血反應。當受血者少量輸入O型血後,血清中的抗體被受血者體內大量的血液稀釋,減少了抗原與抗體相遇的機會,降低紅細胞的破壞率,增加體內紅細胞含量,提高攜氧能力。所以在同型血缺乏的緊急搶救時,可以通過少量輸注O型血,來搶救生命。隨著輸血醫學的發展,科學家發現人們身體裡還有許多不同的血型系統,比如,我們最常說的“熊貓血”:Rh血型系統。如果我們給患者輸注Rh不相合的血液,即使ABO血型相同也會產生配血不相合的現象,嚴重時也會因為溶血反應危及生命。現如今,血液製品作為珍貴的醫療資源,雖已不像戰爭時期那樣匱乏,但也需要合理應用血液資源。在保證患者輸血安全的同時,也要保證血液製品輸注的合理性。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不是“萬能血”了吧。目前,還沒有一種血液可以代替其他血液發揮作用。但是,我們的醫學家正在研製血液的替代品,希望有一天真的可以出現“萬能血”來救治生命。總之,輸血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可千萬不要馬虎呦。 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頸動脈超音波篩檢「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篩檢技術預防中風「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中風復健可客製化「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2-22 養生.營養食譜
富含維生素及植化素 營養師教你這樣吃保護心血管健康
想遠離癌症,該攝取哪些食物?要維持血糖穩定,又該怎麼吃?以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為首的三位營養專家,出版了《天然植物營養素》(臉譜出版),介紹75種五色蔬食所含的59種植化素,再化為130道保健食譜,教你如何靠食物提高免疫力、防老抗癌、改善三高、遠離失智。營養學博士的推介吳映蓉自承,她從小愛吃垃圾食物,雖然擁有營養學博士,一直到了走出學術領域、面對民眾,才真的實踐營養教育。繼之前著作,她有感很少人了解「植化素」這種植物性食材常見的天然化合物,因此協同其他專家完成此書。書中詳介含有各種植物營養素的食材,並定下「哪些人要多吃什麼?」的標題,讓想改善不同問題的讀者迅速獲得所需。每則附飲食小叮嚀,比如南瓜雖有改善攝護腺肥大等好處,但若吃太多,臉會變黃。解開植化素的迷思書中也介紹與植化素有關的健康迷思,例如維生素C並非可以治療感冒,而是可加強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接下來的保健食譜,更根據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氣喘等22種常見疾病,設計130道保健食譜。今天介紹三道食譜。吳映蓉表示,粥狀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都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動脈硬化起因於血中壞膽固醇氧化引起的血管壁病變和發炎反應,促使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進而造成血管阻塞變成心肌梗塞,正確的飲食習慣則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保護心血管的食材她說,花椰菜、蘆筍、菠菜、芥藍、韭菜、蔥、甘薯葉、空心菜、酪梨、青椒、紅甜椒、洋蔥、番茄,都是可保護心血管的植物性食材,這次食譜的青椒番茄炒牛肉,青椒及番茄都富含許多維生素及植化素,能抗氧化、清除讓血管老化的自由基,也含豐富的維生素B6及葉酸。要注意的是,牛肉在此食譜中是配角。蘆筍甜椒沙拉這道菜,吳映蓉說,蘆筍及甜椒所含的類黃酮素都是抗氧化高手,能防止壞膽固醇氧化後卡在血管壁。蘆筍中的芸香素,也可強化血管。保健食譜的幾個要訣以涼拌木耳料理為例,吳映蓉表示,黑木耳的植物固醇其結構跟動物的膽固醇長得很像,在腸道中會與接收器結合,降低接收器與膽固醇結合的機會,可以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她也提醒保健食譜幾個要訣:一要提高植物食材的比率;二是蔬菜多用「水炒」;三要盡量全食物調理;四注意部分腎臟病人吃蔬菜先燙過再烹調。涼拌木耳材料:黑木耳二至三朵、醬油及烏醋少許、薑、辣椒、香菜都少許作法:1.黑木耳洗淨入滾水川燙約五分鐘,撈起過冷水切絲備用。2.薑及辣椒切末備用。3.將切好的黑木耳倒入醬油與烏醋中攪拌,加入香菜、薑及辣椒,放入冰箱 冷藏冰鎮約一小時再吃,口感會更脆。青椒番茄炒牛肉材料:青椒一顆、大番茄兩顆、牛肉絲100克、醬油、胡椒少許、橄欖油少許作法:1.青椒、番茄洗淨去蒂後切成塊備用。2.牛肉用些許醬油、胡椒醃過備用。3.熱鍋後倒入少許橄欖油,再加牛肉拌炒至熟。4.最後倒入番茄及青椒塊,快速拌炒即可食用。蘆筍甜椒沙拉材料:蘆筍150克、黃紅色甜椒各1/2顆、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都少許作法:1.蘆筍洗淨去老皮,切段備用。2.甜椒洗淨去蒂、去籽切絲備用。3.將上述材料以滾水燙過,加入適量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調味後,即可食用。
-
2019-1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影/揮別藥罐子!癌童完成漫長化療 反應惹哭網友
美國一位癌症病童媽媽,在社群媒體分享一段感人影片:她的兒子在吃下最後一劑化療藥物前,意識到自己終於戰勝了癌症,瞬間情緒激動、喜極而泣,影片也感動眾多網友陪他一起掉淚。現年9歲的史蒂芬·科特(Steven Cotter)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諾曼市,他在2016年8月不幸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是一種很凶狠的癌症,確診三天後史蒂芬就開始接受長達三年的嚴格化療、血液和血小板輸血,也得經常長時間住院。幸好努力終獲得回報,今年10月,醫生發現他的骨髓檢測中已無癌症跡象,隨後在本月14日,史蒂芬服下了最後一劑藥物。史蒂芬的媽媽艾旭莉·科特(Ashley Cotter)現年28歲,特地在臉書上分享這感動的一刻。影片中可見史蒂芬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了他的藥瓶,史蒂芬用手托著頭部,意識到自己擊敗了癌症,難以置信的搖著頭並淚流滿面,說自己太高興了,然後他馬上又振作起來,吞下最後一劑化療藥,高舉雙手歡慶,開心說道「我打敗癌症了!」史蒂芬的弟弟和朋友們也在一旁歡呼,爸爸隨後也走上前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媽媽事後分享了一張史蒂芬和他的藥瓶的合照,並寫道「這只是兒子過去三年吃過藥物中的一小部分,我的兒子始終高昂著頭,面帶微笑地與癌症抗爭,我從來沒有這麼驕傲」。這段感人影片目前已經吸引了逾3.7萬人觀看且持續增加中,各大媒體也爭相報導,網友們紛紛表示看得自己熱淚盈眶,也為史蒂芬感到高興。
-
2019-1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疼痛 心、肺、皮膚全都遭殃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併發症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依照疾病活動度,調整藥物的組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什麼是生物製劑?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T細胞、抑制B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2至3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貼心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原文: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避當歸抗凝血劑等恐怖組合 中國醫建立中西藥比對系統
台灣許多民眾有服用中藥、調養身體的習慣,但若同時在吃治療慢性病的西藥,最怕中西藥交互作用,反而危害健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首創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如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就會提醒中醫師不能開當歸等活血化瘀類中藥。衛福部健保署今舉行「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由12家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以「垂直整合團隊運用雲端醫療主動提醒機制」為主軸,提出特色的智慧應用成果分享。其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應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開發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當中醫師開立的藥品,與患者正在服用的西藥不能同時使用時,電腦就會自動輔助發覺潛在相同藥理中、西藥物重複使用,並跳出警示視窗,提醒修改藥囑。中藥與西藥會產生交互作用,絕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任秘書主任、心臟介入治療科主任的張詩聖說明, 如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但這些患者應避免同時服用丹參、當歸等活血化淤的中藥材,避免抑制血小板凝固,增加內出血風險。張詩聖表示,經中西藥交互作用及重複系統比對,發現藥囑修改以當歸、丹參活血化瘀類中藥占96%最多。院外中藥相同藥理重複修改處方率為35%,院內醫師開立具風險的中、西藥併用處方比率下降達28.2% ,醫師修改相同藥理重複中、西藥物醫囑率達52%。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首創的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許多醫院也都各自發表運用健保雲端系統的加值創新服務內容,如恩主公醫院及國軍花蓮醫院發展重複用藥檢核提醒、台北馬偕及奇美醫院提供高齡用藥整合、台中榮總藥品不良反應資料轉換應用及術前易出血藥品檢核。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健保給付千萬藥費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病患福音
一名50多歲男子因腎衰竭,長年飽受洗腎之苦,獲姊姊捐腎相救。手術成功,小便如泉水般湧出,但關傷口時移植腎竟然出現局部淤斑,移植腎切片卻檢查發現,這竟是罕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aHUS)」,雖積極血漿置換、藥物治療,腎臟仍惡化衰竭。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是一種先天補體系統病變的疾病,當人體面臨外來刺激時,補體系統會活化反應。但aHUS患者天生缺乏補體調控因子,因此補體系統啟動後會異常活化,嚴重造成全身性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器官衰竭。一般來說,感染、懷孕、手術、補體缺乏,都可能誘發aHUS。以該名中年男子為例,可能是因換腎手術,捐贈者異體抗原呈現給他(受贈者)免疫系統,促使補體系統活化,因缺乏調控煞車而造成惡化。陳呈旭表示,aHUS在尚未發作時無法察覺,一旦發生血管內皮破壞,造成「血管壞到哪,血管栓塞到哪」,除腎臟外,嚴重造成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急重症,被送至醫院,難以第一時間確診。陳呈旭提醒,若患者檢驗呈現血小板下降、溶血反應、器官受到侵害時,應進一步篩檢,做血液及基因檢查,釐清血栓性紫斑症與aHUS,早日發現、對症治療,把傷害減到最小。在治療上,傳統僅能靠血漿置換術等支持性療法,也就是俗稱「換血」,但有時療效不佳。這幾年,注射型藥物「末端補體抑制劑」問世,可抑制補體系統,控制疾病進程,有效降低洗腎率及死亡率,但一年藥費高達千萬元,「賣房子也不夠付」,所幸健保已於今6月將該藥納入給付 。儘管「末端補體抑制劑」治療效果不錯,但陳呈旭提醒,此藥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務必先接種腦膜炎、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伺機性感染風險。
-
2019-12-0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不可逆!醫:體重增1公斤 關節負擔多3公斤
你有「ㄎㄨˊ落(台)」卻站不起來的症頭嗎?醫師指出,我國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若沒有及早保養和調整生活習慣,嚴重者恐得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但只要控制體重、規律運動、熱敷,以及補充適當保健食品等,均有助延緩退化。腫脹疼痛無力 膝蓋退化不可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俊灝表示,關節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接合構造,它包覆在關節囊之中,可緩衝骨頭之間的撞擊力,且會分泌關節液以提供關節軟骨所需的養分。若關節相當健康,關節活動度就能非常順暢。但是,當膝關節的軟骨裂解、營養消失,就像失去了鋼筋水泥,造成走路「卡卡」的現象,長期可能影響硬骨變形,關節也可能緊繃、腫脹、疼痛、和無力。這就是老人家常見的退化性膝關節炎。蔡俊灝說,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除了好發於老年人,也包括體重過重者、風濕疾病患者、工作粗重者、關節外傷及運動員等,另也具家族遺傳傾向。體重增1公斤 關節負擔多3公斤「但膝關節退化初期,不是每人都會感到疼痛。」蔡俊灝說,關節退化初期是關節囊變狹窄和長骨刺,再來才是軟骨變形表現。但約六成患者來門診檢查時,關節軟骨已明顯變形而導致O型腿或X型腿,進而造成關節磨損。退化性關節炎在治療之前,需要先進行理學檢查和影像檢查,才會再進行分級治療,而治療目標為「減少疼痛」及「延緩退化」。蔡俊灝表示,初期治療以關節保養為重,當體重增加1公斤,膝關節就會增加3公斤負擔,所以減重相當重要。因此,配合減重、適當運動及調整工作型態不負重等,均能減少關節負擔。每日抬腿鍛鍊 每周游泳健走許多長輩認為運動會傷膝蓋。但蔡俊灝澄清,適當鍛鍊肌肉,其實有助減少關節負擔、促進關節活動度,還有助增加骨質密度並減少發炎反應,而且規律性運動也能減少下肢靜脈曲張情形,降低心血管栓塞機會。該怎麼運動呢?蔡俊灝說,在家可坐椅子上反覆抬腿,每次抬30下,此動作可在泳池內練習,而睡覺躺著也能做。除了局部鍛鍊,也建議每周運動三天、每次持續50分鐘,讓心跳能達每分鐘130下,而運動項目推薦游泳或健走。「揪朋友一起運動還可增加情感交流,晚上睡覺更香甜,是幸福人生的開端。」不過,運動強度仍需視年紀、體力和慢性病進行安排。蔡俊灝提醒,若膝關節出現急性疼痛,可先進行冰敷,平時則可熱敷膝關節以進行保養。PRP治療 風險高且費用高若膝關節退化嚴重,痛到連動都無法動。蔡俊灝表示,此時就需要接受電療或熱療等復健治療,以減少膝蓋不適。除了止痛消炎藥物的使用之外,也可適當補充保健品來進行關節軟骨保養,有助減少發炎情況。從乳油木果中提煉出的天然高濃度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能降低關節過度發炎,有效改善疼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也經臨床驗證,能有效改善患者肌肉協調力,能輕鬆行走;動物組織切片更證實可保護軟骨,減少磨損,成為照顧關節退化的一項新選擇。近年血小板血漿治療(PRP)注射治療夯,甚至被號稱可替代關節開刀。蔡俊灝提醒,這需要接受專業評估才行,因需要抽取自體血液100-200cc毫升,很多長輩有貧血,或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做PRP其實風險高且費用高,並不值得。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與照護準則症狀有哪些?1. 早上下床時最不舒服,動一動會改善。2. 蹲、坐下起立、上下樓梯會疼痛。3. 關節有腫脹或僵硬感。4. 隨退化嚴重度增加,關節活動範圍愈低。怎麼做照護?1. 維持理想體重。2. 選擇合適運動。3. 每天適度運動。4. 補充保健食品。5. 熱敷。6. 相關輔具協助。註:症狀控制後仍需長期照護,才能確保關節健康。資料來源╱蔡俊灝醫師 製表╱鄧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