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螃蟹
共找到
99
筆 文章
-
-
2020-07-03 橘世代.愛玩橘
全台最美海岸線!新北野柳一日遊/夜訪女王、吃海鮮
國內疫情趨緩,國旅大爆發。「女王弄夕陽」活動將於7、8月的周末、周日登場,廣邀民眾到新北野柳欣賞奇石美景,鄰近的龜吼漁港則是品嘗海鮮等美食好去處。兩地間約3公里海岸線,有「維納斯海岸」美名,不趕時間的話,漫步其間將有全新的旅遊心情。野柳地質公園地形受風化、侵蝕作用,成為地質及奇石勝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來報導當地美景,形容可媲美太空地質,用「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岩石環境」來形容。野柳是國內老牌景點,有一點年紀的民眾應該都曾造訪,事隔多年仍對女王頭、冰淇淋石、蜂窩石、薑石、燭台石等大自然鬼斧神工印象深刻。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北觀處在7、8月的周休2日,推出「女王弄夕陽」活動,由專業導覽帶領認識野柳獨特地景與地貌,並可倘佯在山海地景間,看著夕陽餘暉,伴隨海風啜飲香醇咖啡。女王弄夕陽活動每人333元(含門票、導覽、香醇美式咖啡、野柳透明玻璃杯、小點心、礦泉水),下午5點集合出發,每梯次25人,須預約報名,適合三五好友或親子同遊。有興趣參加的民眾可洽野柳地質公園,電話(02)2492-2016,或上野柳地質公園全球資訊網查詢,網址:www.ylgeopark.org.tw。北觀處原本每年4月舉辦夜訪女王活動,今年受疫情影響,預計延到9月27日登場,今年還邀請在地風味餐廳推出北海岸在地限定「女王風味套餐」,豐富旅遊內容。龜吼漁港近幾年因為「萬里蟹」知名度提升,成為北海岸兼具觀光休閒風情的傳統小漁村。龜吼地區有不少餐廳,美食服務不下於野柳,除了可以品嘗海鮮,還有日本料理、台菜和小麵攤供選擇。大多數遊客往來野柳和龜吼都是開車或騎車,其實如果天氣許可,沿著海岸步道慢慢行走,會有另一番旅遊心情。2010年營建署舉辦台灣最美海岸網路票選活動,野柳和龜吼間的海岸線脫穎而出,贏得維納斯海岸美名。台東蘭嶼、屏東出風鼻段、馬祖芹壁和花蓮清水斷崖,則是分居第2名到第5名。維納斯海岸途中有螃蟹公園,占地0.4公頃,公園內的花蟹、石蟳、三點蟹裝置藝術,造型可愛討喜,還有Q版的「蟹仔」、「蟹妞」公仔,成為拍照打卡熱點。美麗海岸線有一小段沙灘,沙地潔淨,海水清澈,還有季節限定的綠石槽。靠近野柳一側多數礁岩,金黃色系的岩石紋路讓人驚艷,吸引許多攝影玩家前來取景。現在人手一機,走訪維納斯海岸,別忘了也來拍張「網美照」。【愛玩精選延伸閱讀↘↘↘】。經典小鎮行程/悠走楊梅客庄古道,賞景啖美食!。七彩吊橋啟用 雙龍部落居民帶遊客體驗布農文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體質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皮膚過敏症狀在現今社會,特別是台北盆地,幾乎很難問到一個人完全沒有這方面困擾的。在診間,很多人曾經對我反映,他過去沒有皮膚過敏症狀,自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症狀,多半是夜間睡覺時特別明顯,但是這些皮膚起一粒粒或一片片紅疹的症狀,常常在白天比較不明顯。為什麼以前沒有皮膚過敏,現在卻突然出現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和現在的社會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雖然台灣南、北、中產業發展各不相同,但整體而言,環境的確變乾淨許多,寄生蟲感染的病人幾乎快要看不到,但是過敏症狀的病人,尤其是皮膚過敏,越來越多,並且一旦發生過,其發作頻率似乎就會越來越頻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發作。免疫系統是很奇妙的,它永遠都在運作,細胞彼此間的反應會自己尋找出路,簡單說,過敏反應是免疫系統沒事找事,既然寄生蟲變少了,它就對塵蟎、濕度、冷熱、震動……做出反應,而且還容易受到情緒、壓力、睡眠情況等因素影響。在風濕科,經常看見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同時合併有皮膚過敏表現。原因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在研究中發現,跟過敏反應的免疫方向一致,例如甲狀腺亢進、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乾癬……患有這類疾病的人常常也容易有長期過敏問題,甚至過敏性氣喘。有時候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造成過敏反應不容易用藥物控制症狀,例如期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人,皮膚症狀對治療效果就會比較不明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藥物作用了。所以,除非不得已,不然類固醇長期使用,若出現過敏症狀時,確實會降低後續治療反應,導致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可以嘗試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取代類固醇,皮膚症狀用局部藥膏治療,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飲食方面,很多人遇到過敏問題反覆發生,會開始尋找資料,網路文章、報章雜誌、電視節目,然後幾乎是令人敬佩的、嚴格的限制自己的飲食,最常聽到的做法是完全不碰蛋類和海鮮,例如螃蟹、蝦子、魚,有些人連香菇、金針菇也不敢吃,這樣下去,不僅過敏症狀不會改善,恐怕連營養都無法達到均衡。站在免疫科醫師的專業立場,我會確認病人過去有沒有對哪一類食物有很明顯的過敏反應,因為食物引發的過敏反應,幾乎發生在十分鐘到四個鐘頭內,速度快、反應明顯,經常伴隨眼皮或嘴唇腫脹,有些人孩提時食物過敏,甚至會引發呼吸道緊縮、喘不過氣要送醫急救。在我的門診,不會經常幫病人做過敏原篩檢,因為研究指出絕大數的皮膚過敏反應,檢驗出過敏原,對病人的治療和預後沒有太大的益處,更何況還有很多環境因素、身體心理狀況是無法抽血檢驗的,所以,回歸到病人皮膚症狀的治療,保持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有正常的社交互動,才是最重要的。
-
2020-05-02 科別.牙科
吃冰牙齒就酸軟!醫師分析敏感性牙齒三大原因
夏天吃冰棒牙齒酸軟,冬天喝熱湯牙齒敏感,你也是敏感性牙齒一族嗎?那麼什麼是敏感性牙齒呢?簡單來說,敏感性牙齒指的就是原本被琺瑯質包覆的牙本質外露 ,接觸到外部刺激時造成敏感疼痛的現象。造成敏感性牙齒的主要成因有:1.琺瑯質受損: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堅固的琺瑯質保護著我們牙本質,一旦琺瑯質磨損、流失,牙本質小管外露,在接觸比較冰涼或是熱的食物等刺激時,牙本質小管上面的牙神經末梢就會傳導到內部的牙髓腔等內部組織,產生酸、痛等刺激感。包含不正確的刷牙方式、喜歡吃酸或是愛喝碳酸飲料甚至是磨牙等都是會慢慢磨損我們的琺瑯質喔!2.牙裂、蛀牙:如同前面有提到造成敏感性牙齒的主因是牙本質外露,所以說,若牙裂、蛀牙若深及牙本質結構,也會造成牙痛或是遇冷熱時產生敏感反應,那麼牙裂是如何造成的呢?除了外力撞擊, #經常吃堅硬的東西也會造成牙裂,如咬冰塊、嗑瓜子、吃甘蔗或螃蟹等等,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牙裂的問題。3.牙齦萎縮:另外牙齦萎縮也是引起敏感性牙齒的主要原因之一,萎縮的牙齦會讓原本被牙齦包覆的牙本質外露而產生敏感的現象,刷牙方式不正確或是有牙周方面的疾病 甚至老化等原因都可能會造成牙齦萎縮。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敏感性牙齒只要忍一下就好無需治療,甚至不知道有哪些治療方式,針對每個人的症狀不同,牙醫師可以協助的部分有很多,包含牙周手術、使用牙本質黏著劑將牙本質小管封閉達到治療效果,或以復形物填補缺損的牙齒,若裂縫已深及牙髓,則需考慮以根管療程治療,來解決敏感性牙齒的問題!最後也要提醒大家,遇到牙齒敏感的現象時,千萬不要自行診斷,一定要尋求牙醫師的協助,以免耽誤治療或衍生更嚴重的問題!來源出處:艾康牙醫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已攻陷11省!中國再爆神秘病毒 日媒:不排除突變傳人
正當新冠肺炎仍在肆虐全球之際,大陸境內又傳出一種神秘病毒,雖然這株病毒目前主要感染蝦、螃蟹等甲殼類動物,尚不會傳染人類,但日媒表示不排除病毒變異,進而產生傳染人類的可能性。根據日本「周刊郵報」報導,這種目前主要傳染甲殼類動物的病毒名為「十足目彩虹病毒」,《中國漁業年鑑》紀載,十足目彩虹病毒最早於2014年12月,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員在浙江省一處養殖場發現,目前大陸太平洋沿岸的11省市都傳出疫情。由於尚無特效藥能治療,部分蝦類一旦感染十足目彩虹病毒,死亡率高達8成,而根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的養殖白蝦因十足目彩虹病毒肆虐緣故,近年產量更因此減少五分之一。專家指出,當蝦感染十足目彩虹病毒後,身體顏色會開始變紅、殼變軟並沉入水中,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將無法解決,且會迅速擴散到整個養殖水池。因此一旦發現有蝦子染病死亡,必須將附近的養殖池一併清除、抽乾,否則依照病毒傳播速度恐會全數遭殃。儘管十足目彩虹病毒早在6年前就被發現,但目前科學家對於該病毒從何而來、傳播途徑為何仍沒有答案,加上缺乏防治手段,目前蝦農只能靠著禁止外人接近養殖池避免疫情。雖然目前十足目彩虹病毒還不會感染人類,但難保不會像禽流感病毒一樣發生突變,產生傳染人類的可能性。
-
2020-04-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杭州小學生終於開課 頭頂「一米帽」保持安全距離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浙江杭州小學一到三年級26日正式開學,史上最長的99天寒假終於結束,當地一間小學為了讓學生們保持社交距離,要求孩子都戴著「一米帽」上學,照片迅速在各個微信家長群中「洗版」。錢江晚報報導,「一米帽」措施由杭州的養正小學推出,概念來自古代官帽,帽頂黏了兩條長形紙板,從左右兩邊各延伸一米出去。副校長洪峰表示:「這確實是我們的創意,用我們的提倡的話來說就是: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開學前,養正小學的老師就讓學生在家和父母一起動手做「一米帽」,不只展現各個孩童的創意,並選用安全、衛生、環保的材料,要求學生在開學第一天戴著到校,而且不能碰到他人,不能損壞帽子。同學和家長們都卯足全力,有家長還說「我們全家足足做了兩個鐘頭呢!」據報導,洪峰又表示,由於養正小學去年才創辦,所以目前只有一年級。而一年級學童們對於「一米」沒有明確的概念,學校便突發奇想,發起這個活動,讓學生在配戴同時牢記「保持一米安全距離」。學校又圍繞「一米帽」舉行防疫知識問答、讓學生介紹「我和一米帽的故事」和舉辦「一研九頂」全校展覽,評選最喜愛的一米帽等。「一米帽」形似古代官帽,有兩個大「翅膀」,與中國最近熱播古裝劇「清平樂」中宋朝官員上朝時所戴的帽子「長翅帽」相似。報導指,開學第一天,同學們只有吃飯的時候可以摘下帽子。其他時間,小朋友們戴著「一米帽」都很謹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離!注意距離!」要出門上廁所,怕門框撞壞帽子,就側身走「螃蟹步」。照片一放上網立刻引起熱議:「上課=上朝,下課=退朝」、「真的好可愛」、「家長還需苦練手工啊」、「原來老祖宗都已經替我們想好了」,也有人打趣地說:「孩子們上課都看大家的帽子了,哪裡還有心思上課?」京滬粵復課 疾控嚴陣以待另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北京高三年級,上海、廣東高三、初三年級學生27日也都開學復課,紛紛嚴陣以待,北京各中學教職員工提前10天就到校上班;上海中小學則將採取統一配餐、預約用餐,並且對在校師生每人每天發放一片口罩,校門口也配備熱像式篩檢儀。至於廣州,26日通報一名近期從湖北返回廣州的15歲學生參加返校前大排查時,檢測呈陽性。目前對無症狀感染者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廣州目前採取分群上課,教育局明確規定每個班不能超過25人。「拆分成A、B兩班,原則上安排在隔壁。一堂課拆分成兩節課,老師在A教學班上20分鐘後,中間休息3-5分鐘,再到B班上課。」深圳各校也相繼進行了疫情防控模擬演練。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台大醫發表全基因篩檢演說 盼健保納給付
「癌症與螃蟹之間有什麼關係?」、「全基因篩檢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好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專題發表「透過基因檢測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梁逸歆指出,以前對於惡性腫瘤不清楚,那時以為腫瘤就像是螃蟹爬在人類身上,吃出大洞,癌症英文Cancer就是從螃蟹Crab一詞而來。提到癌症治療,大家都會聯想到化學治療,梁逸歆說,化療已經發展60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是化學藥物治療,但用詞不夠精準,應該正名為「細胞毒殺治療」,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分裂、繁殖。梁逸歆說,許多人對於化療都存有迷思偏見,認為「好壞通殺」,事實上,正常細胞對於化療的耐受性較高,但仍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只能說「這是為了治療癌症所付出的代價」。為此,標靶治療應運而生,瞄準特別基因受體,阻斷癌細胞傳遞訊息,讓壞東西不再分裂、繁殖,透過基因篩檢,選擇最佳的藥物,這就是癌症精準治療的起源。不過,標靶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被驗出有A基因突變,可以使用A標靶藥物,B基因突變則可選擇B標靶藥物,但如果都沒有突變變異,那該怎麼辦?是真的沒有突變?還是沒有檢驗到?近十年來,免疫治療成為最夯的癌症治療,起初研究發現,只要體內帶有MSI-H基因,不管哪一種癌種,對於免疫治療都具有不錯的反應率,研究證實,反應範圍不少,至少包括18種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直腸癌等。相較之下,NTRK融合/錯位基因突變,則常見於罕見癌,梁逸歆指出,這話講起來有些繞口,但卻是如此,像是罕見的幼兒腫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等。但事實上,在常見癌症病友身上,NTRK融合/錯位基因也可能突變,但機率相當低,例如,大腸癌病友僅有0.2%,等於1000名患者只有兩人此基因變異,免疫療法可能就是這兩人的救命藥物。梁逸歆說,如果單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癌友檢驗NTRK融合/ 錯位基因突變,因為機率極低,因此,絕大部分癌友不可能篩檢此基因,但沒有篩檢,就可能關閉了一扇希望之窗。此外,傳統基因檢測耗時,缺點不少,例如,篩檢一次約需近十天工作天,平均篩檢一次,約等兩周才得知結果,梁逸歆說,等於浪費了癌友兩周寶貴的生命,如果一併計算切片取樣時間,則延誤治療風險更大。為此,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改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梁逸歆說,全方位篩檢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可說是提供診斷、預測用藥的捷徑,梁逸歆說,如果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也能在台灣逐漸普及,且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於癌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梁逸歆指出,日韓兩國從去年開始支付癌友全基因篩檢,原因在於蒐集大數據,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全基因檢測費用仍需要自付,希望健保給付也能逐步納入給付。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1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每道菜都可重複加熱!這五種隔夜菜,請不要吃了!
物價越漲越高,許多媽媽也都更加相信「省錢就是王道」的圭臬!常常看到量販店便宜的食材便忍不住買一堆,不小心煮了過多也不忍心倒掉、怕浪費,吃不完的菜餚隔餐再拿出來熱一下,或是帶去公司當便當吃。這樣的方法雖然節儉省錢,但是可不是每道菜都可以重複加熱、一吃再吃,即使吃起來依然美味,事實上食物本身已經起了變化。「隔夜菜」不單指放了一夜的菜餚,放置時間超過8小時,就算是隔夜了。導致食物變質有兩方面因素:一是食物中的化學物質產生了致癌物,如亞硝酸鹽等,即使加熱也不能去除。二是食物在放置時受到細菌的污染。下列幾種食物更是最不能食用的隔夜菜色,審視一下家中的菜色是否也在其中呢?◆ 葉菜隔夜最危險通常莖葉類蔬菜硝酸鹽含量最高,瓜類蔬菜稍低,根莖類和花菜類居中。如果同時購買了大量蔬菜,應該先吃葉菜類,如大白菜、菠菜等。如果多做了菜色,隔天打算加熱來吃,也要儘量少做根莖、葉葉類蔬菜,而選擇瓜類。◆ 隔夜海鮮傷肝腎魚蝦、螃蟹等海鮮,隔夜後會內含的蛋白質會起變化,損傷肝、腎功能。如果多買了,建議將生海鮮用保鮮袋裝好,放入冰箱冷凍,下次再烹調。◆ 半熟蛋易生菌半熟蛋殺菌不徹底,格外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後會發生危險。如果蛋已熟透,而且低溫密封保存得當,隔夜再吃較沒有問題。推薦閱讀:你喝的水過期了嗎?開水保存期限只有…◆ 銀耳蘑菇要當心不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栽培的銀耳、蘑菇等,都容易殘留很多硝酸鹽。如果放的時間實在有點久,建議還是忍痛扔掉吧!養生警惕!五種隔夜菜 「打死也不能吃」◆ 放在金屬器皿裡的湯品熬湯費時費力,人們往往熬一大鍋吃好幾天。剩湯如長時間盛在鋁鍋、鐵鍋內,會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最好辦法是湯裡不要放鹽之類的調味料,煮好湯用乾淨的杓子盛出當天要喝的份量,再加以調味,喝不完的則最好是用陶瓷或保鮮盒存放在冰箱裡。編按【節儉是美德,但也得適度的在生活中調整。隔夜菜倒掉雖然浪費,但如果累積毒素而造成健康影響可是得不償失!審視每天食材的用量,精準地掌握購買份量、不造成多於的烹煮與負擔,才是最適當的節儉表現!另外小編再提醒,除了菜餚之外,還有隔夜茶、隔夜開水、隔夜滷味等也儘量不要吃,不管任何食物都還是新鮮的最安全喔!】
-
2020-03-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被當瘟神拒送餐 熱心民眾看不下去:我免費送!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新冠肺炎疫情警報聲中,讓第一線醫護人員更加感受到社會的人情冷暖,有人衷心感激無私付出,但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把外送餐點到醫院視為畏途。台中便當店拒絕外送到醫院台中榮總一名護理師PO文說,一家知名便當店拒送便當到醫院急診室,讓她感覺職業被歧視。業者事後道歉,解釋是店長個人行為,除處分店長,還捐100萬元給防疫使用。台中另一名護理師也在臉書說,一直以為附近店家都是良善的,但有一間店家接到電話,得知外送地點是醫院,馬上拒絕。護理師說,「你們沒有家人在醫院上班,所以你不懂同理心是吧?」她強調,「護理人員也是人,請尊重我們」。網友紛留言支持護理人員,馬上肉搜出這間店家,指責業者拒外送到醫院;店家老闆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沒有拒絕外送到醫院,因只有一名外送人員,外送人力不足,前天接到護理師外送訂單時,已滿單無法再接。這家醫院以前都有外送,會持續外送到醫院,不會停送。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一名物理治療師也在臉書社團PO文抱怨,叫飲料、便當卻遭拒送,令她好心酸,引起網友熱議。院方得知後緊急滅火,表示醫院位處偏遠,當時業者表明人手不足,外送取餐得等一小時以上,可能是雙方在溝通上產生誤會,業者事後也說,「絕對沒有拒絕」,希望此事就此落幕。暖心店家 送愛心食物給醫護人員不過,暖心業者也不少。台中市阿秋大肥鵝及好運來洲際宴展中心推出醫療、防疫、醫護人員專屬優惠,只要憑醫院、診所的工作識別證,即可享訂購便當7折優惠;訂餐滿千元2公里內免費外送,店內消費滿1000元,再贈500元抵用券,抵用券限下次消費使用。衛福部豐原醫院最近陸續接到熱心民眾送來漢堡和螃蟹粥,對醫護人員說「辛苦了」,豐原醫院回謝,也在醫院臉書PO照。一名醫護人員和民眾送的漢堡,照片字幕是「吃飽,繼續做有意義的事」;也有民眾送飲料到中部醫院,指名要給第一線抗疫醫護人員,讓醫護人員喝了暖心。21歲的林友友因外婆愛吃鐵蛋,找3個當中醫師的舅舅當顧問,自行研製出一粒鹽都不加的中藥養生鐵蛋,被朋友稱為「鐵蛋公主」。她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臉書報導急診護理師因新冠肺炎疫情相當忙碌,難以正常用餐,便送鐵蛋到醫院給醫護人員,幫他們打氣。防疫第一線 身心壓力大一名負責負壓隔離病房的護理人員說,堅守崗位,有時心理壓力遠遠大於生理壓力。為避免造成院內病患及家屬的恐慌,有時過著形同地下情報人員的生活,不能透露院內隔離病房的一切資訊,更擔心感染病毒的風險。護理人員透露,接受指派負責負壓隔離病房的工作,每天分為三班,除依醫囑提供照護服務外,早、中、晚更需協助送餐,以及病房垃圾清消後,讓清潔人員處理及關懷病人身心狀況等,從過年期間輪班至今,暫不回原單位輪值,其實對身心的煎熬非常大。醫護:上班就像被隔離檢疫一樣她形容,「上班好像被隔離檢疫一樣」。為避免進出醫院的感控問題,平時會獨立出入院區,而工作遇到採檢對象時,每次如臨大敵穿著隔離衣十分費時外,最擔心有被感染的風險,回到家後心理壓力大到會避免與家人共餐、減少接觸的機會,有些醫護同仁甚至是跟家人分開住。平時也會遇到家中長輩的質疑,關心負壓隔離病房工作,是否會有造成家人感染的危險,擔心如何照顧家中年幼子女;更有醫護人員擔心子女在校時,會有其他同學擔憂自己工作內容而排擠自己的子女,常常保密到家,只盼這波疫情能夠早早過關。病患看診背對醫生 怕被傳染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在臉書說,有民眾看診時背對他,竟說怕被醫師傳染。他苦笑告訴患者:「你這樣我無法評估啦」。魏智偉說,醫護人員保護大家,也會保護自己,請大家不要太緊張,「不是我們特別勇敢,但這是我們的職責」。魏智偉得知有三位護理師和一位清潔人員受感染,心中萬分不捨。醫護人員守護大家健康,也要重視家人的,他每次下班回到家,忍住小兒子衝過來討抱的回應,堅持要先洗澡換衣後,再來抱抱寶貝兒子。醫護人員需要的是一句關懷衛福部豐原醫院醫護人員表示,面對新冠病毒,人們因為害怕擔心,在精神緊繃狀態下說出了一些不合適的言語,導致更多人出現恐慌,站在第一線與疾病對抗的醫護人員,不論醫院是不是防疫責任醫院、不管進來的病人是誰,應該做的事不會改變,因為使命讓他們能做有意義的事。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急診所存在的目的是要治療需要的病患,疾病不會挑對象,任何醫護人員都會碰到。大家每天所思考的都是該如何治療患者,提供醫護人員正確防疫資訊、防護裝備,減少病人最大傷害及院內感染風險;醫護人員最需要的是正面能量,一句簡單的謝謝,是送給醫護人員最珍貴的禮物,也是最棒的關懷。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