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萊姆
共找到
45
筆 文章
-
-
2020-12-23 科別.感染科
虛驚一場!自美返台全身痠痛以為染新冠 竟是怪蟲惹禍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出現今(2020)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為30多歲美國籍男性,與家人一同自美國來台探親,居家檢疫期間出現全身痠痛等症狀,害怕是染感新冠肺炎,但又想起在美期間有被蜱蟲叮咬,新冠檢驗結果陰性、萊姆病則檢出陽性,虛驚一場。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個案11月27日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個案12月1日出現關節痛、倦怠及全身痠痛等症狀,12月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因就醫時主動告知曾在美國家中遭蜱叮咬。由院方通報新冠肺炎及萊姆病,其中新冠檢驗結果陰性、萊姆病則檢出陽性;個案目前症狀已改善,同行家人無疑似症狀。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天(平均約7天),7至8成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林詠青提醒,目前萊姆病可透過服用抗生素有效治療,約可在治療後兩周內痊癒,但若無妥適治療,病毒可能潛伏體內數個月、數年才出現心臟、關節炎或神經系統等異常等併發症。林詠青表示,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疾管署統計,我國自2007年將萊姆病列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17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美國11例、瑞典2例,英國、德國及丹麥各1例,另1例旅遊地包括德國、比利時、捷克、匈牙利。林詠青說,萊姆病主要分布於全球溫帶區域,如美國(尤其是東北部)、歐洲、前蘇聯、英國、加拿大、南美洲,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國家。呼籲民眾至野外或流行地區應加強防護措施,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另外,於皮膚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龐貝氏症孩子九歲了 我只想跟其他小朋友一樣
一不小心,你會誤以為這是天使小孩,出生時只像貓咪般的嗚咽了一聲,總是不哭也不鬧,醫師卻要媽媽趕快把孩子送往大醫院。出生第五天,姍郁被診斷出龐貝氏症,心臟已經肥大,從出生後五天,開始每週一次,每次四小時的藥物注射,僅僅是藥費早已數百萬元,幸好有健保給付藥費,姍郁已經度過九次生日。從媽媽趴在加護病房外每天大哭,到如今「我謝謝罕病基金會與健保署的幫助,不然陳姍郁就完蛋了,我們很幸運,因為姍郁還可以走路。」臺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龐貝氏症是因為第十七染色體上的酵素基因發生致病性的突變,導致體內負責轉化肝醣為葡萄糖的酵素活性降低,肝醣堆積使肌肉肥大,並影響功能,造成肌肉張力降低、無力等情形。每四萬到五萬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龐貝氏症嬰兒。嬰兒型患者從出生幾個月內就會出現心臟肥大、肝臟腫大、嚴重肌肉無力、舌頭肥大、呼吸困難等,如果沒有酵素補充治療,患者通常在一歲前,就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簡穎秀說,在2000年前,每一個龐貝氏症的嬰兒都是悲傷的故事,經過臨床實驗、恩慈療法,一直到2005年,龐貝氏症的藥物Myozyme納入健保給付,龐貝氏症的孩子終於有機會活過一歲。目前國內罕藥認定有八十四種,但是收載在健保給付,一共只有五十六種,還有二十八種罕藥在等待健保的給付。病患確診後,可以向國外專案進口,但是落日條款壓著病家的心,專案進口的大限是三年,三年內要設法取得國內的查驗登記和藥價標準,才有機會持續獲得健保給付,否則罕病患就可能陷入藥物斷炊的危機。然而在查驗登記過程中,國內同意的適應症也未必與國外一致,若是不能列入適應症,就更遑論向健保申請給付了。罕藥又被稱為孤兒藥,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罕藥的取得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路,不僅門檻高而且嚴格,一劑可以輸入病患體內的罕藥,要經過罕藥認定、適應症認定、用藥規範、健保給付、新藥合理藥價的層層關卡。一瓶清澈透明的Myozyme,透過細細長長的點滴管,一點一滴地將生命力注入姍郁的身體。有藥物可治療的罕病兒是何其幸運,藥物注射後,姍郁就像是充了電,可以說、可以笑、可以走路、可以上學。現在國小四年級,每週固定回診,她喜歡去上學,雖然動作慢、寫不了太多字、爬不動樓梯、說話不甚清楚,喜歡當下最紅的「鬼滅之刃」和史萊姆,最近還加入了身障棒球隊,而她的心願是如此微小,她想要跟其他的小朋友一樣,可以唱歌、跳舞,可以活下去。正值罕病法立法20年,姍郁媽媽心懷感激,她說,我們真的很幸運,陳姍郁可以說話,可以走路,可以活下去,有藥物可以治療,是罕病法的照顧,這一把大傘為他們擋去了風和雨。
-
2020-12-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立法20年 扭轉孤兒藥困境 下一步升級全方位照顧
國小四年級姍郁喜歡當下最紅的「鬼滅之刃」和史萊姆,若不是她動作慢、寫不了太多字、爬不動樓梯、說話有點清楚,很難想像她罹患了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她可以說說笑笑,全是因為有藥物可治療,但在20年前的台灣,當時罕病法尚未立法,罹患罕病幾乎等於無藥可醫。20多年前,罕病家庭不只要對抗疾病,更沒有一個法源可以保障他們醫療權益。家有罕病兒的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及曾敏傑,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命,更期盼台灣的社會力能夠幫助罕見疾病這個古老的問題,更是新興的議題。台灣1999年正在推動「罕見疾病藥物法」草案,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認為,草案只強調「藥物」,忽略「病人」的真正需求,如預防罕見疾病、確認罕見疾病、遺傳諮詢等,推出民間版「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在不分黨派多位立委支持,一讀到三讀僅歷時42天。2000年1月14日「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三讀通過,創下立法院空前的立法速度,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五、亞洲第二。台灣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說,罕病法成為罕病家庭的港灣,未來將繼續疏濬、擴建,盼持續升級罕病兒全方位照護計畫。推動罕病法立法當年,副總統賴清德時任立法委員,見證罕病法成長茁壯的他今天也現身罕病法立法20周年活動,賴清德說,過去在醫院當臨床醫師時,面對罕病患者總是不捨,「但他們轉到內科時,很多人都定型了,根本束手無策。」榮幸參與立法,為罕病盡一份力。全台公告的罕見疾病已多達226種,登錄人數多達1.7萬人,罕病也有45種營養品、11種藥物,及40個機構可進行檢驗,賴清德讚嘆,短短20年,光是這些看得見的數據,就知道罕病法對於罕病家庭有多大貢獻。受惠於罕病法的姍郁,開心地向賴清德分享,透過細細長長的點滴管,藥物注射後,就像是充了電,「謝謝叔叔、阿姨。」姍郁露出甜甜的微笑;姍郁媽媽說,「我們真的很幸運,姍郁可以說話、走路、活下去,有藥可治療是罕病法的照顧,這一把大傘為我們擋去了風和雨。」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龐貝氏症兒如果沒有酵素補充治療,患者通常在1歲前,就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在2000年前,每一個龐貝氏症的嬰兒都是悲傷的故事,幸好立法後5年,龐貝氏症藥物Myozyme納入健保給付,龐貝氏症的孩子終於有機會活過1歲。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2顆柳丁預防感冒、解便秘! 營養師列7大意想不到的好處
台灣柳丁的產期很長,愛吃柳丁的人很有口福,而且熱量不高,又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其磷、鉀、鈣、鎂、維生素C、菸鹼素、葉酸、類黃酮素、果膠等營養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巨球性貧血、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 多汁柳丁纖維多、抗老化 類黃酮素是苦味主因營養師劉純君說明,柳丁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每天只要吃兩顆,就達到營養師所建議的「每天100毫克的攝取量」,能保護細胞對抗自由基,以及幫助皮膚加速修復;其高鉀有助調節血壓;而富含的果膠,能吸附食物中的脂肪,加速食物通過腸道,減少膽固醇合成的原料,進而降低血脂肪,還有避免膽酸的二級產物堆積,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其富含的類黃酮素及各種植化素,則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癌症。而柳丁的類黃酮素是造成果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它也有舒張血管、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抗血栓的作用;葉酸則讓DNA穩定,能養顏美容。 產季初期皮呈青色屬正常 綠皮柳丁有這些好處台灣柳丁的特別之處,在於柳丁產區集中在台南、嘉義、雲林、南投等中南部地區,柑桔類在較寒涼產地完全成熟時,果皮外層的葉綠素會逐漸分解而呈現橙黃色,就像台灣產的檸檬多為綠色,而外國檸檬(萊姆)會呈現黃色。台灣南部在冬季柳丁成熟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葉綠素無法順利分解,所以初期會以「青皮柳丁」供應,等到天氣真正轉涼,柳丁才會變黃,所以,產季初期的成熟柳丁外觀上有點青黃青黃的樣子,是正常的。市場上也有「綠皮柳丁」,大多以其跟優酪乳打汁或醃漬發酵成酵素來吃,要注意的是,綠皮柳丁是未熟透的柳丁,與青皮柳丁兩者是不同的,綠皮柳丁雖然較酸澀,但是含有各種植化素,如檸檬酸(Citric acid)、辛弗林(Synephrine)、橙皮(Hesperidine)、柚皮等;劉純君指出,辛弗林可促進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累積,橙皮可抗發炎、健胃、鎮咳、利尿,是很強的抗氧化劑,柚皮有降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手感沉甸、外形橢圓最佳 放冰箱可延長存放2星期挑選柳丁時,最好選擇皮嫩心硬、果皮油胞細緻光滑,手握可感覺沈重紮實,香氣越濃郁越甜,形狀呈橢圓蛋型,顏色均勻,9月為青皮、12月為微黃,1月則呈金黃色。劉純君提醒,柳丁保存時間雖然比一般水果久,但是買回家先不要用水洗,否則會縮短保存期限,食用前徹底清洗後再削切即可,若要連皮入菜,最好先用流動水連續沖5分鐘,把農藥洗掉;存放時,在通風處可放5~7天,放冰箱保存可多延長1~2週,如果要更長時間保存,可做成柳橙果醬、柳丁醋等。延伸閱讀: 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是真的!但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
2020-09-08 新聞.健康知識+
支持筋膜自我修復和生長 專家教你怎麼吃有益筋膜健康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筋膜放鬆修復全書》,作者阿曼達.奧斯華】建立有益筋膜的飲食方式這不是一本討論營養學的書,我也不打算提供一份有益筋膜的健康飲食計畫。在這裡,我只是想要簡要地談一談,你的飲食會如何影響筋膜。我們都知道,筋膜是由蛋白質和水組成,而這些物質進入我們體內的第一步,當然就是透過「飲食」的途徑。水,無所不在!很多人都寫過關於水的文章,或許有點太多了。再者,政府對這方面的建議也不斷隨著時間變動,所以現在有許多人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喝水,又該喝多少水,也是情有可原。雖然我們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喝下過多的水,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一直處於飲水量過少的狀態。從筋膜的觀點來看,如果你有慢性疼痛的問題,你的筋膜就會有沾黏的問題。如果筋膜沾黏,它就會缺水;而當筋膜缺水時,全身也會缺水。我們全身的含水量只要下降2%,就會影響到所有身體系統的表現。大部分有慢性疼痛問題的人,身體也長期處於缺水狀態。筋膜沾黏和缺水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惡性循環。有時候是始於缺水,缺水的筋膜稠度和黏性都會變高,之後它們就會沾黏在一起;有時候則是始於受損導致的筋膜沾黏,它會使筋膜水分被擠出,有點像是把海綿裡的水分用力擠出,這個過程會導致筋膜緊繃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如果你想要使筋膜重新恢復含水量,請在執行自助活動、伸展和運動之際,別忘記一天喝足一.五到二公升的水。水是保有筋膜流動性的必備液體,任何含有咖啡因的液體,例如咖啡或茶,它們都會利尿,只會加重你缺水的狀況,酒精也是。任何含有精製糖的飲品,例如汽水,也都會讓你的組織缺水。健怡飲料並沒有比含糖飲料來得好,因為那些取代糖分的化學物質,會對身體造成毒害,有可能導致其他的健康問題。所以,水真的很重要。不論是自來水、瓶裝水、過濾水、蒸餾水或氣泡水都很好,也可以現榨一些萊姆或檸檬汁,加到水中提味。或者,你也可以運用一些草本茶取代部分的飲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不妨先搭配筋膜放鬆運動嘗試十天的時間。一開始你的尿量可能會變很多,這是因為缺水的組織還無法吸收你喝入體內的所有水分。然而,隨著你的筋膜伸展和放鬆的程度越來越好,你的組織吸收水分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這個情況發生時,你也會開始覺得整個人輕鬆起來,因為它會讓你的疲憊感降低,變得更有活力。你的身體會更有效率地排除體內的毒素,並且更自在、流暢地運轉、活動。吃進筋膜所需要的養分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筋膜在自我修復和生長時,也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雖然蛋白質是建構筋膜的主體,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來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的能量,來幫助身體活動筋膜。倘若我們無法從均衡的飲食中獲取這些養分,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健康的筋膜。若想透過健康的飲食支持筋膜的健康,英國國民保健署提供的飲食指南,是一個不錯的參考(編按:在網路上搜尋,也有許多有益筋膜的飲食建議,讀者可依需求參考)。以澱粉類碳水化合物當作主食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麥穀片等澱粉類食物,本身其實並不會讓人特別容易發胖;它們之所以變得讓人容易發胖,是因為我們在它們身上加了油。選擇全穀類和帶皮的馬鈴薯,它們的纖維素含量比較高。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在餐點中的比重,應該占三分之一。攝取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飲食指南建議,我們一天要吃五份的蔬果。只是食用它們的時候切記,盡可能以健康的方式料理,不要添加鮮奶油或奶油等食材。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魚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並且富含維持筋膜良好運作狀態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減少飽和脂肪、加工糖類和鹽的攝取量飽和脂肪會阻塞我們的血管,加工糖類是甜蜜的毒藥,而鹽則會升高我們的血壓。因此,你最好適量攝取這些東西,一旦過量,它們都會對筋膜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大部分的包裝食品都含有這三種成分,就算是那些看似健康的食品也不例外。基本上,請盡可能讓你的飲食保持天然,用新鮮食材做飯。因為任何一種包裝食品,都經過某種程度的加工,所以最好不要太常攝取這類食品。飲食、呼吸對筋膜健康的重要性本章中的所有建議,都緊扣著我們先前提過的筋膜解剖學概念,而且都能夠有效提升筋膜的健康狀態。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11 橘世代.愛吃橘
吃巧克力不怕胖?零罪惡感的減醣甜點 情人收到大喊「超貼心」!
※作者介紹:石橋かおり,甜點研究家。結婚後對製作甜點產生興趣,師事藤野真紀子女士,曾前往美國、法國研習。從不斷的嘗試中孕育出嶄新風味,擅長美味又不易失敗的甜點食譜。親友正在進行減醣計畫不敢吃甜食?情人節想贈送巧克力的對象正在減重?這時候最棒的禮物,就是親手製作的減醣甜點了。由日本甜點研究家石橋かおり親自研究設計的這款「豆漿生巧克力」,入口即化,口感更是意外清爽,怕胖的甜點控不妨動手做做看喔。【減醣巧克力甜點:豆漿生巧克力】含醣量(1/10份):3.5g材料準備(一份):巧克力(可可比例80%以上)80g、豆漿80ml、奶油(無鹽)30g、羅漢果30g、西式洋酒(萊姆酒、白蘭地等)1/2小匙(非必要)、可可粉(無糖)2大匙、抹茶2大匙、黃豆粉2大匙、糖粉4小匙※食譜中使用可可比例88%的巧克力。事前準備:1.在模具中鋪上符合形狀尺寸的烘焙紙。2.在小鍋中加入隔水加熱用的熱水,並煮至沸騰。3.奶油拿出冰箱恢復至室溫溫度。4.分別在抹茶、黃豆粉中撒入2小匙的糖粉,混合攪拌。製作步驟:1.將巧克力放入攪拌盆,放到已關火的隔水加熱之熱水鍋中。2.把豆漿、羅漢果s放入耐熱的刻度量杯中,放入微波爐加熱約1分鐘,產生氣泡後再用打蛋器仔細攪拌,直至羅漢果s溶化。3.將2淋到1中,攪拌到巧克力完全溶化,呈滑順狀後才能從鍋中取出。4.加入奶油後繼續攪拌,再加入西式洋酒,攪拌到呈滑順狀後便可放入模具中,將表面整理平整後,放入冰箱冷藏庫冷卻3~4小時至一晚。5.從模具中取出,用菜刀切成自己喜歡的大小,再分別撒上可可粉、抹茶、黃豆粉等。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本文摘自《零罪惡感的減醣甜點》,台灣角川 2020/07/20出版|延伸閱讀。牛津高材生愛這味!日本甜點女王教你在家做「學院布丁」。仲夏涼補美飲DIY!馬卡龍色系特調、輕食吸睛、健康無負擔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02 養生.聰明飲食
自製冰淇淋 解夏天的渴
熱到受不了的炎炎夏日,有什麼比在家就能吃到真材實料的冰品更療癒呢?以下四道不需要機器也能完成的冰淇淋和冰棒,完成後可以隨意撒上自己喜愛的堅果、巧克力片或是稍微敲碎的餅乾,發揮創意怎麼做都好吃,一起來清涼一夏吧!檸檬冰淇淋材料:蛋黃1個、蛋1個、細砂糖100g、檸檬汁120ml、無鹽奶油35g、鮮奶油200ml、牛奶50ml作法:1.在鍋中放入蛋黃、蛋、糖,用打蛋器混合攪拌。2.用弱火燉煮,用木匙從鍋底抹過到鍋緣的方式慢慢混合,鍋底會容易焦,若覺得火太大時可以稍微移開,混合後再放回爐火。3.煮到黏稠狀,木匙滑過會有紋路時,加入檸檬汁,再持續攪拌直到呈現濃稠的乳霜狀,從爐火上移開。4.加入奶油用餘溫融化,再過濾。5.削入檸檬皮(我是用黃檸檬,香氣和台灣的綠檸檬其實不盡相同,看自己喜好),注意不要刮到白色的部分,會苦。用橡皮刮刀不斷攪拌直到冷卻後,加入鮮奶油和牛奶。6.放入冷凍,直到容器的邊緣開始凍結成霜時拿出來攪拌,重複此步驟大概3~4次,整鍋有奶昔感覺的時候就完成了。可以再進冷凍到自己喜歡的硬度。藍莓優格冰棒材料A:藍莓100g、蜂蜜20g、原味優格30g材料B:原味優格200g、牛奶50ml、蜂蜜30g作法:1.先做(A)藍莓的部分。將藍莓和蜂蜜放入耐熱容器中稍微攪拌,微波約1分30秒,放涼後再加入優格攪拌均勻。2.接著做(B)優格的部分。將所有材料一起拌勻,直到蜂蜜溶解。3.將已完成的(A)和(B)交錯倒入模具,不需攪拌,才能做出層次,放入冷凍庫直到結冰即可。奶油乳酪草莓冰淇淋材料:奶油乳酪200g、砂糖4大匙、牛奶2大匙、鮮奶油200ml、草莓果醬130g預備:將奶油乳酪放在室溫中回溫作法:1.奶油乳酪加入砂糖,用打蛋器打至光滑,最後加入牛奶,混合均勻。2.鮮奶油在使用前都放在冰箱,在攪拌盆底下墊冰水,用手持電動打蛋器打發,直到鮮奶油前端呈現挺立的程度。3.將一半份量的草莓果醬加入2中,用打蛋器攪拌均勻,倒入容器中。 4.分散倒入剩餘的草莓果醬,隨意攪拌成自己喜歡的波紋,冰入冷凍庫3小時以上即可。芒果雪酪材料:糖半杯、水半杯、熟成芒果2顆、萊姆汁1小顆的量、萊姆皮適量、鹽1小撮作法:1.在小鍋中放入糖和水,大火煮沸成為有點濃稠感的糖漿,從爐上移開,靜置到完全冷卻。2.將芒果放入鑄鐵鍋中,用手持攪拌器打至滑順,過程中慢慢加入冷卻的糖漿,幫助打成泥。刨入萊姆皮增添風味,用萊姆汁和鹽稍微調味,放入容器中冷凍。3.當容器的邊緣開始結凍,拿出來再攪拌一次,然後冰入冷凍,重複此步驟,直到雪酪成型但還不會太硬,可以用湯匙挖出的程度。4.如果冰隔夜,雪酪會變成一大塊芒果冰塊,可以稍微回溫,等到可以攪拌的程度,再重新「喇一喇」就可以享用啦。今日主廚/設計師、喜歡做菜和烘焙、七歲鵝子的媽媽。一天不開烤箱就很難過,夢想是有一天可以住在有大廚房的房子裡,吃再多麵包和冰淇淋也不胖。
-
2020-07-1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酸酸甜甜又養身健康的「檸檬汁特調」 達人教你做!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而除了維生素C,檸檬也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夏季來一杯酸酸甜甜的檸檬汁,清爽、養生又健康。【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10-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檸檬(萊姆)怎麼挑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方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檸檬皮怎麼用1.將檸檬皮烤乾(或是曬乾),再打成粉末、入玻璃小罐,煮過或熱泡後,放進拖地的水盆裡,拖過的地板不只清香,還可赫阻蟑螂橫行。2.當調味料,如煮魚湯時,起鍋前撒一些,腥味盡除;檸檬皮可輕輕削下作盤飾或搭配甜點。3.當泡澡精油。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檸檬料理食譜示範達人/向學文:《有機美人》作者,主張吃天然、用天然、廚餘變黃金。 檸檬3C 強化免疫力果汁食材:鮮榨檸檬汁1顆、蜜釀好的檸檬2片、金桔3顆、金桔皮切絲少許、洛神花5~7朵作法: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3C齊入,維他命絕對高標。甜菜根 檸檬活力汁食材:甜菜根一塊約90公克、鳳梨一塊、蘋果一片、桑椹果粒醬一匙約15cc、檸檬丁一塊(可去皮)約1/8個、水300cc作法: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原本略帶土味的甜菜根,加入眾水果,竟意外調和出美好風味,且果汁香滑順口,當活力早餐飲品也很適合。檸檬嫩膚飲食材:鲜榨檸檬汁1顆、蜜釀好的檸檬3片、銀耳煮熟約2大匙做法:一起入果汁機攪拌即可。TIPS:1.蜜釀檸檬的做法簡單且萬用。直接將檸檬切片入蜂蜜罐(不需加水),放約一周後即可夾出使用。達人特推「野茼蒿蜜」,蜜味清香,且不致壓檸樣原味。2.銀耳是最佳的膠原蛋白,可留住檸檬的維他命C;睡前2小時喝,有如肌膚喝上滿滿的膠原蛋白飲。檸檬美白露食材:鮮榨檸樣汁1.5顆、甜酒釀2~3大匙(視個人口味)、蜜釀好的檸樣(切絲)作法:直接入杯攪拌即可。TIPS:若不習慣檸檬酸度,可添加1~2匙的蜜。這道創意飲,配方大膽,中西味合併,卻創造意外的驚喜。
-
2020-07-1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檸檬」富含維生素C養顏美容,也能預防心管疾病控制血壓 但有2種人要注意!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而除了維生素C,檸檬也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夏季來一杯酸酸甜甜的檸檬汁,清爽、養生又健康。【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10-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檸檬與萊姆,一樣嗎?檸檬為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是原產於亞洲的常綠小喬木,其果實為黃色橢圓狀。檸檬與萊姆兩者味道非常接近,兩個是不同的柑橘種類,果實的用途與植株生長特性相近,但還是有些微的差異。檸檬、萊姆類之果實皆有芳香氣味,檸檬的香氣較佳。檸檬(Lemon):檸檬果實種子約5至10個,兩頭稍尖凸,尺寸較大且果皮厚較粗糙,果形長橢圓果肉較偏淺黃色。萊姆(Lime):萊姆的果無籽,皮薄而較光滑,果形短橢圓,果肉淡綠色,顆粒較小。檸檬有什麼營養?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以一份水果熱量60大卡計算,一份檸檬約為20公克(個頭稍大約2顆、稍小約3顆),維生素C含量就有近60毫克。成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一份檸檬,就能抵6成建議量。除維生素C,檸檬還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另外,檸檬雖含有不少膳食纖維,榨汁後會濾除殘渣,纖維攝取量可會大打折扣。喝檸檬水能瘦身?網路相傳,有韓國藝人以一公升水加上半顆檸檬汁的比例,每喝3公升以上的水,搭配每天15分鐘運動,不必節食也能瘦,真的嗎?半顆檸檬熱量約為15大卡,一天吃一顆半檸檬,熱量也只有45大卡。「耐酸」的人,喝不加糖檸檬水,能增加水分、維生素C攝取量,不過,檸檬沒無抑制食欲功效,充其量水分下肚,能增加飽足感,少吃一點東西,醫師通常也會建議想瘦身者,多喝水有助代謝。網路相傳,起床後空腹喝檸檬汁,能養腎、清潔腎臟?要避免腎結石,尤其是曾有腎結石病史的人,每天喝足量的水2000cc、多排尿,加上飲食均衡,有助「顧腎」,預防腎結石產生。除了水分,檸檬酸也有助於預防腎結石上身。檸檬酸能與鈣結合,形成可溶性檸檬酸鈣,減少鈣與草酸結合後產生結晶,沉澱在腎臟裡。不過,檸檬水充其量僅能預防,可別寄望靠檸檬汁「酸蝕」腎結石。哪些人喝檸檬汁要節制?檸檬為高鉀食材,需限鉀的腎臟病患者,要謹慎食用。不只如此,檸檬汁需以水稀釋,末期(第5期)腎病患者因水分無法排出,導致水腫,尤其要留意。另外,糖尿病患每日水果攝取量為2份,可別食用過量。檸檬汁如何入菜,才能吃得更健康?檸檬的天然酸味,可用來取代鹽,減少鈉攝取量。不過,維生素C不耐熱,要想「一兼二顧」,減鹽又多C,可添加在涼拌菜裡,或魚肉清蒸、烤熟後,再淋上檸檬汁,與雞肉搭配也不錯。為平衡檸檬汁微酸的口感,有些人添加較多糖,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熱量。以免洗湯匙為例,8、9分滿的冰糖、砂糖(約15公克),就有60大卡,等於一份檸檬;若是黑糖,相同熱量,份量大約是一匙略滿一點。想減糖,可以多加一些水稀釋,不要喝那麼濃;或在水中放幾片檸檬、滴一些檸檬汁,如此一來,既能補充維生素C、多喝水,又不致讓身材走樣。檸檬(萊姆)怎麼挑?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方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
-
2020-05-29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辣椒、八角提味 芒果料理創造驚喜口感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芒果多汁甜美、有著濃郁香氣的芒果,是許多人夏天最愛水果之一,但從中醫角度來看,它特殊的發物性格,卻讓少數人無福消受,對芒果又愛又怕。【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30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辣椒、八角提味 口感醉「芒芒」有水果王國之稱的台灣,盛夏重頭戲非芒果莫屬!台灣芒果香甜多汁,品種繁多,其中以愛文芒果名氣最大,果肉芳香厚實到連挑剔的日本人,還特別進口台灣愛文芒果。除了直接當水果食用,蛋糕、冰品、甜點、飲料都能找到「香芒」蹤影。為了使芒果發揮百變口感,達人陳文祥選擇最具代表的愛文芒果,用蜜漬、酥炸、果泥3種方式,呈現令人熟悉而驚奇的創意滋味。你可能想不到,中菜常用的辣椒、八角,拿來和芒果搭配,會讓你的口感有意外驚喜喔!芒果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陳文祥遠東飯店點心房主廚,善用鹹食香料替甜點加分。啤酒芒果天婦羅材料:愛文芒果2-3個、肉桂糖或糖粉適量啤酒麵糊材料:低筋麵粉340公克、啤酒1瓶、鹽7.5公克、糖12.5公克、蛋黃6個 、奶油75公克、蛋白6個做法:1.奶油打軟後,加入蛋黃、糖、鹽、啤酒、低筋麵粉,全部打勻。2.蛋白打成濕性發泡,再輕輕拌入步驟1的麵糊中。3.芒果切成大的塊狀,裹上啤酒麵糊。4.鍋子熱油,讓油溫維持150-160度,再將裹了麵糊的芒果放入鍋裡炸1-2分鐘,等芒果浮起,麵衣炸成金黃色,即可撈起。5.品嘗前記得撒上肉桂糖或糖粉。TIPS:這道熱甜點做法簡單又美味,重點在於「熱食」,喜歡吃甜的人可以做一些打發的甜鮮奶油,附在盤中沾著吃,不論自己享用或招待親友都很優。香芒酥塔材料:冷凍起酥片5片、愛文芒果2個辣椒糖水材料:紅糖250公克、水250公克、肉桂棒1條、八角3個、柳橙皮1/2 湯匙、新鮮辣椒1條做法:1.將紅糖、水、肉桂棒、八角、柳橙皮、辣椒一起放進鍋子裡,用小火煮到開,關火後繼續悶10分鐘。2.悶煮完成的辣椒糖漿,過篩除去雜質,備用。3.把芒果肉用模型壓出5個圓柱型,起酥片同樣壓出5片圓型酥皮。4.拿5個耐烤模型杯,依序倒入糖水、芒果肉、起酥片。5.烤箱預熱後,以200度烤15分鐘,烤好後倒扣,取出香甜酥塔。TIPS:糖漿裡放辣椒、八角?!沒錯,藉著香料的點綴,能讓芒果吃起來非常不同,香料芳香會隨著咀嚼充滿口中,微辛不辣,請大膽將八角、辣椒放入鍋中,一起煮成糖漿。芒果米布丁杯芒果凍材料:新鮮愛文芒果3個(約500ml)、糖75公克、吉利丁3-4片米布丁材料:米50公克、牛奶250公克、糖25公克、鹽0.5公克、吉利丁1/2 片、鮮奶油250公克、葡萄乾37.5公克做法:1.吉利丁泡水軟化;米泡水兩小時;葡萄乾浸入萊姆酒;鮮奶油打成濕性發泡,皆備用。2.芒果去籽後,用果汁機打成泥狀,再將果泥、糖與軟化的吉利丁片放入鍋中,用小火煮開,備用。3.把泡水的米、牛奶、糖、鹽、吉利丁片一起入鍋用小火煮15分鐘,將米粒煮熟。4.等步驟3米布丁半成品冷卻後,拌入打發鮮奶油與葡萄乾。5.拿透明長形玻璃杯,舀入米布丁,上覆芒果凍,冷藏10分鐘等果凍凝固,再重複疊上米布丁、芒果凍,冷藏凝固即可享用。TIPS:打發鮮奶油一定要等米布丁冷卻再加,否則會讓充滿氣泡的鮮奶油結構改變,米布丁吃起來就沒有宛如空氣般的輕盈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4-25 科別.皮膚
登山得提防這隻山中小惡魔 被叮到死都不鬆口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登山成了熱門運動,但是5月起也是蜱蟲好發時間,是許多疾病的傳染媒介如萊姆病、蜱媒腦炎等,疾管署也將蜱蟲叮咬引發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致死率高達17%,蜱蟲常出現在山區野外,叮人後「死不鬆口」,更被山友形容為「小惡魔」,聞之色變。玉山國家公園最近便提醒登山遊客注意蜱蟲叮咬,玉管處表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疫情發生在5至10月,主要在山區及丘陵地區,引發病媒是長角血蜱。蜱蟲俗稱「壁蝨」或「八腳怪」,常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4月至10月為蜱蟲活動季節。應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這些區域,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蟲藥劑。南投醫院便曾治療蜱蟲叮咬案例,有名山友到南投山區登山,回家洗澡時發現腹部竟遭蟲子叮咬,用手拔不起來,因此以指甲剪剪斷蟲體,沒想到這隻小蟲死了還是不鬆口,頭還是死咬著肚皮,只好趕緊就醫。經醫師確認,這隻小蟲是硬蜱,因為它的口器有倒鉤,硬拔的話會讓倒鉤卡在皮膚,就往皮肉裡面鑽,就算死了,口器仍牢牢夾住拔不出來,因此被稱為山中小惡魔,經醫師處理才取下蜱頭。醫師說,蜱蟲體型最大可到兩公分,除了人類,毛小孩也容易被蜱蟲叮咬。硬蜱是許多傳染病媒介,萬一被叮咬,應盡速小心摘除或就醫處理,並在就醫時要將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主動告知,方便醫師診斷治療。。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人造?教授解析科學家背景
在過去兩天裡,最熱門的新冠病毒新聞之一是《諾貝爾獎得主聲稱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例如《亞洲時報》(Asia Times)發表的French prof sparks furor with lab leak claim(法國教授的實驗室洩漏聲稱引發風暴)。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法國科學家Luc Montagnier。他是因為共同發現愛滋病毒而在2008年獲頒諾貝爾獎。他在禮拜四(2020-4-16)接受法國媒體CNews訪問時說,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消息的確令人震驚,尤其是他跟中國曾有合作關係。在201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聘請他為講座教授,並且還用他的名義設立了一個研究所,即Montagnier Institute(請看SJTU Appointed Luc Montagnier University Chair Professor)。只不過都快10年了,我還沒看到他曾和中國學者一起發表過任何論文。事實上,這10年來他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論文(請繼續看下面)。Luc Montagnier在接受CNews訪問時說,他的數學家同事Jean Claude Perrez運用數學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他還說前不久印度學者已經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因此他確信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將愛滋病毒的基因插入蝙蝠冠狀病毒而製成的。可是,有關《印度學者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我已經發表過兩篇文章說那是由於應用錯誤研究方法而導致的,而印度學者也早已撤銷他們還未被審核的論文。也就是說,所謂的印度學者的研究,早已經是歷史灰燼。另外,我也發表過其他6篇文章,指出所有已經正式發表的論文一致認為新冠病毒是自然產生的。兩位Luc Montagnier在巴士德學院的同事,Simon Wain Hobson 教授以及Étienne Simon-Lorière教授,也已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分別表示Luc Montagnier的說法是《毫無根據》和《太荒謬》。那,一個何等尊榮的諾貝爾獎得主怎麼可能會發表荒謬的言論?不幸的是,諾貝爾獎得主發表荒謬言論,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為了不偏離主題,我在這裡就只再提供Luc Montagnier幾件在科學界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在2009年,一個由他帶頭的研究團隊在他自己當主編的期刊裡發表了兩篇論文(也就是說,他是球員兼裁判):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細菌DNA序列衍生的水性納米結構產生的電磁信號)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of HIV DNA in the blood of AIDS patients treated by antiretroviral therapy(電磁檢測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艾滋病患者血液中的HIV DNA)這兩篇論文的重點是,細菌和病毒的DNA會釋放特殊的電磁波,而這種信號可以被用來偵測該細菌或病毒。在2015年他的團隊又發表Transduction of DNA information through water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通過水和電磁波轉導DNA信息)。這篇論文更進一步聲稱細菌和病毒的DNA可以通過電磁波進行《隱形傳送》(teleport)。例如,原本在法國的DNA,由於會發出電磁波,所以就可以在意大利重現。他們還把這個新發現稱之為《量子場理論》(the quantum field theory),並且說這個理論可以解釋自閉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萊姆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只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有發表過可以支持這個理論的論文。更糟糕的是,嘲笑Luc Montagnier的聲音是此起彼落,例如:Scorn over claim of teleported DNA(對隱形傳送DNA主張的嘲笑)Nobel laureate joins anti-vaccination crowd at Autism One(諾貝爾獎得主加入自閉症一號的反疫苗接種人群)Luc Montagnier and the Nobel Disease(呂克·蒙塔格尼爾和諾貝爾病)The Montagnier “Homeopathy” Study(蒙塔格尼爾的“順勢療法”研究)由此可見,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實已經是晚節不保。他這次發表《新冠人造論》,只是會在他的功德簿上再添一筆。原文:新冠是人造的,諾貝爾獎得主說
-
2020-04-10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
對抗空汙,建議可以多吃花椰菜苗!根據「亞洲科學家(Asian Scientist)」網站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花椰菜苗有助人體排出空氣汙染物質(苯和丙烯醛),每天喝半杯花椰菜苗汁就有效果。許多研究顯示,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一直以來都被與降低罹癌風險的功效作連結。特別是花椰菜苗的蘿蔔硫素含量更高,有助排出人體的空氣汙染物。研究團隊挑選300名住在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受試者,參與者每天分別飲用鳳梨汁、萊姆汁及含花椰菜苗粉末的飲料,持續12周。結果發現,飲用花椰菜苗飲品的受試者,尿液中排出了61%的苯。此外,他們也排出更多的丙烯醛。研究發表在《癌症預防研究》期刊。【精選延伸/你吃對食物了嗎?↘↘↘】。如何吃蛋膽固醇不飆升?靠1杯鹽水,分辨蛋鮮不鮮。「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間歇性斷食月瘦4kg」 但風險跟方法你都知道嗎?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