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癌症.癌友故事
搜尋
自費醫療
共找到
45
筆 文章
-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險保障夠嗎?專家籲應定期「保單健檢」
●深度訪問癌友發現,保額至少100萬元才足夠●癌症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兩個面向台灣癌症時鐘快轉到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險」成為國人接受度較高的保險商品。根據南山人壽統計,六到七成保戶有投保癌症險,但保額多半僅有50至60萬元,明顯不足支應罹癌後的醫療與照顧開銷;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新式療法費用昂貴,部分項目健保沒有給付,必須考慮萬一不幸罹癌,如何得到足夠的保障。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南山人壽建議,民眾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保障範圍與保障額度,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建構更全面的癌症保障。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全球邁入精準醫療時代,新式療法推陳出新,高額且須自費的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深度訪問癌友發現,癌症險保額至少要100萬元才足夠,與目前民眾普遍投保的額度存在落差。陳維新強調,保單健檢很重要,建議民眾至少每年都要做一次,南山人壽也提供保戶保單健檢服務,透過保單健檢了解自己的保險有哪些保障,又分為「保額」及「保障範圍」兩個面向,若是保額不足,建議透過投保10年或20年定期險,保費相對終身險會更加經濟;若保障範圍不足,則可以運用保險補充包添購保障。透過保險補充包擴充保障範圍如何補足癌症險保障範圍?近年南山人壽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險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民眾可透過保險補充包的方式進行擴充、將保障補足。可附於主附約彈性組合陳維新指出,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可附加於癌症險主約或附約,方便彈性組合,幫助民眾在可運用的預算下,針對自身缺乏的保障選擇,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降低日後罹癌的自費醫療支出。南山人壽導入健康服務此外,南山人壽前年創立「健康守護圈」,從客戶在健康歷程中可能產生的痛點及需求,主動導入健康服務,例如針對罹癌歷程中可能的需要,提供跨業合作,包括癌症第二意見諮詢、線上心理諮詢、乳癌術後內衣、飲食營養照護、照護員服務等,幫助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1-22 該看哪科.牙科
同樣是植牙價格為何落差大? 牙醫師告訴你關鍵4環節
植牙是近幾年來缺牙重建的普遍技術,坊間也推出不同類型的植牙,對於正在考慮是否要植牙的民眾,在各家診所植牙價格戰開打下,該如何選擇才能保障自身權益?牙醫師蔡濰仲醫師表示,通常植牙前必須依據患者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術前評估,再制訂客製化的療程內容,針對患者本身的口腔條件,有不同的療程,費用也相對有所不同。至於植牙手術的過程及費用的落差,主要有4大環節:一、高規醫療硬體儀器 有助植牙成功植牙手術初步評估後,透過專業儀器蒐集口腔資訊,包括使用3D電腦斷層攝影,清楚掌握患者齒槽骨、牙齒、重要神經或較大血管的位置,以確保植體植入的深度與穩固,卻不會傷及健康組織,至於少數診所使用2D影像植牙,因為影像模糊,較容易增加誤判值。其他如手術導板、導航系統等高規輔助工具,都是有助於植牙成功的重要利器。二、醫師專業度與經驗值 影響治療品質術前仔細評估患者有無全身性疾病,檢查口腔的咬合狀況及了解患者美觀重建的需求,從3D電腦斷層可評估患者的骨頭狀況,這些都是制訂個人醫療計畫的重要依據,有賴於醫師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三、手術過程及耗材 直接反應在價格上除了醫師的專業性外,包括評斷患者的齒槽骨厚度、寬度與高度狀況,是否須補骨或補牙齦,補骨介入的時間點、補骨範圍及採用不同骨粉和再生膜等也因人而異,費用就會不同。另外,植體各家廠牌價位不同,衍生出的植牙套件,裝在假牙與植體間的支檯柱費用也不一。其他如顯微手術的顯微刀片價格較貴、鑽針組也屬手術耗材,傷口縫線也有材質不同的差異。植體上牙冠製作的技工費用,或是全口重建的連結套件也須額外支出。四、術後追蹤保固時間及項目 費用也有差異早期常見低價促銷的植牙,因使用設計來固定活動假牙的迷你植體來支持後牙固定假牙,導致植牙失敗率極高,現在已比較少見。蔡濰仲醫師指出,大廠牌的植體表面處理有專利技術,經過耐用測試嚴謹,對於植體壽命的延長有一定幫助,通常依各縣市地域性不同,以該區衛生局核定醫療機構自費醫療項目及收費標準參考,單顆植牙平均價位落在6至10萬不等,若低至1至3萬,就醫前須思考再三。因此,建議患者應找自己信任、有口碑的醫師,與醫師多方討論,選擇可接受的合理價位,並留意術後是否有追蹤保固服務,才有保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24 焦點.元氣新聞
圖表/就醫放射線檢查照了多少輻射 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可查
因應醫療需求接受放射線檢查,民眾從未能得知自己暴露的輻射劑量有多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即起自「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開放民眾查詢自己當年度暴露的檢查輻射量,也期待民眾在接受不同醫院,但相同疾病治療時,無須再做相同檢查,可多詢問必要性。不過醫改會指出,為節省健保費公布資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國人最常檢查的前五名X光檢查項目,依序為胸腔檢查、下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脊椎檢查、上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及腎臟、輸尿管、膀胱檢查。特殊造影檢查前五名,分別為電腦斷層造影、磁振造影、乳房造影術、X光骨骼密度測定及單純性血管整形術。健保署統計二○一六至二○二○年,進行放射線檢查人數,每年平均為八○七萬六千多人,每人平均檢查四點一四次,每人平均輻射劑量為三・三毫西弗。另,輻射曝露量逾一百毫西弗約有一千二百多人,多為癌症患者。依原能會資料顯示,常見的X光檢查輻射量相對低,電腦斷層相對高,如胸部電腦斷層輻射劑量達四點六到六點九毫西弗,胸腔X光輻射劑量約○點○二毫西弗。輻射量最高仍以「癌症放療」曝露量最大,總劑量介於二萬到十萬毫西弗。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林右鈞表示,美國醫學物理協會二○一一年曾發表公開聲明,如單次放射線檢查輻射劑量小於五十毫西弗,即使一年內多次檢查,但總劑量小於一百毫西弗,輻射劑量的潛在風險可忽略,但若超過一百毫西弗就應多注意,只是癌症與輻射相比,癌症對於性命威脅更大。民眾不需擔心輻射劑量,拒絕接受放射線檢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開放輻射劑量查詢,是要讓民眾自我把關,若醫師要求重複上一家醫院的放射線檢查項目,患者可詢問必要性,避免重複檢查。不過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公布放射線檢查輻射量,恐使民眾有更多擔憂,不願進行必要的檢查,健保署應提供民眾真正需要的資訊,如自費醫療、整合門診等,而不是公布輻射劑量引發民眾恐慌,此舉也不會遏止重複檢查的問題。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屏東挖眼案女店員術後好轉 高雄長庚全額補助醫療費
屏東高樹潘姓超商女店員日前遭楊姓思覺失調症患者攻擊雙眼,經過高雄長庚醫院兩次手術治療後,恢復情形良好,有望1至2周後出院;院方表示,已啟動社服補助機制,潘女健保以外的醫療費用,院方將全額補助,讓病人和家屬無後顧之憂的醫療及休養。院方表示,潘女9月26日緊急送到高雄長庚醫院救治,院方在第一時間即整合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眼科、護理照護、社服、精神科等醫療團隊為她治療。案發當天,院方立即由眼科醫師幫潘女眼部結膜撕裂傷進行縫合手術,術後至今無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後續仍需密切追蹤;10月2日由耳鼻喉科及整形外科團隊為她進行第二次手術,重建眼窩內壁骨折,為避免手術傷痕留疤,醫療團隊採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也縮短術後恢復時間。高雄長庚醫療團隊表示,病人目前尚在急性壓力創傷階段,未來一周會幫潘女進行精神評估治療、心理諮商及用藥控制等,預計1至2周後出院後可安排出院,建議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潘女狀況逐漸好轉,院方轉述,潘女和家屬都感謝外界的協助與關心。同時院方允諾,會持續提供潘女最專業完整的醫療服務,所有的自費醫療費用也會全額補助。
-
2021-06-13 新聞.元氣新聞
私立醫院財報新規定 須揭露前10大自費項目
衛福部祭出新規定,要求私立醫院申報財報時須揭露前10大自費項目、交易對象等,強化透明。醫改會呼籲,應追蹤錢是否用在社福金或改善醫護待遇,並加強解讀財報數字。衛生福利部醫事司近日公告新版「醫療法人財報編製準則」,要求私立醫院向衛福部申報財報時,除了申報收支盈餘、短絀以外,也新增須揭露前10大進貨交易對象、其他支出、自費醫療項目,新規定即日起實施。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醫院財報公開時,私立醫院賺多少錢經常備受矚目,為讓財報資訊更透明公開,未來更要公布進貨與支出對象以及健檢、醫美等自費醫療服務,明年醫療法人私立醫院向衛福部申報年度財報時,就須公布上述資料。至於公立醫院,劉越萍說,公立醫院比照公部門,早已有一套監督管理機制。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醫療法人私立醫院屬社會公器一部分,衛福部要求揭露更詳盡的交易對象,如主要與哪些藥廠或醫材廠商往來等,有助防弊;至於自費項目,主要包括掛號費、病房差額費、健檢或醫美等,以新光醫院為例,自費收入以健檢為最多,每年約4億多元,而掛號費每年約1.8億元。不過,財報揭露多以大項目為主,即便公布,恐怕也難從財報中看出細節。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說,衛福部原本就派會計師查帳或專案審查,也強調法人資訊公開透明確實是趨勢。「揭露並非壞事。」洪子仁認為,醫院經營本來就可受公評,且社會大眾都期望資訊公開透明。他也提到,健保點值稀釋、醫療成本不斷提高,醫療本業獲益不斷下降,透過資訊揭露,有助讓外界了解醫院經營困境。縱使新規定可讓醫療院所財務資訊更公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仍提出兩大疑慮,一為財報正確性,二為如何解讀相關數據。醫改會研究員吳奎彥表示,之所以對財報正確性提出質疑,主要是近年曾有藥局提供的收入、支出總額剛好是0,但健保署卻一問三不知,呼籲對於醫院財報必須以抽樣等方式展開稽核。另外,吳奎彥說,以往健保署對於醫院財報都只公布、不解讀,民眾根本看不出這些數字代表的意義,也不知道醫院賺的錢究竟用到哪些地方。吳奎彥強調,健保總額一年超過新台幣7500億元,其中年領健保費超過2億元的220家醫院,領走近66%的健保總額,影響力不容小覷,健保署身為健保主管單位應有責任監督醫院,包括是否將賺到的錢來提高醫護待遇、社福金支出等,並解讀財報數字,才能讓民眾不只知道哪些醫院賺最多、賠最多,而是真正理解醫院是否把錢用在對社會有助益的地方。
-
2021-05-29 醫聲.院長講堂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醫師挑戰的不是病人而是疾病! 提供遠距醫療,開設視訊門診
魏崢是國內心臟外科、心臟移植權威醫師,2019年再次出任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振興醫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求大規模的發展,但要走向提供精緻、高品質的醫療服務。5千萬防疫基金 保護員工日前急診室的護理同仁確診,醫院暫時關閉急診室,做環境的消毒與員工的篩檢,昨天才重啟急診室提供服務。魏崢指出,員工是醫院最珍貴的資產,所以務必保護好員工,因此該院董事長王世忠慨贈院方5千萬元做為防疫基金,讓醫院全體員工能夠全力投入防疫,不必憂慮財務困難。闊別23年後再接掌振興團隊,魏崢認為,最大差別是過去對於醫院管理沒有那麼重視,但現在管理工具增加,管理更精準。像人工智慧(AI),當各家醫院都在導入相關技術時,一定要順應這個潮流,AI顛覆過去傳統醫學觀念,老一輩覺得幾十年得到的經驗,但用AI方式經過運算,發現診斷判讀比經驗累積還要厲害。AI用於醫療診斷 包含管理 「現在要談AI的應用還太早。」魏崢說,AI現在在各醫院還是起步階段,大家都還在摸索,且不僅適用於醫療診斷,也包含醫院管理。振興醫院就在台北榮總旁邊,如何做市場區隔?魏崢表示,振興醫院畢竟不像北榮是公立醫學中心,不可能每一科都發展到很大的規模,因此如罕見疾病或是像癌症等需耗費大量團隊的疾病治療,就盡量不去發展。魏崢說,振興應朝向精緻發展,量不需要太大,但醫療技術、品質和服務都要最好。因此,振興的醫師多聘自醫學中心,都已有相當的醫療經驗,而不需要靠「量」來累積。自費、國際醫療平衡收支魏崢表示,振興醫院是財團法人醫院,屬必須自負盈虧的私立醫院,因此成本必須在不影響醫療品質下,人力和其他方面都必須撙節使用。由於健保的剔退、核檢沒有一定的標準,且隨時改變難以掌握,讓醫院沒辦法做好財務規劃,因此,振興醫院從自費醫療和國際醫療等健保以外的收入來平衡。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魏崢說,除了國際醫療難以推行外,因為疫情嚴重,也讓患者不敢到醫院看病,造成醫院營運受到影響,尤其五月起疫情加劇,醫院的營運及醫療量能都面臨了嚴峻的考驗。遠距醫療 開設視訊門診因應國際醫療與疫情常態化的需求,遠距醫療諮詢是現代化醫院必須提供的服務,魏崢說,振興早在2006年就開展心臟遠距醫療的服務,去年更積極規劃遠距醫療諮詢的業務,最近疫情大爆發,感染者蜂擁而至各大醫院就醫,排擠到其他疾病患者看病或領藥,因此自5月19日起,振興展開全面性「視訊門診」服務,提供民眾看診領藥不出門的遠距醫療諮詢服務。魏崢小檔案年齡:71歲專長:心臟移植、冠狀動脈繞道、心臟瓣膜、主動脈剝離及TAVI手術等現職:振興醫院院長、振興醫院董事、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當醫師的人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動刀與否要看病人是否有這個需要。醫師挑戰的不是病人,而是疾病。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04 癌症.抗癌新知
自費治癌 保單夠支付嗎?
●受限健保財務,治癌自費項目多●自費新醫療選擇受到經濟因素影響很大●5成民眾會想靠商業保險補醫療費癌症治療已邁向精準醫療時代,衍生出自費醫療項目也愈來愈多。聯合報癌症粉絲團日前進行「治癌更保險」意向調查發現,8成民眾要選擇自費的基因檢測或治療時,會考慮經濟狀況;5成的民眾會依商業保險有無支付而定,經濟因素成了民眾是否接受自費新醫療的主因。精準醫療 應有前瞻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提醒,民眾對於精準醫療的需求殷切,受限於健保財務,政府應該有更前瞻性的想法,包括部分負擔、商業保險補位等,才有機會讓民眾使用到新治療。以癌症為例,傳統上是利用病理切片等結果,再進一步找出治療的解方。目前新治療趨勢,則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在治療前先檢測癌症基因,再找相對應的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這種精準化醫療,帶來癌症突破性的治療方向。王正旭解釋,NGS在癌症治療運用有三種情形,一是有明確的基因突變,NGS就能預估疾病的走向;另一是治療前先進行檢測,之後選擇適當的治療藥物;三是治療期間要改變治療方向時,也可以利用基因檢測,改變治療策略。這些昂貴的醫療科技,納入健保給付可能會附帶給付條件。王正旭強調,病人必須對自己的疾病負責,面對這些新醫療科技,民眾要清楚認知,了解自己的基因或病情是否符合給付條件;政府必須讓符合條件的使用者依規定支付部分負擔,才能知道醫療有一定的成本,要珍惜自己治療的機會。一旦健保無法給付時,民眾希望商業保險可以補位。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109年民調顯示,有7成的民眾有商保,但4成4的民眾覺得保障不夠。原因在於9成以上的國人選儲蓄險,醫療險遠遠不足。接受新醫療 受經濟影響聯合報「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日前進行「治癌更保險」的意向調查,總計回收228份問卷,發現有3成8的民眾曾經檢視或申請過自費醫療項目,但保障不足仍要自付;更有高達4成2的民眾不曾檢視過自己的保單。在調查中也發現,經濟因素成了民眾是否接受自費新醫療的重要因素,有5成的民眾會看商業保險有無支付,若不幸罹癌,有7成7的民眾願意部分負擔1到3萬元接受基因檢測。保單設計 無法滿足需求王正旭認為,目前商業保單設計已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最好規定基本的醫療保障,才不會失去保險的本質,衛生單位需與保險部門多溝通,讓業者知道新的醫療需求,設計出適合的保單,才能補位健保的不足。保險業者也開始意識到醫療險的威力,已有業者推出防疫保單,熱賣300萬張;也有基因檢測公司與保險業者合作,服務自家保戶。王正旭說,政府應將醫療保險當成另一種產業推廣,才能漲保費時不傷健保,對醫療生技也有幫助。
-
2020-12-19 養生.無退休時代
規畫下半場/想安心退休 必防4變數
退休後有長達20至30年的日子要過,最好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才能安心。在進行退休規畫時,預留年紀增長、身體衰老所帶來的醫療花費,更要考量會對退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變數,才能為退休做好準備。除了穩定的現金流以供日常生活支出外,哪些狀況會對未來退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建議民眾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是健保在財務惡化下,未來恐怕只能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自己退休後的醫療準備是否足夠,是否可以負擔重大疾病或自費醫療的花費。其次,目前已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等健康險,但未來生病住院時,可能需要一筆資金來填補家庭收入減少或支出疾病治療費用,醫療險是否足以應付。第三,醫療科技與用藥進步,但現有的健康險規畫卻可能跟不上。例如,推陳出新的治療方式或新藥,預防醫學、線上醫療以及AI精準醫療等不斷創新,目前為退休生活所規畫的醫療健康險保障,勢必無法順應醫療科技的進步,需要更有彈性的規畫。第四,許多疾病不一定會住院住很久,但「出院後」若想進行持續性治療、跨專科領域諮詢、嘗試新興的醫療科技或新藥等,這些都需要金額不低的費用,也多少會對自己或家人造成經濟壓力,而這些出院後的風險,是住院醫療險保障不到的。侯文成指出,無論人生哪個階段,擁有安心且彈性的現金資產,永遠是人生遇到問題時的最佳解方,對於退休生活的保障更是貼切。一個能於退休前協助累積資產,當生病住院後能提供彈性資金的壽險商品,應該是退休規畫的主軸。
-
2020-10-11 癌症.肺癌
健保資源有限 自費醫療陷兩難
標靶、免疫藥物為肺癌病患帶來逆轉勝的一線希望,然而,同時也帶來了「經濟休克」的後果。醫師們不諱言指出,在門診中,若是病患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時,醫師常常掙扎於要不要告訴病患及家屬有自費用藥的選擇。不符合健保給付,要不要告訴病患有自費藥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指出,過去,肺癌的治療以化療為主,病患往往只有半年的存活期。近年來,因為分子醫學的發達,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紛紛問世,大幅提高肺癌病患的存活率,即使是發生抗藥性的肺癌病患,也有適合的藥物可以選擇。但是,王金洲也坦言,新藥的費用確實昂貴,平均一個月的藥費達二、三十萬元,而健保給付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在看診過程中,他內心經常掙扎於,要不要告訴病患和家屬還有自費用藥的機會,「說了怕用不起的家屬會心生愧疚。」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同時也是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分享,一名約五十歲的女病患,發生骨頭痠痛、就醫確認是肺癌,使用化學治療維持一年,後來出現抗藥性,家庭略有積蓄,開始自費接受免疫療法,打了兩次,花費40萬元,效果很好,但是此時病人也開始茫然,接下來呢?要繼續治療下去嗎?會不會增加家人的負擔?藍領階級經濟不寬裕,有能力自費用藥者不多。在都會區的醫學中心,約有一到兩成的患者有能力選擇新藥自費醫療;在工業區的區域教學醫院,病患情況則更為悲涼。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煌麒說,我們的門診病患多是工人,經濟狀況並不優渥,不到5%有能力自費用藥。實際上,根據一份針對「晚期肺癌與照護者意見研究」發現,約有八成的晚期肺癌患者曾有自費使用癌症藥物的經驗,其中多數人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治療而自費使用藥物。王正旭指出,我們共同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健保給付確實到了極限,但是病患沒有錢,卻有對疾病控制的需求,經濟休克發生在病家,需要社會一起思考,什麼是更好的方式。是否建議病患自費?治療訊息透明化 醫病共同作最好決策是否建議肺癌病患進行自費治療,讓臨床醫師左右為難。有臨床醫師會把握參與臨床實驗的名額,讓患者有使用到新藥的機會。另外,國民健康署則建議,可以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過程,讓所有的治療訊息透明化,大家共同討論出可行的治療選項。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莊永毓認為,病人及家屬對於疾病都會將經濟考量進去,雖然費用昂貴,但建議臨床醫師還是將治療端的可能性告知家屬;其實在討論的過程中,就能知道患者對未來的看法,有些人即使花了很多錢,也帶來經濟上的負擔,但並不後悔這樣的選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對於未知且困難的決定,還是需要將重要訊息告知家屬,利用SDM,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達成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王金洲則建議,醫學中心多會參與癌症新藥的臨床實驗,鼓勵病患積極詢問和參與,有機會使用到免費的藥物,雖然名額並不多,醫師保持著能「拉一個是一個」,多管齊下讓病患有機會使用到新藥。王正旭也建議,應該透過好的政策引導民眾購買商業保險,才能跟上醫療科技的發展,而且保障型保單優於儲蓄型保單,在健保與商保的輔助下,減輕癌症患者的經濟衝擊。● 你一定要問醫師的3個問題:Q1 我有哪些治療選擇?費用多少?Q2 這些治療選擇的優點及風險、副作用是什麼?Q3 我該如何做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莊永毓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請病友們不要害怕,我們的醫療團隊隨時準備好要幫助你。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王正旭:精準醫療的益處與困境
精準醫療會落入金錢換生命的窘境嗎?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在聯合報「精準醫療時代的全癌症治療」專家會議中表示,台灣癌友自費醫療已是成常態。一旦罹癌,光是藥費可能就要一百到一百五十萬,乳癌一年藥費一百萬,肺癌每年藥費九十萬的例子,醫藥、檢驗費用成為癌友心中的痛,解方在於「健保、商保、藥廠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病友。」王正旭說,精準醫療的精髓就是「對的藥物、對的劑量,在對的時機、用於對的病人身上。」精準醫療有三大好處,包括提升治療效益、減少副作用,以及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癌症的精準醫療,有助於延長癌症病人壽命達兩倍甚至更多倍,甚至是避免因為癌症導致死亡,副作用也比以前的藥物更輕微,病人的生活品質會好很多。王正旭表示,為了落實更適切的治療,醫師在臨床上確實常建議病人使用一些可能有幫助,但是健保還沒有給付的藥物,所以即便沒有確實的統計數據,但可觀察到台灣癌友自費醫療已是成常態,自費的癌友比比皆是。以黑色素瘤為例,王正旭指出,對照國際治療指引,台灣的臨床應用都受到一些限制,這也是許多專家討論不得已的結果。這並非代表台灣不希望照顧癌症病人,而是因為健保資源有限,希望把錢用在刀口上、讓最多人用到最好的藥物,所以就以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的規則做限制,篩出最需要、最有機會得到最佳療效的病人,才投以資源。這樣限制的結果,就是台灣採用較昂貴新藥的比率會比較低。王正旭表示,以已知對罕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很有幫助大分子藥物來看,其藥費佔率在台灣僅16%,遠低於先進國家的34%。如果能提高使用比例,台灣在減少病人副作用、延長生命、生活品質提升等治療成效才有機會達到與先進國家同樣的水準。王正旭表示,但現在台灣面臨了檢測與治療的錢哪裡來、兩者如何搭配等多重的困境,勢必要去思考,除了健保之外,還有什麼其他財源可以給病人幫助?王正旭表示,台灣人其實很愛買商業保險。平均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張保單,然而,97%民眾買的是保險是儲蓄型商品,只有3%是保障型商品,保單的設計也沒有跟上醫療科技的發展,真正發生重大傷病或癌症的時候,很難真正照顧到現實的需求。王正旭表示,有些癌症非常需要基因分析才能提供適切治療,臨床醫師要適當資訊才能判斷、幫助病人擁有選擇,這費用很可能是每個家庭遇到癌症時都需要準備的,萬一連這筆費用都付不出來,將是病家很深的痛。「健保、商保、藥廠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病友,」王正旭建議,健保應開源節流並定期檢討給付條件,商保應精確補位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藥廠則應與政府共同負擔檢測費用。#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08-31 科別.腦部.神經
把中風原因找出來!五大關鍵預防二度中風
「為什麼不是別人,而是我?」幾乎是每個腦中風病人都會問的問題。發病初期,病人與家屬往往很難接受這個打擊,一方面,患者身體的改變,無法行動自如,變得事事都得仰賴家人照料,自尊心受損下,情緒開始不穩定,變得像小孩一樣任性。另一方面,照護他們的家屬,一開始也很容易有:「為什麼會發生在我家?」的念頭,因為太心急,可能花費大筆自費醫療,不見起色,又輾轉來回各大醫院診所,缺乏正確的就醫態度,反而導致療效大打折扣。 七成會康復 不用太悲觀長年盤踞老人頭號殺手的「中風」,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也是造成國人身體殘障的主要原因,讓人人聞「風」色變!但根據國內調查,4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患者,在接受完復健治療後,超過九成以上,走路功能都可以恢復。不分齡來看,只要把握中風後前三個月的黃金復健期,估計也大約有七成以上的腦中風患者,可以重新站起來,回復正常行走能力。一、找出中風原因「家屬不應太悲觀,最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中風這件事?」仁群老人養護所特約物理治療師廖俊龍指出。他表示,每種疾病都是一種警訊,是身體在對你提出抗議,要你正視作息問題。因此,與其去問中風為什麼找上你,不如去思考生活型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弄清自己與家人為什麼中風,是病患與家屬第一件該做的事,家屬也應該積極預防相關疾病。協尋患者中風的原因,廖治療師觀察到,不論是出血性,還是栓塞性的中風患者,十之八九,都有生活型態上的問題。其中,又以飲食不均衡最常見。廖治療師表示,中風病人的飲食雖然要儘量清淡,少油、少鹽、忌油炸類食物,食物攝取不應再增加心血管負擔,但還是要以「均衡」為原則,也不能完全不攝取油脂。像是用冷壓製作的橄欖油,因為保有橄欖的維他命A、D、E與葉綠素,所以顏色呈現較天然的淡綠色,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最適合心血管疾病危險群食用。二、調整生活型態 避免二度中風聽起來雖是老生常談,但唯有均衡飲食與徹底改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二度中風。 復健不是全能,不論是曾中風,或已經中風的患者,平日要多注意飲食起居規律外,還要補足完整的營養素,也要多運動,來增加肌力與心肺功能,廖治療師強調,這些都是預防再度中風最有效的方法。在營養素補充上,廖治療師也建議,鈣片與維他命B群,因為具有安定神經與預防癲癇的作用,所以最適合做復健的患者吃。 三、三個月關鍵期 復健愈早開始愈好做好生活面的基本功,再來就是積極地做復健。一般來說,中風發生後三個月到半年內,是治療中風的黃金復健期。復健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界看法不一,從物理治療的角度,廖治療師認為復健「愈早開始做愈好」! 黃金復健期的掌握程度,和患者進步的空間成正比。前三個月的復健,是攸關患者日後能不能走路的重要關鍵!四、用鼓勵代替催促復健雖然重要,但患者與家屬都不應操之過急!廖治療師表示,他經常會碰到沒耐性的家屬,陪患者來復健時,一直在旁邊催促患者做快一點。 這群家屬也許是心急、趕時間,但卻造成患者很大的心理壓力,長時間下來,可能會使患者得到憂鬱症。廖治療師建議,鼓勵、給患者信心才是家屬應該做的事!他表示,復健重視的,是循序漸進的復健品質,而不是它的時間、強度,操之過急的復健,只會把患者累得半死,徒增患者的心理壓力。只要家屬和復健師好好配合,回家有確實完成治療師交待的復健進度,自然能早日看到「成效」! 五、別讓患者依賴你復健期間,廖治療師也提醒家屬,千萬不要養成患者依賴的習慣,患者自己也不可以有依賴家屬的想法。他表示,以單側中風的患者來說,健側仍保有行動能力,如果想讓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從復健期開始,就要積極訓練患者自己吃飯、穿衣、如廁等生活的自理能力。 *本文同步刊登於Care 照護誌第一期
-
2020-07-19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全切除率高於美國 治療甲狀腺癌到底要不要全切?
在甲狀腺癌治療上,手術是最主要方式。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表示,關鍵是第一次開刀,開得越乾淨,後續的問題越單純。喉嚨有麻痺感 恐侵犯喉返神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若患者年齡小於14歲或60歲以上發生結節、且快速長大,有壓迫感或影響吞嚥、聲音明顯沙啞,可能是惡性的甲狀腺癌,若喉嚨有麻痺感,則癌細胞應已侵犯喉返神經。另外,若患者以前頸部照過X光、曾暴露在輻射線下,或結節超過4公分,也較有可能是惡性。傳統手術傷口大 內視鏡須自費張家宸說,一般良性結節不需手術,但若患者結節較大,或已壓迫到其他部位而產生不適,可透過內視鏡、射頻燒融術等手術方式處理,不過這類手術為自費,健保不給付。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在甲狀腺癌手術治療上,可分為傳統與非傳統手術,兩類手術治療效果差不多。健保僅給付傳統手術,患者較省荷包,不過傳統手術傷口相對大,因此各醫院往往會建議患者加上少數自費醫療項目,如止血刀、神經偵測器等,以避免傷及喉返神經與聲帶。陳瑞裕說,如果是良性腫瘤或小於兩公分、惡性度不高的甲狀腺癌,或者在意傷口外觀或有蟹足腫體質者,也可考慮自費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可經口、經腋下、經乳暈、經耳後等處進入,患者可視自己想讓傷口落在哪個位置,同時尋找對於這項手術較熟練的醫師。多大該全切 國內執行標準嚴格甲狀腺切除術依病情需要,進行部份或全部切除。張家宸表示,如甲狀腺雙葉腫大或腫瘤病灶較嚴重,須進行全部切除。另外,如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還要切除頸部淋巴結。以最常見、占率約九成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美國建議腫瘤大於4公分者要作全甲狀腺切除,台北榮總則將標準拉至2公分。陳瑞裕說,美國的標準較寬鬆,台灣雖無統一原則,但各醫院執行起來普遍較美國嚴格,一來是考量腫瘤越大越可能侵犯血管或發生淋巴轉移,二來是因為「台灣醫療便宜且就醫可近性高,民眾一有懷疑就想馬上拿掉,根本不會等腫瘤長大。」至於較小的腫瘤,過去同樣是切除全甲狀腺,不過現在有機會只切除長有腫瘤的甲狀腺單葉,因為臨床上發現拿掉單邊後鮮少復發,即使不幸復發,屆時再處理往往都來得及。全切患者 需進行放射碘治療不過即便手術後,也可能需搭配藥物治療。蕭炳昆說,術後針對高危險群,可給予放射性原子碘藥物治療,破壞癌細胞、清除可能殘存的甲狀腺組織,以免有復發可能。陳瑞裕說,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極強,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對碘的親和力比其他細胞高出數百倍,即使是惡性腫瘤仍保有這種功能,因此術後患者可藉由口服藥物將碘-131帶進甲狀腺位置,並以弱穿透力破壞殘餘的癌細胞,且對於旁邊其他組織影響不大,未被吸收的放射碘也很快會經由尿液代謝。不過,只切除單葉甲狀腺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放射碘治療,因為沒被切除的健康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強,殘餘不多的惡性腫瘤親和力較弱,因此進行這項治療難以達到效果。術後副作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可服鈣片、維生素D改善關於甲狀腺手術的進行,張家宸表示,患者通常術前一天住院,於頸的中下部切開,把頸部肌肉撥開後,先定位及保留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兩者為聲帶神經)及控制體內鈣濃度的副甲狀腺,再切除甲狀腺。術後併發症和副作用包括傷口出血、感染、血腫壓迫呼吸道、呼吸困難、聲音沙啞(音質改變)、神經麻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表示,音質改變是因手術容易影響到控制聲帶的神經,但一般來說,溝通講話功能都不會有問題,只是可能無法唱歌或大聲說話。至於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導致手抽筋或麻痺,但只要每天服用一到兩顆市售高單位的鈣片及維生素D就可以改善。
-
2020-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邊境解封威脅 陳時中:口罩戴不住對疫情影響大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境外威脅嚴峻,但台灣天熱,口罩愈來愈難戴得住。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口罩愈戴不住對疫情影響愈大,大家必須有覺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國內新冠肺炎維持446人確診,其中435人解除隔離。陳時中在記者會表示,國內疫情持平,但國際疫情嚴峻,8天內就新增百萬個案,必須持續注意。因台灣狀況平穩,指揮中心陸續宣布解封措施,自25日0時起,桃園機場開放轉機,但排除從中國來的班機,且要求乘客只能搭乘同一航空集團航班,轉機停留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自29日起,也放寬外籍、港澳人士入境。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外籍人士除觀光、一般社會訪問外,都可開放申請。所謂一般社會訪問是指訪友、看球賽、看表演或參加婚宴等沒有急迫性的活動。有特殊、商務需求或有居留證的港澳人士,也可提出來台申請。媒體質疑,轉機為何排除中國大陸;陳宗彥表示,中國來台灣轉機本來就有限制,加上中國疫情又有混沌之處,國籍航空主要轉機業務是美洲轉東南亞、東南亞轉美洲,此次開放就先排除中國。至於一直未能回台的陸配子女「小明」,陳宗彥也說,持續跟陸委會研究。外來人士來台逐步開放,但中國籍持續受限。有媒體也質疑,感染風險應該看居住地,而非國籍。陳宗彥表示,中國人來台原就需申請,現階段來台依照既有規範執行。陳時中則說,處理邊境解封時,有時候用國籍、有時候用居住地來限制,但未來會逐步拉回同軌。自29日起,外籍人士若要來台自費醫療也可申請,不論病情嚴重度,來台前提出檢驗陰性證明,且依規定居家檢疫就放行,但排除醫美和健檢。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原則上沒有排除中港澳人士,但想來台治療必須向衛福部申請,會依疾病嚴重度、急迫性和該國家疫情風險來做考量。境外解封日益放寬,有媒體也關心,未來可能陸續有境外移入確診,但近日因天熱,民眾口罩戴不住,是否影響防疫。陳時中說,口罩愈戴不住對疫情影響愈大,大家必須有這樣覺悟。在疫情情況下要保有正常生活,就必須建立健康生活,天氣很熱,就少出入人潮擁擠地方,在安全社交距離下把口罩拿下,天氣熱也應該多喝水、找地方乘涼,避免中暑。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