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膝蓋疼痛
共找到
86
筆 文章
-
-
2021-12-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不動膝蓋退化更快!醫教簡單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
上了年紀常常這裡痛、那裡痛,特別是膝蓋又卡又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更是不少民眾所困擾的問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提醒,民眾日常對膝蓋的保養,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就是運動,不論是哪個年齡都應維持運動習慣,上了年紀更要注意以此保養,以免加速關節退化。 當退化性關節炎報到,膝蓋又卡又痛難活動! 史考特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診間最常見的年長者問題,這疾病通常約在50歲後開始出現,患者常會感覺到膝蓋疼痛、僵硬,特別是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且前往診間的患者往往表示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嚴重者甚至難以蹲下、活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膝蓋的軟骨隨年紀增長而磨損,周圍也容易出現骨刺、關節囊增生、發炎物質出現,進而使得關節又卡又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炎、腫脹的問題。 防範退化性關節炎,「促進退化」風險要注意! 史考特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除了老化,要注意的也包括其他「促進退化」的風險,包括了肥胖、不動、損傷等。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對身體的支撐壓力,膝蓋自然也更容易磨損,醫師也曾遇過39歲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體重約140公斤。而許多人認為年紀大了就不要太常運動、不要爬樓梯等,以免膝蓋退化,但其實長期缺乏活動膝蓋將退化的更快,就像車久沒開容易「刁車」一樣,因此平時不會疼痛、可活動的情況下,是非常鼓勵多活動活動的,也應提醒自己時時適度的運動。 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醫:防退化平常就要動。 史考特醫師指出,以現況來說,退化性關節炎是個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的疾病,民眾可從日常生活進行保養,包括控制體重及運動。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選擇低衝擊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水中走路等。另外也相當推薦「北歐式健走」,也就是拄著兩支登山杖健走,其不僅可以防範跌倒,兩支登山杖也分散了身體對膝蓋的壓力。而飛輪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其因為是坐姿進行,膝蓋在活動之間不會承受身體壓力,可在無壓力的狀態下作足有氧運動達到保健目的。 除了有氧運動避免退化,也可以作肌力訓練,讓身體的肌肉也能承擔身體的壓力。醫師表示,膝蓋退化情況沒那麼嚴重、70歲以下等活動較不受限的患者,可適度的作起立蹲下的運動來訓練腿部肌肉。而70歲以上、衰弱、常跌倒的患者,可作簡單的抬腿運動,如坐在椅子上,將腳伸直並往上抬。視患者身體狀況選擇訓練方式,鍛鍊大腿肌。 在日常減少風險及增加身體抗壓的情況下,退化性關節炎便有助防範。當然,若真的相當不舒服,也應盡早就醫檢查,尋求醫師協助,看是否以藥物、注射、復健等治療幫助改善,達到延緩退化及生活品質的平衡,患者是可以一邊進行治療,一邊生活上也可以外出遊玩,雖然多少還是可能有些不適,但至少不會什麼事情都不能做。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8 新聞.健康知識+
一走路就膝蓋痛、腳跟痛?原來是因為沒用「腳趾」!專家教你正確走路2關鍵
你的身體也像乾燥昆布般萎縮了嗎?「人到底從幾歲開始才算是老化?」前來健身房接受訓練的學員,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據說,她們每次因身體疼痛而前往醫院時,醫師總會委婉地表示「這是因為您開始老化了」。而這些不服輸的大齡女子,則會順水推舟地自稱「華麗一族」。抱歉,話題好像扯遠了。來我健身房的學員(男女都有),平均年齡大約是70歲左右(這只是我個人不負責任的推估),儘管已屆來稀之年,大家仍然相當朝氣蓬勃。只要我提出要求,他們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出橋式、劈腿、靠牆倒立等肢體動作。更棒的是,若在健身房裡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駝著背,他們就會出聲提醒對方:「記得把背挺直喔。」這是因為他們早已明白,人一旦駝背就輸了。你走路時有用到腳趾嗎?另一方面,在我仔細觀察那些老喊身體疼痛的人之後,我發現他們在動作時總是大量使用單一種關節,其餘原本應該一同合作的關節,則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一走路就喊膝蓋痛的人。就這樣的案例來說,他們的疼痛很可能來自於走路的時候「只使用膝蓋」所致,完全沒有使用到腳趾。實際上,這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走路時沒用到趾關節,會連帶地使小腿肌肉、小腿脛、大腿肌肉也完全沒有被使用,兩隻腳就像是硬梆梆的木棒一樣,以僵直的狀態持續前進。這種狀態若長期持續,膝蓋的彎曲、伸展等動作就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走路時腳後跟、膝蓋、髖關節都會產生疼痛。就像這樣,走路時只使用膝蓋,將對身體造成局部負擔,長久下來,全身活動就會越來越卡、最終背離原本應有的順暢動作。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書籍介紹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5大後彎伸展、6部位按摩、9種解痠止痛法,身體更柔韌,終結卡卡不順作者:原秀文(ShuWun Yuan)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3作者簡介原 秀文(ShuWun Yuan):現任健身房Body Work Studio Alchemist負責人、專業健身教練。職業舞蹈家出身的她,過去也曾飽嘗肩膀無法抬高、雙臂無法開展、膝蓋疼痛之苦;試過醫院骨科、針灸、推拿等各種管道仍不見效果,於是,她開始自行研究各種肢體訓練和健身運動等做法。在過程中她發現,身體疼痛的原因出在關節可動域太過狹窄。克服自身的疼痛之後,她便把肢體訓練的內容系統化,持續協助有同樣身體煩惱的人們。延伸閱讀: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
2021-11-09 新聞.長期照護
協助失能長輩復健 中醫師到府把脈、針灸
台灣面對高齡化挑戰,因應長照需求,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近年已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服務,並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讓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由專線協助媒合,只需負擔交通費,就能接受中醫居家診療。柯富揚指出,人口老化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把脈、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因此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服務,全國已有1813位中醫師受訓。台東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黃俊傑表示,曾有一名84歲的潘姓阿嬤因膝蓋紅腫不良於行,原本需每周舟車勞頓到台東市區打止痛針,經中醫到家中執行三、四次針灸後,成功改善長年膝蓋疼痛的問題。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說,以中區為例,去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兩千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但仍然有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賴榮年表示,除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也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中醫師公會副秘書長陳博淵說,民眾平均診療一至三次即有顯著改善;相關費用,民眾只需負擔醫師到宅的交通費,無須負擔藥費或針灸等治療費用,且無診療次數限制。
-
2021-10-3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你的膝蓋在痛嗎?2招搞定膝蓋內夾造成的傷害
當你在做深蹲、分腿蹲、跳躍動作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膝蓋疼痛不舒服?小心,這很可能是膝蓋內夾造成的傷害喔!當你有膝蓋內夾的問題,雙腳會呈現X的狀態,而這種情況不僅會提高前十字韌帶撕裂,還會造成髂脛束症候群等受傷風險,影片中除了教你如何自我檢測,也會教你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臀肌與足弓來降低受傷風險,快跟著超核心健身中心 Hypercore Fitness,解決你深蹲時膝蓋內夾的問題!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超核心健身中心 Hypercore Fitness頻道: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防疫關在家太久 解封登山膝蓋卻卡卡?醫生建議這麼做
近年登山風氣盛行,但一名61歲王先生從5月中3級防疫警戒之後,就待在家久未運動,最近疫情趨緩與家人走登山步道,回家後卻發現大腿後側隱隱作痛,隔天膝蓋內側也逐漸有緊痛感,活動時甚至會卡住,熱敷的效果也有限,趕緊就醫。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翁瑞陽表示,因久未運動肌力會減退,建議登山前需依個人程度進行適當強度的訓練,並先熱身,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翁瑞陽說,王先生的不適發生在屈膝後,向前跨步時觸發,壓痛點在大腿中線偏內側的上半部,且按壓臀部坐骨結節處時也會有痠痛感,診斷為內側膕旁肌群的緊繃,於是取膀胱經的殷門及承扶行瀉法,出針後配合藥薰,經6次治療後大致恢復。翁瑞陽指出,膝關節是連接大腿與小腿的樞紐,有許多重要的肌腱附著,若有受損症狀就會以膝蓋疼痛表現,症狀往往相當雷同,需要專業醫師詳細評估才能夠找到確切的病灶。醫師提醒,久未運動肌力往往會減退,建議登山前需依個人程度進行適當強度的訓練,登山前須評估自身體能狀況,規畫適當行程,配合熱身,才能避免運動傷害。運動後肌肉痠痛雖是常見情形,但若局部痠痛持續時間較長,且伴隨活動度受限,就可能是運動傷害,應盡早就醫,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
2021-10-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直接相關 治療師推3招訓練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因關節慢性勞損所引起●過度使用關節、體重過重、膝蓋曾有舊傷,易增加罹病機會●強化肌力能有效保護膝關節你會走路卡卡、膝蓋痛嗎?上下樓梯膝蓋發出喀喀響、有異物感?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呈年輕化趨勢,主因運動過度所致,尤其很多熱中重訓的人,往往因大重量的蹲舉、硬舉等動作錯誤,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與流失,進而引發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影響走路。不當運動 易傷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50歲以上族群,很多人聽到「退化」,以為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衰退是自然的老化軌跡。WaCare物理治療師洪岳裕說明,老化不等於退化,許多70、80歲的老年人保養得宜,一樣步履輕巧、健步如飛;反觀年輕人,運動傷害會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其實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直接關係,若正確使用加上適當運動,到老膝蓋都還是很勇健。當膝蓋疼痛、走路關節有聲音,很多人擔心運動是否會加重病情?洪岳裕提醒,「關節炎患者仍應適度運動,維持軟骨和關節周圍肌肉的功能,活動量減少反而會加劇退化速度。」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維持運動,並進行體重控制,降低膝蓋的耗損。透過復健和物理治療能減輕關節疼痛,包括肌力強化、關節活動度訓練,可遠離手術治療的危機。學習保養 鍛鍊下肢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從0至4級共分為5級,第0級屬於正常,第1級疑似有關節狹窄的症狀,第2級已明顯關節輕微變窄。洪岳裕提醒,在病程變2級前,要趕快好好學習身體怎麼使用與保養,以維持良好身體機能運作。當出現疼痛、僵硬、痠軟無力等不適,應及早諮詢專業醫師對症下藥,並搭配膝關節的肌力與耐力運動,鍛鍊下肢肌群幫助減輕關節壓力。走路的習慣與坐姿也會影響膝蓋壽命,洪岳裕建議,多做活動腰椎、肩膀關節、全身舒展等復健運動,可避免骨盆歪掉,影響膝蓋的承受壓力。「全銀運動」包括中醫養生、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提升生活品質,相關居家運動、飲食保健等全銀運動最新課程,歡迎上網搜尋。
-
2021-10-07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膝蓋痛!小心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醫生,奇怪!我每次健身時,只要膝蓋彎曲就會聽到卡啦聲,而且健身過後,膝蓋都會覺得很痛!」小心!這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髕骨又被稱為膝蓋骨,是一塊位於膝蓋前面的小骨頭,髕骨會藉由肌腱及韌帶與這塊大腿股骨及小腿脛骨相連接。若是因為膝蓋在活動時,髕骨有不正常滑動,造成髕骨與下面的股骨軟骨產生摩擦,進一步造成膝蓋周圍深處疼痛,這就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又稱作髕骨外翻或髕骨軟化。尤其在跑步、上下樓梯或蹲下等膝蓋彎曲角度較大時,疼痛情形會較明顯。什麼原因會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包有股四頭肌無力、臀肌失能、扁平足、膝蓋內側韌帶不穩定、先天結構異常等,因而造成髕骨外翻離開應在的軌道,造成不正常的滑動。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常會有跑步時覺得膝蓋內外側的疼痛,或是蹲下站起時膝蓋卡卡或疼痛、膝關節僵硬腫脹、膝蓋彎曲時常有喀啦聲響。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檢查及診斷,可以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評估疼痛及受損部位,必要時並配合X光檢查髕骨外翻的程度(圖一)、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圖二)、核磁共振檢查髕骨下的軟骨有無受損情形。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該如何復健呢?1.肌力訓練:訓練臀肌、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加強髕骨的穩定度。(圖三~圖六)2.正確動作:在做膝蓋彎曲的動作及訓練時,要讓髕骨的垂直沿線要在腳掌上,不要髖關節內轉、膝蓋外翻,並維持膝蓋朝前。3.伸展運動:伸展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及腿部後側肌肉。(圖七)4.護膝及貼紮使用:可以穿護膝做髕骨的貼紮以穩定髕骨,讓髕骨回到正常軌道上。5.鞋墊:扁平足的患者,可以使用矯正鞋墊。6.復健儀器:利用復健儀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及症狀,但復健儀器治療無法取代上述的運動治療及處置。7.止痛消炎藥:如有急性疼痛情形,可以使用止痛消炎藥來緩解疼痛。根據統計,因健身導致的運動傷害裡,最常見發生於脊椎、肩膀和膝蓋,這三個部位。也因此,膝蓋疼痛確實是造成不少熱愛健身的民眾們的困擾。特別是要注意,許多的運動傷害都來自於持續地累積且過度使用而造成,也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已經開始有一些輕微不適的感覺出現。要如何避免健身所導致的膝部運動傷害呢?應該掌握以下原則:◎健身過程注意正確姿勢,包括腳尖朝前方、膝關節對齊腳尖、蹲下過程中膝蓋不內夾、將重心放後腳跟但腳掌貼平地面,並且由臀部出力。(圖八)◎避免只做單一種訓練◎注意深蹲訓練的姿勢,最好一開始能有教練在旁觀看並指導正確的姿勢,並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適度伸展肌肉,以維持柔軟度並避免肌肉過度緊繃,緊繃的肌肉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不足的關節活動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容易造成傷害。◎增加下肢肌力:增加膝蓋周圍的肌力及肌耐力有助於保護膝蓋,當膝蓋周圍肌肉增強,能在膝蓋活動時增加穩定度,降低膝蓋因不穩定而產生磨損的機會。◎同一個部位建議隔一天以上再訓練,才能有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造成受傷。疼痛是一種警訊,往往告訴著我們可能有受傷、發炎的情況發生,因此急性期剛發生疼痛時,可以先做休息,觀察是否有紅、腫、熱等情況發生。如有持續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則可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及治療。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10-04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給膝蓋疼痛者的下肢訓練 強化膝蓋
你是不是有膝蓋疼痛,想要強化膝蓋,卻不知道如何強化的困擾呢?運動膝蓋痛真的好苦!今天教你一套下肢訓練來強化膝蓋和大腿!配合詳細解說,影片中將會一步一步帶你完成這套下肢訓練,另外,影片也聲明,由於每個人的膝蓋狀況不一樣,在做動作時,請依照自身的身體、關節狀況來做調整!準備好一張椅子及一個後墊子,跟著Gladys Fit Life找回腿部健康!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找回健康身體!Gladys Fit Life/IG: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八分鐘間歇式跳繩 把握「黃金30秒」全身燃脂
如果你想透過跳繩維持體態,那麼時間規劃很重要!很多人以為只要持續跳就能燃脂,但其實是要把握「黃金30秒」,今天的八分鐘間歇式跳繩訓練,讓你有效瘦身燃脂!影片中跳30秒休息15秒,一共跳10組,中間可以用不同重量的跳繩做替換,在訓練心肺的同時也能訓練肌肉,另外,記得在跳繩的前後先做好伸展,才能避免扭傷或膝蓋疼痛的困擾,快跟著HBA-Life一起跳起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燃燒脂肪!HBA-Life頻道: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20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跳繩常犯的5大錯誤 運動跳繩知識
跳繩不僅可以增強心肺,還能訓練身體的協調性,看似簡單的運動,卻也容易用錯方式,造成運動傷害,跟著HBA-Life把這些錯誤改正,一起輕鬆愉快跳跳繩!影片中將講解跳繩最常犯的5大錯誤,包括沒有事先做好暖身、用肩膀或手臂的力量甩繩、跳太高、低頭看繩子,以及跳一下頓一下等……,這些動作都是初學者在練習時最常有的壞習慣,不僅會影響鍛鍊效果,也容易導致腳踝扭傷、膝蓋疼痛。影片中特別提醒,跳繩時務必要將雙手擺放在腰間旁,利用手腕甩動繩子,在跳繩的過程中僅需將腳微微抬起到讓繩子可以通過的高度,另外,採用間歇式跳繩訓練可以燃脂更有效!快跟著HBA-Life一起跳起來!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姿勢,讓訓練更有效!HBA-Life頻道: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5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膝蓋好痛痛?這樣做立即痛痛飛
你是否有膝蓋疼痛的困擾?造成膝蓋痛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大腿前側緊繃發炎,長時間久坐、久站、維持蹲姿都會讓大腿前側過度緊繃,甚至會隨著年齡增長,讓關節軟骨過度磨損形成退化等等,都是導致膝蓋痛的原因。至於膝蓋痛要如何改善?只要適時的放鬆腿部肌肉,加上腿部的肌力訓練,讓大腿足以支撐身體就能改善膝蓋疼痛的問題,影片中帶大家做6個動作,前3個動作主要訓練大腿肌力,後3個動作會針對大腿前後側做放鬆,快跟著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解決膝關節疼痛的困擾!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的身體!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臉書: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頻道:點我看
-
2021-08-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教做2運動保養膝關節
●年輕族群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疫情下膝蓋痛患者增加●預防膝蓋痛,可做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都有膝關節退化引起膝蓋痛困擾,最近也有不少青壯年族群因膝蓋疼痛而就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可能受限於工作空間小、坐姿不良,兩個多月下來,紛紛出現膝蓋疼痛不適。建議應及早開始保養膝關節,慎防逐漸惡化為退化性關節炎。坐地板上工作 膝蓋易不適陳渝仁指出,近期門診發現,反映會膝蓋痛的青壯年患者愈來愈多。原來是許多人居家辦公卻沒有足夠工作空間,常將筆電放在床上、人坐在地板上工作,坐姿不良,不只拉扯到腰部引起腰痛,也會影響膝蓋肌腱,導致膝蓋不適。引發膝蓋痛的原因很多,包括久坐、久站、姿勢不良、扁平足、髂脛束症候群,或是運動傷害引起膝蓋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扭傷等。年長者的膝蓋痛,往往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也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的膝蓋軟骨持續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進一步產生發炎疼痛的現象,這是膝關節長年累月勞損而引起的疾病。長時間負重 也會膝蓋痛「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所致。」陳渝仁說,50歲以下者且沒有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者,若膝蓋疼痛,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很低,很多是因長時間負重過度,超出肌腱所能承受的負擔而引起膝蓋疼痛。許多喜愛騎單車族群、跑步運動族群,或是盤腿坐者,容易引起「髂脛束症候群」,也就是膝蓋外側疼痛;而喜愛打籃球、羽球等競技型運動者,則常發生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引起膝蓋痛。疼痛反覆發生 就應就診姿勢不良、一日久站10小時以上的人,也容易讓膝蓋內側副韌帶扭傷;扁平足的人因內側足弓塌陷,較難緩解地面的衝擊力,會影響正常的走路姿勢,也走不久、跑不快,膝蓋痛、腰痛也隨之而來。陳渝仁提醒,當膝蓋疼痛1周未見好轉,反覆發生,建議應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釐清是膝蓋問題,還是合併腳踝、髖部受傷等其他疾病。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新增4死 打莫德納出現腦中風
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共新增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AZ疫苗3件、莫德納疫苗1件。AZ疫苗3件通報死亡事件,年齡介於81-92歲之間,接種疫苗25-35天間發生;莫德納疫苗1件死亡個案為67歲,接種次日後發生。7月22日新冠疫苗接種14萬7725人次,其中AZ接種12萬202人次(第1劑接種10萬7561人次,第2劑接種1萬2641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7523人次(第1劑接種1萬7026人次,第2劑接種1萬497人次)。目前累計接種605萬9596人次,AZ接種320萬3146人次,莫德納接種285萬6450人次,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4.94%,劑次人口比25.80%(劑/每百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2例(21女、11男)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2歲至87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敗血症、心律不整、肺炎、泌尿道感染、因眼瞼下垂就醫診斷惡性腫瘤、蜂窩性組織炎與皮疹、過敏反應(蕁麻疹、紅疹、紫斑、眼皮腫、呼吸喘)、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意識改變與低血鈉、頭痛、呼吸困難及胸痛、視力模糊、突發性聽力喪失、腹部不適與胸口麻木、手腕腫脹與手指無力痠痛、手臂瘀青與膝蓋疼痛等。同期間新增24例(11女、13男)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5至81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臂神經炎、死產、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帶狀皰疹、接觸性皮膚炎及濕疹、過敏反應(雙腳紅疹併紅腫癢),及診斷未明之血栓、高血糖、臉部及腳部麻、手指紅腫等。
-
2021-06-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路隱隱作痛,膝關節可能已「蛀洞」!醫教日常保養膝關節4方法
65歲的宋太太,半年前跌倒後走路和爬樓梯時,右側膝關節總是隱隱作痛,使用玻尿酸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等保守療法,都未見改善,每天走路痛不欲生,症狀嚴重到日常生活都需要拐杖輔助。 後來到嘉義長庚醫院骨科求診,發現是罹患「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也就是俗稱的膝關節蛀洞,經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走路,3天後出院,終於擺脫膝蓋疼痛與杵拐杖走路的黑暗人生。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表示,膝關節骨壞死的發生率不像髖關節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那麼高,所以很容易被忽略,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服用類固醇或酗酒導致,也有原因不明的,被稱為「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 65歲以上發生率近1成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發生率,女性、男性比率約3:1,主要發生的位置是膝關節股骨內髁,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3.4%,65歲以上就升高到9.4%。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在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有明顯變化,常需要核磁共振或核醫骨頭掃描檢查才能確認,不過隨著病情進展,在後期X光可看到明顯的關節軟骨下的空洞(蛀洞) ,晚期X光會出現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等情況。 在早期X光上未看到空洞時,醫師會建議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姿勢,減少蹲、跪、上下樓梯和負重,來減輕關節的壓力和負擔,並透過強化大腿肌肉力量,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症狀。 保養膝關節的4個方法 1、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姿勢2、減少蹲、跪、上下樓梯3、減少負重4、強化大腿肌肉力量 出現明顯空洞就須手術 但在X光出現明顯空洞時,就須考慮核心減壓手術、骨軟骨移植手術或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手術等方式,進入到晚期,X光看到關節軟骨下的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則可採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的治療與病程息息相關,早期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遺症,建議若發生膝關節嚴重疼痛,且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時,應再做進一步評估,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08 養生.聰明飲食
膠原蛋白真能讓膝蓋軟骨再生?別傻了!醫師:不如吃「這5類代謝食物」
重新檢視食衣住,讓膝關節永保年輕!讓膝蓋保持年輕的食衣住想要永遠保持年輕的膝蓋,改善生活習慣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這裡就要從「衣、食、住」三方面,為大家分別找出必須改善的重點。衣我經常聽到病友抱怨:「每當氣溫下滑、關節就會變得特別痛。」這是因為當身體變冷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差,這麼一來就讓人更強烈地感受到膝蓋的疼痛。即使是夏季,也有越來越多人光是吹到冷氣的風就會感到疼痛,因此需留意讓膝蓋維持溫熱,除了膝蓋紅腫的情況以外,到了寒冷季節請盡量想辦法為膝蓋保暖。在寒冷的冬季,請利用手套、襪子、圍巾等物品確實做好禦寒措施。此外,保溫護膝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近年來市面上推出了一種附有口袋的護膝,裡面可以放入暖暖包。這種方便為膝蓋保溫的商品越來越多,請大家不妨嘗試看看。食能讓膝蓋永保年輕的飲食方式,主要可歸納為下列三種。.控制體重的減重飲食。.增長肌肉的高蛋白質飲食。.讓身體維持溫熱的飲食。讓身體維持溫熱的飲食,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膝蓋疼痛情形獲得緩和,還能期待發揮燃燒脂肪的效果。另一方面,我想大家都經常看到電視或雜誌將膠原蛋白譽為是「讓軟骨再生的食品成分」,也許很多人會以為:「是不是光靠飲食就能讓軟骨再生呢?」但是很遺憾地,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由於膠原蛋白在胃部就會被分解,吃到肚裡的膠原蛋白無法直接作為軟骨再生的材料被身體運用。不過,軟骨的確具有「製造新骨、汰換舊骨」的代謝機制,這點是無庸置疑的。為維持正常代謝機能,維生素C是絕對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舉例來說,巴西里、青花菜、青椒等黃綠色蔬菜,檸檬與草莓等水果,薯類及豆類等,都是含有大量維生素C的食物。此外在飲品之中,綠茶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與其拼命攝取無法直接形成軟骨的膠原蛋白,還不如試著在每天的飲食中多多攝取維生素C,從飲食生活著手改善、促進軟骨代謝吧!住請改建房屋!……我不可能提出這種強人所難的要求。不過,我想為各位提出一些建議,只要在居住環境方面稍微下點功夫,就可以過著讓膝蓋更舒適的生活。彎曲膝蓋的動作會造成膝關節非常大的負擔。除了「跪坐」、「屈膝坐」、「盤腿坐」之外,從地面上站起身來的動作,也會為膝蓋帶來相當大的負擔。由於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房屋,以往大多數人都是過著以塌塌米為主的生活型態。不過,若是考量到膝蓋健康,在塌塌米上生活實在不妥,建議大家可以增設椅子,平常坐在椅子上,寢具也從在塌塌米上鋪棉被改成西式床鋪。雖然無論如何都必須投資添購新的家具,但為了整頓出能讓膝蓋過得更舒適的住家環境,絕對是一定要做的第一步。接下來,對膝蓋疼痛的人而言,上下樓梯也會對膝蓋造成沉重負擔,可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如果覺得上下樓梯很辛苦的話,千萬不要勉強自己爬上爬下,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將日常生活的中心從二樓轉移到一樓吧!若是轉移生活中心非常困難的話,不妨在樓梯旁裝設扶手,光是這樣應該也會有所改善。只要一比較日本與美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罹患機率,就會發現無論是哪個年齡層,日本的罹患機率都比美國大幅超前。相較於肥胖大國的美國,雖然日本身材纖細的人比較多,但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機率卻比較高,從這點也不難看出,和式住宅會對膝蓋帶來不良影響的事實。只要下點功夫改造居住環境,就能減輕關節負擔,在日常中預防膝蓋老化。書籍介紹書名: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強膝蓋診治保健法,告別疼痛、找回蹲坐行走自如的雙腿!作者:磐田振一郎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7/09作者簡介/磐田振一郎醫學博士、日本骨科醫學會認可的骨科專門醫師、日本再生醫療醫學會認可的再生醫療認定醫師、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運動專科醫師199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後,直到2010年應義塾大學醫院骨科工作。2004年前往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留學,作為客座研究員進行膝關節動作與軟骨MRI測量方面的研究。回到日本後,在各地綜合醫院兼任骨科醫師,負責診療並執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等手術。在過去20年內執刀超過2000件關節手術,是關節手術權威。於2009年為了整合針灸館、接骨所等不同業種並交換資訊,成立了「NPO法人腰痛.膝痛團隊醫療研究所」。從2017年起,於帝國Hotel東京本館4樓開設了「Riso CLINIC」,專門從事關節再生醫療。延伸閱讀: 台灣越來越多人離婚...精神科醫師慚愧地說:原來「童年負面經驗」才可能是造成你憂鬱症的主因
-
2021-02-28 科別.骨科.復健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師:好發年齡提前至4、50歲
許多長輩們深受退化性關節炎或關節疼痛所苦,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骨科醫師林育寬提醒,該狀況因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受傷、肥胖、慢性病、姿勢不正確或過度運動等,更讓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到4、50歲。林育寬指出,經常在門診時聽見爺爺、奶奶們反應,最近天氣冷,待在家中看電視坐太久好像就站不太起來,走路感覺膝蓋骨頭一直磨來磨去,而且會很痛該怎麼辦?他也提醒家中如有長輩者,要多留意長輩的身體狀況。現在是高齡化社會,林育寬說,長輩們因退化性關節炎所衍伸開刀後傷口疼痛及其復原期可能要拿拐杖、坐輪椅的種種問題,內心都會十分焦慮,深怕會影響到日後生活的活動力。林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可從保守性治療到手術治療,他強調,手術前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性治療,包含生活習慣的改變、股四頭肌的訓練、藥物治療等,當保守性治療無效且膝蓋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才是開刀的時機。
-
2021-02-2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練好肌力 膝蓋自然勇健
山林開放掀起登山熱潮,但有人爬山總是膝蓋痛,衛福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蕭雅竹說,肌力是最好的護膝,平時未做好運動訓練,爬山易使膝關節受傷,她提出2種簡易方式可以在家運動加強肌力。蕭雅竹說,膝關節的構造包括骨頭、韌帶、軟骨及半月板,活動時會承受很多重量,頻繁使用長期下來會造成磨損,可透過下肢肌力訓練,加強膝蓋周圍肌肉耐力,幫助減緩衝擊力。她建議靠牆深蹲可訓練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及臀大肌,背部先平貼著牆,雙腳與肩同寬,接著背部往下移慢慢深蹲,膝蓋彎曲近90度,像坐在椅子上,但臀部不能低於膝蓋,維持此姿勢1分鐘後再起身,可反覆練習5次為1個循環。另外,蚌殼式運動訓練臀中肌,先側躺將彈力繩套在膝蓋上,膝蓋彎曲約120度,腰部不能扭動,僅張開單側膝蓋,需感到兩側臀肌施力,可反覆練習30次,做完換另一側。蕭雅竹提醒,訓練與強度要視身體狀況而定,若有很明顯疼痛則需停止動作,就醫找出原因,運動後膝蓋疼痛很常見,但要循序漸進加強腿部肌力,才能擬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訓練計畫。
-
2021-02-12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更需要訓練下半身 專家教你如何強化腿部肌肉
健行是很棒的休閒活動,能挑戰身體和頭腦。健行可能緩和,可能辛苦,取決於地形的難度。即使看起來不大困難,也不該等閒視之。登山健行時,路況本來就不會太平順,健行的地方可能是多岩、泥濘或是其他不穩定的地形。希望你一想到不穩定,就立刻想到和提供穩定、平衡有關的肌肉,也就是臀中肌群。這些肌肉是人體的無名英雄,人體維持平衡穩定的能力,幾乎完全仰賴它們。以下是臀中肌的運作方式,假設你在走路或踩在一小塊平面上時,必須用右腿單腳站立,你會發現體重大部分都落在右腿的左側。也就是,當左腿抬離地,只用右腳站立時,身體會倒向左邊。如果你把右腿想成蹺蹺板的基座,蹺蹺板左側是你的體重,把你的體重想成壓向地上的一股力量,那麼蹺蹺板右側就必須有東西產生和你體重抗衡的力量,才能讓蹺蹺板維持水平。負責產生力量的就是臀中肌。臀中肌連接到骨盆外側和髖關節,當它向右腿外側產生一股等同你體重的力量時,你的骨盆就會維持水平,讓你能在左腿抬離地面時,靠右腿保持平衡。如果回頭來看在不穩定、不平坦的地形健行的情況,你就可以想像臀中肌為了支撐你,需要額外花費多少力量。如果臀中肌不夠強壯,無法滿足額外的需求,就可能拉傷,導致骨盆側面、髖關節上方疼痛。也可能因為無法處理這時必須產生的力量,使得其他肌肉試圖代償。梨狀肌可能因而拉傷,導致臀部疼痛;髂脛束拉傷導致大腿、膝蓋外側疼痛,縫匠肌拉傷而導致鼠蹊部到膝蓋內側疼痛,或股四頭肌群拉傷而導致大腿前側或膝蓋疼痛。所以如果你打算去登山健行,就應該做髖外展來強化臀中肌,做好準備。健行的地形可能包括斜坡,所以務必為增加的負擔做好準備。和爬坡相關的肌肉是股四頭肌群,位在大腿前側。鍛鍊股四頭肌群的運動是膝伸直、弓步蹲和深蹲。我比較喜歡弓步蹲和深蹲,因為你做這些運動時有負重,所以膝關節穩定度比較高,較不容易受傷。鍛鍊股四頭肌群的時候,請你務必體認到:這些肌肉普遍比它們的拮抗肌(腿後肌群)強壯。鍛鍊股四頭肌群時,我一向建議也同時鍛鍊腿後肌群,以免讓肌肉失衡的狀況惡化,使得股四頭肌群嚴重縮短,導致股四頭肌群拉傷或下背過度凹陷,進而拉傷下背肌肉、導致背痛;或過度用力將膝蓋骨拉向膝關節,導致膝蓋骨受壓迫、膝關節疼痛。維持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的平衡,才能預防那一連串的問題。鍛鍊腿後肌群和股四頭肌群要做的運動是,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你能健行,都是腿部肌肉的功勞,為了腿部肌肉發揮最大效益,軀幹務必維持在臀部上方,讓骨架來支撐軀幹,這樣既不需要消耗力氣,又能提高力量的使用效率,因為用在支撐軀幹的力氣比較少,表示你可以投入更多力氣來前進。如果軀幹維持在髖屈曲的姿勢,髖關節前側就會產生一個必須由肌肉來支撐的負擔,承受這個負擔的通常是下背部的肌肉。如果下背部肌肉被迫過勞,就可能拉傷而造成下背痛。要想維持肩膀在臀部上方、軀幹垂直的姿勢,就必須強化髖伸肌群。這些肌肉包括臀大肌和腿後肌群,它們在身體背側從大腿延伸到骨盆,造成直立的姿勢。對應的運動包括髖後伸、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由於可能遇到不穩定的地形,你要確保腳踝肌肉夠強壯,才能預防腳踝扭傷,並且擁有穩固的立足點。如果你的腳踝強壯而穩定,腳踝上方的一切都會比較穩定,而且由於比較穩定的關係,需要用的力也比較小。和穩定腳踝最有關的肌肉包括脛前肌和脛後肌。對應的運動包括踝關節背屈和足內翻。關於鞋子,還有個小重點。健行時顯然應該穿鞋底堅固、側邊支撐良好的鞋子。但是光穿這樣的鞋,無法讓你應付健行時增加的作用力。就像其他活動一樣,健行時,也必須由恰當肌肉的力量輸出來充分滿足力量需求,才能預防拉傷與疼痛。※ 本文摘自《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米契爾‧亞斯譯者:周沛郁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26
-
2021-01-26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的人,該穿這2種鞋!骨科醫師:從預防到改善,你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只要更換鞋子與鞋墊,就能預防膝蓋老化!選擇可以預防膝蓋疼痛的鞋子與鞋墊當膝蓋在支撐體重時,並不是只用一個面支撐,而是以膝蓋內側與外側的2個點來支撐體重。若是膝蓋內側與外側的負荷沒有保持平衡,就會加重其中一側的負擔,承受更多負擔的那一側軟骨便會開始受損、減少。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體重平均地施加在膝蓋上呢?事實上,保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與地面接觸的「雙腳」。要是分別從前方與側邊仔細觀察腳部,可以發現如同拱橋般的「足弓構造」。讓腳底足弓維持拱橋般的狀態非常重要,因此在選擇鞋子與鞋墊時,必須挑選在腳底部位有些許隆起的「支撐足弓」設計,這就是關鍵。具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不只能減輕膝蓋的疼痛感,還能為還沒開始疼痛的人預防未來會膝蓋疼痛,因此必須在年輕時,就選擇這種鞋款與鞋墊穿著會比較好。與其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運動,倒不如先好好善用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維持良好的平衡,讓膝蓋平均承受體重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已經出現膝蓋疼痛問題,或是O型、X型腿情形嚴重的人,則建議應選擇在腳底內側或外側為傾斜設計的鞋墊。幾乎在所有骨科,都會有很多提供客製化鞋墊的輔具業者出入,若是有O型或X型腿的人,不妨與骨科醫師好好討論看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在一項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適合鞋款的研究中顯示,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款,必須擁有下列這4項條件。.鞋底有1公分左右的厚度.無跟的平底鞋款.重量較輕的鞋款.緩衝效果佳的柔軟鞋款比起高跟鞋,還是運動鞋與健康舒適鞋等沒有前後高低差的鞋款比較好,而且若是有固定住腳踝的款式,走起路來會更穩定輕鬆。經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走路姿勢常會彎曲膝蓋。這種走路方式會造成膝蓋前面的肌腱承受過多負擔,而引起膝蓋發炎。此外,沉重的登山鞋、皮革鞋款,無法固定腳踝的拖鞋、海灘涼鞋、健康拖鞋等等,都會對膝蓋造成負擔,因此最好避免穿著這些鞋款。還有,在腳尖部位過於寬鬆的鞋子,雙腳會在鞋子裡前後晃動,也不建議大家穿著。這麼說來,「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子」其實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最近也有一些鞋店裡有專屬的適鞋顧問,不妨與對方討論看看,了解自己適合穿著哪些類型的鞋子,也是不錯的方法。書籍介紹書名: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強膝蓋診治保健法,告別疼痛、找回蹲坐行走自如的雙腿!作者:磐田振一郎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7/09作者簡介/磐田振一郎醫學博士、日本骨科醫學會認可的骨科專門醫師日本再生醫療醫學會認可的再生醫療認定醫師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運動專科醫師199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後,直到2010年應義塾大學醫院骨科工作。2004年前往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留學,作為客座研究員進行膝關節動作與軟骨MRI測量方面的研究。回到日本後,在各地綜合醫院兼任骨科醫師,負責診療並執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等手術。在過去20年內執刀超過2000件關節手術,是關節手術權威。於2009年為了整合針灸館、接骨所等不同業種並交換資訊,成立了「NPO法人腰痛.膝痛團隊醫療研究所」。從2017年起,於帝國Hotel東京本館4樓開設了「Riso CLINIC」,專門從事關節再生醫療。延伸閱讀: 把麵包當主食,難怪你老是覺得累!醫師告訴你:造成「腎上腺疲勞」的NG飲食習慣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4種不良動作超傷膝
如果蹲下一起身,膝蓋「喀喀響」,小心膝蓋受傷了。膝關節受傷不只是中老年人會發生,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姿勢不良而造成膝關節傷害,變成了「軟腳蝦」。骨科醫師強調,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很重要,以免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膝蓋的重要功能是走路,走路正常就能享受到處走走的樂趣。中山醫院骨科主任級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問題,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關節炎。老化、肥胖 加重膝蓋磨損原發性退化關節炎大多是因為老化、肥胖等因素造成膝蓋的磨損疼痛;次發性退化關節炎則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是創傷性關節炎,一照X光可看到其膝蓋退化情形與老人的退化性關節炎一樣。膝關節常因承受的重量、臏骨給予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等因素而造成傷害。吳濬哲說,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症狀是膝蓋疼痛,是因臏骨與大腿股骨間關節長期摩擦產生的疼痛,常見O型腿變形、走田埂的農夫、背重物的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臏骨也就是膝蓋骨,吳濬哲指出,膝蓋彎曲所承受的壓力大,因此當上下樓梯、蹲下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多,最容易受傷。一般人在彎曲腳時,是由肌肉控制,但常有人腳著地時衝擊力太大,一剎那間受傷了,「身體重量下去」是導致受傷的最關鍵原因,建議走路要一步步地走。盤腿跪坐傷膝 別急著站起「盤腿坐」對膝蓋的傷害很大,吳濬哲說,像瑜伽的動作常會盤腿坐,膝蓋的半月軟骨因膝蓋扭轉而容易破裂受傷;「跪坐」也會造成膝蓋受傷,建議跪坐後不要急著馬上站起來,應將雙腳伸直回復正常姿勢、動一動後,再站起來。若是蹲下有喀喀摩擦聲音、會疼痛時,務必就醫檢查,不痛也先別運動,要運動時則要熱身久一點,讓身體組織配合好才能運動。有膝蓋關節退化問題,吳濬哲表示,可以內視鏡清除修補壞死組織,並視骨輪是否有受傷,再施打玻尿酸幫助修復治療關節軟骨,可以延緩關節退化的時間。控制體重 多吃深綠色蔬菜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要適度運動外,建議要控制體重,不要偏食,多吃深綠色抗氧化的蔬菜,可減緩老化帶來的關節退化。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1.上下樓梯2.跳躍、跑步3.盤腿坐4.跪姿,例如擦地板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1.膝蓋會痛,休息一下就好2.走一小段路就痛,上下樓梯更痛3.膝蓋喀喀作響,變成O型腿,步態搖晃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軟骨修復一次搞定!他開心重返球場、重拾騎車樂趣
台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醫師張捷凱求學時打籃球時意外受傷,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後接受台中榮總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如今重回球場打球,從事機械業單車族愛好者因為膝痛放棄騎單車,經接受手術後重拾騎車樂趣,另一名加油站男員工因膝痛差點工作不保,術後二周後復工。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陳超平說,三名患者接受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擷取病患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周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陳超平說,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軟骨受損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陳超平指出,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他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
2020-12-20 養生.運動天地
零風險健身/專家教你強健「股四頭肌」 減輕膝蓋負擔、保護膝關節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零風險健身!全彩圖解肌力伸展解剖全書》,作者榮皮耶‧克雷蒙梭, 菲德烈克‧德拉維耶, 麥克‧甘迪】想要擁有結實的大腿,就必須要經常鍛鍊股四頭肌。伸展可以延伸強化股四頭肌,使體態看起來更修長。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運動都需要強壯有力的股四頭肌,才能夠有好的表現。訓練開始之前,進行大腿伸展動作非常重要,可以使肌肉和關節真正暖身;訓練收尾時的大腿伸展動作,則有助於復原,並且降低肌肉痠痛發生的機率。補充說明無論在日常生活或是運動,膝蓋疼痛的問題都十分常見。有些運動項目(例如球類運動、揮拍或搏擊、跑步、滑雪、騎自行車),就特別容易傷到膝蓋。當動作出現以下兩種張力不平衡,很容易造成膝蓋疼痛: → 大腿後側的肌肉與半月板之間的張力,以及股四頭肌與半月板之間的張力,兩者不平衡。→ 組成股四頭肌的四種肌肉之間張力不平衡。 在自然的情況下,上述肌肉很少以平均的力道拉扯膝蓋骨,因此便會造成肌肉外側或前側張力不平衡,間接影響膝蓋關節的健康。所以,伸展訓練必須具備: → 重新平衡肌肉張力,同時減輕膝蓋骨所承受的扭曲。→ 鍛鍊大腿的肌肉,讓它們能夠更有效的保護膝關節。舒緩膝蓋疼痛的完整訓練,應該同時強調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肉的伸展。地面股四頭肌伸展練習 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雙側的股四頭肌以及腹肌。1. 雙膝跪地,屁股墊在腳跟上,雙手平貼在腳跟後地面。2. 指尖向後,屁股離開腳跟並收縮臀肌,使下背部不至於彎曲,並且充分伸展股四頭肌。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左右,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進階變化式1. 雙膝跪地,身體向後仰,屁股墊在腳跟上。2. 手肘跟肩膀垂直,前臂跟身體平行而且貼在地面。3. 確實收縮臀肌,使下背部不至於彎曲,並且伸展股四頭肌。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左右,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高難度變化式1. 躺在地上,手臂稍微攤開。2. 雙腿彎曲朝向身體的兩側,特別注意身體不要太彎曲,頭應該順著身體的方向,呼吸時充氧才會順暢。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同時緩慢規律的呼吸。單側股四頭肌伸展練習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單側的股四頭肌以及腹肌。1. 雙腿伸直平躺,雙臂稍微攤開。2. 將其中一條腿彎向側面,注意背部弓起來的幅度不要太大,而且頭要順著身體的方向,使肌肉能夠順暢的獲得氧氣。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到五十秒,同時要緩慢規律的呼吸,然後再換另一邊執行。平衡感及股四頭肌伸展練習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股四頭肌,並且可促使腹肌出力以及訓練平衡感。1. 跪著,雙臂向前伸直並保持水平。2. 身體稍微向後仰,直到你的肩膀位於腳的正上方;收縮臀肌,使下背部不至於彎曲。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左右,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
-
2020-12-14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師的親身經驗:簡單做到一件事 就能避免膝蓋痛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10天擺脫膝蓋痛》,作者高田祐希】正確使用身體,消除膝蓋痛我的膝蓋痛惡化時,不管做什麼、無論怎麼動都會疼痛,不禁開始思考何謂正確的「身體活動方法」,於是我開始著重於腳趾運動方法。這時發生了「讓疼痛瞬間消失」的「事件」。雖然我的膝蓋很痛,但我還是去了東京迪士尼海洋。我在園區內遇到僅僅三階的階梯,卻不由得膽怯思考:「會不會痛啊……」頓時覺得自己很悲哀。去過的人應該明白,搭乘遊樂器材後要下來時的動作,會讓膝蓋很不舒服。當時的高低差讓我痛得喉頭發出「唔!」的呻吟聲,簡直就像地獄一樣。但是我搭乘「印第安那瓊斯冒險旅程」之後,膝蓋卻不痛了,讓我非常訝異。我努力思考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動作,結果總算想到了。那就是讓身體後側用力。搭乘會上下左右搖晃的雲霄飛車時,會邊尖叫邊做出一個動作,那就是「足部用力踩在地板」。當時的我髖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踝關節彎曲,後腳跟會用力拉扯臀部。再加上過程中會搖晃,所以會在膝蓋用力的情況下往左右扭動,有時也會有上下晃動的時候,因此會動用到腹肌。欲預防膝蓋痛,就請喚醒沒在用的肌肉此外我也意識到「用力踏住地面的行為,會用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我仔細思考自己的身體,發現有「踢力」很弱、姿勢「前傾」的問題。大腿形狀甚至讓人感受不到膕繩肌(下肢後方肌肉的總稱)的存在,所以才會引發膝蓋痛。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只要強化這些部位的肌肉就能夠消除膝蓋痛。膝蓋疼痛、髖關節與膝蓋彎曲、腰腿無力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首先會無法跨大步行走。無法跨大步行走時,腳底的踢力就會變弱,髖關節也會無法往後伸展。持續惡化下去的話,就會不禁想抓著東西走路。抓著東西走路會使身體進一步前傾,長久持續的話就愈來愈無法鍛鍊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最終會難以光憑雙腿站立。想要避免膝蓋疼痛的基本方法,就是喚醒沒在用的肌肉。特別容易膝蓋痛的人,通常都沒用到身體後側肌肉,僅憑容易使用的肌肉運動身體,而這樣的習慣就會反映在雙腿上。雖然腿形也與遺傳有關,但是足部與腿形仍會受到長年身體用方式的影響,甚至會逐漸變形。我長年觀察他人的雙腿並加以研究,現在只要看腿就能夠判斷對方的上半身體型。雖然腿形細分起來五花八門,但是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即是骨盆前傾型或骨盆後傾型,或者是比較偏向兩者其中之一。骨盆的斜度與脊椎彎曲持度,會表現出運動身體時的肌肉使用方法。維持錯誤的運用方法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會使沒用到的肌肉衰弱,然後攣縮,並逐漸變得僵硬。有時可能會出現縮短或是病態萎縮。無論是前傾型還是後傾型,肌肉都會隨著年老而衰弱,導致「膝蓋痛」、「髖關節痛」、「腰痛」等症狀,此外也會伴隨著「肩膀痛」與「頸部痛」。所以喚醒長年沉睡的肌肉、打開神經迴路,讓所有肌肉同心協力運動身體,就有助於消除「痛」。喚醒肌肉的關鍵,就是用身體後側施力。
-
2020-11-20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卡卡、喀喀響?醫教簡單一個動作有助改善
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普遍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但其實診間不乏有30歲、40歲的族群前來尋求醫師協助,也常會有不少人納悶「我明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會膝蓋問題?」,這種情況就常常發生在上班族身上。事實上常見最主要的關鍵原因就是在於「什麼都沒做」。 沒做什麼卻膝蓋痛?醫:關鍵就在什麼都沒做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骨骼、肌肉使用量越少就越容易退化。以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上班族久坐膝蓋會長時間的呈現90度的狀態,此時關節腔的壓力是比站著或行走時的壓力還要高的,若再加上膝蓋的關節液不夠、潤滑度不足等因素,膝蓋就容易卡卡的、發出喀喀聲響,甚至出現膝蓋疼痛的情況。 醫師表示,這種情況通常屬於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僅是活動量不足所致,並非所謂的關節炎,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只要多加活動便有助於改善。 活動不足釀膝蓋問題 簡單一動作有助改善 改善活動量不足所產生的膝蓋問題,網路上許多文章推薦可以多做深蹲鍛鍊,不過此動作雖然確實有助於鍛鍊,但卻並不是能最充分練到對膝蓋有利的肌肉群之動作。身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髖部向後推,對於大腿肌群而言多是訓練到股四頭肌的起點,對於股直肌則較少,越接近膝蓋的肌肉及膝蓋軟骨鍛鍊也就會越少。且深蹲常常容易出現錯誤的姿勢,容易造成 陳相宏醫師介紹了一個相當簡單,卻有助於鍛鍊腿部肌群及關節的動作,無須大型器材,利用地心引力及重心改變即可鍛鍊。 動作首先把腳以腰部同寬的方式往前跨出一步,其後蹲下身體擺出單膝跪姿的狀態,兩腳膝蓋及後腳跟皆呈90度。動作時吸氣往上,吐氣往下,直下直上,以正常的速度站起後再回到原本跪姿的狀態即可(跨出去的腳不用收回)。 這個動作雖然非常簡單,但卻能充分且安全的訓練到兩腳的大腿肌群。前腳會鍛鍊到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和臀部的梨狀肌,後腳則能鍛鍊到前側的股直肌及股四頭肌。 初期若肌群較不穩定站不穩可扶牆。中後期若身體逐漸習慣想更進一步鍛鍊,可適當的增加跳躍動作,或是讓後腳踩於一個台階高的物品上執行直下直上的動作,讓身體運用地心引力及身體的重量達到鍛鍊的效果。也提醒民眾留意姿勢性低血壓,避免改變姿勢出現頭暈的情況,注意自身安全。 疼痛不適盡早檢查 專業指導更有助改善 陳相宏醫師也提醒,民眾發現膝蓋出現不適、出現不尋常的怪聲、覺得關節卡卡時,建議最好還是先請專業醫師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問題的根源,或排除疾病的可能,也更有助於現場提供專業的指導,避免動作錯誤讓問題更加嚴重或衍伸其他問題,也更有利身體康復。現在時下正流行的「運動處方」,正是依專業醫師評估民眾的需求、喜好、身體狀態等,提供給民眾適合的運動方式,其更有助於長期發展。而民眾在家自行進行鍛鍊或復健時也可以照著鏡子做,幫助觀察動作是否正確。另外也可以同時進行錄影,將動作錄下來在回診時也有助於和醫師或教練進行討論。 《延伸閱讀》 .一變天關節就開始痛?2招防膝蓋變氣象台,保養肌肉是關鍵 .保養膝蓋樓梯爬不爬?許嘉麟醫師:養好膝蓋「動」、「吃」都是關鍵。 .預防膝蓋退化,坐下時屁股先出去,學會正確屈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9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人工半膝關節置換 不卡卡
苗栗縣55歲陳姓男子喜歡戶外運動,但最近出現膝蓋疼痛,感覺很困擾,他有朋友換人工全膝關節,但術後活動不是很靈活,也讓他猶豫,後來因疼痛難耐就醫,醫師建議進行「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將受損部分置換,保留狀況好的關節軟骨及韌帶,他術後恢復好,行動也不受影響,可繼續從事喜愛的戶外運動。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蔡旻虔表示,傳統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除關節內受損部分,也會把正常軟骨及韌帶一起切掉,少了重要的韌帶,膝蓋雖不痛了,但也因此會有活動不靈活、走路卡卡的不順暢感;膝關節有3個關節摩擦面,如果僅一面磨損嚴重,剩下的摩擦面及關節內的韌帶狀況不差,是可施行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手術傷口較小、出血較少,也較不疼,恢復時間比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短,不少病人2周內就可不用拐杖助行器輔助。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膝蓋內重要的韌帶,所以活動狀態和感覺跟正常膝關節接近,而且摩擦面設計不同,磨損速度比傳統全膝人工關節慢且更耐磨,連帶也能保護還沒磨損的軟骨,減緩退化的速度;人工半膝關節置換運用在適合的病患身上,可得到比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更好的治療效果,關節也能更自然、接近正常的使用,不失為一個好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