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9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腦膜瘤
共找到
17
筆 文章
-
-
2023-03-09 醫療.腦部.神經
「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
聯合報報導,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天(8日)驚傳病逝,享壽65歲。龍巖集團已證實此訊息,並表示相關治喪事宜籌備中。【相關新聞】·「殯葬業大亨」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辭世 享壽65歲·名嘴陳立宏也是腦腫癌逝 醫:病程兇存活期短其實早在2021年即傳出李世聰罹神經膠質細胞瘤(GBM)第4期。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腦瘤大致可分「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照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臨床上多由肺癌與乳癌轉移而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腦瘤另根據國泰綜合醫院醫訊謝政達醫師、張志儒醫師撰文指出,所有腦瘤中神經膠質細胞瘤占一半以上,幾乎都是惡性的,且惡性程度還特別高。當有下列的8症狀時,必需懷疑腦瘤的可能1. 視力逐漸模糊,視野逐漸狹窄:這是因為腦瘤造成腦壓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致視力模糊,看東西迷濛而不真實。至於視野的缺損,則多在兩側,好像有布簾遮住般。少數視力差的老年病患,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並未獲得改善,也是因為長腦瘤之故。2. 眼睛外觀變形:包括眼皮下垂、眼球外突、眼睛無法往外看等,這是因為負責眼球運動的腦神經受損,問題在腦部而不在眼睛。3. 單側聽力變差:先是平衡及聽神經(第八腦神經)受壓,有陣發性的耳鳴、聽力逐漸變差、有可能伴隨著同側臉麻,接著腦幹處負責顏面感覺的三叉神經(第五腦神經)以及負責吞嚥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腦幹受壓迫,造成吞嚥困難、步態不穩、甚至視力模糊,這是典型聽神經瘤引起的症狀。4. 吞嚥困難以及步態不穩:吞嚥食物(尤其是流質)時常會嗆到,聲音沙啞,無法大聲,下肢緊繃,無法大步邁開,容易摔倒。這些是後顱窩腫瘤壓迫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以及腦幹所引起的症狀。5. 單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不及中風來得急遽,而是漸進性的。這是因腦中負責運動功能的錐體束系統,受到壓迫所造成。6. 人格的改變:大腦的額葉或者顳葉受到侵犯時,會有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的症狀。7. 荷爾蒙的異常:年輕婦女無故停經及乳汁過度分泌;手腳、鼻子、下巴慢慢變大,鞋子逐漸穿不下;月亮臉、水牛肩、身軀肥大、四肢瘦小,這些都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腺瘤不正常的分泌荷爾蒙所致。8. 癲癇的發作:也有部分腦瘤是以癲癇形態表現:嘴角抽搐、手腳痙攣、然後全身性發作。以上是腦瘤可能產生的特殊症狀,至於一般常見的頭痛、頭昏、失眠、記憶衰退等,為功能性障礙,不代表有腦瘤的存在。而針對腦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必要時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加強或輔助之。
-
2022-09-15 焦點.用藥停看聽
這款藥恐引發罕見腦膜瘤 年用量200萬顆食藥署急公告
食藥署今公告,在監視國際藥物安全訊息時,注意到含cyproterone成分藥品可能具有引起罕見腫瘤性腦膜瘤風險,且服用時間愈長風險愈高。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成分主要用於與雄性激素有關的症狀,如多毛症等等。廠商需在112年5月31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洪國登說明,含cyproterone成分藥品主要有兩種使用情境,分作低劑量與高劑量,低劑量可治療痤瘡等雄性激素有關症狀;高劑量用於女性為多毛症,或嚴重男性化症狀,用於男性則像是嚴重性慾過強,或雄性激素有關的前列腺腫瘤。洪國登指出,國際間有發現此藥會引起腦膜瘤的風險,但國內尚無相關通報,但評估後決定修訂高劑量藥品適應症、增列禁忌症且加註警語。成分藥品在國內共有6張許可證,高、低劑量合計,一年的用量僅200萬顆,對民眾影響不大。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含cyproterone成分藥品予病人時,應審慎評估其用藥的風險及效益,同時於用藥期間注意病人是否出現腦膜瘤的臨床症狀及癥兆,並提醒病人若出現視力變化、聽力喪失或耳鳴、嗅覺喪失、隨時間惡化之頭痛、記憶力喪失、癲癇發作或四肢無力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回診。另食藥署亦提醒民眾,該類藥品屬於醫師處方,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請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對用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療人員。
-
2022-08-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67歲歌仔戲天王6病纏身 悲癱瘓:下半身只剩骨頭
67歲女星黃香蓮過去憑著螢幕中的俊美扮相,擄獲當代不少少女心,被譽為「歌仔戲天王」,近期她因演出「媽,別鬧了!」的比莉昔日同窗「巫雅菊」一角,瞬間勾起網友滿滿回憶殺,近日她接受本報專訪,吐露當年打拚辛酸,因長年沒日沒夜拍戲,導致甲狀腺腫、頸椎痛、腦膜瘤、肺結核、白喉、幽閉恐懼症等6病纏身,一度還癱瘓躺床半年,「瘦到下半身只剩骨頭」。黃香蓮在當紅年代,不僅演歌仔戲,還參與8點檔、電影演出,為了趕拍戲,一天只睡1小時,結果因操勞過度,拍攝一場「空中一字馬」戲,雙腿一劈,竟是坐骨神經歪掉,當場動彈不得,之後還拍摔馬戲,重挫脊椎、頸椎,儘管如此,為了不耽誤拍攝,她咬牙苦撐,天天到醫院打類固醇,後來醫生警告她再不開刀就會癱瘓,但她仍為了拍戲,病急亂投醫誤信偏方,找來推拿師,雙腿一壓痛到她閃尿,最後還是開刀治療,病床一躺就是半年。黃香蓮形容自己是「九命怪貓」,22年前她發現罹患腦膜瘤,為休養生息,她淡出演藝圈,但從小到大.她劫難不斷,孩童時期就有肺結核、白喉等病,5歲時還曾不慎掉入魚池,在人煙稀少處,突然有人路過救了她,撿回一條命,還因拍戲頸椎受傷,「完全無法當低頭族」,她平日也愛登山健行,但前陣子爬山竟意外摔傷、膝蓋骨裂,幸虧無大礙,但每當眾人誇她凍齡、身材依舊窈窕時,她總苦笑:「五臟六腑都壞了」。在「媽,別鬧了!」中,黃香蓮飾演兩性作家,女強人形象最終在被拆穿遭家暴真相後瓦解,而真實的婚姻中,她2006年與大16歲中研院院士吳成文結婚,因為陪丈夫到世界各地開會,人生到了50歲才第一次出國,「我們到美國,我完全看不懂地圖,英文路名、街道也不知道,他就敢叫我開車,我也不想問,就自己學」,儘管彼此學歷、年紀相差大,但2人有共同興趣「看歌仔戲」,老公也是自己的粉絲,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
2022-06-06 養生.人生智慧
罹腦瘤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住…英特爾前總經理接受生命大禮:不再賣命,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
【編按】出身貧寒、從小唱「那卡西」賣藝貼補家用;為了砥礪自己擺脫貧窮、在書桌上刻下「女工」二字;最終從小業務助理,一路爬升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台灣總座…。如此戲劇化的故事,是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的真實人生。1963年出生的吳惠瑜,37歲成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最年輕、也是首位女性總經理,卻在事業高峰時罹患腦瘤,一度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她說:「我決定不要再為錢賣命, 要把時間花在我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你把我放在哪個環境,我就一定能奮力向前,因為我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成年之後,我便立志做個快樂的人,我也始終相信:既然人活著,就要好好地過每一天!」吳惠瑜說。 所以即便已經近退休之齡,她仍說:「我其實沒有很明確的退休計畫,我會繼續貢獻心力到最後一刻,我的人生也沒有遺憾,若說有『心願清單』,我在41歲就已經全都實現,我此時此刻,非常滿足。」 為家計成小歌女,爸媽的愛成她追夢動力 吳惠瑜成長在淹水時得把豬推開才有床睡的家庭,5歲為家計去學藝,爾後更到處唱那卡西貼補家用,直到小學5年級才終結「小歌女」生涯。 談起童年走唱賣藝,她卻沒有半點悲情,「我記得媽媽催促我把功課寫完後,就要坐9號公車去表演,接著在巷子口吃3碗花枝羹;收入比較高時,媽媽還會帶我去西餐廳吃排骨飯......這些『好料』的回憶,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在我的記憶裡,一點都不會辛苦,我心裡全都是與父母美好的回憶。」 家人始終如一的愛,是支持吳惠瑜勇敢追求夢想的動力。她回憶,自己從小就睡在爸媽中間,睡前聽爸爸說枕邊故事,或是在父母聊天聲中睡去。「我還記得4、5歲時,爸爸牽著我的手,爸爸的手掌好厚、好溫暖;那手心的溫度,永遠刻在我腦海裡;而媽媽不管多忙碌,始終是愛的教育。他們沒有上過學,就是用『身教』。」 身體過度承擔,事業高峰突罹腦瘤 父母對她的信心,成就她在職場上歷練打拼,甚至敢以非理工科系跨足電子業。她說,「厲害的環境會讓你更厲害」,乘著時勢在科技業裡成熟,但也付出極大心力。 「我的意志力一直認為自己能夠應付壓力,卻忽視了身體長期過度的承擔,以至於生命送來『大禮』,這一記當頭棒喝,讓我及時領悟。」 那是15年前,時任威盛副總經理的吳惠瑜,為拓展海外業務,一年需要往返歐亞多達四十次,工作模式非常高壓,期間還不斷劇烈頭痛,甚至出現了「靈魂出竅」的情況!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自己腦部長了6公分的腫瘤,讓她不得不從緊湊的行程中暫停下來。 「即使因為腦瘤而要開腦蓋,但家人給我滿滿的安全感,讓我深信自己一切都會好轉。可是有一天在醫院裡,看護要協助我喝粥,我卻有整整40秒鐘、恍如一輩子的震撼教育。」 因為開刀後、腦部放電之故,吳惠瑜身體左半部短期失去反應,當看護要餵她喝粥,她卻一口都吞不進去,還從左邊嘴角流出來…。當時看護遞衛生紙給她擦拭,吳惠瑜卻怎麼都抬不起手來,她在心中默數40秒後,才終於恢復能力,一切彷彿有人按了暫停。 「一旦沒有了健康,那些榮華富貴、滿屋名牌都毫無用處;如果你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那麼賺那麼多錢又有什麼意義?」 之後她下定決心,把所有買來的名牌包都送出去。但神奇的是,大家還是以為她拿的是名牌。「所以我想,真正的名牌就是『自信』。有自信的女人,無論穿什麼在身上,都會發光。」 人生劃4等分,接受不同階段重心 如今的她,坦然接受「女強人」的稱謂,但也自認擁有鄰家小女孩的天真、為人妻的傳統,「這些也同時是我,無法切割。」 「對我而言,人生可以畫成4等份:工作、社會關係、自我、家庭。不同階段的分配比例不同,要有捨,才有得。」她舉例,決定要結婚,就得願意犧牲部分的自我,想清楚了就不會哀怨。 「我相信時間就像是一張網,你的重心放在哪,成果就在哪。隨著時間的運轉,了解這個階段『我的主軸是什麼?』其他都是枝微末節。」 一如年過半百的吳惠瑜,迄今仍維持從小跟著爸爸打拳的習慣,每星期固定練太極拳、有氧舞蹈等運動。自律的她說,「要有好的下半生,先要有好的下半身」,不管未來的退休計畫是什麼,練就強韌的身心,才能走得更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幼兒嚴重聽損須在5歲前 植入人工電子耳
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聽力損失,除了配戴助聽器,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嗎?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說,聲音是種能量,首先傳到耳朵骨膜引起震動,並經過聽小骨傳到中耳,再由耳蝸絨毛細胞感應震動,把聲音動量轉為電能,最後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遞至腦幹聽覺皮質。骨膜或聽小骨缺損引發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損;而耳蝸絨毛細胞、聽神經、腦幹聽覺皮質缺損,或是聽神經瘤、腦膜瘤壓迫聽神經或腦幹造成的聽損,則為感覺神經性聽損。目前手術治療聽損方式,包括骨膜修補手術、聽小骨置換手術、鐙骨置換手術、側顱底手術及人工電子耳,術前須經醫師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1. 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國內最常見手術。王懋哲說,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此類患者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後,細菌會隨著耳咽管進入耳內,並導致耳膜破洞。此時需使用耳朵前方側臉或耳朵後方頭皮的筋膜,以取代骨膜進行修補。此為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手術方式。2. 聽小骨重建術若缺損程度大,需置換人工聽小骨。主要是治療慢性中耳炎、先天聽小骨鏈異常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聽小骨缺損。手術依缺損程度,可採用自己的聽小骨一部分或是耳朵軟骨,雕磨成需要修補的形狀後,重新接回受損聽小骨的位置,但如果缺損程度大,則要直接置換成鈦金屬材質的人工聽小骨。3. 鐙骨置換術耳硬化症亞洲患者很少,手術台灣少見。為針對聽小骨硬化症,又稱耳硬化症患者,因鐙骨底板硬化無法傳導聲音,手術會在硬化的鐙骨足板上鑽小洞,置入人工聽小骨取代硬化的鐙骨功能,再把硬化的鐙骨取出。因耳硬化症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患者很少,目前這類手術已越來越少,台灣耳科醫師一生手術患者約八十至一百人已是最多,但在歐洲可能一年患者就有這麼多。4. 側顱底手術用於處理過大的聽神經瘤、腦膜瘤。王懋哲說,聽神經瘤、腦膜瘤患者常有耳鳴、聽不到症狀,一旦腫瘤大於三公分可能會壓破腦幹,引起走路不穩症狀,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手術是切開患側耳朵後方的腦殼,如此手術空間比較大,可以看清楚位在小腦與腦幹間的病灶位置,以利直接摘除腫瘤,又可避免在手術過程傷害到顏面神經及周遭血管。5. 人工電子耳嚴重聽損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並搭配語言治療。國內新生兒好發雙耳全聾的重度聽損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三,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聽力篩檢,一旦發現嚴重聽損,須在六個月內確診,以利幼兒長到一歲後、體重達十公斤時植入人工電子耳。王懋哲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說,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力博宏說,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該院會加入人工智慧概念,以降低環境噪音對人工電子耳的影響,隨後進行聽語復健時,還會加入音樂治療課程,讓聽損兒的聽語復健更加順利。目前健保給付未滿18歲單側電子耳,力博宏說,「雙耳聆聽,天賦人權」是從醫以來的信念,仍呼籲健保署對於雙耳嚴重聽損的聽損兒,可以同時給付雙耳人工電子耳,以利提升聽損兒的生活品質。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不過目前健保特材並未提供成人人工電子耳給付,單側自費就需花費近百萬元。
-
2021-09-1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偉大母愛!腦膜瘤媽咪冒險產子 她為兒孕期每天打肝素
楊小姐做試管嬰近五年好不容易懷孕,懷孕後期卻多次癲癇發作,她擔任消防員的先生為此買個監視器放置床頭,記錄太太發作情形,供醫師鑑別診斷,讓醫療團隊迅速研判出她的腦部長了腦膜瘤所致,因而提早剖腹生產,產後二周並開腦,如今母子都健康。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每天約810名婦女死於可預防和分娩的相關原因,約6700名新生兒死亡。高醫為提升婦女孕產期安全,今天起到9月19日舉辦病人安全周活動,呼籲懷孕婦女與醫療團隊協力,「把握關鍵,產除風險」。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婦幼安全衛生是世衛組織SDG永續發展目標中第三關注的項目,目前婦女孕齡平約31歲至32歲,新生兒人數也從龍年的40幾萬降到16、7萬,其中孕產婦死亡率每10萬活產中約7例死亡,新生兒每千人活產率僅2.4到2.6%,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更需關注。高醫這場病人安全活動安排兩名好不容懷孕生產的女士現身說法,其中楊小姐腦部有腫瘤不自知,孕期間多次癲癇發作,醫師檢出她的右前額葉有枚6公分拳頭大的腦膜瘤,壓迫左腦,讓她壓力備至。後來提早剖腹生子,術後二周安排開腦,她擔心命危,產後3天就替孩子取名,「無論狀況如何,我至少要知道我孩子叫什麼名字」。宋小姐罹患免疫疾病,曾二度流產,第三胎好不容易再懷上,與先生特別上網買「天使之音」胎音器,每天量胎兒心跳,確定量到夫妻才安心。由於抗磷脂質免疫疾病易血栓,孕期間她需每天注射肝素,整個孕期打了100多針,被調侃像吸毒者,但仍勇敢面對。高醫婦產部部主任莊蕙瑜表示,孕婦應確實定期產檢,注意胎兒胎動,心跳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變化,過早或過晚生育都影響母嬰健康,只要身體不對勁就可洽詢醫師,以提升孕產安全,降低事故發生。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轉移性腦瘤 AI輔助抓病灶
癌症患者出現轉移性腦瘤,多需要精準放療協助,過去僅能靠醫師肉眼及手工揪出,台大醫院與醫隼智慧合作開發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認證的腫瘤自動圈選AI系統VBrain,透過AI的協助,揪出病灶可節省一半的時間,台大目前已領先導入臨床。台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許峯銘表示,腦瘤以轉移性腫瘤、腦膜瘤、聽神經瘤最為常見,占腦瘤75%。聽神經瘤位置比較固定,腦膜瘤則形狀奇怪,圈選需花費許多時間,有了AI系統自動圈選,可省下很多時間。隨癌症存活期大幅延長,慢性化的致命疾病會在病程中出現腦轉移,轉移性腦瘤所占比率慢慢在拉升,又以肺癌轉腦癌最常見。許峯銘說,轉移性腦瘤通常只有0.3公分,尺寸小但長得快,位置靠近血管,約有一成被遺漏,轉移性腦瘤因數量多,同樣也需耗費時間尋找。找尋10到15顆,通常需花費40到一小時不等,AI輔助可壓縮一半時間。上周有個中年女性肺癌第四期,醫師肉眼找到九顆轉移性腦瘤,AI系統額外找到二顆,將遺漏情況減到最低。
-
2021-05-04 癌症.抗癌新知
美FDA認證台灣研發腦瘤精準辨識系統 台大醫院領先導入
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許多人病程長,會出現轉移性腦瘤,需要精準的放射治療。以前只能靠醫師靠肉眼和手工,把腦部影像中的腫瘤一顆一顆圈出來,費時又費工,但現在透過人工智慧圈選,可節省一半時間,人眼遺漏的腦瘤都無所遁形。這套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認證的腫瘤自動圈選AI系統VBrain,是台大醫院與醫隼智慧合作開發,台大醫院領先導入臨床,已有超過一百位病患受惠。台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許峯銘表示,三種最常見的腦瘤包括轉移性腫瘤、腦膜瘤、聽神經瘤,佔腦瘤的75%。聽神經瘤位置比較固定,但腦膜瘤的形狀比較奇怪,圈選需要花很多時間,有了VBrain系統自動圈選,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隨癌症存活期大幅延長,慢性化的致命疾病會在病程中出現腦轉移,轉移性腦瘤所佔比例慢慢在拉升,又以肺癌轉癌最常見。許峯銘表示,轉移性腦瘤通常只有0.3公分左右,尺寸小但長得快,位置通常靠近血管,大約有10%會被遺漏。如果這次沒找到,後續追蹤發現長大時再處理也可以,但是腫瘤長大就會導致症狀,例如語言記憶行為等異常,家人照顧負擔也會加重,再做一次放射手術對病人的身體和經濟上也是額外的負擔。轉移性腦瘤數量多,醫師要找也很花時間。許峯銘表示,如果10到15顆,通常需要40到60分鐘不等,有了人工智慧的輔助,可以壓縮到一半時間。上周有個中年女性肺癌第四期,醫師肉眼找到九顆轉移性腦瘤,VBrain又找到兩顆,一共11顆,將遺漏的情況減到最低。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葉坤輝表示,腫瘤放射手術是沒有傷口的治療,VBrain自動圈選系統的好處是不會遺漏多發的小腫瘤,可以精準治療、減少很多副作用、節省時間,醫師可為更多病患治療,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醫隼智慧執行長呂任棠表示,VBrain用了18個月的時間開發,在台大醫院及三個美國醫院進行跨國、多中心的盲性研究,得到紮實的科學證據,偵測率高達九成,面對極多顆或超小顆的腦瘤,都不是問題,因此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通過美國FDA認證,可用於放射治療腫瘤自動圈選的人工智慧系統。台大醫院是全世界第一個導入VBrain的醫院,歐美及日本都有醫院已經表達高度興趣。
-
2021-02-04 科別.腦部.神經
菲移工罹致命腦瘤視力模糊 雇主、醫齊力「拆彈」成功
菲律賓移工吉拉去年底因視力模糊、頭暈,查出罹患高度致命的「蝶骨嵴內側型腦膜瘤」,病況危急,但他擔心手術費用大,一度心情絕望。他的雇主不捨員工受苦,主動替他負擔6萬餘元醫材費用,後來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執刀8小時替吉拉「拆彈」成功。菲律賓駐台副代表留文克昨特別到亞大醫院表示感謝,直呼:「有台灣真好,謝謝台灣」。亞大醫院今指出,為讓吉拉能夠手術後順利且安心完成復健,許永信積極透過管道聯繫菲律賓駐台代表處,安排吉拉妻子以最速件來台,經過14天居家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順利到院陪同後續治療,也經由院內社工師協助下,爭取社會資源補助。許永信說,蝶骨嵴內側型腦膜瘤生長於蝶骨嵴內側,常見症狀為視力減退、頭痛、癲癇等,嚴重時可能造成失明,雖是良性腫瘤,但因生長位置極為罕見,且鄰近腦部重要大血管、視神經、腦下垂體等,周邊有許多關鍵的神經血管結構,手術難度相當高。經過8小時手術,終於順利以特殊顱底手術完全切除腫瘤,不僅有效避免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破壞出血,更完整保存第三條腦神經功能,術後無肢體功能損、失語等併發症。吉拉昨天出院,院方安排醫護團隊歡送,他的妻子聲淚俱下感謝各方援助,覺得自己和先生很幸運,能在疫情嚴峻之際,在台灣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讓他們看到希望,也希望把這分愛傳承下去。吉拉的雇主廖福山說,吉拉與他們共事9年,上班 認真負責,感情如同家人一般,吉拉原本預計去年11月合約到期後,就回菲律賓定居,不再續約,豈料10月底發現視力模糊,確診為「蝶骨嵴內側型腦膜瘤」且此病治癒率不到50%,因此安排續約,並請亞大醫院積極治療。
-
2020-11-22 科別.腦部.神經
下肢麻木不一定是腰椎退化 小心脊椎腫瘤找上你
新竹50歲陳姓婦人近半年來感覺下肢麻木,她曾接受復健及保守治療,但症狀並無緩解且無法長時間行走,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求診。經檢查發現,陳麻木的範圍與腰椎退化表現並不相同,下肢本體感覺與肌腱反射皆有異常,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胸椎有腫瘤壓迫脊髓,造成麻木與難以行走的症狀。所幸經顯微脊椎腫瘤切除手術,陳恢復良好,麻木情形大幅改善,走路也正常許多。台大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醫師何孟穎說明,脊椎有各式各樣的腫瘤可造成脊髓壓迫,進而導致四肢癱瘓、麻木等症狀,陳婦的胸椎腦膜瘤屬於硬腦膜內脊髓外腫瘤的類別,該類別常見的還有許旺細胞瘤,一樣會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兩者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只是病理機轉不同。何孟穎表示,脊椎腦膜瘤九成為良性腫瘤,八成發生於50至60歲的女性,又以胸椎最常見。大部分病患都是偶發之單一腫瘤,少部分病人會有多發性腫瘤,而這些病人通常為第二型神經纖維瘤患者或是有家族遺傳基因,一般病人不用過度擔心,只要手術後定期追蹤即可。何孟穎說,造成下肢麻木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大部分是腰椎退化造成,但其他可能性也不容忽略,假設病患症狀越演越烈,甚至無力且不良於行,還是建議到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門診,尋求更進一步的檢查與協助。
-
2020-09-06 新聞.健康知識+
用手機講電話會不會致癌?教授告訴你權威機構怎麼說
昨天(2020-9-3)有人在北美台灣同鄉的LINE群組傳來一個兩分多鐘的影片,標題是「驚!!打手機恐致癌?世衛組織研究 增加腦瘤風險」。這個影片的一開頭是名叫陳淑貞的主播在說:「使用手機安全嗎?在今天,世界衛生組織首度的承認…使用手機…罹患神經膠質瘤是比一般人多出百分之四十」。然後,接下來影片裡是一位民視記者在訪問萬芳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我在谷歌用《主播陳淑貞》搜索,查出她是民視的主播,可是,我在民視的網站搜索,怎麼搜就是搜不到這個影片。所以,我就用《梁永昌、手機、腦瘤》在谷歌搜索,終於在《新唐人亞太台》找到這個影片(日期顯示2011-6-2)。請看世衛首度承認 手機恐致癌。這個影片下面的文字內容的第一段是:「…但世界衛生組織6月1日首度承認,手機電磁波可能是致癌因子,研究發現…罹患神經膠質瘤比例是一般人的40倍,…」。所以,您看,那個民視影片裡所說的《40%》,到了新唐人就變成《40倍》。除了這個從《40%》到《40倍》的升級之外,其餘新唐人所提供的文字內容,是跟民視影片裡所說的,一模一樣。例如這兩段:不只世衛坦承,臨床上也有數百個病例可以證實。萬芳放射腫瘤科主任 梁永昌:「他們發現罹患聽神經瘤,或是腦膜瘤的病人,他們發病的位置,都很靠近耳朵,而且跟他們使用手機的同一側。」所以,既然這個影片一再強調《世界衛生組織承認》,又得到梁永昌醫師的加持,我就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去看個究竟。它有一個網頁叫做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public health: mobile phones(電磁場與公共衛生:手機),而其中一句話是(翻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進行了大量研究,以評估手機是否構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迄今為止,尚無使用手機對健康引起的不良影響。」所以,您看,縱然是一位腫瘤科主任醫師所講的話,而且是跟腫瘤有關的,也不見得就能相信。事實上,在台灣廣受歡迎的電視名人潘懷宗教授去年出了一本書叫做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潘懷宗的養生6件事,掌握健康A+,而其中的一個主題是《長期長時間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我花了很多時間查證他所說是否屬實,結果發現他是Cherry-picking,只挑對他有利的證據,而完全不提對他不利的證據。事實上,在去年4月1日,權威的醫學期刊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年度回顧)發表Brain and Salivary Gland Tumors and Mobile Phone Use: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rom Various Epidemiological Study Designs(腦和唾液腺腫瘤和手機使用:評估各種流行病學研究設計的證據)。這篇論文分析了所有過去發表的相關研究,而結論是:流行病學研究並未表明使用手機會增加腦或唾液腺腫瘤的風險。同樣也是事實的是,幾個世界最權威健康醫療機構,也都不認為使用手機會增加腦或唾液腺腫瘤的風險。請看: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美國癌症協會澳洲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局梅友診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還有,請注意,儘管手機的使用在近幾年成長快速,但與此同時,腦瘤的發生率在美國和在台灣,卻是持平,甚至下降。請看我去年12月28日發表的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所以,不管是醫生還是電視名嘴,他們的言論都有可能是嚴重錯誤。我在一周前在我的網站發表瘦肉精:科學似乎總算贏了一局,然後我在前天在《關鍵評論》發表美豬「瘦肉精」之所以會成為食安問題,完全是被捏造出來的。這兩篇文章都得到很大的關注,而有幾位讀者就寄來一些醫生發表的不同意見。這些意見都是引用錯誤或不相干的醫學報告(例如引用與美牛美豬無關的瘦肉精),或是基於根本無法驗證的假設(例如假設瘦肉精對健康的影響會在幾個世代之後出現)。我希望讀者能了解,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的假設,只不過,一個無法驗證的假設就永遠只會停留在假設。原文:打手機會致癌?醫生說的
-
2020-05-15 科別.骨科.復健
愛的密度,骨鬆知多少/預防骨質疏鬆 練習上下肢肌力
過去,媽媽常說爸爸細瘦的腿是鳥仔腿。雖然爸爸自40歲起每日晨泳,但70歲健康檢查報告已有骨質疏鬆,猜測因與鳥仔腿同是體質因素。那時為了增加爸爸的骨質,曾補充口服骨鬆藥、維他命D,但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就沒有繼續服用了。爸爸那時活動自如,常以健走持續運動,以減少骨質流失。兩年前,已近80歲的爸爸因顱底腦膜瘤接受放射線治療,去年漸漸無法步行,加上需以類固醇控制腦組織水腫,對原有的骨質疏鬆,更是雪上加霜。醫師說: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預防骨鬆造成的骨折,長者預防骨折最重要是練習肌力預防跌倒。經由長照物理治療師的指導,爸爸每日在家中練習上下肢的肌力。他坐在床上,雙手扶著助行器,慢慢地將身體前傾,接著向上站起,然後再將臀部向後,以上下肢的力氣控制重力速度,讓身體緩緩坐下,每日連續做30次坐站運動。接著,平躺在床,雙下肢上下舉腿30次,再將雙手舉高互拍30下,共做三回合。治療師教導爸爸以自身的重量當成阻力,來強化肌肉與骨質。下午,爸爸會坐輪椅到鄰近的公園,再以助行器,在溫暖的陽光下,慢慢步行。現在爸爸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是以前的晨泳或快走,而是慢板的運動,但因爸爸的持續練習,大腿肌肉不再萎縮,這是對付骨鬆最自然的方法。
-
2020-01-13 科別.耳鼻喉
沒嗅覺非過敏性鼻炎導致 恐罹患嗅溝腦膜瘤!
50歲吳女士,喪失嗅覺已經2年多,以為是嚴重過敏性鼻炎所致,不以為意;近日,因為視力越來越模糊,輾轉到慈濟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吳女士腦部長了顆6到7公分的腫瘤,診斷為「嗅溝腦膜瘤(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嗅覺也逐漸復原,住院兩周後出院,預後良好。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指出,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慢,可能默默地存在5~10年,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屬良性,另3%可能表現出惡性特徵。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通常單側較多見,也可能出現單側腫瘤,再向對側延伸的狀況。而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代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但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黃國烽表示,視力減退也是嗅溝腦膜瘤的常見症狀。因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使得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再者,腫瘤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病人會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等情形;也可能因顱內壓增高,表現出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的狀況;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癲癇發作。嗅溝腦膜瘤其成因至今未明,大部分是隨機發生,少部分是家族遺傳基因所引發。黃國烽解釋,文獻資料顯示,嗅溝腦膜瘤的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以50到70歲最常見,因此醫界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其有關。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腫瘤。外科醫師會依腫瘤位置,選擇單側開腦或是雙側開腦進行手術。黃國烽提到,切除腫瘤過程中,需仔細將腫瘤與粘黏的腦部組織與四周神經分離,並應用顯微手術,更精準清除腫瘤,避免殘留及減少損傷。術後,患者應保持心情平靜,並以清淡飲食為主,遵照醫囑休養,預後狀況可以很好,並恢復正常生活。嗅溝腦膜瘤的症狀多是漸進式出現,也常與其他病症混淆,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黃國烽提醒,應時時關注身體變化,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或是家人朋友對你的精神狀態提出反映,務必提高警覺,若狀況持續未改善,甚至越趨嚴重,務必找專業醫師為您診斷治療,以避免發生不可挽救狀況。(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黃國烽)
-
2019-11-21 科別.腦部.神經
頭痛纏身20幾年 老醫師妙手救婦
「是土地公叫我來看黃醫師。」59歲林女士一直被頭痛所困擾,20多年前就看遍各科醫師,每天吃藥,期間幾度因頭痛不已而面臨危險,包括從樓梯摔下來、在馬路中央昏倒,直到遇見國泰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師黃金山,才找到解方。行醫45年,黃金山今年獲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貢獻獎肯定。他經歷醫學影像導引定位不發達的脊椎手術年代,完成別人不敢觸碰的外科手術禁地「脊髓內取腫瘤」,成功執行上萬例脊椎手術、數千例頭部外傷、腦瘤、腦中風手術,致力精進醫療技術外,更投入創新手術應用,黃金山治療的患者,從年紀最小的700克水腦症早產兒到百餘歲人瑞,這名號稱土地公指示來找他的59歲林女士,令他印象深刻。黃金山回憶,林女士20多年前被診斷罹非典型腦膜瘤,多年來反覆在不同位置復發,長遍左腦、右腦、大腦、小腦等處,最近甚至長到鼻腔,無法用鼻子呼吸,與疾病纏鬥數十年,歷經十多次腦部手術,他也陪著病人走過20幾年,變成朋友。林女士笑著說,在怎麼找都找不出頭痛原因時,她到處求佛,在幾乎放棄希望時,因神明指示必須繼續求醫,才碰到黃醫師,「我的命是黃醫師救的」,現在她每逢到廟裡拜拜時,祈求神明保佑黃醫師長命百歲,回饋並表達感謝。林女士不是黃金山唯一遇到神明助攻的患者。黃金山笑說,神經外科執行的腦、脊椎手術極為精細,許多70、80歲長輩不敢動手術,經求神問卜擲筊,神明都掛保證,瞬間安了不少患者的心。
-
2019-11-20 科別.腦部.神經
老醫師、土地公合力助攻 5旬婦纏鬥頭痛怪病20年也不怕
「是土地公叫我來看黃醫師。」今年59歲的林女士,20多年前她因不明頭痛看遍各科醫師,每天吃藥,時間長達8個月卻苦於無法確診,期間幾度因頭痛不已而面臨危險,包括從樓梯摔下來、馬路中央昏倒,直到遇見黃金山醫師才出現生機。國泰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師黃金山行醫45年來,從年紀最小至700克的水腦症早產兒救到高齡百餘歲人瑞,其中這名號稱是土地公指示來找他的59歲林女士,令他印象深刻。黃金山回憶,林女士20多年前被診斷罹非典型腦膜瘤,多年來反覆在不同位置復發,長遍左腦、右腦、大腦、小腦等處,最近甚至長到鼻腔,無法用鼻子呼吸,病人跟疾病纏鬥20至30年,歷經10多次腦部手術,幸好至今都沒任何神經缺損,而他也陪著病人走過20幾年,變成朋友。病人林女士笑著說,在怎麼找都找不出頭痛原因時,她心急的到處求佛,在她幾乎放棄治療希望時,因為神明的指示必須繼續求醫,冥冥之中才碰到黃醫師,「我的命是黃醫師救的」現在她每逢到廟裡拜拜時,祈求神明保佑黃醫師長命百歲,算是回饋。林女士可不是黃醫師唯一遇到有神明助攻的患者,黃金山笑說,神經外科執行的腦、脊椎手術都是屬極為精細的手術,需多70、80長輩不敢接受脊椎手術,經求神問卜擲筊結果連神明都指示「讓黃醫師開刀沒關係」,連神明都掛保證,也瞬間安了不少老病人的心,也算是另類診間趣談。行醫45念來,黃金山經歷醫學影像導引定位不發達的脊椎手術年代,完成別人不敢觸碰的外科手術禁地「脊髓內取腫瘤」,成功執行上萬例脊椎手術、數千例頭部外傷、腦瘤、腦中風手術,也致力精進醫療技術外,更投入創新手術應用,今年獲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台灣醫療貢獻獎肯定。
-
2019-11-13 科別.腦部.神經
性格改變是精神疾患?你所不知道的腦瘤症狀還有這些
一般人談瘤色變,更何況是長在腦袋裡的腦瘤,每遇上此類病患,所得到的反應不儘相同,但心裡所想的唯有怎麼辦?會不會殘廢,甚至死亡的恐懼感,有些人選擇逃避,放棄治療。故筆者希望藉由以下內容能給廣大的讀者對於此類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以期達到早期診斷,完整治療,減少遺憾之功效。何謂腦瘤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的分裂,增殖而生成瘤塊,佔據了腦部有限的空間或侵害正常腦組織,不論腫瘤是良性或惡性,只要成長到一定大小,便會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造成神經功能的異常,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影響。腦瘤的名稱是根據它的生長位置及腫瘤細胞組織命名。致病因子對腫瘤形成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據研究發現從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比較易得腦瘤,而有些危險因子會增加腦瘤形成的機會。如加油站工人、橡膠工廠員工、藥廠員工、化學藥劑、防腐劑處理人員都有較高機會罹患腦瘤。另研究人員也在探討遺傳及病毒於腦瘤扮演之角色,而在臨床上常被病患問及頭部外傷與腦瘤應無直接關係。大多腦瘤病人都找不出明確的致病因子,或許此類疾病是由多因子共同造成。當然,對致病因了解愈多,愈可能找出更多預防與治療的方法,目前我們能確定是腦瘤不具傳染性。腦瘤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但好發生於3-12歲小朋友及40-70歲之成人。盛行率腦瘤的發生率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統計中,約為每十萬人口有4-5個病人。台灣原發性腦瘤的個案數一年約為1,800至2,000例,其中約有一千四百例死亡。轉移性腦瘤隨著癌症病患的增加,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發生率約為原發性腦瘤的十倍。腦瘤年發生率約為十萬人口五至十例,因此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計,一年即會有約1,000至2,000新病例發生。常見腦瘤的發生率以「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Gliobastoma Mutiform )為最多,約佔38.2%,其次是「腦膜瘤」(Meningioma ),約佔13.4%,「轉移性腦瘤」( Metastatic )也就是癌症擴散到腦組織約佔l0.6%。腦瘤的類型根據來源可分為原發性腦瘤 ( Primary ),轉移性腦瘤(Metastatic ):原發性腦瘤中又以神經膠瘤(Glioma)最為常見,約占所有近半(43.9%)的數量:包含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星細胞瘤(Astrocytoma)、寡樹突膠質瘤(Oligodendorcyte)與室管膜瘤(Ependymoma);神經膠瘤幾乎都是惡性的,尤其好發於成人的神經膠母細胞瘤以及小孩的髓芽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其惡性程度特別高。其次為源自於蜘蛛網膜的腦膜瘤(Meningioma),約佔17.2%,較常發生在婦女身上,絕大部份屬於良性腫;腦下腺瘤(Pituitary adenoma)佔8.6%,神經瘤(Schwannoma)佔7.0%,其他如先天畸胎瘤(Harmatoma)、血管瘤(Hemangioblastoma)則佔少數。而轉移性腦瘤則是指由腦部以外的癌細胞轉移來約佔10.1%,大多來自於肺癌、乳癌,腸胃道與泌尿系統之癌細胞轉移,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第四期癌症。腦瘤六大警訊症狀腦瘤的症狀是依據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分佈的型態而定。初期腫塊效應不明顯時,可能僅偶有頭痛,或依影響區塊造成偶發性的神經症狀如:1.視力聽力受損,2.肢體無力,3.痲痹,4.行動笨拙,5.步態不穩,6.臉部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隨著腫瘤的體積增加或對其周圍組織的侵犯,前述症狀可能會從偶發轉而持續出現。腫瘤亦會造成腦水腫或腦組織傳電異常引發癲癇。有時也會因為阻斷腦脊髓液的循環產生水腦。中晚期更會因顱內壓升高引發劇烈頭痛,嘔吐、吞嚥困難,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急症。有些長在額葉的腫瘤會造成人格,行為異常,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診斷依據病人臨床症狀及病史、家族史,並配合完整的神經理學檢查,可大致推測病灶的位置即可能性,在經影像檢查來確診。在針對懷疑的腦瘤病灶通常會使用的影像檢查包括:.顱骨X光檢查:可顯示某些腫瘤在顱骨變化(侵蝕或增生).電腦斷層掃描(CT):在疑似病案中最常使用之檢查,檢查時間短,方便性高,可快速地得知顱內的概況,包括:腦實質是否有出血、偏移或不正常陰影、水腫等,若有異常則再配合磁振造影(MRI)。.磁振造影(MRI):目前診斷腫瘤最常使用的檢查,本身對人體無害。敏感度高,可清楚的判斷腫瘤的形態,位置及與週邊血管,組織的相對關係,對於治療提供極其重要的資訊。.腦血管攝影:不是常規,僅針對某些血流支配豐富的腫瘤之術前輔助。.PET:早期臨床應用研究上,實際是先對腦部的功能影像作開端,由於腫瘤利用葡萄糖比率遠超過正常的細胞,因此測量腦內細胞的葡萄糖利用狀態,可以分辨出腫瘤與正常細胞,一如其他部位之利用FDG,可作為人體腦瘤細胞的偵測、分期、以及作為復發腫瘤或放射治療壞死的分辨。治療評估是否要治療有很多因素,包括大小、病理形態及位置,甚至病人的年紀和健康狀況。原則上有症狀之腫瘤不管其為良性或惡性皆須接受治療,以解除神經功能異常及後續的輔助治療,有些意外發現的小型、良性腫瘤則可持續觀察追蹤。治療的原則,不外乎病理的取得及神經減壓這兩個重要概念。治療的方式包括:傳統的開顱手術、放療或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也就是加瑪刀及電腦刀。開顱切除腫瘤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除了可取得組織病理外,直接移除腫瘤可達到有效的神經減壓及控制腦水腫,以利神經功能迅速恢復。放療則是在惡性腫瘤切除後的輔助治療,同時倂佐以全身性的化療或標靶治療。在某些深部或重要功能區無法以手術切除之腫瘤則可考慮用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來控制。預後預後之好壞,端看腫瘤之惡性程度:良性腫瘤且能全部切除者,預後最好,不能全部切除者,預後次佳。惡性腫瘤能作大範圍切除,且對後續需放化療有反應者,預後尚可,只能部份切除者甚至只能切片者,預後最差死亡率高。而神經機能障礙是否復原,端看腫瘤是否已造成腦部的破壞,如果損害不多,手術後經復建自會復原。如果腦部損害不少,則可能有程度不等之殘障。預後與是否接受長期且完善的復健有關,復健越早介入,預後越好。預後與病人身體狀況亦有相關,身體強壯者一定比虛弱者良好。所有良性腦瘤無論是否全部切除,每年都應接受腦部的追蹤檢查。惡性腦瘤則每三個月就應接受檢查(腦斷層或磁造掃瞄) 早期診斷,完整治療,是控制疾病的最高原則。若不幸得到腦瘤,切勿驚慌,只要與醫師根據實際狀況,制定出完整治療計劃,配合治療團隊大部份都可獲得控制。現今開顱手術已不若傳統方式龐大、耗時長、恢復慢讓人怯步,高階顯微技術配合術中導航儀,腦內視鏡及超音波腫瘤震碎機( CUSA )已可使腦瘤手術微創化,除提高全切除率外,降低神經損傷並大幅減少失血量及縮短手術時間,以利病人能更快速的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