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腦損傷
共找到
67
筆 文章
-
-
2020-07-14 科別.腦部.神經
腦損希望?外泌體可修復神經細胞
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目前是不可逆的症狀,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台灣估計已有超過27萬名的失智人口。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且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包括高齡、慢性病、各種程度的碰撞、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必須以手術植入幹細胞,仍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表示,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須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再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具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優點。李華容指出,研究團隊對大腦受損的小鼠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一周後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一個月後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六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且動物的認知、學習和記憶功能皆獲得改善。這項研究更連續在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李華容說,雖然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影/國衛院發現 幹細胞「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
幹細胞治療有新突破。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就目前科學所知是不可逆的症狀,而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在台灣估計已經有超過27萬的失智人口。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使用幹細胞的「外泌體」,可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找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新方法。研究團隊指出,外泌體不具有細胞,不會有異體排斥的問題,可說是再生醫療的一大新希望。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近年來民眾因為高齡、慢性病外,各種程度的碰撞、不正常的生活習慣、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都是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因需以手術植入幹細胞,故仍須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與其研究團隊歷經七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活性物質。李華容說,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以特殊技術刺激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過去以為是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外泌體有分子小、再生修復、傳遞細胞間訊息等好處。李華容說,團隊研究對大腦受損的小鼠進行實驗,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顛覆以前神經受損無法再生的困境。此系列研究已分別於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李華容表示,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雖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
2020-06-16 科別.腦部.神經
空氣污染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看看墨西哥城的悲劇
聯合國1992年將墨西哥城列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大都市。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墨西哥城大量30~40歲成人大腦中發現有典型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表現(老年炎性斑),甚至在嬰幼兒的大腦內也有類似發現,研究人員把這個發現和大氣污染相關聯。幾年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000萬名美國東北部50個不同城市的65歲以上患者,他們發現這些老人罹患神經變性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的幾率和暴露於一些特定的污染源劑量密切相關。其它來自英國、瑞典和臺灣的報導也支援這個說法。《阿茲海默症》雜誌主編、美國德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George Perry指出:「在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研究中,空氣污染已成為熱門話題。」墨西哥城的悲劇美國蒙大拿州的神經病學者Lilian Calderon-Garciduenas 調研了在墨西哥城嚴重污染區域的40隻野狗,有些動物已出現行為學改變,如不再認識自己的主人,不會做以前學過的技巧等。檢查發現,狗腦內有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病理表現——斑塊。 她接著又開始研究同一嚴重污染區的居民,發現他們也多有同類斑塊病理表現,甚至在孩子或11個月大的嬰兒腦內都可發現。2018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一項研究,追蹤131000名50~79歲的倫敦居民,在八年的隨訪中他們發現,暴露於空氣污染時間最長的人也最容易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PM2.5的相關性尤其高。臺灣學者在一項10萬人的調查中也發現類似的相關性。瑞典學者指出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癡呆症患者和他們是否攜帶阿茲海默症易感基因無關。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在2017年1月的《柳葉刀》上報導:在660萬接受調查的安大略省居民中,居住在距離主路不到50米處(這些地方的細顆粒污染物濃度比距離150米左右的高出10倍以上)的居民,罹患失智症的幾率比生活在離主路200米以外的人高出12%。此類流行病學研究確有它的局限性,它很難設計、完成一項有對照組的污染源研究,因為長期使人們暴露於已知有害的污染環境是不人道的。但這個工作可以在動物實驗中完成。美國北達克塔州的神經生物學家Colin Combs2015年在飼養老鼠的籠子中灌入不同程度的污染空氣,他發現空氣污染程度越高、暴露時間越長對腦的損害越嚴重;神經病理檢查發現的斑塊和阿茲海默症頗為相似。2018年,洛杉磯的科研人員發現空氣污染中的重金屬不但能進入動物的腦內,而且它可以啟動一些特定基因而誘發神經變性病和癌症。PM2.5會損傷大腦研究人員推算,40%~65%的阿茲海默症風險來源於非遺傳性因素,如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其中空氣污染是最重要的誘發因素。PM2.5來源於油、氣的燃燒,發電廠的排放、煤和木頭燃燒等。這些物質一旦被吸入到肺臟可被吸收入血。它會對呼吸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損害,導致癌症、心臟病、腦卒中,甚至死亡。以前的醫學知識多認為這種有毒物質很少能進到腦內因為腦組織有血腦屏障保護,現在看來並非如此,PM2.5可以改變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從而進入腦內。此外它也可經鼻腔黏膜沿嗅神經入腦。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暴露在這些空氣污染物中可以損傷大腦,加速認知老化,甚至還可能增加罹患阿爾茲海默病與其他癡呆疾病的風險。PM2.5危害大,但這些微小顆粒中什麼成分危害最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石油燃燒後釋放出來的污染顆粒有成百上千種成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在腦內聚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可能部分解釋了阿茲海默症為何多發于老人。有人會問,空氣污染PM2.5的水準有沒有安全區間?我們可能永遠也確定不了這個安全區間。遠離空氣污染 活得更「聰明」美國南加州大學流行病學家陳居泉教授專門研究空氣污染對大腦的影響,他指出雖然空氣污染中每個單一特殊物質對大腦的作用現在並不明朗,但多種成分混合的微小粒子污染物顯然和腦損傷、認知功能障礙有直接相關。陳居泉教授去年在《大腦》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表明,空氣污染中的微小粒子和老年女性的神經病理改變和記憶力喪失密切相關。現已有多組資料表明,中老年人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是發生失智症的重要風險因素;青少年暴露於空氣污染是否會發展成癡呆症還需進一步研究。雖然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遺傳學研究眾多,但至今藥物治療效果甚微。大氣污染和阿茲海默症的相關性對疾病防治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政府和相關部門嚴查嚴管空氣品質最重要的客觀依據。和遺傳基因變異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是可以管控的。鍛煉身體可以增加腦血流,從而提高腦源性神經生長因數的水準,減少癡呆的發病率。控制大氣污染不光對減少呼吸、心腦血管病、癌症有重大作用,對於人類如何能活得更長、更「聰明」也具重大戰略意義。
-
2020-06-09 養生.樂活人生
面對死亡,我們該學會什麼?ICU重症醫師陳志金: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
編按:家人過世了,心裡總是有懊悔和自責?早知道勸他別太累,早知道那天別出門,早知道多盡孝……太多的「早知道」,常拖著人的一生。被粉絲暱稱為「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學中心ICU(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志金,投入重症醫療、看過無數生命消逝的經驗給的勸告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讓醫師生氣,就是在跟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過不去。就像車子開在高速公路上,乘客會想跟司機吵架嗎?」「喜歡關說、走後門的VIP,不只干擾醫療人員、浪費醫療資源,而且對自己幾乎沒有任何好處。」「護理師愛喝珍奶,不是上班太閒還可以訂飲料,而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正餐。」這些幽默、犀利卻又不失溫暖的文字,都出自在奇美醫院加護病房(ICU)擔任主治醫師的陳志金之手。投入重症醫學領域18年,他不只在醫療現場搶救病危患者,更像一個傳教士,致力於促進醫病溝通、宣導正確醫療觀念,也為醫護人員的權益發聲。「醫病、醫人更醫心」,是許多同業對他的評價。走過SARS,決心投入重症醫療2003年SARS爆發時,陳志金是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的總醫師。因為SARS重症的肺部感染、呼吸道症狀等大多屬於胸腔科範疇,當台大醫院因為收治SARS病人一度關閉急診、非緊急手術暫停時,院內只剩胸腔科和感染科留守維持運作。一個人要活著,呼吸和心跳是最重要的。在搶救生命、和死神拔河的重症醫療領域中,不少ICU醫師都是出身胸腔內科背景,陳志金在SARS期間,親眼目睹病患甚至是醫護人員隨時面臨生死交關的無常,也讓他萌生了投入重症醫學的想法。「重症醫療就像是鬼門關前的守門員,是醫療手段的最後一道防線。」除了休假日之外,必須24小時on call(即使在假日,也可能因為緊急狀況而被call回醫院)的重症醫師,多年來陳志金的口袋裡隨時放著一張摺得小小的A4紙,上面記載著ICU病房裡所有病人目前的病況、注意事項,以備不時之需。醫病共享決策,減少後悔的可能投入重症醫療至今已有18年,陳志金說,在加護病房,無論再如何努力,平均10個病人裡會有2個人救不回來,「但這個20%的機率,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就是全部。」面對失去至親的痛,如何盡可能減輕家屬的遺憾和悲傷?陳志金多年來提倡「醫病共享決策」的觀念,從病人送入加護病房開始,病患、醫護人員和家屬,就是在同一條船上一起努力的夥伴。「過去醫生會問你『要不要做』某治療,你的選擇只有Yes or No;現在我們列出可能的幾種治療選項、明確告知不同方案可能會有的優缺點,並且先了解患者的『MVP』:What Matters(在乎什麼)、Value(價值觀)、Preference(喜好),這都有助醫師和家屬作出決定。」陳志金說。此外,在ICU加護病房,最常遇見的抉擇之一,就是是否要做氣切、插管維持生命徵象,或是要拔管放手。「這時候如果患者本人已經臥床昏迷無法表達,家屬之間就可能產生衝突。」陳志金觀察到,在家屬當中常會有一位個性特別強勢,習慣代表其他人主導意見,或是擔任和醫師溝通的「發言人」。陳志金的作法是:透過匿名線上問卷調查,了解每個家屬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講話比較沒分量的,醫師就會適時地幫他『代言』一下,盡可能在每個人(包括患者)的意願當中取得平衡點。」當生命無法挽回時,就不要再去想原因了當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挽回病人生命的艱難時刻,陳志金的一句名言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陳志金的母親在他17歲時就因病離世,讓他對家屬失去至親的傷痛,更能感同身受。小時他家境困苦,體弱多病的母親等了2年,還是晚了一步,在手術前一天病逝。當時陳志金因為參加重要考試,想著隔天再去看媽媽,卻就這樣錯過了最後一面,始終是他心裡最大的遺憾。「當年我想找出母親離開的原因才立志從醫,直到我真正投入醫療領域,才知道很多時候,有些病人不是想救就能救得了。」陳志金感慨地說。他說,很多原本身體健康,卻一夕間突然倒下的病人,家人第一時間心情上無法接受,總想要歸結一個原因:是不是因為昨天吃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早上跟他吵了一架?/早知道我今天就應該去看他……面對陷入自責和悔恨的家屬,陳志金看在眼裡,說明病情時便特別補上一句:「很多心血管或腦損傷的疾病,事前都沒有預兆,也很難預防,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不要再想是什麼原因。」有一次他把這個觀念在臉書上分享,一個粉絲就私訊他說:「醫師謝謝你,因為這番話,讓我藏在心裡幾十年的糾結終於解開了,不再覺得是我害死了爸爸。」「追究責任對於病情沒有幫助,只會讓一個人更難受,甚至可能一輩子走不出來。」陳志金更鼓勵家屬們在親人臨終時,盡量完成他的心願,並完成「四道」: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很多大半輩子形同陌路、甚至像仇人的家人,最後是在病榻前和解的。」陳志金說。團隊之間,也需互信與尊重不只是醫病關係,朝夕相處的醫護同仁,同樣需要團隊合作的信任和默契。陳志金在2005年來到南部重症醫療最具規模的奇美醫院,習慣了台大醫院的豐富資源和人力,他也曾經歷一段適應磨合期。「最初我出於求好心切的壓力,對於醫院裡很多事情都看不慣,然後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當時陳志金經常會在員工留言板上批評院內事務,他開玩笑形容,自己以前就是「機車行老闆」,甚至有護理師因為覺得他太「難搞」,刻意排開出勤時段,避免接觸。後來陳志金參與「醫療資源團隊合作」(TRM)的種子教師培訓,才讓他學習到如何團隊合作的溝通技巧。「就像是在飛機上,氧氣罩一定要自己先戴好,才可以去幫忙別人。工作氣氛如果不好,那也會影響到團隊的工作狀況。」愛要及時!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即使是身經百戰的重症專科醫師,多年來看遍無數來到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有人幸運康復、也有人就此告別人世。面對生命的脆弱和渺小,陳志金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對於沒能救回來的病人,當然也是會難過啊。以前我會用吃來抒發壓力,但這就對身體不太好(笑),現在我除了盡量空出時間運動,另一個方式就是在臉書上寫文章。」除了抒發自己的心情,也因為想分享更多正向的醫病溝通和醫療觀念。近年陳志金在臉書寫下自己和ICU醫療現場的的點點滴滴,如今已經是擁有16萬粉絲的「網紅」醫師。「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轉念。寫下這些故事,若是有同樣遭遇的人看到了,或許就是可以幫助他們走出來的契機。」親人離世固然椎心,但在人生終點,如果可以盡量滿足當事人的最後願望,甚至讓家人因此重新凝聚感情,往後回憶起來也許就不會只有傷心,也可以有歡笑。「還是那句老話:愛要及時。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別再等到以後,現在就可以完成。」在生死懸於一線的重症醫療現場,「愛」仍然是最有效的處方。原文:面對死亡,我們該學會什麼?ICU重症醫師陳志金: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
-
2020-06-04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生活步調打亂 醫籲家屬關注思覺失調症者身心狀態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雖較趨緩,但仍處在防疫期間,進出醫院仍有限制;而對思覺失調症病友來說,因放無薪假,無法規律上下班,焦慮而作息打亂等,導致晚上失眠,甚至遺忘吃藥。醫師提醒,家屬應特別注意病友身心狀態,避免復發使病情惡化,加重腦損傷的風險,增加治療困難。20多歲的小明(化名),因新冠疫情的關係暫時不用上班,而家人無意間的碎念,讓他煩躁、焦慮外,更出現漏藥、睡眠品質不佳等狀況,幻聽症狀家中,導致惡性循環。三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表示,疫情對思覺失調症病友來說,影響最大的是生活步調被打亂。尤其若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而病友協會也觀察到,有病友因為疫情關係放無薪假而缺乏生活重心,思緒、作息被打亂,反提高妄想、幻聽等症狀復發機率。建議家屬可從旁協助建立居家規律生活,討論生活的重心與目標,增加穩定治療的動機,並鼓勵病友以線上互動維持社交能力。葉啟斌說,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用藥很重要。現行治療方式除每日服用的口服藥之外,也有長效針劑可施打,來幫助維持體內藥物濃度。但由於藥物濃度需要每日補充,如果漏藥,就會增加復發等疾病惡化的風險,故病友別因擔憂疫情而停藥或減少回診。進入後疫情時代,葉啟斌說,家屬應特別注意病友的身心狀態,觀察是否有焦慮、不安等症狀,也需注意其用藥情形,避免疾病復發,並視情況就醫,或尋求心理師或其他專業資源。
-
2020-04-15 科別.腦部.神經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發現有人中風時該怎麼辦?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醫師Douglas D. Sankar表示,中風後人的神經組織會迅速凋亡,快速而準確地診斷中風的類型及其患部,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他提供幾項等待救援空檔時應該要做的事。據估計,缺氧時,每分鐘大腦中就會有200萬個細胞死亡,因此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遲越長,對大腦損傷害就越大。Douglas D. Sankar指出,中風就像對腦的攻擊,供給腦部的血液阻斷後,部分腦部甚至脊髓會死亡。然而,中風的症狀多元,與受影響的大腦區域有關。例如,中風通常是沒有痛覺,而頭痛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症狀。Douglas D. Sankar提到,中風症狀包含及特定身體部位,或身體單側或兩側無力;麻木和感覺喪失;失語,包含說話能力和理解能力異常;視力異常;身體失去協調性,產生眩暈感等。醫師強調,為了進行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史和理學檢查是必要的,以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癲癇發作、暈厥和低血糖。因此中風時應迅速診斷,民眾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並遵循以下注意事項。「不要」開車載患者去醫院:立即致電救援專線,救護人員能幫助辨別患者是否需要緊急援助。「不要」給患者阿斯匹靈:對於許多中風患者,阿斯匹靈是有益的,但對於其他中風類型,阿斯匹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請由醫護人員決定。「不要」給人吃或喝的東西:中風會導致肌肉控制困難,影響吞嚥能力。「要」紀錄發作時間:可幫助救援小組更有效地行動。知道症狀開始的時間,醫生可更確定最合適的治療。如果您不確定症狀何時開始,知道患者最後「正常」的時間也有幫助。「要」幫患者躺下:將中風患者的頭部稍微抬高,使他們側臥以促進血液流動。「要」鬆開太緊的衣物:有助於中風患者呼吸,但避免拉扯無力的肢體。「要」檢查該患者是否昏迷:檢查脈搏和呼吸。如果沒有心跳,請立即開始CPR。Douglas D. Sankar強調,適當的緊急處置,可以降低中風死亡率和後遺症,越早治療成效越佳。參考資料:KNOW WHAT TO DO IF YOU SEE SOMEONE HAVING A STROK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