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脊椎
共找到
904
筆 文章
-
-
2020-08-27 醫療.自體免疫
痛一下、痛很久差很大 僵直性脊椎炎誤與痛風混淆
台東地區一名30歲女性,本該是人生中的美好年代,她赴醫院就醫時,卻是走路如機器人般僵硬,不能彎腰,脖子幾乎無法轉動。原來,她早在十年前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因為自身沒有規律就醫,也因為當地缺乏專科醫師,無法為她開立生物製劑藥物,發炎指數飆高,且逐漸惡化至骨頭沾黏,一直到正確診斷與用藥之後,疼痛減緩、活動度提升,終於能正常走路。根據推估,台東地區至少應該有800名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卻鮮少被確診、治療,因為過去該區域沒有免疫風濕專科醫師,若出現疑似症狀,往往自我診斷是痛風,到藥房買藥,「對病用拖」,導致台東地區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晚期病患特別多,行走如同機器人,甚至需坐輪椅就醫,生活品質堪憐。四年前,台東地區還沒有任何一位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在長達176公里的台東地區,病患必須遠赴高雄、花蓮等區域就醫,兩地奔波觀察追蹤三到四個月,該地專科醫師才能出具確診證明,此時,病患才能獲得生物製劑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健保給付。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奕帆是公費生,加上是台東人,因此自願回到家鄉服務,成為台東地區第一位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至今,台東地區已經有兩位專科醫師,共同守護台東後山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黃奕帆說,初到台東,門診中看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多是晚期,骨頭沾黏嚴重,行走如同機器人,甚至需要坐輪椅就醫。台東的民眾常把僵直性脊椎炎誤以為是運動傷害,自行買藥緩解,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赴免疫風濕科就醫,進行鑑別診斷,才好對症下藥,及早治療對病情穩定的效果很好。黃奕帆提醒,下背痛不要輕忽,運動傷害造成的背痛是休息可緩解,而僵直性脊椎炎卻是越休息越痛,活動一下反而可以緩解,這是病患最容易自行判斷的方法。此外,晨起的僵痛會持續很久,很容易察覺不對勁,因此長期慢性的下背痛,若是超過三個月,就應該積極就醫。黃奕帆小檔案專 長: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痛風與高尿酸血症、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退化性關節炎、各種關節炎、過敏疾病學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國防醫學院 臨床講師風濕專科醫師考試第一名獎
-
2020-08-23 科別.皮膚
狂流手汗不敢跟人握手 中醫師建議1湯藥助改善
蔡先生是房仲業者,天性樂觀開朗,適合業務、開發客戶,但他最怕2件事情,一是遇到凶宅或有阿飄的物件,另1個就是跟人握手。他從小就容易流汗,大熱天頭頂直冒汗,連掌心也溼溼的,跟人握手時,對方常是眉頭一皺,場面尷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蔡文興指出,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以手腳最為常見,即使沒有勞動、運動,即使是待在冷氣室也會冒汗。若症狀嚴重,可能影響工作、社交、人際關係,對患者心理與生理造成負擔,最近酷熱,氣溫動輒飆至37℃以上,對於多汗症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煎熬。多汗症為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汗腺分泌過多,多好發於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身上,還容易合併脊椎側彎問題,影響到交感神經幹的穩定度,從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手汗症。從中醫觀點來看,體內所有水分為「津液」,當陰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多汗症。蔡文興說,所謂「汗為心之液」、「心主神明」,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冒汗;另外,自汗多屬於氣虛,夜間盜汗則為陰虛陽亢。因為汗流得多、中氣不足,常常會感到疲累,甚至說話沒力氣。中醫診治汗流過多,建議飲用「生脈飲」。蔡文興指出,這帖傳統方劑成份單純,只有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等3味藥。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3者都是平價中藥,方便自行熬煮。如果手汗嚴重,更容易緊張焦慮,可在生脈飲添加黃耆補氣,再加上龍骨、牡蠣,以收鎮靜安神之效。煮法簡單,藥材為黨參與麥門冬各3錢、五味子1錢、黃耆1兩、龍骨與牡蠣各6錢。取1鍋盛2000cc的水,置入藥材包,大火煮沸,關小火再煮20分鐘即可。放涼後裝進容器,放冰箱保存,每天早晚取1杯約150cc,餐後退冰飲用,益氣生津。另外,針對自律神經衍生的各種問題,中醫也可透過針灸治療多汗症,常使用的經絡為背部的膀胱經,但民眾無法自己按到背部穴位,可改按摩手部的神門、內關,以及頭頂的百會,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除了茶飲、按摩,蔡文興建議,平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少吃冰涼、生冷、重口味的食物;不喝酒、咖啡及濃茶,避免刺激交感神經。作息也要正常,盡量不熬夜,否則會讓身體過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別再當運動傷害 僵直性脊椎炎平均延遲六年才確診
國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平均被診斷出的年齡為26歲到27歲,病患平均延遲了六年才被確診,突顯出僵直性脊椎炎症狀起初不明顯,容易被忽略,而拖延治療越久,骨頭沾黏的機會越大,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指出,下背部與臀部交界疼痛,腰痠背痛超過三個月,半夜痛醒,起床僵硬,休息越久越痛,就要小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一名16歲的高中生,每天早上痛到無法起床,爸媽以為是孩子偷懶不想上課,親子常起爭執,拖了一到兩年才就醫。檢查時發現,平常人的發炎指數僅為個位數,但是他的發炎指數已經破百,整個人的行動就像是木頭人一般僵硬,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另一名參加游泳校隊的男高中生,身材非常的魁武高壯,在17歲的時候,腳跟腫脹疼痛,腫脹的狀況時好時壞,起起伏伏,起初以為是運動傷害,花了二年的時間四處求診,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方耀凡指出,國內的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人,根據健保署的資料,平均被診斷出來的年齡是26歲到27歲,令人吃驚的是,通常病患都已經出現反覆疼痛症狀,超過六年以上,才被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在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男性多於女性(四比一),病患具有家族史,如果一等親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並且檢驗出HLA-B27陽性者,家屬發生僵直性脊椎炎的機會約為47%。如何及早警覺到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方耀凡呼籲,僵直性脊椎炎的常見症狀包括,下背部與臀部交界處,疼痛伴隨僵硬感;腰痠背痛超過三個月;半夜腰痛痛醒;早上起床,腰背僵硬;休息越久越痛,有活動才不痛。當疼痛反覆出現,就應該及早就醫。延遲就醫的病患,因為持續的慢性發炎,可能導致脊椎韌帶、關節鈣化,進而脊椎沾黏變形僵化,也就是俗稱的木頭人,嚴重者會使腰背無法屈曲,並伴隨疼痛。方耀凡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的,除了減輕疼痛與發炎,積極目的是為了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在治療藥物方面,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可減緩疼痛和脊椎發炎;免疫調節劑可調節免疫系統,主要針對周邊關節發炎,須固定服用才有效;生物製劑則對於已經規則使用口服藥物,仍發炎嚴重的病人,療效良好,健保也給予給付。方耀凡小檔案專長氣喘、過敏、紅斑性狼瘡、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關節炎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經歷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住院醫師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積極接種各種公費、自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魏正宗教授提醒,接種疫苗是為了減少感染,因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一但發炎就可能演變為終身的慢性疾病,此外,為避免病情惡化,應戒菸、溫和運動、減少受傷、遵循醫囑服藥。既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也是病患的魏正宗說,他在大學期間,半年間持續腰痠背痛,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連機車都無法跨上,直到服兵役的哥哥因僵直性脊椎炎而被驗退,他也前往接受檢查,確認為僵直性脊椎炎,家族親戚都去檢查,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恩師正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藍忠亮醫師。他從此遵照醫囑,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病況控制佳就逐步減藥、做柔軟操、游泳,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從22歲發病至今,保養得宜,常以自身經驗與病友分享。魏正宗說,「預防發病」、「避免惡化」是僵直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兩大保養原則。在預防方面,他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積極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預防發病。公費疫苗別忘了,另外自費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都應接種。另外,避免外傷,適當的運動及戒菸也很重要。魏正宗特別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保養的最重要一步。在避免惡化部分,雖然已經發病,但是還是可以透過生活的調整來減少惡化。例如避免身體過度勞動、避免受傷、努力戒菸,因為受傷之後,會誘發嚴重度變高,應該維持和緩的運動習慣,游泳、柔軟體操、氣功、瑜伽都很好,戒菸更是首要的工作。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盛行率約0.4%,推估全台大約有8萬名病患,依據健保資料庫顯示,接受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病患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還有3萬名病患沒有接受治療,可能與沒有找對就醫科別有關。此外,即使接受治療的5萬名病患中,也只有一半規律就醫。魏正宗特別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都應該找免疫風濕科醫師定期追蹤。魏正宗同理地指出,他明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身心都很煎熬,疼痛讓生活品質不好,甚至萌生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事實上,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以大幅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此外,遵從醫囑規律服藥,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控制發炎情況,效果很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未能積極控制發炎,不僅會出現骨頭沾黏的嚴重後遺症,也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眼部虹彩炎、皮膚乾癬等共病。魏正宗說,門診中,一名延遲就醫三十多年的男子,不僅骨頭沾黏、皮膚乾癬、疼痛纏身。在就醫用藥之後,便感嘆的說「從來沒有那麼輕鬆過。」魏正宗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實驗室研究員英國皇家國立風濕病醫院(RNHRD)研究進修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副院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專長:(1)僵直性脊椎炎(2)風濕病(3)過敏、免疫疾病(4)痛風(5)中西整合醫學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9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3伸展運動 預防足底筋膜炎
工作需要久走、久站的上班族,是足底筋膜炎好發族群,不少患者雖然接受治療,症狀稍緩解,但隔段時間老毛病又復發。物理治療師林惠玲建議,平時可多做規律伸展運動三招式,分別是前足底筋膜伸展、小腿後肌伸展與腳底滾球,降低復發機率。從事服務業的薛先生,工作時需要久走、久站,幾年前開始出現早上醒來腳踏地時,腳底爆痛,走路時腳跟特別痛,久站更是苦不堪言,就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林惠玲說,足底筋膜是腳底足弓的主要支撐,能吸收走路時產生的反作用力。任何可能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情形,都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像是高足弓、扁平足、體重過重、愛穿高跟鞋或習慣用足跟蹬地者,都是好發族群。林惠玲說,治療上可用熱敷、電療及超音波等物理治療方式止痛,一般需要治療半年以上。最新治療趨勢是用震波治療,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能活化細胞,並加速組織再生,緩解疼痛,治療效果更深層,也能加速緩解疼痛。林惠玲也示範生活保健三招,預防足底筋膜炎復發,第一招「前足底筋膜伸展」,以手指與腳底交扣,往上往後拉30至60秒至腳底微微緊繃,每天1至2回,可牽拉腳底及腳後跟肌肉與肌腱,達伸展效果。第二招「小腿後肌伸展」,以弓箭步伸展小腿後側,有達牽拉腳後跟肌肉作用。第三招「腳底滾球」,發作初期可先以軟網球,在腳底畫圓輕踩3至5分鐘,足底筋膜炎後期可選較硬的球,如棒球等,深層按摩足方肌、足弓肌群等肌肉,達到放鬆足底筋膜的效果。
-
2020-08-17 科別.骨科.復健
足底筋膜炎爆痛反覆發作 3招運動腳跟變輕鬆
工作需要久走、久站的上班族,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不少患者雖然接受治療,症狀有稍緩解,但只要隔段時間老毛病就會再復發。物理治療師林惠玲指出,平時可多做三招規律伸展運動,分別是「前足底筋膜伸展」、「小腿後肌伸展」與「腳底滾球」,可降低復發機率。從事服務業的薛先生,工作時需要久走久站,從幾年前起卻出現早上醒來腳踏地時,腳底爆痛,走路時腳跟還特別痛,只要久站就更痛,經就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林惠玲表示,足底筋膜是腳底足弓的主要支撐,能吸收走路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任何可能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情形,都有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像是高足弓或扁平足、體重過重、愛穿高跟鞋,或習慣用足跟蹬地者,都是好發族群。特別是工作需要久站、久走,或腿後肌較僵硬者,不僅容易有足底筋膜炎,還會常復發。林惠玲說,在治療上可用熱敷、電療及超音波等物理治療方式止痛,一般需要治療半年以上。最新的治療新趨勢則是用震波治療,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能活化細胞並加速組織再生,緩解疼痛,不僅治療效果更深層,也能加速緩解疼痛。林惠玲並示範三招預防足底筋膜炎「復發」,患者可以做的規律伸展運動。第一招「前足底筋膜伸展」,以手指與腳底交扣,往上往後拉30至60秒至腳底微微緊繃,每天1到2回,可牽拉腳底及腳後跟的肌肉與肌腱,達伸展效果。第二招「小腿後肌伸展」,以弓箭步伸展小腿後側,可達牽拉腳後跟肌肉的效果,或使用拉筋板伸展,效果更好。第三招「腳底滾球」,發作初期可先以軟網球,在腳底畫圓輕踩3至5分鐘;足底筋膜炎的後期可選較硬一點的球,如棒球等,以深層按摩足方肌、足弓肌群等足底肌肉,達到放鬆足底筋膜的效果。提醒做這運動時,足底踩球不可過度放鬆,每天最多5分鐘。
-
2020-08-17 科別.骨科.復健
側面肋骨骨折最痛!醫師告訴你最常骨折的肋骨在這裡
路邊新裝了分開行人與車子的黃色小柱子,老林沒注意騎腳踏車就撞了上去,整個人重摔在地,以為只是皮肉傷,但胸部很痛,照了X光後發現,右側第3到第7肋骨全斷了。最常骨折第7到第10根肋骨兩側各12支構成胸腔,保護肺臟、心臟等重要器官,與橫膈膜配合完成呼吸動作。1到7稱作真肋骨,完全固定在胸骨與脊椎;8至12則是假肋骨,其中8至10根靠軟骨連接到胸骨上,而11至12後兩根就只有一端固定在脊柱上,稱作浮動肋骨。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包括車禍、運動、高處跌落造成的撞擊,或是划船、游泳、打高爾夫球的重複動作,持續的嚴重咳嗽,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最常骨折的是第7到第10根,而第1、第2根在比較深處,所以很少骨折。側面肋骨骨折最痛不過,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急性期的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縮短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時間、早日下床活動;長期治療的考量,是慢性疼痛控制、肺活量的維持、早日返回工作崗位、好的生活品質以及胸廓不變型。保守治療多在6周癒合以往肋骨斷採取保守治療,大多在6周癒合。但人一天約要呼吸2萬次,若肋骨斷掉,只要呼吸就痛,且斷掉的肋骨可能位移刺傷內臟。若傷及肺部、肋膜,造成氣胸、血胸,可能要插管使用呼吸器;若是左側背後骨折,可能刺傷主動脈,有生命危險。保守治療自行癒合,也易造成胸廓變型、肺活量降低,影響肺功能及增加肺炎機會;慢性持續疼痛加上無法使力,會嚴重降低生活品質。因此,對於肋骨骨折的治療,現在傾向積極手術內固定治療。2013年歐美專家的共識,採用手術有三大重點,包含病情一定要開刀、疼痛難以忍受及提升生活品質。其中包括3根以上的骨折、位移超過肋骨寬度、連枷胸(兩端斷裂)、情況惡化需要插管、使用靜脈注射止痛劑等。手術原則是側面固定有人會質疑疼痛難忍就要開刀嗎?其實疼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當然決定手術前,還是要評估其優劣。手術時並不是每一根斷的肋骨都要固定,一般原則是側面的、後面的、中間的優先,上面的、下面的其次。全部都固定反而會限制呼吸功能及造成術後不適。以往認為老人家手術風險高而採取保守治療,現因可減輕疼痛、改善呼吸功能、幫助排痰、降低死亡率,手術對年長者而言,反而比年輕族群更需要而且得到更多好處。要查是不是骨質疏鬆如何處理肋骨骨折要考慮很多狀況,採取對病人最有利、最適合的方式,不管是保守治療、手術,還是合併兩者。當然還要查一下為什麼會骨折,看看是不是骨質疏鬆了,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等。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10大醫院
資料來源:健保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住診明細檔(資料擷取時間109.7.16)。資料範圍:本項統計採主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病變:ICD-10-CM_CODE前三碼為 (M50)之案件,並排除代辦案件。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手術醫令代碼:脊椎融合術:64280B、83043B、83044B、83045B、83046B、83095B、83096B、83097B椎間盤切除術:64279B、83022C特材代碼:FBZ026323001、FBZ023026001、FBZ021437001、FBZ025419001、FBZ021608001、FBZ020327001、FBZ027419001、FBZ019810001、FBZ021788001、FBZ030941001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脊椎融合術CP值高 使用者最多
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保守療法改善 須手術者不到一成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中央有一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每一節脊椎骨間都有一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具有緩衝壓力功用,倘若長期受力,就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疼痛。一般而言,九成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其餘未如期緩解症狀的患者,醫師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僅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治療。秀傳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胡名賢說,椎間盤切除術切開頸部肌肉,就可以進到椎體正上方,切除椎間盤、剝離組織,放鬆神經。避免突出復發 建議椎間盤全切除他進一步解釋,若遇病情輕微者,椎間盤切除術並不會完全將椎間盤切掉,只會切去壓迫處。但目前臨床上更傾向完全切除椎間盤,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復發,「因為頸椎已經開始退化,剩餘的椎間盤隨時可能又會跑出來,再次壓迫神經。」切除椎間盤後,原椎體間就變得空空如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早期尚未研發植入物,醫界都是直接讓椎體自我融合,卻容易發生脊椎狹窄,進而造成骨塌陷。直至八○至九○年代起,臨床使用脊椎融合術,以脊椎支架撐開脊椎孔,避免再次擠壓神經。脊椎融合術 增鄰近節退化風險胡名賢表示,目前臨床上人工頸椎手術多是脊椎融合術跟椎間盤切除術同時進行。這樣的習慣也在健保資料得到印證,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脊椎融合術為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共6584件,手術件數幾乎一致。但胡名賢及蔣永孝都提及,脊椎融合術有一缺點,融合節活動度受限,增加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為維持脊椎活動度,人工椎間盤問世。人工椎間盤 活動度佳 但自費高額蔣永孝說,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維持患部以往活動度,鄰近節退化慢,人工椎間盤與人工關節一樣有使用年限,全視患者脊椎退化程度,脊椎保養愈好就可使用愈久。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胡名賢認為,不論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兩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有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擺脫疼痛。由於前者脊椎支架有健保給付,僅需花費8萬元;後者人工椎間盤需全自費約26萬元,價差超過三倍。他坦言,目前國內仍以脊椎融合術使用者為多,「因為CP值較高。」醫師分析60歲以上 脊椎融合術夠用60歲以下 考慮人工椎間盤胡名賢強調,雖脊椎融合術具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但文獻指出,使用過脊椎融合術的患者僅5%需再手術,其餘九成五患者都可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維持生活品質。60歲以上患者,若脊椎關節已嚴重退化,本身活動度不佳,選擇脊椎融合術就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大小事。「60歲以下、關節不太差的患者,可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但胡名賢提醒,人工椎間盤不是萬靈丹,不運動、長時間當低頭族等生活壞習慣不改,即便使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脊椎等其他關節依然會退化,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疼痛將再次找上門。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解析/頸疾就醫前十大 診所囊括四名
頸椎常出現問題的部位為第五至第六節,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引起頸椎椎間盤病變因素包含退化性疾病、外傷、骨折腫大等都有可能,最常見的仍是因年長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為主,臨床上約占九成。台大骨科主治醫師楊榮森則說,台大骨科的頸椎患者多為退化性關節炎。吳孟晃說,若頸椎病變的症狀尚屬輕微,治療上可透過復健、補充營養補充劑、施打類固醇等來改善,若已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甚至造成手掌、手部肌肉的顫抖或萎縮等,則建議手術治療。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頸椎椎間盤病變治療多採取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比率相對較低;民眾選擇就醫院所,大部分在門診就醫,又以基層診所就醫人數最多,但若需要手術,則以醫學中心為主。三大類復健治療 簡單到複雜非手術的復健治療如肌筋膜放鬆、脊椎姿勢矯正、頸椎牽引等,即透過物理治療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神經、讓脊椎減壓而改善症狀。健保署醫務管理組視察陳依婕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的物理治療,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治療三大類,主要看項目跟時間長短來做區分。她說明,簡單與中度治療包括牽引、紅外線、冷熱敷、超音波、水療、牽拉、運動、肌力訓練等,複雜治療限復健專科醫師開具處方後,交由相關治療人員實施,包含平衡、等速肌力、心肺功能訓練等。診所提供復健多以簡單、中度為主,複雜治療在醫院較為常見。因頸椎椎間盤病變接受治療的人數和費用也逐年增加,從民國106年的11萬3千多人到108年的12萬2千多人,費用從3.8億成長為4.4億元。 肩頸疼痛時 民眾多往診所就醫而在門診就醫人數上,依各層級醫療院所分析,大部分民眾都在門診就醫。以綜合排序來看,以三軍總醫院排名第一,108年有3257人看診,但前十名中,基層診所就囊括了四個,其中佑達、佳德診所攻占第二、三名,第四名為中國附醫,第五名為蔡嘉哲骨科,同樣也是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從上述數據可知,患者就醫時就近選擇本地知名的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或是覺得當下症狀比較輕微,先去診所檢視狀況,或透過復健治療方式處理,所以診所在頸部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能量相當大。手術選醫院 以醫學中心為主不過,如果需要手術,頸部椎間盤病變手術分為脊椎融合術與椎間盤切除術,近三年都在1萬3000件左右,2019年共1萬3554件,脊椎融合術有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為6584件,兩者比例相當,手術費用點值約4.12億,都在醫院執行。在治療選擇上,以醫學中心為主,林口長庚、中國附醫、台北榮總為前三名,第四名則是區域醫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五名為台北馬偕醫院,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排名第九,是唯一上榜的地區醫院,但本身也是骨科專科醫院。非治本之道 藥物治療者不多從健保大數據分析來看,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人數並不多,申報健保費用每年分別是兩千多萬與廿多萬元。李伯璋認為,可能與醫師治療習慣有關,加上服藥及針劑治療雖然可緩解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讓中樞神經系統感覺沒那麼強烈,仍非治本,長久而言還是得透過開刀治療。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患者破20萬!低頭催人老 頸椎病變年輕化
放眼望去,「低頭」是人類的日常風景,原本應該往前凸出的頸椎,硬是被反向硬凹,經年累月造成椎間盤病變。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20,分析全台頸椎病變患者狀況,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患者逐年上升 中壯族群最多健保署統計,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逐年上升,106至108年就醫人數分別為19萬1965人、20萬1447人、20萬3512人,男女比率相當。就醫年齡以50到59歲的中壯年族群人數最多,連續三年超過五萬人,占所有就醫人數二成五,40到49歲、30到39歲族群緊追在後,分別占兩成及一成五,可見頸椎椎間盤病變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60至69歲族群也值得關注,平均每年就診人數3萬7千多人。物理治療、復健費用 年年增長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滑手機、看平板電腦,現在的人長時間「低頭」,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頸椎椎間盤病變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常見導致劇烈疼痛或影響活動,症狀輕微者需復健、避免椎間盤壓迫神經;嚴重者若壓迫到頸椎神經,造成麻木感或影響生活,甚至須經醫師評估後開刀治療。除了就醫人數增加,統計也發現,106至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物理治療的人數、件數及費用,年年都有增長。李伯璋表示,不只頸椎、椎間盤病變疾病患者接受物理治療的人數及件數增加 ,健保在整體復健費用上,近年都呈現成長。骨裂不自知 舊傷不能輕忽除了低頭族容易發生頸椎等病變,李伯璋也認為不能忽視「舊傷」,也就是過去外傷造成的影響。他舉例,他的兒子日前半夜起床上廁所,未留意階梯而滑倒,整個人倒在地上。第一時間想說是否會到導致腰椎受傷,但當下還好能起身,感覺沒什麼問題。但仍不放心,他兒子隔了幾天又去醫院照X光,竟發現腰椎有裂痕。但進一步了解,發現那是舊傷,原來是小學時受傷留下的傷口。舊傷已不再疼痛,但因滑倒照X光被發現。李伯璋說,兒子近期運動、跑步時格外小心,後來疼痛感漸漸緩解。人工椎間盤 年輕族群接受度高值得一提的是,若頸椎椎間盤病變嚴重,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傳統使用頸椎融合術,但術後頸部活動度受限,近年臨床上多採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雖為自費且金額較高,但可保有原本頸椎活動能力,也較能避免後續關節病變,較受年輕族群歡迎。李伯璋說,因脊椎手術跟神經有關係,民眾會比較慎重,透過多比較、打聽甚至口耳相傳,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可信任的醫師。但有些骨科名醫自行開業,專業度與知名度獲民眾信賴,當然也成為民眾選擇因素之一。醫材價差大 先上網比價由於健保並未給付頸椎人工椎間盤,有民眾反應,同樣是椎間盤置換,有些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的價格落差很大,甚至可差到十幾萬元之譜。健保署曾經統計,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目前多數院所收費約25.5萬元,最高可達30萬元。透過健保署「醫材比價網」查詢,各醫療院所頸椎人工椎間盤價格不同,同一品牌在A醫院為24萬元,B醫院卻要近30萬元,價差高達6萬元。李伯璋建議,民眾在手術治療前,可先至健保署「醫材比價網」,透過醫材類別、品項代碼、縣市等欄目,先查詢醫材價格。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同時用到上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骨科醫:最好的運動是它
捷運、公車、火車上坐滿一排「低頭族」乘客,成為通勤族風景。談到現代人姿勢不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邱炳燁擔憂地說,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改變頸椎前凸角度,甚至可能從前凸變成後凹陷,當頸椎角度改變,肌肉就會被拉扯,造成過度緊張、發炎。頸椎疾病 成因有三類從側面看,人體脊椎走向就像兩個S型,是頸椎往前凸出,一路連接到向後凹陷的胸椎,再連貫到往前凸的腰椎,最後連著微微向後凹的薦椎及尾椎。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劭瑋說,研究發現,脖子每往前彎一吋,支撐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3至5倍,增加頸椎負擔。邱炳燁說,頸椎疾病成因分為三種:1.創傷或外力的頸椎骨折、急性頸椎扭傷。2.椎間盤突出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好發於中年族群。3.年紀大、退化也會產生頸椎關節病變。患者多會出現脖子及肩膀痠痛、肩胛骨周圍痛,疼痛感甚至可能蔓延至上臂或手部。電腦螢幕位置 決定姿勢優劣健保大數據顯示,106年至108年頸椎疾病新確診病例從19萬人攀升至20萬人。邱炳燁認為,頸椎疾病患者增加,應與3C盛行,低頭族、沙發馬鈴薯越來越多有一定關係,民眾把過去戶外活動的時間,都花在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長期姿勢不良,頸椎受力不均勻,造成關節退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頸椎肌肉、關節逐漸僵硬,甚至退化到頸椎無力。要避免頸椎傷害,黃劭瑋提醒,辦公室一族應學習正確工作姿勢,「主要是電腦螢幕位置對不對」,電腦螢幕正確位置需保持目光平視或視線往下15至20度,若螢幕過低,可試著以書本墊高,避免駝背。頸椎疼痛發作 影響睡眠品質電腦擺放高度正確,坐姿也正確,才算維持好姿勢。黃劭瑋說,可在辦公椅上放腰靠墊,輔助腰部支撐,也要留意雙腳的腳底板是否可以踩地,若腳懸空,建議加墊東西,膝蓋維持直角是標準姿勢,再加上雙手平放桌面,讓軀幹更有支撐力。「維持正確姿勢,也要適時活動。」邱炳燁的門診中,多達二至三成患者都是因頸椎問題求醫,邱炳燁提醒,千萬別小看頸椎疼痛,「發作起來可是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因為人體在夜間分泌部分激素,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常聽門診患者抱怨晚上用什麼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及健康。抬頭挺胸 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不想頸椎疾病纏身,邱炳燁說,坐姿、站姿、走路時都應抬頭挺胸,注意姿勢,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及腰椎前凸角度。上半身負擔也不能都交由脊椎負責,需由強而有力的胸肌、腹肌、背肌輔助,因此,維持規律運動很重要。「我常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游泳。」邱炳燁解釋,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再加上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就會使用到更多的肌肉,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也可嘗試棒式運動或拉單槓,強化核心肌群。水中走路伸展 也能強化肌力頸椎疾病患者的肌肉訓練更重要。邱炳燁建議,不會游泳的民眾也可以選擇在水中走路,得以緩解症狀、同時強化肌力訓練,成人每周運動需達150分鐘,每天運動30分鐘。邱炳燁提醒,運動也不可過量,若肌肉痠痛超過三天,就須降低運動強度。黃劭瑋也強調,頸椎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就醫,評估受影響部位,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運動,或接受水療,全身在水中伸展,減少頸椎負擔。長輩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長照機構,由專人指導下做伸展,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腰痛腳麻走不動,可能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受傷了
新竹一名65歲的阿公,長期有腰痛問題,因疼痛感還在忍受範圍並未就醫,但在一次跌倒意外後,腰痛越來越嚴重,且疼痛範圍從左腰延伸到大腿及小腿、腳底麻木,甚至痛到無法行走。經醫師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阿公脊椎第4、5節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因原本年紀大脊椎退化又跌倒,將椎間盤擠出,才引起左腿疼痛,經醫師施以微創手術移除掉出來的椎間盤,改善阿公神經壓迫症狀,也恢復正常行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江忠穎表示,脊椎問題是許多長者的困擾之一,年紀大脊椎會有所變化,容易造成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都是常見退化性脊椎疾病。坐骨神經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因此,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痛的範圍可能從下背一路痛到屁股、大腿及小腿,甚至腳底,而容易有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除了年紀外,因工作關係需長期背負重物或久坐不動,都較可能罹患了坐骨神經痛。江忠穎指出,一般患者症狀為麻痛時會使用藥物治療及復健,可以透過熱敷、電療緩解疼痛,患者也可以做拉腰的動作,把神經孔拉大,讓神經放鬆,神經不被壓迫,就不會麻痛,但有2到3成的患者仍無法透過上述方法解決,必須進入開刀階段。江忠穎說,若疼痛影響到功能就一定要開刀,如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必須及早手術治療,否則拖太久再開刀也不一定能治療好,功能恢復較慢甚至無法恢復。骨質疏鬆症、肌肉缺少症也是長者常見的疾病,隨著身體老化,骨質和肌肉量會慢慢流失,且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但容易因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江忠穎說,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減緩老化,維持肌力及柔軟度,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包括平衡感及敏捷度,讓長者降低跌倒風險,並多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如牛奶及乳製品、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 。也提醒長者在生活習慣方面,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少做高度太矮的小凳子,撿東西時也應盡量放緩動作,避免直接彎腰,而是改為蹲下再撿。精選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腰痠背痛 小心肌肉痠痛或椎間盤病變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離島潛水夯 行前必知5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藍天、大海、離島是許多人出遊的理想選項,近年潛水人口逐步增加,國旅離島潛水行程成為暑假最夯選項。但醫師提醒,不熟悉潛水或觀念錯誤,可能帶來致命風險。潛水前一定要接受訓練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表示,許多民眾熱愛潛水,尤其潛水主打不會游泳也能享受海底世界,走向大自然對身心有益,但建議每次潛水前一定要接受訓練,讓身體習慣下潛3公尺、10公尺、30公尺的速度,以免到海中被眼前美景吸引,不知不覺走到太深的地方。自由潛水彷彿變身人魚在海中悠遊,還能夠拍出美照,成為了近年來最熱門的潛水項目。中國附醫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高壓暨海地醫學會常務理事夏德椿說,自由潛水不用任何裝備,只需要一副護目鏡就直接潛水,「看似簡單,但千萬不要因此覺得不用學習就能隨意下潛。」不熟悉潛水姿勢出現溺水夏德椿表示,即使自由潛水下潛深度較淺,但仍可能因為不諳水性或不熟悉潛水姿勢而出現溺水意外,建議想自由潛水的民眾,應在專業潛水教練帶領下,在合格的海域潛水,潛水過程千萬別為了拍照或其他理由落單,才能安心享受海底世界。潛水最怕「急性潛水夫病」,夏德椿解釋,潛水夫病就是減壓病,每下降海平面10公尺就增加一大氣壓,一旦深潛入30公尺海底,身體將承受四大氣壓,若上升回水面的過程稍有差池,體內空氣因身體壓力驟減,會變成四倍大氣泡,氣栓塞住組織,造成器官功能失調。潛水後避免到高海拔地方高偉峰提醒,即使潛水後沒有出現不適,24小時到48小時內也應避免到海拔六百公尺以上的地方,否則會使潛水夫病加劇。高偉峰回憶前急診科醫師考試中,就曾出現過一題「去綠島潛水要如何回台北?」,為避免到海拔過高的地方潛水後,不可搭飛機回台北。陸路也不一定安全,高偉峰表示,以綠島回台北交通方式為例,剛潛水完的民眾不可走南橫回西半部,因為沿途的啞口海拔已經到2400公尺、海達高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中橫也不是安全的回家之路,建議綠島潛水後,應該坐車走蘇花改或直接坐火車回台北,避免潛水夫病。最常見症狀「關節痛」高偉峰表示,潛水夫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關節痛」,但部分民眾對於潛水夫病並無明確概念,常誤以為是疲憊所致,忽略症狀延誤就醫,氣栓壓迫腦血管將中風、氣泡壓住脊椎恐下肢癱瘓,雖可透過高壓氧治療,一旦延遲就醫效果就會變差,嚴重者還可能呼吸困難、休克。
-
2020-08-07 新聞.健康知識+
預防受傷、舒緩壓力...「伸展運動」5大優點 掌握這4個最佳時間點
伸展是很自然的動作,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力,帶來舒適的感覺。出於本能,我們早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伸個懶腰。伸展不僅令人有活力,更是提升運動表現的好方法!另外,柔軟度也是影響體適能的重要因素。伸展運動的五大優點維持或加大動作的幅度反覆做相同的運動會使肌肉和肌腱變得僵硬,並導致動作幅度縮小。雖然對於需要力量的運動項目,肌肉有一定硬度是必要的,但若是肌肉和肌腱太硬,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或讓運動當下的表現變差。 這時便可透過伸展運動來避免這些問題,有些運動項目,例如游泳或體操,就必須經常的伸展,加大某個關節的動作幅度,幫助提升運動的表現。增加肌肉的能量伸展,可說是強化肌肉的有力訊號。利用肌肉的被動對抗力,構成肌纖維的蛋白質會因為伸展而加速合成。我們的身體因此而得到了能量、力量與對抗力。作為運動前的暖身伸展可以促使肌肉、肌腱和關節的溫度升高,進而讓身體做好開始運動的準備。幫助舒緩壓力壓力可能會引起肌肉麻痺(例如比賽之前)。由於伸展有提升愉悅感和獲得氧氣的效果,因而可以幫助舒緩壓力。放鬆、復原與預防受傷大部分的肌肉用力都會擠壓到不同的關節與脊椎。透過伸展,背部與關節的壓力得以紓解,並且加快關節、肌腱與肌肉復原的速度,因而可以避免受傷。 柔軟度對於運動表現的影響對運動員來說,增強柔軟度並不是運動的最終目的。當然,柔軟度高是令人羨慕的優勢,但是,除了特定運動項目,身體太柔軟有時反而會妨礙表現。因此,我們應該找出肌肉在堅硬與柔軟之間適當的平衡。所謂適當的平衡,來自俄羅斯的健力大師們是如此定義:「肌肉應該保持相當的柔軟,你的動作幅度才能夠稍微大於運動項目的要求(以免受傷與妨礙動作),但是也不宜太柔軟,以免變得像軟綿綿的布娃娃,關節動不動就脫臼,影響運動的表現。」 結論:從這些建議我們可以歸納出,肌肉的伸展有助於加強運動表現,也可能影響表現。所以,對於伸展的運用必須非常小心。掌握四個最佳伸展時間點熱身如果把一條彈力帶拉開來,幾秒鐘之後這條彈力帶就會開始發熱。基於同樣的理由,伸展會使肌肉和韌帶溫度升高。但如果彈力帶被過度拉扯,就會太鬆弛而失去彈力,更糟的是,有可能造成斷裂,對肌肉來說也是如此。「熱身」的動作必須保持溫和,事實上,有醫學研究指出,以連續伸展為基礎的熱身有可能會因為肌肉失去彈性而導致後續的運動表現退步。即使只是反應稍微差一點,肌肉馬上會變得爆發力不足。雖然這種影響只會持續幾個小時,但是已經足以妨礙訓練。所以,在熱身的階段應注意不要過度伸展。訓練時進行間歇性運動時(例如網球、肌力訓練、足球、橄欖球),有可能在暫停的時候做伸展。在這種時候伸展,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在好的情況下,伸展使肌肉得以快速找回能量,有利於復原,讓接下來的運動表現更好;壞的情況下,過度伸展會使能量流失更嚴重,並更快感到疲勞。乍聽之下你可能會對此說法感到驚訝,但其實這兩種極端狀況都解釋得通。在運動訓練時伸展究竟好或不好,很大一部分是根據運動時肌肉疲勞的程度而定。甚至有時候伸展在訓練的第一階段確實顯現效益,到訓練結束時卻非如此,也是有可能出現反效果的。伸展的優勢在於我們馬上可以感覺到它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所以對於「運動期間是否適合做伸展」不需要太過執著對錯,因為它的效益絕非適用於每一個人。訓練尾聲訓練結束時是做伸展運動的最佳時機!無論做什麼動作,都不用擔心可能會出現運動表現退步的情況。結束訓練後的伸展是要放鬆剛訓練過的肌肉,因為在這種時候,肌肉還是熱的,需要復原。不過還是要記得剛強調過的原則:肌肉太過柔軟可能會妨礙長期的運動表現,伸展時維持適當的動作幅度就好,以免受傷。訓練間隔時在兩次訓練間隔時,可能會利用伸展運動來促進肌肉的復原。伸展可以強化肌肉再生的過程,也不會太耗費體力,而且不需要器材,在家也能直接進行。然而,伸展過度也不好! 超過一定的量,或做太多組伸展動作可能會導致肌肉疲勞,而不是幫助肌肉再生。對肌肉群來說,二到四組的靜態伸展,每次維持十五到二十秒, 就是適當的訓練基礎。訓練間隔時伸展可能衍生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如果在肌肉僵硬時開始伸展,可能會有危險。所以,別忘了伸展之前先稍微暖身,而且伸展的強度必須採漸進式增強。※本文摘自《零風險健身!全彩圖解肌力伸展解剖全書》作者:榮皮耶‧克雷蒙梭, 菲德烈克‧德拉維耶, 麥克‧甘迪/譯者:彭小芬/出版:方言文化
-
2020-08-07 橘世代.好心橘
丈夫離家、次女病逝...因為婆婆這句話,讓她決定活得更快樂、更加從心所欲
「女人要從廚房走到客廳,一步步走進社會。」徐劉惠蘇原本是家庭主婦,子女大學畢業後,在婆婆和孩子的支持之下,擔任彰化縣埔心國中、國小等機關團體志工,每天活動滿檔,生命快樂充實,真正達到「從心所欲」境界。埔心派出所志工隊慶祝父親節, 72歲的徐劉惠蘇擔任志工分隊長,和隊員籌畫「一人一菜」慰勞波麗士大人平日辛苦。她說,暑假期間學校沒差事,她較有時間準備美味料理,並和隊員砌磋廚藝。徐劉惠蘇出身公務員家庭,17歲進入郵局工作貼補家計,騎腳踏車往來田中、埔心送信,當時女郵務士非常少,徐劉惠蘇成為矚目「嬌」點,26歲嫁入埔心望族,30歲辭職結束長達13年的郵務士生涯,全心侍奉公婆和照顧4名子女。原本以為盡責當賢妻良母就有美滿人生,沒想到丈夫因故離家,次女大學畢業即罹癌去世,徐劉惠蘇相當悲痛,幸有守寡而明理的婆婆鼓勵「走出去」,子女也希望她多參加活動讓心情開朗。2001年起,徐劉惠蘇到埔心國中小當交通導護志工,後來加入鄉農會家政班、埔心派出所志工隊、埔心鄉衛生促進委員會等民間團體,不僅活躍埔心鄉,如果鄰近鄉鎮需要人手,也立馬支援,全國婦女聯合會彰化縣分會看中她的活動力,聘請出任常務委員。看著埔心鄉子弟成長,探視鄉內獨居老人和貧困家庭,徐劉惠蘇很慶幸當志工,「多看,多聽,多學。」了解社會各面向,結交很多朋友,讓她惜福,懂得謙卑。「廣結善緣自有天助,」徐劉惠蘇說,有一次導護交通,被國中生騎腳踏車撞傷脊椎,開刀休養半年,迄今沒後遺症,她彎腰、深蹲、轉身都沒問題,一定是當志工得來的善報。更多熟齡故事精選閱讀↘↘↘。她是「真人版應思聰之姊」照顧家人也關懷同路人。警為陪病父提早退休 「少領百萬俸,但我不後悔」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6 科別.骨科.復健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骨科醫教多做4動作保養腳部
常見3種腳麻原因,遲未改善盡早就醫台中行健骨科診所朱家宏醫師表示,說到腳麻的原因,不少人認為是腳底血液不循環所致,而大多數的人也通常多把各種問題歸向於血液不循環,但其實血液不循環只是其中一種原因,其他原因像是神經出現障礙也相當常見,也可能是因為慢性筋膜發炎所引起的「鈍痛」。朱家宏醫師更進一步表示,血液不循環所造成的腳麻,常見也會有些腫脹感;而像是過度健走、久站的長期筋膜使用不當,或者是久未使用造成血液不循環等,都容易形成足底筋膜炎,久了便會形成慢性足底筋膜炎,就容易出現鈍痛的情況。在一般正常情況下,若因神經障礙出現麻痺的情是不會有痛感的,而診間常見患者表示腳麻,但當醫師用針刺時卻會有痛的反應,這種就是所謂的鈍痛,雖患者以「麻」來形容,但並非是「神經麻痺」。不論是那一種腳麻,相信對民眾而言都是相當難判斷的,朱家宏醫師表示,如果有腳麻的情況遲遲未改善,還是儘早就醫讓醫師檢查並改善為佳。如前述的神經麻痺就是屬於較為棘手的問題,因為神經麻痺也只是一種症狀,再往前追溯的原因也有很多種,像是脊椎出現問題或某條神經受到壓迫等都有可能造成神經麻痺,若久未處理後果恐不堪設想。4動作多動動,有利保養腳部肌肉、筋膜朱家宏醫師表示,保養腳部的方式其實可以很簡單,就是善待腳部。例如肥胖者適度減輕體重,如此腳部承受的負擔便能減輕,也較不容易出現問題。並且也要多活動自己的雙腳,像是踮腳、將腳趾往下抓、將腳掌往內撥、將腳掌往上勾,這4種動作基本上就可以靈活運用到腳部各處肌肉及筋膜,便有利保養腳部,避免腳麻等問題找上門。赤腳走路有利健康?醫:要選對場地許多人認為赤腳運動、走路等,這樣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對於身體、足部健康有所幫助,對此朱家宏醫師表示,這確實是會有些幫助,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因為現代的生活環境就多是處於不自然的狀態。正常情況下行走於土地上,是有利於腳趾抓地的,但現代環境腳所能踩的地面大多就是柏油路、磁磚等過硬的地板,不利於腳趾抓地,腳步移動時勢必就會出現「腳掌上勾」的情況,如此便容易有其中一處過度使用的問題。因此醫師建議,若要赤腳走路、運動,最好是在安全、乾淨的土地上適度進行為佳。(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05 科別.骨科.復健
髖骨骨折第一年致死率達2成 醫籲可拿三倍券檢查骨鬆
國人髖骨骨折第一年致死率高達2成,比癌症還高,而骨質疏鬆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台中市茂盛醫院今提醒民眾應注意骨密檢查,並注意飲食保健,尤其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振興3倍券可以到醫院用來做檢查,因此建議民眾,或許把券用於保障自己的健康會更有價值。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說,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由於動情激素下降的關係,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而髖骨骨折導致臥床、肌力喪失、抵抗力變弱,最後甚至連咳氮都十分困難,都是髖骨骨折導致死亡率變高的原因。再者,乳癌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茂盛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啟瑜指出,乳癌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或停經後常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這種藥物會導致骨鬆加重,因此必須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檢查。呂昀珊建議預,防骨鬆首要補充鈣質,可以從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像是牛奶、乳酪、芝麻、小魚乾、堅果、深綠色蔬菜等,若擔心攝取量仍然不足,就可適當補充鈣片,一天建議補充約1000~1200毫克。另外,維生素D3不足也是造成骨鬆的重要原因,這和國人普遍日晒不足,尤其是女性為保持皮膚白皙,防晒做過頭,以致於天然維生素D3不足都十分相關。改善之道,就是每天至少晒15分鐘的太陽,每周3次,並補充維生素D3。再者,要避免喝酒、濃茶、咖啡、碳酸飲料等讓骨質流失的飲料,抽煙、熬夜也是大忌。最後,以慢跑、登梯、舞蹈、負重訓練加重肌力,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
2020-08-05 癌症.乳癌
乳癌≠絕症! 醫師解密:整理提高存活率這件事一定要做
一名54歲女上班族,四年前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期乳癌,服用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後,病情控制得宜。不料後來回診時發現癌細胞有脊椎轉移,甚至出現肺積水症狀,但若接受化學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外表,患者不願因此丟掉工作,剛好借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由不願回診,好在經醫護人員勸導後,積極治療病情才能再次得到穩定控制。 抗癌藥種類多元 正確治療提供生活品質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吳世重醫師表示,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化療,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以現今抗癌藥物的進步,大多能把癌症控制並減少副作用發生。以上述案例為例,當初患者檢查時癌指數高達200多,正常值為30以下,是標準的7-8倍,經安撫及充足的衛教後,建議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搭配標靶藥物CDK4/6 抑制劑治療,最後病情逐漸穩定外,還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不會出現落髮、嘔心等副作用影響工作,還能透過健保給付降低日常經濟負擔。 積極回診治療 勿把疫情當藉口 吳世重醫師提到,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乳癌病友抱怨回診需要常進出醫院,擔心會提高感染病毒的風險,甚至把它當作藉口而拒絕回診或中斷治療,其實,醫院已做好完善的防疫措施,進入院內需要量體溫、雙手消毒、必須配戴口罩等,相對於一些不知名的場所,反而更安全,切勿道聽塗說,引起過份擔憂。吳醫師補充說,若有任何困難和壓力,可透過院內支援系統協助跨過難關,例如個管師、病友團體、社工師等,互相陪伴並不孤單,請積極接受治療。 民俗偏方誤病情 遵循醫囑治療才有效 吳世重醫師呼籲,乳癌不是絕症,配合醫院正規抗癌治療,生存機會很高,甚至可以長期穩定病情,日常生活如同正常人無異,不要相信偏方、民俗療法等無科學根據證實的治療方式,病情拖延下去,一不小心會更加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8-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財務吃緊 生物相似性藥估年省7億元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提到,健保安全準備金將在後年用罄,拋出調整保費議題。近年因新的醫療技術及新藥不斷出現,治療費用所費不貲,健保財務只會更加吃緊,去年生物相似性藥物在台陸續上市,核價金額至少減少 15%,預估一年可減少 7 億元支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認為,很多國家已針對生物相似性藥物對醫療財務及病人用藥權利,建立整體的國家政策, 台灣也必須打造專屬的因應方案。10多年前生物製劑上市後,在疾病治療上是一大進展,無論是癌症用藥或風濕免疫性藥物、生長激素等,都讓醫界為之驚豔。相較於小分子化學藥,生物製劑的製程難度高出許多,價格也較昂貴,全世界藥價第一名是一款用於風濕免疫性疾病的生物製劑,光歐盟就核准10個相關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由於藥價相當昂貴,因此,一旦生物製劑專利期過後,生物相似性藥物百花齊放,尤其是以國民福利為主及醫療資源相對弱勢的國家,態度都積極開放。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明翰指出,印度到2019年為止已核准93個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歐洲則有61個,台灣目前約8個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強調,生物相似性藥物不是仿製藥,而是核准門檻很高的藥物。生物相似性藥物從無到有的製程是非常困難的,且得透過臨床試驗證明其品質、藥效及安全性是與參考藥物相等,同時還須經過國家的標準驗證才得以上市。由於是相似性的藥物,學理上對於適應症外推也是可行的。針對治療過程中換藥的可行性,謝瑞坤認為,只要醫師與患者雙方充分溝通後,沒有理由不行, 就像一件衣服,只要規格、材質都符合規範及需求,衣服的製造地並不會影響品質,生物相似性藥物就是遵循這樣的原則。陳明翰則提醒,目前的生物相似性藥在台灣尚未有國內病人使用的本土資料,所以應該要有上市後的藥物監測計畫,方能提供國內患者長期使用的療效及安全性評估。而台灣每年在生物製劑的開銷費用如此龐大,健保的負擔也很大,目前身為經營者的謝瑞坤對於健保財務表示,歐洲一些國家為了減輕醫療支出,已由政府主導進行生物相似性藥的採購,若能審慎考慮生物相似性藥的政策方向,台灣欲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指日可待。陳明翰也提到,目前風濕免疫性疾病的健保給付相對嚴格,以僵直性脊椎炎為例,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的條件,除了臨床指標外,抽血值還需要CRP及ESR數值同時升高才得以使用,使得某些病人病情持續惡化但無藥可用。另外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先服用口服藥六個月後且疾病活性嚴重,才可 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但有些患者在這期間治療反應不佳,關節明顯發炎且急速 被破壞,其實需要即時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礙於現今健保規定無法提前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上市後,在減輕健保負擔的同時,期待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 多患者能接受完善的治療,對患者來說才是一大福音。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2 科別.骨科.復健
讓身體穿上「天然束腹」防劣化 專家教你重拾端正身體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徹底終結膝蓋痛 10分鐘神奇甩甩體操》,作者鈴木登士彥】姿勢對了,「身體不再歪斜」前面的體操都是以膝蓋為中心,從全身出發去減少膝蓋的負擔。做這些動作,膝蓋的疼痛就會慢慢消失。「不痛了」就證明已經逐漸恢復身體原本「無歪斜姿勢」。那麼,具體而言,「無歪斜的姿勢」到底是什麼樣的姿勢?在本章最後會告訴你,什麼樣的姿勢對你而言是「無歪斜的姿勢」,以及如何養成良好的姿勢,避免對膝蓋等身體特定部位造成負擔。來我的整體院的患者,都會做一個叫做「骨盆連動」的動作。簡單來講,「骨盆連動」就是將臀部的恥骨往肚臍方向移動,提起肛門的狀態。感覺就像是「下腹部用力」。這個姿勢就是不會對膝蓋等身體各部位造成負擔的姿勢。實際來做做看吧!肛門用力收縮,像是要往胃的方向移動一樣,並且用力縮緊下腹部,像是肚臍要碰到脊椎一樣。這麼做,姿勢會稍微往前傾。維持這個姿勢,想像從肛門到頭頂有一根管子通過。想像這根管子上下延展,伸展身體,保持姿勢挺直。用別的說法來比喻,就是讓軀幹的中心穿上「天然束腹」。如何?這個姿勢讓你在提起骨盆、肛門以及縮緊下腹部的狀態下活動身體。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在這些部位施力或做過這些姿勢,因此一開始不太習慣。不過,請多試幾次。你一定會抓到感覺。自己的身體自己調整人類身體「最端正的狀態」到底是什麼狀態?最端正的狀態是指「所有部位的肌肉都維持在不會過度緊繃的狀態」。若全身沒有任何部位緊繃,就會整個軟趴趴,動彈不得。活動身體的時候,身體至少有一個地方要用力。這個唯一的施力部位是從肛門至下腹部的部位,也就是「身體的中心」。如果我們做前面那個姿勢,身體的中心部位「下腹部」就會自然出力(故可以輕鬆地穩定身體)。學會這個姿勢,就可以靠自己調整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有百益而無一害。由於自然放鬆肩膀,因此就算是長年肩頸痠痛的人,也能解決肩頸痠痛的問題。因為可以保持深呼吸,暢快地活動身體,所以不但不易疲倦,也不會感到腰痛。已經學會這個姿勢的人,很自然就能保持這樣的姿勢。預防身體「經年劣化」的唯一方法然而,大多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處於「下腹部放鬆的狀態」。這樣就會導致身體一直維持慣性姿勢。最後,就像我在第1章中所說的,身體的習慣姿勢會引起全身出現歪斜,導致承受最多負荷的膝蓋出問題。現在開始改變還不遲。以學習這個姿勢為目標,重拾健康且端正的身體吧!我將前面的內容摘要如下:• 肛門縮緊,用力,並往胃的方向推。• 下腹部用力,將肚臍往脊椎方向推。• 想像身體從身體的中心往頭頂伸展。請想像縮緊肛門的同時,往上拉的緊繃感從胃裡面通過身體的中心往上移動,再從頭頂往天空消逝。就像身體中央形成了一條中心線─這就是沒有任何歪斜、最理想的身體狀態。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瘦小腹別急著衝健身房!重訓錯誤憋氣嚴重恐致腦中風
邁入中年的爸爸們因代謝變慢,多少都會有「腹部肥胖」的特徵,也煩惱身材走樣。雙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鐘鴻甯建議,可以掌握「運動533守則」,一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可分次)、讓心跳維持在每分鐘130下左右。如果原本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初期應該選擇有氧運動,先雕塑身形、提升肌耐力後,再搭配重訓增強肌肉量。勞動不是運動 工作空檔爬梯不管工作屬於需依靠勞力的藍領階級,或是上班族爸爸,因為平時工作勞累,多數不會特別找時間運動。但年過40歲邁入中年後,除了活動量不像青壯年時期頻繁,身體代謝也會降低,鐘鴻甯提醒,上班的勞力不等於運動量,應要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上班族爸爸可以利用上下班通勤時間或午休,做「半蹲」的動作,透過下半身帶動腹部的運動肌群,訓練肌肉。吃完午、晚餐不建議直接坐下或是躺著,可慢慢走路半個小時,或走樓梯讓食物消化。雕塑體態 從全身式有氧開始鐘鴻甯說,如果需要長時間坐在位子上辦公,只要坐在椅子的前端,將腳慢慢抬離地面再放下,運動的時候透過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凸起,吐氣時讓腹部自然凹下,就可簡單訓練到核心肌群。此外,建議改走樓梯,雖然比較累,但也可增加一天的運動量。如果想要雕塑體態,鐘鴻甯建議先選擇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種類廣泛,像棒式運動可以同時訓練到屁股、肚子的肌肉。建議有鮪魚肚困擾的爸爸們,可選擇能動到全身的有氧運動,游泳、慢跑、登山等都不錯,在家運動也可嘗試最近有名的「波比跳高強度間歇運動」。重訓錯誤憋氣 嚴重恐致中風有些人會選擇到健身房鍛鍊體能,鐘鴻甯提醒,重訓時需要透過腹式呼吸來憋氣,要是使用錯誤的方式,會造成血管壓力太大,血液中的血酸會增加,憋氣太久最糟的狀況恐會造成腦中風。如果太久沒運動,沒有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就貿然嘗試,可能造成危險,建議漸進式運動,先增加自身的肌耐力、慢慢把運動時間拉長後,再嘗試重訓會比較適合。近年來健身運動盛行,國內外都很流行透過瑜伽、皮拉提斯等靜態運動,改變姿勢及雕塑體態。一般認為這類靜態運動比較適合女性,男性通常會覺得不好意思加入這類課程,鐘鴻甯說,不論男女性都可嘗試皮拉提斯和瑜伽,先透過拉筋讓僵硬的筋骨伸展後,後續增加有氧運動或重訓,比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戴著運動手環 心跳別衝太高如果擔心運動的時候無法掌握自己的血壓心跳,可以穿戴智慧手環、手錶監控,盡量維持在每分鐘心跳130下,不要超過讓心臟跳太快。如果平時心跳每分鐘約50至60下,運動時則維持在100至120下即可,一下子做太激烈的運動,會造成心臟負擔。至於沒辦法一次運動30分鐘的人,可改為一天運動3次,累積到30分鐘,運動效果也是一樣的。鐘鴻甯表示,開始運動之後不要太逞強,盡自己所能努力就好,要循序漸進達到目標,培養想運動的意願之後,再慢慢增加運動的強度跟組數,不要為了達到目標強迫運動,反而會失去效果。健身怎麼吃牛奶、茶葉蛋就夠 不必買高蛋白健身品 有鮪魚肚的爸爸們如果想要恢復以前體態,除了花時間透過運動保持身材,用餐習慣也要跟著改變,除了盡量少抽菸喝酒,如果喜愛高油、高鹽的重口味食物,也要改為低鹽低油,多攝取原始食材、少吃加工品,才會更有效果。例如,運動完後可以喝牛奶、吃茶葉蛋等增加身體蛋白質攝取,無需刻意買高蛋白粉等健身食品,不但價格較貴,身體也不需要這麼多營養。「波比跳」高強度間歇運動1.雙腳站立,與肩同寬。2.髖關節屈曲、脊椎挺直,彎曲膝蓋盡可能深蹲。蹲下後雙手撐在地面,與肩同寬。3.雙腳向後用力蹬至高平板式姿勢,完成一個伏地挺身動作。4.雙腳跳回深蹲時姿勢。5.收小腹,運用大腿肌肉使身體往上跳,回到站姿著地。提醒肥胖、體能不佳、關節不好、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建議做。建議每次最多持續1分鐘,否則姿勢可能偏離正確動作。
-
2020-08-01 名人.毛琪瑛
治療痠痛像打棒球 電療徒手為一壘 少了其他只能殘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 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都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而熱敷、電療、徒手、 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目的是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 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甚至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 包括病史、評估 、理學檢查、影像檢查…。 即使看到的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 而必須立即轉介處理,這就需要醫師的專業訓練與敏感度。同時,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 , 醫師給予新的指引、 目標的設定, 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站穩一壘後,接著就是二壘的治療性的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許多患者甚至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來減輕疼痛感 。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至於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必須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 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如果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 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 需要的是治療師的專業與熱情。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恒,且在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 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提供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她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7-29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猛踩跑步機 小心跑者膝上身
喜愛踩跑步機民眾,當心出現「跑者膝」,物理治療師表示,罹患跑者膝,只要一屈膝就疼痛難耐,如果疏忽治療,容易關節退化且演成肌肉乏力等惡性循環,出現相關症狀應求醫,也採伸展、側抬腿或靠牆深蹲這三招減緩不適。一名30歲女子,前陣子因為疫情不常出門,吃太多零食體重上升,在家連續踩一周跑步機,並且啟動高強度快跑模式想快速瘦身,結果才幾天,膝蓋外側就痛到不行,就醫發現罹患「跑者膝」。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培瑜說,跑者膝學名叫「髂脛束症候群」,主要是後膝蓋外上側會產生疼痛。臀部肌群無力、骨盆不穩定的人走路或跑步時,大腿股四頭肌及其他協同的肌群會因為代償而承受身體力量,當地面反作用力傳到膝關節卻無法有效緩衝時,腿肌就會緊繃,造成髂脛束在股骨外上髁反覆摩擦,造成發炎疼痛。久站久走、扁平足、臀肌無力、O型腿、髕骨外翻、髂脛束緊繃及核心不穩定的人,容易出現「跑者膝」。若能及早接受物理治療或體外震波治療,可以有效舒緩,若輕忽治療,膝關節容易退化。吳培瑜也建議三招供紓緩症狀,第一招是先平躺,患肢跨越另一隻腳,以手抓住大腿後側牽拉伸展,每次維持30秒,一天3至5次,舒緩大腿外側髂脛束的緊繃感。再來是單側抬腿8至10次、每次15秒,再交換方向重複練習,強化大腿外展肌及臀中肌的肌力。最後第三招澤是雙腿夾球或毛巾靠牆深蹲1至15秒再起身,每天做三回合。
-
2020-07-28 養生.運動天地
腿在人在,腿老人衰!經典深蹲避免5錯誤動作
腿在人在,腿老人衰,腿部的力量對支撐身體健康有很大的意義,而想透過運動活絡下盤肌群,最經典的動作不外乎深蹲。深蹲的動作會動到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讓身體下壓,並需要臀部肌肉、大腿肌肉、脊椎、腰部肌肉等處偕同,算是非常全方位鍛鍊的經典動作。 深蹲這動作怎麼做呢?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趾尖略朝外,雙手可以擺放於胸前、髖部、或肩膀。屁股往後坐就像要坐椅子那樣,重心盡量放在腳跟,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停頓一秒,再靠肌力回到原始動作。說起來雖然簡單,但做深蹲時有不少常見的錯誤,請要注意以下幾件事情:先啟動髖部,重心放在腳跟:一開始動作時,很多人會先彎曲膝蓋,這時重心也會往前,甚至上半身還是直立的。然而深蹲的動作需要先啟動髖部,像是屁股往後坐的感覺,而不是膝蓋先彎。把重心放在腳跟上,上半身會微微前傾。膝蓋不要朝內:練習深蹲時,兩腳可打開與肩同寬,趾尖微微朝外。蹲下的時候記得要持續保持將膝蓋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總是朝向腳趾的方向,而不要讓膝蓋往內塌陷。假如一開始覺得與肩同寬的姿勢很難蹲下去,沒關係,可以把腳打開一點來練習,但請記得,腳趾的方向是微微朝外,蹲下時膝蓋的方向依舊是要朝腳趾,也就是朝外的方向,而不要讓膝蓋往內。上半身不要太過前傾:深蹲時,若膝蓋超過腳尖,可能會對膝蓋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需要盡量將屁股往後坐。然而此時很可能為了平衡一路往後的重心,而把身體壓的太低,讓身體過度往前傾,但這樣一來又會對下背帶來過度的壓力。練習深蹲時,可以側身照鏡子了解自己的動作,盡量做到大腿與地面平行,注意身體不要過度前傾,身體的傾斜程度與小腿約是呈現平行,若膝蓋稍微超過腳尖也沒關係。保持背部正常弧度:在深蹲的過程中,從頸椎到尾椎都須保持正常的弧度。像是要注意不要仰頭或低頭,避免頸椎過度壓迫。另外蹲到低點時,很常會有把尾椎「捲進來」的錯誤動作,這是因為髖關節的活動度不足而引起,要有意識地避免此舉,繼續保持背部的弧度。腳跟不要抬起記得,重心是放在腳跟,不要變成墊腳尖的模樣。如果您已經很熟悉深蹲的動作,也可以試著做些變化,讓練習更有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