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胰臟
共找到
607
筆 文章
-
-
2020-03-19 科別.血液.淋巴
血紅素下降原因不單純 醫提醒這類患者當心免疫力低落
1名36歲女性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之前血液檢查血紅素濃度在11.8至12.5 g/dl之間(正常值12至16 g/dl),5個月前在某次健檢中發現血紅素濃度降至11.3,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以為意,直到近期追蹤時血紅素濃度竟又降至9.8 g/dl,才前來就診。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詳細問診之下得知,該名患者曾聽說罹患海洋性貧血容易造成體內鐵質聚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又想到有人說肉類能補鐵,因此便自行減少吃肉,降低對鐵的攝取,但最近幾個月卻常感到頭暈虛弱,感冒頻率似乎也有增加;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皆有蒼白的現象。檢驗發現血紅素濃度9.6 g/dl,身體鐵質指標鐵蛋白(ferritin)只有3.6 ng/ml(正常值10至200 ng/ml),顯示有缺鐵性貧血,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並無腸胃道或其他器官慢性出血問題。治療上給予鐵劑服用,血紅素濃度與身體症狀終於逐漸改善。何一成提到,貧血會引起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症狀,長期可能對心臟功能、免疫力、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各種病毒侵襲的機會。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所引起;海洋性貧血在過去稱作地中海貧血,台灣帶因者約占人口的5至6%。醫學研究指出,海洋性貧血為遺傳所致,重症者需定期接受輸血等治療;輕度者血紅素正常或輕微下降不需特殊治療,只要均衡飲食勿攝取過多鐵質,如有計劃生育則應注意優生保健事前先做相關檢查。值得提醒的是,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也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近期1年門診有許多同時合併2種貧血者,缺鐵性貧血若未及早治療,會導致血紅素持續下降。最後何一成提醒,貧血種類很多,治療方式不同。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倘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一定要妥善診斷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含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同時,近期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應注重個人衛生清潔,加強自身免疫力都是預防方法之一,長期貧血可能會對免疫力造成影響,因此發現有貧血問題,最好儘早治療。★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13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症狀癌王 揪胰臟癌靠定檢
如果老是感覺胃悶不適、食欲降低,經腸胃檢查並無異常,但胃部不適感仍然存在,小心可能胰臟癌找上你。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表示,因為早期胰臟癌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也很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部問題混淆。胰臟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欲不佳、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背痛、突然血糖升高、體重明顯下降、黃疸、脂肪便等。大多數胰臟癌發現時都為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後續治療也較棘手。即便胰臟癌的發生率相對其他癌症要低,但卻是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八位,晚期胰臟癌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低於5%,許多知名人士也都因胰臟癌過世,例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香奈兒創意總監「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聯安創辦人李文雄等。胰臟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因此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沈彥君也提醒,胰臟癌早期難以被發現,除了因為症狀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痛混淆外,胰臟的位置在身體中央,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一般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建議可以零輻射磁振造影(MRI)進一步檢查,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進而確診。保持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掌握早期診斷、盡早治療的先機。
-
2020-03-05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三期化療 存活已逾八年
一名患者因為黃疸、體重減輕、疼痛,被確診為胰臟癌三期,由於血管已經將腫瘤緊緊包住,根本無法進行摘除腫瘤的手術,在接受六個月的化學治療後,血管才鬆開,終於有機會將腫瘤摘除,如今存活時間已經超過八年。台灣在胰臟癌的治療獨步全球,創新的化學治療讓存活期平均可達12個月,醫師呼籲,全身化療是不可切除的晚期或轉移性胰臟癌患者的治療標準,要勇於接受治療,才有機會打敗「癌王」。確診年齡 維持平均67歲胰臟癌是一種惡性度極高的癌症,被稱為癌王,約90%以上的病患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整體而言,五年的存活率低於5%。近年以來,大腸癌、乳癌、肺癌的致死率逐年下降,但是胰臟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不降反升,成為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地的新癌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1996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胰臟癌粗發生率已從每萬人6.22來到9.35,新診斷胰臟癌個案從1429人增為2202人,胰臟癌死亡人數從1354人增為1996人,每年新診斷和死亡人數都成長1.5倍,確診年齡維持平均67歲。化療讓腫瘤縮小 再摘除手術是唯一根治胰臟癌的方法,但是臨床上被發現的胰臟癌病患幾乎都已經無法接受手術,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化學治療是晚期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摘除手術。陳立宗表示,針對無法開刀的胰臟癌病人,過去能用的藥很少,1995年以單獨使用Gemcitabine(健擇)為標準治療。2010年以後出現更多化療組合,發現用Irinotecan、Oxaliplatin、5-Fu三種藥物組合,或是用Gemcitabine和Nab-Paclitaxel兩種藥物組合,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到12個月,比單獨使用Gemcitabine更好。晚期或已移轉 須全身化療過去一旦被診斷為胰臟癌,如同宣判死刑,對於化療更是擔心副作用,陳立宗指出,對於晚期或轉移性的胰臟癌病患,全身化療已經成為標準治療,可有效延長生存期,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
-
2020-02-27 癌症.抗癌新知
雞尾酒化療 膽道癌治療新曙光
高度惡性的膽道癌治療露出曙光!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運用現有化療藥物,研發Gemcitabine、Oxaliplatin、S-1和leucovorin合併使用的膽道癌雞尾酒療法之臨床試驗,預計收案92名膽道癌患者,為國人量身打造本土的膽道癌治療策略,希望提高台灣膽道癌病患存活率。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肝表面的微膽管開始,匯集成小膽管、肝內膽管,再伸出肝外,合成總肝管,匯合膽囊之後,成為總膽管,最後穿過胰臟,將膽汁導入十二指腸。膽管癌絕大多數來自膽管內上皮細胞的惡性變化,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大多數患者發生膽管癌找不出明確的致病原因。依據衛福部105年癌症登記統計顯示,膽囊及肝外膽道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8位、女性為第17位;而新診斷的肝內膽道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於癌症排名,男性為第15位、女性則為第14位。肝癌外 最常見肝內原發癌症事實上,肝內膽道癌是僅次於肝癌,最常見的肝內原發癌症,一年約有接近600位新診斷的個案。膽道癌通常難以早期發現且惡化迅速,早期膽道癌雖然可以手術切除,但是只有三到四成病患有機會使用手術治療,就算可以開刀,術後一年復發也超過一半,若是到了第四期才被發現的患者,五年存活率低於5%。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姜乃榕指出,肝內膽道癌在臨床上較常與肝癌混淆,若是病患沒有進行病理切片,往往被當作肝癌而以射頻燒灼術或血管栓塞治療。她相信,國內的肝內膽道癌病患人數被低估。過去 手術是唯一治癒方法過去,手術是膽道癌唯一可以治癒的方法,放射治療也是輔助的治療策略之一,但是效果也不佳。姜乃榕指出,Gemcitabine、Cisplatin、Oxaliplatin、S-1這幾種化療藥物本來就是用來治療膽道癌,過去多分階段使用。在團隊過往的研究發現,使用多種化療藥物(Gemcitabine、Oxaliplatin、S-1、leucovorin)合併的雞尾酒療法,可以有效使腫瘤縮小及提高胰臟癌病患的存活率,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歐洲癌症雜誌」。透過化學治療,原本無法切除的膽道癌也有機會手術切除!一名護理長被確診為膽道癌時,已無法開刀,而且因為膽道阻塞需要放置引流管。但她膽汁引流後,開始接受雞尾酒化療,努力配合化療一年後,發現腫瘤縮小且穩定,此時再進行手術,搭配淋巴結廓清術,切下四分之一的肝臟,終於得以延長生命。姜乃榕說,亞洲人膽道癌盛行率比西方國家高,過去沒有太好的治療策略,病患若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應積極嘗試新的治療方法,目前除雞尾酒化療外,也有合併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可以為本土病患帶來一線生機。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將於3月28日共同舉辦「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姜乃榕將以「消化道治癌新趨勢:膽道癌」,介紹膽道癌最新治療方法。
-
2020-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要當一位好醫師,其實不容易!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醫師生涯回顧——要做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醫病平台的成立是為了使病人與醫生能互相了解,彼此體諒,並重建雙方的尊重與信任,所以我在退休後想要分享些自己行醫的經驗與感想。由於人類知識的成長,科技的進展,媒體的擴張,社會制度的改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醫生與病人之間已不像以前單純。醫學知識的成長己不是一個醫生腦力可以承受的,醫療已漸漸變成複雜的團隊工作。病人從網上得到不少的醫學資料,對醫生的要求增加,政府與醫療保險公司對醫生要求的文件更加繁雜,新一代的醫生給予病人的時間減少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也淡薄了。雖然世界宇宙一切不時地轉動變化,但是也有一定不變的法則,醫生的責任還是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應該是最為人尊重的職業。一個醫生只要本著愛心為病人服務,雖然偶爾會有差錯,大部分人是可以了解和原諒的。我行醫四十年從沒有想過是為了賺錢而看病人,社會對我們的報酬是相當優厚,衣食住行不用愁,孩子們上大學也不用貸款。病人的感恩也常常給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一位七十多歲女病人來看我,她從口袋取出一顆薄荷巧克力糖給我,並說是昨天她在Olive Garden飯店拿到這顆糖果,她特別珍惜地收起來送我的,她感謝我多年來對她的照顧。這顆糖已經半熔化了,但是當時我心裡的感受是無法形容的。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病人女兒的電話,邀請我去參加她父親百歲的生日,她説這是她父親的心願。當我去參加他的生日,他已經有老人痴呆症,但是他還認得我。我也曾經照顧過一位年輕女病人,她可能是一般醫生認為最壞的病人。我第一次看她的時候,她才十九歲,她已經被外科醫師動過食道閉鎖與胃潰瘍的手術,她有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她長得美麗而且相當聰明,但是她的生活很亂,她用藥,她是急診處的常客,她看了不少的醫生。因為肚子痛,她常來看我。在我照顧她的期間,她也給外科醫生開過刀,我也曾經送她到Mayo Clinic去會診。她常常半夜打電話給我要藥,我給她胃藥,我勸她少用麻醉藥。偶爾她會在聖誕節寄賀卡給我,有一次她還在卡上附信,寫到她有嗑藥的習慣,她希望能改過,但是很因難。我照顧她二十多年,後來她二年沒有來看我。有一天她突然出現在我的診所,她來感謝我多麼年來對她的照顧,她告訴我,二年前她喝酒發生車禍,行動不便坐輪椅,她的生活改了,不再喝酒嗑藥,她上教堂到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不要嗑藥喝酒。她說這場車禍是上帝給她最好的恩賜。提到醫療糾紛,我在四十多年的行醫,有三次被告的經驗。一次是四十歲接受政府醫療補助的肥胖女病人,外科醫生為她做了減肥胃手術,我只看她一次門診,做一次胃鏡檢查,她的律師把所有看過她的醫生們與醫院都控告了,二年後她換了律師,才取消對我的訴訟。另一件是幾年前,我被醫院請去會診一位近五十歲的女病人,我的診斷是部分腸阻塞,可能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她出院後到印第安納大學醫院開刀,證實是克隆氏症。三年後,她來看我因為肚子痛,我做了大腸鏡檢查,大腸正常,末端小腸有些小侵蝕潰瘍。我認為可能是復發性克隆氏症,我做了一些血液檢驗,也做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沒有腸阻塞的現象,但是可能有輕微的發炎與纖維化,同時報告有一個可能腫瘤在肚臍下,這腫瘤的影像已在三年前的CT scan 顕示,而且大小不變,胰臟正常。我建議病人嘗試humira治療,病人有點遲疑。我送她回去印城大學醫院會診。三個月後(到大學醫院會診二個月後)重複CT scan顯示胰臟癌,病人後來去世,她的丈夫一年後告我誤診。她的病歷送到病例審查小組,六位醫師認為我沒有過錯。第三個病例是一個長期抽煙的中年男人,因為大便有血,他的家庭醫生要我做大腸鏡檢查,我用內視鏡拿掉一個小息肉。第二天他來見我的護士沒有抱怨,第三天晚上急診處醫師打電話给我,報告病人在急診室抱怨肚子痛,血液檢查白血球增加,X光沒有顯示腹腔內有空氣。我建議做CT scan,發現在大腸邊有一個拳頭大的發炎性腫瘤,他當晩開了刀。因為長期抽煙,他的肺可能不正常,手術後三天,麻醉科醫師才拿下氣管插管。他控告我醫療失誤。我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的律師見了我,以後她與對方律師通了二十多封信與做一次取證。經過幾個月後,律師告訴我要選擇六位專科醫師到醫療審查小組審查小組,雙方各選三位,而且要雙方同意。我的律師建議我要換掉原來的三位醫師,我問她理由,她也說不出。我認為三位醫師都是醫學會認證的,沒有必要換,我希望這件控訴早點送到醫療糾紛審查小組,我認為這只是拿大腸息肉的可能併發症,我不認為有疏忽過失。雙方律師還是要換醫生,換了幾次,拖了三個多月才選出審查小組醫生。六位專科醫師認為我沒有過失,這案才解決。當我的律師要換審查小組醫師時,我認為雙方律師可能在欺詐我們。我打電話給醫療責任保險公司主管抱怨,我認為這件控訴早應該送到審查小組,不需雙方律師來回二十多封信,也不須換原先被推薦的審查小組醫師。我很灰心,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美國的法律程序。法律應該保護病人,病人有不幸的併發症,保險公司應該給予補助。我認為法律的程序應該改進,我希望律師對醫病關係能更加了解,我也希望病人與家屬能給醫生有機會解釋病情的經過,醫生與病人彼此多了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程序。當一個醫生應該每天檢討自己對病人所做的醫療。我開業最忙的時期,一天四小時門診四小時內視鏡手術,還要到三家醫院迴診與會診。有一次我到一家醫院(不是我的主要醫院)去會診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她的主要投訴是肚子痛與體重減輕。我去看她時已是晩上九點,隔天去看她也在晚上九點以後,我告訴她與家人CT scan發現她有卵巢腫瘤,可能是癌症。第三天晚上我去迴診,她的丈夫不要我再去看她,他對我說我是好的診斷醫生,但是不是好醫師。她的家庭醫師並不怪我,他認為病人不喜歡聽到自己有癌症。我自己反省,我當時實在太忙,沒有給病人與家屬多些時間,而且也不應該天天在晚上九點後去看病人。當我做住院醫生時,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病人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我治療他的血糖與酸中毒。隔天他醒來,血糖幾乎正常,他的家人很感激。第三天他的血壓下降,他又昏迷了,他得了敗血症,結果他去世了。我很後悔,當時沒想到細菌感染導致糖尿病失控,這病人有中耳炎。另一病例,我為一位老病人做大腸鏡檢查,她有嚴重的憩室病,她的乙狀結腸嚴重變形。她選在近她住家的小醫院,我在早上七點做檢查,十點多護士打電話告訴我病人抱怨肚子痛,我要護士送她去作X光檢查,報告腹腔有空氣。我打電話請了外科醫師去會診,她被送到城南的一家大醫院開刀。我沒有回去看她,也沒有機會跟家屬解釋。事過兩年,她又進入醫院,我被請去會診。她的兒子見到我很生氣,不要我看她。我把她的病歷拿出來,要解釋給他的兒子,他也不要聽。我當時心裡真是痛苦,我很後悔二年前沒有回去小醫院向家人解釋。我已退休了,回想過去,要作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有人問我,如果有來世,我是否再選擇當醫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要引用四十多年前,當我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作研究員的時候,一位老教授 Dr Harry Siegel的話:「做醫師是很棒的事,醫學是令人興奮的,每個病人都不一樣,你的生活不會像工程師那般呆板,不管你聰明與否都會被人尊敬,你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
2020-02-19 新聞.生命智慧
「癌末恩師都想救我…」于台煙:50歲後凡事6成壓力就好
編按:在民歌黃金時代,以〈化裝舞會〉等經典歌曲為人熟知的于台煙,當年跑遍各大校園演唱會,如今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民歌界蔡依林」。但伴隨走紅的盛名之累、感情與事業種種波折,一度讓她陷入憂鬱低潮,56歲的她至今單身,對人生種種際遇,她坦然自在,凡事「認真但不勉強」就好。近年來于台煙在螢光幕前亮相,除了戲劇演出及演唱邀約,之於她格外開心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民歌高峰會,近年來她幾乎每年都參與演出,對她而言,更像是一場和同期好友歡聚的同學會。「而且不只台上是同學會,台下也是同學會,很多都是整個班級一起團購買票,看完演唱會就可以接著聚餐。」民歌45像辦同學會,唱的是回憶也是人生 「我覺得到了這個階段,表演已經不是為了秀自己,而是一種和聽眾的分享。有人音樂一下就掉眼淚,那不是因為我唱歌,而是因為當年這首歌流行的時候,可能正是他的青春年少。」台上台下,每首歌裡,都是一段回憶、一段人生。于台煙出道的年代,正是校園民歌最盛行的時期。念大學時,單純喜歡唱歌的于台煙報名了曾捧紅許多民歌歌手的「金韻獎」歌唱比賽,不料一路過關斬將,雖然最後沒有拿到冠軍,僅入圍優勝歌手,但她偏低沉的獨特嗓音,卻也因此被唱片公司相中簽約。于台煙出身保守家庭,父親是小學校長、2個姊姊都是老師。「我們家沒有人知道我報名,連最後跟唱片公司簽約都是我自己來,直到我上電視唱歌了,隔壁鄰居跑來問我爸說,電視上那個叫于台煙的,跟你家小妹長的很像啊?他們才知道這件事。」一出道就走紅,卻累到沒有自己在大學畢業後正式簽約,並以〈化裝舞會〉一曲一舉打響知名度的于台煙,初出道就嚐到走紅滋味。「以前每天的行程就是列在一張紙上,照表操課,一天跑超過10條行程是稀鬆平常,那時我真的是累到要吊點滴,吊完之後繼續跑。」「嚴格來講,我沒有出過社會。當時唱片公司把歌手保護得很好,所以你就是在一個溫室、象牙塔裡,只負責把安排的工作做完,差不多就是《來自星星的你》裡面千頌伊的生活,連水電費都不知道怎麼繳。那時沒有高鐵,北高兩地要趕場,我們坐飛機坐到跟地勤都熟了,有時來不及,還拜託飛機等我們一下。」于台煙說。當時她除了唱片宣傳、通告行程之外,還參加過藝人勞軍。「那時我坐船到金門大膽島去,我暈船暈得要死,一下船先在旁邊吐,吐完之後休息一下,繼續上台表演。」 由於長期工作忙碌而導致作息、進食不規律,發行第4張唱片的時候,于台煙甚至曾罹患厭食症。「明明肚子是餓的,但東西放在眼前,我就是沒有食欲。」感情、事業全觸礁,癌末恩師帶領走出陰霾雖曾是當紅的偶像歌手,但隨著90年代末期,唱片產業進入規模萎縮以及數位化的轉型期,對于台煙而言,則是工作和私人感情狀態都面臨了瓶頸。「沒有任何一邊,能讓心裡覺得有被支持。」歷經感情挫折、投資事業失敗,甚至被負面傳聞包圍,于台煙一度陷入重度憂鬱,一躺在床上就想掉眼淚,得靠藥物才睡得著。最嚴重時,甚至動了輕生念頭,後來是一轉念,想到自己家裡的愛犬,「怕我走了沒人帶牠去散步」才作罷。當時于台煙雖飽受憂鬱纏身之苦,內心卻也有要自救的意志力。她大動作開記者會,把自己推到媒體前面,試圖用最嚴厲的方式讓自己振作。然而,最後助她走出低潮的,也正是當初領著于台煙進入演藝圈的恩師——知名唱片製作人梁弘志。那時罹患胰臟癌的梁弘志,只剩幾個月壽命,但直到最後一刻,還心心念念于台煙的狀況,更不時和她聊天,鼓勵她振作。「最後去送他,看著他慢慢被推進去(火化),我就告訴自己,老師這麼重病了,都還想著要救我,我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站起來?這個念頭一出現,突然一切就都想通了。」人生不可能無苦,悲觀但積極就好于台煙說,「年輕的時候不懂什麼叫放掉,遇到事情時總是把『我』放在前面,認為世界都應該照『我』認為對的、『我』想要的方式走,工作、愛情都是。所以當達不到的時候,就會痛苦、失望。」此刻回顧人生種種,于台煙說自己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這話何解?「因為我已經認清,人生來活在這世間,就是有很多痛苦。我有時候都開玩笑說:應該是上輩子做了壞事才會投胎變成人。既然一定得遇到,那就是去面對它,面對後不能解決的,就放掉。」近年來于台煙除了歌唱事業,也挑戰自己過去沒有嘗試過的戲劇演出。「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就是盡可能地去開發自己。」她認為有點年紀或社會歷練的人最忌倚老賣老,「只要是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我就是新的、年輕的,那就可以一直保持有刺激、有彈性。」「像年輕人玩的3C產品、手機遊戲。我不一定會真的玩,但我會去問他們那是什麼?要怎麼操作?我覺得好奇心會讓人年輕。」臉上有點細紋沒關係,才會讀出人生今年56歲的于台煙,如今在工作之餘,也喜歡畫畫、捏陶,還曾開過小型畫展。「我都跟別人說:『如果你是突然驚覺自己變老,那你應該要開心,因為那表示你的身體或是心情還不在那個狀態』,像我自己是每年看著台下歌迷的臉,才發現喔,原來我也是有點年紀了。」有曾「發現自己變老」的經驗嗎?有雙長腿的于台煙說,以前她在台上演出時愛穿迷你裙熱褲,有時會被人虧:「都一把年紀了,還穿這麼短!」但她認為:如果穿起來樣子還好看,現在不穿,以後不是更沒機會?「結果大概前年左右,穿上身一照鏡子,真的就突然感覺不大對了。」于台煙認為,每個年紀有適合自己的裝扮,勉強穿得像年輕人,倒不如展現成熟優雅。她也不諱言自己會適度做些醫美保養,「不要打成塑膠臉就好,有點細紋沒關係,那才會讀出人生。」多年來她維持適度運動習慣,出道30年來不但身形沒有太大變化,還能穿得下20幾歲時的打歌服。熟年談戀愛像跳舞,有適當距離才協調另一個隨著年紀改變的,則是感情觀。過去情路走得坎坷,于台煙說年輕時談戀愛像拔河,經常是2個人拉拉扯扯,希望對方往自己多靠近一點,最後2個人都筋疲力竭;步入中年,談戀愛應像跳一支舞,不須用力過猛,而是彼此在恰好的距離,踩著互相協調的舞步。「以前我會認為交往之後就是認定對方,然後接下來要如何如何,把往後的人生都綁進去,現在我可以接受如果有感覺,就交往1個月、2個月也ok,不用想太多。懂得說再見,也許下一次會更好。」一個人可以愜意,有伴也很好。問于台煙:如果有機會回到過去,她最想做什麼?「如果人生重來,我一定會為喜歡的人悄悄生一個小孩,這是我唯一覺得遺憾的事情。」她坦言當年爸媽感情長年不睦,最後以離婚收場,直到2人離世前都不相往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寧願在台北一個人也不想回家吃年夜飯,因為回家也只會看到爸媽吵架。這或許多少影響了我對婚姻的感受。」每天都像死過一次,每天也都是新的一天如今于台煙雖然也常應邀到各地演出,但工作節奏操之在己,心情和以往自然不同。「以前工作狀態太緊繃,都是照著別人規定好的路去走,所以有時在媒體看到過去一些資料畫面,很多竟然都沒有印象;現在我比較會趁著到各地演出時順道看看走走,我都開玩笑說,人家是遊學,我是遊唱。」 于台煙說,現在無論是工作或是生活,都希望壓力控制在6成,最多不超過7成。「現在工作對於我而言是開心、享受的事情,凡事以不勉強、但認真做為原則,心態完全不同。」現在她每天一覺醒來,就在心裡想:「我又死過一次,現在又是一個新的人了。」這麼一想,就沒有什麼過不去、沒有什麼好執著的。最後,于台煙給50+讀者的建議是:「人生以快樂為目的,你做什麼事會快樂,那就放手去做,到了這個年紀,喜怒哀樂的主動權應該要掌握在自己心中,不要忘記怎麼感受這個世界。」原文:一個人也很自在!于台煙:50歲後,凡事只要6成壓力就好
共
2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