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胃食道逆流
共找到
550
筆 文章
-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台北附醫/檢查排程迅速 減少跑醫院次數
治療胃食道逆流人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全台區域醫院排名中,位居第二,107年總計有30697人就診。北醫附醫消化內科主任分析,胃食道逆流就醫人數高,主要與北醫附醫位處於都會區有絕對關係。胃食道逆流屬於文明病,精神壓力大、嗜吃甜食、愛喝咖啡等,皆會增加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機率,加上都會區的民眾病識感相對高,也提升就醫的比例。唐瑞祥表示,胃食道逆流患者就醫,最擔心照胃鏡的等待時間冗長,北醫附醫將病歷全面電子化後,資料與檢驗室連動,患者只要診斷疑似胃食道逆流,皆能在診間內完成預約照胃鏡時間,與先前需要自己跑檢驗室預約時間,大幅縮短兩倍以上時間。只要患者時間能夠配合,幾乎都能在看診後一周內排到照胃鏡時間。根據統計,北醫附醫照胃鏡的患者,約有五成以上選擇無痛胃鏡,院內施打麻醉者,統統為麻醉科醫師,每次照胃鏡約20分鐘完成。唐瑞祥表示,院內規定,每完成一位患者,就得立即完成報告登載,能讓患者馬上銜接下次就診。只要照胃鏡確認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健保即可給付胃食道逆流的藥物,患者不必為了確診跑醫院好幾趟,部分患者是因為北醫附醫的檢查排程快,口耳相傳來就診的。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北市聯醫/醫師敏感度高 迅速轉介消化內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是胃食道逆流就診人數最多的區域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陳冠仰指出,胃食道逆流症狀常有胸痛、喉嚨不舒服等,不知情患者會先去看心臟科、胸腔科或耳鼻喉科,聯醫他科醫師會協助轉介到消化內科,避免耽誤患者治療,必要時也會評估患者情況搭配身心科治療。陳冠仰表示,約20年前,台灣、新加坡及日本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占腸胃科門診與健檢的3%到7%,台灣不到5%,如今卻增加到近30%,與美國發展趨勢一致。食道癌、食道腺癌發生率也增加,但多數人卻不知胃食道逆流有食道癌化的可能。由於北市聯醫各科醫師會相互交流,整體對胃食道逆流有一定認知,他科醫師若發現異常,都會轉診到消化內科,讓患者更快獲得妥善治療。逆流問題常與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有關,因此必要時也會聯合身心科醫師做整體治療。陳冠仰表示,治療的根本還是在改變飲食習慣,飲食控制後,內外科治療才有意義。有些人愛點套餐、吃消夜或多吃幾碗飯就容易破功。民眾若早上醒來發現有喉嚨卡卡、呼吸不過來、喉嚨痛甚至聲音變沙啞等情況,過一陣子或喝點水後還沒有好轉,就應考慮就診檢查是否有逆流問題。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台北馬偕/因應都會區需求 開設特別門診
107年胃食道逆流的就診人次,依醫院層級排名,台北馬偕位居醫學中心第一位,達2萬9547人次。台北馬偕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銘仁分析,馬偕就診人數位居第一,與台北市中山區人口稠密,周邊高度商業化公司行號林立,醫院就醫便利性與提供全方位的診治有關。另外,醫學中心的病人重、難症共病多,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長期臥床、過度肥胖等,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依國內外消化醫學會指引,除非是緊急狀況,像是已經出現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等症狀必須開立胃鏡檢查,一般會先採取症狀治療,先給予抑制胃酸的藥物,並針對病人的不良習慣或是其他成因做調整,再依照用藥後改善的程度,評估是否要做胃鏡。陳銘仁表示,台北馬偕診斷胃食道逆流的流程與其他醫院診所無異,但針對協助難治性的胃食道逆流病人,馬偕因應需求開設「胃食道逆流與胃腸蠕動特別門診」,以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或同位素做胃食道閃爍掃描,協助病因診斷。加上馬偕消化系內視鏡指導醫師人數,位居全國第四,一旦需要照胃鏡等檢查,皆能給予最佳協助。針對嚴重胃食道逆流患者,需執行抗逆流的胃底折折手術或減重手術,皆會由胃腸肝膽科與胸腔外科、肥胖防治中心跨團隊會議後建議施行。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醫師解析藥物和手術的適用對象
雖然大多數的胃食道流患者都在門診求醫,但「火燒心」讓人不適難耐,部分患者期待透過手術根治。目前臨床多使用無線射頻燒灼術及腹腔鏡胃底折疊手術,但醫師表示,兩種手術會做的專家不多,且都可能產生併發症,因此優先建議藥物治療,需手術者應找有經驗的醫師執行。藥物種類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表示,在藥物治療方面,胃食道逆流藥物的治療機轉包括減少胃酸分泌、增加腸胃蠕動、中和胃酸酸性以及保護胃部黏膜等。其中,「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能將胃黏膜上分泌胃酸的「壁細胞」的幫浦(也就是所謂的氫離子幫浦)關閉,避免胃酸分泌,是目前臨床上效果最好的藥物,但因健保僅給付胃鏡檢出有食道潰瘍的患者,因此統計用量居第二名。H2受體拮抗劑「H2受體拮抗劑」是透過阻斷胃「壁細胞」上的組織胺受器,減少胃酸分泌,胃黏膜上負責分泌胃酸的「壁細胞」表面有組織胺受器、胃泌素受器與乙醯膽鹼受器三種,在受到刺激後,都會命令氫離子幫浦分泌胃酸。因為「H2受體拮抗劑」只能阻斷組織胺受器,所以只能減少約三分之一的胃酸分泌,用藥效果沒有「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來得好。增進腸胃蠕動的藥劑增進腸胃蠕動的藥劑能幫助患者較快往下排掉胃酸、減少其逆流而上的機會,由於健保給付不限食道糜爛的患者,因此這類藥物的用量最高。制酸劑胃乳片等「制酸劑」,利用鹼性成分中和胃酸,不過吞下肚後一小時就排掉,因此一天需要多次服用,效果並不好。胃黏膜保護劑「胃黏膜保護劑」外觀為粉狀,加水後會呈黏稠液體,吞下肚就能附著胃壁、形成保護膜,但胃壁面積大、保護膜難以全面覆蓋,且一吃下其他食物就沖掉了,因此臨床上很少處方。手術方式許秉毅表示,胃食道逆流可能源於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或是橫膈膜裂孔過大。主要有以下兩種手術,但兩者均不容易抓到最適當的鬆緊度,如果太鬆就等於治療沒什麼效果,如果太緊則可能造成吞嚥困難等問題,因此非必要不需要開刀。無線射頻燒灼術適用:較不嚴重的病人「無線射頻燒灼術」是利用類似鼻胃管的熱頻管線從患者的口腔伸進,再往下走到賁門。管線前頭會釋放熱能來破壞賁門的黏膜及肌肉層,遭破壞處將會潰瘍、結疤,利用結疤使該處變緊,達到治療目的。一般而言,「無線射頻燒灼術」只能使用於胃食道逆流還不算太嚴重的病人,如果很嚴重,則須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胃底折疊手術適用:有典型胃酸逆流症狀、食道破皮糜爛、有橫膈膜裂孔疝氣問題「腹腔鏡胃底折疊手術」猶如打領帶,醫師會利用胃部頂端的組織把賁門繞一圈再縫緊,使胃上端變得較緊實。可開刀的三條件,包括要有典型胃酸逆流症狀、食道有破皮糜爛、有橫膈膜裂孔疝氣問題,且須作24小時食道酸鹼度與電阻測定,先證實不適感真的源於胃酸逆流,建議患者務必找到有經驗的醫師執刀。中醫治療三種體質 可用中藥調整治本不少胃食道逆流患者尋求中醫治療,健保數據顯示,中醫科門診量高居各科第三。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健康資訊暨流行病學研究室副教授楊曜旭表示,中醫治療可概分治標與治本,當胃酸不止,可透過烏賊骨跟浙貝母製成的烏貝散來抑制胃酸、緩解不適,有時會視病患的情況加上白芨來修復胃酸逆流造成的食道跟胃黏膜損傷。根本性地治療則要回歸調整體質。胃食道逆流常見於三種體質的患者:1.肝氣鬱結者:這群人性格較急躁、容易煩惱,導致氣滯橫逆犯胃與濁氣上逆,治療上常用柴胡疏肝湯或加味逍遙散等方劑,也可佐加佛手、枳殼、川楝子等藥物,同時建議適度按摩內關穴與太衝穴。2.脾胃濕熱者:這群人喜吃高熱量、辛辣或甜膩食物,體型通常較福態、面色紅潤、易口乾舌燥,臨床上常用神麴、山楂、麥芽、雞內金等藥物來消食導滯,並配合保和丸跟三黃瀉心湯等驅除體內濕熱的藥物,同時建議適度按摩內庭穴與豐隆穴。3.脾胃虛弱者:這群人可能是天生脾胃功能差,或是生大病、開過刀而影響脾胃功能。他們往往形體消瘦、看來疲倦,治療上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補脾益氣藥物,另建議適度按摩足三里、太白等穴位。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胃食道逆流就醫患者以50歲到59歲最多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不斷播放的電視廣告,可能讓很多患者心有戚戚焉。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除了老化,生活飲食習不佳、工作壓力大,讓年輕人也加入患者行列,且近年大幅增加。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治療以及就醫參考。患者逐年成長 女多於男胃食道逆流長期困擾許多人,很多人太陽下山就不敢吃甜食,甚至連晚餐都不敢選擇湯湯水水的食物,或是乾脆不喝湯,以免吃了之後一股灼熱感湧上胸口。有時晚上躺在床上準備好眠,卻一股酸味上湧,得馬上坐起來,胃裡酸性物質逆流刺激食道,真讓人不舒服。上述火燒心和胃酸上湧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吞嚥困難或進食疼痛,甚至於胃灼熱。而不同於火燒心的灼熱感,有些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著胸痛,讓人疑心自己心絞痛,而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夜間氣喘,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表現。胃食道逆流如此讓人難受,健保大數據也顯示,近三年胃食道逆流就醫人數逐年成長,民國105年就醫總人數為61萬5004人、106年70萬9629人、107年76萬5303人。患者以50歲到59歲最多,近三年來占率大約維持22%,其次則為60歲到69歲,約占19%左右,受胃食道逆流苦惱者,女多於男。有疾病認知 就醫多找消化內科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隨著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胃食道逆流患者愈來愈多,而受到廣告及衛教的影響,大多數民眾對胃食道逆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多知道這是消化系統的疾病,若是到醫院求醫,主要還是消化內科為就診科別,部分規模較小的醫院或診所沒有分次專科,便以內科為主要就診科別。平均就診2.79次 看中醫者不少統計顯示,大部分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在門診治療,107年胃食道逆流患者門診人數76萬多人,平均就診2.79次。相較之下,因胃食道逆流住院人數非常少,107年全年4963人因胃食道逆流住院,平均住院次數約1.03次。至於就醫科別,患者大多數在消化內科就醫,就醫人次94萬2711件,占44.4%,其次是內科,就醫人次46萬9386件,占22.1%;中醫科及家醫科也都超過20萬件,分別10.1%和9.7%;13萬4953人次選擇耳鼻喉科就診,占6.4%。另外,也有2萬7132人次選擇胸腔內科、1萬7766人次在心臟血管內科就診。李伯璋則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包括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惡心等,中醫可協助調解症狀;至於民眾選擇耳鼻喉科就診,可能是要看食道有沒有問題,不論是在哪個科別,只要是能夠鑑別診斷,後續就能得到合宜的醫療。近半數患者 選擇基層診所就醫分析107年胃食道逆流患者選擇的就醫層級,近一半選擇基層院所,約四分之一選擇區域醫院。申報量排行前五名診所都超過1萬多人次,排名第一的診所就醫人次更高達1萬9503,將近2萬。全台就醫人次最多的區域醫院,前五名都超過2萬多人次,排名第一的台北市聯醫就醫人次更高達5萬8752,第二的台北附醫則為3萬697。醫學中心以台北馬偕排名第一,就診人次2萬9547,接下來依序為國泰醫院的2萬3309人次、中國附醫的2萬3292人次,台大醫院和台北榮總也分別有2萬2295和2萬1295人次就醫。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就醫以區域醫院及診所就診人次較多,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希望醫學中心妥善照顧急重症者,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疾病,在基層醫療院所就能被診斷、治療,因此病患能留在一般區域或地區醫院被妥善照顧是健保署的目標。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復發機率達6成!不只是喝咖啡、吃甜食害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成因不只是喝咖啡、吃甜食,醫師指出,壓力過大也可能影響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肥胖則可能導致橫膈膜裂孔擴大,這些危險因子均容易使胃酸往上衝,造成胃食道逆流。賁門鬆弛關不住 胃酸往上衝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說明,食道與胃交界處有個稱作賁門的開關,正常情況是關閉的,當嘴巴吞進食物時,它會開啟讓食物進入,而後隨即關上,以避免胃中的食物逆流而上。管控賁門鬆緊的是下食道括約肌,一旦鬆弛就會讓賁門無法緊閉,使得胃酸容易逆流而上。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危險因子除了老化,還包括抽菸、壓力大、使用高血壓藥或安眠鎮靜藥、經常攝取咖啡、酒精、辣食、甜食與油炸食物等。另外,陳銘仁表示,暴飲暴食會讓胃排空時間延遲,使得胃中食物較易回流。橫膈膜裂孔擴大 肥胖者常見胃食道逆流還有另一種發生原理,就是橫膈膜裂孔擴大。許秉毅說明,人體食道須先鑽進橫膈膜上的一個小裂孔再進入到腹腔,橫膈膜的肌肉會將食道裂孔掐緊,但肥胖可能使腹腔內的組織往橫膈膜推擠、把裂孔撐大,因此容易發生胃酸或膽汁逆流往上的現象。經常喝酒催吐的人,他們的胃時常撞擊橫膈膜,也容易發生這種現象。檢查方式 胃鏡使用最多當不舒服的症狀出現時,臨床上有幾種檢查工具。健保數據顯示,107年患者接受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件數達20萬7206件,其他檢查均少人使用。1.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許秉毅說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就是胃鏡檢查,胃鏡經由口腔伸入喉嚨,可檢查食道與胃部等器官,醫師可藉由內視鏡觀察與診斷消化道疾病,同時也有切取組織送病理化驗或切除瘜肉等功能,臨床上應用廣泛。不過,約有半數胃食道逆流患者照胃鏡並無異狀,此時可優先考慮使用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也就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試試看,有機會緩解不適。由於胃鏡檢查無異狀者,健保不給付這項藥品,因此需要自費,不過一顆僅約12元,短期吃並不貴。2.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當胃鏡檢查無異狀,也可以考慮進行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這項檢查將管線經鼻孔陸續進入食道與胃部,如果胃酸往上湧,就能測得食道變酸,但因為檢查過程不適,鮮少人使用。有時患者的症狀可能不是來自胃酸逆流,而是膽汁或氣體逆流,此時可使用24小時食道酸鹼度及電阻測定,若是液體湧上電阻會下降,若是嗝氣往上電阻則會上升。3.上消化道攝影上消化道攝影是讓患者喝下顯影劑,觀察胃收縮時是否有異物往上逆流,但可能沒這麼剛好能觀察到胃液逆流,因此這項檢查較不敏感。很少數患者的胸痛症狀是源於食道痙攣,此時可用食道測壓檢查觀察是否有食道痙攣的情形。防胃酸上衝餐餐七分飽 睡覺上身稍墊高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提醒,胃食道逆流不是用藥就一勞永逸,其復發機率高達六成,若能同時搭配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復發風險就可能降至四成。好習慣像是減少吸菸以及避免咖啡、酒精、辣食、甜食與油炸食物等,建議每餐吃七分飽就好,飽餐後散步五到十分鐘使胃酸往下流。晚上睡覺可將上半身稍稍墊高,上半身與下半身約呈30度,藉由姿勢引導胃酸順著地心引力而下。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健康資訊暨流行病學研究室副教授楊曜旭表示,腸胃疾病調理的大原則是「三分治、七分養」,除了藥物治療,患者宜保持心情愉快、三餐正常飲食、細嚼慢嚥、減少刺激性食物與菸酒。其中在飲食方面,牛奶、乳製品雖然可以緩衝胃酸,但可能會引起脹氣不適,所以應該適量喝;富含膠質的食物,像是地瓜葉、秋葵、黑木耳、白木耳、紫菜、海帶、豬腳筋、雞爪、海參等,都適合胃食道逆流患者食用。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檢查有無胃食道逆流「統統抓去做胃鏡」?醫師這麼說
雖然健保統計顯示,胃食道逆流就醫人數逐年成長,到107年已有76萬5303人,但實際上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該更多。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信閎表示,臨床估計胃食道逆流盛行率應有25%至30%,相當於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深受其擾。但以健保統計就醫人數計算,就診人數不及80萬人,盛行率僅約3%,就醫人數遠不及實際的患者人數。有人不就醫 有人自購成藥台北榮總內科部部主任侯明志認為,推估實際人數與就醫人數出現如此大的落差,主要因為胃食道逆流是很常見的疾病,且靠症狀作為診斷。只要符合典型症狀,患者經常感覺自己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惡心以及胸口灼熱,就自我診斷有胃食道逆流。若症狀輕微,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困擾與痛苦,侯明志臨床觀察,許多人不一定會去就醫,有人自我調整飲食習慣,有人自行到藥局買成藥,有些人乾脆不管它。所以,並非所有胃食道流患者都會就醫治療,而就醫治療的患者也可能因症狀比較嚴重,因而比較積極尋求協助。症狀作診斷依據 未必要做胃鏡也因為胃食道逆流以症狀作為診斷依據,並非所有患者都必須接受檢查。根據健保署統計,因食胃道逆流就醫的患者中,若接受檢查,以胃鏡最多,以民國107年為例,有20萬7206件,其次為上消化道攝影1101件,其餘還有食道機能檢查、胃腸道運動性檢查,但件數較少,皆不及500件,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僅13件。民國107年因胃食道逆流就醫患者近77萬人,胃鏡檢查20萬7206件,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他相信臨床醫師不會病人一來就「統統抓去做胃鏡」,上述統計也顯示,胃鏡檢查可能用於針對疾病做進一步鑑別診斷。頑固型病人 須進一步檢查黃信閎說明,胃食道逆流主要以症狀來診斷,通常臨床上用藥後狀況改善程度不佳的「頑固型病人」,有時才會安排進一步檢查。胃鏡主要用來評估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確認是否有食道上皮破損或是異常增生、腫瘤,加上台灣幽門螺旋桿菌盛行高,胃鏡檢查也可協助進一步確認。另外,有些病患真的有「逆流」,也有典型症狀,但胃鏡檢查正常,此時可能需要進一步做食道機能檢查、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和胃腸道運動性檢查,利用阻力測試確認是否有氣體或液體逆流,以及因可能混有十二指腸液,雖有液體逆流但非酸性。但黃信閎也表示,並非所有醫院都有食道機能檢查和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等檢查設備。前面提到有些胃道逆患者未求醫,自行買藥。其實就醫治療胃食道逆流,通常投以藥物便有很好的效果,侯明志表示,臨床常用制酸劑,尤其給予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之後,約七成以上病人症狀改善。但健保目前規定,患者必須經由胃鏡檢查,符合標準才能開立。侯明志表示,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多,有症狀但內視鏡檢測無異常的患者近50%,歐美只要病患就醫就立即投以PPI,治療效果佳,也可節省胃鏡檢查花費。西藥治療 滿意度僅六成胃食道逆流常見用藥為不同程度的制酸劑、增加腸胃蠕動藥劑以及胃粘膜保護劑。侯明志表示,胃食道逆流雖然是給予藥物就能見效的「簡單」疾病,但用西醫治療病人的滿意度也只有六成,因此很多民眾還是會尋求中醫或是其他另類治療。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則表示,西醫主要治療胃、治療胃酸,中醫觀點認為,胃食道逆流是「肝胃不合、肝木剋脾土」,最大的關鍵是處理情緒、壓力。此外肥胖、穿著等可能造成腹部壓力高,也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收縮,中醫從根本來治療,而不只有制酸。但柯富揚也認為,過去中醫以「望聞問切」作為診療方式,現在則要加上「查」,藉由現代科學儀器,更能驗證,因此中西醫若能緊密結合,對患者會更有保障。
-
2020-02-09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2020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身為醫師,常在各種場合被問到,如何變得更健康?尤其最近餐敘多,朋友常是邊吃著大餐邊喝著酒,認真地問我,讓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回答。以下是我的建議:1.改變進食的時間一天吃三餐是我們從小根深柢固的習慣,可惜除了病人,實證醫學無法支持吃三餐的觀念。為了維持健康,我們該在什麼時間進食?一天吃幾餐比較恰當呢?健康的身體意謂著強壯的肌肉,正常的免疫系統與較低的體脂肪。想要有以上的身體組合,需要研究進食時間。我們吃下食物之後4至5小時,身體在消化及吸收食物,胰島素升高,能量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被儲存。大約進食之後8至12小時,身體進入飢餓狀態,胰島素會走低,期間沒有進食的話,身體才會開始消耗脂肪。研究顯示每晚的晚餐與隔天的早餐最好間隔12小時以上,讓胰臟充分休息。間隔12小時進食的人,雖然吃的是高糖、高膽固醇食物,得到糖尿病、高血脂的機率較低,而且間隔12小時進食的動物,比整天進食的動物,壽命長度多了83%。以上討論的是正常吃三餐,只有晚餐與隔天早餐距離拉長,也就是斷食12小時。斷食會讓身體健康,甚至抗衰老的觀念近年被大力推廣,衍生出間歇性斷食。它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限時進食法,每天在有限幾小時內進食。較常見的組合是8-16(進食8個鐘頭,斷食16個鐘頭),在進食的時間內,不限次數也不限制食物內容或分量。另一種作法是全天斷食法,可以每隔一天斷食,也可以每星期選一天斷食,或是一個月選五天斷食,斷食的日子只喝水及低於600卡的食物。間歇性斷食法也可以用於減肥,與其他減肥方法相比,間歇性斷食法簡單而且有效。此法不必吃無法下嚥的減肥餐,沒有規定食物份量,很容易成功。已知斷食能夠降低胰島素,增加脂肪燃燒,促進肌肉合成,提高生長激素,促進體內代謝,增加修復,減少癌症、降低心血管疾病,延長壽命。另外,間歇性斷食對於胰島素、生長激素、發炎指數等等系統,猶如手機關機之後重新開機,功能全部恢復。除了治療新陳代謝疾病以外,實行間歇性斷食的人,會有身體變壯精神變好的感覺。對減肥者而言,節食聽起來簡單,卻不容易實行,斷食聽起來困難,作起來卻很簡單。以作者為例,原本是每天固定吃三餐,採用16小時斷食之後,早餐時間只喝黑咖啡,限定中午12點至晚上8點間進食,食物的內容或份量比之前寛鬆,體重控制與之前節食控制的結果相同,值得向大家推薦。(警告:有疾病的人需要取得醫師的認可。)2.減少喝酒以往認為一天一杯酒,能夠放鬆心情,增加生活情趣。婷婷是40歲的專業經理,習慣每天喝一杯酒。她有胃食道逆流、臉部脂漏性皮膚炎、焦慮、肥胖及經前症候群等等問題。醫師勸她改為每星期只喝一杯酒,說也奇怪,以上困擾就解決了。飲酒可能增加口腔、腸道、乳房癌症的風險,愈來愈多的醫學文獻主張減少飲酒。最新的建議是一星期只喝一杯酒。3.接受預防注射可依政府推薦的時程施打,尤其老人,建議接受疱疹、肺炎、流感疫苗注射,避免疾病的併發症。
-
2020-02-05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就怕心肌梗塞
「有時候急著要跟屋主或客戶約時間看房,都會喝一杯咖啡,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解決。」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中工作的他,常常日夜都是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形態,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問題早就找上他,並且前陣子開始偶爾伴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廖先生總以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太放在心上。日前到北投健康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驚訝地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有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錢政平提醒民眾,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再伴隨胸悶、胸痛症狀者,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許多的遺憾。
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