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胃繞道手術
共找到
18
筆 文章
-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胖瘦與腸道菌種相關 研究:瘦子體內多有AKK菌
減肥是許多人的終生志業,但也有民眾輕忽肥胖帶來的風險,常等到已經病態性肥胖,影響健康時才願意面對。此時,通常需要透過手術,再輔以營養師調整飲食等方式維持體重。近年研究發現,執行減重手術後,腸胃道的菌叢會發生改變,增加能抑制肥胖的腸泌素,如果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術後有機會「根治」糖尿病,且讓患者養出瘦瘦體質。國內成人肥胖率破50%,近五年減重手術增加四成。唐代認為「豐腴」是一種具福相的體態,到了現代則認為是「一白遮三醜、一胖毀所有」,雖然這僅是特定審美觀,但如果體重真的過重,已有多項研究顯示,肥胖將對健康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肥胖最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也因為體重過重,容易有關節炎;高油脂的飲食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痛風等疾病。近年國健署積極推動減糖運動,但台灣肥胖率仍居高不下,據國健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2016年至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到了2017年至2020年已達到50.3%,連曾任「糖都」(台南市)市長的賴清德總統,今年也喊出要開始喝「低糖」,期待國人能遠離肥胖。多數國人對於「減重」大多仰賴自身的力量,低熱量飲食、168飲食或是增加運動量等,依照營養師的說法,如果已是過胖的民眾,靠自己成功瘦下來的比率低,反而因為錯誤的飲食愈減愈胖。近年國人對於減重手術的接受度逐漸增加,據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2023年台灣執行減重手術的總件數達4377件,與2018年總件數2923件相比,增加幅度約四成。縮胃手術改變腸道菌叢,可能養出「瘦瘦體質」。減重手術是建議針對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37.5,或大於等於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者。根據定義,正常的BMI值應在22,超過23代表過重,超過27代表肥胖,超過35以上則是嚴重肥胖,超過40則屬於病態性肥胖。國內常見的減重手術項目為「胃袖狀切除手術(俗稱縮胃手術)」,以及胃繞道手術等,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腸胃道攝取食物的量以及養分吸收,不過手術都是「不可逆」。以縮胃手術為例,會切除約75%的胃,術後胃袋會如同一根香蕉,無法吃太多食物,達到長期減重的效果;但胃具有彈性,患者術後持續過量飲食,胃可能會再次撐大,需要再次手術。不過只要與營養師搭配,能大幅降低胃可能再度被撐大而須再度手術的副作用。且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執行減重手術後的患者,體內的腸道菌叢會因為飲食型態的改變也隨之改變。研究發現,執行減重手術的患者,體內的腸泌素(GLP-1)明顯上升,而腸泌素上升,能改善血糖以及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如果手術前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數值會因為腸泌素的分泌增加,而獲得改善,逐漸走向正常,有機會養出「瘦瘦體質」。醫學界找到腸道AKK菌,證實與「瘦」有直接關係。台大醫院醫研部研究型主治醫師吳偉愷表示,減重在全球一直有著高度需求,近十年腸道菌的研究蓬勃,也發現到瘦子體內的菌叢與胖子截然不同,其中已經被證實的腸道菌「AKK菌」,就是大量存在於瘦子腸道中的一種細菌。AKK菌已被證實可以刺激人體分泌腸泌素(GLP-1),是近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吳偉愷表示,雖然瘦子體內還有其他的細菌,但僅有AKK菌被證實與「瘦」有直接關係,其餘菌叢都尚未有明確研究指出其直接關係。而究竟瘦子是本身就存在AKK菌,還是因為體態瘦,腸道才會出現AKK菌?相關研究發現,是人體接觸到AKK菌後,菌種在腸道環境中落地生根,才使人體出現身材較瘦的結果。AKK菌多存在植物性膳食纖維中,如地瓜、蔬菜等。吳偉愷表示,容易讓腸道接觸到AKK菌的食物,目前證據最為顯著的是植物性膳食纖維,如地瓜、蔬菜等,其餘也可能透過與特定的生物接觸而獲得。不過,也因為該研究讓不少企業開始開發相關產品,如歐美國家已經將AKK菌作為產品上市販售。美國主要是販售「活的」AKK菌,大約吃三個月以上,讓菌株生根就有機會養出瘦瘦體質;歐洲販售的是「死的」AKK菌,需要長期食用,透過產品內的AKK菌刺激腸泌素,達到「瘦」的效果。吳偉愷表示,目前台灣正在培養本土AKK菌株,不過食藥署對於新興產品的規範嚴苛,也尚未有法令允許相關產品上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Y型胃繞道、單接口胃繞道 詳解常見減重手術優缺點
胃袖狀切除(胃縮小、縮胃)即是俗稱「胃縮小手術」,是將胃大彎處大部分的胃切除,只剩下一條細細長長、像袖子一樣的小胃,因此稱為胃袖狀切除手術。切除後,剩下胃的體積約100至150c.c.,因此術後只能吃少量的東西。因為切除的胃包含會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細胞,術後食欲也會降低。近年研究顯示,胃袖狀切除術後,胃腸道蠕動和荷爾蒙分泌改變,對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也有改善效果。優點.較胃繞道手術安全,併發症少(1至3%),死亡率低(約0.1%)。.胃飢餓荷爾蒙(ghrelin)分泌降低,減少飢餓感。缺點.胃一旦切除,無法再回復。.術後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25到35%體重。禁忌症:進行性胃潰瘍、嚴重胃食道逆流。Y型胃繞道手術手術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胃分成一個約30到50c.c.的小胃和剩下的大胃,只有小胃會有食物經過;第二部分是改變小腸的結構及方向,使150到200公分的小腸不參與消化與吸收,病人吃得少,消化吸收又差,是目前常用減重手術中效果最好的。 優點.減重效果較好且快。.治療糖尿病效果較佳。缺點.手術較複雜,術後併發症(1~5%)及死亡率(0.3~1%)較高。.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及其他併發症,需長期補充鐵、鈣、葉酸、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胃癌不易早期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單接口胃繞道手術國際代謝減重外科聯盟及美國代謝減重外科醫學會於2020年後認可的減重手術術式。手術先切割出一條新的細長狀胃管,再將大約200公分的小腸繞道後與小胃管相接,減少食量及消化吸收來達成減重目的。減重及糖尿病改善效果較胃袖狀切除手術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但有膽汁逆流的問題,且與Y型胃繞道相同,長期有營養素缺乏、吻合處潰瘍及傾倒症候群等風險。優點.減重效果好且快。.輕度肥胖糖尿病治療效果較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缺點.術後可能合併有膽汁逆流、吻合處潰瘍、傾倒症候群。.術後併發症(6%)及死亡率(0.3%)較胃袖狀切除高。.有營養份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骨質疏鬆及其他併發症。.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病兆不易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減重手術健保給付標準(109/5/1起).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大於7.5%、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年齡介於20到65歲。.須減重門診滿半年(或門診相關佐證滿半年)及經運動飲食控制在半年以上。.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會診認定無異常。若符合上述條件,只需負擔部份腹腔鏡耗材費用、病房差額及健保部分負擔,約數萬到十幾萬元不等;若體重不符合健保標準或因糖尿病而自費接受手術者,目前國內費用約20多萬元。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未必是不知節制!醫揭減重手術後食欲下降關鍵:在腸與大腦的關係
國內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超過五成,肥胖影響的不只是外觀,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項疾病與肥胖相關。近年各式減重方法備受討論,醫學界也不斷有新的觀念出現,今天我們請專家分享減重新趨勢。關於減重方式,近期醫學界熱議焦點之一,是「腸—腦軸線」觀念,即攝食行為與消化系統至腦部的訊號調控機制有關,藉由控制腦部訊號傳遞,有機會幫助減重。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調查減重手術患者,發現不少患者術後食欲下降、飽食感增加、對食物刺激吸引的反應也發生變化。減重手術在腸胃施作,連帶也會影響到大腦。「患者動了胃部手術後,對於食物喜好、吸引力發生改變,術後就像腦部訊號重新啟動、人生重新開機。」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臨床副教授楊博仁表示,許多民眾對減重手術有刻板印象,甚至把它當作一種醫美手術,其實肥胖是一種疾病,必須透過醫療方式處理,台大針對嚴重肥胖且有相關併發症患者,以縮胃手術、胃繞道手術等術式,協助減重,重獲健康。楊博仁說,肥胖是綜合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各層面問題的疾病,國內外許多研究證據顯示,減重手術雖在胃腸道動刀,但對腦部也造成影響。相關人體研究藉由功能性影像如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觀察腦部訊號變化;動物研究則可將腦部取出分析,或對活體動物腦部不同區塊進行刺激,以觀察攝食行為及體重的變化。老鼠經減重手術後,攝食行為相關腦區發生改變。國內外研究顯示,實驗老鼠經減重手術後,食物選擇發生改變。台大研究團隊選定不同腦區,對其刺激或抑制進行研究,目前發現許多與攝食行為、飲食選擇相關的腦區,包括管控生存行為的下視丘,及負責調控味覺、嗅覺、情緒、認知等高階功能的許多腦區,在術後發生變化,一旦找出特定影響攝食行為及體重調控的腦部區域,未來不僅可以開發藥物,也可發展經顱刺激等治療方式,患者不必經過手術也能減肥。楊博仁表示,在腦科學工具發達以前,就有研究顯示,肥胖者與身材正常者腦部體積不同,胖的人腦部灰、白質體積比瘦的人更低,進行減重手術後,肥胖者腦部體積增加,變得傾向正常人的腦體積,結構上有明顯變化。美國以調控神經傳導機制,抑制腦部飢餓訊號。美國在「可樂比水便宜」的飲食文化影響下,也是出了名的肥胖國家。楊博仁表示,美國醫界發展各式減重醫療方式,其中一項正是針對神經傳導機制進行調控,胃腸道的訊號會經由迷走神經傳導至腦部調控食欲、飢餓感及攝食行為,一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的醫材,透過在患者迷走神經裝設節律器,白天開啟時抑制腦部飢餓訊號,達到減重目標。楊博仁曾有一位年約五十歲的男性患者,是中小企業主,應酬很多,受到「職業傷害」,曾胖到130公斤。接受減重手術後,患者回診時開心表示,終於可以彎下腰綁鞋帶,不會受大肚子影響無法自理;另一位女性患者,則手術後分享,與丈夫出遊時,丈夫友人竟把她誤認為丈夫的「小三」。肥胖未必是不知節制,該適時以藥物或手術介入。「台灣是完成亞洲第一例減重手術的國家。」楊博仁表示,近十年全台每年約完成3000例減重手術,在2023年更有四千多人接受減重手術,多數患者選擇接受縮胃手術;隨著國內肥胖人口增加,實際需求估計可能有十倍到百倍以上。楊博仁呼籲,民眾應保持正確觀念,了解肥胖並非人格特質不知節制引起,而是身心及社會各方面都生病了,需要飲食、運動、藥物、行為治療及手術介入等方式治療,且手術更可大幅改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等肥胖相關併發症,及減少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發生率。衛福部健保署近年雖放寬減重手術給付資格至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且年齡介於20至65歲者都可獲得給付,但愈來愈多國際建議,不該設有年齡限制,尤其是青少年肥胖,小時胖、長大也胖的機率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
-
2024-05-14 醫療.新陳代謝
41歲男接受達文西手術 減重40公斤甩開糖尿病
41歲鍾先生罹患糖尿病3年,體重達113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42,也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白天精神狀況,一年前經由減重手術減去40公斤,目前體重維持72公斤,術後糖化血色素從原先的7.2%降至5.8%(正常值4-6%),無需再使用糖尿病藥物。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險因子,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減重外科醫師李威傑表示,肥胖控制對於糖尿病治療扮演關鍵角色,亞洲人BMI≧25視為肥胖症,BMI≧27.5者建議執行代謝減重手術。因此鍾先生接受達文西減重手術,一個月減重40公斤,並且甩開糖尿病。李威傑指出,近年以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是醫學科技的重大突破。目前減重手術主要為胃縮手術和胃繞道手術兩種,胃縮手術時間約40分、傷口3公分,胃繞道手術時間約1小時20分、傷口1.2公分,住院皆為1至2周;若採行達文西減重手術,縮短手術時間,傷口0.8公分,住院兩晚即可出院。不過,若是心臟衰竭、洗腎等內科疾病嚴重患者,並不適合施行減重手術。李威傑提醒,由於減重手術是胃腸道手術,因此術後必須修正飲食生活習慣,尤其抽菸患者術後要留意胃潰瘍問題,平時飲食較油膩者小心拉肚子,吃東西太快者要細嚼慢嚥避免嘔吐。目前衛福部健保署針對BMI32.5以上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施行減重手術治療給予給付。李威傑指出,若只是單純為了減重施行手術並不符合健保給付者,則必須自費約25萬元。
-
2023-01-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者有機會不吃藥?醫曝有一類人可以做手術改善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12-19 養生.健康瘦身
想消除內臟脂肪,為何「少吃、仰臥起坐」沒用?減重名醫帶你搞懂:改善「內臟脂肪」飲食4原則
適度的脂肪對健康而言是必要的,但當體內脂肪過多時,對健康就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內臟脂肪」增加時,更可能提升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一聽到「內臟脂肪」,很多人直覺會想到腹部的肥肉,覺得只要多運動、多做仰臥起坐,就可以消除內臟脂肪;或是以為少吃或吃得不健康,只要靠額外運動去消耗熱量,把體重、身形維持好就行了。但是,這個觀念其實是打擊內臟脂肪的大誤區。什麼是「內臟脂肪」?談內臟脂肪前,會提到兩個概念:第一:體脂肪(指的是皮下的脂肪堆積,稱為皮下脂肪)第二:內臟脂肪,指的是堆積在內臟、臟器周圍的脂肪,或是腸繫膜、肚子、肚皮、腹膜下的這些脂肪,這些也都叫做內臟脂肪,甚至是很多人在意的「脂肪肝」也是內臟脂肪之一。而內臟脂肪的囤積,主因在於飲食不正常。吃油炸食物、高糖份食物都會導致人體內的游離脂肪過多,快速累積在肝臟、腸子周圍,形成內臟脂肪。外國人的肥胖比較多是體脂肪高,相對之下內臟脂肪的比例就沒有那麼多;而東方人的體脂肪的比例是相對低的。那是不是瘦的就沒有問題?其實不是,比較胖的東方人體型的特點是葫蘆型的身材(肚子、屁股大,上半身反而沒那麼胖),這就代表著東方人的脂肪容易積聚在內臟。也因為基因和體型的不同,東方人發生代謝性疾病的比例也會比有同樣體重的西方人還要高很多。「內臟脂肪」會有什麼風險?內臟脂肪和「代謝性疾病」息息相關,如果當你的內臟脂肪比例偏高,發生代謝性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而代謝性疾病也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這疾病的比例都會比較高。因此你看到肚子很大,但其它身體部位不太胖的人,就表示說他內臟脂肪的比例很高。像這一種的體形,可能相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或者是高血脂等疾病,比例就會高很多。因此,想減重,將內臟脂肪減掉也很重要!減去內臟脂肪,同時也可以避免引發代謝性疾病。「內臟脂肪」怎樣才是高?想知道自己的內臟脂肪的數值多少?現在有一些測量儀(譬如說像InBody),它會利用電流阻抗的一個方式去測「體脂肪、肌肉跟內臟脂肪」的比例。除此上述方法之外,想檢測內臟脂肪的簡易方式為:測腰臀圍。如女性數值超過0.85、男性超過0.9,就代表內臟脂肪的比例是偏高的。腰臀比(W/H)怎麼算1.計算方法:腰圍÷臀圍(以公分或吋為單位均可)2.若男性 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則稱為肥胖。3.若以男性腰圍92公分,臀圍為100公分,則其腰臀比為92÷100=0.92,已超過0.9,屬於肥胖。如何改善內臟脂肪?若要改善內臟脂肪,其實「減肥、控制體重」,內臟脂肪的威脅就會比較小!而減肥也分為兩大重點:飲食與運動。1.飲食方面:至於要變免吃什麼食物?我們不會因為某一次吃了什麼不健康的飲食,就導致內臟脂肪,這其實都是長期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累積造成。所以若想避免內臟脂肪,我們需要的是遵循、維持「少糖、少澱粉、多蛋白質、多纖維」這個大原則。2.運動方面:建議可做有氧運動、快走、慢跑,只要動起來,其實都有幫助。除飲食及運動外,靠「手術治療」也可以有效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如「腹腔鏡胃繞道手術」,術後可讓患者食量變少、吸收比例降低,一年以內,甚至可以幫助病人減輕35~40%的體重,且能夠長期維持。若本身體重過重合併有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脂肪肝丶內臟脂肪患者也評估減重代謝「胃繞道手術」治療。因醫療進步,現況可用腹腔鏡微創進行,透過高階無線的手術器械、電動縫合器等腹腔鏡耗材,讓醫師更靈活運用在手術上手術時間也會縮短,平均1.5小時就會結束完成手術,進而使患者能有更好的手術體驗。延伸閱讀:50歲後努力與否,到85歲都會算總帳!老年醫學權威陳亮恭:教你2招抗老化
-
2022-05-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3-14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 30歲竹科女工程師狠甩50公斤
30歲梁姓女子是名竹科工程師,體重127公斤的她嘗試很多減肥方法都沒效,許多疾病伴也隨肥胖上身,至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於一年前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在專業減重醫護團隊的持續追蹤及飲食指導下,加上規律至健身房運動、增肌減脂,一年已成功下降至77公斤,逐步往理想體重邁進。醫師張政傑表示,現今飲食與生活習慣是導致肥胖的盛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病態性肥胖的比例也顯著增加,目前全民健保對病態性肥胖合併相關併發症的減重手術已開放給付,讓符合條件的病人可減少經濟壓力接受治療。根據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台灣每年約施行3000台減重手術,但服務醫院大多集中在六都,為了竹苗地區鄉親免於舟車勞頓之苦,新竹馬偕醫院於2020年10月份起,結合台北馬偕減重中心團隊成立「減重暨代謝中心」,提供在地的醫學中心級減重醫療服務。張政傑指出,減重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時間團隊已累積30例成功減重案例,28例腹腔鏡胃袖狀切除,2例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平均住院天數為6天,術後均無嚴重併發症。案例術前平均體重為112公斤(BMI39.5),術後六個月,平均體重降至89公斤(BMI30.5)。另外,因體重過重所導致的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均有顯著改善,其中,糖尿病患者術後改善率為89%,甚至有56%糖尿病患者因此痊癒,術後不再需吃血糖藥,生活及工作品質大幅提升。張政傑補充,減重暨代謝中心以健康促進為核心,因此在新竹馬偕接受減重手術的病人,術後均會定期安排外科、內科或家醫科、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及個管師的專業評估、指導與追蹤,安排個人化術後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幫助病人獲得最全面且完善的手術照護與長期減重效果。
-
2021-07-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BMI〔1〕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位,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BMI在27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超過30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BMI超過27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多管齊下,擺脫肉肉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400-700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3-6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BMI介於30-40間的族群或是BMI在27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每週5到7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參考資料: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2020.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原文:
-
2021-05-03 養生.健康瘦身
醫病天地/減重手術是門專科 醫師:別輕信創新廣告
桃園市中壢天晟醫院門診近期 「又」來了一位略顯焦慮的年輕女性諮詢減重治療,原來她一年前看網路廣告聲稱 「學界首創」、「改良式」 胃繞道手術,花20幾萬元到某診所動刀,結果體重短暫小幅下降後,竟快速反彈、比未開刀前還重,還伴隨反覆腹脹氣。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指出,過去門診已有幾位花錢減重卻夢碎的案例,他都提醒患者,減重代謝手術有一定的標準化作法,是一門專科,別再輕易相信所謂創新、首創等廣告文案,沒了解治療內容與是否適合自身狀況時,千萬不要衝動接受手術。徐光漢說,治療病態性肥胖,減重手術是趨勢,相較內科藥物、飲食控制及運動等方式,國際認證減重手術較有效又能維持,有很多成功案例,但胃繞道手術,必須是限制食量的胃隔間再加上部分吸收不良的胃小腸繞道,兩者具存,才是標準手術,才有顯著且持久的減重效果。徐解釋,很多胃十二指腸原本通暢的人,不明所以做了胃小腸繞道術式,除了容易產生潰瘍,更會使食物消化路徑形成循環迴路,經胃十二指腸進入小腸後再經繞道口,重新回到胃部,這就是為何沒減重效果、卻常腹脹氣的原因。
-
2021-03-05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小心被新冠肺炎盯上!醫6點建議擺脫病毒纏身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中壢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是隱藏在身上的風險,全球至今受疫情所擾,臨床也發現肥胖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呼籲民眾應遵守6點原則,才能肥胖走出去、病毒進不來、健康跟著來。徐光漢表示,肥胖族群看似「壯」實則「虛」,肥胖體質百受其害,不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的風險超過常人3倍,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是常人2倍,一不小心還可能被新冠肺炎盯上。預防肥胖及減重,徐光漢提醒民眾應遵守以下原則,第一,均衡飲食、每日吃5份鮮食蔬果;第二,減少零食、外食、糖飲等肥胖「三害」;第三,培養規律運動每日至少30分鐘以上;第四,充足睡眠、規律作息。另針對過重者飲食控制、運動等,徐光漢建議可至門診專業減重團隊制訂治療計畫;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2.5以上的重度肥胖者,則可考慮胃繞道手術、胃袖狀切除手術等外科治療。徐光漢強調,肥胖是慢性疾病,呼籲政府、醫療人員及社會制定相關政策和保護措施,共同努力預防治療肥胖,民眾也要培養好生活作息,才不會被病毒找上門。
-
2020-10-23 科別.新陳代謝
「糖胖症」男子飆破120公斤 術後減了半個人
高雄53歲彭姓男子重達12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已屬病態性肥胖,他合併有「三高」問題, 卻愛喝含糖飲料。家人怕他身體每況愈下,押他就醫,去年11月接受減重手術後,所幸不到1年即鏟肉51公斤,瘦了半個人,也擺脫糖尿病及三高困擾,輕鬆享「瘦」。彭先生平日務農,重小就是肥胖體質,前幾年體動破百,最高紀錄達120公斤。他母親及姊姊都罹患糖尿病,10年前他也檢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糖化血色素超過6%的正常值,三酸甘油脂數值也是標準值的4倍,但體重始終控制不下來,最後到高醫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才成功減重。高醫家醫科主任李純瑩表示,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稱為「糖胖症」,患者因體重太重而導致高血糖,特別是久坐不動的習慣和西式飲食,很容易罹患。高醫外科減重醫師張博智說,彭先生經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並調整飲食習慣,不到1年就降到69公斤,糖化血色素也降低,不必繼續吃降血脂及降血糖等藥物。
-
2020-09-02 科別.新陳代謝
胖到90公斤還有脂肪肝 新竹馬偕減重中心讓她半年瘦了三分之一
新竹一名何姓女子因工作壓力大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氣喘問題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體重逐漸飆高至90公斤,常覺得頭暈無力、精神差,還有高血壓和重度的脂肪肝,再不改善恐出現肝硬化;台北馬偕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醫師何恭誠使用「腹腔鏡胃袖狀切除手術」,配合飲食調整與運動,僅半年體重就下降至58公斤,重度脂肪肝和氣喘問題也不藥而癒。減重手術最初是為了重度肥胖的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後來發現減重手術對肥胖造成的糖尿病有很好的成效,近年來已將減重手術廣義地稱為「代謝性手術」。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主任柯文清2006年將減重代謝手術的觀念及技術引進,創立減重代謝手術中心,2011年由何恭誠加入團隊努力至今已改變數百位病態性肥胖的病人的生命與健康問題。為讓新竹地區民眾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的減重手術治療,新竹馬偕特別成立「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特別邀請柯文清及何恭誠自9月份開始至新竹馬偕駐診進行減重評估診療和執行手術,期盼將台北馬偕成功的手術經驗、完善的減重服務流程導入新竹馬偕。台北馬偕醫院指出,適合接受減肥手術的標準,包括半年以上內科療法減重失敗、BM大於等於37.5I,或BMI大於等於32.5且合併有因肥胖所導致的主要內科疾病、年齡屆於20至65歲間,不是因內分泌系統問題導致肥胖者、無主要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者、無主要器官功能異常,且能接受全身麻醉及手術危險者。近年腹腔鏡手術已是減重手術的首選,目前常用的減肥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手術、胃繞道手術,醫師會評估病患整體身體狀況。其中,胃繞道手術複雜度、困難度、風險較高,手術時間也長。優點是減肥的效果較快,也比較、不容易復胖,且有許多大型實驗證實,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治療具有卓著的效果。袖狀胃切除手術則是近年手術數量成長最多的減重代謝性手術。因難度不高,花的手術時間較短,且不會有術後營養不良的情形,藉由切除胃底部、減少胃容積及降低饑餓激素的分泌,可增加血糖調控功能,還有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成效。
-
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生活不規律 小黃女運將胖到破百
生活作息不規律嗎,小心肥油上身。一名45歲的計程車女司機因長時間開車、久坐,生活作息、飲食都不規律,身高160公分,體重竟有118公斤,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高達46,已是重度肥胖,因走路易喘而就醫,接受胃袖狀切除術治療,術後配合運動、定期回診,BMI值降到27,體重降到72公斤。三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峯表示,現代人常因飲食失衡、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等因素,導致過重和肥胖人口不斷攀升。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20年前盛行率為32.7%、8年前為43.4%。「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徐國峯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BMI值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一般人BMI值應落在18到24間,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輕度肥胖,若大於35則是重度肥胖。根據研究統計,比起標準體重者,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關節炎及痛風等機率超過數倍以上。如為重度肥胖者,罹病風險更高。為此,健保有條件給付減重手術,標準為BMI≧37.5,或BMI≧32.5且有肥胖相關疾病者,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在專業醫師評估下,可選擇接受手術治療。徐國峯說,這名女性患者符合減重手術給付對象,接受胃袖狀切除術,順利甩去46公斤重量。目前減重手術以胃袖狀切除術及胃繞道手術為主,視患者的體質、共病等因素而定,前者約占七成。雖然減重手術效果良好,但術後務必定期運動,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囑定期回診,否則容易復胖。
-
2020-04-22 科別.骨科.復健
120公斤壓垮膝關節 術後行走自如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20-04-21 養生.健康瘦身
120公斤婦太重難行走 動手術3月瘦25公斤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19-12-2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 有效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2019年11月25日美國麻塞諸塞州萊星頓市(Lexington),佛瑞克緹爾實驗室(Fractyl Laboratories)召開記者會,公布了兩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Revita-1和Revita-2),立刻引起了全球媒體界的大篇幅報導,因為這套系統(Revita system)可以協助醫生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duodenal mucosal resurfacing; DMR),臨床結果證明手術安全有效,可以提高第二型糖尿病人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以及恢復胰臟beta-細胞的功能,進而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降低脂肪肝及其發炎情形和具有減重功效,目前全世界已經累計執行了300例,遍及美國、英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智利 --- 等等的國家。當糖尿病人罹患多年,用藥控制血糖不良,例如糖化血色素(註1)高於7.5%,加上BMI過高(大於30),同時伴隨有許多併發症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腹腔鏡胃繞道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但是術後容易有營養不良,必須長期補充維他命、鐵及鈣質,同時雖然手術技術相當成熟,依然有0.5~1%的死亡率,1~2%的手術併發症,因此醫界一直期望可以有更簡單更安全的手術方法來造福民眾,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的發明(2016年)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給了病人更多的希望。美國佛瑞克緹爾實驗室是一間專為糖尿病治療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2016年開發出一個名為Revita的手術系統,可以協助醫生精準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首先病人先進行一般性全身麻醉,再由口腔放入內視鏡,觀察有無任何意想不到的情況不適合做此手術(例如12指腸潰瘍),接著循導引線放入氣球,充氣後可以完全貼緊十二指腸表面黏膜,另外,這套系統可以將生理食鹽水同時注入到位於十二指腸的黏膜下層,將其餘部分保護起來,讓待會他們不受到熱水的灼傷。接下來將導管上的2cm長的氣球充入攝氏94度的熱水,15秒鐘,立刻移動氣球到下一個2cm處15秒,重複五次,亦即總共燒掉10公分長的十二指腸舊的、老化的黏膜細胞,之後,會長出新的黏膜細胞,而這些新生出來的細胞就可以發揮正常功能。整個手術過程大概近一個小時。在手術安全性方面,僅有一般性全身麻醉的風險、極少數病人口腔破皮流血、2~3天喉嚨痛、打嗝、脹氣、上腹部不舒服等等,並無嚴重之副作用且休息幾天就會康復。接受手術後患者在黏膜癒合更新時期需要流質飲食14天,之後可慢慢恢復正常飲食,該手術在英國大概需要花費8,000到10,000英鎊(折合台幣約32萬~40萬)。十二指腸是小腸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門,下接空腸,扮演控制血糖和營養吸收方面的重要角色。十二指腸上面的黏膜細胞可以感覺到食物從胃部下來,並同時通知胰島素準備分泌。由於長期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他們的這些黏膜細胞已經老化而且腫脹,根本無法發揮功能,所以必須更新,目前臨床觀察到的是,黏膜更新後,血糖控制效果顯著。2016年12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共有39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 9.6%; BMI 30.8 kg/m2),接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的治療,他們都正在口服一種或多種降血糖藥物,受試者年齡介於28~75歲,約三分之二(64%)是男性,患有糖尿病的時間平均為5.7年。39人中有11位受試者進行短段(short segment, 約3.4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其餘28名患者進行長段(long segment, 約9.3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後2週內受試者採行漸進式飲食法,也就是先從清流質飲食→全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39名受試者術後並沒有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胃道出血、穿孔、胰臟炎、嚴重低血糖、營養吸收不良情形),追蹤的6個月期間內,僅有3名受試者因為十二指腸狹窄(duodenal stenosis)出現上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經由內視鏡氣球擴張術(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療後,均獲得緩解。術後約一半受試者都能夠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使用。在術後3個月時,長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 HbA1c平均降低2.5%,短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平均降低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