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肥胖
共找到
2509
筆 文章
-
-
2020-02-03 橘世代.健康橘
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
隨年齡增加,體內脂肪占比也增加,即使體型纖瘦,仍可能內臟脂肪過高,伴隨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醫師提醒,內臟脂肪囤積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應注意吃得營養健康,並輔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習慣,才有助減少這個隱形殺手在體內囤積茁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內臟脂肪不僅是多餘能量的儲存,過多的內臟脂肪細胞活躍,會引起炎症、使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失調,連帶提升心血管疾病與不孕症等風險。衛福部國健署宣導,內臟脂肪多寡可由腰圍大小窺知一二,因為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囤積腹部。健康男性的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健康女性腰圍則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正確測量腰圍的方式是將皮尺繞過腰部,高度約在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與肋骨下緣中點,並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最後應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周宗翰表示,內臟脂肪的囤積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日常生活應避免吃太多高油、高鹽、高糖或高熱量的食物,注意營養均衡,並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物,如金針菇、香菇、木耳、海帶、地瓜葉等蔬菜。同時應保持運動習慣,藉由運動增加的肌肉,可讓人較不易累積脂肪。有氧運動有助燃燒內臟脂肪,但要有效減少內臟脂肪就得增加運動強度,建議從事快走、羽球、跳繩、游泳、慢跑、踩固定式騎腳踏車、跑跑步機等運動。周宗翰表示,《內經》嘗言「體肥痰盛」,中醫一般認為肥胖與痰、濕、氣虛等身體情形有關,因此單就藥物治療而言,會以化痰、健脾、益氣等方法將患者體質調整回正常健康的情形,臨床上經常使用山楂、荷葉、丹參、澤瀉、陳皮、浙貝、茯苓等藥材,促進其體內的能量代謝,藉此健康減肥。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2 性愛.性福教戰
夫妻分床睡 關係更健康?專家:分床睡反而有利性生活
夫妻一定要睡同一張床嗎?專家認為,分床睡是獲得一夜好眠、改善健康並增進幸福關係的關鍵。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大約六分之一的夫妻分床睡,不是因為感情不好,而是為了好好睡一覺。一方打呼或翻來覆去,或一方早早入睡,一方半夜才上床,睡眠品質將大受影響。這份調查是由一家床墊公司進行,但睡眠專家也表示贊同。1/3睡眠障礙 是伴侶造成尼爾·斯坦利(Neil Stanley)博士已經進行了35年的睡眠研究,他跟伴侶分床睡也持續了差不多的時間,他說自己是分床睡的主要倡導者。2005年時,他參與一項共同研究,讓受試夫妻睡覺時配戴能監測醒來和翻動的裝置,結果顯示,當一個人翻動時,另一個也會受影響而翻動,他說,三分之一的睡眠障礙是由伴侶造成的。這樣的睡眠干擾,可能對健康影響重大。2016年德國Paracelsus醫科大學對早先的研究進行分析,證實睡眠問題和人際關係往往同時發生。研究還顯示,睡眠品質差的人,離婚率更高----他們通常缺乏同理心,並且易與人爭執激辯。2015年的研究也顯示,一夜難眠會使罹患感冒的機率增加四倍。斯坦利補充,睡眠不足會影響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長遠看來更與肥胖、二型糖尿病和憂鬱症相關。他解釋,身體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時鐘」,長期缺乏睡眠會破壞節律,讓細胞產生連鎖反應。分床睡 反而有利性生活那麼,分床睡會影響性生活嗎?斯坦利博士認為反而會有所改善,因為雙方必須為了進行性行為而刻意營造氣氛。社會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人們習慣在睡前做愛,是因為這是兩人唯一的私密時光,但睡前未必是情感上或生理上最佳的做愛時間。蘭開斯特大學的研究員希拉里·辛德斯(Hilary Hinds)教授說:「畢竟,睡眠是我們可以做的最私人的事情。您無法與任何人分享睡眠,那麼為什麼要分享您的床呢?」
-
2020-01-31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腹股溝疝氣 年長者是高風險群
門診中常有成年人驚呼:「疝氣不是只發生在小男孩身上嗎?」其實男女老少都可能罹患腹股溝疝氣,但許多成年人即使發現鼠蹊鼓了一包,也可能因為不痛,選擇觀察一陣子再決定是否就醫。在此特別提醒女性,女性好發的股疝氣,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在早期就有壞死的風險,發現疑似疝氣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腹股溝疝氣是疝氣中最常見的一種,成人疝氣有九成都是腹股溝疝氣,男性占大多數。一般而言,高風險群多是年長者,還有長期腹壓較大者,如經常搬運重物者、慢性肺病造成長期咳嗽、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因便祕、攝護腺肥大需用力排便及排尿者,懷孕也會增加腹股溝疝氣風險。民眾發現自己有腹股溝疝氣,通常都是洗澡時摸到,在鼠蹊部摸到有個圓形凸起物,隨著逐漸成形,漸漸開始感受到疼痛,尤其搬重物、咳嗽或大笑時,疼痛感特別明顯。女性或肥胖者的症狀相對不明顯,常被忽略。腹股溝疝氣可以不就醫嗎?回答這個問題前,民眾需要了解腹股溝疝氣成因,當腹壁肌肉組織鬆弛、腹腔內壓力增加,腹內器官就會經由疝氣囊跑到腹腔外,一開始腹部肌肉的洞還很小時,掉出去的腸子能推回腹內,但隨著病程進展,腹部肌肉的洞會愈變愈大,一旦掉入的器官卡住,就會壞死,嚴重時造成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有生命危險。臨床上遇到腹股溝疝氣患者,通常都建議盡快手術治療,依病灶位置和執刀醫師經驗,手術後腹股溝疝氣復發率約3至8%,因此術後,建議避免搬重物、解決攝護腺肥大用力解小便、便祕等問題,也建議立即戒菸,降低慢性咳嗽風險,避免增加腹壓,降低復發機率。諮詢/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吳子翔
-
2020-01-30 養生.健康瘦身
年後來甩肉之吃素能不能瘦?兩大原則是關鍵
年後想甩去肥肉,吃素是可行的作法嗎?醫師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是「減脂」與「增肌」,前者即是藉由飲食控制熱量進出,以減去體脂肪;蔬菜水果的熱量比肉類來得低,但若同時攝取更多澱粉、高油或高糖食物導致吃進更多熱量,仍舊無法成功甩去油脂。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包括「減脂」與「增肌」,「減脂」主要是透過飲食控制熱量進出,第一步驟須算出維持現在體重所需的每日熱量,一般約是體重乘以30,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所需的熱量約為60X30大卡,也就是1800大卡。減重期間每日最多減少攝取500大卡,因此60公斤的成人每日可只吃1300大卡;累計減少攝取約7700大卡,就能甩去一公斤。飲食控制的同時要注意各類營養素均衡,醣類、脂肪、蛋白質的占比約為五比二比三,且盡量以白肉取代紅肉,以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如果容易餓,有些進食小技巧可以考慮,像是餐前半小時先喝500毫升的水,研究顯示可抑制食慾,平均每餐可減少攝取41大卡;每一口多咀嚼20下,可以降低12%的食量;用餐時先吃熱量密度較低、飽足感較高的湯和菜,再吃低脂的肉類,這時候通常已有七分飽,最後再吃半碗飯,飯後加一份水果,這樣就能感到十分飽足。減脂階段可稍稍搭配有氧運動,所謂有氧運動,就是會令人發喘的運動,像是快走、游泳。這個過程中要吸進很多空氣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因此也可計算與調控每日熱量進出。當體重下降,就可開始藉由無氧運動「增肌」。蕭敦仁表示,所謂無氧運動,就是運動過程需要閉氣,較典型的像是重量訓練、仰臥起坐等。這個閉氣過程會讓體內累積氧債、肌肉堆積乳酸,乳酸又會刺激肌肉細胞增生,因而能提升基礎代謝率,讓每日自然消耗掉的熱量更多。
-
2020-01-28 養生.聰明飲食
年菜吃不完放保鮮盒擔心塑化劑? 醫師這樣建議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家庭都會準備許多年菜,慰勞辛勞1年,但經常1次吃不完,需要放到容器裡保鮮,然而塑膠容器總是讓人不太放心,塑化劑危險已經讓很多人排斥塑膠食器,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發布訊息,不是每項塑膠製品都有塑化劑。食藥署表示,不是每種塑膠都會擺放塑化劑,嚴格來說聚氯乙烯(PVC)由於質地比較硬,需要使用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塑化劑),其他塑膠製品不一定會添加塑化劑,不需要太擔心;然而市售塑膠產品常傳出標示與實際不符案件,當中不乏國際大廠,專家建議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食器。日前食藥署連續2周在關口擋下,IKEA於印度製的隨行杯,塑化劑濃度超標,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發現美國製造的NIKE HYPERFUEL水壺,沒有標示耐熱溫度,中國大陸製造的KOR Delta水壺,雖然標示耐熱攝氏100度,但檢驗加溫沒到該溫度,水壺就已經嚴重變形,並且底部有融化發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嚴格來說,塑膠容器最好都不要用來裝熱食,食藥署提醒資訊沒有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沒有添加塑化劑,也就是常見的保特瓶材料,但保特瓶遇熱容易變形外,也不能保證廠商標示與實際材料相符,如果廠商違規,使用者就有可能有攝入塑化劑風險。顏宗海補充,聚氯乙烯(PVC)製品非常多,包含建材、汽車內裝、玩具等,生活隨處可見,也有使用PVC製程的保鮮膜,由於經常使用到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一旦遇到高溫或油脂,就會釋出汙染環境,不論成年與否或性別,只要接觸到塑化劑身體就會慢慢產生影響,健康也就受到破壞。由於違規塑膠產品仍會出現,顏宗海強調,由於不能保證塑膠容器一定安全,民眾要求自保,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餐具,選擇不鏽鋼、陶瓷、玻璃等材質,如果不可避免,一定不要接觸熱食熱水,就算沒有使用塑化劑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也不能接觸高溫物體,更不能用於加熱。顏宗海提醒,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1種內分泌干擾素,如果身體長期接觸,動物實驗發現,恐怕增加男性生殖傷害風險,女性也會增加罹患癌症機會,未成年幼童恐怕引起注意力不足、肥胖、胰島素阻抗,男童有女性化危險,女性則有提早發育疑慮,簡單來說,塑化劑對人類不論年紀族群都有害。(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冰箱收納做得好,食物有效保鮮 實用的「水果冰箱保存法」
-
2020-01-28 養生.健康瘦身
建議不吃早餐!日醫「減醣飲食」推7大守則
近年來,「減醣飲食」因對瘦身有極大助益而蔚為風潮。這種飲食方式主張與白飯徹底訣別,以達到瘦身的效果。不過,因為嚴格的飲食限制,而讓不少人卻步,其中,抱持批判態度的醫生也大有人在。究竟要怎麼樣「減醣」才能夠有效又容易持續呢?日本媒體日刊Spa!訪問了減醣飲食的權威江部康二醫生,他指出,「最根本的大方向,就是不吃早餐,也不吃米飯、麵、麵包等澱粉類,以蛋魚肉類和蔬菜取代,肚子餓了就吃堅果和起司等。」雖然這種方式容易受到「營養不均衡」的質疑,但他認為,將穀物視為主食,攝取過度糖分,才是不健康的作法。「人類文明所經歷的七百萬年間,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穀物的。過往也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是現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問題。如果確實進行減醣,光是第一個禮拜就可以瘦下三公斤。」減醣飲食的原理,在於將原本自醣類、澱粉所取得的熱量,改為從脂肪取得。「人體所需要的五大營養素分別是必需脂肪酸、必需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其中根本不需要醣類。事實上人體本來就會自行製造葡萄糖,不需要從飲食中取得。反而脂肪才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許多節食的人都將食物集中在里肌肉、魚肉、豆腐等,導致攝取的脂肪不夠,才功虧一簣。」江部醫生也提出了以下七點原則:1. 不吃早餐,嘗試半日斷食。2. 穀物並非人類生存必須。3. 減少的穀物可以以菜、肉取代,擊退空腹感。4. 一餐所攝取的醣類不可超過20克。5. 為免熱量不足導致失敗,務必注意脂肪的攝取。6. 果糖熱量是葡萄糖的五十倍,食用水果前要三思!7. 立刻停止過度醣類攝取,可以避免肥胖、牙周病、老化與失智症「被體內吸收的醣類會跟蛋白質互相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引起動脈硬化,提高心肌梗塞跟腦中風的風險。皮膚也會失去彈性、身高縮短、視力跟聽力下降、還容易引起糖尿病。這一切的元兇的是糖分,因此還是提早戒掉比較好。」江部醫生補充說道。
-
2020-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常熬夜的人罹癌率高4成!日本睡眠醫師:再晚也不要超過這時間睡
晚上12點前上床,疾病不上身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生理時鐘的週期,早就銘刻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當中。隨著文明的進步、電燈的發明,讓夜晚變得和白晝一樣明亮,也只是這百餘年來的事,所以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急遽的改變。 若是持續過著日夜顛倒,或者是半夜二、三點還不睡覺的生活,就會打亂身體本來的節奏,而埋下疾病的禍源。其實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理所當然,因為健康的基礎就在良好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配合正常的生理時鐘,在可以發揮健康機能的時段,取得適當的睡眠長度。為了有效發揮身體的修復功能,第一步就是在晚上12點之前就寢。 身體裡本來就有一套體內平衡(homeostasis,又稱恆定狀態)的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保持體內環境維持在舒適、安定狀態中的機制,例如維持體溫、血壓,排除病原體等異物,及修復傷口等作用,都是這個機制中的一環。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就能將這個機制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讓身體保持美好狀態,引導我們挺進健康之路。 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會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超過凌晨3點後,身體就不再製造生長激素;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無法在對的時間進入深層睡眠,生長激素也不再分泌。另外,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褪黑激素也不會分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會輾轉難眠外,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 生活不規律、到了深夜還不睡的不良習慣,會妨礙身體原有的功能,造成體能狀態不佳的結果。我這麼說,一點都不言過其實,只要想想,人生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但一般人通常只思考清醒時的事,卻毫不在乎睡眠的好壞。可是,只要充實這1/3的睡眠時間,就可以讓其餘的2/3有更完美的表現,也就是在睡眠時好好修復身體,就能在清醒時讓大腦的功能、身體的體能發揮得更好,進而擁有健康、充實的人生。 總而言之,隔天可以做的事情,就不要逞強在半夜做,過了半夜12點不睡覺,還在日光燈下看電視、打電腦的習慣,就阻礙身體本來具備的健康機制。 修復身體、提高免疫力,消除大腦和身體疲勞的機能,主要是在睡眠期間運作,我們要尊重身體的力量,並且讓這些力量發揮最大功效,就必須在晚上12點之前上床睡覺。 夏夜一樣睡得舒服的方法 難入睡、睡不著,再碰到夏天就更棘手了。例如,熱帶地區的夜晚,溫度、溼度都很高,漫漫長夜很容易讓人睡不著。如果一整晚都開著冷氣,就算把溫度調高一點,半夜還是會冷醒;若是設定一段時間後自動關掉冷氣,隨著室溫慢慢升高,又有可能被熱醒。所以,夏夜是最容易因為睡睡醒醒,而睡眠不足的天氣。 夏天因為平均氣溫、溼度都較高,造成睡覺時深層體溫不容易散熱,人就會輾轉難眠、不好入睡。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環境,可以巧妙運用電器用品,幫助我們一夜好眠。讓夏天也有優質睡眠的方法,就是睡前兩個小時先開冷氣,設定溫度為攝氏29度,降低房間裡的牆壁溫度。 大多數人在睡前都可以忍耐悶熱的天氣,上床後才會開冷氣。但是,這麼做只有房間裡的空氣是冷的,一旦定時關掉冷氣後,停滯在牆壁裡的熱氣就會釋放出來,讓房間裡的溫度急速上升,教人難以入睡。如果能夠事先降低牆壁的溫度,上床就寢後二、三個小時,定時設定再關掉冷氣,就能保持舒服的室溫,直到凌晨四點左右。 而身體在體溫最低的凌晨兩點到4點的睡意最強,之後體溫就會緩緩上升。所以凌晨4點後,為了要順利清醒,會慢慢提高體溫,不再讓身體冰冰涼涼的。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可以讓室溫在凌晨4點後才慢慢上升,不會妨礙到體溫上升,我們就能輕鬆醒來。 只要花一點點心思,我們就可以在難以入睡的夏夜擁有舒適的睡眠,徹底擺脫睡眠不足的煩惱。因此,了解人體的結構,絕對有助於取得良好的睡眠。 延伸閱讀: 5個月瘦15公斤,水腫消失、膝蓋不痛了!韓國肥胖醫師:每天一杯茶,替身體「除痰濕」●書籍簡介 修復身體的黃金7小時:養顏瘦身 × 提升免疫力 × 自癒百病, 拯救上萬人的名醫教你日日好眠,擺脫所有文明病!万病をふせぐ眠り方作者: 宮崎總一郎 譯者: 劉錦秀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29語言:繁體中文 宮崎總一郎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1979年畢業於秋田大學醫學系,1985年完成秋田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 現為日本睡眠學會理事、日本睡眠學會認可醫師(certified physician of sleep medicine,JSSR),並於滋賀醫科大學擔任睡眠學講座的特任教授(specially approved visiting professor),及在其附屬醫院擔任特約睡眠門診醫師。 他除了為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進行診察、治療外,更透過「睡眠森林」機構推廣睡眠知識,並培育專業的睡眠指導員,傳達世人睡眠的重要性。著有《對大腦有用的「睡眠學」》(角川SS溝通出版)、《成長中孩子的睡眠學》、《給快速入睡家族的建議》(皆為恒星社厚生閣出版)。
-
2020-01-27 養生.聰明飲食
非PVC塑膠就沒有塑化劑危險?醫師提醒這點才是關鍵
除夕夜許多家庭都會準備許多年菜,慰勞辛勞1年,但經常1次吃不完,需要放到容器裡保鮮,然而塑膠容器總是讓人不太放心,塑化劑危險已經讓很多人排斥塑膠食器,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發布訊息,不是每項塑膠製品都有塑化劑。食藥署表示,不是每種塑膠都會擺放塑化劑,嚴格來說聚氯乙烯(PVC)由於質地比較硬,需要使用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塑化劑),其他塑膠製品不一定會添加塑化劑,不需要太擔心;然而市售塑膠產品常傳出標示與實際不符案件,當中不乏國際大廠,專家建議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食器。日前食藥署連續2周在關口擋下,IKEA於印度製的隨行杯,塑化劑濃度超標,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發現美國製造的NIKE HYPERFUEL水壺,沒有標示耐熱溫度,中國大陸製造的KOR Delta水壺,雖然標示耐熱攝氏100度,但檢驗加溫沒到該溫度,水壺就已經嚴重變形,並且底部有融化發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嚴格來說,塑膠容器最好都不要用來裝熱食,食藥署提醒資訊沒有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沒有添加塑化劑,也就是常見的保特瓶材料,但保特瓶遇熱容易變形外,也不能保證廠商標示與實際材料相符,如果廠商違規,使用者就有可能有攝入塑化劑風險。顏宗海補充,聚氯乙烯(PVC)製品非常多,包含建材、汽車內裝、玩具等,生活隨處可見,也有使用PVC製程的保鮮膜,由於經常使用到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一旦遇到高溫或油脂,就會釋出汙染環境,不論成年與否或性別,只要接觸到塑化劑身體就會慢慢產生影響,健康也就受到破壞。由於違規塑膠產品仍會出現,顏宗海強調,由於不能保證塑膠容器一定安全,民眾要求自保,最好避免使用塑膠餐具,選擇不鏽鋼、陶瓷、玻璃等材質,如果不可避免,一定不要接觸熱食熱水,就算沒有使用塑化劑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也不能接觸高溫物體,更不能用於加熱。顏宗海提醒,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1種內分泌干擾素,如果身體長期接觸,動物實驗發現,恐怕增加男性生殖傷害風險,女性也會增加罹患癌症機會,未成年幼童恐怕引起注意力不足、肥胖、胰島素阻抗,男童有女性化危險,女性則有提早發育疑慮,簡單來說,塑化劑對人類不論年紀族群都有害。★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26 養生.運動天地
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50歲美女醫師教你解痛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作者金修然】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女性年過四十會受荷爾蒙影響四十三歲的女性來到診間。「我渾身疼痛,全身上下都在痛。」接著她臉部漲紅,隱忍的委屈湧上心頭,眼淚彷彿一下子就會潰堤。了解患者身體的疼痛是我的工作,但是理解患者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這點我也沒有忘記,所以我會盡可能地從頭到尾傾聽他們的故事。「我的兩個兒子是高三準考生。」「嗯?兩個兒子一起應試嗎?」「是的,老大去年沒有考到理想分數,所以現在正在重修中。」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後,她突然看著我的臉好像要告白似地說:「大考結束後我也要接受治療!」兩個兒子和先生應該將媽媽當作女王一樣對待,可是這群無情的男人們卻完全不在意她。即使媽媽痛得叫苦連天,他們也只會說一句「去看醫生!」要是先生生病了,她會抓藥給他吃,並且照顧他;如果兩個兒子發燒了,她會熬夜照料他們,然而卻沒有任何人照顧她。「院長啊,家裡的男人們有關心我嗎?如果我老了、病了,也許會像舊皮箱一樣被拋棄也說不定,從現在起我要更關心自己的身體。」雖然是半開玩笑半認真說的話,但是冷靜想想卻是事實。為兒子和先生犧牲卻忽略照顧自己的身體,最後年老生病,即使治療也不見效,將會讓家人被迫承受更大的犧牲。嚴格來說,如果自己沒有好好注意身體,家人就要一肩扛下所有責任。看著她充滿信心地大喊:「現在我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我也不知不覺地面露微笑。大考結束後,她果真來了,且對我說:「我的手腕痛到無法洗碗,腳踝也痛到無法走路。」四十歲後,肌肉量和代謝率都會開始下降人的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老化,沒有歇息的一刻。膝蓋軟骨消失導致關節炎、脊椎有椎間盤退化症、手腕有腕隧道症候群等,這些都是老化所帶來的自然現象。一旦到了四十歲,不僅肌肉量減少,肌肉的力量也會以飛快的速度驟降,因此基礎代謝量也會隨之下降。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從更年期開始,女性荷爾蒙便會逐漸消失,腹部肥胖的問題也會日漸嚴重,所以女性荷爾蒙十分重要,為此更要運動,避免肌肉量減少。你或許會反問:「一把年紀了還運動?」然而,只要六十歲做適合六十歲的運動,八十歲做適合八十歲的運動即可。兒子大考結束後,她為了正式做好健康管理而前來看診,並且開始做增肌運動,後來不但身體年齡減輕了,也擺脫疼痛問題。Doctor's talk初經及更年期前後,女性要好好照顧身體!在健康方面,女性有所謂的重要時期,那就是初次月經前後與更年期。這時,受到荷爾蒙劇烈變化的影響,身體也會發生變化。性荷爾蒙會迅速增加,不僅是身體上的發育,心靈和思想等一切事物也會產生劇烈變化。近來受到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規律所影響,更年期提早的情況日益增多。一般來說,更年期約莫始於五十歲出頭,月經逐漸減少、生理期變短為其徵兆。為了避免女性荷爾蒙量急遽驟降,需要做強化肌肉的運動。運動能掌控荷爾蒙,為身體帶來活力。解痛伸展操-強化全身肌肉的運動下犬式抬臀【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舒緩大腿後側、小腿和上半身的背部肌肉,也能提升腳踝周圍肌群的活動力。1. 身體呈三角形,雙臂伸直貼地,膝蓋盡量打直。2. 踮腳使臀部向上抬起,延展上半身。腳後跟抬起來5 秒後,再放下回到原位。 Point 努力維持打直的狀態,避免背部或膝蓋彎曲。俯趴側抬腿【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能找到骨盆的平衡感,鍛鍊臀部肌肉,具有打造美麗臀線的效果。1. 呈四足跪姿,雙膝打開至與骨盆同寬,雙手打開與肩膀同寬。2. 右腳彎曲呈90度,左腳直接往旁邊抬起,維持5 秒後再放下,並換邊動作。Point 這時要避免將另一側的骨盆推向旁邊。抬不起來的那一腳可增加運動次數。
-
2020-01-25 科別.消化系統
肚子鼓鼓的,是脹氣是肥胖還是腹水?醫師教你判別
60歲的林太太,突然腹脹如鼓,她以為是脹氣引起,到藥局買消脹氣藥服用,但是一週後,腹部脹得愈來愈大,下肢也出現輕微水腫。家人建議她到醫院檢查,一到診間,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林太太腹腔內有嚴重積水。再更進一步檢查,揪出她一肚子水的原因,原來是卵巢癌末期,癌細胞轉移到腹腔,刺激腹膜引起腹水,發現3個月,就離開人世。 當發現有腹水,首先要先揪出產生腹水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導致肝門靜脈壓力上升或血中白蛋白過低所引發的腹水,如肝硬化、肝衰竭或是肝血管阻塞。根據統計,有8成腹水是因為肝硬化,而腹水可說是嚴重肝硬化的指標之一。 為什麼肝硬化會引起腹水? 肝硬化病人產生腹水的原因主要是:肝臟組織因纖維硬化的關係,造成由肝門靜脈回流的血液無法順利進一步回到下腔靜脈。接下來,因為門脈壓升高、灌流不足,所以分泌血管擴張荷爾蒙,進一步使得周邊臟器動脈的血管擴張。如果進一步惡化,因為有效血流量不足,腎動脈就會受刺激而收縮及產生抗利尿的荷爾蒙,促使腎臟回收較多的水跟鈉,來增加體內的有效血流量。但是這些回收的水跟鈉又會因腹內臟器動脈擴張以及仍然偏高的門靜脈壓,由血管內滲透至腹腔,造成腹水。 嚴重肝硬化患者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也不足,更會造成血中白蛋白太低、血管內滲透壓下降,使血管中的水跟鈉更容易滲透至腹腔,而形成腹水。 不過,不是所有的肝硬化病人都會產生腹水,只有當較為晚期時,腎動脈收縮,造成過量的鈉跟水存留在身體裡,及血中白蛋白太低時,水跟鈉才會從血管滲出至腹腔,而產生源源不絕的腹水。 其他疾病也會造成腹水 值得注意的是,腹水不一定只限於肝臟出問題,也可能是身體其他臟器出狀況,例如腎臟、心臟衰竭也會產生腹水。此外,血液中的白蛋白太低也會引起腹水,如腎病症候群、腸道蛋白流失症候群及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血液中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血液的滲透壓,在血管中可以留住水分,幫助血液在血管中維持一定的容量。體內白蛋白不足時,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滲透到腹腔內引起腹水。 有時腹腔內有癌細胞轉移也會引起腹水,如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癌症產生的腹水,臨床上稱為「惡性腹水」,腹水內通常可以偵測到癌細胞。 腹膜炎也會造成一肚子水。這是因為腸道內的細菌跑到腹腔內,引起腹膜炎、產生腹水。此外,外傷造成的內出血也可能出現腹水。 如何診斷腹水? 腹腔內出現腹水不見得有明顯症狀,若腹水量不多如100至200cc,病患不會有任何症狀;500至3000cc時,會覺得腹脹不舒服,多數人會以為是「脹氣」。而當腹水量多到3000cc以上時,有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為了解是否有腹水及嚴重程度,通常會安排以下幾種檢查: 一、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腔內有沒有腹水,腹部超音波一掃馬上就可以診斷出來。還可以知道肝臟有沒有硬化或腫瘤。 二、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可以了解病患血液中白蛋白的量是否足夠,再找出白蛋白不足的原因。白蛋白只由肝臟製造,一旦肝臟出現硬化,肝臟就無法製造出足夠的白蛋白,這些具有調控人體組織內體液作用的物質減少,血液的滲透壓就會下降,水分就有可能會跑出血管進入週邊組織,因而出現下肢水腫及腹水。 三、穿刺檢查穿刺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抽取腹水做細菌培養、細胞學檢查、生化分析等。檢查結果若只是單純的腹水,且量很少,通常沒關係,身體會自行吸收。但若是疾病引起的腹水,須先揪出病因,才能做進一步治療。 腹水如何治療?目前臨床上,針對腹水依病況採取以下治療方式:一、給予利尿劑輕度腹水可服用利尿劑讓腹水減少或消失。但要注意的是,每天體重下降不可超過1公斤,因為體重降太快,有可能影響腎功能。 二、補充白蛋白如果是因為血液中白蛋白不足引起的腹水,可以補充白蛋白。若是嚴重營養不良造成白蛋白過低引發腹水,建議先從飲食中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增加血中白蛋白著手,若成效不彰,再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水分。 三、抽取腹水若服用高劑量的利尿劑,仍無法有效消除嚴重的腹水時,就必須採取抽腹水的治療方法,緩解腹脹不適症狀。病人腹水量太多時,甚至可一次抽取4至5公升以上的大量腹水,但需同時注射白蛋白,以避免引起血壓降低,而影響腎功能或休克。 四、插管排水對極少數頑固性腹水(抽水後極短時間內腹水又回復原狀)的病患,才會進行腹腔中插管排水。此種治療危險性較高,感染機率也高。 五、使用抗生素當腹水有細菌性感染,但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明顯的細菌感染病灶時,稱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臨床上大約有70%至80%的病人會有發燒及腹痛的情形,但也有20%至30%的病人可能不會出現症狀,若有細菌感染需搭配使用抗生素治療。 六、飲食需少鹽或無鹽有腹水的病人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採取少鹽或無鹽飲食。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會讓水留在體內,但是因為肝門靜脈系統阻力偏高的關係,這些鈉會帶著水分滲出到腹腔。建議一天鹽分攝取量不超過1至1.5公克,少吃鈉含量高的加工食品如沙茶醬、番茄醬及醃製食物。水分攝取也要斤斤計較,一天不超過1500cc。 嚴重肝硬化引起之腹水需換肝 不過,透過這些治療,只能讓腹水問題暫時緩解,要根本治療,必須解決引起腹水的病因。有些人確實「腹」水難收,例如嚴重肝硬化病人,因為肝硬化問題未解決,腹水仍可能源源不絕。所以,當所有「放水」方法都無法奏效時,最後只能選擇換肝,才有機會脫離反覆不斷抽取腹水的生活。 Q&A/疑惑解除補給站Q.腹水和腹部肥胖如何區分?A.要辨別是肥胖還是腹水,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馬上就可以診斷出來。此外,如果是腹部肥胖,通常是長時間累積脂肪下慢慢變大。疾病引起的腹水,肚子會在1至2週內突然鼓起,肚臍膨出且肚皮像顆水球般光滑,躺下來時,肚子鼓起的部分會隨著姿勢而改變。此外也可能合併下肢水腫,皮膚失去彈性,用手按壓後無法自然恢復。如果肚子大如蛙腹、伴隨下肢水腫,極有可能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 Q.有肝硬化且出現腹水,還可以做肝臟移植嗎?A.可以。肝硬化且出現腹水,意味肝硬化病患的病情嚴重,就算抽腹水治療,通常2至4週後,甚至數天之內腹水又回復原狀,因此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做肝臟移植。【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6期(2016-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1-25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錯了 血糖飆升又難瘦
早餐太澎湃,血糖飆高,當心中午餓得快、吃更多,營養學者說,麵包、米飯類的早餐,若將其中一半換成奇異果、芭樂等低升糖指數又多膳食纖維的水果,少了熱量,還能穩定血糖。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指出,國外研究發現人吃完早餐後,飯後血糖上升最顯著,國內糖尿病醫學界也見到類似情況,因為早上醒來後,內分泌活躍,早餐吃下肚的食物,也會影響血糖升高的幅度。劉珍芳說,台灣人早餐常見的白土司、飯糰、饅頭、蘿蔔糕、稀飯、粽子、燒餅、油條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少,膳食纖維含量更低,即使餐前空腹血糖未明顯升高,吃完卻血糖很快升高。「台灣飲食文化與歐美不同,早餐太澎湃,」劉珍芳說,血糖忽高忽低不穩定,長期下來,代謝症候群很容易上身,又不利於控制糖尿病及肥胖。根據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員孟羅(JohnMonro)日前發表體外與人體研究的結果,用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奇異果,取代正餐中的澱粉主食,便可有效降低醣類攝取,讓餐點營養加分;另外還能降低葡萄糖的擴散率,減少腸道發炎,不易形成胰島素抗性。聰明早餐怎麼吃?劉珍芳建議,將早餐主食的一半換成低升糖指數(低GI)、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新鮮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蘋果等,可避免飯後血糖飆高,同時提高營養素攝取量,如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這類水果在餐前30分鐘前先吃下肚,可降低饑餓感、維持較為平穩的飯後血糖。萬一趕著上班上學只能早餐囫圇吞棗,水果來不及當餐吃,她說,一天之中,「記得吃最重要」,消化蛋白質以及改善便祕等好處多。她說,目前台灣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上升而呈增加趨勢,每12個台灣成年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病友,但90%可透過健康飲食與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惡化至疾病的階段。
-
2020-01-24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大吃大喝只是長胖?營養師提醒4大健康風險
春節過年對許多家庭來說是難得的團聚時刻,許多在外工作生活的人到過年是一定要回家的。大家熱熱鬧鬧歡聚一堂的時候,總是喜歡大吃大喝來表達開心。但是營養師提醒大家,胡吃海喝對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危害十分明顯,長胖只是第一步。 大吃大喝造成肥胖和食慾增大:首先,春節期間總是要做很多飯菜,一頓吃不了就剩著一直吃,許多老人不願意浪費飯菜,就會逼著自己盡可能多吃,每頓飯都吃得過飽,甚至到撐得難受才肯罷休。事實上,這樣的吃飯習慣對身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大。長期讓自己處於過飽的狀態,有強迫人的食慾調控機制發生改變的效果。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人的食慾調控機制失靈,你的食慾越來越大,即使你已經吃飽了,但你的大腦仍毫無反應,你就會繼續吃下去,導致你一天攝入的熱量遠超過你一天本來應該攝入的熱量,當然會越來越胖。肥胖這件事禍不單行,還會帶來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數十種疾病和併發症。大吃大喝造成消化負擔:吃太多食物還會危害我們的腸胃,腸胃需要消化的東西越來越多,增大了腸胃的工作量,減少了腸胃休息的時間,可能會導致胃痛、胃脹症狀的出現,誘發或加重胃炎、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大吃大喝增加中風風險:胃裡充滿了過量的食物,在胃腸進行消化吸收的時候,血液會優先供應胃腸道,供給大腦的血液變少,所以人在吃飯以後會變睏。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危害可不止是變睏,中老年人心血管比較脆弱,供給大腦的血液減少,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反應遲鈍,嚴重的還會增加腦中風的風險。大吃大喝增加心臟負擔:長期吃得過飽,會增加胃部體積,從而增加胸腔的壓力,還會影響心臟供血,從多個方面給心臟造成負擔。而本身就有冠心病的老人更要注意,吃得太飽會誘發心絞痛,三高老人吃得太多也會使血壓、血糖等指標失控,加重慢性病的病情。在這樣一個歡樂團聚的日子,誰也不希望身體出一些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控制好食量,多餘的剩飯剩菜吃不完就算了,畢竟看病的錢可比這些剩菜貴多了。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20-01-23 養生.健康瘦身
過年別當沙發馬鈴薯 每週5天至少動30分鐘保健
春節期間多吃也要多運動,別當沙發馬鈴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1/4成人身體活動不足,建議每週5天至少做3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一週至少75分鐘高強度活動。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指數大於25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2016年,全球18歲以上成年人有逾19億人口超重、6億5000萬人肥胖,而超重及肥胖會影響健康,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骨關節炎等疾病。而減輕超重及肥胖的作法,除飲食限制外,身體應定期活動,根據WHO 2018年報告,全球1/4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2019年也評估全球80%以上青少年沒有達到每天至少60分鐘身體活動標準。根據WHO的定義,身體活動是由骨骼肌肉產生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體動作,其中包括工作期間的活動、遊戲、家務、旅行和休閒娛樂活動等。而身體活動與「鍛鍊」不同。鍛鍊是身體活動的一部分,涉及有計畫、有條理和反覆的動作。WHO建議5歲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身體活動;而18歲至64歲成人則是每週5天都應至少有3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一週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中等強度活動指心跳加快,包括快走、跳舞、園藝、家務、帶寵物散步等,而高強度身體活動則是造成呼吸急促,包括跑步、上坡快走、快速騎自行車、有氧運動、體育運動等。但身體活動的強度取決於個人健康程度,因此仍應因人而異。WHO認為規律性地從事諸如步行、騎自行車或跳舞等身體活動對健康大有助益,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的風險。與有充分身體活動者相較,活動不足者的健康風險較高,過年期間最好適時起來動一動,別當沙發馬鈴薯。
-
2020-01-23 橘世代.健康橘
擔心過年體重暴增?專家:減重要讓自己吃飽、吃巧才是聰明作法
保持好身材不僅好看更健康,但因基礎代謝率下降,橘世代民眾常在減重與復胖的循環中氣餒。體重控制需長期抗戰,專家提醒,儘管運動在消耗熱量時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只靠運動減重卻相當的困難,規律運動同時,也要忌口,可從設定每日熱量攝取總量開始。國健署「肥胖100問+」指出,許多研究都指出單純靠運動減重的效果遠遠不如飲食控制。想要減少1公斤的體脂肪,需要多消耗約7,700大卡的熱量,事實上持續1小時活動時可交談,但無法唱歌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只能消耗約300到400大卡熱量。換句話說,要甩掉1公斤體脂肪,需要20多小時中等強度運動才能辦到,這代表著持續一個月,每天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這樣的運動量對忙碌的現代人並不容易。Q1、要怎麼設定每天的熱量目標?減肥者不適當節食,易造成身體出現快速減重與迅速復胖的變化,也就是醫學上稱的「溜溜球效應」,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強調,體重控制是長期戰,減肥沒有速成班。過度嚴苛的節食讓人出現虛弱、掉髮,影響情緒,建議每周以減輕0.5公斤為目標,每日應減少500大卡。通常設計減重飲食,女性每天1,200至1,500大卡、男性1,500至1,800 大卡。每日熱量攝取低於1,200 大卡,就很難從限量食物去滿足身體營養需求,而需借助綜合維他命、礦物質補充。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避免打退堂鼓,以能夠做到為原則,可參考漸進式做法,每日輕鬆減少200大卡,再逐步增強運動及飲食份量控制,朝向日減500大卡邁進。在均衡飲食原則下,耐心經營,總有一天射中目標。Q2:減重需要餓肚子嗎?營養師夏子雯認為,減肥者因調整飲食,難免需要克服飢餓,但不宜過餓,建議可以在飯間飢餓時,吃一小包蘇打餅或水果。除保持低脂飲食外,可以蔬菜、蛋白質作為主食,用餐時先吃蔬菜、蛋白質,先有飽足感,再搭配低碳水化合物,每餐只吃半碗飯,可有效抑制食欲。減重時要讓自己吃飽、吃巧,減少熱量的聰明作法,就是選擇低熱量高纖維食物來增加飽足感,以及降低飢餓感。富含水分與膳食纖維的蔬果不但熱量低,還可以填飽胃部空間。大多數蔬菜熱量極低,低糖分的水果如番茄、芭樂也適合取代點心充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23 養生.健康瘦身
真的能局部瘦肚子或手臂嗎?專心做這二件事才重要
真的能「局部瘦」肚子或手臂嗎?「想要輕鬆瘦下來」,想必是女性永遠的夢想。女性多為皮下脂肪型肥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前文已向大家說明過,必須長時間勤做肌肉訓練與有氧運動才行。或許大家會幻想,如果不需要大費周章,就能迅速消除雙臂、大腿及腹部的脂肪,那該有多好?不過,那是在痴人說夢。相信很多人都十分渴望,如能「局部瘦身」,單純減去特定部位的脂肪,那就太好了。於是才會有人工於心計,利用這些人的弱點,大量推出標謗局部瘦身的書籍、雜誌、運動輔助器材以及衣物等產品。而且每一項產品,都振振有辭地保證具有局部瘦身的效果。但是就結果論而言,局部瘦身在原理上根本不可能實現。為什麼這麼做還是瘦不下來?多數人可能都以為,只要拚命活動想瘦的部分,這個地方的脂肪就會消失不見。此外,我也曾看過某些文章,報導按摩或是搓揉鬆弛脂肪囤積部位,就能消除脂肪。但是,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即便是想瘦肚子而去做腹肌運動,或是想纖細雙臂於是將手肘向後伸展做運動,其實效率都不理想。我明白大家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做無法瘦下來,關於這部分,只需思考脂肪分解後用作能量來源的機制,相信就能理解了。蓄積在全身上下的體脂肪,分解後會形成脂肪酸,而脂肪酸會溶於血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再經由血管運送至肌肉。接下來,當脂肪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後,就會產生能量。就像這樣,運動後儲備於全身上下的體脂肪,會逐漸拿來使用,所以並不是正在活動的肌肉上附著之脂肪,才會優先用作能量來源。假使正在活動的部分,該處皮下脂肪會優先用作能量來源的話,光是講話,口周就會不斷消瘦下去。所以這種現象並不會發生。做腹肌運動肚子還是消不了無論是想瘦腿而努力鍛鍊腿部,還是想瘦手臂而努力運動手部,或是為了想擺脫腰部贅肉而努力做腹肌運動(仰臥起坐),最終往往還是無法達成「局部瘦身」。儘管為了緊實腹部所做的腹肌運動,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事實上,只要做了腹肌運動,肌肉量肯定會稍微增加。肌肉量增加之後,身體的代謝照理來說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只不過,假使是為了增加肌肉量而努力做腹肌運動的話,針對下半身做肌肉訓練,會比單純鍛鍊單一部位來得更有效率。想要有效率地增加肌肉量,最好應鍛鍊大塊肌肉較多的下半身。前文已經提過了,下半身擁有臀部及大腿這類的大塊肌肉,所以才能夠快速增加肌肉量。只是,大家常聽到某些特定部位容易長脂肪,或是某些特定部位的脂肪容易消除這方面的論點,因此才會相信局部瘦身並非不可能。然而局部是否容易囤積脂肪,會因每個人的體質而異。舉例來說,有些人一胖起來臉就會圓滾滾,有些人則是肚子會跑出一圈肉。瘦下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道理。胖瘦的部位會受到體質影響,所以再努力也無法改變局部。這就是每個人的特質。所以,請大家別想著靠局部瘦身迅速瘦下來,有耐心地持續做肌肉訓練和有氧運動,健康瘦下來才更是重要。(本文選自方舟文化《醫生說「請妳運動!」時,最強女性對症運動指南》)
-
2020-01-23 新聞.健康知識+
愛吃紅肉和高脂肪飲食 老年後罹患眼疾機率恐倍增
美國1項新的研究發現,富含紅肉和高脂肪食物的飲食型態,可能是導致老年人視力下降的主因。研究發現,飲食習慣為典型西方飲食的人,罹患眼科疾病的可能性高出一般人的3倍,研究刊登在《英國眼科雜誌》(December issue of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公共衛生與衛生專業學院的流行病學與環境衛生系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研究主要作者Amy Millen表示,研究的參與人數有將近1,300人,多數人並沒有黃斑部病變,其中有117人是早期黃斑部病變患者,有27人為晚期。在為期18年的研究中,針對所有參與者進行了2次與飲食相關的調查。研究人員將食物分為29種,此次研究發現,黃斑部病變晚期患者,多半偏好西式飲食,其中高風險的食物類型包括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人造奶油、奶油等脂肪類、高脂乳製品和油炸類食品等。Amy Millen接著說,飲食對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影響眾所皆知,但可能不知道飲食也會影響視力健康。藉由這個觀察性研究可以知道,飲食可能造成黃斑部病變,並引發失明,尤其是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人。紐約市的眼科醫生Avnish Deobhakta博士雖然未參與這項研究,但他對這發現並不感到驚訝。他說明,這項研究進一步解釋了高脂肪食物、加工肉類和精製穀物等食物,的確會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可能性。Amy Millen和Avnish Deobhakta都認為,飲食不健康和眼睛細胞壓力引起的發炎,很可能就是增加罹患眼疾機率的原因,因此強烈建議大家不要抽菸。Avnish Deobhakta表示,要改變飲食習慣並不容易,也許要需要花上數10年的時間,因此建議可慢慢調整為健康的飲食模式,以及更健康的生活習慣邁進,並嘗試在現有的飲食中,加入更多蔬菜和魚類的份量。★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22 養生.健康瘦身
就是管不住嘴!不想年後體重失控,6件事從今天開始就要做
每到過年,除了放假,大家最期待的莫過於婆婆媽媽準備的各式年菜好料,或是和親友團圓相揪聚餐一飽口福。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調查發現,年節放鬆吃喝,年菜、零食、飲料吃不停,有近4成的人在過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7公斤,有近5成的人運動量比平常少,且容易伴隨便秘或消化不良。雖然「少吃、多動」是不二法門,但是面對年菜和零食當前的口腹之慾,該如何健康吃喝?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營養師林圓真表示,現代人平常飲食不知不覺就容易營養過剩,過年過節「吃太好」更是司空見慣,攝取高油、高糖、蛋白質過多、膳食纖維太少,還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加工食品、高熱量零嘴和火鍋醬料,若是天天飲食失控、熬夜零食太涮嘴,真的要當心「過個好年脂肪也黏上你」。 擔心吃出過年肥的人,除了不過量、多運動之外,也可以選擇用蘿蔔糕取代「步步糕升」的炸年糕,用瘦肉多一點、吃得到蔬菜纖維質的筍乾燜肉取代東坡肉,還有象徵「帶來好彩頭」的白玉蘿蔔湯或枸杞香菇竹笙雞湯取代佛跳牆,並增加蔬菜類像是「長命百歲」的長年菜等時蔬,避免吃進太多熱量,又能預防只吃不動的便秘問題。 除了傳統年菜要聰明吃,每天隨手就喝的含糖飲料、酒類飲品也容易喝進多餘熱量,林圓真指出,過年最常見的就是腹部肥胖,短時間體重增加時,容易讓過多脂肪堆積在腹部,影響身體代謝,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雖然過個好年免不了吃吃喝喝才盡興,想避免年後身材「走鐘」,看看營養師提供的6招小撇步吧! 1、健康年菜自己做烹調方式可採用清蒸、滷、汆燙方式,選用天然鮮蔬或昆布做湯底,避免油炸、油煎,可用天然醬油、醋或蔥薑蒜等增加風味。挑選食材時,也可多選擇油脂比較低的白肉為主,像是魚和雞肉,油脂會比紅肉低一些,更適合怕胖一族;也可多選擇帶殼、帶骨的肉類及海產食物,以免兩、三口就吃進一大塊;此外,還有高熱量的各種醬汁,像糖醋、蜜汁、沙茶等要少吃,火鍋料等加工食品也要注意。 2、先吃菜,再吃肉類和澱粉很多人吃飯的習慣都是先吃飯再喝湯,若能改變一下順序,先吃蔬菜、魚和肉類等優質蛋白質,最後再吃飯、麵等澱粉類,不僅可以減少人體胰島素過度分泌,有助於控制血糖,還能避免因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體脂肪囤積的肥胖,同時降低飢餓感,避免吃過量。 3、吃蔬菜要比肉類澱粉多一倍大魚大肉的過年期間,最好每餐都吃三種顏色的蔬果,多攝取多樣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以及蔬果中的各種酵素,幫助消化、促進代謝,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助腸道蠕動和排便順暢,不讓毒素有機會長時間在腸道累積,造成腸胃不適和肥胖煩腦。 4、避開易胖食物除了高熱量的年菜,含糖飲料、酒、烏魚子、臘腸、香腸、糕餅、牛軋糖、蛋捲、肉乾、年糕、麻粩或是堅果類等高熱量又超涮嘴的點心零嘴,盡量每天只吃一種,並且最好不要一口接一口,除非運動量很足夠,否則很難消耗短時間攝取的高熱量。若是嘴饞想吃點零嘴打發時間,非油炸的烘乾蔬菜果乾、帶殼堅果或是黑巧克力、海苔,是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5、減少高糖食品怕胖的人,也要避免含有砂糖、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或精製點心,這些成分都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讓身體製造更多脂肪囤積。也要注意少喝含有熱量的飲料,白開水當然是最佳選擇,或是選擇無糖飲料,像是無糖茶類、玉米鬚茶、咖啡等。 6、少喝濃厚湯汁由於佛跳牆、雞湯或是濃厚的火鍋湯底都屬於高熱量,怕胖就得盡量少喝,要喝也要記得撈掉浮油再喝。另外,喝火鍋湯底的時機也很重要,最好在丟入肉片和火鍋料之前就先一飽口腹之慾,若是之後才喝,就容易因此喝進普林和大量油脂,不利健康也易發胖。 除了掌握健康飲食原則,林圓真也特別提醒,過年連假一定會比平常有更多熬夜的情況,改變生理時鐘就容易影響代謝,可能導致肌肉流失、體重增加。而且睡眠時間減少、熬夜機會變多,也會讓身體的瘦體素減少,同時讓飢餓素增加,食慾增加就會特別想吃高熱量食物,建議怕胖的人,年假期間生活作息也要盡量規律一點。 延伸閱讀: 少吃卻更胖? 3件事讓你身體橫著長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20-01-22 養生.聰明飲食
4成國人過年胖1.7公斤 國健署推健康年菜
本周就要過年了,鼠年將至,民眾過年期間親友團聚,少不了大魚大肉圍爐聚餐、零食上身。國民健康署統計,有四成的人過完年平均胖1.7公斤,減重成了民眾年後普遍困擾。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民眾過年若要不發胖,建議年菜變身改良,如掌握增添蔬果、撈油減醬、適量攝取、我的餐盤等要訣,省荷包又健康。另外,特別是零食攝取不能過量,以免肥胖上身。國健署今舉行「開運年菜美味在家,健康鼠來寶」活動,除呼籲民眾年菜勿準備過量、可依所攝取的熱量來製作外,更邀請營養師示範如何將市售年菜運用巧思烹調,來讓熱量降低又營養豐富。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國人普遍在過年時飲食上較為放縱。會吃到佛跳牆、雞湯、東坡肉等傳統年菜,且多以油炸、糖醋、勾芡、多醬汁等方式料理,油脂熱量偏高,且蔬菜量不足,上述菜色一吃就易超過成人一日應攝取2000大卡的標準。而據國健署2016年「國人春節期間體重控制電話訪問調查」 顯示,約39%民眾年後體重增加,且平均增加1.7公斤。羅素英說,民眾過年在體重控制上,透過「天天量體重」小撇步其實有效。據美國研究指出,節日期間每天規律測量體重者,節日後體重大致上可維持;而沒有量體重習慣者,體重則顯著的增加。而研究也發現,本身體重過重或肥胖者,若節日期間規律量體重,節日後體重反而減輕。可見測量體重有警惕作用,有助民眾節制口腹之慾。另外,民眾可透過國健署「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六大類都攝取適量的分量,年節飲食就不太會超標。好食課營養師楊哲雄表示,民眾過年期間魚跟肉類等蛋白質普遍攝取較多,建議可做些調整,如在烹煮魚或煲湯時,就可加上豆腐增加植物性蛋白質,以及木耳、香菇、海帶等裝飾,顏色繽紛且營養加倍;而若以醬燒排骨肉類,就可以青花菜做搭配擺盤;海鮮類如花枝,也可以汆燙方式搭五味醬醬汁,熱量相對都比油炸、勾芡等方式低。楊哲雄也呼籲,民眾過年期間最愛吃零食,雖堅果種子類的營養價值高,但仍屬油脂類,一天應攝取1整根大拇指大小的量(約5顆腰果、杏仁果、或10顆花生)即可,不要過量,否則肥胖也會找上身。
-
2020-01-21 醫療.新陳代謝
最新研究出爐 「胖」不再是癮君子逃避戒菸的理由
吸菸會增加心血管負擔,進而造成死亡,因此戒菸是降低疾病風險的最快捷徑,不過不少癮君子發現戒菸過程會變胖,而肥胖也一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抵銷戒菸的好處,等於「白戒」,為此,義大醫院神經內科團隊投研究,發現戒菸貼片合併口服戒菸藥物,除能提高戒菸成功率,也能減少戒菸過程發胖風險,研究結果獲國際醫學期刊青睞。義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謝孟倉為突破戒菸患者的瓶頸,結合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曾秉濤、高雄凱旋醫院醫師李典政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長杜裕康教授等成立跨領域團隊,投入研究。團隊共分析全球31篇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研究樣本達5650,平均年齡43.85歲、每天抽菸10到30支、抽菸史半年至3年、身體質量指數(BMI)為7.6。他們使用戒菸貼片合併口服藥物達18到30個月,持續追蹤3年,結果發現能成功戒菸,同時降低發胖風險。這個突破性研究成果獲各界矚目,也獲「世界肥胖醫學會」官方期刊青睞,刊登在「肥胖醫學評論」。謝孟倉表示,以往戒菸患者最常抱怨的是,不抽菸後反而變胖,而肥胖一樣會增加心血關疾病風險,因此戒菸意願大減,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已能讓戒菸者不再裹足不前。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得流感只要忍一忍?中壯年別輕忽致命危機!
幼兒、孕婦、老年人均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但研究發現,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嚴重危及中壯年健康。疾管署發現,三至四成重症個案年齡為五十到六十四歲,醫師指出,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但感染流感,若免疫反應過頭,恐引發體內免疫力風暴,提高重症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人疫苗接種建議小組召集人黃國晉表示,幼兒、老年人罹患流感,容易併發肺炎重症,中壯年族群合併流感重症則以心肌炎、心內膜炎居多。為何流感重症個案中,中壯年族群占比較預期高?黃國晉分析,原因在於流感疫苗接種率低,如一○七年五十至六十四歲成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未破兩成,僅百分之十八點一。許多人自認身體不錯,未打疫苗,加上不少中壯年族群合併三高疾病、肥胖,以致感染流感病毒後,引發致命危機。黃國晉進一步解釋,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以為得了流感,忍耐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病毒入侵人體時,如免疫功能運作過頭,導致免疫力反撲,就會形成「免疫力風暴(cytokine storm)」反應。此時,免疫T細胞敵我不分,反過頭破壞自己細胞,身體不堪負荷,病毒更易在體內肆虐,如併發心肌炎、心內膜炎等流感重症,病情急又快,甚至喪命。近三年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黃國晉提醒,接種的人夠多,才能形成群體保護效果,許多中壯年對流感疫苗接種興趣缺缺,造成防疫缺口,更危及自身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一○二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高達八成六長者自述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到五成。此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也是流感重症危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老年人及慢性病友應踴躍接種流感疫苗,而醫院及社區關懷點也應透過醫護人員,告知施打疫苗的好處。為了減輕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的疑慮,國健署一○六年設計「就醫提問單」,注射疫苗部分包含了疫苗是否有副作用、是否適合接種該疫苗等問題,王英偉建議,對疫苗猶豫的慢性病患者可先參考,經醫師解答後,應可提高接種意願。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家有老寶貝 營養師:團圓年菜注意咀嚼口感
春節到,家戶準備象徵長年的長年菜,80歲的陳奶奶,吃了一口卻立刻吐出來,叱喝媳婦「煮這麼硬,怎麼吃?」原本熱絡的團圓氣氛瞬間降到冰點,媳婦不發一語,只在發紅包時互道聲恭喜。這種尷尬氣氛不只一次,總在過年期間出現。開業營養師李婉萍說,隨著長輩年紀增長,咀嚼能力愈來愈差,每年多少都聽見親朋好友家庭中,出現「煮年夜飯被長輩嫌棄」的事件,若家有長輩,建議年夜飯可以調整改變,減少這類摩擦。團圓飯不脫幾道必備菜色,象徵長命百歲的長年菜,即芥菜、象徵家庭的全雞、年年有餘的魚肉、年年發的發糕或是年年高升的年糕、以及象徵團圓的丸子或水餃(元寶)等。李婉萍表示,團圓飯菜色中,除了魚肉比較不會造成長輩咀嚼困擾,其餘菜色可以透過烹飪技巧改善軟硬度。以長年菜來說,纖維豐富,烹煮需要花些時間才能比較軟爛,料理前可以在芥菜梗處,逆切纖維紋路幾刀,烹煮時既可以減少時間,最硬的梗也能煮得軟爛,起鍋前則再悶一陣子,也能達到效果。魚肉則是無論用煎、清蒸、炸等方法調理,長輩咀嚼通常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李婉萍特別提醒,千萬注意魚刺,每年急診多少都會有幾例,魚刺卡在喉嚨,建議吃魚前一定要先把刺挑出,別以為魚刺看似很軟,直接吞沒關係,若卡在喉嚨,嚴重恐需要開刀處理。雞肉不建議白斬雞,可以煮雞湯,肉質相對好咀嚼。李婉萍說,有些家庭則會準備豬腳,豬腳若要煮得軟又好吃,團圓飯前兩天可能就需要先料理,先烹煮入味後,再放置冰箱一晚,隔天將其豬腳凍去除後,再加熱烹煮一次,最後再悶透後上菜。若豬腳皮不夠軟,建議長輩自備食物剪刀,將豬腳剪得小塊一點,慢慢咀嚼也能享受美味。至於年糕,不建議長輩食用,李婉萍說,有些長輩常高估自己的咀嚼能力,吃年糕時沒有咀嚼完成就吞下肚,容易卡在喉嚨,反而危險,建議減少食用或不要吃這,較為安全。她也提醒,過年期間,無論年輕人或長輩,嗜吃甜食,像餅乾、糕餅等,春節過後一定會出現血糖控制不佳等狀況,建議甜食改吃水果,但適量就好,年後飲食型態應立刻調整為正常,避免肥胖或慢性病上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照超音波 及早發現沒症狀的肝癌
耳鼻喉科醫師與朋友打高爾夫球,老是贏球,朋友很納悶,球齡又不長,怎會那麼厲害?耳鼻喉科醫師:「我們每天都在看那個小小的耳洞,這個高爾夫球洞大太多了!」古人說:「熟能生巧」、「一將功成萬骨枯」,有其道理,在看病、醫學診斷也是如此,例如肝臟長了一顆腫瘤,好看的可能醫師一眼都能看出,但如果腫瘤比較小或長在邊邊,或影像長得比較特別,或病人體型肥胖或肝硬化厲害,如果經驗不足,可能就會看不出來。過去有些醫學糾紛就是因為這樣引起的,明明半年前體檢超音波正常,怎麼半年後照超音波已是末期肝癌,令病人及家屬無法接受。事實上,再怎麼資深,再怎麼有經驗,也是會有誤診的經驗,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個道理。目前超音波普及化,也救了很多國人的性命,因為可以早期發現許多沒有症狀的肝癌,及時治療。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得了肝癌在初期、中期通常沒有症狀,有症狀再求醫,通常治療都很困難,因此,B、C肝病友或家中有人有肝癌的朋友,一定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最好找肝膽腸胃科或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才能及早發現不經意長出的肝腫瘤,保持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1-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最新研究:補充過量維他命B12 反而提升死亡率
昨天(2020-1-1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蘭一般人群中維他命B12的血漿濃度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 我想,絕大多數人知道維他命B12對健康很重要,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知道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是很危險的。我在去年6月有發表《素食,從海藻攝取B12?》,勸告素食者不要聽信一位所謂的養生專家的建議要從海藻攝取維他命B12。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有提供一篇剛在一個月前發表的研究論文,表明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請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在護士健康研究中,停經後婦女的食物和補品中維他命B6和B12的高攝入與髖部骨折的風險相關)。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之外,過多的維他命B12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請看下面這三篇研究論文:Elevated Total Homocysteine in All Participants and Plasm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in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Very Old: The Newcastle 85+ Study(所有參與者的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女性血漿維他命B12的濃度與非常老的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有關:Newcastle 85+研究)Elevated Plasm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Adult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有營養風險的成年患者血漿維他命B12濃度升高是住院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Association of serum vitamin B12 and folate with mortality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維他命B12和葉酸與死亡率的關係)上面這三篇論文都是針對特殊族群(高年,洗腎,住院)所做的研究。然而昨天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這一篇則是針對一般人,所以它就更應值得大家關注。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在一開始時總共有40856人,但在經過一系列的篩選之後,最後合格的只剩下5571人(男女約各半,平均53.5歲)。他們依照血漿維他命B12濃度的高低被分配成4組,第一組的維他命B12濃度是小於338.85pg/ml,第四組則為大於455.41pg/ml。在經過八年多的追踪,以及去除所有可能的干擾因素(如年齡,性別,肥胖,腎功能,等等)之後,分析的結果發現,第四組的死亡率約為第一組的兩倍。有鑑於此,研究報告的最後提供這樣的建議:有關維他命攝入過多,特別是維他命B12,已引起關注。 Løland等人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說,補充維他命B對冠狀動脈疾病的進展沒有有益的作用,正如先前所假設的那樣。 此外,在一項針對75864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中,補充維他命B12與髖部骨折風險增加相關。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結果還可能建議,在沒有維他命B12缺乏的情況下,對於是否要補充維他命B12,應謹慎行事。原文: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
-
2020-01-17 科別.心臟血管
春節連假避免久坐防範肺栓塞 搭長途飛機應多活動雙腳
今年春節過年有7天連假,不少人安排出國旅遊,聯新國際醫院資深副院長胸腔內科醫師許詩典提醒,搭乘長途飛機,應留意長時間久坐不動可能引發深層靜脈栓塞,若嚴重造成肺栓塞,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光是桃園機場過境旅客近3年內,就發生10起以上的肺栓塞案例,人數較以往增多且有年輕化趨勢。許詩典說,只要是久坐不動,包括打牌打麻將、看電視追劇、打電玩上網、搭長途客運火車或塞車,雙腳長時間沒有活動,都有罹患肺栓塞的風險。上個月一名30歲外籍女性旅客過境台灣轉機時跌倒受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機場醫療中心前往急救。該旅客原本意識清楚,接著臉色發白、身體發涼,測量不到血壓及血氧,出現瀕死症狀,趕緊送往聯新國際醫院加護病房,施以葉克膜搶救。電腦斷層檢查時,赫然發現兩側肺動脈有栓塞現象;當葉克膜管子插入股動脈時,亦有血栓塞住。經妥善治療,女子在第3天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拔除呼吸器,轉至一般病房;2周後順利出院。肺栓塞是通往肺部的動脈血管發生阻塞,以「深層靜脈栓塞」最為常見,好發於搭乘長時間久坐的長途飛機,也就是所謂「經濟艙症候群」。許詩典指出,肺栓塞並不是很罕見,但是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容易被忽略。當久坐、久站或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動,小腿的末梢血液黏性增加,於深層靜脈淤積形成血栓凝塊,如果有大量大塊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肺動脈,則可能引發急性肺栓塞,導致心肺衰竭,有立即死亡的危險。肺栓塞致死與否,許詩典說,如果只有一、二個小血塊塞住肺部的小動脈,可能出現缺氧等症狀,但還不會立即致死;如果栓塞血塊夠大夠多,就可能有立即生命危險。如果是在飛行高空發生肺栓塞,飛機未能立即迫降,可能無法及時挽救,就有相當高的致死率。許詩典提醒,春節連續假期將屆,民眾會規畫行程較遠、飛行時間較久的出國旅遊,建議搭機時做好防範,在飛機上應盡量起來走動或做腳部活動。民眾可以參考飛機座椅的衛教文宣資料,做些抬腳動作,藉由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並且避免維持固定姿勢太久,可多起來走動、多喝開水補充水分,但不要喝太多酒,做好預防措施。另外,年紀大、抽菸、有慢性疾病、手術後、開過刀、曾有長腿骨折病史、有血栓或心肌梗塞病史、服用避孕藥、不運動、不動族(如上班族長時間久坐)、肥胖,也是肺栓塞的危險因子,都應多加注意。搭機時如有不適,應立即通知空服人員,請求醫療諮商協助。
-
2020-01-17 橘世代.時尚橘
睡眠不足小心每天多吃2碗飯!
睡眠不足最可怕的是「食慾增加25%」「都已經上健身房了,但還是瘦不下來。」、「我有在控制飲食啊,卻沒有效果。」這樣的人是否該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品質呢?其實,「睡得好就會瘦,睡不夠容易胖」的說法,早已得到科學的證實。為什麼沒睡好就容易發胖呢?「睡眠與肥胖」的關係,主要受到我們大腦分泌荷爾蒙的影響。研究發現,當我們沒睡好的時候,促進食慾的荷爾蒙飢餓素(Ghrelin)會增加,而抑制食慾的荷爾蒙瘦素(Leptin)則會減少。關於「食慾」,我來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大腦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食慾中樞,它是由主導空腹感的「攝食中樞」,以及「飽食中樞」所組成。在攝食中樞的驅動下,「想要吃更多!」促進食慾的荷爾蒙飢餓素(Ghrelin)會大量分泌,而在飽食中樞的驅動下,則變成「已經吃飽了!」抑制食慾的荷爾蒙--「瘦素」大量分泌。根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拿睡眠時間八小時的群組和五小時的群組做比較,發現睡眠時間五小時的群組促進食慾荷爾蒙的分泌多出了14.9%,而抑制食慾荷爾蒙的分泌卻少了15.5%。換句話說,睡眠時間不夠,很自然地會讓人興起「想吃」的慾望。好不容易開始減肥了,卻因為沒睡好,意志力輸給荷爾蒙而破功了,這不是得不償失嗎?更有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狀態,將導致「你的食慾比睡眠充足時多出25%」。只是因為沒睡飽,身體就會不停地要求你「餵它」,這實在太可怕了!食慾增加25%換算成卡路里,雖然因人而異,但大約就是每人每天會多攝取350∼500大卡的熱量。因為睡不夠,害你每天多吃了兩碗飯(約500大卡)!想到這裡,在執行嚴格的飲食控制之前,是不是該好好睡個覺,這樣減肥才容易成功吧?本文摘自《越睡越瘦的睡眠聖經:改變人生的神奇魔法》,幸福文化 2020/01/02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7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為何是「幸福終結者」?就算躲過也會留3後遺症
大腦的重要性,想來我都不必多說了吧。作為人類意識和智慧的承載者,人體所消耗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用以支持它的工作和運行。雖說只佔了體重的2%,但大腦需要消耗的氧氣與能量,卻能達到全身的20%,大約有15%的血液單獨為大腦提供後勤。因此,作為血流如此豐沛的大腦,一旦供血出現“故障”,自然後果就會相當嚴重。中風,為何會被稱為幸福的終結者?人們會把中風當成最可怕的疾病,不僅因為發作時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即使治癒之後也會帶來後遺症。中風被稱為腦卒中,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併發症。高血壓導致中風的發病率非常高,隨後就會出現中風的後遺症,給患者帶來非常大的痛苦,給家庭生活也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即使治好中風,也可能會留下下面的三個後遺症:1、肢體癱瘓根據病情的程度不同,癱瘓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將其劃分為輕度癱瘓、不完全癱瘓和全癱。有些患者是一側肢體癱瘓,有些患者是同側上下肢體以及面部出現運動障礙,一般這些癱瘓的人群走路姿勢也會受到影響。2、失語中風會影響語言功能,由於損傷區域不同,損傷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如運動性失語:能聽懂人說話,無法用語言和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意思。感覺性失語:有說話能力,但聽不懂人說話經常答非所問,無法正常交流。還包括混合性失語和命名性失語。如果腦部病變範圍較大,完全不能說話被稱為完全性失語。3、精神障礙多數中風患者性格會發生改變,心理和情感變得非常脆弱。因為中風對腦部神經細胞造成損傷,導致腦萎縮等器質性變化,造成口眼歪斜、手腳麻木或半身不遂,影響運動系統的同時也會伴有精神障礙,精神、人格和認知方面出現改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做好預防腦中風會突然發作,往往沒有前期表現,所以預防很重要,老年人要注意以下的4點:1、老年人要積極的防治高血壓,高血壓是誘發中風的高危因素。另外,肥胖、吸煙和抑鬱也會導致中風,這些因素在生活當中要提高警惕。2、季節對腦中風的發生會產生影響,尤其是春季和晚秋是中風的高危季節,這個季節溫度普遍較低。為此,老年人要注意自身保暖,按時用藥,防止中風。3、血液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也是誘發老年人腦中風的原因。日常飲食應該多吃魚、蛋、豆製品等高蛋白食物,以低脂飲食為主。4、腦中風和遺傳因素有關,有家族史的人患有中風的機率很高,甚至會高出10倍。所以,有家族史的人除了注意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之外,還要定期體檢。綜上所述,腦中風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雖然本病目前能夠治療,但是治愈之後也會留下後遺症。為了防止後遺症的發生,必須加強自我管理,尤其是在康復的階段,更應該積極配合醫生主動治療,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調整日常飲食結構。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20-01-16 新聞.科普好健康
懶惰和肥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最近,筆者在瀏覽貼吧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話題的發起者是一個100多公斤的胖子,她說自己太胖了想減肥,但又邁不開腿。她說自己彷彿是越胖越懶,以前體重50多公斤的時候還偶爾會想要打打網球,運動運動。可是,當自己的體重飆到了100多公斤的時候,連球拍子都懶得拿。她在網上求問網友,是越胖人越懶嗎?這個話題引發了不少的網友討論。有的人說,她肥胖的原因是她後來不能堅持運動了,所以才越來越胖,建議她堅持運動。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感,覺得人越胖就越懶。那麼,到底是肥胖導致的懶惰,還是懶惰導致的肥胖呢? 常規認知——懶惰導致肥胖說起為何肥胖,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懶,不愛運動。其實,這個說法還是有很多理論依據的。肥胖是脂肪在體內過多堆積的現象。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用於維持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的熱能越來越高,又沒有人為地增加運動去幫助平衡熱量的攝入和支出,因而造成肥胖。運動本身增加能耗,可引起兒茶酚胺類的激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組織的脂解作用增強。也有研究表明,步行、跑步、游泳等運動的能量消耗是靜坐的幾倍到幾十倍。由此可見,運動可以消耗體內脂肪,減輕體重,而不運動則會造成體內過多的脂肪堆積,導致肥胖。 新研究—— 肥胖是運動的結果而非原因正如這位網友所說,很多微胖的人還是能夠比較積極的進行運動,但是一旦肥胖達到一定程度反而會運動興趣大減。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人越胖越不愛運動呢?胖人不愛運動,與肥胖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關。最近,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動物體重增加,變得肥胖時,大腦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大腦深處,有一個叫作“紋狀體”的結構,這個結構和人體的運動控制有關。在運動控制的過程裡,紋狀體中的多巴胺 2 型受體(一種蛋白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結合多巴胺分子並激活下游的信號傳導。如果紋狀體中特定的神經元上沒有了這些受體,動物的運動能力就會下降。而肥胖會干擾紋狀體內多巴胺信號的通路,從而導致運動興趣降低。也有研究顯示,胖子不愛運動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肥胖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遺傳和基因也有關,其中,遺傳的作用約佔 2/3 。研究人員發現, SLC35D3 基因是人類肥胖症和代謝綜合徵的致病基因,該基因缺陷會導致“紋狀體”中的多巴胺 1 型受體的膜運輸受阻,使其信號通路受阻,導致運動量減少和能量消耗減少,從而引起肥胖症的發生。其實,人類運動少而不肥胖的例子也有。有調查顯示,日本人的運動量普遍偏少,但日本人有肥胖症的人卻不多。當然,運動偏少卻不胖,日本人的飲食相對合理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因為懶,所以胖”是常規認知,而“因為胖,所以懶”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支持,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且為動物實驗。未來或許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後者,但對於糖友來說,應該立足當下,管住嘴,邁開腿,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來控制體重。本文摘自搜狐網《糖尿病天地》
-
2020-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每到了下午3、4點的時光,辦公室總是開始出現吃下午茶的招喚聲,上班族常吃的午茶點心,包括咖啡、奶茶.等之類的飲品,加上了奶油或是奶精,熱量飆升不在話下,除了飲品之外,通常會再搭配雞排、奶酥麵包、蛋糕、泡芙等高熱量的食物。雙和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薛安栗分析, 一套下午茶的熱量計算下來,往往超過500大卡之多,天天吃、常常吃,體重就會節節升高。而肥胖不光只是體形上的困擾,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等,都與肥胖脫不了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上班族一到下午時間,就感到疲累不堪,如果又吃錯下午茶,可是會讓自己越吃越累,因為含糖量高的食物會消耗人體的維生素B群,讓人感到容易疲累。雖然說下午茶內容的選擇,宜避免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但可別以為不選這些類別的食物,就與下午茶絕緣了!其實,下午茶也可以吃得既滿足又健康。建議可將全天熱量攝取平均分配於下午茶時段的餐點中,內容可選些可兼顧營養、均衡的食物種類,例如蔬果與奶製品是一整天當中必須攝取的營養來源,但是,很多人卻很難排入一天的三餐中,這時不妨將這些食物的攝取時間安排在下午茶時段,如此可以直到下班前都能保持良好的精力,也因為下午已經墊過肚子了,晚餐就會吃得比較少。飲品方面的選擇,建議可選用無糖茶飲如綠茶,若是想要喝手搖杯飲品,建議選擇鮮奶茶,以鮮奶來取代奶精,甜度選擇最好是減糖或是無糖;很多上班族習慣喝咖啡來提神,甚至已經有酗咖啡之虞,但咖啡容易讓人產生依賴性,因此,應控制攝取量,尤其避免喝加了奶精的三合一咖啡。若能夠在下午茶時段喝一杯含有果肉的現榨蔬果汁、低脂牛奶或是無糖優酪乳,就更理想了,或者可以泡一杯含有枸杞、紅棗的養生茶,也是健康的選擇。若喝了飲品還不滿足,搭配糕點的時候,不要選擇奶酥等高熱量的精緻食物,建議可以吃些蔬果等食物,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具有提神的效果,例如蔬菜三明治,或是全麥土司、烤地瓜等含有高纖維的食物;另外,也可以高纖蘇打餅乾取代洋芋片等這類只含空熱量的零食,因為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不但有助血糖穩定,高纖維食物也容易有飽足感,另可加點起司,補充蛋白質與鈣質。堅果類的食物如腰果、杏仁等,也可以安排於下午茶時段來做補充。不過,市售堅果多有調味,因此盡可能選擇原味產品,且堅果屬於高熱量食物,攝取務必要適量,千萬不要抱著一桶堅果,吃到想停才收起來,而是先抓一小手掌的量,吃完該份量就好了,這種方式有助份量的控制;另外,也可多選擇需要咀嚼的食物,以提升飽足感,例如芭樂之類的水果。 下午茶常被視為上班族肥胖的主因,但只要選對下午茶,不但不會增加額外的熱量,反而有助均衡飲食的調配,改善營養素攝取不足的問題,讓自己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可達到健康加分的效果。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