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職場霸凌
共找到
12
筆 文章
-
-
2024-01-19 醫療.精神.身心
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5個方法拯救自己,別陷落黑暗裡
被霸凌了,有人可以幫你嗎?如果沒有,有沒有辦法可以自救?多年研究證明:被霸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風險。成年人也可能會被欺負,通常是在工作中。什麼是霸凌你被霸凌過嗎?這是否讓你的生活變得悲慘?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首先,先定義什麼是霸凌,霸凌是一種反覆挑釁、騷擾、激怒他人的行為。重點就一次又一次欺負人,導致被害者感到害怕、有壓力、憂鬱或焦慮,想到要進入有霸凌者存在的環境之中,就極度不安。霸凌的形式多樣。有言語上的,對他人言語刻薄、粗魯無禮,甚至大聲斥責;有身體上的,例如推打;有人際關係上的,例如散佈謠言、將某人排除在朋友圈之外。網路興起之後,更有網路霸凌,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說出他們當面不會說的攻擊性言論。為何要霸凌他人?有時,霸凌者會因為某人的種族、宗教、性取向或外表而針對他,或是會針對LGBTQ群體的人、超重的人、有身體或發展障礙的人。霸凌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霸凌本來就一直存在於社會之中,霸凌者看到其他人欺凌他人,開始模仿這種攻擊行為。家庭也是一種影響。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攻擊性,體罰和嚴重衝突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待同儕。當孩子結交會霸凌他人的朋友時,他更有可能會開始欺負別人。這麼做會讓他在朋友面前看起來很酷。霸凌者的行為還有很多原因。有些人這樣做是因為當他貶低別人時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好。或是,當他霸凌別人,這是他達到目標的首選策略。還有一些人就是難以控制自己,生氣時無法冷靜下來。被霸凌時該怎麼做?1.告訴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主管如果你是學生,請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如父母、老師。誠實訴說非常重要,如果隱忍,就會給霸凌者可以繼續欺凌你的許可。如果你遭遇職場霸凌,請告訴高層,或人資單位。2.無視對方霸凌者喜歡得到回應。如果你在他霸凌你的時候走開或忽視他們,就是在告訴他你不在乎。3.昂首挺胸,不畏縮使用這種肢體語言會傳達出「你並不脆弱」的訊息。4.練習回應霸凌者當霸凌者欺凌你時,除了無視他並離開,當你有信心可以回應他,請用堅定的言語去否認他所說的,表達你並不認同的立場。5.跟朋友聊聊當你被欺負時,找你真正的朋友聊聊。談話可以緩解你的恐懼和沮喪。特別是非常沮喪時,請避免獨處。你是霸凌者?有些人透過霸凌來宣洩自己的壓力、憤怒或挫折感。霸凌者也可能曾經被欺負過,現在想透過霸凌別人來展現自己的力量。但霸凌行為會適得其反,或許別人會因為你的霸凌行為被嚇倒,但對方絕對不會尊重你。如果你希望別人看到你的力量和優點,責備、貶低別人一定會適得其反。延伸閱讀:.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沒有死掉真是太好了!」走過多年霸凌,她想告訴被霸凌者這句話.20歲離婚32歲再婚!柯佳嬿給30歲後的自己:人的一生,多少留給自己比較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從數字解讀護理人力國際經驗國際護理協會(ICN)《Ageing Well?》報告及相關研究顯示: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大環境背景,各國邁向高齡化,人口生存時間越長,預防性、慢性及多重疾病照護需求增加;但同時,嬰兒潮末班車的勞動力(包含護理人力)正要退休,導致護理需求增加、有經驗資深的護理人力供給卻在減少。再則,護理是女性為主的職業,需在凌晨、清晨、週末等時段輪班,工作需身心體力的投入。當女性面對生命歷程可能經歷的懷孕育嬰或年齡較長後的體力負擔,都可能造成護理人員選擇離開。而損失經驗豐富的資深護理人力,可能進一步導致護理質與量下降,這是護理人力短缺上須關注的重要面向。國際護理協會(ICN)2023年的《Recover to Rebuild》報告彙整逾百份研究,進一步指出:COVID-19疫情加劇了護理人力短缺,疫情期間增加的工作負荷及身心壓力,在疫情後引發因過度疲勞(burn out)的離職潮。台灣經驗台灣至2023年8月約有18.7萬執業護理人力,平均每千人口的護理人員數為8.1人。與全球趨勢相似,在高齡與慢性病的驅動下,整體健康照護需求持續提升;雖每年總執業護理人力增加中,但照護需求也逐年增加。醫院護理人力歷年來有常態性空缺,空缺率由疫情前約4.5%攀升至疫情後約6.5%,離職率亦由疫情前約11.1%提升至疫情後約11.7%。綜析107-110年統計,每年約有9,000人畢業、8,000人通過專技高考領證,最後有執業、實際成為當年度護理新人力者約4,500至5,500人(考照率約八成、執業率逾六成);而每年流失、回流人數介於4,500至5,500人,加總相抵後,過往每年總執業人數約增加4,500至5,500人。從「量」看,流失與回流人數差距不大;但從「質」看,兩者的年齡組成有別,造成實質護理職場負擔增加。流失部分以年資10年以上、30至40歲已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為主,而回流是以22至24歲為主,其是專科學校畢業後已領證但未執業、繼續就讀二技的畢業生,雖歸類為回流,實為職場新手。疫情衝擊疫情後的111年出現明顯變化,因疫情影響,考照率下降一成,同時,疫情後離職率攀升,流失人力增加、回流人數下滑,111年度總執業人力只有新增2,500人,為過去歷年一半,加上112年醫院疫情後首次評鑑,導致醫院護理人力的緊繃壓力非常有感提升。疫情後台灣護理人力體系的復原與再建,需要系統性的創新投資及再次典範轉移。護理人力教考用協力整合COVID-19疫情擴大了各國護理人力的短缺,國際護理協會 (ICN) 指出,各國皆須補充因過度疲勞 (Burn Out) 及高齡化而流失的人力,同時減緩現有及未來的人力短缺。教育部已於113年開始增加10%的護理學生人力投資;考選部、教育部與衛福部也已建立護理人力教考用政策協力平台。本文先聚焦醫院護理職場環境改善議題的進行式及未來式與大家分享資訊。一、推動三班護病制度減少護理人力流失、增加回流的關鍵,在於如何減輕護理職場過於沉重的工作負擔;而明訂「護病比」是達到此目標的重要方法。現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已有明訂護病比並連動健保給付,108年規範的是「全日平均護病比」,未來政策進階改以「三班護病比」,確保醫院臨床照護現場各時段班別護理人力皆有合理配置。衛福部刻正積極爭取財源,讓三班護病比及夜班人力的負荷有所獎勵與規範。依據衛福部照護司調查,超過 80% 護理人員贊成推行三班護病比有助於護理人員留任;今年8月起衛福部已責成醫院護病比資料填報由全日改為三班,透過實證資料蒐集,作為與各界研商討論的基礎,我們的目標是112年底前完成護病比標準的訂定。二、正向護理職場再建影響醫院護理師職離因素的前三名:不被醫院尊重、不適當薪資、工作與生活不平衡;而會留任前三名因素是:有意義的工作、正向互動及信任團隊。醫院的管理在護理職場扮演重要角色,友善職場應鼓勵醫院重視護理第一線的聲音,協助工作與生活平衡,如:建立半職、流動或短期等彈性班別方案,增加因應女性因生命歷程改變需要的執業多元選擇;認可護理價值貢獻,建立老手牽新手臨床教師制度,成立醫院友善職場委員會,一半委員由直接照護的護理人員擔任,並公假出席;透過智慧科技減輕人力負荷;定期監測護理人力指標,引領醫院間薪資福利標竿學習,營造正向醫院護理執業環境。三、護理職場資訊透明衛福部自107年起建立《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接受匿名吹哨,迄今已接獲逾2500件通報,月結案率約96%,裁罰率17%,案件處理統計皆即時公告於平台,然而工時過長、花花班及職場霸凌等仍名列前茅,可見除了法規,需要更多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的創新解套方案。衛福部「護助e起來」平台已有32萬使用者,瀏覽超過156萬人次,這是以護理人員執業需要設計的護理公共事務參與平台,有定期與不定期資訊開放與直接照護護理人員的意見收集。薪資受市場機制影響,透過資訊公開,讓護理求職者可以掌握資訊做更好的選擇。目前衛福部《護助e起來》官網已公開醫院薪資調查。歡迎您加入該平台的護理社群,一起參與護理執業環境更好的改變旅程。四、公職護理師比例調升公職待遇是由政府規範,觀察過往公職護理師於公立醫院留任狀態良好,但占院內護理人力比例並不高,約在20-30%。政府已放寬四大公醫體系(教育部、退輔會、衛福部、國防部)公職護理師員額限制,並將持續監測與鼓勵公醫體系提升公職護理師比例,期望扮演護理職場標竿示範角色,帶動整體市場給予護理人員更合理待遇與正向執業環境條件。五、逐步全面推動Skill-Mixed住院計畫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已於110年起試辦,病家、護理人員、照護輔佐人員滿意度皆超過八成,試辦規模從111年40家醫院快速增長至112年84家,顯示醫院投入的意願。未來,透過招募每次國考約有5,500位尚未能通過護理師證照的夥伴加入計畫,減少護理畢業即轉職的流失,並提供持續考照輔導。預定112年12月我們將公告台灣護理佐理人員(Nurese Aid)認證制度。健康需要護理照護,護理專業也需要社會支持,維護護理正向執業環境沒有局外人。讓護理人員發揮並肯定自身專業價值,是為整體健康照護體系加值、也是對人民生命健康照護的祝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18 焦點.元氣新聞
「半澤直樹」男星與雙親倒臥家中!「父母皆身亡」遭爆職場性騷霸凌
根據噓星聞報導,曾參與演出過「半澤直樹2」的日本男星市川猿之助,18日0時15分左右被經紀人發現,與父母倒臥在家中,於是趕緊將三人緊急送醫,目前警方正在調查事故原因。據日本媒體報導,相關調查人士透露,市川猿之助倒在地下室,附近發現了類似遺書的留言,父母在2樓走廊上仰臥着。市川猿之助的母親被確認已在家中死亡,父親送醫急救後仍不治身亡,兩人皆沒有明顯的外傷,市川猿之助則是送醫時意識模糊。市川猿之助與香川照之一樣同為知名歌舞伎演員。不過近來被週刊爆出,會對合作演員、工作人員性騷擾與職場霸凌,喝酒後會對人強吻或是任意觸碰下體,不從就會被威脅拿不到想要的角色,與外界陽光開朗形象截然不同。★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5 醫療.精神.身心
遇到職場霸凌、壓榨怎麼辦?「是我有問題?」精神科醫教4步應對!
霸凌事件常見也包括職場霸凌,且往往難以分辨。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解析職場霸凌情況、加害者心態、被害者心境,以及解套方式,有助被害者減輕壓力。 為什麼會出現職場霸凌?醫:獸性大於人性就會。 蘇渝評表示,霸凌之所以會出現,直白的說可為獸性比人性還強。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受到道德觀念、道德感覺、同理心,也就是所謂的人性規範,這與成長環境有關。 當一個人獸性、侵略性過強超越了上述人性、或人性本質本身就缺乏,即便沒有犯法,也容易出現如大自然法則、弱肉強食般的霸凌情況,這不論是加害者是否有意識。可能心存惡意、沒有發現、不願承認、又或者出自公事公辦、無可奈何的選擇。 因此霸凌通常是上對下,優勢對於劣勢者,例如強壯與弱小、強勢與弱勢、長官與下層等,也有可能出自於弱勢者或自信缺乏者為了不被欺負而武裝、或證明自己,反過來成為強勢的加害者。 職場霸凌,有時難以分辨,例如有些長官會刻意壓榨員工、甚至是針對,但也有些情況是人力吃緊、公司又資源有限,僅能將好幾人的工作都放在一個人身上,此情況大家都一樣,因此像是加班、超時工作等也都算,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當事人的感受。 是職場霸凌還是「我有問題?」醫:當事人的感受是關鍵指標。 當事人的感受是一個評估的指標,雖說也關乎當事人耐受度、敏感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重要的,並非比較級,而對於事件本身來看,可看是否需要調整心態,又或者不適合此環境。 也有被害者會反覆過度檢討自己,卻因為問題確實出在加害者身上而找不到原因,感到難過又困惑。但需知道人和人之間需課題分離,自己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能檢討是好事,調整即可;對方的是對方的霸凌,確實存在,不論是否惡意。 前述這種情況常會出現在自信相對薄弱的人身上,未必是本身缺乏自信,也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下缺乏,例如對於溝通缺乏自信,或是認為自己若是制止霸凌很有可能失去工作、難找到工作、對於求職缺乏自信。而霸凌者也常掌握「缺乏自信」為所欲為。 遇到職場霸凌、壓榨怎麼辦?精神科醫師教4步應對! 面對職場霸凌,考量雙方的價值觀等因素,蘇渝評醫師認為,若要解除職場霸凌可依幾個步驟逐步進行。 1.先找可信賴的第三方:首先可找信賴、能同理、能聽自己說話的第三方說話,包括親友、同事等。除了宣洩情緒有助緩和情緒外,也正是所謂旁觀者清,第三方沒有情緒在事件中,更有助了解當前的事件是否真的是正常的,並也提供觀點。 2.適度檢視自己:接著,可依事件以及第三方提供的資訊,找時間靜下心來適度檢視自己,是否有可進步之處,但要記住檢視並非貶低自己,依個人價值觀衡量即可。以及自己是否真能接受,若不行也不用強迫自己,因為說到底就是現階段不適合,人並無法改變另一個人或改變環境。而若不確定,可再尋求第三方協助釐清。 3.可嘗試理性溝通:接下來,有些人可能會試著試著溝通,對此醫師認為可以嘗試,若因此解除誤會是一件好事,有可能只是加害者並沒有意識到,或可另尋解方。但若是加害者是惡意的、或沒不覺得,溝通可能無效或加重霸凌的情況。而越級溝通也是一個方法,但在職場上通常會被視為不尊重,不利解決問題,建議可利用公司的申訴管道。 4.妥善評估決定去留:嘗試雙方調整後,接下來考量的就是去留。如果有改善空間或許可考慮嘗試調整。若要離職,情況允許可先離職休息,若考量經濟因素穩定則可先尋找適合的工作再提出辭呈。在此之前也可以先確認,自己是否適合該行業,是這行業都有同樣的情況,還是只是現處的環境特別不一樣。若僅是現處的環境較遭,換個環境即可。但若是業界普遍如此,便會需要考量是否轉換跑道。可盤點自己身上的所有優勢,結合優勢後或許可發現更適合其他行業。 蘇渝評醫師強調,工作雖為必要,但霸凌有礙身心。考量自己是否適合該環境、該領域,若認為適合可嘗試調整,若不適合離開即可。如有需要可尋求精神科、身心科、心理諮商協助。記得自己的優點,生活快樂才是重點,如此更有利身心發展。 《延伸閱讀》 .6招改善憂鬱症,楊聰財:9大症狀超過兩週盡早治療。 .不要再說「別想太多」,楊聰財:4不5要陪伴憂鬱症患者!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8 焦點.元氣新聞
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
【本文重點】霸凌是一種行為,包括多種對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的行為,例如傳播謠言、故意排斥、孤立、嘲笑、惡意栽贓、無理由責罵、公然辱罵、甚至身體虐待。常發生於職場、校園、家庭、網路等場域,對被欺負者會造成負面的健康和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的改變等,並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各種霸凌都需要及時處理,避免悲劇的發生。--by ChatGPT近期講述霸凌復仇故事的韓劇《黑暗榮耀》在全球掀起收視熱潮。無獨有偶,上周台中也爆出一名男高中生疑遭校方人員霸凌,於今年2月在家中輕生的不幸事件。現實生活中,霸凌可能發生在各種場域,最常見的莫過於職場、校園、家庭、網路…。施暴者通常會一再重覆行為,受害者可能透露出一些訊號,身邊的人如能及時掌握這些訊息並加以重視處理,就能減少悲劇的一再發生。家庭霸凌家庭裡的霸凌,最常來自於另一半,不管是夫妻還是伴侶,可能是口語的霸凌、長期冷淡忽視、肢體的霸凌、性侵霸凌等。再者,來自公婆的亦不少見,尤其來自婆婆的霸凌,更是許多嫁入家門媳婦的惡夢。之前就有一名女子,婚後疑似受不了婆婆的長期言語霸凌、恐嚇對待,在《爆料公社》以「我的婆婆殺了我」為題公開發文控訴被婆家霸凌的心情。還有父母對子女的家暴,或來自兄長的欺侮等,也是家庭霸凌的一種。【申訴管道】113保護專線、113線上諮詢職場霸凌可能是來自同事的孤立,或長官的惡意刁難,性騷擾也是常見的職場霸凌。被霸凌者多是處於職務上的弱勢,通常會為了保住飯碗、不敢與之對抗而忍耐,最後導致身心創傷。【申訴管道】先向雇主申訴,如沒有被妥善處理,可再向勞動局、勞動檢查處申訴。網路霸凌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曾在多年前舉辦的自殺防治學術研討會指出,現實生活中的霸凌事件,受害者回家後可能還有一段時間與生活空間調適與喘息;網路霸凌則打破時空限制,下班下課後仍可能在半封閉的line或公開的社群網絡上持續受折磨。並且網路霸凌流傳形式快又廣,流出後的訊息不易被刪除,也具有匿名性,加深處理難度,因此對當事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較過去都來得大,更會增加憂鬱、心理困擾、自殺意念更高。【申訴管道】直接撥打刑事局「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專線(02-2577-5118)或至申訴網站進行申訴校園霸凌講到霸凌,一般最常想到的就是校園的霸凌。校園霸凌者可能來自同儕之間,也可能來自師長。我們最常聽到的情況,即那些身材、外觀、性向較特殊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負。而台中高中校園的霸凌,則屬於行為不當的師長所施予的霸凌。不管是來自哪方,如果大人無法警示到受霸凌孩子發出的警訊,或忽略他們的請求,將其視為多數孩子都可能經歷的校園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以為意,就很可能釀成悲劇。《healthline》曾就「如何阻止校園霸凌」報導,老年和精神心理健康執業護士、心理學家Dr. Timothy Legg列出孩子被欺負的幾個可能警告信號,家人應注意任何無法解釋的行為變化,不要總以為一下子就會過去:校園霸凌10警訊1.不明原因的割傷或瘀傷2.損壞或丟掉衣服、書籍、學用品或其他物品3.食慾不振4.只想睡覺5.特地繞遠路上學6.突然表現不佳或對學校作業失去興趣7.不再想和朋友出去玩8.經常抱怨頭痛、胃痛或其他疾病而要求待在家9.情緒起伏,如沉默寡言,喜怒無常、沮喪等10.社交焦慮或自卑【申訴管道】教育部1953專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04-37061349或04-37061800轉1329(高中職以下學制主管機關)、直轄市政府教育局專線、其他縣市教育處。面對霸凌怎麼辦霸凌是一種行為,包括一系列導致身體或心理痛苦的行為,如傳播謠言、故意排斥、孤立、嘲笑、惡意栽贓、無理由責罵、公然辱罵…等,更嚴重的則是身體虐待。被欺負者,會導致負面的健康和情緒問題,最常見即是抑鬱、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的變化等,許多人就算離開了霸凌的環境,也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或者之後自己也成為加害者。最無可挽回的,則是選擇輕生。而不管是哪一種場域的霸凌,施暴者通常會一再重覆行為,因此受暴者及身邊的人,最正確的方式不是忍耐,而是正面回應。忍讓可能使加害者更變本加厲,會換來更多霸凌。遇霸凌該採取的行動1.不要忍耐,找加害者說清楚。2.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紀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3.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師長、上司傾訴及申訴,撥打各單位保護專線尋求協助。4.必要時尋求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5.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商協談。6.有適當的自信心,把批評轉化為進步的動力。7.適度轉移焦點,展現自己的長處。8.休息一陣子、休長假。【參考資料】.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反擊.網路霸凌無孔不入 醫師點出降低身心影響6因子.丈夫失去功能 「婆婆殺了我」名列10大情感教育事件★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19 醫療.精神.身心
想到上班就煩悶...OL重度憂鬱欲輕生 醫:急性緩解有新招
豬隊友扯後腿、穿小鞋,長官是非不分,28歲陳小姐遭受職場霸凌後,情緒低落,每天早上起床,一想到上班,就開始憂鬱,走進辦公室、會議室,幾度出現恐慌症,喘不過氣來,萌生自殺意念,就醫確診為重度憂鬱症。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泰宇表示,全台灣受到憂鬱情緒衝擊者超過150萬人,其中僅2成會尋求專業協助。治療不足,加上許多病友即使治療,也常出現中斷或不規律用藥的情況,以致病況惡化,甚至增加自殘風險。國內研究顯示,近一成自殺死亡者生前罹患精神疾病,其中八成七達到重度憂鬱症。三分之二憂鬱症病友有過自殺意念一成五死於自殺。陳泰宇說,「重度憂鬱症是導致自殺的成因之一。」陳泰宇指出,協助有自殺意念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時,住院密切觀察、調藥是最好的安排,也能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但這也需要病人的配合。如缺乏病識感、不願住院,依照現行精神衛生法規,可能難以達到脫離現實的嚴重精神病人要件來申請強制住院。但由於高度風險的自傷自殺危機,專科醫師仍可嘗試申請強制住院,並在法規賦予的五天緊急安置期間內,和病人建立足夠信任、給予治療緩解急性症狀並說服病人自願住院。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若否決申請,申請醫師和所在醫院便需要立刻讓病人辦理出院。重度憂鬱症急性期治療不能等,及早發現警訊是首要之務。陳泰宇提醒,家人親友如果發現個案吃不好、睡不好,生活停擺,且有自我傷害之虞,常說著「想死」、「死掉可能還輕鬆一些」等負面話語,就應提高警覺,積極陪同就醫。陳泰宇指出,在高風險的急性期間,通常建議患者住院二至四個星期,接受藥物調整,以及心理諮商。但有些重度憂鬱症病友對抗鬱藥物治療效果反應不理想,或出現急性自殺想法或行為,所幸這幾年陸續有電療和鼻噴式快速抗鬱藥物等引進台灣,這兩項突破性治療均可緩解急性期症狀,降低自殘意念。以鼻噴式快速抗鬱藥物為例,每周使用兩次,兩周後就可看到治療效果,與傳統藥物相較,安全性高,且大幅縮短藥物作用時間約一半,更適合作為急性期治療選擇之一,以避免自殺的憾事發生。不過,實際治療仍須經醫師綜合評估後決定。★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1-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際疫情嚴重!單日30例境外移入 26人屬突破感染
昨新增卅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廿六人屬於突破性感染,廿二例來自美國;指揮中心另證實,再添兩名執飛美國線的華航機師確診,案號分別為一七二○一、一七二二八,接種過二劑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交通部民航局說,兩名機師在飛美前的採檢皆陰性,研判在美國外站感染的機率大。據悉,兩名華航機師分別執飛洛杉磯及安克拉治,遭匡列的機組員都陰性。有機師說,最近適逢美國跨年潮,美國國內線搭機人數暴增,病毒無所不在。「國際疫情非常嚴重,國人務必提高警覺。」指揮官陳時中說,卅例境外移入病例為十六男、十四女,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七十多歲,入境日為去年十一月廿日至今年一月三日。陳時中表示,兩名機師確診前未進入社區。指揮中心統計,這卅例中只有三人未打過疫苗,為兩名本國籍未滿五歲男童、一名本國籍廿多歲女性,其中廿六例為突破性感染,一例是否為突破性感染還在調查中。中研院爆發女研究助理於實驗室染疫,指揮中心暫停集中檢疫所訂房,不少即將入境旅客希望政府重新開放集中檢疫所,但陳時中說,「開放的機會愈來愈小」,現在面臨疫情威脅,需要保留場所做抗疫之用。中研院日前爆發P3實驗室研究助理染疫,北市勞檢處稽查,針對染疫個案僅穿一般防護裝備、P3實驗室未採取健康管理及個人防護具配戴等防疫措施,處中研院六萬元罰鍰,至於職場霸凌及不法侵害相關預防措施,由於是第一次違規,暫不開罰,但要求不得再犯,並檢討P3實驗室必要的安全設備及措施。
-
2020-07-11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職場霸凌,專家建議4招自救
28歲的Amy(化名),是名上班族。她的主管有時會以瞭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趁機動手動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該人是主管不知該如何,只能找理由躲避,但卻已造成心裡陰影。32歲的Candy(化名),與主管互動良好,除了原職務外,有時還承辦主管指派的工作。同事眼紅忌妒也想獲主管青睞,索性常去跟主管說三道四,一直不斷洗腦主管,說對某某某好就是害她,而自己又有多認真、多辛苦。37歲的Kevin(化名),工作表現良好做事細心,但主管總是不平等對待,有工作一定找他,額外值班事務也優先找他,但他卻沒有在考評得到任何鼓勵,甚至還會遭受主管打壓,終致抑鬱而疾。55歲的Eric(化名),近半年飽受心悸、眩暈、盜汗經常發作所苦,在妻子陪同就醫下,主訴自己原訂接任高階幹部,但遭人蓄意操作及公司前輩勸退,改由其他人接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表示,以上都是職場霸凌常出現的場景!所謂「霸凌」,是指加害者憑藉暴力、權力、優勢,於特定場域所進行持續性的侵犯、欺壓、剝奪、貶低、排擠等行為,使受害者遭到傷害、威脅、羞辱、挫折、孤立,產生身心症狀。孔繁錦提到,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要長,當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產生霸凌情事,影響的身心創傷不可輕忽。常見的職場霸凌的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有一成的人曾遭受職場霸凌的經驗,但為了生活、為了經濟,加上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終導致精神創傷。孔繁錦說,在社會各個角落都有可能隱藏霸凌事件,只是發生的程度強弱不一,從各類的霸凌事件可歸類出起因,與性別、種族、語言、宗教、家族、派系、社團、階級、地位、收入、外貌、成績、新人等因素有關。常見的5種霸凌場域為校園霸凌、職場霸凌、社團霸凌、家族霸凌、網路霸凌;霸凌方式為以身體、言語、關係、業務、性、剝奪性之方式進行。其中,性霸凌可分為性侵害、性騷擾,倘霸凌致對方自殺身亡,無異是霸凌殺人。霸凌事件發生的角色眾多,可分為加害者、受害者、默許者、助虐者、旁觀者、安慰者、保衛者。其中,加害者若同時曾經為受害者,則稱為轉害者。遇到霸凌該怎麼辦?孔繁錦表示,不可強忍,應該要正面回應,因為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加囂張,使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他建議,遇到霸凌不妨以以下4行動自救。自救行動1: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記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請朋友幫忙。自救行動2: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政府申訴管道、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自救行動3:找加害者面質。事先演練,找親友陪伴,勇敢果決口條順暢,避免暴衝。自救行動4:當出現身心症狀,務必尋求精神(身心)科專科醫師諮詢協助,別讓自己陷入身心症狀或陰影無法自拔,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念頭。
-
2020-07-02 科別.精神.身心
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自救
小心霸凌,在職場、校園都有可能出現。就讀國一的小玲(化名)剛升上國中,覺得一切新奇,未發覺與同儕的交談少,後才發現被同學忽視孤立,她開始悶悶不樂、睡不好、寡言、變瘦,精神狀況極差而被家人發現並就醫;經醫師開給抗憂鬱、助眠藥物,加上心理治療下情況改善,加上父母幫她辦轉學,小玲在新環境重獲新生。收治小玲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表示,不只校園霸凌,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若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發生霸凌,對身心影響不可輕忽。孔繁錦說,常見職場霸凌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1成的人有被職場霸凌經驗。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經濟,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在職場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後導致精神創傷。如他也曾收治過一名28歲女性,主管有時會以了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毛手毛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主管權勢,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找理由躲避,但久而久之心理受創,更因此罹患憂鬱症。若遇到霸凌該怎麼辦?孔繁錦說,遇到霸凌要正面回應,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加囂張,讓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若遇到霸凌時,可透過錄音、通聯來積極蒐證、讓該知道的人知道、找加害者面質、出現身心症狀需求助諮詢等四方式自救,不要獨自面對。孔繁錦呼籲民眾面對職場霸凌不可強忍,除了透過公司或政府申訴管道之外,出現身心症狀或陰影無法擺脫時,務必尋求精神或身心科醫師協助;而親友若發現家中成員突然出現哭泣、食慾差、寡言、變瘦等情形,應提高警覺,並協助就醫諮詢。
-
2020-07-02 科別.精神.身心
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反擊
一名女性在職場屢遭主管毛手毛腳,埋下心理陰影,也憂鬱纏身。精神科醫師說,性騷擾是常見的職場霸凌,應積極蒐證、對外傾訴、找加害者說清楚,有身心症狀應求援。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今天表示,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若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發生霸凌,對身心影響不可輕忽。孔繁錦表示,常見職場霸凌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1成的人有被職場霸凌經驗。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經濟,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在職場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後導致精神創傷。一名28歲女性,主管有時會以了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毛手毛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主管權勢,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找理由躲避,但心理受創,更因此罹患憂鬱症。還有一名37歲男性,工作表現好、做事也細心,但主管總是不平對待,有工作一定找他,額外值班事務也優先想到他,跟主管反映無法得到任何改善,加上每次考評沒有得到鼓勵,甚至還被打壓,長期累積也因此抑鬱而疾。孔繁錦說,遇到霸凌要正面回應,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囂張,讓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自救行動可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紀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可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孔繁錦表示,也應找加害者面談,事先演練,且找親友陪伴,協助溝通;若因霸凌事件出現身心症狀,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諮詢。現在正值畢業季,許多社會新鮮人將踏入職場,孔繁錦提醒,若在面試或進入職場期間被不當對待,要相信自己的感受,霸凌隱藏在各個角落,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面對職場霸凌不可強忍,應尋求外援,避免陷入惡性情境太久造成身心受創,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