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老後生活
共找到
227
筆 文章
-
-
2020-05-12 橘世代.時尚橘
日本斷捨離女王:第一步與「浪費」說再見 重新找回生活主導權!
斷捨離初學者的問題中,以下的問題占最多數:「捨不得丟掉照片……」「捨不得丟掉別人送的禮物……」「不知道怎麼處理父母的遺物……」緊接在這個問題之後,他們會問我:「我該怎麼辦?還是丟掉比較好嗎?」很多人抱著「捨不得丟掉」的煩惱,轉向他人尋求解決方法。對此,我都如此回答:「該不該丟並不是由我來決定,因為那是你的東西,不是我的。」接著我繼續反問他們:「你想捨棄它的原因是什麼?」「你必須捨棄它嗎?為什麼要捨棄它?你能告訴我嗎?」這時提出問題的人便陷入沉默。沒錯,他們第一次開始仔細思考這個問題。我最初向大眾宣傳斷捨離的概念時,經常要面臨多數人對於「浪費」的不同價值觀。「竟然要我丟掉!我不能這麼浪費。」「做事這麼浪費,別人不知道會怎麼想。」他們像這樣緊抓著「浪費」兩個字,卻從不深入思考何謂「浪費」。我因此察覺到一件事。雜物會不停累積,並不是價值觀覺得「浪費」的表現,而是「思考停止」的指標。現在的我便是從「浪費」的刻板想法,切換成「捨棄」的新思維。不管是照片、禮物、遺物,只要是自己覺得必要的物品就能留下,若是不需要的東西就捨棄。東西有保留的理由,那就留下來。想不到保留的理由,那就捨棄它。就是這麼簡單。沒錯,自己絕不能停止思考。放棄思考就等於放棄了人生。斷捨離不但是培養如何恢復思考,更是學習如何取回人生的真諦。別被「丟」與「不丟」侷限了自我。我本身會提倡斷捨離,正是因為我並不擅長斷捨離。常常會忍不住留戀難捨、延後決定,這是「被物品主導」的證據。後來我轉換成「由空間主導」的生活,更能從俯瞰角度審視周遭事物,減少雜物堆積的現象。希望各位明白,「空間」等於「思考」。本文摘自《家事 斷 捨 離: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減法生活書!》、台灣廣廈2018/10/05出版【「斷捨離」精選延伸↘↘↘】。穿搭一成不變反而很不便?! 找出「淘汰衣服」5特色。斷 捨離主義者:第一步與「回憶物」 好好說再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2 橘世代.好學橘
24年前栽進「賞石領域」 退休當起石頭師傅傳承學子
基隆市協和發電廠退休公關經理黎時城鍾愛黃蠟石,收藏不少雅石,他除與同好交流,也會在臉書分享黃蠟石之美。基隆黃蠟石文化館去年開幕,黎時城擔任講師,培訓小學生當導覽志工,讓小朋友更了解故鄉山水,也讓更多人認識黃蠟石。4年前,黎時城屆齡退休,收藏黃蠟石原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退休後更加樂在其中。他說,心血來潮就會到郊外走走,沒發現蠟石就當活動筋骨,如果遇見蠟石出土,就是意外驚喜。黎時城說,同一條路連走幾趟,為什麼以前沒看見蠟石出土,後來卻看見了?同一條路不同的人走,為什麼有人看到?有人沒看到?他解讀是因為「石頭找到你」,而非人找到石頭。在個人臉書天地,黎時城分享逗弄小孫子的樂趣,也會展示收藏的雅石,推廣黃蠟石之美。他曾秀出兩顆視為珍貴紀念品,題銘「情比石堅」的小品金瓜石,表達以石會友的感動。第一顆是24年前欣賞展覽時,樹石協會會長王錫煌所贈,讓黎時城一頭栽進賞石領域。另一顆是基隆雅石會會長賴金生多年前贈送,至今取出欣賞把玩,仍感念彼此情誼,並向仍在基隆雅石藝文界服務的兩人表示敬意。黃蠟石文化館位在暖江國小學區,校方培訓黃蠟石解說員,讓孩子們挑戰自我,增進對鄉土的認識。黎時城授課時展示多件雅石,其中一件作品用天鵝木雕搭配形如蟾蜍的蠟石,取名「力爭上游」,因為他的「劇情」不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自不量力,而是醜小鴨也能變天鵝,鼓勵蟾蜍要努力。黎時城和妻子許麗玉都愛黃蠟石,形影相隨令人稱羨。他說,雅石是大自然的作品,稱為「天雕」。收藏雅石可增加生活樂趣,怡情養性,但切記量力而為,「不適合搬回來的」就留在大自然中。愛上黃蠟石是不是玩物喪志?黎時城說,曾經納悶為什麼鍾情黃蠟石,後來從花蓮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主任、醫師許瑞云聽到能量場理論,加上研讀黃蠟石相關調查資料,發現黃蠟石是具正能量礦石,難怪他看著滿室黃蠟石滿心歡喜。黎石城喜歡收藏石頭,所以報名基隆社區大學的篆刻、繪畫課程。他建議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橘世代,善用社大、長青學苑等社教資源,因為「拜師」學習技藝,絕對比自行摸索少走很多冤枉路,讓老年生活更多采多姿。【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像球賽 越後面越好看「50+去做20歲無法做的事」。敬農夫!退休校長學下田「晨昏背天面地,不亦快哉」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彭秋華今年的母親節,因為疫情沒有家族聚餐,卻收到了兒孫輩準備的「禮物包」—裝著圍裙、杯子、筆記本等日常用品,用品上的圖案是外孫「小飛」手繪作品。禮物的發想來自於彭秋華的女兒康思云。手作禮物送媽媽 全家都參與康思云從小就喜歡手作禮物送媽媽,彭秋華每個禮物都留下來:學生時代送的紙黏土貓咪、大學時做的項鍊…,這些很有時光感的禮物,讓她直呼:「家裡快擺不下了!」今年母親節,康思云原本想手繪媽媽形象後線上送印,做成日常用品當禮物,但又希望這個禮物可讓全家人都參與,於是改了形式。先是做問卷讓大家填答:「如果用種動物來形容秋華,會是哪種動物?」「今年想對秋華表達感謝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她和小兒子小飛就根據大家的回覆來創作,具體化成生活物品。康思云是「新活藝術」執行長,也是位藝術輔療師,平日的工作是透過不同的藝術媒材創作,帶長輩整理、回顧生命,甚至發起許多圓夢計畫。回到生活領域,66年次的她和多數中年女性一樣,同時要扮演女兒、太太、媳婦、媽媽的角色,比較不同的是,她將自己擅長的發想與藝術創作,充分在家庭生活中發揮。每年母親節總有不同的方式,幫媽媽慶祝。原以為有15年媽媽資歷又兼具創意的康思云,在她身上可以聽到一個母親節的溫馨故事。但康思云很誠實:「沒有,我覺得母親節好累!」1次準備4份禮 受罪母親節成為媽媽的前10年,她從不覺得「母親節」是屬於自己的節日。從小喜歡手作,自製禮物送媽媽已是習慣,加上體貼人的個性,讓她希望「媽媽們」在這個日子裡感受到被重視,總在母親節1個多月前就開始準備禮物。「我要幫媽媽、婆婆、小孩保母準備禮物,我是外婆帶大,也一定要有她,而且4個人的禮物還不能一樣,因為媽媽看見外婆收到什麼、婆婆會去找保母,如果發現禮物一樣就尷尬了」。此外,那時候小孩年紀小,母親節還要忙著參加孩子學校的活動、要煮飯、要幫小孩洗澡…,康思云一口氣說完要做的事後下了結論:「那天根本不是快樂的。」隨時間推演,康思云的母職負擔與工作分量都愈來愈重,準備禮物的快樂心情早已不復存在,反覺得疲累。老三小飛出生那年的母親節,她跟先生說:「我告訴你,所有幫其他人過的,都不算是我的母親節!」她把為婆婆過節的責任交還給先生;她跟兒子說:「母親節你們陪我逛街,我看到喜歡的東西,你們出錢買來送我。」但偶爾還是會做禮物給「媽媽們」,卻開心地發展出「一種想法可以做出N款客製化禮物」的方法。這5年來,她終於懂得「享受」這個屬於她的節日。日常對話勝送禮 讓愛不保留母親節時,先生有時會下廚,或是全家去吃她喜歡的食物。兒子也用零用錢幫她買了許多小禮物,每當有人看著她的胸針或是圍巾問:「這好好看喔,哪裡買的?」她總是驕傲地說:「兒子送我的!」康思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更需要經營,但她這幾年才體會到,用心經營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避免自己在瑣事中枯竭耗盡、讓自己保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愛,是媽媽可以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母親節呢,喜愛過節的康思云仍然慎重以對,但這15年的母親節經驗教會她,生活不是單一節日而已,是更多的日常對話和笑容堆積起來的。比送禮物更重要的是,在那天真實傳達你的感謝讓媽媽知道。照片說故事家族相片書 給外婆的禮物康思云去年母親節送給外婆的母親節禮物是本相片書。她在家族LINE群組裡宣告要為外婆做本相片書,請家人提供自己和外婆的合照,並回答3個問題:1.你如何形容她?2.和她有過最難忘的事?3.最感謝她的事?她將大家提供的文字和圖片,編成一本書,每個人一個跨頁,左邊放照片、右邊放想對外婆說的話。外婆拿到之後好喜歡,天天都拿起來看。客製化禮物1張愛心照 滿足4個媽康思云找了1張照片模組,用12張小照片上的不同手勢,拼出一張有愛心形狀的大照片,放入相框中,這個送給媽媽的禮物只要置換其中幾張照片,就可以改送婆婆,還有外婆,甚至是保母,一個禮物買4個不同的框,成為4個媽媽的母親節禮物。創意禮物 來這找靈感康思云會參考國外網站,像是Pinterest就是很好用的圖片分享類的社群網站,裡面輸入關鍵字像「mother's day」、「Hand-made」等就會有許多創意禮物的點子。康思云提醒,不要陷入禮物要手作才有誠意的迷思,如果你花心思了解媽媽、時時「更新」對她的理解、知道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不是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好禮物。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邁入暮年,失能、失智,真的是不可逆的選項嗎?如果我們讓失去能力的人,經過訓練,可以再次增能與復能,並且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強化健康自我維護,必定可以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也讓失能者在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中,獲得希望與尊嚴。2026年,我們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齡社會帶來的人口高齡化、退休潮、安養需求增加、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也相對影響到整體經濟、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資源。雖然台灣在2017年起,即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但是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最佳的照顧模式?而對於長者來說,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能符合人性尊嚴?或許我們應該跳脫既有的思維桎梏,努力讓亞健康的長者,甚或是失能長者能夠再次被賦予能力,重拾活躍老化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護相關背景人員,也是全體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本期專訪考試院考試委員李選,她以護理博士的專業背景,為我們說明,醫護人員要如何做更好的訓練與培養更佳的技能,以面對高齡社會及長照需求所帶來的衝擊。人口高齡化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面臨挑戰「以65歲以上人口來說,2018年才邁入總人口的14%,到現在2020年初,已達到15.3%,可見得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峻。」李選表示,現在新興疾病與慢性病病人人數日增,對於健康(Health)與安適感(Wellbeing)的影響極為廣泛,因此導致身心失能者日漸增多,也大幅增加了醫療照護的需求。雖然在高科技發展下,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讓生命延長,例如呼吸器、鼻胃管等,但是高頻率的住院以及門診就診,讓65歲以上人口光是在健保方面的支出,就占了超過36%,所以我們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外在環境的劇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醫護人員必須面臨的挑戰。李選不諱言,很多銀髮族的觀念有些偏頗;不知道自身的健康要努力經營,或是要經過鍛鍊才得以增加能力,所以她強調,人要不斷地「增能」,也要讓漸漸失去的能力再「復能」。而家屬的認知、長者與家人或是與照顧者間的互動方式、家庭空間、外在環境空間的改善等,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題。人的一生需求包含了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過去護理教育多以疾病為導向,也就是以醫療機構執行醫療照護的生存面為主(Health),現今的高齡照護則必須兼顧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意義及醫療需求的整合,以達到人民安適感(Wellbeing),所以在專業準備度上仍需加強。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醫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面臨哪些改變呢?李選表示:「在《護理人員法》中,有關於醫療輔助行為是較容易上手的,但是健康問題的評估、預防保健的措施、以及護理指導與諮詢,都必須擁有泛知識、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長期的生活職場歷練等,才可以漸漸地內化培養。」因此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者,會比較適合。健康促進須加強 賦能推廣極重要對於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李選有精闢的見解,她認為「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但是年齡絕非評斷能力的標準。李選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例子:「我曾經在瑞典看到一位84歲的護理人員,她很樂觀且極有自信的表示,她努力工作不但可以做為其他年輕同事的指標,也可以得到病患的信任。」在青銀和諧共處的職場,這位護理人員不但創造自己的產能,也因為服務他人而讓生活更充實。因此,李選以「賦能」(enable、empower)的名詞來表達,其中包含了「增能」與「復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予高齡者知能(認知與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老化或是疾病的影響下,高齡者仍然可以維持自主、獨立、與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增強人際關係,並且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執行「賦能」?李選指出:「簡單的說,例如在增能方面,可以替長者增加飲食的營養,在復能方面,若是長者某方面肢體能力不足,可利用輔具,若是牙口不好,則可以使用假牙或是植牙,所以現在有很多醫療輔助方法,不但可以增能,亦可以復能。」「很多長者在入住安養機構之後,健康情形卻每況愈下,因為家屬認為護理人員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應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若是要求長者多多自主行動,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的關係緊繃。」李選指出,實際上,健康促進可以讓長者的能力漸漸增加或是恢復,但若是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認知有明顯落差,不但增加醫療成本,案例也無法恢復健康,而醫護人員更無任何成就感可言,這是很大的癥結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在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或是居家照護的場域,我們希望家屬都可以給予支持,讓護理人員可以用設計的思維,訓練照服員為高齡者制定增能或復能的客製化訓練,包括:肌力與關節的訓練、吞嚥訓練、排便訓練、營養飲食訓練、心智訓練、感官訓練等,進而發展興趣、增加互動機會、累積正能量,因此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若個案可以逐漸恢復能力,不僅是個案成功邁向身心健康,對護理人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成就感。「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360萬人,失能者輕重不同,約占12%到15%,換算下來約需要43萬張病床,但現有的護理之家以及長照機構等單位的病床數總額,竟不到2萬張床,所以若是能夠提早增能,就可延緩失能與功能退化,而不至於造成照護資源與家庭的極大負擔。」李選指出,若能在出院準備計畫時,即對個案做出評估,並且提早訂定增能、復能的方案,可在居家或是機構中實施,將有助於個案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消除情緒困擾,使其能夠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增能復能為核心理念 生活自立為最終目標目前台灣的安養機構或是護理之家多以「收容」為主,而非以「賦能」為核心,所以很多個案在進駐後,往往出現加速退化失能的情形。李選對於「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給予肯定,她表示,這是一個以「增能」、「復能」為主,專為中風個案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護理機構,以「護理、照護、運動」來設計各項活動,協助中風後在恢復期的個案可以經過各種訓練,得以提升整體能力,進而移除管路,重新回到家庭。「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的核心理念是「陪同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在有限生命中活出光彩」、「護理讓尿褲與三管成為多餘」,這些核心理念都是值得大家借鏡的地方。「因應高齡社會,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除了生存以外,還要加強生活與生命,所謂養成教育先埋根、在職教育要施肥、社會教育更重要。」李選表示,待考試委員的職務卸任之後,她將要盡全力來推展「賦能」,她笑說,因為自己也邁入銀齡,所以若是護理人員都有「賦能」的共識,日後自己一定可以擁有尊嚴且自主的生活。最後,李選強調:「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既有的認知,邁入銀髮要活就要動,能工作不是命苦而是幸福,那麼,即使到暮年,也會彩霞滿天,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快樂面對老後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銀髮族。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4月號(NO.97)》【關於「生命」這件事↘↘↘】。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5 橘世代.好野橘
存錢不等於養錢 挑對基金 母親節紅包錢滾錢
陳媽媽擁有30年全職家庭主婦的資歷,每年最期待的節日之一就是母親節,除能感受全家相聚一堂的幸福感,先生與子女們也會在這天包個紅包,慰勞媽媽一整年的辛苦。陳媽媽以往總將母親節的紅包納入私房錢,成為預備老後生活的基金,長久以來她專心於家務,在金錢管理也較習慣簡單的方式處理,就是將錢放到銀行生利息。然而,隨著孩子們各自成家、另一半也準備退休,她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方法能更有效地運用這筆錢,讓自己不用再當伸手牌?投資共同基金 可攻可守低利率趨勢下,目前5大銀行平均存款利率各天期都已低於1%,銀行存款雖保本,但相對沒有效率,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存錢不等於養錢,妥善的理財能讓錢活絡起來,加上現在理財管道多元,陳媽媽可考慮把部分私房錢,投資在共同基金,方法簡單。例如配息型基金,是近年來投資人的新寵,像全球的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券等追求較高配息的主力,殖利率都在6%左右,另外,可同時入手股票與債券的新興市場平衡型基金,也是長期投資、領配息的好選擇。富蘭克林建議,陳媽媽在顧及風險的前提下,可先視自己對配息金的期待值,選擇2檔以上屬性互補的基金,像在中熟年可持有新興市場債券加上美元計價且含有多元類型債券的基金,前者為攻,後者則是分散債券種類,以兼顧波動和收益;年紀再大些,則可加入或調整成更具有防禦性質的美國政府債GNMA為主,定期發放零用錢給自己的同時,投入的本金還有資本成長的機會,且能顧及整體投資的安全性。熟齡資產配置 首重穩定橘世代穩定投資少不了這類基金,但配息型基金相對風險也會稍高,從中年步入資深熟齡,資產配置也要跟著調整、並諮詢專家意見,以穩固本金表現為主,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市場,美國政府債GNMA是極少數能逆勢上揚、波動度低於公債,且收益面優於中短天期公債的特色,立刻發揮穩定的力量。此外,富蘭克林提醒,配息率固然重要,但結合淨值表現的總報酬率,才能看出基金的實力,滿足邊投資邊收配息的成就感。有鑑於近期市場波動很大,定期定額這個投資方法再受歡迎,想瞭解更多網路定期定額投資的相關資訊可至此查詢:https://lihi1.com/oeN2I美國政府債GNMA波動較小 是配息族首選・本公司所提供之資訊,僅供接收人之參考用途。本公司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所載資料均來自或本諸我們相信可靠之來源,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如有錯漏或疏忽,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受僱人,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投資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本網頁所載資料或任何部份均不可以進行抄錄、翻印或另作派發。・本境外基金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基金所應承擔之相關風險及應負擔之費用(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及投資人須知中,投資人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s://www.fundclear.com.tw/)下載,或逕向本公司網站(https://www.franklin.com.tw/)查閱。【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獨立經營管理】
-
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未來,你想要在什麼樣的地方老去?宜蘭大同鄉泰雅族的寒溪部落,和所有偏鄉有著相同的處境:青壯人口外流、少子、獨居老人多。這幾年,他們在部落建構照顧系統,讓面對現代化衝擊的部落找回過去「互助照顧」的精神,孩子「同村共養」,老人家「同村共老」。鄰居女孩 祭典員兼照服員2月初的周五, 好幾天的陰雨結束,陽光照亮了蘭陽平原沃野,也曬乾了山腳下的泥土。看見太陽,寒溪村裡的人都露出了笑容,這一天是1年1次的「小米播種祭」。寒溪村距離宜蘭縣羅東約13公里,由4個泰雅族部落組成。這天早上10點多,已有約30多位年邁村民聚集在「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旁草地,協會人員趁祭典開始前,幫老人家量血壓、體溫。儀式由80多歲的部落耆老主持:殺雞祈福,祈求一整年健康、豐收,接著播撒小米種子,最後大家會享用醃肉,一起午餐作為祭典的結束。「殺雞獻神,代表獻出自己」協會總督導方喜恩解釋,「小米播種祭」是泰雅族傳統重要祭典,但從日治時代起,因怕聚眾生事被禁止,一直到4年前又開始。下午,協會回歸日常工作,早上是祭典工作人員的陳思旋、林璇君,下午成為部落照服員,騎著機車進部落訪視。首站是部落雜貨店,雜貨店的阿嬤本來就有糖尿病、高血壓,燒開水不小心燙傷腿部,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思旋就住在阿嬤家對面,一進門就用族語跟阿嬤打招呼,抹藥、量血壓、記錄阿嬤這幾天的健康狀況,提醒吃藥和抹藥的注意事項。離開阿嬤家,陳思旋和林璇君騎車轉往第2站,探訪1位獨居奶奶;剛睡醒的奶奶迷迷糊糊地跟思旋說好久不見,她笑著回答:「奶奶,我們中午有交通車接妳到據點吃午餐,我剛剛才夾菜給妳呢!」奶奶呵呵呵不好意思笑了。這是寒溪部落的日常,原本是看著長大的鄰居小孩,祭典時化身部落工作人員,需要照顧時,又以照服員身分出現。政府長照2.0政策推出後,寒溪部落成為少數靈活運用政府資源,發展出獨特部落照顧系統的原鄉。老幼共照 推部落互助傳統過往的寒溪部落有幾位老人家,因無人照顧送到養護機構,身體功能急速下降,有段時間連續好幾位老人撒手人寰。協會思考,能否在既有環境與人力下,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部落化照顧模式。其實在悠遠的、還沒有長照2.0的年代,部落就是這樣互助照顧的。方喜恩小時候,會在部落看見一些不認識的臥床老人,他問媽媽:「那是誰?」媽媽說:「那是誰的爸爸,本來在其他部落,現在接來照顧。」那時候,族人家中長輩失能或失智,仍然能在大家眼下生活,部落會彼此幫忙,照顧重擔不會只落在單一家庭。媽媽常跟方喜恩分享年輕時照顧老人家的光景,「雖然辛苦,但心裡很踏實。」方喜恩也記得,每次阿嬤要出門砍柴或去田裡工作,就會交代鄰居:「我孫子妳可以幫我看一下嗎?」他從小就知道,無論老小,在部落總有人看著、總有一口飯吃,不會餓死。那時部落務農維生,大家不用到外地工作,部落凝聚力也很強。現在不同,農作價格不穩,多數青壯人口在外從事板模工或農業季節工,一去數個月,部落體系瓦解,也讓老人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長照政策 催生照顧者考照2007年,協會成立,一開始是做例行性健康檢測、發送物資、資源轉介等,後來發現許多老人家白天家裡沒人,中午沒飯吃,便開始送餐服務。協會讓部落婦女成為志工,照顧部落的老人家。政府推行長照政策後,原本以為有更多資源可用,沒想到這個源於主流文化思考的政策,放在原鄉卻有許多窒礙難行。例如長照法規定要有照服員證照才能做照護工作,使原本熟悉部落的志工無法照顧老人家,而拿到證照的照服員因不了解文化、不會說族語,無法和老人家溝通。協會討論後,決定正面面對體制,於是所有做照顧的人員都去考證照。意外的為本來無業或打零工的部落婦女,創造了工作機會。照服關懷 遍及全部落區域又如,政策鼓勵老人家的活動場域以「社區關懷據點」為主,但在部落長大的方喜恩知道,能夠自主活動的老人家更喜歡在自己的田裡活動,因為那讓他自在、有價值感。「照顧場域不應限於據點,而是整個部落。」於是寒溪村的照服員,服務區域遍及全部落。他們在阿公種米時去訪視,請教種小米的訣竅,那時的阿公不是在據點等著吩咐的老人,是充滿智慧的米農。他們陪阿公阿嬤聊天,走進老人家的生活場域,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方喜恩也試圖把「被現代化切割得很碎」的部落做整合。他說,現在幼兒只待幼兒園、學童就在國中小、老人屬於老人中心,什麼機構照顧什麼年齡層,一清二楚,但過去不會這樣細碎分工,而是「我需要,有人就在我身邊」,大家會彼此看顧。在地安老 原鄉老幼共傳承他們讓老人照顧更老的人,是照顧也做技藝傳承;他們讓小孩跟著老人編織、種田,說是老幼共學,讓孩子從教育開始,重建部落照顧系統。今年初,有個不到40歲的獨居年輕人在家中猝死,過世那天,部落馬上接手他的後事,為他守靈直到出殯。「就像有家人送他最後一程。」方喜恩說,現在部落的互助系統即便大不如前,但仍是存在的。寒溪部落現在努力的,不只是給老人家舒適自在的老後生活,更是恢復部落原有的、以「人」為主體的照顧系統;這一天或許遙遠,但慢慢走,總會到的。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
-
2020-03-26 橘世代.健康橘
一輩子都要戀愛!62歲遇真命天子,浪漫披白紗
「女人一輩子都要戀愛、享受被愛!」67歲美魔女施瑞琴渾身散發女強人自信風采,內心卻有小女人一面,5年前終於遇到真命天子,情定大她4歲的海軍退役艦長張卓賢,62歲終結單身,婚後繼續談戀愛,是她永保年輕的青春露。施瑞琴是軍人子弟,家中6個孩子她排行老三,20歲從文藻西班牙語科畢業後赴北部發展,進入外商公司服務,24歲創業開貿易公司,之後結束事業,發揮外語優勢,轉戰外商公司當行銷企畫主管,即使站在事業的浪頭,工作再忙碌,仍不忘享受愛情的甜蜜。把戀愛當作生活一部分,卻不被愛情沖昏頭,施瑞琴保持經濟獨立,堅持「互不信」原則,一旦感覺對方不夠真誠,她會選擇斷捨離,絕不貪戀。10年前,施瑞琴回到高雄定居,自認已作好老後生活理財的她,享受半退休生活。5年前,大她4歲的張卓賢走入她生命中,交往不到1年就決定相守一生。施瑞琴說,緣分就是那麼奇妙,當年父親苦口婆心勸誡她「別嫁軍人」,但她尋尋覓覓一輩子,最後就是嫁給軍人。施瑞琴說,有一回她發燒在沙發上沉沉睡去,當時還是男友的張卓賢用毛毯包裹她的雙腳,讓她感動不已,認定對方就是心靈伴侶。兩人都是天主教徒,在教堂舉行婚禮,丈夫著海軍軍服,施瑞琴穿夢幻白紗,當時已是62歲「老新娘」,卻不減浪漫情懷。老倆口為生活瑣事難免拌嘴,施瑞琴曾氣得回應對方「我不是你的勤務兵」,後來也學會以柔克剛,多想想對方的好,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先轉念,或躺在床上握著對方的手說出心底感受,減少直球對決摩擦。施瑞琴每周至少3天上健身房作重訓,讓身心靈保持最佳狀態,也和丈夫一起到高美館、長照據點當志工。施說得坦然「人就求個好死」,運動是一種意志力的鍛鍊,把健康顧好,讓老後失能時間愈短愈好。「67歲年紀,40歲身體,30歲的心境!」施瑞琴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活得精采,她說,女人就是要愛自己,才能由內而外都美麗。【熟齡愛情精選延伸↘↘↘】。理工男vs.文藝女 退休後夫妻關係考驗的開始。因為愛所以「休婚」 婚姻關係真的可以休假嗎?。老了要更浪漫!他們每天重新為對方戴戒指說「我願意」/a>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翻轉台灣長照模式 「非典型教授」蓋個自己也想住的家
好好聚落的推手紀金山,是個「非典型」的大學教授,花了15年時間催生了台灣第一個青銀共居聚落。2005年,紀金山因研究計畫訪談了186間養護機構,他問機構負責人,「老了以後想不想住在自己的機構?」答案都是否定的,他看見台灣的長照困境:缺乏選擇且品質不佳。2010年,在大學教授「非營利組織與管理」的他,成立「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希望以創新服務來改變台灣的長照模式,實踐「在地老化」的照顧理念。看見長輩需求 想學國語、搭公車雖然對長照領域不陌生,但紀金山真正認識老後生活需求,卻是因為媽媽。大約10年前,紀金山的父親過世,為了讓傷心的媽媽有更多社會互動,他在老家龍井辦了「長青學苑」。上課長輩多數學歷不高、不識字,行動只能仰賴兒孫接送。「第一次上課,最多長輩說他們想學『國語』,學公車路線的字。」紀金山當初很訝異,上完課後,長輩開心來道謝:「我終於敢自己搭公車出去了!」這個經驗讓他知道:「他們有很強的學習動力,給他們資源,他們就會長出需要的能力。」2014年,紀金山創立了台灣第一家照顧咖啡館「有本生活坊」。咖啡館內的年輕店員都擁有照服員資格,舉凡照顧者需要的服務,在此都可一站取得。藍圖化為實踐 做出一套模組今年5月,好好聚落終於有人要入住了,他形容整個過程是在做社會運動,「這件事若寫成論文,大家一定當我瘋子。若成為社會實踐,做出來擺在眼前,它就是一個選擇,我們老後何去何從有了不同選擇。」這十幾年來,紀金山看見台灣社會長照觀念改變了。例如過去長輩希望與子女同住,老後由子女照顧,但這幾年愈來愈多長輩認為,各有居住空間或許更好。也愈來愈多人同意,專業人員可能比家人更適合照顧工作。紀金山說,照顧的新觀念已經打開,只是多數人不相信它真的存在,「因此我必須要做出一個model。」而且未來,這個模組將推到全台灣,「每個縣市都會需要這樣的住宅,我們要去研究不同的需求,成為顧問,建商只能蓋房子,我們卻能看見需求,提供內部的服務系統。」55歲的紀金山有兩個兒子,但他想像中的老後生活沒有要和兒子同住。他現在的努力,不僅在為台灣建構一個可以探索人生下半場的新居所,也在為自己建造一個「我老後想要住這裡」的夢想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
作家吳若權在企管顧問、心理諮商師、咖啡烘焙師之外,最近又多了一個身分─單身臨終助念團成員。助念團成員不多,就6個人,彼此承諾互相應援長輩和自己的生死大事。人過中年,看過生命中太多不可控的事,57歲的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如何迎接65歲的老後生活?吳若權說,兼顧財務、健康與人際關係,才能無後顧之憂。吳若權為了照顧中風母親,34歲淡出工作舞台。長達20多年的照顧期間,母親罹癌、父親猝逝,雖然母親病情穩定控制,仍讓他對人生無常有更深的體悟,並從中學習以愛相伴與敬畏生死。讓愛內化 就能順應父母何謂以愛相伴?吳若權說,華人認為孝順是報恩也是還債,甚至囿於「孝順」字眼,認為應順從父母心意,有時反而讓孝順成了負擔。一名瑞士作家曾指出,還債或報恩都有數字,「還完債、報完恩之後呢?」對父母應回到最簡單的原始點:愛。吳若權認同這個觀點,「我的字典中沒『孝順』這詞,而是『愛』。」他舉例,跟母親去加拿大旅行,替母親買了件高檔大衣,回台後母親捨不得穿,為此他再去選購便宜的外套,掏錢時,母親發覺又要花錢,決定穿上原本的大衣就好。吳若權並未因為母親的反覆而不開心,「有些子女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會發脾氣」。他認為,父母輩多半節儉,基於簡單的愛,把愛內化就能自然順著父母個性,以理性和尊重角度溝通,讓親子雙方喜悅接受。吳若權也回憶,母親中風之初,他和父親是主要的照顧者。他自認在照顧工作上出力最多,但當一向健朗的父親突然病倒,住院4個月後就過世,他才意識到80多歲的父親,照顧伴侶的負荷不比他少。看淡生死 揪友臨終助念面臨父親的生死大事之後,吳若權突然領悟:人的一生追求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但生命結束後的身心安頓,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因此他放下執念,敬畏生死,並從中學習靈性課題。過程中,吳若權找了5名親近好友組「臨終助念團」,誰家長輩逝世,就到對方家中誦經,因為他發現助念能讓亡者安心離開肉軀、回歸平靜。巧的是6人都單身,於是也將彼此的臨終助念互相託付,也因這樣的信賴感,讓他們更珍惜可以相聚的時間,比起朋友更像一家人。另一方面,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他說,他時刻反思,跨越65歲法定老年門檻後,一定要比父母輩更有活力。財務和健康沒有後顧之憂,生活起居自由無礙,不被人際情感羈絆。迎接熟齡 接納怕老的自己吳若權坦言,他因照顧而脫離工作,但從不後悔,反而因為找回初心覺得幸運。然而,財務規畫一定要做。他認為,中年後的工作目的不應只為賺錢,而是為了興趣,學有意義的事能讓自己更開心。他在照顧母親期間,跑去考了1張心理諮商師證照、7張咖啡師證照,還因此出版《療心咖啡館》這本書。他強調,「齒搖髮禿」每人都怕,沒有人能夠預定自己的老後。但若接納「怕老」的事實,就能拿出勇氣「進位」,幫助生命更安心自在,好好活下去。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生命最後一站「臨終」↘↘↘】。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S1Amwz
-
2020-02-13 橘世代.健康橘
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變老」,不只是個人生命的自然歷程,更是家庭所有成員共同經驗的過程,面對家中高齡長輩,中年兒女該如何突破下半場人生的考驗?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的蔡惠芳,帶領大家走進家庭,以全方位視角正向迎接生命中的衰、老、病、死。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專家推估2026年後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且因少子化現象,未來能共同分擔照顧壓力的對象亦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家有高齡父母的中年子女該如何照顧父母呢?而面對逐漸上了年紀的事實,年長者又該如何看待變老這件事呢?看待變老前,我們應該先問自己:「我要過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多數熟齡族在即將退休,且意識到身體老化之際,方才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的未來藍圖,擁有多年社會工作經驗,既是社工師,也是心理諮商師的蔡惠芳則表示,老後生活必須從年輕開始經營,經營的基礎則以自主概念為主,此可從健康、經濟、生活等面向而論。老後健康、經濟、生活 掌握3點銜接退休現代的社會大家愈來愈重視健康,舉凡飲食、健身,都是在做好健康管理。除此之外,在病痛來襲之前,提早一步思考「生病時,我可以如何安排自己」,適時地敞開心胸,與家人共同討論,清楚表明自己的期待與想要,醫療自主便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我們生病到一個重症的階段時,可以依自己的意願來選擇醫療的介入程度,也可以避免家人在醫療現場的天人交戰。目前政策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便是可用來協助民眾提升醫療自主的概念。至於經濟自主,是影響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蔡惠芳建議,中年世代的理財觀念不要只放眼投資,也應該有避險觀念,隨著現今醫療環境與資源,花費愈趨高漲,保險便是簡單避險的投資。檢視生活可能的風險與所需照護,譬如家庭支持系統薄弱者,可依自我經濟能力規劃與照顧人力相關之險種,與其期待養兒防老,不如主動提早預備,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正確態度。生活自主主要建構在健康、經濟之下,銀髮之後的生活多數建立在中年時的觀念與興趣,蔡惠芳說:「一旦退休後才開始,常常會落入突然失去社會關係的連結,進入另一種失落與憂鬱。提前安排、規劃未來生活方向與模式很重要,不論是投入志工、學習新興趣等,皆可在退休前先行了解、接觸,而後方能順利銜接退休生活。」從容面對父母衰老 子女要能敏感性預備當父母慢慢邁向衰老時,照顧課題隨時說來就來,此時考驗的便是子女對老的敏感度與正確認知。除了身體疾病,多數長者更常見的是生理功能的退化,蔡惠芳舉例,對長輩而言,取得資訊的能力已漸不活絡,對文字理解與訊息接觸的周全性亦可能不比以前靈光,所以容易出現記性差、反應慢等現象,此時,身為子女或陪伴者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從事件的細節提醒長輩。而關節退化、牙口不好,也都是絕大多數長者易有的狀況,子女可以從平日的外出與用餐中觀察,倘若父母大晴天拄著雨傘、食量減少時,主動簡單的問候,適時給予協助、調整,甚至敏感地聽出父母話語裡的弦外之音。從生活小細節覺察長輩的需要,建構世代溝通、保持較緊密的互動關係,便能避免雙方因不理解而摩擦,甚至忽略了父母其實正在變老的訊息。至於察覺父母變老了,能怎麼做?蔡惠芳認為,應實際開始去了解。隨著時間流逝,衰老伴隨而來多半是疾病,多數家庭往往在沒有任何知識基礎概念下承接了照護之責,衝突與壓力以致生活失衡,因此主動性是一個態度、能力、也是行動力,如果事情發生後才等著別人給答案,那麼將永遠坐困愁城。在還來得及準備前,透過坊間講座、網絡資訊、書籍等開始建立對長期照護、照顧技巧、福利資源等相關概念,一旦有了基本知識,至少事情發生的當下可以以較從容的態度面對,在整個照護過程也能更加周全與妥善。喘息細水長流 照顧者自我照顧照顧是一條漫漫長路,在醫療的工作場域裡,蔡惠芳常看見身為照顧者的兒女,必須犧牲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日夜照顧父母。身心俱疲下,久病床前的悲歌比比皆是。她特別指出,照護者也需要自我照顧,此包含生理與心理2層面。諸多照護技巧得靠雙手,消耗照顧者大量體力,隨著科技發達,善用各式輔具能幫助照顧更省力,同時避免長期照護的工作傷害;另外,隨著付出、陪伴和失落,照顧與被照顧的互動間無時不交雜著各式複雜微妙的情緒糾結。所以,固定的喘息有其必要,台灣目前可透過機構臨托、居家照服等方式協助喘息照顧,幫助照顧者暫時脫離角色、宣洩壓力情緒。蔡惠芳補充道,唯有照顧者好,才能夠好好照顧病人,在身心狀態平衡下,照顧者能更注意到病者細微的異樣,在小狀況時快速察覺,防範更大的衝突,或是身體更大的變化。此外,多參加家屬支持團體與講座,是照顧者幫自己「增能」的一個最佳方法。透過團體心情分享,可以吐露沒辦法跟病人達到一致默契的心聲,讓原本的壓力變成一種「原來你跟我一樣」的默契,這樣的默契是照顧者彼此支撐的力量;而相關疾病概念的座談,足以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整個疾病的脈絡與階段性歷程,幫助照顧者更知道如何因應疾病。其實,照顧者是需要培養與被照顧的,從知識概念到照顧自己的身心與觀念,放下「非我不可」的執念,讓彼此的照護生活都能喘一口氣。針對步入高齡準備,從個人出發,如自我成長、自我療癒、自我善終等面向討論的資訊很多;但蔡惠芳指出,台灣社會在面臨許多醫療決策時,其實是以家為單位,老後照顧勢必回歸家庭。於是,她將自身在醫療場域裡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專業態度、不同視角撰寫《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一書,不偏頗地呈現照顧經驗,包括兒女家屬的委屈、父母長輩的體貼,透過家庭看見生命的整體面向,她分享道︰「生命歷程不是只有個人,而是整個家庭一起面對。家是有生命的,世代交替其實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蔡惠芳認為,老,不是一個人的事,走向善終也不再只是個人的價值觀念,是家人共同的陪伴與承擔。當我們出生開始,其實便已進入了生命歷程的循環當中,既然脫離不開家庭,那麼,就必須時刻對家保有敏銳的互動、討論與看見,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很多的情緒、決定、附和,甚至是失落與哀傷,即使走到最後筋疲力盡,也不要失去對家的信心。因為家庭就是一股力量,重大事件過後,生命的韌性會再度開展出另外一段新的旅程。「平安就是福」這句老套的平常說詞,卻是當父母老後,子女心中最想望,也是人生最難得的好生活。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1月號(NO.94)》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0 橘世代.時尚橘
自「煮」熟齡與廚房一起慢慢變老
在超過三萬名台灣50歲以上民眾參與的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中,吃得營養健康名列第二大困擾(30.8 %),僅次於生活自理(34.6%)。中高齡族群有6%認為眾多生活麻煩中,「年紀大反應變慢,在廚房煮飯變得比較危險」是最主要痛點之一,主責料理的女性族群,與年事已高仍在下廚的長者群特別明顯。調查數據也顯示,50~64歲受訪民眾已有部分人群開始在意烹飪風險。換個角度,從熟齡對未來的焦慮與渴望看需求的變化。龍吟研論曾針對兩岸319位熟齡先驅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試想未來15年後,年紀漸長的生活需要哪些科技輔助?總計蒐集到超過1000個老後生活的科技概念,四成台灣受訪者談及「廚房烹調協助」,是需求最高的類目(表一),大陸也有34%的受訪者提及。顯見,友善長者的烹調智慧化設備尚未被高度重視和實現,卻是兩岸熟齡消費者已在思索的老後困擾。安心、安全的料理環境考量飲食安全與健康所需,多數先驅者在退休後,希望儘量自己烹煮餐食,一方面可精選食材來源,一方面可採少油清淡的烹調方式。做飯是生活自主的表徵之一,食材管理、備料程序與清潔善後最好都能自動化,唯獨「煮」這個動作想要盡量自己來。烹飪是在短時間內進行一連串講究先後次序的精細動作,洗、切、醃、炒、燉、燙等歷經多道程序,過程中更需要快速的思考和靈敏的身體反應。熟齡先驅者在周遭老長輩的日常經歷中認清,這些動作會因為生理的日漸老化,如:手腳不靈活、拿不動東西、反應遲緩、記憶力變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意外。一個考慮各方生理弱化條件而設計的多功能廚房,是他們共同的夢想。縮時、順暢的烹調設計當煮飯成為只是一個每日必做的家事、待在悶熱廚房找不到樂趣、家人習以為常,忘對掌廚者表達感謝,在在助長了熟齡者對重複性事務的心理厭煩感。再加上年紀增長,下廚煮飯不但花時間,彎腰洗切、爬高蹲低取物,難免腰酸背痛,縮短時間的烹煮協助成為重要的需求缺口。自動備料與料理設備的遠端設定、預約烹調、多工同步、生理辨識控制,都在熟齡消費者的欲望清單中。然而,舒適、效率兼具的動線設計,減少不必要的移動與多工並進的手眼流暢,才是他們待在廚房環境中最關心的縮時設計核心。54歲、家住台中的陳大姐目前一半外食、一半自煮,「退休之後,在家用餐時間更多,待廚房時間會很長,一個很舒服的環境,減輕重力或提升做菜輕鬆度的器具都很重要。」此外,單身獨居長者需要一人化的合宜材料包與烹飪設備,但年輕單身族適用的食材組合與小家電,不完全適合。一起慢慢變老的廚房有些熟齡先驅者想得更遠一點,56歲、預計60歲退休後進行居家翻修的黃大姊說:「現在廚房比較亂一點,我會一直煮到不能煮為止,別人煮給我吃是造成人家的麻煩。」63歲、女兒在海外工作的單親張媽媽提到,「即使坐在輪椅上,只要碰一下就能打開的水龍頭,即便到老,至少我還有能力為自己煮一餐飯。」烹飪,是長者表現自主能力的關鍵活動,一步到位的全自動化並非長者所願,反倒是順應生理衰弱的階段性變化,改造成漸進式的智慧烹調環境,陪著他們一起變老的終身自煮廚房,才是長者所需。台灣熟齡族全程參與現代化的演進,適應一波波科技引發的生活變革,也擁有國際化的消費經驗。在辛苦打拚數十年後,這群消費者樂意付費換取對自己有功用、滿足心理感受、打造終身自主生活的創新商品與服務,烹飪環境改造是一個智慧居家的機會接口。※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
-
2020-01-18 橘世代.好學橘
先預習就不怕老後 3好書陪你過年
「變老」是每個人生必經之路,中年過後,如何迎接人生下半場,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顯學」,新年度開始,特選3本好書,推介給即將或已是橘世代的你,願我們都能輕鬆「預習老後」。《上流老人:不為金錢所困的75個老後生活提案》出版:聯經出版社 作者:保坂隆醫師推薦原因:高齡化社會來臨,你是否擔心自己會面臨老後破產問題?拒當「下流老人」是預習老後的重點課題,作者就醫生角度分享具體方案,從年輕時就開始積極為身體健康做準備,並有效率的規畫財產與財務,為下半場人生延長賽布局。《慢老》出版:天下雜誌 作者:黃惠如推薦原因:「慢老」是可以學習的生活習慣,不僅活得更健康,心靈層面也能漸進適應變老。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的作者黃惠如,本身也是「慢老」實踐者。從6大基本面:運動、飲食、生活、睡眠、防止疾病、情緒等,幫助讀者從內到外「不顯老」,活出燦爛的橘世代。。名人心法/不抗老的慢老術 黃惠如:別再想了,起身行動吧!《人生下半場,更精彩!4把金鑰重啟人生,創造美好老後》出版:大好書屋/日月文化 作者:肯.布蘭查、莫頓.謝維茲 譯者:劉盈盈推薦原因:越過了一個又一個人生高峰 ,當我們進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接納外在變化與心境上轉折,預習老後並提前做好規畫?作者肯.布蘭查與莫頓.謝維茲,分享中年世代如何累積能量,讓快要邁入樂齡或退休的民眾,都能透過「預習老後」知識涉獵,開啟精彩嶄新的人生。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8 橘世代.好學橘
好萊塢3大片 給你不依賴的熟齡
看電影不只是娛樂,透過電影看世界百態、人生故事,往往可從當中獲得新的領悟,也是一種人生學習。中外影視界不乏以熟齡生活為主題的片子,然因東西方觀念不同,曾有人妙喻華人的熟齡影片只見「落日」的哀傷,不像好萊塢往往放在「尚有餘暉」的喜悅,推介幾部票房及口碑兼具的好萊塢電影,一起進入不一樣的老後生活想像。魔繭劇情簡介/一群老人院中的住客常常去游泳,發現身體機能居然逐漸回春,原來有群外星人將流落在地球、藏身巨繭中的同伴從海裡撈起,暫放在游泳池中。但因為老人再現活力的話題引起外界注意,外星人祕密也快要瞞不住。推薦原因/誰說主角是一群熟齡公嬤,就不能是科幻題材?這部片證明銀髮族的故事也可以很天馬行空又不失溫馨感動。當年七旬的唐阿麥奇大跳霹靂舞、展現依舊靈活的體能,還因此片勇奪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高年級姐妹會劇情簡介/4位大學時的好姐妹組成讀書會,但有人力促大家閱讀知名情色小說「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受到煽情、火辣內容影響,她們沉寂多時的激情再次被喚醒,有人喪夫多年展開新戀情,也有人和無緣結合的舊愛再度來電。推薦原因/4大女主角黛安基頓、珍芳達、甘蒂絲柏根、瑪莉史汀柏根,不是奧斯卡影后就是艾美獎視后,演技都是一把罩。由她們來詮釋六、七十歲阿姨們的情愛,令人叫絕,也激勵銀髮女性,依然該有爭取感情的勇氣。好萊塢教父劇情簡介/在最現實、崇尚年輕外表的演藝圈,長出白髮是否等於被判死刑?一位曾經紅過轉型擔任表演教師的資深男星,和他長年合作的經紀人,不甘願就這樣認命,照樣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推薦原因/影帝麥克道格拉斯展現老辣演技,把主角演得光芒四射,一舉拿下金球獎視帝,第2季還探討記憶喪失等長者會面臨的問題,劇本絕妙,連美國年輕人都是粉絲。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4 橘世代.好野橘
想以房養老又不願給銀行抵押?可考慮「留房養老」
想要以房養老,卻不喜歡將房子拿去向銀行辦理抵押「借錢」,有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嗎?答案是:有。如果你想「活化」房產來養老,可考慮「留房養老」安養信託,預先做好規畫,讓名下不動產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自我照顧老後生活。保全房產 有專人包租代管相較於「以房養老」是屋主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再由銀行按月提供生活費;「留房養老」則是把房產交付信託,由銀行自行或委託不動產管理業者出租管理,把租金當作安養資金的來源。「留房養老」是最新的以房養老方案,推出還不到兩個月,目前市場反應還待觀察。好處是屋主不用出售房子,也不用負擔銀行貸款利息,但有個重要的前提是,這種模式較適合有部分財力的民眾。提出「留房養老」新方案的銀行,目前也僅有兆豐銀行,為什麼兆豐會有這種想法?兆豐信託處處長邱玉玫表示,現行銀行安養信託是以金錢及有價證券為主,不動產信託通常只是保管產權,銀行不會協助處理招租及維護管理等事宜。隨著政府大力推動包租代管,相關資產管理產業愈來愈健全,兆豐才會起心動念,與中華建築經理公司異業結盟,由銀行做為受理平台,中華建經協助代租代管的留房養老信託,為國內銀行首例。邱玉玫強調,留房養老的安養信託,是為填補安養信託與以房養老之外的高齡者需求,「應該會有市場」。她分析,台灣房屋自有率高,但許多人目前居住的房子不見得適合養老,例如離醫院太遠、沒有電梯上下樓不方便等等,有些民眾想入住安養機構或養生村,一旦入住,房子閒置相當可惜,出租的租金可支付養生村全部或部分費用。另種情況是,手上有幾間房子,除了自住,其餘的都已出租,是名副其實的「包租公」、「包租婆」,這類的民眾多數已有一定的年紀,雖然目前還能自行管理,但未來可能面臨失能失智無法管理房產的風險。因此,兆豐銀推出「留房養老」安養信託,可保全房產且在需要時協助房產管理及充分運用租金收益,以因應高齡化的市場需求。彈性處理 依個案量身訂製兆豐這一新產品,多數民眾並不了解,兆豐信託處副處長徐紹彬指出,信託業務的特色就是彈性很高,每個方案都是量身打造。銀行要先了解委託人不動產的使用狀況,釐清法律關係,以及租金用途。若委託人還能自行管理,銀行只收取信託管理費用並協助處理金流,若委託人無法自行管理,則委由中華建經代租代管,依管理程度及內容按次計費。徐紹彬表示,「留房養老」安養信託案件,每年信託管理費,每戶為2萬4000元;目前個案信託管理費5折特價為1年1萬2000元起,優惠至2月底止,另視資金管理需求及交付物件個案調整。租賃事務的收費,依據代管項目,單次處理費用約1000至4000元,以實支實付為準。開辦一個多月,詢問度非常高。預防被騙 也避免子女爭產徐紹彬說,留房養老安養信託就是先預做好準備,讓自己的不動產多一層防護網,不會被詐騙、挪用或盜賣,自己不想管或不能管的時候,也有專業可靠的銀行來協助處理,不必依賴子女,也避免不必要的紛爭,還可設計自益或他益信託,做好傳承的安排。他舉例,高齡者有3間房子安排未來留給3個子女,可辦理留房養老安養信託,信託存續期間租金收入用於支付自己的生活安養費,確定「自己的財產自己用」,可安享晚年的尊嚴及生活品質,並透過他益信託架構分別指定3間房子信託結束後要給誰,避免離世後子女紛爭。-*-【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7】。有錢拿、有房住 牢記1件事 以房養老不吃虧。以房養老若鑑價低、月領少 不如直接把房賣了。南部房子不值錢?以房養老也有城鄉差距【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6】。用信託留房養老 包租婆另一選擇。看護費、住安養院…都從你的租金付【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5】。銀行建議:以房養老房子價值超過貸款 繼承較有利。搞清楚8大疑問 以房養老繼承免負債【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4】。利率最多高出1倍 以房養老前要精打細算。未來想要以房養老該怎麼做?4守則不可不知。粉刷、裝修未必有用 選對區段才能提高房子「貸相」看更多報導:《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19-12-20 橘世代.好野橘
想要老年財產安穩如山?「安養信託」來把關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平均7個人就有1個老人,如何「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但在做退休準備時,你有想過老年的財產如何管理嗎?銀行業者透露,愈來愈多退休族群參與「財產信託」,以專款專用的方式,保障人生後半階段能生活無虞。守護財產 單身老人無後顧之憂60歲的老吳(化名),單身、膝下無子,因為年輕時不懂得存錢,存款揮霍殆盡,退休時身邊只剩下一棟房子。親近的姪子擔心叔叔的老後生活,因此建議他,將房產脫手,獲得的500萬現金交由銀行做「安養信託」。現在的老吳與手足同住,每月的生活費由銀行從信託資金撥款,不再擔心因揮霍而無錢可用。早年喪偶的陳奶奶,對4個孫子疼愛有加,因此將千萬的財產全數轉移給子孫。近期陳奶奶的孫子決定將傳承的財產交由信託管理,以支付每個月奶奶的醫療、安養中心費用,專款專用,保障將來的生活。非有錢人專利 安養信託無門檻 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趙子仁表示,以上2個都是近期實際發生的案例,說明國人對於信託的需求愈來愈高。「信託是一個防護的概念,不只是老人,其實人人都可以做。」打破了只有「有錢人」才需要財產信託的刻板印象。台灣高齡者的生活起居和財產管理多半由家人處理,9成以上的監護人是子女或親屬。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表示,因為擔心錢被綁住,所以多數監護人不喜歡把老人財產交付信託,但日本有很多案例顯示,監護人將老人財產挪用甚至侵占財產。因此,年長者將財產交付安養信託,是保護財產的一種解方,未來公會也將持續推廣。趙子仁補充,財產信託的種類多元,除了現金,房產、股票等有價財產也都可交付信託。以現金來說,信託資金銀行可再投資於定存或低波動的基金,創造更多息收。至於大家關心的信託門檻,每家銀行規定不一,部分銀行無資金門檻限制,但過低的資金會造成可撥款的時間不長,還要支付每年的管理費用,承辦前建議多衡量。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正在經歷橘世代的我們其實比任何世代都還有著一顆更好奇的心。想知道關於橘世代大小事>>>立即加入
-
2019-12-11 養生.抗老養生
上了年紀吃軟食物是理所當然?這樣練口腔肌肉防老後失能
身體要多動,已經不是新知識;但一般人往往忽略,如果「口腔」少動,會引發什麼?醫學上有「廢用症候群」(disuse syndrome)之稱,描述因不活動而導致身體多重系統惡化。引發的原因不只是骨骼、肌肉的退化,牙醫師提醒,廢用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口腔周圍肌肉退化開始!台北市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表示,廢用症候群患者多半攝取的營養和社會參與不足,症狀雖然涵蓋全身,但「口腔照護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包含吞嚥、說話、美觀等功能,尤其是咀嚼能力,如果牙口不佳,就會直接影響進食和溝通的意願。黃明裕常利用休假時間,前往偏鄉義診,又有「俠醫」之稱,多年前開始推動到宅醫療,每週都到中高齡長輩家中協助看牙,就發現不少因口腔功能退化,陸續影響全身健康的案例。40歲後牙周病罹患率增,多咀嚼防失智「我今年58歲,也會覺得牙齦有點痠,因為牙齦萎縮,牙根露出來。」黃明裕認為,牙齒狀態會顯露年齡,即使身為牙醫,也會面臨牙齦萎縮等正常老化現象。他觀察40歲以後的患者,「牙周病」罹患率會增高,由於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多半因為過去對口腔清潔不注重,尤其年長者的眼睛或手部肌肉功能較弱,很難做到徹底清潔。黃明裕強調,「50歲後要開始訓練跟吞嚥咀嚼有關的肌肉」,如果牙齒顧得好,但是周邊肌肉無力也不行,如咀嚼肌、頰肌、口輪肌、舌下肌肉群和上縮咽肌等,都會慢慢退化。他形容,「就像年輕跑百米、跑馬拉松都沒問題,老了就沒辦法,但可以延緩症狀。」訓練口腔肌肉的方法在於「多咀嚼」,牽涉到骨頭、關節、舌下肌群,另一方面,咀嚼可以刺激大腦「G細胞」,增進認知功能,進一步預防失智。他說,日本人提倡「一口飯咀嚼30下」不無道理,過程中釋放一種組織胺,使得中樞產生飽足感,不至於吃下過量食物。缺一顆牙改變平衡,牙口好才能長壽當口腔照顧不良,如蛀牙或牙周疾病,嚴重時必須拔牙,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缺牙」問題,咬合不良影響到咀嚼和吞嚥,「這是日積月累而來的,愈早注重口腔清潔衛生,就能避免這些問題,能夠不要拔牙、留住牙齒最好。」他說。很多人以為「牙齒有那麼多顆,少1、2顆沒關係」,黃明裕指出,只要缺1顆牙,整個咀嚼功能就會受影響,咬合是兩側顎關節平衡,當單側咬久了,會影響顳顎關節,會愈掉愈多顆,使得牙齒排列跟著移動。他提出個案佐證,目前收治3位超過100歲以上的患者,共通點是幾乎沒有缺牙,「老先生牙齒都很好,牙口好,才有辦法長壽,高齡健康從口腔開始。」用鼻胃管也得刷牙,當心口水分泌不足黃明裕提醒,當年紀增長,唾液腺功能也會退化,引起「乾口」的問題,會讓細菌容易孳生,破壞牙齒和牙周。許多患者口水分泌不足,他評估主要原因並非「老化」,而是服用很多失智、精神、高血壓藥物等,副作用就是「抑制口水分泌」,引起乾口,加上嘴巴又不常動,容易孳生細菌,引來蛀牙、牙周病問題。即使患者使用鼻胃管,口腔還是會產生大量細菌,和正常人一樣要清潔,因此,他耳提面命提醒照顧者,要讓患者「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也要幫患者「刷牙」,而不是用棉花擦拭就好了。黃明裕強調,「咀嚼」和清潔同等重要!咀嚼時可以讓唾液腺接收到訊息,刺激口水分泌。由於吃進醣類澱粉等食物,經過口腔細菌分解,產生酸性物質,造成齲齒,口水就是很好的中和劑,可以抑制細菌,讓酸蝕的作用緩解。口腔肌肉運動,練習發音「ㄆ、ㄊ、ㄎ」黃明裕分析進食的過程,就是口腔各種組織的協作結果。首先口唇要能閉合,吞嚥時舌頭要頂住上顎,另外,舌根上方的軟顎,吞嚥的時候要能遮住鼻腔,讓整個口腔密閉,也就是3要素缺一不可:嘴巴能閉、舌頭能頂、軟顎能上提。他說明,要讓口腔內部肌肉更靈活運動,可運用來自日本的「健口操」,多練習發3個氣音:ㄆ、ㄊ、ㄎ,分別訓練不同部位:「ㄆ」是口唇,「ㄊ」是舌頭,「ㄎ」是軟顎。另外,別認為長輩吃「軟質」或「流質」食物是理所當然,反而不利咀嚼和吞嚥的機會,平時需「有意識」地練習,如多吃堅果類等具有咬勁的食物,維持咀嚼肌的適當機能。刷牙掌握「輕、慢、弧度小」,避免傷害牙根要維持牙齒和牙周健康,也得搭配「正確」清潔方法。黃明裕指出,刷牙重點並非愈用力愈乾淨,最好使用軟毛牙刷,力道「要輕,要慢,弧度要小」。許多人牙齦萎縮,露出來的牙根為牙骨質,較為脆弱,不像牙冠是堅硬的牙釉質,如果太用力刷牙就很容易讓牙根損傷。他建議,每次吃完東西後,先漱口或喝水,緩衝酸鹼值後再刷牙;每半年定期做口腔健康檢查,畢竟牙口問題,預防遠勝於治療,也是維持老後生活品質的關鍵。原文:最被忽略的運動!醫師:50後這樣練口腔肌肉,預防老後失能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