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老年生活
共找到
126
筆 文章
-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平均78歲的「銀髮口罩包裝隊」 拚防疫也拚社會參與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部分長者的關懷據點及共餐活動皆暫停,但也因此讓許多長者們加入防疫的行列。臺南市龍崎區衛生所出現「防疫口罩包裝隊」,由一群平均年齡78歲的長者組成,減輕衛生所的工作負擔,也呼應高齡友善的社會參與精神及行動。據估計2026年65歲以上人口會占總人口20%,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這次疫情讓大家看到,長者志工隊不遺餘力地投入防疫工作,顛覆大眾的印象。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者,而是能自主經營老年生活,參與社區活動,如擔任志工、協助家庭照護者等。」平均年齡78歲的「防疫口罩包裝隊」臺南市龍崎區屬偏遠無藥局地區,衛生所人力不足,長者們見狀主動加入防疫的行列,於是5人加起來平均78歲的防疫長青隊成行,每天下午兩點準時到衛生所幫忙分裝防疫口罩。宜蘭縣社區長者透過參與各種志工活動,提升他們的社會參與感,也成為抗疫尖兵。當口罩耳掛線過短時,衛生所計畫承辦人員號召「銀髮惜物志工隊」,教導民眾如何改良口罩,珍惜物資。關懷長者不中斷 衛生局所主動出擊王英偉表示,由於高齡長者是受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自疫情爆發以來,許多長者不願意出門,甚至不願意就醫。在長期缺乏互動的情況下,除了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對健康也是不小的戕害。因此縣市衛生局所主動出擊,結合鄰里長進行社區關懷,嘉義縣配合防疫政策將大型活動改為小型講座,也請專業心理諮商師進行call out 「雲關懷」、成立防疫小黃車隊,載送長者就醫;花蓮縣辦理小型的共餐「誰來午餐」活動,傳達關懷,降低長者孤寂感。 全台響應高齡友善城市王英偉表示,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啟動「高齡友善城市及社區計畫」,至102年22縣市全部加入推動行列,在108年更有126個社區營造單位參與計畫。未來將持續鼓勵各縣市政府,依高齡者的需求,發展地方特色計畫,打造高齡友善環境,包含營造高齡友善商店等,並招募長者志工或促進就業,提供老人社會參與增能互助機會。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12 橘世代.好學橘
24年前栽進「賞石領域」 退休當起石頭師傅傳承學子
基隆市協和發電廠退休公關經理黎時城鍾愛黃蠟石,收藏不少雅石,他除與同好交流,也會在臉書分享黃蠟石之美。基隆黃蠟石文化館去年開幕,黎時城擔任講師,培訓小學生當導覽志工,讓小朋友更了解故鄉山水,也讓更多人認識黃蠟石。4年前,黎時城屆齡退休,收藏黃蠟石原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退休後更加樂在其中。他說,心血來潮就會到郊外走走,沒發現蠟石就當活動筋骨,如果遇見蠟石出土,就是意外驚喜。黎時城說,同一條路連走幾趟,為什麼以前沒看見蠟石出土,後來卻看見了?同一條路不同的人走,為什麼有人看到?有人沒看到?他解讀是因為「石頭找到你」,而非人找到石頭。在個人臉書天地,黎時城分享逗弄小孫子的樂趣,也會展示收藏的雅石,推廣黃蠟石之美。他曾秀出兩顆視為珍貴紀念品,題銘「情比石堅」的小品金瓜石,表達以石會友的感動。第一顆是24年前欣賞展覽時,樹石協會會長王錫煌所贈,讓黎時城一頭栽進賞石領域。另一顆是基隆雅石會會長賴金生多年前贈送,至今取出欣賞把玩,仍感念彼此情誼,並向仍在基隆雅石藝文界服務的兩人表示敬意。黃蠟石文化館位在暖江國小學區,校方培訓黃蠟石解說員,讓孩子們挑戰自我,增進對鄉土的認識。黎時城授課時展示多件雅石,其中一件作品用天鵝木雕搭配形如蟾蜍的蠟石,取名「力爭上游」,因為他的「劇情」不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自不量力,而是醜小鴨也能變天鵝,鼓勵蟾蜍要努力。黎時城和妻子許麗玉都愛黃蠟石,形影相隨令人稱羨。他說,雅石是大自然的作品,稱為「天雕」。收藏雅石可增加生活樂趣,怡情養性,但切記量力而為,「不適合搬回來的」就留在大自然中。愛上黃蠟石是不是玩物喪志?黎時城說,曾經納悶為什麼鍾情黃蠟石,後來從花蓮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主任、醫師許瑞云聽到能量場理論,加上研讀黃蠟石相關調查資料,發現黃蠟石是具正能量礦石,難怪他看著滿室黃蠟石滿心歡喜。黎石城喜歡收藏石頭,所以報名基隆社區大學的篆刻、繪畫課程。他建議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橘世代,善用社大、長青學苑等社教資源,因為「拜師」學習技藝,絕對比自行摸索少走很多冤枉路,讓老年生活更多采多姿。【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像球賽 越後面越好看「50+去做20歲無法做的事」。敬農夫!退休校長學下田「晨昏背天面地,不亦快哉」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4-21 橘世代.好野橘
當我們離開,留下來的財產該如何「正確」被使用?
許多父母會幫子女準備教育金,但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要如何保障這筆錢未來確實用在教育上呢?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建議,運用「財產信託」的管理制度,可以讓我們擁有財產的控制權,確保專款專用。財產規劃的風險?當我們在辛苦賺錢或投資累積財富的時候,是否想過有一天我們老了,需要長照或安養機構的照顧時,錢雖然在我們身上,但卻是照顧我們的人在運用,我們能夠確實知道照顧者是把錢用在照顧我們身上,還是拿去用在他自己的需求上呢?或者,當父母幫子女準備了一筆教育金,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生意外,這筆錢可能透過繼承給孩子,小孩拿到了,監護人拿到了,但能確保這筆錢真的用在自己希望的用途上嗎?還是會不會被監護人拿去花費掉?或者子女是否有能力管理好這筆錢?辛苦準備的財產,需要有一道防火牆,可以安心的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並且用來妥善照顧下一代子女。廖一聰指出,財產信託就是一套擁有控制權和防火牆的管理制度,幫我們做好財富傳承規劃。1.安養信託人年老後會逐漸身體失能或失智,最怕的就是無法安養晚年。但如果我們能事先準備一筆安養的經費,並透過信託制度把這筆錢保護起來,當有一天我們需要住進安養機構時,錢每個月就會固定匯到指定的安養機構,照顧我們的人不需要經手這筆錢,可以確保這筆錢被專款專用在我們身上。2.子女保障信託照顧子女方面,許多人喜歡利用「贈與」每年220萬的免稅額,將特定財產送給子女;或使用「繼承」方式,稅額較高,還有不少扣除額。但是,雖然透過贈與或繼承,財產就是子女的,子女卻不見得有管理財產的能力。而透過信託規劃,受託人就必須依照信託法的規定,依據委託人交代的方式管理財產。父母可以事先安排贈與或遺產的運用方式,包括固定給多少錢、什麼時候給、透過什麼方式給,都能預先設定好。例如,透過信託規劃,讓受益人每月領到足以支付基本生活開銷的金額,又能避免一大筆錢一下被花完或被其他人挪用的風險。廖一聰指出,信託沒有門檻,很多人會以為信託是有錢人的專利,但其實所有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照顧自己和家人。信託在國外已有幾百年歷史,好的信託可以照顧一個家族上百年,在台灣信託法通過也有20年,信託契約簡單,費用也不算高,簽約金大約5000元上下,管理費則大約是每年收取信託財產價值的0.2%-0.6%,但具有照顧的意義和防弊的功能,已逐漸成為財產傳承的新趨勢。【關於理財大小事↘↘↘】。搞懂理財3層次 幫孩子準備留學金不慌亂。還再說「幫你存起來!」 親子理財3階段從小開始訓練。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張系國/AI和老年生活
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1 什麼是人工智慧﹖很多科學術語外行人聽不大懂,我們稱之為夾槓(jargon)。這些夾槓大多數和一般人的生活不發生關係。但不時會有少數科學術語滲透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變成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夾槓。最近有兩個夾槓達到這樣的特殊地位,一個是大數據,另一個就是AI。不論學者專家或市井小民,都言必稱大數據或AI,冷不防就要被這兩個夾槓夾得很疼。而且人云亦云,誰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意思,聽者也不好糾正或不敢糾正。改一句林語堂的名言,流行用語就跟女人裙子的長短一樣年年改變﹐所以或許犯不著糾正。但是既然要談AI和老年生活,不能不先說明我講的AI究竟是什麼意思。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所以就是「人工智慧」的縮寫。前一陣台灣首富郭台銘參加國民黨的黨內初選,在扣應節目裡被罵慘了。有位「庶民」打電話進來,大罵郭台銘亂搞什麼AI,害得勞苦大眾越來越窮。如果郭台銘聽到,他也只能啼笑皆非。那麼,AI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提到AI,不能不聯想到機器人下棋、愛瘋的Siri成為您的好伴侶,或者自動駕駛的汽車等等。所以有人主張正名,不說AI而用 Machine Intelligence,也就是「機器智慧」來代替。機器智慧的確比較精確,但是當初怎麼會有AI的說法﹖「人工智慧」的相反詞就是「天然智慧」(Natural Intelligence),所以AI是和天然智慧相對而言。既然人擁有天然智慧,機器的智慧就是人工智慧。這說法對不對﹖難道人天生就有智慧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有的智慧似乎是天生的,例如辨識別人的臉孔,並不需要特別學習。南極的國王企鵝出生下來只要和大企鵝短暫相處,從此就能彼此辨識。可是認字就不然,尤其是中文。機器不懂得認字,人也同樣不懂,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大多數情況,無論人也好機器也好,都必須慢慢摸索學習才能夠獲得智慧。如果說天然智慧是「生而知之」,那麼人工智慧就是「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獲得的智慧,才是我說的廣義人工智慧。所以不僅機器需要有人工智慧,人也一樣需要有人工智慧﹗這樣的廣義人工智慧,我稱之為「慢智慧」或者簡稱「慢智」。這樣的系統,我稱之為「慢智慧系統」或「慢智系統」。慢智系統可以是人所組成,也可以是機器所組成,更有可能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理想的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兩者相得益彰。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今天我想談的主題。不妨舉個有爭議性的人工愚蠢的例子:現在公路的收費都由機器取代了人。不僅失業率增高﹐而且被取代的收費員缺乏謀生技能﹐只好去犯罪,例如去搶銀行。自動系統有時候缺乏彈性、不考慮到自動化的社會成本﹐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更不要說資訊被人掌握。這究竟是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愚蠢?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同樣有智慧的機器人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2 英國人如何死﹖下流老人的問題英國人如何死,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的確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們並不關心英國人如何死,正如英國人並不關心台灣人如何死。但是你知道嗎﹖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是這樣死的(CNN.COM July 2019)﹕死於醫院 45.4%死於家中 23.7%死於安養院 22.5%其他 8.3%換句話說,大部分的英國人死在醫院裡,其次是家中,再次是安養院。並不是英國人不想死在家裡,而是大環境如此不得不然。2019年12月美聯社報導,最近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在2003到2017間美國人在家中死亡的人數由24%上升到31%,在醫院死亡的人數則由40%下降到20%,可見人們的觀念逐漸在改變。因為全世界的高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相關的現象就是「孤獨死」也不斷增加。日本的孤獨死,已經達到每小時至少有三個人孤獨死﹐死了超過兩天都沒有人發現。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因此提出「助死士」的概念,幫助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台灣的高齡化人口問題和出生率降低有關。你知道嗎﹖2019年1月到6月台灣有85961人出生,同一時期有88098人死亡。這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中國時報》August 2019)聯合報新聞網2016年關於「流沙中年」的報導,台灣有230萬的隱形照顧者,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父母,壓力極大。2012年有一部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奧地利電影Amour(《愛‧慕》)敘述在愛人失智的壓力下,丈夫不得不殺死愛妻然後開煤氣自殺。什麼是真愛必須有不同的詮釋。日本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的概念,即又貧窮又孤獨的老人。(以上有關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的說明引自聯合報部落格Blackjack的文章)誰來照顧老人﹖我們不能不想到機器人。機器人不會發脾氣﹑很有耐心﹑不會虐待老人。為老人設計的機器人必須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可以有助於減少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這些問題。3 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設計複雜資訊系統的新技術,它並且吻合某些哲學和神學的原則。複雜資訊系統有些共通的特色﹕它是連接的系統、它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它擁有知識庫、它可以個性化、它是人機共生的系統、它也是龐大的系統。有位法國科學家也是神學家德日進,在其名著《人的現象》裡預言未來的龐大連接的系統。德日進認為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彼此關聯並且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他稱之為能界,由地界、人界和天界所組成。複雜資訊系統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我們看現代化的傳感器所構成的網路,正是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現在的社群網路也是另一種複雜資訊系統。而且我們可以把社群網路裡的人看成傳感器。日本科學家做過研究,如果把人當作傳感器可以提前發出地震警訊。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動物的本能。2019年8月8日台北地震,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有位台北居民養的8隻貓在地震前10秒前就知道,都抬頭目光像探照燈。知識庫可以設計用來管理複雜的預警系統。這樣就不會因為人為的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現在的物件網路可以連接和管理大量的物件,威力強大。所謂的混合智慧系統,就是人機共生的系統。谷歌就是很好的例子。谷歌有上千萬用戶,同時使用上萬個搜尋引擎,是個龐大的系統。複雜資訊系統這些共通的特色,說明它是變化不居的龐大系統,每個系統又包括許多次級系統(超級包)。每個超級包打開來又是一個系統。就如曇花的葉子落地又長出一株,就是個好例子。這些包包之間,有時又會起了共鳴。這就是操縱學的鼻祖威納大師所說的共振現象。如何設計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或許慢智系統的新技術能夠提供一些解答。4 什麼是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能夠不斷提升其表現的一般性系統。慢智系統第一會嘗試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二會逐步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然後據此調整﹐並且與其他系統共享這些知識,第三它在開始時或許表現不佳,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它會逐漸進步。慢智系統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外乎如下的步驟﹕窮舉、傳播、調適、淘汰、集中。除了這五大步驟,最重要的是慢智系統通常有多個計算循環,包括慢循環和快循環。我們可以用人工神經網路來實踐慢智系統。所以我們不妨把慢智系統看成廣義的人工智慧系統的一種。下面介紹慢智系統的實例﹕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空間﹕看護機器人(大空間),個人生活區(中空間),可穿戴裝置(小空間)。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時間﹕長期照顧(長時間),短期照顧(中時間),緊急照顧 (短時間)。我的研發團隊所發展的可調適醫療照顧試驗系統,用的是三星智慧手機,傳感器包括腦波偵測器、語音輸入、影像輸入等。所有的軟件包都用安卓程式語言寫,目的是幫助使用者維持心情的平靜。試驗系統已經可以在三星智慧手機上面運行無礙。5 慢智系統的親身經驗先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從小我就有僵直性關節炎,這是血液遺傳的疾病,因為脊椎炎導致脊椎鈣化。年輕時就常有人讚美我說﹕「張系國這人很正直。」當然我為人正直沒錯,但是他們主要是說我永遠挺直脊椎,卻不知道我有脊椎鈣化的毛病。因為脊椎鈣化,醫生早就警告我千萬不要摔跤,不要做激烈運動,免得帶來致命的傷害。2013年我經歷不大不小的車禍,一位醉鬼駕車從後面撞到我搭乘的車。我的脊椎骨震裂了,好在沒有完全震斷。起先醫生用一個鋼架子把我的頭固定住,希望斷裂的脊椎骨能慢慢養好。我變成科學怪人,非常痛苦,晚上無法入睡。但是隔了一個星期,醫生觀察我的脊椎骨不但沒有養好,反而更彎曲變形。這樣下去,就會永遠直不起腰來。這位醫生姓李,是韓國人,年輕但十分自信,他的太太是中國人。李醫生建議我開刀,植入一個鈦合金的架子把脊椎骨撐起來。他坦白告訴我,有百分之零點七的機會手術可能失敗,我就會癱瘓。但李醫生說,他動手術到現在還沒有失敗過。我考慮一晚,決定還是動手術。結果手術成功,不久我就出院。出院那天,接我出院的友人帶我直奔天天見麵小館,立刻叫了一籠小籠包大快朵頤。想不到在麵館碰到李醫生和他全家,我們相對大笑。但我的脊椎仍然每天疼痛,行走不便。更煩人的是撞我的醉鬼雖然保了險,卻是最陽春的險,保險公司跟我打太極拳,什麼費用都不肯付。我只好自費裝升降椅,這樣才能夠上二樓的書房工作。另外就是找律師打官司告對方。這位律師不錯,和對方保險公司糾纏了半年,對方認賠一大筆錢﹐我和律師對分。如果只靠自己,恐怕一毛錢拿不到﹗雖然我常去醫院做復健,一來醫院的復健科非常擁擠,二來自己開車不方便,復健並沒有太大效果。怎麼辦﹖我記起李醫生叫我多走路,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無論如何要走一萬步。走路是很溫和的運動,好處是人人都可以做。這樣堅持下去,一個月、兩個月,我的病情大有改善。到現在已經六年,基本上脊椎早已不痛,但是我仍舊堅持日行萬步。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神經學家阿門提倡三保(三寶)﹕每天走路、常聽音樂、服藥健腦。要保持心境愉快,走路時不妨多想和愛人親友共處的快樂時光,因為愛使人振奮。其實愛和恨都使人振奮,所以如果沒人可愛,只要有人可恨就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一個心得(也就是智慧)是一切必須靠自己。我知道我的病沒有人能幫助我,我也不願意依賴別人,所以就自己練習做所有的事情,從洗衣掃地到鋪床燒飯都堅持自己做。從前魯迅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改了四個字:橫眉冷對老闆指,俯首甘為本尊牛我們都太驕傲了,不肯低頭服侍自己,總要依賴別人做。在想像中我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同一個人既是主也是僕。我可以先變成廚師準備飯菜,然後變成主人享受廚師準備的飯菜,再搖身一變成為僕人清理廚餘。自己的分身做自己的本尊的牛馬,勝過雇人來做,也勝過依賴家人做。也有許多事情無法完全依靠機器。例如我在樓梯裝了升降椅,但沒想到升降椅的內側是無法使用任何機器裝置清潔的。只有靠自己用抹布慢慢擦。但是一旦接受「俯首甘為本尊牛」的觀念,把這些都看成一種運動,不但不困難,對身體更有好處。我這個例子看似和人工智慧沒有關係,其實大有關係。因為我自己不斷學習如何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我使用的機器,不管是高科技或低科技的機器,同樣都得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這就是真正的人工智慧﹗6 結論如前所述,我總結一句﹕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機器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著眼點是人,而不是機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老年人工智慧例如慢智系統和慢智機器人帶來的商機無限!(在2019年8月23日中技社社慶AI研討會的演講)
-
2020-04-19 橘世代.健康橘
「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張曼娟總說:「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的她,陪伴父母的過程,也思考了自己的「無子老後」。張曼娟希望和好朋友住得近,自成一個社群。例如現在她有群朋友每個月聚會,分享發生的事、心情變化、好吃的、好玩的,「相濡以沫的感覺很棒。我幻想我們到老了還能這樣一起生活」。她想住在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空間小的房子內。為了讓父母有足夠空間,張曼娟目前住大坪數房子,但未來一個人住,「只要現在的一半大就好」。張曼娟曾經在香港生活,那時的屋子比較符合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20幾坪、有個中型客廳和餐廳,朋友來可以吃飯聊天,臥室簡約。位於交通便利的港邊、地鐵站附近。住家下就是商城,有超市、餐廳、滑冰場、電影院、書店,「如果靠近醫院就更好」。張曼娟笑說,想看電影有電影院、需要看書就去書店,外面風雨或豔陽都不用出門,朋友來去超市買食材下廚;然後,「一定要養貓」為了父母親,張曼娟這幾年養了2隻貓,「一見」和「一露」,雖然沒有孫子承歡膝下,但愛撒嬌、個性鮮明的貓咪,卻讓兩老情緒穩定,全家都更有幸福感了。無子老後是個「選擇」「我的朋友說:不要以為妳沒結婚沒小孩才會孤獨老,我們這些有結婚有小孩的也會『選擇』孤獨老」,不只一位朋友這樣告訴張曼娟:「我們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因此,面對「無子老後」的提問,張曼娟不憂不懼,「因為就算有子,也不一定有時間或精力來照顧我們」;年過半百、承擔照顧責任的張曼娟比誰都清楚,「家人」在情感的牽絆和關係的維繫,而非血緣。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