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老大人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0-12-24 養生.抗老養生
熟齡健身房為老人家重訓 他們告別拐杖冒險追夢
健身房平時總是年輕人,難得見到銀髮族身影,陽光基金會打造熟齡族健身房「活力健康館」,一群老大人在專業教練的重訓下,平均4個月後就能有效提升肌力、提升體能,不僅告別拐杖人生,反而比年輕時更能冒險,展開浮潛、攀岩、登山等初體驗。一名帕金森氏症學員「花姨(化名)」年輕時愛跳舞愛運動,40歲時發現動作變緩慢、常跌倒,確診帕金森氏症,很難接受。她長期與疾病為伴,個性逐漸變得不愛出門,直到2年前,60多歲的她得知活力館招生訊息聞風而來,教練盼協助改善她肌少症,強調下肢訓練,經過2年規律運動,成功告別拐杖人生,讓她笑說「來這運動變成我的生活重心,沒有來運動就不知道要做什麼。」追蹤深度內容: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阿公阿嬤出來玩」!小朋友揪長輩出遊,一起長大
范姓老翁不忍長期臥床的妻子受苦,日前闖入嘉義某長照機構,灌妻子強酸再自飲,經搶救後不治,又一起長照悲歌引發外界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指出,「老老照顧」現象越來越多,年老照顧者需要喘息,常常悶在家中會有負面想法,嘉基與雙福基金會合作辦「銀響夏令營」,讓年老照顧者接觸國小學童,讓他們感到被需要,忘卻照顧的心理壓力。銀響夏令營有別於一般才藝班、安親班,約25名國小學童和長者朝夕相處,共同生活1個月,平均年齡81歲的長者與學童上烘培課、運動課、手作課、氣球課、平板課等課程,擦出一段「青銀時光」的火花。「阿嬤請您說出2個城市的名稱」、「阿公您走到這格要大笑三聲」,夏令營都是孩子們和長者一起玩遊戲的笑聲,希望能讓長者暫時忘卻負面想法,重拾開懷大笑,讓這些老大人們能在學童面前展現「爺奶就是厲害」的自信心,長者也因為學生聽不懂台語而努力說出國語,為的就是要和孩子們說話、聊天。如夏令營中玩起嘉義版「憶起嘉好」悠活大富翁益智桌遊遊戲,以長者和學童都熟悉的嘉義市為教材,說出風景區、植物名時相互搶答。烘培課時,長者專心聽講師步驟,擔任起助手指導學童操作順序,平板課時還有長者指導學童,一起完成遊戲關卡。嘉基社區服務部主任林玉琴說,許多年老照顧者常常悶在家中,沒有接觸人群,或是每天就是往醫院、照護機構跑,常有負面想法,有7旬婦人長期照顧臥床丈夫,走出戶外參加夏令營活動,常常說「孩子們的笑聲就像天籟」,也喜歡孩子們的撒嬌,抒發平常的照顧壓力。在一個月的老少幼共學互動中,學生對老化有很多問好,現場的社工員及照服員耐心的說明原因,讓學生了解到老化不是只有去認識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樣貌,也需要親自深入接觸,讓學生學到課本裡看不見的知識,看到老化的多元面貌。嘉基院長姚維仁表示,透過「代間融合」讓年老者與年輕世代一起進行生活學習,藉由彼此鼓勵、關心、溝通、分享與合作,高齡者自動自我充權培力,提昇自信心,對生命的延續也覺得較有盼望,鼓勵長者都能走出家中,特別是老老照顧的照顧者,更需要更多地參與社會。樂齡精選延伸閱讀↘↘↘。「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我的室友小我50歲!」-兩代女子的共居故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對愛的質疑」老大人們被遺棄的焦慮
將安全體驗建立在「錢」上的父母,當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他們被「人」拋棄的恐懼,也會更加強烈,所以他們會努力讓孩子看到:我一直把我最好的東西「錢」交給你,你一定不要拋棄我。此時,他們早年在與父母關係中被拋棄的恐懼,再度被喚醒,只是此時他們的身分更加複雜:在潛意識中,與子女的關係既處於父母的位置,也處於子女的位置。當他們處於子女位置時,他們就會努力做些什麼,來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例如用給孩子錢的方式,吸引子女的注意力,就像當年面對父母時,努力做個「好孩子」來保證父母不討厭自己。當他們處在父母的位置時,又可以感受到給予的優越感,從而補償被拋棄的恐懼,但這又會把子女推到當年自己所恐懼的那個位置:一個沒有能力的、不能養活自己的孩子。相信物質,不相信被愛對於成長中缺少安全體驗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會缺少對於關係、對於愛的感受和信任能力,因為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作為一個愛的對象而被愛著,而不是作為一個交換的對象而被愛(因為我有能力、有錢、漂亮……才被愛)。所以,他們在與子女的關係中也會延續這種交換的愛,即他們必須讓自己對孩子有用,才能感覺自己有資格讓孩子愛自己。而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這樣對待他們的孩子,於是孩子就真的可能學會「你對我有用,我才接受你」。因此,這兩代人的關係中,就會缺乏真實的愛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對愛的遲疑和無法信任。當內心無法相信真實的愛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時,就會對對方的行為、情感等產生質疑,即便對方真的是出於愛,才對自己好,也會懷疑那個好背後,不過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已。對愛的質疑,使雙方都無法信任關係的安全,也就無法真實的將自己開放,也無法將真實的自己交付給對方,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像隔著一層什麼。看起來很親近,內心其實很遙遠。所以,兩代人常常都感覺自己很委屈: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對我那麼糟?這些對於關係,對於人內心的情感需要,都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沒有被愛的經驗,難以給他人愛當一個人的內心有太多情感匱乏體驗的時候,是很難真正地給予別人,能量守衡原則在人內心依然適用。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充盈時,他的付出是帶有滿足和喜悅的,這時,他是可以給出愛的能量的,因為他內心已經儲存了豐富的被愛的體驗,所以給出去並不會讓他感覺匱乏。而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匱乏時,每付出一些,他的匱乏感就會增加一些。為了保持內在的平衡,他就只能從其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再收回來,譬如剝奪對方的自戀、控制對方的情感等等,而這樣的給予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因為父母的愛裡摻雜了傷害,讓孩子無法清晰地分辨愛與傷害的界限在哪裡,使孩子在成年後,人際關係中會有諸多的困惑,不知該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父母讓自己生活得好,才能給子女真實的愛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盡量避免這些傷害的發生呢?父母要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好,要讓自己能夠充分獲得愛的滿足,才有可能給予子女真實的愛。父母如果有能力「自私」一點,將關注點從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生活得舒適,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榜樣,同時這種放手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過好生活,是需要自己做出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來自他人的給予。而且這也可以釋放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只有父母內心足夠滿足時,孩子才能得到真實的愛,而不是夾雜著傷害的愛。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一直強調,父母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如果伴侶關係中不能給予相互的滿足,子女就會成為替代性的滿足者;有時候,這個替代性的滿足就是以給予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這背後卻不乏對自己內部情感缺損的補償,也就是為了維持家庭的關係,會犧牲掉某些真實的情感需要。所以,對子女最好的愛,是父母自己的成長、有能力愛自己、有能力愛彼此。因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給予孩子真實的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