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缺水
共找到
188
筆 文章
-
-
2020-08-1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從不提倡多喝水!為什麼盲目多喝水其實不可取?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濕胖:減肥先去濕》,作者佟彤】中醫從不提倡多喝水一個脾虛的人,本身是陽氣不足的,喝進過多的水,不僅無法為身體所用,還會進一步傷害原本就薄弱的脾氣。我有個親戚,八十歲了,年輕時泌尿系統感染,後來因為身體虛弱轉成了慢性,很容易發作。每次尿痛、尿急的時候,她就拚命喝水,結果,感染好了之後,胃都會難受很久,她的胃病可說是喝水喝出來的。盲目多喝水,為什麼不可取?在此,必須很鄭重地告訴大家:古往今來的中醫,不管對什麼疾病,從沒提倡過多喝水!因為中醫是治人,而人不是機器,更不是裝水的容器,不分體質狀況,刻板地按「每天八杯水」的標準灌進去,是違背中醫主旨的。身體缺水的人,不是水沒喝夠,而是他們沒有用水的能力,這種人,往往是脾虛的,如果勉為其難地多喝水,就會像古人說的那樣,「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仍強與飲之,因成其禍」。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個人總是不能感到口渴,而強飲水,病情會更加嚴重。口不渴?可能是脾氣虛了在中醫裡,「口不渴」是一種重要的疾病訊號,因為一個人只要是正常地代謝,即便不出汗,身體也會透過皮膚進行「無感蒸發」,這個時候,就會因為缺水而本能地感到口渴。之所以不渴,並不是人對渴的感覺遲鈍,而是缺乏「無感蒸發」,該代謝的水沒有代謝出去。身體不缺水,自然不口渴。這些人除了口不渴,還不喜歡喝冷水、喝了就想尿,稍微多喝點水,就覺得自己能聽到胃裡的晃水聲,且會出現眼睛和面部容易胖腫等現象,這都是蒸發不足導致的結果。之所以會蒸發不足,是因為火力不旺,即中醫講的陽氣虛,而脾氣就是陽氣的一部分。水屬陰,運化水是需要陽氣的。用西醫的方式解釋就是,一次喝過多的水,胃壁的肌肉承重過大,胃的排空負擔就會增加,同時,水太多會影響胃內生物酶的濃度。如果這個水是低於體溫的,身體還要調遣全身之力來加溫,才能讓生物酶開始煥發活性。因此,假使是暴飲,還喝的是冷水,就是給身體增加負擔,久而久之會損傷功能,就是中醫說的傷陽氣。一個脾虛的人,本身是陽氣不足的,喝進過多的水,不僅無法為身體所用,還會進一步傷害原本就薄弱的脾氣。中醫建議這種人不僅不要多喝水,更忌諱「飲冷」。如果要喝水,也是少量多次喝溫水,即「頻頻飲之」,而不是咕嚕咕嚕灌完一大瓶水。
-
2020-07-25 橘世代.好學橘
8個Q&A 顧多肉植物 好上手!
Q1.夏天種多肉要留意什麼?需要向陽或防曬?夏天烈日當頭,有些植物反而需要適當的遮蔭,故而放在有遮蔭的陽台是最佳的種植環境。午後雷陣雨後出現的太陽,要注意植物潮濕又曬烈日的話,容易悶爛。多肉本身具有天然的防曬機制,像是表面的細毛、白粉、仙人掌的刺等。Q2.多肉要放室內或室外?多肉生長最重要的是通風,其次是陽光及水分。每個品種的多肉,需要陽光的程度不同。如果種植在室內,建議放在窗邊。Q3.如何選土選盆?建議可依照環境、植物的種類挑選,如果是在戶外種植,要選擇盆底有孔洞的盆器,利於植物排水。如果是室內種植,可挑選沒有孔洞的盆器,使用的介質以顆粒粗的為主,有利於排水與透氣。Q4.多肉需不需要施肥?多肉植物專用土本身具有養分,不用特地施肥。如果希望植物長得更肥嫩,更具有觀賞價值,可於生長季時少量施肥。Q5.多肉需要澆水的時機及方法?多肉缺水時葉面會有些皺皺的,仙人掌則是莖部變細且會有些皺痕,可多觀察植物表面。室外種植多肉,建議陰天或傍晚時澆水。若種植在室內,尤其是辦公室,建議上班時澆水,因為有空調可讓環境保持通風,避免假期前下班澆水,空調關閉容易讓植物悶爛。Q6.水可不可以澆在多肉的葉子上?建議澆水以根部為主,如果不小心澆到葉面也沒關係,請保持通風,並且避免烈日直曬,以防葉傷。Q7.玩多肉需要哪些工具?植物、介質(土)、盆器、鏟子、底網(擋住盆底孔洞,可以用化妝棉代替)。Q8.新手如何開始?可以自己喜歡的品種為主,多多嘗試,找到自己的環境適合哪一種多肉,遇到疑惑時,可上網找資料或詢問專家。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1 科別.泌尿腎臟
夏天猛灌「水」竟腎結石?醫師:咖啡、茶別當水喝
最近天氣炎熱,腎結石好發於工作型態易流汗,體質尿酸偏高,水喝得少、啤酒喝多了的族群;台中一名35歲女上班族整天待在室內,一天喝2杯咖啡,也把茶當水喝,以為「水喝很多」,直到腰痛、下腹痛就醫,腎結石超過1公分,才發現是喝太多利尿的飲料所致,經接受體外震波碎石後,擺脫腰痠痛的夢魘。台中台安醫院泌尿科醫師簡佑全說明,這名女患者把咖啡、茶當水喝,咖啡和茶都利尿,卻很少喝白開水,長期下來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也是腎結石高危險群。女患者經衛教後,每天出門都會帶一瓶2000CC白開水出門,適時補充。簡佑全說明,水份補充夠不夠?可以看排尿顏色,淡黃色OK,深黃色代表水喝不夠。成人至少一天適量補充2000公升水。肉類攝取適量,啤酒、火鍋類高湯普林高都要少喝。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料統計,國人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約9.5%到9.6%,也就是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簡佑全說,生得結石風險約女生的2~3倍,且好發於30~50歲,在炎熱的天氣或是易流失水分的工作環境會增加結石的機會,近年來屢屢飆破紀錄的高溫更是助長尿路結石的發生。民眾若足量喝水,可以減少結石發作。而近年來,更因飲食西化及肉類攝取的比例日增,尿酸型結石的比率節節高升,甚至可以高達2成的尿路結石是尿酸型結石。他指出,輸尿管的管徑約0.5公分,保守治療易排出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大約有近五成機會自行排出;輸尿管結石直徑超過0.6公分建議採用介入性治療如體外震波碎石或內視鏡手術治療,其中體外震波碎石沒有傷口、不用麻醉,不用住院,門診處置即可,約一到二周回診。
-
2020-07-18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戶外活動小孩喊渴不想走 可能是中暑警訊
在景點常聽到小孩大叫「好熱、好渴,不走了」,家長常以為是耍性子。醫師王士豪說,炎熱天氣下活動,口渴、頭昏、走不動是中暑警訊,尤其小孩更容易中暑,應循序補充水分及鹽分。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急診醫師王士豪日前到知名景點象鼻岩出遊,當天天氣很熱,體感溫度近44度。他觀察到2個家庭,家長帶著約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大人全身遮陽、撐著陽傘,小孩則是短褲短袖、沒有任何遮陽。王士豪當時聽到,一個小孩走到哭,一邊喊著口很渴、沒辦法走,走不動了;但大人硬扯著手要求繼續走。另一個家庭的孩子也喊著「好熱、好累,好渴,不想走了」,身旁的人則堅定鼓勵「加油,快到了」。看在王士豪眼裡,這其實是危險訊號。王士豪說,中暑的初期症狀可能只是頭昏、口很渴、手腳無力、走不動、躁動不安、脾氣暴躁。但如果一旦進展到昏迷,死亡率就大大上升。王士豪說,人體的蓄熱及散熱,不管是輻射或是汗水蒸發,主要都是依靠面積很大的皮膚。只要在氣溫高於攝氏36度環境下激烈活動,又加上缺水、散熱不良,人體的體溫,會因為吸熱遠大於散熱,溫度愈來愈高。必須適度休息、確實遮陽或是補充水分,以免中暑或熱衰竭致命。身體表面積占身體比例愈大的人,如愈小的小孩,因體表面積占身體比例較大,且新陳代謝效率比大人高,體內產熱較快。如果氣溫愈高(體外吸熱多),愈激烈運動(體內產熱多),飲水不足(汗水不足散熱減少),會直接導致身體的蓄熱遠遠大於散熱,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中暑。預防之道,王士豪說,氣溫高於36度就不要出門激烈活動、室內要打開冷氣;在豔陽下活動要避免陽光直射皮膚,戴帽、撐傘、薄長袖都可有效降溫;高溫下活動要適時休息,只要活動15至30分鐘,或身體覺得有任何不適、覺得口渴,就要找遮陽處休息並補充水分,直到身體不適消失為止。補充水分也有訣竅,王士豪表示,建議戶外活動前,先喝300至500c.c.水,每15至30分鐘休息時,再補充300c.c.水。因此高溫下戶外活動,3小時內的行程,身上至少要準備容器攜帶2公升的飲用水。但切記飲水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猛灌好幾公升,以免水中毒。除了補水,也要補充鹽分,鹹餅乾是最方便的幫手。王士豪說,注意身體是否已經飲水充足的指標,只要身體還有流汗,甚至全身汗流浹背,且還會想尿尿,且尿液顏色為透明無色或淺黃,代表喝水充足。相反的,若高溫環境下,一點汗都沒有,尿液顏色非常深,甚至完全沒有尿液,那代表飲水不夠,很危險。
-
2020-07-12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沒事?醫師提醒飲食少鈉、飲水過量小心水中毒
日頭赤炎炎,要預防中暑,水分補充是一大關鍵,醫師提醒,尤其是老人家、小孩子、戶外工作者,以及肥胖、三高患者,更要留意水分補充。感知不靈敏 老人、小孩易脫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主任簡立建說,水分不夠會造成脫水,出現疲倦虛弱、暈眩、惡心嘔吐、體溫上升等症狀,老人家、幼童對身體缺水的感知較弱,比較不容易覺得渴,或較不會表達,因此是脫水的高危險群。另外,三高患者也是高危險群,一旦身體缺水,血液濃稠度變高,也會影響血流,易造成血栓,增高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甚至昏倒、休克。尿出烏龍茶色 快喝水、補充電解質要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該趕快補水,有三大徵兆:1.觀察尿液顏色正常尿液應呈淡黃啤酒色,顏色愈濃,水分愈不夠,一旦尿量少,甚至是排不出尿,也代表體內缺水。簡立建建議,戶外工作者最好一、兩個小時就排尿一次,觀察尿液顏色,可大概了解體內水分情況,若呈現烏龍茶色澤,就太深了,要趕快喝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2.觀察流汗狀況若身體覺得熱又流不出汗,也是缺水的徵兆之一。3.做捏皮試驗捏起手背皮膚,正常狀況下指頭一放開,皮膚應會立即彈回,若仍皺縮沒彈回,代表已嚴重缺水。至於小孩子,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若尿布久乾不濕,或哭時沒眼淚,嘴唇乾乾的,都是水分不足,若眼窩、囟門凹陷,更是嚴重缺水。飲食少鈉、飲水過量 小心發生低血鈉「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但喝太多水,也會為身體帶來麻煩,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簡立建說,「中庸之道很重要,過猶不及,喝太多太少都是問題。」簡立建說,有些老人家飲食講究減鹽清淡,避免吃太多鈉,炎炎夏日裡擔心脫水,喝水喝過了頭,愈喝愈累,全身虛弱無力,原以為是中暑,被送到醫院才發現是「低血鈉」,即俗稱的「水中毒」,血鈉值只剩125、126mEq/L(正常值為135-145 mEq/L),治療後才恢復正常。鈉離子會隨汗液、尿液排出,夏天裡,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的人因身體大量流失水分,血中電解質偏低,若只喝水,沒適度補充電解質,反而會更稀釋,出現頭暈、身體虛弱等「低血鈉」症狀。少量多次喝 牛飲反讓水流失要喝多少水,和體重有很大關係。朱柏齡說,一般情況,可以每公斤體重至少30c.c.水推算,以60公斤為例,一天至少要1800c.c.水,這包括飲料、湯、水果等水分在內。若是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因水分揮發量大,就要再增加。很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事實上,口渴時身體已缺水,朱柏齡說,最好少量多次喝,每次喝200、300 c.c.,不要一口氣牛飲1000c.c.。一次灌太多水,腎臟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反加速排尿,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足夠時間送到身體各處。心腎功能差 飲水嚴格控管至於心臟、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喝水更要適度。簡立建建議,可量測尿量,推算喝多少水,若一天排尿量是1200c.c.,加上揮發量,約喝1800 c.c.水,若喝進的遠超過尿出來的,兩、三天下來心臟就會受不了。這類患者應每天量體重,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另外,簡立建提醒,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夜晚入睡前千萬別喝太多水,除了半夜上廁所會干擾睡眠,睡覺平躺時,過多水分可能回流蓄積在心、肺,出現「充血性心臟衰竭」,造成肺水腫、換氣不良,必須坐起來喘氣,否則會覺得呼吸困難。這類患者經常在天快亮時被送到急診室,一定要特別留意喝水量。
-
2020-07-09 養生.抗老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不能喝冰水?凍齡女中醫彭溫雅 公開抗老回春靠這3招
身為中醫師,「我覺得我必須用自己做過的養生法,且覺得不錯才會分享給大家。」彭溫雅笑說,「兒子2歲時發燒,我拿薑片貼在他的額頭,試著退燒,最後的結局,燒沒退成,還過敏!當然也免不了被西醫老公唸了一頓。」記者聽了忍不住大笑,可是她又說,「試了才會知道。」彷彿是說,他的方法都來自自身的經驗,也多了一份安心。擁有中西醫背景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回憶起懷孕當年,「靠著中醫的養胎法,坐月子調養,根治自幼的異位性皮膚炎,自此擺脫西藥。」他就此頭也不回地走上中醫師這條路近20年。 很多人總是把中醫養生想得太認真、太複雜,例如,不能喝冰水似乎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彭溫雅說,能不能喝冰水是得要看情況,在使用熱性藥材階段,不能喝冰水、避免寒性食物是對的,因為會降低藥效,但就此禁止,似乎有點不合邏輯,「平時,我也會喝冰水。」他大笑。 就像老祖宗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讓五臟六腑的陰陽五行處於平衡的狀態,一旦中心軸抓穩了,身心就可以自然地生氣勃勃。 40歲後超愛穿布鞋,勤走路當運動 忙著看診、寫書、節目錄影、家事等,平日似乎沒有時間去運動,「走路是很好的運動,過了40歲我脫掉高跟鞋,改穿起布鞋,如果是2個捷運站能到達的距離我一定用走的。」 說起布鞋的選擇,彭溫雅竟也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底部不要選太薄會傷腳根,也不要穿有增高的鞋墊或底太厚的,走太快會不小心扭傷腳踝,也不要選擇尖頭鞋,「好穿外,還要能避震,當然也不能太重。」 曾經有病人跟他說:「要穿重一點的鞋,這樣可以鍛鍊肌肉,就好像舉啞鈴一樣。」 這根本沒有道理啊,彭溫雅說得用力:如果要運動,應該要先暖身,再去穿所謂很重的鞋,鍛鍊完肌肉當然要把鞋脫掉,讓腳放鬆,否則長期下來這可是會受傷的! 42歲拉警報!善用食療調理更年期 「老是生命必經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激素慢慢降低是必然的趨勢,也是身體的自然的現象,別怕更年期。」 彭溫雅說,如今他也44歲了,他認為,女性生理逢7的倍數是個關鍵,六七四十二,42歲時就要做好面對更年期的保養。 「中醫的婦科與肝經、脾經、腎經相關,肝脾腎調理好,身體就會很舒服,而中醫有五色入五臟的食養法(註: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分別代表「青、赤、黃、白、黑」),我喜歡用顏色教大家養生,因為我自己就這麼做。」 他不諱言,難免也會腎虛精神差,這時候會吃些黑色的香菇、黑木耳,「昨天煮了黑木耳瘦肉湯,效果還不錯。」如果晚上睡不好,隔天早上會吃些綠色食物養肝,讓自己的精神好一點。 抗老養生3重點:早餐、喝水、秒睡 駐顏有術的彭溫雅,談起自己的養生,「我每天一定會在7~9點吃早餐,吃粥品,補中氣,讓白天充滿了精氣神,脾胃好,皮膚也有光澤,人也顯得漂亮。」 《本草綱目‧粥記》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彭溫雅偷偷說,口渴跟飢餓的感覺很像,不太容易分清楚,下次想吃零食,先喝水,你會發現,怎麼會愈喝愈渴,這就是表示身體在缺水。 人體有70%以上是由水組成,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事,「比起中藥飲,我更重視喝白開水,每天2000 cc,一口一口慢慢的喝。」說著說著,他忍不住地又提醒記者,要不要喝水。 要看起來年輕,當然還要有睡覺養生法,每天一定讓自己在晚上11點到半夜1點間就寢,彭溫雅笑道:「我滿喜歡睡覺,還可以秒睡,兒子也是唷!」 要如何「秒睡」?這是體質吧,他說,首先要放寬心,而這是需要特別學習。 「你覺得什麼環境舒服就往那裡去,像我們全家很喜歡爬山,上週的天氣超好,我們去了一趟七星山,有一種被加滿油的感覺,面對下週的工作,屆時,做就是了!」 在這社會,難免會遇到很瞎的人事物,心難免會有壓力,蔡康永在書裡面曾提到,「世界充滿了與我們無關的事,但『心』的每件事,都與我們有關。世界永遠不會屬於我們,但『心』永遠屬於我們。」 「我們要有正能量外,更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壓力。」彭溫雅溫柔的提醒著。 彭溫雅小檔案 出生:1975年現職: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嗜好:散步、瑜伽、做家事每日必做: 1.每天喝2000cc水 2.合谷穴敲擊: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凹陷處,雙手放鬆把虎口手背相對並敲擊3分鐘,透過敲打來幫助排毒,可以達到養顏美容、預防感冒的作用用。 3.穴位按摩:小指對應的是腎經,有空時不妨按摩小指第一指節中部的腎穴、第二指節中部的命門穴,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可以改善經痛及更年期症狀。 4.每天按摩小指50次。 包包裡必備:電腦、筆 ●原文刊載網址,原刊載日期2019年12月22日 ●延伸閱讀:.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 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
2020-07-08 科別.泌尿腎臟
水喝多不如會喝水!腎臟科醫師教你「喝水5要點」
天氣一熱,身體就會發出「缺水」的訊號,而夏天容易流汗,讓身體水分減少、血液變得濃稠,很容易就有中風的危險。但很多人常常不記得要「固定喝水」,卻在流汗後一下子狂灌1000cc的水,反而讓腎臟接受到「水太多」的訊號而急著把水排出,變得一樣口渴。彰化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任邱炳芳醫師表示,喝進人體的水主要都是靠腎臟來處理,但腎臟處理水的量有限,如果一個健康人一天喝到5000cc,那就有可能水中毒;如果一次很快速的喝1000cc,也會讓腎臟來不及處理而造成負擔,「而且腸胃也沒辦法一下子吸收這麼多的水,肚子會非常不舒服。」而腎臟也有強迫排水的機制,如果很快速又大量的水進入身體,讓腎臟誤以為現在身體水太多,就會啟動強迫排水的機制,避免過多的水量稀釋身體中的電解質;在這種情況下,反而讓身體水分流失更多,導致血液更濃稠、身體更缺水,甚至會脫水。「小口小口喝比較適合。」每次上完廁所就喝水,負擔最小、吸收最好!「排出多少就要喝多少!」書田診所泌尿科特約主治醫師杜元博說,一次的尿量大約是250~300cc左右,同時代表身體流失了250~300cc的水分,等於尿完一次尿,最好也要補充一杯馬克杯的水分。而腎臟製造尿液的速度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快,如果慢的話,1分鐘製造1cc的尿液還在正常範圍,不過平均來說,喝完水之後大概在40分鐘到1小時之間會開始產生尿意,所以簡單來說,一個小時喝一杯馬克杯是最正常的量,可以用「上完廁所後就喝一杯水」來提醒自己要喝水,這樣也最符合腎臟運作的時間。不過如果有運動習慣的人,水量的補充就要增加,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說,有運動習慣的人最好可以喝到3000cc以上,而且不是在運動前、運動後才喝水,而是在運動中就要隨時補充水分,「帶著水瓶,流汗、口渴了就喝一大口,可能100、200cc左右。」天氣熱可以喝冰水嗎?茶、咖啡算不算水分?但在天氣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用飲料代替水分,因為喝冰飲真的比喝水感覺更清涼,也有人習慣用咖啡、茶來代替水量。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則說,茶、咖啡都會刺激腎臟排尿,所以身體的水分會流失,即使有喝茶、喝咖啡,還是要喝足一天所需的水分。至於天氣熱到底能不能喝冰水,成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吳至行說,太冰的水可能會刺激心血管收縮,如果有家族病史的人就不太適合。「攝氏10幾度的冰水我覺得都還好,身體的生理反應、收縮程度不大,但應該是以冰箱的攝氏4度做分別,從冰箱拿出來的水,就會引起比較大的生理反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則說,對於腸胃功能比較不好的人來說,喝太冰的水、飲料,可能會造成腸胃蠕動而不舒服,建議可以改用「咬冰塊」來替代。「新鮮的冰塊放在嘴裡,慢慢融化,也可以達到補充水分跟消暑的作用。」喝水五要訣1.上完廁所後就喝一杯300cc的水,小口喝。2.運動「中」也要隨時補充水分,一次喝一口。3.喝完茶、咖啡的人,也要補充差不多份量的水。4.冰水不可以低於攝氏4度,最好是從冰箱拿出後放置室溫回溫一下再喝。5.特別容易口乾舌燥、腸胃不好的人,口渴時可以咬冰塊來補充水分。延伸閱讀:腦中風、痛風樣樣來!水喝不夠從頭到腳都出事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西醫除濕/通風不良最怕室內中暑 冷氣吹久也會肌肉痠痛
夏季天氣燠熱,中醫認為夏天是身體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而從西醫觀點來看,並沒有「濕氣」的觀念,主要是天氣太熱,引發熱衰竭、中暑,頭痛、頭暈、惡心。流汗過度 電解質易失衡「中西醫的名詞有些容易混淆。」屏東基督教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梁子安說,西醫所謂「濕」就是指流汗,環境濕度上升造成不適。梁子安說,中醫有分陰中暑、陽中暑,冷氣造成的是陰中暑,大太陽底下則是陽中暑。就西醫來看,中暑、熱衰竭這些名詞是從英文翻譯,熱衰竭前會頭暈、嘔吐、食欲不佳,腳感覺要抽筋等,這時如果還有濕濕的汗,就是熱衰竭。等到嚴重時發不出汗,暈眩休克,就是中暑了。西醫從這個角度探討,夏天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避免電解質流失。夏天容易感到沉悶、不舒服,梁子安說,因為「熱」影響到肌肉,肌肉間接影響到身體,出現沉悶、暈眩與嘔吐等症狀。他說,流汗過度,電解質不平衡,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建議運動減量或移到室內。失智患者 最怕中暑還無感濕氣如何去除?梁子安說,「最重要的是通風良好。」很多人不知道在家也會中暑,有些老人為了省電費,忍著不開冷氣,尤其若住頂樓或鐵皮屋,室內溫度太高又通風不良,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更危險的是,很多失智老人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身體有些症狀分辨不出來,中暑不自覺也無法提醒家人注意。梁子安說,長照照護員在居家照護時,對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個案,如糖尿病患、失智老人等,都會特別注意室內環境,重點要「通風」。另外,夏日頻繁進出冷氣房,梁子安說,冷熱進出溫差大,一下子太冷,血管收縮,太熱,血管擴張,糖尿病、高血壓與失智患者都要特別注意。尿尿顏色 透露身體缺水「待在冷氣房時間太長,會造成肌肉痠痛。」梁子安說,電解質或冷熱溫度變化,都會引起肌肉痠痛,肌肉一繃緊,肩膀僵硬,就會接連造成暈眩、耳鳴、眼睛模糊、胸悶、昏昏欲睡。梁子安說,夏天吹冷氣時,不要直接對風口吹。建議溫度調高一點,大約在26、27度,每個人體質不同,但標準是溫度不要與室外相差太大。如何知道水喝得夠不夠?梁子安說,「看尿尿的顏色。」尿尿顏色很黃,代表水分不夠,但他提醒,水也不能喝太多,會灌到變成水腫。綠豆薏仁 取代珍珠奶茶至於夏日飲食,屏基營養師吳曉智說,民眾大多忍不住飲料的誘惑,她建議選擇「無糖飲品」。有些人喜歡吃「有料」的點心飲品,她建議以綠豆、薏仁等有排水利尿功能的食材,取代珍珠奶茶。天氣太熱,影響食欲,吳曉智建議搭配酸酸甜甜口感的食材,以梅子、鳳梨、奇異果、番茄等入菜,例如,番茄炒蛋會比一般蔥花炒蛋更開胃。洛神花也可當成飲品或入菜,「酸味會促進食欲」,建議搭配涼拌小菜,例如木耳拌金針等。吳曉智觀察,天氣熱,有些人三餐吃不下,會將芒果、西瓜當正餐,造成飲食不均衡。水果當正餐,三酸甘油脂、血糖都易升高,建議正餐還是要有澱粉類、肉、魚、蔬菜搭配。酵素水果 幫助腸胃消化夏天容易消化不良,吳曉智說,可以搭配奇異果、木瓜或鳳梨這類有天然酵素、易消化的水果。也可將當季水果用在前菜沙拉,做成優格蔬果沙拉,清爽開胃。水果份量建議一餐搭配一個拳頭大小,不要過量。吳曉智說,夏天補充水分,不要一次灌太多,身體在短時間沒辦法吸收,喝水要慢慢喝,喝到足量。她建議,夏天飲食減少油炸品攝取,避免上火、燥熱。至於夏天點心選擇,豆花、鮮奶、豆漿、小條地瓜也是不錯選擇,地瓜是天然根莖類,可幫助排便,「冰地瓜」有抗性澱粉,其中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澱粉,身體不會吸收,因此有「吃冰地瓜可減重」的說法。
-
2020-07-02 科別.皮膚
整天吹冷氣,皮膚易受損!皮膚科醫師教保溼必做4件事
在炎炎夏日,空調成了人們的每日必備,更有怕熱的同學調侃「這條命是空調給的」。早晨一出門到車上,從車上到辦公室,晚上回到家甚至睡覺的時候都巴不得把空調貼在自己身上。但是長時間吹空調對皮膚影響是很大的!其中皮膚乾燥是最明顯的影響。所謂皮膚屏障是位於皮膚最外側角質層的表層,它由水、油脂、脫落的表皮細胞、正常的菌群等構成,它是我們皮膚的天然屏障。健康的皮膚屏障不僅可以保持皮膚水分,還可以讓皮膚呈現出光滑、乾淨、有光澤的外觀。如果皮膚屏障受損,皮膚就會出現紅斑、刺激、皮疹、毛細血管擴張、緊繃、乾燥等症狀,可能出現敏感皮膚狀態。乾性皮膚的人群,尤其容易出現這種狀態。所以日常的護膚裡面,保濕特別重要。而在空調房中長期吹空調的人,保濕就更加重要了。空調會吸取房間裡的濕氣,當房間空氣逐漸變得乾燥後,我們皮膚上的水分就開始被「抽」到空氣中。一開始影響的只是皮膚的表皮,隨著水分繼續丟失,皮膚更深層的水分也會逐漸被「抽」取,使皮膚緊繃、瘙癢、皮膚屏障受損。另外長時間吹空調會降低人體周圍的溫度,還會造成汗液分泌減少。皮膚水分減少,彈性自然會變差。在需要空調「續命」的日子裡,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皮膚呢?首先我們要清楚,空調房中防止皮膚乾燥最重要的是保濕。關注保濕產品不如先建立保濕的意識。保濕是日常護理的第一步。保濕的時候,我們實際保的是水嗎?是,但也不是。說他是,那是因為我們需要用保濕霜防止皮膚角層的水分流失。說不是,則是因為保濕霜做的遠遠不止不讓水分流失這麼簡單,同時還有對皮膚屏障的維持,減少水分的蒸發,對外界物理、化學、微生物損害的防禦。在保濕霜的選擇上,只要對自己皮膚沒有不良反應,膚感好的產品都可以使用,不需要在價格上糾結。乳液和保濕霜可以隨身攜帶,時常使用。其次,在皮膚缺水的狀態下,需要補水後再保濕。補水可以使用各種品牌噴霧,甚至在洗手間用水拍拍臉都可以起到增加皮膚水分的作用,但是這個時候不及時的保濕,剛補上臉的水會在空調下迅速蒸發。所以補水和保濕是兩步,先補水,再保濕,只要補水,必須加保濕。再次,吹空調要多喝水。「每天八杯水」雖然未必對每個人都適用,但我們要記住時常飲水,而不是感到口渴了再飲水。最後,吹空調比較頻繁的日子,洗澡時應減少香皂等鹼性洗滌劑的使用。這類清潔產品去脂明顯,會增加皮膚在空調下失水過多的危險,可以換用弱酸性的沐浴液。
-
2020-06-26 橘世代.時尚橘
50+更要防曬!如果防曬係數選錯,熟齡肌越曬越老
夏日豔陽天來臨,總曬得皮膚發痛,這時防曬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特別是50+以上的人,更要注意防曬。皮膚科醫師就提醒,年紀大的人更要注重防曬,不然容易出現黑斑、提早衰老、臉部皺紋增加,愈曬愈容易看起來比同年齡的人更老。但是50+與一般年輕人的防曬,更要注意什麼事情呢?有4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防曬係數的挑選原則通常防曬乳的挑選,會看SPF與PA等係數,建議50+的人挑選防曬,從SPF30~50以上為主,如果低於SPF30,其實效用不大,PA最好也選擇+++以上,這樣才能充足防曬。而且不管晴天、雨天,只要出門在外,就要記得擦防曬,如果會長時間在外面活動,也記得一定要補擦,才不會讓防曬乳的防曬時間失效。二、防曬乳成分的挑選50+以上多是熟齡肌膚,與一般年輕人挑選防曬乳時,要特別注意成分,譬如防曬乳是否含有酒精,熟齡肌不建議使用含有酒精的防曬乳,也要注意添加物中,不要有Parabens、oxybenzone等。通常熟齡肌膚的防曬,建議除了防曬係數高以外,還要注意是否保濕度夠高,不然肌膚容易缺水,雖然防曬了,但肌膚太乾也容易產生皺紋,可以選擇含有較高保濕成分的防曬乳。三、不只擦防曬乳除了擦防曬乳外,熟齡肌的人可以多使用衣物、帽子與雨傘等遮蔽,畢竟現在陽光過強,善用衣物、雨傘等遮蔽,更能減少傷害。但要記得,不是撐傘或穿長袖衣服,就不用擦防曬,還是得要擦足夠的防曬乳。四、曬後保養注意修護與保濕50+在曬後的保養上,清潔最為重要,建議還是要使用卸妝產品與洗面乳,即使產品說明只要洗臉即可,但熟齡肌更要清潔徹底,卸妝與洗臉並進。後續保養中,夏天要以保濕為主,加強使用保濕產品,減少乳霜類,避免肌膚負擔,冬天則是基礎保濕外,要加強使用抗老產品,讓臉部避免曬出斑來。【夏日精選延伸閱讀↘↘↘】。夏天烈陽逼近!「最划算的防曬」要先打破5迷思!。保養品準備換季了嗎?保濕、面膜兩大重點快筆記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23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運動沒先「熱適應」很危險!熱傷害緊急處理5步驟
國內運動風氣興盛,每年都有許多戶外賽事,今年因為疫情,許多賽事、國手選拔都延期到七月才舉辦,屆時天氣必定很炎熱,若未注意高溫危害,恐為活動帶來隱憂。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因此,活動前一定要先自我檢視危險因子。尤其在賽前,至少要花一周的時間,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準備。肥胖、睡眠不足 都是中暑危險因子朱柏齡表示,在炎熱天氣裡從事運動,從自身條件來看,應該注意五個中暑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近期睡眠不足、最近有腹瀉或感冒、服用利尿劑或抑制排汗藥物、熱適應較差等。肥胖者代謝快、產熱多,但是皮下脂肪較厚、皮下血液循環也較差,這些都會影響散熱,產熱多但散熱慢,容易中暑;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體能狀況變差,血液循環差,也會影響散熱;如果有腹瀉或服用利尿劑、抑制排汗的藥物,身體會比較缺水,會影響到身體排汗散熱的效率。熱適應 幫身體習慣高溫活動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是「熱適應」。朱柏齡表示,身體經過熱適應之後,在同樣環境下從事同樣的活動,身體循環較佳、體溫上升程度較小、排汗較多,汗水中流失的鈉離子也比較少,種種適應提升了散熱機制的效率,足以幫助身體在高溫下活動。有些人比賽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認為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但朱柏齡則提醒不要喝這類飲料,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下,會使身體缺水,提高中暑機會。少曬太陽者 別忽然參加戶外運動賽朱柏齡指出,如果每天待在冷氣房,很少在外面曬太陽的人,千萬不要忽然就去參加一場夏日戶外運動賽事。即便以前有參加過類似活動而且沒事,但如果最近一個月很少走出戶外,也要重新進行熱適應,才能參加。如果已知賽事時間,就要提早進行「熱適應」訓練。朱柏齡說,如果以時間和運動量來安排,可以在第一天先在戶外做一半的運動量、運動時間也減少了一半,接著每天增加一成的運動量和時間,如此進行五天之後,就可以模擬比賽當時的情境。如果用里程來算也可以,第一天跑一半里程,接著每天增加一些,直到達到完整的賽程。熱指數 比賽前務必先查詢照顧好自身的因素之後,環境因素也必須掌握,特別是「熱指數」。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可以查詢全台灣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也有相對應的App可以下載查詢。朱柏齡建議,賽前務必要預先查詢,對比賽當地的熱指數有概念。朱柏齡表示,熱指數是根據溫度與溼度換算出來,依危險程度可分為四種顏色。紅色是極度危險,很可能會中暑;橘色是「危險」,長時間暴露中暑機會很高,建議每半小時要休息五分鐘,並且喝200到300毫升的水。如果是黃色則要「格外注意」,長時間暴露可能中暑,建議每一小時休息五分鐘,喝200到300毫升的水。朱柏齡提醒,如果運動是連續性的,很難中途休息五分鐘,那一定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一旦發現有熱傷害徵兆,就要立刻停止活動、盡快離開高溫環境,試圖降溫並且就醫。這些徵兆包括噁心、想吐、全身無力、頭暈、頭痛、神智混亂、抽筋等症狀。
-
2020-06-23 新聞.健康知識+
今年天氣好熱 醫師說這五種人最容易中暑
國內運動風氣興盛,每年都有許多戶外賽事,今年因為疫情,許多賽事、國手選拔都延期到七月才辦,到時天氣很可能比現在還要炎熱,若未注意高溫危害,恐為活動帶來隱憂。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熱衰竭、熱筋攣或中暑,一定要先自我檢視危險因子。另外一個關鍵則是,賽前至少花一個禮拜時間,循序漸進,預備一個「熱適應」的身體。朱柏齡表示,在炎熱天氣從事運動,從自身條件來看,至少應該注意五個中暑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近期睡眠不足、最近有腹瀉或感冒、服用利尿劑或抑制排汗藥物、熱適應較差。肥胖者代謝快、產熱多,但是皮下脂肪較厚、皮下血液循環也較差,這些都會影響散熱,產熱多散熱慢,就容易中暑。如果有腹瀉或是服用利尿劑、抑制排汗的藥物,身體會比較缺水,會影響到身體排汗散熱的效率。至於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體能狀況變差,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影響散熱。有些人比賽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認為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但朱柏齡建議不要,特別是在炎熱環境,這也會使身體缺水,提高中暑機會。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是,「熱適應」的身體需要訓練。朱柏齡表示,身體經過熱適應之後,在同樣環境下從事同樣的活動,身體循環較佳、體溫上升程度較小、排汗較多,而且汗水中流失的鈉離子也比較少,種種適應提升了散熱機制的效率,足以幫助身體在高溫下活動。朱柏齡表示,如果每天待在冷氣房,很少在外面曬太陽,很少在外面曬太陽,千萬不要忽然就去參加一場夏日戶外運動賽事。另外要提醒的是,即便以前有參加過類似活動而且沒事,如果最近一個月很少走出戶外,也要重新進行熱適應,才能參加。如果已知賽事時間,就要提早訓練「熱適應」。朱柏齡表示,如果以時間和運動量來安排,可以在第一天先在戶外做一半的運動量、一半的時間,接著每天增加一成的運動量和時間,如此進行五天之後,就可以模擬比賽當時的情境。如果用里程來算也可以,第一天跑一半里程,接著每天增加一些,直到達到完整的賽程。照顧好自身的因素之後,朱柏齡表示,環境因素也必須掌握,特別是「熱指數」。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可以查詢全台灣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也有相對應的App可以下載查詢。朱柏齡建議,賽前務必要預先查詢,對比賽當地的熱指數有概念。朱柏齡表示,熱指數是根據溫度與溼度換算出來,依危險程度可分為四種顏色。紅色是極度危險,很可能會中暑;橘色是「危險」,長時間暴露中暑機會很高,建議每半小時要休息五分鐘,並且喝200到300毫升水。如果是黃色則要「格外注意」,長時間暴露可能中暑,建議每一小時休息五分鐘,喝喝200到300毫升水。朱柏齡提醒,如果運動是連續性的,很難中途休息五分鐘,那一定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一但發現有熱傷害徵兆時,就要立刻停止活動、盡快離開高溫環境,試圖降溫並且就醫。這些徵兆包括噁心、想吐、全身無力、頭暈、頭痛、神智混亂、抽筋等症狀。熱傷害症狀緊急處理1. 蔭涼:移到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等有遮蔽物的安全地方,圍觀者應與患者保持一段距離,因為人牆會阻礙通風。2. 脫衣:如果衣物不夠透氣或是緊繃,可鬆脫衣物、平躺休息,並抬高足部,維持血液回流至大腦與心臟。3. 散熱:可準備冰毛巾包裹冰袋,放置於頸部、腋窩和鼠蹊部等大動脈會經過且血管較淺薄的地方,同時以約15°C之冷水間續少量噴灑身體,輔以電扇吹或手動搧風。4. 喝水:意識清楚才能喝水,以免嗆咳產生其他危險。可提供稀釋的電解質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5. 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超出可面對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同時應該重複前面四個步驟。
-
2020-06-18 該看哪科.皮膚
化妝水是保養的必要步驟? 一堆人常誤解的10個保養觀念,你有嗎?
現代人為了求美、求年輕,總是在保養上做足了功夫,深怕一個步驟沒做好,細紋、黑斑就會瞬間長在臉上,殊不知皮膚自己就有一套自我痊癒的機制。台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倩如表示,皮膚保養基本上是愈簡單愈好,愈繁複的保養,反而造成皮膚的負擔。不過,有太多民眾對於肌膚保養存有錯誤的觀念,台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倩將一一破解:迷思1、化妝水是肌膚保養的必要步驟?其實,使用化妝水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二度清潔,以平衡肌膚pH值,二是補水保濕。但化妝水大多只能滋潤表皮,無法深入深層皮膚,因此,在使用化妝水後,必須再適度補充乳液等保濕產品,以免水分蒸發後,皮膚乾燥。保養前先使用化妝水,再塗抹滋潤乳液,的確可減少水分散失,進而增加保養品的吸收率,更能達到保濕功效,但這純粹是因化妝水中所含的「水」的效果,因此洗臉後,臉上還殘留一點水時就擦保養品,一樣有滋潤效果,不一定非要使用化妝水才行。迷思2、BB霜是保養品?像BB霜這樣All in One的商品,在效果上可能還不如講求單一成效的保養品,畢竟不論是潤色、遮瑕或保濕,成分不盡相同,在有限的容量中,每種成分只能平均共存。楊倩如建議,可將BB霜作為出遠門的保養、彩妝之用,以求便利,但若是平時保養,還是選用單純保養品較好。另外,若訴求遮瑕功能的BB霜,其所含成分比較厚重,擦上皮膚後若沒有清潔,很容易造成毛孔阻塞,因此,使用BB霜後一定要卸妝,以免保養不成,反造成皮膚傷害。迷思3、皮膚需常去角質,可保持光滑皮膚,還可去除粉刺?新生嬰兒因角質代謝快速,皮膚摸起來特別光滑,但成人代謝機能日益下滑,角質掉落速度總是比不過累積速度,粗糙的肌膚讓自己看起來瞬間變老。角質是隔絕病毒、細菌入侵身體的大功臣,少了這一層角質,皮膚紅腫、發癢,甚至細菌感染都是時有所聞,假使過度頻繁去除角質,反而會讓皮膚少了保護罩,直接暴露在危險環境之中。其實,一個月一次去角質保養就好,而且醫師也建議,導入果酸、水楊酸或A酸的換膚療程,讓皮膚吸收並自行代謝的方式,對肌膚傷害較小至於磨石、磨砂膏等物理性去角質,則留待緊急狀況使用。針對去角質同時可去除粉刺的說法,楊倩如表示,角質存在於表皮層,而粉刺卻是皮脂腺出油所造成的結果,僅去除表皮的角質,不可能連帶深入毛孔清除粉刺。迷思4、熱敷可幫助消除熊貓眼?基本上,熊貓眼有三種類型,包括色素沉澱型、血管淤積型以及眼袋浮腫型。而天生膚色、五官深的人,都是與生俱來的,頂多使用遮瑕膏掩飾,並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血管淤積型的熊貓眼,也僅能控制疾病,若有充足睡眠,或許還能稍微消除兩圈黑輪;只有眼袋浮腫型的人,可藉由睡前減少水量攝取,或眼袋手術來解決。迷思5、用富含維生素C的檸檬、小黃瓜來敷臉,天然蔬果敷臉的美白效果一級棒?使用天然蔬果敷臉,大多是希望皮膚吸收蔬果中的維生素C,而有抗老化、美白的效果。但以天然蔬果作為面膜使用,可能無法達到心中所想的期望,還可能導致反效果。不建議以天然蔬果作為面膜使用的原因如下: (1)水果切開後不久會變黃,就是因為維生素C氧化的緣故,當拿天然蔬果敷臉時,大部分維生素C皆開始氧化,能進入皮膚達到美白效果的機率渺茫。(2)美白不能只做表面,必須深入表皮底層,從根源阻斷黑色素傳導才有效。但使用天然蔬果敷臉,其中成分精華多只有存在表層外圍,因此效果不大。(3)像檸檬等柑橘類水果都含光敏感成分如Psoralen,若敷臉後沒有徹底洗淨,接觸陽光後將會出現色素沉澱現象,美白不成還反黑。迷思6、面膜天天用,甚至敷著睡覺, 隔天起床皮膚水亮亮?面膜除了水、玻尿酸、萃取精華外,大多還添加防腐劑及香精,因此並不建議天天使用,僅建議作為急救性的保養品,可快速補充保濕度,讓皮膚看起來水亮潤澤。而敷著睡覺,更是使用面膜的大忌,楊倩如提醒,在室溫環境下,面膜中所含水分會隨之蒸發,蒸發時也會將皮膚中的水分一併帶走,若將面膜敷整晚,早上起床時不但看不到水亮亮的晶瑩臉龐,還會有嚴重缺水的現象,反而傷害肌膚。使用面膜最佳的時機是洗完澡或泡湯後,此時血液循環快速,身體亦即需補充水分,當敷上面膜時,肌膚的吸收效果最好,且在敷15~20分鐘就一定要取下,並擦上滋潤性保養品,才能真正保濕。迷思7、保養品擦愈多愈好?即便是號稱純天然的保養品,多多少少也會添加防腐劑及香精,以維持成分品質,因此,若同時塗抹過多的保養品,等於在脆弱的肌膚擦了一堆化學物質,就容易造成肌膚過敏、發炎。楊倩如表示,皮膚保養原則應是愈簡單愈好,只要謹記3步驟,就可保持肌膚健康:清潔→保濕→防曬,而敏感肌膚者在選購保養品時,也建議先做貼膚測試,確定不會造成敏感、不適現象,才能使用。迷思8、只要不出門,就可以不用防曬?長時間的紫外線照射,將對皮膚造成嚴重傷害,可能出現急性的曬傷,也可能造成慢性症狀,包括曬黑、細紋生成、黑斑沉澱,甚至皮膚癌,因此,防曬對於皮膚而言相當重要。迷思9、空氣污染嚴重,即使沒上妝,也要用卸妝產品清潔? 楊倩如認為,若沒有化妝,其實清水加簡單清潔用品,就能完成臉部清潔,除非是出油非常嚴重的人,才需使用卸妝產品清潔。尤其是敏感肌的人,除要慎選洗面乳外,更要特別注意不要用清潔力太強的商品,以免清潔過度而衍生過敏現象發生。另外,除非是使用持久性彩妝的人,必須強力溶解化妝品,否則盡量不要使用卸妝油,以避免油脂阻塞毛孔,形成粉刺。迷思10、用熱水洗臉,洗得比較乾淨?臉上的油脂如果過多,會造成毛孔阻塞而產生粉刺、面皰問題,但其實油脂是皮膚的天然保濕因子之一,若油脂過少,經皮水分蒸發增加,就表示皮膚屏障遭受到破壞。若站在保養肌膚的立場,冷水或是接近皮膚溫度的水洗臉是最適宜的。而且為防止過度清潔而造成油水不平衡,通常建議夏天早晚洗臉一次,若出油量較多,中午可再增加一次,冬天則可早上只用清水洗滌,晚上再用洗面乳清潔就好。延伸閱讀: 40歲後肌膚開始衰老! TOP3變醜原因你中了幾項?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
2020-06-16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先喝水是養生還傷胃?晨起喝水對健康到底重要嗎
MyGoPen(麥擱騙)網站的站長在2020-6-11用臉書簡訊和我聯絡:教授好,不好意思打擾,想詢問這個新聞,因為我問了三個醫師,都被說太誇張。詢問您的觀點,然後我在 MyGoPen 會做一篇來解釋。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611000924-260405?chdtv&fbclid=IwAR2LJp4yqd-fLpWiYEkNQdjdVfhUN7YNj9jvW59_SmVF2p0DHUS7xbSXI-M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當天發表在《中時電子報》的文章,標題是:長年胃病竟是起床這杯惹禍 她驚:喝錯數10年。我把其重點列舉如下:1.本刊特別邀訪中西醫,一共列舉現代人最常犯的4大錯誤喝水方式,其中,「一起床先喝水」竟然是台灣胃病肆虐的元兇?!2.莊雅惠中醫師說,許多父母從小耳提面命要求孩子「一起床先喝水」,殊不知卻是錯誤觀念!「很多人以為這樣是養生之道,但其實在空腹的狀態下,就算是喝溫熱水都很傷胃。」3.莊雅惠說,如果胃裡沒有食物就喝水,就好像水災氾濫一般,會把胃搞得亂七八糟,再加上會分泌大量胃酸,更是百害無一益。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就給MyGoPen站長回覆,說這是胡扯鳥蛋,並且告訴他我有發表過10幾篇文章討論有關喝水的種種胡扯。隔天,MyGoPen就發表了【易誤解】一起床就喝水是錯的,致長年胃病?醫:勿過度解讀。這篇文章除了引用我之外,也引用了一位西醫和一位中醫,而他們也都不同意《中時電子報》那篇文章所說的。可是,那位西醫所講的一句話,卻讓我感到非常驚訝,那就是《睡一晚,體內缺水嚴重,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的!》。事實上,MyGoPen這篇文章的最下面有引用一篇我在四年前發表的文章晨起喝水攸關性命?,而它就是要破解《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這個迷思。在晨起喝水攸關性命?這篇文章裡,我提到一位大陸知名的保健專家/西醫。他說,因為睡覺長達8小時,使得我們身體脫水,血液變得粘稠,造成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及腦中風。接下來我說:【睡覺時,我們的下丘腦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又稱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顧名思義,抗利尿激素的功能就是減少尿液的產生。也就是說,它能減少為了排尿而起床的次數,同時也能維持身體的水分。讀者如想進一步了解,請參考Why the body isn’t thirsty at night(為什麽在晚上身體不會渴)。它是發表在極具權威的「自然」科學期刊。另外,醫學文獻裡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晨起喝水真能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腦中風的機率。】今天,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再度搜索是否有《晨起喝水可以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腦中風的機率》這樣的醫學訊息,結果還是沒有。所有較可靠的醫療網站都沒有《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這樣的說法,例如梅友診所,哈佛大學,以及美國心臟協會。我也搜索是否有《一起床喝水會引發胃病》這樣的醫學訊息,結果也是沒有。請看梅友診所及賓州大學。所以,不管是台灣那位中醫師所說的《一起床喝水會引發胃病》,還是台灣及大陸那兩位西醫師所說的《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在這種情況下,喝還是不喝,就無所謂對錯,而只是個人選擇。原文:晨起喝水:很重要,還是很危險
-
2020-06-14 科別.眼部
乾眼症是眼睛缺水? 恐怕跟你想的不一樣!眼科醫師揭迷思
乾眼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眼疾之一,近年更因為3C產品的廣泛使用,使得乾眼症患者人數增加且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一般而言,年齡越大,淚腺及瞼板腺功能降低,乾眼症比例隨之升高;另外乾眼症也有年輕化的現象,多數近視族習慣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增加了眼睛表面的磨擦,使得淚水消耗快,已成為近年來乾眼症的主因之一。乾眼!乾眼!顧名思義是眼睛乾澀,知名眼科院長王甯加醫師說明,過去往往認為乾眼症就是眼睛缺水,但其實,缺油性的乾眼症,才是大宗。正常的眼睛淚液膜可分為三層,最下層是黏液層、其次水液層及油脂層,最外層的油脂層是保護淚水不要過度蒸發。以往,乾眼的治療會先以人工淚液進行舒緩,但由於發現人工淚液效果有限,才逐漸診斷出近九成的患者是合併缺油性乾眼症,主要成因為瞼板腺分泌異常。在眼瞼邊緣分泌油脂的系統,稱為瞼板腺,健康正常的瞼板腺在裂隙燈下像是葡萄串,油脂分泌暢通,在每次眨眼閉闔時分泌些微油脂保持眼表濕潤;但若是瞼板腺分泌不順暢或是油脂固化或結塊,造成發炎阻塞,無法正常分泌油脂,則無法保護眼表避免淚水過度蒸發,而形成缺油性乾眼症。乾眼症狀,不僅是覺得眼睛乾澀,還包括容易疲倦、想睡、會癢、有異物感、痛灼熱感,眼皮緊繃沉重、分泌物黏稠,怕風、畏光,對外界刺激很敏感,暫時性視力模糊等都是乾眼症的症狀;但也有部份因服用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等引起的乾眼等眼睛不適症狀,應立即至眼科醫療院所諮詢。王甯加醫師提醒,門診時有些患者主訴時常長針眼,檢查後發現因為患有缺油性乾眼症,瞼板腺或睫毛根部毛細孔阻塞,細菌感染,導致針眼反覆發作。乾眼症屬於慢性眼疾,許多民眾對於乾眼症的認知不足,感覺不適時,甚至會到藥房購買含有防腐劑的眼藥水施點;也有部份患者早上起床時眼睛分泌物較多且黏稠,若是患者還有習慣性搓揉眼睛,那麼更易引起角膜破皮或潰瘍。王甯加醫師呼籲,有乾眼症狀應及時前往醫療院所諮詢眼科醫師,千萬不要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眼藥水。目前乾眼症患者至眼科就診,會先請民眾自行填寫國際公證的OSDI問卷量表,由患者依自我狀況做答,計算出評分後,做為後續醫師診斷參考,同時搭配特殊高階乾眼檢查設備,油脂探測系統可精密掃描及分析眨眼動態、淚液分泌、眼瞼表皮、瞼板腺健康狀況,提供進階詳細的數據,最後再經由醫師進行必要的檢查及諮詢,選擇適合的乾眼治療方案。目前乾眼症的治療會依據病患乾眼程度及檢查數據提供不同的治療建議,常見的治療方式為醫囑開立眼藥水或藥膏,減緩乾眼症狀及眼睛四周發炎情形。部分瞼板腺堵塞患者,會採用擠壓眼瞼板的方式,將堵塞的油脂擠出,擠壓完後會有短期的舒適感,但並非一勞永逸,還是需要平時居家溫熱敷眼及規律的生活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維持。王甯加提醒,除了治療外,居家照護的熱敷也可適時有效的舒緩乾眼症的不適,另外平時的清潔習慣也十分重要,尤其有化妝需求者,可使用眼部特殊清潔液,加強睫毛根部清潔。 「乾眼症」已是現在人的文明病,如何預防乾眼症的發生已是目前重要的課題,早期發現乾眼症的症狀,可以透過日常保養來延緩惡化,這樣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王甯加建議,使用3C產品時記得使用30分鐘休息10分鐘、保持生活規律、正常作息、採用溫敷熱敷,飲食方面可補充維他命、深海魚油等。有任何症狀都應先諮詢眼科醫師,進行全方位檢查,了解自己的狀況,並提供符合自己需求的治療方案。(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眼睛沒症狀也會得青光眼! 眼科醫師點名5大族群要注意 太陽眼鏡鏡片愈深愈好? 錯了!一次看懂怎麼挑選 
-
2020-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夏日腳步近…天熱戴口罩 謹記「3對策」防中暑
為防範新冠肺炎侵襲,人人戴口罩自保,但天氣漸漸炎熱,長時間戴著口罩讓人悶熱難耐,尤其夏日腳步漸近,防止因戴口罩引發中暑危機,建議謹記三對策因應。近期天氣漸熱,由於疫情未歇,民眾外出仍須戴口罩防疫,酷熱天氣下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引發脫水及中暑危機。根據《今日新聞》報導,日本媒體指出,戴口罩會在口罩內部蓄積濕氣,不易察覺口渴、缺水,因而忘記補充水分攝取。為避免天熱戴口罩引發中暑危機,日媒整理出三大因應對策:一、注意補充水分,每日最好能攝取1500毫升的水量。二、每天測量體重,在同時間、穿著同樣的服裝測量,若較前一日減輕達到3%,可能已經有脫水現象。三、以室內運動取代室外運動。
-
2020-05-09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隨身水瓶、手鍊、友善商店互助 守護失智者不走失
近來天氣炎熱,三總5月初已收治三名中暑路倒的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建議家屬可在患者身上放置水瓶、配戴愛心手鍊、縫上愛心布標、每天拍照等方式,以免患者真的走失時,也能較快尋獲。湯麗玉說,無論天冷、天熱,患者在外都有可能凍傷或失溫可能;而失智症患者無論輕中重度,往往本身不知道要補充水分,而體內缺水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認知功能會更差。她建議家屬可在失智長者的身上放瓶水,並隨時叮嚀喝水、讓對方養成喝水習慣。即使家屬未陪同或在外走失時,短期內不會有過熱中暑問題。湯麗玉說,患者身上也可申請配戴「愛的手鍊」,或將「愛心布標」縫在長輩常穿的衣服、背包、帽子上,顯示相關連絡資訊,以利警察或路人辨識及協助。湯麗玉說,家屬若無法時時刻刻陪同失智長者外出時,建議也可向鄰近社區商家告知,設置杯水、椅子等簡易物品。若發現有民眾走路緩慢、搖晃、眼神不對等情形,可給予幫助或留下歇息,如同友善商店概念,來減低家中長者走失,甚至中暑風險。湯麗玉表示,新冠肺炎至今,大多數人皆採取「減少出門」的措施,但按照失智症罹患的風險來看,社交互動減少,會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近期有患者家屬反映,防疫期間長輩的認知功能明顯退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20 科別.眼部
配戴隱形眼鏡6大NG習慣犯不得! 眼科醫師警告了
日前傳出因泡溫泉導致角膜受損個案,最嚴重恐引發失明,眼科醫生強調,泡溫泉千萬不要戴著隱形眼鏡,其實不只泡溫泉,許多戴隱形眼鏡的壞習慣,都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例如日拋當周拋使用、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清洗液不潔淨等,都是不良習慣,一不小心就讓眼睛陷入危機。NG 1:戴隱形眼鏡接觸不乾淨水源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溫泉不是乾淨水源,其中可能有大量微生物,如果眼睛表層有傷口又剛好碰到溫泉水,就有可能發生感染,細菌、霉菌、阿米巴原蟲都是常見眼睛感染源,如果角膜受傷處靠近瞳孔周圍,視力就會受到影響,幾乎不可能恢復,因此必須謹慎。NG 2:配戴超過8至10小時以上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經常造成角膜細微傷口;鄭聖甫解釋,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容易讓角膜缺水與缺氧,不良狀態下,眼睛表面就可能出現細小傷口,正好讓細菌等病原有機會入侵,感染風險就跟著上升。鄭聖甫建議,配戴隱形眼鏡最長時間必須維持在8至10小時內,一定不可以超過,臨床案例中,曾經有病人戴著睡覺,以為不會有什麼問題,結果引發角膜感染,才趕快就醫尋求協助。NG 3:隱形眼鏡清潔不完全滋生病菌除隱形眼鏡配戴時間不可以太長外,取下時也一定要清洗乾淨;鄭聖甫強調,眼睛會不斷分泌眼淚保持眼球溼潤,當中含有蛋白質廢物,容易殘留在隱形眼鏡上,就像皮膚汗水也是病菌的溫床,隱形眼鏡殘留的蛋白質也很容易滋生病菌,如果清潔不確實,當角膜表面狀態不好或有傷口時,就可能損害眼睛健康。NG 4:清洗時未使用隱形眼鏡專用藥水鄭聖甫特別說,清潔也是一大學問,千萬不可以使用自來水,特別是為了省錢的青少年族群,雖然台灣自來水有加氯抑制微生物滋生,但不可能百分之百無菌,臨床就有病患使用自來水清洗隱形眼鏡,不慎讓眼睛感染。鄭聖甫提醒,清洗隱形眼鏡一定要使用專用清洗液,例如生理食鹽水,確保清洗藥水無菌才能清潔隱形眼鏡,且至少要浸泡5個小時以上,不論是雙日拋、周拋、月拋隱形眼鏡,每天都要取下徹底清潔才能戴在眼睛上。NG 5:觸碰隱形眼鏡洗手不確實雙手清潔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之一;鄭聖甫說明,雙手不斷觸碰各種東西,很容易附著大量病菌,如果手洗不乾淨就觸摸隱形眼鏡,很可能發生汙染,所以不論取下或戴上隱形眼鏡時,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確實清洗雙手。NG 6:隱形眼鏡盒未保持乾燥鄭聖甫最後提到,隱形眼鏡盒也容易滋生細菌,一般來說,每個月就要更換1個,浸置完隱形眼鏡後一定要清洗乾淨,最後好放在通風乾燥環境,否則容易產生髒汙而感染眼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買隱眼只看度數? 少做這1步相當於在謀殺你的雙眼 配戴隱形眼鏡有年限? 這些行為都是兇手!
-
2020-04-18 科別.耳鼻喉
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陳醫師,我之前一次感冒後,就感覺鼻涕倒流一直到現在,讓我很困擾...」「常常覺得自己一直在吞鼻涕,這些鼻涕倒流究竟是從哪來的啊?」若要說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我想「鼻涕倒流」絕對穩坐排行榜前幾名。身為鼻過敏兒的我,以前也常深受鼻涕倒流的困擾。因此,面對有鼻涕倒流症狀的朋友,我盡可能地從問診和檢查中抽絲剝繭,希望幫忙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以求對症下藥。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鼻涕倒流,但您知道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嗎?還有這些鼻涕此時此刻正悄悄地被您吞入肚子裡嗎?今天就藉由這篇文章,我將與您分享關於鼻涕倒流的真相,並為您整理造成鼻涕倒流的三大原因,希望讓您快速了解,且讓我們一起看下去...關於鼻涕倒流,先告訴您真相 鼻涕倒流其實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已經造成明顯不舒服,請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居然有「正常」的鼻涕倒流?這些鼻涕是從哪來的啊?我們的上呼吸道一路從鼻子到喉嚨,都被一層「黏膜」所覆蓋。顧名思義,這層黏膜就是會分泌「黏液」的膜,這些黏液由黏膜的腺體所製造,每天大約會製造 1 到 2 公升的黏液,默默地往後往下流到喉嚨,這些是「正常」的鼻涕倒流,平時我們並不會注意到它。所謂流水不腐,這些不停流動的黏液,就像灑水系統一樣,除了讓鼻子和喉嚨保持濕潤,更能沖掉吸入鼻子或喉嚨的髒污或病菌,是保護我們上呼吸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線。這些鼻腔分泌的黏液當中,有三分之一會從鼻子流出,其他則是往喉嚨方向流下,被我們吞入胃中。那「不正常」的鼻涕倒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上面提到這些平常就不斷倒流的黏液不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過,有許多問題會導致不正常、令人困擾的鼻涕倒流,我試著把這些原因歸納成三大類,希望能幫助您理解。這三大類原因分別是:「鼻涕製造過多」、「鼻涕排不出去」、「鼻涕變得太黏」。鼻涕倒流第一類:水龍頭沒關緊-鼻涕製造過多鼻涕產生得比平時還多,就像水龍頭沒關緊一樣,下游處因此淹水。常見的原因如下:• 感染性鼻炎:舉凡病毒、細菌、黴菌...等病原,都會造成鼻腔的感染,進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倒流。 • 過敏性鼻炎: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過敏原,如塵蟎、黴菌、貓狗毛、蟑螂...等等,這些過敏原可能誘發鼻黏膜的過敏反應,造成大量的鼻水。 • 非過敏性鼻炎:若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或過敏原,鼻涕倒流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引起。這些包括懷孕性鼻炎、職業性鼻炎、藥物性鼻炎、血管運動型鼻炎...等等。(想知道更多鼻炎資訊,請您參考之前這篇文章:別再說鼻子過敏了!您應該要知道的「非過敏性鼻炎」)• 異物:小朋友若不小心將異物塞到鼻孔內,會導致鼻腔持續發炎和感染,分泌物和鼻涕因此變多。鼻涕倒流第二類:下水道不通-鼻涕排不出去正常情況下,鼻腔分泌的黏液流往喉嚨後,會被我們不經意地吞入胃中。如果這個過程出問題,就像下水道不通,黏液往上累積在喉嚨,因而產生鼻涕倒流的症狀。可能的原因有:• 胃食道逆流:胃酸是胃液的成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強的酸(pH 值只有 1.5 到 3.5,比常用的浴廁清潔劑還酸!)。當胃液逆流而上,最遠可到達鼻腔附近,造成所到之處的黏膜發炎,產生類似鼻涕倒流的感覺。 • 食道病變:食道結構問題或運動障礙,也會影響鼻黏液被吞入胃部。鼻涕倒流第三類:鼻涕變得太黏•脫水:水分攝取不夠會讓鼻子分泌的黏液變得更黏。•藥物:某些藥物(例如常用來治療鼻水的抗組織胺),可能讓鼻涕變得黏稠。•乾冷的氣候:在冬天或是乾冷的地方,會讓鼻涕變得黏稠。•年紀:隨著年紀增長,上呼吸道黏膜的腺體萎縮,加上吞嚥和協調能力下降,都容易產生濃稠的鼻涕倒流。既然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那我什麼時候應該要看醫生呢?現在您應該已了解鼻涕倒流分正常和不正常的,那究竟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儘早尋求醫師協助呢?以下這些是您需要特別注意的:• 發燒:可能是感冒後出現併發症,例如急性鼻竇炎• 濃黃甚至有異味的鼻涕出現:要懷疑急性鼻竇炎• 鼻涕或痰液出現血絲:要排除像是鼻咽癌、肺部疾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呼吸會喘或是聽到喘鳴聲:可能是過敏症狀發作(例如氣喘...)• 經治療後仍沒改善的鼻涕倒流鼻涕倒流讓我很困擾,該怎麼治療呢?由於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太多了,抓出背後潛藏的來源,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對於有症狀的鼻涕倒流,治療大致可以分成「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若不喜歡吃藥,或是暫時無法就醫時,可先自行嘗試這些溫和的物理治療:• 補充水分:當感覺鼻涕變得濃稠時,水分一定要比平時喝得更多,避免黏膜缺水。• 洗鼻子:使用洗鼻器或洗鼻機,將溫暖的生理食鹽水沖入鼻腔,能改善許多鼻炎造成的症狀。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洗鼻器具,挑選您使用習慣的即可。(洗鼻子是平時保養鼻腔很好且有效的方法,建議可以詢問您的耳鼻喉科醫師有關洗鼻子的方法喔!)• 吸蒸氣:若家裡沒有吸蒸氣的機器,可以用泡過熱水的毛巾熱敷在鼻子附近,或是洗澡時在浴室待久一點,都能使鼻腔處於濕潤的狀態,藉此減少鼻涕的黏稠度。• 過敏控制:對於過敏造成的鼻涕倒流,除了藥物控制,最重要還是平時就要做好減少過敏原的功課(例如加強室內除濕、使用防蟎寢具、減少二手或三手菸...等等),效果才會好。若經以上的物理治療仍沒明顯改善,或是鼻涕倒流的症狀太困擾,醫師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是治療鼻炎症狀很常用的一類藥物,然而使用時機建議請您的醫師評估,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急性鼻竇炎...)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會讓鼻涕變得更黏而不易排出。• 口服抗充血劑:造成鼻黏膜消腫,使鼻腔變得通暢,以利鼻水排出,但同樣建議遵照醫師建議使用,避免副作用產生。• 鼻噴劑:鼻噴劑有許多種類,其中一類為類固醇鼻噴劑,可以治療不同種類鼻炎造成的鼻涕倒流;另一類則是抗充血的鼻噴劑,一般藥局即可買到,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藥物性鼻炎,鼻子越噴藥反而越塞,千萬要注意。• 抗生素:當鼻涕倒流的來源是細菌性鼻竇炎時,使用適當的抗生素可以縮短不舒服的時間,以及避免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其他:當鼻涕倒流的症狀來自於胃酸逆流,某些胃藥(例如氫離子阻斷劑...)就能派上用場了。關於鼻涕倒流,還有什麼我需要注意的呢?鼻涕倒流可能導致許多症狀,例如持續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等。可能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當中,有些可能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能會消失,聽到這消息許多人可能會感到洩氣,甚至在過程中就放棄治療,實在可惜。這可不是要您因此灰心喪志,其實大部分造成鼻涕倒流的問題都不嚴重,只要越早找出原因,經過耳鼻喉科醫師為您「客製化」的治療,多數人都可以感受到進步的。現在,讓我們一起為您鼻子的健康而努力吧!原文: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3 科別.消化系統
清除毒素、維持腸道健康,一天該喝多少水?醫師解答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作者李松珠】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毒素進入人體,即使只食用來自完全沒有懸浮微粒、無汙染的地區所生產的食物,也無法徹底從根源封鎖毒素的入侵。況且近來環境公害越來越嚴重,到處都是加工食品,市面上充斥著各種運用化工技術製成的生活用品,如此一來,更難避免毒素的入侵。既然我們無法完全阻止毒素入侵體內,最好的方法就是清除進入體內的毒素,而維生素與礦物質就是解毒所需要的營養。若要將維生素和礦物質送到需要解毒的地方,就會需要水,將毒素與老廢物質排出體外,水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大多數人都知道,為了健康一定要多喝水,但只有少數人每天會喝到足夠的量,若很少喝水,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慢性脫水的狀態。此外,許多人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喝水?該喝多少水才夠?因此,喝水前一定要了解「如何喝水」,這樣才能有效清潔腸道,並維持健康。一天該喝多少水? 答案是「兩公升」想清除毒素、維持腸道健康,一天究竟要喝多少水呢?雖然精確的分量會因為體重、性別和年齡而有些微差異,但平均來說,一天喝兩公升的水最恰當,大約等於八個馬克杯的分量。「我幾乎不喝水,但測量身體組成分析(In Body)時,體水分率還是很正常。」聽到我說一天至少要喝兩公升的水時,偶爾會有患者如此反問。最近很多健身房都會添購In Body 測量儀器,這台機器可以測出體水分率、體脂肪、肌肉量等資訊,對健康管理很有幫助。但我們應該要了解「何謂體水分率?」體水分率是指肌肉內含的水分,肌肉有七○至八○%是水,這些不是喝了水就會馬上增加的水分。但如果水喝得太少,這些水分很快就會消失。所以可以理解成一旦肌肉量增加,水分也會增加;肌肉量減少,水分就會跟著減少。一個人每天會消耗兩公升的水,因此也需補充兩公升的水分。仔細思考,人體到處都需要水。從嘴巴喝進去的水,會依照食道→胃→腸→肝→心臟→血液→細胞→血液→腎的順序循環。食道、胃、腸是必須維持濕潤的器官,黏膜要濕潤,食物才能順利通過,器官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尤其腸胃為了分解、消化、吸收食物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也不能沒有水分。此外,肝臟和心臟的肌肉水分含量也很高,所以若是缺水,這些器官就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眼球、支氣管、女性生殖器內也都有黏膜,這些地方都需要水。血液更是如此,一旦缺水,血液會變黏稠,循環會變差,從結果來看,會導致營養和氧氣無法正常供應給細胞。此外,水也會循環全身,負責清除老廢物質與毒素,最後變成尿液排出體外。由嘴巴進入體內的水分,有很大一部分會在循環全身一圈之後,再次排出體外。部分會儲存在肌肉、血液或細胞中,但大部分的水都是用完即丟棄,而這些水就相當於兩公升的分量。如果每天無法喝足兩公升的水,又會如何呢?身體會慢慢調節水量,並開始消耗體內的水,以維持身體的運作。甚至會把原本應該要排出體外的汙水,再重新拿回使用。但這也是有極限的。如果持續不補充水分,就會開始慢性脫水,皮膚開始變鬆弛,各種新陳代謝也變差,並出現消化不良、便祕等問題。任何一種飲料,都無法代替「水」「我雖然不太喝水,但是經常喝咖啡或茶。」「我喜歡喝湯,所以吃飯時一定會配湯,湯也是水吧?」雖然咖啡、茶、湯都是水分,但這些水分是「最好不要喝的水」。首先,咖啡或綠茶是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有利尿作用,反而會將水分排出體外。許多人將咖啡當成水飲用,但越是這樣,身體就越缺水,喝下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就必須喝加倍的水。湯品中含有很多鹽分,所以也不屬於健康的水。攝取過多的鹽,血液中的鹽分就會變多,吃得太鹹就會讓人需要喝很多水,這是身體為了調整鹽分含量過高的血液濃度,而出現的正常反應。所以吃得太鹹反而會使你需要喝更多的水,對身體更無幫助。最好的水是乾淨且富含礦物質的水,淨水器濾過的水或是礦泉水皆可。但淨水器使用逆滲透過濾,不只會去除水裡的雜質,同時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也會被去除,所以不算是健康的水。當然,淨水器過濾的水還是比被汙染的水或含咖啡因、鹽分的水好,但既然要喝,還是喝乾淨且富含礦物質的水較好。沒有任何一種飲料能代替水。市面上販售的飲料,大多糖分含量過高,可能會引起胰島素阻抗性。如果真的無法一天喝兩公升的純水,那就在水中加些水果乾吧!最近市面上開始販售能加在水中的水果乾,只要適量添加,就能幫助每天輕鬆飲用兩公升的水。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期間開放暫用免洗餐具 張子敬:不代表放棄政策
今年全台多個縣市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陸續實施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免洗餐具,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關係,有業者希望改回一次性餐具。由於法規原本就規範,缺水、傳染病時期可暫時提供免洗餐具,環保署長張子敬今天在立院重申,因疫情因素可暫時開放使用免洗餐具,不代表放棄政策,等到疫情穩定後就可恢復,但目前申請業者並不多。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環保署報告業務並備詢。張子敬接受聯訪表示,當初禁用免洗餐具時就有提到,若因為疫情因素可以暫時開放使用免洗餐具,只要業者有相關顧慮,就可以報請地方主管機關備查開放。張子敬說,保護環境主要目的是保護國民健康生命,在防疫上若有顧慮,可以暫時短暫開放,但不是代表放棄政策,等到疫情穩定就可以恢復使用,防疫期間要以防疫為優先,保障國民健康。至於使用重複性餐具是否有防疫疑慮?張子敬表示,筷子等免洗餐具會有包裝,有些民眾擔心重複性餐具清洗時會經過人工處理,過程中可能受到汙染,消費者才會有所顧慮。不過現在申請恢復使用免洗餐具的業者不多,大部分都照原來方式處理。
-
2020-04-05 橘世代.時尚橘
如何畫出逆齡妝容? 學會4技巧畫完立刻「年輕5歲」!
化妝對許多女性來就像是某種特殊儀式,可以增添自信、讓心情更好。什麼樣的妝容最適合橘世代呢?針對這個年齡層的幾大肌膚問題重點來挑選化妝品絕對錯不了!這個階段的肌膚最注重「保濕修飾」和「色彩平衡」,如何遮蓋臉部細紋、如何找到可以點綴好氣色又不顯老的彩妝品,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底妝是所有修飾肌膚問題的基準,橘世代較為缺水的肌膚,不適合過度強調控油、遮瑕的乾爽型底妝產品,推薦選擇含有精華液的液態粉底、氣墊粉底等類型。特別是針對眼角細紋、法令紋等,保水力足夠的粉底可避免卡粉、妝感厚重等問題,如果擔心遮瑕度不夠,再以遮瑕膏局部修飾即可。同樣讓橘世代相當重視的,則是唇部彩妝。許多人會陷入迷思認為要有好氣色就應該要用艷麗、彩度高的唇膏商品,但其實這樣會更凸顯臉部的瑕疵,特別是唇部周圍的細紋。像偏裸色、玫瑰色,以及最近很紅的奶茶色類型,都是很適合橘世代使用的唇膏色調,也讓整體妝容看來更和諧柔美。化妝小tips:1.相較固態粉底產品,更推薦含有精華液的粉底液、氣墊粉底2.上粉底液時建議先以指腹點上臉部,再使用粉撲按壓式慢慢均勻堆開,氣墊粉底也是建議輕拍按壓。3.局部細紋建議選擇滋潤型遮瑕膏處理,同樣以點按式推勻,太過乾燥的遮瑕品遮瑕力雖強,但會讓細紋更明顯。4.建議以裸色、玫瑰色、奶茶色唇膏取代明豔、彩度高的色系。【逆齡術大公開↘↘↘】。健康膚質從正確保養開始 4個QA搞懂保養!。追求美麗無年齡限制!熟齡肌保養一定要知道4大重點。避開熟齡4大NG妝容 化出年輕3歲的減齡妝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28 橘世代.健康橘
下巴會洩齡 快改掉4個壞習慣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外貌也會隨之改變,大家都想要延緩青春的流逝,把心思都放在臉部保養,希望延緩老化,卻忽略了有個部位更會顯露年齡,就是「下巴」。要如何好好保養下巴,專業的保養品專櫃小姐提醒,要先從「生活習慣」的改善開始,避免以下4種生活習慣,可讓下巴不再下垂、出現雙下巴,自然就顯得年輕了。1.手托下巴生活習慣是影響下巴的最大主因,許多人只要靠近桌邊、床邊,就會不自覺地用手去承托著自己的下巴,雖然能讓脖子暫時得到舒緩,但長期下來,就是造就醜下巴的原因之一。出門在外,「手」常接觸到任何物品,許多無形的細菌可能沾染在手上,用手去承托下巴,可能會讓肌膚容易出現敏感,也會讓下巴容易出現皺摺,對於美貌來說,大大扣分。2.低頭滑手機現代文明病從低頭產生,對於下巴也有影響,低頭看手機、看書、用電腦看螢幕的姿勢不正確,長時間下來,不僅傷害了我們的頸椎,還會造成駝背問題,年齡愈大,駝背的弧度就愈大,不自覺影響了美觀,當然雙下巴也不會放過妳。女性最怕是拍照時驚見雙下巴,無論用什麼角度,都難以避免肉肉臉蛋加上雙下巴。所以要有美麗的姿態與下巴,最好避免長時間低頭玩手機、看書,以正確方式閱讀,給自己適當的休息時間。3.用嘴巴呼吸用嘴巴呼吸,最常發生在鼻塞時,海島型氣候的台灣,許多人都有鼻子過敏。用嘴巴呼吸,不僅影響到美觀,這樣的習慣會讓下巴變得更醜,可能會導致香腸嘴、下巴後縮、暴牙、嘴凸的問題。常用嘴巴呼吸的人,還可能會讓下巴的長度愈來愈短、臉部的曲線也變得僵硬不好看,甚至可能會有咬合肌上的問題,使得臉部的輪廓愈來愈明顯,相對也降低了顏值。4.忽略保養的重要性皮膚會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彈性而鬆弛。下巴是鬆弛最為明顯的一個部位,它位於臉部的最末端,如果不注重保養,可能會使肌膚的鬆弛度不減反增。保持年輕的不二法則,護膚保養就是最重要的核心,才能使皮膚看起來緊致、澎潤、有光澤感。缺水的皮膚,臉部就容易顯得鬆弛,年齡愈長,除了補充身體的水分之外,肌膚的保濕度可是一分都不可以少。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逆齡保養精選專輯↘↘↘】。黃嘉千健康法則:飲食、運動,加上「打電動」!。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52歲萬芳完全凍齡 保養最在乎「心」訣。健康膚質從正確保養開始 4個QA搞懂保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只囤泡麵衛生紙是錯的!學者籲政府教育正確囤貨
國際新冠肺炎反撲回台,近日國內確診病例數快速增加。有學者表示,目前機場是病毒傳播熱點,但若我國邊境圍堵不慎破功,下一個傳染熱點將是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屆時更需要減少出門與適當囤貨。在可能的社區傳播到來前,政府應設想如何建議囤貨內容、囤貨頻率,以及如何讓民眾分流採買以降低疫病傳染風險。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黃崇源等人長期透過電腦模擬傳染病的傳播動態,數據顯示人流多的地方沾染的病毒量高出許多,像是機場內的候機室、貴賓室與公共廁所等處的流感病毒或其他新興傳染病病毒量,可比機場內展覽品擺設區高達20幾倍甚至數百倍之多。黃崇源表示,我國致力在邊境圍堵新冠肺炎,但若不慎傳染進社區,病毒存在的高風險熱點將會從機場轉至公車、火車、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上,屆時更需要增加社會距離、減少出門與適當囤貨。近日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快速增加,掀起一波囤貨潮,泡麵與衛生紙均成為搶購標的。「這種囤法是不正確的,人們不可能在家兩周都吃泡麵、只用衛生紙」。黃崇源表示,內政部消防署曾經借鏡美國哈維與艾瑪颶風、日本北海道地震面臨物資匱乏的經驗,於2019年9月出版《居家防災食物準備指引》,教民眾如何準備才能兼顧保存與營養、如何儲備才算充分且無負擔,現在是時候在社區傳播發生前未雨綢繆作宣導了。這份指引手冊內容如,防災食物項目應包含每人每日三公升的水(其中考慮到缺水時的料理用水)、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與熱量的主食(如米、乾麵或泡麵)、能提供豆魚肉蛋類蛋白質的主菜(如調理包與罐頭)與副菜(如耐保存蔬果、飲料、杯湯與零食),不同種類食物份量與重量不一。每次選購量夠吃三天以上即可,循環儲備。黃崇源表示,如果新冠肺炎真的走到社區傳播,民眾再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動,還是可能有出門採購需求。因此,政府應考慮在地方行政區內劃出許多次分區,向民眾宣導盡量在自家附近社區採購食物與生活用品,藉此分流來降低疫病傳染風險。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尿酸值變化大 使痛風發作
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當急性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晚上、半夜或清晨發作,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痛風和尿酸沒有絕對關係,高尿酸的人不一定會痛風發作,主要是因尿酸值變化太大才會痛風發作。一般抽血驗尿酸值7.0mg/dl以下屬正常,若超過則是尿酸太高,卻不一定會痛風發作,但如果尿酸值突然下降到4.0mg/dl,因尿酸值變化大就易痛風發作;若是身體突然缺水脫水,尿酸變化值變大時,也容易引發痛風發作。痛風發作急性期時,為了降低發炎、紅腫熱痛,一般以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為主要用藥,在急性期後再施行降尿酸藥物治療,以防止痛風反覆發作。有痛風的人、尿酸過高的人,飲食生活要特別注意,尤其含高普林或高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湯、內臟、豆類、種子類等,尿酸會偏高,要少吃,尤其啤酒是痛風殺手,最好不要碰,以避免痛風發作。痛風病人要適度的運動,並補充足夠的水分,每天做適量運動,在運動後喝水,可調節尿酸的代謝,使血中尿酸逐漸降低,尿酸穩定了,就不易痛風發作。(諮詢/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祥霖)
-
2020-02-24 橘世代.時尚橘
追求美麗無年齡限制!熟齡肌保養一定要知道4大重點
雖然無法抵抗歲月的痕跡,但追求容光煥發是每個人的權利,即使邁入人生下半場,也要為了捍衛美麗加油。隨著年齡增長,洗臉、洗澡的習慣或是保養品的喜好都會逐漸出現變化,想要留住青春腳步,以下4大熟齡肌保養重點一定要牢記。●避免用過熱的水清洗洗臉、洗澡的水溫過高是許多人的通病,熟齡肌的皮脂腺分泌、角質保水功能逐漸變差,太熱的水不僅刺激肌膚,更可能過度洗去油脂,導致乾燥、搔癢等問題,建議水溫不要超過攝氏40度,以不超過體感溫度、摸起來溫溫的最好。●洗澡後勤擦乳液乳液可為肌膚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油脂,減少水分蒸發,尤其沐浴、泡湯後的肌膚含水量高,最好馬上使用潤膚乳液做好保濕。手前臂、小腿前側、手掌、腳掌等部位的肌膚天然油脂分泌較少,更需要勤擦乳液。●保養品成分單純為佳清潔、卸妝應避免使用酸鹼度過高或太刺激的成分,保養應著重在保濕修護,最後搭配大分子乳霜幫助肌膚築起防護網。平時也可多利用保濕噴霧隨時補水,但要立刻用手掌輕輕拍乾,最好能再擦上乳液或乳霜,同時也要注意防曬。許多熟齡肌偏愛擦較油的霜類或保養油,這並非完全正確,如果肌膚缺水卻過度補充油質,容易油水不平衡,還是要依個人膚質挑選合適的保養品。身體保養盡量挑選無香精、無防腐劑、無添加物的乳液,有乾癢困擾者的保養品成分更要簡單,最好能先諮詢醫師;可依季節變化和身體部位來選擇油膏(balm)、乳霜(cream)、乳液(lotion)等不同質地。●手勢力道不要太猛熟齡肌因水分大量減少,肌膚表層顯得更粗糙,清潔或保養時太用力搓揉、拍打並不會增加吸收,還可能因過度拉扯導致鬆弛與皺紋。擦保養品時用量要足夠,並將每個步驟的手速放慢,利用指腹最輕的力量畫圓或輕彈,也可用掌心溫度輕敷全臉。【熟齡保養特輯↘↘↘】。熟齡保養沒效? 醫:3大常見迷思別再犯!。擔心熟齡醫美無效? 醫:從這三部位下手最有感!。避開熟齡4大NG妝容 化出年輕3歲的減齡妝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最慘受害者 明明是家人卻被摔死 活下來的快餓死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陸毛小孩也如臨大敵。在大陸專家上月底建議寵物也要加以監控後,民間謠言四起,「寵物也會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讓大陸出現大量棄狗棄貓,甚至傳出撲殺與從窗外丟下寵物的殘忍事件。另一方面,心急的飼主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上月武漢封城後, 大陸各地也視狀況實施小區封閉管理等管控措施,一些行動受限的飼主只能在網上求救,因為他們留守在家的毛孩子,面臨著缺糧、缺水的窘境。毛孩子意外成為疫情之下的受害者。高官幾句話 陸掀撲殺棄養潮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上月底接受大陸央視「新聞1+1」節目訪問時指出,新冠病毒會在哺乳類動物之間傳播,所以對哺乳類動物要加以防備;同時呼籲,寵物飼主要加強對寵物的管理,若寵物在外接觸到新冠肺炎病人,就需要監控。這一則談話在大陸掀起一波棄養潮,一些無良飼主因擔心受感染任意的棄養寵物,甚至還有人殘忍地把寵物從高處往窗外丟下,而據大陸網友爆料浙江溫州永嘉縣金溪鎮黃山村因出現新冠肺炎患者,全村開始進行撲殺狗狗的行為,行徑殘忍。長年在北京做動物公益的美國人Chris,在他的微博「領養小舖」轉發了一則圖文,圖上是一隻貓,上寫著「求求你,別殺我」、「我可能只是有點髒兮兮,毛髮上沾滿泥巴,但我真的沒有肺炎」;圖下方有一個紅底白字寫著的「盲目捕殺流浪動物,可能造成新的傳播」。這則貼文引來九萬多的網民按讚,四萬多人留言,呼籲別傷害毛孩子。武漢疫情燒 滯留犬貓恐餓死為了防控疫情,大陸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管控人員或車輛流動的政策。1月23日凌晨武漢突如其來宣布「封城」,無法趕回武漢的飼主只能在網上求救,盼有好心人士、協會能夠救救自家的寵物。二月初微博上「救救武漢滯留寵物#」的詞條上了熱搜,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招募志工,在疫情嚴峻的武漢,奔波於飼主的租屋處,聯繫飼主、請來鎖匠,入門看照這些被遺留的毛小孩。看照的動作,不外乎就是添水、添糧。不過,隨著武漢也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18日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杜帆說,協會已於近日停止上門救助留守寵物的工作,這些寵物的主人需要盡可能的求助小區內的人士幫忙。武漢封城後,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收到了4200多個求助,登記在冊的申請有1400個,68名志工與工作人員在17天內,完成無償上門服務1400多次。飼主多信謠言 愛心人士兩頭燒小區封閉管理的政策遍及全大陸,北京各小區也實施封閉式管理。位於北京順義區一名狗小院的飼主吳狗媽(化名)受訪時指出,現階段狗糧緊張,就算有人要捐狗糧,進出費勁不讓進,他擔憂著狗狗的生存狀態。吳狗媽從2005年開始陸續接養流浪狗,現在他的小院收養了約370條狗,他常為狗搬家。吳狗媽從二月初開始在微信公眾號「寵益平台」上募捐狗糧。在寵益平台上發布募捐,平台會幫忙蒐集捐款者的資金,籌到一定額度之後,會將募到的錢買成糧食,再送往到募捐者的手上。吳狗媽說,北京實施一些管理措施進出困難,且買狗糧也難,因為物價上揚了些,眼下狗糧的儲量緊張,現在只能少餵一些糧,他小院裡的近400隻的狗都吃不飽。在這次棄養寵物潮中,儘管現在自身小院出現「糧食荒」,但他仍在二月中旬接養了一隻海澱的黃狗,牠被棄養的原因是飼主不要了。吳狗媽表示,認為狗會傳染新冠肺炎者是無知,但更多的是他感到害怕。他想的是他小院的狗,怕連累到這些狗孩子,他說:「咱也不知道人家怎麼說」。
-
2020-02-17 橘世代.時尚橘
熟齡保養沒效? 醫:3大常見迷思別再犯!
年輕時,臉上有充足的膠原蛋白,簡單保養就青春無敵,而大齡女子隨著年紀增長,更重視有感的保養方式,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提醒,要養出好皮膚,應該確實的改變日常習慣,像是防曬、多吃蔬果、不熬夜抽菸等,更切忌將速成商品當作日常必須。1. BB霜CC霜注意使用時機像是BB霜CC霜等多效合一的產品,使用的時機很重要,楊庭驊認為,若是趕時間或出門在外,多效合一的產品優點是快速且方便攜帶,但也因多效合一的產品什麼功效都有,容易不夠完整,所以如果當成日常的懶人保養,在功效上就會打折扣,也容易阻塞毛孔,易長粉刺的人不適合使用。2.面膜不是保養萬靈丹面膜主要功能就是在短時間內大量給皮膚水份,但這樣的水分來得快去得也快,楊庭驊認為,在肌膚極度缺水的狀態,例如一些特殊療程術後,或希望暫時性地讓臉上充滿光澤,偶一為之即可,但並沒有長效保濕及保養的效果,要達到皮膚的保濕,還是需補充具有鎖水、吸水、以及修復角質三大功效的保濕乳液。3.口服膠原蛋白杯水車薪另一個迷思是想靠著塗抹或口服的膠原蛋白或玻尿酸來補充皮膚裡的膠原蛋白及玻尿酸,楊庭驊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杯水車薪。他建議,不如使用含有抗氧化物成分或抗慢性發炎成分的保養品或食品,因為氧化物及慢性發炎是肌膚老化背後重要的機轉,從實證角度顯示,從預防方式著手,較有機會延緩老化的,而最安全方便就是多攝取蔬果類,或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外用A酸可預防皺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這些年自己漸漸邁入老境,健康亮起了紅燈,不免憶起父親生前對高齡,養老及送終等議題說過的話,發表過的文章。「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是父親八十歲那年寫下的心情感受。父親在報章撰寫專欄三十餘年,針砭時事,下筆幽默犀利,但談到自己晚年的心境,卻顯現了難得的浪漫與溫柔。那年(1989)詩人鄭愁予看到父親寫的這段話,有感而發說,「四十年來台灣社會有兩句最振奮人心的話,一是詩人周夢蝶的「我是高到最寒處仍不肯結冰的一滴水。」另一就是何凡(父親的筆名)的「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父親寫這句話時,旁邊加了一行附註:「八十生日時書此述懷,今仍適用,因旅人猶在途中。」父親在八十歲之後,又在旅途上多走了十三年,2002年十二月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三。九十三歲,當年在一般人眼裡算是高壽,但是對熱愛生命,積極任事的父親來說,可能有點遺憾,他不止一次對我說:「你祖父活了九十歲,祖母也是高壽,他們那個年代醫學及衛生條件都不夠。現在醫學進步,營養衛生改善,我常年運動,起居規律,沒有不良嗜好,如果不生大病,相信我可以活過九十五歲,說不定一百歲。」他説這話時充滿了信心。父親不是怕死,是熱愛生命,覺得人生還有很多事可做,他對未來還有很多計劃。不料比她小八歲的母親卻先病倒了,父親眼看著一向聲音清脆嘹亮,動作俐落快捷的妻子日益衰弱沉默,心如刀割,以後再也不提活百歲了。父親一生運動不輟,年輕時打排球,中年以後打乒乓球,他曾寫過一篇「運動最補」,收錄在中學國文課本裡,他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他對有些人一不舒服就跑醫院,帶回一大袋藥吃的習慣,不以為然。除了去世前兩年,他一生很少生病,更少吃藥。父親一向遵守法治,小至夏天缺水,政府疾呼市民節約用水,父親不但身體力行,還親書「勿浪費水」的條子貼在浴室和廚房門口,提醒家人。同樣的,他看病吃藥,一定遵守醫生的指示,按時服用,定時回診,絕不自己妄下診斷,或自作主張增減藥量,這樣尊重專業,是醫生眼中最合作的病人。那陣子我看着高齡父母活得辛苦,卻幫不上忙,心中不捨。想到父親早年在一篇文章中提醒台灣將面臨高齡化,呼籲政府及民間重視照顧老年人,文章中說:「人生沒有越過越糟的理由,一場雜耍,最好的節目放在最後;一部電影,結尾總是最用心安排;然則人生於世,為什麼把一段可怕的生活放在最後去經歷呢?這顯然不合理。」寫這一段話時父親才五十出頭,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正值壯年,那時不但沒有「長照」這名詞,社會上也沒有這觀念,當時人們先求溫飽,才去談養老或長照。父親對生死大事豁達,母親病重時,我們問他和母親,百年身後有什麼交代,他灑脫的說:「台灣地窄人稠,我一向主張人死不該佔地,我們都火化,其他後事你們怎麼辦都行。」父親在我們提供的一些墓園資料裡,選中了位於金山的一家墓園。我們兄妹和墓園業務人員約定,帶父親上山選放骨灰的塔位,約定的前一天,父親突然對我說:「你打電話問那位先生,他們公司來接的車子,有沒有漆上墓園的名字?如果有,就不要停在家門口,免得嚇到這幢大樓的住戶。」第二天,為了不嚇著鄰居,我們扶著九十二歲的父親,氣喘吁吁,一步步走到街口上車。母親去世後在她的追思會上,父親以微弱沙啞的聲音致辭,最後他說:「有人說,父母的壽命承傳給子女;又有人說夫妻走了一個,另外一個也不會活太久,我現在是處於進退兩難的境界!」全場賓客聽了不禁莞爾一笑,給老作家鼓勵的掌聲。追思會後兩天,我們帶父親上山去看母親,他抬頭指着滿牆的骨灰座説:「你們指给我看,我和你媽的小套房是哪一個?」有股慷慨就義的氣魄。二十多年前我還住在澳洲,應台灣最早投入「銀髮文化工程」的世新大學成露茜院長之邀,寫一本介紹養老先進國澳洲的書。利用一年的時間我走訪聯邦、地方政府、社區、民間、宗教團體及慈善機構,介紹這個很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年輕國家,怎麼使自己變成養老天堂。父親對我鼓勵有加,認為這本書可供台灣作借鏡。當時我多次與父親交談,台灣如何準備進入即將到來的高齡化社會,他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談長壽應該是視為一種「終身事業」,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打算怎樣不死。父親不但對社會議題觀察敏銳,可說是位先行者。醫生、病人、醫療、醫院構成了「醫病平台」的主體,但是長照和養老卻是社會對人一生的最後照顧,也是「醫」和「病」終極所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