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糞便
共找到
767
筆 文章
-
-
2024-11-05 癌症.胃癌
「恐怖漫畫之神」楳圖一雄胃癌逝!胃癌症狀像胃潰瘍、胃炎,胃痛自行吃藥可能忽略
有著「恐怖漫畫之神」稱號的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於10月28日因胃癌過世,享壽88歲。楳圖一雄代表作品「漂流教室」在日本深受歡迎,更在1987年翻拍成電影,2002年翻拍成電視劇,由山下智久、常盤貴子等人主演。胃癌3大病因 發生率男高於女 依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胃癌排名第8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40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胃癌致病原因包括遺傳、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由於日本飲食中多醃製食物,造成日本人罹患胃癌情形為世界第一,但醫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為胃癌重要致病原因,罹患胃癌個案中,約8至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未改善,胃部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若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也要提高警覺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相似李偉強說,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症狀相似,如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情形,門診收治胃癌患者已多為晚期,主要是胃不舒服時,民眾常自行購買藥物服用,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建議若服用藥物後2至3個月症狀都未好轉,「病情可能就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應盡速到醫院進行胃鏡、內視鏡檢查。李偉強說,確診罹患胃癌時,首先就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癌細胞容易侵犯胃四周的淋巴結、肝臟等,如有需要還須搭配化療殺死癌細胞。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胃癌風險衛福部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依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為降低國人罹患胃癌機會,國健署已於全台9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胃鏡檢查。李偉強說,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並服藥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疾病百科】胃癌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31 養生.聰明飲食
助降血壓、促進腸胃健康 栗子營養價值高但一類人要避免食用
秋末冬初,開始盛產栗子,其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B、C及鉀、鎂、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栗子鉀含量非常高,每100克含758毫克的鉀,是香蕉的2倍之多,有助於降血壓、消水腫;膳食纖維含量也超高,多達10.4克,促進腸胃健康,是減重族群首選。徐佳靖表示,栗子屬於「殼斗科」植物,有堅硬外殼,去殼之後的果肉,吃起來綿密鬆軟,是低升糖的澱粉類食物,更含有優質油脂與蛋白質。對於想減重的人,可適量食用栗子取代部分白飯,熱量低且能增加飽足感。栗子的膳食纖維成分,是腸道好菌的養分,可維護腸道健康,更能增加糞便含水量,幫助排便順暢、預防便祕。不過,徐佳靖提醒,栗子的高纖特性對腸胃敏感的人來說,吃多容易脹氣,胃炎、胃潰瘍患者要避免食用。栗子的鉀含量較高,能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調節血壓,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徐佳靖提醒,腎臟病患者只能少量食用,因為鉀、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對腎友來說負擔較大,因排除鉀離子的能力下降,累積在體內容易發生高血鉀。市面上較少見新鮮的栗子,嘉義縣中埔鄉是台灣唯一大面積種植黃金板栗的鄉鎮,買來之後可水煮或蒸熟;一般超商或賣場有販售去殼甘栗,方便烹煮料理。徐佳靖說,12顆栗子等於1碗飯,建議可依比例來控制食量,並替換掉主食,但每次食用最多8至10顆。販售南北貨的店家也有乾的栗子,徐佳靖推薦,可用1比1的比例煮栗子飯,或自製栗子雞湯,秋冬養生對身體有很大的滋補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30 醫療.消化系統
落實公筷母匙 防幽門桿菌復發
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疾病,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主要是經口傳染,如果用餐沒落實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感染。醫師提醒,幽門桿菌不是治療後就一勞永逸,沒注意還是有重複感染的可能。30多歲陳小姐,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曾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最近一個月常胃痛不舒服,照胃鏡發現有胃炎,幽門桿菌檢查呈陽性,她大為驚訝,覺得已經滅菌了為何還會呈陽性。原來是家族聚餐吃火鍋,沒有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同桌2名親友檢驗後也確認遭感染。 幽門桿菌經口傳染 沒有公筷母匙易感染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說,幽門桿菌可能存在人的胃黏膜、唾液、糞便等環境,傳染途徑主要是經口傳染,用餐時如沒有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容易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有親友感染時,建議同桌用餐或同住者一併檢測。多種胃部疾病都與幽門桿菌有關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被證實有相關性,且被感染的時間愈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愈高。 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親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只要經由檢驗確認感染,健保會給付相關藥物,但要留意滅菌成功後,仍有再次感染或復發的可能。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胃鏡切片,會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康本初提醒,感染幽門桿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經常要等到出現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不適時才發現;治療方面,主要是使用制酸劑加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滅菌,所需時間視個人症狀約7至14天。
-
2024-10-29 醫療.消化系統
曬天然的戶外陽光也行 醫師曝3個簡單生活秘訣助擺脫便秘困擾
一位加拿大知名的自然醫學醫師建議,民眾如果不想因為便秘問題所苦,做到曬太陽、喝溫水以及每天吃早餐等三件事,就可以達到幫助身體腸道暢通的目的。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經常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各式各樣關於健康與排便問題的醫師寶寧(Janine Bowring),稍早又在TikTok上分享如何避免便秘的三項絕招。她建議的第一招相當容易做到,也就是「每天吃早餐」。她說,「讓生理時鐘與自然同步,對於促進正常的腸胃蠕動非常重要。」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專家也指出,每天吃早餐確實有助於保持腸道健康,因為實際上,固定時間進食時,腸道的功能最為健康。她的第二項建議則是曝曬天然的戶外陽光,特別是一早起床後。她說,「一定要到戶外,如果不能外出,那就打開窗戶、坐在窗戶打開的附近,讓皮膚能更多曬到陽光。」這項建議也與《前沿微生物學》(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9年的研究不謀而合,因為該發現適量曝曬陽光有助於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至於擁有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相當重要,會攸關於整體健康,例如消化以及免疫功能等。最後她則建議一天當中一定要喝溫水。根據健康線上(Healthline)報導,喝溫水能幫助消化,甚至還能啟動消化系統。寶寧醫師指出,「也可以加一些新鮮擠壓的檸檬汁,全天目標是喝大約十杯的溫水。」她並建議,「也可以喝無咖啡因的草本茶,這將有助於刺激身體的蠕動作用,並幫助糞便在消化道中的移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5 醫療.消化系統
身體沒有不舒服也適用 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有助維持腸道健康
維持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腸道甚至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即便你沒有立即性的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建立某些習慣能幫助你的腸道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下是專家提供的5項建議,有助你的消化道健康。1.在正確時間吃得正確大多數專家都同意,照顧腸道健康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正確的食物。由於腸道含有數十億細菌,均衡飲食對於在腸道內建立良好的菌叢至關重要。 具體的作法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並表示限制紅肉和超加工食品,因為後兩者都會對腸道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量20至35公克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除了吃什麼很重要,但什麼時候吃也同樣關鍵,尤其是對於那些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來說。專家建議,將晚餐和睡覺時間間隔至少2小時,可以緩解許多夜間胃酸逆流的症狀。另外,與其傳統的三餐大餐相比,全天分散進食小餐點也有助減少胃酸逆流。2.留意腸道變化專家指出,留意你的日常排便習慣,因為它們可以洞察你整體的健康狀況,重要的是別忽視某些症狀或某些糞便特徵。偶爾出現的腹瀉和稀便是多數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然而如果這種情況開始頻繁出現,那就是一個警訊。其他像是糞便中帶血、夜間跑廁所、稀便持續數天,以及伴隨胃腸症狀的體重減輕,都可能是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腸道感染或其他腸胃疾病的徵兆。即便你的排便習慣沒有改變,如果符合某些篩檢的要求,也可能需要積極進行。例如國健署針對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提供的五癌篩檢,其中一項為了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0至74歲民眾可每2年進行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3.規律運動身體活動對於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便秘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專家解釋,運動是有益的,因為它有助食物通過結腸的速度。研究還顯示,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緩解便秘和脂肪肝疾病,還能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並產生對我們健康有益的腸道細菌。專家建議每週進行3次、每次30分鐘的高強度體能活動。但即便是低強度的活動,例如每天散步30分鐘,也可能是有益的,關鍵是全天盡可能多走動。4.喝足夠的水並避免人工甜味劑有研究表明,攝取足夠的水有助於消化過程,尤其是當人們在喝水的同時吃高纖維飲食時。此外,喝足夠的水還可以促進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延伸閱讀:除了喝水還能怎麼解渴?吃蔬果有助補水嗎?】但喝多少水才算足夠?每天的飲水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健康狀況、活動量和性別。舉例來說,成年人平均一天所需的飲水量為體重x30cc,以50公斤女性而言,最少需要1500cc。另外要再加上汗水蒸發,建議喝足2000至2500cc。專家補充,避免飲用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很重要,因為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如果你需要甜味劑,可以選擇天然甜味劑,例如蜂蜜。5.限制酒精攝取量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使用針對腸道健康來說.酒精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是兩種常見但可能潛在危害的物質。專家指出,大多數人都熟悉過量飲酒的壞處,尤其是對肝臟健康的影響,但酒精也會直接刺激腸胃道。像是有些人在喝了大量酒精後,出現胃痛和排便不規則的症狀並不罕見,即使攝取量未達到導致噁心和嘔吐的狂飲程度。不太為人所知的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對腸道健康的威脅。人們常常認為這些藥物是無害且安全的,因為它們是非處方藥,但如果使用過量,它們可能導致胃和腸道的發炎。【資料來源】.5 Gastroenterologists on the 1 Thing You Should Do Every Day.腸道竟是你第二大腦 七個令人驚奇的事實
-
2024-10-23 醫聲.醫聲要聞
女業務血便非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
28歲女性保險業務員近半年每天排便次數大增,伴隨黏液和血絲,以為是腸躁症合併痔瘡出血,直到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其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會出現嚴重腹痛、血便,甚至因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但目前健保給付進階藥物限制一年,較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更為嚴格,若未妥善控制病況,將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及腸癌風險。據統計,取得IBD重大傷病患者數,從2020年2595張成長至2024年八月的7698張,且有被低估之的疑慮,引發醫界關注。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前者主要侵犯大腸表層黏膜,後者則可能從口腔到肛門全面侵犯,並深入組織層造成穿孔、瘻管等嚴重併發症,出現小便有菜渣、反覆泌尿道感染,或陰道、陰囊、皮膚上產生小洞及糞便排出;研判飲食西化、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導致IBD患者在亞洲快速增加。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的兒子18歲發病,大學四年因病休學三次,體重從80幾公斤掉到50公斤,還衍生肛裂、瘻管、切腸與做腸造口,迄今與病共存20年;另名30幾歲男性病患因大腸、小腸嚴重潰爛、纖維化而被全切除,肚子有7、8個瘻管,無法正常飲食,被迫辭職,太太只能在先生就醫的醫院,擔任清潔工才能就近照顧,但該病患仍因病情過重在去年過世。藥物給付僅一年 治療中斷恐增復發風險截至九月底,克隆氏症有五種、潰瘍性腸炎有六種進階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如符合給付條件,一年可省30到50萬元的藥費,大幅減輕經濟負擔。然而,藥物一次僅給付一年,比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嚴格,療程結束後,無論病情是否穩定,都必須停藥三個月,待病情復發並再次符合健保規範,才能重新申請藥物治療。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患者用藥斷斷續續,增加疾病復發風險,也可能造成藥物失效,需要使用更新或更昂貴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復發亦將中斷患者原本穩定的課業和工作,讓患者產生憂鬱和焦慮。目前IBD治療目標是「內視鏡黏膜癒合」,可降低復發、住院、手術、併發症以及癌症等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復發會造成頻繁就醫、住院、手術,長期腸道反覆發炎更大幅增加腸癌風險。顏旭亨表示說,放寬治療療程限制,能幫助病人控制好疾病,維持生產力、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面對少子化的挑戰,政府更應該改變策略,幫助這群年輕病人回歸社會;醫療端也應提供腸胃科、外科、營養師、護理師、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跨科團隊的照護,更全面地協助病友及其家屬,提供更完善的疾病照護。李柏賢也提醒,IBD初期症狀為肚子痛和拉肚子,易與腸躁症混淆,腸躁症患者多在白天或有壓力時腹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肚子痛就會緩解;若民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等IBD警示症狀,應進一步就醫接受檢查。
-
2024-10-22 醫療.消化系統
每次吃飯後都想上廁所是正常的嗎?簡單6招有助改善發生頻率
你有吃完飯後立刻想要上廁所的經驗嗎?可能會讓一些人懷疑他們的食物是否未在體內停留,而是直接排出體外,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餐後立即或幾個小時後排便,通常只是意味著你有較為明顯的「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在某些情況下,餐後排便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狀況可能會在進食後引發急迫的排便需求,並伴隨其他症狀。什麼是胃結腸反射?胃結腸反射是身體對進食的自然反應,當食物進入你的胃時,你的身體會釋放某些荷爾蒙。這些激素會告訴你的結腸收縮,以便將食物殘渣經由結腸排出體外,為更多食物騰出空間。胃結腸反射的影響可以是輕微、中度或嚴重,它們也可能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比其他人有更明顯的胃結腸反射,這促使他們在吃完飯後立即排便,有時甚至在吃完飯之前就排便。有的人可能會誤以為餐後就上廁所代表新陳代謝快,但實際上新陳代謝指的是身體將食物轉化為能量並消耗燃燒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你體內的所有化學反應,而不僅僅是消化過程。胃結腸反射是健康問題的徵兆嗎?餐後立刻想上廁所通常是正常的胃結腸反射,除非伴隨其他症狀和體徵,例如異常的糞便、腹痛或無意間的體重減輕,否則並不表示有健康問題。反之,患有腸躁症、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則被描述為有異常的、過度活躍的胃結腸反射。過度活躍的胃結腸反射會加劇與這些狀況常見的症狀和體徵,例如腹瀉、腹痛、腹脹和放屁等。另一方面,患有乳糖不耐症或麩質不耐症的人在攝取某些對其敏感的食物後,也可能會出現胃結腸反射過度活躍的情況。腸胃道感染也會導致進食後排便更頻繁,但這種情況通常急性發生,並伴隨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有時還會發燒。如何避免胃結腸反射發生?胃結腸反射是一種自然的身體反應,但如果你覺得這種反應過於干擾或不適,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你管理餐後的排便。1.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量多吃水果、全穀類和蔬菜,但要注意不要過量,因為一次攝取過多的纖維可能會過度刺激你的消化系統。2.保持健康的飲水量平均而言,男性和女性每天應飲用約3.7 公升和2.7 公升的液體。3.避免吃可能觸發的食物吃太辣或太油膩的食物可能會刺激胃結腸反射,記錄自身對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或高熱量食物是否會引發更強的反應,並盡量減少攝取。4.限制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和酒精都可能影響消化系統,減少這些飲料的攝取量可能有助減緩餐後腸道活動。5.控制壓力壓力可能會刺激胃結腸反射,但可藉由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漸進式肌肉放鬆等管理壓力的方式幫助平靜消化系統。6.規律運動體力活動可以改善整體消化功能,並可能有助於調節排便時間。【資料來源】.Is It Normal to Poop After Every Meal?.Why Do I Have to Relieve Myself Immediately After Eating?
-
2024-10-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什麼可以助排便?當令蔬果膳食纖維十大排行,第一名建議連籽一起吃!
現代人外食普遍,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膳食纖維攝取太少,導致排便不順暢,甚至便秘情況嚴重。國健署推薦當令蔬果膳食纖維含量排名第一名,百香果連籽一起吃,膳食纖維最豐富。什麼蔬果膳食纖維最多?國民健康署指出,19歲以上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約為25-35克。而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調查,國人膳食纖維普遍攝取不足,膳食纖維不足可能會造成排便不順的問題!常出國的人大概就知道,出國在外,想吃點蔬菜水果有時不是那麼容易,台灣蔬果產量算是非常豐富多元,很多蔬果是一年四季都有,有的則是有特殊產季。國健署《食在好健康》粉絲團整理了近期市面上常見蔬果,膳食纖維含量排名第一名竟是百香果。其實百香果不是只有果汁香甜好喝,它可是從裡到外都營養,想助便的,更要連籽一起吃,百香果裡面的小黑籽富含膳食纖維,是香蕉3倍多,也是泰國芭樂的2倍。蔬果膳食纖維含量十大排名(以下以每100克可食量食材為單位)1.百香果:5.3克2.土芭樂:5克3.香菇:3.8克4.苦瓜:2.8克5.茄子:2.7克6.豇豆:2.3克7.茭白筍:2.1克8.麻竹筍:2克9.文旦柚:1.4克10.楊桃:1.3克光吃蔬果不夠,更要記得喝夠水有排便困擾的人,不妨從上表挑選你較喜歡吃的,每天輪流吃,吃當令蔬果是最健康的養生方法之一,且當令價格最穩定、又能補足每日膳食纖維量,可謂一舉數得。要特別提醒的是,膳食纖維補充之餘,更要記得攝取足夠水份,尤其對有便秘困擾的人,當纖維質量足夠,但是水份卻不足時,反而會導致腹痛,想排便又排不出來。成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陳思伃曾撰文建議,早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以利排便。一般而言,排便一天不多於3次、一周不少於3次,都是可接受的排便頻率。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連續三天以上沒有解便、排便量少(呈顆粒狀)、糞便乾結偏硬,即為便祕。【參考資料】.國健署《食在好健康》粉絲團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7 癌症.其他癌症
腹脹腹痛、大便變灰白色竟是罹癌!醫揭「7初期症狀」像腸胃不適易忽略
一名41歲青壯男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日前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醫師安排他進行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有腫瘤,進一步做切片後確定為惡性腫瘤,後續由外科醫師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除根治性切除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腫瘤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陳雁捷表示,十二指腸壺腹癌(ampullarycancer)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癌症,主要發生在胰管和膽管交匯處的壺腹。醫師指出壺腹癌是相對少見的癌症,發生機率低,初期無明顯症狀,隨著腫瘤成長後較有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進而被診斷,那時分期往往已接近晚期。壺腹癌初期症狀類似腸胃不適陳雁捷說明,壺腹是人體器官中非常小的構造,藏在消化道裡,置就在胰管與總膽管最末端2公分之接合處,開口於十二指腸壁。因位置很難被發現,壺腹癌初期症狀與一般腸胃不適很類似,所以常被忽略,例如:腹脹感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噁心嘔吐腹瀉胃口差體重減輕茶色尿此外,當腫瘤逐漸變大塞住胰液和膽汁出口,就會出現黃疸,大約7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有灰白色糞便、胰臟發炎、疼痛加重輻射到背部等症狀,甚至侵犯到十二指腸附近腸壁,造成腸胃道出血情形。壺腹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陳雁捷指出,壺腹癌的診斷方法主要以腹部超音波作為主,若顯示膽道、胰管擴張情形,則需進一步透過影像學檢查診斷,例如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核磁共振膽道胰管攝影等。「目前壺腹癌有效根治的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需於病灶處行根治性切除,標準手術為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procedure)。」陳雁捷提到,此手術除了根治性切除以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為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陳雁捷進一步說明,病人需符合2項開刀條件才能進行該手術,成功接受手術的病人長期存活率相對較高:.腫瘤仍侷限於原發處尚未轉移至遠端器官.腫瘤並未造成周圍重要血管嚴重侵犯(上腸繫膜動靜脈)他解釋,如果評估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在壺腹與十二指腸處裝上支架,或經皮膚引流膽汁以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作為暫時性緩和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則可以用在晚期無法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但目前對於提升存活率仍是有限。膽管擴張小心罹癌警訊陳雁捷提醒,民眾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降低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建議可以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有發現膽管變粗,可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無症狀出現時發現腫瘤,盡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儘快就醫,以期達到最好治療效果。衛福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表示,儘管壺腹癌無法完全預防,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健檢以及對家族病史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發生的風險或早期發現潛在問題。民眾若有具體的家族史或個人健康狀況的顧慮,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並制定個性化精準醫療的預防策略。【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62.html】
-
2024-10-14 醫療.感染科
頭痛、走路不穩不是中風…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公園、機車看到牠別亂碰
一位72歲的男性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從去年年底開始,斷續出現右前額頭部鈍痛,還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的現象,吃了3個月止痛藥後症狀雖然緩解,但始終沒斷根,今年初他的頭痛突然加劇,更發生複視、意識不清、全身無力等症狀,從椅子上滑下,緊急送醫懷疑中風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是感染隱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表示,中樞神經感染是指腦部或脊髓受到病原體的入侵,而導致的發炎現象。正常來說,腦和脊髓受到外層顱骨、脊柱以及其下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的保護,病原體不易入侵,但若因外傷或手術植入物、周邊組織(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等)的感染,或病原體直接血行性入侵,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感染。隱球菌腦膜炎誤認中風陳珮昀說明,腦炎或腦膜炎在臨床上可能會表現出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改變甚至發燒現象,導致部分患者可能誤認為腦中風初期症狀;但也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出現以上特徵,導致早期診斷有所困難。以上述清潔工為例,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步態不穩、意識不清,左眼球視野局部受限,肌腱反射減弱,肢體協調性差等症狀。腦部核磁共振並無發現急性腦梗塞,生理檢查排除重症肌無力,最後在他的腦脊髓液和血液的黴菌培養長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立即給予抗黴菌藥物,並置放暫時性的腰椎引流管降低腦壓,病人意識逐漸恢復清醒。醫師為病人安排住院經引流管、定期做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以控制其腦壓過高的情形。經過數周治療,病人的頭痛、頭暈、複視和體力也逐漸改善,目前病人持續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物,預計要服用至少半年,並出院返家回到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隱球菌腦膜炎好發這類人陳珮昀指出,隱球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常存在於鴿子或鳥類的糞便中,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呼吸道吸入帶有菌體的塵埃,或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食入病原體,再經由血行性感染其他器官(肺、中樞神經、骨骼、泌尿系統、眼睛⋯⋯等)。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愛滋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的患者等。臨床上表現出亞急性或慢性的病程,起初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被以為是感冒而輕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燒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癲癇、黴菌血症且有生命危險。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糞尿陳珮昀建議,預防隱球菌感染的方法為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理並消毒鴿舍,妥善處理鴿糞,注意傷口清潔,避免食入不潔食物;本身若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要盡量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類及受鳥糞汙染的土壤、植物或腐爛的有機物、食物等環境。陳珮昀提醒,頭痛和頭暈為神經內科常見症狀,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未癒,甚至出現複視、肢體無力、平衡感失調、意識改變、口齒不清等神經功能異常,一定要立刻就醫,並告知過去病史及職業、接觸、旅遊、群聚史,由醫師進一步鑑別可能的病因並盡早對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8.html】
-
2024-10-01 養生.聰明飲食
喝奶就拉、脹氣是乳糖不耐症嗎?腸胃科醫師教你4招辨別差異
剛上高中的小璇近期只要早上喝牛奶,上午第一節一下課立刻跑廁所,有時第一節上課時肚子就已經在絞痛,某次腹部嚴重脹氣,課堂間偷偷解氣舒緩,沒想到卻止不住閥門,內褲沾上些許糞便,嚇得她趕緊舉手到廁所清理,回家後跟媽媽訴苦,媽媽判斷她可能患有「乳糖不耐症」,自此戒喝牛奶,未料最近她喝到乳清蛋白時,腹絞痛症狀再次出現。多數東方人 缺乏乳糖酶多數的東方人都飽受「乳糖不耐症」所苦,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腸胃道消化乳糖時,需要「乳糖酶」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以及半乳糖供人體吸收,但多數的東方人都缺乏乳糖酶,導致乳糖累積在體內,就會形成脹氣、腹瀉等症狀。有些人小時候具有乳糖酶,但隨年紀增長漸漸失去分解乳糖的能力,後天才出現乳糖不耐症。朱光恩指出,乳糖不耐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人體的缺陷引起的功能性症狀,所以臨床上並沒有乳糖不耐症的檢測機制與治療方式。對於因乳糖不耐症求診的民眾,大多建議盡可能減少食用乳製品,或是採購低乳糖牛乳或無乳糖牛乳,避免腹瀉症狀而影響日常生活。調整喝奶方式 改善症狀如果無法戒除牛奶或買到低乳糖或是無乳糖牛乳,則可以調整喝牛奶的方式,以改善脹氣、腹瀉症狀。朱光恩建議,乳糖不耐症患者在喝牛奶時,不要一次喝完,可以分批次慢慢喝,讓身體慢慢接觸乳糖,讓乳糖在體內累積速度變慢,同理食用乳製品時也是要慢慢吃或分批吃,或是將牛奶加熱,可破壞牛奶中的乳糖,降低人體攝取乳糖的量,達到改善症狀的效果。朱光恩表示,腹瀉、脹氣這兩種乳糖不耐症的經典症狀,其實發生在各類疾病中,有時候民眾會自以為是乳糖不耐症,反而疏忽可能是疾病引起的腹瀉或脹氣。在胃腸肝膽科門診中,常見會有腹瀉、脹氣症狀的疾病就是「大腸癌」,其餘包括腸躁症、蛋白質過敏的患者等。以小璇的狀況為例,屬於典型喝完牛奶就出現不舒服症狀,但牛奶中約有三成屬於酪蛋白、乳清蛋白則具有乳球蛋白,她的腹瀉症狀可能是對某一種酪蛋白或乳球蛋白過敏所導致,可透過抽血釐清是否為蛋白過敏的患者,不過她也可能同時是乳糖不耐症以及蛋白過敏者。嚴重腹瀉 就醫釐清原因朱光恩強調,當腹瀉症狀過於嚴重時,別輕易判斷自己就是乳糖不耐症,應盡速就醫,釐清導致腹瀉的原因,避免已經罹癌卻不自知。建議可觀察吃食物後的反應,初步辨別乳糖不耐症與其他疾病差異:1.乳糖不耐症引起的腹瀉等症狀,往往發生在喝牛奶或接觸乳製品之後,一個小時內立即發生。2.蛋白質過敏者的腹瀉等症狀,是發生在吃肉製品等高蛋白食品後。3.腸躁症患者是只要吃完任何東西,就會因為腸道蠕動過快而腹瀉。4.大腸癌患者是不管有沒有吃東西,一天腹瀉會超過10到15次,且腹瀉時糞便會伴隨血絲及如鼻涕般的黏液,合併體重快速下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養生伯「日行一萬步」,大腸鏡仍檢出4公分瘜肉!大腸癌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
台中烏日73歲羅姓阿伯罹三高,平常注重養生,不但健康飲食,也養成每天走一萬步的習慣,今年年初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經接受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及安排大腸鏡檢查,在最深處的盲腸發現一顆4公分大瘜肉,當下醫師林裕鈞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切除,病理化驗為腺瘤性瘜肉,若延誤處理,恐有癌變風險。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醫師科林裕鈞說明,以往大腸鏡檢查發現有2公分以上的大瘜肉,若位於深處、角度不佳、懷疑黏膜下侵犯等原因,難以切除,需轉介外科手術,現在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讓患者免去開刀之苦。大腸癌早期無症狀,等到有症狀通常都已是第二期以上,接受篩檢及早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林裕鈞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者,建議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可大幅提高根治痊癒的機率,從長期研究的結果來看,大腸鏡檢查可有效降低70%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 應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林裕鈞分析,過去許多人對於大腸鏡聞之色變,現在內視鏡管子比以前細,操作技術也進步,訓練有素的醫師都能溫柔順暢地完成檢查,盡可能減少在腸道內「九彎十八拐」,以防產生痠脹疼痛。若比較緊張怕痛,或曾接受過腹部手術可能會有腸沾黏的情形,建議自費接受深眠無痛或淺眠減痛的麻醉方式,睡一覺醒來就能完成所有檢查,大幅提升診療品質。林裕鈞說明,國健署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民眾若發現排便型態轉變超過8至12周,甚至有黑便、血便、細便、持續便秘或腹瀉、殘便感、裡急後重、貧血、腹痛,或是暴瘦、食慾不振的情形,可能是大腸癌前兆,需盡早至胃腸科門診諮詢並安排檢查。
-
2024-09-25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壓「9種食物」營養師認證必吃!香蕉、堅果都上榜 蘋果1吃法更營養
除了得舒飲食原則之外,營養師陳詩婷也分享特別有助降低血壓幾種食物,供大家參考!9種食物有助降低血壓 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的鉀跟鎂離子。鉀離子有助抗衡鈉離子,可以平衡身體內多餘的鈉;鎂離子可以放鬆血管平滑肌,達到降低心血管病的益處;研究也發現,香蕉的水溶性纖維含量高,有助代謝身體多餘的膽固醇,特別當香蕉加熱後,水溶性纖維含量會更高,還能防止大腸癌的發生。每日建議攝取100克,約小香蕉一根的量就足夠,攝取過量,多餘的醣類會儲存為三酸甘油酯,反而不利於血壓的控制。 2、奇異果奇異果也是高鉀水果,每100克大概含有近300毫克的鉀離子,可以抗衡身體過多的鈉離子。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豐富,比檸檬高2~3倍研究證實,維他命C可使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加速轉化為膽酸,從腸道排除,避免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現象。至於奇異果中的奇異果酵素,有助加速蛋白質的分解及促進腸道蠕動,當吃了過多的大魚大肉時,建議飯後可以吃1-2顆奇異果,來幫助蛋白質消化。 3、莓果類一般認為藍莓、蔓越莓、黑莓、草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等強力的抗氧化劑,能夠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最近研究更發現,莓果類所含的類黃酮可被腸道益生菌分解,有助腸道菌種的多元化與分布,提升保護心臟的能力。而且類黃酮類算是穩定的物質,儘管節氣使然,沒有辦法四季都吃到莓果類,也可以使用冷凍莓果,製作果醬、甜點,或是直接加進早餐裡,大概每天吃1.6份莓果(約120克),就可以達到保健作用。 4、蘋果蘋果本身富含鉀,可以讓身體排除多餘的鹽,預防血管的損傷;再者,蘋果的果皮含有大量的果膠,果膠這種水溶性纖維進到腸道,可以幫助膽酸、膽固醇的排除,進而降低身體整體的膽固醇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而蘋果加熱後的營養更豐富!若將蘋果加熱,可以讓果肉釋放出更多果膠,果膠這種水溶性纖維因不被人體消化與吸收,在腸道遇到水份後會膨脹,變成凝膠狀,一來可以增加飽足感、延緩糖類的吸收、使乾硬的糞便變得濕潤柔軟容易排出,最重要的是,果膠可以促進腸道膽酸、次級膽酸(一種致癌物質)排除,進而降低血中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和預防癌症。 5、洋蔥含有豐富的槲皮素(一種類黃酮化合物),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能幫助保持血管的彈性;另外,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有助血管的擴張,減少血管的阻力;同時,洋蔥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人體降低血脂、穩定血糖、增加腸相的平衡,對心血管及整體健康有幫助。不過,洋蔥屬於比較刺激的蔬菜,腸胃敏感的人,建議不要吃生洋蔥;若不喜歡吃完洋蔥殘留在嘴裡的味道,可以喝比較濃的檸檬水幫助除掉味道。 6、豆腐豆腐為植物性蛋白質,本身零膽固醇,還含有大豆異黃酮與植物固醇,有助降低血脂及血膽固醇,對高血壓患者有益處。豆腐儘量選擇傳統豆腐,俗稱「板豆腐」,因為板豆腐在製程過程中會添加硫酸鈣等含鈣凝固劑,可以幫助鈣質的補充(身體缺鈣,容易出現血栓,加重高血壓形成);而嫩豆腐、雞蛋豆腐、百頁豆腐的製成非使用含鈣凝固劑,鈣質含量少,不建議當成補鈣來源。 7、鮭魚鮭魚、鯖魚、鱈魚屬於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能夠幫助抗發炎、降低血脂、三酸甘油酯,達到維持血管彈性、預防中風等好處。另外,沙丁魚、秋刀魚等,omega-3脂肪酸含量也很豐富,建議每周吃2-3次,每次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魚肉就足夠。 8、堅果堅果本身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核桃或亞麻仁籽,跟深海魚一樣,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其能在體內轉化成EPA、DHA,有助於血管恢復柔軟,並使血液循環變佳,維持心臟健康。不過,堅果被歸類在油脂類,多吃有變胖風險,建議每日吃一湯匙的量就足夠,並選擇原味無調味的堅果為佳。 9、番茄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它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物質,不僅可以預防癌症,同時還有助保護心血管(食用時加熱、加油,可以幫助茄紅素吸收);研究還發現,番茄含有「番茄皂苷」,有助抑制泡沫細胞(導致動脈硬化的巨噬細胞)的形成;且小番茄的番茄皂苷量是大番茄的3-5倍,一天約吃5顆小番茄就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大番茄則要吃到1顆。延伸閱讀: ·別誤踩高血壓飲食地雷,蘇打餅、白吐司、早餐穀片皆上榜,1飲品喝多了血壓飆 ·全球高達10億人患有高血壓! 研究:每天減少「1物」攝取量,降血壓效果跟服藥相當
-
2024-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驗大便準嗎? 糞便潛血精準度8成
想要揪出大腸癌,到底要做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目前台灣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免費一次的糞便潛血「定量免疫法」檢查,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最新研究證實,檢查精準度高達80%,安全又簡單,不需要限制飲食。北醫大研究 發表在JAMA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眾,長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等資訊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即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其研究成果可為未來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此研究成果並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上。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表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應盡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用來做更好的預防應用。這項調查可為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新策略,研究顯示,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進而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對於高風險族群,可更精準的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同時能使醫療資源更有效配置。篩檢 明年可望放寬到45歲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要早期發現大腸癌不難,每2年一次做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一般民眾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明年可望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國健署呼籲,民眾應多加利用,提早發現病兆、及早治療。定量免疫法 只對人血反應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方便、簡單,且無侵入性,是大腸癌篩檢的重要工具。對於沒有空、害怕大腸鏡的人來說,在家就能完成樣本採集,送交檢驗即可。目前使用的定量免疫法,只對人類血液中的血紅素和球蛋白有反應,翻轉傳統「驗大便不準」的印象。糠榮誠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精準度高達8成,不過驗出陽性仍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利用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發現瘜肉與癌前病灶時,可以在檢查當下直接切除或進行組織取樣。他以60至70歲為大腸癌高風險發生率的族群為例,瘜肉生長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後應定期接受篩檢。不論是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只要定期接受檢查,就能提升預防罹患大腸癌效果。有家族史病例,或是有肥胖、抽菸、大量飲酒、患有糖尿病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排便習慣或大便型態改變,應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炒蛋、煎蛋、水煮蛋,雞蛋怎麼吃最好?譚敦慈2個原因建議吃全熟蛋,尤其外食
雞蛋是我們每天常看到吃到的食材,有些人愛吃生蛋,有人吃半熟蛋、全熟蛋…,而這不只是個人對食物口味的差異而已,它其實也關乎飲食健康。譚敦慈建議,蛋最好還是吃全熟的,除了避免沙門氏菌感染之外,也最能吸收它完整的營養。許多人早餐少不了一顆蛋,中午可能吃水餃又配一碗蛋花湯,晚上去吃燒肉丼飯,上面打一顆生蛋一起吃,真是太美味了!雞蛋的料理方式非常多元,炒蛋、煎蛋、水煮蛋、茶葉蛋、蛋花湯…,當主角也可以、又經常是許多菜少不了的配角。生吃、熟吃、半熟吃,連吃法都很多種,每個人的偏好不同,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之前在元氣網YouTube影音頻道《元氣最愛問》談到雞蛋要不要洗、蛋怎麼吃最好的話題時提到,吃雞蛋最好吃全熟蛋,原因要從洗蛋說起。雞蛋在烹調前清洗蛋到底要不要洗,一直有不同的說法,譚敦慈則建議蛋一定要清洗,洗選蛋也不例外。如果是買散裝蛋,回家後先拿布沾水後擰乾,擦拭表面糞便羽毛等,再放進冰箱冷藏。洗選蛋則可以直接冷藏。那何時洗呢?清洗時間是在烹調之前,也就是說,不管你買的是散裝蛋還是洗選蛋,要煮時再將蛋從冰箱拿出來洗。雞蛋清洗步驟很簡單,把蛋放在碗裡,蓄滿水搓一下即可。2個原因建議蛋吃全熟的,至少蛋白要熟不過這是我們自己在家裡料理的做法。外食者吃外面店家煮的,哪能控制人家洗不洗。尤其我們經常可在早餐店看到店家都是將進貨進來一整個蛋框放煎檯旁,也不知道這些蛋到底有沒有擦過洗過?對此,譚敦慈則建議盡量外食就盡量吃全熟蛋比較好,原因有二個。1.避免沙門氏菌感染:台灣、日本的餐點,生吃雞蛋算蠻普遍的,熱豆漿沖一顆生蛋,是台灣許多中式早餐店的豆漿吃法。香港人常吃的滑蛋燴飯,蛋也是在起鍋前打下去,讓視覺上產生「滑動」的美感及口感。而吃生蛋感染沙門氏菌、甚至死亡的案例,都曾發生過。2.吃生蛋無法攝取其中完整營養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跟蛋白質吸收率有關。因為蛋白裡存在一種天然生物素「蛋白質抑制酶」,蛋白分解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質,讓蛋白質中的胺基酸能夠被人體吸收;而如果生吃雞蛋,蛋白質抑制酶反而讓人體無法好好攝取其中蛋裡的的胺基酸等營養素。全熟的煮法才能將「蛋白質抑制酶」破壞掉,蛋的營養才能完整被我們吸收。因此建議若要充分攝取雞蛋的營養,還是吃全熟蛋較好,至少蛋白一定要熟。處理雞蛋注意4件事譚敦慈再度提醒,為了避免沙門氏菌感染及禽流感,處理雞蛋時請注意以下4件事:1.摸過蛋後要確實洗手。2.避免吃生蛋製品,例如沙拉醬、沒煮熟的蛋。3.避免使用蛋白敷臉保養,臉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有黏膜,感染風險很大。4.蛋要分開打:如要打2顆以上的蛋,請分開打在2個容器裡,不要打在一起;如果打在同一個碗裡,萬一其中一個蛋黃壞掉、臭掉,你可能不知是哪個。【參考資料】.元氣網YouTube影音頻道《元氣最愛問》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八至九成胃癌來自幽門桿菌 一表看懂4種常見檢測法差異
衛福部統計,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表示,以往須透過胃鏡檢查,確認為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健保署才給予殺菌藥物給付;自今年8月1日起,放寬為以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均能獲得二周的藥物治療給付,預估5萬多人受惠。胃癌高風險群1.有胃癌家族史者。2.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男性。3.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感染幽門桿菌會增加胃潰瘍、胃癌風險,目前檢測方式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侵入性檢查胃鏡檢查:取病理切片或取胃中的細菌培養,觀察有沒有幽門桿菌。非侵入性檢查1.碳13尿素吹氣法.須空腹至少2小時,喝一杯藥水等待半小時,對著袋子呼氣即可檢測。.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非侵入性檢查中費用最高者。2.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檢測糞便中幽門桿菌抗原,可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3.抽血檢驗.檢測血清裡有沒有幽門桿菌抗原,但此方式無法區分是曾經或持續感染,若陽性仍須再以碳13尿素吹氣法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檢測費用最低。抗生素殺菌成功率八至九成,可用碳13吹氣確認。幽門桿菌治療方式,目前為採用抗生素合併抑制胃酸藥物,可以使用三合一或四合一藥物治療,依衛福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目前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包括10至14天鉍劑四合一治療或14天非鉍劑四合一治療;若第一線治療未成功滅菌, 第二線治療則會使用鉍劑四合一療法或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治療幽門桿菌需使用抗生素,服藥時間約10至14天,目前藥效殺菌率可達八至九成,但服藥後需停藥一周,再進行碳13吹氣檢查,確認是否殺菌成功。羅景全說,如果療效未達九成,可能與藥物劑量、服藥時間不夠久或體內已有抗藥性等有關。建議服藥治療後,除採用碳13吹氣檢查確認殺菌成效外,也可以利用胃鏡再次檢查有無出現病變。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下半年將啟動。羅景全說,依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建議胃癌高風險群應優先篩檢幽門桿菌,包括一親等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罹患胃癌的風險相對增加,應特別注意。為早期發現體內有無幽門桿菌,進一步防治胃癌,黃柏翰表示,衛福部國健署於今年下半年,將在部分縣市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目前針對45至74歲民眾,以糞便篩檢方式檢查幽門桿菌,期盼透過此計畫找出帶菌者進行治療,以有效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殺菌成功後,可能再感染幽門桿菌嗎?依研究顯示,在台灣經治療幽門桿菌族群中,再吃進細菌感染的比率,一年約有2%至3%。羅景全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與環境衛生、年齡、區域性密切相關,如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可能50%-60%的居民都有感染;但若衛生環境較佳的地方盛行率可能只有20%,因此各地盛行率可能有很大差異。服藥消滅幽門桿菌後,是否就不會罹患胃癌?羅景全說,如能有效殺死幽門桿菌,將可以降低胃潰瘍、胃癌前期病變及胃癌發生機會;但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已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即便殺菌後,仍須依嚴重程度每一至三年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0 醫療.消化系統
我便祕了嗎?幾天大一次便才正常?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傳授「這樣做」腸保健康
腸道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部位,我們從外部攝取的營養,便是由腸道這個臟器負責吸收,再來,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且與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腸神經循環與系統,都和腸道相互連結,因此說「腸道是第二大腦」其實也不為過。腸道與外界食物接觸甚密,也可以說是人體的第二個皮膚。就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蔣鋒帆科主任來告訴您關於腸道的秘密!腸道健康與失智症有關?腸道不只消化吃進去的食物,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問題都與「腸道發炎」有正向的關係,因此不可忽視腸道的健康,建議遵守「均衡飲食」「食用原型食物、少加工食品」原則很重要。 說到養腸,一般人或許會想到補充益生菌,但其實不是一吃就能見效,建議每天吃、至少吃兩個月以上,攝取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改善生活作息及補充「益菌生或益生元」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什麼是腸漏症?但有時候我們生活作息或飲食,難免會使腸道黏膜受損、發炎,造成「腸漏症」。腸漏症是一種腸道黏膜出現多孔性、發炎的滲漏現象,會讓未分解完成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穿過腸細胞間的縫隙,滲進血液流竄全身,進而刺激免疫及自體免疫反應,危害肝臟胰臟等器官,引發各種病症。 「腸漏症」是近年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腸漏與體內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除了一般人外,新手媽媽或更年期婦女都會面對荷爾蒙轉變,造成身體、腸道的發炎反應。怎樣才算便祕?腸胃問題的最大宗、最常見的問題可能就屬「便祕」莫屬了。但不是一天不大便就是便秘。便祕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 若真有便秘問題,而且醫師同時也會幫您檢查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大腸無力症」、「出口阻塞症候群」、「內套疊(常見於小朋友)」等問題。 大腸無力症患者可能整條大腸都不會動,出口阻塞症候群則可能出現糞便都集中在直腸出口處,導致大塞車。 腸道狀況其實可能是身體其他器官在抗議,因此若有此類困擾,建議諮詢大腸直腸科。 2大腸道迷思解密Q1.吃素能預防大腸癌? 雖然素食相較肉品較好保存,且也能幫助腸道健康,但並非就能完全預防大腸癌。 Q2.有家族病史才會有大腸癌? 錯。家族內都有大腸癌,可能也與家族內的飲食、生活習慣一致有關。但其實大腸癌有許多致癌可能性,如遺傳、基因、飲食模式,甚至是個性。 延伸閱讀:.發生腹瀉怎麼辦?怎麼吃?中醫:分3階段,按3穴位助改善.有便祕宿便怎麼辦?營養師激推「10大順暢食物」助排便順暢.「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出現!醫盤點7症狀提早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7 醫療.消化系統
不只是健康小問題 最新研究稱便秘為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因子
便秘可能是許多人無法說出口的健康小問題,不過一項刊登在《美國生理學期刊-心臟和循環生理學》(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的新研究卻顯示,便秘此一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是中風、心臟病和心臟衰竭等重大心臟事件的關鍵原因,而且比原先預想的更重要。便秘者心臟事件機率高2倍【延伸閱讀:便秘好朋友不是早餐店奶茶 專家揭幫助排便第一名的飲料是它】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超過40萬名參與者的數據後,發現了23,814名便秘病例。結果表明,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發生重大心臟事件的可能性是沒有便秘的人的兩倍以上。另外他們還發現,便秘和高血壓之間存在密切聯繫,並發現同時患有此兩種疾病的人與僅患有高血壓的人相比,隨後發生心臟事件的風險增加了34%。換言之,便秘可能會加劇與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風險,進一步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該研究作者之一的Francine Marques教授在新聞稿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便秘是常見但經常被忽視的健康問題,可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高血壓、肥胖和吸煙等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心臟病的關鍵驅動因素,然而僅這些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重大心臟事件的發生。這項研究探討了便秘作為額外危險因素的潛在作用,並揭示了令人擔憂的結果。」【延伸閱讀:吃太多蛋白質會便秘嗎?過量還有哪些副作用及如何避免?】整體而言,該研究結果表明腸道健康和心臟健康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研究人員正努力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如何預防便秘?據估計,便秘影響著全球14%的人口,尤其是年長者和女性,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很大一部分人口可能因其腸道健康而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避免便秘首重防止其成為慢性問題,以下7招有助預防便秘:1.均衡飲食,並且選擇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豆類、全麥麵包和穀物。2.每天喝足夠的水,纖維和水可以幫助結腸排出糞便。3.規律運動,即使是步行也有很大幫助。4.避免加工肉類、油炸食品和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包或義大利麵。5.檢視你如何坐在馬桶上,抬起腳、向後傾斜或蹲下可能會使排便更容易。6.如果有需要,在醫事人員指示下使用大便軟化劑或瀉藥。需留意,過度使用瀉藥會使症狀惡化。7.當你感到便意時,立即去廁所排便。【資料來源】.New study finds constipation i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major cardiac events.Constipa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Major Cardiac Events.Cleveland Clinic: Constipation
-
2024-08-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多蛋白質會便秘嗎?過量還有哪些副作用及如何避免?
蛋白質是重要的營養素,不過吃太多蛋白質對身體有何影響?最常見的說法是,過量蛋白質可能會導致便秘,兩者真的有關聯嗎?事實上,蛋白質本身不會引起便秘,但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例如雞肉和魚肉不含膳食纖維。對某些人來說,過量食用這些食物可能是便秘和腹脹的原因。【延伸閱讀:吃太多蛋白質容易放臭屁?蛋白質屁的原因是什麼及如何預防?】為什麼蛋白質會導致便秘?由於過量的蛋白質會讓人產生飽足感,但會導致你少吃其他保持腸道正常運作的重要食物,像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是來自植物的一種難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是可溶性的或不可溶性的,這兩種類型都支持腸道健康。其中,尤以不可溶性纖維可以幫助避免便秘。如果飲食中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食物殘渣就容易滯留在腸道中,使得糞便變堅硬,以致最後難排出。【延伸閱讀: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另外,水分和液體的攝取對於避免便秘也是必要的。雖然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含有水分,然而它們的水分含量可能不足以減少便秘。整體而言,如果你不平衡蛋白質和其他食物的攝取量,吃太多動物性蛋白質就會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不利於腸道健康,並可能導致便秘、脹氣和腹瀉等症狀。如何避免高蛋白飲食而便秘?你能透過增加纖維攝取量來避免便秘,以下方式可減少便秘和維持腸道健康:.多樣化蛋白質攝取量:在餐盤中添加一份沙拉或蔬菜,並且用豆類和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代替動物性蛋白質。.保持水分:增加纖維攝取量可能導致脹氣不適,喝大量的水有助纖維通過腸道。.規律運動:嘗試飯後散步或騎自行車,透過經常運動來增加身體活動量可刺激腸道功能。吃太多蛋白質還有哪些副作用?除了便秘之外,高蛋白飲食還可能導致其他副作用,包括:.腹痛和腹脹:糞便滯留使細菌有更多的時間發酵,導致不適和脹氣。.口臭: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會導致口臭。.脫水: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臟過濾的血液中的廢棄物量,並消耗更多的水分,從而導致脫水。.疲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讓你感覺遲鈍,因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主要能量來源。.體重增加:高蛋白飲食可能含有高熱量,導致體重增加。【延伸閱讀:每天該吃多少蛋白質?獲取蛋白質等於多吃肉?吃太多傷腎嗎?】每個人每日所需的蛋白質量各不相同,很大程度取決於年齡、性別、整體健康狀況和活動量。一般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0.8公克的蛋白質,例如體重68公斤的人每天就需攝取約54克蛋白質。【資料來源】.Does Protein Make You Constipated?.Can Eating Too Much Protein Make You Constipated?
-
2024-08-19 養生.聰明飲食
爆米花其實是健康零食?營養師建議「1吃法」為佳
玉米和玉米筍營養豐富,當中的營養不只有助保養眼部也有助養生,就連玉米而來的爆米花也是。不過當中也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怎麼吃都好,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細節更助身體健康! 玉米助養眼、護血管好處多,但不是蔬菜,是澱粉,要酌量! 玉米常見營養及好處: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玉米常見可如黃玉米、紫玉米、糯玉米、雙色水果玉米等,各個都含有知名營養,包含有利養眼的玉米黃素、葉黃素。也含有助身體轉換成維生素A。提升夜視力、修復皮膚或肺部等器官黏膜的β-胡蘿蔔素。也含有豐富的鉀,有利消水腫、體內鈉鉀平衡、保護血管等。還有幫助防貧血、穩定神經、助胎兒神經穩定發育的葉酸。 較常見影響挑選的其他營養,則可包含蛋白質、醣類、纖維,除了熱量以外,大致而言差異不大,不過視品種不同營養比例有所不同,可視個人需求挑選。 挑選考量1:熱量從熱量來看,熱量差異較為明顯,對於熱量攝取控制較嚴格的民眾可以多考量。糯玉米最高,約為172卡。其次則為紫玉米,約在168卡。黃玉米較少,約在107卡。最低的則是雙色玉米,約在105卡。 挑選考量2:蛋白質從蛋白質來看,蛋白質為肌肉養分的主要來源,也助細胞正常運作,養生、維護肌肉健康者可考量,尤其吃素者可從此攝取。最高的也是糯玉米,約有4.7克。其次為紫玉米,約為4.5克。黃玉米的蛋白質量也較少,約為3.3克。最低的則是雙色玉米,約在3.1克。 挑選考量3:醣玉米是碳水化合物,和糙米一樣屬於全榖雜糧類的澱粉、醣類,可視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之一,但需酌量不宜多,雖各玉米醣類差異不大,不過有血糖問題、想要控制血糖者可留意。紫玉米的醣較高,約在34.4克。其次是糯玉米,約在33.4克。黃玉米則較少,約在17.8克。最低的則是雙色玉米,約在17.5克。 挑選考量4:纖維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促進排便、維護腸道健康,各玉米含量都相當不錯,不過若想特別多攝取膳食纖維可考量。纖維量最高的是紫玉米,約在4.9克。其次是黃玉米,約有4.7克。雙色玉米則較低,約4克左右。最低的則是糯玉米,約在3.5克。 為何吃完玉米也會「明天見」?劉怡里營養師也表示,膳食纖維可再細分成幫助糞便黏滑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還有質地較粗、幫助糞便成形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民眾平常吃完玉米隔天排便還能再見到它,就是在於後者較明顯的粗纖維。不過即便如此,一般情況下玉米當中的其它營養還是有被身體消化吸收的,並不是吃了就拉出來沒吸收到營養。 玉米的小時候:玉米筍它是蔬菜類,可適量多吃。 玉米筍的主要營養: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玉米筍雖是玉米的「小時候」,長大之後可變成玉米,不過營養有所不同,最顯著的就是醣份相當低,約在5.8克,因此被歸類在蔬菜類,主要營養在於高纖、高鉀、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葉酸等。也因為是蔬菜類,玉米筍是可在適度的情況下多吃的。 你吃的玉米,不是出自你吃的玉米筍:有趣的是,雖說玉米確實是出自於玉米筍,不過大家一般吃到的玉米和玉米筍的品種並不相同,兩者各有專門培育的品種。劉怡里營養師指出,民眾吃到的玉米,大多是另有專門用來培養成玉米的玉米筍。平常在吃的玉米筍,通常也是另有專門品種的玉米筍,在玉米筍階段就直接採下。若是將平常吃的玉米筍培養成玉米,口感、風味等通常也不如日常在吃的玉米。 爆米花其實是很健康的零食?營養師指養生關鍵:無鹽糖。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玉米和玉米筍一般來說是普遍適合各族群,而且若是爆成爆米花,當中的營養也還是存在,熱量也低,尤其爆米花製作過程通常會有油脂協助,而β-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營養,遇油更有助身體吸收,整體而言是個相當不錯的零食。不過需要留意鹽和糖,避免糖、鈉、當中的熱量攝取過多。建議原味為佳,可自己準備玉米和健康油來爆,又或是買現成的爆米花時可選擇無調味的爆米花。若要一些調味,至少微鹽、微糖略帶風味,避免過多。 玉米、玉米筍、爆米花雖助健康,但部分族群還是得留意酌量。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玉米、玉米筍、爆米花雖然對身體有相當多的好處,不過由於都屬於高鉀食材,因此有限鉀的腎臟病友需要留意分量,可先水煮後再吃,讓鉀離子流失於水中。 另外,由於纖維含量也都高,尤其玉米又有較明顯且完整的粗纖維,若是腸道狀態不佳、剛做完腸道手術等,膳食纖維對於腸道的負擔恐怕較重,也需要斟酌,若要吃的話建議細嚼慢嚥為佳。而由於玉米和爆米花都是澱粉類,因此糖友也需要格外注意份量,以避免血糖不穩。 《延伸閱讀》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減肥不吃白飯竟掉髮、高血脂 專家:至少應換成玉米等5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8-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中元普渡懶人包/「這些」供品不適合拜好兄弟!普渡時間、流程和禁忌一次看
農曆7月鬼門開,民間有「普渡」的習俗,也就是準備一些供品祭祀那些無家可歸的好兄弟,除了有敬畏的意思之外,也希望陰陽可以和平共處,讓民間可以平安順利一整年的意含。普渡都什麼時候拜?該準備什麼貢品祭拜好兄弟?一般而言,可以備準一些零食飲料、再加一些時令水果即可。但民俗專家通常建議不要選番茄和芭樂等帶籽水果,因為吃下肚後的種子隨著糞便排出落地生根,被認為不潔,因此不會用來祭拜。普渡時間普渡時間從農曆鬼門開至鬼門關的時間皆可。下午一點後普渡最適宜。而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為地官生日,祭拜地官大帝亦有赦免罪過及補財庫、求財富等意義。祭拜流程●若是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當天拜,順序為:地官大帝→祖先→地基主→好兄弟●若不是在農曆7月15日當天拜,順序為:普渡公→祖先→地基主→好兄弟普渡供品可以拜的供品1.空心菜:整把只需稍微燙過、沒有熟的空心菜,意味著主人無心留好兄弟之意,希望它們在普渡儀式結束後,趕緊離開陽間,彼此保持「半生不熟」。2.「鹽」和「薑」:象徵「山珍海味」。若要更講究,也可準備鏡子、梳子、圓仔花等供女性鬼魂使用。3.對切的水梨:代表「分離」,祈求好兄弟吃完之後,速速離開,不要逗留。另也有遠離厄運的意義。4.柿子:事事順利。5.蘋果:平平安安。6.桃子:逃離厄運。7.柑橘:事事吉利。8.拜「乖乖」:凡事平安不出事,代表平靜。不建議拜的供品有些水果不適合拿來當普渡供品;另在某些特定行業,例如警察、消防、醫護等機關,禁忌又特別多:1.番茄、芭樂等水果,因為有籽,因為吃下肚後的種子隨著糞便排出落地生根,被認為不潔,因此不適合用來祭拜祖先與好兄弟。2.榴槤(流連忘返)、鳳梨(鬼旺)、釋迦(釋迦牟尼佛),也不適合當作供品。3.鳳梨:閩南話為「旺來」,不宜用來拜好兄弟。延伸意義怕不好的事情一個接一個來。4.香蕉:閩南話為「招」,除避免招好兄弟來,也避免招來許多案件、病例。5.芒果:「芒」與「忙」同音,事情繁多而忙碌。6.葡萄、荔枝、龍眼、香蕉:這些水果都是一整串,有事情一連串的忌諱,如果要祭拜可將其剪開就沒有關係。7.「每日C」果汁:「C」與閩南話「死」諧音,也意味著得時常為病患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老是在搶救生命,與死神拔河。8.旺旺:有事情、案件很多的意思,代表不平靜。普渡禁忌民俗專家建議中元祭拜避開這些禁忌:1.不要將香蕉、李子、梨子等三種水果擺在一起,因為以台語諧音念會變成「招你來」,是大忌。2.拜好兄弟要在戶外拜,不要擺在室內拜。3.普渡時不要說出自己或他人的名字、地址,也不要祈求任何事物。4.普渡祭品皆插上一支香,香熄掉必須再點著。因為好兄弟靠濁氣吃東西,香正是媒介。5.臉盆裝水和毛巾,供好兄弟洗淨,拜完後水往外潑掉。不要拿此毛巾沾水擦臉,毛巾也不要留下來用,拜完就可丟棄。6.祭拜時態度要保持莊重、不嬉鬧,以表尊敬之意。也不要吵架、打罵。7.拜完後盡快將供品與用具收拾好,避免好兄弟逗留。以上都是從以前流傳到現在的習俗,但現代人許多事情都已化繁為簡,其實任何祭拜都一樣,有虔誠的心意、尊敬的態度最重要,形式上不一定非要遵照怎樣的約定才行。【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命理師楊登嵙、國際天星命理風水專家邱彥龍.維基百科☛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
2024-08-09 醫療.中醫
怎麼排毒最快?做好6個生活習慣,身體就順暢一半
現在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養生相關的網路資訊也逐漸增多,而「排毒」或是「Detox」的用詞也成為了現代人最常聽聞的養生作法之一。但大家是否知道,不論是傳統醫學或現代醫學,並沒有「排毒」這個名詞呢?人體排毒3管道:汗、尿液、糞便人體在正常的情形下是可以自然地透過汗、尿液以及糞便將不必要的代謝廢物排出身體,而一旦這三大路徑出現失常,代謝廢物堆積在體內就會造成傷害,人體就會發出警訊,以各種不適症狀表現出來告訴主人需要注意健康了!既然「毒」可以簡單定義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無法正常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就成為了所謂的「毒」。相信讀到這裡,大家都已知道人體排毒管道是哪三個了吧!另外,大家也可以每天檢視自己大、小便的狀態與頻率,來觀察身體的排毒機制是否正常運作。從尿液看健康 正常顏色呈現透明或淡黃色以成人為基準,在沒有大量喝水或是攝取咖啡因的前提下,正常排尿頻率落在每天5~8次,2至3小時一次。如果超過8次,或是間隔不到2小時,就可以視為「頻尿」,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徵兆。在觀察頻率的同時,排尿時的感覺與尿液顏色也很重要。如果排尿的過程有覺得不適,像是下腹或尿道有疼痛感,又或者是排尿不順暢,總覺得排不乾淨,就表示排尿的路徑出了問題,常見原因為尿道、膀胱發炎或是攝護腺肥大。正常尿液顏色大多呈現透明或淡黃色,這是因為有腎臟分泌出來的尿色素。水分攝取過多顏色就變淡,反之當攝取過少或發汗多時,顏色就會較濃。有些食物多少也會影響尿液顏色,譬如吃了較多食物中含維生素B 群,尿液會呈亮黃色;富含β-胡蘿蔔素(紅蘿蔔、地瓜),與維生素 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的食物,則尿液會偏深黃或橘色。若發現尿液顏色不尋常,像是混濁或褐色,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清楚。從糞便看健康 良好排便狀況3條件良好的排便狀況必須達到三個條件:1.顏色:淺褐色或褐色2.成形:柔軟、條狀3.頻率:有持續性首先顏色若是褐色以外的都需要注意,雖然猶如尿液可能因為食物而呈現不同顏色,糞便也相同的會有染色的現象,但若非褐色的糞便呈現一段時間,尤其是黑得像柏油的樣子,也稱為瀝青便,那很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請務必尋求醫生協助判斷。再來,相信曾經看中醫的民眾多少有聽過醫師詢問排便是否有「成形」,這是因為糞便的形狀,可以得知腸道是否健康。透過形狀也可簡單分類成便秘型或是腹瀉型,若形狀像羊屎便一顆顆的則為前者;後者多以軟泥、水狀表現。最後就要談排便的頻率,許多人都有個錯誤的認知-「每天必須要排便才正常」。其實此觀念並不正確,因為影響排便頻率的因素非常多,像是進食量、飲食內容、飲水量等。醫學上,通常超過三天沒大便,或一週大便少於三次,才會認為是便祕。排便頻率關鍵在於持續性,也就是是否有規律,只要排便時無須費力或有疼痛感,糞便顏色、形狀皆於正常範圍,則不必擔心。養好「排毒」系統,培養6個良好生活習慣●排尿.不憋尿:長期憋尿的人,會有可能造成泌尿道的感染。有高血壓的患者,若憋尿血壓也會飆高。.喝足水:讓尿液保持清澈、淡黃色狀。●排便.多纖維:可以把膳食纖維想像成糞便的骨架,讓糞便成形。(水份也要攝取足排便才會順暢).益生菌:助養出好菌,改善腸道環境。●排汗.勤運動:每天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運動以增加排汗量.電解質:運動完畢必須要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可以在溫水裡加一點鹽,劇烈運動後請以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喝一口水,間隔10分鐘再喝一口)※每天攝取的水份(白開水)該是體重x30~35 (例如60公斤一天攝取的水份=1800~ 2100cc)6穴位按摩,保養好簡單●排便保健穴1.足三里穴:膝蓋骨外側凹陷下約四橫指(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2.天樞穴:位在肚臍兩側旁開約三指(2寸)●排尿保健穴3.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4.太谿穴: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排汗保健穴5.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6.曲池穴:屈肘,肘橫紋外側末端。每個穴位按壓持續3-5分鐘,或按摩30下,一天1-3次,有痠脹感即可。
-
2024-08-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砧板別用熱水沖!營養師:碰上這類食物殘渣遇熱凝固更難洗
天氣炎熱,食物保存成一大學問,若稍加不注意,容易滋生細菌。屏東縣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股長陳彥任、社區營養師胡韻梅提醒,食材保存,要分切適量,避免反覆解凍讓食物變質,也容易造成汙染。烹調前一夜放入冷藏,是安全又保鮮的解凍法。肉品與海鮮解凍方式,陳彥任建議「冷藏庫解凍」,烹調前一晚取出,放入冰箱冷藏庫,須有完整包裝或蓋上蓋子,避免吸收冰箱中的異味,也避免食材風乾,且放置在冰箱的下層,避免肉的血水滴落,汙染冰箱其他食物。在低溫冷藏庫下慢速解凍,減少細菌生長的機會,也可保留食物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是最推薦也是最安全的解凍方式。購買散裝蛋,別急著洗乾淨,待烹調前再清洗。營養師胡韻梅說,一般傳統市場常溫蛋的散裝蛋,可直接置於陰涼處保存約7到10天。但天氣炎熱,保存期限會縮短,若放冰箱冷藏,可延長保存時間。胡韻梅提醒,用水清洗會使蛋殼表面氣孔結構與外界通透性增加,反而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可能性,尤其沙門氏桿菌,且清洗後保存期限會變短。散裝蛋若表面無附著雞屎或髒汙,建議包裝好直接放冰箱冷藏,若有髒汙建議用乾淨的布沾水擦拭乾淨。「烹煮前務必清洗,母雞下蛋的產道跟糞便排泄位置相同。」胡韻梅說,蛋殼易沾染雞糞,雞糞裡常有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料理前清洗可避免在敲開蛋殼時,表面病菌與髒汙接觸到可食雞蛋。三段式打蛋若烹調時需使用到多顆蛋,應採取三段式打蛋法,否則一顆腐敗的雞蛋有可能汙染整道料理。洗好的蛋敲開後→將蛋打至空碗A,檢查有無腐壞→確認無腐壞的蛋,再倒入空碗B資料提供/陳彥任砧板至少備兩塊,生熟食分開,2到3年就要換。很多人常一塊砧板切到底,易導致交叉汙染,營養師胡韻梅說,使用砧板務必生熟食分開並做標記,或以不同顏色砧板區分,方便辨識,若能準備第三個砧板處理蔬菜會更好。胡韻梅提醒,砧板使用後需立刻清洗,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使微生物滋長。清洗時以食品用洗潔劑搭配細纖維菜瓜布刷洗,避免使用鋼刷刮傷砧板表面。不要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因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保持乾燥以免發霉。陳彥任說,砧板有明顯刀痕、變(黑)色與發霉時,要即刻更換,若常使用但無明顯外觀變化,建議2到3年就更換。米飯放室溫逾2小時就變質,發黏代表仙人掌桿菌滋生。隔夜菜帶便當要注意,陳彥任說,隔夜菜應以玻璃、不鏽鋼、陶瓷材質容器保存較安全,飯菜煮好後先裝便當,只要摸便當盒感覺不燙手,就可放冰箱冷藏,避免變質。有些人習慣一次煮一大鍋飯,放在冷藏吃一整周,陳彥任說,「米飯只要放在室溫逾2小時,就會開始變質,炎熱的夏天,若發現米飯有稍微發黏,代表開始滋生仙人掌桿菌,再加上食用前未徹底加熱,易導致食物中毒。」陳彥任說,煮完飯後放置6℃左右,即可放置冰箱冷藏,勿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冷藏溫度為4℃以下,拿出冰箱復熱,加溫達70℃以上,才有殺菌效果。陳彥任說,未用餐前,可先用保鮮盒、玻璃碗將米飯以小份量分裝,並覆上一層保鮮膜,放涼後不燙手,立即放入冰箱冷藏。現在的小家庭人口數少吃不多,最佳方式是煮適當飯量,當天食用完,避免大量食物貯存冰箱。許多人喜歡醃製泡菜,自製各種發酵食品,胡韻梅提醒,自製發酵食材需清洗乾淨,有腐爛部位要去除,避免發酵失敗或異味。發酵環境要清潔衛生,日曬蔬菜不直接接觸地面,上層有遮網覆蓋。盛裝玻璃瓶清潔乾淨並消毒,以避免雜菌汙染。醃製類食品在食用前先觀察顏色、味道是否有改變及有無黏性產生,若觀察到食物變質發霉,請勿食用。砧板材質比一比常見的砧板材質有四種,各有優缺點,建議依切割的食物特性與使用習慣,選擇適合砧板。木頭砧板適合剁切生肉,較不易造成刀具損傷,但容易吸水、發霉,不可長時間泡水,容易滋生細菌。塑膠砧板較輕薄、平價,但容易留刀痕,若損傷嚴重須更換。高溫、高油食物不可直接放塑膠砧板切,以免超過耐熱溫度。玻璃砧板不易附著氣味、較耐高溫,但容易使刀具變鈍,且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小心。不銹鋼砧板是近年來常見新材質,表面光滑、不易留刀痕,方便清洗與保養,但易造成刀具磨損,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留意安全操作的問題。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1 養生.聰明飲食
省錢撇步!颱風天後「這種菜」最便宜!營養師指6大營養好處,這樣吃更養生
豆芽菜日常相當常見,具有相當優異的營養價值,不僅有助減重、也有利養生。不過豆芽菜也常見三種不同的顏色類型,究竟三者差異為何?又該挑選哪一種?吃的時候又要注意什麼?嫚嫚營養師指出差異,並教大家怎麼吃更健康!補鈣、補纖維、又補維生素A!豆芽菜6大營養好處一次看。 嫚嫚營養師表示,豆芽菜主要的營養可包括蛋白質、膳食纖維、鉀、維生素A、葉酸、鈣質等,對於養生、減重都相當有幫助。 6大營養和好處:蛋白質有助維持肌肉量、修復組織、促進代謝等。膳食纖維則促進排便、腸道健康、控制體重、控制血糖。鉀離子可助鈉鉀平衡、有利維持血管健康、防範高血壓。維生素A有利維持肌膚、黏膜健康,保養眼睛、維持暗視力,也可幫助維持免疫力。葉酸有利防範貧血、助胎兒神經發育穩定。鈣質則助增加骨密度、養骨。 3種豆芽菜各別特色:豆芽菜常見綠豆芽菜、黃豆芽菜、黑豆芽菜三種,分別為綠豆、黃豆、黑豆發芽而成,也有各別特色。綠豆原為五榖雜糧類,相較另外兩者水分較高、熱量更低。原為蛋白質類的黃豆和黑豆,前者有大豆異黃酮,有助抗氧化、抗衰老、降膽固醇、有利女性及更年期女性保養。後者則黑豆皮具有花青素,有助抗氧化、抗衰老、抗發炎。 3種豆芽菜,我適合哪一種?一張圖看懂各營養差異! 黃豆芽和黑豆芽略勝一籌?嫚嫚營養師也指出各營養差異(如圖),整體而言,三者熱量、蛋白質、膳食纖維差異較大。其中黃豆芽和黑豆芽各方面營養素比綠豆芽更顯豐富,像是以膳食纖維來說,綠豆芽的膳食纖維約如同高麗菜等一般蔬菜,黃豆芽和黑豆芽明顯高出許多,其量高如菇類,又以黑豆芽更高。 綠豆芽原來是黑馬?不過這也並不代表綠豆芽沒有價值,嫚嫚營養師表示,綠豆芽其實本身就相當有營養,且熱量較低,只是另外兩者更高,熱量也較高。而綠豆芽有較高的鈣質,雖然對於養骨鈣質攝取來源吸收率最佳的還是牛奶等乳製品為主,但也可以是全素者的選擇,或一般民眾額外的攝取來源。 我要吃哪一種?因此若是養生來看三者都相當不錯,若想更偏重於營養可選擇黃豆芽和黑豆芽,若偏重於控制體重可選綠豆芽。 豆芽菜3族群酌量或避免,過敏族群特別留意別亂吃! 免疫不佳者避免生食:生沙拉放豆芽菜,孕婦、小孩、老人,以及癌症治療中等免疫不佳者要注意燙熟,建議可川燙後製作成溫沙拉。而豆芽菜料理常見稍微燙一下就好,在外食點餐時前述族群也可請攤販燙熟或避免。 過敏族群留意黃/黑豆芽:黃豆芽和黑豆芽雖然發芽後為蔬菜,但發芽之前畢竟是豆類,部分對於豆類會過敏的患者還是須留意。若是吃了發現過敏反應須立即停止,並合理的懷疑是否對其過敏,過敏原是有可能隨年齡有所不同的。 限鉀族群先諮詢:各豆芽都是屬於富含鉀離子,因此若是洗腎、透析、腎臟不佳到了需要限鉀的患者,也需特別留意,食用前先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尤其是黃豆芽和黑豆芽鉀離子又明顯更高。 《延伸閱讀》 .有吃菜還是便祕?糞便軟黏?醫解常見3問題,不是光吃菜就好! .果汁、蔬果汁、果菜汁有營養?營養師:別濾渣,把握3重點也助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她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 開腹發現高惡性度腸癌
38歲洪小姐是年輕媽媽,3年前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便祕、腹脹,始終找不出原因,接受傳統開腹手術,發現大腸右側的一顆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檢查證實為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以致兩年半內復發兩次,最後切除子宮、卵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與腫瘤位置有關,例如,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容易腸阻塞、排便改變習慣、血便等;但若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因糞便水分較多,且大腸管徑較寬,症狀容易被輕忽,因此,許多患者確診時都已至第三期、第四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在大腸直腸癌個案中,BRAF突變約占5至8%,患者病程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且抗藥性偏高、容易復發。以往並無專屬標靶藥物可用,患者於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僅13個月。洪小姐為典型BRAF突變大腸直腸癌患者,因BRAF基因突變,復發風險極高,一開始歷經12次化療,以為術後可以多撐幾年,沒想到半年後就復發,接著再做18次化療,癌細胞還是轉移至卵巢,必須切除子宮與卵巢。「無論如何我要堅強,我不只要續命,我要徹底康復,我要好起來,陪女兒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洪小姐說,確診時,女兒才3歲,這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必須保護女兒,不能輕言放棄。所幸,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幾乎看不到癌細胞蹤影。高醫附醫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表示,BRAF基因突變患者治療難度較高,因容易復發,治療急迫性更高,只可惜健保目前尚未給付專屬BRAF雙標靶藥物,患者必須自費,但因價格昂貴,不少病家最後「因病而貧」,期盼政府盡速給付相關癌藥,讓癌友獲得最好的治療,不留遺憾。
-
2024-07-30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夏天痔瘡易發作?醫師分享5招防痔:留意出血顏色防腸癌
夏天到了,痔瘡特別容易發作,醫院診間多了求診病人,主訴搔癢、灼熱感難耐。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天氣一熱,稍微動一下就滿身大汗,如果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容易引起腸胃消化不順,便祕、痔瘡也跟著來。減少熬夜 養成定時排便糠榮誠說,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組織,在距離肛門口一公分的位置,長時間久坐久站,就容易造成腹部壓力上升,血液無法正常回流而瘀積,引發疼痛、搔癢和灼熱感。另外,水喝不足、少吃蔬菜水果,常會導致排便困難,肛門擴約肌持續承受過度壓力,易引發痔瘡症狀。糠榮誠提醒,夏天痔瘡患者增加,最大原因是水喝較少,造成大便燥結,於是蹲廁所時間愈來愈長,解便也愈來愈用力,進而會發生痔瘡。如果出現血栓性痔瘡,除了劇烈疼痛,還會滲血或滴血,甚至頻繁出血,更有患者因出血量較多,出現慢性貧血的問題。要避免痔瘡發作,一定要定時定量喝水,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糠榮誠強調,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少辛辣刺激食物,以幫助排便更順暢。另外,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日常作息也要少熬夜,避免長期讓腹壓上升。大腸癌出血 顏色偏暗紅「久坐族」增加,有痔瘡困擾的人也愈來愈多,其出血症狀容易讓人忽略大腸癌警訊。糠榮誠說,痔瘡的血便顏色通常是鮮紅色,血與糞便是分開的;大腸癌出血的顏色偏暗紅色,並且是糞血混在一起。糠榮誠建議,解便後應多看一眼,如果糞便變細、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常帶血絲等情況,一定要就醫檢查。國人的大腸癌好發年齡為60至70歲,九成以上的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來,瘜肉從發生到癌化大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上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致癌因子多,最重要的因素是飲食,糠榮誠提醒,少吃燒烤、油炸物,經過高溫烹調的食物可能會產生致癌的化學物質,體內累積過多,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預防痔瘡5方法1.夏天要多喝水,避免流汗身體缺水,導致腸胃蠕動能力降低,進而便祕、痔瘡。2.均衡蔬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3.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過度勞累。4.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痔瘡變嚴重。5.避免久站久坐,影響下肢的血液循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3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狗屁不通,臭屁不止!當放屁發生這些狀況時就要注意健康狀態
病人在廁所裡一直沒出來,我們開始有些擔心。看護讓我們進去,門一開,就看到病人皇帝般威嚴地坐在馬桶上。他見到我們,滿臉笑容,雙手熱情地邀請賓客們進入,我才剛把頭探了進去,就聞到一股強烈的味道,立即煞車,保持距離,決定不要侵犯他的領域。1999年,我是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幫忙照顧一位假性大腸阻塞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Ogilvie syndrome)的病人,那位病人整個腸子不動、脹了起來,好多天沒有大便,如果持續下去,一旦腸穿孔,腹膜炎,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在試了許多方法都不見效後,我想到不久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便與病人的主治醫師討論,決定照那篇文章的做法,使用會刺激腸胃蠕動的新斯狄明(Neostigmine),希望用這藥讓病人不要走上腸穿孔的不歸路。初次使用,大家的心裡七上八下,既不知道效果如何,也害怕產生什麼後遺症。沒想到,一針下去,落屎與長屁齊飛,糞便共床單一色,一堆宿便跟著響屁排出,病人很快出了加護病房。過程中,只有一個小小的問題:跟著大便而出的臭氣,從加護病房頭飄到了加護病房尾,久久不散,直到交班時間,整個病房的氣味仍在;那是我這輩子聞過最高等級的臭屁,過了二十五年依然無法忘懷。正常人每天平均放屁十至十五次,排氣700 cc到1500cc,有素食者把地球暖化的部分原因歸咎於它;屁,讓人觀感不佳,人們討厭它的氣味與聲音,但腹腔開刀後,卻要等它出現才能進食;文雅的人叫它排氣,粗魯的人整天掛在嘴邊;歷史上有人用它在舞台上演出(如曾在紅磨坊演出的放屁狂人勒‧本托曼Le Petomane),也有許多人喜歡開它玩笑,醫學界也不例外。曾看過狂想醫學會(純屬虛構搞笑)的議程,討論「前世經歷引起的今生問題(真正的過去病史)」、「鬱血性病歷衰竭Congestive Chart Failure的機轉與治療」、「有錢人與名人大腸鏡的標準作業流程」,還有「開刀房的屁……老問題,新規則」。發明避雷針的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出使法國,他在1781年寫了一篇回應布魯塞爾皇家學院徵求科學論文的酸文,用那篇叫作〈我放屁,我驕傲〉(Fart Proudly)的文章,嘲笑脫離現實的歐洲學術團體。文中說,有旁人在場時,多數人會為了禮節拚命憋屁,但他認為這種克制行為對健康不好,會造成腹脹、腹痛以及便祕等問題,建議用科學方法研究放屁,並開發藥物將屁轉成無臭,甚至最好讓屁變成如香水般迷人。在東方,屁的故事也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蘇東坡「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還有紀曉嵐評學生文章「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但,狗真的會放屁嗎?蘇格蘭的獸醫暢銷作家吉米‧哈利,在《只吠過一聲的狗》中寫了一位高貴優雅的朗尼太太,卻養了一隻「胃腸氣脹得很厲害」、魯莽外向、笨頭笨腦的拳師狗。故事中朗尼太太把這隻隨時隨地放臭屁的狗,送給了退休農場工人康芬頓,這一人一狗竟相處融洽毫無障礙,眾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才發現康芬頓從少年起,就失去了嗅覺。我們常罵人「狗屁不通,臭屁不止」,但從醫學角度,發生這些狀況時(也就是說,當屁味跟屁量改變時),就要注意腸胃的健康狀態,請教腸胃科專家。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