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精神科
共找到
954
筆 文章
-
-
2024-03-22 失智.失智專題
衛福部公布台灣這失智類型最多,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其實是「這症狀」!
相隔13年,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官方版結果,全國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達7.99%,與民國100年的8.04%相近;女多於男,年齡愈高,失智比率愈高,值得注意的是;高達六成患者伴隨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增加照顧者難度高,成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台灣的失智類型屬那些?男女比的差異?失智症類型以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最多,約占57%;血管型失智症近23%,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占7.12%。女性失智症盛行率為9.36%,高於男性的6.35%,為何女高於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分析,女性較長壽,且阿茲海默型患者女性是男性兩倍,目前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但待更多實證研究。對於失智症盛行率比13年前略降,徐文俊表示,這部分需要更多研究,例如調查各年齡層發生率分布。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則認為,教育程度較低者較易患有失智症,可能與國人教育程度增加有關,還有長者人口結構變化有關。【免費報名】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樂來樂靠近—失智症音樂療癒失智症患者對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說,協會至今服務過的最年輕失智症病人是35歲,帶來極大挑戰。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他和兄長都是醫師,面對母親失智,除給予關懷,能做的事極其有限。隨著失智長者愈來愈普遍,很多中壯年人開始面對無力照顧的困境。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進行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今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數約35萬人,預估130年會有近68萬人罹患。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其中首次調查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的發生情形,失智者有任一項發生率為66%,且隨著失智程度越嚴重,發生率也越高,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失智者最常出現的情緒及行為症狀(BPSD)的前五名:●第一是憂鬱及負性症狀 (33.37%):「負性」是指缺乏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如情感平淡、說話內容貧乏等。●第二是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第三是恐懼或焦慮 (27.75%)。●第四是重複行為(25.43%)。●第五是妄想(21.19%)。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症狀類型多元徐文俊說,BPSD的症狀有分成不同類型,外顯型(如日夜顛腦、躁動、妄想、重複行為)的會比較難照顧,讓家屬較為困擾。而憂鬱跟冷漠則偏向非外顯問題,可能表現如照顧者難帶領活動,可能拒絕配合等。我國研究跟國外不同的是,國外常見的「冷漠」型症狀並未入榜,如對事情沒有反應、不太講話、對事情不展露興趣等,可能跟文化背景有關係。「許多照顧者想到照顧嚴重BPSD的失智者,頭髮都會豎起來。」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指出,此時需要特殊單位和機構加以照顧,尤其是許多照顧機構會「挑個案」,不願意照顧合併有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症狀的失智者。呼籲衛福部應研議成立及獎勵相關單位,或要求醫院組成照顧團隊,並讓照顧者家屬、照顧機構人員可以上課、受訓,透過藥物等治療方式,給予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病人更好的照顧。衛服部規劃如何解決失智者出現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的方案吳希文指出衛福部規畫與地區醫院合作,布建權責型失智據點,預計今年試辦。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提醒:計畫初期應規畫開辦費,納入精神科、家醫科、神經內科等科別醫師,共同建立照護系統,後續則由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執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人力上更要審慎評估。因為一個醫事人員照顧至多十名精神疾病患者就很吃力,門檻相對較高。但參與的會員大多願意加入,如有明確執行計畫與進修課程,地區醫院也願意媒合會員間互相交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她喪子差點壓力過大心碎致死 心碎症候群背後藏「身心議題」
「心碎」真的可能致死。一名50多歲女子,正經歷喪子之痛,天天以淚洗面,某晚突然胸悶暈厥送醫,女子心肌酵素上升,急診判定「心肌梗塞」,送進導管室治療,放置導管後,竟發現冠狀動脈並未堵塞,左心室卻呈現章魚壺狀,結果為罕見的「心碎症候群」,經投藥治療後,所幸救回一命。心碎症候群、心肌梗塞症狀難辨別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患者多數因情緒壓力引起,九成患者為女性,特別是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最容易引起心碎症候群,學界推測與女性荷爾蒙缺失有關。除了該族群以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有抽菸、酗酒等習慣者,也屬於高危險群之一。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表現方式與心肌梗塞相似,初期會感覺到胸悶不適,有時伴隨「劇烈疼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送到急診時,醫療人員難以透過症狀辨別是心碎症候群還是心肌梗塞,甚至連心電圖、檢測心肌酵素,兩者表現都完全一致,僅能透過導管手術釐清心臟冠狀動脈釐清,是梗塞還是心碎症候群。劉力瑋表示,當被判定是心碎症候群時,僅能透過支持性療法,改善症狀,並且投以心臟衰竭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鹽皮質類固醇、乙型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等,心臟功能約能在一周至八周左右開始好轉。心碎症候群與心肌梗塞一樣都具有危險,據研究,心碎症候群是患者處於嚴重高壓時,腦內邊緣系統異常,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壓快速升高,讓左心室變大,且會呈現如日本傳統捕捉章魚的「章魚壺」形狀,因此,心碎症候群還有另一個名稱為「章魚壺心肌症」。呈現章魚壺的狀態下,心尖收縮能力變差,血液難以被運送到全身,患者有機率會休克,有些則會誘發致死風險極高的肺水腫、心衰竭、心律不整等。據統計,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約有1%到3%的機率死亡。正經歷重大創傷 增心碎症候群發生率劉力瑋表示,蠻多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發病時,正經歷生命中,重大的創傷,如喪親、失婚、失戀等。患者多數藏有「身心」課題,若遇到心碎症候群的患者,也會同身心科醫師,透過長時間的心理調適,才有助於預防心碎症候群再次發生。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劉育嘉表示,現代人生活繁忙,時常疏忽情緒,累積許久就會成為壓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如果被診斷具有身心問題,醫師會嘗試協助患者逐步與情緒共處,先理解再排解。第一步建議,讓自己認識情緒,學習觀察以及了解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產生各類不同的情緒;第二步是不要排斥負面情緒,生氣、難過、悲傷對於人類來說都是重要的情緒,背後都代表著身體反應的訊息,情緒沒有對錯,迎接情緒需要花時間練習。第三步則是表達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代表的原因後,開始慢慢表達情緒,學習去描述,不只幫助自己了解當下的狀況,也能讓身旁的人可以理解自己,讓溝通更有效率;第四步是調節情緒,當得知自己會受情緒影響,可透過練習幫助自己調節到舒適的程度。劉育嘉表示,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很難,特別是踏出的第一步是最難的,不過當患者有意識要面對情緒,就已經做到「自我察覺」,也就是踏出第一步,如果已經進入第一步,再往下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卡關,建議可以尋求醫療或是心理諮商的協助,由專業人士的帶領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劉育嘉表示,情緒是一座大山,這個山是讓人生豐富的資源,只要妥善認識,能大幅降低壓力對於人類的傷害,也能避免心碎症候群等其他身心疾病的發生率。劉育嘉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學經歷:成大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失眠、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創傷後壓力疾患、失智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器質性精神病劉力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台南市立醫院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台大醫院心臟科總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住院醫師專長:高血壓、高血脂、心衰竭、瓣膜性心臟病、冠心病、末梢血管疾病、糖尿病、冠狀動脈旋磨術、頸動脈支架術
-
2024-03-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法學博士院長吳文正人生「追求可助人的價值」,以精神科為終身志業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是南部精神醫療網的核心醫院,肩負精神病患醫療與照護使命,服務雲嘉南342萬名鄉親。院長吳文正到任四年來,積極提升醫療品質、用心照顧病患,並且擴大服務量能,在院外成立「友窩團體家屋」,讓病情好轉的患者在重回社會前,能有穩定適應的處所。嘉療也將在安定區增設兩百床整合長照中心與住宿長照機構、社區復健中心,同時規畫兒童日間醫院、擴建第二院區、成立司法醫學中心。對於接踵而至的工作壓力,吳文正正向面對:「嘉療人都有三頭六臂,別人不做的我們來做。」院方常收到民眾來信對醫護團隊表達感謝之意,可見同仁們的努力獲得肯定。關懷弱勢 興起攻讀法律長期在國內精神醫療院所任職的吳文正,在行醫生涯裡發現家暴等司法處分,常未顧及當事人精神狀態影響權益巨大,若缺乏法學素養難以協助弱勢。他曾診療一名酒癮者子女監護爭議時,感到力有未逮的無奈,因此發願深造,最終取得台大法律博士學位,成為罕見兼具法學、精神醫學專業的醫師,進而出任衛生署心理衛生科長,專注提升精神醫療品質。大學時,吳文正對「一句話的功效,可能大過手術」的精神醫學頗感興趣,但起初只是休閒、課後學習,直到大三參加救國團助人志工訓練、擔任義務張老師輪值諮詢服務,周遭有許多社工系、心理諮商系的志工與專任張老師,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因此取得醫師執照後,他選擇當時非常冷門的精神科為終身志業。耐操耐煩 不怕值班加班「身為醫師就該充實專業能力,把病人照顧好、當個好醫師。」吳文正向來不怕值班、加班,對工作上的瑣碎小事,例如陪復健病友完成洗車訓練,他都盡可能親身參與,「耐操耐煩」是他的工作哲學,也是醫院經營管理心法。勿忘初衷 時刻心存善念「勿忘初衷」是吳文正的座右銘,也期許嘉療同仁實踐此理念。他更時刻提醒自己及大家要心存善念,牢記「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三好」,廣結善緣留下好口碑,因為「心善命就好、能逢凶化吉」。回首過去,吳文正認為,人生各階段都有意義,讓他逐漸體會人生應該是「追求可助人的價值」,凡事盡力而為,就能「莫枉此生」,這是他的核心價值。人難免有挫折,只有努力關注當下、全心投入,才能應對壓力。他不特別注重養生,平常飲食不忌口,作息也很隨意,偶爾打籃球、游泳,有空看場電影、出門自由行,讓自己放空紓壓。吳文正小檔案年齡: 63歲現職:衛福部嘉南療養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東吳大學法學碩士經歷: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八里療養院代理院長、衛生署八里療養院副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及法律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醫事法律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監事專長:精神醫學、刑事法學、經營管理給病人的一句話:心美人就美、心善命就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一吃就回不去了嗎?貿然停藥才危險 遵從醫囑不怕藥物成癮
Q: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有上升趨勢,2022年高達453萬5千多人使用健保安眠鎮定類藥物,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助眠藥物。究竟安眠藥該怎麼吃?有哪些禁忌?過量會上癮嗎?A:安眠藥主要分為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需要醫師處方箋的管制藥品;一般藥局販售的助眠藥則屬於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作用範圍小。過去電視常上演主角服用大量安眠藥輕生的劇情,其實是錯誤觀念,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但仍要注意服用時間,避免與酒精、其他慢性病藥物並用產生交互作用。安眠藥的種類有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須經由醫師評估開藥,並遵循處方劑量,勿擅自增減數量,貿然停藥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頭痛等戒斷症狀。有睡眠障礙的人,應於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安眠藥,服藥後馬上躺床睡覺,不要再走來走去,以免藥效發揮時發生跌倒意外。許多人擔心吃了藥就回不去了,害怕藥物成癮,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減藥或停藥,並找出失眠原因解決根本問題,經由專業睡眠諮詢,建立健康睡眠習慣。(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13 醫療.精神.身心
名作家涉男男性侵,長期PUA被害人!精神醫曝pua常見5跡象、8手法話術,教你8步驟自救
知名作家何男被指控以「PUA(Pick-Up Artist)」手法,情緒勒索及性侵一名男子。被害人向社工友人傾訴,指何男長期操控他,使他不敢反抗。2021年11月,何男利用PUA方式使被害人裸露身體並發生性關係,雖然被害人提及有女友,但何男仍強行性侵。何男同意以精神賠償30萬元和解。被害人的社工朋友幫助他報案,警方調查後以強制性交罪嫌將何男送辦。什麼是「PUA」?知名作家被控長期以PUA情緒勒索,還涉及男男性侵。到底什麼是「PUA」?什麼樣的跡象與手法,可讓民眾辨識自救脫離,不被PUA情緒勒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以5種跡象、8種手法話術、8個步驟,提供民眾自救、脫離PUA情緒勒索,避免進而遭到性侵犯。楊聰財診所心理衛教中心院長楊聰財說明,「PUA」是Pick-up Artist縮寫,中文意為「搭訕藝術家」。PUA 是指一個社會群體成員,通過使用心理學、社交技巧和特定的行為模式,來嘗試與陌生人建立情感聯繫,通常是為了追求浪漫或性關係,但這不意味PUA本身是一種心理疾病。楊聰財說,PUA成員通常會分享各種技巧、策略和經驗,藉以幫助他們成功地吸引異性。有些人認為PUA文化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因為PUA可能鼓勵消極性別觀念、對異性尊重不足,以及利用心理學技巧來操控他人,廣泛的爭議和批評,PUA遂衍伸成「情感勒索」負面代名詞。5種PUA跡象「你已經有遭遇PUA情感勒索的跡象。」楊聰財以「過度的讚美和關注」、「情感消耗」、「控制和操縱」、「斷言和威脅」、「與他人的隔離」5類跡象來解釋,他說PUA會過分地讚美,用誇張的言辭討好你,不斷給予你關注或故意激起你的情感,讓人感到特別重要、不安、焦慮或沮喪,然後適時提供「支援」和「安慰」,以獲得被害人的信任和依賴。8種常見的PUA手法和話術另外,PUA可能會試圖控制你的決定和行動,使用威脅或斷言操縱你的思維和情緒,並試圖隔離你和家人及朋友,讓你感到無法拒絕他們的要求,使你更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更加依賴他們,以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那常見的PUA手法和話術有哪些」楊聰財以「打開」、「IOI(Indicator of Interest)」、「Negging」、「Kino Escalation」、「DHV(Demonstration of Higher Value)」、「False Time Constraint」、「講故事技巧」、「Compliance Testing」等8種常見的PUA手法和話術來說明。楊聰財說,PUA強調在交談中的初期階段,使用開場白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認為眼神交流、身體語言等信號,是對方向你表達興趣的信號,可以被識別和利用。當然藉由進行微妙貶低或批評手法,降低對方自尊,再逐步增加身體接觸的技巧,或通過講述有趣的故事、展示技能或展示社交價值,以指令測試對方是否願意,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建立情感連結,來評估對你的興趣程度。當然,「操控性行為」、「性騷擾行為」、「利用他人」、「缺乏真誠性」以及「自我中心主義」這些顯著的行為及特徵,也可能就是PUA加害人。被PUA者8步驟自救「面對被情緒勒索,被人操控達到性侵目的。」楊聰財以8步驟教民如何自救,首先要「立即保護自己」離開任何不安全的場所,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其次是「尋求支援」找到信任的人,尋求支援和幫助。再者「拒絕交往」斷絕與PUA或其他可能對你造成傷害的人的一切聯繫。接著「報警」如果你遭受了性侵犯或其他犯罪行為,立即向當地警方報案。並「尋求專業幫助」尋求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有助於處理,你所經歷的創傷和恢復自信。再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學習辨認不健康的關係模式和操控行為,並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另外「教育自己」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關係、同意和尊重的知識,以免再次陷入類似的情況。最後「分享你的經驗」:如果你感覺準備好了,分享你的經驗可以幫助其他人避免類似的情況,並促進對這種不健康行為的意識和警惕。重要的是要記住,你不應該因為自己受到了傷害,而感到羞愧或自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找醫師看我這個病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老人生病時,如何選擇能夠幫忙他們的醫師」,這是我們探究這主題的第一個系列。這次邀請三位醫界功成身退的佼佼者,以本身行醫多年的經驗,當自己年老生病時,怎麼選醫師、醫院。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對自己的病痛有專長的醫師」、「能夠關心病人、容易溝通的的醫師」、「大醫院、名醫並不見得就是最能幫忙病人的地方」。他們各自以流暢幽默的文筆分享一些獨到的就醫經驗、尤其難能可貴,在此深表感佩。我們期待有更多不同背景的醫療團隊成員與社會大眾在這主題分享他們的經驗,更希望這些「回饋」可以引發醫療團隊更深的反省。→本周已出文章: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到今年8月,我就退休滿20年。退休前,我生病時當然是找我服務的醫院的醫師看病。退休後,我換了跑道,不再從事臨床看病。我也決定若不是生什麼大病,就不去我原來服務的大醫院看病。原則上,找在家附近的診所就醫。我認為這樣做,不但給自己省時、方便,也可減少醫學中心大醫院看小病的負擔,可說是一舉兩得吧!我的過敏性鼻炎原本是由胸腔科的老同事好朋友照顧,退休後改看一位耳鼻喉科的開業醫師。這位耳鼻喉科醫師看病時,常常邊看病邊和病人幽默地聊幾句。我還蠻喜歡這個醫師。另一個糾纏我多年的毛病是我的右眼視網膜剝離手術後的後遺症。35年前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因治療時發生併發症,前後又做了二次清除眼底血塊手術。術後我雖失去右眼視力,但調適得還不錯。可是術後27年出現放置在鞏膜上的扣環(buckle)因日積月累材質變化而變成許許多多的小碎片在右眼中到處亂闖,到了2020年的9月情況變得嚴重,右眼頻繁出血,並且一直不斷流眼屎。我與一位眼科醫師的親人商討,覺得我的右眼已經三十年沒視力功能,而裡面的異物碎片不但造成眼睛不舒服,還成為感染源,不如將右眼摘除。經請教眼整形醫師,認為以前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碎片,所以無法徹底清理。他建議先嘗試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清理,摘除眼球留待最後才考慮。於是2020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清除右眼裏面的碎片及以前手術時放置的其他異物。術後醫師跟我說應該已99.9%清乾淨,希望不會再出包。感謝上帝,術後至今一切情況良好。右眼因多次手術及長期疾病越來越萎縮,幾乎整個被眼皮蓋住而看不到眼球。那位眼整形醫師建議裝義眼片改善外觀。起初我說我不在乎外觀。可是那位醫師跟我說,如果裝義眼片能很顯著改善外觀,對我和身邊接觸的親人、朋友的觀感,只有加分而不會有甚麼負面效果。眼整形醫師的話點醒我不要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也要顧及周遭一起生活的人。我生病時,不只希望找到合適的醫師看我的病,更期待醫師看我這個活生生的病人。上述兩位醫治我的醫師不只關心我生病的器官,也關心我的病會如何影響我這個病人以及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人。以我的眼疾為例,等我裝好義眼片,家人才說他們在眼整形醫師提出建議時就期待我裝義眼片。他們期待裝了義眼片,就算沒辦法恢復我眼疾前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們還是希望看到我以前不是獨眼龍的樣貌。我的經驗是醫師比較會因我醫師的背景而省略應該告訴病人的說明與叮嚀,但我生病時希望我的醫師不會省略說明,也希望我的醫師不因我的醫師背景而做過多的考慮、檢查、處置。有一次我們夫妻參加晚宴回家後,我的牽手說她胸口悶痛。因悶痛一直持續,我們就去急診。急診醫師問診後做了一些包括心電圖等的檢查。雖然檢查沒看到甚麼異常,醫師開了耐絞寧舌下片(Nitroglycerin),連續含了兩次,症狀仍然沒改善。到了約凌晨2點,我問急診醫師是否可以回家,以後再去門診看病。醫師說他不放心讓師母回家,最好還是留在急診觀察。後來我問是否可服抗酸劑看看,症狀就改善了。我在想,急診醫師會不會因我的醫師背景而考慮太多比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將胃酸逆流的考量排序放在後面?曾有兩位不同領域的資深教授身體不適,而其不適的症狀剛好又屬於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結果他們自己和門生都考慮太多而吃了一些不必要的苦頭。我至今印象深刻難忘,引以為戒。延伸閱讀:3/11 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24-03-05 醫療.消化系統
屁股癢怎麼辦?是痔瘡嗎?要看哪一科?肛門搔癢症7原因、4招改善
「醫生,我的肛門無時無刻奇癢無比,尤其晚上癢到睡不著」,你也有過這種經驗嗎?明明上完大號,都擦得非常乾淨,甚至會特別用蓮蓬頭沖洗乾淨,其實這反而就是害你肛門癢的原因喔!屁股癢癢的怎麼辦?以下為您完整介紹屁股癢的原因、該看哪一科,以及如何改善。屁股癢癢的,肛門搔癢症是什麼?中國醫附醫說明,肛門搔癢症,是一種會造成肛門癢或是灼熱感的疾病。因為部位敏感,患者常難以啟齒而不願求診,平日不敢在旁人面前抓癢,夜間發癢也可能造成難以入眠,甚至癢醒。長期下來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肛門搔癢症7大原因高雄榮民總醫院說明,加重肛門搔癢症常見的原因眾多,早期幾十年前是因衛生紙太粗糙並肛門衛生習慣不佳所引起;現在主要為以下原因:.過度清潔:肛門區域過度的清洗加上過度使用清潔劑,導致肛門過度潮溼,分泌物增加所致。此外過去也有個案分享,上完大號都習慣擦到完全沒有痕跡為止,有時不僅上完大號用免治馬桶與衛生紙擦拭,就連沒事的後也會忽然覺得肛門、會陰部不乾淨然後跑去用蓮蓬頭沖洗。這是肛門搔癢常見原因。.攝取過量液體:有些病患是因為攝取過量液體,才會產生太稀及刺激性的糞便。.飲料:牛奶、果汁、某些含有酒精以及咖啡因成份的飲料(如:咖啡、茶、可樂、啤酒),會使肛門搔癢的症狀更為嚴重。.食物:某些食物也會造成肛門搔癢,例如: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和爆米花。.疾病:肛門腸道疾病也佔了一部份,例如:痔瘡、肛裂、廔管、膿瘍、直腸炎、贅皮、疣、汗腺炎、直腸脫出、腫瘤。.藥物: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奎尼丁(Qunidine), 注射型類固醇。.其他罕見原因:乾癬、溼疹、皮膚炎、感染(細菌、黴菌、病毒、寄生蟲) 、內科疾病(下瀉、精神疾病、激躁腸症)、同性戀男性、心理因素(情緒壓力、人為性皮炎、精神官能性脫皮症、老年性癢疹、神經性皮炎)和過敏。肛門搔癢怎麼辦?要看哪一科?三軍總醫院說明,首先必須由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生幫您做詳細的檢查,找出造成肛門搔癢的原因,然後針對特定的問題來治療與預防:1.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避免使用任何清潔用品於肛門周圍- 避免任何搔癢工具的使用- 清潔肛門用濕紙巾或坐浴、淋浴,千萬不要搓揉- 儘量避免去抓癢,抓癢只會加重病症2.避免肛門周圍潮濕:- 可利用小片棉花、紗布夾在肛門來吸收水分進而保持乾燥- 避免任何刺激性藥品、 香水、清潔用品使用於肛門3.謹遵醫師的指示用藥,最好是噴灑製劑且不要搓揉肛門4.避免過量液體或某些刺激性食物的攝取:如先前提到的飲食藥儘量避免,有肛門搔癢症的患者甚至於一日的液體攝取量不要超過1500 c.c.。針對過度清潔導致的肛門搔癢,衛福部台灣e院外科柯芳序醫師指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最簡單的根治方法就是不要過度清潔,過度的清洗跟擦拭會造成肛門皮膚破損發炎,熱水坐浴會更加惡化皮膚炎的情形冷水坐浴雖然比較不刺激,但是一樣會使發炎的皮膚重複泡水造成感染。如以上預防方法皆能做到,一般一週左右便可以改善,如果真的無法控制自己過度清潔肛門的行為,可能要請精神科醫師幫忙評估治療。屁股癢要擦什麼藥?中國醫附醫說明,不要隨便擦拭或塗抹非醫師處方的藥膏。急性期可短暫使用含類固醇的止癢藥膏,但不宜長期使用。肛門搔癢症多久會好?三軍總醫院說明,謹遵醫師的指示治療下,絕大部分的患者一周後搔癢症狀緩解,四到六週可痊癒。定期到大腸直腸外科門診追蹤是必須的。資料來源:中國醫附醫、高雄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衛福部台灣e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臨終病人說再見——我的第一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與臨終病人說再見」。這是一群參加「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醫學系五年級學生在開完會以後,分別以「生平的第一次」、「面對死亡」、「減少遺憾」為題,寫出他們的心得報告。希望這篇文章不只是醫學生的學習心得,更能幫忙醫師(老師與醫學生的學長)、護理同仁、與社會人士(包括病人與家屬)進一步了解醫學生的培養過程。>個案簡介:卓先生,89歲男性,末期攝護腺癌病人,因嘔吐及上腹痛經急診住院,住院第一天已經精神狀態改變以及血壓不穩,無法與人對答。主診醫師認為病人預後不佳,與病人家屬討論簽署DNR事宜,家屬了解病人情況並簽署DNR。同日下午,病人血壓下降,而且出現瀕死症狀;治療團隊以及家屬都明白病人將不久於世。當天離開醫院前我前往病房探視病人,面對無法以言語溝通的病人,以及陪伴在旁的兒子,我想提供一點安慰,但又有點不知從何說起。這是我第一次照顧臨終病人。我想起某次醫學人文討論課,老師曾提及「How to say hello」(如何打招呼)以及「How to say goodbye」(如何告別)都是應當學習,但相當困難的課題。那天晚上的確如此。我並不了解這位剛住院的老先生,也是第一次與他這位兒子見面。治療上我沒有任何新資訊可以提供,而以往老師曾提過的「生命回顧」,在未曾建立深厚醫病關係的當時又感唐突。最後我憶起精神科醫師的教誨:凡事先探索(explore),決定開口問兒子:「今天晚上你在這邊陪伴他?」「是的,其他人跟媽媽都先回去了。」聽上去語氣沒想像中沉重,我覺得可以繼續提問:「家裡大家都了解發生甚麼事了嗎?」 「是的,海外的家人也在回來的路上。」「辛苦你們了,在最後的時候要處理的事情可能比較多。」「是的,謝謝你。」我到底憑甚麼得到病人家屬的感謝呢?我甚至沒能提出一個實際的建議,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與自己的親人告別。抱著這樣疑惑,我回到休息室,遇上了常幫助我們的護理師學姐。「如果病人在醫院去世,其實後續程序是怎樣的?」如果我要思考如何與臨终病人告別,或是如何安慰家屬,我必須知道他們過世後會發生的事情。學姐仔細地分享他過往照顧病人的經驗, 甚至連病人在去世後乘搭哪一部電梯離開都一一詳述……「現在家屬可以做的,或許就是為病人準備一套乾淨的衣服,讓他們在離開時可以穿上。」我還在猶豫該不該再次走進病房,把這些資訊告訴病人的家屬,學姐卻鼓勵我:「其實你去,家屬已經會很感謝你。」是以行動表達關懷及同理心的機會。再次回到病房,我把剛才學姐跟我說的資訊轉達給病人的兒子。我本以為面對一位將近九十歲病人的離世,心中並不會有多少起伏,但啟齒時心頭仍然湧上一陣熱流。差點流下眼淚。「謝謝你,我們已經在準備了。」原來已經有熟悉安寧服務的護理師提醒家屬可做的準備。「辛苦你們了。」我實在想不出第二句台詞,點點頭,就打算離開。離開病房前,我走到病人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病人在數天後離世。我慶幸自己第一次照顧臨終病人時尚算順利,又得到護理師很多幫忙。過程中我有機會實踐一些臨終照顧的重要議題,例如探索家屬的心情、與家屬討論病人過世後的安排等。回想起這次經驗,我發現我運用了以前老師曾經提及的Explore-Empathize(探索,然後同理),並且透過聆聽了解家屬的想法。與病人告別的確很困難,這次經驗卻為我上了珍貴的一課。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退休後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須自己規畫行程與玩法
退休後,許多人以為可以過輕鬆愜意的生活,但根據英國經濟事務研究院報告,平均退休兩年後,生病、憂鬱、失能等風險上升,YouTuber章新(本名張炳文)以過來人身分談退休和預期不同的地方,沒算到的大筆支出有哪些?以及他的頻道如何成功變現?同時提供專家看法。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指出,YouTuber章新的退休規畫符合日前他在「二○二三退休力論壇─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論壇提出的安全感、新鮮感、重要性、連結感、成長與貢獻等六大心理需求,「章新把原有能力延伸到退休的新生活,成功開創人生第二曲線」。退休後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朱仲翔以出國旅行來比喻退休,退休前就像是跟團,跟著或帶著團隊一起走,過程和目的地都很明確;退休後變成一個人的自助旅行,必須自己規畫目標、行程與玩法,有些人會忽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一名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以往全部心力都放在工作,事業上很有成就,退休後常跟朋友出國打高爾夫球,卻漸漸感到生活單調,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另外有一名在公部門上班的女性,五十多歲被迫提前退休,雖經濟無虞,但遊山玩水兩個月後開始感到心慌。我的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朱仲翔指出,職場很容易找到目標,退休前以工作為重心安排生活即可,但退休規畫要把重心擺回自己身上,不妨自問:「我的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上述的高階主管個案,因為太忙忽略健康、家庭關係疏離,可以定為新的生活重點,而被迫退休的五十歲女性,可以學習新的才藝,為自己帶來新的感覺。「退休後卡住的是心態不是方法,只要願意嘗試,就算是有進展。」朱仲翔舉例,大家都知道可以去社大上課,有些人卻覺得這不是一百分的作法而作罷,但他提醒,如果目前的滿足感是零分,只要評估有十分就應該去嘗試,就像章新開頻道的初衷是找事做,假設事前評估不值得而不做,就不會獲得如今的回響。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睡前忍不住滑手機 醫:3C影響睡眠恐惡性循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將心比心的教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工作的學與教」。台灣目前醫療的嚴重危機是護理人力的流失,我們邀請到護理系學生、護理師以及護理系老師寫出他們的心聲。一位護生問,「保護病患安全和提供有效的護理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但是誰來保護我們?」這句「他們」、「我們」生動地表達了護理人員的無奈。但感人的是這護生同時道出「護理人員若真的罷工誰來照顧需要幫助的病人?當病人因疾病而受到身心衝擊時,沒有護理師怎麼給病人專業溫暖的照顧?」→想看本文另一位護理師在寫出他的委屈之後,還是說出:「但我相信在工作挫折中透過專業與關懷的照護,我依然可以在病人笑容與互動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我知道我熱愛護理工作,對護理有著滿腔的熱忱,我會一直喜歡我的護理專業,並努力讓自己在臨床與學術發光發熱!期盼自己未來可以讓大家看見護理的價值。」→想看本文最後關心護理教育的老師說出自己在每一次學生實習時,都告訴她的學生:「我在,你們一轉身老師就在你身邊,我會當你最堅強的後盾。」同時發出強而有力的「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當我們傾聽這三位護理師生的心語,我們能不動容嗎?社會的希望在教育,孩子未來的希望也是在教育,學護理的孩子更要用心栽培,這個學程結合教育與護理人文的專業價值,將愛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透過帶動愛與善的力量產生無限愛的循環。每年帶著護理學系學生們宣誓「加冠誓言」:「尊重生命、視病如親……發揮護理專業的服務熱誠……弘揚人傷我痛的慈濟人文精神。」期盼每一位護理學生於實習前發願,致力學習護理專業並身體力行,不論遇到甚麼挫折都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不退轉,更要承擔護理的使命。回顧過去的自己也是保持著勇往直前不退轉的心情進入臨床工作,對資深護理師的我而言,我有絕對把握可以獨立照顧好6至8位病人,給他們最好的護理品質照顧;但是身為一位護理臨床指導老師,我就有責任讓6至8位學生的病人也要有一樣的護理照護品質。我也常常思考我真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到嗎?一次實習過程中在醫院遇到一位長期藥物成癮的病人,經常在護理站對著護理師或護理學生出現言語暴力行為,雖然這位病人因病情不穩定並非學生們實習照護的病人,但病人的行為已造成護理師與學生極大的精神困擾。於是我和護理長討論如何處理此危機事件。護理長在晨間會議說明醫院處理策略,同時啟動危機處理團隊,提供護理師及學生們醫院法律顧問和心理師個別諮詢,為護理師及學生心理健康把關並減少未來發生危機。每天我都會和學生一起討論醫療團隊對病人的處理策略,跟學生一起檢視國際護理協會(ICN)中建議的護理人員權利宣言,告知學生們醫療保健人員的工作環境被認為是最危險的職業環境之一,經常暴露於健康危害中,累積的職業傷害和疾病增加了心理困擾和工作不滿,往往最後導致護理師流動率增加,進而使護理短缺問題更惡化。此外也讓學生們彼此分享擔心和想法,趁這個機會跟學生們說明精神科藥物成癮患者疾病變化和危機處理方式,並個別安撫學生焦慮情緒。十多年來擔任臨床指導老師,每次帶學生一起勇敢踏出學校舒適圈走入臨床實習體驗人生,我總是從護理養成教育的核心—同理心—開啟孩子踏入護理領域的第一步,我常在孩子們進入病房前,鼓勵孩子勇敢去體驗實習,告訴他們病人才是你的老師,而我只是在你們身後陪伴你、鼓勵你的堅強後盾。實習討論時也鼓勵孩子們珍惜照護每一位病人難得的經驗與緣分。但不得不說,護理工作真的不是人人能做的,每個病人的病情狀況、醫療處置,不僅要快、狠、準到位處理,中途更要安撫個案和家屬擔憂、急躁的心,甚至慌到不理智的情緒。每位個案都是一個寶貴的生命個體,每天要面對面觸碰這麼多生命,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具備勇猛的心,得以承擔這麼大的壓力和消化這麼多的負面情緒。護理實習指導老師如何在臨床現場傾聽、引導、進而輔導學生,都是第一線陪在學生身邊一起感同身受老師們很大的教學挑戰。但陸續類似的事件讓我了解到,紛亂的社會與病情越趨複雜的情境,相對於過去實習老師更需要同理學生實習的壓力,透過不厭其煩細心引導,向孩子們保證當他們感覺到害怕時,一轉身就會看見老師在背後支持,才能讓學生因壓力而慌亂的心漸漸安定下來。此外,我們也應與實習場域醫療部門討論如何提供優質安全工作環境,並在學校學程加入強化辨識危險情境、自我防衛、危機管理及精神疾病與問題行為個案之照護技巧訓練等人身安全訓練;以期建立友善之學生實習環境,讓護理學生得以安心進行個案照護,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慢慢強化自我,並帶著「同理心,視病猶親」的理念,逐漸蛻變為未來的白衣天使。在每一次學生實習時,我都告訴孩子:「我在,你們一轉身老師就在你身邊,我會當你最堅強的後盾。」期許在這護理人員短缺的艱難環境,我能透過一己之力透過教育與倡言友善職場環境,帶著學生們為著自己加冠典禮上的宣言努力不要軟弱退縮,堅強勇敢地升起勇猛心,並將心比心堅持以愛同理病人,期許自己未來成為醫療最棒的軟實力。延伸閱讀:2023/2/19 護生看醫療環境2023/2/21 我的護理志業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也有假的? 精神科醫師說明常被誤解的「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
「啥!失智症還有假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表示,最近越來越多患者自認或家屬認為為家人得到失智症求助。結果做完相關檢測,大腦並無明顯出血或有血管問題,而是「假性失智」。且每到年節前後常出現「假性失智潮」,許多是難得回鄉遊子、以為父母失智帶來就醫。「老年憂鬱」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狀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指出,尤其老年人出現看似失智的症狀,有些其實是「老年憂鬱」,必須經過詳細檢查確認。他舉最近案例:70多歲婦人最近記憶力明顯變差,參加活動沒興趣、食慾睡眠都變得不好,全家人都很擔心,家屬著急求診。經仔細詢問症狀、開始時間、發生情況。做完大腦電腦斷層掃描、抽血、心理師詳細記憶檢查,大腦器官沒有問題。藥物治療兩星期後,家屬帶患者回診,表示母親睡得比較好,情緒也穩定很多。張俊鴻表示,「老年憂鬱」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狀,但並非真正失智症,只要耐心、適當支持和治療,便能改善。「假性失智」其實就是所謂的老年憂鬱,跟一般年輕人的憂鬱不太一樣。許多人一聽到「失智」,腦海便立刻浮現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的失智症;事實上,假性失智也是常見卻總被忽視的症狀。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張俊鴻羅列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能幫助釐清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的差別。提供懷疑自己或家屬有病的民眾參考:一、不注重個人儀容與服裝:患者可能不再關心個人的儀容和服裝,衣著開始不整齊或顏色黯淡。二、誇大認知功能缺損:患者可能過分強調自己的記憶力或認知能力下降,但與客觀測試結果不符。三、認知測驗時直接放棄:「不知道」可能是最常見回答,即使在能回答的情況下也選擇放棄。四、過度專注身體不適:患者可能過分關注自身健康,經常擔心生病並頻繁要求醫學檢查。五、功能喪失無明顯醫學原因:表現出的認知或功能喪失,醫學檢查往往找不到明確原因。真正的失智症是「緩發漸進」真正的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典型表現是「緩發漸進」,患者可能會穿著不適切,但多會「努力掩飾」自己的認知缺陷,且在認知功能測驗時,通常會配合,甚至努力嘗試,儘管測試結果可能不佳。另患者雖也可能抱怨身體不適,但很快就會忘記,甚至出現失語、動作無法控制或無法認識人事物。假性失智症現有三種治療方法:心理治療、血清素藥物、經顱磁刺激(TMS)。張俊鴻說,治療時結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新的腦部刺激技術,可以達到更好療效,幫助患者擺脫老年憂鬱,也讓家屬得以放心。
-
2024-02-15 性愛.性愛後遺症
「性愛分離」的交往,可行嗎?醫師提出真愛三部曲,戀愛挫折時應注意「這疾病」!
台劇「愛愛內含光」在春節期間上映,劇情中「性愛分離」的交往關係,反應年輕世代感情、交友觀念,引發高度討論。不過,即使以「肉體關係」起頭,最後暈船陷入感情漩渦的人也不在少數。到底應該如何尋找到真愛?如何建立穩定、長久的親密關係?正常尋找真愛的過程有公式嗎?聽聽專家的解析與說明。性愛真能分離?為什麼「肉體關係」開始仍是陷入感情漩渦?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吳孟璋指出,追求性關係反映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要停止暈船、終止不斷循環的短暫肉體關係,臨床上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幫助個案梳理過往的經歷。美好性行為奠基於良好的親密關係,要與一個人發生關係,對方外觀須讓自己看得順眼;性愛過程中不大可能都不講話,所以對方談吐也須符合胃口,在外觀、內在都符合個人喜好的情況下,炮友就可能因此暈船。若雙方價值觀差距過大,卻因性而開始的戀愛關係,依經驗,最終會有一方在這段感情中受傷。「性與愛本就難以分開。」吳孟璋指出性愛分離曾在早期嬉皮等次文化盛行時備受推崇,根據長期臨床觀察,人們對穩定關係仍有需求,看似瀟灑的享受性愉悅,不甩情感包袱,但觀察行為的背後,反應出的是人類對親密關係最底層的追求。吳孟璋說,對於無法建立穩定、長遠親密關係的個案,臨床上往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克服心結,例如有些個案能夠快速與人建立關係,卻一個換過一個,關係不易維持,這可能藏有深層的恐懼,如曾有不愉快的交往經驗,或童年經歷的創傷等,必須找出癥結點逐一梳理,才能跳脫不斷循環的肉體關係,才能與人締結穩定、長久的關係。戀愛中何謂「真愛三部曲」?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戀愛時,情緒常會多變不穩,患得患失,原因為腦內分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使人無法維持平常的理智及判斷能力。真愛三部曲為「激情、親密及承諾」,激情階段的保鮮有效期等多一個月,許多人在網路約砲、一夜情,充滿激情刺激,只是性愛互動,關係很難維持一個月。一旦感情升溫,就進入親密期,少了激情,多了牽掛,常會想著「對方正在做些什麼?」,此階段有效賞味期為一年。要是能繼續撐下去,就能進入承諾期,擁有同居、婚姻等長久關係。什麼是「愛情斷鏈症候群」?哪族群最容易發生?楊聰財解釋:「愛情斷鏈症候群」就是在真愛三階段中遭逢重大挫折,一旦遭逢挫折,容易反應異常,甚至引發身心問題。其中又以單戀最為常見,單向的愛情鏈就像拿錯鑰匙或走錯房門,經常是自己一頭熱,盲目追求。以處理過的案例說明,某銀行經理搭機時認識小他25歲的空姐,一時驚為天人,發動銀彈攻勢,大方贈送名貴首飾或名牌包,但空姐卻態度冷淡,拒收禮物,明白告知沒感覺。該男子不死心,透過該名空姐的大學學姐,轉送禮物傳達愛意,但空姐仍不為所動,此時,擔任雙方傳話筒的女生居然動心向他示愛,一時之間,感情世界混沌不明,讓他身陷憂鬱情緒,最後出現手抖、焦慮等症狀,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身心醫師建議如何尋找真愛儘管交友管道眾多,真愛確實難尋,現代人對於愛情渴求越來越強烈,臨床觀察發現,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診的個案明顯增加。楊聰財建議想要順利走至真愛三部曲第1點:不應該嘗試約砲、一夜情、速食愛情,因為激情過後,降溫速度相當快,好少能走至親密期,修不成正果。第2點:單戀是不健康的,如果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失眠,持續一段時間,就應就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看電影有益心理健康!外國研究指出「電影療法4階段」助憂鬱情緒化解
你平常有看電影的習慣嗎?戲中的角色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鳴呢?根據2023年3月荷蘭《PositivePsychology》網站文章指出,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能讓個案學看到新的觀點、感到較不孤單!看電影已不僅是休閒娛樂,更有助於心理健康。看電影促進身心健康 助憂鬱症患者降低無望感 該篇文章是由阿曼達奧布萊恩博士根據電影療法相關研究所撰寫,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進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減少無望感,且可讓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而電影治療過程主要經歷4個階段:1.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2.宣洩: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3.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並由共同經驗建立連結。4.普遍化:電影反映了自己的經驗,不再感到孤獨。除了改善憂鬱症,電影治療也有助兒童面對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1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發現,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悲傷的情感宣洩後,發展出能夠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電影描述自殺太寫實 專家提醒家長要篩選內容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當民眾處於悲傷、焦慮的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即使電影結束,也能從中獲得勇氣、希望來面對未來;緊張與刺激的電影能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則會讓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的電影往往會讓民眾珍惜自己已擁有的幸福,正向面對生活的艱難。葉雅馨強調,看電影除了可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只要願意看,就能讓2個人至少有話題,如果看完電影有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再看一次又何妨。陳質采也提醒,部分影集礙於情節,自殺細節會過於寫實,亦會讓青少年模仿,因此師長們最好能了解有精神、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的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以促進正向的改變。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4 養生.人生智慧
老了怕老伴或自己先走!面對死亡恐懼,專家建議「提早做好1件事」
我們小時候以「長命百歲」作為祝壽語送給長輩,以為百歲是祝福。等到我們成為「長輩」,活在人人可能「長命百歲」的時代,發現百歲不僅不是祝福,還帶來許多焦慮。「焦慮世代」系列報導將探討長壽社會裡的新焦慮,以及大家透過哪些方式來面對這些焦慮。延伸閱讀/長命百歲是祝福,還是焦慮?「4本好書」 教你面對自己,提升心靈正能量面對死亡焦慮 怕老伴或自己先走近百歲的老奶奶坐在輪椅上,被比她更老、身體更差、走路不穩的老爺爺推進來。老奶奶身體多處不舒服,做了各科檢查都正常,醫生將她轉診至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的診間。蔡佳芬診斷她有恐慌症狀,奶奶否認:「我有錢有房子,先生也對我很好,沒有什麼好焦慮的。」蔡佳芬問:「妳說妳會突然很害怕到身體撐不住,妳怕什麼呢?」「我怕我先生比我先死掉,」奶奶幽幽地説:「或者,我比我先生先死掉。」蔡佳芬有許多百歲病人的狀態與老奶奶很像,既不符合任何診斷,也沒有相關病名,更無法靠吃藥治癒,頂多稱之焦慮症,但是背後是對死亡的焦慮。死亡的惱人之處在於,它一定會發生,而且無法預期何時發生。蔡佳芬說,這是這個世代老人的生存焦慮,在壽命沒麼長的過去,人們總是忙到生命最後一刻才倒下,無暇憂慮死亡。現代還有全球化競爭、資訊爆炸,以及疫情、大地震等災難使無常變時常,打擊了過去理所當然的世界觀,飄搖、無法掌握的感受更加深了焦慮。面對死亡恐懼 專家建議「提早做好1件事」多變的世界挑戰著正統醫學的極限,近年各種輔助療癒大紅,例如能量醫學、芳香療法、園藝治療,甚至各派別的靈魂療癒。蔡佳芬認為,治療不需拘泥於工具,再好的療法都有人無效,被認為效果不彰的療法也有病人特別埋單,只要有用就是好療法。她說明,許多輔助醫療,像是芳療、針灸、能量醫學等,其治療效果都是有實證的。但這其中也摻雜許多不僅無法治癒身心,還會要你人要你錢的邪教。她呼籲,能尋求正統醫療精神科或諮商最好,若是求助於輔助醫療也要確認是否合法,執行者有無國家認證資格。她說明,好的生命品質在「身心靈」達到平衡,「身體」健康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下,有長足進展;「心理」則因大環境動盪,衍生許多問題,各年齡層的諮商需求都大增;而「靈性」的需求,來自於面對死亡的焦慮、存在的意義追尋,需要時間,多數人總是等到死亡臨在眼前才面對,時間短,只能處理表層,她認為,靈性的追求,不一定要等到老,中年產生存在焦慮時,就要開始。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7 醫療.精神.身心
玩「這遊戲」科學實證可改善憂鬱、減老化!甚至比「學鋼琴」還有用
「你知道嗎?電玩遊戲可能不只是消磨時間那麼簡單。」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指出,事實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有針對電玩遊戲「超級瑪利歐」對人體影響進行學術研究,得出來的結果會讓民眾大吃一驚!憂鬱症患者透過玩「超級瑪利歐」,不僅救公主還能解放心靈張俊鴻分享日本精神科同業治療憂鬱症停職一整年患者奇招:叫他去玩「超級瑪利歐」。結果這名患者竟然在拯救公主的遊戲過程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憂鬱症狀大幅改善,對醫師感激不盡。「沒想到一款遊戲,不僅能救公主,還能救心靈」。德國科學家的實驗找出48個志願者並分成兩組,一組天天玩30分鐘瑪利歐遊戲、持續兩個月研究觀察,發現這群勤奮的玩家大腦某些部位發生變化、右側海馬結構和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灰質增加。張俊鴻說,「這是真的」,這意味這些人在持續玩遊戲後,空間導航、策略規畫、記憶力和運動能力都有提升。更有意思的是,研究指出這些變化與玩家對電玩遊戲的渴望有關。看來熱愛遊戲不僅讓人開心,還能讓大腦更健康與活躍。張俊鴻強調,藉遊戲訓練可能對抵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憂鬱等精神疾病有幫助,因為這些疾病都會讓大腦特定部位萎縮。長輩玩電玩也具有健腦的作用玩電玩不只年輕人有好處,長輩玩電玩也能讓大腦受益。張俊鴻表示,一個加拿大團隊2017年做的有趣研究顯示,玩3D視訊遊戲,比如「超級瑪利歐 64」,能幫助老年人保持海馬體灰質,而海馬體灰質對認知健康來說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把55到75歲的老年人分成三組:第一組進行了六個月的3D電玩訓練、第二組學習電腦音樂鋼琴、第三組則沒有參與任何活動。結果顯示,只有玩電玩的那一組,海馬灰質有顯著增長,就跟先前德國在年輕人身上觀察到的結果一樣;而學鋼琴的組別,其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也有所增長,無論是玩電玩還是學鋼琴,參與者的小腦都呈現增長。相比之下,沒有參與任何活動的組別,海馬、小腦和DLPFC灰質都反而減少。張俊鴻說,日本經歷與德國、加拿大的研究都顯見,不管年紀多大,學習新事物對保持大腦活躍非常重要。「所以下次有人說你玩電玩遊戲浪費時間,你就告訴他,其實你在進行大腦的密集訓練啊」。當然,沉迷玩遊戲也非好事,凡事都應適量才恰當。這些研究也確實能夠讓大眾省思「玩電玩遊戲」的益處,增進自我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清晨4點半起床,天天健走與超慢跑!陳良娟: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
「別人不去我們去,別人不做我們做。」天主教花蓮教區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表示,這是台東聖母醫院創院宗旨。20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危機,於是從迎接新生兒專科醫院,轉型投入臨終安寧照護及長照服務,她擔任院長14年來,雖然至今仍未損益兩平,要靠社會捐款支撐,但醫院對偏遠、弱勢及貧病家庭的付出,難以金錢衡量。1961年,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創立「聖母產院」,以產科醫療起家,後來陸續增設外科及小兒科等科別。2003年,院方面臨創立以來最艱辛挑戰,轉型台東第一間提供安寧照護的醫院。「我不擅長管理醫院,真的能做好這份工作嗎?」陳良娟出任院長時不斷自我懷疑,很擔心無法扛起轉型重責。其實陳良娟是公衛背景出身,40年前聖母醫院欠缺專業護理人力,加上後山雛妓問題嚴重,她很早就在醫院當志工,台北、台東兩地跑,年近半百才在修女說服下接掌醫院,很多親友誤以為她發生什麼事,被迫遠離舒適圈。訓練專業團隊 照顧末期病患聖母醫院訓練專業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患,讓病患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同時協助病人家庭面對死亡的挑戰。陸續設置聖母健康農莊、健康會館,提供居家醫療及護理、居家安寧、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及輔具租借,專注慢性疾病照護與關懷,規模不斷擴大,農莊正大興土木,興建住宿型失智照顧機構。台東醫院整合 不會互搶生意台東縣人口不多,醫院卻不少,陳良娟強調,急重症病患給台東馬偕醫院負責,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癌症照顧,部東及東榮擅長精神科,聖母醫院只要專注慢性病、失智症及安寧照護,醫院整合後如同聯合醫學中心,毋須互搶生意。目前台東失智照顧與醫療仍欠缺,希望3年內建構「失智一條龍」服務,從預防至臨終照護,健康活力站、失智據點、夜間喘息、全日型住宿機構及安寧照護缺一不可。醫護關係緊密 員工流動率低「接生天國寶寶,一樣是接生。」從生孩子的醫院轉型為臨終照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衝擊最大,也是最需要做好準備的一群人。陳良娟說,過去同仁每天迎接新生兒,日子充滿喜悅及歡樂,開完刀病人會痊癒,現在卻要陪伴至生命殞落,光調整心情就很難,院內員工不斷面對心情調整與制度學習,過程經驗分享很珍貴,所以大家關係很緊密,很少人離職。「年資最久員工長達54年,現在負責在園區放羊。」陳良娟說,院內員工流動率低,50歲以上員工近4成,平均年齡為48歲。長年保持運動 維持規律生活陳良娟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遠,由於長年保持運動習慣,讓她充滿活力,外表看不出年紀。她平日生活規律,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5點帶狗出門走路,晚上8至9點就要上床睡覺,天天健走與超慢跑,每周一至二次進快樂運動館健身。她說,磁卡輕輕一刷,智能器材會判讀運動紀錄,依據個人體能設定訓練強度,「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聖母健康農莊也是醫院相關機構之一,逾7公頃園區涵蓋高齡友善職訓中心、有機栽種區、香藥草花園、田園餐廳、烘焙坊及香療小舖。陳良蜎分享,她喜歡吃天然、新鮮及當季原型食物,選擇多樣化,偶爾煮養生煲湯,還愛喝「綠拿鐵」加酵素。陳良娟的另一半是牙醫師,工作也很忙碌,她隔周返回台北小聚,有時是家人來台東度假,所幸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兒子還貼心安慰說:「以前我們出國留學、遊學,現在換媽媽去台東留學」,3個小孩早已成家立業,不用她操心。她平日靠靜默祈禱、聽音樂及走路思考紓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陳良娟小檔案.現職: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院長.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經歷: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公共衛生教師.專長:健康促進、公共衛生、創意衛教、同伴支持、社區營造.給病人的一句話:我的健康我負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6 焦點.健康知識+
傳長輩圖有益健康!外國研究: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
迎接農曆新年返鄉團聚,別忘注意長輩身心狀況。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老年人患消化系統疾病,更易感到孤獨和憂鬱。專家表示,別小看傳長輩圖,這是增進人際互動的解憂神器。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這項研究在2023年9月發表於「臨床腸胃病學和肝臟病學」期刊,以2008至2016年密西根大學健康與退休研究約7110名在美國50歲以上民眾與配偶數據分析,根據有無罹患消化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孤獨、憂鬱和社交孤立的發生率進行探討。結果顯示,56%受訪者患有消化系統疾病,這些人當中超過6成感到孤獨,甚至12.7%患嚴重憂鬱症;沒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受訪者,約有55.6%感到孤獨、7.5%患有嚴重的憂鬱症。換句話說,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年長者,孤獨感較高,且與罹患中度至重度憂鬱症有高相關性。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他認為,雖然無法釐清胃腸道疾病與孤獨、憂鬱及社交孤立因果,但可確認彼此間相互關聯。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許多慢性病常伴隨心理因素,身心共病現象需要大家多留意與重視。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邱弘毅建議,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以提醒台灣相關科別醫師,在診療老年腸胃疾患問題期間,同時關注年長者的心理狀況,有需要時可協同臨床心理師處理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對於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成效會更顯著。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有同樣看法,她希望精神科以外醫師有能力辨別患者是否有心理問題需協助,建議將憂鬱症指引納入不同專科進修重點,成為必修課或共同科目。當民眾出現以不同身心形式表現的憂鬱症時,如消化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看身心科、精神科。葉雅馨說,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需要子女關心與陪伴,建議晚輩增加關心與互動頻率,如長輩圖訊息就是好工具;若發現長輩有孤獨感或憂鬱情緒,可透過先辨識和2個月前生活作息和身體狀況差異,教長輩在家也能和親友互動的方式與鼓勵長輩在行動範圍內建立運動習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5 醫療.精神.身心
導致銀髮族失眠的原因有哪些?何時該就醫治療?醫師分享「168口訣」助好眠!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許多銀髮族有失眠困擾,長期失眠恐影響健康,因此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家,應如何解決改善?以防原有疾病惡化,維持身體健康。銀髮族失眠的原因有哪些?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銀髮族失眠問題備受重視,長期失眠恐會影響健康,因此有睡眠障礙的長者,應如何解決改善?以防原有疾病惡化,保持健康。根據研究統計,成年人失眠盛行率約10至20%,長者盛行率為20至40%,較成年人增加約2倍。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達指出長者失眠分為三大原因,約各占三分之一:1.生活習慣不良改變:許多長者退休後,白天沒有工作待在家裡,常坐在沙發打瞌睡,下午睡了過長的午覺,晚上又有睡滿8小時的迷思,9點必須入寢,白天沒有好好放電,「晚上一定睡不好」,這是「難以入睡」失眠類型。2.患焦慮、憂慮等身心疾病:憂鬱或焦慮可能是大腦內血清素、褪黑激素不足,造成「早醒」失眠類型,原本上午8點起床,但患者凌晨約3、4點就會醒來。3.慢性病患者易出現睡眠問題:像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晚上睡覺時,大腦易缺氧,出現「睡睡醒醒、睡睡醒醒」失眠症狀,晚上睡不好、白天嗜睡。其他包括胃食道逆流、慢性下背痛、不寧腿症候群等也會影響睡眠。也有長者失眠,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等中樞性退化性疾病。詹佳達說,失智症初期會出現睡眠改變,或隨著病情引起莫名焦慮、憂鬱也會影響睡眠,與年輕人、中年人失眠不同,應多加注意。如何找出引起失眠的真正原因?何時需要就醫加以治療?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說,因失眠到精神科就醫的患者非常多,患者常說「不好睡」,此時須詢問病人失眠多久了,而失眠的背後原因,可能是身體疾病、心理壓力或憂鬱等各層面的影響。失眠在性別方面的影響,總的來說,男女差別不大。詹佳達提醒,如果從引起原因加以細分,則憂鬱、焦慮引發失眠,女性為男性的2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失眠,女性也是男性的1.5至2倍。季節方面,冬天氣溫較低,一般來說會比較好睡,即便在夏天天熱,但多數人家中都有冷氣,也不至於會睡不好。可是,如果是憂鬱引起的失眠,好發在冬天;躁鬱引起的失眠,則好發在春、秋兩季。詹佳達說,如果一周有3天以上睡不好,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等症狀,或是出現白天嗜睡、精神不繼等,時間長達3個月,此時已達慢性失眠的情況,應速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加以治療。失眠如不解決,確實可能讓自身的慢性病問題惡化,因睡覺時心臟收縮力、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睡好,心血管會一直處於高壓工作的狀況,容易造成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病情惡化。長者失眠是否一定要使用安眠藥治療?如何有效避免失眠?要不要使用安眠藥治療,必須根據引起的失眠原因詹佳達說,失眠為生活習慣不佳所致,不需用安眠藥,可讓長者白天上午參與社區大學課程,下午安排散步等運動,謹記「168口訣」,白天活動16小時,把精力用完,晚上睡8小時就會好睡。慢性病問題則需尋求治療,不明原因的不寧腿症候群則可服用安眠藥。憂鬱等身心症狀引起失眠,醫師會依病情,除給予抗憂鬱劑等藥物外,還可搭配安眠藥幫助入睡。運動時,詹佳達建議長者不要一大早運動,避免上午過於勞累,下午容易有睡午覺的習慣,應利用下午至傍晚運動較佳;飲食部分,應多吃深綠色蔬菜,保持鈣、鎂、鉀離子穩定幫助睡眠。單家祁提醒許多長者為幫助晚上好睡,常有錯誤行為,包括晚上外出從事激烈運動,睡前泡熱水澡等,這些行為都會影響睡眠,長者要做的事,應於白天多曬點太陽,晚上從事散步等和緩的運動,並多訓練腹式呼吸、穩定心情,睡前看些軟性的雜誌、書籍,不要「吾日三醒吾身」想太多,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均有助於調整睡眠。詹佳達說,失眠患者也多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核心概念包括養成正確睡眠認知,必須知道自己夠累了,才能好好休息,並利用睡眠療法,每天限制睡覺8小時,再利用刺激控制,認知到床是用來睡覺的,不要在床上做任何事,如此治療後,約有8成患者都會得有很好的改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2 焦點.元氣新聞
懶人包/7月起10類人可線上看病!醫師線上能提供哪些服務?可開藥嗎?3分鐘搞懂「通訊診察治療」
新冠疫情期間3年多來,民眾擔心染上病毒,不願到醫療機構就醫,衛福部提供通訊診察、視訊看診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問題,並成為新就醫常態。爲擴大通訊診察服務範圍,衛福部今正式公告修正「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將於7月1日正式上路,對象從原先5大類擴增至10大類,預計受惠民眾達247萬人,將可進入通訊診察的時代。2類情況可以線上看病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規範,可以上線看病情形:第一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的情形,包括急性後期照顧、長照照顧服務、國際醫療照護、疾病末期照護、行動不便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第二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含居家醫療照護計畫、家庭醫師收治計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治個案。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上路後,不僅是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同時關注資訊流、物流、金流,包括放寬開立藥物電子處方箋,就需配合虛擬健保卡、藥物物流配送等措施;另增加通訊方式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包括醫療諮詢、會診、精神科心理治療,以及開立檢查、檢驗單等,同時強化資通安全規範。於開立電子處方箋方面,劉越萍指出,初診開藥對象有國際醫療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以及因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而複診開藥則是所有特殊情形皆適用,同時開放慢性病照護的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可開立管制藥品。「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於去年2月預告後,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才公告,薛瑞元不諱言地說,因基層診所對新制有所疑慮、不放心,擔心開放通訊診察後,病人可能都到大醫院就醫,因此,公告適用對象的範圍特別納入,基層診所才能提供服務的「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含居家醫療照護計畫、家庭醫師收治計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治個案等,目前基層醫師均可以接受。但如果有民眾執意要進行通訊看診,劉越萍表示,目前須符合相關計畫才可以進行,且必須是醫院曾收治的對象才能收治,若醫師違反規定收治病人,可依「醫師法」處2萬至10萬罰鍰。通訊診察治療舊制+新制 共10類對象適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舊制五大類患者分別為:1.急性住院病人,依既定的出院準備服務計畫,於出院後3個月內的追蹤治療。2.機構住宿式服務類的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訂有醫療服務契約,領有該醫療機構醫師開立效期內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者,因病情需要該醫療機構醫師診療。3.衛生機關有關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法令規定之病人,因病情需要家庭醫師診療。4.衛生機關認可之遠距照護,或居家照護相關法令規定之收案對象,於執行的醫療團隊醫師診療後3個月內之追蹤治療。5.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之非本國籍,且未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境外病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增五類對象:6.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7.疾病末期照護8.矯正機關收容照護9.行動不便照護10.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懶人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2 養生.抗老養生
睡不著易傷大腦 3要素創造良好睡眠環境、5招減少睡眠障礙
「家中長輩的睡眠時間愈來愈短,是正常的嗎?是否要午睡補回來?」「爸爸晚上起來如廁好幾次,睡眠總是斷斷續續….」對成年人來說,每晚睡覺7至8個小時是最佳的睡眠時間,但是隨著年齡增加,睡眠習慣也會改變,整體時間相對變少。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老年人淺眠、睡眠時數較少,是因為「老化」,睡不好是正常的,重點是要提升睡眠品質。睡不夠深 老年人易半夜醒來關於睡眠,一般人剛入睡時,會從快速動眼期接著進入到第一期及第二期的淺眠期,然後是第三期的深沉睡眠,接著回到淺眠期及快速動眼期,反覆約4至6次周期循環。但老年人睡不深,容易因周期頻率中斷而醒來,睡眠結構以淺眠期居多。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易傷大腦,因為無法代謝清除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當有害物質沉積愈嚴重,愈會產生認知功能及記憶力退化。林儒宜表示,若失眠狀況持續存在,且對生活產生干擾,要先找出影響睡眠的原因,從改善日常生活做起,或是求診老年醫學門診、精神科門診,接受心理與行為治療,讓夜晚能舒服入睡。三大要素 創造良好睡眠環境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年紀大睡不著更是令人苦惱,銀髮族睡不著該怎麼辦?林儒宜強調,睡眠時間長短會隨著年齡而改變,所以不必過多擔心,睡眠短不等於睡眠少,有些人只睡5至6小時仍是元氣十足。要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徹底消除疲勞,應先從日常作息下手調整,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掌握光線(幽暗)、聲音(安靜)、溫度(26度最佳)三要素,對入睡都有幫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萬一活到100歲,你準備好了嗎?「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帶你盤點人生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活到65歲 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各位「同學」大家好,以前長輩和老人家們,時間到了就退休,是被動的。但今天的退休是要培養能力、要學習的。退休力論壇的課程鎖定我們怎麼樣學習退休的能力,我們要主動學習,所以大家都是「同學」。最近看到的一本書,說從有人類開始,從古到今我們超過65歲以上的人大概有12億,但今天這個地球上,超過65歲的人就有6億,多麼讓人驚訝的一個數字。最近基隆市政府發給了我一張敬老卡,我每次用這張卡去搭捷運、火車、坐公車,聽到「嗶嗶嗶」,我都覺得我好幸福,而且覺得我好稀有,從古到今才12億人,我是12億分之一。光是活到65歲,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清朝康熙皇帝60歲時,舉辦千叟宴,那時他覺得是千古盛世,歷史佳話。但到了2025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估計65歲以上的人會占五分之一,具體數字是469萬,我們的零頭就已經超過千叟宴。今天的人其實非常幸運,生活在醫療、公共衛生、營養、社會安定都很好的環境下,多數人可以輕易達到65歲。我們都是百歲候選人,活到120歲是絕對可能的,我們要非常有企圖心的去學,怎麼樣可以活到100歲。我這幾年也開始關注這題目,我退休有五件事情要好好安排,分別是財務、身體和心理健康,我們要「活躍老化」,一個人到他離開世界,躺在床上不要超過兩個禮拜,不要給家人牽累;再來就是「社會連結」,並且保持開放跟學習的心態。聯合報系是非常重視怎麼安排老年生活的媒體,我們有健康版,還有元氣周報、元氣網,提供非常多的資訊。讓我們一起,共同學習退休的能力。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努力讓太陽下山時 光芒不減聽到羅永續長拿到基隆市政府那一張「嗶嗶嗶」卡,65歲邁向了人生另外一個境界,我也很期待什麼時候自己拿到,然後像他這樣子驕傲。永續長充滿正向能力,勇敢面對未來。我想我們不管到75歲、85歲、95歲或105歲,都要有這樣前瞻的勇氣跟想法。國衛院是任務導向的國家智庫,1996年成立至今已近27年,宗旨是為了提升國人健康跟福祉。近三年來,國衛院承接國家重大任務,成立高齡醫學跟健康福祉國家級的研究中心,是目前國衛院最大的一個單位,表示政府面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要從醫療、社會福利,甚至心靈文化宗教等面向,一起推動,讓長者得到最好的照顧。聯合報倡議退休五力,在我來看,不是退休才要準備。所有的年輕朋友,從非常早就要做財務、健康規畫,自己跟社會的連接、活躍學習、自在獨處等。國衛院也從不同面向,希望盤點國人未來面對高齡老化遭遇的問題,希望讓長者尊嚴健康。太陽從東邊升起,旭日初升時光芒萬丈,到太陽要下山時,光芒不減,充滿智慧與溫暖,我們努力讓這個過程圓滿順利。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少一慌亂無措 多一點準備餘裕在「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中,參與者每人都得到一本「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提供大家記錄個人綜合所得跟銀行帳戶、保單、資產負債及數位金融資訊,甚至私房錢等訊息,當「萬一」來到時,可成為指南針,「讓自己、家人可以少一慌亂無措,多一點準備餘裕」。國人每人平均有4.4個銀行帳戶,藉由「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可把銀行存款帳戶、金額整理清楚,每年更新。如果真的找不到資料,筆記本中詳列查詢方法、相關單位電話,也設計銀行存款清單黏貼處,讓資訊更完全、完整,幫助盤點各項財務資源。「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由政大教授王儷玲、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總監姜漢中審定。希望大家每年可以整理填寫一次,是自我真實記錄,也盤點人生,更可以和「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一起搭配使用,時時檢視,為未來的自己而努力。今年也會推出更多生活面向的筆記本,幫助大家。「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內容:退休準備課,分享退休準備與老後生活趨勢,與關心退休力的讀者一同超前部署百歲人生,為長壽人生預做準備。時間:112年12月2日參與者:現場逾300位「同學」專家:●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沈弘俊●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 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 玖樓社區事業部企劃經理楊柏賢●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 振芝身心醫學診所精神科醫師朱仲翔● 聯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 前跆拳道國手陳怡安● 統一超商人力招募經理林宸碩● 財經專欄作家施昇輝● 長庚醫院臨床護理師譚敦慈●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採訪團隊╱李樹人‧蘇湘雲‧林琮恩‧周佩怡‧蔡怡真‧鄒尚謙‧陳雨鑫‧魏忻忻攝影╱曾原信‧健康事業部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4 醫療.精神.身心
2024選舉落幕留後遺症 醫師教你燒聲、選舉症候群該怎麼因應
2024選舉落幕政治人物留後遺症 醫曝幾乎每個人都有2024總統、立委選舉落幕,各政黨政治人物或熱情支持者多留下一後遺症,需要好好復元。對聲音十分敏銳的耳鼻科醫師發現,政治人物為拚選舉一直說話,或熱情支持者參與選舉造勢場合,或多或少都留下「燒聲」的後遺症;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辛立仁說,聲音「燒聲」最重要的原因是,聲帶過度使用,若要恢復原先美好的聲音,務必注意3大撇步,避免聲帶慢性發炎病情惡化,最後恐需手術治療。「身為耳鼻喉科醫師,對人說話的聲音十分敏銳。」辛立仁說,最近看電視關心選情發現,各政黨政治人物的聲音,「幾乎都有燒聲、嘶啞的情形」,建議選後要多休息,並多喝常溫水或微溫水,水溫約介於攝氏20至28度,且每6到20分鐘就要喝一口水,使聲帶獲得休息,另一般緩減喉嚨不適、化痰的保健品也可以服用,這都有改善的效果。辛立仁指出,聲帶有如身體所有組織一樣,過度用力使用將出現紅腫等發炎反應,當聲帶紅腫、充血會影響震動功能;「燒聲」主要原因是,聲帶紅腫後,患者說話時,還是希望發出和原先一樣的聲音,並繼續用力說話,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聲帶「微創傷」。爲防止「燒聲」病情惡化,辛立仁提出3大撇步:第一、不要用力說話:聲帶紅腫時,不要再用力說話,盡量輕聲細語或完全不要說話,且避免用力清喉嚨,降低聲帶繼續受傷的機會。第二、飲食注意忌口:燒聲時,切記不可吃高溫、油炸、冰、甜等食物,包括麻辣鍋、冰品、冷飲、甜食等,降低喉嚨增加分泌物而清喉嚨的頻率,其中過熱的雞湯等湯品最需注意,因熱雞湯的表面,往往有一層油脂,湯品實際的溫度可能更高,喝下後,對聲帶、喉嚨都是刺激。第三、不可延誤治療:一般來說,「燒聲」症狀維持5至7天,如果超過二周沒有痊癒,研判聲帶已出現不可逆的創傷,如出血性息肉等,建議應速就醫,此時會採用消炎、化痰、制酸劑或類固醇等藥物,其中制酸劑是為避免胃食道逆流,降低聲帶刺激;同時會由語言治療師進行衛教,教導正確發音、說話,避免聲帶持續損傷;但若「燒聲」拖上3個月、6個月延誤治療,聲帶恐會長繭,最後需手術治療。落選方支持者患選後症候群 精神科醫曝注意此關鍵指標2024總統、立委選舉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落選一方支持者,面對選情不如預期,心情恐無法立即調適,恐出現選後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選舉過程是民主政治的洗禮,落選一方支持者總會心情不佳,常有失落情緒,但這種感覺最多1周後,應該都會過去,若超過1周心情仍無法恢復,其中最重要關鍵指標,是一直出現睡不好、失眠等情形,建議應就醫尋求協助。「面對選舉,每個人都喜歡贏,沒有人喜歡輸。」楊聰財表示,如果落選方支持者心情不佳,接下來又出現睡不好、吃不下、不想活動等情形,顯示此時已受到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尤其睡眠是健康的第一根柱子,「睡不好覺,百病生」。他建議,利用假期多出門走走、曬曬太陽,並找三五好友說說話、發洩一下負面情緒,並保持正向思考、情緒及行動,及早讓生活恢復正軌。楊聰財說,選舉不論輸贏,重要的是「勝不驕、敗不餒」,即便落選一方,應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這次不理想,以後再努力的想法,隨時保持正向態度,因為選舉是一時的、健康是一生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退休後有錢有閒,為什麼還是不快樂?6大心理需求必須被滿足
林口長庚護理師譚敦慈:健康不為長命百歲 而是對自己負責任我們不管是否活到100歲,有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健康。健康不是為了長命百歲,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在我們這個世代,不管已婚未婚或兒孫滿堂,都要有心理準備會獨自生活下去。其實一個人的生活不代表孤苦無依,反而是自由自在,但要做一些準備。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吃飯。世界衛生組織開宗明義告訴大家,沒有單一食物帶來健康,也沒有神奇食物,所以魚肉豆蛋、各種蔬菜水果都要吃,少吃加工品,選擇原型食物,善用咀嚼能力。上一代的人常因小孩不在家,把所有的菜煮成一鍋,讓食物變得難吃,建議效法日本,利用小包裝食物把多元菜色做成一盤,飲食均衡。化妝和打扮對人有很多好處,不僅僅關於外貌,也與自尊、自信有關。打扮得體使人在社交場合中更容易被接受,還能提振情緒,特別不如意的時候,維持外貌幫助人保持身分感。化妝需要手眼協調和一定的手部技巧,可建立日常生活的節奏和習慣,經歷記憶問題的老人,化妝和打扮的過程可作為提醒過去的方式。有人問我,可不可以染頭髮?在世衛組織公布的致癌物裡,染髮劑其實不太具有致癌風險。怎麼染呢?要做過敏測試,以免過敏;染頭髮前兩天不要洗頭,第三天才去染頭髮,因為頭皮會分泌油脂保護你;染髮劑一定要有衛妝字號。染完頭髮多喝水,多吃蔬果,幫助代謝有毒物質。選擇適合自己的衣著,不追流行,衣服質料好比多色重要。人一定會老,容顏也不再,盡一切力量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學會善用科技及社會資源,獨自死去不可怕,不能獨立老去才可怕,做好準備,自在優雅地迎接一個人生活。玖樓社區事業部企劃經理楊柏賢:青銀共居 讓退休族更有活力根據106年統計,65歲以上獨居比率達8.97%,調查也顯示,54%受訪者希望與子女同住,但也有將近一成老年人樂於自在獨立生活。但銀髮族獨居有一定難度,例如沒有自有住宅,年紀一大,就很難再租到房子,租金也愈來愈高;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房屋硬體設備對老年人並不友善,少了電梯、或浴室缺乏防跌設計等。住宅不只是硬體,也包含軟體的層次。雙北陸續推出青銀共居,例如台北市陽明老人共居、新北市北大青銀共居、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青銀共居起源於年長者在市區擁有閒置住宅,經過媒合後,與年輕人共居,就住在同一屋簷下,對於老年屋主來說,除了固定租金收益,還可與人多多互動,並透過信任,建立社區連結。銀髮族起居環境以無障礙空間為首要考量,並配合生活互助系統、社群連結,公私領域切割清楚,青銀共居更能讓退休族更有活力。青銀共居有如軟性都市更新,私有及公有領域畫分平衡,由專家規畫出食廳(共餐)、做廳(閱報、打電腦)、樂廳(打麻將、唱歌)等,讓銀髮族與年輕族群住在同一領域,老年人無須獨居,也能自在生活。振芝身心醫學診所精神科醫師朱仲翔:安全感、新鮮感……6個滿足帶來快樂有的人退休後有錢有閒,為什麼不開心?因為有很重要的六大心理需求必須被滿足。1.安全感安全感是覺得事情可預期、掌握的感受,在退休階段,帶來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健康。很多人覺得老了身體不聽使喚,很多事不敢嘗試。安全感要滿足,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義大利有個村莊,百歲人瑞比率是美國十倍。村莊裡的人,長壽程度跟道路坡度相關,家門口的路越斜,每天出門耗費體力越多,就越長壽。研究告訴我們,有好的運動習慣才有健康身體,建議早早動起來。2.新鮮感人需要不斷尋求刺激、變化、驚喜感。我的前同事去年退休後開始當YouTuber,其中一個頻道叫天天都有新鮮事,不是要叫大家都去當YouTuber,是讓大家思考可以做些什麼,為生活帶來新鮮感。3.重要性也就是自己被別人需要的感受。退休前,很多人用工作定義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在退休後,當他沒有辦法從口袋掏出名片時,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4.連結感人是社群的動物,人與人的連結很重要。大家可思考,現在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誰,假設你跟他的關係不那麼好,退休後可以多花點時間修復。怎樣找到新的人際連結?可參加不同的活動交朋友。萬一內向不善交際怎麼辦?連結感不是只能從人身上得到,有人喜歡動物、大自然,有人投身宗教。多多探索嘗試,找到屬於自己跟世界連結的方式。5.成長想要讓生活品質更上一層樓,需要滿足最後兩項心理需求,我們在學習新的事物、技能過程中,會得到一些滿足感。6.貢獻我們都有一種發自內心想要幫助別人的需求。人到中年晚期,演員變導演、球員變教練,世界沒有年輕人就沒有創新,沒有老年人就沒有文化,這就叫傳承。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2 醫療.精神.身心
上班族超過4成曾罹患「選前焦慮症」!如果家庭中發生爭執,醫師建議應遵循3步驟處理!
【本文摘要】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總統大選引發勞工對政治的超投入,43.6%上班族曾患選前焦慮症,45.6%選後有失落感。年輕世代選前焦慮症候群明顯增加,部分「挺柯」支持者因投入選情而熬夜、失眠。精神科醫師提醒,選民擔心候選人不當選,導致情緒激憤,建議避免政黨爭執,尋求同溫層討論。年輕族群和長者的選前焦慮症狀相似,對議題的焦慮程度不同,應注意情緒管理。避免選舉討論引起家庭內部分歧,醫師建議3步驟處理:離開爭論核心、傾聽尊重對方政治傾向、透過合理論述解決分歧。--by ChatGPT整理,經編輯審定上班族超投入!43.6%曾患選前焦慮症 45.6%有過選後失落感1月13日就要進行總統大選投票,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33%曾與同事因政治立場起爭執,約有21%企業直接要求職場不可談論政治。有些勞工朋友太在意選情,「政治熱情」更可能引發「副作用」,此次調查指出,因為選舉關係,就有43.6%的上班族坦言,曾經有過「選前」出現「焦慮感」的情況。當選舉結果不如預期,約有45.6%上班族選後曾發生「選後失落感」,雖然當中有37.4%自認「無影響生活規律」;但有少數8.2%的上班族自認「有影響生活規律」。選前焦慮症候群 年輕世代增加選戰日趨白熱化,精神科門診發現,以往多是中、老年人發生的「選前焦慮症候群」,今年下修到年輕世代中。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近期收治不少「選前焦慮症候群」的病人,其中包括年輕族群,在以往的大選中,實屬少見。進一步詢問政治傾向,多數為「挺柯」年輕世代,因過度投入而熬夜、失眠。相較中老年人,年輕族群情緒系統仍處於強勢狀態,容易衝動、不穩定,部分年輕焦慮的病人認為「這次總統大選比自身大考還要重要」,一旦輸了,就可能上戰場,以致充滿不安。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提醒,最近焦慮、憂鬱的門診個案明顯變多,部分選民在收看政論節目和相關新聞,擔心支持的候選人選不上,而憂慮、睡不著。台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選舉期間常讓人情緒激憤,親友之間常因政黨傾向不同,而起爭執,建議,少跟不同陣線的親友討論時事,更不要硬是想改變對方的投票行為,以免傷了感情。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淡水馬偕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提醒,一旦周六選舉結果不如預期,年輕首投族恐將出現嚴重失落感,甚至產生憂鬱情緒。如果出現失眠、沒有原因的哭泣等急性創傷反應時,應先找同溫層朋友訴說,如果情緒延續超過半個月,心理情況未好轉,務必就醫,尋求專業諮詢。為了投誰和爸媽吵架?年輕人選舉焦慮,透過3步驟緩解過去年輕世代多半被認為是「政治冷感」的一群人,不過今年關注選戰的年輕族群變多,選前焦慮也找上門,許正典表示,年輕病人者過往對政治沒有這麼狂熱,這次則因為主打的議題包含低薪、居住正義等,和未來取向比較相關的內容,自然會覺得比較願意關注這方面的議題,受到的影響也較過去更為顯著。年輕人和年長者的選前焦慮症狀都一樣,主要是睡眠和情緒受到影響,差別在於對不同議題感到焦慮,因而使情緒比較容易變得激動、不安,甚至被影響到生活;雙方參與選舉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年輕人多半會在網路上串連、年長者則傾向在現場參與。這段時間要民眾都不碰相關議題也很難,畢竟全民都在討論,不討論好像跟不上,許正典提醒如果在較私密空閒參加網路或者實體活動、在同溫層間取暖是比較安全的,但碰到和他人立場不同時,不要過度投射,甚至上升到攻擊、謾罵的狀態,容易「在遇到批評或接觸到負面訊息時,像刺蝟般立即反擊,這樣會陷入循環裡面無法自拔」。以前多半是長者會積極主動攻擊,也就是碰到對立面支持者時,會不滿、批評,狀態上會變得高壓;年輕人不太會高壓,但會選擇不理會,也就是和對方斷絕互動,採取消極被動抵抗作為,「積極主動攻擊與消極被動2種極端,都不鼓勵」,同溫層取暖須注意時間要分配好,不要過度投入,而影響到正常的日常生活。大選將近,有網友在PTT發文分享,外甥近日因投票、兵役等話題,和父親一言不合,竟發生互毆事件,隨後便離家出走鬧失聯,導致夾在中間的外甥媽媽「快要瘋掉」。許正典提醒:家庭討論選舉發生爭執,應採3步驟處理:●第一步:離開爭論核心、不要再碰觸導火線或者踩地雷,可以告訴相關當事人,「先討論到這邊」、「再討論下去兩敗俱傷,並不會兩全其美」,適時轉移注意力。●第二步:則是傾聽,許正典指出,雙方想法都沒有錯,但要尊重對方的政治傾向、不要硬加改變,在這個氛圍大家各有不同看法,理性討論總比情緒謾罵好。●第三步:「有目的叫行動、沒目的叫衝動」,透過合法、合理、合情的論述、異中求同,畢竟是一家人,家人各有各的看法,家人一起參與很好,彼此都有學習成長。參考文章:聯合新聞網:超投入!44%曾患選前焦慮症 四成六有過選後失落感聯合新聞網:選前焦慮症候群 年輕世代增加聯合新聞網:為了投誰和爸媽吵架?年輕人選舉焦慮 醫提3步驟緩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1 醫療.精神.身心
焦慮、易怒...選舉前後當心「選舉症候群」找上門!7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
總統大選暨立委選舉如火如荼進行中,相關的訊息鋪天蓋地,可以說佔據了台灣人民一大部分的生活。選舉終有落幕之時,結果肯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此時除了候選人外,民眾也容易出現生理、心理的狀況,例如:焦慮、易怒、憂鬱…等,此時,請小心自己是不是出現了「選舉症候群」。什麼是「選舉症候群」「選舉症候群」其實非精神科正式的疾病診斷,而是指「選舉」這個壓力,影響到我們的身心狀態。選舉前,人們因為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大多處於興奮、激昂的狀態,充滿正面的動力、對結果充滿期待。但也有人在此時就出現身心症狀,例如焦慮、易怒甚至躁症發作等。下一階段則是選舉結束後,當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結果不如預期,出現失落、悲傷、擔憂、甚至憤怒激躁等,更曾出現暴力、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案例。為什麼會出現「選舉症候群」選舉過程中,有些人會投注精力,因此勝選壓力反應在其生理、心理狀態。除了主動投入的族群外,一般民眾仍接受著選舉的「壓力」。例如新聞媒體不間斷地播報相關訊息,民調、弊案、候選人攻防等讓人不得不注目;政論名嘴或候選人以災難化、煽動性的言論加溫選情、催票,讓選民陷入不安狀態;親朋好友熱絡討論對於候選人的看法,政治氛圍瀰漫四處;也有些人掛心國家未來的發展,密集追蹤公共議題的新進度。以上狀況,讓即使不是候選人的我們逃離不了選舉的壓力,可能出現「選舉症候群」。誰會出現「選舉症候群」身處選舉熱潮的你我,都有可能出現選舉症候群。美國心理學會針對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相關研究指出,超過2/3的成年人表示選舉對他們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由此可見比例相當高。對政治議題投入越深者、自身與政治相關性較高者、較依賴新聞媒體者、支持的對象未如願當選時,都容易出現選舉症候群。另外需注意的是,曾經或目前具精神科診斷的病人也更容易受到影響。而被認為對政治較冷感的年輕人,有研究指出同樣會被選舉影響出現心理困擾。「選舉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臨床上,經常看到選舉造成身心不適的病人,而不少研究也證實這樣的觀察。選舉前民眾的憂鬱焦慮程度漸升,選舉結束後將逐漸緩解,亦有研究顯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帶來的焦慮憂鬱更甚於2019年COVID-19疫情。常見選舉症候群的症狀包含:.無法控制的焦慮、擔憂.憂鬱、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易怒、暴躁.異常亢奮.坐立難安.疲倦、提不起勁.失眠.食慾變化.絕望感.恐慌發作.肌肉緊繃.身體不適但找不到明顯病因,如:疼痛、腸胃道不適、胸悶心悸等極端的壓力更可能影響到生命安危壓力不容小覷,臨床上有一種「心碎症候群」,是壓力影響心血管功能的壓力性心肌病變。主要是身體經歷了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產生過量的興奮性內分泌激素,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嚴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險。七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1.增加生活可控感,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維持規律生活、工作,在選舉日到來前,不過度、反覆猜想可能的壞結果。2.減少花費在媒體的時間,不過度攝取相關訊息。3.若遇上選舉相關的談話,不必說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且練習簡單的話語結束對話。4.參與對自身有益的事情如舒壓活動。或將壓力轉化為有意義的活動,如擬定投票計畫。5.保持與家人朋友聯繫。6.保持活躍、運動減壓。7.避免使用酒精、毒品或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來處理壓力。若以上方式仍無法減緩不適時,請尋求專業協助。尋求協助可能需要鼓起勇氣、跨出自尊心的門檻,也很需要親友的鼓勵,不過正視自身的問題並解決,才能讓身心的不適獲得舒緩。精神科醫師可以提供協助,我們評估身心的狀態和生活功能受影響的程度,給予治療,例如認知調整、心理衛教,需要時使用藥物治療。民眾參與公民政治、關心選舉時,同時要注意自身身心變化,若出現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工作狀態變化等狀況,請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醫療.精神.身心
國防部因中共衛星而連發警報,精神科名醫示警:2類人易受影響
國防部下午多次對民間出國家級警報,示警中共衛星火箭通過台灣南部上空,引發民眾恐慌。精神科醫師提醒:此類警訊對曾經歷戰爭年代、有創傷經驗的長者,與本身已有精神疾病者2類民眾影響較大,如果情況反覆出現,即便是一般民眾也會受到影響,增加精神相關症狀出現機率。「火箭簡訊」透漏戰爭風險,對於經歷過戰爭的民眾容易喚醒沉睡的記憶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指出國防部發出「火箭簡訊」透露戰爭風險,恐會造成民眾對不幸經驗的想像,內容包括殘破景象、身體受創、財產受迫害等情況,引發精神嚴重創傷可能性。葉啟斌指出,對於曾經經歷在類似精神創傷的「老榮民、老兵」,或曾經歷戰爭的民眾,再次暴露於類似訊號,恐會重燃過去印象,回想起經歷災難那一刻,導致睡不好、容易發脾氣,甚至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分神,甚至造成生活失序。已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容易陷入負面思考迴圈,導致疾病再發「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或本身容易失眠、較敏感的民眾,也會因類似刺激帶來壓力。」葉啟斌說,有精神官能症狀的民眾,容易因為一次壓力就超過容忍度,陷入反芻性思考,即負面思考迴圈,真正想做的事反而無法執行,深陷想像、擔心裡面,引發焦慮症發作,或導致疾病再發機率。葉啟斌表示,對一般民眾來說,一次警訊造成影響的機率不大,但呼籲民眾仍要把注意力引導回該做的事情,且若反覆發生類似事件,影響層面恐會擴大,引發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恐會增加,值得後續觀察。自體療育機制可改善,醫師對2類人提供改善建議葉啟斌說,人體有自體療癒機制,受簡訊引起恐慌,只要經過數日就能平復,若超過一周仍坐立不安,則建議可至精神科就醫。醫師一般會先進行「認知治療」,告知患者別在陷入迴圈式的思考,接著進行「放鬆治療」,以深呼吸的氣息調整方式,達到緊繃情緒的目的。針對曾經有類似經驗的老兵,則可用書寫方式,將心中恐懼寫出來、化解擔心。若上述方式成效不佳,患者情緒仍無法調整過來,才會進行用藥,主要以自律神經調整藥物為主,嚴重者才需使用抗焦慮藥物。國軍台中總醫院衛教文章提供精神官能症的日常注意事項:1.病人需要他人的關懷、支持、鼓勵,來面對現實環境。2.罹患精神官能症並不可恥,病人應勇於面對現實,接受診斷和治療。3.減少長期對瑣事時時有過度的焦慮、擔心或不安。4.避免壓力造成突發的心理恐慌。5.不要為不合理的事物陷入重複思考所苦,或明知不合理仍揮之不去,得要完成一些動作才安心的情況。6.可多做深呼吸或是肌肉放鬆訓練。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7 醫療.精神.身心
為什麼夫妻要分房睡?哈佛大學教你應對「睡眠離婚」的技巧
今天(2024-1-5)看到一篇哈佛文章,讓我決定8年來首次在這個網站連續4天發表文章。這篇哈佛文章是元旦當天發表的Tips to navigate a “sleep divorce"(應對「睡眠離婚」的技巧)。它的副標題是:Sometimes happy partners choose to sleep in separate beds or even separate bedrooms(有時,幸福的伴侶會選擇睡在不同的床上,甚至分開的臥室)。我之所以會對這篇文章特別感到興趣,是因為近兩三個月來很詫異地發現幾位好友(包括結婚50多年的)、親人(包括年輕的晚輩)是夫妻分房睡覺(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我現在把這篇哈佛文章翻譯如下:當你的床伴經常破壞你的良好睡眠時——例如打鼾、踢腿、翻來覆去或搶走被子——你可能會想,分開睡是否會更好。如果您嘗試一下,您並不孤單。美國睡眠醫學會 2023 年的一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或經常睡在單獨的房間,以容納同床者。請記住,這種安排是有風險的。「你們的關係可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當一個人不想分開睡或不喜歡新的睡眠環境時,」哈佛大學附屬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的精神科醫生史蒂芬妮·科利爾(Dr. Stephanie Collier)說。如果您正在考慮「睡眠離婚」,您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先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懷著同情心討論伴侶的破壞性睡眠行為,並討論由此給你們倆帶來的問題。「談話可能會很尷尬。它要求你表現出脆弱的一面,除了睡眠行為之外,還可能會出現很多敏感話題,」科利爾醫生說。「如果很難溝通,可以考慮與客觀的第三方進行夫妻諮詢,來指導你。」尋求妥協在尋求徹底的睡眠離婚之前,請先考慮一下你們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科利爾醫生建議:「例如,如果伴侶的鼾聲吵醒了您,請嘗試戴上耳塞、使用床邊音響機,或者在入睡時戴上耳塞聽播客。」如果打鼾是一個問題,您的伴侶可以嘗試側睡並去看醫生,找出打鼾的原因。科利爾醫生建議您一起去看醫生,以便雙方了解任何可能的潛在疾病和治療方法,例如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持續性正壓呼吸器 (CPAP)。「另一個解決方案是分開睡在同一個房間。也許你們各睡一張床。當一個人經常醒來小便或在睡眠時腿部不自覺地抽搐時,這會很有幫助。另一個想法是兩個人白天在同一個地方小睡但晚上分開睡。」成功分房睡如果您決定嘗試分開睡覺,請考慮遵循這些準則。讓兩個睡眠空間都變得舒適。「你們都不應該睡在沙發上,」科利爾醫生說。「你們都需要一張好的床墊和一個涼爽、黑暗、誘人的舒適睡眠環境。確保雙方都開心。」安排親密關係。共用一張床可以促進人際關係、性活動以及舒適感和安全感。科利爾醫生說,為了在分開睡覺時獲得同樣的親密感,你必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晚上是你們做愛、擁抱或分享一天中有意義的細節的時間,請將其安排在睡前,然後在你們在一起後轉移到單獨的房間。或在白天留出一些親密的時間,並將其作為優先事項。制定夜間例行程序。在一起多年後,獨自入睡可能會很困難,尤其是當您感到焦慮或壓力時。「你必須制定自己的就寢習慣,一個讓你感到放鬆和困倦的習慣,比如讀一會兒書,然後關掉燈,聽聽床邊音響。如果你錯過了睡覺時的舒適和安全感,與你的伴侶一起睡覺時,用枕頭或加重的毯子睡覺可能會有所幫助,」科利爾醫生說。「或者,在你睡覺前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你的伴侶交談。這樣你們仍然可以在一起。」定期評估安排。每天互相檢查一下,看看什麼有效,什麼無效。「如果它只對一個人有幫助,那還不夠好,」科利爾醫生說。「重新開始,想出更好的辦法。你們的關係岌岌可危,你們的健康和幸福也岌岌可危。如果雙方都對這種安排感到滿意、雙方都睡得很好,而且分床睡會是有益的。你會繼續培養你們的關係。」原文:睡眠離婚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