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搜尋
福島
共找到
34
筆 文章
-
-
2020-12-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與蔡英文談核食解禁 謝長廷:因萊豬所以核食感覺沒那麼快
駐日代表謝長廷今天表示,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的議題,基本上政府的立場是人民的健康第一,所以核災區食品不會開放,至於沒有輻射的食品則是應該開放,至於他這次返台和蔡英文總統及行政院長蘇貞昌了解進口的可能,他表示因為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進口的原因,所以核食「感覺沒有那麼快」。台灣高座會今天舉辦年度交流大會,謝長廷及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出席,謝長廷在活動前接受媒體訪問。謝長廷表示,開放核災區食品進口,基本上政府的立場第一是人民健康第一,所以核食不會開放,其次是沒有輻射的食品應該開放,有沒有輻射應該用科學方法鑑定調查,應該採取歐美先進國家的做法,而非中國的做法,這是我方的立場。媒體詢問日本是否有向我方表達開放核食是我國加入CPTPP的門票,謝長廷說,日方沒有這樣說,但CPTPP是一個非常高標準的自由貿易組織,若我國沒有採取國際標準禁止食品的話,那當然會有影響,「不過日本公開上沒有這樣說,但我個人覺得有關係」。外傳明年3月是311大地震十周年,日方希望我國在311前開放,謝長廷說,他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而中國外長王毅和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近期見面,謝長廷被問到中國是否可能比我國先開放,是否有壓力,謝長廷說,王毅和茂木敏充有協議,對這件事要積極解決,從他的立場來看,若中國比我國先開放,日本支持我們的政治家會很尷尬,有點沒面子。謝長廷說,他這次回來就是要了解福島食品進口議題,「結果聽到的都是萊豬,萊豬好像每天都很精彩」,可能萊豬告一段落大家才會討論福島,至於宣布的時間,他說他不是決策者,他尊重行政院的決策,不過他是駐日代表,日本會問他,特別是11月24日公投到期,日方一定會問,他不能迴避,所以要了解有沒有可能、要多久跟怎麼做。謝長廷說,他這次回來了解福島食品議題,他當代表時,台灣常叫他買福島的東西回來鑑定,幾乎每個月、每個星期都有抽查,結果是如何這就是科學標準,他認為應該要公開有多少、有沒有輻射,日方覺得我們一直買一直抽查,立法院也要他去福島買食物回來檢查,但他覺得由他買沒有公信力,後來是台灣大學去買,檢驗結果應該發表才對。媒體追問,他和蔡英文及蘇貞昌討論是否有結果,謝長廷說他不能講,只能說結論是因為萊豬,沒有那麼快的感覺。
-
2020-09-10 養生.家庭婚姻
年過60卻愈愛愈有滋味!劉黎兒、王銘琬 夫妻感情保鮮靠這秘訣
「在日本,她是王銘琬的太太;在台灣,我是劉黎兒的先生。」旅日職業棋士王銘琬一開口就是幽默,身旁的旅日作家劉黎兒眼裡盡是笑意。兩人專業領域各霸一方,台日兩國各有知名度,興趣、個性則大相逕庭。結婚多年,劉黎兒從沒學過圍棋,但通霄趕稿總有王銘琬默默守護;二度拿下本因坊頭銜的「棋王」王銘琬四處推廣純棋,則有「無料經紀人」劉黎兒愛相隨。這個月,是他們發起純棋教學屆滿兩周年的日子。「其實我們也很常吵架啊!都覺得對方記不住10秒前說過的話,彼此常常會說『你剛剛明明說那樣』、『我明明不是說這樣』。」王銘琬笑著,轉過頭看了看身旁的妻子,劉黎兒又是笑彎了眼,兩人忍不住拌嘴,甜蜜模樣羨煞旁人。 劉黎兒是資深媒體人,長年在各大媒體寫專欄、寫書,描繪日本社會脈動與文化觀察,也寫令人臉紅心跳的兩性關係。以「忘齡女人」自詡的她,近年更投入熟齡議題的書寫;在熱情、愛講話、急性子的她身上,真能見識到「年過60又怎樣」的帥氣與自得。 活化腦力防失智!夫妻齊心推廣純棋 這兩年,她和王銘琬在日本和台灣大力推廣「簡單版的圍棋」─純棋,10分鐘就能上手,有預防失智的效果;令人驚訝的是,就連失智老人都學得會! 一般圍棋使用的是19路棋盤(縱橫各19條線),純棋使用的則是7路或9路棋盤,以「子多為勝」為原則,非常簡單,堪稱3歲到100歲都可以玩。不只能活化腦力,更有促進跨世代交流的意義。 去年底,劉黎兒回台宣傳新書《最高!極品1人樣》時,還不忘抓緊時間和王銘琬跑了多間小學、安養院甚至廟宇,短短幾天內指導了500多位民眾下棋。 如今,日本和台灣已累計教學數百場,教學人數在日本累計超過3千人,台灣則將近2千人,發出的棋具超過5千組。 王銘琬:希望人人都能享受圍棋樂趣 小朋友都能輕易學會的純棋,竟要出動世界級職業棋士親自教學,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圍棋一直給人高高在上、很困難的感覺,傳統觀念就是你的棋力愈高、愈有價值,等於你不懂圍棋,就沒資格享受下棋的快樂,但我認為這是錯的。尤其當AI(人工智慧)下棋已經可以贏過人類,那是不是代表AI比人類更有價值?這是很偏差的方向,圍棋應該是更全面的。」 主張人人都有權利享受圍棋,年近60的王銘琬下定決心,他的「第二人生」除了繼續在圍棋界比賽,還要以「純棋」的方式,把這份樂趣帶給完全不懂圍棋的一般民眾。 純棋帶來喜悅!第二人生要做有價值的事 時間回到兩年前,2018年2月,王銘琬第一次的純棋教學現場在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對象是安親班小朋友和日照中心老人,「他們都學會了,當時的棋子還是紙做的,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帶來的喜悅超乎想像,我們發現這個方法的確可行。」 陪同教學的劉黎兒同樣驚喜,「你看到所有人本來完全不會下棋,但回去以後他都可以當老師,老人都很開心,一直跟王銘琬鞠躬。福島核災後我推廣反核還要被人家罵,做這個到處被人家感謝,太值得了!主要是看到很多笑容,感受到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 隨後,2018年6月,夫妻倆返台,「我們兩個跑去夜市買很便宜的棋具,一套是黑子180個、白子180個,再各分成45個。我們就坐在床上一顆一顆數棋子,分好了再趁聚餐時帶去教朋友,飯後強迫大家學,哈哈!」劉黎兒說。 正式擁有精美棋具,是同年8月王銘琬現身《2018幸福熟齡論壇》演講,對上百位民眾教學;而每位聽眾手上拿到的棋具組,也是夫妻倆親手包裝的。「我們坐在地上一個一個包,好像家庭工廠。」 每一場純棋教學,都為夫妻倆帶來滿滿回饋,他們堅信這是一條正確的路,更是該做的事。台日兩國媒體紛紛報導,愈來愈多學校、安養院、企業爭相邀約;出版社也找上門,王銘琬的新書《用純棋10分鐘學會圍棋》今年初熱騰騰出爐。 純棋愈來愈夯,劉黎兒成為活動接洽窗口,協助王銘琬安排台灣的教學活動,現場則負責拍照紀錄,並以旁觀者的角度提供建議。 一盤純棋,竟讓失智老人找回快樂與自信 她聊起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我們在雲林的日照中心教學,我看到有中度失智和輕度失智的老人一起下棋,輕度那位還會偷吃步,趁對方沒注意偷偷多放幾個棋子。我說『不行,要一人一次』,他看中度失智那位棋子擺不好,還會幫他放好,但是我一不注意,他又趕快多放幾個棋子下去,哈哈!」 「照顧人員也很想學,我們另外幫他們開課。陪老人折紙久了,自己都覺得沒意思。」 失智長輩並非什麼都不會,簡單的純棋就能讓他們找回最純真的快樂與自信,也為人際互動開啟全新想像;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是王銘琬心目中圍棋的本質與意義。 熟齡夫妻也能感情保鮮,擁有自由是關鍵 一場純棋,兩人同心協力;他們是夫妻,也是工作夥伴。 劉黎兒不諱言,「常吵架啊,為了活動細節的意見不一樣。例如我說『第一場的教法比較好,你幹嘛換?』但他滿好的啦,要是我被人家這樣講…哈哈!」 王銘琬幽默回敬,「喔妳知道啊?我以為妳不知道耶!不過憑良心講,脾氣有比年輕時候好一點啦!」劉黎兒又笑了,熟年夫妻拌嘴,仍像甜蜜小情侶打情罵俏。 「以前他比賽非常忙,還要帶2個小孩出去吃飯,我每次回台灣宣傳新書都是一個人。福島核災後我反核,寫了5本書,可以短時間收集那麼大量的資料,就是因為有他幫忙。」劉黎兒說。 「我也做環島反核演講,常遇到有人抗議,王銘琬就當我『史上最弱』的保鑣。那7年他都有一直陪我,這2年我就回饋他啦!算是當他的助手。我們現在能這樣有默契,跟一起反核過有一點點關係,哈哈!」 許多夫妻退休或年屆熟齡之後,彼此愈看愈討厭;劉黎兒與王銘琬的相處時間也很長,卻是愈愛愈有滋味。秘訣無他,劉黎兒強調「自由」。 「兩個人都要有自由,才能建立很強的自我、維持彼此的魅力。他30幾年來都放我滿自由的,我還能寫情色文學啊!有人跟他說『叫你老婆不要寫那些亂七八糟的』,他說『不會啊,我老婆寫得很真實』。他對我做的事情是肯定的。」 「日本職業棋士待遇很高,但他不會以收入的高低來評斷我的工作值不值得,他覺得我做我的工作做得很好,這樣我才會是一個好的狀態。」互相尊重,永遠是婚姻經營不變的關鍵字。 不讓圍棋失傳,夫妻倆要用純棋翻轉未來 「這兩年純棋發展速度超出我們想像,現在只靠我們兩個有點累,但是做得很開心。每次去不同的地方教學就當作旅行,我就會寫文章,寫當地的文化、美食、建築啊!」和老公征戰各地,劉黎兒樂在其中。 王銘琬強調,「把圍棋變成零門檻,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以前圍棋門檻太高,人口一直在減少,但圍棋是人類最高智慧,要是失傳很可惜。」 儘管圍棋界仍有不少傳統人士反對純棋,但夫妻倆樂觀地說,「現在下圍棋的人口不到1%,那99%在我們看來都是準純棋人口。盡力做到最滿,人生無悔就好。」 年過60又怎樣?年近60又如何?劉黎兒和王銘琬在原有的事業之外,又共同擁有全新的生活目標,有自己,也有彼此。對人生依然熱情如火,60歲仍有無限可能。熟齡的幸福路上,原來真的可以很幸福!●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老公退休後超依賴、什麼都要管?還沒得憂鬱症之前,趁早放棄當個「好老婆」.肥胖根源在氣虛?白雁:胖肚子是代謝不良,1招補氣促代謝,減重好輕鬆.40歲後「腰」愈來愈粗?別讓高血壓、腦中風報到,4招找回健康好體態
-
2020-07-19 癌症.抗癌新知
「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你該知道的2種篩檢壞處
做癌症篩檢有壞處嗎?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2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者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2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1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1、2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1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2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1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2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2人之中就有1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36,000人中會出現1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9人,比例是2百萬人中才會出現1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7,000人之中會出現1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避免採取無科學根據的篩檢還有另一個重點,「依照每個人所居住地區不同,可能會接收到不同的癌症篩檢建議,在這之中也有地方會採用並建議民眾接受尚無確切科學實證的檢查。」有關這一點,很多書籍或是報章雜誌都很少提及。是否決定接受癌症篩檢會分成3大階段。第1階段是國家。首先國家會決定提出哪一種癌症篩檢建議,由編定篩檢指引的專家團隊相互討論,擬定篩檢用的指引標準。第2階段為縣市鄉鎮。也就是各地區的自治團體將自行判斷「要採取哪種篩檢,或排除哪一些篩檢。」而最後階段就是你個人。在收到你所居住之縣市鄉鎮發布的宣傳單後,再自己判斷要不要接受篩檢。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第2階段。實際上有很多縣市鄉鎮自行判斷並建議民眾的篩檢,並不是國家對策型篩檢指引中所建議的項目。以下引述自日本的國家資料:「實施未列入國家癌症篩檢指引之檢查項目的市區町村,共占全國的86.5%(1496/1730)」(2017年市區町村癌症篩檢的實施狀況調查統計結果)。其中大部分為前列腺癌篩檢(1411個自治團體),此外還有子宮體癌(501個自治團體)、卵巢癌(94個自治團體)、口腔癌(64個自治團體)、甲狀腺癌(63個自治團體)等等。有關目前實際現況便陳述到此,下面是我的個人意見。關於我身為醫師的看法接下來的內容是基於我身為一名醫師的經驗所述,是以我的人生觀(不可否認會有偏頗之處)、執業經驗做為依據,因此我要先說明最不具科學根據(甚或是幾乎沒有根據)的部分。很可惜地,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來論斷一件事,此外,未來我的想法也有可能有所改變。更進一步來說,市面上許多談論癌症篩檢的書籍或雜誌,內容幾乎都是從作者的價值觀出發。換言之,若是主觀認為篩檢壞處較多的人就會說「癌症篩檢根本不像話」,而認為篩檢是利多於弊的人就會「建議要做篩檢」。那我個人又怎麼選擇呢?‧對策型篩檢部分,我會確實依照前述日本「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指引,接受指引中建議的篩檢項目。‧不接受「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指引中建議等級較低,亦或是目前尚無確切根據的篩檢項目。加上指引的建議有可能會更改,一定要隨時跟上最新資訊,一旦建議等級變動,就按照指引的推薦做法行事。我要事先聲明,我並沒有因宣傳篩檢而獲利,也許有人會說「少來了,你是癌症外科醫師,看到疑似癌症的患者應該很高興吧。」但我們醫師的薪水並不是看患者人數多寡而定,更何況醫院工作已經夠忙了,若能儘量減少癌症病患當然是好處多多。此外偷偷告訴大家,我並不是只靠當醫師做為經濟來源,也有寫作書籍的收入。至少「你是業界派來的間諜吧?」這種陰謀論並不適用在我身上。那麼追加補充,針對自主型篩檢,也就是一般身體健康檢查,我會怎麼做呢?以對策型篩檢講求的等級看來,自主型篩檢的科學實證根據並不足夠,因此基本上我不會做自主型篩檢。只不過我身上若罹患了自己專業領域的胃部或大腸部位的癌症,那就不能說什麼大話了,因此我打算每1到2年做1次胃鏡、大腸鏡檢查。加上我有胃食道逆流,雖然沒有惡化,但我也想藉此定期檢查看看是否有癌化現象。另外,若我的太太或家人都強烈要求我做檢查的話,我可能也會不情不願地答應吧。書籍介紹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在患者面前不說的事實!從抗癌療法到醫病關係,患者&家屬必讀的第一本書作者:中山祐次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6/23作者簡介中山祐次郎1980年出生。聖光學院高等學校畢業後重考兩次,考上鹿兒島大學醫學部。於都立駒込醫院實習後,在同所醫院擔任大腸外科醫師一職十年。2017年2〜3月擔任福島縣高野醫院院長,接著,擔任福島縣郡山市綜合南東北醫院外科主任。天天為病患施行大腸癌腹腔鏡手術、擴大手術等。具備消化器外科專門醫師、內視鏡外科技術認定醫師(大腸)、外科專門醫師、感染管理醫師、乳房X光攝影影像認定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醫師臨床實習指導醫師等資格。座右銘是「無論什麼時候死,都要不後悔地活著」。「日經商務online」和「Yahoo!新聞」等多家媒體都有專欄連載。共榮獲4次「Yahoo!新聞」個人連載的Most Valuable Article獎。於NHK「News Watch 9」提出關於在大學醫院的無給職醫師問題應以實名建議等醫療問題。著作有熱銷超過13萬本的《外科醫師的真心話》(中文版由世茂出版)等。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動脈硬化第一步!想維持乾淨血液,日本診所院長推薦5大食物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