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焦點.科普好健康
搜尋
神經衰弱
共找到
13
筆 文章
-
-
2023-10-25 焦點.健康知識+
頭痛併口齒不清竟是「鉛腦症」 醫曝是吃了這東西!鉛中毒症狀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恐暗藏暴露重金屬鉛環境。一名51歲女性,持續兩周頻繁頭痛,且為刺痛感,合併有視力模糊及間歇性複視,最後是頭痛到受不了就醫,檢查患者已有視網膜水腫、出血,研判為顱內壓升高。詢問發現,病患自行服用通血路和護眼中藥,時間達3個月,再檢查血液、尿意發現為鉛中毒,並已引發成人「鉛腦症」及貧血。台北榮總今舉辦「鉛」生活、「鉛」萬別大意!研討會,共同關注鉛的危害及防治。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吳明玲,於研討會分享此一個案。吳明玲說,該名患者除頭痛、視力異常外,合併記憶力減退、噁心、嘔吐、步態不穩及講話口齒不清等症狀。自行服用來路不明中藥 恐急性鉛中毒經檢查,女子血鉛達137µg/dL,一般來說,數值超過40µg/dL已屬於鉛中毒,研判應是中藥中含有重金屬鉛,經螯合劑治療降低體內鉛含量,才緩解不適症狀。吳明玲門診收治多名服用中藥造成鉛中毒的個案。另一名30多歲男性患有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接受超音波碎石術,在朋友建議下,服用廟宇給予的結石藥方,避免復發;沒想到,服用一周後出現噁心、腹脹、反胃及容易疲倦。經醫院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12指腸已有糜爛及發炎,初步評估為一般腸胃道疾病,並給予藥物治療。約兩周後,男子又因症狀沒有緩解就醫,此時感覺不對勁,加做鉛檢查發現,男子血鉛數值為41.7µg/dL,研判男子已出現急性鉛中毒,原來是廟宇給予含「蜜陀精」藥物,其實就是一氧化鉛,檢查發現,「蜜陀精」鉛含量高達2萬。吳明玲說,還有許多患者為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藥貼布,造成鉛中毒,提醒民眾不應使用來路不明或不合格的中藥材,遠離鉛中毒。慢性鉛中毒症狀 為全身性系統傷害吳明玲表示,慢性鉛中毒症狀,為全身性系統的傷害,民眾務必提高警覺。.血液系統的貧血、溶血.神經系統的神經衰弱、鉛腦症、兒童智力降低等.消化系統的食欲不振、腹部不適、肝腫大、肝炎.生殖系統的不孕、流產、早產等.腎臟方面為出現腎萎縮、腎功能異常.其他方可面:高血壓、免疫功能障礙等
-
2022-11-10 養生.聰明飲食
腦霧怎麼辦?醫師傳授7大護腦食物讓你越老越聰明,「喝好水」也很重要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腦霧」現象(Brain Fog)十分受矚目。若出現腦霧現象,我覺得應該高興,因為你確實收到了來自身體的提醒,腦霧不是病,它只是暫時的休眠或當機,重新整頓身心靈,例如好好睡上一覺、活化腦細胞、吃好一點、修煉靜心、活動筋骨……,就能讓腦霧完全散開。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 我有個朋友阿肥,某天他在東區被一個小姐姐搭訕,找他做問卷,準備推銷阿肥塑身整形療程,問卷第一題:「你對自己身上哪個部位最滿意?」阿肥答:「頭腦。」本來要接著問「那你對哪個部位最不滿意」並順勢推銷產品的小姐姐瞬間傻眼語塞,一時間不知道她的業務人生該怎麼繼續下去。希望你我的頭腦都能跟阿肥一樣靈活好用還很幽默,而不是像做問卷的小姐姐這麼容易當機。話說,常常用腦就不怕腦袋卡卡。我們人身上符合「用進廢退」原則的,是大腦跟肌肉。少年人別光顧著自己爽,快揪長輩戰一場腦力跟肌力一樣,都可以鍛煉、都需要營養。想要活得長、想要不生病、想要快樂能自理,有尊嚴又不麻煩到別人,腦跟肌肉這兩樣,特別關鍵。鍛煉頭腦預防退化的技巧很多,比方說現在日本就很流行讓老人家打電動,一方面這對長輩來說頗為新鮮,學新玩意兒等於在幫大腦神經元創建新迴路。另一方面打電動必須勤動手指,十指連腦,能刺激不同腦區做出反應。7大護腦好食 讓你越老越聰明天佑勤勞人,勤快使用手指,活化頭腦的效果總令腦科學家十分滿意。喜歡編織的人最能感覺到有編織有差,既紓壓,思路也更清晰。其它像是玩拼圖、手洗衣服、幫家人按摩、撫摸寵物,也都可以喔!除了打電動、靈活運用手指,接下來,我們輕鬆一下來吃好料,七大護腦好食有吃有保佑,趕快記下來。1.藍莓抗氧化食材中的佼佼者就是藍莓。實驗證實,連吃藍莓十二週,有失智風險的成年人不僅改善記憶力和情緒,就連空腹血糖的數值都更為理想。當然不用非藍莓不吃。別這樣限制自己。草莓、覆盆莓、蔓越莓、黑醋栗、桑葚,看到「莓」字或什麼什麼「Berry」的,你都可以像看到寶物一樣,心懷感激吃下去,護腦、抗氧化、預防退化性疾病,有它們陪你更勝過我說千言萬語。2.巧克力每週至少吃一次巧克力,你在視覺空間記憶和抽象推理能力上,將有更出色的表現。不過為了避免攝入過多精製糖反而傷身,這裡指的是「黑巧克力(Dark Chocolate),黑巧克力的可可粉濃度較高,請至少選擇可可粉含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不怕苦的人,百分之八十五、九十以上的更好。可可粉含有一種現今八成人口體內都缺乏的珍貴礦物質「鎂」。缺鎂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偏頭痛、情緒不穩與腦神經衰弱的問題。吃好的黑巧克力,味覺上享受,還幫自己補充鎂,多讚啊!對了,喝熱可可也可以耶,一樣別加太多糖就行。3.深綠色蔬菜包含菠菜、芥菜、青江菜、花椰菜、羽衣甘藍皆富含大腦所需的營養素,諸如維生素K、葉黃素、葉酸、β胡蘿蔔素等。這些營養成分有助於維持大腦正常運作,並減緩認知功能下降。天天吃豐富深綠色蔬菜的人,掃描顯示他們的大腦比普通人年輕十一歲。在臺灣買葉菜類非常方便,選擇也很多,我希望你能儘量吃、各種當令蔬菜輪流吃。在一些乾燥的內陸國家,想吃綠色蔬菜,不僅沒這麼多選項,而且還很貴呢!4.核桃外型長得像大腦的核桃還真能「以形補形」,讓人不容易「頭殼壞掉」。最主要是裡頭的Omega-3 脂肪酸在護佑著你。西方國家很流行給學童吃核桃當作課餘點心。專家發現,給予充足的 Omega-3 能改善小朋友注意力渙散、毛毛躁躁的問題。用好油護好頭,除了核桃,亞麻仁油、苦茶油、酪梨、腰果,你也都可以常吃。想預防腦霧,不管是長新冠或慢性疲勞引起的,好的油脂都是你最可靠的撥雲見日小幫手。5.杏仁若血漿中的維生素E濃度低,人的記憶力也會比較差。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E顯著減緩了阿茲海默症的退化進程。什麼東西維生素E很多,當成零食吃又很方便?我給的答案是「杏仁」。其他還有芡實、炒花生、葵瓜子、芝麻醬、松子、小麥胚芽和南瓜,也都是補充維生素E的好來源。6.全穀物包含糙米、全麥、蕎麥、燕麥、藜麥等未經精製加工、仍保留完整營養的穀粒,都屬於全穀物。我之所以列入護腦好食中,主要是因為它們富含維生素B的緣故。維生素B除了為你我帶來活力,它同時也是確保腦神經傳導物質能被製造出來的關鍵原料。神經元間訊息傳導無礙、你有沒有足夠的快樂荷爾蒙,以及降低腦神經退化風險各方面,維生素B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7.好水人身上每個細胞都含有大量水分。水真的太重要太重要太重要了!體內含水量不足,不僅弱化大腦認知力、判斷力,還可能引發恐慌、憂鬱、暴怒等不良情緒。心情不美麗,也許不是別人害你的喔,更有可能是在暗示你正處於慢性脫水的狀態。因脫水導致判斷力失準、反應速度失常,因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其危險程度不亞於酒駕。喝酒不開車這個大家都會注意,但確保細胞水分充足這一點,很多人常常會忘記。請彼此互相關懷提醒,有事沒事一起來喝一杯,我是說「水」。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
-
2022-04-2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非單純小毛病!醫破解「頭暈7大原因」 小心是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徵兆
許多中老年人清晨起床時總覺頭暈、走路不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成因眾多,例如,眩暈、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中風、姿勢性低血壓等,除了藥物治療,還應配合前庭復健。關於「頭暈7大原因」,整理並分述如下:1.眩暈:最常見的是頭暈原因,常是陣發性,發作時有如天旋地轉,或如地震般晃了一下,嚴重時伴隨冷汗、嘔吐,或走路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眩暈主因為為內耳的耳石掉到半規管所引起,這屬於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只要復位,就能緩解症狀。如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現象,通常為「梅尼爾氏症」,另可能感染病毒後,引起前庭神經炎所致。2.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是後腦循環不良:除了頭暈,走路不穩則為明顯。3.腦幹及小腦中風:主要症狀為頭暈,且伴隨講話不清楚、複視、臉及肢體麻木無力、意識不清或吞嚥困難。4.掌管平衡的神經病變:患者常覺頭部悶悶脹脹、重重不清爽,致病原因為焦慮、神經衰弱症、失眠、貧血、病毒或細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5.姿勢性低血壓:自律神經失調,或降血壓藥物所致,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甚至昏過去,通常幾秒鐘就恢復正常。6.迷走神經性暈厥: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7.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等患者也常頭暈。改善慢性頭暈 虛擬實境科技遊戲也能幫上忙周友芳表示,在治療頭暈上,除了藥物之外,慢性頭暈患者可持續接受「前庭平衡復健」,來預防跌倒。研究指出,藥物併用「前庭平衡復健」,治療效果優於單獨用藥者。除了至醫療院所接受復健,周友芳建議,像任天堂wii系統等虛擬實境科技中,部分遊戲也能協助「前庭平衡復健」,只要天天練習1、20分鐘,就能達到效果。此外,可透過簡單動作,自我訓練,例如,坐著或躺的時候,伸出一隻手臂食指比一,眼睛注視食指,頭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轉動,頭轉動的時候,眼睛保持注視食指,如此反覆做20次。其他還有彎腰撿球、閉眼站立、坐姿轉圈、雜耍拋球、旋轉雨傘等。多多練習及復健,可減少中老年人跌倒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起身天旋地轉是頭暈or眩暈?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分辨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2-03-13 該看哪科.中醫
為何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中醫教養肝穴道按摩
中醫所說的肝,和西醫有什麼不一樣?西醫中所稱的「肝」是指「肝臟」這個器官,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主要功能為新陳代謝、儲存、轉化、分泌、解毒等。中醫所指涉的「肝」範圍較廣,與經脈關係密切。中醫觀點認為肝是「將軍之官」,不單純只是分泌、解毒的功用,還指揮著其他臟器,和人的情緒、氣血循環與流動有關。Q 為什麼中醫會強調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春節過後,時序正式進入春天,正是萬物蓬勃發展之時。在中醫來說,春季與五臟中的肝相應,這時候也是「養肝」的最佳時節。中醫以五行思想為基礎,可把時序分為四季甚至五季,意即春(二至四月)、夏(四至六月)、長夏(七、八月)、秋(九至十一月)和冬(十二、一月);對應的五臟為肝、心、肺、脾、腎;對應的五行為木、火、金、土、水;對應的五色則為青、赤、黃、白、黑。從中醫觀點來看,身體變化隨著季節變化而走,養生觀念也是對應的。《黃帝內經》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陳潮宗說,春天萬物勃發,是草木生長之時,且「木曰曲直」,其意念是向橫、向上,因此在肝的養生觀念上,應以「疏肝」為主,不可壓抑成長。而依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春天養肝的重點也有別於「冬天的『藏』」,應該趁春暖花開的時期,多到戶外散步、踏青、春遊等,一方面感受春天氣息,有助增加身體活力,也對應肝氣與情緒的關係,讓心情保持平和。Q 常熬夜的人,肝臟一定容易出問題嗎?肝經從大腳趾經腳背,沿著腳踝到小腿、大腿、鼠蹊、腹側,經肝臟、膽囊,分支到肺以及到口、眼、頭頂。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是膽、肝經休息的時間,若時常熬夜,便會影響排毒和自我修復的功能。Q 肝有問題的人,就中醫來看,有沒有徵兆可循?「肝不好」是指肝經氣的循環出了問題,最常見是皮膚變黃、上火、冒痘痘、口乾舌燥等,主要是因為肝氣鬱結的氣太旺盛,也就是常說的「肝火旺」;而肝氣也和情緒有關,若肝氣鬱結形成「肝鬱」,就會造成情緒起伏較大、胸悶、失眠等問題。Q 肝火旺、冒痘痘的人,可以吃哪類降火藥材?養肝食物,依據五臟、五行、五色的搭配,最直覺便是多吃當季的「綠色」蔬果,例如花椰菜、菠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屬性平和可天天食用,也不容易有上火問題。而若有肝火旺、冒痘痘的問題,則可服用如龍膽瀉肝湯等降火的中藥來改善。不過,楊宗翰提醒,由於降火的藥材對身體太寒的人來說不適宜,因此一定要有醫師診斷,佐以其他調和的藥材服用,千萬不可自己隨便買來吃。養肝穴道按摩平時可按摩肝經上的穴道,例如太衝、三陰交等,每天按摩10分鐘,約50至100下,調節身體機能,作為春天養肝的保健。三陰交位置:位於踝關節內側上方約三寸(約四指寬)處。《針灸甲乙經》寫道「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功效: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有助於養血養氣、補肝血。太衝穴位置:第一、二腳趾骨交接處。《針灸甲乙經》寫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功效: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有助於緩解失眠、頭痛、咽喉氣梗、神經衰弱等。
-
2021-07-04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減輕焦慮 一夜好眠神經衰弱的飲食療方
新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已屆退休年齡的患者張女士,最近在門診中頻頻向我訴苦她最近經常莫名的緊張且記憶力衰退,容易失眠。「每天確診人數這麼多,死亡率這麼高!我都擔心死了。」她說出了心中最大的隱憂!「你不必上班,也毫無經濟上的負擔。可以躲在家裡,絕對沒有感染的風險。」我半開玩笑地跟她建議。精神衰弱往往來自於心靈層面過度的焦慮。宅在家裡,為自己與家人準備營養、健康的防疫餐點,應該是治療精神衰弱的最佳處方。鯖魚&牡蠣彩蔬和風炊飯(4人份)Omega-3不飽和脂肪能保護腦部、心血管,也有穩定神經對抗慢性發炎的功能。Omega-3含量第一名的魚類就是價廉物美的鯖魚,它也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魚種。且含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B、A及E,唯一缺乏的是維生素C,這道料理特別加入維生素C高含量的紅、黃彩椒。糙米不僅富含維生素B群,也同時含有胺基酸及玄米多酚,有助舒緩情緒、改善失眠。食材:挪威薄鹽鯖魚3份、牡蠣150克、糙米300克、紅黃彩椒各1顆、毛豆仁150克(先氽燙)、香菇40克、薑絲、昆布高湯300cc、清酒1大匙、味醂1大匙、醬油1大匙(可減半)作法:1. 鯖魚清洗並擦乾,切小塊去刺,以中小火煎至金黃先夾出備用。2. 利用鍋中的油,開中小火繼續將香菇炒香,並加入昆布高湯、清酒、味醂及醬油。待湯汁稍滾放入牡蠣及薑絲,煮到牡蠣熟後撈出備用。3. 電鍋中先放入糙米再將做法1的鯖魚及切塊紅黃椒鋪上,接著倒入做法2香菇和風醬汁(必須確認至少有300至350cc),就可以開始烹煮。4. 煮好後放入毛豆仁稍微攪拌,並放入牡蠣再稍微悶一下,即可裝盤上桌。●牡蠣可用太白粉攪拌並清洗,烹煮前要用紙巾吸掉多餘的水分。雞排&紅黃綠蔬歐姆蛋披薩(4人份)腦細胞35%由蛋白質構成,蛋白質是大腦神經細胞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基礎。緩解神經衰弱症狀,當然要選擇優質蛋白質食材。雞腿肉和雞蛋皆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尤其雞蛋中還含有大量的卵磷脂,有利於腦細胞之間的聯繫。食材:地瓜2條、雞腿肉2支、雞蛋5個、小番茄10粒、熟玉米100克、秋葵4支、綠櫛瓜1條、舞菇100克、羅勒一小把、帕瑪森起司適量作法:1. 地瓜削皮切薄片,雞腿肉表面抹少許鹽,雞蛋5個拌勻加少許鹽及黑胡椒,小番茄對半切,秋葵先氽燙後再切,綠櫛瓜切片。2. 開小火,將雞皮朝向鍋面並逼出油脂,煎成兩面金黃取出切塊備用。接著利用鍋中油先煎櫛瓜,熟後取出。繼續煎炒地瓜至變色並平鋪於鍋底。3. 倒入蛋汁,將雞腿肉與蔬菜排上。蓋上鍋蓋悶5~8分鐘,中間蛋液表面變色就可以熄火。4. 最後放上九層塔、黑胡椒及帕瑪森起司。繽紛水果&香蕉鮮奶冰淇淋(8人份)使用口感較甜的無乳糖鮮乳,加上水果本身的甜度,就可減少使用游離糖數量。香蕉富含維生素B6及鎂,B6有助提升注意力並調節情緒,而鎂微量元素可幫助大腦放鬆神經,有助改善睡眠。牛奶含有優質蛋白質、具有安眠效果的色胺酸,鈣也有緩解神經衰弱的功能。食材:無乳糖鮮乳1200毫升、吉利丁4片10克水果醬:黃綠奇異果各1粒、草莓10粒、香蕉2條、芒果1粒、藍莓150克、白砂糖(或代糖)4大匙作法:1. 吉利丁片放入冰水中泡軟。2. 開小火將牛奶溫熱(不要煮沸),放入吉利丁充分攪拌並冷卻。接著均分為兩部分(各600cc),一份放入香蕉並以果汁機攪打為泥狀。3. 放入冷凍庫約5~6小時,未完全結凍狀態,以攪拌器攪拌至有氣泡產生。接著再放入冷凍庫,重複步驟2~3次後能呈現冰淇淋綿密細滑的感覺。4. 水果醬做法︰將奇異果、芒果、草莓都切小塊,且個別放入密封袋內,並加入一大匙砂糖(芒果夠甜就不用加)。用手隔著密封袋直接抓碎水果,放入冰箱冷凍庫保存。5.將作法3的香蕉鮮奶冰淇淋及鮮奶冰淇淋與作法4的各式水果醬,微解凍後混合搭配就可以做出多種吃法。●糖尿病患者或有血糖疑慮者,建議用代糖(例如甜菊糖)取代。
-
2021-06-23 養生.營養食譜
盜汗、失眠...衝任二脈衰弱,竟讓更年期提早!醫學博士:40歲後該吃這碗「護心粥」養身
女性年過三十後,身體開始每況愈下。這種衰退非常緩慢,且多數人察覺不到。可是,等到身體有感覺時,也就代表著疾病和衰老已經悄悄到來。女七男八,女性身體在28歲是巔峰狀態「女七男八」是中醫學界一個基本概念,源自《黃帝內經》,說的是男女的成長週期。女性的生命週期數是七年,7歲、14歲、21歲、28歲……每七年身體會出現一次大的變化。而男性的成長週期則是八年。這個理論的意義在於,可以根據不同年齡的身體變化,配合身體生長的自然規律,有針對性地調養。《黃帝內經》中寫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意思是說,小女孩7歲的時候,腎氣開始比較旺盛,這時候會開始換牙,頭髮也長得更快;14歲的時候,任脈通,太衝脈盛,開始有了月經,能夠懷孕生育;21歲時,腎氣平衡、平穩了,發育基本上完成了;28歲時,筋骨最強健,頭髮長齊了,生理狀況達到頂峰狀態。也就是說,女性在28歲時,身體素質到達巔峰狀態,而且生殖系統、內分泌都是最為和諧的階段,精力也較為旺盛,所以這個年齡是生育孩子的黃金時期。但是,「盛極必衰」,到了頂峰之後,接下來就會開始走下坡。所以從28歲以後,健康狀況會每況愈下。因此我經常跟身邊的女性說要從28歲時保養身體。作為青春的分水嶺,28歲對女人來說是重要的轉捩點,這一生以後的健康和美麗,都取決於是否有保養和護理身體。一般來說,中老年人的養生保健意識比較強,但等到那時候才開始保養其實有點晚了。保養要越早越好,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女性要趁早保養身體。人要順應天時,對於身體的自然變化,得順勢而為。四七之後,身體狀態就在一天天衰弱,假如肆無忌憚地使用身體,就會衰老得更快。女性30歲後的身體變化對女性來說30歲是個坎。那是因為一到30歲,身體就會開始有些微妙的變化。尤其是皮膚問題,這是所有女性都無法避免的。皮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原來的光澤細滑逐漸變得越來越粗糙,雖然可以用保健品或保養品延緩老化,但是總體趨勢是不變的。除了皮膚之外還有個難以啟齒的變化多尿。我在看門診的時候,經常有30多歲的女性患者來找我看病,沒有其他毛病,就是經常想上廁所。總感覺有尿意,但尿量並不多。這種變化和30歲之後腎氣削弱密切相關,因為腎氣有固攝的作用,影響膀胱的氣化開闔,腎氣虛弱,膀胱氣機失調,就出現多尿的症狀。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容易疲憊,精神狀態也十分萎靡,一方面是因為生活和工作壓力太大,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到了30歲之後,先天的一些精氣神都消耗得差不多,如果後天還不知道保養,就會出現脾虛和氣血不足的情況。脾氣虛衰則神疲困倦,氣血不足則耗傷女性根本。女性以血為本,氣血同源,血虧血少則氣機失調,從而影響臟腑的功能,臟腑虛衰反映於外就是精神的倦怠,整天打不起精神,看起來沒有活力。最後一點就是女性性徵的改變,乳房表現得尤其明顯。乳房中的脂肪細胞和腺體,從30歲開始就慢慢地萎縮,造成乳房鬆軟。除此之外,穿戴不合適的胸罩也會加劇乳房下垂。49歲太衝脈和任脈開始衰弱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寫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在49歲左右,女性就開始停經,生殖器官就開始萎縮,失去懷孕和生育的能力,體內的荷爾蒙開始下降,出現一些身體和情緒上的變化,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更年期。在中醫基礎理論裡,女子以陰為主,又依靠陽氣的溫煦濡養才生機勃勃。其中有兩條非常重要的脈絡,任脈和太衝脈。太衝脈在中醫中又稱為「十二經脈之海」,能夠調節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血,維持生殖機能的正常運行,又和任脈關係密切,衝、任二脈氣血充足,月經週期才能正常,故又稱為「血海」。女性和男性的區別主要就在於男性以精為重,女子以血為重,所以男性以足少陰腎經為主,而女性的生理健康關鍵就在衝、任二脈上。當女性過了49歲,衝、任二脈開始衰弱,首先表現在月經和生殖功能上。生殖機能的改變會直接反應在身體上,出現更年期的症狀,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脾氣暴躁等問題就接踵而至。其實49歲這個年齡的界限是古人在幾千年前提出來的,時至今日已經有些不適合,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已經和古代不同。例如在臨床上,有些剛過40歲的女性就出現了更年期症狀。簡單來說,就是現代女性已經在49歲之前就會出現衝、任二脈衰弱的情況,早衰的病患越來越多。以下推薦三個養心養血的食療小方子,很適合40~50歲的女性使用。護心三仁粥桃仁可以用來活血化瘀,棗仁養血安神,常用於陰血不足、心悸、失眠健忘等症,而柏子仁是一味理想的滋補強壯、養心安神的良藥。所以三仁粥特別適用於素體陰虧、心神失養的患者。【食療功效】養心安神、活血化瘀、潤腸通便,適用於瘀血內阻引起的胸部憋悶,以及心悸氣短、失眠多夢等症。【食材】桃仁、棗仁、柏子仁各十克、粳米一百克、冰糖適量。【製作方法】1.將桃仁、棗仁、柏子仁打碎入鍋內。2.加水適量,煎煮三次,過濾去渣取汁。3.在汁液中放入粳米煮粥,待粥煮至濃稠時,入冰糖稍煮即可食用。【注意事項】每日兩次,早晚空腹服用。便溏及痰多者忌服,桃仁有輕微毒性,不可過量。甘麥大棗湯小麥有柔肝養肝的功效,甘草瀉心火而和胃,大棗調胃,三者一起煎煮,可以甘潤平補、養心調肝,起到養心安神、和中緩急的功效,還可以幫忙緩解更年期症狀。【食療功效】養心安神、柔肝緩急,專治女性更年期症候群、神經衰弱等心陰不足、肝氣失和的病症。【食材】三十克小麥、九克甘草、十枚大棗。【製作方法】把甘草、小麥和大棗加水適量,用小火煎煮,煮沸後煎至四百毫升左右,去渣,分幾次喝掉湯汁,最後吃掉大棗即可。【注意事項】早晚溫服。由於大棗能助濕生痰,體內有痰濕的人不宜服用。紅豆蓮子粥紅豆的營養非常豐富,李時珍把它稱作「心之穀」。感覺口渴、煩躁時服用,可以幫助緩解心火過亢的症狀。【食療功效】既能清心火,又能補心血,行氣補血,尤其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食材】紅豆五十公克、蓮子二十公克、粳米一百公克、冰糖二十公克。【製作方法】1.將紅豆淘洗乾淨,浸泡四個小時以上。2.取砂鍋加入水置火上,水沸騰後放入紅豆、蓮子、粳米,以大火煮沸後轉用中火沸煮三十分鐘。3.加入冰糖,用小火煮五分鐘後即可。【注意事項】蓮子侵泡時間太久難以煮爛,只能浸泡約十分鐘左右,也可以不泡,水燒開以後,直接加入洗淨的蓮子,煮出來後口感會更綿軟。書籍介紹書名:逆齡養生:調脾胃、養氣血,女醫師教你如何老得慢作者:韓學傑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1/06/02作者簡介/韓學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師從已故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沈紹功教授,為沈氏女科第20代傳人,是許多知名健康節目的重要嘉賓,頗受廣大觀眾的好評。 ‧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中醫藥規範標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規範標準研究中心籌建組副組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延伸閱讀: 別再當等小孩回家吃飯的爸媽!人生第二次獨立:停止當「父母」,開始當「自己」
-
2021-05-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舜穀/照顧者負荷過重 中醫有助減輕緊繃的心情
生病的過程中,除了個案本身要承擔生理與心理的痛苦,身邊的家屬與照顧者也會面臨巨大的身體和心靈壓力。例如失智症個案常有四處遊走的問題,常常半夜自己打開家門跑出去,讓家屬疲於奔命,晚上也無法好好休息,甚至半夜會驚醒。帕金森氏症個案因為嚴重的肢體僵硬與動作困難,甚至連簡單的拿取食物和飲水都有問題,常常撒得到處都是,完全倚靠家人幫忙。若有精神與行為症狀比較嚴重的長輩,會懷疑照顧者偷走家中的東西,甚至打電話報警,弄得家人又尷尬又困擾。中醫照護評估在臨床評估中,我們會注意一些照顧者的身體和心理不舒服,很多時候這些不適都是身體在反映照護壓力的警訊。照護者的睡眠被長時間搞擾是一個警訊,因為半夜起床協助上廁所或是處理狀況,導致無法在夜裡安睡,若是照護者感覺到自己有自己精疲力盡的感覺,或是被「燃燒殆盡」的感覺,都可能是身體在抗議的警訊。其他得警訊還有包含照護者本身的健康情況變差、時常感覺到疲倦、體力上的負擔過重,都反應照護者的壓力太大。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期照護者會抱怨胸悶、呼吸不順、甚至吸不到氣的情形,針對這樣的情形,中醫師會建議可以按壓胸口的膻中穴,可以舒緩胸膈的滿悶感。在照護過程中如果長時間需要協助搬移位置,或是提拿重物,也有可能會出現胸腹部疼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肋骨與部部肌肉長期收縮以維持用力姿勢,在腹部兩側的期門穴可以幫助舒緩這樣的痠痛,並能幫助減輕緊繃的心情。耳穴敷貼按壓中醫師會建議家屬與照護者可以按壓耳朵上的神經衰弱點,可以改善失眠與虛弱的症狀,幫助情緒與身體狀況穩定。藥食同源中藥在繁重的照護工作中如果還要費時間烹煮藥膳,許多照護者表示實在是撥不出時間來。但利用簡單的幾分鐘泡杯花草茶,大部分的人還是能找出空檔的。如果被照護的長輩願意,也可以一起辦個簡單的下午茶。菊花是家中常見的裝飾,也是飲食中常見的中藥材,菊花茶對於長期處在照護壓力下的頭昏眼花,頭部脹痛有不錯的效果,玫瑰花代表著浪漫與熱情,在中醫使用上也有疏肝解鬱、醒脾和胃的效果,可以幫助因為長期照護壓力,飲食不正常而倍感辛苦的腸胃。飲食生活宜忌對於壓力極大的照護者,最重要的建議是「每天留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每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都有有其極限,不斷地付出就很快就會耗盡能量。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讓身心可以好好充電,對於維持身心平衡非常重要,特別注意在這段時間要避免看電視、手機等媒體,避免大腦在接受更多的刺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讓大腦有機會處在「靜默模式」,也就是蛇模都不做,發呆想白日夢的狀態,對於身體恢復非常重要。避免接觸太刺激的飲食,長期的壓力會讓人想要吃麻辣鍋等重口味的食物,但過度的辛辣刺激反而會讓身體無法獲得適當的休息而更加疲累。辛辣與燒烤炸食物不是不能吃,但應該把握隔天吃、少量吃的原則,才可以享受食物的愉悅,又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負擔。
-
2021-04-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謢先士卒伸出手臂接受疫苗施打 疫情中醫病同心且同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病關係與疾病的認知」,由兩位具有歷史學背景的醫師分別討論醫學對「神經衰弱」這疾病的認知隨時代改變,而提出醫學的進展與醫病關係的交錯影響;以及社會大眾對「防疫疫苗」看法的歷史演化,而呼籲防疫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應該及時反轉被動立場,主動和社會學者、社區工作者和資訊技術開發者密切合作、充分理解社會需求和焦慮。另一位兼具國際醫療背景的醫師也適時提出對目前政府推出新冠肺炎疫苗在台灣醫療團隊未能得到預期接受度的看法,並列出國際間不同的民情有不同的接受度,而鼓勵醫護人員身先士卒接受疫苗施打。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已經超過一整年,以色列和歐美等先進國家從去年12月底開始施打剛發展出來的疫苗,到今天已經有許多國家有相當比例民眾接受了各種不同品牌的疫苗。台灣自行向原廠購買的11萬7千劑AZ疫苗於3月3日首先抵達台灣,經過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安全後,在3月22日首次開始將第ㄧ批疫苗提供給全國各大醫院第一線醫護人員施打。剛開始由各區域醫院透過地方衛生局向疾病管制署爭取,我很高興能在3月25日上午在我工作的醫院獲得施打第一劑疫苗。一般而言醫護人員在醫療照護的最前線,我們因為工作的環境和責任造成獲得病毒暴露感染的機率最高,就像去年年底部立桃園醫院的醫護人員受到COVID-19感染的危險一般,但是我們卻持續耳聞許多醫療人員不願意及早接受疫苗施打,造成原先衛生福利部積極向國外爭取購買疫苗的「雷聲大」,等到疫苗檢驗合格提供給工作中最具危險的醫護人員施打的機會,全國疫苗施打在開始十天後不到兩萬人施打、「雨點小」的奇怪現象。醫護人員照道理應該是最希望能在最短時間接受疫苗施打的職業族群,什麼原因造成全國20幾萬合格施打的醫護人員猶豫不決?假如疫苗施打率太低,國人將因為極低的感染率(2千3百萬人僅有1千左右陽性個案,並且多數是境外移入),群體抗體免疫陽性的比例太低,將持續成為高風險高感染率的國家。在這種情形之下,其他國家不管原先感染率多少,當他們達到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民眾多數已經有了抗體,得到大規模新感染和嚴重感染而生病的機率也隨著降低。相對的,台灣將只好繼續採取高度嚴格管制國際旅行的政策,因為怕外來引入的病毒會造成國內快速的社區感染。有些民眾認為等其他國家的疫情已經得到管控,外國的人都已經有抗體或者新的陽性個案變少之後,台灣就可以放心;這是錯誤的假說和僥倖的心態,因為在台灣民眾幾乎沒有抗體的情形之下,如果沒有有效地大眾疫苗落實,只要有任何一位外來的人帶著病毒,就可以在短暫時間造成國內許多新的案例。但是仍然有部分醫護人員採取觀望的態度,保守地希望不必當第一批打疫苗的白老鼠,因為媒體上報導疫苗的不良反應不少,尤其當外國報導北歐和加拿大等國家施打AZ疫苗後出現血栓的情形。幸好歐盟醫藥管理局(EMA)以及多數的國家針對這些少數個案已進行詳細調查,仍然不能確定這與疫苗有直接的關係。對台灣亞洲人而言,原本一般人血栓的機會就極少,和歐美白種人的健康情形很不一樣;台灣施打疫苗,相對將安全許多。COVID-19是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新興傳染疾病,造成的死傷也是空前,幸好生物醫學界在超短的時間內研發出幾種疫苗,在目前沒有有效藥物治療、無法減少併發症死亡的情形之下,疫苗應該是對抗這一次全球疫情最有效的方法。當然疫苗有效的持續力、施打疫苗後抗體保護的程度以及效期,都是各個國家高度關切的。台灣過去一直享有卓越的醫療衛生成就,我們的醫療的水準也名列前茅,醫護人員身處最高風險,除了比一般民眾對於可能有效控制疫情的新疫苗應有更多認識,也應該身先士卒伸出手臂接受疫苗施打,以幫忙早日確定疫苗對國人防疫的效果。醫療人員當然也像一般人一樣會有皮肉之痛,也擔心疫苗施打的併發症,但是我們也很幸運有很好的同僚和醫院可以做我們的後盾,一旦有不適反應,也最容易得到最充足的照顧,比起一般民眾享受更多即時的醫療服務,這也是我們比一般民眾家人可更放心先接受疫苗的原因。因此,我鼓勵大家及早接受疫苗注射,有了抗體就能毫無畏懼地去照顧更多的病患!
-
2021-04-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事實時代的疫苗猶豫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病關係與疾病的認知」,由兩位具有歷史學背景的醫師分別討論醫學對「神經衰弱」這疾病的認知隨時代改變,而提出醫學的進展與醫病關係的交錯影響;以及社會大眾對「防疫疫苗」看法的歷史演化,而呼籲防疫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應該及時反轉被動立場,主動和社會學者、社區工作者和資訊技術開發者密切合作、充分理解社會需求和焦慮。另一位兼具國際醫療背景的醫師也適時提出對目前政府推出新冠肺炎疫苗在台灣醫療團隊未能得到預期接受度的看法,並列出國際間不同的民情有不同的接受度,而鼓勵醫護人員身先士卒接受疫苗施打。去年十二月,第一位於美國境內接種COVID-19疫苗的Sandra Lindsay懇切說道:「這支疫苗根源於科學,而我信任科學。因此每個人動員起來打疫苗不僅能保護他們自己,也能保護接觸他們的所有人。」在數百顆鏡頭前,這位美國護士真切地強調「科學」,想要藉著自啟蒙時代以來,用經驗檢證問題的精神和通則激勵其他國人仿效,希望能因此結束這場世紀噩夢。和Lindsay的說帖大同小異,「科學」大概是所有政府企圖說服人民接種疫苗的依據,只可惜效果往往不那麼立竿見影。只因大多人對於疫苗的理解,科學往往是最墊底的的因素。十九世紀的英國的貧窮法和疫苗綁定,讓許多人覺得疫苗接種措施針對著某一階層的族群;宗教信仰者甚至覺得來自體外的疫苗,會汙染人類的自然的血液。直到今天,雖然這些近乎「反智」的態度已經不再,人們對於疫苗的抵抗卻沒有跟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和科學的普及而減少。從事「疫苗信心全球計畫」已經十年,倫敦熱帶醫學的人類學者Heidi Larson剛剛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Stuck》,回答為何疫苗的謠言總是逗留不進。計畫推行之前,她記起奈及利亞一群母親們的質疑:「如果我們純粹是無知,為什麼我們會問那麼多的問題?」Larson心頭一震,發現真正必須解決的問題,其實不是資訊受眾的無知或不順從醫囑,而是他們懷疑背後的理性依據。她突破以往人類學家總是單打獨鬥的研究方式,和流行病學合作,除了大規模統計,還鼓勵參與者表達自己的意見。在COVID-19炎疫情期間,她的團隊更已訪問了上千人,發現情緒、文化信念和不實資訊都深深影響著人們對於疫苗的信心。在這個「反啟蒙」時代,「事實」的完備根本不夠。在大西洋的另一岸,雖然專長是哲學,在加拿大任教的Maya J. Goldenberg卻透過長年參與觀察,解釋了為何人們對於科學機構以及政府的信任感,被時有所聞的研究醜聞、不當研究行為、反疫苗運動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中節節敗退。在她出版不到一個月的新書《Vaccine Hesitancy》中,認為就算科學證據確鑿,造成人們對於疫苗產生懷疑態度的原因並非「誤解」,而是失信。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對於人們的不順從,往往簡化地歸因於資訊受眾的無知。反過來看,這其實是理性工具擁有者的最大挫敗。COVID-19疫苗從四個月前開打,在每個國家開展的速度都不同。除了疫苗取得的管道不同,施打的優先順序各異之外,就算購買或是配給的量已足夠,如何鼓勵人們施打疫苗以達到群體免疫所需的人口比例,依然是每個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國家膽敢進行普遍強制施打,但疫情一度險峻的以色列列卻是特例,人人皆兵的小國雖然只有九千多萬人,除了擁有中央管控的健康體系,積極負責採購的政府,臨門一腳的是三月底即將舉行的大選。支持度本來已經頗高的執政黨,為了兌現回到正常生活的承諾,疫苗變成了政府和人民之間期約的籌碼。東亞國家的疫情相對較為緩和,疫苗在感受上並非傳染病控制的唯一希望。好比人口和醫療體系和以色列相近的新加坡,從一月份開始施打疫苗,以多邊主義著稱的小國具有物流的優勢,但接種近兩個月來,卻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打完一劑。同樣宣稱疫苗儲備量足夠的香港,雖然政府強力鼓吹,接種成效依然低落。政府執意推銷三期臨床數據闕如的中國製科興疫苗,在民間早就充滿質疑。「專家」不斷呼籲「控制好長期病患病情」才好接種疫苗的同時,忽略了慢性病受到生活作息、壓力反應、多重藥物交互作用的影響,控制良好並不簡單,無法單純以呼籲解決問題。發生三起死亡事件之後,專家們雖然引經據典,極力澄清死因和接種疫苗的難以建立的因果關係,駁斥「罔顧事實」的陰謀論,就算保留疫苗款式的選擇權,卻無力逆轉市民意興愈來愈闌珊的窘境。進入後事實社會,預設一般民眾的「知識缺失」不僅低估了疫苗科學的複雜度,更折射出科學資訊和語言擁有者過度膨脹的自信。受制於地緣政治,台灣的COVID-19疫苗取得和施打進程相對其他國家緩慢,接種的意願度也不及四成。此時防疫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應該及時把握看似延宕的時間,反轉被動立場,主動和社會科學學者、社區工作者和資訊技術開發者密切合作,充分理解社會需求和焦慮,才能把早前先馳得點的防疫成就轉換為疫苗溝通的機會成本。
-
2021-04-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與神經衰弱的興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病關係與疾病的認知」,由兩位具有歷史學背景的醫師分別討論醫學對「神經衰弱」這疾病的認知隨時代改變,而提出醫學的進展與醫病關係的交錯影響;以及社會大眾對「防疫疫苗」看法的歷史演化,而呼籲防疫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應該及時反轉被動立場,主動和社會學者、社區工作者和資訊技術開發者密切合作、充分理解社會需求和焦慮。另一位兼具國際醫療背景的醫師也適時提出對目前政府推出新冠肺炎疫苗在台灣醫療團隊未能得到預期接受度的看法,並列出國際間不同的民情有不同的接受度,而鼓勵醫護人員身先士卒接受疫苗施打。在醫學歷史中,醫病關係曾影響某些疾病概念的形成與解體。這些疾病概念在某種特定醫病關係中被建構出來,醫病關係的改變則促成了它們的消失。曾經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流行的神經衰弱(neurasthenia)就是一個例子。透過神經衰弱的歷史,不但可以看到在醫病關係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變化,也可以讓我們思考醫病關係在醫學進展中扮演的角色。神經衰弱這個疾病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神經科醫生George Miller Beard於1860年代提出。當時於紐約執業的Beard,專長於新近興起的神經醫學與電氣治療學。他診療的病患中,有不少中上階級人士。其中許多病患主訴一些難以找到確切病因的身體與精神症狀,如疲憊、消化不良、失眠、性功能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焦躁易怒等。Beard提出一個新疾病概念,認為他們罹患了「神經衰弱」。他主張神經衰弱是一種因為神經系統過度使用,致使神經能量耗竭,變得脆弱且過度敏感的疾病。他認為神經衰弱的終極病因,乃是工業化、都市化與資訊化的現代文明。最容易罹患神經衰弱的族群,就是站在文明頂端,引領文明進步的中上層階級。他們日以繼夜進行繁複腦力勞動,不停接收大量資訊,必須迅速作出影響重大的決策,最後陷入神經衰弱成為現代文明的犧牲者。Beard還認為由於美國擁有最高度發展的文明,神經衰弱已成為美國國病,因此稱呼它為「美國神經病」(American nervousness)。對此神經衰弱,Beard主張以電氣治療回復神經系統能量,不但能治癒患者,還能拯救因過度發達陷入衰退危機的現代文明。Beard的神經衰弱概念大體上並未背離當代醫學理論,但這也是Beard為他的中上階級病患量身打造的疾病。這些病患缺乏特異性也找不到確切病因的模糊症狀,過往若是女性可能會被診斷為「歇斯底里」(hysteria),男性則可能被診斷為「心氣症」(hypochondria),二者於當代都是帶有負面意義的疾病標籤,其症狀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其病因則被歸諸於患者人格與意志力或是體質的缺陷。相對地,藉著連結當時最先進的神經科學與電氣治療學,Beard的神經衰弱籠罩著科學光環。他的現代文明病因理論,更讓神經衰弱成為一種光榮的勳章,只有過著高度現代化生活,站在文明頂端引領其前進的人,才會罹患此病。神經衰弱病患並非弱者或落伍者,其疾病是他們卓越成就的表徵。這樣的疾病概念,無疑受病患歡迎,當時多半為開業醫的美國神經科醫生,也樂於為他們自費就醫的病患作出此診斷。一時之間,神經衰弱成為美國中上階級的流行病。追逐流行的社會菁英,以罹患神經衰弱為傲,將其做為一種自我認同,甚至還出現了神經衰弱的社交圈,只有曾罹患神經衰弱的人才能參與。神經衰弱也渡過大西洋,於法國、德國、英國等地流行。這些地方的醫生在採行Beard理論的同時,也反駁其關於美國文明優越性的主張,強調神經衰弱並不是美國的專利。然而,神經衰弱的流行保鮮期並不長,很快地它就失去其吸引力與可信度。Beard的神經衰弱理論原本就不具有充足科學證據,約莫同時興起的心理病因理論,對於Beard的神經病因理論,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與威脅。然而,神經衰弱的退流行也與醫病關係的變化有關。神經衰弱最適合發展的環境,還是在開業醫生與他們具有相當社經地位的自費病患的關係裡。隨著在公立醫院任職,診療許多勞動階級病患的醫生也認同並採用此診斷,它開始發生許多突變,反過來威脅其原生型的生存。對於這些勞動階級病患而言,神經衰弱也是一個受歡迎的診斷,不少患者自我診斷為神經衰弱,也有工會主張神經衰弱起因於工作損耗,因此患者應得到工傷給付,雇主也應負起責任,設立收治神經衰弱患者的療養所。然而,隨著勞動階級患者增加,神經衰弱逐漸失去其原本的象徵意義,不再能吸引中上階級人士。神經衰弱原本歸因於現代文明與腦力工作的病因理論,也無法適用於勞動階級病患。更重要的是,醫生對於這些勞動階級病患,在診斷疾病、構想病因與解釋病情時,並不像對較高社經階層病患一樣,會細心顧慮對方的感受與尊嚴,並同理、同情對方的處境。特別當病患並非付費者或僅支付少許費用時,情況更是如此。各國情況不同。但是多數勞動階級患者乃是在公立醫院就醫,醫藥費相對低廉;有些患者的醫療費用則由雇主支付;也有一些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逐漸發展社會保險體系,帶有官方色彩的保險公司成為支付者。這些第三方支付者的介入,改變了原本只有醫生與病患兩造的醫病關係。當病患與第三方支付者之間有衝突之際,例如當診斷與醫療牽涉到工傷認定與賠償等問題時,醫生常陷入兩難境地。無論如何,在這樣的醫病關係中,醫生不再只對病患負責,在其診斷與醫療的考量中,病患的認知與感受也不再如以往一般重要。此外,醫學作為一門科學與專業的社會地位與權威,在二十世紀初有了飛躍性的提升,而原本仍為新興學科的神經醫學,在這段時期地位也逐漸穩固,成為一門制度化的專科。這使得醫病權力天平,更往醫生側傾斜。神經科醫生也更為重視自己在醫學科學社群的地位與責任,更努力讓自身的理論與治療經得起科學檢證。受病患歡迎,認為其可以述說其生命故事或現實處境的神經衰弱,在神經科醫生看來,日益成為一個沒有明確症狀與生物基礎,且其理論充滿空想臆測的過時疾病概念。最後,神經科醫生失去了對於神經衰弱的興趣,將其丟給精神科醫生。在精神醫學裡,神經衰弱曾暫時充當診斷垃圾桶,用以放置一些無法明確診斷的疾患。其原本的神經病因,也被當時精神醫學兩大主流的遺傳退化病因與心理病因取代。到了1930年代,隨著精神醫學逐步界定出更多、更明確的疾病範疇,神經衰弱幾乎已是一個歷史中的疾病,只有在一些非西方特別是東亞國家,由於傳統身體文化的影響以及許多歷史條件的配合,它持續存在了更長的時間。醫學的進展不斷地重塑醫病關係,但是醫病關係同時也形塑著醫學的知識、治療與研究,神經衰弱的興衰就是一個例子。今日,醫學看似有著更高的自主性,但是影響醫學知識與實作的社會性與制度性因素,也比以往更為複雜。或許在不同意義與程度上,今日仍然存在著一些類似神經衰弱的疾病,滿足著醫病雙方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神經緊繃,因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焦慮加劇。中醫師建議,可揉壓3穴位鎮定心緒、自我保養,35歲以上者最好得找時間曬太陽,增加褪黑激素助眠。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指出,長期緊張焦慮、精神壓力或情緒煩惱,恐致頭痛、失眠、多夢、醒後困倦、腦力衰退、體力衰退、心情煩躁等症狀,這些不是腦的器官病變或特定精神疾病,統稱「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面對疫情緊張引發情緒焦慮 ,中醫科建議,可揉壓神門穴、內關穴和耳神門穴3穴位,平定心情、幫助睡眠,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追劇也可按此3穴道做自我保養;此外,也得找時間去戶外曬太陽,能幫助容易入睡,尤其是35歲以上的民眾。顏素美說,由小指和無名指交叉處向下延伸到手腕的橫紋,二者交接點、筋內側凹陷處即「神門」;掌面腕橫紋中間向肘方向延伸三橫指長度,兩筋之間的凹陷處為「內關」;另耳上第一凹窩上緣,外3分之1處為「耳神門」。按壓穴位時,不需要過度用力揉壓,只要有感覺到酸、麻、脹、痛時,便可達到緩解效果,消除緊繃情緒;人35歲以後,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平均每十年降低10到15%,褪黑激素減少,會導致睡眠紊亂,若又碰上焦慮恐,將更睡不安穩。她表示,陽光能有效製造褪黑激素,失眠及35歲以上的人適合早上曬太陽,頂著晨光,在住家陽台或大樓庭園練瑜伽、土風舞、氣功或走路等輕度戶外運動,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有助於轉移緊張情緒,降低精神壓力,也幫助晚上容易入眠。睡前泡腳也能助眠,人體12經脈中,有6條起於足部,分布60多個穴位,睡前泡腳能刺激這些穴位,達到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全身經絡,熱水也能刺激腳部末梢神經,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作用。就寢前泡腳則以水溫40到41℃,泡20分鐘為宜,顏素美指出,睡前泡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使腦部感到輕鬆,消除疲勞,加快入睡;暫時性失眠的民眾,也能透過上述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品質。南投醫院也提醒,倘若因焦慮出現持續性失眠,且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4 養生.聰明飲食
卵磷脂高出雞蛋3倍!專家揭小小一顆鵪鶉蛋有多營養
鵪鶉蛋有著「卵中佳品」的美譽因而受到了人們的青睞。鵪鶉蛋真如此神奇嗎?鵪鶉蛋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常吃鵪鶉蛋對身體有哪些好處?鵪鶉蛋含有哪些營養成分?雖然鵪鶉蛋體積小,但鵪鶉蛋的營養價值超過了雞蛋。據現代研究,鵪鶉蛋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相同重量的鵪鶉蛋和雞蛋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雖基本相同,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差別的。鵪鶉蛋所含的蛋白質比雞蛋高百分之三十,含鐵量比雞蛋高接近一半,B群維生素含量多於雞蛋,特別是維生素B2的含量是雞蛋的兩倍,而膽固醇含量卻比雞蛋低,尤為突出的是它的卵磷脂含量比雞蛋高三到四倍,還含有成分較高的賴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常吃鵪鶉蛋對身體有哪些好處?鵪鶉蛋與鵪鶉肉一樣,歷來都是食物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鵪鶉蛋甘、平、無毒,入心、肝、肺、胃、腎經,具有補血、養神、健腎、益肺、降血壓等功效。對於肺病、胃病、糖尿病、心臟病、神經衰弱、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小兒疳積、支氣管哮喘、腎炎浮腫、神經衰弱、代謝障礙、肝炎、腦膜炎等疾病均有較好的輔助療效,對營養不良、發育不全、身體虛弱、孕婦產前及產後出現的貧血等都有很好的滋補作用。所以,鵪鶉蛋對身體的益處多多,每天可適量攝入。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是以食用雞蛋為主,不過對於不同人群還是應該區別對待的。比如六歲以下的幼兒,可以選擇吃鵪鶉蛋,每天三到四個為宜,因為同樣重量的鵪鶉蛋中鋅和硒的含量會比雞蛋高一些,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重,用眼比較多,可以選擇吃雞蛋,每天兩個左右,雞蛋中維生素A含量高,對視力發育有利。此外,筆者建議鵪鶉蛋最好以蒸或煮的方式吃最好,消化吸收率基本上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