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睡眠不足
共找到
390
筆 文章
-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白天工作到一半,突然瞌睡蟲上身,這種情況大家多少都有經驗吧?如果偶爾發生倒是還好,但若是常常如此,可能就要小心了!過度的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和某些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日間嗜睡的定義與盛行率根據國外文獻[1]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美國成人有「日間嗜睡」的情形,這個情況在青少年身上更為嚴重,將近有42%的青少年都認為他們白天時常常會想睡覺,日間嗜睡的盛行率之高,讓公衛學家也開始研究這個議題。儘管「白天想睡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過經驗。不過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一個精準的定義是必要的,我們會需要一個標準工具來量化一個人白天的嗜睡程度,而大多數研究日間嗜睡的文獻會以「Epworth嗜睡量表(ESS)」來判定受試者有多嗜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看看以下問題,你會得到幾分。每個問題的答案分成:從未發生過(0分)、偶爾發生(1分)、常發生(一半以上的時間,2分),一直發生為(3分)。請盡量圈選出以下不同情況下打瞌睡(不只是覺得累)的頻率:坐著閱讀書報時、看電視時、 在公共場所安靜地坐著,沒有活動(戲院或會議)、坐車連續超過一個小時(不是自己開車)、 下午躺下來休息時、坐著與人交談時、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在午餐後安靜地坐著時、 開車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下來數分鐘時。如果你的累積分數超過十分,便極有可能符合過度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的定義,本文就更建議繼續看下去!造成日間嗜睡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做完嗜睡量表得到了異常的高分,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白天會想睡覺。很直觀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晚上睡眠不足所造成的[2],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建議[3],18到60歲的成年人,一天最少要睡七個小時以上,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時間,也許睡眠不足就是你白天打瞌睡的元兇!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充足,但白天還是昏昏沈沈,這時候可能是你的睡眠效率出了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是一個常見影響睡眠的疾病,常見的表現是睡覺時會有打鼾聲,而且時常會出現鼾聲突然中斷的情形。其他會影響睡眠效率的生理因素,像是氣喘或胃食道逆流,這些病人在經過醫師診斷和治療,可重新改善睡眠效率,新的一天或許可再恢復神采奕奕。其他像是憂鬱症、嗜睡症…等,都有可能是日間嗜睡的原因。日間嗜睡會怎麼樣嗎?首先最理所當然的是,白天打瞌睡會造成許多交通事故[4],新聞媒體也常常報導。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白天想睡覺竟然也是其他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國際上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日間嗜睡與各個疾病的關聯性,目前發現日間嗜睡與某些睡眠疾患、肥胖、精神疾患、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係。科學家發現日間嗜睡是失智症重要的預測因子[5],結果顯示日間嗜睡會增加三成左右的風險讓認知能力下降,要如何解釋這中間的關聯性呢?科學家推測這和睡眠的生理功能有關,因為睡眠可以代謝掉一些白天累積在腦袋中的廢物,若是因一些原因使得晚上的睡眠無法達到它應有的效率,就會讓白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腦中堆積的廢物,然而中間複雜的機轉還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知道。另外在心血管疾病方面[6],有日間嗜睡情況的老年人,比起沒有日間嗜睡的老年人,在心臟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竟然也增加了33%的比例!這要怎麼解釋呢?有論文研究提到這也許和人體的自律神經[7]有關,日間嗜睡或許在某些方面影響到支配心臟的自律神經,最後增加了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而日間嗜睡與精神疾病的關聯性,大多研究集中於憂鬱症上,我們知道憂鬱症是老年族群中重要的衛生議題,所以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在自殺防治上是刻不容緩的。研究指出,日間嗜睡與憂鬱症有非常強烈的關聯性[8],而且他們的關聯是雙向的[9],日間嗜睡是憂鬱症的風險因子,同時憂鬱症也會增加日間嗜睡發生的機會。日間嗜睡和肥胖的關聯性也不可以忽視,有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日間嗜睡和肥胖[10]有著高度相關,而肥胖會造成「三高」早已是老生常談,所以日間嗜睡造成的影嚮層面的確十分廣泛,如果你白天打瞌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很久,而且無法透過調整睡眠來改善,建議趕緊到診間和醫師討論你的情形!別忘了,如果你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慢性疾病,請記得一併告訴醫師讓他們更清楚你的身體狀況。日間嗜睡的治療說了這麼多,日間嗜睡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要怎麼治療呢?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會造成白天想睡覺的原因,從根本下手,像是如果病史詢問後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也許會安排你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做一個完整檢查以確定診斷,之後透過陽壓呼吸器或牙套、手術等大多就可以改善。在日間嗜睡的症狀治療上,我們也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會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像是計畫性的小睡一會兒,運動、以及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如果可以確實執行,許多病患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如效果有限,則依醫師專業,提供適度的藥物治療。參考資料:[1] Kolla BP, He J-P, Mansukhani MP, Frye MA, Merikangas K. Excessive sleepiness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comorbidity. Sleep Health. 2020;6(1):79-87. [2] Meltzer LJ, Mindell JA.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iatric Clin North Am. 2006;29(4):1059-1076 [3]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 ciety. Sleep. 2015;38(6):843-844. [4] Garbarino S, Durando P, Guglielmi O, et al. Sleep apnea, sleep debt and daytime sleepines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road acci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ruck drivers. PLoS One. 2016;11(11):e0166262. [5] JaussentI,BouyerJ,AncelinML,etal.Excessive sleepiness is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Sleep. 2012;35(9):1201-1207.[6] Empana JP, Dauvilliers Y, Dartigues JF, Ritchie K, Gariepy J, Jouven X,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indica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the three city study. Stroke 2009; 40(4): 1219-24. [7] Lombardi C, Parati G, Provini F, Vetrugno R, Plazzi G, Vignatelli L, et al. Daytime sleepiness and neural cardiac modulation in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J Sleep Res 2008; 17(3): 263-70. [8] Chellappa SL, Araújo J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2): 126-9. [9] Alvaro PK, Roberts RM, Harris JK.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2013;36(7):1059-1068. [10] Vorona RD, Winn MP, Babineau TW, Eng BP, Feldman HR, Ware JC,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in a primary care population report less sleep tha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 25-3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白天常常想睡覺,竟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常熬夜、失眠是「睡前拖延症」?營養師推薦2類助眠食物+改掉易影響睡眠的4個壞習慣
好的睡眠品質對於免疫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如果有熬夜、失眠的狀況,就要盡快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好讓自己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你最近也常常熬夜嗎?睡眠不足可是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的喔!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教你如何用飲食、作息,來調整自己的睡眠品質吧!常見的熬夜因素• 事情繁忙處理不完• 輪班、值夜班• 社交聚會• 生活壓力大• 使用3C產品,如:追劇、聊天或滑手機• 沒睡意,早早躺下卻睡不著有些人受工作、課業、社交活動影響而壓縮睡眠時間;也有人因生活習慣不良、壓力或其他心理因素影響而失眠睡不著,甚至有「捨不得睡」的現象(俗稱睡前拖延症)。睡前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它的定義是「明明沒有必要因素干擾,卻比預定時間還晚睡」,是很多現代人常發生的狀況。有研究認為它和情緒恢復、意志力降低等因素有關,而有睡眠拖延症的人明明意識到現在該睡了,卻忍不住繼續看電視、玩手機或從事一些非必要的活動,即使知道晚睡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也捨不得停下手邊的雜事去睡覺。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人恢復精神,身體也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可以用來自我修復、維持健康,因此若熬夜成習慣是很可怕的。睡眠不足除了會使隔日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速度變緩慢、容易疲勞、記性差之外,長期下來還可能會使內分泌系統異常,導致膚況變差、容易腸胃道不適、代謝下降易肥胖、免疫力下降,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若是想改善熬夜晚睡的習慣,就必須在正確的時間點,停下手邊的工作或雜事,乖乖上床準備休息,躺下後還必須要有「睡意」才能順利睡著,而其中「褪黑激素」就是影響睡意的重要關鍵!什麼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和晝夜規律、睡眠有關的激素,能夠讓人產生睡意,並將「夜晚已來臨」的信息傳達給身體其他組織,調節內分泌系統,並幫忙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同時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等功能。體內褪黑激素由色胺酸、血清素等物質經多個步驟後合成,且過程中需要葉酸、維生素B6等輔酶的參與(色胺酸為必須胺基酸之一,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透過食物補充喔!)。其主要由松果體分泌,且分泌量受光線的影響,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分泌量會升高,當眼睛接收到光線,分泌量就會下降(日光、燈光皆有影響,各色光線中又以藍光影響最大)。如前述所說,褪黑激素的分泌和睡眠有關,因此改變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或適當食用相關營養素,皆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喔!常見的助眠食物如:含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前驅物(色胺酸、血清素)、合成相關輔因子(葉酸、維生素B6、鎂、鋅等)或是其他對情緒、改善睡眠有影響的營養素(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ω-3不飽和脂肪酸等)。⦁ 堅果類堅果中富含褪黑激素、色胺酸及鈣、鎂等礦物質,其中又以開心果的褪黑激素含量最高。⦁ 水果類奇異果含豐富葉酸、血清素及維生素C、E等多種營養素,因此在一些研究中有改善睡眠的效果;此外,酸櫻桃、橘子、鳳梨及香蕉中也都有褪黑激素喔! 而酒精類飲品常被誤認為助眠效果,是因為它具有讓人快速入睡的特性,但睡前飲酒會影響睡眠品質,讓人在入睡一段時間後變得淺眠,反而容易睡不好。改掉容易影響睡眠的四個壞習慣1. 睡前使用3C設備因為當中的藍光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身體誤以為現在是白天,並減少分泌褪黑激素,使人維持清醒,所以一般建議睡前30分鐘別滑手機、平板或使用其他3C設備。2. 開夜燈睡覺為了不影響褪黑激素,在全暗的環境中能有較好的睡眠品質。3. 於午後攝取過多咖啡因由於咖啡因具有提神效果,且每個人對於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因此一般建議下午2、3點後應避免喝提神飲料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及可樂等。4. 放假前晚睡或是周末賴床如果白天睡太多,就容易導致晚上睡不著,並打亂生理時鐘。應盡量保持作息規律,別讓上班日和休息日的作息差太多。相信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的壞處是非常多的:⦁ 短期影響:精神不佳、氣色差,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 長期影響:打亂內分泌系統,使膚況變差、易變胖,且腸道、免疫、代謝等功能皆下降。⦁ 疾病風險上升: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尤其目前疫情期間,更是要努力把握時間睡覺,才能讓氣色更好、思緒更清晰,也能讓身體機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打敗外在病毒的入侵!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女性愛吃這些食物恐讓子宮老超快!專家認證「養宮暖血食物」降婦科病
天氣炙熱!相信很多女生忍不住想吃些冰涼的食物消消暑,如西瓜、水梨、柚子、石蓮花、蘆薈等等,但這些食物都偏向寒涼性,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哪些寒性涼性食物恐讓子宮老超快?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寒性涼性食物,身為女性的我們得少吃,避免影卵巢子宮因過寒導致每個月經血排不乾淨或是逆流喲!‧寒性食物:冰品、冰飲、香蕉、蘆薈、石蓮花、苦瓜、椰子、橘子、奇異果、火龍果、生菜及海鮮等。‧涼性食物:空心菜、蒿苣、白蘿蔔、豆腐、奇異果、柿子、小麥、小米、大麥、蕎麥、寒天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子宮提早老化?除此之外,女生還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你的子宮提早老化呢?女生們,快來自我檢視一下吧!1.經常飲酒過量壞習慣2.經常吃冰、冰飲壞習慣3.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睡眠不足壞習慣4.不愛運動、坐臥時間長壞習慣5.總是壓力大、沒適度紓解壓力的習慣如果你已經超過三項以上壞習慣,就得注意了!現在開始好好調整這些壞習慣,才能遠離婦科疾病喲。護宮5要訣 平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保養我們的子宮呢?!1.少吃寒涼性食物,避免子宮排血不順2.放鬆心情、適時調整情緒3.養成運動好習慣,讓子宮卵巢動起來才不易老化4.腹部保暖很重要,冬天或是經期來時,可用暖暖包熱敷下腹部溫暖子宮5.吃一些養宮暖血食物,例如:溫性水果、維生素食物、堅果、高鈣食物、富含葉酸之食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無性生活者罹患子宮肌瘤機率更高! 跟愛喝咖啡、吃油炸物有關嗎? ·月經來冒「3症狀」妳可能得了子宮肌腺症! 婦科醫列「禁忌食物」:吃了=發炎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過勞醫護染疫率增2.6倍、沙發馬鈴薯重症增8成
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探討健康生活型態能否降低染疫風險。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今指出,根據國外大規模研究,過勞問題的醫護人員染疫風險則提升2.6倍,但若晚上能多睡1小時,則可降低11%染疫風險。此外,久坐生活型態以「看電視」最顯著提升染疫風險,重症風險提升達88%。一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哈佛大學的研究,招募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六國醫護共2884人進行研究。林庭瑀指出,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時間每增加1小時,染疫機率降低12%,日間睡眠時間延長一小時則會增加6%(1%-11%)感染風險。此外,有嚴重的睡眠問題的醫護,染疫機率增加88%;工作過勞倦怠則使醫護染疫機率增加2.6倍,也與疾病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的增加有關。研究人員提醒,夜間睡眠不足、嚴重的睡眠問題、高度工作倦怠,都可能是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因素,應重視確保醫護擁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時間。另一項今年發表於BMC《轉譯醫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中國研究,運用來自UK Biobank的37.7萬筆體能活動資料和42.2萬筆靜態休閒行為資料,以及258.6萬筆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畫資料,分析休閒久坐行為對於確診後住院及重症風險的差異。在現有薈萃分析中,休閒久坐行為主要包括三類:看電視、用電腦、駕駛。平均每日看電視時間為 2.8 小時(標準差1.5小時),平均每日用電腦1小時(標準差1.2小時),平均每日駕駛時間為0.9小時(標準差1.0小時)。林庭瑀表示,在看電視、用電腦、駕駛,這三項靜態休閒活動當中,看電視會顯著提升感染8%、住院55%及重症88%,用電腦和駕駛則未看到顯著影響。研究人員透過代謝相關因子路徑分析,評估靜態生活型態可能是藉由抽菸、肥胖、血脂、胰島素阻抗及糖尿病,導致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提升。
-
2022-06-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記得第一次癲癇發作,在醫院醒來時感覺十分疲憊、全身酸痛,連呼吸時也痛,聽到的聲響都伴隨著轟隆隆的回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時才15歲的我很害怕,不知所措、哭個不停,這是第一次發作後醒來的深刻印象。住院檢查短短幾天裡,時間過得很慢,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更是無從得知,「囡仔人有耳無喙」,在無力也沒膽量的情況下遲遲問不出口,但病情卻在安靜的病房內迴盪的更是清晰,「身體僵硬」、 「抽筋」、 「翻白眼」、 「羊癲瘋」這些詞語就這樣竄進了耳中;我對這些字義上的理解就是發生時不好看、很可怕,那時覺得自己患了見不得人的疾病。但當時的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生則以「腦子放電太強」輕描淡寫的帶過,告訴我別緊張,有很多相同情況的人都控制得很好。當時我剛升上國中三年級,自尊心強也怕丟臉,醫生的話讓我在面對同學的關心時,不需要覺得自己很奇怪而抬不起頭,雖然有時會自我調侃是個電力十足的女孩,但一知半解卻也讓我不想承認自己是癲癇患者。在適應藥物期間,會頭暈昏睡、起身會有想吐的感覺,有時會因無法平衡而跌倒,常常會想:「為什麼是我?真的很倒楣,我有做錯事嗎?為什麼會生病?實在太浪費時間了,氣死我了!」這種憤憤不平的情緒佔滿我的思緒,有時會覺得世界對不起我,有時又覺得是否我不夠好受到的懲罰,總想為現況找個合理的解釋來安撫自己,但心情依舊大受打擊,也焦慮著那些越積越多的學業,更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即使如此,不舒服的感覺還是打敗了焦慮的心情,我被迫以調養身體為優先考量。藥物的副作用減緩後,回到了日常生活,在追趕進度的壓力下,我選擇忽略那害怕不安的感覺,用總是想睡的身體和無法振作的心情苦苦撐著,希望一切都是夢,讓我醒來後生活就恢復正常,就如同過往一樣;看似繼續過著考生的日常,卻失去了以往的自信與動力,也更加沉默了。心中總是糾結著那「被擊倒的落敗情緒」無法平復,稍有不順心,就怪罪於是生病造成的,嚴重打擊了我的士氣,也打斷了當時的人生規劃,這是第一次面臨如世界末日般的挑戰,而我卻無法振作,沒有勇氣也不想面對,只能被時間推著走,度日如年。生活就這麼持續著,按時吃藥定期回診,縱使心有不甘也必須接受。在國高中時期,我非常忌諱告訴別人我是癲癇病患,但在隱瞞之下反而壓力越大,常在認識新朋友後就上演了癲癇大發作的大戲,總是無法順利地瞞天過海。上了大學後,在網路上查詢慢性處方簽上的病名、用藥,一字一句的翻譯,也閱讀了許多相關文章,希望對癲癇能多些了解。在網路上,看到有些癲癇病人的奮鬥歷程,有些患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可能還無法得知誘發癲癇原因;就此點來說,只花了短短幾天確定病情,短短幾個月適應藥物,也能適當的控制住癲癇的我是幸運的。我開始正視我是個癲癇患者,並願意告訴他人自己的情況,在突然轉念接受後,我的生活再度改變,不再籠罩在灰濛濛的迷霧裡,反而更加明亮、有色彩。大學離開父母的羽翼,在外求學獨立生活,在過往認識新朋友就會發作的顧慮下,與室友提及我本身的疾病,需按時服藥還有發作時的處理方式,讓我在大學期間,平安的度過幾次的癲癇發作過程,要說出口不容易,必須提起勇氣,但說完後的舒暢讓我可以更輕鬆的與朋友相處,求學期間有他們的陪伴,總讓我覺得安心,也過得充實快樂。癲癇發作過後常被詢問:「你知道你發作了嗎?」 「嗯?我不知道!」伴隨著疼痛、頭暈的總是難過和沮喪,常會懊悔的想著:「這次到底又是為什麼呢?」即使癲癇控制的不錯,但剛開始的幾年還是每年都會發作,足以讓我將發作的可能原因做了整理和歸納:在特定的情況,例如睡眠不足、壓力過大、情緒緊張、感冒、生理期、看到閃爍的燈光、聽到重複性的節奏、忘了吃藥等,綜合以上兩三種原因就可能會引起我癲癇發作,其中最常見的是忘了吃藥加上睡眠不足。雖然做好健康管理就可以避免癲癇發作,但面對生活的責任及壓力時,卻很容易就讓自己陷入發作的危機當中。我的情況如地震般,若無法適時適量的逐步釋放,蓄積的能量會一次性的爆發;倘若我情緒壓力、身體疲憊累積到高點,也隨時會發生如強烈地震般的大發作。這段期間我不斷的自我探索,常常與自己對話,有時候雖會如鬼打牆般的困在某個小迴圈中,但也從中學著拉自己一把、鼓勵自己;我知道自己容易執著在一個小問題上,鑽牛角尖的要求完美,若無法達成便會開始覺得煩躁不安;對我來說感受身體與心情狀況是很重要的,希望在練習後內化成習慣,在有不適狀況時能自我察覺。曾經連續幾年癲癇未發作而停藥,那時覺得自己擺脫服藥生活,癲癇再也與我無關,心情無比暢快;但在一次身體已發出警訊,而我卻選擇忽視,沒有適度的休息,導致癲癇全身性大發作。醫生建議恢復用藥,因而錯失了永久停藥的資格。面對這個結果,聽到了自己心中許多的「如果」,如果好好地睡覺、如果不要鑽牛角尖、如果不要心情起伏太大、如果放輕鬆好好休息,就不會需要一輩子吃藥,真是自作自受;在允許自己用力生氣、難過哭泣發洩過後,還是得為自己造成的後果負責,只能再次嚴格要求自我的生活態度與習慣,開心的時候可以大笑,難過的時候可以哭,生氣的時候也可以宣洩,但不能沉溺在負面情緒裡;若感覺到快要超過自己的負荷時,就會先停下腳步,穩定自己的心情,放鬆休息後再出發。15歲成為癲癇病患,從否認、沮喪、生氣到接受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一開始認為只要不承認就好,否認我是癲癇病患,當時我的個性較為固執內斂,也或許身處那個年代、那個家庭不會明言道破,不會在我面前討論,也不會向我解釋。但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他們持續的關心與鼓勵,讓我有空間與時間去消化,現今已坦然接受,釋然的看待過去的自己。我努力的與癲癇和平相處,突發性的發作不僅僅會造成身體上的痛苦也會驚擾到他人。癲癇給我一個跟小時候的夢想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有點麻煩、但放慢腳步後的生活也多點愜意。慶幸目前生活簡單、身體健康,癲癇就我而言是人生途中的一條叉路,讓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即使我曾認為它是個汙點,但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大的困擾,反而是個警訊,讓我將「該休息了」、「要放輕鬆喔」在心中時時警惕自己,同時享受美好的時光,追尋自己的夢想,與癲癇共處已成為我終生必修課。癲癇會遺傳?關於生育,主治醫師非常仔細的說明構成癲癇的原因有很多、而遺傳的機率不大、並解釋國際研究結果,其中包括不同抗癲癇藥物對懷孕與胎兒影響,及懷孕停藥的危險性等,讓我上了一堂關於癲癇患者生育的解惑課程,評估後也更換抗癲癇用藥。順利換成新藥後,醫生加開葉酸處方,主要是確保懷孕初期胎兒神經發育正常,減少發育不全的情況發生,在懷孕中期也需抽血檢測藥物血中濃度,適時的調整抗癲癇藥劑量,確保懷孕期間不會發生癲癇。在產檢時,我告知婦產科醫生我是癲癇患者,希望在專業醫療的幫助下一切順利。懷孕中後期卻檢驗出有妊娠糖尿病,有時候會懷疑為什麼總是自己遇到健康方面的關卡呢?當時停留在診間與衛教室的時間十分漫長,感覺心臟亂跳、心跳加速的等著醫生的宣判,從此之後的產檢總是心驚膽跳,觀察醫生看報告的表情、說明的聲調,最害怕在診間停留太久,聽到有不好的結果。若很快從診間出來就會覺得安心,因為那代表著「一切正常」,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雖因妊娠糖尿病,剩下的孕程皆需要飲食控制,餐餐驗血糖,有些麻煩,但看到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就覺得開心、很有成就感,也時常鼓勵自己要再努力一點,堅持下去。懷孕時我在臺灣癲癇醫學會做「癲癇婦女妊娠登錄」,主要在加強懷孕期間癲癇孕婦的追蹤,及了解抗癲癇藥物對胎兒之影響,登錄後可以申請高層次超音波的補助費用,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小筆資料,我依舊希望自己登錄的資料結果能有所貢獻,就如同過往登錄的資料也幫助我一樣。第一次生產時因胎位不正而剖腹產,醫生一進入手術室後,立即和醫療人員一一核對需準備的藥物,連神經內科醫生也在一旁待命,醫生們做好了萬全準備,和我一起努力,如今依舊記得感受到一切準備就緒、讓我很放心的那一刻。懷孕過程雖有些困難,倒也一路過關斬將,就像玩遊戲闖關一樣,有一起奮戰的戰友會更安心、更有信心。生命的出路還是在於自己當初的選擇與決定,15歲時我選擇否認,總過的很沮喪艱難,19歲時選擇接受,總是蹦蹦跳跳的,生活充滿了開心與笑容,而30歲時積極面對,有了現在的家庭,生活中有歡樂、有爭吵、有開心、有煩惱,充滿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我們很一般,並沒有因為癲癇而不同。感謝主治醫師願意傾聽,有時提出的問題只為了確認自己心中的答案,求一個心理的安穩,而我獲得的是耐心地聆聽、仔細地解釋,以及最專業的醫療建議。感謝一直支持陪伴我的先生與家人,他們的鼓勵與體諒,讓我更正向樂觀的面對生活。感謝自己,既使挫敗、失望也努力地再站起來。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者24小時內火化 醫師:葬禮染疫機率比KTV唱歌低
新冠疫情持續2年多,過往遺體需24小時內火化,讓不少家屬留下遺憾,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空氣/氣溶膠傳染為病毒主要傳播方式,戴口罩參加親友的葬禮,染疫機率比去KTV唱歌低很多,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處理流程。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過去從沒要求確診死者需在24小時內火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說,部分第5類法定傳染病規定在24小時內火化,但新型流感、新冠肺炎未限定24小時,「規定24小時內要通報,不是24小時內要火化」,外界好像一直都誤解。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很多家屬哭著問,為何爸爸、阿公突然就走了,睡眠不足、腦袋打結的他想不出安慰的話,面對昨晚10時過世的病人的空病床,凌晨5時又有其他縣市轉來的新病人,醫護人員只能打起精神面對疫情下的生活。蘇一峰表示,人生的生老病死、老與病的過程,讓人能接受死亡的到來,也來得及對親人道別、道歉及道謝,但感染症把過程縮短成幾天,讓家屬與死者措手不及的離別,心中會留下無限遺憾,此時法規如果又剝奪死後弔念的過程,只是徒增一輩子的傷痛遺憾。潘建志指出,過去2年來有許多新研究指出,空氣/氣溶膠傳染才是病毒傳播主要方式,接觸帶有病毒的表面感染,機率微乎其微,不到萬分之一。在適當的個人防護及良好通風的情況下,「沒有呼吸的大體,不會產生氣溶膠,傳染力很低很低」。潘說,多給時間,讓親友能有機會戴著口罩參加確診者的葬禮,染疫的機率,比去KTV唱歌要低得多,裝入雙層屍袋後絕不能打開,連短短時間的見上一面都不允許,是過度嚴苛、沒有必要的規定,反而對家屬心理健康有危害,英國就已修改了為確診死者舉辦葬禮的指南。潘建志表示,台灣染疫死亡數近3000人,許多家庭是家人同時確診,死者在24小時內火化,家人(病患)又尚未解除隔離,無法參加告別式,才分開幾天,原本慈祥的奶奶、疼愛的幼子,再見到時,已是冰冷的骨灰罈,何其傷痛。親人葬禮在文化及心理上有重要意義,染疫死亡者的倖存家屬,有很高的比率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潘建志說,焦慮症及憂鬱症在他的門診中看到不少的個案,而傳統的宗教儀式,有安撫心靈的重要效果。潘建志表示,「見不到最後一面」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要開放解封恢復正常生活,誠心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的處理流程,照顧到家屬的心裡需求,給死者尊嚴,也保障殯葬業者的安全,提出一份時間上較寬鬆、更合乎人性的告別式方案。
-
2022-06-03 養生.抗老養生
中暑刮痧最有用?先搞清楚「陽暑」與「陰暑」,只有一種可以刮痧改善
「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原本在閩南語是在形容人遇到患難時,沒有多餘心力幫助別人,以顧好自己為優先考量;而在這炎熱的夏天,藥師要提醒大家出外工作或踏青之餘,也要顧好自己身體,小心中暑囉!中暑在中醫裡分為「陽暑」與「陰暑」兩種,分別由不同原因造成的狀況,因此後續改善方法也不一樣,今天來帶大家認識:陽暑【成因】主要是在炎熱的戶外奔波、勞動、運動,流汗過度且水份補充太少造成的【症狀】輕微的話出現身體發熱、多汗、頭暈、頭痛、口渴、四肢倦怠等症狀;嚴重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症狀【常見族群】建築工人、農夫、警察、學生朝會升旗典禮、部隊出操、馬拉松長跑者【如何改善】一、趕緊降溫:幫助體內熱氣排除→移至陰涼處並將衣服解開二、補充水分:將流失的水分、電解質補回來→水與運動飲料混合著喝:比例2:1三、刮痧:沿著經絡刮,可將熱氣打通→由脖子處往下至背部,從中間的督脈開始,慢慢往兩旁是膀胱經,再旁邊是膽經,都是由上往下刮,每處刮20下→刮痧結束後喝杯溫水,補充津液四、按摩:幫助血液循環1.風池穴:在後頸部,與耳垂齊平處2.合谷穴:在手部大拇指、食指中間虎口處【預防方法】一、穿著:選擇寬鬆衣物、戴帽子二、飲食:平時可以適量食用綠豆湯、薏仁湯、瓜類三、茶飲:青草茶、麥茶、酸梅汁四、叮嚀:定時至陰涼處休息並且補充水分陰暑【成因】長時間在室內吹冷氣、喝冰飲者,突然走到室外炎熱處,人體無法適應劇烈溫度變化所造成;或是原本在高溫下運動大汗淋漓狀態下,突然進入冷氣房內或去沖冷水,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而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熱氣持續存在而造成不舒服狀況。【症狀】出現微微發熱、無汗、疲倦、頭痛、噁心、流鼻涕、頭暈等類似感冒症狀。【常見族群】經常待在冷氣房者、時常進出室內室外的人、排汗能力差者、很少運動者、睡眠不足者。【如何改善】一、服用藥物:緩解不舒服症狀→可至藥局購買感冒藥或是至診所看醫生二、補充水分:幫助體表發汗→喝溫熱水或是薑湯三、按摩:改善頭痛、噁心等不舒服症狀1.內關穴:其中一手中間三指併攏,擺置於另一手手腕橫紋處2.神門穴:掌心朝向自己,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的橫紋處,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四、注意事項:陰暑不可刮痧(因為毛孔緊閉,並無法藉由刮痧將熱氣排出體外)【預防方法】一、穿著:在冷氣房內穿著外套或戴帽子(為避免溫差過大)二、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生冷、油炸物三、叮嚀:平時多喝水、多運動、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快速喝下冷飲、避免電風扇直吹
-
2022-05-28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照顧者你累了嗎?來看看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中了幾項
「我照顧的好累」、「我肩膀好痛」、「我變得不想和人有接觸……」。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 建議辛苦的照顧者們,可以定期地觀照自己的壓力指數有多少?記得一個原則-「照顧別人之前,要先把自己照顧好。」當我們狀況良好時,照顧的品質也會比較穩定。壓力指數檢測 我們來做個小測驗,以下是壓力的十種徵兆,符合一項為一分,來看看你(照顧者)的壓力指數有多少: 1. 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一件事情做到一半,就因沒耐心而中斷了。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想轉移壓力而去做其他事情,導致原本要做的事無法如期完成。2. 肩頸痠痛肩膀想要扛起壓力與責任,所以壓力大會造成肩膀僵硬與痠痛,需要適時地自我按摩與放鬆肩頸。3. 煩躁、憤怒有壓力時容易讓人情緒不穩定,也容易對身邊的人事物看不順眼,很想要藉由發脾氣與吶喊來宣洩壓力,無法平靜下來。 4. 退縮變得不想接觸新的人事物,減少與親友的聚會,並且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5. 焦慮對於尚未發生的事情容易感到緊張,總是擔心發生不好的事情。可能有食慾不好、胸悶、心悸、肚子不舒服的情形發生。 6. 憂鬱對事情的看法與解釋比較負面、悲觀,看不見正向的可能。覺得生活有空虛感、無意義感、無力感,以及容易哭泣,覺得自己沒用的負面批評。7. 失眠即使要睡覺了,頭腦還是在想事情,思考依舊處在「運作」的狀態,以至於沒有辦法好好地徹底休息,所以起床後,仍然覺得有疲累、頭疼、頭暈等等現象。長時期的睡眠不足,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8. 身心疲累覺得身體與心理都很疲累,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想休息與睡覺。9. 身心症這是一種身心交互影響,生理、心理症狀交錯表現的疾病。壓力造成身心症常見的疾病種類從偏頭痛、氣喘、心肌梗塞、胃潰瘍……等。10. 免疫力下降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導致身體產生反應,例如: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常常感冒等等,而且不容易復原。 準備好了嗎?來看自己或親友得了幾分: 每一個人都該懂得適時求助 你或你的家人好友得分幾分呢?千萬別輕忽壓力所透露的警訊。 人活著就會有壓力,有壓力不是一件壞事,壓力可以讓我們產生動力,去因應外在變化;但壓力過大了,就容易有反效果,所以我們要學習與壓力「和平共處」,把它當成我們的朋友,試著看到壓力背後的原因,可以問自己為何這件事/這個人,給我怎麼的感受?為何讓我不想面對?為何讓我壓力大呢? 只要開始去面對壓力的來源,壓力就已經減少了一半,讓自己看見壓力的存在,關心與照顧自己的情緒,當然不用什麼都自己獨自承受,適時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聚會,通常心情會因此好了很多,或是偶而讓自己喘口氣,請家人一起協助照顧的工作,否則自己不但會累垮,更可能因此增加了家人的負擔。 必要時,也能找專業的心理師與醫師談談,拿起電話撥打各縣市的生命線-1995,或者各縣市張老師-1980,懂得適時求助,也是一樣很重要的能力。
-
2022-05-19 性愛.性福教戰
長期熬夜真的會影響性功能 4招調整睡眠助改善
睡眠與疾病息息相關,長期熬夜、失眠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很多朋友在熬夜時都會有心前區隱隱不適、心慌胸悶的經歷。這是因為熬夜啟動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增高、心率加快,損傷心臟所致。長此以往,熬夜還會導致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而男性朋友長期熬夜、失眠還會影響性功能。有研究顯示,失眠患者發生陽痿的概率為普通人的2.11倍,若失眠的同時還有其他合併症,則陽痿的患病風險更高。失眠會影響男性睾酮(也就是雄激素)的分泌。睾酮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在睡眠期間完成。睾酮水準的穩定依賴正常的睡眠結構機制,如果連續一周每天睡眠少於5個小時,男性體內的睾酮水準會明顯下降(降低10%~15%),而維持睾酮濃度在高水準是保持男性“雄風”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睾酮水準下降,必定會導致勃起功能受損,引起陽痿。失眠可通過誘發高血壓而引起陽痿。每天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慢性失眠患者發展為高血壓的概率為睡眠時間大於6小時者的3.8倍。而高血壓可導致細小血管病變,累及陰莖海綿體血管,使內皮功能受損,最終發展為陽痿。失眠還會影響到男性正常的夜間勃起,從而導致陽痿。在夜間睡眠期間,正常男性陰莖會有4~5次自發勃起。這些勃起可以為陰莖提供充足的供氧,對陰莖有保護和修復作用,而長期失眠的患者沒有充足的睡眠,陰莖正常的夜間勃起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對陰莖造成損傷,導致陽痿。睡眠不足危害這麼大,如何調整睡眠,恢復健康呢?1.避免白天睡眠過多:白天減少睡眠時間,午休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避免深度睡眠。2.睡前適當運動:選擇正確時間進行有氧運動,例如在下午5~7點進行慢跑、快走、游泳等。運動時,體溫會升高,並且會維持幾個小時,等我們身體涼下來,體溫下降就會增加睡眠驅動。另外,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很多激素,腺苷等積累起來也能誘發大腦困倦。3.不要睡太晚:建議每天晚上11點30分前入睡。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品,可以閱讀散文、詩集,避免因過度興奮而失去睡眠動力。4.睡前自我調整:睡前進行冥想活動,打八段錦或者是過一次滿意的性生活,可以放鬆身心,舒緩情緒,從而提高睡眠品質。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對咖啡助減重、延壽!「8NG喝法」曝 做成甜點、晚上喝都不OK
早晨喝1杯咖啡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前提是,要以正確的方式沖泡和享用。咖啡富含核黃素(維生素B2)和多酚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第2型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症候群。咖啡幫助減肥 助延長壽命根據 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1項研究,咖啡還可以幫助減肥;喝1杯爪哇咖啡,會刺激身體的溫度,啟動「棕色脂肪」,幫助我們燃燒卡路里。據《阿茲海默與失智症周刊》(Alzheimer's & Dementia Weekly)報導,克雷姆比爾腦研究所聯合主任Donald Weaver博士的說法,喝咖啡似乎確實與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有關。另外,「Eat This, Not That」報導,咖啡還可以保護心臟和肝臟,降低腎結石形成的風險,並幫助延長壽命。 錯誤方式 削弱有益效這些研究和報導對咖啡愛好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為了獲得咖啡的最多好處,請避開以下會削弱這些有益效果的錯誤方式:原則1▸避免購買磨碎的咖啡:要購買整顆豆子並將它們存放在密封容器中,要喝的時候再磨,咖啡豆的抗氧化劑含量最高。原則2▸不要喝未過濾咖啡:研究表示,喝過濾咖啡的人的死亡率,低於喝未過濾咖啡或根本不喝咖啡的人。(未過濾咖啡指的是咖啡粉與熱水長時間接觸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中包括:義式濃縮咖啡和濾壓壺製作的咖啡)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未經過濾的咖啡含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原則3▸勿攝取糖和人造甜味劑: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糖會增加咖啡的卡路里,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人造甜味劑會擾亂腸道微生物組。原則4▸減少奶精的攝取:營養師Christen Cupples Cooper表示,添加過多的奶精會增加不必要的卡路里,而且營養價值很低;相反的,添加一點低脂牛奶或不加糖的杏仁奶是不錯的選項。原則5▸不要把咖啡做成甜點:不要把咖啡加工變成甜點,那只會增加整體的熱量,會使得咖啡的健康益處,被添加的脂肪和糖分抵消;相反的,可以試著用一點肉桂或香草精來調味。原則6▸勿使用一次性塑料容器: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儘管這些容器很方便,但它們可能對您的健康有害。即使容器不含BPA,也會釋放雌激素化學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成為干擾內分泌,而像是老式咖啡壺是沖泡健康飲品的最佳選擇。原則7▸不要忘記清潔咖啡機:任何含水的器具都可能會孳生黴菌和細菌,專家建議每月清潔一次咖啡機。原則8▸晚上不要喝咖啡:根據2015年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刊物》(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1項研究表示,咖啡因會讓清醒,但也會破壞睡眠品質。研究的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在不適當的時間攝取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睡眠問題的發生率不斷上升。研究中發現,稍晚時間喝咖啡與擾亂自然晝夜節律有關係,自然晝夜節律穩定會讓人睡得安穩,相反的,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良,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為何一早喝咖啡就有便意? 專家曝「通便真相」:改善便秘效果比喝水更威 ·咖啡「這時間喝」提神效果最好! 多數人都喝錯時機了
-
2022-04-26 該看哪科.中醫
春末乾眼症患者增多 中醫教以茶飲、按摩減緩不適
● 氣候乾燥、空汙、熬夜,眼睛易乾澀不適● 起床後熱毛巾敷眼,緩解眼睛乾澀● 眼睛問題忌吃辛辣食物和冰品,可多吃蔬果食療春天氣溫變化大,四月天漸熱,氣候乾燥、紫外線強,空氣品質不好,易使眼睛分泌淚水不足,乾眼症患者激增。許多人常熬夜追劇、玩線上遊戲,導致睡眠不足而虛火、肝火上升,紛紛出現乾澀、癢、疲勞等乾眼症症狀。在春末時節,中醫門診因乾眼症求診患者增加。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指出,此時節氣候乾燥,陽光紫外線強,加上空汙影響、眼睛過敏,常滑手機藍光刺激傷眼,又睡眠不足、體內缺水,容易使眼睛乾澀、疲勞。因此,應避免過度用眼外,春天宜養肝,可以透過茶飲、按摩護眼穴位等方式,緩解改善乾眼症狀。熬夜肝腎陰虛 眼睛易不適隨著每個人體質不同,乾眼症會眼睛乾澀,也常出現眼睛紅、癢、畏光、流淚、刺痛、眼皮重、流眼油等症狀。黃中瑀認為,眼睛問題受肝經和腎經影響最多,肝腎陰虛都會出現乾眼症。肝陰虛,多半是熬夜失眠造成,「肝開竅於目」,「肝受血,目能視」,肝血充足,眼睛會明亮才看得清楚;體液、淚液受腎臟控制,常熬夜,腎陰虛、腎水不充足,尤其更年期的人因腎氣匱乏而肝陰不足,眼睛易乾澀不適。熱毛巾或手搓熱 熱敷眼睛中醫改善乾眼症有方法,眼睛穴位按摩是重要方式之一。黃中瑀建議,早晨起床後,可先以40℃熱毛巾熱敷眼睛三分鐘,或是用雙手掌心搓熱再摀住眼睛熱敷,之後再輕按壓眼周的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四白、太陽等穴位,可以讓眼皮鬆弛,血液循環更好,幫助淚液代謝,緩解眼睛乾澀、恢復疲勞。菊花枸杞決明子茶 可改善飲食上,眼睛問題最忌吃辛辣食物和冰品,黃中瑀建議,可以多吃蔬果食療,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葡萄及深綠色蔬菜等,多吃魚和雞蛋,更要多喝水補充水分。中藥茶飲也可以改善乾眼症狀,黃中瑀推薦,可以飲用「菊花枸杞決明子茶」,以適量菊花、枸杞和決明子沖泡熱水五分鐘後即可飲用,對改善眼睛乾澀、口乾舌燥、降血壓及眼壓有效,由於這是輕熱茶飲,傍晚後就不建議飲用,避免影響睡眠。
-
2022-04-19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讓你神經不再大條!專家教你活化腦部,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
只要是人,都會有變老的時候,手腳不再靈活、膝蓋總是隱隱作痛,皮膚粗糙、下垂,頭髮變白、變少等等老化現象,這些老化現象可透過保健品、保養品的補充改善,但是,民眾卻經常忽略大腦的老化,大腦的退化不像皮膚、骨骼,容易在生活中被察覺,一旦錯過保養大腦的好時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記憶力與專注力!除可透過「三動」來預防,所謂三動讓身體持續動維持體能、常用腦讓大腦持續轉動、維持與人互動社交連結📢再教你 6 招,攝取均衡營養|活絡筋骨|增強人體心肺功能!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培養生活好習慣 避免養出不健康的大腦老了就會不靈光?如何到老都能健康有活力、獨立不依賴他人、有清晰的頭腦?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說明,研究證實若持續堅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資料來源:振興醫訊第298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手眼協調,增強心肺功能)。✅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攝取均衡營養,促進腸胃蠕動)。✅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活絡筋骨、腦袋清楚)。✅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如何預防憂鬱、延緩失智)。★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羽球有氧運動:運動專家 何宏胤👉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老年防憂鬱失智 做好身動、腦動、互動據統計,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憂鬱和失智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是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是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則是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可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也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點此看全文》老年憂鬱和失智恐加速其他疾病惡化,醫提醒「三動」不能少,樂享老後生活⏰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腸胃保健,飲食消化問題:醫師 謝名宗👉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我家也是健身房(故事篇)👉課程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吞嚥機能強化訓練:專家楊光榮嗓音耳鼻喉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洗澡竟變成酷刑? 原來有一種痛是「洗澡頭痛」「醫生,你有遇到洗澡竟然會變成酷刑的例子嗎?」「所以你洗澡時發生什麼事情?」 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症狀,腦神經內科 林志豪醫師開始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聽著患者說明,「大約十天前,有一次很疲累的時候要去洗澡,但當水往我身上沖時,瞬間覺得那水好像化成一個巨大的榔頭往我頭狠狠的敲下去,當下覺得腦快爆裂了。由於來得太突然,以前從來也沒有這樣過,就馬上到醫院急診。急診醫師當下擔心我是腦出血,馬上排了腦部掃描,甚至還做了腦脊隨液的化驗,結果都是正常的。由於後來我頭再也沒有痛了,休息一陣子後,就先回家。本來覺得可能是那天太累了,再來回到家後也都沒有頭痛,於是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晚上,我在洗澡的時候,那惡魔又降臨了,我頭痛欲裂,所以趕快離開浴室。因為昨天才去急診,我決定先在家裡休息看看,頭痛真的就緩解下來了。隔天早上人也都覺得好好的。後來發現,我的頭痛只有洗澡的時候才會發作。因此接下來好幾天,我幾乎不敢洗澡。」聽完之後,醫師心中大概已經有些可能的診斷,馬上請她做進一步的腦部以及血管攝影,果然,血管攝影顯示她有幾段血管痙攣的現象,於是給她一些緩解血管痙攣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回診時,洗澡時會誘發頭痛的現象好了許多,她終於又可以享受洗澡時的放鬆時光。誘發頭痛的原因很多,醫揭背後原因有這些。👉《點此看全文》洗澡也誘發「頭痛」發生? 神經內科醫師:這類女性要小心⏰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點此看全文》失眠睡不著?快來了解你是哪種失眠類型?⏰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18 該看哪科.中醫
擔心染疫睡不好?中醫師教穴道按摩3重點,身體放鬆改善失眠
新冠疫情又起,單日確診案例破千,你是否擔心染疫而憂慮?害怕自己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而煩惱到睡不好?新冠肺炎嚴重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節奏,包括睡眠障礙,因而陷入免疫力變差的惡性循環。WaCare專家、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說,穴位按摩有助身體放鬆、緩和情緒,改善失眠或睡不好。注重經絡養生 預防疾病高羿宸表示,穴位按摩是傳統醫學獨特治療方法之一,刺激人體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消除疲勞、促進血氣循環,適用的病症廣泛。人體主要分成五大經絡:心經、腎經、脾經、膽經、肝經,與字面意思不同,心經指大腦、腎經為全身筋骨、脾經主管消化系統、膽經為排毒、肝經則是氣血,平時注重經絡養生,可以預防各種疾病發生。每條經絡都有相對應的穴位,若要緩解頭痛、舒緩疲勞、紓壓、安神、助眠,高羿宸建議,可以在睡前,配合呼吸,常按壓太陽穴、百會穴、頭維穴、太衝穴等四大穴位,時間不宜過長,按壓3至5分鐘,有輕微痠脹感即可。太陽穴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上方。配合深呼吸,以雙手中食指按揉太陽穴和眼周,可以緩解偏頭痛和眼睛疲勞,放鬆壓力。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處。百會穴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又稱為「萬能穴位」。按摩百會穴,有助舒緩疲勞、促進新陳代謝。頭維穴頭維穴位於頭側部,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處。頭維穴是維護頭部健康的穴位,以食指指腹揉按左右側頭維穴,可緩解因壓力或睡眠不足所致的頭痛。太衝穴太衝穴位於雙腳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交接的凹陷處。因應新冠肺炎帶來的緊張焦慮,可按壓左右腳的太衝穴,各按壓3至5分鐘,能解除壓力、安定焦躁的情緒。TIPS.小提點高羿宸提醒,穴道按壓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勿用力過多造成手指頭關節處的疼痛,變成反效果。
-
2022-04-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疼痛蔓延至後腦…頸因性頭痛4特徵,小心是頸椎正求救!
陳小姐在工廠上班,因為低頭工作,經常肩頸痠痛睡不好,最近訂單增加,工作量暴增,肩頸疼痛更加劇,甚至蔓延到單邊後腦、頭頂、眼睛、臉頰、耳朵。她擔心「是不是中風了?」緊急就醫,接受神經及理學檢查,診斷為「頸因性頭痛」,經復健及口服藥物治療,才獲得改善。頸因性頭痛與一般頭痛不同,台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育豪表示,頸因性頭痛並非源自腦部,而是頸椎第一至第三節的小面關節受到壓迫、刺激,甚至創傷發炎導致轉移痛,常合併肩部、頸部、後枕部的激痛點,出現頸部僵硬、單邊頭痛等症狀。好發族群包括經常滑手機的低頭族、辦公室盯著電腦或平板螢幕的上班族、玻璃工人等。李育豪解釋,這幾類族群往往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伸長脖子低頭工作,容易造成頸部疼痛,進而引起頭痛。李育豪指出,除了長期姿勢不良,心理壓力、睡眠不足、曾經出車禍造成頸部揮鞭症候群等,都是頸因性頭痛加重因子。若未針對病因治療,將反覆發作或惡化,影響日常生活。處理頸因性疼痛的第一線治療,是矯正頸椎活動度,李育豪說,通常接受2至3個月的復健治療,包含儀器治療、運動指導、徒手治療,將緊繃肌肉放鬆,強化深層頸部肌力,大部分的病人可以藉由復健,配合口服藥物明顯進步。若是症狀嚴重已成慢性疼痛,可考慮由超音波導引注射葡萄糖、類固醇或PRP等,至肌肉激痛點或筋膜、壓迫的枕部神經、發炎的頸部小面關節、頸部神經根,同時也要適度紓壓,正常作息。
-
2022-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牛津負責人最常被問的問題:臨床試驗結果揭曉的那一刻有什麼感覺?
▌臨床試驗結果揭曉在我的下半輩子,我相信人們會一再問我,當我聽到疫苗臨床試驗結果的那一刻到底有什麼感覺。答案是,我當時沒有任何強烈的情緒。當然,疫苗證明有效讓我鬆了一口氣。但我有點意外,結果竟然如此複雜;一群學者做出來的結果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三個數字。另外,我也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感到憂慮。最後,由於我不能跟任何人討論試驗結果,所以我在任何人有機會和我說話之前上床睡覺。那天是11月21日星期六。臨床試驗由我的同事波拉德(Andy Pollard)教授主持。早上他打電話告訴我,數據的分析結果會在週末出爐。我們和全世界的人一樣,等待這一刻已經等了好幾個星期。2020年1月,我們只花幾天的時間,就將疫苗設計出來(那時,我們是為了預防萬一而設計疫苗)。後來,當我們發現疫苗的需求愈來愈明確,就以破紀錄的速度,在六十五天內製造出第一批疫苗。在病毒橫掃全球的過程中,我們在四大洲尋找志願者進行人體試驗,並且生產數百萬劑疫苗。我在2月的時候去找波拉德,邀請他擔任臨床試驗主持人。我的工作領域是早期的疫苗開發,而波拉德曾經負責幾個非常大型的疫苗試驗計畫,對於疫苗的相關政策(也就是疫苗如何使用在現實世界中)有豐富的應對經驗。在當時,波拉德並不知道自己會面對如此驚人的工作量。我們知道這個疫苗很安全,而且在當時就確信它是有效的,但我們還沒有數據可以支持這個看法。我們從數千名志願者取得數萬個數據點,並加以分析,以便得知我們的疫苗對於新冠肺炎有沒有保護力,以及保護力有多大。結果若超過50%,就視為成功。一旦分析結果出爐,我們就要開始通知所有的重要人物,並將結果填入我們早已準備好的新聞稿,波拉德認為大概會在星期日。他要我「晚上喝杯紅酒,好好睡一覺」,等待通知。我預見自己在下星期會非常忙碌,所以我知道我必須先做一件事,那就是洗衣服。為了應付新聞發布的場合,我還從網路商店訂購了幾件新襯衫。試穿之後,發現其中一件襯衫非常不適合我,必須退貨。退貨其實並不急,但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去完成一件事(不論有多小),對我的心理健康有益。退貨收貨點在一英里外的報刊販售店,在涼爽的11月天散個步應該很好。一路上,我看到不少聖誕節燈飾,現在才11月21日耶!經過了如此驚濤駭浪的一年,人們似乎想早點把燈飾拿出來,振奮一下心情。這使我想起我的孩子剛上學的那幾年,聖誕節的準備工作從10月底開始,他們為了準備聖誕話劇,必須在學校待得很晚,然後滿嘴聊的都是聖誕節話題,直到學期結束,放假在家,一方面覺得很累,一方面又覺得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而那時聖誕節還沒到呢!今年,提早裝飾的聖誕樹似乎在提醒我們,年底快要到了,而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的疫苗有沒有效。我繼續忙著做各種小事。我不能告訴家人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從去年開始習慣,就算我的工作不順利,我也不會說什麼。他們知道,我們的團隊在過去兩週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兩萬四千名試驗志願者的血液樣本陸續送到實驗室,等著處理。有一批從巴西來的樣本,本來應該在星期二下午六點半送到,但晚上九點半才抵達。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忙著檢查、解凍、分類、貼標、重新包裝與寄送,一直忙到星期三清晨。後來我不得不下令,和血液樣本無關的工作人員全都回家去,因為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實驗室的人數限制再次出現嚴格規定。到了星期五,我們的冷凍儲存空間告急,於是我那天下午跑到其他大樓,求同事把可上鎖的冷凍庫借我們用。星期六早上,我一個人安靜的待在辦公室,把標籤插進試管裡,為下一批從南非來的樣本做準備。許多人在那個星期都覺得壓力很大,所以我的家人可能以為我不和他們互動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星期六晚上,我試著看書,但後來睡著了,直到手機的訊息提示音把我吵醒,波拉德要我和他開視訊談談。這個情況有點異常。我以為他隔天早上才會和我聯絡,我也以為他只會告訴我一個數字,說疫苗的效力是x%。我回訊息給他:我們不能用電話談就好嗎?回覆是:不行,他需要讓我看幾張投影片。那時我還沒有完全清醒,但我的心臟跳得很快。時間為什麼提早了一天?為什麼需要看投影片?我把筆電準備就緒之後,波拉德開始向我說明投影片的內容。他冷靜快速的說出重點。整體效力是70%。這個數字沒有輝瑞(Pfizer)或是莫德納(Moderna)在11月稍早公布的90%、95%那麼高,不過,我們的結果還是高於疫苗效力的低標50%,也高於一些評論員在幾個星期前警告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的30%。總之,我們的疫苗是有效的。但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在臨床試驗採用了不同的劑量。分析結果顯示,整體效力是70%,但有趣的是,有一群志願者接種第一劑疫苗時先使用標準劑量一半的劑量,第二劑才使用標準劑量,這組的效力是90%,而兩劑都採用標準劑量的那組,效力是62%。一般來說,科學家看到意料之外的數字時,通常會猜想它是不是偶然的結果,有沒有可能是統計上的誤差。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之後,發現情況並非偶然。由於阿斯特捷利康是上市公司,必須在星期一的早上,也就是股市開盤之前,將試驗結果透過新聞稿公諸於世,所以阿斯特捷利康的同事利用星期日,把牛津大學統計學者所做的分析也做了一次。因此,我們得到了兩個獨立分析的數據。那個星期日,我大部分的時間待在辦公室裡,和各個群組的同事透過Zoom會議討論分析工作和媒體計畫,偶爾到實驗室露個臉,看看一切是否順利。但我不能和他們久聊,因為我不能讓實驗室的人知道,我已經知道分析結果,更不能讓他們知道效力數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收到通知,他們很可能要透過新聞才能得知結果。我為了找點事做,走路到商店去買水果給實驗室團隊,畢竟他們已經吃了好幾天的披薩和蛋糕。新聞稿需要由我做最後的核准,但到了晚上十一點,新聞稿還沒有定案。我不再等待,上床去睡覺,但睡得很不安穩,凌晨三點就醒了。醒來時,我發現新聞稿已經寄到我的電子郵件信箱。我發出核准新聞稿的通知,然後試著再睡一會兒。新聞稿會在早上七點發布,而我知道,我那一整天都要和媒體進行訪談。星期一早晨非常寒冷。我在六點三十分出門,我知道自行車道沒有路燈,而且路上的水坑會結冰,於是放棄騎自行車的念頭。我把汽車表面的冰刮掉,開車上路。到了辦公大樓中庭,空蕩蕩的,只有兩個人在清潔環境,他們的口罩拉到鼻子下方,一點作用也沒有。我委婉的提醒他們,口罩要蓋住鼻子才行。我坐在辦公室裡,覺得今年進這個辦公室的次數好像超過了一百萬。我開啟電腦,點擊媒體團隊的工作表格連結,想知道第一個和我進行訪談的記者是哪一位。但表格打不開,點擊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只能放棄。我拿了梳子和化妝包到洗手間,結果發現我的左臉頰有一個被蟲子咬的紅腫叮痕。約莫七點四十五分,當蘭貝(Teresa Lambe)進到我的辦公室時,我開始覺得有點想哭。蘭貝教授是免疫學家,不僅是我的老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她在1月初和我一起設計疫苗,從此和我一樣賣命工作一直到現在。她看到我的模樣,以為我是因為我們完成了一件大事而情緒激動。於是她再三安慰我,有這種情緒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告訴她,我只是覺得很沮喪。我睡眠不足,接下來又要面對一整天的媒體訪問。後來我發現,第一通視訊電話八點三十分才開始,我根本不必那麼早出門,根本不需要趴在擋風玻璃上把冰霜刮掉,連早餐都沒吃。我泡了一杯咖啡,等到咖啡因發揮作用之後,做了幾次深呼吸,讓自己打起精神。接下來,我嚴陣以待,迎接這一整天。我和威廉王子通了視訊電話,他在今年曾經來為我們團隊加油打氣。然後是一場線上新聞發布會,大多數的記者都想瞭解一半劑量/標準劑量模式的事(但我們在不到四十八小時之前才得到結果,其實也不完全瞭解情況)。接下來是在地下室的研討室,與好幾組新聞採訪團隊進行面對面訪談,然後是一連串的電話訪問。訪問我的第二位記者問我,我有多厭煩媒體,而我說,「挺厭煩的」。他說他很同情我,因為他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必須在正職之外抽空應付媒體,感到厭煩也是能理解的事。事實上,新冠肺炎疫苗並不在我的正職範圍之內,它是額外的工作,我的正職是為另外五種疾病研發疫苗,但我也懶得向他解釋了。到了下午,有人探頭進我的辦公室,提議買香檳讓大樓裡的團隊成員一同慶祝。我累壞了,很想改天再慶祝,但其他人即使必須維持社交距離,也很渴望開香檳慶祝。他們的計畫是,每個人到走廊的桌上拿一杯香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用視訊電話一同祝酒。於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在咖啡杯裡倒了一點點香檳(因為玻璃杯不夠用),啜飲幾口之後,我開始放鬆下來。我短暫的享受了彷彿週末般的鬆懈感覺,然後突然意識到今天才星期一。過去幾個月就像是無止境的週間,週末一直沒有來臨。有幾位記者問我,把好消息告知家人的感覺是什麼。我向他們坦承,還沒告訴家人,只是在早上七點用WhatsApp傳了一則訊息,寫著「新聞發布日」。回到家時,全家人過來擁抱我,然後把我帶到廚房,原來他們為我準備了慶祝大餐。我們一起吃飯,舉杯慶祝。最後,我終於可以去睡覺了。※ 本文摘自《疫苗先鋒: 新冠疫苗的科學戰》。《疫苗先鋒: 新冠疫苗的科學戰》作者:莎拉.吉爾伯特, 凱薩琳.格林譯者:廖建容, 郭貞伶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2/25
-
2022-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別急著吃藥 行為治療助好睡
睡眠問題是民眾常見的困擾之一,從巿面上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助眠配方、神器可知,國人對於睡眠品質要求的渴望。研究指出,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造成大腦如同罷工無法思考,處理事務的能力降低,累了不知放鬆,倦了不知休息,睡了不知如何成眠,醒了依舊昏昏沉沉,易產生焦慮情緒而陷入痛苦深淵。一般人認為,失眠靠藥物治療就好,但隨著睡眠科學興起,採用非藥物的行為治療,也可以讓睡眠系統發揮最大的作用。所謂「睡眠認知行為方法」,可先建立「睡眠日誌」自我評估表格,內容包含:關燈或上床準備就寢時間、多久入睡、半夜醒來幾次、睡著的時段(打盹或中午小睡)、半夢半醒、主觀睏盹想睡、何時開燈或起床、飲酒、喝有咖啡因飲料、吃藥及運動等,記錄重要活動或事件,並將想睏及睡眠品質用量化分數做主觀的評估。對自己的睡眠有概況瞭解後,就要執行「刺激控制法」做行為調整,也就是重新建立床鋪與睡眠意念的連結,「床鋪只用於睡覺」,切勿在床上看電視、看書、滑手機、想事情等。倘若躺了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鋪及房間,嘗試聽放鬆音樂或放空,待有睡意時再回房躺床,睡不著就離開床鋪。透過睡眠日誌得知自己的總睡眠時數後,接著要訂定起床時間,例如若每天六點起床,則須凌晨零時才能就寢,縱使再怎麼想睡也不能提前去躺床,且務必遵守隔天早上六點一定要起床。此做法是將躺床時間限制在所需的六個小時睡眠時間,白天不能因為沒睡好而補眠,待較好睡後,再逐漸將睡眠時間延長,稱為「睡眠限制法」,持續執行可維持規律的睡眠節奏。若有失眠困擾者,可於平日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透過動作逐一讓身體每部分的肌肉先繃緊、再放鬆,遇到緊張焦慮時,可在短時間內將全身肌肉逐漸放鬆,有助於睡前放鬆。民眾對睡眠常有錯誤認知,例如:必須睡足八小時否則會有高血壓、幾晚沒睡擔心會中風、多日沒睡好假日需補眠、睡不著也不敢吃安眠藥等。其實,建立正確睡眠衛生習慣,白天有適當的日曬及運動,練習放鬆技巧紓壓,持續進行睡眠認知行為方法,避免讓睡眠成為一個壓力源,可讓睡眠變得有效率,可能改善失眠狀況,提高生活品質。
-
2022-03-01 養生.人生智慧
男人下了班有老婆幫忙煮飯洗衣、女人要升遷卻得更努力!婦產科女醫:為何女人總是比較辛苦
「謝謝醫師叔叔,謝謝護士阿姨。」不管是到幼稚園還是國小給小朋友們進行體檢,我都聽過老師帶著小朋友這樣子說,而且好幾次。這已經無關醫師或護士行業的差異,而是,醫師是女生,為什麼好像就不是那麼天經地義?*****「你們升總醫師囉?」這位年輕的G教授是公認手術開得極好的主治醫師,在我刷好手、備好病人無菌區,站在他對面時,他迸出第一句話。「是。請多指教。」在手術檯上不能有太大動作以免污染手術範圍,我雙手依照無菌程序抱在胸口,向主治醫師致意。總醫師訓練是住院醫師訓練的最後一年,此階段會開始擔任較重大手術的主刀者或第一助手,例如全子宮切除手術或癌症手術。有病況嚴重的病人或者危急情況下,負責的住院醫師在尋求主治醫師意見和協助前,通常也先由總醫師來做後援指導。「唉。未來半年我晚上沒得好睡了。」G教授露出無奈的表情。即使口罩蓋住了他的半張臉,我也聽出他語氣裡的奚落與無奈。「咦?」我不懂他的意思。「你們這些新的總醫師,刀開得不好,常常手術止血不確實,半夜我都要因為內出血被你們找回來重開。」他只差沒有翻白眼給我看。我說不出話來。剛開始擔任總醫師職務的第一天就這樣被奚落,又不敢對主治醫師辯駁。心裡暗暗決定,你等著瞧,這一年我不會半夜叫你來。「唉呦你這樣綁線,病人要是出血而死,都是你害的。」G教授看著我還不夠純熟的動作,隔著口罩,完全不留情面地批評,「真是造孽。」他一邊示範給我看,一邊說。手術結束,我跟開刀房姊姊把所有剩下的外科縫線帶走。在晨會聽報告時,把縫線從會議桌縫隙拉出來,練習綁線;在值班室跟同事一邊聊天,一邊手不停地練習綁線。之後每一檯手術結束,我都把剩下的線帶走,就算在疲累至極、落入珍貴的睡眠狀態前幾分鐘,也繼續練習綁線。我要綁得又確實又快又好才行。我練了半年。一直到在手術檯上,沒有任何一位前輩醫師有意見為止。「都當總醫師半年了,怎麼還處理得這麼不好?」子宮切除手術要處理雙側的血管和組織,主治醫師擔任第一助手,我站主刀醫師位置,但其實除非主治醫師完全信任我,才會讓我從頭處理到尾,不然都是兩人一起完成左右血管和組織的止血、縫綁和切除。「你看這邊,我切除和預留縫綁的組織比較足夠,你那一側一定會綁不好而出血。」G教授一邊下針一邊說。被說處理得不好,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一早只以黑咖啡果腹的胃絞痛得緊,但如果這時候就下了開刀檯,只會讓他認為我能力不足還逃避。趁他正在綁線處理時,我抬起頭,讓眼淚沿著鼻淚管「回去」。這時候不能掉眼淚,掉眼淚會因為「污染手術傷口」被趕下手術檯的。況且,剛剛在我這一側切除和預留縫綁組織的,是G教授自己,不是我。我沒有反駁。我只是默默記下,以後手術時要記住這個訣竅。總醫師這一年,每一檯手術開始前,我都再三比對門診記錄、住院記錄、刀房登記手術資料,備好病人基本資料,手術前檢驗報告。這是所有手術室團隊必須依照標準作業流程完成的程序,為的是確保病人安全。但我的態度是,只要是我經手的病人和手術,我一定自己再次確認,甚至把重要的檢驗報告記在腦袋裡,如果手術中主治醫師問起,我一定可以在其他手術團隊回答之前提供出來。甚至在某次並非我負責的手術前,發現了門診護理師互相貼錯的兩本病歷,即使這並不影響手術處理。教學醫院的手術,通常由住院醫師先做準備,有時候先打開病人腹部,把手術病灶或視野準備好,主治醫師再上手術檯,與住院醫師一起完成病灶切除。多數手術重要程序完成,沒有明顯大量出血情況後,主治醫師就先離開手術檯,出手術室向家屬說明手術過程,出示手術切下來的檢體,說明病情。而接下來逐步將小出血處止血、逐步縫合腹壁、縫合皮膚以及蓋上敷料等等,就是住院醫師的事了。有些手術,主治醫師在下開刀檯前說,「差不多了,你們就關肚子就好。」我們嘴上應好,看著還在滲血的部分其實並不放心。主治醫師離開開刀房之後,拿開壓迫止血的紗布,「來,suture(縫合),我這邊補強一下。」我伸手向刷手護理師要器械和針線。把幾個不放心的出血點,一一縫好,止血。擔任總醫師一整年,我沒有半夜找主治醫師回來處理過。一直到我自己擔任主治醫師十多年,我也沒有任何病人因為手術過程處理得不好,半夜再推進開刀房補救過。不要挑戰我。我會證明給你看。女婦產科醫師的出路其實很廣,在中型醫院,願意輪班接生的話,病人會很多;在診所,單純排班門診,生活品質好,不需要半夜接生,不需要顧住院病人,收入其實跟在醫學中心差不多。某次藥廠廠商問我,「林醫師,你家很有錢嗎?」「哪聽來的啊?我開的是六年的國產小車欸。」我詫異。「哈哈哈,」廠商笑了,「那你就是另一種,叫做不愛錢。」「怎麼說?」「女婦產科醫師留在大醫院工作,一種就是家裡有錢,不在乎收入,一種就是不愛錢,喜歡挑戰。」廠商說得有點誇張,不過好像也不太偏離事實。是的。我喜歡挑戰。而且,我不服輸。我在住院醫師時期拿了一個碩士學位,研究醫師時期再拿一個,主治醫師時期則繼續攻讀博士。曾經有位學士畢業之後以大量研究和論文發表而一路升任教授的前輩醫師跟我說,「你為什麼不像我一樣認真做研究寫期刊呢?我每天晚餐後就會關進房裡,寫期刊文章。」我笑笑,「學長,我沒有老婆幫我煮飯洗衣帶小孩拿西裝送洗外加處理各式帳單啊。」雖說關起房門好好做學問不是做不到,但是男醫師通常難以理解自己的生活、學術和臨床地位是建立在家庭其他成員的付出與支持上。這總讓我覺得,那些獲得醫療奉獻獎、有卓越學問的醫師們,是否想過他們的成就應該多數歸給自己的妻子?台灣全部的醫學中心院長都是男性,各縣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也都是男性。女性或許從未被鼓勵參與公眾事務,也從未被支持爭取權力,更何況醫師這一行,雖說實力大於一切,但是多少社會與家庭照顧的壓力仍由女醫師承擔著,而所有公領域與體制內的遊戲規則都不利於男女平等競爭。在性別刻板印象下,女醫師必須比男醫師更下苦功、更努力,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和職位的升遷。臨床能力需要的,是足夠的專業、正確的邏輯思考、充分的經驗、好的團隊合作,還有極大的耐心與同理心。這幾樣,哪個跟生理性別有直接相關?沒有。但是除了婦產科女醫師因為病人與家屬的性別選擇稍佔優勢之外,其他科對女醫師的心態,要不就是把女住院醫師看成其他醫事人員,要不就是癟癟嘴說,「查某醫師喔?甘有法度?」專科醫師考試剛好是我在友院接受次專科醫師訓練,以及碩士班要提出碩論計畫的同一個學期。在學校宿舍裡,我為了閉關苦讀,把網路關掉,照著規劃的讀書進度準備考試進程。念到半夜累了就趴在桌上睡,白天照常到醫院受訓。因為久坐與睡眠不足,下肢水腫到鞋子幾乎穿不上。每隔幾天,完成了考前複習的應有進度,才躺上床睡久一點。好幾個月,過得都是這樣的日子。等到終於考過了,確定自己五年來的訓練結果合乎專科醫師的資格,母校醫院的董事長跟我談,「你學的次專科符合醫院的評鑑需求,下個月回來上班。」接著我一邊從學校宿舍打包回家,一邊還得去把幾個月沒空修剪的頭髮處理一下。「讓我看起來老一點。」在美容院椅子坐定,我跟時髦的髮型設計師提出這樣的需求。她大概從來沒遇到客戶這樣要求的吧。當病人或家屬說「你好年輕喔,看起來像學生」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覺得開心,這句話代表的,是他們不信任你。家屬背後沒說出來的是,「不知道畢業多久了,行不行啊?」「還是去問問隔壁辦公室的小玉,她上次是在哪裡看的吧。」「就跟你說去人家介紹的那個教授那裡看,你看這個這麼年輕是會什麼啦!(扯袖子)」什麼時尚雜誌說今年流行粉嫩春裝,什麼短裙或甜美可愛風的髮型,要成為不被性別和年齡刻板印象所傷害的女醫師,在還沒獲得一些頭銜和名氣之前,至少要讓自己「看起來夠老」。住院醫師那時期,許多同事開始進入婚姻,也開始生育計畫。某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夢裡的我一如平常,在病房旁的值班室裡查閱專科參考書籍,想找出標準的個案治療計畫。我掌心內多了一個小娃娃。在夢中,那是我的小孩,至於尺寸為何離譜的小,和我到底怎麼生出了一個小孩,夢中當然沒有交代。電話響了,病房產房都找我。我把小孩跟手機一樣放進住院醫師短白袍的口袋裡,就奔出值班室忙碌去了。這一忙,又忙了一整天。臨到下班我才想起來,「小孩在我的口袋裡!」當我伸手到口袋裡,從聽診器、口袋參考書、手機、筆記紙條之中撈出「小孩」時,它已經支離破碎。我不知道男醫師們是否曾經有這樣「我無法好好照顧小孩」的夢境。十多年過去,夢中的驚恐與悔恨,和無法兼顧育兒、工作和學習的困難,對我來說是個再真實不過的噩夢。女醫師從小就是「好學生」,好學生的習慣就是拚命努力,哪裡被扣分,就哪裡重新翻書畫重點。不論什麼事情,我們都不願意認輸。問題是,人生裡有很多事,不是拚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人生裡的很多事情挫敗,不是檢討重來或多練習幾次就可以不再挫敗的。當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牽涉到情感與信任、牽涉到社會與世俗壓力,哪是「自我檢討」、「咬牙努力」就可以不再失敗的?我是開始當主治醫師之後才看開這一切,又或者是從我的病人身上看到這一切?也許都有吧。書籍介紹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作者:林靜儀出版社:鏡文學出版日期:2018/08/20作者簡介林靜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一隻傲嬌長毛臘腸的媽,眼睛已經老花的年紀。大學之前讀《紅樓夢》、打毛線縫香包,大學之後讀醫學期刊、掏內臟縫人肉。沒立過什麼不得了的人生目標,結果做了些沒有想過的事: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公務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幾個專業團體的理監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獎,喝了幾個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風沙。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選擇,幸運要感謝老天,困境該檢討自己。人生觀受村上春樹的書影響極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論在哪一行都拚命工作,能夠睡到自然醒然後煮杯咖啡來喝,就算幸福了。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2-02-22 該看哪科.皮膚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牛奶、乳製品與痤瘡有次農曆小年夜,我鼻上突然長了腫痘,而且舌頭痛。奇怪,什麼原因?回想前一天,朋友請我喝珍珠鮮奶茶,3 分糖。十分不巧,吃飯時雞骨頭卡在牙齒中間,我想用舌頭撥出來,反倒刮傷了舌頭,3 分糖還讓我發炎厲害,到了晚上,舌頭痛不堪言,難以下嚥。大年初一早上,我發現人中又長了一顆痛痘。前一天並沒有喝牛奶啊?!後來,我才想到親戚在除夕夜帶了珍藏的「奶酒」回來,大家喝得盡興。到了大年初二,人中痘不僅沒消,鼻子上又多了另一顆腫痘。我大年初一也沒喝牛奶,可是我喝了親友請客的大杯拿鐵咖啡,裡面是加牛奶的。大年初三,我臉上鼻旁黑頭粉刺突然大了起來,不得不擠掉它。因為我大年初二時,喝了含牛奶的抹茶奶綠⋯⋯整個過年痛苦不堪,真是「奶」影幢幢!了解到是吃東吃西導致,還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青春期時,爸媽希望我多喝牛奶,能夠長高,加上家族遺傳,整個臉爆痘,至今留下月球表面隕石撞擊般的坑疤。離開了青春期,我已少長痘,再次長痘時,總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睡眠不足,二是喝牛奶。許多患者都和我有類似的經驗:Nicole 是35歲的女性上班族,鼻子大、整個鼻子的毛孔多又大,布滿黑頭粉刺像草莓一樣,抱怨之前痤瘡治療效果差。我追問才發現,她每天都喝一杯鮮奶,常額外喝鮮奶茶,雖然都點「無糖」。Kent是26歲男性上班族,平常很少長痘,最近這兩週人中卻長兩顆痘痘。他否認睡眠、壓力、食物的改變。我特別問他:「有無喝牛奶?」他否認。再問:「有無接觸乳製品?」他恍然大悟地說:「這兩週開始,我早上都喝一罐優酪乳,一罐大概 500c.c.。」儘管優酪乳好處多,但畢竟也是乳製品,還需要小心添加糖、色素、香料的問題。究竟攝食乳製品是否與痤瘡有關?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分析「護士健康研究第二波」中,回溯4萬7000多位女性的資料發現,攝取乳製品較多的比起較少的人,長痤瘡的機會增加了22%。其中,攝取全脂乳者增加12%,低脂乳增加16%,脫脂乳增加44%。且日常生活攝食即溶早餐飲品、雪酪、茅屋起司、奶油起司,都和長痤瘡有關。研究團隊推斷,可能是因為「牛」奶中的荷爾蒙與生物活性物質,讓「人」長了痤瘡。牛奶(包含乳糖)產生類似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的效應,胰島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3減少。再者,牛奶中的20%正是由乳清蛋白構成,乳清蛋白主要由支鍊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s)組成,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角質細胞過度生長、皮脂腺分泌油脂、雄性素活性增加,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此外,牛奶還含有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一樣會結合到人類的受體上,促進粉刺形成、皮脂腺脂肪生成、毛囊發炎、以及刺激雄性素。牛奶還含有高活性的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前驅物,包括:胎盤源黃體酮、5α-pregnanedione, 5α-androstanedione;以及六種和痤瘡相關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 , -II)、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纖維生長因子(FGF-1, -2)等,都會刺激痤瘡形成。Dylan是35歲男性工程師,苦惱於耳朵前方的疼痛粉瘤,經藥物與注射治療,仍反覆發作。我追根究底地詢問:「有發現什麼時候容易發作起來嗎?」他想一想說:「都是兩個狀況:夜眠5小時,加上吃了起司,有時候是吃蛋糕、布丁、奶昔,真的一吃就發作!」儘管牛奶、優酪乳、起司,都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但若在意皮膚長痘痘的問題,可能就需要以其他食物來替換了。牛奶、乳製品與痘痘之間似乎有常見的關聯,但在醫學上仍存在爭議。我建議,若長期困擾於痤瘡、且感到一般治療療效不佳者,是可以考慮停用乳製品並且觀察痤瘡是否有改善。▍乳清蛋白粉與痤瘡許多人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並配合攝食乳清蛋白粉,以養出健美的肌肉。他們自然也是愛美一族,發現臉上、胸口、背上不斷冒痘,吃、擦抗痘藥卻不斷復發,更出現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好不容易透過雷射治療開始改善,卻又冒出紅腫的新大痘。Hank是26歲的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在醫師建議下,乖乖地吃過兩個療程、每次為期一年半的口服A酸,卻抱怨:「我吃A酸時,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十分嚴重。都已經配合長期治療了,為何仍一再復發?」口服A酸是現今痤瘡治療的最強效的選項,不過根據《美國醫學會:皮膚醫學》研究,仍有 32.7% 痤瘡患者在完成 A 酸療程後一年內復發,當中低劑量治療組(A 酸累積劑量小於 220 毫克/公斤)復發率為47.4%,高劑量治療組(累積劑量大或等於 220 毫克/公斤)為 26.9%。為何接受如此強效的治療,仍頻繁復發?臨床上,我發現若有性荷爾蒙失調、不當飲食、睡眠障礙、合併精神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狀況,就成為復發的高危險群。這也是為何我要在本書中系統性地分析皮膚關鍵病因,希望找出個人原因,減少復發率。果然,Hank 喜好健身,每兩天按時上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為了增肌,他吃多量乳清蛋白粉(每天 40 公克以上),奶油、奶茶、布丁、水蜜桃⋯⋯口味琳瑯滿目,喝起來甜滋滋的,真是不亦樂乎!他還愛喝牛奶,最近大賣場特價,索幸牛奶整箱搬回家,把它當水喝,每天喝1500c.c. 都不膩。平常還喜歡吃美式炸雞、炸薯條。我追問:「你的年度健康檢查有無異常?」他說:「醫生說我有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 LDL 過高,但沒告訴我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我說:「小心你攝取的乳製品!已有研究報告指出乳清蛋白與痤瘡有關,全脂牛奶含的飽和脂肪、乳糖,多量攝取也可能和你的高血脂有關。」一項研究針對三十位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品的成年人,未服用前僅有57%的人有痤瘡,嚴重度在第一級(輕度)至第二級(中度),無人為第三級(重度),服用乳清蛋白兩個月後,所有人都出現了痤瘡,7成為第一級至第二級嚴重度,而3成為第三級嚴重度。為什麼會這樣呢?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是在牛奶形成起司的凝固過程中,留下的上清液,富含乙型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佔了65%、甲型乳球蛋白(alpha-lactalbumin)佔了25%、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以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這些牛奶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誘發角質細胞過度增生與細胞自戕,也會刺激 5α 還原酶(5α-reductase) 將雄激素睪固酮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以及增加腎上腺與性腺的雄性素製造、促進雄性素受體訊息傳導,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事實上,健身者服用的乳清蛋白補充品,相當於喝下了6 ∼ 12公升的牛奶。若你在攝食這類產品,同時困擾於長期痤瘡,可以考慮停用一陣子,看看痤瘡是否自然改善。※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08 養生.健康瘦身
元氣一日課/年後胖一圈 洗澡睡覺也能甩肉
年假連休九天,從大年夜圍爐開始,幾乎每天都大魚大肉,吃不完的團圓飯繼續加熱加料,一直吃到年假結束。許多人收假開工,腰間贅肉多了一圈!年後變胖的原因和吃脫不了關係,再加上窩在沙發追劇配零食,懶得動導致體重失控。年節長假千萬別太過放縱,「元氣一日課」提供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過年杜絕脂肪上身。根據統計,許多人過年沒有節制地大吃大喝,攝取的熱量勢必飆升,年假後平均體重暴增3公斤。高油、高糖、高鹽的年菜及零食,容易引起三高問題,誘發各種慢性病。即使大家都知道多吃少動的壞處,但放假期間還是忍不住任性發懶,想告別肥胖,專家建議先改掉不良的生活壞習慣、恢復運動力,生活自律就從制定健康目標開始。肥胖退散3招●飲食:吃什麼蔬菜最健康?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推薦超級食物「芥藍菜」,多吃高纖蔬菜,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身體清腸胃、刮油脂,清除宿便。冬天盛產的芥藍菜正當時,加入蠔油拌炒牛肉,鈣質含量比鮮乳高,不妨跟家人一起下廚做道芥藍菜料理。●沐浴:洗澡沐浴,也可燃脂,但要注意是否愈洗愈乾燥,尤其冬天需要油脂保護皮膚,皮膚科醫師胡怡萱指出,洗澡的水溫最好不要高過體溫,洗澡的最佳水溫在35-39℃左右;使用沐浴乳或肥皂要注意成分,依自己的膚質選擇適合的清潔產品,臉部和身體的肌膚敏感度不同,應分開使用,勿一皂或一罐洗到底。●睡眠:俗話說「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睏甲飽」,有人把握難得的長假好好賴床、開心睡到飽,但也有人熬夜追劇睡眠不足,易導致肥胖,可能對身體帶來危害。躺久了容易腰痠背痛,醫師教導4招改善睡眠疼痛:1.適當運動,放鬆全身肌肉2.矯正姿勢,改善不良睡姿3.善用枕頭,減輕脊椎負擔4.放鬆心情,調整睡眠環境
-
2022-0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得好就能減少慢性發炎風險 醫揭為何睡眠對大腦健康如此重要
▌讓你的大腦有充足的睡眠人的大腦在睡眠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液體,用以沖洗掉腦內所有的老廢物質與有害物質,但是醫學界直到二○一三年才發現了這種液體與其功用。大腦有夜間清洗功能障礙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腦神經退化的相關疾病,例如失智症或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e Lateralsklerose,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症)。睡眠不足或有睡眠障礙的人的血腦屏障也會受損,導致不屬於大腦的異物也能抵達大腦,並且引發發炎反應。丹麥的科學家麥肯.尼德佳德教授(Prof. Maiken Nedergaard)以及她所屬的研究團隊曾經在老鼠身體上研究這種特殊液體的功能。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液體在老鼠清醒的時候幾乎毫無動靜,然而當老鼠進入睡眠之後,這種液體便高速流動於其細小的渠道內。這個系統與我們的淋巴系統相當類似,只是淋巴系統無法到達大腦而已,於是尼德佳德教授擷取神經膠狀物質與淋巴兩個字,將之稱為膠狀淋巴系統。也因為神經微膠細胞是組成液體流動渠道的元素,並且具有調節的功能。這個系統會在我們於夜間睡眠的時候,清除大腦內如β類澱粉蛋白之類的有毒物質。在實驗老鼠睡覺的時候,β類澱粉蛋白在牠們腦內的濃度大幅降低,降低速度比起老鼠在清醒時快了近兩倍。除了這份研究之外,還有更多早先的研究學者同樣指出,人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濃度在睡眠時期會大幅減低,只是這些研究學者至今尚未無法對此解釋。除了神經膠質細胞可以控制膠狀淋巴系統之外,具有同樣功能的還有荷爾蒙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是壓力荷爾蒙的一種,它也具有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在高濃度正腎上腺素的環境下,腦內的膠淋巴液體流動地較為緩慢。目前為止科學家一致認同,缺乏膠淋巴液體的循環流動對於形成如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的腦神經退化疾病有相當大的關係。在低濃度的正腎上腺素環境下,亦即人在晚上就寢與放鬆的時候,膠淋巴液流動的速度則會增強。另外,墨西哥的研究團隊發現,缺乏睡眠會對人體產生壓力,因為缺乏睡眠會讓皮質醇指數升高。因此,這個壓力荷爾蒙接著會對免疫系統下達準備作戰的指令,這會引起腦內輕微的發炎反應,而這個發炎反應會攻擊血腦屏障。於是血腦屏障再次門戶大開讓有害物質進入大腦,進一步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睡眠對你的大腦健康有著無比的重要性,睡得好的人就能大幅減少慢性發炎的風險。如果你已經出現了大腦疾病的徵兆,對此睡眠有助於治療。現在社會的多數人都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睡眠時間,與其待在床上好好睡覺,他們寧可熬夜看電視、打電動,三更半夜仍舊流連忘返於網路購物或社群媒體裡。另一群人則是想睡卻睡不著,他們翻來覆去卻無法入眠,通常這如果不是因為缺乏正確的營養攝取,就是思緒還在腦裡打轉而著無法靜下來。。實用建議:好好睡一覺吧!請你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睡覺。平均而言,正常人需要每晚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請根據下列兩點來檢視你究竟有沒有睡滿足夠的時間:1.你早上起床的時候,覺得自己睡飽了。2.你一整天都覺得相當有精神。※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2-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年節熬夜小心加速衰老、猝死! 醫揭「黃金睡眠時間」:不一定要滿8小時
過年期間闔家團聚,少不了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但已有國外研究指出,睡眠剝奪不僅可能造成衰老加速,更可能與失智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癲癇發作等許多疾病有關,最嚴重可能因而導致猝死。 熬夜 恐增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鄒儲蔭醫師解釋,熬夜可能縮短睡眠時間。而人類在睡眠時,外在感官如視覺、聽覺或觸覺等訊號雖傳不進大腦,形成沉睡狀態較無反應,但大腦其實仍持續活躍運作著,會將白天的訊號重整進海馬迴,而後再到新皮質(neocortex)去做記憶鞏固,進而轉變成長期記憶,對於學習新事物可說是相當關鍵的程序。另外,也有國外研究指出,大腦中的膠狀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會在睡眠期間藉由動脈搏動來驅動運轉,相關研究已指出可能與清除掉α-突觸核蛋白與β澱粉樣蛋白兩種廢棄蛋白質產物的排毒清理機制有關,若這些有毒廢棄蛋白質產物無法被及時清理掉,將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睡太少、睡眠片斷化 無法補眠修復睡眠不足也與許多健康問題有關,包括肥胖、中風和心臟疾病,曾有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更有可能具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症;而與睡眠時間為6到9個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20%。鄒儲蔭強調,不管是睡得太少或睡眠片斷化,都可能會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心血管系統,而且這種傷害可能是無法透過補眠來修復的。 合適時間入睡 避免生理負面效應而睡眠需求會依年齡與個體而有不同,鄒儲蔭說明,6到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仍要在合適的時間入睡,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長期下來,生理時鐘將受干擾出現紊亂,大腦也可能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棄產物的清理,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的生理效應。 規律睡眠習慣 日常這樣做鄒儲蔭提醒,應維持規律睡眠、睡前應避免做太激烈的事情和飲用太刺激的飲品、入睡環境要保持舒適放鬆,白天最好有適度的光照,睡眠時燈光不建議調亮;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症、睡眠片斷化、因頻尿、不寧腿問題干擾睡眠等疾患的病人,建議應尋求相關醫學專科醫師的評估,及早就醫治療。延伸閱讀: ·常早醒後再也睡不著? 小心是憂鬱症前兆!醫揪「致病元凶」:你一定做過 ·安眠藥不能跟「這4種食物」一起吃! 咖啡、鹹酥雞都上榜
-
2022-01-26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你腦霧了嗎?元氣網一日課程免費教你預防大腦當機
健忘、失神、注意力不集中,你「腦霧」了嗎?腦霧現象(Brain Fog)意指大腦思路不清晰,彷彿處在一片濃霧之中,整個人恍神放空、反應力遲鈍,有人用「斷片」來形容。什麼情況會造成腦霧呢?該如何預防大腦當機呢?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推出健腦課程,教你7招「養出健康好腦」的好習慣,從飲食、運動、健腦活動下手,跟著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這樣做,一起活化並常保年輕的大腦。養成健康好習慣 這樣吃、這樣做讓大腦變年輕當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甚至是身體發炎引起疾病時,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正無形威脅著大腦健康,如果不想提早衰老,最好趕快改掉這些壞習慣。健康生活不只要延長生命長度,還要提升生活品質。「元氣一日課」規畫大腦再升級系列課程,首先解決大家最困擾的失眠與睡眠不足問題,根據研究,多吃魚可一夜好眠,尤其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淡水魚和海水魚哪個對健康有益?來聽營養師怎麼說。除了食療,睡不好就來試試耳穴貼壓吧!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最適合上班族和家庭照顧者,有助於改善失眠與高血壓。➤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健腦運動:https://pse.is/3ydgck健康慢老 增強免疫力遠離身體不適●飲食:吃魚會變聰明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DHA和EPA營養素對腦部功能有益,有助於改善或延緩記憶。適度補充Omega-3除了保護心血管,對大腦健康亦有加分作用,國健署也建議,「多吃魚、多蔬果」均衡飲食,配合規律運動增強抵抗力。魚類熱量大不同,每日攝取可輪流更換深海魚、淡海魚,快來看你最愛的那一尾有幾大卡;營養師建議食用前先去除內臟,預防重金屬下肚。●沐浴:選對沐浴時間和調控水溫,能幫助有個良好睡眠。不過民眾常有個錯誤的習慣,每次洗完澡後就順勢掏耳朵,耳屎其實是耳部的守門員,具有保護耳道作用及自清機制,次數太過頻繁反而容易讓細菌入侵。醫師表示,耳道搔癢感、異物感常見於棉花棒末端的棉花或衛生紙屑引起,主要是挖耳垢造成。如何正確清潔耳朵?來聽醫師怎麼說,留意安全重點避免急性外耳炎,或是造成聽力受損。●睡眠:會出現腦霧,還有一大關鍵:失眠與睡眠不足!「醫師,我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沒有一覺到天亮了,該怎麼辦?」夜夜失眠好困擾,經常做夢、睡不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的人,不妨試試中醫的耳穴貼壓療法,只要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耳穴上,再加上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安定神經的助眠療效。具體耳穴貼壓可視病情而定,有些人不宜施行,快來了解自己的體質和療效評估。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2個自主運動、1個生活技巧、2個健腦活動、3篇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srtsc●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p7y5●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tswel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26 醫療.自體免疫
身心放鬆可能加劇病情!注意4件事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過好年
春節假期,是大家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也是異位性皮膚炎加劇的高風險期。醫師提醒,過年前大掃除時,異膚患者要先加強皮膚保護,盡量不要直接接觸清潔產品,年假期間則要小心飲食和生活作息,維持免疫力平衡,勤抹保濕用品,才能平安健康的過新年。年前大掃除 要戴兩層手套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宥嘉表示,臨床上常有患者因為大掃除後疾病惡化,主要是洗洗刷刷使用的清潔用品,含有許多刺激性的化學成份,建議異膚患者要戴上兩層手套,內層是直接接觸皮膚的棉質手套,然後外層再戴上橡膠或PVC材質的防水手套,而且每次不要戴超過三個小時。如果真的無法戴手套,可在使用清潔劑前先為雙手塗抹凡士林,形成保護膜。大掃除的另一個重點是除塵,但揚起的粉塵中可能含有許多過敏原,會使皮膚狀況惡化,陳宥嘉醫師建議,一家人合力大掃除時,患者最好不要負責除塵的工作,可以先離開除塵中的房間,待清潔後空氣流通一陣子再回來,減少患者接觸或吸入粉塵的機會。大吃大喝 慎防吃到過敏原春節期間難免大吃大喝,喝酒的機會也多,陳宥嘉醫師提醒異膚患者要盡量少吃可能誘發病灶的食物,根據食藥署公布的「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包括甲殼類海鮮、芒果製品、花生、牛奶、蛋、芝麻、堅果、魚、麩質、大豆以及含有亞硫酸鹽的產品(例如香腸、火腿),都是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國際醫學期刊另外曾提出的易過敏食物還有小麥類製品、酒精、柑橘、香蕉、鳳梨、番茄醬、香料等,而在臨床觀察上,甚至連牛肉、咖哩、加工產品,也可能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加劇。另外,國人春節期間喜歡圍爐吃火鍋,陳宥嘉醫師說,麻辣鍋的刺激性高,再加上火鍋食材豐富多元,又有許多香料,對異膚患者都是「地雷」,千萬不能為了口腹之欲而放縱亂吃。但陳宥嘉醫師也強調,上述食材或食物並非絕對不能吃,每位異膚患者的狀況不同,要著重在飲食紀錄及觀察,可以酌量吃一點,並同步留意自己是否會出現過敏反應或者疾病惡化,一有不對勁,就要立刻停止食用。過年少熬夜 加強免疫力除了飲食,異膚患者應盡量保持生活作息的正常。陳宥嘉醫師說,春節假期是每年最長的假期,許多人會熬夜玩樂,卻不知熬夜其實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當免疫系統出問題時,異位性皮膚炎會更嚴重,而且一旦症狀加劇,常常半夜癢到睡不著,睡眠不足又造成免疫力失調,形成惡性循環。環境因素也是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一大原因。陳宥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不同的氣候、都市化程度的不同,對異膚患者的影響也很大,春節期間民眾南來北往頻繁,異膚患者到外地時,常會因為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水質、溫度、濕度的改變和紫外線強度不同,而影響病情的穩定度,臨床上就常遇到異膚患者反映:「怎麼過年回一趟老家,病灶就惡化了?」勤擦乳液 做好自我保護正因為春節假期的風險太多,陳宥嘉醫師建議,異膚患者在這段期間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除了留意飲食、少熬夜之外,同時要加強皮膚保濕,多擦乳液或凡士林,留住皮膚的水份。他進一步解釋,冬季氣溫低,皮膚原生的保濕成分(神經醯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等分泌會下降,經皮水分散失也會變多,而異膚患者原本皮膚的保水能力就比較差,所以一定要每天多塗抹幾次保濕用品,才能避免病灶惡化。 但萬一春節假期時,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該怎麼辦? 尤其醫院診所此時都減少門診量,許多異膚患者很擔心假期發病會無處就醫。陳宥嘉醫師提醒,皮膚疾病種類很多,患者千萬不要亂買市售藥物。不妨平時先留意哪些食物或行為會誘發疾病惡化,在過年期間盡量避免。做好保濕、多注意飲食和作息,不要太放縱,才能加強自身的防禦力,擁有一個快樂的新春假期。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在做
發炎是一切大腦病變的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TIME)》封面以「發炎」(inflammation)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為題之後開始,大多數疾病都會探討與發炎的關聯。紅、腫、熱、痛是急性發炎基本反應,但是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腦部疾病也是如此。還記得之前提過腦部裡頭有膠細胞,膠細胞又細分成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其中的微膠細胞類似白血球巨噬細胞,其功能是保護腦組織,但是如果微膠細胞或是星狀細胞啟動了特殊發炎反應,可能會產生無聲的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反應,如果沒有及時修復讓發炎持續發生,反覆持續釋放的發炎激素是會造成大腦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舉例來說,一旦發生腦中風或是腦外傷,包圍在血腦屏障BBB的星狀神經細胞會發炎破損,導致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發生通透性改變,最後造成腦漏(leaky brain);同時微膠細胞會啟動發炎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如此雙面夾攻,神經發炎的連鎖反應就此展開。剛剛提到的是腦內直接的中風或外傷導致的發炎,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但是腦外的因素會影響到腦內發炎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當身體遭受到感染、毒素汙染、自體免疫攻擊等因素時,這些狀況也會造成體內大量的發炎激素以及過量自由基反應,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穿越血管、血腦屏障BBB、迷走神經,甚至是室周區域(circumventricular organs,是大腦內部一塊具有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結構),同樣可以啟動微膠細胞的發炎反應,最後慢慢破壞腦神經系統。所以這個血腦屏障BBB非常重要,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BBB破損,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研究發現,肥胖、運動不足、空汙、壓力、失眠、腸道菌相失衡、荷爾蒙及內分泌失調,甚至是電磁波等,都會導致BBB滲透性改變,進而引起神經發炎。2016年英國腦神經影像專家維瑞爾•卡索拉羅(Valeria Calsolaro)在《阿茲海默失智期刊(Alzheimers Dement)》發表了阿茲海默症患者腦神經發炎的證據,他認為以病理解剖及神經影像科技的發現,類澱粉沉積尚不足以解釋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破壞,其實神經發炎才是主要的原因。2017年義大利分子生物及轉譯中心學者維倫提納•沙維(Valentina Salvi)在《神經老化前線雜誌(Front Aging Neurosci)》提出更詳細的解釋:當微膠細胞以及星狀細胞還處於非戰時,此時稱之為M0時期,當啟動發炎機制之後,會進入所謂的priming階段(也稱為M1階段),這priming可以做為啟動、初始或是促發來解釋。當這些微膠細胞進入M1階段,會進行發炎反應以殺菌或是清除異己,但是也開啟了組織破壞和神經發炎的骨牌效應,如果有足夠的抗發炎營養素支持,微膠細胞會進入M2時期,此時反而呈現抗發炎以及組織平衡修復狀態,是有益於大腦的。不過如果進入M1時期太久或是沒有注意到生活型態以及營養積極介入,則搞破壞的M1階段會邁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之中。一位50歲的張先生,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重要職位,因為表現良好,已經升任單位最高主管。不過因為某次開會時發現前一天的會議事項一片空白,怎麼想都想不到而嚇到了;在太太的陪同下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當時他嚇的一時無法接受,因為自己的母親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所以知道這疾病對於一個人甚至是家庭衝擊非常大。他太太陪同來找我的時候,我發現他有抽菸習慣,雖然一天半包,但也有30年菸史了;身體微胖的他,不只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症,卻沒有規律服藥。應酬多,運動少,加上睡眠品質不好,這些都可能是導致大腦持續發炎,最後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記得在和他分析說明原因之後,他說我跟他解釋的太詳細了,要是能早點認識我,也許就能避開大腦發炎退化。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出一本有關大腦保養的書籍來教育大眾。保護大腦的第一步以下請各位參考一下,生活中是否有促進大腦發炎的不良生活或是飲食型態,請立刻改善:1.吸菸:吸菸所產生的自由基以及發炎物質太多了,裡頭的焦油以及上千種化學致癌物質不但會致癌,也傷害大腦。2014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吸菸會造成大腦氧化壓力激增,促進類澱粉沉積並啟動大腦的發炎反應,這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機會。2.糖及精緻碳水化合物:包括任何添加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糖果或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粉、白麵條、白土司、甚至是白米飯等,都會增加血糖波動。這結果有二個,一個是過多的糖本身就是會促進發炎,產生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s)增加;第二,過多的糖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這也會促進血管發炎,增加失智風險。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在2008年《糖尿病科學科技期刊(J diabetes sci technol)》發表一篇文章:在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愈多就愈能正常發揮降血糖的作用;因此蘇珊娜‧德拉蒙特等人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的理論。202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科學家艾納貝利•錢伯斯(Annabelle Chambers)等在《歐洲神經病裡雜誌(Europathol Exp Neurol)》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發現這種AGEs會在神經細胞、星狀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中表現出來,雖然不確定是失智症的單獨風險因子,但的確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內的類澱粉沉積以及神經老化。3.麩質過敏:過敏是身體對於過敏原的一種反應,近年來小麥麩質(gluten)在過敏疾病的探討已經眾所皆知。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麥製品或澱粉加工品的蛋白質,也是俗稱的麵筋;是由麥膠蛋白(gliadins)和麥穀蛋白(glutenins)組成。我在治療所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時,一定會檢查急性或是慢性過敏原,這裡頭當然包括麩質。許多國外醫師也都強調無麩質(gluten-free)飲食對於控制發炎性疾病、大腦疾病、憂鬱等都有顯著好處。(編按:麩質存在在部分種類的麵包中。)2021年的重量級期刊《細胞(Cell)》有一篇重要論文,是以色列柴姆巴(Chaim Sheba)醫療中心學者阿隆•樂訥(Aaron Lerner)所發表,主題非常特殊:「食物即醫藥:麩質在神經退化疾病的角色」("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Gluten and Potential Role in Neurodegeneration),其中提到小麥製品裡的蛋白質,也就是麩質,可能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 (dysbiosis);因此增加腸黏膜通透性,引起特殊交叉抗體反應,甚至是自體抗體的出現,攻擊了大腦中類似麩質的蛋白結構,而引起大腦退化疾病。4.酒精:酒精熱量高,每公克可產生7大卡,喝多了,肝臟容易發炎,會形成脂肪肝,令腹部肥胖不容易消除。過量的酒精也會傷腦,2017年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醫師在《精神科雜誌(Psychosomatics)》發表一篇統合研究,從文獻中發現酗酒引起的失智盛行率,雖然每個國家數字不同,但是酒精引起早發型失智症達到10%、而晚發型失智症因酒精引起的比例約只有1.28%。不過也有研究顯示「適量」喝酒對於心血管有好處,問題在於何謂適量?我比較喜歡用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 ABV)有不同的標準,先看何謂「一標準杯」?酒精度為5%(ABV)的普通啤酒,一標準杯是指12盎司(360毫升);酒精度為12%(ABV)的葡萄酒,一標準杯是指5盎司(150毫升);酒精度為40%(ABV)的烈酒,一標準杯是指1.5盎司(45毫升)。對男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2標準杯,每周不超過14標準杯;對女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1標準杯,每周不超過7標準杯。但是如果一個人喝酒後臉容易紅,可能是解酒ALDH2基因有變異,那就更要少喝了,因為這種體質酒喝多了容易有咽喉食道癌的可能。5.不良飲食習慣:包括攝取過多的omega-6脂肪酸以及過少的omega-3脂肪酸,這會導致發炎;尤其是充滿油脂的大腦,失衡的脂肪酸會造成大腦發炎。另外高溫油炸類食物要少吃,因為油經過高溫處理後極不穩定,容易酸敗形成壞油,一樣會造成大腦發炎。也不要忘了反式脂肪,這是一種「反噬健康」的脂肪,這種植物氫化油惡名昭彰,會造成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失智風險。在許多的甜點、烘焙、糕餅裡頭加的酥油就是一種反式脂肪,雖然富含脂香,但是對心血管以及大腦真的不好。喜歡吃煙燻燒烤食物也要注意,食物在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是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6.促進發炎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不足、久坐不運動、長期以耳朵直接接聽手機等。長期熬夜會造成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這些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且不利於大腦在夜間清除大腦廢棄物質,當然就會增加失智風險及憂鬱傾向。久坐不動的3C族或是電視沙發族,不但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造成大腦損傷。因此要打造抗發炎的體質,對於維持健康、保護心血管以及大腦、降低癌症發生等都有其效果。基本上,平日必須要做到不吸菸(二手菸以及三手菸也是)、節制飲酒、多喝水、多吃原型少加工的食物、少吃精緻澱粉及糖、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適度運動、不熬夜以及舒緩壓力,請記得盡量每日都做到這些好習慣。各式蔬菜因為具有足夠纖維以及各種五顏六色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不但對腸道友好,對大腦也是有間接好處;但高糖分水果以及果汁必須要有總量管制。我曾經遇過連續多年一天吃6種以上過甜水果,結果反而造成糖尿病、冠狀動脈阻塞以及洗腎的案例。另外多吃好油,包括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中小型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堅果。煮菜烹飪盡量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的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或是玄米油等;另外黑咖啡以及綠茶對於保護大腦也有效果喔!書籍介紹書名: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作者:劉博仁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作者簡介/劉博仁相信疾病的治療不應只有一種方法,透過初步的醫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進階的功能營養醫學調理,並將精準醫療檢測納入驗證,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現職台中市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Captain Clinic)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延伸閱讀: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的結局原來是...
-
2022-01-03 該看哪科.皮膚
吃什麼都過敏?蕁麻疹怎麼辦?醫詳解治療方及教2招助止癢
許多民眾日常吃個東西便會出現蕁麻疹,不過也有人吃這個也會、吃那個也會,那麼恐怕得留意是慢性蕁麻疹在作亂,而問題另有原因,並不在食物。 蕁麻疹可分2大類,超過6周留意慢性蕁麻疹! 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表示,蕁麻疹為常見的一種過敏反應,在臨床表現上皮膚會出現邊界分明、搔癢的膨脹疹子,形狀大小不一,一般而言來得快、去得也快,約在數十分鐘、數小時間消失,也可能過沒多久又在同一個位置或不同位置出現。 蕁麻疹種類繁多,初步可略分成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大類,較為常見的為急性蕁麻疹,兩者症狀一樣,主要以時間作為區分,6周內為急性蕁麻疹,若反覆發作超過6周便會合理懷疑為慢性蕁麻疹,需更多加觀察背後可能引起的風險因素,兩者的風險因子、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急性蕁麻疹成因:曾奕騰醫師表示,引起急性蕁麻疹的成因,主要包括4大因素,包括食物、藥物、感染、其他過敏原等。食物常見如海鮮、帶殼海鮮、鯖魚、芒果、奇異果、堅果、花生等。藥物則如部分抗生素藥物、止痛藥物,當中以NSAID較為常見。感染以病毒占多數,任何種類的病毒皆有可能,又以小朋友較為常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其他如塵螨、貓毛、各類穢物等,皮膚碰觸到過敏原亦有可能出現蕁麻疹,不過因人而異,也因此有些過敏原也被歸類在「不明原因」,患者往往需仔細回想或記錄發作前可能食入或接觸的過敏原,釐清真正的原因。 以海鮮引起的蕁麻疹來說,一般而言吃下後便會發現,並可能在數十分鐘、數小時內反覆發作,病程通常在數天後漸改善,病人如有察覺便可避免,即便反覆發作也鮮少至6周,多數不超過兩星期。 慢性蕁麻疹成因:慢性蕁麻疹的成因,就沒有像急性蕁麻疹如此明確,以現有研究來看,多數原因不明,一部分與自體抗體有關,確切原因不易判斷,誘發惡化因素也相當廣泛,主要包括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工作或課業壓力較大、焦慮、季節交替等,需多留意並加以避免。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納悶,為什麼吃這個也出現蕁麻疹,吃那個也蕁麻疹,其實真正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慢性蕁麻疹。 如何治療蕁麻疹?醫:急性、慢性各不同! 急性蕁麻疹治療:曾奕騰醫師指出,慢性與急性蕁麻疹因成因不同,治療重點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急性蕁麻疹一般會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如遇嚴重、甚至引起眼皮、嘴唇腫起來、呼吸道阻塞等血管性水腫,則會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或是注射腎上腺素等,讓急性水腫消退,通常病程在數天即可獲得緩解。 慢性蕁麻疹治療:慢性蕁麻疹通常症狀不會像急性那麼猛烈,多數是間歇且反覆發作,常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因此如同控制三高等慢性病一般,需要長期規律治療,通常第一線治療一樣以口服抗組織胺以改善當前情況,若效果不佳,第二線則會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雖然需長期治療,但通常不是一輩子,用藥治療期因人而異,平均約為2年,較易控制的可能半年內有機會緩解,但亦有10年才獲得控制的案例,患者須注意如與前述所提到的生活、作息、壓力等惡化因子,如控制三高一樣,若風險因素控制不佳,自然不利於疾病治療。蕁麻疹當下怎麼辦?醫:冰敷可緩解癢感。 蕁麻疹發作搔癢難耐,民眾多會想辦法改善當前症狀。對此曾奕騰醫師提醒,除了盡量不用手抓以外,也不可用熱水沖燙,熱水沖燙當下雖因受到熱水刺激搔癢感覺可能獲得改善,但容易引起使血管擴張造,使得蕁麻疹更加嚴重。藥物方面也建議避免自行購買使用,特別是類固醇藥物,雖然抗組織胺藥物在遵循指引相對安全,但不論何種疾病都建議先尋求醫師協助為佳。 建議蕁麻疹發作但沒有口服藥物時,可用冰敷、冰涼且不具刺激性的家用外用藥物,雖然不具治療效果,但可以暫時緩解癢感,冰敷可幫助收縮血管可改善部分症狀。不過仍需注意少見的「冷蕁麻疹」不可使用冰敷,建議就醫檢查治療。 《延伸閱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反覆發作難以入睡?專家教治療3大關鍵 .皮膚起紅疹可能是新冠肺炎?醫師:留意5大皮膚症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變化大心臟亂跳勿輕忽 心房顫動電燒治療技術再升級
看到心儀的人心臟蹦蹦跳,這種「小鹿亂撞」戀愛的感覺,若太頻繁及不規則的出現,恐怕就不是心動而是心律不整,而其中又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 ● 心臟蹦蹦跳非心動的感覺,恐是心律不整● 電燒治療再升級 北榮引新技術助提升治療精準度● 邁入高齡化應注意心律不整 及早治療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台灣約有35萬人有心房顫動,其中約有兩成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不僅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中風風險更是常人的5倍,死亡風險則為2倍。而究竟要怎麼發現是否有心房顫動呢?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最初可能會出現不規則的心跳。不規則的心跳有些人會在喝咖啡或飲酒時更明顯,或是在天氣變化或睡眠不足也容易出現,但卻並非所有人都會因此感到不適,有些人會因為喘及胸悶就診,但也有部分症狀不明顯的患者得經由健檢或常規的心電圖檢查才發現,卻早已成了慢性心房顫動患者。羅力瑋主任表示過去就曾遇到一名症狀不明顯的心房顫動患者,過去以為自己心跳很正常,直到接受電燒療法治療後才跟醫師說,「原來這才是正常心跳」,原來患者一直把不規則心跳當成是正常狀況。心房顫動是心房細胞老化造成不正常放電,在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有四個放電點,在治療上用高溫的能量來燒灼放電處,就是電燒療法,其中台北榮總團隊電燒療法於陳適安教授帶領下,已累計5,000例病例,經驗極為豐富,並和國際接軌,隨時交流電燒治療上的最新科技與治療方式。羅力瑋解釋,早年國際上一直認為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只有四個放電點,但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教授認為,東方人還有非肺靜脈的不正常放電病灶,後來證實台灣人約有四成患者還有其他的放電點,因此,十餘年前在電燒時,就會在手術當中再尋找其他放電區域,不僅使電燒治療更進一步,更因此被國際稱為「台北方法」。於這十餘年來,陳適安教授更在台北榮總打造目前這個堅強的電生理團隊,為台灣心律不整的患者提供國際性的優質治療。而近年電燒手術的輔助系統也持續升級,使成功率再提高1成,羅力瑋指出,傳統的電燒,在將電燒導管放入心臟中異常放電病灶燒灼時,會搭配X光照射及3D定位系統,現在則將心臟內超音波探頭搭配電燒導管進到心房病灶處,再搭配3D定位系統及高密度診斷導管,使醫師可以更快更精準的執行電燒,也能減少X光的輻射線照射,不僅使成功率已達8到9成,更降低民眾對輻射的擔憂。最後,羅力瑋表示由於心房顫動平均發病年紀為70歲,且隨著年紀發生率愈高,80歲長者約有2成的機會,尤其台灣邁入老人國,未來患者將愈來愈多,也提醒民眾近期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穿戴裝置,若是發現心跳不規律或出現異常,應提高警覺盡早就診,在疾病更嚴重前及早燒除後患,讓自己有個品質良好的老年生活。
-
2022-01-02 養生.運動健身
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哈佛教授教簡單做對一事緩解失眠
▌對睡眠感到緊張如果說世上有什麼地方最適合研究睡太少的影響,那個地方一定是大學。現在的學生似乎跟我在他們這年齡時一樣睡得不夠。去年有一位十分認真的大學部學生考試考壞了,到辦公室找我。我們討論這件事時,她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讓我印象深刻,顯然真的是因為睡眠不足她才表現失常。她承認她通常只睡四小時,考前一晚也不例外。我問她為什麼睡這麼少時,感覺像聽到與她相同年紀的自己在講話。她通常凌晨兩、三點上床睡覺,很難入睡,覺得還沒休息夠又早早醒來。白天她沒辦法不在課堂上打瞌睡,靠咖啡因在圖書館看了很久的書之後,到晚上又沒辦法入睡。大學生是一種特別的人類。部分原因在於許多大學生初嘗長大的滋味,但還沒有擔起大人的責任。我許多睡眠不足的學生離開象牙塔之後別無選擇,只能安定下來、多睡一點,但有些人會繼續睡眠不足。依據某些研究結果,美國大約有10 %的成人罹患可診斷的失眠症(也就是經常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入睡或整晚都無法入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覺得自己睡不夠。在其他地區,失眠的普及率也相仿。可以想見,許多失眠者,亦即大約5%的美國人,求助於安眠藥。為什麼這麼多人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探究在腦中交互作用、掌控清醒和睡眠的兩個重要生物過程。這兩個過程正常運作時,我們會在早上精神奕奕地醒來,整天大部分時間愉悅地清醒著,晚上則緩緩入睡。這兩個過程如果混亂,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或會議中不禮貌地睡著,晚上卻痛苦地難以入睡,早上又醒得太早,或是帶著恐怖的頭痛輾轉難眠。第一個系統是週期接近二十四小時的晝夜循環,由腦部下視丘(hypothalamus)中一群特殊細胞負責調節(這團細胞有個讓人昏昏欲睡的名字,叫做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這些細胞早上會通知腎臟上的腺體製造皮質醇,藉以叫醒我們。皮質醇是刺激人體消耗能量的主要荷爾蒙。夜幕降臨時,下視丘會呼叫同樣位於腦中的松果體製造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吸血鬼荷爾蒙」,有助於睡眠。晝夜系統像時鐘一樣每天依據光線亮度和其他經驗調整。有時差經驗的人都知道,晝夜節律可以藉由光線和其他環境線索慢慢調整(每天大約一小時)。如果人體完全依賴晝夜節律來調節睡眠,將會造成問題。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幾天睡眠不足又沒辦法睡晚一點,或是即使睡了很多也沒辦法晚睡,會有多糟糕呢?所以,還有另一個與活動量關係密切的系統也能調節我們的睡眠和清醒狀態。這個自動調節系統的功能類似沙漏,計算我們已經清醒了多少時間,好慢慢累積壓力,促使我們睡覺。我們醒得越久,睡眠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個壓力來自腦部消耗能量後產生的腺苷酸等分子逐漸增多。接著我們藉由睡眠讓沙漏重新開始計時,主要是透過非快速動眼睡眠。整體說來,這個自動調節系統可協助平衡我們清醒和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醒得太久,這個系統可抑制晝夜系統,協助我們回復減少的睡眠時間。在正常環境中,晝夜和自動調節系統攜手合作,維持固定的睡眠與清醒循環。但生命不可能永遠固定。如果房子失火、一群飢餓的土狼從動物園跑進社區,或是岳母突然說要搬過來一起住,那該怎麼辦?這些攸關性命的危機會啟動體內的戰或逃(fight and flight)系統,觸發過度激發(hyperarousal)狀態。一瞬間,身體會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大量荷爾蒙、加快心率、讓大量糖進入血液、暫停消化系統,同時提高警覺程度。這些荷爾蒙顯然還會抑制允許睡眠的過程,這是維持持續警戒的重要適應行為。今晚要應對緊急狀況,所以我們不會睡著。如果一切順利,火災撲滅了、土狼抓回去了,岳母也走了,我們就會回歸平衡,第二天晚上我們會睡得特別香甜,以便償還睡眠債務。戰或逃反應(也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對睡眠的影響,可以解釋運動對睡眠的影響為什麼如此重要以及有何重要。我們如果在睡前全速跑一公里或舉起重物,往往很難入睡,因為激烈的身體活動會開啟這個系統,造成激發狀態。相反地,白天做些適當的身體活動,例如踢一場足球、一兩個小時的園藝工作或長距離散步,都有助於睡眠。這些活動可以提高睡眠壓力,同時刺激身體以更深層的休息與消化(rest and digest)反應(也就是副交感神經系統)來抵消起初的戰與逃反應。除了其他效用,運動後恢復可逐漸降低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基本值、降低體溫,甚至有助於調整晝夜節律。雖然身體活動無法預防或治療所有睡眠問題,但有多項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通常有助於睡眠(但不要在睡前),規律運動的效果更好。一項涵括兩千六百名各年齡層美國人,並排除體重、年齡、健康狀況、吸菸和憂鬱症等因素影響的研究發現,每週規律進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中度或激烈活動的人,不僅睡眠品質改善65 %,白天也比較不容易昏昏欲睡。因此,睡眠充足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休息和修復,有助於增加活動量和改善運動表現。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青少年,受傷率是睡八小時以上的青少年的兩倍。最後,身體經常缺乏活動的成人比較容易有失眠困擾。 失眠不是緊急狀況造成的一、兩晚上睡不好,而是長期狀況。它經常會引發惡性循環,所以格外令人難受。如果通勤時間過長、社會衝突或過度困難的家庭作業造成的潛在慢性壓力,使得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異常升高,我們就會在晚上該睡覺時變得過度清醒,或是在一、兩次非快速動眼和快速動眼睡眠循環後醒來。我們陷入慢性睡眠不足時會製造更多皮質醇,尤其是在晚上。皮質醇讓我們睡不著,使問題持續下去,失眠更加嚴重。 糟糕的是,導致皮質醇升高和睡眠不足的壓力,還會抑制免疫系統和指揮身體儲存更多器官脂肪,緩緩危害健康。缺乏睡眠也會改變調節胃口的荷爾蒙,使飢餓素(ghrelin)增加,讓我們感到飢餓,同時抑制降低食欲的荷爾蒙瘦體素(leptin),進而造成傷害。我睡不夠時會吃比較多零食, 許許多多睡眠不足的大學生半夜找東西吃時,學校旁邊就有便利商店可以方便地買到各種點心和高熱量零食。更糟的是,慢性睡眠不足導致慢性發炎,妨礙夜間正常製造生長激素。總而言之,睡眠不足助長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相關病症,此外睡眠不足本身也和癌症有關。接著更慘的是,體重過重的人入睡後呼吸困難的風險較高(睡眠呼吸中止),因此更容易睡不好。狩獵採集者固定活動量大且沒有律師,所以應該比大多數工業化人類更不容易失眠,但他們當然也有壓力,偶爾也會睡不著。倘若確實如此,他們幾乎篤定不會掉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代陷阱中。最常見的治標型現代睡眠治療法是用酒精自我治療;然而酒精起初讓人昏昏欲睡,但後來會擾亂維持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更可怕的是,我們已成為睡眠工業集團的犧牲品。對睡眠感到焦慮的民眾受到慫恿,花大錢購買高科技床墊、聲音製造機、抗噪耳機、遮光窗簾、防止枕邊人打呼的裝置、眼罩以及各種高效能寢具。這些大致上無害的產品,一定會讓睡在火堆邊地上的祖先覺得好笑,但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安眠藥的濫用問題。安眠藥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產業,很容易吃成習慣。除去成藥不計,美國的安眠藥處方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已增加三倍以上。 安眠藥雖然相當普遍,但其實很危險。依據一項涵括三萬多人觀察研究指出,經常服用安眠藥的美國成人,其後兩年半的死亡風險增加將近五倍。其他許多研究也指出,安眠藥與憂鬱症、癌症、呼吸問題、錯亂、夢遊和其他危險密切相關。如果這些警告不夠可怕,還有幾項研究指出安眠藥的效用大多是安慰劑效果。失眠者和健康對照組服用常見助眠藥物(例如讚您眠〔Sonata〕和順眠〔Lunesta〕)的平均睡眠時間,與服用安慰劑的參與者相同(大約六小時二十分),入睡時間只減少十四分鐘,不過有些人表示第二天有記憶喪失現象。席格爾表示:「二十年內,大眾對安眠藥時代的看法將與現在我們對接受吸菸的看法一樣。」 ▌對睡眠感到焦慮做總結之前,我們再回到我在這一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如果人類受演化影響而會盡量休息,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不愛睡覺?我無意忽視許多人因睡眠不足而危害自己健康和他人性命(尤其是開車時),但有些危言聳聽者不考慮演化和人類學對睡眠的觀點,經常誤解大眾的睡眠行為不正常,這種行徑跟我們妖魔化久坐沒什麼不同。製造大眾對睡眠的恐慌或許有利可圖,我們的社會也比較容易批判與身體活動和缺乏活動有關的行為。我們認為坐著就是不好、睡眠就是好。事實上,這兩種休息方式都是正常但差異極大的行為,代價和效益都很複雜,受環境和當代文化規範影響極大。如果讀者對自己的睡眠健康感到懷疑,睡眠研究人員建議問自己這五個簡單的問題: .你滿意自己的睡眠嗎? .你是否整天保持清醒,不會打瞌睡? .你在凌晨兩點到四點間是否睡著? .你晚上清醒的時間是否少於三十分鐘? .你的睡眠時間是否介於六到八小時之間?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通常是或總是」,就表示你睡得很滿足,知道自己通常睡得很夠。如果不是,希望讀者們尋求解決的途徑是認知行為療法等研究完整、合理又有效的方法、嚴守規律作息等良好習慣,當然還有運動。需要一再重複的是,睡眠和活動兩者密不可分:我們的活動量越大,睡得就越好,因為身體活動可提高睡眠壓力、降低慢性壓力,進而緩解失眠。就這方面而言,身體活動和睡眠不是彼此眼紅的對手,而是合作夥伴。一個人好意地經常嘮叨我們多運動,但又不時催促我們多睡覺,其實或許並不矛盾。※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