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皮膚過敏
共找到
165
筆 文章
-
-
2021-10-0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入秋「過敏」大爆發! 中醫「2食療+按摩穴位」排寒溼
夏秋交替之間,天氣漸漸變涼、吹風也比較多,加上台灣的天氣夾帶著濕氣,又或者飲食吃冰吃甜,冰代表著寒、甜代表著溼,寒溼累積在人體。入秋天氣變涼了,有些小毛病找上門,中醫告訴你食療保健和穴道按摩方法,讓你順順健康換季。外部環境的濕氣,或者與體內寒溼交互影響下,中醫診所院長葉妍廷認為,很多人在入秋時分出現過敏症狀,像是上呼吸道、皮膚過敏,年長者則是關節痠痛。但是葉妍廷也補充,相較於古代,現代環境的變化因素太多,季節時令和多方面的環境因素都應該考慮。對應季節交替產生的上呼吸道疾病、皮膚過敏,葉妍廷提供食療解方與相應的穴位按摩位置。上呼吸道疾病像是慢性鼻炎、打噴嚏、鼻水、喉嚨有痰、微微咳嗽。保養要避免吃生冷甜食水果、多吃生薑、多喝熱水、多保暖。散寒除濕暖肺粥功效:溫肺化痰,解肌燥濕材料:紫蘇3錢、桂枝3錢、杏仁3錢、花椒2錢、蔥白30g、生薑8片作法:白米100g搭配水1.5L熬粥,加上鹽巴、適量調味飲用按摩穴位合谷、印堂、迎香、魚際、啞門、天突、定喘、肺兪皮膚過敏天氣慢慢變涼、風也比較多的時候,體表排洩作用被阻擋,不怎麼會排汗,在體內皮膚的一些廢物,沒辦法隨著流汗排出去,因此有過敏性的疹子,像蕁麻疹、溼疹。保養要避免吃生冷甜食水果、麥類製品與黃色食物,也不要吃帶殼海鮮。避免直接吹風、開除濕機、人體多運動排濕氣。 利濕止癢護膚茶功效:幫助肌膚代謝,去濕解毒材料:土茯苓、山楂、赤小豆、薏苡仁、金銀 花、木通、燈芯草各3錢作法:使用2L水煎煮成1.5L,當作茶飲 按摩穴位曲池、血海、太衝最後葉妍廷提醒,飲食最好減少攝取冰飲和精緻糖甜食,這會讓寒溼累積在人體,也要去運動排汗,維護身體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 延伸閱讀: ·小心家中「這10樣東西」激發過敏原! 專家教你日常照護秘訣 ·錯誤洗澡方式小心洗出過敏! 醫列「3NG行為」:你中了?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嘴唇乾裂別用舌頭舔?醫提醒: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嘴唇乾裂是不少民眾常出現的困擾,有些人甚至到了夏天也一樣會出現。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民眾會試圖用舌頭舔拭、擦護唇膏等方法改善,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表示,用舌頭舔其實非常不好,不但沒用,且可能造成惡化,而護唇膏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嘴唇乾裂原因未必是乾燥 醫:也可能是感染所致。 唐豪悅醫師指出,嘴唇乾裂雖是常見的小問題,但若處裡不當也有可能越來越麻煩。嘴裂常見因乾燥、缺水而起,或者用手、口撕去嘴唇上的細屑不小心撕開傷口而形成外傷。其他常見也可能和皮膚疾病有關,例如嘴唇濕疹未妥善處理,漸漸形成慢性濕疹,或是口角炎、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營養方面,維生素B缺乏也容易形成嘴裂,這也是為什麼嘴破我們常聽人建議要多補充維他命B。至於較少見的情況,像是天皰瘡等部分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造成,另外癌症、癌症化療後也可能會使得黏膜變乾、唾液分泌量減少,進而形成乾裂,雖為少見,但也需留意。 口罩噴精油,民眾嘴裂腫成香腸嘴! 值得注意的是,保養品、護唇膏、精油等也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或刺激形成嘴裂。唐豪悅醫師表示,近日疫情關係民眾配戴口罩,日前就曾遇過不止一位患者,因習慣以精油消除口罩異味或消毒,但卻沒注意到自己對精油過敏,就診時嘴唇腫脹得有如香腸一般且乾裂,後續開類固醇藥物治療才逐漸改善,提醒民眾平時也要留意接近皮膚之物是否妥當,且口罩也應每日更換新的,以確保防疫功能完善。 嘴裂乾裂護唇膏未見效,2情況盡早檢查。 大多數的人遇到嘴裂問題多會自行擦抹護唇膏等,接下來等自行好轉,但由上述可見嘴唇乾裂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多,護唇膏並無法治療疾病或感染。唐豪悅醫師建議,有嘴裂的情況出現時還是建議先進行檢查為佳,若要自行改善也要注意傷口變化,超過兩周遲遲沒有好轉,或嘴裂的情況反覆的發生,就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看是細菌、黴菌感染或過敏、濕疹、還是營養缺乏、或皮膚疾病等何種因素引起,才有利後續的傷口照護。而平常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打呵欠、飲食時也避免嘴巴張太大等。 嘴唇乾裂別用舌頭舔,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在傷口照護上,唐豪悅醫師提醒千萬記得不要用舌頭舔,試圖沾濕乾裂的嘴唇,口水雖能濕潤,但主要還是水性的液體,容易在揮發時一同帶走嘴唇上原有的水份,自然會越來越乾。且口水帶有大量的細菌,若已形成傷口再不斷地舔舐,再小的傷口都有可能更進一步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 唐豪悅醫師表示,遇到嘴裂的情況,可以用護唇膏擦拭,但建議應挑選添加物較少的護唇膏,以避免過敏或刺激皮膚,造成情況加劇甚至變成香腸嘴。醫師建議可選擇凡士林,成分單純僅有凡士林的油脂,身體各處的皮膚皆可塗抹,包括嘴唇,不小心吃到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先讓醫師檢查原因,才有助治療及改善。《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癢、燒襠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推1法寶超止癢!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營養師指常見5情況從飲食作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輝瑞莫德納後傳個案 歐研究腎病等可能副作用
歐盟藥品管理局(EMA)今天表示,少數人在接種輝瑞和莫德納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後通報出現3種新狀況,正研究評估是否可能為副作用。歐盟藥品管理局安全委員會正研究的3種新狀況,分別是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即一種皮膚過敏性反應;腎小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或腎臟炎症;以及腎病症候群,即一種特徵為大量尿蛋白流失的腎病。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生技公司都尚未回覆路透社提問。輝瑞是目前提供COVID-19疫苗給歐盟的最大廠商。歐盟藥管局表示,截至7月29日,歐洲經濟區(EEA)已施打略多於4350萬劑莫德納Spikevax疫苗;輝瑞與德國BioNTech生技公司合作研發的「復必泰」(Comirnaty)疫苗則已施打逾3.3億劑。歐盟藥管局上月發現一種非常罕見的心臟炎症與mRNA(傳訊核醣核酸)疫苗之間存在可能關聯。輝瑞與莫德納疫苗均屬此類疫苗。但歐盟藥管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都強調,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歐盟藥管局今天並未提及上述3種新狀況有多少案例等細節,也不建議更改疫苗標籤,僅表示,已要求藥廠提供更多資料。歐盟藥管局今天公布的最新評估,是針對所有已授權疫苗的資料庫所進行的安全例行更新,另也正研究包括阿斯特捷利康(Astra Zeneca)和嬌生(Johnson &Johnson)在內的疫苗與月經失調的關聯。歐盟藥管局上週才表示,尚未在COVID-19疫苗和月經失調之間發現因果關係。
-
2021-07-26 該看哪科.皮膚
出門前用止汗劑根本無效 皮膚科醫師揭正確用法
止汗劑可以控制腋下汗水分泌,當然也可以擦在臉上,用來作妝前控油?這話看似有道理,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警告,止汗劑含有鋁鹽成分,且濃度偏高,如果塗抹臉頰,很容易引發過敏、接觸性皮膚炎。趙昭明表示,止汗劑原理是在汗腺的出口附近擋住部分汗水分泌,透過阻塞汗腺,讓腋下不容易出汗,通常鋁鹽濃度高達30%至35%,如果當成妝前控油,效果有限。如果想要減少臉部肌膚油脂,應該使用吸油面紙,或是具有吸附性的粉體,減少肌膚油光,並注意臉部清潔,維持正常作息,最重要的是搭配防曬,才能避免出油。出門前用止汗劑? 皮膚科醫師揭密正確用法趙昭明說,有些人早上出門前才在腋下塗抹使用止汗劑,這幾乎沒有效果,應該睡前的時候使用,洗澡後將皮膚擦乾,如果仍有水氣,鋁鹽變成鹽酸,導致皮膚刺激、乾癢。睡前將止汗劑均勻塗抹在腋下,經過6至8小時水和作用,才能有效地阻塞汗腺。此外,早上起床,應以溼毛巾擦掉多餘的止汗劑,減少皮膚過敏的機會。趙昭明解釋,睡覺時,汗腺分泌會減少,保持乾燥,所以睡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每晚重複使用,持續1周,效果就會很明顯,此時可以減少使用頻率,不用每晚都塗抹,長期使用的話,1周1次就有不錯的止汗效果,但停用後一段時間,腋下又會開始冒汗。止汗劑分多種劑型 使用前一定要詳閱說明衛福部核可4種具有止汗功效的止汗劑,均含有鋁鹽(Aluminium salts)成分,讓鋁鹽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堵住汗管,讓流汗減少。趙昭明表示,止汗劑分為乳液、噴霧等多種劑型,用法不一樣,使用之前務必詳閱說明。他最後提醒,如果體質過敏,皮膚過敏,或腋下有毛囊炎或傷口者均不宜使用止汗劑,當然也不可將止汗劑當成妝前控油,直接塗抹在臉上,以免發生刺激性皮膚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止汗劑要睡前擦才有效! 4種情況硬用恐會得刺激性皮膚炎 ·一流汗狐臭、體味加重怎辦? 皮膚科醫授「超強除臭法」:汗本身沒有異味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15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三伏貼攻略」冬病夏治,有效減緩過敏性鼻炎、氣喘疾病 中醫師告訴你使用前的注意事項
患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疾病的人,每到冬天就是最難熬的時刻,中醫說:「冬病夏治」,即在夏季時使用三伏貼,補充人體陽氣,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三伏天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是指一年之內最熱的那三天,包含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的三伏天分別為: 「初伏」:110年07月21日(三)~110年07月30日(五) 「中伏」:110年07月31日(六)~110年08月09日(一) 「末伏」:110年08月10日(二)~110年08月20日(五) 「三伏貼」則是指在三伏天時,由中醫師進行藥灸敷貼的療法,而冬病是指冬天容易發作的症狀,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這類疾患通常在冬天遇冷後更加嚴重,若在夏季接受三伏貼治療,可以達到改善體質、減緩症狀等功效。中醫認為人體會順應時令而變化,在夏季時,因為皮膚汗孔散熱開張,陽氣、精氣易外泄,人體氣血趨向體表,而陽氣、精氣外洩之後,到了天氣寒冷的冬季,陽氣虛弱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導致氣喘、過敏性鼻炎這類疾患病況加重。因此中醫針對此問題,會使用辛溫香燥的藥物作為敷貼,例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敷貼在特定穴位(例如:肺俞、定喘、風門、大椎等)。由於夏季時皮膚汗孔散熱開張,藥物敷貼有助於讓藥氣經過皮膚毛孔,進入人體中補充陽氣,藉此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具有減緩虛寒的過敏性症狀發作頻率與發作症狀的功效,此療法經由國內外研究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特定的穴位敷貼是具有療效的。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蕭坤元表示:因三伏貼療法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因此具有下列情況的人,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 1. 體質屬於熱證者 2. 感冒、急性感染、皮膚過敏等病人,為避免體質上火,更加重火熱症狀(例如:紅熱腫痛) 3. 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其體質性質易化熱上火因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因此當日回家後建議不要洗冷水澡,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以免寒邪入內,抵銷原本施予的陽氣補充。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辛辣、油膩等食物,因為易造成火熱症狀出現,例如:發炎反應。敷貼過程中,有些人的皮膚會對中藥敷貼藥物產生過敏反應,而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等情況,此時應立即移除三伏貼,並依照醫師指示,塗抹適當的外用藥膏,若症狀未消減,應進行返診治療。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出現「新冠手臂」怎麼辦?「萬磁王」手臂吸湯匙又是真是假?台大醫解惑
日前台大醫院宣布開設新冠肺炎專區(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Faq.action),以解答目前大眾所關注的有關新冠肺炎防疫與疫苗等相關問題,台大醫院今(13日)再於臉書發文指出,越來越多人在媒體上或社群網路上描述一些各式各樣的不良反應,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因此特別請皮膚部朱家瑜教授跟大家分享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其中包括最近許多人在討論施打莫德納後變「萬磁王」的奇特現象,指出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科學研究也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台大醫院PO文:Q1: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A1: 在2021年7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註1) 中發表了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後皮膚反應 (83%施打莫德納疫苗、17%施打輝瑞/BNT疫苗) 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1. 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俗稱「新冠手臂」)2. 局部注射處反應 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3. 蕁麻疹反應 urticarial eruptions 4. 全身性過敏疹 (麻疹樣藥物疹) morbilliform eruptions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疹。Q2: 什麼是「新冠手臂 (COVID arm)」?A2: 就是前面提到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 (66%) 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註2)。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 (註3),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Q3: 最近網路與新聞盛傳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手臂竟然能夠吸住湯匙或其他金屬物的照片,請問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嗎?A3: 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Q4: 我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A3: 雖然在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了蕁麻疹反應,但是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因此,目前認為原本有蕁麻疹或皮膚濕疹的人,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註1: 本研究是在世界皮膚科醫學會聯盟 (ILDS) 與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AD) 合作進行的世界各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皮膚不良反應登錄系統中,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三個月期間,收集到的414例通報個案進行分析,發表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JAAD) 2021年7月號 (J Am Acad Dermatol 2021;85:46-55)。註2: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1年2月號 (N Engl J Med 2021;384:403-16)。註3: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病例報告 (JAAD Case Reports) 2021年4月號 (JAAD Case Reports 2021;10:92-5)。目前疫苗施打的範圍已經愈來愈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公費新冠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vas/)今天(13日)上午已經開放,18歲以上民眾都可前往平台意願登記,不過上午因為人流過大,許多人還沒有成功登記。
-
2021-07-0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防空調惹病、電費暴增 專家教你如何聰明吹冷氣
可以預期,這個夏天我們有更長的時間窩居家裡。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電費暴增、冷氣病上身;為了省電、發生中暑;缺乏運動,肥胖上身。減少外出的日子,如何讓身體安然通過暑氣與肥胖的考驗?台灣夏季炎熱,每年氣溫都突破紀錄,室外高溫35度以上成日常,在家冷氣一開暑氣全消,但室內外溫差就像季節交替般忽冷忽熱,身體不一定能夠快速調節。另外,疫情所致,全民「防疫宅在家」,夏日即便待在室內高溫仍難耐,冷氣往往吹整天,除了電費吃不消,民眾吹冷氣也須小心「空調病」相關症狀。室內外溫差大,敏感族群呼吸道易出現症狀。「空調病」簡單來說,指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因空氣不流通出現的症狀,像是呼吸道敏感,導致打噴嚏或鼻塞、血液循環差造成的疼痛,以及皮膚過敏、乾裂等等的病症。事實上,醫學上並沒有所謂的空調病。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說,這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常見狀況分為兩種,敏感族群因為室內、外環境溫差大,身體無法迅速調節,容易產生呼吸道問題,發生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而老人家在氣管快速收縮下,更容易出現「痰多」等現象。長時間待冷氣房,血液循環差導致各種痠痛。另一個則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族群,柯仁弘指出,像是上班族或是開刀房醫護等,需要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較容易血液循環不良,這時冷氣一吹,就會導致疼痛,常見部位有肩頸、關節等。另外,有些上班族的座位在冷氣底下直吹頭頂,開業中醫師施昀廷說,空調引起的風寒,以頭、頸部與呼吸道為主,若風直吹頭頂,建議戴帽子、頭巾,同時可以搭配溫熱飲品,像是熱紅茶、薑茶等去寒。別忘清潔濾網,記得起身多活動,促進血液循環。現行提倡節能減碳,冷氣溫度建議控制26至28度,不僅適合人體,也可省電、省荷包。但冷氣要如何吹得巧?衛福部桃園醫院耳鼻喉頭頸科主治醫師譚媛云表示,進入冷氣房前應先將汗水擦乾,切記不能一下子就將溫度調到低溫。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時不時就可以起來動一動,可嘗試簡單有氧、居家健身,促進血液循環。針對敏感族群,譚媛云說,台灣又潮濕又熱,濾網很容易有塵蟎堆積,長期未清洗恐引發氣喘。譚媛云提醒,夏季來臨前,頻繁使用冷氣的前幾個月就要注意清潔,除濾網要積極清理外,建議主機一年一次需大清洗,最好能在濾網上鋪一層濾棉,風扇葉片容易卡灰塵也要清理。搭配電風扇讓空氣流動,維持上下濕度平均。吹冷氣不可忽視濕度問題,譚媛云說:「濕度最好維持在50%至60%,過敏體質是60%以下最好。」即便冷氣有除濕功能,送風的方式跟循環還是在上方,潮濕的空氣仍堆積在下方,可以搭配風扇,讓空氣流動循環平均。中西醫都建議冷氣不要開整天,但民眾又擔心無法一夜好眠。施昀廷說,天氣真的很熱還是要開冷氣,如果怕不斷開關很耗電,可以運用定時功能關閉,讓電風扇在入睡到一半時開啟接力。譚媛云提醒,睡覺時風扇可以朝向牆壁,對氣流循環都好,也可避免直接對人吹而著涼。別24小時密閉門窗,清晨開窗通風最好。一天之內要安排室內開窗時間,避免24小時氣流密閉,而清晨是最好的開窗時間,可以早起的民眾在上午7、8點就可以打開通風;爬不起來的人,可選擇睡前通風,或是做到分區開窗,不要讓每個房間都是密閉狀態。搭配飲食也可減緩長期吹冷氣的不適,舒緩筋骨的部分,施昀廷建議服用桂枝湯、柴葛解肌湯。至於降火的食物,平常愛喝珍奶的人,可以改成仙草凍奶茶,仙草本身有退火的功效,也可喝綠豆湯、茶類等飲品;如果體質比較寒,建議白天時吃降火的食物,或吃水果也可以。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男生還是女生容易被叮?醫提醒這8種人蚊子最愛!居家防蚊5妙招
●夏天濕熱,蚊蟲易孳生,許多人被蚊子叮咬而就醫●體溫高的人、肥胖者、運動員、孕婦、小孩子,是蚊子愛叮咬的族群●登革熱患者會出現發燒、骨頭痛等症狀,嚴重有腦膜炎、甚至死亡夏天了,蚊蟲開始肆虐,已有不少人遭「蚊吻」而皮膚出現許多「紅豆冰」。7至9月將進入登革熱流行季節,「防蚊」是入夏大事,為避免遭到蚊子叮咬,有哪些居家防蚊妙招?登革熱出現發燒、肌肉痠痛 台灣夏天氣侯悶熱潮濕,下雨多,是最適合蚊子繁殖的環境。常見會叮咬人的蚊子,包括白線斑蚊、三斑家蚊、埃及斑蚊、小黑蚊等。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主要傳染源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會出現發燒、骨頭痛、肌肉痠痛、眼窩痛、紅疹等症狀,嚴重會有腦膜炎、甚至死亡,必須慎防。趙昭明表示,入夏後,即便大多數人居家防疫、減少外出,但門診已有許多被蚊子叮咬而求診的患者,可能是因天氣悶熱、整理家裡環境等,讓他們的體溫升高,進而吸引蚊子叮咬,引起皮膚紅腫、癢、痛、起水泡而就醫治療。女生比男生 易被蚊子咬 哪些人最容易被蚊子叮咬?趙昭明指出,女生比男生容易被蚊子叮咬,體溫高的人、肥胖者、運動員、孕婦、小孩子、皮膚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的人、敏感體質病人,都屬於蚊子「最愛」叮咬的危險族群。被蚊子叮咬的症狀,隨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趙昭明分析,一個被同一種蚊子常叮咬的人,會產生抗體,再次叮咬紅腫癢症狀就不會那麼嚴重,但首次被叮咬的人,過敏反應會較明顯,有的患部甚至會出現大面積的紅腫。可冰敷止癢 不可去抓 趙昭明說,一般被蚊子叮咬後,首要處理的是癢感,可以輕拍患部、冰敷方式,以低溫來止癢,千萬不可去抓,避免抓破皮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若是被小黑蚊叮咬,奇癢無比,出現嚴重皮膚過敏紅腫、水泡時,一定要就醫治療,會開立口服及外用塗抹的抗組織胺、類固醇或消炎藥治療。●居家防蚊5法寶1.防蚊液防蚊最有效的是含DEET(敵避)化學成分的防蚊液,防蚊液種類多,有擦的、噴的、貼的,使用後防護效用可維持3小時以上,但DEET是化學成分,最好不要噴在皮膚上,易經皮吸收引起皮膚病變。也可選用天然植物如樟腦、尤加利、薄荷、香茅、丁香等萃取出精油成分的防蚊液,但防蚊效果較差。2.穿長袖長褲戶外活動時,盡量穿通風淺色的長袖長褲,避免皮膚曝露在草叢中,也勿在原地站立太久,以免被蚊子叮咬。3.電蚊香液態電蚊香含有蚊子厭惡的除蟲菊成分的味道,能夠驅蚊,但提醒呼吸道過敏疾病患者,建議可在睡前關起房門先點電蚊香半小時,房門打開後等一下再去入睡,就可以有效驅蚊了。4.捕蚊燈利用蚊子的趨光性誘捕蚊子,並在瞬間高壓電擊蚊子滅蚊,使用最佳時機在清晨和傍晚,白天效果不大,捕蚊燈放置高度,以膝蓋以上、低於180公分為宜。5.香草植物利用蚊子忌避的生物原理,可栽種艾草、洋甘菊、香茅、尤加利、丁香、七里香、薄荷等味道較重的香草植物,都略有驅蚊效果。
-
2021-06-2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三伏貼助緩解過敏體質 但非所有人適用
80歲陳爺爺,因過敏性鼻炎、氣喘宿疾困擾多年,近一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憂心遭感染,獲知「三伏貼」可改善體質,前往奇美醫學中心貼敷後,症狀改善不少。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蕭坤元說,「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施作的藥灸敷貼療法。所謂三伏天是一個節氣名稱,是指一年之內最熱的三天,包含初伏、中伏、末伏。中醫理論認為,人和自然界關係緊密,人體會順應時令產生變化,夏季時,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因皮膚汗孔開張,陽氣易外洩,冬季寒冷,陽氣虛弱症狀更加明顯,因為天氣冷就會出現症狀,三伏貼強調「冬病夏治」。例如,案例陳爺爺冬季鼻塞更嚴重,可以辛溫香燥藥物作敷貼,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敷貼在特定穴位,如肺俞、定喘、風門、大椎等。因夏季皮膚汗孔開張,執行藥物敷貼易讓藥氣經皮膚毛孔,達到補充人體陽氣,對於虛寒過敏性症狀,具有減緩發作頻率。蕭坤元表示,北市醫學雜誌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病人使用三伏貼治療,三年平均門診次數減少2.45次,氣喘病人減少2.98次。另外,根據美國中醫藥雜誌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病人在接受三伏貼治療後的鼻過敏嚴重指數(0分最輕至24分最嚴重)從平均12.06分改善至10.53分。而中醫藥研究論叢研究也指出,氣喘病人完成三伏貼後,症狀嚴重程度可從平均43.7%改善至38.%。蕭坤元也說,三伏貼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非所有人都適用;如屬熱證體質者或感冒、急性感染、皮膚過敏、紅熱腫痛者及孕婦、1歲以下者,體質易化熱上火也不建議。因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蕭坤元建議,當日回家不要洗冷水澡,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食物。若敷貼過程,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者,應立即移除三伏貼,必要時就醫。奇美醫學中心說,今年初伏、中伏、末伏分別為7月21日、7月31日、8月10日等三大時段,有需要患者,可電洽(06)2812811轉53790。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mRNA疫苗恐出現「新冠手臂」 3招緩解接種後皮膚過敏
國內7月起進入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階段,但不少人仍擔心疫苗所產生的副作用,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而近期美國捐台的莫德納疫苗是mRNA疫苗,可能會出現「新冠手臂」,在接種1周後,手臂開始腫大。隨著各種疫苗陸續到位及施打,蔡長祐表示,除之前接種AZ疫苗後出現極少見的血栓狀況外,其實,大部分人施打後會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的反應,且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也是常見的症狀。針對接種mRNA疫苗後最常見的5個皮膚副作用,蔡長祐表示,根據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所發表一篇414名施打mRNA疫苗後皮膚出現紅疹的案例分析,最常見的5個皮膚副作用分別為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局部注射處反應、蕁麻疹、麻疹樣紅疹、肢端紅痛症。蔡長祐指出,有些人接種完疫苗當天隔天都沒有事,但7至8天後手臂就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又癢,這就是「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又叫做「新冠手臂」,是mRNA疫苗有特有的皮膚反應,而大部分的人4天左右會消退;目前機轉不明,推測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過敏。此外,蔡長祐表示,由於國內先前還沒有接種過mRNA疫苗,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如凍瘡樣病灶、填充物注射處(如打玻尿酸在臉上)紅腫、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等,很有可能在7月大規模接種後出現。蔡長祐進一步指出,雖然這些不良反應多數都會在1周內慢慢緩解,但若民眾希望在家舒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蔡長祐表示,可透過3招來緩解。●招式1:冰敷局部冷敷、冰敷可降低癢跟痛的感覺,此外,避免反覆抓過敏部位,紅腫就會慢慢退掉。●招式2:擦藥膏除了感覺到癢,若有些人痛得比較厲害,可使用家中以前的過敏濕疹藥膏,以類似一般過敏的處理方式處理即可,不需過度緊張。●招式3:就醫當症狀很不舒服、疼痛感持續加劇,甚至還發燒,為區分出臨床其他感染症,這時可到診所或醫院就醫,由醫師協助判斷。而接受第二劑疫苗注射後,「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還是有可能再度出現,但蔡長裕指出,出現的時間較快,消退的時間也較快,主要是以女性為主,約85到90%,以及接受Moderna疫苗的人居多,約占92到94%,但這並非是再打第二劑疫苗的禁忌症。蔡長祐提醒,以上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值得參考。
-
2021-05-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恐疫症M形現象!民眾怕染疫急赴篩檢、有病的卻不回診
彰化縣連續一周每天有新增確診病例,引起不少民眾恐慌,身體發熱或倦怠就自覺可能染疫,精神壓力上升,另有身心科和精神科的病人擔心到醫院風險高,從定期回診名單中消失;身心科醫師認為應該看病的還是要回診,「恐疫症」民眾可先從事紓壓活動,若已達到焦慮失眠狀態就應考慮就醫。彰化縣有3鄉鎮被列為疫情重災區,當地餐飲旅遊業生意斷崖式下跌,知名餐廳自行停業,小吃和零售業半數以上也自動休息,不少民眾感受疫情緊繃氛圍,「恐疫症」上身,只要體溫升高、身體疲倦、皮膚癢或輕咳,都覺得好像感染病毒,還有民眾聽說「朋友的朋友」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忽然體溫升高到攝氏37.6度,急忙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篩檢,結果是陰性。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今天表示,台灣這波疫情的確診患者出現非典型症狀,有的類似感冒、皮膚過敏,難以判別,必須經由PCR、快篩才能確診,因此民眾若出現輕微感冒、過敏等不適症狀,在無法辨斷的情況下,確實容易緊張焦慮。陳羿行說,彰化縣衛生局的疫調做得很確實,有明確接觸史的人,會接獲衛生單位的通知並接走,此外,除非異常發燒、呼吸有點喘不過來,民眾都不必擔心感染,目前防疫作為已經做到染疫者不會被遺漏。他建議,有焦慮感的民眾可從事舒緩的居家活動,跟家人聊天,做瑜珈、園藝、手工藝或利用這段時間整理老照片等物品,轉移注意力,轉換心境,紓解緊張情緒,逐漸回歸正常生活,若焦慮到已經失眠的程度,可考慮到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陳羿行又說,反而一些身心科病人自從疫情嚴峻之後,沒再定期回診,病人應按時服藥穩定病情,如果斷續服藥或停藥,天氣炎熱、疫情氣氛可能使得情緒焦燥,不利控制疾病,令人擔心,身心科和精神科的病人應恢復定期回診;彰化醫院已開設「藥來速」窗口,另規畫遠距看診,方便病人安全就醫。
-
2021-05-18 該看哪科.皮膚
天熱皮膚癢可能是「6大疾病」警訊!解癢錦囊公開:一條藥膏萬年通NG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大多數的人都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皮膚癢 可能是疾病警訊皮膚科柯適中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對症下藥確保健康無虞 打針消癢藏風險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對於急性期的搔癢,柯適中指出,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但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勿萬年藥膏一條通 亂用類固醇恐影響健康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適中補充,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發作 冷敷+乳液可緩解不適皮膚癢發作的時候,柯適中建議,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延伸閱讀: ·天熱、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 ·換季就牙起來!蕁麻疹全身癢爆怎辦? 皮膚科醫認證「7大止癢攻略」 
-
2021-04-15 該看哪科.兒科
幫寶寶洗澡別洗太乾淨 避免過敏
幫寶寶皮膚滅菌,也要養好菌,洗澡太「乾淨」,小心皮膚發炎更嚴重。小兒科醫師指出,日常洗沐與保養過程中「勿過度清潔」,應維持皮膚表面「弱酸」、「好菌多壞菌少」的環境,並適度「保濕」,才能防止過敏,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第一道免疫防線,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0至4歲嬰幼兒因皮膚炎、濕疹等問題求診人數高達39萬人,開業小兒專科診所醫師巫漢盟表示,皮膚過敏若未正確控制,恐影響孩子免疫系統發展。巫漢盟指出,嬰幼兒皮膚發育尚未成熟,過度或錯誤的清潔方式會,影響天然皮脂膜的形成,容易過敏,建議寶寶肌膚應維持pH5.5、適度保濕、勿過度清潔,才能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巫漢盟指出,寶寶洗澡最好是浸泡盆浴或泡泡澡,水溫控制在34至36℃,泡澡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可選擇含有保水、皮膚修復功能的沐浴品,浴後保持身體微濕不要完全擦乾,並立刻擦上保養品,確保水分可以留在皮膚上,能為寶寶打造良好的菌相環境。
-
2021-04-10 新聞.健康知識+
職場太潮濕...勞工沒精神、咳不停 勞安所這招有效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今指出,每逢春季,事業單位可能面臨「室內潮濕發黴、勞工在濕滑地板上跌倒、吸入黴菌孢子誘發過敏反應」的問題,勞安所建議,如果是氣溫舒適卻潮濕的環境,須同時開啟冷氣與除濕機,才能有效防止室內發黴。勞安所副研究員王順志說,每年春季,民眾打來詢問的電話中,高達6、7成都在諮詢職場潮濕問題,其中,更以養護機構、餐廳為大宗。勞安所指出,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一到春天,南風攜帶的水氣凝結在冰涼的室內地板牆壁,黴菌因而得以滋長,有些工廠害怕室內發黴,刻意將辦公室或倉庫密閉,在室內連續運轉除濕機,使室內空氣乾燥,但這樣的作法雖然讓室內空氣變乾燥,但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累積增加,可能引起室內工作人員精神不佳或身體感覺不適。王順志建議,當室內有人時,可適度保留對戶外的門窗縫隙,或每小時打開對外門窗數分鐘,也可安裝能促進通風換氣的全熱交換機,如此一來,室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就不至於過高。王順志進一步說明, 解決了通風問題,接著就要處理濕氣,建議可搭配使用常見的冷氣機、電暖氣機、除濕機控制室內濕氣,而且,不同天氣型態要搭配不同機器。他解釋,若天氣炎熱潮濕,只須啟動冷氣機,若10度以下的嚴寒,啟動除濕機即可;最麻煩的是溫涼、但很潮濕的春天,除濕機與冷氣機必須要同時啟動,把冷氣機的氣溫、除濕機的相對濕度,分別設定在理想數值,即可控制室內空氣的溫濕度,防止室內發黴。王順志表示,許多養護機構為了省電,且老人家怕冷,冷氣溫度通常設定較高,但當冷氣沒有冷到一定溫度,就不會凝結水氣,導致室內濕度過高,滋生的黴菌孢子會進一步引發長輩咳嗽、皮膚過敏,這個時候必須同時打開冷氣跟除濕機,才能解決過度潮濕的問題。
-
2021-03-2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你是不是還記得那段日子﹘﹘少年17、18歲,正是青春洋溢的年華,大學入學考試(當年的聯考,現在的學測)卻像一堵冷漠矗立的高牆,將陽光遮掩。少年們只能在高牆下,有的掙扎向上攀爬,有的縱聲狂笑,有的茫然凝視……然而青春的腳步不曾停止。入學考試之後,越過那堵高牆,是對成長期苦澀的告別,也是邁向成人世界的起點。今年(2021)華語電影《少年的你》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看了簡介,起初感到詫異,因為這是以中國大陸中學生參加「高考」(大學入學考試)前遭同學霸凌的故事。這樣的題材很難拍得好,竟能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電影有什麼特殊性?電影一開始,一位少女自殺事件緊緊抓住觀眾目光。高考壓力加上同學霸凌讓女孩走上絕路。冰冷的遺體躺在校園,學生冷漠圍觀,只有周冬雨飾演的女主角為逝去的同學披上外套。沒想到這個舉動讓她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目標﹘﹘用球K她,在放學的路上拳腳施暴還拍裸照……女主角一心只想考個好大學,脫離一切展翅高飛,卻在霸凌摧殘之下幾乎活不下去。偶然遇到易烊千璽飾演的男主角,那是一個在幫派茲事打架,刀光血影中過日子的小混混。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卻激盪出相知相惜的火花。電影裡,女主角的母親販賣劣質面膜,消費者使用後臉部皮膚過敏而追索賠償,索性離家躲避,卻讓女主角獨自面對霸凌。 敷面膜是許多愛美人士臉部保養的選擇。透過多種滋養成分,達到快速「煥然一新」的效果。不過面膜裡的成分複雜,還有許多添加劑,若使用像劇中女主角母親販賣的「三無」(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無質量合格證)面膜,其中某些成分就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是常見皮膚疾病,分為過敏性與刺激性兩大類。因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而產生皮膚紅疹、癢疹。生活中許多物質都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反應,例如:溶劑類、肥皂、洗髮精、化妝品、漂白劑和洗滌劑、香水、珠寶、某些植物,除了接觸過敏原的皮膚產生局部症狀,也可能引發全身性反應,而造成「系統性接觸性皮膚炎」。治療上最重要的,是確認並且避免再次接觸引發過敏反應的來源。這惱人的癢疹通常會在二到四個星期中漸漸消退。預防再次發作也很重要。可以注意以下幾點:適度清洗皮膚,可能接觸到過敏原時,用不含香精的肥皂清洗;穿著保護的衣物或手套;使用隔離霜或凝膠;使用保濕乳液;避免再次接觸到過敏原。精湛的演技絕對是《少年的你》成功重要的原因。經歷惡意環伺的霸凌,又要面對入學考試,周冬雨在劇中平均每7.5分鐘就哭一次。易烊千璽桀驁不馴卻深情款款,他對女主角說:「那說好了,妳保護世界,我保護妳。」青少年如此單純美好的信仰,你我不也曾經如此?最近報導:台灣青少年罹患憂鬱的比率快速上升。多關心他們成長的環境,少一些壓力,預防霸凌的發生。願「少年的你」,明日成為社會堅實的棟梁。(本文關於接觸性皮膚炎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廖年峰閱稿,僅此致謝)
-
2021-03-24 該看哪科.皮膚
常常莫名過敏、皮膚癢?2招找出原因別單靠類固醇
(影片來源:唐豪悅醫師) 常常莫名過敏、皮膚癢?2招找出原因別單靠類固醇 過敏在台灣是相當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衛福部資料分析,106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者就高達341萬人。過敏反應常見引起皮膚、眼、鼻過敏,且往往是一連串的出現。而因為氣候潮濕的關係,塵螨是台灣人最常見的過敏原,不少人過敏也都歸咎於此,卻也常在未接觸塵螨的情況下莫名出現過敏不適,許多人甚至長期使用類固醇卻不見好轉。想要改善過敏,了解自己的過敏原就顯得格外重要。 常常莫名出現過敏?留意過敏原不只有塵螨!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指出,日常生活當中有相當多的過敏原都有可能引起過敏,常見如灰塵、狗毛、貓毛等吸入性過敏原以及植物、花粉等環境中的過敏原等,又或是堅果、蛋白、牛奶、海鮮等食入性過敏原。 若民眾時不時出現莫名的過敏情況,其也有可能是自己誤解或不了解自己的過敏原,以至長期接觸而不自知。建議可從日常生活觀察或做過敏原測試,釐清自己真正的過敏原為何,避免不明的過敏情況一再發生,這主情況也常見出現在許多有皮膚問題的患者身上。 過敏別單靠類固醇,2招有助揪出過敏原! 不少有皮膚過敏問題的患者,過敏症狀往往一發生就持續了好幾個月,唐豪悅醫師指出,皮膚過敏若持續長達六個月或以上,即可視為慢性皮膚疾病,例如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常常莫名皮膚癢等,這些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類固醇,但情況卻也控制不下來。遇到這樣的情況,唐豪悅醫師建議別單靠類固醇,可透過過敏原檢測的方式進行檢查了解。過敏原檢測可檢測出上述吸入性過敏原、食入性過敏原、環境中的過敏原等。 唐豪悅醫師也表示,過敏原檢測年滿2歲就可以開始,並在檢測後3年複檢進行比對,了解狀況是否有所改善。而若小朋友本身就是中度、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常出現全身發炎反應、常常鼻子不好、打噴嚏等,更是鼓勵盡早檢查為佳。 至於成人過敏原檢測時也可先進行回溯,想想自己接觸到了什麼、處於何種環境當中等,並與醫師做討論,如此更有助釐清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目前過敏原檢測上處自費項目,建議民眾可在進行檢查前,先與日常較常接觸、看診的醫師進行詢問、討論。 避免過敏一再發生,找出、避免根源是關鍵 透過檢測了解過敏原,有助於降低皮膚炎誘發的風險以及嚴重性,並提供日常飲食建議避免食物過敏發生的可能。唐豪悅醫師也提醒,改善皮膚過敏狀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遠離過敏原,包括了先了解自己的過敏原,以及生活環境的清潔。例如塵螨、灰塵是最為常見的過敏原,對此容易出現過敏的民眾,日常生活就應保持整潔,避免堆積灰塵,並且調控濕度,以免滋生塵螨。徹底根除過敏原,有利避免莫名的過敏狀況一再發生。 《延伸閱讀》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眼、鼻、皮膚過敏怎麼辦?中醫穴位、茶飲、熱敷等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4 科別.皮膚
運動咖以為得帶狀皰疹急奔醫 原來是過敏引發濕疹
高雄30歲上班族詹小姐,假日揪朋友一起爬山,穿上新買的時尚感運動內衣就出發,流了一身汗。她正高興達到運動減重效果,沒想到胸罩邊條和肩帶等部位,當晚癢到受不了、抓得又紅又腫,難以入眠,以為是近日工作壓力大又引發帶狀皰疹,趕緊就醫。經皮膚科醫師診斷,原來是對衣服過敏引起的「接觸性濕疹」,給予藥膏及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穿合身款運動衣褲,要更注意質料及排汗功能。」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表示,雖然還未入夏,南台灣白天高溫已經有攝氏25以上。年輕男女常喜歡穿較合身型運動裝展現體態,但有些衣著若未清洗就直接穿上作健身、瑜珈,衣服上的福馬林、防皺劑、染色劑等化學藥劑,在大量流汗後,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反應;且合身型衣物也會因為不斷與皮膚磨擦,而導致鬆緊帶處、關節摩擦處或是胯下等身體皺褶部位,產生汗疹、濕疹。 劉昭宏表示,因為對衣物質料過敏加上大量流汗導致的「濕疹」,在皮膚和衣物摩擦部位會明顯呈現大片紅腫,磨擦或搔抓破皮而有刺癢感;「汗疹」則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至於汗疹、濕疹一起冒出者,局部上有刺痛感,甚至起水泡。有患者就誤以為這是帶狀皰疹。劉昭宏說,不管是汗疹、濕疹,沒有造成過敏者,通常多休息減少流汗,穿寬鬆衣物、吹冷氣或風扇讓體溫下降,一般在3天至1周內會逐漸恢復。但肥胖、糖尿病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就要小心抓破皮,造成細菌、黴菌感染,甚至引起併發症。若水泡、紅疹刺激過敏發作,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就得長期吃抗過敏藥物。近來民眾健身風氣很盛,皮膚科患者中受汗疹、濕疹困擾的「運動咖」也更多見。劉昭宏建議民眾購買衣物後,先將殘留化學成分清洗過再穿,民眾運動後發現身上有紅疹,宜暫時避免流汗,換穿寬鬆衣服,待皮膚逐漸恢復正常後再運動。
-
2021-03-1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吃飯咳到吐以為是感冒 咳月餘未癒才知寶貝是氣喘兒
最近日夜溫差大,不僅是感冒好發期,更是最容易誘發氣喘的季節。今年五歲的小偉(化名),感冒咳了一個月未痊癒,一停藥又開始咳,甚至會吃飯咳到吐,焦急的爸媽帶小偉就醫,一下才得知小偉不僅常咳嗽,還有皮膚過敏史,平日常流鼻水,近一步檢查才發現小偉是氣喘兒。國內氣喘盛行率約為5-10%,其中20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盛行率更高達15%。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像小偉這樣久咳誤認為是感冒,直到檢查才發現是氣喘的孩子並非少見,臨床觀察主訴咳嗽的患者,每5人就有1人與氣喘相關。氣喘是呼吸道受到過敏原刺激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常見的症狀包含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喘鳴聲和胸悶。蘇軏提醒,過敏體質兒童是氣喘高危險群,倘若出現呼吸急促、無法完整說完一句話、明顯聽到喘鳴聲時,可能是急性氣喘發作須盡快就醫。家長可透過哪些細節解決孩子是否可能是氣喘兒?蘇軏建議,可觀察孩子是否常常晚上睡覺咳到醒,夜咳與喘鳴是兒童氣喘常見的慢性症狀,然而有時會因誘發因子,如塵蟎、黴菌等過敏原、空氣汙染物、氣候變化、環境刺激物造成症狀加重。另外,感冒久咳不癒也是氣喘徵兆之一,蘇軏說,呼吸道感染也是兒童常見的氣喘發作原因,氣喘兒童一旦感冒,比起健康兒童,咳嗽就會咳得比較久,因此孩童出現反覆咳嗽,呼吸有喘鳴聲,就要小心氣喘的可能。預防氣喘日常生活的保養也很重要,如適當運動,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在戶外要留意空氣品質,避免接觸誘發因子,並注意日夜溫差問題,適時調整衣物及配戴口罩,減緩冷空氣刺激。蘇軏提醒,當孩子出現感冒症狀,特別是久咳不癒時,應就醫鑑別診斷。孩童時期的氣喘,如果控制得當,成人時期多數會得到改善,甚至可以痊癒。相反的,如果放任不理讓氣喘反覆發作,患者肺部就會持續發炎,肺功能也跟著變差,甚至進展成為嚴重氣喘,不可輕忽。
-
2021-03-11 科別.耳鼻喉
嘴巴呼吸易生病、口臭、牙亂!醫指背後成因,4招助改善
用嘴巴呼吸,看起來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其實長期用嘴巴呼吸可能引起身體各種問題,不僅容易生病,也影響會外觀,而其背後原因往往不只是因為「習慣」而已。 嘴巴呼吸容易生病、影響外觀。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長期使用嘴巴呼吸,第一個影響到的就是口腔健康,包括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口腔唾液主要協助吞嚥,經常開口呼吸口腔便容易乾燥、吞嚥不易,久了就如同未擦拭乾淨的桌面一樣,口腔中各種食物殘渣包括調味料等就容易滯留、發酵、發臭、滋生細菌,也就容易形成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問題。 除了口腔問題,用嘴巴呼吸也容易引起過敏等健康問題。洪暐傑醫師表示,鼻腔內的鼻毛、黏膜如同過濾網一般,可初步阻擋外界的細菌、塵螨、花粉、灰塵等空氣中顆粒較大的有害物質,口腔則無。用嘴巴呼吸如同放棄過濾網,讓身體直接吸進空氣中的過敏物質、有害物質,也就容易讓身體過敏甚至加劇,也容易惹病上身。 另外,張口呼吸除了健康問題,也容易影響觀感。嘴巴長時間、長期張開,除了下巴容易後縮形成雙下巴,舌頭也常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頂著牙齒,也就容易形成暴牙。牙齒排列彼此互相影響,也可能形成一口亂牙,造成咬合不正,進而形成口腔變形甚至臉部變形。而張口呼吸,肌肉也會不自覺地出力,臉部肌肉線條也會較為明顯。除此之外,習慣使用嘴巴呼吸,吃東西時自然也是,也就容易有難以閉口咀嚼的情況,便容易發出令人側目的咀嚼聲。 嘴巴呼吸的背後原因 醫:問題可能從小就有。 洪暐傑醫師指出,會用嘴巴呼吸往往就是因為嘴巴呼吸比較方便,其背後很可能是鼻腔問題所致,這樣的問題可能從小就有,也就從小就養成了用嘴巴呼吸的習慣。常見如鼻過敏、鼻瘜肉、鼻腔構造異常等,這些原因常會使呼吸道狹窄、呼吸無法順暢,相較之下嘴巴張開所吸入空氣量又比較大,相較輕鬆,久而久之便習慣使用嘴巴呼吸。 4招改善嘴巴呼吸 養成鼻子呼吸好習慣 洪暐傑醫師建議,若發覺自己有用嘴巴呼吸的情況欲加改善者,可先至家醫科檢查找出原因,改善相關問題。日常生活也注意環境清潔、濕度調控在40~60之間,以減少鼻過敏發生的機會。另外,養成有氧運動習慣也有助於改善呼吸的問題,雖然運動時難免會用嘴巴呼吸,但長期下來肺活量增強,鼻子所能吸入的空氣也會較多,便有助避免因空氣量感覺不足而開口呼吸。最後,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可以請身邊的人在自己有開口呼吸的情況時加以提醒,當下就改善習慣,使習慣成自然。 《延伸閱讀》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眼、鼻、皮膚過敏?中醫穴位、茶飲、熱敷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4 養生.聰明飲食
空汙不只傷呼吸道 營養師:多吃這些有助降低損害
不論是菸害、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家中油煙等室內外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一直是人們需重視的課題,其容易造成呼吸道過敏、未抽菸罹患肺癌,也可能造成身體各處的不良反應,其與PM2.5有著非常大的相關性。 防範空汙對身體的傷害,除了出門配戴口罩外,平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營養,雖無治療效果,但可藉由這些營養的益處,平衡、降低空汙對身體的負面影響,降低身體受損的風險。 溫開水、大蒜:減緩喉嚨乾癢、咳嗽 空氣汙染最常見的影響之一就是刺激喉嚨,造成喉嚨乾癢、咳嗽等不適,建議可喝溫開水保持喉嚨濕潤。除此之外,也可以從大蒜等富含大蒜素的食材中,補充天然的抗生素,以增強自身的保護力。 紅甜椒、小番茄:減緩眼部乾癢 空氣汙染也容易引起眼睛過敏、乾癢甚至乾眼症等情況,建議平常可補充富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維持淚液正持分泌、減少氧化傷害,如紅甜椒、小番茄等。 蔬果、納豆、無糖優格:減緩眼、鼻、皮膚過敏 人體的免疫細胞容易對空汙粒子產生過度的敏感反應,造成眼、鼻、皮膚過敏。建議平時可補充含有益生菌及益生質的食物調節免疫力,像是無糖優格、納豆、蔬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鮭魚、酪梨、堅果: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PM2.5容易引起慢性發炎反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建議民眾平常可補充富含Omega-3及維生素E的食物,有利降低氧化傷害,如鮭魚、酪梨、堅果等。 5蔬果、曬太陽:幫助預防癌症 PM2.5為一級致癌物,透過攝取足夠的質化素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攝取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維生素D的捨取來源主要為日曬,建議民眾每日至少攝取5種蔬果,並且在做好防曬為前提的情況下日曬15分鐘。 《延伸閱讀》 .沒抽菸卻得肺癌,哪些人最好提早篩檢? .防空汙、PM2.5口罩怎麼戴?醫:沒戴好都是做白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18 養生.抗老養生
24節氣「雨水」潮濕,皮膚過敏者當心!多吃這些深綠色蔬菜養肝
今(18日)天是「雨水」,為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就是雨水節氣的開始。北部地區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降雨機會較多,「春雨綿綿」,較難見到陽光。而因潮濕、冷熱不定,有寒濕、濕熱體質者要留意呼吸道與皮膚的不適。尤其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病史者,更要當心溫、濕度變化造成的不適;皮膚過敏患者,也得提防季節轉換帶來的皮膚乾癢問題。中醫認為春季養生,在養肝,肝屬木特性,可多吃如韭菜、豌豆苗、茼蒿等深綠色蔬菜;另也可多吃如蔥白、紫蘇葉等有助透發陽氣食材,加強身體代謝循環。「少酸多甘」,多吃百合、荸薺或桂圓等口感微甜的甘潤食物。
-
2021-02-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新衣不洗會致癌?毒物專家闢謠 但至少要先做這件事
幾年前一個有趣的調查,告訴我們新衣服拆封後,只有22.8%的人會全部洗一遍,61%的人表示會針對貼身衣物清洗,但有8.2%的人卻完全都不會洗。那你是什麼樣的人呢? 以前的威廉很懶,對於衣物無論是外穿的或是貼身的,都是屬於那個8.2%穿之前完全不清洗的人,總是以為新衣服一定很乾淨,但其實不然,新衣服並不像我們想像中一樣的乾淨,買來最好經過水洗再穿著,而且要按正確的方法清洗,尤其是貼身的衣物。 我曾經就有一次非常不好的經驗,那是某一個夏天,我穿著剛拆封的新衣服去參觀某一所在中國大陸的學校,因為天氣非常悶熱、空氣品質也不好,又很潮濕,當我走完校園半圈之後,我的新衣服已經完全呈現濕透的狀態,當我意識到這件事之後,已經來不及了,特別是皮膚和汗腺較豐沛的區域,立馬紅腫開始發癢,而且還無法停止,有越抓越癢的趨勢,沒多久就有紅斑跑出來。 在此之後我的每一件新衣服都非洗不可! 說穿了,其實就是皮膚的免疫系統被啟動了,主要原因就是新衣服中的甲醛。為什麼需要添加甲醛呢?衣服在印染的過程中,需要甲醛來固色和防皺。這其實就是簡單的化學反應,甲醛是一種化學原料,已經反應的甲醛會與衣物纖維結合,固定在衣服材質上,但引發狀況的卻是那些沒有被固定的甲醛,我們簡稱它們叫「游離」甲醛。 甲醛溶於水,可以通過清洗能把大部分有害物質清除掉,但若我們沒有洗就穿,這些游離的甲醛就會溶到我們的汗腋內,間接被人體吸收後就會引發皮膚過敏、瘙癢、皮炎等症狀。而且提起甲醛,大家的普遍想法都是:室內裝潢的新傢俱、新粉刷的牆壁會有甲醛殘留。雖然大部分人知道甲醛殘留對人體有害,但卻不知道其實衣物內就有了。除了皮膚過敏、紅腫之外,白血病,流鼻血都會是甲醛超標、長期接觸甲醛會引發的後果。事實上,甲醛除了引起急性眼症狀、咳、流淚等直接反應外,還會引發視力障礙和過敏。 但很多人會擔心,常常穿不洗的新衣服會不會罹癌?闢謠一下,穿新衣服導致甲醛暴露的濃度和時間,無法跟高濃度、長期的職業暴露相比,穿沒洗過的新衣服會致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且致癌幾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我們該怎麼做? 除了在穿之前一定要清洗之外,對於厚重的外套,如果清洗起來不是很方便,可以不過水就晾曬,新買來之後在通風的地方晾曬數日也可以達到祛除甲醛等有害物質的作用。在選擇衣物上,最好選擇純棉、麻衣服,減少印染等製作工藝,也盡量選擇純色、淺色、素色衣服,減少染色物質上身的機率。購買貼身衣物及嬰幼兒用品時,以選擇用染料、塗料少的素色、印花圖案小的產品為好,儘量不要買印花鮮艷、面料挺、硬的產品。 購買嬰幼兒衣服,一定要特別注意,選擇A類,嬰幼兒服裝,甲醛含量≤20mg/kg,這樣比較安全。其次,在買衣服的時候聞一下,如果有刺激性味道可能是甲醛超標,或是有其他化學物! 《延伸閱讀》 .回家勿直接躺床,武漢病毒恐殘留衣物?黃軒醫師:洗衣溫度很重要,6招徹底消毒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2 養生.聰明飲食
薑黃護心好食材!營養師:小心副作用,建議這樣吃最好
近來,越來越多知名人士因心血管疾病而病逝,許多人甚至因此無預期的過世,讓人惋惜!社會大眾開始關心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擔心心臟疾病來得無聲無息,徒留遺憾。而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呢?許多人認為,除了吃藥,更容易而安全的健康投資是吃保健品,也因此使得訴求具有通血路、顧心臟的成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本次,邀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來談談「薑黃」到底能不能護心呢?過去,薑黃都做為香料使用,近年來,卻成為熱門的保健食品成分。黃淑惠表示,其營養關鍵來自於薑黃素(curcumin)。研究指出,薑黃素的絕佳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少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的發生。薑黃素能抑制膽固醇形成,預防心血管疾病。從肥胖動物實驗發現,於飲食中添加1~5%的薑黃粉,4週後可顯著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濃度,同時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含量,有效預防血栓形成,避免動脈粥狀硬化。她進一步說明,薑黃素亦是天然抗發炎成分,能抑制細胞內發炎物質(TNF α)的生成,降低發炎反應,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進而預防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所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每天該攝取多少薑黃素量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一天攝取量以每公斤體重使用0~3mg來計算。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來計算,每日建議攝取量為不超過180mg。而薑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建議飯後食用,效果較佳;薑黃粉則與油脂混合,添加在食物中幫助吸收;此外,與黑胡椒一起服用,胡椒鹼亦可提高薑黃素的吸收率。黃淑惠提醒,因薑黃素有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另外,懷孕、哺乳及15歲以下孩童應避免服用;有貧血、膽管堵塞、腎臟疾病、胃潰瘍、手術前的人不適合食用。不如從飲食中攝取,例如,薑黃、咖哩、薑、芥末等富含薑黃素的好食物來補充。薑黃粉的味道嗆而不辣,拿來做成燉飯、炒飯或醃肉的去腥劑,都是不錯的料理方式。
-
2021-01-19 該看哪科.兒科
皮膚過敏兒小心休克 過動風險也大增
影片重點整理》🔎2:17 過敏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高?🔎2:53 懷孕到底能不能養寵物呢?🔎4:10 寶寶4個月可以接觸副食品嗎?🔎5:20 異位性皮膚炎的偏方該相信嗎?🔎8:00 2原則3步驟 向過敏SAY NO!一名年僅六個月大的女寶寶,某天喝完阿嬤煮的土虱魚湯後,皮膚竟起了大片紅疹、拉肚子、呼吸困難,險釀過敏性休克,經搶救後救回小生命,檢查才發現原來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飲食需格外注意。●過敏兒童盛行率50% 研究:罹過動症風險增據統計,台灣過敏兒童的盛行率有增加趨勢,自1987年盛行率5%到近幾年已高達50%,成長近十倍,每兩名兒童就有一人有過敏性鼻炎、每五名就有一人因過敏引發氣喘問題、每十名就有一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開業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過敏性疾病是國內兒童常見疾病之一,部分兒童大約一歲就有症狀,五歲為高峰期,近三分之一的孩童成長至青春期會逐漸好轉。不過,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曾執行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當兒童罹患兩種以上過敏症,例如鼻炎、濕疹、氣喘等,未來得到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的風險,是無過敏兒童的兩至三倍。●環境+飲食調整 降低過敏危機為降低兒童接觸過敏源的機會,盧英仁建議,可優先進行環境改善,如經半年後,孩童過敏症狀仍未好轉,評估可再接受藥物治療,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處方用藥,例如,睡前服用抗組織胺、使用類固醇噴劑等。飲食方面,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在四到六個月後,可開始添加少量但多樣化的副食品,提早接受多樣食物的刺激,也可降低過敏機率。但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具有過敏體質的孩童,盧英仁建議,提供完副食品後須觀察三天,如出現腹脹、拉肚子、皮膚起疹或呼吸困難等症狀需立刻停止餵食,包含帶殼海鮮、堅果、巧克力及芒果、奇異果等,皆屬常見會引發過敏的食物。此外,寶寶出生時,家中已飼養寵物,相關研究指出,如此環境因具有多樣性的微生物,寶寶過敏的機率反而較低,但在寶寶一歲之後才開始養寵物,恐會誘發過敏反應。●過敏與塵蟎有關 室內濕度應維持50%~60%身體清潔部分,盧英仁建議,異位性皮膚炎可選擇不含皂鹼、香精、色素成份的沐浴乳及保溼乳液,且避免過度清潔、洗澡水溫不宜過熱,沐浴完後可加強塗抹保溼乳液。盧英仁提醒,由於90%的過敏與塵蟎有關,加上塵蟎在70%以上濕度會大量繁殖,建議維持家裡濕度在50%至60%,可避免黴菌增生,每兩周可用55度溫水清洗寢具並於陽光下曝曬,保持室內通風、乾燥,減少使用厚重地毯、窗簾。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盧英仁小檔案現職: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主治專長:疫苗注射兒童健檢一般小兒感染疾病小兒過敏氣喘泌尿道感染皮膚疾病學經歷:台北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專科醫師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研究員輔大醫學系臨床講師小兒科專科醫師指導醫師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會員嬰兒與母親雜誌票選2010年以及2011年以及2013年以及2016年全國最佳小兒科好醫師
-
2021-01-18 科別.腦部.神經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今健康/郭家和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傢俱上有白點會動!粉螨常見難根除,3招有助消滅
天氣潮濕,家裡各處容易發霉、長出塵螨,讓人鼻癢、打噴嚏、皮膚過敏等非常不舒服。不過除了發霉和塵螨以外,也有不少人發現家裡的傢俱上長出了如麵粉般大小的小點點,仔細一看,居然還會動!原來是非常小的白色小蟲子,且擦掉後又會再「長出來」,這讓不少民眾既驚訝又噁心且非常困擾。究竟這些小白點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又要怎麼根除? 看似髒污、灰塵卻會動?!家中悶熱潮濕現粉螨!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傢俱上這些會動的白點點,一般而言非常有可能是粉螨。粉螨在台灣相當常見,其非常細小非常不起眼,不過肉眼還是看得見,大小約略如麵粉一般,許多人看到可能會因為牠們聚集的關係誤以為是灰塵或髒污而忽略,仔細一看才發現牠們正在爬動。 招名威教授指出,粉螨和塵螨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並非同種生物。牠和塵螨一樣喜愛潮濕、悶熱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有不少民眾家中常見有這樣的困擾。牠也一樣會以毛屑、皮屑等作為糧食,不過不同的是,牠們也會吃米、雜糧、餅乾、蔬果等糧食,因此它們除了常見在沙發、櫃子、水龍頭、沐浴乳罐等各種傢俱、物品上,在食物上也有可能發現牠們的存在。 粉螨雖不會像蚊子一樣主動攻擊人,但若放任未妥善處理,牠可是會持續繁殖的,不僅影響生活環境品質、讓人覺得噁心,也有可能像塵螨一樣造成人體過敏,途徑包括沾染到身上或是在食物中未被發現吃下肚造成不適甚至腹瀉。 粉螨擦掉又會長出來?!專家3招清除粉螨!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會發現,粉螨即便是用抹布擦掉後,過沒多久又會再「長出來」。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這通常不是粉螨又復活了,而是下一批又出現了。粉螨最麻煩的特點就是在於他的體積非常小,且會四處亂鑽,非常難以根除,即便是用抹布擦掉當下肉眼看得到的,也無法確保牠們是否已經完全被清除或是還有其他是躲在看不到的縫隙甚至物品內。因此光是用擦拭、水沖的方式清潔,恐怕效果有限,過沒多久物品又會佈滿小白點。 若想清除麻煩的粉螨,招名威教授建議可用安全高溫的方式進行消滅,例如若是生長在物品上,可將其置入高溫熱水中,或是將其放置到高陽光底下曝曬,不過也要注意牠們自然也會逃命,因此陽光曝曬也建議可轉換各種角度。 另外,使用除濕機有助大幅降低空間濕度,也是破壞牠們生存環境的方法。由於台灣下雨頻繁,沒下雨也濕熱,因此招名威教授建議,可以在出門家裡沒人時開啟除溼機,回到家後再關閉即可,一般冷氣附帶的除溼機就很足夠。 除此之外,使用酒精、殺蟲劑也有助於消滅粉螨,水煙式殺蟲劑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不過在噴灑時,除了應留意避免在密閉空間下使用外等安全注意事項外,也還是要留意牠們可能也有部分躲在看不到的地方,建議使用後可再多做檢查確認。 若粉螨是出現在食物、食材上,前面所提到的方式一般而言是無法執行的,即便是用熱水煮,也不可能吃下肚。因此招名威教授建議,若是在食品、食物上發現,建議最好直接丟掉為佳,以避免吃下肚。 防範粉螨找上門 專家:環境除溼很重要! 最後招名威教授表示,粉螨喜歡潮濕、悶熱之處,空間物品越雜亂也越有可能建立出牠們的生長環境,長出粉螨而不自知。因此防範粉螨找上門,最重要的就是破壞牠們的生存環境,溫度不好掌握,那麼至少濕度平常控制好,做好除溼。此舉也有利避免發霉及塵螨。平常也要注意環境整潔,定期打掃,避免建立出對粉螨有利的生存空間卻不自知。特別注意食品、食物更應妥善保存。做好妥善的環境管理,以免後續除蟲的麻煩。 《延伸閱讀》 .平時打掃如何避免揚起灰塵?毒物專家譚敦慈:牢記「乾濕乾」原則。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季中醫穴位敷貼 可改善鼻過敏與氣喘症狀
新竹一名5歲的小弟弟一早起床就打噴嚏、流鼻涕伴咳嗽,去年接受中醫穴位敷貼,媽媽發現到了今年冬天,弟弟鼻過敏症狀明顯改善,感冒頻率減少,以往遇到下雨天就發作的鼻過敏也緩解很多;另一名8歲的小朋友,從小就怕吃藥,但反覆鼻塞、流鼻涕、睡覺張口呼吸,去年也選擇穴位敷貼,治療後,早上起床的鼻過敏症狀也隨之減輕。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鄒曉玲表示,過了立冬,大家都開始冬令進補,冬季天冷風大,也是虛寒性過敏性鼻炎與氣喘好發的季節,在這個時候利用溫陽通絡的中藥製作藥餅,敷貼在相對應的穴位上,即冬季三九貼,可以達到溫肺祛寒的功效,降低鼻過敏與氣喘症狀的嚴重度。鄒曉玲指出,臨床上也遇到不少老年人因為年長體虛、器官功能衰退,表現慢性鼻炎的症狀;71歲的老太太,整日鼻水流不停已經1年多,伴隨身體發冷,經過口服中藥與穴位敷貼治療2周後,鼻水量大幅減少,身體也比較能夠抗寒。虛寒性體質者表現的症狀多為畏寒、鼻水清稀如水、或咳嗽痰涎清稀,平時應少吃寒涼冰冷的食品,包含冰品、茶類飲品、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橘子、硬柿子、山竹、蓮藕、綠豆、白蘿蔔、大白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蕃茄、竹筍等等。今年度冬季三九貼時間從12月21日至明年01月30日,過敏、氣喘屬於虛寒證的族群,可以每隔1至2周進行一次穴位敷貼,共敷貼三回;皮膚過敏與急性發炎狀態時則不適合進行三九貼的療程,建議經中醫師評估後再治療。
-
2020-12-21 科別.泌尿腎臟
痛風當心!醫師:尿酸過高不只關節痛 還可能會洗腎
隨著天氣轉涼,熱呼呼的火鍋愈來愈受歡迎,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在周末和親朋好友聚會連續兩天吃了火鍋大餐,隔天清晨突然被痛醒,右側大腳趾關節又腫又痛,不得已只好下床吃止痛藥,但右腳踩到地板的那一剎那,卻讓他痛到冷汗直流。經過一番折騰,王先生只好搭車到急診室求助。王先生的尿酸已超標多年,急性發作緩解後,醫師建議要使用藥物降低尿酸,減少未來痛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然而王先生的腎臟功能不佳,經過討論後開始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減少尿酸的生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陳冠興醫師指出,痛風與「高尿酸血症」很有關係,而尿酸的源頭則是「普林」。我們體內所有組織都含有「普林」這種物質,當細胞在汰舊換新時,就會分解普林,產生尿酸。我們的身體要如何排除尿酸呢?陳冠興醫師解釋:「大約三分之一靠腸胃道,另外三分之二則靠腎臟,分別以糞便和尿液的方式排除。」但是如果攝取太多的高普林食物,或是腎功能不好而難以排除的話,尿酸就會於血液內累積,形成「高尿酸血症」,臨床上定義為血中尿酸濃度>7.0mg/dl。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時,可能於體內形成尿酸結晶,這些細細長長的尿酸結晶容易累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而紅、腫、熱、痛,就是大家熟悉的「痛風」。痛風不只讓關節疼痛,還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變形陳冠興醫師表示,痛風通常是陣發性地發作,最容易出現痛風的關節是大腳趾,許多患者會在半夜、清晨,於睡夢中感到關節劇烈疼痛而驚醒,腳趾關節已變得又紅、又腫、又熱、又痛。痛風發作後,往往需要經過幾天才逐漸轉好,但也可能在不久後又再度發作。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漸漸會發現連膝蓋、腳踝、手腕等部位都可能會有痛風發作。「假使痛風一直反覆發作,經過五年、十年之後,尿酸結晶會破壞、侵蝕關節,」陳冠興醫師提醒:「這些累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形成痛風石,導致關節變形。」痛風好發於30歲到50歲之間的男性。不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患者也出現了痛風的問題。而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得到高尿酸血症的盛行率可能高達九成以上。輕忽痛風,全身都受害陳冠興醫師說,值得注意的是,痛風不只造成關節疼痛,還可能傷害其他器官,因為尿酸結晶除了會沉積在關節,還會沉積在血管、腎臟等,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痛風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並與許多疾病有共病關係,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與痛風有關。甚至台灣的國病『腎臟病』,也與痛風有關。」陳冠興醫師強調:「盡早治療痛風、控制尿酸,才能減少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尿酸主要透過腎臟代謝,如果體內的尿酸濃度持續過高,腎臟的負擔就很大。當尿酸鹽結晶過大,無法順利由腎臟排出時,會塞住腎小管,導致腎臟間質發炎;尿酸鹽結晶也會卡在輸尿管,形成尿路結石。此外,當尿酸結晶沉澱在腎臟毛細管血管壁,腎絲球將逐漸硬化,造成腎臟功能失調。因此,痛風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只有在發作時自行購買強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吃,長期大量服用恐損害腎臟功能,漸漸走向腎衰竭,甚至到需要洗腎透析治療的程度。面對痛風,急性止痛,慢性降尿酸,長期達標尿酸值小於6.0mg/dL是關鍵!陳冠興醫師分析:「在治療痛風的時候,可分成兩部分來看。痛風急性發作時,可以用消炎止痛藥讓患者疼痛改善;慢性期則是要嘗試降低血中尿酸濃度。」 假使患者一年會發作兩次、三次以上的痛風,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便要考慮長期使用降尿酸的藥物,穩定控制血中尿酸濃度小於6.0mg/dL,身體才不會處在長期發炎的狀態。陳冠興醫師解釋,目前控制尿酸的藥物有兩種機轉,一種是「促進尿酸排除」,另一種是「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增加腎臟排除尿酸的量,但是如果患者腎臟功能較差,又要讓更多尿酸從腎臟排出的話,就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好。另外,從泌尿道排出愈多尿酸,其實也會增加產生尿路結石的風險。「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新一代降尿酸製劑,由肝臟代謝,即使患者腎功能不佳也能使用。陳冠興醫師說:「台灣的患者通常只要每天服用半顆,就能讓血液中尿酸濃度下降。」研究指出,痛風患者規則服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將尿酸值維持低於6.0mg/dL後,能觀察到延緩患者腎功能惡化、明顯消除痛風石,且減少痛風再度發作的機會,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藥物有造成過敏的風險,輕則皮膚起疹子,重則引發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這是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死亡、殘疾,非常棘手。新一代降尿酸製劑較少發生皮膚過敏反應,安全性高。陳冠興醫師回憶,曾經有位痛風患者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剛來門診時尿酸超過9 .0mg/dL,每年都會發作2-3次痛風。他的腎臟功能較差,已經進入慢性腎臟病3b期(eGFR 30~44 ml/min/1.73m2),所以選擇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在持續穩定的藥物治療下,他的尿酸漸漸降到6.0 mg/ dL以下,回到正常值。後續追蹤過程中發現,他的腎臟功能從3b期進步到3a期(eGFR 45~59 ml/min/1.73m2) ,痛風也不再頻繁發作。痛風是富貴帝王病,使用藥物也要正確飲食陳冠興醫師說,想要避免痛風,我們也得從飲食方面下點工夫。首先,肉類、海鮮、火鍋湯、高果糖漿、及啤酒都屬於高普林食物,務必控制攝取的份量。每天的水份要充足,充足的水分能幫助尿酸排除,降低尿路結石的機會。適當的減重也能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此外,痛風與許多慢性病有共病相關,一定要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千萬不要以為痛風只是關節痛,急性發作的時後就自行吃止痛藥!」陳冠興醫師叮嚀著:「尿酸超標是慢性的問題,長期下來對腎臟、心血管都不好,最好規則服藥控制尿酸,才能減少未來腎臟衰竭、洗腎的機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