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皮膚壞死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2-09-01 醫療.皮膚
被機車排氣管燙傷 醫師提醒把握前30分鐘降溫避免二次傷害
●燙傷後立即沖水降溫●腳、背部真皮層較薄,易產生水泡形成傷口酷夏期間,不少愛穿短褲的機車族常發生小腿遭排氣管燙傷事件,若發生車禍時小腿被機車排氣管壓住,恐造成嚴重接觸性燙傷。皮膚科醫師提醒,燙傷發生第一時間處理步驟「沖脫泡蓋送」,並把握前30分鐘降溫,避免熱能持續往皮膚深處傳遞,造成二次傷害。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柵君表示,燙傷主要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若是小腿不小心接觸排氣管,屬於單純燙傷,約在一度或淺二度,並不會太嚴重;若是出車禍、自摔,機車壓在人身上,有一股下壓的力量,則屬於深二度或三度的接觸性燙傷。陳柵君說,燙傷嚴重程度與接觸時間、溫度有關,若小腿短暫接觸到排氣管,立刻離開,應以「沖脫泡蓋」步驟處理,包括急速降溫、塗抹燙傷藥膏等,通常1、2周後傷口就會癒合,感染情況不會太厲害。但如果是被排氣管壓住的接觸性燙傷,治療後可能會留下疤痕。用流動水沖傷口 避免曝曬陳柵君表示,接觸性燙傷必須把握燙傷前30分鐘降溫,因熱能會從皮膚表層往深度傳遞,若沒有及時降溫,二度燙傷可能演變三度燙傷,建議用「流動水」或冰敷方式降溫,例如用冷飲瓶罐隔著紗布或薄手帕,壓在傷口上降溫,避免傷口水泡破皮造成二次傷害。若手邊完全沒有流動水、也沒有冰物品可以降溫,陳柵君表示,民眾可以用布將傷口簡單包覆,讓傷口「防曬」,避免曝曬高溫持續加溫,就近到診所或醫院,進一步進行沖水降溫。民眾擔心用自來水沖傷口會細菌感染,陳柵君說,根據文獻記載,用流動水沖傷口與用生理食鹽水清潔,感染率是一樣的。但如果不是流動水,而是將開放性傷口浸泡在水裡,的確容易感染。若是用浸泡降溫,建議最後用生理食鹽水沖過,再擦乾塗藥。近期天氣炎熱,陳柵君指出,民眾皮膚直接曝曬陽光下,恐發生輕度曬傷,皮膚會微微泛紅,就屬於一度燙傷,若表皮層與真皮層間的水分過度蒸發,皮膚會變很薄,一旦不小心壓到排氣管,皮膚承受熱能能力變差,更容易燙傷起水泡,變成二度燙傷。「這時候降溫非常重要!」陳柵君表示,即時降溫可以讓燙傷傷口維持在淺二度,通常傷口兩周就可癒合,也不太有疤痕;但若進入深二度,怕局部皮膚壞死,癒合時間拉長到一個月以上,且可能形成色素沉澱,留疤或蟹足腫。超過1公分水泡 不要刺破陳柵君提醒,皮膚經高溫曝曬會疼痛,就是受傷警訊,可能會曬傷或燙傷。真皮層較厚的部位是臉,但較薄的部位包括腳、背部等,因此許多民眾出遊,多半發生腿部及背部曬傷,產生水泡形成傷口。水泡是表皮層和真皮層中間積水形成,陳柵君提醒,相較小水泡會自行吸收,但超過1公分水泡,有時會往表皮層、真皮層處滲透而愈來愈大,若破掉,照顧不慎恐感染,建議民眾不要刺破,到醫院以無菌消毒處理傷口。燙傷傷口癒合後的照顧,陳柵君說,深二度燙傷刺破水泡後,擦藥一周傷口多半已癒合,應停用藥膏,避免擦太多皮膚變黑,前6個月積極照護可避免留疤。
-
2020-12-03 科別.新陳代謝
紓壓猛嗑鍋 關節腫大 痛風發作
50歲許先生為房屋仲介,由於近期房地產正夯,工作量暴增,加上時序進入冬季,與朋友相約吃鍋暖身,成了舒緩工作壓力的最佳方式,日前右腳大拇趾產生劇痛、關節腫大,根本無法穿鞋,赴醫檢查確診為「痛風石」所致,經手術治療後,才能重新穿鞋,也嚇得他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嗑鍋。許先生有痛風家族史,加上飲食沒控制、缺乏運動,年輕時就經常痛風發作,只要吃藥就能緩解症狀,但隨著年紀增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痛風發作頻率日益頻繁,右腳大拇趾甚至長出結晶石,不但影響外觀,也導致行走困難、穿不下鞋,令他苦不堪言。痛風石是高尿酸造成的結晶現象,容易發生在痛風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痛風石可能出現在皮下、關節、軟骨、耳朵、內臟器官等處,從皮膚表層可看到顆粒物突起,摸起來堅硬如石頭,若沒有接受治療,可能造成關節和內臟器官損害,若不慎磨破皮膚,更有細菌感染的風險。根據臨床經驗發現,有痛風石的患者,如果等到關節變形、腫脹至皮膚破皮才決定開刀治療時,手術中容易破壞表面皮膚的血液循環,造成術後關節周圍皮膚壞死、關節暴露,影響傷口癒合,嚴重時可能面臨截肢,因此會建議在痛風石初期結晶階段,已影響到關節活動,且無法透過藥物溶解時,應尋求開刀治療。對於痛風石初期結晶階段的患者,建議可採用旋轉刮刀清除痛風石,也就是使用高速水震動來震碎結石,手術時間短、傷口小,能降低皮膚組織破壞的機會。如果痛風石既大且硬,則必須以傳統手術治療,但因容易破壞皮膚表面血液循環、骨頭、韌帶及肌肉組織,因此恢復的時間長,也較難癒合。痛風是全身的代謝性疾病,且痛風石手術治標不治本,術後若沒有調整飲食習慣、適度運動、多喝水,並搭配長期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仍有可能再次引起結晶堆積關節,而需要再次動刀,不可不慎。
-
2020-11-11 科別.心臟血管
罕見急性手中風 及時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
隨著天氣變冷,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多加注意,花蓮一名79歲阿嬤日前因罕見的急性上肢動脈阻塞,導致左手劇烈疼痛、冰冷發紫無力,所幸及時就醫接受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花蓮門諾醫院今天分享一則罕見「急性手中風」案例,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說,一般來說中風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而這些血塊大多是在心臟內形成後流出,較常見是阻塞腦部,這一例是阻塞在病人左鎖骨下動脈-腋動脈。79歲李姓阿嬤有高血壓、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瓣膜性心臟病病史,她說,當時左上臂痛到掉下眼淚,經過治療,現在舉手、握拳、做家事等都沒問題。李阿嬤9月6日突然感到左上臂劇烈疼痛,左手冰冷發紫發麻、無力、冒冷汗,家屬送至醫院急診,當時阿嬤意識清楚,無胸痛及其他神經性症狀。陳翰興說,經電腦斷層發現病人左手腋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施以導管手術,轉加護病房觀察,繼續抗凝血治療,3天後病情穩定,病人出院。陳翰興指出,血栓栓塞如果在6小時內血流恢復,通常缺血肢體可完全恢復正常;當肢體缺血6至12小時內肌肉開始死亡,12至20小時後神經破壞,而24至48小時皮膚壞死。年紀大、有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的病人為高危險群,若發生急性動脈缺血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導管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6小時內,否則將會增加壞死、截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