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搜尋
白肉
共找到
214
筆 文章
-
-
2020-09-04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為難承受之痛辭職 生物製劑療法有助潰瘍性大腸炎
喜歡打球的17歲「小偉」最近幾個月,媽媽發現他越來越瘦,常常抱怨腹痛。起初媽媽以為升學壓力導致,直到體重持續下降,也不跟朋友打球,馬桶看到血便,趕緊帶他到嘉義長庚胃腸科醫師顏志維求治,經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大腸從最外頭直腸有很嚴重發炎跟潰瘍合併出血,且發炎持續往上延伸至左段結腸,診斷「小偉」不是罹患腸躁症,而是與日本首相安倍一樣的「潰瘍性大腸炎」。顏醫師對「小偉」追蹤大腸鏡檢查,發現雖有輕微改善,但仍沒達到目標。幾個月過去,「小偉」抱怨雖然比較少拉肚子了,但是右邊肚子痛偶爾就會發作。顏醫師認為讓黏膜癒合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於是進行特殊單株抗體也就是「生物製劑」針劑治療,以達目標。半年多來,「小偉」打針完後未有不適,每2個月一次的療程,也沒耽誤他即將上大學的課業準備。漸漸的,「小偉」覺得肚子不痛了,口服的藥物減少了,體重跟體力也慢慢地恢復,終於身體狀況復原到可以回去打他最愛的籃球。在打針半年後,再次執行內視鏡檢查顯示腸子潰瘍發炎幾乎不見了,抽血發炎指標也都正常,治療效果令人滿意,但醫師仍耳提面命叮嚀「小偉」飲食還是要持續的控制,僅剩的兩三顆口服藥物治療仍不能中斷,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的控制。顏志維指出,潰瘍性大腸炎是慢性發炎疾病,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跟基因也就是體質,現代化環境、飲食、過敏原接觸及自體免疫的誘發有關,好發族群為10至20歲的年輕人及7至80歲的長輩。在過去環境汙染不多,飲食單純的年代,此類疾病並不常見,不少醫師未有相關經驗診斷及治療病人,因此病人往往求醫無門輾轉流浪於各醫院的胃腸科。潰瘍性大腸炎治療,跟一般肚子痛感染腸炎治療很不一樣,潰瘍性大腸炎在排除感染之後,主要是讓腸子不要發炎,除特殊消炎藥物外,飲食控制,如避免牛奶接觸,避免抽菸及二手菸,多吃蔬菜水果,多以白肉取代紅肉等,也是重要的課題。潰瘍性大腸炎病情變化可以很快,腹痛出血甚至可能因感染引發敗血症,因此需要專業醫師及個管師密切與病人聯繫,依據病人狀況做藥物調整。
-
2020-08-25 養生.健康瘦身
情人節吃大餐 營養師教挑這些不發胖
今天是七夕情人節,燭光晚餐、美食相伴少不了,營養師提醒小心在不知不覺中吃太多,教大家吃的撇步,避免造成身體負擔或身材走樣。很多民眾會選擇西式餐點像排餐或Buffet來慶祝情人節,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戴淑婷表示,享用美食有撇步,可選擇分享餐或兩人共點一道主餐,再搭配幾道輕食蔬菜或沙拉,像蘑菇、蘆筍、玉米筍、花椰菜、牛番茄、菠菜、杏鮑菇等,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還可以增進情感。戴淑婷指出,若以相同份量的牛、羊、豬、雞肉、海鮮類等食材比較,屬於紅肉的牛肉及羊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可選低脂白肉像是雞胸肉、雞腿取代;豬肉應避開高鈉的加工食品如香腸、培根、火腿等,改以里肌肉、腰內肉做為主餐;海鮮類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像牡蠣、蝦子、干貝等,並以清蒸或燒烤取代油炸油煎的主餐。用餐順序也不可忽視,戴淑婷說,可掌握喝清湯、搭配生菜、主菜選擇白肉或海鮮為主、甜點換水果,這個進食順序。此外,享用浪漫大餐時,許多人會搭配酒類,她提醒,酒精是高熱量的來源,最好淺嘗即可。戴淑婷舉例,1公克的酒精含7大卡熱量,喝1杯200ml酒精濃度12%的香檳,熱量就有168大卡,超過半碗飯140大卡的熱量,提醒民眾享受美食時,除了聰明選擇情人節餐點,記得用餐過後與情人及朋友走走路消耗一下卡路里,以免影響身材和健康。
-
2020-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春風吹又生!醫師提醒,小心腸瘜肉,切了又長!
從 2006 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但直到最近多位名人,如前總統李登輝、屏風創辦人李國修、資深法醫楊日松等知名人物相繼傳出罹患腸癌的新聞曝光後,很多民眾才開始正式「腸癌」的嚴重性。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但是許多人並不自覺!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2010 年有 67% 的受檢者健檢前的主訴中並無便秘、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胃酸多、食道逆流等症狀,然而腸鏡檢查卻發現異常。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腸瘜肉有關腸鏡篩檢最常出現的前三大病症,分別為增生型瘜肉 (36.5%)、腺瘤型瘜肉 (21.5%)和黑色素沉澱 (2.1%) 。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八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鄭乃源表示,在不分年齡層的情況下,有腸瘜肉的受檢者比例是 44%。 而 61~70 歲銀髮族,平均每三人中就有兩人有腸瘜肉 (64.2%);但是年輕人也不能輕忽,31~40 歲的初老族,每三人中也有一人有腸瘜肉 (33.7%)!由於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關聯,鄭乃源建議,如檢查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乙狀結腸以上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盡快切除,並且持續密切觀察,才能確保腸道健康。腸瘜肉春風吹又生 比率逾2成鄭乃源特別強調,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二成。99年在聯安進行腸瘜肉切除者有 750 位,但隔年經聯安複檢提醒返回做大腸鏡者有 202 位,卻發現其中有 46 位 (22.8%) 再度發現屬於高危險的腺瘤型瘜肉。不過,就算原來發現的是增生型瘜肉,也不可大意。鄭乃源表示腺瘤型瘜肉初期發展時,有可能會因太小而易被忽略,或是受檢者本身的體質是屬於快速發展型的,因此有瘜肉都需要追蹤。例如有位一直維持標準體重的沈小姐,雖然 99 年在聯安做全身健檢時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增生型瘜肉,卻未放在心上。直至 101年初至聯安再做全身健檢時,卻發現瘜肉不但變大也變多了,除了原來 0.2 公分的增生型瘜肉,也發現 1.6公分「鋸齒狀腺瘤瘜肉」。生活好習慣 定期篩檢 有助遠離腸癌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從 30 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 (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 (身體質量指數) ≧24 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