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科別.一般外科
搜尋
痠麻
共找到
84
筆 文章
-
-
2020-10-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血管疾病問題多 醫師教日常保養血管這樣做
血管系統在身體各處穿梭,讓血液能攜帶氧氣、養分和各種化學物質到各個器官,是極重要的輸送網路。不過,隨著年歲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血管的構造也開始產生變化,大的血管疾病像是膨大變形,小的血管疾病則會阻塞不通。為了喚起民眾能對心臟血管健康的重視,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訂定每年的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而聯合國則是將每年10月1日定為國際高齡日,呼籲注意老年人的健康。透過這兩個國際性節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心血管疾病與高齡者的重要議題。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聽到胸痛,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心臟病,不過有些患者的胸痛與胸主動脈有關。胸主動脈連接心臟,是身體最粗、最大的血管,就像是血管系統的高速公路。主動脈壁富有彈性,可以承受高壓血流衝擊,並協助把血液送往全身。當主動脈出狀況時,往往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新光醫院心臟及血管外科主任林佳勳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胸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另外主動脈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的問題。 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壁老化、病變,而漸漸膨大,主動脈瘤形成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主動脈瘤愈來愈大,破裂的風險也愈來愈高。林佳勳醫師說,胸主動脈破裂會導致胸腔內大量出血,若來不及送到醫院當下即有50%的死亡率,而來得及送到醫院的病人之中,仍有大約一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主動脈剝離是因為主動脈管壁的內膜(intima)破損產生小裂口,高壓血流便經由裂口灌入主動脈壁中形成「假腔」。倘若假腔的壓力很大,可能壓迫真腔,使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流,而導致腦中風、腎臟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等疾病。胸主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有什麼差別?林佳勳醫師解釋,胸主動脈瘤破裂和胸主動脈剝離發作前通常沒有任何徵兆,一發作就是劇烈胸痛,讓人措手不及。胸主動脈疾病發作時的疼痛可能從前胸痛到後背,甚至會往下蔓延。至於心臟病發的患者可能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好像被重物壓住,而且疼痛會往脖子、下巴、肩膀、手臂蔓延。無論是胸主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發,都會讓患者極度不適、痛到冷汗直流。林佳勳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狀況時要爭取時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就醫,不要任意服藥,以免拖延病情、危及性命。如何預防胸主動脈瘤破裂?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甘宗旦醫師說,由於胸主動脈瘤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務必定期回診,利用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工具來追蹤胸主動脈瘤的尺寸。當胸主動脈瘤管徑膨大到6公分以上,將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最好能盡快接受治療。在尚未破裂的狀況下處理,成功率比較高。中老年人常見血管問題 血管阻塞、靜脈曲張、洗腎廔管甘宗旦醫師提醒,除了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出問題之外,中老年人還有一些常見的血管問題要特別留意,例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頸動脈血管狹窄、靜脈曲張、洗腎廔管阻塞等。「急性下肢周邊動脈栓塞」即俗稱為「腳中風」,和心肌梗塞一樣須要立刻處理,若拖到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導致截肢。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主要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管管徑愈來愈狹窄,導致腿部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主要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患者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等症狀;第二級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每走一小段路就會因腳痠痛而必須停下來休息。到了更嚴重的第三級,下肢血流量已極少,患者即使坐著休息也會疼痛難耐;第四級患者,下肢血流不足以供應細胞,組織開始壞死,肢體末梢變黑、潰瘍、壞疽,可能需要截肢,若併發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恐危及性命。浮腳筋,莫輕忽!下肢疾病除了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靜脈疾病,像是常聽到的靜脈曲張。甘宗旦醫師解釋,靜脈曲張不僅在外觀上造成困擾,症狀包括疲勞、痠麻、疼痛、腿部腫脹、癢感、沈重感以及半夜腿部抽筋等症狀,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若不及早治療的話,靜脈曲張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愈來愈嚴重。嚴重時可能造成皮膚發炎、纖維化、色素沈澱,甚至形成慢性潰瘍、難以癒合的傷口、反覆性靜脈炎及蜂窩性組織炎等。最致命的是,當靜脈血栓脫落流回心臟,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死亡率相當高。若有靜脈曲張的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洗腎廔管要小心照顧台灣的洗腎病人一直高居世界前幾名,年齡分布大多在50歲以上;甘宗旦醫師說,洗腎廔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小心照顧,例如廔管側的手臂要避免戴手錶、飾品或穿著袖子過緊的衣物。無論睡覺、工作,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壓迫動靜脈廔管,以免導致阻塞。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暖,以免因為太冷使得血流減緩。若發現洗腎廔管有任何異狀應該要立即回醫院處理,像是透析治療後手指發青、發冷、疼痛、或透析針頭拔出後血流不止,以及透析血管處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洗腎廔管的振動感減低或消失,這些都有可能是廔管阻塞,越早介入治療,越有機會維持動靜脈廔管的暢通。保養心血管 請你這樣做林佳勳醫師提醒,各式各樣的血管問題往往是經年累月的傷害所導致,尤其老年人家因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更需要多加注意;從日常生活保養血管,降低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皆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我們的血管,使血管變硬、變窄,大家務必把血糖、血脂、血壓控制好,成年人的正常血壓為130/80 mmHg(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若持續的高於正常範圍,即為高血壓。林佳勳醫師提及,很多民眾根本不曉得自己有高血壓,一直到出現大問題才驚覺事態嚴重。呼籲銀髮族、體重肥胖、糖尿病患者、時常熬夜、工作壓力大等危險族群,應該要每天自行測量血壓。血管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大家要持之以恆,好好做保養!原文:
-
2020-10-05 科別.指甲.足部
扁平足腳痛因鞋子穿太鬆!物治師教4步驟鞋帶綁法,輕鬆走路不痛了
小梅(化名)有功能性扁平足,容昜腳痛不想運動。但年過40代謝下降,漸漸變胖,終於決定每天快走半小時,興沖沖去買了一雙穿起來舒服,支撐度又好的運動鞋,沒想到穿了幾次腳又痛了。她拿著鞋子去找物理治療師求救,才知道原來自己懶得綁鞋帶,腳在鞋子裡滑來滑去,鞋子支撐度再好也沒用。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部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當足弓被身體重量壓扁,小腿後側肌肉為了穩住腳板而長期用力,會出現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足部也會漸漸產生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腳掌的神經和軟組織受壓迫而疼痛,衍生出慢性扭傷和關節炎。這時候從外觀看,可發現鞋底的中間或內側磨損、鞋面內側出現摺痕。鄭融建議,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找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大部分人穿運動鞋,都是把腳塞進去,然後拉緊最後一段鞋帶,這時腳背和鞋面通常還有很大空隙,除了增加足弓塌陷的機會,腳還會前後滑動,不斷撞擊腳趾,可能導致拇趾外翻或甲溝炎。最後一段鞋帶的位置太緊還會壓迫到足背動脈,導致腳趾痠麻。正確綁鞋帶,要將足跟向後緊靠著鞋跟,耐心把每段鞋帶拉好、貼合腳背,最後再利用「跟鎖(heel lock)」綁法收尾。鄭融說,網路上有很多跟鎖綁法的教學影片,這能讓腳背和鞋子的接觸面極大化,使足背壓力均勻,足部兩側充分支撐,走路更輕鬆。》跟鎖綁法教學影片
-
2020-10-04 科別.骨科.復健
頸痠、肩痛、手麻…頸椎症候群不用開刀?中醫師有解方
52歲的陳先生(化名),4年多前因脖子痠痛就診。主訴疼痛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但效果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每天需服用止痛藥來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及睡眠品質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患者因此求助於中醫師,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3周,以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已經大幅減輕;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維哲指出,此類病人的肩、頸、上背連至手臂、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是工作負重太過,造成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患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李維哲解釋,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姿勢不當時,使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讓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李維哲表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陳先生的問題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因此,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李維哲進一步說明,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手法,藉以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1.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 李維哲
-
2020-09-28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腿部有「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害的
羅姓婦人經營早餐店,前陣子經常感覺到小腿痠麻腫脹,容易腳痠疲累,不太能久站,有時還會抽筋,大腿和小腿有明顯血管突起的「藍色蜘蛛網」紋路,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靜脈曲張造成。聯新國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蕭鎮源表示,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不只影響美觀,也是一種慢性且持續進展的靜脈血管退化疾病。靜脈曲張可分為遺傳因素以及後天長時間下肢靜脈承受壓力、腹部壓力增加等,例如肥胖、懷孕、經常便秘、常舉重物、久站等。蕭鎮源指出,靜脈曲張女性較男性多約3至4倍,過去常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除了早餐店員工,其他像漁工、搬運工、廚師、教師、空姐、櫃姐、護理人員也都是好發族群。靜脈曲張初期並不明顯,僅皮膚表層的微血管擴張,外觀出現細微蜘蛛絲網狀紋路;後期有下肢皮膚癢、水腫、腿部痠痛、容易抽筋、腿部沉重感等症狀,嚴重會產生皮膚色素沉積、潰瘍、破裂出血、血塊引發血栓靜脈炎。預防靜脈曲張,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久站久坐與搬重物,適度運動,適時把腳抬高,以物理原理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腹壓。在治療方式方面,輕度的靜脈曲張以保養和觀察為主,嚴重靜脈曲張,需由醫師以超音波評估後,以外科靜脈剝除或血管內雷射手術等治療。
-
2020-09-22 科別.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不用再忍痛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南投80歲吳姓阿公經常背痛並向下延伸,左腿也又酸又痛,發現是腰椎椎間盤突出,他因年紀大不想動刀,醫師在神經根注射藥物治療。不過止痛效果無法持久,有時痛到無法行走,南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葉國球討論後,病人與家屬同意用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第二天就出院,而且背部與腿部的痠麻疼痛感消失,不用再使用止痛藥。南投醫院表示,腰痛、下背痛連帶到下肢麻痛無力,也有人會肩、手臂痠麻,都是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發作時苦不堪言,不過許多人一忍就是好幾年。醫師提醒有症狀就應就醫,無需太過擔心手術治療,且腰椎內視鏡手術,相對傳統手術,傷口小復原也較快,改善疼痛困擾。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是新近發展的開刀技術,透過1公分的小傷口,內視鏡進入腰椎,直接到達病灶處,透過鏡頭可將病灶切除,達到手術目的。內視鏡屬微創手術,不只傷口小,對鄰近組織傷害,也能減到最輕,而且手術出血量少,可減少手術併發症。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最常用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病人的症狀通常是下背痛,而且會牽引痛到下肢,這就是坐骨神經痛。如藥物治療無效,再經過影像學正確診斷,即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麻醉方式可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手術中需要移動式X光機來定位病灶處,確認後即可進行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胸椎及頸椎也可進行內視鏡手術治療,應用於小面關節囊腫伴有神經根症狀,外側椎管和椎間孔狹窄等等。當然手術也有他的禁忌症,如馬尾症候群,此時脊椎管嚴重壓迫,病人雙下肢已無力,傳統神經減壓手術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
2020-09-17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有三高者應提高警覺
一名75歲男姓長年抽菸,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三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他因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因此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他說,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張育晟說,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他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張育晟提醒,因周邊動脈栓塞於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
-
2020-07-30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爬樓梯…臀腿痠痛 簡易拉筋3招 緩解不適
健康版Ⅹ元氣網 推出元氣健康操3C數位科技發展迅速,對現代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各種身體痠痛逐一浮現。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健康操」專欄,邀請專家以輕鬆方式傳授簡易的保健運動,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健康操,跟著做、動一動,讓大家元氣滿滿、愈動愈年輕。你常會這裡痠、那裡痛嗎?其實可以在家裡做拉筋伸展動作改善。台安醫院運動中心教練梅世維傳授「3種臀腿拉筋伸展運動」,讓大家可舒緩身體的痠痛。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久坐、缺乏運動,身體常這裡痠、那裡痛,不只是中老年人,上班族也飽受肩頸、腰部、腿部等痠痛困擾。事實上,大家可以不求人,透過簡易的居家拉筋伸展運動,緩解改善身體的痠痛。拉筋方式若做錯 疼痛更嚴重許多上班族進入辦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很少起身活動筋骨,一旦坐太久,很多人的臀部及腿部會很緊繃,容易出現痠麻痛。台安醫院運動中心教練梅世維表示,除了久坐會造成臀腿痠痛外,有時候爬樓梯或走路走太多,也會導致大腿前側痠痠的,膝蓋產生疼痛不適。針對腰痠背痛、臀腿痠痛等問題,梅世維指出,可以透過拉筋伸展動作獲得舒緩改善,但要小心若是拉筋方式錯誤,反而會讓痠痛更為嚴重。正確的拉筋動作,可以幫助肌肉伸展、延展性的拉長,變得比較舒適,進而緩解肩膀、腰部及腿部的痠痛。閒暇動一動 每套做2至3次梅世維推薦3種簡易的居家臀腿拉筋伸展運動,包括大腿前側伸展、臀部伸展及腿部後側伸展等,建議利用閒暇時輕鬆動一動,每套動作可做2至3次,約一分鐘至一分半鐘的時間,可以有效改善現代人常見的臀部及腿部的痠痛問題。3種臀腿拉筋伸展運動腿部後側伸展1.坐姿,左腳伸直。2.右腳的腳掌貼在左腳的大腿內側。3.左腳膝蓋、腳尖朝上。4.身體坐直、臀部坐挺。5.身體朝前、腰彎下去,雙手向前伸展碰觸左腳腳踝。6.停留15秒,右腳收回,回到坐姿。7.換腳做。重複做二到三回。功效:改善腿部痠痛臀部伸展1.坐姿,左腳踩在瑜伽墊上。2.右腳像蹺二郎腿般蹺到大腿前側。3.雙手可以抱著大腿後側或是撐在身體後側。4. 腳慢慢的靠近自己5.胸口盡量向前壓,靠近蹺起的大腿6.停留15秒,右腳收回,回到坐姿。7.換腳做。重複做二到三回。功效:改善臀部痠痛大腿前側伸展1.雙腳站直。2.右手拉起右腳腳踝,大腿骨朝向地板。3.左腳單腳站好,可以微彎。4.停留15秒,放下右腳站直。5.再換腳做。重複做二到三回。功效:改善大腿痠痛
-
2020-07-29 養生.抗老養生
長期不運動 40歲後恐肌肉萎縮
常腰痠背痛、肌肉拉傷的人注意!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肌肉會慢慢退化,若長期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40歲後恐出現肌肉萎縮現象,甚至發生肌少症。一名62歲女性經常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由於她在小吃店工作,每天站立九個小時,雙手不斷地搓湯圓,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及老化,導致肌肉萎縮,就醫給予消炎止痛藥且休息後獲得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這名女性因肌肉退化,無法負荷原先工作量而導致受傷,解決之道應從減少負擔或增加自己的能力下手,建議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更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周明文說,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無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尤其女性比男性減少得更多,但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減緩退化速度。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的人,若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的話,會慢慢無法負荷年輕時可勝任的工作;70、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罹患了肌少症。若懷疑肌肉流失,可以採用「計時起立行走試驗」進行簡易的居家檢查,周明文說,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患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改善肌肉萎縮,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周明文建議,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有效,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及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可從事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若有心肺方面疾病的人,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包括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
2020-07-29 科別.骨科.復健
一天到晚肌肉拉傷?醫師說要40歲之後留心這疾病
一名62歲女性經常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使用止痛藥膏後改善,但不久就復發。原來她每天在小吃店工作,必須站立九個小時,雙手不斷地搓湯圓,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及老化,肌肉萎縮,無法負荷原來工作,經給予消炎止痛藥與休息後改善。醫師呼籲,肌肉受傷經治療與休息後,應定期做阻力運等來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這名女性因肌肉退化,無法負荷原先工作量而導致受傷,解決之道只能從減少負擔,或增加自己的能力下手,建議應避免或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周明文說,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慢慢流失,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尤其女性比男性減少得更多,但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減緩退化速度。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慢慢無法負荷年輕時可勝任的工作;70、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有了肌少症。若懷疑肌肉流失,周明文說有簡易居家檢查方法「計時起立行走試驗」,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如何改善?周明文說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甚至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而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周明文也提醒,患者若本身有心肺方面疾病,則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
-
2020-07-20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不一定是胃食道逆流 可能是這致死疾病
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衷工作的他,長時間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使他一直飽受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困擾。前陣子,開始偶爾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他認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放在心上。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來自主要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因此,安排健康檢查掌握心臟血管健康狀態相當重要,越快發現、及早治療。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錢政平提醒,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他呼籲,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就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就應小心,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可能發生的遺憾。
-
2020-06-05 科別.腦部.神經
為什麼會手麻?醫師解析各種病因傳達的警訊
現代人電腦、手機、3C產品不離身,當手部過度操作這些產品後,惱人的痠麻感也跟著上身;若再加上照顧小孩或從事機械式動作的工作,更可能從手指末端到肩膀段有不舒服的症狀。手麻是門診中常見的問題,通常是周邊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所發出的警訊。手掌的周邊神經分布包括正中神經與尺神經,正中神經負責拇指、食指、中指、靠中指側無名指半邊的感覺,尺神經則負責靠小指側無名指半邊與小指的感覺。(圖1)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與通往手指的許多肌腱共同穿越一個四面由骨頭與韌帶所圍起來的腕隧道。當正中神經在腕隧道中受到壓迫時,會產生感覺功能障礙,導致拇指、食指、中指、與半邊無名指其中幾隻手指或全部發麻,有時會伴隨疼痛、觸感較不敏銳,壓迫更嚴重時造成手掌手指無力、動作不靈活、甚至手掌魚際肌等肌肉萎縮。此時,敲擊手腕腹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而尺神經在經過手肘時亦會通過肘隧道。尺神經在此處受到壓迫時會造成小指、與半邊無名指發麻,嚴重時產生手掌手指無力或手背虎口肌肉萎縮情形,敲擊手肘尺骨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肘隧道症候群的發生率與腕隧道症候群相比較來得更低,但病因、好發族群與診斷方式則類似腕隧道症候群。頸椎神經根的病變,也會造成類似腕隧道或肘隧道症候群的手麻情形(圖2)。事實上,正中神經與尺神經係源自於頸椎神經與胸椎神經,因此當脊椎神經病變時,扭轉擠壓頸椎可能誘發手部麻痛情形。造成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最常見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根部的位置,其他尚可能肇因於骨贅增生(骨刺)、脊椎滑脫、腫瘤壓迫等因素。除了周邊神經與頸椎神經病變外,其他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手腕肌腱炎(媽媽手)、手腕關節炎、化學治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等都有可能造成手麻的情形。有手麻症狀困擾的民眾,可經由臨床醫師針對每位病患的臨床表現與過往病史綜合判斷,安排必要的檢查,從而得到正確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重拾健康。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喜歡躺沙發滑手機? 小心成為脊椎側彎高危險群
你也是屬於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懶骨頭嗎?王咨翔醫師分享,門診最近來了一位38歲的李先生,表示下背痠痛,起身時還會有某根筋突然被拉到的痠麻感,仔細詢問才發現,原來李先生是標準的沙發馬鈴薯,不管是看電視還是滑手機,都是躺在沙發上。 如果坐沙發時沒有挺直身體,臀部容易越來越向前,壓力集中點就會從坐骨變成尾骶骨,腰椎也會往前凸,被壓迫後凸的「C字型」,久了就可能變成脊椎側彎。一般中醫在診斷時,會先請患者向前彎腰90度,兩手平肩下垂,醫師站在身後和側面觀察背部外觀,果不其然,李先生從胸椎下段到腰椎第一至四椎,左右高低不一、有明顯凸起,診斷為脊椎側彎。在治療上,王咨翔醫師先使用小針刀的縱行疏通法、加上針灸腰部的命門穴、足部的湧泉穴 ,最後再搭配整脊手法。經過3周後,李先生背部痠痛的部分已明顯改善,脊椎側彎的外觀也較不明顯了。 想要遠離脊椎側彎,除了不要躺在沙發外,平常也要避免彎腰駝背,像是站三七步、長期單側背重物等等。從現在起快一起過「端正人生」吧!來源出處:扶原中醫台中院區
-
2020-05-19 癌症.頭頸癌
悔不當初!口腔癌治療5年沒事 抽菸、嚼檳榔又復發
南投50歲江姓男子菸、檳榔不離口,5年前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開刀、放射線治療及化療後治療成效佳,追蹤5年皆無癌細胞。最近他覺得嘴破難受,就醫確認癌症復發,追問下江男承認沒有戒菸,且最近半年又開始嚼檳榔,對於癌症復發悔不當初,直說不敢再「抽菸吃檳榔」。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說,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誘發頭頸部癌症,對人體的細胞,尤其是上皮黏膜細胞,會加速細胞分裂,增加癌化癌變的可能性。嚼檳榔及吸菸是口腔癌主因,即使癌症已經治癒,仍需戒除菸檳,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追蹤。他說, 許多民眾誤以為戒檳會造成牙齒崩壞,作為拒絕戒檳的藉口,事實上嚼檳榔民眾常忽略口腔的保健,才造成齲齒或牙周病,因嚼檳榔會讓口腔的疼痛感麻痺,不知牙齒和牙齦早已生病,等開始戒檳時,疼痛痠麻感才浮出檯面,才會認為戒檳會致口腔不適,而使民眾戒檳失敗。戒菸對許多民眾來說也相當困擾,吳昭寬說,如果無法自行戒菸,可以尋求醫師協助,戒菸門診會依據患者的狀況,提供諮詢、尼古丁替代療法、口服藥物等戒菸協助。口腔癌患者應盡速戒除菸、檳、酒等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保持口腔衛生,不要抱持著「沒有這麼巧」的僥倖心態生活,當心癌症再度復發,不僅浪費先前治療努力,還得重新接受治療煎熬。如果二周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內部或周圍發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長了腫瘤;口腔痲木或疼痛;碰觸後容易出血的腫塊;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張口受限、舌頭的運動異常等,都應盡速至耳鼻喉科就診。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4-07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根據統計,8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下背痛的經驗,其中1/4的人疼痛會持續超過1個月。因為下背痛的比例很高,所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身邊經常有人喊:「腰痠背痛」。追根究柢下來,許多人的下背痛與脊椎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下背痠麻痛就是受傷的脊椎在發出求救的警訊。除了造成年輕人和老年人下背痛的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引起的疾病之外,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則指出,引爆下背痠麻痛的其他脊椎疾病也不少:1、脊椎側彎:不論是坐整天的上班族或辛勤做家事的媽媽,甚至每天運動的阿公、阿嬤,如果常感覺下背疼痛,甚至無法走太遠的路,或是走久了大腿會痠麻痛,有可能都是脊椎退化性側彎或滑脫,造成神經壓迫惹的禍。2、脊椎狹窄症:神經管徑受到硬組織或軟組織占據空間,脊髓遭受包圍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症狀。硬組織像是骨刺或先天性脊椎狹窄;軟組織則有椎間盤、黃韌帶或增生纖維組織等,會造成下背疼痛、兩臀或大腿、小腿的轉移痛。嚴重時,還會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典型的症狀是「神經性跛行」,所以許多脊椎狹窄症病人,走一走會腳沒力或是腳抽筋。3、壓迫性骨折:跟老人家的骨質疏鬆症有關,人體的骨質35歲以後,破壞的速度逐漸大於重建的速度,每年以0.25~1%的速度流失。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骨質加速流失的速度可達每年2~5%,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容易骨折,脊椎若發生骨折就稱為壓迫性骨折。4、脊椎關節間退化性關節炎:包括脊椎關節間的關節發炎或是在關節處骨骼邊緣多長出來不該長的小骨頭(俗稱骨刺),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前面,只會感覺到腰痠背痛,但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後面,就會使脊椎孔狹窄,加上老化的韌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老人家常見的坐骨神經痛。5、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症狀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下背感到疼痛僵硬,連走動都有困難,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大約是超過1個小時後疼痛才會緩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6、脊椎惡性腫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睡不著、坐立都難安時,要檢查是不是有脊椎惡性腫瘤,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可能性。7、攝護腺癌的骨轉移:年長男性若下背痛,排除脊椎問題之外,還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雖然病例不多,但也不可忽視。江東懋指出,下背痛的原因複雜且相當多元,因此如果長期有腰酸背痛問題,應接受醫師檢查,診斷出真正原因,藉由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疼痛,進行肌肉骨骼柔軟度、肌力以及脊椎穩定訓練動作,同時矯正錯誤姿勢,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能夠避免再度復發。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連假後下背痛到站不直? 日常保養2秘訣趕緊學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擔心染疫不就醫 腦中風錯失黃金3小時救援時間右側全癱
台中市一名85歲老婦患有三高及心律不整,平時規律服藥也能自理生活,但上月上午菜園種菜時,起身感覺右腿麻,中午吃飯時右手無法拿筷,家人見狀起初並不在意,加上疫情籠罩不想進醫院,直到晚上症狀仍無改善,送急診後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但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現仍右側全癱,讓醫師大嘆「遺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說,老婦從當天早上10許右腿痠麻,到晚上近9時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3小時,不能使用血栓溶血劑、動脈取栓術等方式治療,僅能施以傳統中風照護及治療方式。現雖意識清楚,但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需以輪椅代步,並依賴鼻胃管餵食。她說,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栓塞住血管,使血流無法通過,造成組織缺氧;後者是因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溢出血管,造成局部組織壓迫及缺氧,兩者都會出現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中樞神經學症狀;而其中又有高達7成的腦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黃紫英指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方法,增加復原機會,或配合腦血管攝影,在6小時內啟動動脈取栓術,在動脈內放置支架進行取栓,來降低腦組織受損的範圍。但這名老婦到院時為時已晚,故僅能使用傳統通血路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等藥物,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及預防二次中風,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並打通血管,而拯救腦組織免於缺血壞死的傷害。黃紫英提醒,民眾應謹記辨識中風口訣「臉、手、說話、119」當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雙手平舉10秒出現單側手臂下垂、口齒不清及言語表達障礙,就應立即撥打119送往急診。防疫期間若發現家人出現中風症狀,更不能輕忽,才能把握搶救中風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復原機會。
-
2020-02-25 科別.骨科.復健
別以為30歲還年輕!這幾種症狀不解決,困擾一輩子
你知道嗎,關節每天所承受的壓力有多重?其實除了平躺時,其他時候膝蓋都在負重。有研究指出,走路時膝蓋所承受的重量是體重的1~2倍,上樓梯時則變成3倍,跑步時,要承受4倍重量,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關節在長期承受壓力及運動下,表面的軟骨會逐漸失去彈性,而且因不斷地磨損,使軟骨厚度減少,關節間隙會變得狹窄,當行走或運動時,所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逐漸使之產生變化,甚至壞死。人類自出生以來,關節軟骨就持續進行著新陳代謝。16歲前,新生骨頭的速度比退化來得快;16~18歲時,骨頭的新生與退化速率達到平衡;年過30歲,由於經年累月所造成的磨損,就逐漸走向退化之路;60歲以上可說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峰期。但若運動過度、關節曾受傷或過度肥胖,關節則會提早老化,像田徑(跑、跳運動)選手,常會有膝關節提早耗損的問題;體操選手,則是有脊椎提早退化現象。最易退化的3個關節膝關節膝關節可以說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宗,門診中患者常見的主述症狀如下:⑴ 疼痛加上軟痠及卡住的感覺,多屬半月軟骨的問題。⑵ 下樓梯時膝蓋痠軟,多屬髕骨軟化,以女性居多。⑶ 從坐姿站起時兩腿感到痠軟,通常屬於骨小樑退化。⑷ 關節感到卡卡的,且無法伸直或彎曲,則是半月板破裂。 治療:一般來說,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兩腳都會發生,但病變的程度不一定是相同的。膝部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復健治療外,也會以藥物來緩解疼痛。此外,於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也被證實能改善症狀。當上述保守療法無法解決疼痛,才考慮施以手術治療,年輕患者主要是透過關節鏡手術清除清除異物及病灶,年紀大者會施予人工關節置換術。髖關節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是髖部僵硬感覺疼痛,以致行動不便。疼痛部位一般是在鼠蹊的外側或大腿的內側,也有的人會覺得疼痛來自於膝關節的內側或大腿的遠端,部分患者主述臀部或坐骨處會感覺疼痛。 治療:初期以復健及藥物緩解疼痛,當這些方法均無法有效緩解時,則會建議施予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脊椎脊椎部位的退化性關節炎,不適症狀包括疼痛、僵硬感,以及兩側下肢無力、痠麻,可能來自脊椎間軟骨突出、週圍的韌帶、關節囊組織增加,壓迫神經根所引起。在神經根部分可分為以下幾個部位:⑴ 頸椎:患者會感覺頸部疼痛,甚至擴及肩部、上肢遠端,嚴重時手掌及手臂會有無力感。⑵ 胸椎:比較不會有退化的現象,如有胸椎疼痛,必須懷疑可能是其他疾病,例如心絞痛、膽囊炎、肺膜炎等。⑶ 腰椎:明顯的下背部疼痛或痠麻,痛感往下至臀部、腿部及足部,下肢及運動功能會受到影響。當咳嗽或腰腹部用力時,疼痛感會加劇。一般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腰椎第四、五節間或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因退化而產生脊椎位移或軟骨突出,壓迫神經後造成坐骨神經痛,多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 治療:脊椎部位的退化性關節炎主要以肌力訓練、復健及藥物緩解不適,除非是嚴重影響行動者,才會進行清瘡或減壓手術。若更嚴重到脊椎位移,除施予清瘡或減壓手術,可能還需要植骨或鋼釘固定術。但術後行動顯著僵直,活動範圍也會受限,效果並不好,目前臨床上嚴重到需要進行植骨手術者並不多。延伸閱讀:破解關節痛5迷思風寒濕熱入侵,引發關節疼痛
-
2020-02-05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就怕心肌梗塞
「有時候急著要跟屋主或客戶約時間看房,都會喝一杯咖啡,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解決。」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中工作的他,常常日夜都是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形態,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問題早就找上他,並且前陣子開始偶爾伴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廖先生總以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太放在心上。日前到北投健康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驚訝地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有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錢政平提醒民眾,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再伴隨胸悶、胸痛症狀者,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許多的遺憾。
-
2020-02-04 癌症.其他癌症
右下背痛、右腿痠麻 竟檢查出罹患腎細胞癌
一名60歲男性兩年前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而至骨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腫瘤,起初以為是骨癌,後來切片顯示為腎臟轉移,並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因一線標靶藥物療效有限,於是合併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腫瘤幾乎消失,再配合手術切除薦骨腫瘤,目前病情控制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子玄指出,患者生活作息正常,也無任何慢性疾病,約兩年前因下背疼痛求診,經核磁共振影像發現薦骨處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本身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屬於重大疾病。患者多次與醫師溝通,強調「相信醫師一定可以幫我」。從一開始對標靶藥物反應不佳,後來經調整用藥,合併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後,位於薦骨的腫瘤萎縮,總算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而腎臟的惡性腫瘤也縮小許多,日前順利康復出院。蕭子玄說,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歲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其他疾病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而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他說,腎細胞癌發生的原因尚未確定,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因患者已是腎細胞癌第四期合併遠端轉移,故建議先透過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對於癌友而言是一大福音。
-
2020-0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手沒力、老跌倒 怪腫瘤折磨阿嬤
彰化市一名70歲阿嬤,從事蚵農工作將近50年。這5、6年來一直覺得綁蚵架時手不靈光、走不動也常摔跤,以為是年紀大退化,到醫院檢查都說是腰椎骨刺需要開刀。因為阿嬤怕開龍骨,一直忍耐。半年前阿嬤常說胸悶,吸不到氣,肚子脹氣跟排便困難,家人帶她做了心導管和大腸鏡檢查,也都正常。阿嬤身體狀況多,檢查卻都說沒問題,住台北的家人一度認為是不是得了老年憂鬱症。最近3、4個月以來,阿嬤竟然沒辦法走路,一直跌倒,血壓心跳開始不正常。後來發現沒辦法用筷子夾菜,影響吃飯,也無法做手指精細的動作。最後安排到醫院徹底檢查。經過神經內科詳細檢查後,發現是枕骨大孔內長了三公分的腫瘤作怪。經神經外科手術後,阿嬤現在吃飯用筷子慢慢進步中,胸悶狀況解除,可以用四角拐杖自己走路。脊髓腫瘤、骨刺 症狀大不同脊髓腔內的腫瘤通常生長緩慢,臨床表現視生長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但是與退化性關節炎及骨刺壓迫造成神經痛的症狀完全不同。彰濱工業區附近偏鄉的長輩大多從事農漁作,骨刺問題很常見。一般而言,坐骨神經痛是以痠麻痛來表現居多,若是有走路不平衡、常跌倒、胸悶、氣不順或是腸胃道問題,就要小心脊椎腫瘤的可能了。高位頸椎或是枕骨大孔附近的腫瘤常同時影響上下肢。如果沒有車禍或是外傷病史,手腳卻無力,或是肌腱反射增強,就要小心是不是脊髓腔內的腫瘤。阿嬤狀況更特殊,在枕骨大孔的位置,也就是腦幹延伸連接頸椎的地方。症狀不專一 容易遭誤判一般壓迫高位脊髓神經的症狀常不專一,有各種狀況,例如:呼吸不順、腸胃消化不良、心律不整、走路不平衡等,常被誤為焦慮症、心肌缺血、胃食道逆流,甚至當作老年憂鬱症而延誤治療。若是以跛行症狀求醫,也很有可能誤認為腰椎骨刺,手術後症狀仍不見好轉。手術風險高 有癱瘓風險診斷脊椎內腫瘤有時很困難。腫瘤如果生長緩慢,輕微脊髓壓迫有時很難從臨床神經學檢查篩檢出來。目前治療仍以微創顯微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屬於高風險的困難手術。一不小心傷到脊髓有癱瘓風險,尤其是高位頸脊髓也負責橫膈呼吸功能、神經調控以及腸胃道功能,須由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及治療。建議如遇無法解釋的手腳反射增強,不明原因「手指失用症」,都應到神經外科門診,請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
2020-01-19 科別.皮膚
黃禎憲皮膚科診所/抗病毒藥物雖貴 治療「該用就用」
一家皮膚科診所收治帶狀疱疹病患,竟然能夠高出許多區域醫院,甚至醫學中心,每年皮蛇患者超過千人。台北市黃禎憲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黃千耀表示,抗病毒藥物費用昂貴,但診所治療原則為「該用就用」,成本自行吸收,病友之間口耳相傳,才會吸引這麼多病人就醫。黃千耀指出,治療皮蛇的關鍵在於發疹子後的72小時內,必須使用抗病毒藥物,一來迅速改善皮疹癢痛症狀,二來能夠大幅降低日後惱人棘手的神經痛機率。黃千耀說,皮蛇病程可分為前期、皮疹期、疱疹後神經痛三大階段。前期症狀不明顯,並未起疹子,但病人自覺胸部、腰部痠麻痛癢,以為長了骨刺、椎間盤突出或閃到腰,因此至骨科、復健科就醫,甚至接受推拿針灸,壓根沒聯想到這就是皮蛇。黃千耀表示,門診觀察,確實許多皮蛇患者在確診之前,找過兩三個科別。為了找出病因,有些骨科醫師安排了核磁共振,當然找不出病因,直到皮膚長出一條一條的紅疹、水泡,出現典型皮蛇症狀,才趕緊至皮膚科就診。黃千耀表示,皮蛇前期,經驗再豐富的皮膚科醫師也很難斬釘截鐵說「這就是帶狀泡疹」。因此骨科、復健科醫師安排昂貴檢查,確實有其必要性,不能說是醫療浪費,因為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也可能是胸部痠麻。
-
2020-01-19 科別.皮膚
令人畏懼的帶狀疱疹何時容易發作?這項因素是關鍵
老一輩的人常認為,長了皮蛇,最怕病灶擴大延伸,一旦在身體圍繞一圈,恐凶多吉少。果真如此嗎?皮蛇長一圈 不會小命不保高雄榮總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風蛇」、「腰纏蛇」,光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疾病相當恐怖險惡,令人畏懼。以往醫療水準較差,不瞭解帶狀疱疹成因,又缺乏抗病毒藥物,一旦長了皮蛇,神經抽痛,確實痛苦。如果範圍變大,或是病灶出現在眼窩、頭部、耳朵等重要器官附近,當然就有致命風險,且可能影響聽力、視力。至於皮蛇長了一圈,人就會死亡,周明岳指出,這是鄉野傳說,以前或許有人得了皮蛇,身體虛弱,病灶蔓延,最後死於其他合併症。但現在抗病毒藥物進步,只要確診後,立即用藥,就能大幅減輕疼痛及日後神經抽痛機率。水痘病毒再活化 沿神經節生長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時,引發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再度活化、增生,就會引發帶狀疱疹。特別的是,病毒隨著感覺神經蔓延至皮膚表面,大部分出現在胸部、腰部、大腿等部位,順著神經節分布狀況而擴散。因為神經節為一段段,如果長出皮疹,模樣確實像是「皮蛇」、「腰纏蛇」。初期皮膚無異狀 常難以確診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一開始發作時,皮膚毫無症狀,但神經刺痛,相當不舒服。如果長在腰部,腰痠背痛,長在胸部,同樣劇痛,合併灼熱感,身體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但外表並無異狀。因此,不少患者還被另一半奚落,認為無病呻吟,假裝生病。俗話說,「最後看診的醫師最厲害」,周明岳認為,皮蛇病程發展,就相當符合這句俗語。如果病灶長在胸部、臀部,病情相對較輕微;如果是在眼窩、耳朵、生殖器等部位,則可能引發嚴重後遺症,不可不慎。例如,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聽力受損,或是顏面神經麻痺。即使沒有上述後遺症,有些患者飽受神經痛之苦,有些人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痛到憂鬱。疹長在哪裡 純粹機率問題至於皮蛇病灶位置為何會不一樣?周明岳說,「這純粹是運氣、機率。」剛好長在眼窩、耳朵的比率並不高,加上抗病毒藥物精進,因此,平均治療半個月後,大部分患者就能恢復正常。皮蛇患者大多體虛、免疫力較差,生病期間應該好好靜養休息,盡量不要外出。免疫力降低 隨時可能復發周明岳指出,許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會長皮蛇,其實門診收治不少年輕皮蛇患者,有大學生為了期末考趕報告而連續熬夜,以致免疫力變差,皮蛇上身。但因體力好、本錢夠,年輕皮蛇患者的病程明顯較短,來得快,好得也很快,且日後神經痛機率也明顯低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長過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只要身體疲累,免疫力低下,仍可能復發。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提醒,盡量少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生活作息保持正常,並適度運動,紓解壓力,以及施打皮蛇疫苗,唯有保持良好免疫功能,才能避免再痛一次。接連感染 留意癌症或免疫疾病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也提醒,若不到四十歲忽然得到帶狀疱疹,或是感冒結束後接著發生帶狀疱疹,一個感染接著一個,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要小心可能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詳細檢查。帶狀疱疹病程發作初期身體單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痠麻或灼熱感。也可能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2-3天後皮膚出現紅疹,並進展為水泡。待水泡化膿後,逐漸結痂剝落。多數會自行痊癒,但長在眼窩、頭部、耳朵、生殖器等重要器官附近風險較高。有些人會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生活照護長皮蛇不能吃蛋?醫師:無稽之談家中有人得帶狀疱疹,該如何照顧?●水泡破掉怎麼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由於帶狀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建議家屬協助擦藥、清潔患部,如果水泡還沒破掉,可用溫清水洗澡,輕輕擦乾患部即可。如水泡破掉,則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塗抹藥膏,避免碰到水,減少感染機率。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通常只要不用力壓,水泡不太會破掉,建議可用紗布稍微覆蓋,或使用痱子水,有收斂水泡的效果。若水泡很大,可請醫師在診間使用針頭將水泡吸乾,避免弄破水泡,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飲食有沒有禁忌?在飲食上,病友應少吃容易發汗的辛辣食物,避免因為流汗導致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至於可不可以吃蛋?有一說,蛇愛吃蛋,罹病時吃蛋,會讓皮蛇變大,對此,蔡呈芳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必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
2020-01-03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刀常低頭 頸部椎間盤突出
我是外科醫師,經常進出開刀房,進行乳癌、甲狀腺治療,甚至腎臟移植等手術,知道病人面對手術的無助感,因此術前溝通不可少。不過,十年前一次手麻,讓我知道小病不及時就醫,有可能成為大病。偶爾頸肩痠痛及手麻1990年從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就投入外科,先在北榮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國外醫療團援助馬紹爾、再到現在的萬芳醫院。身為外科醫師,常常得因為開刀而一直站立,更成為「低頭族」,因為低頭才能更專注、仔細檢視患者病灶。套一句電影的台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那時的我體態比現在豐腴些,如此長期姿勢不良,身體誠實反映實際狀況。十年前,我在萬芳醫院服務,偶爾感受腰部與頸肩痠痛以及短暫手麻,還有些灼熱感,但因為時間很短暫,一開始不以為意;後來那感覺有些難形容,有點像抽筋,雖不致影響手術,但並不舒服,於是決定就醫。症狀不嚴重 定期復健就醫檢查前,我自己心裡有底,猜想可能是椎間盤問題,但仍先針對症狀查閱可能病因,做了X光等檢查,果然是頸部椎間盤突出(HIVD),所幸症狀不嚴重,不須開刀,定期復健即可,於是我展開了復健人生。那時我傍晚下班後,一周三次、一次約一個半小時至復健科報到,接受熱療、拉脖子牽引、姿勢矯正治療,緩解過於緊繃的肌肉、養成正確姿勢;同時開始積極運動,例如每天仰臥起坐、手碰腳趾、屈膝蹲下等。端坐縮下巴 改睡軟枕由於我是頸部椎間盤突出,物理治療師特別訓練我端坐時要縮下巴,時間久了自然就比較不容易出現低頭的動作,那姿勢感覺很像新疆舞,讓我難忘。另外,叮嚀我睡覺時枕頭不要墊太高、且勿趴睡,以免影響頸部靈活度,於是我在房間、客廳沙發與醫院醫師休息室都更換了較軟的枕頭,並改善生活作息。如此多管齊下,努力近三個月,成果明顯改善,頸部與小指痠麻、抽痛感消除,因固定運動,體態也變得更好。需久站時 就戴護腰經過這次經驗後,我終於明白醫師也是人,也會有職業病,現在的我仍會縮下巴,需久站時也會戴上護腰,來提醒自己腰部挺直,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從醫師變成病人,低頭族是文明病,我們都該改善。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脊椎長期承受不當活動時,使關節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造成椎間盤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導致椎間盤退化變形、龜裂或破洞,其內部髓核往外突出,壓迫神經,猶如包有餡料的甜甜圈的餡料外漏,即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過去好發60歲以上,主因是年紀增長使頸椎或腰部退化,也有較年輕患者因瞬間扭腰、搬運重物或長期姿勢不良等造成。頸椎共七節,頸部活動度最大部位在第五至六節、再來是第六至七節之間;腰椎則是第四至五節、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之間,這幾處最常發生椎間盤突出。依突出及壓迫神經程度的不同,患者會產生肩頸痠痛、頸椎曲線畸形、下背痛、四肢痠麻痛、肌肉無力、關節退化等情形,嚴重者更可能大小便失禁。在治療上,初期若僅有單純麻、痛,可透過熱療、電療、牽引等復健,搭配關節活動度伸展、加強核心肌群運動等改善,藥物則以消炎止痛為主,但如果症狀嚴重或保守治療沒效,可能就要開刀治療。(諮詢/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蕭炳昆小檔案現職:●市立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乳癌●甲狀腺●腎臟移植●腹腔鏡手術興趣:運動、閱讀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馬紹爾醫療援助團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