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痠麻
共找到
69
筆 文章
-
-
2020-11-13 科別.腦部.神經
脊椎退化怕麻煩不敢言 7旬老婦從愛旅遊變「宅女」
宜蘭愛出遊的73歲李姓婦人,近期寧願躲在家裡當「宅女」不願出門,家人一度以為李婦患上憂鬱症,細問之下才知道李婦步行稍遠,雙腿就會出現痠麻感,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所幸家屬安排李婦送醫後,經脊椎微創手術,痠麻感幾乎消失,現在已經可以出外活碰亂跳,不再當宅女。收治李婦的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劉恆維表示,李婦因脊椎退化,出現無法久走的間歇性跛行症狀,透過X光片與核磁造影,可發現李奶奶3至5節脊椎滑脫,且神經受到壓迫,因此只要走遠一點,雙腿就會痠麻,必須休息後才能再起身走動。李婦除了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另一方面也是憂心脊椎手術後會有癱瘓的後遺症,因此不願就醫。對此,劉恆維說,早期脊椎手術要開大傷口,術後恢復慢,確實有較高癱瘓風險;但現在微創手術已可將傷口縮小至5公分內,以李婦來說,他利用微創手術進行神經減壓,置入支架、骨釘,手術破壞小,術後恢復快,癱瘓風險幾乎降至0%。劉恆維說,宜蘭人口長者比例高,脊椎退化造成的疾病也較多,但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由微創手術完成治療;不過,並非脊椎疾病都要開刀,物理復健、藥物等方法都能緩解症狀,重要是若出現症狀,患者應經專業醫師評估、治療,避免讓病灶擴大、耽誤最好的治療時機。
-
2020-10-22 科別.一般外科
「腳中風」不處理 小心潰爛、發黑要截肢
90歲謝姓老婦因左腳痠麻、腳底疼痛到醫院就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腿動脈嚴重阻塞,發生俗稱「腳中風」的下肢缺血症;老婦在接受「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後成功打通血管,並置放專門針對大腿動脈設計的新型專用支架後,當下她的腳馬上恢復溫暖,也不再疼痛。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大腿的動脈主要有2條,第1條動脈接續到小腿,第2條到大腿,老婦第1條動脈幾乎全部塞住,只靠第2條動脈的小血管支援,因此血流完全不夠用,好比「高速公路塞車,只能改走一般道路,花費更多時間,因此要做的就是讓高速公路不塞車」。他指出,目前針對腿部動脈狹窄、阻塞的治療,與心臟血管阻塞類似,以「球囊擴張+支架」導管治療為主,只有少部分不適合導管治療的病人,才會開刀做繞道手術。另外,對超過20公分長段阻塞的腿部動脈,由於大多有嚴重鈣化問題,需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楊智鈞提醒,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抽菸或過去有其他動脈疾病的民眾,特別容易好發腿部動脈阻塞症,常有腳痛、腳麻、末梢冰冷等症狀,如果出現足部發炎、潰爛、腳趾頭發黑,一定要馬上打通血管,否則截肢的風險很高,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症狀,可至心臟外科門診接受評估檢查。
-
2020-10-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血管疾病問題多 醫師教日常保養血管這樣做
血管系統在身體各處穿梭,讓血液能攜帶氧氣、養分和各種化學物質到各個器官,是極重要的輸送網路。不過,隨著年歲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血管的構造也開始產生變化,大的血管疾病像是膨大變形,小的血管疾病則會阻塞不通。為了喚起民眾能對心臟血管健康的重視,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訂定每年的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而聯合國則是將每年10月1日定為國際高齡日,呼籲注意老年人的健康。透過這兩個國際性節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心血管疾病與高齡者的重要議題。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聽到胸痛,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心臟病,不過有些患者的胸痛與胸主動脈有關。胸主動脈連接心臟,是身體最粗、最大的血管,就像是血管系統的高速公路。主動脈壁富有彈性,可以承受高壓血流衝擊,並協助把血液送往全身。當主動脈出狀況時,往往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新光醫院心臟及血管外科主任林佳勳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胸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另外主動脈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的問題。 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壁老化、病變,而漸漸膨大,主動脈瘤形成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主動脈瘤愈來愈大,破裂的風險也愈來愈高。林佳勳醫師說,胸主動脈破裂會導致胸腔內大量出血,若來不及送到醫院當下即有50%的死亡率,而來得及送到醫院的病人之中,仍有大約一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主動脈剝離是因為主動脈管壁的內膜(intima)破損產生小裂口,高壓血流便經由裂口灌入主動脈壁中形成「假腔」。倘若假腔的壓力很大,可能壓迫真腔,使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流,而導致腦中風、腎臟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等疾病。胸主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有什麼差別?林佳勳醫師解釋,胸主動脈瘤破裂和胸主動脈剝離發作前通常沒有任何徵兆,一發作就是劇烈胸痛,讓人措手不及。胸主動脈疾病發作時的疼痛可能從前胸痛到後背,甚至會往下蔓延。至於心臟病發的患者可能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好像被重物壓住,而且疼痛會往脖子、下巴、肩膀、手臂蔓延。無論是胸主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發,都會讓患者極度不適、痛到冷汗直流。林佳勳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狀況時要爭取時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就醫,不要任意服藥,以免拖延病情、危及性命。如何預防胸主動脈瘤破裂?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甘宗旦醫師說,由於胸主動脈瘤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務必定期回診,利用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工具來追蹤胸主動脈瘤的尺寸。當胸主動脈瘤管徑膨大到6公分以上,將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最好能盡快接受治療。在尚未破裂的狀況下處理,成功率比較高。中老年人常見血管問題 血管阻塞、靜脈曲張、洗腎廔管甘宗旦醫師提醒,除了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出問題之外,中老年人還有一些常見的血管問題要特別留意,例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頸動脈血管狹窄、靜脈曲張、洗腎廔管阻塞等。「急性下肢周邊動脈栓塞」即俗稱為「腳中風」,和心肌梗塞一樣須要立刻處理,若拖到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導致截肢。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主要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管管徑愈來愈狹窄,導致腿部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主要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患者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等症狀;第二級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每走一小段路就會因腳痠痛而必須停下來休息。到了更嚴重的第三級,下肢血流量已極少,患者即使坐著休息也會疼痛難耐;第四級患者,下肢血流不足以供應細胞,組織開始壞死,肢體末梢變黑、潰瘍、壞疽,可能需要截肢,若併發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恐危及性命。浮腳筋,莫輕忽!下肢疾病除了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靜脈疾病,像是常聽到的靜脈曲張。甘宗旦醫師解釋,靜脈曲張不僅在外觀上造成困擾,症狀包括疲勞、痠麻、疼痛、腿部腫脹、癢感、沈重感以及半夜腿部抽筋等症狀,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若不及早治療的話,靜脈曲張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愈來愈嚴重。嚴重時可能造成皮膚發炎、纖維化、色素沈澱,甚至形成慢性潰瘍、難以癒合的傷口、反覆性靜脈炎及蜂窩性組織炎等。最致命的是,當靜脈血栓脫落流回心臟,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死亡率相當高。若有靜脈曲張的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洗腎廔管要小心照顧台灣的洗腎病人一直高居世界前幾名,年齡分布大多在50歲以上;甘宗旦醫師說,洗腎廔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小心照顧,例如廔管側的手臂要避免戴手錶、飾品或穿著袖子過緊的衣物。無論睡覺、工作,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壓迫動靜脈廔管,以免導致阻塞。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暖,以免因為太冷使得血流減緩。若發現洗腎廔管有任何異狀應該要立即回醫院處理,像是透析治療後手指發青、發冷、疼痛、或透析針頭拔出後血流不止,以及透析血管處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洗腎廔管的振動感減低或消失,這些都有可能是廔管阻塞,越早介入治療,越有機會維持動靜脈廔管的暢通。保養心血管 請你這樣做林佳勳醫師提醒,各式各樣的血管問題往往是經年累月的傷害所導致,尤其老年人家因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更需要多加注意;從日常生活保養血管,降低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皆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我們的血管,使血管變硬、變窄,大家務必把血糖、血脂、血壓控制好,成年人的正常血壓為130/80 mmHg(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若持續的高於正常範圍,即為高血壓。林佳勳醫師提及,很多民眾根本不曉得自己有高血壓,一直到出現大問題才驚覺事態嚴重。呼籲銀髮族、體重肥胖、糖尿病患者、時常熬夜、工作壓力大等危險族群,應該要每天自行測量血壓。血管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大家要持之以恆,好好做保養!原文:
-
2020-10-05 科別.指甲.足部
扁平足腳痛因鞋子穿太鬆!物治師教4步驟鞋帶綁法,輕鬆走路不痛了
小梅(化名)有功能性扁平足,容昜腳痛不想運動。但年過40代謝下降,漸漸變胖,終於決定每天快走半小時,興沖沖去買了一雙穿起來舒服,支撐度又好的運動鞋,沒想到穿了幾次腳又痛了。她拿著鞋子去找物理治療師求救,才知道原來自己懶得綁鞋帶,腳在鞋子裡滑來滑去,鞋子支撐度再好也沒用。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部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當足弓被身體重量壓扁,小腿後側肌肉為了穩住腳板而長期用力,會出現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足部也會漸漸產生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腳掌的神經和軟組織受壓迫而疼痛,衍生出慢性扭傷和關節炎。這時候從外觀看,可發現鞋底的中間或內側磨損、鞋面內側出現摺痕。鄭融建議,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找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大部分人穿運動鞋,都是把腳塞進去,然後拉緊最後一段鞋帶,這時腳背和鞋面通常還有很大空隙,除了增加足弓塌陷的機會,腳還會前後滑動,不斷撞擊腳趾,可能導致拇趾外翻或甲溝炎。最後一段鞋帶的位置太緊還會壓迫到足背動脈,導致腳趾痠麻。正確綁鞋帶,要將足跟向後緊靠著鞋跟,耐心把每段鞋帶拉好、貼合腳背,最後再利用「跟鎖(heel lock)」綁法收尾。鄭融說,網路上有很多跟鎖綁法的教學影片,這能讓腳背和鞋子的接觸面極大化,使足背壓力均勻,足部兩側充分支撐,走路更輕鬆。》跟鎖綁法教學影片
-
2020-10-04 科別.骨科.復健
頸痠、肩痛、手麻…頸椎症候群不用開刀?中醫師有解方
52歲的陳先生(化名),4年多前因脖子痠痛就診。主訴疼痛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但效果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每天需服用止痛藥來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及睡眠品質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患者因此求助於中醫師,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3周,以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已經大幅減輕;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維哲指出,此類病人的肩、頸、上背連至手臂、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是工作負重太過,造成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患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李維哲解釋,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姿勢不當時,使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讓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李維哲表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陳先生的問題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因此,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李維哲進一步說明,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手法,藉以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1.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 李維哲
-
2020-09-28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腿部有「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害的
羅姓婦人經營早餐店,前陣子經常感覺到小腿痠麻腫脹,容易腳痠疲累,不太能久站,有時還會抽筋,大腿和小腿有明顯血管突起的「藍色蜘蛛網」紋路,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靜脈曲張造成。聯新國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蕭鎮源表示,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不只影響美觀,也是一種慢性且持續進展的靜脈血管退化疾病。靜脈曲張可分為遺傳因素以及後天長時間下肢靜脈承受壓力、腹部壓力增加等,例如肥胖、懷孕、經常便秘、常舉重物、久站等。蕭鎮源指出,靜脈曲張女性較男性多約3至4倍,過去常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除了早餐店員工,其他像漁工、搬運工、廚師、教師、空姐、櫃姐、護理人員也都是好發族群。靜脈曲張初期並不明顯,僅皮膚表層的微血管擴張,外觀出現細微蜘蛛絲網狀紋路;後期有下肢皮膚癢、水腫、腿部痠痛、容易抽筋、腿部沉重感等症狀,嚴重會產生皮膚色素沉積、潰瘍、破裂出血、血塊引發血栓靜脈炎。預防靜脈曲張,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久站久坐與搬重物,適度運動,適時把腳抬高,以物理原理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腹壓。在治療方式方面,輕度的靜脈曲張以保養和觀察為主,嚴重靜脈曲張,需由醫師以超音波評估後,以外科靜脈剝除或血管內雷射手術等治療。
-
2020-09-22 科別.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不用再忍痛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南投80歲吳姓阿公經常背痛並向下延伸,左腿也又酸又痛,發現是腰椎椎間盤突出,他因年紀大不想動刀,醫師在神經根注射藥物治療。不過止痛效果無法持久,有時痛到無法行走,南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葉國球討論後,病人與家屬同意用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第二天就出院,而且背部與腿部的痠麻疼痛感消失,不用再使用止痛藥。南投醫院表示,腰痛、下背痛連帶到下肢麻痛無力,也有人會肩、手臂痠麻,都是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發作時苦不堪言,不過許多人一忍就是好幾年。醫師提醒有症狀就應就醫,無需太過擔心手術治療,且腰椎內視鏡手術,相對傳統手術,傷口小復原也較快,改善疼痛困擾。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是新近發展的開刀技術,透過1公分的小傷口,內視鏡進入腰椎,直接到達病灶處,透過鏡頭可將病灶切除,達到手術目的。內視鏡屬微創手術,不只傷口小,對鄰近組織傷害,也能減到最輕,而且手術出血量少,可減少手術併發症。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最常用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病人的症狀通常是下背痛,而且會牽引痛到下肢,這就是坐骨神經痛。如藥物治療無效,再經過影像學正確診斷,即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麻醉方式可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手術中需要移動式X光機來定位病灶處,確認後即可進行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胸椎及頸椎也可進行內視鏡手術治療,應用於小面關節囊腫伴有神經根症狀,外側椎管和椎間孔狹窄等等。當然手術也有他的禁忌症,如馬尾症候群,此時脊椎管嚴重壓迫,病人雙下肢已無力,傳統神經減壓手術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
2020-09-17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有三高者應提高警覺
一名75歲男姓長年抽菸,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三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他因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因此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他說,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張育晟說,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他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張育晟提醒,因周邊動脈栓塞於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