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科別.感染科
搜尋
病毒感染
共找到
731
筆 文章
-
-
2020-09-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兒科女醫師三寶媽分享育兒經 當新手媽媽也會手足無措
佳里奇美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昱瑾育有6歲、2歲、1歲三個孩子,今年37歲的她說,能夠養育幾個孩子是小時候的夢想,但成為媽媽後才真的感受到甜蜜的重量。雖有多年兒科醫師的專科經驗,面對自己的寶寶生病時也是提心吊膽,經歷新手媽媽的手足無措和感動,結合兒科醫師的專業經驗,希望能幫助媽咪辨別需緊急處理的健康問題,才能從容地享受漫長的育兒之旅。陳昱瑾醫師表示,在小小寶的生活所需方面,要特別注意的是黃疸問題,新生兒隨母親出院後若黃疸數值還未穩定,一定要注意奶量充足並依照醫師指示完成追蹤,避免黃疸數值過高引起之嚴重併發症。若遇到延遲性黃疸,可對照大便卡顏色是否正常,並回診檢查以排除需手術介入之膽道閉鎖問題。喝奶量也要注意,雖然多寡隨每個寶寶能力不同有很大的差別,原則上每日總奶量需達到每日每公斤130-150ml,並有足夠之尿量(每天換5-6次重重的尿布)。借由拍嗝及避免過量餵食可改善易吐奶問題、若有持續明顯的噴射狀嘔吐,需就醫檢查排除病理性幽門狹窄。睡姿問題,在寶寶會翻身前一定要仰睡避免窒息意外及嬰兒猝死症;另外則是如期施打預防針並善用寶寶手冊,裡頭都有詳盡的育兒保健資訊,並紀錄預防針施打的時間。從幼兒時期便可以開始實施親子共讀,媽媽可以選讀適合自己及寶寶的有趣故事或繪本,不但可以增進親子互動,也可以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促進寶寶的發展。寶寶哭鬧不安,陳昱瑾醫師說,若在正常食慾活動力下並排除急性生病問題後,就可能是嬰兒腸絞痛,症狀準則為每天哭鬧超過3小時、每周超過3天、症狀持續超過3周。主要是嬰兒腸道神經系統不成熟造成的不適感,一般不會有不良影響,等寶寶長大一些約3至4個月會漸漸改善。當寶寶2、3歲後開始會進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就要注意感染照護,除了平常注意衛生防疫的落實,此階段常見疾病為一般病毒感染、泌尿道感染、腸病毒、中耳炎、肺炎等,只要照醫師指示照護並規則服用藥物,密切觀察寶寶的症狀、食慾及活動力,相信可以順利度過病程。另外很重要的是居家安全,這個時期的寶貝好奇心旺盛又精力充沛,生活環境的安全是相當重要的,要注意誤食異物及藥物、尖銳物品刺傷、熱水燙傷、高處跌落等等,相關安全裝置的設置法規也可以參考;孩子進入小一的學齡階段,媽媽的陪伴、鼓勵、和笑容永遠是孩子們最好的教材!
-
2020-09-18 癌症.淋巴癌
6個類似感冒症狀,小心是癌徵兆! 過度疲勞、熬夜、重口味都 是危險因子
1名45歲的張先生,因為反覆發燒且全身全身皮膚焦痂來奇美醫學中心就診,在感染科及加護病房找尋病因與治療下,確診為淋巴癌,經化療後全身腫瘤消失無蹤,目前門診追蹤至今仍未發現腫瘤。淋巴癌不如10大癌症常見 早期徵兆容易與感冒混淆根據衛生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107年的資料顯示,淋巴癌雖已不在10大癌症之列但仍持續逐年增加中。淋巴癌不如10大癌症常見,但由於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而早期徵兆又容易與感冒或感染產生混淆,以致延誤了及早就醫的時機,對個人生命造成威脅。然而淋巴癌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接受正規治療,是可以痊癒或控制的癌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淋巴瘤聯盟早在2004年共同將每年的9月15日訂定為「世界淋巴瘤日」旨在提醒大家淋巴瘤是個不容忽視的癌症,希望大家能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多數屬非何杰金氏 後天8大因素都是引發原因淋巴癌是人類腫瘤中組織分類最複雜的1種,分為非何杰金氏及何杰金氏2大類,而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則有2群分別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研究顯示,先天基因異變導致免疫系統不全,以及後天因過度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多菸、多酒、多刺激性飲食,以及病毒感染、遺傳因子、環境污染,都可能是引發淋巴癌的原因。 淋巴癌無篩檢工具 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表示,目前淋巴癌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燒、腫、癢、汗、咳、瘦,若身體出現無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或6個月內體重驟減10%以上,莫名的發燒或盗汗,就應該到醫院去檢查。但由於發燒、淋巴結腫大症狀與感冒或感染症狀雷同,建議民眾無需過度恐慌,只要注意身體的變化,有疑問即早就醫即可。(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症狀像流感、武漢肺炎! 年輕人有這6症狀當心是「這癌」 淋巴癌化療藥物易誘B肝復發 研究建議主動做這事預防
-
2020-09-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比新加坡快又便宜 長庚研發我國首款中和抗體速測試劑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持續升溫,全球積極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目前已有6種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為確定疫苗的有效性,以及追蹤人體內抗體維持的時間,有效又快速的中和抗體檢測是重要工具,台灣繼新加坡之後,由長庚大學成功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僅需3小時就能得知人體內是否具有抗體,未來將有助於作為免疫護照的檢測方式。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系統會主動對抗外來病毒,並產生抗體,一旦產生抗體,人體下一次再面對同樣的病毒入侵時,就會有基礎的保護機制;疫苗的研發,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幫助人體產生抗體,抵禦病毒。施信如表示,如何得知疫苗具有效果,就必須透過檢測,確定施打疫苗後的民眾,體內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的量是否足以保護人體,目前的檢測中和抗體的方式,非常冗長、危險且條件相當嚴苛,須培養活體病毒,在P3等級實驗室內進行,嘗試感染細胞測試是否產生抗體,光是培養病毒的時間就得花上3到4天,最後取得報告也得到第5天才能完成,而每一次能執行的量也只有20支病毒。全球疫苗研發大多都已經準備進入到第二期臨床試驗,國內的疫苗廠也是,第二期臨床試驗將要收3000名的受試者,每一位受試者必須要抽至少6次的血,若是依照傳統的方式測試,效率將非常低落,也沒辦法快速幫助疫苗研發。施信如表示,新加坡已經研發出僅需要2到3小時,即可檢驗中和抗體的檢測套組,但要價不菲一次檢測20人,約需5.5萬台幣;長庚大學團隊,除了她以外還有長庚醫院醫檢部主任黃瓊瑰、三名學生齊力開發。長庚團隊的檢測套組無須培養活體病毒,因此就不必一定要在P3實驗室執行檢驗,過程僅需要取民眾0.1毫升的血液,即可檢測出是否具有中和抗體。由於採取自動化檢測,一次可以檢驗300到500件檢體,僅需要2到3小時,未來價格一定會更為便宜。長庚醫院醫檢部主任黃瓊瑰表示,目前從確診病人來看體內中和抗體情形,初步可以得知病情愈重者體內的中和抗體愈高,由於目前尚未有研發成功的新冠肺炎疫苗,無法得知施打疫苗後,人體中和抗體的量,不過該套組未來將能幫助免疫護照的檢測方式。
-
2020-09-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庚大學抗體檢測技術 可望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
長庚大學今天發表新的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中和抗體檢測技術,可加速疫苗研發,將與台塑生醫合作技術移轉,為全球防疫盡心力。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今天和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一同在台北召開記者會,發表最新的COVID-19中和抗體檢測技術。研究團隊指出,目前全球有165種COVID-19疫苗正處於試驗階段,其中6種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抗體效價的測試是疫苗研發過程的關鍵之一,須經過一系列的檢測和審核,確保疫苗有效,因此提供快速的檢測技術非常重要。病毒感染人體後,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其中「中和抗體」能抑制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觀察指標。現行的中和抗體檢測方式,是透過病毒感染細胞後與血清樣本結合,觀察是否有抑制效果,進而確認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由於涉及培養活病毒,一定要在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進行,使檢測程序拉長、價格偏高,且難以大量篩選樣本。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經過無數次血清測試,完成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透過中和抗體與特定蛋白質的結合,數小時內即可獲得結果,且不須利用活體病毒,因此可在一般實驗室操作,提升整體檢測的安全性。研究團隊表示,為將檢測套組提供給更多國內外學研單位使用,特別與台塑生醫合作技轉,盼能藉此幫助各國降低疫苗與抗體新藥的開發。另外,該套組也可用於已開放邊境的國家,作為「免疫護照」測試方法,提高檢測體內中和抗體的能量與速度。
-
2020-09-13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無法篩檢 醫師籲高危險群留意
淋巴癌因初期無明顯異常、又可能有類似感冒症狀,許多人因而未能及時就醫時機,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今天在「淋巴癌病友會」活動呼籲民眾,若淋巴出現「燒、腫、癢、汗、咳、瘦」6大現象、無原因淋巴結腫大,就應注意找專科醫師確認有無異常。吳鴻昌指出,淋巴癌雖非十大癌症之一,但病例逐年增加,分為非何杰金氏及何杰金氏兩大類,多數淋巴癌屬非何杰金氏,40到50歲好發族群,何杰金氏淋巴癌則以30多歲年輕人及60到70歲長者較常見。吳鴻昌舉一名54歲張姓患者為例,他因反覆發燒、全身皮膚焦痂,就醫多次始終查不出原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淋巴癌,幸運經化療後腫瘤消失,目前門診追蹤。淋巴癌研究顯示,除先天基因異變導致免疫系統不全,後天過度勞累、作息不正常或菸酒、刺激性飲食過量及病毒感染、環境汙染都可能引發。吳鴻昌表示,淋巴癌目前無法篩檢,若或半年內體重驟減10%以上、出現無原因淋巴結腫大或莫名發燒、盗汗,就應立即就醫檢查;但因發燒、淋巴結腫大與感冒或部分感染症狀雷同,有疑問即早就醫即可,無需過度恐慌。每年9月15日為「世界淋巴瘤日」,血液腫瘤衛教學會與奇美醫學中心當天將在醫院舉辦宣導活動,今天先舉辦「淋巴癌病友會」活動。
-
2020-09-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流感加速新冠肺炎傳播 專家籲秋天前打流感疫苗
根據歐洲最新研究,流感可能使新冠肺炎傳播速度增加一倍以上。南華早報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和法國巴斯德研究院(Pasteur Institute)共同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平均能將病毒傳給另外兩個人;但如果患者本身感染流感,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四或五人。這份9日發布在醫學研究預印本平台Medrxiv網站指出,「結果是明確的」。專家越來越擔心,第二波疫情可能在秋天衝擊北半球,使當前疫情更加嚴重。研究指出,春季第一波疫情趨緩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實行封鎖和社交距離,也是因為流感季節的結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表示,民眾應在11月流感季節來到前施打流感疫苗。他8月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會議上表示,接踵流感疫苗可以減少被不同病毒感染風險,這些病毒會同時引起相似症狀。
-
2020-09-09 科別.感染科
月前遭老鼠咬傷 屏東婦人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
屏東縣再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截至今天為止,屏東今年已累計2名病例。該個案為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且活動地以住家為主,經調查發現住家有老鼠出沒的足跡,且患者曾在一個月前被老鼠咬傷,並於8月中旬發病。經救治後,已經出院。據了解,患者於8月17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等症狀,於當天就醫未改善,於19日再次就醫並住院,隨後醫院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經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對此,屏東縣政府衛生局通報後,立即展開疫調,根據疫調結果,該個案近期活動地,以屏東住家為主,並針對個案居住地周圍捕鼠、滅鼠及環境消毒等防治工作。依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9月7日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分別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2例,性別以男性13例占59.1%,年齡則以40歲以上18例占81.8%,個案數也遠高於2016年3例、2017年無病例、2018年、2019年各一例。屏東縣政府衛生局表示,民眾應隨時做好環境清理,住宅及社會上各種公共場所,包括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食品工廠等均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並採取防鼠及滅鼠之措施。衛生局呼籲,民眾應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三不措施,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潑灑在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
2020-09-08 科別.感染科
漢他病毒出血熱創史上最高 5旬婦在家遭鼠咬成我第八例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不幸成我國新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個案,今年截至目前已累積八人感染,創下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確診數。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該婦8月17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症狀,當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8月19日再次就醫住院,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蘇家彬說,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今年確診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2例,性別以男性13例(佔59.1%)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8例(佔81.8%)為多。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7日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創史上最高紀錄,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自1995年後,每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約為0至4人,研判與今年初個案突增,醫師警覺性高,今年人數多達107人,通報量比去年30人增加多倍,確診人數也隨之增加。蘇家彬說,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人類感染漢他病毒後,依臨床症狀及病程可區分為「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兩種,國內無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確診個案,以漢他出血熱為主。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蘇家彬再次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另外,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
2020-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相互放寬境管首例!日本宣布下周將開放我商務人士入境
外交部今天表示,日本政府今天宣布將開放我國商務人士入境,成為我國與外國政府就相互放寬境管事宜達成協議的首例,外交部對此表示誠摯歡迎;商務人士入境日本,需先申請簽證,並提供登機前72小時內採檢陰性證明,抵達日本後再接受採檢,入境後需隔離14天。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在網頁公告,有關恢復國際人員往來之階段性措施,協會依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本部於7月22日做出的決議,與台方進行溝通。日本政府針對短期商務及特定在留資格之對象的台灣民眾,將維持入境後居家檢疫14天之政策,同時因應追加型防疫措施,自9月8日起將啟動入境限制之例外「居留通道」(含短期商務)。外交部發布新聞稿表示,這是我國與外國政府就相互放寬境管事宜達成協議的首例,充分顯示日方對我國防疫成效的肯定,且將有助於恢復台日間商務往來,對重啓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具有指標性意義,外交部對此表示誠摯歡迎。外交部表示,自從日本政府7月22日宣布與我國協商境管鬆綁事宜後,雙方即展開緊密洽商,順利達成共識。日方此次開放僅限商務目的對象,其入境措施要點包括,我國商務人士提出應聘證明或邀請函向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申請簽證,提出登機前72小時內採檢的PCR檢驗陰性證明,抵達日本後在機場接受PCR採檢,入境日本後在自宅或指定機構隔離14天。外交部表示,期盼經由這次的措施,台日經貿交流能更上層樓,共創雙贏,並盼今後雙方深化防疫合作,攜手對抗疫情,相互扶持共度難關。
-
2020-08-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機場改深喉唾液採檢 風險較低一樣準確
指揮中心昨宣布九月一日起,機場將改以深喉唾液採檢,不需由醫療人員操作,可減少一半採檢人力。學者認為,執行深喉唾液採檢時的感染風險較低,且準確度與咽喉拭子一樣,確實可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七月二日至八月廿四日期間,機場檢疫人員對一千兩百廿六位旅客同時施以「深喉唾液」與「咽喉拭子」檢體做核酸檢測,發現廿四位陽性,當中有十二人兩項檢體都陽性,八人唾液陽性但咽喉拭子陰性,四人唾液陰性但咽喉拭子陽性,分析發現兩項檢驗結果一致性高。莊人祥表示,執行咽喉拭子採檢,需要一位醫師、一位護理人員,改為深喉唾液之後,只要一人監督受試者按照一定步驟確實執行即可,監督者不需醫療人員資格,大幅減少醫療人力;唾液採檢陰性的旅客如在入境檢疫十四天內有症狀,仍會被通報並再次以咽喉拭子採檢,不影響防疫安全。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深喉唾液採檢的感染風險較低。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說,入境檢測改用唾液操作上更簡單。
共
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