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疼痛症候群
共找到
37
筆 文章
-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
-
2020-11-25 科別.心臟血管
「加拿大少女捐血賠掉手臂」 ICU醫生陳志金:捐血是非常安全,別被誤導!
近日,國內媒體紛紛以「少女捐血賠掉手臂」為標題,報導一件捐血事件。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一名少女埃克曼(Gabriella Ekman),在17歲時第一次捐血助人,卻因抽血師「插錯血管」讓她幾乎賠掉一隻手。她抽血的右手臂因血液回流,造成整隻手臂瘀青,無法正常活動。據加拿大電視網(CTV)報導,埃克曼4年前在加拿大血液服務局(Canadian Blood Services)轄下設施捐血。抽血師將針插進她的手臂時說了聲:「whoops!哎呀」。過了10至15分鐘後,她開始覺得手臂有點不適,於是被建議前往醫院。但到達醫院後,醫生卻無法斷定她有什麼問題,她也只能回家。數周後埃克曼卻出現手臂腫脹、酸痛,且手腕到肩膀都有瘀青,嚴重到手臂無法伸直。於是她再度去醫院檢查,被診斷出有生命危險,需進行手術做緊急搶救,血管專家其後診斷她手臀上的動脈出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抽血師為捐血人士抽血,應在靜脈而非動脈去抽血。但當時在場職員卻在評論埃克曼血液中看來有多含氧的情況,顯示她的血是從動脈抽出。埃克曼4年間歷經多次手術復健,仍無法控制自己的手臂、手腕及手,仍須由支架支撐,生活起居也要依賴母親。原本獲取全額獎學金離家求學的理想也因此夢碎,只能到附近的社區大學讀書,但身上的痛症也令她唸得很吃力。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在臉書撰文呼籲大家請勿驚慌!他說道此醫療事件是4年前的國外舊聞,發生地點在「加拿大」,不是發生在臺灣;且此事件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情況!陳志金針對報導提出6個觀點:1.捐血時會穿刺到「動脈」的機會是很低的!2.既使穿刺到動脈,只要「好好的壓迫止血」,也不至於會有太大的問題!3.發現是動脈,仍繼續捐血是不太符合SOP的,實情到底是如何?3.少女曾經到醫院就診,卻沒有發現異樣(腫),顯然出血是在之後慢慢進行的,而非在捐血時,或捐血後馬上發生。4.一般捐血後,捐血中心的人員,也都會提醒捐血者要壓迫止血、避免搬重物、避免運動。即使是從靜脈捐血,仍需要注意這一點,以免造成血腫。5.這張看起來「很可怕」的照片,其實是任何「血腫」消退的時候,都長這個樣子!而且,照片上沒有看到手術傷口,表示出血並沒有嚴重到發生「腔室症候群」而需要進行筋膜切開手術減壓。6.其實,這位少女的問題是,她之後發生了一個罕見的「慢性疼痛」問題: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它是一種發生機轉和病程仍然「不明」的疼痛症候群,是否與此次捐血有關?可能的因素也很多,包含心理因素,因此需要等待司法釐清。陳志金提醒,捐血是非常安全的,捐血一袋救人一命;不要因為多家媒體未有專業醫療人員說明的報導,而引起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影響捐血意願,尤其是目前正是血庫需求較高的季節。原始報導:https://beta.ctvnews.ca/....../2020/11/19/1_5194410.html何謂CRPS 複雜性疼痛症候群?https://reurl.cc/XkrY20
-
2020-11-22 科別.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好不了?根源未必在疼痛處!醫師一招助改善
肩頸痠痛、腰痠背痛時,多數人會先以熱敷、按摩等方式進行改善,不過有時候這樣的方式卻未必能完全獲得緩解,甚至有時候只是得到一時的舒緩,過沒多久又開始痛了。 痠痛根源未必在疼痛處 找出問題才有助治標治本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不論是肩頸痠痛或是腰酸背痛等,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原因,改善自然要從原因開始。例如有時肩頸痠痛問題未必出在肩膀,可能是椎間盤突出間接引起,腰痠背痛也常見因脊椎滑脫所致,此時若只對痠痛的肩膀或腰背進行舒緩而沒有改善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的根本問題,那麼過沒多久疼痛自然又會出現。因此復健科醫師通常也會照X光進行檢查,看是否為骨骼結構出現問題。 不過疼痛的源頭也未必是骨骼結構出現問題所致,有時也會有「明明就很痛,但檢查卻好好的」的問題。陳相宏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通常代表著問題出在筋膜,筋膜的運動量太少也會引起痠痛,建議可以從運動著手改善。近年也正流行「運動處方」,其如處方籤,醫師會依照患者的需求、身體狀況等多方考量,提供適合的運動建議,再加上電療、熱療等治療方式,更有助於治標治本。 運動不足易肩頸痠痛 彈力帶伸展輕鬆鍛鍊陳相宏醫師以肩頸痠痛做說明,此處最常見出現的痠痛位置之一就是在頸椎兩側的斜方肌,以及和肩胛骨內側的凹陷處,是非常常見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見出現於上班族等容易形成彎腰駝背姿勢面對這樣的問題運動就是最主要的改善方式。醫師建議可以先從伸展運動開始增加延展度,再慢慢開始做簡單的重量訓練增加強度,如此便有助於改善,最簡單的方式之一就是拉彈力帶伸展。 以彈力帶伸展方式很簡單,一隻腳在前踩住彈力帶,另一隻腳在後,兩腳站穩,並用雙手將彈力帶往上舉即可,一次做3~4組,每組12~15下,如此便可訓練到背部肌肉。 彈力帶是個價格相當親民的運動器材,在體育用品專賣店就買得到。磅數可視身體的接受度做挑選,以前述動作上拉15下為標準做挑選,低於15下代表負擔太大,高於15下代表負擔過小。民眾也不用擔心若肌肉訓練起來了磅數不夠的問題,只要用手將彈力帶捲上手將其縮短即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伸展運動雖然作法相當簡單,但若自己在家做動作不正確不僅可能無法改善原本肩頸痠痛的問題,反而有可能增加受傷的風險,如常見聳肩、或兩手不對稱的動作。因此建議民眾如若發現肩頸問題,除了應先至復健科檢查找出原因或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彈力帶伸展動作也最好是由復健診所的教練在旁指導為佳,教練可在當下修正動作。而民眾在家練習時可站在鏡子前更有助於調整,若有發現姿勢不正確等情況便有助於調整,例如聳肩可先讓肩膀放鬆一下,再繼續動作。而動作時也可以用手機進行錄影,也有利複診時與醫師及教練討論。 《延伸閱讀》 .1招解除肩頸痠痛。肩膀肌肉緊易引各種問題,專家教一條毛巾按摩解除。 .手痛醫生看肩膀?腰痛隔天變胸痛?破解痛點的假動作,找出「激痛點」改善。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0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卡卡、喀喀響?醫教簡單一個動作有助改善
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普遍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但其實診間不乏有30歲、40歲的族群前來尋求醫師協助,也常會有不少人納悶「我明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會膝蓋問題?」,這種情況就常常發生在上班族身上。事實上常見最主要的關鍵原因就是在於「什麼都沒做」。 沒做什麼卻膝蓋痛?醫:關鍵就在什麼都沒做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骨骼、肌肉使用量越少就越容易退化。以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上班族久坐膝蓋會長時間的呈現90度的狀態,此時關節腔的壓力是比站著或行走時的壓力還要高的,若再加上膝蓋的關節液不夠、潤滑度不足等因素,膝蓋就容易卡卡的、發出喀喀聲響,甚至出現膝蓋疼痛的情況。 醫師表示,這種情況通常屬於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僅是活動量不足所致,並非所謂的關節炎,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只要多加活動便有助於改善。 活動不足釀膝蓋問題 簡單一動作有助改善 改善活動量不足所產生的膝蓋問題,網路上許多文章推薦可以多做深蹲鍛鍊,不過此動作雖然確實有助於鍛鍊,但卻並不是能最充分練到對膝蓋有利的肌肉群之動作。身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髖部向後推,對於大腿肌群而言多是訓練到股四頭肌的起點,對於股直肌則較少,越接近膝蓋的肌肉及膝蓋軟骨鍛鍊也就會越少。且深蹲常常容易出現錯誤的姿勢,容易造成 陳相宏醫師介紹了一個相當簡單,卻有助於鍛鍊腿部肌群及關節的動作,無須大型器材,利用地心引力及重心改變即可鍛鍊。 動作首先把腳以腰部同寬的方式往前跨出一步,其後蹲下身體擺出單膝跪姿的狀態,兩腳膝蓋及後腳跟皆呈90度。動作時吸氣往上,吐氣往下,直下直上,以正常的速度站起後再回到原本跪姿的狀態即可(跨出去的腳不用收回)。 這個動作雖然非常簡單,但卻能充分且安全的訓練到兩腳的大腿肌群。前腳會鍛鍊到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和臀部的梨狀肌,後腳則能鍛鍊到前側的股直肌及股四頭肌。 初期若肌群較不穩定站不穩可扶牆。中後期若身體逐漸習慣想更進一步鍛鍊,可適當的增加跳躍動作,或是讓後腳踩於一個台階高的物品上執行直下直上的動作,讓身體運用地心引力及身體的重量達到鍛鍊的效果。也提醒民眾留意姿勢性低血壓,避免改變姿勢出現頭暈的情況,注意自身安全。 疼痛不適盡早檢查 專業指導更有助改善 陳相宏醫師也提醒,民眾發現膝蓋出現不適、出現不尋常的怪聲、覺得關節卡卡時,建議最好還是先請專業醫師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問題的根源,或排除疾病的可能,也更有助於現場提供專業的指導,避免動作錯誤讓問題更加嚴重或衍伸其他問題,也更有利身體康復。現在時下正流行的「運動處方」,正是依專業醫師評估民眾的需求、喜好、身體狀態等,提供給民眾適合的運動方式,其更有助於長期發展。而民眾在家自行進行鍛鍊或復健時也可以照著鏡子做,幫助觀察動作是否正確。另外也可以同時進行錄影,將動作錄下來在回診時也有助於和醫師或教練進行討論。 《延伸閱讀》 .一變天關節就開始痛?2招防膝蓋變氣象台,保養肌肉是關鍵 .保養膝蓋樓梯爬不爬?許嘉麟醫師:養好膝蓋「動」、「吃」都是關鍵。 .預防膝蓋退化,坐下時屁股先出去,學會正確屈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半夜經常被左手痛醒 男子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終能安眠
1名37歲男子罹有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3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說,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他說,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要花費約90萬元,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