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營養補充品
共找到
155
筆 文章
-
-
2019-12-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把食物當藥物」癌症患者怎麼吃?營養師圖文解說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力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王馨羚營養師指出,評估癌症病患的營養狀態時,除了營養攝取量之外,還會去了解營養攝取的種類,是否符合患者體態以及體重變化所需要的建議量,為每一位病患進行完整個人化的評估。六類營養,缺一不可營養師提供建議時,會分成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堅果種子類。要「吃飽」也許很簡單,尤其癌症病患有時會有「早飽」的效應,建議病患能以均衡飲食搭配方式,在正餐中能攝取全穀雜糧類之澱粉食材,配上蛋白質類,即豆(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魚、蛋、肉等,再加上蔬菜纖維質類的食材,兩餐中間可以搭配水果,一天可以喝一次乳品。由於部分患者喝乳品會有腹瀉,且為增加病患的營養攝取量,並有體位較輕狀況者,可以考慮把乳品改成不含乳糖的配方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有些患者在治療過程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以致造成攝取量降低,我們會建議搭配營養補充品,以輔助熱量以及蛋白質的攝取。抗癌過程,把食物當藥物治療前期,主要會建議患者均衡營養的概念,首先確認患者體位是否過輕,體位過輕的患者要加強營養輔助,否則將可能在後續的治療中體力透支,這也是治療前的營養補充很重要的原因。在治療中期,患者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例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狀況,營養師會依照患者狀況給予建議。最常發生的噁心、嘔吐或腹瀉,會建議少量多餐,在最舒服的時候就盡量吃。傳遞「把食物當成藥物」的觀念給患者,食物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一定要吃不然身體沒辦法承受後續的狀況,這樣患者比較能夠理解。關於熱量攝取,有個常見的迷思,很多家屬會燉雞湯、燉魚湯,他們認為營養都在湯裡,所以就多喝湯,不去吃裡面的固體食材。王馨羚營養師強調,固體食材才有足夠的營養,正確方法是先把料吃完,有多餘的空間再來喝湯。癌症病患如果沒有糖尿病,偶爾可以吃些濃湯、奶昔、蛋糕等高熱量食材,補充熱量。或適時地搭配一些配方營養品,希望患者每一口吃進去的熱量能夠比平常一口進去的熱量多一些。 治療後還是要繼續維持營養攝取,原則一樣秉持均衡飲食的概念,除了每餐裡面能夠均衡攝取之外,也希望能夠「多樣化」。有些病患聽別人說哪一樣東西很營養,就幾乎都吃那一樣,會造成營養不均衡。王馨羚營養師建議要多樣化均衡的攝取,譬如說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營養素、抗氧化劑的種類就不同,能多樣化攝取為佳。當然,我們也建議少吃不健康的食物,減少紅肉、醃製、煙燻、燒烤等食物的攝取量,有含酒的料理要盡量避免。很多患者在食慾不振、腹瀉的時候會吃益生菌,但是患者若有白血球較低的狀況,則不建議。同時,白血球較低時也要避免生食。均衡飲食最優先!王馨羚營養師解釋道,蛋白質的功用就是建造、修復組織,蛋白質經過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胺基酸有很多種,人體細胞會利用胺基酸來合成各種蛋白質,維持生理機能,是非常基本、重要的營養。海中多醣體褐藻醣膠、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不飽和脂肪酸如精氨酸、核苷酸、魚油、乳清蛋白等特殊營養品,皆有助調節生理機能。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褐藻中水溶性纖維,近年在台灣有許多針對免疫相關的研究報告,於醫學上使用備受矚目。從營養師的角度,最建議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在不足夠的情況下,可以適時地用配方營養品補充熱量、蛋白質等。患者、家屬很關心的特殊營養品,其實要在基本熱量、營養足夠的狀態下再來補充。只吃這些特殊營養品,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也會被身體當成熱量利用掉。我們非常強調基本營養要攝取足夠,再來談其他的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許多患者被診斷癌症後,家人都很緊張,所以會燉魚湯、雞湯,或者買很多蔬菜汁、保健食品等,反而正常的食物不太重視。經過一兩次治療之後,患者便開始發覺肌耐力不太夠。我們會分析飲食給病患一些正確觀念,建議患者一餐要攝取到至少碗的七八分滿的飯量,搭配蔬菜量,一碗飯配一碗蔬菜,再加份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量。一次進食中沒辦法把一餐吃完沒關係,可以分成兩次的量,少量多餐,這樣的進食方式,大部分患者都會覺得比較有體力,從抽血中也可以看到營養指標逐漸回復。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完整攝取,對身體最好!原文:癌症營養支持,營養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4 養生.抗老養生
7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做這些事可改善
七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1. 血糖異常、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皮質醇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血糖值。即使是微量的皮質醇升高,像是喝咖啡所引起的,都可能造成血糖上升,增加胰島素阻抗的機會。2. 女性的肥胖、體脂肪增加,以及代謝症候群問題。過多的壓力會讓妳變胖,尤其是在小腹部位,那裡脂肪細胞的皮質醇受體比任何部位的脂肪要多出四倍。在美國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口患有代謝症候群,症狀包含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低HDL(好膽固醇)、腰圍過粗(女性大於三十五吋,男性大於四十吋),以及空腹血糖值過高。3. 情緒和腦部問題, 包括憂鬱症、阿茲海默症, 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S)。皮質醇過高的患者在情緒感知、處理,以及調節方面會出現問題,就和憂鬱症患者的情緒症狀相似。高皮質醇症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過於活躍,都和憂鬱症及自殺有關,而那些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的人中,有一半人的皮質醇都過高。多餘的皮質醇會縮小大腦,導致知能障礙、降低大腦活動能力,並且和阿茲海默症有關。過度活躍、壓力過大的神經系統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神經失常)有關,也更容易引發殘障問題;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及發展都與壓力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的反應性有關,而且每一個階段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皮質醇都有過高的現象。4. 傷口癒合緩慢。在自願接受四公釐切片的男性中,皮質醇值能預測傷口癒合的速度,而那是飲用酒精、運動、健康飲食,和睡眠等生活方式選擇都無法預測的。5. 不孕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不孕都是由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引起的(請參見第八章),而它也和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這很合理,因為過多的雄激素,像是脫氫異雄固酮(DHEAS,雄激素家族的一員,也是睪丸素的前驅物質),都和早期的腎上腺失調有關。6. 睡眠品質惡化。失眠者的二十四小時皮質醇值都會過高。7. 更年期女性的骨質流失和更高的脊椎骨折發生率,也和皮質醇值過高有關。皮質醇不斷高升的壓力容易產生自由基,而那可能導致細胞中的突變和其他形式的DNA 破壞,並且耗盡某些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B1、B5、B6、B12、C 以及酪胺酸。過度壓力同時也可能讓身體排出鎂,一種對鈣質吸收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基本的營養補充有助於降低皮質醇。我經常被問到應該要食用多少營養補充品,而答案則依嚴重程度而異。如果妳有五項或以上的皮質醇過低症狀,而妳的醫師也檢查過確認妳的黃體素過低,那麼我建議妳全部都補充。如果妳的症狀少於三項,而且是個極簡主義者,希望能用最少的營養補充品來強化妳的腎上腺功能,那麼我建議妳先從調整生活方式開始。如果妳在四~六週之後需要更多腎上腺治療,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B群。1. 吃黑巧克力在一項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皮質醇研究中發現,黑巧克力(連續兩週每天四十公克)能降低尿液中的皮質醇。不過請持保留的態度來看待這個研究結果(或許可以邊吃塊巧克力),畢竟,這份研究是由雀巢公司贊助的。2. 限制酒精酒精會提高皮質醇,而且效果在男性身上會維持長達二十四小時,對女性而言可能更久。如果妳的皮質醇過高,我建議妳避免飲用酒精,或者至少限制在每週不要超過三杯。酗酒者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反應性會變高,而且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戒酒能降低皮質醇。3. 戒掉咖啡因咖啡因,這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毒品」,會直接促使腎上腺皮質細胞產生更多皮質醇,以及更多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咖啡因會提高生理激起反應(拜託,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喝的啊!)有時候甚至會過量,導致大腦過度活躍。提倡咖啡的人士指出,研究顯示咖啡會帶來抗氧化的功效,並有助於長壽。我相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商量空間。如果妳有失眠、焦慮,或磨牙症,也就是在夜晚會咬牙切齒或磨牙,那麼我建議妳戒掉咖啡因。如果妳沒有這些因皮質醇引起的問題,請考慮一下妳的劑量反應。找到能提神又不會對妳的健康造成危害的最低飲用量。咖啡因的影響是和飲用量成正比的。4. 每週~每月一次去按摩迷走神經會從腦幹移動到大腸。按摩皮膚和皮下的壓力受體能刺激迷走神經活動,這也是按摩為什麼如此令人放鬆的原因。有人針對享受一節四十五分鐘的瑞典式「輕」按摩和深層肌肉組織按摩的人進行了研究。深層肌肉組織按摩能降低皮質醇並提高催產素,也就是和情感聯繫有關的賀爾蒙。這項研究同時也觀察到免疫功能的改善,何樂而不為呢?5. 每日吟唱或許妳想從事一些比靜思冥想或按摩更活躍的活動。吟唱對那些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是很棒的選擇。不要去看歌詞,把它們背誦下來然後經常吟唱。吟唱可以點亮大腦中的某些特定部位,例如海馬體(還記得那是做什麼的嗎?對記憶有幫助的),它能關閉警覺中心,像是杏仁核,並且增加大腦中的血液流動。6. 試試針灸一項先驅性研究針對傳統針灸(每週三次,連續十二週)和假性或沒有針灸的比較顯示,針灸對更年期女性的熱潮紅和夜間盜汗症狀有所緩解,二十四小時的尿液皮質醇值也下降了,生活品質亦有所提升。綜觀而言,針灸能緩解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本文摘自《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高寶書版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
2019-11-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又失靈!美研究:維生素A降低癌風險,吃補充劑卻沒用
要不要補充維生素礦物質,這個問題在近兩年沒少被打臉。比如一項包含百萬人數據的研究顯示,16種營養補充劑,幾乎都無益於心血管健康和長壽。相反,“食補”則獲得了支持。前段時間由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共同開展的萬人研究顯示,雖然補充劑無益,但注重食補的人群更長壽。《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Dermatology近期發表一項大型研究帶來了類似的發現,對超過12萬人長達20多年的隨訪發現,大量攝入維生素A與一種常見的皮膚癌——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而這些維生素A主要來自食物,維生素A補充劑則沒有顯示出潛在的保護作用。 這項研究納入了75,000多名女性和近50,000名男性的數據,受試者平均年齡約50歲,在研究開始時沒有癌症病史。通過食物問卷,研究人員幾乎每四年收集一次他們的飲食和補充劑服用習慣。數據顯示,攝入維生素A水平較高的人往往年齡更大,鍛煉更多,不太可能飲酒或攝入咖啡因。在超過26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了3978例鱗狀細胞皮膚癌。統計顯示,相較於總維生素A攝入量最低的20%人群,總維生素A攝入量最高的20%人群發生鱗狀細胞皮膚癌的風險低17%。其中最低組的總維生素A平均攝入量約7,000 IU,最高組則超過21,000 IU,絕大部分維生素A來源為食物,其中又以植物來源的類胡蘿蔔素為主(具有維生素A活性,可在體內轉化),而非動物來源的視黃醇。視黃醇和一些類胡蘿蔔素攝入量也與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視黃醇、β隱黃素、番茄紅素、葉黃素攝入最高人群的風險分別降低12%、14%、13%、11%。而當進一步區分維生素A來源時,數據顯示,服用較多的維生素A補充劑與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對於痣比較多,居住在紫外線較高的地區,或容易曬傷的人群而言,維生素A對皮膚癌的保護作用似乎更明顯。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觀察到的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資深作者,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皮膚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Eunyoung Cho表示,維生素A可以保持皮膚細胞健康,這可能是降低皮膚癌風險的潛在機制。Eunyoung Cho補充解釋,“但這只是為多吃健康水果、蔬菜又增添了一個原因。” 富含維生素A的健康食物來源包括甘藷、哈密瓜、胡蘿蔔、黑眼豆、甜紅辣椒、花椰菜、菠菜、乳製品、魚類和肉類(尤其是肝臟)。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意味著如果過量,它可以儲存在脂肪細胞中,而非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因此大量服用並不安全,可能會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髖部骨折的風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成年人每天服用天然維生素A(通常來自動物性食物和補充劑)不超過10,000 IU。Cho還提醒,即使健康飲食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人們出門時仍然有必要使用防曬霜。另一方面,這項研究沒有關注維生素A與其他皮膚癌,如黑色素瘤的風險關聯。多位皮膚科專家也強調,完整的防曬策略對於預防皮膚癌仍然至關重要,包括遮陽、通過衣物防護、每天使用防曬霜。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