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熱痙攣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2-05-17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家隔離怎麼伴?/孩子染疫發燒、發抖怎麼辦?醫師提醒:退燒後觀察二症狀指標
隨著COVID-19確診人數逐日增多,一家人一起確診的狀況層出不窮,在龐大的壓力下,小孩一出現發高燒、發抖等症狀,更容易讓確診、隔離中的大人心急如焚,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就有確診家長對小孩發燒、發抖症狀感到憂慮,不知該如何是好,或者也有家長不了解小孩染疫是否會引起腹瀉等症狀。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提醒,當小孩確診感染或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發燒、發抖是常見現象,而最重要的觀察指標是「退燒後的活動力、食慾」,如果退燒後,小孩活動力還是很好,食物也吃得下,家長就不用太多擔心,但如果退燒後還是病懨懨、精神很差,或食慾不好,吃不下 就建議盡速就醫,以免情況惡化。邱南昌進一步解釋,感染常造成發燒,雖然染疫時小孩發燒比率比大人低,但一發燒,發燒溫度通常比較高,這時可先讓孩子服用退燒藥,使用退燒藥後發燒多半會退,但可能很快又燒了起來,並非服用一、兩次退燒藥就能順利退燒,有時會斷斷續續,持續兩到三天,退燒後的活力狀況才是重點。小孩發燒、發抖或有熱痙攣 家長要保持冷靜「小孩發燒時發抖,一點也不會奇怪!」邱南昌表示,若小孩發燒時體溫慢慢上升,較不容易發抖,但體溫如果迅速竄升,身體無法適應,便很容易發抖,不是只有COVID-19,像腺病毒、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也都可能引發類似症狀。此外,有些孩子一發燒便容易產生熱痙攣,這樣的現象常發生在六個月到六歲大的孩子身上,如果小孩有熱痙攣體質,發燒時就不是只有發抖,而是產生抽筋現象,此時,小孩可能眼睛上吊、嘴巴咬緊牙關、身體全身用力抖動,甚至會失去意識。小孩出現熱痙攣的時候,家長不要太過慌亂,建議先觀察,並保護孩子的頭、脖子,並將小孩的衣服鬆開透氣,不要讓小孩跌倒、撞到,也不要往小孩嘴裡塞東西,或把自己的手伸進孩子嘴巴,熱痙攣多數持續一、兩分鐘,症狀就會減緩、消失,一旦超過五分鐘,情況就會比較危急,若出現熱痙攣,家長可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診斷、評估。 小孩疑似染疫 就醫情況、症狀都需要大人關注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當大人、小孩都確診而需要就醫,可以叫救護車119或自行開車、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就醫,但不可以坐公車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到達醫療院所,家長一定要主動告知自己接受篩檢為陽性反應,醫護人員才知道如何進行應變。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也有家長詢問小孩腹瀉,是否代表染疫,關於這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早在2020年4月已將腹瀉納入COVID-19臨床診斷條件當中,由此可知,小孩腹瀉的確也可能是COVID-19造成,家長必須提高警覺。【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曝3特徵等於100%PCR陽性 直言:中央地方都不想當壞人
首批輝瑞BNT兒童疫苗下周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指出,2000劑的測試用疫苗已經到台灣,預估會在5月20開打,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染疫,密切關注兒童疫苗情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觀察「3特徵」等於100%的PCR陽性,他也表示「不管中央或地方沒人想當壞人,強力限制人流社交」。謝宗學在臉書指出,新增確診病例每天以1.2-1.3倍成長,即使每日增加比例類似,但每日分母不斷變大,增加的絕對數字仍十分驚人,將對醫療量能形成巨大的壓力,特別是疫情嚴重的北部城市。他觀察發現「兒童確診病人」有幾個特點:1. 高燒+接觸確診者+家用快篩陽性= 100% PCR 陽性2. 高燒+ 家用快篩陽性= 接近 100 % PCR 陽性3. 兒童病人常有高燒症狀,體溫燒到超過 40度以上不算少見,通常 48-72 小時內會退燒,發燒超過 48 小時後,即使沒有完全退燒,最高溫度逐漸降低,發燒間隔逐漸拉長。4. 突然熱痙攣發作的孩子,要高度懷疑是新冠肺炎。5. 尚未遇到真正中重症兒童病例,但遇到一些因為高燒、嘔吐無法進食和服藥的輕症兒童,不一定需要住院,但需要輸液治療。謝宗學指出,台中地區一般常規醫療沒有明顯的醫療排擠效應,但兒童急診三級檢傷候診時間拉長,一、二級檢傷不受影響;四、五級檢傷,如有輕微症狀加上家用快篩陽性、到急診欲採檢PCR 病人候診時間將最久。文末,他表示兒童疫苗莫德納已經開始施打,兒童 BNT 也將要到貨,雖然疫苗無法防止被感染,但對於降低住院率和住院天數有明顯的幫助,謝宗學在留言處也表示「現在不管中央或地方沒人想當壞人,強力限制人流社交,現行作為無法有效壓低確診數。」
-
2022-04-27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Omicron疫情確診案例直線飆升,兒童染疫機率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提醒家長當孩子出現抽搐等六大症狀時,應立即撥打119就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孩子抽搐除了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外,也可能是熱痙攣,前者發生時可能致命,一定要分秒必爭。根據「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當確診的孩子出現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或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若任一症狀發生時,建議先聯繫衛生單位,採取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若確診小孩發生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等六大症狀時,建議立即撥打119就醫,或是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很多狀況都可能造成孩子抽搐,張璽表示,如果以此次疫情而言,最可能是熱痙攣引起的抽搐,也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引起的抽搐。張璽表示,若兒童發燒超過38度,很容易引發熱痙攣,熱痙攣的表現為四肢抽搐,通常只會短暫發生,多在發燒度數達到38度的前後30分鐘內出現,且只會發生一次,每次大約在五分鐘內結束,孩子經過熱痙攣後會睡著,且意識不會改變。不過,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腦炎,與熱痙攣一樣都會出現「四肢抽搐」症狀,但次數及時間皆與熱痙攣全數不同,病毒性腦炎引起的抽搐,一到二小時內會出現超過二次以上,甚至更頻繁地發生,抽搐後,孩子會叫不醒,意識形態朦朧,或是抽搐後會反映頭痛、想吐等症狀,每次抽搐的時間會超過五分鐘以上。張璽表示,造成病毒性腦炎的病毒,不僅只有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腺病毒、帶狀皰疹等都可能造成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炎即為腦部發炎,有很高頻率會造成孩子的後遺症,若出現壞死性腦炎,致死率高達50%,當孩子抽搐後出現意識改變,務必要快速到醫院就診。依照日本的經驗,兒童新冠確診者多以「發燒」為主要症狀,重症率約為0.01%,日本無兒童重症死亡案例。但香港的疫情,已經有四位兒童重症死亡,且有腦炎重症的表現。張璽表示,台灣首例二歲兒童染疫亡的患者分析,台灣兒童染疫情形,很可能偏向香港,提醒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
-
2022-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首見2歲染疫重症 醫示警幼童確診恐有「一症狀」
台灣近期出現首例新冠肺炎兒童重症病例,新北市一名2歲男童確診後出現發燒、抽搐到昏迷,後續送醫插管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發文表示,「抽搐」恐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家長們特別注意。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表示,國內首例兒童感染Omicron重症個案,出現抽搐及腦炎症狀,讓家長及第一線兒科醫師都繃緊神經;其實先前當Omicron占瑞典病例98%以上時,就有4名染疫兒童因抽搐被送往兒科急診,其中3名男孩過去並沒有癲癇病史或熱痙攣病史。日本研究也發現,Omicron大流行期間,1至4歲的熱痙攣發生率為9.4%,遠高過Delta流行期的3%;Omicron流行期間,5歲至11歲兒童的抽搐發生率也從0%增加至3.5%。此外根據一份南非研究,南非去年10月至12月間,初次診斷為COVID-19的138名住院兒科患者(年齡小於13歲)中有19人(31%)抽搐發作,其中只有2位兒科患者先前有痙攣病史,其他17位兒童則完全沒有痙攣病史。吳昌騰表示,依據幾個國外研究,可以發現兒童感染Omicron後,熱痙攣發作的年紀不限常見的6個月到5歲之間,而抽搐可能就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讓台灣的小孩們平平安安渡過難關。
-
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氣悶熱又戴著口罩 工人傳出罹熱衰竭症狀
天氣高溫悶熱,日前有工人在工地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急救,確診為熱衰竭,其中一人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所幸及時住院治療,靜脈注射大量輸液後才化解危機,並在兩天後順利出院,返回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其育指出,患者本身有慢性腎臟病,加上工作必須配戴口罩,不易散熱,喝水也不方便,可能因此更容易引起熱衰竭。他提醒,工作時應盡可能穿著寬鬆衣物,並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或微量加鹽的開水,也可用冷毛巾擦拭皮膚,讓體溫漸漸降低,降低熱衰竭的發生機率。他說,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衰竭、熱痙攣及熱中暑,熱衰竭是指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同時造成水分和鹽分等電解質大量流失;體溫大多正常或稍微上升,但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虛弱無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休克或昏迷。由於體溫不太會超過40°C,死亡風險低,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大多能恢復正常。熱痙攣則是指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出現肌肉痙攣,若情況嚴重無及時處理,少數案例會有死亡風險。至於熱中暑,常是因體溫調節能力失常造成,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未及時發現所致,輕微熱中暑會出現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恐會伴隨中樞神經問題,體溫超過42°C時,甚至有死亡風險。李其育說,橫紋肌溶解症為內科急症,通常合併熱衰竭出現,由於體內溫度過高,使骨骼肌的肌纖維膜發生急速損傷,造成肌肉細胞壞死,當細胞內大量肌球蛋白釋出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腎毒性,若無法及時排出,就會影響腎臟功能,造成急性腎臟衰竭,一旦延誤治療,嚴重時也會致命。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脫水10跡象!尿液出現這種顏色代表你已經脫水了
夏日氣候酷熱難耐,在外頭活動的大家,是否偶爾覺得頭昏、疲憊想睡,或是尿量變少?如果您發現上述現象,您可能已經「脫水」了。水分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成分,一旦脫水,可能造成認知能力下降、影響性生活表現,甚至引發熱痙攣、昏厥…等併發症,需要儘速接受醫療處置。觀察尿液顏色、排尿頻率 及早發現脫水徵兆不論是在外工作還是活動,體內水份因為流汗而大量流失,如果忘記補水,就有可能脫水。尤其老人、小孩、慢性病患,都是脫水的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事實上,尿液的顏色是判斷脫水與否最簡單、實用的方式,小便後別急著沖水,先往馬桶內看一眼,就可以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補充水分。在一篇《健康線上(Health Line)》的文章中,將尿液顏色由淺到深,分為5個漸層,各代表不同的缺水程度:若尿液呈現透明,代表水分過多,應暫停喝水;呈接近檸檬汁的淺黃色,是最佳狀態,體內水份含量適中;尿液顏色接近啤酒的黃色時,仍屬正常;若出現琥珀色,則已屬輕微脫水,建議開始多喝點水;尿液呈褐色或深橘色時,代表已經脫水,應補充大量水份及電解質。不過尿液的顏色也可能因為食用特定食物如:蘆薈…等,或腎臟病、肝病所致,未必僅是脫水所致。而除了尿液顏色以外,脫水的跡象還包括:頭暈、頭痛、疲倦、口渴、皮膚乾燥、排尿次數下降、淚液減少…等,較嚴重的脫水患者,還可能出現低血壓、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症狀。脫水在醫學上屬於急症,若有上述不適應儘速補水或就醫。除了補水,還要補電解質 善用糖、鹽在家就能做針對脫水患者,補充水分是首要的重點,除了同時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外,一般民眾以多喝水的方式補水即可。專家建議,除了喝白開水之外,可以選擇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手邊沒有電解水的患者,在家也可以1/2茶匙鹽、6茶匙糖,搭配1公升開水的比例,自行製作。補水時,也需切記避免碳酸飲料、酒精、過甜的飲料及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些類型的飲料會使脫水情形惡化。對於脫水等熱傷害症狀,預防絕對勝於治療,平日適時補水、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是避免脫水的好方法。一般成人的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是女性約9杯,男性則是13杯,每杯為8盎司(236毫升),也就是說,平均每日飲水量約為2000毫升,依照居住環境、個人的健康情況,以及活動量多寡,需再行增減。此外,一位成年人每日的正常排尿頻率,則落在每日9-14次之間。不論是氣候、運動…等任何原因導致的脫水,都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除了出現脫水徵兆時,儘速補水或就醫,平日也做好補水措施,並適量補充電解質,是炎炎夏日的最佳自保之道。脫水10跡象1.尿液呈現琥珀色、褐色或深橘色2.排尿次數下降3.頭痛、頭暈4.疲倦5.口渴6.皮膚乾燥7.淚液減少8.低血壓9.心跳過快10呼吸急促脫水怎麼辦1.大量補充水分,白開水、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2.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3.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hydration#prevention.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dehydration-adults
-
2021-02-01 科別.兒科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唉呀~寶貝的身體怎麼那麼燙啊?」發燒的孩子病懨懨的躺在病床,還真是急慌了爸比媽咪的心。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發燒,就怕頭腦也會跟著燒壞,變成智能不足,所以都急著退燒,但這其實是對發燒症狀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高燒不會燒壞腦 體溫過高是常見小兒發燒主因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通常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或先天性感染等真正影響腦部的感染疾病時,才會導致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 了。通常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為什麼會發燒?盧英仁說明,一旦人體因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發炎反應製造出的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因而造成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若是上升過於異常就是發燒。此外,另一種常見的小兒發燒,多半是身體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 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且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此種原因的發生,多半是太過保護孩子的爸媽,即便在炎熱的環境下,總是怕孩子著涼,依然給予多重衣服或包裹得很緊等。幼兒發燒的反應 這些情況別大意倘若當時幼兒體溫並未達到正常的體溫標準,就會感覺很冷、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身體熱量,並讓四肢 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等症狀,因此,出現體溫升高卻手腳冰冷的迥異現象。盧英仁特別提醒,新生兒、小於3個月的嬰兒、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疫缺損病童等發燒幼童,爸比媽咪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尤其若高燒超過41℃、發燒合併紫斑症狀的話,也要盡快帶給醫師診治。 幼兒發燒別驚慌 發燒照護4招倘若幼兒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而是衣服穿太多或中暑之類的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至於是身體發炎反應而引起的發燒,盧英仁建議,若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的不舒服感時,就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爸比媽咪面對三更半夜時,幼兒突然的發燒不要驚慌,最好是先用溫度計(肛溫較佳)量一下體溫並記錄,才能送醫後,協助醫師判定症狀。若是安撫後,孩子比較能夠安穩入睡,就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倘若孩子仍持續吵鬧不安,爸比媽咪可依照下述醫師建議的步驟處理,待天亮立即就醫診治:第1招、補充水分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方法是多喝水。盧英仁指出,尤其二歲以下的嬰幼兒有時會因水分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由此可知,發燒需要多補充水分。此外,退燒後的人體流汗會散發體內多餘熱量,並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所以更應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第2招、輕微發燒可躺冰枕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方式來幫助退燒。值得提醒的是,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傳統老一輩使用酒精來擦澡的方式,並不適合作為退燒用途,以免產生不當的副作用。第3招、勿穿著厚重衣物發燒幼兒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不用特別添加衣服,以免流汗太多反而更易脫水。此外,穿著的衣服應減少,才可幫助散熱,有出汗的話,可以用毛巾擦拭乾淨,以免幼兒著涼造成病情更加惡化 第4招、視情況給常備藥當小兒輕微發燒(體溫>38.5℃)時, 有非常嚴重的不舒服,那就先給予口服退燒藥 (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發燒仍然持續,可讓孩子洗溫水澡;若是服藥後1小時, 仍然沒有流汗或退燒情形,則可加強給予栓劑。小於5歲的嬰幼兒發燒常伴隨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尤其是最常發生於6個月∼5歲的小孩。若是發燒溫度超過 38.5℃,並在24小時內發生熱痙攣,且每次抽搐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一般都是良性的;本身若是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則應在發燒初期就服用退燒藥,並立刻就醫。盧英仁表示,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的效果一 樣,只差吸收速度不同;小朋友不建議打退燒針來退燒,因為曾有小朋友打退燒針導致過敏性休克而致死的案例。正確量體溫 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溫度傳統習慣以「摸皮膚」來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體溫計量出來的體溫比較正確,而測量的方法則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又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由於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及血管收縮的影響而偏低,所以,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0.8℃。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發燒的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並不建議常規使用;盧英仁建議,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肛溫。延伸閱讀: ·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0-11-16 科別.兒科
醫師:幼兒小感冒 也可接種流感疫苗
109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作業中,衛福部疾管署呼籲幼兒盡快接種,但很多爸媽卻苦惱,孩子在托嬰中心交互傳染,反覆感冒,若要沒感冒才能接種,不知等到何時。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請家長別緊張,小感冒其實也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黃瑽寧說,若孩子感冒,但沒有發燒或嚴重疾病,經醫師評估,多數可以接種,因為流感疫苗是去活性病毒疫苗,也可以跟活疫苗一起打,水痘、麻疹疫苗也可以接種。但若有熱痙攣病史,不建議同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其餘常規疫苗可一起接種。很多家長把孩子關在家裡,擔心染上流感,但黃瑽寧表示,流感病毒在未發病時就有傳染力,家長染病返家,就可能傳染給孩子。黃瑽寧表示,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提醒家長不可輕忽流感威脅,應盡速帶家中小寶貝至合約院所或衛生所接種疫苗,並建議先行預約後再前往。
-
2020-11-14 科別.兒科
孩子反覆感冒想打疫苗好辛苦 黃瑽寧:小感冒可接種
109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529.9萬劑,疾管署不斷呼籲幼兒盡快接種,但很多爸媽卻苦惱,孩子在托嬰中心,因為小孩多比次交互傳染,反覆感冒,若要沒感冒才能接種,等到天荒地老也沒有這天,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小感冒其實也可以接種。黃瑽寧說,若孩子感冒沒有發燒或是嚴重疾病,經醫師評估,多數是可以接種,且因為流感疫苗是去活性病毒疫苗,也可以跟活疫苗一起打,水痘、麻疹都可以接種,只有有熱痙攣病史族群,建議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不要一起打,其餘都可以常規一起打。過去流感季期間,很多家長會把孩子關在家裡,但黃瑽寧表示,流感病毒還沒發病,就具有傳染力,家長染病工作返家,就可能傳染給孩子,且接觸都是阿公阿嬤也是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今年度我國使用的各廠牌公費流感疫苗,在品質上有保障,請家長放心。同時提醒家長不可輕忽流感威脅,應儘速帶家中小寶貝至合約院所或衛生所接種疫苗,並建議先行預約後再前往。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