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搜尋
烹調
共找到
969
筆 文章
-
-
2020-10-28 養生.聰明飲食
21天內替你抗發炎、降三高、減肥!醫師公開「修復身體菜單」:不只吃三餐,更要吃點心
美國醫師梅默特.奧茲,認為食物會像天然的藥一樣,在人體內發生治癒作用,某些超級食物甚至比吃藥還有效。他所設計的「21天超級食物計畫」意指在21天內只需要遵守5原則,就可有效降三高、清血脂、睡好覺、煥膚、持續穩定減重、緩解慢性疼痛、清除身體炎性反應,幾乎不生病……簡而言之,就是替你修復失衡的身體。輕鬆達成21日超級食物計畫如果你喜歡一絲不苟的遵照細節,大可分毫不差的執行21日計畫,把它當成你的營養地圖。不過你也可以視個人健康的需求,換著吃,以配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計畫中的早餐、午餐、晚餐、點心都可混搭,以你的滿足為主。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項計畫可以輕鬆達成,為此我為讀者計算過所有的熱量:早餐每份低於420卡,午餐低於430卡,點心每天總計400卡以下,晚餐低於520卡—因此你完全不必擔心總熱量。我也附上一張採購清單,讓你輕鬆儲備食材。現在你離更苗條、更健康、更快樂只有3週了,屆時你也會了解自己多麼想未來都這樣吃,一生不改。我們開始吧。21日計畫:基礎這3週中的每1天,你都要吃3餐加2次點心。你可以遵照我替你構想的時程表,也可以自己從5種早餐、7種午餐、21種晚餐、21種點心中任選組合。假如你決定自己排時程表,只要遵守以下5項簡單規則即可:1.每週至少吃2次魚。吃魚和心臟健康、大腦健康、長壽都有關。如果有剩菜很好,你可以拿前一天晚餐剩下的鮭魚前菜,當第二天午餐沙拉裡的蛋白質。2.將紅肉視為特殊犒賞。牛肉、豬肉這些紅肉對你而言,比不上較為精瘦的蛋白質(家禽、魚類和植物性蛋白質)。不過你也不必完全不碰紅肉,只是不應該天天吃,如果你擔心膽固醇過高,更應該小心。所以我的計畫中只收納一道紅肉,而且這21日中,你最多只能吃2次。3.多吃豆類。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植物蛋白質有益身體健康。你每週至少要有一頓晚餐以植物為主,讓豆類、乾豆或豆腐扮演餐盤中的明星。4.補充水分。你的大腦常常分不清渴和餓,導致有時其實只需喝點水就足夠,卻變成過量進食。所以你應該把目標定在每天喝8杯水以上,並且想辦法達成目標,例如買瓶裝氣泡水(無糖的),然後在裡面加一點新鮮柑橘類果汁,以增添滋味,或是設定手機鬧鈴,提醒自己喝水。5.大膽嘗新。如果你遇到不熟悉的食材,試試看。假若你看到不感興趣的食物,再給它一次機會,很可能你討厭它的原因,是小時候吃過烹調不恰當的版本,或吃的是罐頭而非新鮮的版本,換句話說,別讓記憶中平淡的豆腐或煮爛的蔬菜阻止你,其實調味完美的板豆腐或青翠繽紛沙拉淋牛奶醬汁,都美味無比。這項計畫的目標是:每頓餐都有蛋白質:蛋白質是主要營養素,飽足感無可匹敵,你的早餐、午餐、晚餐裡都有蛋白質,幫你維持久一點的飽足感。每天至少2份複合碳水化合物:加入糙米、豆類和全穀物,這些都是極佳纖維來源,就像蛋白質一樣,能維持飽足感。纖維還可幫助消化,降低「壞」的低密度膽固醇,較不會讓你的血糖急遽增加,反觀單一碳水化合物就有這樣的缺點,例如白麵食、餅乾、蛋糕,都會造成精力忽高忽低的波動。吃非澱粉類蔬菜,分量隨你高興,越多越好:蔬菜都是好東西,我會提供祕訣,教你如何拿它們當點心或加入三餐食譜中,不過不論你吃什麼,都可恣意將它們堆進餐盤中。 水果分量恰到好處:每天攝取水果1到2份。並非所有水果的本質都一樣,有些水果較不會讓血糖竄高,吃了後渴望再吃更多,例如蘋果、莓果、櫻桃、梨子、葡萄柚、梅子、桃子。另一些水果則相反,例如鳳梨和西瓜。但這不代表你不能吃其他水果,只是必須和正確的食物一起吃。在我的計畫中,水果永遠搭配一種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像是堅果或優格),這樣就有助平衡水果的天然糖分,避免造成副作用。比較健康的攝取脂肪方式:越來越多新的研究發現,最好的脂肪種類(單元不飽和脂肪)可以提高「好」的高密度膽固醇,改善血糖控制。你也聽說過它們對腦部、血流、消化、發炎等都大有好處。因此這項計畫會讓你每天攝取2大匙橄欖油或芥花油。此外,你也會吃到超級食物裡的健康脂肪,例如魚類、酪梨、堅果、種籽等。可以無限量吃的蔬菜清單所有蔬菜都是好蔬菜,不過非澱粉類蔬菜有個最厲害的優點:它能使你飽足,熱量卻非常低。所以你可以盡情的吃,不管什麼時候想吃都行。你能拿生的蔬菜當點心,在上面加點醋或檸檬汁調味。你也可以將蔬菜蒸熟,加入任何餐點以充實分量。 朝鮮薊(Artichokes)有簡單的料理方法,你也可以買罐頭的水煮朝鮮薊。 蘆筍(Asparagus) 新鮮的或罐頭都可以。 竹筍(Bamboo shoots)罐頭包裝,把它加到糙米裡調味,或是其他食材一起快炒,還可以切成薄片,加在沙拉裡,增加清脆的口感。 甜菜根(Beets)。 綠花椰菜(Broccoli)如果你買的是一整朵,可以將莖部用蔬果調理器切成螺旋條狀,加到義式麵食中以增加分量。水煮義式麵食的時候,在起鍋前幾分鐘將這種綠花椰菜「麵條」一起丟進去煮。 球芽甘藍(Brussels sprouts)。 包心菜、高麗菜(Cabbage)。 白花椰菜(Cauliflower)。 西洋芹(Celery)。 小黃瓜(Cucumber)。 白蘿蔔(Daikon radish)蒸熟之後,擠一些檸檬汁,或拿它來當零嘴,切片後沾花生醬,非常好吃。 茄子(Eggplant)切成薄片後蒸 15 分鐘,然後加進帶有醬汁的菜色中,例如快炒菜或義式麵食。 綠色葉菜(Greens)芥藍菜、羽衣甘藍、蘿蔓生菜、菠菜等。 棕櫚芯(Hearts of Palm)罐頭包裝,直接加在沙拉中,或是切碎放入番茄醬汁,還可蒸熟後,用果汁機打碎加入湯品裡,增加濃稠度。 韭蔥(Leeks)把生的韭蔥切成薄片,直接加在沙拉裡。 蕈菇(Mushrooms)。 秋葵(Okra)生的秋葵切兩半,加一點鹽巴和胡椒調味。 洋蔥(Onions)。 甜椒(Peppers)。 蘿蔔嬰(Radishes)白蘿蔔切成薄片,任何需要增添口感的東西,都可添加,例如墨西哥玉米餅、三明治、穀物類菜色。 蕪菁甘藍(Rutabaga)去皮之後用水煮熟,再壓成泥,是一道質地如奶油的配菜。 豌豆莢(Snow peas)。 芽菜(Sprouts)例如苜蓿芽、豆芽、豌豆芽、黃豆芽等。 甜豆莢(Sugar snap peas)。 番茄(Tomatoes)罐頭的也很好。 蕪菁(Turnips)水煮之後壓成泥,加一點鹽和胡椒。 荸薺(Water chestnuts)罐頭包裝,口感非常脆,切成薄片後可加在湯品、沙拉、快炒菜裡。 櫛瓜(Zucchini)。每週都要運動2.5小時這項計畫的目標是中等活動量的人,也就是每週做2個半小時中度有氧運動的人。有很多辦法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例如週六登山2個半鐘頭,或是平常上班日一堂2個半小時的健身課程,都可以幫你達成目標(220─年齡=最高心率,最高心率*0.5─0.7=中強度運動)。同理,每週一到五,天天快走3回,每回走10分鐘,效果也一樣。不然你也可以每週上1小時的水中有氧運動課,打幾局雙人網球,再健走30分鐘。再不然也可以每週選4天下班後快走15 分鐘,第5天慢跑半小時,到了週末,花30分鐘做園藝等家務,另加2次各15分鐘的徒手訓練,像是伏地挺身、靠牆屈膝、弓步運動等,選擇變化多端。這對飲食有何意義?如果你比上述的活動量小,也許每天只需1次點心,而不是2次。如果減重是你的重要目標,每週選3、4天只吃1次點心。另一方面,如果你的運動量比上述大,也就是每週做3個小時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或是想要多做激烈運動(跑步、長泳),就可以在健身之前多吃1次點心。書籍介紹書名: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 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作者:梅默特.奧茲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3作者簡介/梅默特‧奧茲(Dr. Mehmet Oz)心臟外科醫生,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科教授。他所製播的《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 8次贏得「日間時段艾美獎」(Daytime Emmy Awards)。奧茲也在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主持輔助醫學計畫,每年操刀的心臟手術超過 50次。除了本書外,奧茲出版過7本書,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包括《身體使用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做聰明的病人》(You: The Smart Patient)、《節食的你》(You: On a Diet)、《青春永駐》(You: Staying Young),以及獲獎的《從心療起》(Healing from the Heart)。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最後一口氣要在家裡嚥下去...安寧醫師:沒準備好這3件事,結果和你想的絕對不一樣
-
2020-10-26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茹素選對食材 避免腎功能惡化
84歲美國女婿羅伯威奇跟隨妻子吃素30年,但罹患腎臟病末期,羅伯威奇有次返台省親遭遇尿毒症瀕死危機,到台中慈濟醫院治療,透過慢性腎臟病衛教團隊指導,全面調整飲食,終於穩定腎臟功能不再繼續惡化。台中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強調,吃素要慎選食材,慢性腎臟病人吃素食,從食材、烹煮到熱量都須好好控制。台中慈濟醫院腎臟病衛教團隊檢視羅伯威奇飲食內容,建議減少素食中的加工食品,也指導將烹調方式改為水煮,避免油炸煎炒食物,並邀請夫妻做好飲食日誌,由營養師評估,病人夫妻也全力配合,再一次把腎臟病變5期別拉回來,進步到第4期,不用洗腎,只要3個月定期追蹤。陳一心提醒,千萬別掉入「吃素就健康」的陷阱,尤其是慢性腎臟病人,要避免加工食品,選用當季植化素豐富,五顏六色的時蔬;烹調儘量水煮,避免高鉀、高磷。陳一心表示,紅蘿蔔、白蘿蔔、苦瓜、紫高麗菜等蔬菜,是植化素含量高的食材,若慢性腎臟病人能多食用這些富含植化的蔬菜水果,對腎臟功能有相當大助益;如果還能養成不菸、不酒,規律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更能維持腎臟功能。
-
2020-10-24 養生.聰明飲食
美國女婿茹素30年腎臟功能卻惡化 醫師籲茹素慎選食材
84歲美國女婿羅伯威奇跟隨妻子吃素30年,但罹患腎臟病末期,羅伯威奇有次返台省親遭遇尿毒症瀕死危機,到台中慈濟醫院治療,透過慢性腎臟病衛教團隊指導,全面調整飲食,終於穩定腎臟功能不再繼續惡化。台中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強調,吃素要慎選食材,慢性腎臟病人吃素食,從食材、烹煮到熱量都須好好控制。羅伯威奇初次到陳一心門診,已是重度慢性腎病變的第5期,也就是末期,必須洗腎救命。經過住院洗腎調整,羅伯威奇腎臟功能恢復穩定,醫師表示可以搭乘飛機長途旅行,於是羅伯威奇與太太返回美國住居。沒想到才半年,夫婦倆又回台求醫,因羅伯威奇的腎臟功能又惡化。陳一心除了醫療,更安排慢性腎臟病(CKD)衛教團隊介入。腎臟病衛教團隊檢視病人飲食內容,建議羅伯威奇減少素食中的加工食品,也指導將烹調方式改為水煮,避免油炸煎炒食物,並邀請夫妻做好飲食日誌,由營養師評估。多管齊下,團隊認真,病人夫妻也全力配合,再一次把腎臟病變期別拉回來,進步到第4期,不用洗腎,只要3個月定期追蹤。素食雖是羅伯威奇扭轉腎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陳一心提醒,千萬別掉入「吃素就健康」的陷阱,尤其是慢性腎臟病人,要避免加工食品,選用當季植化素豐富,五顏六色的時蔬;烹調儘量水煮,避免高鉀、高磷。陳一心表示,罹患慢性腎臟病病患身體普遍有嚴重發炎反應,從研究中發現,五顏六色的蔬果富含植化素,有抗氧化及抑制發炎功能,他以羅伯威奇的飲食日誌為例,紅蘿蔔、白蘿蔔、苦瓜、紫高麗菜等蔬菜,就是植化素含量高的食材,若慢性腎臟病人能多食用這些富含植化的蔬菜水果,對腎臟功能有相當大的助益;如果還能養成不菸、不酒,規律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更能維持腎臟功能。
-
2020-10-23 新聞.健康知識+
氣炸鍋真健康?油煙空汙是油鍋13倍
近年主打健康、無油的氣炸鍋真的健康嗎?長榮大學職業暨環境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平發現,即便開啟抽油煙機,氣炸鍋帶來空汙微粒濃度是傳統油鍋的13倍,沒開抽油煙機更慘,烹調者身邊的空汙微粒濃度將暴增1525倍。張振平指出,中式烹調的空氣汙染物風險較高,油炸產生的PM2.5最多。氣炸鍋的原理是從上方將空氣吸進去,空氣在鍋中繞好幾圈,再從鍋子後面的排氣孔向上高速噴出,油煙擴散率驚人,就算沒有額外加油,食材本身會炸出的油量也不少。長榮大學於精密環境控制室中模擬家庭廚房的自然通氣情形,在開與不開抽油煙機的情境下,測量人站在不同相對位置,使用油鍋和氣炸鍋會接觸到的油煙量。結果發現油煙粒徑都是小顆粒,最容易沉積在肺部,可以飄很遠。如果開抽油煙機,氣炸鍋空汙微粒濃度仍比油鍋高13倍;不開抽油煙機,氣炸鍋油煙濃度將暴增到1525倍,首當其衝的就是站在前方烹調的人。張振平建議,所有烹調都要在開啟的抽油煙機下進行。若無抽油煙機,就要在陽台或窗邊用氣炸鍋,並將排氣孔對著戶外,以降低室內油煙濃度。要是沒窗戶,可在排氣孔外不遠處掛一條濕毛巾,吸附一些油煙,但效果不會很好。
-
2020-10-23 養生.抗老養生
霜降早晚溫差大易感冒 多吃這類食物滋陰潤燥
今天(10月23日)是傳統節氣的「霜降」,代表天氣變冷、開始降霜了,中醫師指出,這段期間由於白天與晚上的溫差變大,稍一不慎就容易感冒,應注意添衣,而在保養方面可選擇滋陰潤燥與行氣活血的藥材,可保健康。怎麼保養:台北市開業中醫師林大詠指出,根據傳統中醫觀念,認為秋為五行之金,並有肅殺之意,所謂「秋主肅降」,而且隨著日照愈來愈短,白天與夜晚的溫差可能達到7、8度以上,因此對於有過敏及氣喘毛病的中老年人和小孩,就需要特別注意保健,早晚外出不妨多添一件薄外套,以免使得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發作。怎麼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醫師詹雅閔則表示,在傳統節氣中,霜降並不像逢立冬或冬至有開始進補的需求,但她建議,從現在到進入立冬之降,民眾不妨選擇具有滋陰潤燥效果的食材,例如含有膠質的豬皮、海蜇皮和雞腳凍等,以及經過燉煮後會產生滑潤黏液的食材如山藥、木耳、川七和地瓜葉等,都是不錯的潤燥良品。怎麼烹調:除了潤燥之外,林大詠表示,若要迎接寒冷的冬天而作準備,此刻不妨選用具有行氣活血的食材,可幫助人體自我提升免疫力,抵抗冬天的疾病。他建議,不妨選用紅筋的九層塔或是芙蓉頭燉排骨或雞肉,就是一道不錯的藥膳,具有溫補及行血的功效,幫助氣血通暢。林大詠說明,九層塔有兩種,坊間鹽酥雞常用的九層塔,屬於青筋的九層塔,它是增加食物香度之用,至於用燉補的九層塔則是紅筋,民眾可到青草店詢問購買。林大詠和詹雅閔都表示,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與以大陸北方為主的24節氣稍有不同,但目前還不適合以人參、補骨脂等熱補食材,則是確定的。他們並建議,由於這段期間空氣濕度較低,北方乾冷空氣逐漸南下,民眾平常應多喝溫開水來潤喉。【報導/記者詹建富;諮詢/中醫師林大詠、詹雅閔;出處/2008-10-23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10-23 新聞.健康知識+
氣炸鍋油煙是油鍋13倍 不開油煙機空汙暴增1525倍
近年主打健康、無油的氣炸鍋真的健康嗎?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與多個研究單位合作大型研究計畫,其中長榮大學職業暨環境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平發現,就算開抽油煙機,氣炸鍋帶來空汙微粒濃度是傳統油鍋的13倍不容小覷,如果沒開抽油煙機,烹調者身邊的空汙微粒濃度暴增1525倍,而且以容易沈積於肺泡的PM0.3和PM0.5為主。張振平指出,中式烹調的空氣汙染物風險高,其中碳烤、快炒時的PM2.5中含碳比值都高於車輛排氣,而油炸產生的PM2.5最多。氣炸鍋的原理是從上方將空氣吸進去,空氣在鍋中繞好幾圈,再從鍋子後面的排氣孔向上高速噴出,油煙擴散率驚人,就算沒有額外加油,食材本身也會炸出的油量也不少。長榮大學於精密環境控制室中模擬家庭廚房的自然通氣情形,在開與不開抽油煙機的情境下,測量人站在不同相對位置,使用油鍋和氣炸鍋會接觸到的油煙量。張振平表示,結果發現油煙粒徑都是小顆粒,可以飄很遠,也是最容易沈積在肺部的大小。如果有開抽油煙機,氣炸鍋油煙量最高時,空汙微粒濃度比油鍋高13倍;不開抽油煙機更慘,氣炸鍋油煙濃度將暴增到1525倍,而且首當其衝的就是站在前方烹調的人。張振平建議,所有烹調行為都要在開啟的抽油煙機下方進行。如果沒有抽油煙機,最好要在陽台或窗邊使用,而且後方排氣孔要對著戶外,以利降低室內油煙濃度。要是真的沒窗戶,在排氣孔外一小段距離掛一條濕毛巾,也可以吸附一些油煙,但效果不會很好。很多家庭主婦為了省時間,同時使用瓦斯爐和氣炸鍋,沒辦法把氣炸鍋擺在抽油煙機底下怎麼辦?張振平說,至少要擺在旁邊,而且要把氣炸鍋的排氣孔對著抽油煙機的方向,這樣抽油煙機也多少可以抽走一些氣炸鍋的油煙。張振平提醒,打開抽油煙機的時候,最好不要大開窗戶,因為如果有太多氣流的擾動,也會導致抽油煙機的抽氣效率變差。
-
2020-10-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隔夜菜中毒險敗血症!剩菜最好別吃,保存遵行4原則
.隔夜菜保存不當易孳生細菌,吃下肚易引發腸胃炎、腹膜炎、菌血症.不建議吃海鮮、半生不熟的蛋、葉菜類等隔夜菜.剩菜以保鮮盒密封,冷藏4℃至7℃保存;剩菜復熱中心溫度須65℃至75℃藝人錦雯的媽媽日前因為吃了「隔夜菜」食物中毒就醫,差點引發敗血症。許多老人家都很節儉,對於吃不完的剩菜剩飯往往不肯倒掉,就成了「隔夜菜」或「隔夜飯」,一旦保存不當,容易孳生細菌、毒素,甚至產生致癌物,且不斷加熱再吃或復熱溫度不足,對抵抗力弱的長輩、腸胃功能不佳者的健康危害甚大。冷藏、復熱 溫度夠不夠幾乎每個家庭中都有冰箱,不只老人家,多數人都以為把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放進冰箱保存就可以安全地取出、復熱後再食用。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如此處理隔夜菜的作法,食安的疑慮很高,若是隔夜菜保存不當,例如冷藏保存溫度不夠、復熱溫度不夠等,恐遭細菌汙染,吃下肚後,易引發腸胃炎、食物中毒、腹膜炎、菌血症、敗血症等問題。「不建議吃海鮮、半生不熟的蛋、葉菜類等隔夜菜。」黃淑惠解釋,吃剩的魚蝦等海鮮不耐存放,裂變快,易產生細菌、毒素;太陽蛋、溏心蛋等半生不熟的蛋,若蛋切開了當餐一定要吃掉,以免孳生細菌;吃剩的隔夜葉菜,再加熱會釋出亞硝酸鹽,若又吃下蛤蜊、透抽等含胺類食物,容易產生亞硝胺致癌物,易食物中毒,也易致癌。紅燒肉、滷肉、魚肉、蔬菜、米飯等是家中餐桌上常見的「剩菜剩飯」,但常有亞硝酸鹽過量、鈉含量過高、細菌孳生等問題。黃淑惠強調,其實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有一定的保存方法,以及復熱的原則也必須注意,才能減少營養素的流失,更能避免病菌、致癌物的產生。飯菜上桌兩小時內該吃完一般煮好的飯菜上桌後兩小時內就該吃完,黃淑惠指出,如果吃不完變成剩菜剩飯,可以放入保鮮盒密封好,再放到冰箱保存、冷藏溫度至少在4℃至7℃間,避免細菌、致癌物質產生。黃淑惠說,不少人會將隔夜菜自冰箱取出加熱「有熱就好」,但復熱溫度不夠並無法將孳生的細菌殺死。建議隔夜剩菜復熱時,復熱食物的中心溫度須達到65℃至75℃。不斷烹調 營養成分流失事實上,如果剩菜剩飯保存不當、又不斷加溫烹調,食物營養成分會流失。黃淑惠強調,葉菜應該每一餐都新煮,吃不完就倒掉,尤其吃剩的葉菜再經加熱後,水溶性維生素,如B群及C會流失;魚肉類反覆加熱後,肉會變硬、鈉含量高,就不易消化,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也可能致癌又傷身。
-
2020-10-22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轉涼剩菜保存仍得注意 以免腐敗變質食物中毒
最近天氣轉涼,南投縣陳太太認為食物不用擔心變質,剩菜直接留到晚餐吃,未料嚴重腹瀉就醫。營養師提醒,台灣氣候濕熱,食物在常溫下容易腐敗變質,提醒剩菜還是要放入冰箱,食用且也得充分加熱,避免食物中毒。陳太太說,婆婆飯後都將飯菜留置在飯桌上,覺得天氣漸轉涼,食物不會腐敗,就不冰存,直接留到下一餐食用。結果晚餐吃到中午的炒高麗菜,已經有酸味,接著開始腹瀉不適。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說,常見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周到10天。一般而言微生物生長最適合的溫度在30至65度,所以剩菜應盡快密封後放入冰箱內,避免放置在室溫下時間太久,細菌會快速增加。若一次烹煮量較多者,應在煮好之後,分成小包裝,放入冷凍,要食用時再解凍,避免反覆復熱,造成營養素流失也容易增加細菌。蔡秀雯提醒,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將細菌降到最低。冷盤及需加熱之剩菜應分開盛裝,避免交叉汙染。食物中的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在烹調過後就會快速流失,應該要低溫快速烹調並盡快食用。
共
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