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瀉劑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0-11-30 醫療.消化系統
內痔出血多久會好?完整解析內、外痔的症狀與治療
如同電視廣告中常出現的廣告詞,便秘、火氣大都可能是引發痔瘡的原因,其他像是生活習慣不良、飲食油膩,腹壓大等疾病,也都可能導致痔瘡的發生。「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也是一個難以啟齒的隱疾,不少患有痔瘡的人常會拖到症狀非常嚴重,有出血、腫脹疼痛時,才勉強就醫,反而讓痔瘡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必須挨上一刀除痔。引發痔瘡的原因尚不明 久坐久站、蔬果少需特別注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表示,目前引發痔瘡的原因尚不明確,但臨床上發現,久坐、久站或經常忍住便意、延遲上廁所,甚至經常腹瀉,以及因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蔬果攝取不足或吃太油膩、刺激辛辣食物等,長期腹壓上升例如肥胖、懷孕婦女,都會發生痔瘡。尤其孕婦常會出現痔瘡困擾,沈明宏說,主要原因是孕婦活動量減少及胎兒體重增加、子宮漸大,導致腹內壓增加,肛門靜脈回流受阻是引發的原因之一;此外,懷孕期間,很多婦女會感到腸蠕動減慢、排便困難,甚至最後用力生產還會造成痔瘡惡化、脫垂、嚴重出血等問題。而腹內壓經常升高的疾病,例如肥胖、肝硬化,腹水、腹腔內腫瘤及攝護腺肥大等,也會導致痔瘡產生,沈明宏強調,一旦症狀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應該就醫治療。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出血、腫脹盡速就醫免後遺症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有所謂的「痔」,因人體肛門有縫隙,必須靠肛墊把縫隙塞滿,糞便才不會突然跑出來,且肛墊能保護底下組織如括約肌,使其不會因糞便摩擦受傷,但如果痔因為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血管擴張,糞便就可能將其磨破而流血,或是太過用力讓結締組織鬆掉造成脫垂,就稱為「痔瘡」。罹患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臨床統計,有症狀就醫者約占4~5%。沈明宏指出,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位置是以齒狀線來區分,齒狀線位於肛門外緣以上2公分的解剖位置,在齒狀線以上形成的痔瘡,稱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的則為「外痔」,也有內外痔同時發生的「混合痔」;不過,內痔或外痔,一般人較難區分,必須就醫由醫師診斷。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沈明宏說,有的人會感覺到痔瘡脫垂,但不會痛、沒有異狀,不影響生活,應可不就醫,一旦嚴重脫垂、腫痛難耐或是大量出血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第1級內痔及輕微外痔改善生活即能好轉 嚴重痔瘡需開刀治療 一旦痔瘡症狀影響生活,例如出血、脫垂、感到卡卡不舒服等,都應就醫治療,以免症狀惡化嚴重,甚至需開刀治療。沈明宏認為,第1級內痔及輕微外痔,因流血較為輕微,患者不一定要就醫,通常過陣子會好轉,如果已感到不舒服而就醫,建議先從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做起,並輔助給予痔瘡止血塞劑治療。第2級、第3級脫垂的內痔,可以在門診接受內痔的橡皮帶結紮手術,利用簡易的器材將橡皮帶套在痔瘡根部使其因缺血而自然壞死脫落,改善脫垂現象,但此種治療只可用在內痔,且一次以結紮1~2顆痔瘡為限,避免導致病患過度疼痛。至於第4級內痔以及嚴重的外痔,則需以開刀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通常開刀需住院4天,術後前1週會開給止痛藥及軟便劑服用,緩解術後傷口及排便疼痛,2週後會逐漸復原,完全復原需要4週的時間,不過,臨床發現,開刀完,若生活習慣未跟著改變,仍有較高的復發機率。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不同 兩者這樣分辨由於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有的人發現如廁時出血就感到非常緊張,沈明宏解釋,通常痔瘡出血呈鮮紅色,嚴重時會明顯感到有血噴出,馬桶整個都是血,但痔瘡的出血,有可能因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稍微好一些;至於大腸癌血便,則會混著糞便,且屬黏液血便、呈現暗紅色,如果血便超過3個月以上應就醫檢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此外,不管大腸癌或痔瘡,都可能因慢性出血導致貧血。一般人較難以區分痔瘡與大腸癌,沈明宏建議,有任何疑慮仍應就醫檢查,醫師通常會先做肛門指診或肛門鏡檢查,若是低位腫瘤也可初步診斷。若是20~30歲的患者且沒有家族史等危險因子,一般會建議做乙狀結腸鏡或糞便潛血作為初步診斷工具即可;若是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等症狀的患者,會建議患者做全大腸鏡檢查,釐清是否有大腸癌的問題。預防勝於治療 日常生活習慣這樣養成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應有規律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免發生痔瘡,尤其痔瘡治療後,更應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避免痔瘡再復發。沈明宏強調,在飲食上,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要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蹲馬桶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0分鐘;上班族每天坐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好幾小時,或是站過久都會引發痔瘡,建議每隔一段時間應走動一下,並應有適度運動,以預防痔瘡發生。 另外,在生活保養方面,每天溫水坐浴,一次不超過5~10分鐘,或是經常泡溫泉,也能夠促進肛門血液循環,不易引起痔瘡。沈明宏說,如果有輕微痔瘡,建議排便後應清洗肛門,並使用較為柔軟的衛生紙擦拭,可避免惡化;要是已經有輕微痔瘡脫垂現象,不妨在適當潤滑後,將痔瘡輕輕推回。對於患有痔瘡的孕婦,除了建議每天正常排便習慣、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外,提醒孕婦千萬不要因為肚子漸漸變大,越來越不想動而長時間坐著,應多散步,做些簡單的體操及伸展運動。如果已經產生痔瘡,建議溫水坐浴可以消除痔瘡腫痛,如果腫痛受不了,也可以局部冰敷來舒緩;但不要自行使用瀉劑或灌腸,以免影響子宮收縮,發生早產或流產危險,因此,若有任何問題應趕緊向醫師詢問。延伸閱讀: 不只久坐易釀痔瘡! 10原因都會讓你屁屁見紅 痔瘡要不要開刀? 依症狀分4個階段!醫師解析用藥、手術時機
-
2020-11-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6類常見藥品可能會引起便秘?要怎麼解決? 藥師這樣說
除了飲食不均、運動不足會使得排便不順之外,您知道服用藥品也可能引起便秘嗎?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社區藥局甘誼文藥師指出,許多常見藥品的副作用就是便秘,但並非人人都會發生,若不了解這種狀況,便秘時自行使用軟便劑或瀉劑,就是「用更多藥品來治療原本藥品的副作用」,這種情況應儘量避免。哪些常見藥品可能會引起便秘?要怎麼解決?甘誼文藥師說明,只要患者在服用下列藥物期間,學習如何主動調整飲食、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分、增加運動的頻率,即可降低藥品產生的便秘副作用。⑴抗組織胺:包括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Brompheniramine、Cyproheptadine、Hydroxyzine。抗組織胺是感冒、鼻炎、過敏藥物中常見的成份,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能緩解過敏的症狀,也會作用於副交感神經的接受器上,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延緩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發生口乾、便秘、尿滯留的副作用,在服用此類藥物時,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形。⑵鎮咳藥物、嗎啡類止痛藥:鎮咳藥物中的可待因(Codeine)成份和嗎啡類止痛藥,也可能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延遲腸胃道的排空,並影響胃腸道腺體的分泌,導致糞便水分不足,使得糞便過於乾燥、變硬而難以排出,進而便秘。⑶制酸劑中的鈣鹽及鋁鹽成分:常見胃藥中的鈣鹽及鋁鹽,都可能造成便祕。此類藥物可能會影響人體腸道的運動,使得糞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增加,當停留的時間愈久,水分愈容易被吸收,使得糞便變得堅硬,更難通過腸道排出,就造成便秘。⑷降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包括Diltiazem、Amlodipine、Nifedipine、Verapamil。鈣離子阻斷劑是控制血壓的慢性疾病藥物,這類藥物的作用是藉由放鬆血管平滑肌,達成降低血壓的目的。此類藥物也可能會影響胃腸道周邊肌群,放鬆肌肉的效果可能減緩腸道的蠕動而造成便秘。⑸鐵劑市售保健食品中的高單位含鐵補充品,以及因貧血由醫師開立處方的高劑量鐵劑,可能刺激腸胃道,除了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不適外,也有許多人因此出現排便不順的副作用,服用相關藥物、補充品要特別留意。⑹鎮靜劑、安眠藥、抗憂鬱藥常用的幾種安眠藥、抗憂鬱藥、緩解焦慮、改善情緒的藥物,包括:三環抗鬱劑、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等,此類藥物的機轉不盡相同,但仍可能使腸道蠕動不足、水份減少糞便乾硬,最後導致便秘。食藥署叮嚀藥物的副作用在所難免,如果有任何用藥問題,都可諮詢醫藥專業人員。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照大腸鏡前3天的低渣飲食怎麼吃?一張圖表教你判斷
「大腸癌」從民國95年逐年攀升,大腸癌的發生人數統計至今已連續12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衛福部更指出50歲以上的人,如果終生都不做大腸癌篩檢罹患機率為7%,簡單來說,每15個人有一個人可能會罹患大腸癌。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如此之高,面對大腸癌除了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主動安排大腸癌篩檢,及早發現大腸癌病灶及早治療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就有機會找到大腸癌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大腸鏡直接找出癌症病兆!徹底清腸效果才會好國民健康署有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免費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的糞便潛血檢查,這種檢查敏感度可高達80%。如果篩檢結果是陽性,可以透過大腸鏡檢查,通常有一半的機會能找到癌症或息肉。不過,大腸鏡檢查是否徹底,也涉及了腸子是否乾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民眾在安排大腸鏡篩檢前,需做好「徹底清腸」,清腸是否徹底會直接影響到大腸鏡檢查效果。「人體中的大腸原本是充滿糞便的狀態,檢前必須要將在大腸裡面的糞便清乾淨,尤其當清腸程度不理想時,會直接影響腺瘤性瘜肉的偵測率,甚至是讓檢查白做了。」他指出。清腸 2 步驟: 3 天低渣飲食 + 服用瀉劑清腸的準備包含兩個動作:服用瀉劑及低渣飲食。梁程超指出,服用瀉劑只需依照指示定時喝完搭配足夠的水即可。不過低渣飲食建議在檢前三天就必須開始進行,可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可以使清腸藥物的效果大增,以避免病灶因為糞便覆蓋而無法仔細觀察,同時也會使腸鏡的檢查過程更為順利。低渣飲時該怎麼吃才對?可用咀嚼時間來判斷「低渣飲食」是指減少經消化後會留下殘渣的食物。要怎麼判斷挑選的食物是否為低渣飲食,減少膳食纖維的攝取,當然纖維多的蔬果不要吃,還可以用「咀嚼時間」來辨別。「像是需要咀嚼很久的食物就算是高渣,咀嚼較少的就算是低渣,例如蒸蛋、白吐司或是豆腐等。」梁程超舉例。特別的是,同樣的食材,經過不同的料理方式,也可能從低渣變成非低渣食物。像是滑嫩的蒸蛋入口即化,絕對是低渣飲食,但是同樣的雞蛋該做成鐵蛋,光從咀嚼的難易度就可以知道絕對是低渣飲食階段要忌口的食物。飲食 7 分飽,以熟食為主!外食有這些食物供選擇過油、太甜、太辣較刺激性的食物也要避開,要特別注意的是像牛奶雖為液態好進食,酪蛋白與胃酸形成的乳凝塊較難被消化,因此乳品與起司都在禁食項目;每餐食量也不要吃太飽,約5~7分飽就好。吃生食易增加腸胃道不適的風險,飲食應以熟食為主,外食族可以吃皮蛋瘦肉粥、米粉湯、鮮肉餛飩湯麵、豆腐蛋花湯等,但是記得需將搭配的青菜、蔥花等剔除,也可以喝黑咖啡、紅茶、綠茶飲料。醫師強調:低渣飲食不是健康飲食!梁程超特別提醒,為了大腸鏡檢查有良好的偵測率必須要採取「低渣低纖」飲食,但與維護大腸健康的飲食相反。「受檢者應在檢查完後,再依照醫師指示恢復健康的飲食。」畢竟,檢查只是一時,但是用正確的飲食方式保持腸道健康,才是長久之計。延伸閱讀: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我是不是確診大腸癌了?
-
2020-09-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治腸躁症 重在疏肝、健脾
40歲的張先生,為創意料理的主廚,平常較容易緊張,常在工作期間感到壓力或吃冰冷的時候會肚子痛,且有腹瀉現象,被診斷為典型的「大腸激躁症」。為此困擾的他,前來中醫門診求診,服用了疏肝與健脾藥物後,腹瀉狀況明顯減輕,因而又能放心的做自己最喜歡的料理了。大腸激躁症為功能性的腸蠕動障礙,在診斷前已經有反覆的腹痛,且時間為六個月以上,且在過去三個月平均一周有一次以上,並符合以下三項之兩項:腹痛與排便相關、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型態(外觀)改變。大腸激躁症成因複雜,多認為與腦腸障礙相關,因此當有壓力時,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菌叢和腸道內滲透壓。大腸激躁症腹瀉型者,西醫治療可給予止瀉劑,並避免過量攝取高纖食品;若為便祕型則給予促分泌劑,增加腸道的離子和水分;若屬於較為焦慮的患者,可以給予抗憂鬱劑,且可使用抗痙攣藥物,部分病人使用益生菌也可改善腸道症狀。中醫治療大腸激躁症,是以疏肝、健脾為兩大主軸。若因壓力引起者,多伴隨有心情緊張、喜歡嘆氣、腹痛且在解便後較改善、口乾苦與脈弦,多屬肝失疏泄,可給予疏肝理氣的藥物,如香附、柴胡。若日久脾虛氣滯者,容易有腹瀉、便祕、腹脹者,可給予健脾理氣藥物,如枳實、厚朴、大腹皮、白朮等。除藥物控制外,可以嘗試用「低FODMAP飲食」(低腹敏飲食),也就是少吃發酵性、寡糖、雙醣、單醣和多元醇等食物,如小麥、大麥、蘋果、杏桃、櫻桃、洋蔥、牛奶、冰淇淋、乳酪等。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運動、心情放鬆,才能讓腸胃更穩定。
-
2020-07-11 科別.泌尿腎臟
女服瀉藥減重再到健身房運動 尿變茶色橫紋肌溶解送醫
24歲陳小姐沒有運動習慣,日前為減重除服用瀉劑,還到健身房邁力運動,沒想到隔天早上雙下肢肌肉疼痛、無力,尿液呈現茶色,經送醫檢查「血清肌酸磷酸激脢」數值高達1萬(正常200以下),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合併急性腎損傷,經住院治療後症狀改善、腎臟功能才恢復正常。醫師呼籲,多數人將運動後「替腿」誤以為是運動後疲勞,認為休息後就能恢復,反而延誤治療,減重要用正確勿傷身方法,運動要適度,才能健康減重。臺中榮總灣橋分院腎臟科醫師吳燕峻指出,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原因很多,包括肌肉受到大量創傷、撞擊、燒燙傷、電擊、過度運動、嚴重感染,或服用瀉劑減重等藥物,另患自體免疫性疾病或是嚴重電解值失衡都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吳燕峻指出,老年人、酒癮者、營養不良或水分補充不足者,是橫紋肌溶解症高危險群;現在天氣炎熱,民眾外出運動或爬山都要注意補充水份、適度休息及飲食均衡,若家有長者也要特別留意。吳燕峻醫師提醒,橫紋肌溶解症關鍵症狀絕不可輕忽,發生時大量肌細胞壞死,肌細胞內的肌球蛋白、血清肌酸磷酸激脢及鉀離子等會急速釋放至血液循環中,肌蛋白出現在尿液後,尿液會呈現茶色。肌球蛋白會造成腎臟血管收縮及腎小管上皮損傷,大量的肌球蛋白進一步形成結晶阻塞腎小管,嚴重時會導致腎功能受損,若延誤就醫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有洗腎或致命的風險。此外,肌細胞內的鉀離子也可能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民眾應掌握肌肉痠痛、被動拉扯時疼痛、肌肉腫脹、無力及尿液呈現醬油顏色等關鍵症狀,若有以上症狀,請儘速就醫。
-
2020-07-08 養生.健康瘦身
夏天甩肉攻略! 減肥前必須改掉的6個錯誤觀念
夏天來了!隱藏的肥肉在薄衫、短裙的暴露下,再也無處可躲,所以說夏天是減肥的季節一點也不為過,不過想穿上比基尼或是背心,但又怕自己身材太肉,用了坊間許多減重方法,不但瘦不下來,卻還危害到自己的健康?為此,國民健康署特別整理常見的減重迷思,並一一破解:1、我的體質喝水也會胖,所以少喝一點水?水不會提供熱量,因此喝水不會增加體脂肪。水在人體中參與許多重要的代謝反應,多喝水可以促進體內代謝及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對腎臟也有保護作用,要維持健康體重一定要多喝水、拒絕含糖飲料,可掌握起床1杯水、飯前1杯水、外出要帶水的要訣,每天至少攝取1,500 ml的水。2、已經很努力吃素了,怎麼還是瘦不下來?為了讓口感更加美味,素食在烹調時常會加入較多的油脂、糖、鹽,並使用油炸、油煎或糖醋的方式進行烹調,且素食加工食品,如素肉、素丸子等熱量高,因此建議多選用天然食材、多吃深色蔬菜及水果,減少油、糖、鹽的使用,同時也要注意食物攝取的份量、規律運動、多喝白開水,才可維持健康體重。3、吃代餐真的可以減肥嗎?代餐價格昂貴、單調且膳食纖維不足,長期使用可能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若沒有改變舊有飲食習慣,停止使用代餐後容易復胖,花了錢又傷身體。4、我可以自己買減肥藥來吃嗎?真正安全和有效的減重方法,一定要符合「健康不傷身」和「營養均衡」的健康減重原則,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藥品成分,服用之後,易造成許多不良反應,如:頭痛、失眠、噁心、嘔吐、腹瀉、心悸、肌肉無力、精神錯亂、腎衰竭、虛弱、癱瘓、甚至有死亡的危險。5、聽說減重期間不能吃澱粉類?攝取適量、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澱粉類)有助於健康體重管理。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富含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血糖以及體重控制,且適量攝取全穀雜糧類可以幫助脂肪燃燒,建議可以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如糙米、胚芽、燕麥,取代精製的白米飯、麵食、麵包。 6、不吃東西可以瘦得很快?禁食會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使體重下降過快、肌肉流失,代謝率下降,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禁食也容易增加飢餓感,導致在下一餐吃進更多的食物。延伸閱讀: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
2020-05-29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大不出來怎麼辦?超過5分鐘易便秘,用這姿勢放鬆肛門
「我慘了!只要每次硬便排不出來,用力好久後就會覺得有東西翻出肛門外,是不是痔瘡復發了?」痔瘡手術後,我們有時會聽到病人焦急地進診間敘述便祕時的各種症狀,事實上,就算再健康的肛門,只要是便祕時出力擠壓超過5分鐘以上,都可能有直腸黏膜暫時翻脫或肛門充血的狀況,偶一為之,不見得會帶來什麼問題;但若反覆發生,久了就會帶來新的痔瘡症狀。所以便祕這種惱人情況,能避則避。不少病人前來求診時往往急於解決痔瘡,事實上,如果排便習慣不良、容易發生便祕,先解決便祕才是一切根本。否則,只搞定痔瘡卻還是便祕,手術後也會很快復發。不忍便,培養定時排便好習慣好的排便習慣,從尊重便意開始,切忌忍便。忍便忍久了,等同是在訓練直腸忽略糞便到來的指令,久而久之,便失去正常排便的反射,到時就算直腸裡真的累積了糞便,也會因為缺乏便意而排不出來。排便不必每天有,3天1次或1天3次,都屬於正常的範圍,畢竟每個人腸胃蠕動快慢不同,只要順暢過關即可。理論上,當每天就寢、起床、三餐進食的時間都固定時,腸胃的生理時鐘也會跟著穩定。我也曾遇過病人,每次排便都固定在間隔3天後的某個早晨,這樣的排便習慣其實沒問題,但看了坊間排毒書上強調應每天排便,所以很困擾地來到門診;我和護理人員花了很長時間幫助她重新建立觀念:只要繼續保持,並不需要特別服用軟便劑、緩瀉劑或做任何清腸治療。不過,要是你持續1週都沒有任何便意,甚至是為了減重、減脂而服用含有腸道刺激性的減肥藥,導致今天拉肚子數十次,之後3到5天完全沒有便意,即使坐在馬桶上半小時也沒有任何腸蠕動的感覺,都是不正常的。通常最容易促進大腸蠕動的時間,是在早晨起床時,此時腸胃也才剛醒來,如果能空腹喝1杯馬克杯大小和室溫差不多溫度的開水,便能觸動腸胃道蠕動的反射,帶來便意。習慣早上排便的人,若每次想排便的時間都在晨會之間、或剛好是在趕著上班的路程上,建議提早1個小時起床,讓腸道蠕動習慣跟著提早1小時,先好好清空腸胃再開始一天的行程。身體有自己的規律,就算工作日夜顛倒,只要固定作息、用餐,通常就能有固定的排便時間;掌管腸道的自主神經有自己的節律,我們雖然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腸道蠕動,但掌握規律,就能抓住節奏。另外,排便時請不要一邊看書或滑手機,一有便意進入廁所,務必在5至7分鐘內將直腸排空,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尊重便意,就是尊重自己的身體給予的訊息,切勿讓任何事情阻撓排便。如果你的排便習慣始終不固定,除了審視飲食方式以外,請注意,這是身體正在對你發送「應該更珍惜它」「請不要忽視它」的訊息。自我鍛鍊排便肌群人體的腹肌與骨盆腔肌群,不但平衡著身體重心,也掌管著排便時的力道。骨盆腔肌群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陰道、直腸肛門,然而,它的力道和彈性會隨著歲月漸漸乏力鬆弛。尤其是女性朋友經過懷孕生產的考驗後,如果缺乏適度運動和鍛鍊,很容易出現骨盆腔肌群鬆弛的問題,衍生出來的症狀就是漏尿、陰道鬆弛、排便無力而衍生便祕情形,或甚至輕微滲便。所以,適度運動是重要的,無論是跑步、游泳、有氧訓練或每天靜坐時,練習提肛、縮陰道的凱格爾運動3至5分鐘,都對訓練骨盆腔肌群有幫助。另外,排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的難易度,如果你排出的糞便是濕軟的,但排便施力上有困難,可以試著換用蹲姿馬桶、在坐姿排便時稍微傾身向前,或在腳下墊張小凳子,以便拉直乙狀結腸過彎處的曲度,幫助順暢解便。凳子的高度則因人而異,我在臨床上曾遇過一位病人,在試了3種廠牌的凳子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命定腳凳呢!書籍介紹痔瘡自救全書:痔瘡專家教你預防、診斷、自療、術後保養,搞定國民病一本就通!作者:鐘雲霓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1/03作者簡介/鍾雲霓現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外科住院醫師,渾然天成聯合診所痔瘡專任醫師。熱愛外科與手術的鍾醫師,喜歡無影燈下專注做著精巧縫合的每個時刻,十多年外科經驗讓她有「痔瘡達人」之稱。常受邀各大健康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兩點零》《57健康同學會》及訪談節目《SS小燕之夜》《媽媽好神》等,現為《醫師好辣》固定班底,更是台灣媒體提到痔瘡手術的第一諮詢醫師。延伸閱讀: 明明醫院裡每天洗澡,她卻仍拜託孩子再洗一次...一個病床上阿嬤沒說出口的最後願望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排便不順暢? 可能是這6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現代人生活忙碌,便秘是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除了運動的時間減少、常常外食、飲食不均衡,「嗯不出來」,也可能是藥物所引起的。為什麼會造成便祕?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後,大腸持續蠕動並吸收殘餘的水份,剩下無法再吸收和消化的殘渣,就是糞便了。糞便累積後,腸壁神經傳達至大腦,讓人體產生便意而排便。只要會影響上述生理過程如水份的吸收、蠕動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排便困難。造成排便不順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膳食纖維和水份攝取不足、缺少活動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像是旅行、懷孕,或飲食改變也會有排便不順的狀況產生。生活、學習或工作壓力大,或者睡眠不足也可能影響到排便。除此之外,很容易被民眾忽略的是藥物所引起的排便障礙。事實上,許多常見的藥物可能會造成排便不順的不良反應。以下藥害救濟基金會為民眾整理了可能會引起排便困難的常用藥物:哪些常用藥物可能會讓你「嗯」不出來1.降血壓藥: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降血壓藥的期間,可能有排便不順暢的困擾。其中利尿劑(diuretics)具有排出體內水分的作用,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而降低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作用之降血壓藥如clonidine通過對腸道神經的作用,會促進液體和電解質吸收,限制消化液分泌,並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而導致排便不順暢;另外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便祕亦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其藥理機轉可能為減少腸道蠕動動力(特別是結腸),導致了食物殘渣在結腸滯留時間的延長,增加水分的吸收。2.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以緩解因胃酸過多導致的不適。常見的制酸劑成分以含有鎂、鈣或鋁化合物為主,若長時間服用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變得乾硬,使排出更為困難。3.鴉片類鎮痛劑:服用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其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作用,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的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會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慾望。4.抗組織胺: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除了用於治療過敏外,也是感冒常使用的藥品成分,其中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的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也會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而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有排便困難的不良反應發生。5.抗憂鬱藥: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 如amitriptyline、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如paroxetine、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如duloxetine及其他各種作用機轉不同的抗憂鬱劑,上述不同類別的藥品,導致便秘不良反應之機轉也有差異,例如TCA、SNRIs可能導致腸道分泌腸液不足,及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造成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延長,而導致便秘。6.刺激性瀉劑: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屬於刺激性瀉劑,因刺激大腸壁而用來治療便秘。但民眾若一有排便不順的症狀就自行服用,久而久之不僅容易造成依賴,更可能因結腸張力減弱,使排便更不順暢。因此,使用含這類成分的藥物前,建議要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在服藥期間,如有排便困難的情形,可和醫師或藥師討論可能的原因,降低因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多重用藥的情形;另外,也可視身體情況,藉由逐漸增加適量的膳食纖維攝取,如燕麥麩、薏仁、黑豆、木耳、蘋果…等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適當的運動,及調整生活型態,以改善排便不順暢的困擾。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共
2
頁